且說李儒眼睜睜地看著那奇怪船隻順風順水載弘農王而去,心知此事非同小可,一麵試圖封鎖消息,一麵急報正在內宮享樂的董卓。
董卓聞之,大怒不已,對李儒、呂布、城門校尉等極其不滿。城門校尉及東門將士皆被去職嚴懲;李儒、呂布是董卓的左膀右臂,隻得小懲一番。隨後聽從李儒建議,征集製造戰船,封鎖洛陽周圍地洛水、河水;同時征集西涼大軍向洛陽八關[注1]調配;洛陽離西涼太遠,遷都長安。
次日臨朝,董卓焦慮的在大殿上來回的踱來踱去,一點也不顧及上坐的皇帝,看著下麵一甘文武百官,他知道那些人定然在看他的笑話,而且其中還有很多人說不定就是關東那部分人的內應,如今形勢緊張,自己可千萬不能馬虎大意啊。
為了消除眼前的危機,看來隻有先行出兵了,想到這裏,董卓威嚴地掃視著眾人說道:“老夫決定大發兵去討山東[注2]反賊,諸位認為如何?”
尚書鄭泰聽聞,連忙上前說道:“為政在於德,而不在於兵多。”
聽到此話,董卓很不高興地說:“如卿此言,兵為無用邪!”
鄭泰躬身說道:“非謂其然也,以為山東不足加大兵耳。明公出自西州,少為將帥,閑習軍事。袁本初公卿子弟,生處京師;李小龍南海漁民,不通文墨;張孟卓(張邈)東平長者,坐不窺堂;孔公緒(孔伷)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臨鋒決敵,非公之儔也。況王爵不加,尊卑無序,若恃眾怙力,將各棋峙以觀成敗,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也。且山東承平日欠,民不習戰;關西[注3]頃遭羌寇,婦女皆能挾弓而鬥,天下所畏者,無若並、涼之人與羌、胡義從;而明公擁之以為爪牙,譬猶驅虎兕以赴犬羊,鼓烈風以掃枯葉,誰敢禦之!無事征兵以驚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為非,棄德恃眾,自虧威重也。”
董卓聽完此言才高興起來,雖然出兵之事暫且不考慮,但是山東的軍事聯盟聲勢浩大,洛陽離山東諸侯太近容易出差錯,把京都由洛陽遷到長安之事刻不容緩。
想到這些,董卓對百官大聲說道:“今雖不再議出兵,奈何叛軍勢大,老夫以為應當把京都由洛陽遷到長安!”
公卿們聽了心裏都不願意,但沒有人敢做出頭鳥。看到人們沒有反對,董卓就向皇帝上表推薦河南尹朱俊為太仆,作為自己的副手,並派使者前去召朱俊接受任命。
使者來到念完詔書後,朱俊拒不接受,對使者說:“把京都向西遷徒,必然會使天下失望,反而給山東的聯軍造成了機會,我認為不應該這樣作。”
使者說:“召您接受太仆的任命,而您拒絕了,沒有問起遷都的事情,您卻說了許多,這是為什麼?”
朱俊說:“作為相國的副手,是我所不能承擔的重任;而遷都是失策,又很急迫。我拒絕無力承擔的重任,說出認為是當務之急的事情,正是作臣子的本分。”
聽到這些後,董卓就不再勉強朱俊作自己的副手,但是遷都之事抓的更緊了。
翌日,董卓又召集公卿商議遷都,說道:“高祖建都關中,共曆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陽,到現在也是十一世了。按照《石包讖》的說法,應該遷都長安,以上應天意,下順民心。”
百官聽聞都默不作聲。司徒楊彪說:“遷都改製,是天下大事。殷代盤庚遷都毫邑,就引起殷民的怨恨。從前關中地區遭到王莽的破壞,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陽建都,曆時已久,百姓安樂。現在無緣無故地拋棄皇家宗廟與先帝的陵園,恐怕會驚動百姓,定將導致大亂。《石包讖》是一本專談妖邪的書,怎麼能相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