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論要 \/ 劉永安著.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9
ISBN9787305208379
Ⅰ. ①馬… Ⅱ. ①劉… Ⅲ. ①政治思想-馬恩著作研
究 Ⅳ. ①A811.64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86575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論要
著者劉永安
責任編輯束悅編輯熱線02583686308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蘇鳳凰數碼印務有限公司
開本718×10001/16印張 9.75字數 155千
版次2018年9月第1版2018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08379
定價32.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njupress
銷售谘詢025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論要
目錄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一、研究的視角與研究意義2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5
三、研究內容與可能性創新11
第二章馬克思恩格斯對道德的表述和批判15
第一節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的道德表述15
一、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的意識形態概念15
二、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道德表述的含義21
三、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道德表述所屬的範疇25
第二節馬克思恩格斯在何種意義上批判道德29
一、批判道德及其與意識形態批判的一致性29
二、批判道德並非對道德的一般性否定34
第三章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立場的澄清與闡釋41
第一節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立場的誤讀及其批判42
一、馬克思主義是否蘊含道德相對主義的困惑42
二、馬克思主義蘊含道德相對主義之批判44
第二節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立場的情境客觀主義解釋48
一、情境客觀主義解釋模式界說48
二、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立場的倫理解釋51
第四章馬克思恩格斯正義觀的辨析與再釋56
第一節非道德論者對馬克思反對正義的論證56
一、正義的理解和評價不能超越法權的界限57
二、階級利益理論排斥代表普遍利益的正義原則63
三、非道德的善不能與道德的善相混淆64
第二節道德論者對馬克思讚成正義的辯護66
一、道德社會學與道德理論的區分67
二、自然權利基礎上的正義重建72
三、層級體係相對主義正義觀的解釋76
第三節論爭的評析與正義觀的再釋79
一、法權正義思想過度闡釋之批判79
二、基於自然權利正義重建之懷疑90
三、層級體係相對主義正義觀之局限94
四、馬克思恩格斯正義觀之再釋99
第五章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其他理論的關係
105
第一節馬克思主義“事實”與“價值”的論爭105
一、“事實”與“價值”的對立論爭105
二、“事實”與“價值”的折中解釋109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事實”與“價值”的真實關係113
一、馬克思主義科學認知的倫理動因與道德依歸113
二、曆史的必然性事實與道德的應然性判斷117
三、道德價值實現的社會基礎與主觀條件124
結論134
參考文獻141
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論要
第一章緒論
第一章緒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文本沒有直接提出係統的倫理學理論,卻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思想,這些道德思想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是一個關係到如何從整體性上把握馬克思主義,而不使馬克思主義碎片化或馬克思主義各個部分產生矛盾的關鍵問題。但在如何解讀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以及如何看待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當中的地位問題時出現了較大的分歧與爭議。在爭議中,基本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與“馬克思主義非(或反)道德論”兩大陣營,論爭雙方圍繞以下核心問題展開交鋒:其一,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批判道德?馬克思和恩格斯承認和擁有自己的規範意義上的道德嗎?其二,馬克思和恩格斯有自己的道德價值判斷嗎?如果有,又如何保證這種判斷的客觀有效性而不至於倒向道德相對主義呢?其三,正義可以在非意識形態或非法權的意義上探討嗎?正義可以作為規範性的道德評價語詞嗎?其四,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當中的地位如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否排斥道德在馬克思主義當中的地位?馬克思主義在價值上是不是中立的或是與價值無涉的?事實與價值在馬克思主義當中是分離和對立的嗎?這些問題是解讀和闡釋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時繞不開的核心要點,因此,理析出這些問題並對其作出解答,以通曉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要義便是本書的主要旨趣之所在。但是論爭所涉人物眾多,著述卷帙浩繁,以什麼線索串聯和切入問題的研究呢?本書選取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代表人物凱·尼爾森的相關理論作為研究的視角和切入點,以其理論為軸,旁涉其他,以期直入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核心問題,並試圖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作出一種恰如其分的且具有文本和學理依據的解讀和闡釋。之所以選擇凱·尼爾森的相關理論為問題研究切入的視角,是因為凱·尼爾森的理論優勢有助於我們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要點做到係統宏觀和細致精微的把握。其具體的理論優勢將會在下文詳述。概言之,本書以論爭的分歧為問題背景,在主要研究和借鑒凱·尼爾森對論爭問題的評析和看法的基礎上,兼及其他論者的相關理論觀點,立足於“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理論立場,試圖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要點問題作出較為全麵係統的討論和闡釋。
一、研究的視角與研究意義
1. 研究的視角
本書選擇以研究凱·尼爾森的理論作為闡釋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切入點和視角,是因為凱·尼爾森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諸多的理論優點或優勢。
首先,直接引發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者與非(或反)道德論者論爭的主要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是否在評價整個社會製度或生產方式時訴諸了道德的角度。這一問題最終的聚焦點落在了正義問題上,因此多數討論者的看法和見解都涉及和圍繞資本主義是否正義這個問題展開。凱·尼爾森不僅對正義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且他更深入地探討了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一些基礎性問題,比如道德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價值立場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道義性問題等,這種理論的廣度使得他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辯護更為充分,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解讀和闡釋也更加全麵係統。這一理論優勢無疑是吸引筆者把他作為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切入點的理由之一。
其次,凱·尼爾森是在曆史唯物主義道德意蘊解讀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論進行辯護的。本書認為凱·尼爾森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辯護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有關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的爭論主要是對曆史唯物主義所蘊含的道德思想的不同闡釋所致。在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進行解讀時,有些解讀遊離於曆史唯物主義之外,其結果或者是弱化了曆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中心地位,或者是歪曲了曆史唯物主義。而凱·尼爾森的優點是,他不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混淆,他首先將曆史唯物主義在意識形態框架內對道德的解釋歸於道德社會學的範疇,然後指出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除此之外還包含價值層麵的規範性道德,而這兩部分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當中是不矛盾的。凱·尼爾森的這種做法,既充分全麵地詮釋了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也未對曆史唯物主義造成歪曲或損害。
再次,凱·尼爾森的理論視野非常開闊。他在探討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時,充分地考察了道德論者與非(或反)道德論者的理論主張,而且他對各方爭論的主要焦點問題都作出了回應,比較全麵係統地闡述了他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看法。雖然他的觀點總體上傾向於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主張,但他對非(或反)道德論者合理的理論主張也同樣予以了重視和肯定。因此,選擇研究他的理論可以做到以點帶麵,這不僅可以充分顧及西方其他馬克思主義學者和馬克思學者的各種理論主張,而且通過這種論爭的背景,可以迅速地理析出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所關涉的一些核心問題,進而可以全麵係統地介入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核心問題的研究,並對這些問題作出準確、客觀的解釋和評價。
最後,作為西方分析馬克思主義美加學派(CanadianAmerican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凱·尼爾森在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進行解讀時,充分發揮和運用了分析哲學強調概念明晰,注重文本依據和推理論證的優點。這一研究特點使其對該問題的研究明晰準確、有理有據,而不是含混不清、主觀臆斷,這無疑增強了其觀點的說服力和可信度。他的這種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在研究該問題時予以借鑒。
2. 研究的意義
本書以凱·尼爾森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解讀和分析為切入點,以道德論與非(或反)道德論的論爭為理論背景,在主要研究和借鑒凱·尼爾森對論爭核心問題的評析和理論主張的基礎上,旁涉其他相關理論觀點,試圖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做出較為全麵係統的解讀和闡釋,進而對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論提出一種辯護。研究的具體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表現如下: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闡述曆史唯物主義時表達了他們對於道德的態度,但由於道德思想並不是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重心,且出於實踐鬥爭和論戰的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對道德說教和意識形態的道德予以了批判,因此,他們的道德觀不是很清晰明確,甚至還存在表麵的、似是而非的矛盾。本書以凱·尼爾森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為切入點,在分析非(或反)道德論與道德論的基礎上,揭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何種意義上批判或反對道德,又持有怎樣的道德立場和具有怎樣的價值尺度,進而說明這兩方麵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當中是並不矛盾的。這對於客觀全麵地揭示馬克思主義蘊含的道德思想,建立有文本和學理依據的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體係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其次,凱·尼爾森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認為事實與價值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當中,無論從文本還是從學理來看都是統一的。這對於片麵地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片麵地強調經濟決定作用的論調是一種重要的補充,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恢複與重樹具有現實的啟示意義。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與感召力不僅在於其科學性,還在於其強烈的實踐性和道義訴求,我們不能忽視曆史發展的道德尺度,不能忽視曆史活動主體的價值選擇。社會主義本身就應承載著一定的道義,社會主義本應可以得到道德的辯護且在道德上具有優越性,平等、公平和正義應是社會主義的內在價值和應有之義。這對於糾正唯GDP主義、糾正將經濟建設視為硬任務而將道德建設和價值訴求視為軟指標的傾向,以及對於充分發揮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在社會主義道德乃至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指導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後,鑒於國內大多以人本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現狀,根據中央關於馬克思主義研究“四個分清”的指導意見,即“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頁。,本書認為,如果再借鑒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時采用或輔以分析哲學的方法,則有利於使處於籠統、含混模糊狀況下的有關道德的概念、觀點、理論以及推理進一步明晰,這對於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本意,消除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的曲解和無謂的論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 國外的研究現狀述評
對於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研究的問題,國外一直是在論爭的氛圍中加以探討的,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論爭,是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文本中存在似是而非的衝突與緊張。因此,指出這種文本內在的緊張,以及了解由此引發的道德論者與非(或反)道德論者之間的論爭背景,對於我們把握凱·尼爾森的理論方位和理論價值,理解本書的研究視角,以及把握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解讀的核心議題,進而理解和通達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本來意思,就極具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大多數的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對於道德的態度尤為讓人難以理解。一方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道德是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任何社會被普遍接受的道德觀念受那個社會的生產模式的限製,在階級社會則受製於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大多數的追隨者對充當意識形態工具的道德嗤之以鼻,這種意識形態的道德口口聲聲稱自己是毫無偏私地反映了每個人的利益,事實卻是鞏固和辯護了狹隘的統治階級利益,他們揭露和批判了這種道德的欺騙性和虛偽性。而且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大多數的追隨者反對任何形式的說教,他們反對烏托邦社會主義,致力於把社會主義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並且強調科學地而不是主要通過道德的方式批判資本主義的重要性。他們輕蔑地斷然拒絕了道德的說教、道德哲學、“倫理社會主義”和為社會主義尋找道德基礎以及為社會主義尋找一個道德理論根基的企圖。而另一方麵,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又飽含著道德的判斷,特別是嚴厲地對資本主義進行了道德的批判,但是這種判斷和批判所依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原則究竟是什麼是不甚明了的。但不管怎樣,以上兩個方麵事實上的存在就使得好像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麵拒絕道德,另一方麵在資本主義的批判時又訴諸道德。因此,如何理解和解決這種內在於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的緊張和衝突就成為一個問題。
對於馬克思恩格斯對道德態度的內在緊張和矛盾,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學者們有各種各樣的反應。他們在馬克思拒絕道德主義的看法方麵是一致的:“道德主義是這樣一種信念,它認為道德觀念——包括合理的道德觀念、純粹的或人道化的道德觀念——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是主要的誘因。”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3.但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從道德的角度批判了資本主義和為社會主義的倫理優越性進行了辯護,以及馬克思主義者是否應該采取這種道德的角度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馬克思主義非(或反)道德論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拒絕,而且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應該拒絕訴諸道德來評價整個社會製度或生產方式的做法,道德不應該成為政治行動和社會選擇的基礎。相反,在階級鬥爭中應該關注的事情是實際涉及的階級利益以及知道在既定的曆史條件下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者雖然不低估階級利益和階級鬥爭的重要性,也充分地認識到了非(或反)道德論者強調的道德在階級社會裏具有意識形態的功能,而且他們也沒有幼稚到認為世界的改變通過道德力量和訴諸理想就能夠實現,但是他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事實上從道德的角度譴責了資本主義並且對社會主義予以了道德的辯護,而且對於馬克思主義者來說,提煉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這種道德角度是非常重要的。
凱·尼爾森充分考察了論爭雙方的理論觀點和立論依據,盡管他在總體上傾向於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者的主張,但正如在正文中將會看到的那樣,凱·尼爾森也肯定了非(或反)道德論者的某些合理的洞見,而且他與其他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辯護者在一些問題上也不是不存在看法上的分歧。
比如他認為反道德論者艾倫·伍德的“法權正義”思想在有限的意義上有合理的成分。道德論者G.A.柯亨和傑拉斯把“自然權利”的觀念強加給馬克思,並在此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正義思想進行重建的做法,他卻不太讚成。同樣是道德論者的盧克斯對馬克思主義正義思想的相對主義解釋,也受到了他的批評。對這些問題的詳細分析見本書第四章。這就是說,凱·尼爾森在汲取論爭雙方合理理論主張和觀點的同時,並不是無所批判,無所新的理論建樹。他絕不是僅僅以一個調和者的身份參與這場論爭,他的理論觀點絕不是道德論者和非(或反)道德論者理論觀點的大雜燴,他有自己的理論體係和獨創性的理論觀點,他致力於從學理上解決內在於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道德衝突與緊張,並進一步挖掘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價值學說,而不是僅僅囿於馬克思主義事實層麵的道德社會學而止步不前。在不挑戰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他認為強調道德是意識形態與從道德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和為社會主義進行倫理辯護是並行不悖的,前者是顯在的事實層麵的道德社會學所揭示的內容,後者是隱性的價值層麵的道德價值學說所支持的判斷,事實與價值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當中本來就是統一
的。如果說學界對於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社會學早有深刻認識的話,凱·尼爾森對不甚明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判斷和批判所依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原則的解讀和闡釋無疑是一大理論貢獻。
2. 國內的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對於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研究早已有之,但與國外研究所不同的是,國內支持非(或反)道德論的聲音是極其微弱的,學術輿論的主導傾向是支持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論,因此也就不存在涇渭分明的對立論爭。當然,其中不乏會以國外道德論和非道德論的論爭作為問題背景進行分析的研究,但更多的隻不過是從什麼角度、以什麼論據、從哪些方麵來介入和關注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問題。從支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角度來看,國內的研究從一開始就站在或選擇了一個正確的出發點,但對非(或反)道德論者挑戰的研究不足,也導致了其中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正視和徹底的解決。事實上,隻有充分有力地駁倒了非(或反)道德論者不合理的主張,我們才能毫無顧慮地大談特談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主張,唯此,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論也才能有更為紮實的理論基礎。而這方麵,凱·尼爾森的理論無疑具有借鑒意義,但遺憾的是他的理論在國內並未受到太多的關注和足夠的重視。其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代表作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1989)也沒有中譯本,
本書選題和寫作時國內尚無此書的中文版,所幸的是201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中文版。詳見[加]凱·尼爾森:《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念——道德、意識形態與曆史唯物主義》,李義天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作者補注這不能不說是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一個缺憾。而在國外的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的研究中,凱·尼爾森受到了極高關注,他的理論主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其代表作《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常被列為美加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其有關著述和論文也常被收入英美大學哲學、倫理學教科書和文集。對這麼一個重要的人物,國內的研究顯然有些薄弱。當然對其的研究比較薄弱並不是說沒有研究,可喜的是,近年來,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主義道德的論著逐漸引起了學者和研究者們的關注,對其的研究開始出現逐步升溫的趨向。筆者試對國內目前僅有的一些研究做一梳理評價。
2001年,何萍教授在題為《加拿大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多元路向——論本·阿格爾、馬裏奧·本格和凱·尼爾森的哲學》的論文中較早地對凱·尼爾森的代表作《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做了概要性的介紹。近年來,國內的學者翻譯了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研究的少部分論文,這些論文包括:《正義之爭:馬克思主義的非道德主義與道德主義》(林進平、郭麗麗、梁灼婷譯)、《馬克思論正義:對塔克—伍德命題的重新審視》(林進平、郭麗麗、梁灼婷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正義觀》(傅強、李文雯譯)。近年來,國內也有學者和研究者專門撰文引介或研究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問題的理論。這些文章有:李義天的《從正義理論到道德理論——以〈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念〉為中心的解析》,餘京華的《道德·正義·平等——凱·尼爾森對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及其當代啟示》,傅強的《平等、正義與曆史唯物主義——凱·尼爾森對馬克思正義觀的闡釋》與《評介凱·尼爾森對列寧正義觀的梳理與闡釋》。我們可以看到,除何萍的文章以外,國內大部分研究者把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的論著作為翻譯或研究的興趣點在於他們探討“正義”問題的理論需要,這恐怕是多數學者關注凱·尼爾森理論的一個學術動機。就研究的實質性問題而言,研究者們初步形成了一些有待進一步商榷的理論看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思想是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根基的,道德社會學應該是探討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的基礎,這是凱·尼爾森理論主張的一個基本點。與此相應的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或馬克思主義包括正義在內的道德理論的闡釋和建構都不能遊離於曆史唯物主義之外而訴諸其他的道德哲學。另外,學者們還提出了富有啟發意義的研究思路。筆者極為讚同李義天研究員的研究思路:“圍繞馬克思(主義)正義概念及其正義理論的政治學或經濟學爭論,必須首先轉換成一種作為前提的倫理學爭論”,因此,要“將關於正義理論的研究上升為關於道德理論的研究”。
李義天:《從正義理論到道德理論——以〈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念〉為中心的解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確實,正義不管是作為一種道德原則還是道德價值,如果不對道德的一般性基礎理論問題做出澄清,關於正義的看法和結論就都是無根之浮萍。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道德與意識形態有糾纏不清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道德是否能夠成為評價性的規範語詞、何以保證道德評價的有效性和客觀性等問題如果不解決,則正義問題的探討很難深入下去。而凱·尼爾森的理論思路正好與此不謀而合,這提示我們不能單純地隻盯著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主義正義方麵的理論進行研究,而要注意凱·尼爾森理論的整體性和係統性。從總體上來看,對於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主義道德思想的研究,國內的研究還有些有待彌補的不足和進一步深化的地方:首先,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本身既關涉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也關涉到倫理學學理的問題,凱·尼爾森在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辯護時就一直兼顧這兩個方麵的統一,因此對凱·尼爾森的研究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倫理學學科的交叉,就目前來看,倫理學學理維度的介入在研究中較為缺乏和相對薄弱。其次,與當前“正義”這個學術熱點相應的是,大多數研究者關注的隻是凱·尼爾森對馬克思主義正義問題的看法,但也正如上文所說,正義在凱·尼爾森的研究中並不是孤立於道德基礎理論之外加以探討的,凱·尼爾森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辯護是全麵係統的,他的理論細節尤其是道德基礎理論的分析還未得到充分全麵的梳理和展示。因此,如何展現凱·尼爾森理論的這種係統性和整體性將還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令人深為懷疑的是,在凱·尼爾森的理解中,道德社會學真的是研究和解讀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不可逾越的限域嗎?誠然,曆史唯物主義理論不應從哲學本體論或認識論的角度,而應從社會學的角度加以闡發這一見解是極富洞見的,但絕不能因此就認為凱·尼爾森主張或者我們應該主張把道德社會學看作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全部。事實是,凱·尼爾森把道德社會學和道德認識論或本體論區分開來的用意在於說明曆史唯物主義對道德意識形態的解讀僅僅是停留在事實陳述的層麵,通過這種區分,凱·尼爾森恰恰想要強調的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價值判斷或規範性立場的研究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描述性的道德社會學的層麵,而應該把它提升到價值或規範性的層麵加以剖析。凱·尼爾森不認為道德必須都是意識形態的,這在馬克思甚或馬克思主義那裏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說,道德社會學隻是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以顯在的方式示人的解釋性部分,它隻涉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範疇內的道德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還包括以隱性的方式存在的評價性的部分,這部分才涉及馬克思和恩格斯非意識形態意義上的規範性道德的內容。後者盡管未得到對道德哲學無甚旨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專門的總結和歸納,但我們需要從倫理學學理的角度對它們做出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的倫理解釋,這正是凱·尼爾森著力想要解決的問題,但恰恰是這一點被研究者們誤解和忽略了。道德社會學是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它隻是對意識形態道德的一種描述性的事實陳述。我們對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研究和思考絕不能僅停留在道德社會學的事實層麵,我們的研究真正想要弄明白的是在非意識形態的意義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應該”層麵的規範性的道德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怎樣的一種規範性道德。這才是我們研究凱·尼爾森,進而通達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全貌的關鍵之所在。有鑒於以上研究現狀,彌補這些不足和進一步深化價值層麵的研究將是本書努力的方向。
三、研究內容與可能性創新
1. 研究的思路和內容
本書的研究將以問題為導向,以凱·尼爾森剖析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內在的邏輯理路為文脈展開,總體上本書傾向於支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論的理論立場。具體而言,本書將圍繞以下要點展開討論。第一,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是在何種意義上批判道德?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道德和道德說教的批判是否意味著對規範性道德的否定或拋棄?第二,曆史唯物主義對道德意識形態的描述是否說明道德判斷的有效性和客觀性是不可能的,並且隻能是相對主義的?究竟哪種倫理解釋可以與曆史唯物主義保持一致?第三,正義能否作為規範性的評價語詞用來對生產方式的整體或社會的結構以及製度進行道德的評價?怎樣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義觀?第四,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其他核心理論是什麼關係?馬克思主義能否從事實與價值的角度獲得一種整體性的理解?根據以上問題和剖析問題的邏輯理路,除第一章緒論外,本書具體分為如下幾個章節和一個總結陳述最終看法的結論部分。
第二章,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在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對道德的表述和批判的真實含義,並借助凱·尼爾森的分析,著重闡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何種意義上拒斥和反對道德,進而最終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沒有自己規範性道德的問題。本章從意識形態概念的辨析開始,首先分析了與意識形態密切關聯的道德表述的真實含義和所屬的理論範疇,並在此基礎上,聯係馬克思和恩格斯意識形態批判的理論,探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道德的對象和原因,並最終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道德的對象是道德說教和意識形態的道德,而不是全部的道德,這為我們討論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的規範性道德留下了可能性的空間。
第三章,研究凱·尼爾森的“情境客觀主義”的理論,並據此著重闡明馬克思和恩格斯道德價值判斷的依據、標準和客觀有效性的問題。本章從分析馬克思主義是否蘊含道德相對主義的困惑開始,從曆史唯物主義對道德的表述和解釋中提取出了看似支持道德相對主義的論據,並結合凱·尼爾森的理論對之一一進行了分析,經過分析得知馬克思主義蘊含道德相對主義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道德立場的誤讀。之後,筆者對凱·尼爾森的情境客觀主義解釋模式予以了介紹,並運用這種解釋模式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立場做出了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且與曆史唯物主義相容的倫理解釋。最終,筆者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未否定道德判斷的理性基礎,在堅持曆史唯物主義以及意識形態理論的前提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進行道德價值判斷時完全可以做到判斷的有效性與客觀性。
第四章,著重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義觀。研究將在借鑒凱·尼爾森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者和非(或反)道德論者關於馬克思正義觀論爭的辨析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本章先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道德論者和非道德論者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正義觀論爭當中所展示出來的理論角度和核心觀點,然後介紹了凱·尼爾森對雙方理論觀點的分析和評價,最後總結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正義觀的看法。所形成的最終結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正義思想既包括解釋性的法權正義思想,也包括評價性的或規範性意義上的正義觀;正義既在事實的層麵存在不同的層級,也在價值的層麵存在不同的等級;正義可以作為評價社會結構或生產方式的道德語詞,而且正義的評價不必倒向道德的相對主義。
第五章,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其他核心理論的關係問題,將主要集中討論馬克思主義的道義性和科學性、“事實”與“價值”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關係問題。本章將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角度,闡述必然性與應然性、科學性與道義性、真理性認識與價值性追求在馬克思主義當中的統一性問題。本章首先指出了一些對馬克思主義事實與價值的曲解和不當的解讀,然後從三個方麵對“事實”與“價值”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當中的統一關係展開分析論述。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真理性追求背後隱藏著倫理的或人道主義的動機,道義訴求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朝向實踐的終極指向。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忠於事實,從科學的角度揭示了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而且還從應然性的角度對必然性的事實進行了道德價值的評判,馬克思和恩格斯絕沒有用事實的必然性代替或抹殺道德的應然性判斷。最後,與道德說教和空想烏托邦不同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價值的實現建立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之上。因此,認識論意義上的科學性與存在論意義上的道義性在馬克思主義當中是有機地融合統一於一體的。
結論部分,在對關係到馬克思主義道德論能否得到辯護的四個具體問題做了分析的基礎之上,提煉出四個支撐性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否定和拒斥規範性道德;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德思想當中,道德評價的有效性和客觀性是能夠得到保證的;正義在馬克思主義那裏可以作為評價社會結構的道德語詞;馬克思主義是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以這些觀點為論據,本書認為在闡釋和解讀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時,“馬克思主義道德論”是站得住腳的一種正確的理論立場。
2. 研究的可能性創新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研究涉及馬克思主義學科與倫理學學科的交叉,在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論著的研究當中也同樣有此要求。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倫理學學理的介入是較為薄弱的,這對實際研究的影響是,有關凱·尼爾森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道德觀價值層麵或規範性層麵的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闡發,以至於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研究陷入了道德社會學的困境而不能自拔。這導致了將道德社會學等同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道德思想的認識誤區,進而遮蔽了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當中本有的價值的或規範的內容,並使後者長期不見天日,得不到應有的發現和闡發。本書在兼顧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社會學的基礎上,加強倫理學學理的介入,著力挖掘和闡發凱·尼爾森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道德觀價值層麵或規範性層麵的研究成果,努力將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研究提升到價值研究的層麵,使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當中的規範性內容能夠得到較為充分的闡釋。
其次,國內對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論著的研究本來就比較薄弱和缺乏,加之僅有的一些研究也大多是以正義問題的視角介入對他的研究,因此,對凱·尼爾森的理論難免會做出一些裁剪和取舍,這勢必導致對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研究的不係統和不全麵。本書對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研究不僅注重研究內容的全麵性和係統性,而且注重文脈理路的邏輯性和貫通性,這將可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以利於我們能夠全麵係統地通過了解凱·尼爾森有關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的研究,進一步把握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邏輯理路和思想全貌。
最後,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研究中涉及許多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比如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描述意義上的道德和規範意義上的道德等等,還涉及許多觀點或結論的辨析與推理,比如反對意識形態的道德是否就是拒斥規範性的道德、承認道德的多樣性是否必然就認同道德相對主義等等。這就要求在研究的方法上需要注重語義學的分析和邏輯關係的推理,這恰恰是作為分析馬克思主義美加學派著名代表的凱·尼爾森在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道德觀時所運用的分析哲學的方法,本書的研究也自然繞不開這種方法的借鑒和運用。因此,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本書澄清了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研究中尚處於含混狀態的一些概念和觀點,也在某種程度上對一直未得到有效分析的觀點和結論進行了推理和論證。
第二章馬克思恩格斯對道德的表述和批判
第二章馬克思恩格斯對道德的表述和批判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待道德的態度是複雜的,表麵上看來還存在似是而非的矛盾衝突。具體表現為,一方麵,他們對意識形態的道德予以了批判,並反對任何形式的道德說教;另一方麵,他們的著作中又飽含著道德的判斷——特別是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嚴厲的道德批判。這就使得好像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麵拒絕道德,另一方麵在批判資本主義時又訴諸道德。如何依據文本,從學理的角度解釋和解決這一衝突,是關係到準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的一個最為基礎的問題。凱·尼爾森立足於曆史唯物主義,在不挑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並在保持馬克思主義各個理論部分完整一致的前提下對這一焦點問題做出了自己獨到的解釋,其理論對於我們準確地理解內在於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道德衝突”和完整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本章將在引介和借鑒凱·尼爾森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道德表述的含義和理論性質的分析,著意於探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是在何種意義上批判道德的,並在此基礎上試圖說明曆史唯物主義以及意識形態理論並不排斥規範性道德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思想當中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節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的道德表述
一、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的意識形態概念
曆史唯物主義的語境中包含著豐富的道德思想和觀點,這些思想觀點是對道德的一種社會學闡述,這些對於道德的闡釋和表述又總是與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因此,要想準確地理解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道德表述和道德批判的真實含義,就有必要對與理解道德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的概念加以清楚地界定。凱·尼爾森首先對包容性的(latitudinarian)或者在總體性(global)意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概念與馬克思主義者所言的意識形態概念做了比較和區分。包容性的意識形態概念類似於社會人類學家所稱的“觀念體係”,它指稱“一個共同體或群體所特有的一係列密切相關的觀念、信仰或看法”,或者“一些具有解釋經曆和指導行為功能的密切關聯的觀念、信仰或看法”。
John Plamenatz, Ideology, London: Pall Mall Press, 1970, p.5.非馬克思主義者一般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普拉梅內茲(Plamenatz)、格爾納(Gellner)和威廉姆斯(Williams)就采用了這種意識形態的概念。相比而言,“馬克思主義者在談論意識形態的時候就非常具體,他們認為意識形態作為一個社會的觀念體係,通常是虛假的觀念,並通過偽裝的方式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123.。凱·尼爾森認為這是標準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言的意識形態的特征。
凱·尼爾森比較了以上兩種意識形態概念的異同。二者相同的是:(1) 二者都是世界觀,都是一係列密切相關的觀念體係。(2) 在社會中都具有為現狀辯護和為現存秩序提供合法性或合理性論證的功能。所不同的是:(1) 馬克思主義者對這一概念的內涵添加了階級限製,強調意識形態是產生於階級社會,並服務於一定的階級利益的。與上文提到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概念相比而言,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識形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比包容性概念窄一些,很顯然,非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概念。(2) 包容性意識形態概念對它的辯護功能的合理性不進行規範性評價或認為在某些時候這種辯護就是真實的,而且從理性和道德上講,接受意識形態被證明是有理的。馬克思主義者采用的意識形態概念不僅是指關於人和社會的世界觀,也不僅隻強調它們對於保持群體團結和促進社會生活秩序化的社會功能,而且還強調意識形態對世界觀歪曲的特征。在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看來,意識形態不僅是世界觀,而且在階級社會裏通常是歪曲了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服務於統治階級或少數階級以及一些主要社會群體的利益。意識形態模糊了真實的社會關係,而且不是對全社會的需要的回應。對於那些被意識形態迷惑的人,意識形態歪曲了他們對於世界以及他們在其中所處位置和可能性的理解。受意識形態控製的那些人會認為這是恰當的,而現實並非如此,意識形態給他們的印象是毫無偏私地反映了每個人的利益,而在現實中反映的是特定階級的利益,通常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有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通常意識形態歪曲和代替了理性的和道德的合理主張。從合理客觀的道德角度來看,意識形態通常在道德上和理性上不具有合理性,在不被歪曲傳達的情況下是不能被人們接受的。在馬克思主義者那裏,意識形態常常被認為具有歪曲和虛幻的本性,而包容性意識形態概念為合理的具有辯護功能的意識形態留下了概念的空間,它沒有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在使用意識形態概念時的那種貶義的和論辯性的力量。
參見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p.103108.
對於以上兩種意識形態的概念,凱·尼爾森首先認為包容性意識形態概念忽視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以及對其在階級鬥爭中的作用的強調,所以在意識形態服務於階級利益這一點上,他與其他馬克思主義者通常對意識形態的理解是一致的,但對於歪曲和虛幻是否“意識形態”(ideology)的必要特征的問題,他提出了有別於馬克思主義圈裏通常采用觀點的不同看法。他認為“意識形態”通常但不必然具有歪曲和虛幻的特征。意識形態是符合階級利益的觀念,因此是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但是凱·尼爾森並不籠統地認為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的具有歪曲虛幻特征的“意識形態的”(ideological)觀念。“成為上層建築是成為‘意識形態的’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所有的‘意識形態的’觀念屬於上層建築,但並不是所有的上層建築都屬於‘意識形態的’。”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125.這裏,凱·尼爾森顯然將名詞形態的“意識形態”與形容詞形態的“意識形態的”區分開來,並認為上層建築當中的“意識形態”並不全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否定或貶義的意義上講的“意識形態的”觀念。那麼,什麼是“意識形態的”觀念呢?他說:“我們必須有一個階級社會才有一種‘意識形態’,但是,在這樣的社會中,公共觀念,即社會所允許的我們的自我想象是最典型的‘意識形態的’觀念。公共觀念幾乎總是曲解了我們對於自身的理解,幾乎總是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125.可見,在反映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中,那些聲稱反映了社會普遍利益而實質上隻是代表了統治階級利益的具有欺騙和迷惑本性的,並且用來證明社會現狀和統治階級利益的正當性,進而起到維持社會現狀和保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才能被稱為“意識形態的”。而那些關於我們社會生活的新創造的觀念,根據馬克思主義的類型學是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但並不是“意識形態的”。“例如,如果資本論是通過係統和精確的方式說明事實的真相,那麼它既是好的科學,同時也是好的意識形態。同樣,一些反映了階級利益的意識,同時就概念的可能性而言在無偏私的描述的意義上也是真實的道德,它沒有歪曲我們對於自身、社會、我們階級的地位和前景的理解。意識形態在反映階級利益的同時也可以是無偏私地在描述實現一般的人類解放的方式。”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124.凱·尼爾森認為,如果在上層建築中我們不去區分“意識形態的”和“非意識形態的”,如果錯誤地認為意識的各種形式都是“意識形態的”,馬克思就會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危險。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顯然不屬於它本身就批判的“意識形態的”範疇。
美國聖地亞哥大學哲學係教授R.G.佩弗在其專著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一書中討論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概念時,也對意識形態的名詞形式與形容詞形式做出了區分。佩弗認為,意識形態的名詞形式即ideology是意識形態的總體性(global)概念,而意識形態的形容詞形式ideological是非總體性(noglobal)的意識形態概念。佩弗認為,總體性的意識形態概念和非總體性的意識形態概念在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的文本中都能找到依據,但二者之間存在區別:總體性概念是在中性的描述的意義上使用的,非總體性概念是在否定性的評價的意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的”是“意識形態”在非總體性、批判性的意義上的形容詞形式,它表達的是一種否定性的評價,總體性概念在使用時比非總體性概念更寬泛。同尼爾森的看法一樣,佩弗也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身並不能被稱為“意識形態的”,而且屬於“意識形態的”歪曲和虛幻的特征並不能成為判斷是否“意識形態”的定義性特征。詳見R.G. Peffer,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236240.中譯本《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呂梁山、李暘、周洪軍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257頁。在這裏,凱·尼爾森吸收了包容性意識形態概念的優點,即為非虛幻的、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真實性或科學性的意識形態留下了概念的空間。因此,凱·尼爾森認為,“‘意識形態’的特征——那些可以界定意識形態是什麼的東西——是符合了階級的利益而不是像馬克思主義圈裏通常所說的那樣是它的歪曲特性,我認為它具有歪曲的傾向,但不是必然這樣,符合了階級的利益才是判斷觀念和實踐能否成為‘意識形態’的關鍵”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5.。
經過這一番討論,凱·尼爾森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應該這樣來定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功能性地服務於一個階級或有時是一些階級利益的信念、觀念的集合。”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p.258259.這個概念內在地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1) 意識形態是一個階級社會或在一個階級社會中一個階級或者其他主要社會群體所特有的。無階級的社會裏存在非意識形態的世界觀。(2) 一般情況下,意識形態為特殊的階級利益服務,但是,意識形態通常但不總是具有欺騙性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具有不合法性。(3) 有時絕大多數的來自社會不同階級的人們接受一種社會化了的意識形態,在階級矛盾公開和敵對的時候,不同的階級接受不同的維護自身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
參見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123.在這種理解中,意識形態的定義性特征是符合階級的利益而不是歪曲了我們對社會現實的理解,既存在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也存在挑戰階級的意識形態,它可以允許我們在非貶義的意義上講意識形態。凱·尼爾森認為這個概念符合馬克思主義者的文本,並有以下一些明顯的優點。(1) 它直接說明階級利益在意識形態中是個中心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概念有一個中心的觀念,那就是意識形態服務於階級利益,在階級鬥爭中是一個思想武器,它通常服務於該意識形態所屬的那個階級的利益。(2) 它指明意識形態通常但不必然是歪曲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它給符合工人階級的利益並且沒有欺騙工人階級和其他人或沒有歪曲對社會現實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可能性留下了概念的空間,就不會使說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列寧和馬克思相衝突。
列寧認為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而且他認為意識形態不必然就是與科學相衝突的,他認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階級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所以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他提出了“科學的意識形態”的概念,他說:“一句話,任何意識形態都是受曆史條件製約的,可是,任何科學的意識形態都和客觀真理、絕對自然相符合,這是無條件的。”(《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頁。)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在反映無產階級的利益訴求的同時也揭示了社會發展的科學規律,因此,在1920年的《青年團的任務》一文中,列寧把共產主義稱作“共產主義科學”。(《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頁。)可見,意識形態在列寧的理解中是描述性的,它既可以在否定的意義上使用,也可以在肯定的意義上使用。正如J.拉雷所言:“對於列寧說來,意識形態成了關係到不同階級利益的政治意識,他特別把探討的重點放在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對立上。因此,在列寧那裏,意識形態涵義的變化過程達到了頂點。意識形態不再必然是扭曲的,而是成了一個涉及階級(包括無產階級)的政治意識的中性的概念。”(T. Bottomore edited: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22.)(3) 它不會造成科學與意識形態、道德和“意識形態”的必然衝突和對立。意識形態服務於一定的階級的利益,但邏輯地講,它不總是具有虛幻和歪曲的特征。“凱恩斯的一些經濟理論是服務於資產階級利益的,然而,這些理論也可以是正確的或部分正確的科學解釋,或者至少是真正的科學。馬克思的確會認為他在《資本論》中的經濟理論是真正的科學理論,然而他也會認為它們是服務於無產階級利益的。”
Kai Nielsen, 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Morality, Ideolog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9, p.259.
在凱·尼爾森對意識形態的理解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他區分了意識形態概念的名詞形式和形容詞形式,即“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的區別。這種區別對於厘清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道德表述的多層含義,進而準確地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道德說教的批判具有理論的借鑒價值。這裏需要補充的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語境中,意識形態還有凱·尼爾森未曾言說的唯心含義,即顛倒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係,認為意識決定存在的虛幻的、虛假的唯心觀念,在理解以上問題時,這一層意思也有必要提及。關於這一點,本章將在第二節中詳述,在此先按下不表。
二、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道德表述的含義
在曆史唯物主義的語境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根本觀點,從人的社會實踐、人的社會生活、人類的曆史發展來思考道德的起源、基礎及其功能等問題。在這種語境中,道德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被分析理解的。筆者將結合凱·尼爾森對意識形態概念的分析以及他對曆史唯物主義中道德表述的理解,嚐試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經典文本中的道德表述的真實含義予以闡釋,這將是理解這些表述在倫理學研究類型中所屬的範疇,以及我們最終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是在何種意義上批判道德的一個最為基本的前提和基礎。
凱·尼爾森認為,在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道德或者被表述為“意識形態”,或者直接被表述為“意識形態的”。如前所述,凱·尼爾森區分了“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的不同含義,他所做出的區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兩種有關道德的表述。首先,就道德是“意識形態”這一表述的理解而言,凱·尼爾森認為這是對道德的一種描述性的事實判斷。這一表述不僅揭示了道德的社會曆史性,而且意識形態概念的定義性特征反映了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這一表述還強調了階級社會裏道德的階級性。筆者認為,曆史唯物主義語境中確實存在著將道德視為“意識形態”的文本依據。在曆史唯物主義的語境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們的現實活動看作思想、觀念和意識最初的來源,“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裏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頁。。從這種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其中,道德確實是被當作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加以表述的。一方麵,它對道德起源的揭示既不同於唯心地把道德說成來自神靈啟示或超自然力量規定的“神啟論”或“天道論”,也與隻抽象地從人性善惡的角度探討道德起源的“天賦論”,或站在非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立場上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感覺欲望論”不同,更與把道德的緣起解釋為動物“合群性”本能的“自然本能論”相殊異。曆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是曆史地進行著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產物,是人們對社會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客觀的人際關係自覺地加以規範和調整的結果。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將道德表述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首先旨在強調道德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道德是人的一種社會屬性,具有社會性和曆史性。另一方麵,筆者發現馬克思和恩格斯這裏沒有使用“社會意識”而是用了“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