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張同樂,馬俊亞,曹大臣,楊維真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張同樂等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3(中華民國專題史/張憲文,張玉法主編)ISBN9787305148323Ⅰ.①抗…Ⅱ.①張…Ⅲ.①敵占區曆史中國民國Ⅳ.①K265.6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045139號中華民國專題史張憲文張玉法主編第十二卷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張同樂馬俊亞曹大臣楊維真著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責任編輯田雁編輯熱線02583596027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18×10001/16印張35.75字數549千版次2015年3月第1版2015年3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8323定價148.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總序兩岸四地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4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70位曆史學教授與研究員合作撰著的《中華民國專題史》,共18卷,800多萬字,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和台北思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分別以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版本在兩地出版。這套書的撰寫和出版,是兩岸四地學者經過五年共同努力而結出的豐碩成果。這是兩岸史學界第一次大型的學術合作,無疑是兩岸學術界的盛舉,對推動兩岸學術事業的進步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華民國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誌士,發動辛亥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前仆後繼,推翻清王朝,建立起來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高舉民主共和的旗幟,堅持建設現代國家的政治理念,製定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以實現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理想,奮鬥終生。1925年孫中山逝世以後,國共兩黨由於政治理念的不同,在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方麵存在差異,二十多年間經曆了合作、矛盾、分裂,又合作、又矛盾、又分裂的過程,最終通過軍事鬥爭,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移往台灣。
1949年以後,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時間,國共兩黨依然處於政治、軍事對峙狀態,民間沒有往來,官方更無接觸。由於雙方對曆史資料采取封鎖政策,並以“特藏”對待對方史料,廣大民眾對真實曆史無以了解,加上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有一些人的曆史觀念和認知,往往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經常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對方。
20世紀70—80年代,終於迎來曙光。在中國大陸,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深入各個領域,學術界的精神枷鎖被打破,學者們開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1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進行學術研究,重新認識各種曆史問題、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學術研究逐步走向繁榮。而在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等政策推動下,台灣許多老兵、學者等,重返大陸探親、訪友、旅遊、經商和交流學術。1990年,台灣學者以30餘人的規模第一次赴廣東翠亨村出席“孫中山與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其後多次赴南京、溪口、北京、上海等地出席民國史方麵的研討會。台灣學者赴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查閱民國史檔案,更是絡繹不絕。而中國大陸學者於1994年、1995年曾組成10人至30人的學術團隊,赴台北參加“中國曆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大陸學者也深入台灣的學術機構、檔案館、圖書館,尋找各類珍稀史料。開始時,雙方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研究方法等方麵,也有分歧和爭論。譬如,“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還是全民革命?”“孫中山是否提出過‘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如何看待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的經濟政策和成就?”“如何看待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兩軍、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諸多問題,都有多角度的討論。
三十年來,兩岸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不斷往返交流,相互出席對方的學術研討會,相互踏上彼岸查閱各類史料和檔案文獻,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各自梳理、更新以往不當的曆史觀念和學術認知,學者們的觀點和對眾多曆史問題的看法日益接近或形成了共同的認識,其中包括對許多重大曆史問題的認識,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也包括許多重要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等。這是兩岸實施開放、交流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它體現了曆史學家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學術品質,對兩岸共同構築新型的曆史學科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向發揚傳統美德和為中華民族學術事業作出貢獻的兩岸曆史學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為了向國人展示兩岸四地曆史學者共同研究和重構民國曆史所作的努力,也為了使國人了解那段曾被曲解過、現已有所改變並恢複了其真實麵貌的民國曆史,我們按照曆史順序設計了18個專題,以兩岸四地學者合著《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方式,開展共同研究。這一做法在兩岸分隔以來是無先例的。我們期望這一合作對民國曆史研究和兩岸關係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2總序《中華民國專題史》的18個專題目錄如下:1.《從帝製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2.《文化、觀念與社會思潮》3.《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與外交》4.《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5.《國民政府執政與對美關係》6.《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7.《中共農村道路探索》8.《地方政治與鄉村變遷》9.《城市化進程研究》10.《教育的變革與發展》11.《抗日戰爭與戰時體製》12.《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13.《邊疆與少數民族》14.《華僑與國家建設》15.《台灣光複研究》16.《國共內戰》17.《香港與內地關係研究》18.《革命、戰爭與澳門》參與《中華民國專題史》合作研究的兩岸四地的學者(排名不分先後)為:大陸地區張憲文(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朱慶葆(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馬俊亞(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曹大臣(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薑良芹(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江沛(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趙興勝(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3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徐暢(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葉美蘭(南京郵電大學教授)陳紅民(浙江大學曆史係教授)趙立彬(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朱漢國(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張同樂(河北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齊春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川(四川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黃正林(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玉龍(贛南師範學院教授)劉慧宇(福建江夏學院教授)張俊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田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任貴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張太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馬振犢(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蔣耘(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穀小水(中山大學曆史係副教授)林輝鋒(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張豔(河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楊喬萍(揚州大學副教授)劉大禹(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徐保安(齊魯工業大學副教授)劉暉(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副研究員)秦熠(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牛力(南京大學博士)呂晶(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博士)台灣地區張玉法(中研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4總序張啟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鍾淑敏(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唐啟華(東海大學曆史係教授)劉維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藍美華(政治大學民族係副教授)張瑞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陳立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卓遵宏(前東吳大學曆史係兼任教授)孫若怡(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教授)林桶法(輔仁大學曆史係教授)高純淑(輔仁大學兼任副教授)劉文賓(輔仁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李盈慧(暨南國際大學曆史係教授)楊維真(中正大學曆史係教授)吳翎君(東華大學曆史係教授)陳進金(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蔣竹山(東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吳淑鳳(台灣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楊明哲(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李君山(中興大學曆史係副教授)管美蓉(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研究員)陳英傑(德霖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歐素瑛(台灣大學兼任副教授)王文隆(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林正慧(台灣大學曆史係博士)簡明海(政治大學曆史係博士)陳佑慎(政治大學曆史係博士候選人)5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香港澳門地區李金強(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劉智鵬(香港嶺南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吳誌良(澳門基金會主席、澳門大學客座教授)婁勝華(澳門理工學院教授)何偉傑(澳門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專題史》的撰寫與出版,得到兩岸四地有關方麵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一批著名的曆史學家對本專題史各部書稿進行了匿名評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南京大學出版社領導與編輯們對本書的編輯出版費盡辛勞。特別是一些部門和人士對本課題組給予了經濟支持。他們是:南京大學改革項目南京大學人文基金南京大學出版社江蘇省教育廳澳門基金會台北聯電公司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先生對各方麵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我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由於兩岸四地曆史學者是第一次進行大型的學術合作,其中不當或不完善之處,尚請各方朋友給予批評指正。
張憲文張玉法6目錄緒論/1第一章日偽政權對淪陷區的基層控製/46第一節偽滿洲國的基層控製/46一、嚴刑峻法控製基層民眾/46二、“清鄉”與歸屯並戶,建立“集團部落”/51三、製造長城沿線“無人區”/53第二節日偽政權在華北的基層控製/71一、偽地方維持會的建立/71二、推行保甲製/75三、華北淪陷區的“村政建設”/86四、淪陷區偽聯莊會對鄉村社會的控製/99第三節汪偽政權的基層控製/117一、偽維持會、軍警對基層社會治安的控製/117二、日汪“軍事清鄉”對基層控製的強化/119三、汪偽特工組織對基層社會的嚴密控製/123第二章日偽在東北、華北淪陷區的掠奪與開發/127第一節日偽在東北的掠奪與開發/127一、壟斷經濟命脈/1271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二、強製征稅/129三、瘋狂掠奪軍用物資/134四、對農業的掠奪/135五、對重工業資源的掠奪/140六、日偽對東北地區勞動力的掠奪/147第二節日偽在蒙疆的掠奪與開發/155一、日偽在蒙疆的經濟掠奪政策/155二、日偽對蒙疆資源的掠奪與開發/156三、日本對蒙疆鴉片的統製與掠奪/161第三節日偽在華北的掠奪與開發/175一、物資統製與經濟掠奪/175二、日本對華北煤炭資源的掠奪與開發———以井陘煤礦為例/182第三章日偽在京滬杭淪陷區的經濟掠奪與控製/204第一節抗戰時期京滬杭農村經濟的衰變/204一、日軍對農村人口的殘害/204二、日軍對農業生產的破壞/214三、日軍對農村副業經濟的摧殘/226第二節戰火中的京滬杭城鎮經濟/237一、淞滬戰役後的上海產業/237二、日軍暴行與日據前期的南京社會經濟/244三、戰事結束後的京滬杭其他城市經濟/268第三節日軍對京滬杭輕工業的掠奪與控製/286一、日據期間京滬杭棉紡織業的衰退/286二、日軍的掠奪與江南絲業的衰落/301三、日軍對京滬杭麵粉、火柴、水泥等行業的破壞與掠奪/320第四節日偽對京滬杭金融、稅收和貿易的侵害/331一、日本對京滬杭金融的侵害/3312目錄二、日本對京滬杭海關和財稅的劫占/346三、日據時期京滬杭貿易的衰變/354第五節日軍對京滬杭交通業的劫掠與損害/377一、陸路交通業的受損情形及其影響/377二、備受摧殘的航運業/390三、戰時航空、郵電業的損失/409第六節日軍發還被占企業與中日合作經濟真相/423一、日軍發還被占企業/423二、日本對華蠶絲業的抑製與掠奪式經營/440第四章日偽政權之間的“外交關係”/456第一節日本與偽滿的“外交關係”/456一、日本駐偽滿“使領機構”/456二、偽滿駐日本“使領機構”/459第二節日本與汪偽的“外交關係”/461一、日本駐汪偽“使領機構”/461二、汪偽駐日本“使領機構”/464第三節汪偽與偽滿的“外交關係”/469一、汪偽駐偽滿“使領機構”/469二、偽滿駐汪偽“使領機構”/473第五章淪陷區的日本居留民生活/477第一節日本居留民的人數及地域分布/477一、偽滿境內的日本居留民/477二、汪偽境內的日本居留民/479第二節日本居留民的職業構成/482一、偽滿境內的日本居留民職業/482二、汪偽境內的日本居留民職業/4843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第三節日本居留民的生活/487一、日本居留民的宗教信仰/487二、日本居留民的衣食住行/489三、日本居留民的犯罪/494第六章淪陷區的中國民眾生活/499第一節東北淪陷區的民眾生活/499一、東北淪陷區農民生活/499二、東北淪陷區市民生活/502第二節華北淪陷區的民眾生活/504一、華北淪陷區民眾負擔沉重/504二、華北淪陷區與敵後抗日根據地民眾生活比較/505第三節華東和華南淪陷區的民眾生活/506一、華東淪陷區的民眾生活/506二、華南淪陷區的民眾生活/516參考文獻/520索引/545後記/5594緒論一、學術研究回顧(一)關於東北淪陷區與偽政權的研究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侵占中國東北,並炮製出近代列強入侵中國以來第一個以國家麵目出現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日偽統治,給東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30年代以來,史學界對東北淪陷區與日偽政權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尤其自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後,該方麵的研究得到快速發展,成果頗豐。
初始階段(1931—1949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占中國稱霸亞洲的野心昭然若揭,引起國內外關注。一些中國作家和記者,發表了一係列揭露日本侵略東北及日軍侵略罪行的文章,分析和研究了日本的對外侵略政策和東北淪亡對中國的影響,由此形成此方麵的著述和回憶錄,如《九一八後國難痛史資料》、《還我河山》等。
發展階段(1949年至今)。新中國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結束,是此方麵研究的緩進時期,及至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關於日本在東北淪陷區的罪行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一些學術團體先後成立,推進了研究的深入發展。1986年10月,東北三省合作組織“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編纂委員會”,成為研究日本侵略東北罪行工作全麵展開的重要標誌。編纂委員會初期研究主要側重資料的發掘和整理工作,隨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深化,發表了一些論著。1990年以後研究不斷走向深入,《東北淪陷14年史》叢書的出版,較為全麵地揭示了日本在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罪行。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逐步轉向綜合及專題研究,其重點為,進行罪行調查,注重曆1書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史與現實問題的結合,尤其是關注日本侵華戰爭遺留問題,並陸續問世了一些專題論文和專著。在對日本在東北淪陷區罪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麵,全國政協和各地方政協編輯出版的文史資料,記述了親身經曆、親眼所見或口述由別人記錄下來的日軍罪行資料,彌足珍貴。後來又出版了資料彙編《偽滿洲國史料叢書》以及根據實證調查研究的《日軍侵華新罪證係列叢書》,等等。
下麵僅就中國大陸與台灣學者對東北淪陷區偽政權研究的主要論題及觀點加以評述。
1.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罪行研究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中國近現代史,而且也是世界近現代曆史上具有轉折點性質的重大曆史事件。
關於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的時機問題,如沈一言的《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與國際形勢》(《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研究》第1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認為,九一八事變的發生除日本自身的經濟根源、政治因素,即為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和階級矛盾而從侵略戰爭中尋求出路外,“從被侵略的中國當時的國情來看,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是抓住了對其有利的時機”①。劉庭華的《九一八事變研究》(國防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認為,九一八事變前,一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時期;二是南京國民政府對外妥協,對內用兵,對民壓迫。這是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進而侵占中國東北能夠得逞的重要方麵。
日本關東軍是有預謀、有準備地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的。沈予《評九一八事變起因的“外部壓力”說》(《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就針對有人把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占東北歸咎於中國“外部壓力”說指出,並不是中國的“排日”和“壓迫”給日本造成“滿蒙危機”,並使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和地位陷於“動搖”,而是日本步步進逼不斷加強擴張和掠奪活動,才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易顯石等的《九一八事變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將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陰謀策劃和準備活動概括為:製造侵略輿論;策劃政治陰謀;擴軍備戰;製造進攻東北借口。日本關東軍是有預謀、有準備地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的。易顯石等的《九一八事變史》認為,日本發動九①沈一言:《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與國際形勢》,《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研究》第1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頁。
2緒論一八事變,使東北130萬平方公裏國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也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新階段,這次事變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2.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研究薑念東等人的《偽滿洲國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關於東北淪陷史的綜合性研究成果,揭露了日本侵略者通過扶植偽帝溥儀建立“滿洲國”,達到統治東北人民的目的;闡述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出籠,政治、軍事等領域的殖民過程;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以及傀儡政權的覆滅。在闡述偽滿洲國國家機構時突出了其殖民政權罪惡統治的重要特征。
解學詩的《偽滿洲國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承禮主編的《苦難與鬥爭十四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3卷本長篇著述,在梳理出偽滿洲國曆史過程的基本脈絡的同時,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及偽滿洲國政權對東北人民的政治壓迫,是東北淪陷曆史的總結性研究成果。王希亮的《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政治統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書,分析了日本殖民統治的特點,論述了“滿洲國”的傀儡性,剖析了偽滿洲國推行的“王道政治”、愚民奴化政策。張輔麟的《偽滿洲國政權麵麵觀》(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認為,偽滿洲國政權外表上打扮成“獨立國家”,實際上是日本關東軍的掌上玩偶。車霽虹的《偽滿洲國基層政權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把偽滿洲國基層政權與東北舊的封建基層統治製度、偽滿洲國警察製度、日本國基層組織及日本在其他殖民地建立的基層組織進行比較,揭示了偽滿洲國基層政權的實質及其罪惡。霍燎原等的《日偽憲兵與警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對偽滿洲國警憲及軍事統治的曆史進行了探討,揭露其鎮壓和統治東北人民的罪行。傅大中的《偽滿洲國軍簡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論述了偽滿洲國軍作為關東軍的附庸軍,在配合關東軍鎮壓東北人民並與抗日武裝的作戰中充當了鷹犬的作用。
3.日本對東北的經濟掠奪與統製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東北的經濟侵略主要通過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來實現。“滿鐵”實際上是日本設在中國東北的殖民侵略機構和壟斷性經濟組織,從1906年到1945年,滿鐵在中國東北從事侵略活動達40年之久。中國大陸研究滿鐵曆史的代表性著作有蘇崇民的《滿鐵史》(中華書局,1990年版),解學詩的《滿鐵史資料》第2卷(路權篇)(中華書局,1979年版)、《滿鐵3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史資料》第4卷(煤鐵篇)(中華書局,1986年版)。上述著作認為,滿鐵曆史以九一八事變為分界線,九一八事變前26年為滿鐵的經營階段,其將旅大租借地和滿鐵附屬地變成日本殖民地,並作為向全東北擴大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侵略的基地,侵略和掠奪是滿鐵一切活動的動機和目的。滿鐵長期把持東北經濟命脈,掠奪東北資源,並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而製造七七事變準備了條件。九一八事變後,滿鐵的地位和任務都有重大變化,主要進行全麵壟斷東北交通,掠奪東北煤鐵、石油等經濟資源以及其他各項侵略擴張活動。
全麵侵華戰爭爆發後,為適應戰時經濟體製,日本侵略者又在東北成立了“滿業”(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它是又一個掠奪中國東北資源的重要經濟侵略機構,標誌著日本軍閥與財閥相互勾結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經濟掠奪的開始。張傳傑等著《日本掠奪中國東北資源史》記述了日本占領東北時期對東北農產品、林業、礦產、人力等資源的掠奪,剖析了日本殖民者在東北開礦建廠的目的,揭示其“發展”東北經濟的實質和險惡用心。對日本在東北經濟侵略罪行研究不僅有專史研究,同時也體現在通史研究著作中,如孔經緯的《東北經濟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全書共三篇,其中一篇記述了東北殖民地經濟的形成和推進過程。
向中國東北進行移民乃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國策。日本從1905年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移民中國東北,直到1945年戰敗投降為止。左學德的《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史》(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是中國大陸第一部係統探討和研究日本移民東北的史學專著,該書認為,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經過1932—1936年間向中國東北4次武裝移民的“試驗期”,取得移民侵略的經驗後,製訂了“20年百萬戶移民計劃”,開始大規模移民中國東北的侵略活動。日本當局強化移民侵略機構,實施“分村分鄉”移民運動,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中國,變中國東北為日本領土的野心。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既不是單純的經濟移民,也不是促進“滿洲現代化”,它給廣大東北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近年來學術界針對日本移民提出了“被害”和“加害”的問題,孫繼武、鄭敏主編的《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的調查與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以翔實的資料證明日本移民大多是貧苦農民,由於侵占了中國的土地,奴役和剝削了中國人民,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客觀上他們是加4緒論害者;但同時日本移民大多是被欺騙強征和受生活所迫來到中國,為侵略戰爭生產糧食和充當炮灰,他們又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受害者。
4.日軍在東北淪陷區的“討伐”、屠殺、逮捕等暴行研究由東北淪陷十四年編委會總編室編寫的《日軍暴行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比較全麵、係統、深入地揭露了日軍在東北的暴行,揭露了日軍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犯下的燒、殺、淫、掠等種種罪行,指出殘酷的“大討伐”、“大屠殺”、“大逮捕”構成一部日本侵占東北的血淚史,日本統治在中國東北屠殺鎮壓的涉及麵廣,屠殺手段極其殘暴毒辣。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遼寧、吉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的《不能忘記的曆史》,曆數日軍在東北製造的各種罪惡事件,血淋淋的記述,給讀者以震撼。傅波主編的《罪行、罪證、罪責》(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記述了1932年日軍在平頂山製造的慘案,並且通過遍訪當年曾在撫順煤礦當過“特殊工人”的幸存者,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國戰俘的滔天罪行。陳平的《千裏“無人區”》(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版)用曆史檔案和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長城沿線製造“無人區”,進行“三光作戰”的罪行和中國軍民抵抗“集家並屯”的艱苦鬥爭。①此後,陳平、申玉山、鄧一民等又發表多篇論文,研究長城沿線“無人區”問題。但限於當時的資料條件,對檔案資料特別是日偽檔案的使用相對不足。
記述日偽在東北淪陷區暴行的史料性著作,有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1988年後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東北“大討伐”》、《東北曆次大慘案》等;1993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孫邦主編的“偽滿洲國史料叢書”———《日偽暴行》、《偽滿洲國社會》、《偽滿洲國軍事》等。
5.強製和奴役勞工罪行研究近年來,學者們對東北勞工問題較為關注。《勞工的血與淚》(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勞工血淚史》(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偽滿洲國勞工血淚史》(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等,揭露了日偽勞工統製政策下東北勞工的苦難生活及悲慘境況;日本殖民統治下東北工人數量迅速擴大是①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長城線上千裏無人區》,第1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第3頁。
5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與日本掠奪東北戰略資源、進行“產業開發”等背景密切相關的。日本擴大侵華戰爭期間誘使大批勞工進入東北,在戰時勞務體製下采用種種手段與措施,加強對中國淪陷區勞動力資源的掠奪和對華工的奴役壓榨。
“萬人坑”是埋葬著成千上萬名死者的大規模的叢葬地,是一種非正常的墓葬形式。日本侵略者為擴大侵略戰爭,掠奪東北的豐富資源,對東北人民的奴役和壓榨極其殘暴,尤其對勞工的迫害更甚。中國東北現存的“萬人坑”,幾乎都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時形成的。東北地區的“萬人坑”“可以分幾種類型。一是由於日軍對東北人民大規模的屠殺形成的‘萬人坑’;二是在大型軍事工程或其他工程中由於殘酷奴役和秘密屠殺造成的‘萬人坑’;三是對煤鐵等礦產資源瘋狂掠奪時迫害中國勞工而形成的‘萬人坑’”①。張鳳鳴等的《殘害勞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就是作者通過實證調查,采訪了70餘名當年曾做過勞工的老人,考察了雞西“萬人坑”、鶴崗東山“萬人坑”等完成的。李秉剛的《日本侵華時期遼寧萬人坑調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對遼寧地區各種類型的“萬人坑”進行全麵調查和研究,回擊了日本右翼不承認戰爭期間日本軍隊迫害中國勞工所留下的“萬人坑”,汙蔑說是中國人所“捏造”的謬論。
6.細菌戰和化學戰罪行研究細菌武器的研製和使用是違背國際公約的,而使用活人進行人體實驗更是殘忍和非人道的。眾所周知,日本細菌戰的研究和實踐是以設在中國東北哈爾濱平房的日軍731部隊為中心進行的。中國對細菌戰研究始於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後,此方麵的研究文章和著述不斷發表。韓曉、辛培林的《日軍731部隊罪惡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是國內較早的關於研究日軍731部隊的專著之一,該書指出日軍用活人進行各種試驗,至少有三千人在試驗中被殺害,這為全麵揭露731部隊的罪行提供了難得的證據。研究者對細菌戰的研究更加注重實證性,如佟振宇《日本侵華與細菌戰罪行錄》(哈爾濱出版社,1998年版)、解學詩等《戰爭與惡疫———731部隊罪行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郭成周等《侵華日軍細菌戰紀實》(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等,從不同角度對細菌戰進行研究並通過作者調查采訪及利用檔①車霽虹:《日本右翼宣揚“滿洲國”是“王道樂土”之剖析》,《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3期。
6緒論案材料等方式,較全麵地介紹了侵華日軍在中國研製和使用細菌武器的罪行。最近幾年,自吉林省、黑龍江省所存日軍檔案資料“特別輸送”被陸續發現後,更加推動了對細菌戰的研究。楊玉林等《日本關東憲兵隊“特別輸送”追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作者以檔案為線索,深入黑龍江偏遠地區和遼寧、山東等地獲得的豐富翔實的實證資料,在證實侵華日軍進行細菌戰人體實驗方麵取得了彌足珍貴的證據。對細菌戰的理論問題進行全麵、深入、係統論述的有辛培林《論日本侵華期間進行細菌戰的幾個問題》(載《抗日戰爭與中國曆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該文認為日軍細菌戰活動經曆了三個階段:1916—1933年是細菌戰活動的初期準備階段,此期間“主要是石井四郎等軍國主義分子的狂熱鼓吹、設立研究機構、進行各種細菌的培養和使用方法及防疫的研究”①;1933—1939年是日軍進行細菌戰的大規模實驗階段;1939—1945年是日本進行細菌戰活動的實戰階段,此期間日軍細菌戰的研究和準備均已完成並具備了一定的作戰能力,“在諾門坎、寧波、常德和浙贛戰場等地陸續使用了細菌武器”②。
化學戰也稱毒氣戰,東北淪陷後,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齊齊哈爾建立了一支與731細菌部隊性質相同,以化學戰研究、活人人體實驗為目的的化學部隊———日軍516部隊。日本在中國研製和使用化學武器也是違背國際公約的,但是在對日本的戰爭罪行進行審判時,化學戰罪行被有意掩蓋,日方因此也一直否認其化學戰的罪行。在對東北淪陷史的研究中,步平等學者通過對日軍侵略東北的罪證調查,發現了遺留化學武器及對中國平民傷害問題,所以從20世紀90年代起對日本化學戰的情況進行深入探究,同時開始在日本搜集第一手資料並尋找證據、證人,隨著《日本侵略中國與毒氣武器》一書在日本出版發行,把中國學者在此方麵的研究推向了國外,同時也得到日本方麵追究日本舊軍隊使用化學武器問題責任的進步學者的支持。經查證,在中國有近三千人受到日本遺留化學武器的傷害。對於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以及日軍在戰敗潰逃之時把大量化學武器丟棄在中國的領土,從而在戰後造成無數起傷害的曆史事實,步平《日①辛培林:《論日本侵華期間進行細菌戰的幾個問題》,《抗日戰爭與中國曆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95頁。
②同①,第597頁。
7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本侵華戰爭時期的化學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對這一史實,特別是對集中埋葬在吉林敦化巴爾哈嶺日軍遺留毒彈情況進行了論述。
7.日軍在東北軍事要塞研究日本占領東北期間,東起吉林琿春的中俄朝邊境,中經黑龍江省中俄邊境,西至內蒙古自治區海拉爾、阿爾山中俄蒙邊境的17處日本關東軍要塞,綿延5000餘公裏,戰後深埋地下被荒草淹沒,其曆史真相鮮為人知。很長一段時間,日軍軍事要塞沒有作為日本侵華戰爭的罪證向世人公布。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國家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對日軍要塞的調查,但沒有公開,因此也很少有人了解要塞情況,更少有人對日本關東軍要塞進行係統研究。
日本關東軍要塞的神秘麵紗被揭開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一方麵,在對東北淪陷史研究中,一些學者為深入揭露日軍的罪行,通過對日軍大屠殺、細菌、勞工、開拓團等問題的研究,涉及了日軍要塞並親臨要塞進行實地考察。另一方麵,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以後,原日本關東軍的一些老兵到中國東北旅遊並重訪他們曾駐紮的地方,通過寫回憶文章及出版有關書籍,逐步揭開了要塞的真相。
國內對日本關東軍軍事要塞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以黑龍江省革命博物館為首的學術團體,組織有關部門,或聯合日本有關團體開始對要塞進行了調查,並發表了一些有價值的論文和專著。《中蘇邊境侵華日軍軍事要塞罪證展》在俄羅斯和日本進行了巡展。21世紀初,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與東寧文管部門聯合出版了高曉燕主編的《東寧要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此外還有周愛民的《“東方馬其諾防線”大揭秘———侵華日軍偽滿洲國境要塞群實錄》(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宋吉慶等《侵華日軍要塞調查與研究———東寧要塞陣地群》(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陳雲來等《侵華日軍要塞調查與研究———綏芬河鹿鳴台觀月台要塞陣地群》(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在黑龍江邊境縣市,一批對要塞感興趣的業餘史學愛好者自2002年3月起自願組成課題組,在對日本關東軍要塞進行實地調查後,編纂了由徐占江主編的上下卷220萬字的《日本關東軍要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該書是目前國內第一部全麵、係統、綜合研究日本關東軍要塞的專著,包8緒論括總述、日軍17處要塞、修築要塞的勞工、日本開拓團和要塞“慰安婦”、蘇軍攻克要塞等篇章,它不僅是東北淪陷史、日本侵華罪惡史的重要內容,也是世界軍事史和文博曆史遺跡方麵的著作。
8.日本對東北人民奴化教育罪行研究日本對中國東北思想文化方麵的研究,繼東北師範大學教育係於1951年編印《偽滿洲國奴化教育》一書後,近20多年來此方麵的研究得到深入發展。呂元明《論偽滿洲國的文化》一文記述了日本統治東北14年間對東北文化實行的廣泛而又全麵的專製與壟斷,以及瘋狂鎮壓東北愛國文化人和知識分子的罪行,謳歌了文藝界與白色恐怖進行的不屈鬥爭。郭君等《論日本帝國主義對偽滿洲國新聞報業的壟斷》一文,闡述了日本對偽滿洲國新聞報業的高度壟斷,指出日本侵略者控製下的偽滿洲國新聞報紙摧殘和麻醉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是日本侵略政策的號角和工具。趙家驥的《東北淪陷時期的殖民主義教育》(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一文,對日本在東北淪陷區實行殖民主義教育進行了深刻批判,同時歌頌了淪陷區反對殖民教育的鬥爭。還有一些著作揭露了日本侵占東北期間在教育界推行奴化教育的罪行。
研究者普遍認為,日本的奴化教育是隨著其對外侵略擴張的加劇而展開的,“新學製”的頒布徹底破壞了東北原有的學製,強化日語學習則是日偽當局泯滅民族意識,培養為日本統治者服務的忠實奴仆的手段。以往研究者在論述偽滿洲國殖民地教育問題時,多把研究重心置於學校教育上,而忽視了日偽殖民地的社會教育。日偽統治者把奴化民眾的社會教育視為維持其殖民統治的大事,不僅提出了社會教育的方針,而且設立了社會教育機構,建立了實施社會教育的設施,如民眾教育館、民眾講習所、圖書館、博物館等,以達到欺騙、愚弄和奴化東北人民的目的。
9.學界對日本在東北淪陷區罪行研究的成績與不足對日本在東北罪行研究,首先是在史料收集和研究成果上取得長足的進步。對史料的發掘和整理是其研究的一大成績,盡管此方麵的日偽資料在日本戰敗後基本銷毀,但學者們還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檔案資料、回憶錄等,使日本侵略東北的罪行研究更加清晰、準確。其次,通過對日本在東北罪行開展多層次、多方麵的研究,在研究中出現和形成重點和熱點問題,這無疑反映出這一研究的深入和繁榮。一批學術論著帶有填補史學空白和理論突破意義。
9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三是加強了與國外學者的交流和合作,拓寬了研究領域。如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以及抗戰勝利等學術研討會的舉行,使這項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近年來進入21世紀後,日本在東北淪陷區的罪行研究已不局限於一個個具體的曆史問題,而是擴展到中日戰爭遺留問題的研究上。長期以來,“日本右翼勢力從未停止過為侵略戰爭翻案的活動,日本政界和社會上的右翼勢力或由教科書公開篡改曆史,或由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或由‘學術團體’的學者撰文,形成一股‘歪曲曆史、美化侵略’的逆流。戰後,由於東京審判的不徹底,以至時到今日,日本對亞洲各國民間受害賠償問題、慰安婦問題、戰俘勞工問題、細菌化學武器問題、重大慘案暴行、經濟掠奪等等問題都未能澄清和徹底解決,因而形成了戰爭遺留問題。日本在東北罪行研究的熱點往往與現實的問題相關,比如化學細菌武器傷害問題,勞工問題,由於日本移民侵略東北在戰後形成的‘在中國的日本人殘留孤兒’問題等等,成為研究者重要的研究課題”①。
雖然,對日本在東北罪行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在理論建設、研究手法、專題細化、個案精確等問題上還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有些問題探討不夠深入,不同觀點的學術爭鳴也較少見;二是對日本在東北罪行研究口述資料的挖掘和搶救動手遲,差距大;三是在實證性研究上略顯不足。實證性的具體準確的人證、物證、書證等還很不夠,因此,搜集日本在東北淪陷區罪行的鐵證,這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二)華北淪陷區偽政權研究前沿及有關問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華北淪陷區的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研究者在揭露侵華日軍暴行的基礎上,開始注意對日本侵華曆史進行專題性的探討。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大陸政治運動接踵而至,淪陷區和華北日偽政權研究成為學術“禁區”。“文化大革命”結束,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華北淪陷區日偽政權研究得以恢複。曆史檔案資料的整理和出版逐年增多,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理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檔案史料。20世紀90年代後,特別是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後,對華北淪陷區和偽政權的研究進入了新的學術探討階段。其突出特點是:史學工作者深①車霽虹、辛巍:《東北淪陷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2006年第2期,第252頁。
10緒論入挖掘了大量原始檔案資料,以實證的方法多層麵地研究華北淪陷區和偽政權。
中國大陸學者關於淪陷區日偽政權的研究是總體上對汪偽政權研究較多,對偽滿洲國研究也有不少成果,而華北偽政權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到目前為止,從政治和政治製度史和社會史層麵,對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偽華北政務委員會進行係統研究的學術著作甚少,研究論文也不多。現將已有研究略作回顧與綜述。
1.研究曆程回顧1939年10月1日,毛澤東為延安解放社出版《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淪陷區》一書寫下了《研究淪陷區》的序言,對研究淪陷區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意義作了深刻而明確的闡述。
毛澤東指出,中國淪陷區問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生死問題”①,是“抗戰第二階段———敵我相持階段的極端嚴重的問題”②。利用偽政權經營淪陷區,是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行軍事進攻的同時,更加注重政治進攻和經濟進攻的主要策略手段和表現,因此,“淪陷區問題的研究是刻不容緩了”③。毛澤東還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有敵人的一麵與我們的一麵,在我們一麵,“是如何支持遊擊戰爭的問題”;在敵人的一麵,“是敵人在淪陷區已經幹了些什麼並將要怎樣幹”④。“研究這個問題,乃是研究前一問題的起點,不了解敵人的情形我們對付它的方法是無從說起的。”⑤毛澤東還強調,鑒於抗戰幹部中“十人而九”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或沒有係統研究”,“這就指明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喚起注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了”⑥。在中共中央的倡導和支持下,延安時事問題研究會很快編輯出版了一套“時事問題叢書”,分為日本問題、淪陷區問題、國際問題、抗戰的中國問題等幾個方麵。這套叢書出版後,對抗日根據地廣大幹部群眾了解日偽的統治政策和罪行頗有助益。與此同時,抗日①毛澤東:《研究淪陷區》,延安時事問題研究會編:《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淪陷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頁。
②同①。
③同①,第2頁。
④同①,第2頁。
⑤同①,第2頁。
⑥同①,第2頁。
11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根據地以及國民政府統治區的各種報刊也加強了對淪陷區日偽統治狀況的報道,揭露和抨擊日偽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罪行,激勵民眾的抗日鬥誌。可以說,從全國抗戰爆發後不久,中國抗日區域有關部門對淪陷區、偽政權的研究即已開始,成為抗戰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當今認識和研究淪陷區問題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