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土地經濟研究.9/黃賢金,嚴金明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6ISBN9787305205002Ⅰ.①土…Ⅱ.①黃…②嚴…Ⅲ.①土地經濟學研究Ⅳ.①F301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53220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土地經濟研究(9)主編黃賢金嚴金明責任編輯楊博吳汀編輯熱線0258359394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常州市武進第三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9.25字數155千版次2018年6月第1版2018年6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05002定價39.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目錄基於“三生”融合理念的鄉村振興突破路徑研究方斌/1農用地生態價值與農用地基準地價確定———以武漢市為例夏煒祁李歡張安錄王迎朱琴/9耕地輪作休耕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綜述徐玉婷郭淑紅趙飛燕/20城鄉融合背景下經濟發達地區農戶耕地保護意願及影響因素研究———基於廣州、佛山、惠州17村的農戶調查臧俊梅農殷璿鄭捷航/32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實施農戶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襄陽市兩地增減掛鉤政策實施示範區為例韓嘯張安錄/45國土空間用途管製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效應研究進展餘亮亮蔡銀鶯/62基於企業生命周期的工業用地政策創新———以南通市為例楊俊黃賢金孟浩張競珂/80基於農用地發展權的城鄉建設用地價格銜接機製研究謝向向汪晗才振張安錄/95公共用地配給對城市經濟產出的影響研究唐靜陳誌剛王君韉/110基於價值—功能分析框架的城市建設用地績效評價與提升對策研究胡學東臧俊梅/124犆犗犖犜犈犖犜犛1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狅狀狋犺犲犅狉犲犪犽狋犺狉狅狌犵犺犘犪狋犺狅犳犚狌狉犪犾犚犲狏犻狋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犅犪狊犲犱狅狀狋犺犲犆狅狀犮犲狆狋狅犳“犜犺狉犲犲犔犻狏犲狊”犅犻狀犉犪狀犵9犉犪狉犿犾犪狀犱犈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犞犪犾狌犲犪狀犱犘狉犻犮犻狀犵—犃犆犪狊犲犛狋狌犱狔狅犳犠狌犺犪狀犠犲犻狇犻犡犻犪犎狌犪狀犔犻犃狀犾狌犣犺犪狀犵犢犻狀犵犠犪狀犵犙犻狀犣犺狌20犜犺犲犚犲狏犻犲狑狅犳狋犺犲犐犿狆犪犮狋狅犳犆狉狅狆犚狅狋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犉犪犾犾狅狑狅狀狋犺犲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犔犪狀犱犝狊犲犆犺犪狀犵犲犢狌狋犻狀犵犡狌犛犺狌犺狅狀犵犌狌狅犉犲犻狔犪狀犣犺犪狅32犛狋狌犱狔狅狀狋犺犲犐狀犳犾狌犲狀犮犻狀犵犉犪犮狋狅狉狊狅犳犉犪狉犿犲狉狊犆狅犵狀犻狋犻狅狀犪狀犱犠犻犾犾犻狀犵狀犲狊狊狅犳犆狌犾狋犻狏犪狋犲犱犔犪狀犱犘狉狅狋犲犮狋犻狅狀狌狀犱犲狉犅犪犮犽犵狉狅狌狀犱狅犳犝狉犫犪狀狉狌狉犪犾犐狀狋犲犵狉犪狋犻狅狀—犅犪狊犲犱狅狀犛狌狉狏犲狔狊狅犳犉犪狉犿犲狉狊犻狀17狏犻犾犾犪犵犲狊犻狀犌狌犪狀犵狕犺狅狌,犉狅狊犺犪狀犪狀犱犎狌犻狕犺狅狌犑狌狀犿犲犻犣犪狀犵犢犻狀狓狌犪狀犖狅狀犵犑犻犲犺犪狀犵犣犺犲狀犵45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狅狀犉犪狉犿犲狉狊犛犪狋犻狊犳犪犮狋犻狅狀狑犻狋犺狋犺犲犔犻狀犽狅犳犐狀犮狉犲犪狊犲犪狀犱犇犲犮狉犲犪狊犲狅犳犚狌狉犪犾狌狉犫犪狀犆狅狀狊狋狉狌犮狋犻狅狀犔犪狀犱犘狅犾犻犮狔:犃犆犪狊犲犛狋狌犱狔狅犳犜狑狅犇犲犿狅狀狊狋狉犪狋犻狅狀犃狉犲犪狊犻狀犎狌犫犲犻犘狉狅狏犻狀犮犲犡犻犪狅犎犪狀犃狀犾狌犣犺犪狀犵62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犘狉狅犵狉犲狊狊狅狀狋犺犲犝狀犫犪犾犪狀犮犲犱犚犲犵犻狅狀犪犾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犈犳犳犲犮狋狅犳犛狆犪狋犻犪犾犚犲犵狌犾犪狋犻狅狀狅犳犔犪狀犱犝狊犲犔犻犪狀犵犾犻犪狀犵犢狌犢犻狀狔犻狀犵犆犪犻80犐狀犱狌狊狋狉犻犪犾犔犪狀犱犘狅犾犻犮狔犐狀狀狅狏犪狋犻狅狀犅犪狊犲犱狅狀犈狀狋犲狉狆狉犻狊犲犔犻犳犲犆狔犮犾犲:犃犆犪狊犲犛狋狌犱狔狅犳犖犪狀狋狅狀犵犑狌狀犢犪狀犵犡犻犪狀犼犻狀犎狌犪狀犵犎犪狅犕犲狀犵犑犻狀犵犽犲犣犺犪狀犵95犜犺犲犆狅狌狆犾犻狀犵犕犲犮犺犪狀犻狊犿狅犳犝狉犫犪狀犪狀犱犚狌狉犪犾犆狅狀狊狋狉狌犮狋犻狅狀犔犪狀犱犘狉犻犮犲犅犪狊犲犱狅狀狋犺犲犉犪狉犿犾犪狀犱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犚犻犵犺狋狊犡犻犪狀犵狓犻犪狀犵犡犻犲犎犪狀犠犪狀犵犣犺犲狀犆犪犻犃狀犾狌犣犺犪狀犵110犜犺犲犐犿狆犪犮狋狅犳犘狌犫犾犻犮犔犪狀犱犚犪狋犻狅狀犻狀犵狅狀犝狉犫犪狀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犗狌狋狆狌狋犑犻狀犵犜犪狀犵犣犺犻犵犪狀犵犆犺犲狀犑狌狀狓犻犪狅犠犪狀犵124犜犺犲犕狌犾狋犻犳狌狀犮狋犻狅狀犪犾犘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犈狏犪犾狌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犘狉狅犿狅狋犻狅狀犆狅狌狀狋犲狉犿犲犪狊狌狉犲狊狅犳犝狉犫犪狀犆狅狀狊狋狉狌犮狋犻狅狀犔犪狀犱犅犪狊犲犱狅狀犞犪犾狌犲犳狌狀犮狋犻狅狀犪犾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犉狉犪犿犲狑狅狉犽犡狌犲犱狅狀犵犎狌犑狌狀犿犲犻犣犪狀犵基於“三生”融合理念的鄉村振興突破路徑研究方斌(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南京師範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南京師範大學新型城鎮化與土地問題研究中心,南京210023)摘要鄉村振興是解決農村“三農”問題的重要路徑,從“三生”視角,提出鄉村振興路徑對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論文從鄉村土地的構成出發,分析了鄉村振興的“源”,在此基礎上,從“人、地、業”三個維度提出了農村“三生用地”突破的路徑,並從“三生”標準體係、製度體係、規劃體係和利益分配體係四個方麵論述了實現相融性鄉村振興的客觀條件。

一、“三生”融合理念之“彙”從中共十六大到十九大,“三生”融合理念從城市走向鄉村,完成了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完美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迎來新機遇、新挑戰。為此,從“三生”理念的形成到“三生用地”的落實,再到“三生”功能融合,學者們嚐試著從土地承載力和土地功能的角度構建“三生”分類體係,如方創琳等學者從土地承載力、功能的角度構建了“三生”土地承載力測試體係[1—3]和功能分類體係[4—8]。也有學者從不同學科的角度探討“三生空間”的辨識,如陶慧等把土地適宜性與旅遊發展潛力[9]、劉燕把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空間布局思想與“三生空間”的內在運行機製相結合[10]探討“三生空間”分類,目的都是解決“三生空間”如何落到具體的地類,最終將“三生”融合理念化為土地利用格局優化,理論上看,“三生分類”盡管沒有完全統收稿日期:201836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1174)作者簡介:方斌(1968—),男,江西九江人,教授,博導。研究方向:土地資源管理。Email:fang731@163.com。

土地經濟研究(9)2018(1)2

一,但已形成基本共識,但是對於“三生空間”優化理念的落實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而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這一命題,是將“三生”理念從城鎮延伸到鄉村,讓鄉村成為新的“三生”焦點。如何解決鄉村“三生”土地利用問題,還處在探索中,盡管我國的“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很多運動式的發展帶動了一批鄉村的振興,但是,鄉村土地利用如何全麵提升效率,仍處在盲點。為此,本文從鄉村振興的“源”開始,探討實現鄉村振興的“徑”。

二、鄉村振興之“源”(一)鄉村振興之“根”鄉村振興的“根”在於鄉村資源的存在性、豐富性和特色性,包括地域自然稟賦形成的土地、生於其中的人和曆史演化形成的業。人生存於地、利用地、享受於業,地成於人、受於人、支撐業,業成於人、起於地、服務於地。它們之間的結構關係可見圖。從地域關係上,人是可以流動的,鄉村人可以進城就業,城市人1

也可以到農村創業。地和業的位置是不可流動的,如農用地對應於農業,包括規模化農業、零散農業。經營性建設用地對應於工業和服務業即二、三產業用地。

公共服務用地主要用於公共管理和公益事業,宅基地則是一項福利性用地。如何實現人聚、地利、業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

K*

*49*

*!

A**

,\/

*圖1鄉村振興的“根”基於“三生”融合理念的鄉村振興突破路徑研究3

(二)鄉村振興之“基”1.鄉村振興之生產基礎鄉村的重要功能是農業生產,生產最初級的農產品,其主要目標是保障糧食安全和基礎原材料生產。因此,農用地的功能主要體現在3個方麵:(1)生產大眾產品,保障基礎食品數量安全,這是我國絕大多數農用地承擔的重要角色;(2)生產綠色、有機、特色等優質農產品,這是我國大力提倡並努力推進的方式,是保障基礎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3)生產基礎性材料滿足二、三產業的要素需求。其涉及的問題是:(1)誰是農產品生產的主體?不同的主體生產的產品類型不同、質量不同,產生的效益不同;(2)如何定價農產品?農產品的價格是按其基本功能價值算還是按綜合功能價值算,主體收益是不同的;(3)如何分配收益?分配形式的差異決定了不同農產品生產主體獲取收益的差異,是富民還是富企?

2.鄉村振興之生活基礎鄉村生活主要考慮“吃、穿、住、行、娛、教”,它重點反映人的發展狀態,也是一種需求與消費經濟,其顯示的是伴隨經濟社會的進步,人的品質生產改善的程度。主要體現在:(1)從有得吃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是健康品質的提升;(2)從有得穿到穿得暖,再到穿得好,是保養品質的提升;(3)從有房住到住得穩,再到住得好,是住房品質的提升;(4)從有路走到方便走,再到安心走是出行品質的提升;(5)從無娛到有娛,再到豐富,是精神品質的提升;(6)從無教到有教,再到高教,是智慧品質的提升。正是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發展過程,才引發了更多的鄉村問題,也讓鄉村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潛力:(1)如何提升鄉村生活品質?不同鄉村品質差異較大,提升鄉村品質需要根據不同的地域條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路徑是關鍵;(2)如何確定不同地域生活品質的“度”?鄉村發展對品質生活的要求存在差異,每個區域都要有一個階段性的度,製訂出一個逐步提升的度是關鍵;(3)鄉村格局如何選擇打造模式?城市發展已構建了多級規模體係,土地集約度仍存一定的空間,鄉村發展是否延續早期城市先無序、汙染擴張再整治的模式,還是采用生態優先、有序推進的模式是關鍵。

3.鄉村振興之生態基礎生態是鄉村最具吸引力的元素,也是最易創造價值的空間。從分類體係上看,主要有:(1)自然景觀,主要包括特色山、水、濕地等自然生態;(2)人文景觀,主要包括曆史文化保留、紅色文化記憶、古建築等人類文明演化形成的人文生4土地經濟研究(9)2018(1)態。主要問題症結:(1)如何挖掘生態的存在感?每個地方都有自身的資源條件,有的特色明顯,有的不明顯,甚至沒有特色,對於已有生態的挖掘是鄉村發展的關鍵;(2)如何打造人文集聚效應?人的集聚有長期性和季節性,鄉村振興重要的是人,隻有讓人願意長期或短期存在鄉村,才能讓鄉村得到發展,才能維護好鄉村的人文生態;(3)如何打造鄉村的業態?鄉村的發展需要產業,隻有“業”才能留住人、存住人,才能讓人願意紮根於鄉村。

(三)鄉村振興之“徑”從鄉村之根到鄉村之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鄉村的發展突破路徑需要從“人、地、業”入手。如何突破?可從“三生用地”的角度入手。

1.生產用地的突破路徑結合不同地域特點,可從特色農產品品牌區、特色農業區和無特色區3個角度進行分析:(1)所謂特色農產品品牌區,是指農業生產已形成了具有品牌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區,這種類型在我國很多區域都有體現,其突破路徑是繼續圍繞品牌農產品加強產品品質管控和市場營銷並強化建設和用地支持;(2)所謂特色農業區是指依托地方自然特色,形成以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立體農業為主導的農業特色區,其突破路徑主要是進一步建設特色區的空間聯合性,形成具有典型特色的田園綜合體;(3)所謂無特色區,是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品牌產品,也沒有形成特色農業的區域,這些區域往往存在於遠郊,且無工廠汙染、無城市化喧囂,具備生產高質量農產品的條件,但該區域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缺乏城鎮居民休閑、體驗、娛樂的基礎,因此,該區域需要著力提升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培育農產品品牌和休閑空間。

2.生活用地的突破路徑不同地域獨特的生活習慣構成了各具形態的風俗、文化和狀態,可根據不同地域所處發展階段確定其生活用地布局,3個方向有待突破:(1)城鄉融合度較高區域,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已形成了城鄉基本融合和高度融合區。這些區域均存在於城鎮化率較高的區域,其城鄉間布局結構差異較小,就業交流密切。該區域用地突破路徑以內部挖潛為主,在城鄉經營性建設用地、居民點用地和公共服務用地等城鄉建設用地上以提升用地效率、提高用地品質為主,但可從連通城鄉就業便利度通道上,強化道路建設。(2)城鄉融合初步形成區,該區域正處於城鄉初步融合區,城鄉建設格局尚未形成合理布局。在用地上需要對規劃集聚區提供一定數量的置換用地指標,增加城鎮集中區、中心村基於“三生”融合理念的鄉村振興突破路徑研究5

及產業建設,待城鎮形成一定的規模後,通過農村居民點整理歸還相應的指標,確保城鎮用地在時間大尺度上不再增長。(3)城鄉分離區,該區域往往較為偏僻,交通條件相對較差,居民生產以農業和外出打工為主。對於該區域用地需要根據村莊性質合理性投入,以基礎設施、特色農產品品牌培植和農產品加工為主。

3.生態用地的突破路徑生態用地主要是提供生態效應,其目標是提升區域生態品質,為人類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讓向往健康的人群願意留在該區域且能留在該區域。可從自然景觀生態型、人文景觀生態型和鄉村生態產業型3個麵加以打造。(1)所謂自然景觀生態型是有較好的自然景觀的區域,如獨特的地形地貌、有觀賞性的植被及其他自然風光地帶,這些區域大多已建成或正在建成可供人們觀賞的區域,前者可從服務體係上做進一步提升,後者則從建設格局上加以強化;(2)所謂人文景觀生態型是指通過對曆史文化、紅色文化、地方風俗的挖掘、整理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景點,該區域可圍繞景點的通達性、品質提升性及配套提供用地支持;(3)所謂鄉村生態產業型是指不同區域生態型產業既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又可增加居民收入,還可提升區域環境品質,未來的鄉村產業應是以提升已有的產業生態品質、創造新型生態綜合體為主要類型,以打造田園、休閑、加工為一體和生態、體驗、就業為一體綜合性產業形態,因此,在供地上需要對這類用地予以支持。

三、鄉村振興之“融”鄉村振興的實質就是實現鄉村的“三生”融合,也隻有讓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提升、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生產的農產品品質符合健康要求才能真正實現鄉村融合發展。具體可從以下4個方麵進行建設。

1.標準體係建設需要根據對不同地域自然稟賦特征、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人文條件劃分“三生”融合標準,建立“三生”融合標準體係,主要建成:(1)構建以品牌農產品為核心的生產管理、產品加工、產品認證、市場營銷等標準體係,逐步建立以“生產”品質為主導的“三生”融合體係;(2)構建以人為本的鄉村住房建設、道路交通配套、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標準體係,逐步構建以“生活”質量為主導的“三生”融6土地經濟研究(9)2018(1)合體係;(3)構建自然景觀、文化記憶、社會習俗等自然和人文生態品質建設標準,逐步建立以“生態”價值為主導的“三生”融合體係。

2.製度體係建設製度建設需要與“三生”發展的階段性相匹配,因此,構建不同發展階段的製度體係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體現在:(1)伴隨著我國農村農地“三權”分置的形成,如何進一步明晰農地產權,從理論上探討建立更為有效的財產價值測算體係,從實踐上逐步探索釋放農村權利活力,盤活農村資產,讓農民也能享受財產價值;(2)進一步探索如何將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服務於農村生產、生活,把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改造、提升與農村居民生活緊密結合,構建以有利於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為核心的產業用地建設體係;(3)進一步完善農村宅基地供應製度,規範農村福利用地製度,同時,全麵構建農村土地逐級整治,以平原區“一戶一塊田”、山區中心村遷並的農村宅基地集聚模式,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

3.規劃體係建設重新構建鄉村規劃體係,建立以村為單元逐級放大的規劃體係,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統領,把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推動農村發展的實踐成果進行有機結合,構建“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鄉村發展詳細規劃,提升鄉村建設的針對性,提升土地利用規劃水平,提升土地管理的可持續性。

4.利益分配體係建設逐步建立鄉村發展利益分配體係:(1)從促進“人”性提升視角,探討生產要素,包括產權投入、人力投入、物質投入的股份製度分配係統;(2)從營造社會公平視角,探討就業參與、技術強化、效率管理、資金運作的社會效益分析體係,實現鄉村產業環境氛圍的有效改善;(3)從提升人體健康維度,探討農地產品生態性社會經濟認可體係、自然景觀資源生態性社會經濟認可體係、地域人文生態性社會經濟認可體係建設,提升全民社會生態價值認可度,實現國家和地區生態價值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1]方創琳,賈克敬,李廣東,等.市縣土地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測度指標體係及核算模型解析[J].生態學報,2017,37(15):112.[2]方創琳,鮑超,張傳國.幹旱地區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變化情勢與演變基於“三生”融合理念的鄉村振興突破路徑研究7

情景分析[J].生態學報,2003,23(9):19151923.[3]張傳國.幹旱區綠洲係統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評價指標體係構建思路[J].幹旱區研究,2001,18(3):712.[4]李廣東,方創琳.城市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功能定量識別與分析[J].地理學報,2016,71(1):4965.[5]陳龍,周生路,周兵兵,等.基於主導功能的江蘇省土地利用轉型特征與驅動力[J].經濟地理,2015,35(2):155162.[6]張紅旗,許爾琪,朱會義.中國“三生用地”分類及其空間格局[J].資源科學,2015,37(7):13321338.[7]於莉,寧安安,鄭宇,等.“三生用地”分類及其空間格局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2):8996.[8]陳婧,史培軍.土地利用功能分類探討[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5):536540.[9]陶慧,劉家明,羅奎,等.基於三生空間理念的旅遊城鎮化地區空間分區研究———以馬洋溪生態旅遊區為例[J].人文地理,2016,148(2):153160.[10]劉燕.論“三生空間”的邏輯結構、製衡機製和發展原則[J].湖北社會科學,2016,3:59.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狅狀狋犺犲犅狉犲犪犽狋犺狉狅狌犵犺犘犪狋犺狅犳犚狌狉犪犾犚犲狏犻狋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犅犪狊犲犱狅狀狋犺犲犆狅狀犮犲狆狋狅犳“犜犺狉犲犲犔犻狏犲狊”BinFang(SchoolofGeographicSciences,NanjingNormalUniversity/RuralRevitalizationResearchInstitut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ewUrbanizationandLandResearchCenter,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23)犃犫狊狋狉犪犮狋:RuralRevitalizationisanimportantwaytosolvetherural“threerural”problems.Fromtheperspectiveof“threelives”,itissuggestedthatthepathofruralrevitalizationhasacertainguidingsignificancetothesolutionofthe“threerural”problems.Basedonthecompositionofruralland,thepaperanalyzesthe“source”ofruralrevitalization.Onthisbasis,fromthethreedimensionsof“people,landandindustry”,thepaperproposesthepathofrural“threelives”landusebreakthrough,andfromthefouraspectsofthestandardsystem,theinstitutionalsystem,theplanningsystemandthebenefitdistributionsystemofthe“threelives”discussestheobjectiveconditionsforruralrevitalizationtoachievecompatibility.農用地生態價值與農用地基準地價確定———以武漢市為例夏煒祁,李歡,張安錄,王迎,朱琴(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武漢430070)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農用地生態服務功能,基於單位麵積生態價值當量因子法,以行政村為評價單元,計算出武漢市遠城區每個行政村單位麵積農用地生態價值大小,並在此基礎上將武漢市農用地分為5個級別,以期為全市範圍內的農用地價值評估提供參考。結果顯示:武漢市遠城區每畝農用地生態服務價值為3901元/年到7263元/年。從空間分布上來看,武漢市遠城區農用地級別大體上與區位條件成正相關,離武漢市中心城區越遠的農用地,其生態價值級別也越低;遠城區1、2級農用地圍繞武漢市中心城區呈環狀分布,而5級農用地則主要分布在黃陂區、新洲區和漢南區。

關鍵詞武漢市;農用地;生態服務功能;生態價值一、引言農用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的複合體,它不僅是土地資源,也是生態環境資源,在進行農用地質量評價時,不僅要考慮農用地的自然、社會、經濟功能和價值,也需要考慮其生態環境服務功能和價值。在我國現有的《農用地估價規程》(GBT28406—2012)中,農用地價值側重於其經濟生產價值的評估,而忽略了農用地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許多學收稿日期:201843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573101,71373095);中央高校科研基本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662016PY078)作者簡介:夏煒祁(1993—),男,湖北麻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經濟與管理。Email:387966703@qq.com。

通訊作者:李歡(1994—),女,湖北襄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經濟與管理。Email:lihuan.hazu@qq.com。

1土地經濟研究(9)2018(1)0

者認為農用地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遠遠大於其本身的經濟生產價值[1—2]。葉明珠和餘鋒[3]采用吸碳製氧法測算了玉山縣農用地生態價值,並與玉山縣各鄉鎮農用地經濟價值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玉山縣農用地各鄉鎮水田生態價值較高且其中部分鄉鎮農用地生態價值占總價格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說明玉山縣農用地的生態價值不容忽視。魏波等人[4]基於生態係統生態價值評估的理論,以宜興市農用地作為實例研究,測算出宜興市農用地係統的生態價值為102951.29萬元/年。農用地的生態價值已經廣泛地被學者們所關注和強調。

農用地資源生態係統具有調節氣候、改良土壤、土壤保持、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轉化太陽能、生物多樣性控製等多種生態功能[5]。謝高地等[6]采用千年生態係統評估(MA)的方法,將生態係統服務分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和文化服務4大類,並進一步細分為食物生產、原料生產、水資源供給、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淨化環境、水文調節、土壤保持、維持養分循環、生物多樣性和美學景觀等11種服務功能。農用地的生態功能決定了其生態價值。農用地生態環境價值指農用地及其上的植物構成的生態係統具有的生態價值,包括調節氣候、淨化與美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的價值。農用地作為自然資源,是一種生態環境,因此也具有美學、教育、文化等多種功能價值。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注重保護和營造綠地及維護各種生態環境,以求創造一個優美舒適、有益於健康的生活環境。相應地,生態價值的研究也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農用地生態環境價格是農用地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具有保養土壤、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淨化水質、淨化空氣等效益的貨幣表現。農用地生態環境價格是其生態環境價值在一定時期內用於農用地生態環境保護和農用地環境損害治理的經濟費用。從微觀角度說,農用地生態環境價格是農用地轉用行為使土地生態環境要素遭受的破壞的價值計量。雖然宏觀、微觀角度有著不同的表達,但其本質是一樣的,都表示人類為了維護自然和諧的土地生態環境所必須承擔的代價。這一代價的支付涉及土地環境保護、土地環境汙染預防、土地環境治理和土地資源有效利用等多方麵。

農用地生態價值測算方法主要有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7]。

其中市場價值法包括生產率變動法、人力資本法、機會成本法、影子工程法[8]等,替代市場法常用的是旅行費用法[9],意願調查法是假想市場法[10]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的測算方法有不用的側重和適用範圍。除以上方法外,謝高地等[6,11]在Costanza等[12]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分類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基於專家知識的農用地生態價值與農用地基準地價確定11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化方法,該方法在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以武漢市農用地為研究對象,采用謝高地等人的生態係統功能服務法,測算出武漢市各區各級農用地生態價值,分析其生態價值的空間分布特征,以期為農用地流轉和補償提供價格依據,奠定農用地基準地價評估基礎,促進土地合理高效利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在謝高地等人的研究結論基礎上,對農用地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進行核算。根據這一研究,生態係統服務價值核算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即基於單位服務功能價格的方法(簡稱功能價值法)和基於單位麵積價值當量因子的方法(簡稱當量因子法)。為測算的直觀性和易操作性,本研究采用常見的當量因子法,在區分不同種類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基礎上,基於可量化的標準構建不同類型生態係統各種服務功能的價值當量[6]。該方法的原理是定義單位麵積的農田平均每年的自然糧食產量的經濟價值為1,即一個單位當量因子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然後構建生態係統各項生態服務相對於農田糧食生產服務的比例大小關係表,即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當量表。最後將兩者相乘得到生態係統各項生態服務的具體價值。該方法計算步驟如下:首先要測算1個當量因子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1個當量因子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是以單位麵積農田生態係統糧食生產(一般以稻穀、小麥、玉米為主產物)的淨利潤表示,其計算公式如下:狀

犇=∑犛犻犉犻(1)犻=1式中:犇:1個當量因子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元/畝);犛犻:第犻種農作物的播種麵積占總作物播種總麵積的百分比;犉犻:第犻種農作物單位麵積平均淨利潤(元/畝)。

然後根據謝高地等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當量表[6],並結合武漢市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農用地生態服務功能,得出武漢市單位麵積農用地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當量表(表1),由於武漢市農用地中水田占比最大,故本研究中以水田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態價值計算。武漢市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的供給和水文調節主要依靠境內的湖泊和河流,水田提供服務功能有限,所以不考慮其水資源供給和水文調節功能。

1土地經濟研究(9)2018(1)2

表1武漢市單位麵積農用地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當量表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支持服務文化服務生態係食物原料氣體氣候淨化土壤維持養生物統分類生產生產調節調節環境保持分循環多樣性美學景觀水田1.360.091.110.570.170.010.190.210.09最後,根據武漢市單位麵積農用地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當量表和1個當量因子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計算武漢市農用地生態係統各項服務的價值,將每項服務價值加總求和即為武漢市農用地單位麵積生態價值總量。公式如下:犘犆犲=∑犻狀=1犇×犱犻(2)式中:犘犆犲:農用地單位麵積總生態價值(元/畝);犇:1個標準當量因子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元/畝);犱犻:第犻種服務功能年均價值當量(犻=1,2…9分別表示食物生產、原料生產、氣體調節、氣候調節、淨化環境、土壤保持、維持養分循環、生物多樣性和美學景觀服務功能)。

三、武漢市農用地生態價值核算(一)研究區域概況武漢市坐落於江漢平原的東部,位處長江中下遊,東端在新洲區柳河鄉將軍山,南端在江夏區湖泗鄉劉均堡村,西端為蔡甸區成功鄉窯灣村,北端至黃陂區蔡店鄉下段家田村。下轄13個區,分為中心城區(江岸、江漢、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遠城區(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還包括國家級開發區(非行政區劃)———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地形地貌以平原為主,山丘、湖泊、平陸相間,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麵積占總麵積的25%。流經境內主要河流有長江、漢水、灄水、府河等,湖泊有東湖、南湖、梁子湖、湯遜湖等。武漢市土地利用類型多樣,可分為農用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設施用地、未利用地和其他土地。2016年武漢市農用地麵積為404822.01hm2,占武漢市土地總麵積47.24%,種植糧食作物、油料作物、棉花和蔬菜等,具有典型的平原農業生產特征。其中耕地麵積為298061.57hm2,占土地總麵積的34.78%,占農用地麵積比例高達73.63%。林地麵積95727.32hm2,農用地生態價值與農用地基準地價確定13占武漢市土地總麵積11.17%,中心城區林地麵積為2834.99hm2。園地麵積為7678.34hm2,占總麵積0.90%。

(二)數據來源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是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市、縣行政區域為主),綜合考慮被征收農用地類型、質量、等級、農民對土地的投入以及農產品價格等因素,以前三年主要農產品平均產量、價格為主要依據測算的綜合收益值。由於武漢市村級稻穀、小麥產量和麵積數據獲取難度較大,本研究直接將武漢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看作武漢市農用地單位麵積農作物經濟產出。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文件《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湖北省征地統一年產值和區片綜合地價的通知》可以得到武漢市遠城區2000多個行政村單位麵積農用地年均經濟產出。武漢市農用地年產值最高為2700元/畝,最低為1450元/畝,其中有1030個村莊的農用地統一年產值集中在1800元/畝到2100元/畝。具體情況如表2:表2武漢市遠城區農用地統一年產值標準分布情況統一年產值(元/畝)<15001500~18001800~21002100~2400>2400行政村數量35538103063775(三)價值核算將武漢市遠城區2000多個行政村的統一年產值數據代入公式(2),計算得出武漢市各個行政村每年每畝農用地生態總價格(如圖1)。武漢市每畝農用地提供的生態服務價格在3900元/年到7623元/年,平均5313元/年,且大多數村農用地生態價值均勻分布在4500元/年到6000元/年。其中,農用地提供的700600>

G5004003002001000

45004500j50005000j55005500j60006000+>·@圖1武漢市各行政村農用地提供的生態價值1土地經濟研究(9)2018(1)4

生態價值大於6000元/年的行政村有333個,占總數的14.4%;小於4500元/年的行政村有248個,占總數的10.7%。

四、武漢市農用地生態價值結果分析為能更直觀地分析武漢市農用地生態價值地理空間分布,利用ArcGIS10.2對武漢市遠城區2000多個行政村的農用地生態價值進行可視化表達,並在此基礎上,采用自然斷點法對武漢市遠城區所有行政村分級(圖2)。

武漢市遠城區農用地生態價值水平一共分為5級。其中5級行政村的農用地提供生態價值的水平為3900~4438元/(畝·年),4級行政村的農用地提供生態價值水平為4438~5111元/(畝·年),3級行政村的農用地提供生態價值水平為5111~5649元/(畝·年),2級行政村的農用地提供生態價值水平為5649~6321元/(畝·年),1級行政村的農用地提供生態價值水平為6321~7263元/(畝·年)。對應級別以及行政村數量見表3,由表可以看出:武漢市農用地生態價值水平較低的3、4級行政村最多,占總行政村個數的69.6%;而農用地生態價值水平最高的1級行政村最少,隻占總數的3.2%。

表3各級行政村生態價值級別對應表行政村級別54321生態價值/(元·畝-1·年-1)3900~44384438~51115111~56495649~63216321~7263行政村數量/個24870990338075從空間總體分布上來看,所有農用地生態價值以武漢市中心城區為中心呈環狀向外擴散逐漸減少,離中心城區越遠的村,其農用地的生態價值也越低,級別同樣也越低。其主要原因是離中心城區越遠的區域,往往處於山嶺、丘陵等地形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的地方。惡劣的區位條件導致經濟水平落後,進而使得區域內農用地利用方式單一、利用效率低下,不能像經濟發達地區一樣規模經營、機械化生產,最終導致農用地產出水平不高。而我們計算時采用農用地經濟產出作為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計算基準,所以區位條件越差、經濟水平越低的區域的農用地生態價值也越低。

農用地生態價值與農用地基準地價確定15圖2武漢市農用地生態價值級別分布從各區農用地級別分布情況來看,東西湖區農用地生態價值水平普遍較高,單位麵積農用地生態價值在5380元/年到7280元/年,區域內部農用地生態價值級別均在3級以上,且武漢市遠城區所有1級農用地都在東西湖區,主要分布在吳家山街道、金銀湖街道、慈惠街道、涇河街道等區域。主要原因一方麵是東西湖區區位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因此農用地利用效率高;另一方麵,東西湖區位於漢水沿岸,利於灌溉,耕地質量優良,提高了農用地生產潛能進而使得農用地產出較高,所以東西湖區農用地的生態服務價值最終計算結果比其他區域要高。漢南區農用地生態價值水平最低,單位麵積農用地生態價值在3900元/年到4707元/年,大部分農用地都為五級地,這可能與漢南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有關。蔡甸區每畝農用地提供的生態價值在4519元/年到5971元/年,平均價格每畝5398元/年,從級別上來看,蔡甸區境內農用地一共有2、3、4三個級別,且分布較為均勻。江夏區每畝農用地提供的生態價值在4573元/年1土地經濟研究(9)2018(1)6

到6187元/年,同蔡甸區一樣,江夏區的農用地也隻有3個級別,但2級農用地分布最少,多靠近中心城區。新洲區境內舊城街道、潘塘街道和徐古街道地處武漢市最東端,該區域內有5級農用地分布,新洲區每畝農用地提供的生態價值在4358元/年到5649元/年。黃陂區境內分布著4種不同的農用地級別,其中地處武漢市最北端的蔡店鄉和姚集街道區域內分布著5級農用地,另外,有253個行政村的農用地生態價值級別為3級,黃陂區每畝農用地提供的生態價值在4438元/年到6052元/年。

五、結論與討論(一)結論分析本文以武漢市遠城區2000多個行政村的農用地為研究對象,基於謝高地等人關於生態服務價值當量的研究成果,綜合運用GIS技術以及相關理論和方法,對武漢市每個行政村的農用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評估,並在此基礎上采用自然斷點法將武漢市農用地分為5級。主要結論如下:(1)武漢市每畝農用地提供的生態服務價格在3900元/年到7263元/年,平均為5309元/年。從六個遠城區來看,單位麵積內東西湖區農用地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最高,農用地平均提供生態服務價值為6629元/(年·畝),漢南區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最低,農用地平均提供生態服務價值為4071元/(年·畝),相差大約2500元/(年·畝);從各個遠城區內部來看,越靠近中心城區的農用地,其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越高,其中黃陂區內部分布最不均勻,以中心城區為原點向外蔓延依次為2~4級農用地。

(2)根據在武漢市土地交易中心查閱的近三年武漢市農用地交易情況,得出目前農用地平均流轉價格大約是500元/(畝·年),最高1400元/(畝·年)(年份,區位不同,流轉價格也不同)。與目前武漢市農用地流轉市場價格相比較,武漢市生態價值遠大於流轉價格。一方麵因為在流轉市場定價時,人們隻考慮了農用地的經濟生產功能,而忽略了農用地作為一種自然生態係統也存在的生態服務功能,導致流轉市場價定價偏低。另一方麵,我們在計算農用地生態價值時,把它當作全部的農用地價格。事實上,因為農用地的功能多樣性導致農用地價格構成的多樣性。農用地價格不僅包括生態價值和經濟生產價格,還包括社會保障和安全價格,這一係列價格進行加權平均得到農用地總價格,而我們直農用地生態價值與農用地基準地價確定17接采用生態價值無疑會使得計算結果偏高,導致誤差。

(二)展望與不足一方麵農用地是基本的生產資料,具有生產功能,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汲取營養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麵,農用地作為土地的一種基本利用類型,具有自然特性,同時它還是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作物正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供應者與調節者,具有生態服務功能。本文從武漢市村域視角,定量地揭示了遠城區各個行政村農用地的生態服務功能。這不僅有助於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到農用地的各種功能,意識到農用地的重要性,還可以為現今的武漢市農用地流轉價格的製訂提供理論依據,以促進武漢市農用地流轉市場規範化、合理化的發展。

本文對武漢市農用地的生態價值進行了匡算,為農用地基準地價評估提供一種方法和思路。未來可以嚐試多種方法和途徑評估農用地生態價值,通過比較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另外,農用地價格的計算也不僅僅局限於生態價值的測算,還可綜合考慮農用地經濟生產功能、社會保障功能、生態服務功能,選取多種方法測算其功能價值,並對作用功能大小進行評估,確定經濟價格、社會價格、生態價值權重,進而完善農用地價格評估。

參考文獻:[1]魏玲,望曉東.耕地生態服務價值認知與支付意願調查分析———以武漢市為例[J].農業經濟,2014(01):8587.[2]方明,吳次芳,沈孝強,等.杭州市生態係統服務價值演變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2):153158.[3]葉明珠,餘峰.縣域農用地生態價值評估研究———以玉山縣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6,41(12):158161.[4]魏波,張建新,吳紹華.農用地生態功能價值的評估———以宜興農用地係統固定CO2釋放O2生態價值評估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19):58475849.[5]瞿理銅.基於均方差決策和TOPSIS模型的湖南省農用地生態功能評價[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4,31(05):1420.[6]謝高地,張彩霞,張雷明,等.基於單位麵積價值當量因子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化方法改進[J].自然資源學報,2015,30(08):12431254.1土地經濟研究(9)2018(1)8

[7]馬中.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3134.[8]陳光清,亢新剛.五道河林場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評估及調整[J].北京林業大學報,2001(5):5659.[9]董雪旺,張捷,章錦河.旅行費用法在旅遊資源價值評估中的若幹問題述評[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11):19831997.[10]李京梅,劉鐵鷹.基於旅行費用法和意願調查法的青島濱海遊憩資源價值評估[J].旅遊科學,2010,24(04):4959.[11]謝高地,甄霖,魯春霞,等.一個基於專家知識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化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2008(05):911919.[12]CostanzaR,dArgeR,deGrootRS,etal.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犉犪狉犿犾犪狀犱犈犮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犞犪犾狌犲犪狀犱犘狉犻犮犻狀犵—犃犆犪狊犲犛狋狌犱狔狅犳犠狌犺犪狀WeiqiXia,HuanLi,AnluZhang,YingWang,QinZhu(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犃犫狊狋狉犪犮狋:Inordertostandardizetheagriculturallandmarkettransaction,promotetherationalutilizationofagriculturallandresources,andrealizethereasonablelegalizationoftheagriculturallandmarket,itisurgenttoestablishasoundagriculturallandvalueevaluationsystem.Inthiscontext,byanalyzingtheecologicalservicefunctionofagriculturalland,andbasedonthemethodofecologicalvalueequivalentsofunitarea,wecalculatetheecologicalvalueofagriculturallandinthefarurbanareaofWuhancityatvillagelevel.Onthisbasis,theagriculturallandinWuhanisdividedinto5levels,whichisexpected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evaluationofagriculturallandvalueinthewholecity.TheresultsshowthattheecologicalservicevalueofagriculturallandintheperiurbanareaofWuhanisbetween3,901yuanperyearand7,263yuanperyeareachmu.Fromtheperspectiveofspatialdistribution,thelevelofagriculturallandintheperiurbanareaofWuhanisgenerally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elocationconditions.Thefartherfromthecentralurbanarea,theloweritsecologicalvaluelevelis.Theagriculturallandofgrade1andgrade2intheperiurbanareaisdistributedinaringaroundthecentralurbanareaofWuhancity,whiletheagriculturallandofgrade5ismainlydistributedinHuangpidistrict,XinzhoudistrictandHannandistrict.犓犲狔犠狅狉犱狊:Wuhancity;agriculturalland;ecologicalservicefunction;ecologicalvalue耕地輪作休耕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綜述徐玉婷1郭淑紅2趙飛燕3(1.安徽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蕪湖241000;2.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上海200072;3.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天津300380)摘要耕地輪作休耕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其在全國逐步試點和展開,將對我國農業土地利用產生重大影響。本文通過對耕地輪作休耕的實施模式、農業經營主體行為響應、對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和研究方式四個方麵進行綜述,指出:(1)輪作休耕製度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是推進輪作休耕製度過程中出現的全新的、重要的、迫切的理論與現實問題;(2)多元經營主體行為響應視角可以揭示耕地輪作休耕製度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微觀作用過程、機理和效應;(3)輪作休耕製度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影響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4)耕地輪作休耕製度的主體土地利用行為響應具有明顯的時空差異。

關鍵詞輪作休耕;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多元經營主體;綜述一、引言中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中國耕地長期超負荷利用,過度的農業集約化和化學農業生產方式造成了土地壓力過大、地表和地下水汙染、土壤退化等一係列問題,同時,現階段中國糧食總體供給相對充足,糧食剩餘數量多,國際上糧食市場存在倒掛現象。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製定收稿日期:2018320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871180)作者簡介:徐玉婷(1985—),女,安徽蕪湖人,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經濟與政策。Email:18900531575@163.com。

耕地輪作休耕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綜述2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製度試點”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製度”作為加大生態係統保護力度、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構成部分。2018年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輪作休耕麵積達到5000萬畝以上”的目標,耕地輪作休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由此可見,耕地輪作休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決策高度,將成為新時期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穩定農民收入、統籌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新路徑,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輪作休耕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曆史,但作為一項國家層麵的新製度安排,其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還很薄弱。當前輪作休耕的試點規模不斷擴大,這種“自上而下”的製度變化給農業經營者帶來多方麵的衝擊,其中土地利用變化是農業經營者響應這些衝擊的主要手段和集中體現。而當前輪作休耕的實施模式是否符合當地實際且得到經營主體的支持,主體的響應又是否符合製度預期目標,從而是否會激發一些“非農化”“開荒毀林”“長休撂荒”等土地利用變化的新問題?目前這些問題尚未引起學界和政府的重視,然而其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權益的關鍵問題,亟須得到驗證和解決。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由於“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製度試點”直至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正式提出,學界對該問題尚未開展深入的研究,因此輪作休耕的相關研究理論和實證成果在豐度和深度上都較為薄弱。目前國內的研究較多集中在輪作休耕的必要性和意義,國際經驗總結和啟示,生態補償製度構建思考,與土地流轉、整治的關係等定性問題,而其實施後的定量影響研究鳳毛麟角,尤其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尚為空白。綜上,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麵綜述當前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及動態。

(一)輪作休耕製度的實施模式國際上輪作休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美國的農地休耕保護項目(CRP)[1]、德國的生態賬戶指標交易式休耕[2]、日本及我國台灣的轉作休耕[3—4]、歐盟的農戶多元選擇式休耕[5]、澳大利亞及非洲的自下而上民主定規式休耕[6—7]等。根據其執行的方式,可將其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申請式”,此模式以農戶為主體,農戶自願向政府提出包含最低補助期望在內的休耕申請,政府進行審批控製,對符合要求的農戶給予補助;另一種是“強製式”,此模式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嚴格監督2土地經濟研究(9)2018(1)2

下進行,政府以耕地規模、糧食產量及生態環境狀況等為標準,決定強製性休耕的區域和規模,並給相應的農戶發放補助。

國內學者也意識到我國耕地質量空間異質性較大,輪作休耕必須要結合區域耕地自然條件選擇適宜模式[8]。王誌強等提出了恢複休耕平衡型、環境休耕型和生態保護型的輪作休耕模式[9]。張慧芳等設計了季節性休耕、基於土地流轉的休耕以及宏觀計劃型休耕等3種模式[10]。孔祥斌指出新疆、東北及華北區域應進行水資源約束的輪作休耕模式,南方地區應選土地整治和地力恢複相結合的模式,而山區應選擇以實施耕地退耕和輪耕休耕結合的模式[11]。譚永忠等提出分類分區休耕,在生態脆弱區實施長期休耕,而在糧食中低產區實行強製休耕和自願休耕相結合的方式,選擇一定比例的目標地塊進行休耕而其餘農地由農戶自願提出休耕申請[12]。此外,國內學者對休耕模式與空間布局、補助機製、運作機製也提出了建設性想法,並提出休耕激勵方式多樣化、與土地流轉市場相結合等政策建議[12—14]。國內外輪作休耕製度比較見表1。

表1發達國家(地區)和中國輪作休耕製度比較主體時間政策目標類型主要政策及項目政策調整根據市場和實施情況,緩解糧食過保護儲備項目CRP、濕及時調整休耕目標、麵剩,控製土壤地儲備項目WRP、英積和實施方案,對農戶美國1986申請式侵蝕,保護生畝儲備項目ARP、有償采取差別補償,引入市物多樣性土地轉換項目WRP等場機製農戶競爭參與休耕項目解決農產品共同農業政策CAP下根據糧食供應狀況,調生產過剩和實施土地休耕、景觀保申請式整休耕政策和麵積,經歐盟1988農業貧困化護,推行強製性休耕和強製式曆了從申請式到強製式問題,修複生自願性休耕,分長期休再到申請式的過程態環境耕、短期休耕等多個項目初期為解決向不配合農民收取補償永久性休耕、輪作休耕糧食剩餘,後申請式金、向配合農民提供補助日本1971(合理輪作)、管理休耕以環境效益強製式金推動稻田休耕轉作,根(稻田休耕轉作)為主要目標據市場情況調整政策解決稻米過中國剩問題,後轉申請式稻田轉作計劃,稻田分根據國內外市場情況不台灣1997向提高糧食強製式區輪流休耕斷調整政策自給率耕地輪作休耕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綜述23續表主體時間政策目標類型主要政策及項目政策調整輪作補貼每年每畝150糧食安全,提以輪作為主,休耕為中國元,休耕補貼按照休耕時大陸2016升地力,提升強製式輔,擬在2020年實施期和地區分為800~1300農業生態環境麵積達5000萬畝元不等(二)輪作休耕製度的農業經營主體行為響應國外學者闡述了休耕補貼、耕地產權關係、耕地資源稟賦、社會經濟文化、參與主體環境意識、受教育水平、技能條件以及風險偏好等因素顯著影響主體的輪作休耕決策。有學者認為美國CRP項目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把政策推進和市場機製的結合,農民可根據耕地的條件和市場情況,提出願意接受的最低補償標準(WTA),其中年邁的農民及有非農職業的土地所有者參與意願較高[15]。威爾士的Glastir項目發現,如果未對土地利用主體所做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和感謝,會降低其繼續從事環境保護的意願[16]。德國農戶參與環保休耕意願高的原因是:重視環境保護和農耕活動、農戶自願、補貼高於損失[17]。Jourdain等發現將修建灌溉梯田作為另一種補償方式,比隻支付補償費用的方式吸引更多貧困家庭參與環保項目[18]。

國內相關研究多是定性分析,認為休耕的預期收入、補貼政策、管理和監督等是影響輪作休耕的主要因素[19—20],少量研究進行了定量分析,例如俞振寧等人[21]和王成等人[22]分別對浙江省嘉善縣和邢台市地下水漏鬥區進行了調研,皆指出了不同兼業類型的農戶的輪作休耕參與意願和受償金額存在差異。王學等人指出地塊層次的土地質量和灌溉條件是解釋農戶種植製度決策的重要原因[23]。

(三)輪作休耕製度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從輪作休耕政策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來看,除實施區,也可能影響到周邊或其他區域。國內學者意識到輪作休耕會帶來廣泛的土地利用變化[24],但對其係統理論和實證研究尚為空白,尤其對非實施區的間接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並未關注。

1.對直接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土地政策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較為豐富[25],政策驅動下主體響應對2土地經濟研究(9)2018(1)4

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重視[26]。輪作休耕政策也將引起實施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強度和土地景觀格局、效率等變化等,表現在:一方麵,政策可在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農地環境功能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例如美國CRP項目實施以來新增200多萬畝的野生動物棲息地,歐盟的休耕政策使小農場減少而中等規模的農場數量增加[27];另一方麵,也可能引起土地閑置拋荒、土地生產能力下降等現象,例如,日本水稻田轉作項目實施後,耕地麵積一直減少,引起了廣泛的土地拋荒現象[28],中國台灣休耕則產生了土地閑置、地租價格的僵化、農村經濟的蕭條與農村景觀及文化的凋零等連帶影響[4]。也有學者擔憂,對我國現在輪作休耕政策的不當理解會導致耕地“非農”和“長休”,例如將休耕土地轉做其他用途,或在輪作區種植花卉、苗木,挖魚塘、建觀光園等,已有研究表明農業觀光易導致建設用地以及農村居民點擴張[29]。

2.對間接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農業經營主體對輪作休耕製度的土地利用決策可能會導致他處(非實施區)土地利用變化。國際學者指出地方和國家尺度的土地政策可能會對其他地方和國家的土地利用變化產生不可預料的影響,這種“間接土地利用變化”(indirectlandusechange,iLUC)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間接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於生物燃料種植麵積擴大而導致的森林砍伐增多、灌溉用水增多和農作物價格上漲等問題[30—31]。例如在巴西大量的生物燃料種植園侵占了牧場,進而導致了畜牧業和小農移向邊緣林區,甘蔗和大豆的種植間接毀林麵積預計將達到121970km2[32]。除了用途變更外,還可能存在“間接土地利用轉型”問題,比如Alun發現歐盟農戶將地力較差的土地休耕,而同時未休耕耕地的土地集約化程度顯著提高[33]。以上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移位效應”(displacementeffect),其核心概念在於土地利用的空間置換,即將某地某種土地利用轉移到他處的現象。因此,“移位效應”可能引起他處的土地用途變更(自然用地變為農用地的“開荒”)和土地利用轉型(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土地利用強度提高)。除了“移位效應”,也有學者指出休耕項目有明顯的“外部效應”,一方麵是外部生態的正效應,另一方麵是外部負效應。例如休耕會導致當地農業生產服務和農業勞動力減少,抬高土地價格,進而增加相鄰未休耕地區的生產成本,尤其撂荒的休耕區成為蟲、鼠繁殖的溫床,直接破壞臨近土地、降低土地生產率和收益,引起非休耕區連帶拋荒[34]。

耕地輪作休耕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綜述25(四)已有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關於行為響應和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方法非常豐富,與本項目的研究目標和內容結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研究方法:(1)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方法[35—37];(2)描述統計和計量經濟模型等研究方法[38—41];(3)GIS空間分析和係統模擬方法[42—45]。具體方法見表2。

表2已有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類別具體研究方法特點和運用情況農戶調查包括社會調查、遙感信息數據、將社會田野實驗;社會調查;農調查和遙感信息結合起來等手段。目前行為響戶調查/參與式農村評估應和微觀層次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中一手資料收社會學、心方法(PRA);質性分析;集幾乎都運用了此方法。采用社會學方法調查論、態度行為理論益主體關係等,采用心理學方法了解利益主體理學方法案例分析;計劃行為理並研究案例地係統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征、利的心理認知和態度等描述統計;SEM結構方程統計分析是當前研究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最普模型;Heerink二階段模遍方法,在研究中通常將統計分析法配以對比型;OLS、Probit、Logit、嵌統計分析分析法來更全麵獲取所需的研究信息,而計量套Logit、Tobit模型;非和計量經經濟分析則是對統計分析數據的進一步挖掘。

線性模型;多項離散選擇濟模型此類方法可運用於土地利用變化的關鍵因素識模型;多層模型;麵板數別、提取、比較等,可用於土地利用變化響應的據模型;生物經濟模型;影響機理、理論模型和實證研究虛擬土核算空間自回歸模型、隨機效利用“3S”技術將土地利用的空間信息和微觀主應模型、多層次空間模體的社會經濟行為與特征聯係起來,采用計量型、係統動力學相關模分析手段分析土地利用變化和驅動,此類方法GIS空間分型、空間神經網絡模模使用了GIS技術,增強了空間分析和解釋能力。

析和係統型、基於MAS(Multi係統模擬將微觀經濟主體社會經濟行為及其對模擬AgentSystem)土地利用應的土地利用的空間信息整合並利用係統動力決策;CLUES模型;元學和係統模擬的方法建立土地利用決策係統,胞自動機CA;多智能體通過模擬現實土地利用係統的手段分析相關參ABM模型數的變化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可能影響三、研究啟示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總體上,國內外有關輪作休耕製度的研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為本項目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與借鑒。但以往的研究仍然無法回答如下問題:首先,多元經營主體對不同模式的輪作休耕是如何認知和響應的,主體差異和區域差異如何?

2土地經濟研究(9)2018(1)6

其次,輪作休耕作為主動降低土地利用強度和優化種植結構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實施區的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如何,是否符合政策預期?最後,實施區內的農產品供應數量及結構的改變,是否會導致周邊或其他區域的土地開發等,即區域關聯效應?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後續研究應在如下方麵加強、深化其理論和實證研究:(一)研究領域:輪作休耕製度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是推進輪作休耕製度過程中出現的全新的、重要的、迫切的理論與現實問題。目前國內的研究較多停留在如何實施該政策的定性層麵,而其實施後的定量影響研究,在理論和實證上都寥寥無幾。輪作休耕製度在我國已經實施了兩年有餘,學界應適時拓展已有的研究領域,關注輪作休耕的實施效果和反饋,為輪作休耕製度進一步科學、順利地推進提供決策依據。因此,輪作休耕政策引導下的微觀主體土地利用行為以及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問題迫切值得關注。

(二)研究視角:多元經營主體行為響應視角可以揭示耕地輪作休耕製度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微觀作用過程、機理和效應。耕地輪作休耕政策的宏觀目標實現同樣需要落實到微觀土地利用主體上,而且項目實施區無論在自然和人文上都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目前學界對微觀層麵的土地利用變化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一是,除了農戶之外,其他多元經營主體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尚未引起關注,比如專業農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農戶內部差異和分化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還有待於深化。三是,缺乏多元經營主體之間土地利用行為交互影響,也很少考慮不同層次數據(宏觀、中觀、微觀)之間的聯係。

(三)研究內容:輪作休耕製度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影響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一是,對於耕地輪作休耕主體的逆向響應和風險關注不足。以往的研究對輪作休耕製度產生的正向影響關注較多,但對其潛在的風險關注較少。二是,對於“間接土地利用變化”(iLUC)關注不足。學者也注意到了區域土地利用變化之間的關聯,但總體上來看,目前國內對間接土地利用變化的關注還十分有限。

耕地輪作休耕製度不僅會影響實施區的土地利用變化,其“移位效應”“外部效應”引起的他處間接土地利用變化也應引起重視。“移位效應”可能導致他處開荒和耕地集約度增加,而“外部效應”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效應。因此,需對其可能引致的“非農化”“開荒”“廢耕撂荒”等土地利用變化風險的形成機理、分布規律和影響因素深入研究。

耕地輪作休耕對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研究綜述27(四)研究方法:耕地輪作休耕製度的主體土地利用行為響應具有明顯的時空差異。從時間上看,短期輪作休耕可能使經營者收益受損,而長期來看隨著地力的恢複提升,經營者將從中受益,故隨著政策實施的推進,主體的認知和行為響應有時間階段性特征;從空間上來看,主體的土地利用決策受到宏觀(村莊)、中觀(主體)、微觀(地塊)多尺度的因素影響,目前如何取得長期的時間屬性數據、多層次的空間屬性數據,並將時空信息數據和微觀行為主體的特征數據鏈接起來進行研究,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諸多約束和問題,如何改進並優化該技術方法,並應用於微觀主體的土地利用決策行為研究還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1]AtkinsonLM,RomsdahlRJ,HillMJ.FutureParticipationintheConservationReservePrograminNorthDakota[J].GreatPlainsResearch,2011,21(2):203214.[2]TanR,WangR,SedlinT.Landdevelopmentoffsetpoliciesinthequestforsustainability:whatcanChinalearnfromGermany?[J].Sustainability,2014,6(6):34003430.[3]YamashitaKazuhito.JapaneseAgricultureTradePolic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centrefortrad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IssuePaper,2015(56):3646.[4]謝祖光,羅婉瑜.從台灣休耕政策談農地管理領域:農地利用管理[C]//2009年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土地學會,2009:733749.[5]SchmidE,SinabellF.OnthechoiceoffarmmanagementpracticesafterthereformoftheCommonAgriculturalPolicyin2003[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7,82(3SI):332340.[6]DAquinoP,BahA.MultilevelparticipatorydesignoflandusepoliciesinAfricandrylands:Amethodtoembedadaptabilityskillsofdrylandssocietiesinapolicyframework[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4,132:207219.[7]TennentR,LockieS.ValeLandcare:TheriseanddeclineofcommunitybasednaturalresourcemanagementinruralAustralia[J].JournalofEnvi2土地經濟研究(9)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