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經師與蒙師【原文選讀】人僅知尊敬經師①,而不知尊敬蒙師②。經師束脩③猶有加厚者,蒙師則甚薄,更有薄之又薄者。經師猶樂供膳④,而蒙師多令自餐,縱膳亦褻慢⑤而已矣。抑知蒙師教授幼學⑥,其督責之勞,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唇焦舌敝⑦,其苦甚於經師數倍。且人生平學問,得力全在十年內外。四書與五經⑧宜熟也,餘經與後場⑨宜帶讀也,書法與執筆⑩宜講明也,切音與平仄瑏瑡宜調習也,經書之注刪讀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賴蒙師,非學優而又勤且嚴者,不克瑏瑢勝任。夫蒙師勞苦如此,關係又如此,豈可以瑏瑣子弟幼小,因而輕視先生也哉!
(選自清·唐彪《父師善誘法》)050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注釋:①經師:舊時講授經書的老師。
②蒙師:從事啟蒙教育的老師。
③束脩:本義為十條幹肉,代指學生送給老師的報酬。
④供膳:供給飯食。
⑤褻(xiè)慢:輕視怠慢。
⑥抑知:豈知。幼學:稱初入學的學童。
⑦舌敝:也作“舌弊”,指說話很多,舌頭因而疲勞。
⑧四書與五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書,以及五經中的原有經文。
⑨後場:科舉考試中的鄉試分前場、後場,前場考取才能繼續考後場,這裏指應後場考試的文章。
⑩執筆:學寫字時的拿筆方法。
瑏瑡切(qiè)音與平仄:反切的注音方法以及字的平聲和仄聲。切音,即反切,取上一個字的聲母和下一字的韻母及聲調,拚成字音的注音方法。平仄,古代漢語中的平上去入四聲中,平屬於平聲,其餘三聲屬於仄聲。
瑏瑢克:能夠。
瑏瑣可以:可以因為。
【文意疏通】人們僅僅知道尊敬經師,卻不知道要尊敬蒙師。給經師的報酬有格外豐厚的,給蒙師的卻非常微薄,更有薄之又薄的。對經師人們還樂於供給飯食,對蒙師則大多讓他們自己解決飯食,就算是管飯,也往往對他們輕視怠慢。哪裏知道蒙師要教剛入學的學童,他們督促學習非常勞苦,耳朵不住地聽,眼睛不停地看,口幹舌燥,05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比經師辛苦數倍。況且一個人一生的學問,全要在最初的十年左右打下基礎。《四書》以及《五經》中的原文要讓學童熟練掌握,其餘的經文以及鄉試後場的應試文章要帶著學童讀,拿筆寫字的方法要講清楚,反切的注音法和平仄要協調練習,經書的注釋、挑選、閱讀要教給學童相關方法。工夫如何,得失怎樣,全靠蒙師的教導,如果不是學問很好,人勤勞,又能嚴格要求學童的人,是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的。蒙師這麼辛苦,關係這樣重大,怎麼可以因為孩子小,就輕視他們的先生呢?
【義理揭示】這一選段,讓我們看到了私學中蒙師的辛勞。他們承擔了教學童學習讀寫、帶學童朗讀經典以及準備鄉試等任務。這些工作是極其重要的,但卻往往為人所忽視。經師,因為直接關係到官方思想的推行,以及通過科舉進行的人才選拔,所以受到統治階層重視,地位比較高。而私學蒙師,卻得不到官方的關注,地位較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官方宣揚的尊師重教,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色彩。
文化傾聽我們今天講到的“尊師重教”,就是古代所說的“尊師重道”。
這也就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總是把老師和“道”相關聯。“道”這個詞,含義非常豐富。一方麵,它代表著本民族對於包含天地人在內的自然以及社會運行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麵,它又指實際的知識和技能。老師是“道”的承載者,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同時052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也肩負著傳承具體的知識與技能的重任。
基於這種對老師作用的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賦予老師以崇高地位。《尚書·泰誓》中提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最早把君、師作為上天意誌的體現者並列起來。《禮記·學記》“當其為師,則弗臣”的觀念,《荀子》“君師者,治之本也”的論述,都是試圖借最高統治者的權威來樹立師道尊嚴。而曆代的統治者,也往往以身作則,讓自己以符合“尊師重道”觀念的形象出現。前麵所選《後漢書·桓榮傳》中漢明帝尊師的故事,就非常典型。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統治階層提倡尊師,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秩序。但是,這樣的一種提倡,在促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對文化普遍尊重的氛圍方麵,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中國古代有官學和私學之分。官學在南宋以後趨於衰微,明清時期漸漸成為科舉製度的附庸。私學產生於春秋,以孔子私學為代表,自此以後,民間始終都維持了自己的教學傳統。在統治秩序不穩定、官學廢弛的年代,教育多賴私學維持。發展到宋代,書院作為私學機構的代表,在文化傳承上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些書院在明清時期雖然漸漸官方化,也有為科舉考試服務的趨勢,但是“傳道”的教育傳統畢竟還在。像包括前麵選文《張翰卿夫子教思碑記》在內的白鹿洞書院中的一係列碑記,就常常讚揚為師者的人格,稱讚他們不是僅僅教授知識學問的“經師”,而是“人師”,即能夠致力於引導學生修養自我,以達到儒家強調的“成人”境界的老師。較之書院中的老師,私學中蒙學老師的地位更難以得到保證,所以清代學者唐彪在《父師善誘法》中呼籲大家關注這一問題。如果說官學中老師的地位,可以依靠官方的認可來保證,而學院和私塾的師道尊嚴,則往往就是靠民間的普遍觀念來確立的。
05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無論如何,雖然官學、私學中的老師地位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情況也各有差異,但是幾千年來,從統治者到社會底層,形成了對老師普遍尊重的風氣,這一點卻是無疑的。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下來,甚至在民國軍閥統治時期,許多風評不佳的軍閥在尊師重教方麵的所作所為卻都超出人們的想象。
另外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師生關係。在學習的過程中,作為學的主體、教的客體,學生對待老師的方式,自然直接體現了老師的地位。從《弟子職》這樣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本民族已經形成了學生對於老師的一係列規矩。其核心是,學生對老師要恭敬服從甚至要侍奉。這種尊敬,歸根結底是體現對於“道”的尊崇。所以,韓愈《師說》要強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程門立雪”的故事,與其說是體現了對老師的尊敬,不如說是體現了對於“道”的敬畏。董沄拜比自己小得多的王陽明為師,也正是因為“無長無少,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而實際上,中國古代傳統意義的師生關係,類似家庭中的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係。學生對老師往往承擔著一種類似親人之間的義務。雖然這並不是強製性的,但卻是被提倡的。羅汝芳在監獄侍養老師六年,不赴廷試,年紀大了還一定要親手給老師遞茶獻果,不允許晚輩代勞。這個故事就是這種觀念的生動呈現。放在我們當今這個提倡師生平等的時代,該如何評價這樣一種傳統的師生關係呢?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好好思考。
054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文化傳遞著名翻譯家王維克(1900—1952)在擔任金壇縣立初中教員時,發現了華羅庚(1910—1985)的數學才能,有意識地加以培養。後來王維克赴法國巴黎留學,成為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的學生。學成歸國後,王維克再次到金壇中學任教,後來擔任校長。這時華羅庚因家庭貧困輟學,在家自學。為了幫助華羅庚,王維克聘請他為數學教師。華羅庚因傷寒而左腿殘疾,需要借助手杖走路。
王維克自己幫華羅庚代課,堅持繼續聘用華羅庚,為此被迫辭去校長職務。
華羅庚後來因為在數學領域展現出的才能,受到熊慶來教授的賞識,得以到清華大學工作。他在清華大學繼續研究,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國際上以他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等。
華羅庚一生中都對發現自己這匹“千裏馬”的“伯樂”王維克念念不忘。有一次他在家鄉作一個學術報告,他請來王維克,讓他坐在主席台,並且跟大家說:“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老師的栽培。”走路時,他要王維克走在前麵,就座時,他讓王維克坐上座。
他對於自己恩師的生活狀況非常關心,當王維克晚年沒有工作、家庭經濟出現困難時,華羅庚四處奔走,為恩師聯係。在他的努力下,商務印書館聘任王維克擔任審議員。在王維克去世後,華羅庚還一直照顧恩師的家屬。
這些事例體現出了華羅庚對王維克發自內心的尊重。作為老05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師,王維克幫助他在困境中堅持自己的追求,幫助他走出人生的低穀,直到他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華羅庚的感激,不僅僅是朝向個體的。換言之,王維克的培育英才,具有一種“師道”的典型意義。華羅庚的感激,正是在向這種師道致敬。由此可以看出,師生的情誼,不僅是在物質層麵上,更是在真理追求的層麵上展開的。
文化感悟1.當今時代,我們有書籍,有網絡,各種問題可以方便地得到答案。在這樣的情形下,老師存在的意義何在?
2.如何看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
3.搜集民國時期關於軍閥“尊師重教”問題的相關資料,組織一個小型的討論會。
056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第三章學而不厭文化典籍●一好學樂學【原文選讀】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②乎?”(《論語·學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③之者。”(《論語·雍也》)子曰:“默而識④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⑤哉!”(《論語·述而》)子曰:“由⑥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⑦?”對曰:“未也。”“居⑧!
吾語⑨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瑏瑡;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瑏瑢;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子夏瑏瑣曰:“日知其所亡瑏瑤,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05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注釋:①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時,在一定時候,在適當的時候。習,實習,演習。
②說(yuè):通“悅”,高興,愉快。
③樂:以……為樂。
④識(zhì):記住。
⑤何有於我哉:即“於我有何哉”的倒裝,意思是對我來說這三件事情我做到了什麼呢,這是孔子的自謙之詞。另有一種看法,認為這句的意思是,這三件事情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的呢。
⑥由: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⑦女聞六言六蔽矣乎:你聽說六種品德和與之對應的六種弊病嗎。女,通“汝”。蔽,通“弊”。
⑧居:坐下。
⑨語(yù):告訴。
⑩蕩:放蕩而沒有根基。
瑏瑡賊:殘害。不辨明情況盲目守信,會害人害己。
瑏瑢絞(jiǎo):刻薄尖刻。
瑏瑣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瑏瑤亡(wú):不知道的東西。
【文意疏通】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孔子說:“知道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學的東西,勤學而永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對我來說這三件事情我做到了什麼呢?”058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孔子說:“仲由啊!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與之對應的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來!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勤學,它的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學習,它的弊病是放蕩沒有根基;愛好誠信卻不學習,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愛好直率卻不學習,它的弊病是刻薄傷人;愛好勇敢卻不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子夏說:“每天知道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每月記住自己掌握了的東西,可以說是好學了。”【義理揭示】孔子認為,學習可以矯正修身中的種種偏失,所以他把“學而不厭”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學而不厭,也就是永不滿足,一天天進步,如另一篇儒家經典《大學》中所說的那樣:“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這樣一種不斷提升自我、朝向真理的學習,能夠給人樂趣。而以學習為樂,又反過來能夠促進學習。
●二學海無涯苦作舟【原文選讀】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①,以繩係頭,懸屋梁。後為當世大儒。
(《太平禦覽》)蘇秦喟然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②,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③,得太公陰符之05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謀④,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⑤。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⑥,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⑦,不能出⑧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戰國策·秦策》)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⑨。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⑩,而不求償瑏瑡。主人怪問衡,衡曰:“願瑏瑢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瑏瑣以書,遂成大學瑏瑤。
(晉·葛洪《西京雜記》)胤瑏瑥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瑏瑦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晉書·車胤傳》)注釋:①疲寢:疲憊睡覺。
②叔:小叔子,丈夫的弟弟。
③陳篋(qiè)數十:擺開幾十個箱子。篋,箱子。
④太公陰符之謀:薑太公呂尚的兵書。
⑤簡練以為揣摩:選擇、熟習,好好地揣摩研究。簡,挑選。
⑥股:大腿。
⑦說(shuì)人主:遊說國君。
⑧出:使……拿出。
⑨逮:及,到,指照到匡衡家中。
⑩傭作:受雇做工。
瑏瑡償:報酬。
瑏瑢願:希望。
060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瑏瑣資給:資助供給。
瑏瑤大學:大學者。
瑏瑥胤(yìn):車胤,東晉人。
瑏瑦練囊盛:用白絲袋裝。練,白絹。
【文意疏通】漢代人孫敬,字文寶,很好學,從早到晚學個不停。等到了疲乏想睡覺時,就用繩子係住頭發,另一頭拴在房梁上。後來成為大學者。
蘇秦歎氣說:“妻子不把我當丈夫看,嫂子不把我當小叔子看,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這都是我蘇秦自己的過錯啊。”於是夜裏擺開幾十個書箱,找到了薑子牙的兵書,伏案研讀,挑出重要的部分反複揣摩。讀書時間長了想睡覺,自己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終於自信地說:“這樣去遊說國君,怎麼會有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來賞賜,獲得卿相高位的道理呢?”匡衡,字稚圭,學習很勤奮,但是家中沒有蠟燭供他夜晚讀書。鄰居家點著蠟燭,但是光線照不到他家。於是匡衡就鑿穿牆壁,讓光透過來,拿著書對著燭光來讀。同鄉有一大戶人家,不認識字,但是家裏富裕,有很多書。匡衡於是給他做雇工,但是卻不要報酬。主人很奇怪地問匡衡,匡衡說:“希望能得到允許把主人的書全部讀一遍。”主人很感慨,就提供給他書讀。匡衡最終成為一名大學者。
車胤恭謹勤奮不知疲倦,博學多才。但他家裏很窮,經常沒有燈油用,他就在夏天晚上,用白絲袋裝幾十個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夜以繼日地學習。
06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義理揭示】這裏選的漢代孫敬、戰國蘇秦、西漢經學家匡衡、晉代孫康的四個故事,就是成語“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的出處。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苦學的兩重含義:一是對自己要求極端嚴苛,二是麵對艱苦環境善於自己創造條件學習。蘇秦的故事,也說明對地位財富和尊嚴的渴望,可以化作勤學的動力。
●三師曠論學【原文選讀】晉平公問於師曠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②矣。”師曠曰:“暮何不炳燭乎③?”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④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⑤;壯而好學,如日中⑥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⑦乎?”平公曰:“善哉!”(選自西漢·劉向《說苑》)注釋:①師曠:春秋時晉國的著名盲樂師。所以下文他自稱“盲臣”。
②暮:暮年,年紀大了。
③暮何不炳燭乎:天黑了為什麼不點起蠟燭呢?“暮”是雙關,既指天黑,又指暮年。炳,點燃。
④戲:戲弄。
062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⑤陽:陽光。
⑥日中:正午。
⑦昧(mèi)行:在昏暗中行走。
【文意疏通】春秋時晉國的國君平公問盲樂師師曠說:“我已七十歲,想要學習,恐怕晚了,年紀太大了。”師曠回答說:“天黑了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開國君玩笑的呢?”師曠說:“我怎敢開國君的玩笑呢?我聽說:少年好學,好像早晨的陽光;壯年好學,好像正午的陽光;老年好學,好像點著蠟燭發出的光亮。點燃蠟燭發出光亮,和在昏暗中行走相比如何呢?”晉平公說:“說得好呀!”【義理揭示】師曠的回答“暮何不炳燭乎”非常巧妙,一語雙關。他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從早晨到夜裏的曆程,不管處在哪一段,人總是需要光明的,而學習,就是照亮自己的方式。年紀大了,如果不學習,就好像在黑夜中行走。如果能夠學習,雖然獲得的隻有燭光一樣的光亮,那也可以驅走精神世界中的黑暗和蒙昧。
●四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原文選讀】初①,權謂蒙及蔣欽②曰:“卿今並當塗掌事③,宜學問以自開06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益④。”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⑤,恐不容複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⑥?但當令涉獵⑦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⑧孤?孤少時曆⑨《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⑩以來,省三史瑏瑡、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瑏瑢,學必得之,寧當瑏瑣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瑏瑤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瑏瑥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瑏瑦邪?”蒙始就學瑏瑧,篤誌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後魯肅上代周瑜瑏瑨,過蒙瑏瑩言議,常欲受屈瑐瑠。肅拊瑐瑡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瑐瑢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瑐瑣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瑐瑤乎?
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瑐瑥,梗亮瑐瑦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瑐瑧人。今與為對,當有單複以鄉待之瑐瑨。”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權常歎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瑐瑩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瑑瑠,並作國士瑑瑡,不亦休瑑瑢乎!”(選自《三國誌·呂蒙傳》裴鬆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注釋:①初:起初、當初。
②權謂蒙及蔣欽:孫權對呂蒙和蔣欽說。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東吳君主。呂蒙和蔣欽都是東吳的將領。
③卿今並當塗掌事:你們兩個現在都身居要職掌管大事。卿,君對臣的愛064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稱。並,都。當塗,當道,指身居要職。
④開益:啟發增益。開,啟發。
⑤多務:事務繁多。
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我哪裏是想讓你們研究經典做博士官呢?孤,王侯謙稱。治,研究。博士,漢代設博士官,教授儒家經典。
⑦涉獵:廣泛閱讀。
⑧孰若:怎麼比得上。
⑨曆:曆讀,一一閱讀。
⑩統事:總攬國家事務,此指做國君。
瑏瑡省三史:閱讀《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三部史書。省,察。
瑏瑢朗悟:反應敏捷,聰穎。
瑏瑣寧當:難道。
瑏瑤光武: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瑏瑥孟德:曹操,字孟德。
瑏瑦勖(xù):勉勵。
瑏瑧就學:去學習。
瑏瑨魯肅上代周瑜:魯肅從京口上江陵接替周瑜的職務。
瑏瑩過蒙:拜訪呂蒙。
瑐瑠常欲受屈:常有幾乎被折服的情況。屈,服。
瑐瑡拊(fǔ):拍。
瑐瑢但有武略:隻有軍事才能。
瑐瑣刮目:擦眼睛,指改變舊的看法。
瑐瑤一稱(chèn)穰(ráng)侯:竟然和穰侯一樣反應遲鈍。一,竟然。
稱,相符合,情況一樣。穰侯,即魏冉,戰國時秦國丞相,《史記》記載別人評價他“見事遲”,即反應遲鈍。
瑐瑥上口:讀得很熟,能順口說出。
瑐瑦梗(gěng)亮:剛正磊落。
06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瑐瑧陵:欺侮。
瑐瑨有單複以鄉待之:有應對的計策來對付他。單複:猶奇正,古代指戰術。鄉,通“向”。
瑐瑩折節:自我克製,改變平日作為。
瑑瑠跡:效法。
瑑瑡國士:國家的傑出人才。
瑑瑢休:美好。
【文意疏通】當初,孫權對呂蒙和蔣欽說:“你們兩個現在都身居要職掌管大事,應該勤學善問來自我啟發,有所長進。”呂蒙說:“在軍中常苦於事務繁雜,恐怕無法再讀書。”孫權說:“我哪裏是想讓你們研究經典做博士官呢?隻是讓你們廣泛閱讀了解曆史上發生過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繁多,論事務繁多你比得上我嗎?我年輕時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隻是沒有讀《易經》。
到我總攬國家事務以來,又閱讀了《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三部史書以及各家兵書,自己覺得很有好處。像你們兩個人,天性聰穎,學習一定有所得,難道能不去做嗎?應當趕緊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說:‘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光武帝劉秀擔當統領軍隊的要務,手中都不放下書。曹操也說自己年紀大了還好學。你們怎麼就不能自我勉勵呢?”呂蒙就開始學習,誌向堅定,不知疲倦,他讀的書之多,連老儒生都比不上。
魯肅從京口上江陵接替周瑜的職務,去拜訪呂蒙,談話中常有幾乎要被呂蒙折服的情況。魯肅拍著呂蒙的背說:“我以為老弟隻066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有軍事才能,現在你學問廣博,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三天,就應該另眼相看。老兄現在才說這樣的話,怎麼竟然和穰侯一樣反應遲鈍呢?老兄現在取代周瑜領兵,已難以繼承他的重任,況且又和關羽把守的地方相鄰。關羽年紀大,但很好學,熟讀《左傳》能順口說出其中的句子。他剛正磊落,有英雄氣概。但是他很自傲,常看不起別人。現在你與他成為對手,要有應對的計策來對付他。”於是秘密地給魯肅陳述了三條計策,魯肅恭敬接受,並且對外保密不說出去。
孫權常感歎說:“一個人年紀大了還能進步,像呂蒙、蔣欽那樣,是很難做到的。地位高了,又能改變平日行為去學習,喜歡讀書,看輕財物而重視道義,所作所為值得效仿,兩個人都成為國家的傑出人才,這不是非常好嗎!”【義理揭示】對於不想學習的人來說,永遠都是有借口的。呂蒙說自己忙,沒空讀書,被孫權駁斥。從此呂蒙努力讀書,有所成就。故事借魯肅的評價和孫權的感歎,來說明呂蒙讀書大有成效,由此肯定了好學的行為。還要注意,孫權推薦閱讀的書籍類型均為史書和兵書,由此可見,這種讀書有明確的現實目的。
●五梁元帝焚書【原文選讀】梁元帝①嚐為吾說:“昔在會稽②,年始十二,便已好學。時又06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患疥,手不得拳③,膝不得屈。閑齋張葛幃④避蠅獨坐,銀甌⑤貯山陰甜酒,時複進之⑥,以自寬痛。率意⑦自讀史書,一日二十卷。
既未師受⑧,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⑨之,不知厭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⑩,尚能如此,況其庶士瑏瑡冀以自達瑏瑢者哉?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世祖瑏瑣性好書,常令左右讀書,晝夜不絕,雖熟睡,卷猶不釋,或差誤及欺之,帝輒驚寤瑏瑤。
(《資治通鑒·梁紀》)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曰,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瑏瑥,而歸咎瑏瑦於讀書者,曰:“書何負瑏瑧於帝哉?”此非知讀書者之言也。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抑瑏瑨未嚐非讀書之故也。
(清·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注釋:①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名蕭繹。
②會(kuài)稽:地名,郡治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
③拳:彎曲。
④閑齋張葛幃:在安靜的屋子裏撐起葛布帳子。
⑤銀甌:銀酒杯。
⑥時複進之:經常喝一點。
⑦率意:悉心盡意。
⑧師受:接受老師講解。
⑨重:重複思考,重複鑽研。
⑩童稚之逸:容易放逸自己的兒童時代。
瑏瑡庶士:普通人。
068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瑏瑢冀以自達: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得以顯達。
瑏瑣世祖:即梁元帝。
瑏瑤驚寤:驚醒。
瑏瑥惡(wù)其不悔不仁:憎惡他不悔改自己的不仁。
瑏瑦歸咎(jiù):歸罪。
瑏瑧負:辜負,對不起。
瑏瑨抑:又也許。
【文意疏通】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回憶梁元帝曾經對他說:“以前在會稽的時候,我剛十二歲,就已經很好學了。當時我又患了疥瘡,手指不能彎曲,膝蓋也不能打彎。我在安靜的房子裏撐起葛布帳子避開蚊蠅,獨自坐著,用銀酒杯盛山陰產的甜酒,經常喝一點,來緩解自己的病痛。悉心盡意地讀史書,一天二十卷。因為沒有老師教,有時候我遇到一個字不認識,或者一句話不理解,就全靠自己反複去鑽研,不知道疲倦。”對此,顏之推評論說:“梁元帝當時是尊貴的王子,又在容易放逸自己的兒童時代,尚且能這樣讀書,何況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得以顯達的普通人呢?”《資治通鑒·梁紀》記載:梁元帝生性喜歡讀書,常讓身邊人為他讀書,晝夜不停。即使是熟睡中,手中還不放下書卷。有時候讀錯了,或者身邊的人沒有讀想騙他,他都會驚醒。
王夫之在《論梁元帝讀書》一文中這樣評論:都城江陵被攻陷,梁元帝焚燒了所藏的十四萬卷古今圖書。有人問他原因,他說:“讀書萬卷,還有今天的下場,所以燒書。”沒有人不憎惡他不悔改自己的不仁,卻要歸罪於讀書,說:“書哪裏對不起梁元帝06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呢?”這不是真正懂得讀書的人說出的話。梁元帝是自取滅亡,並不是讀書的緣故,但也許又不能說不是讀書的緣故。
【義理揭示】梁元帝十二歲便已好學,據《資治通鑒》記載後來更是連睡覺都要聽著別人讀書,不可謂不勤。這樣的愛書人,竟然做出焚書的事,讓人難以相信。王夫之評論梁元帝的失敗“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嚐非讀書之故”,啟發我們思考應該讀什麼書,應該怎樣讀書。
●六陸遊的書巢【原文選讀】陸子①既老且病,猶不置②讀書,名其室曰書巢。客有問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戶牆垣③,猶之比屋④也,而謂之巢,何耶?”陸子曰:“吾室之內,或棲於櫝⑤,或陳⑥於前,或枕藉⑦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痛呻吟,悲憂憤歎,未嚐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⑧,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
間⑨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⑩,或至不得行,則輒瑏瑡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瑏瑢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瑏瑣其似巢也。”(選自南宋·陸遊《書巢記》,有刪節)注釋:①陸子:陸遊自稱。
070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②置:放下。
③牖(yǒu)戶牆垣(yuán):門窗和牆。牖,窗戶。戶,門。垣,牆。
④猶之比屋:如同相鄰人家的一般的房子。比屋,屋舍相鄰。
⑤櫝:木櫃。
⑥陳:陳列,陳放。
⑦枕藉:縱橫交錯地放著。
⑧覿(dí):相見。
⑨間:間或,有時候。
⑩槁(gǎo)枝:枯樹枝。
瑏瑡輒:往往。
瑏瑢引客就觀:帶領客人去看。
瑏瑣信乎:確實。
【文意疏通】陸遊已經年老而且有病,還不肯放棄讀書,命名他的屋子為“書巢”。有位客人問:“現在你有幸有屋子住,門窗牆壁,都如同相鄰人家的一般的屋子,你卻叫它‘巢’,為什麼呢?”陸遊說:“我的屋子裏麵,書籍有的放在木櫃裏,有的陳列在麵前,有的縱橫交錯地擺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看看,沒有地方不是書。我不管飲食起居,得病呻吟,還是悲傷憂愁憤慨歎息,沒有不和書在一起的時候。客人不來,妻子也不見麵,刮風下雨打雷下冰雹的天氣變化,有時候都注意不到。有時候想起身出去,但是雜亂的書包圍著我,像堆積的枯樹枝,有時候甚至沒法走出去,於是往往自己笑著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巢嗎?’”於是帶領客人去看自己的屋子。客人開始進不去,等進去了又出不來,就也大笑著說:“屋子確實像巢一樣啊。”07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義理揭示】陸遊一生堅持主張抗金,飽受排擠打擊。這篇文章寫於他五十八歲時,當時他被罷職,在家閑居。於是他埋頭勤奮讀書,以至於屋子變成了一個“書巢”。這一方麵表明他需要排解心中的苦悶,另一方麵也體現出他有著殷切求知的精神。
●七四時讀書樂【原文選讀】春
山光照檻①水繞廊,舞雩②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麵皆文章③。
蹉跎莫遣韶光老④,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夏新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暉⑤。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⑥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⑦,隻因素稔⑧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⑨。
秋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⑩,蕭然萬籟涵虛清瑏瑡。
近床賴有短檠瑏瑢在,及此讀書功更倍。
072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盡千崖枯,炯然吾亦見真吾瑏瑣。
坐對韋編瑏瑤燈動壁,高歌夜半霜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瑏瑥,一清足稱瑏瑦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選自南宋·翁森《四時讀書樂》)注釋:①檻:欄杆。
②舞雩(yú)歸詠:從舞雩唱著歌回來。舞雩,古代求雨的祭壇。這裏是用《論語·先進》的典故,孔子的學生曾點敘述自己的理想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暮春,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青少年,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吹吹風,唱著歌回去。
③文章:雙關,既指落花在水麵形成美麗的花紋,又指這是大自然的文章,能啟發人的文思。
④蹉跎(cuōtuó)莫遣韶光老:美好的時光不要讓它白白度過。蹉跎,白白度日,浪費時間。韶光,美好的時光。
⑤朱暉:早晨紅色的陽光。
⑥燼(jìn)落:燈燃盡,燈灰落下。
⑦北窗高臥羲皇侶:北窗下悠閑地躺著,像無拘無束的伏羲時代的人。高臥,悠閑地躺著。這裏用的是陶淵明的典故,他曾說自己“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⑧稔(rěn):熟悉。
⑨薰風:和暖的南風。
07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⑩商意滿林薄:秋天的氣息充滿了樹林草叢。古代五音宮、商、角、徵(zhǐ)、羽與季節相配,商屬秋。林薄,草木叢生的地方。
瑏瑡萬籟涵虛清:各種聲音中都蘊含著空靈清冷。萬籟,各種聲音。
瑏瑢短檠(qíng):指燈。檠,燈架。
瑏瑣炯(jiǒng)然吾亦見真吾:明明白白地,我也領悟到了真正的自我。炯然,明白的樣子。真吾,真正的自我。
瑏瑤韋編:熟牛皮繩聯接起來的竹簡,此處指書籍。
瑏瑥地爐茶鼎烹活火:在地爐中用炭火燒茶。
瑏瑦稱(chèn):相配。
【文意疏通】春
青山映照著欄杆,流水環繞著回廊,舞雩歸來,唱著歌兒,春風送來香氣。枝頭鳴叫的鳥兒都如朋友,水麵漂浮的落花全是文章。美好的時光不要讓它白白度過,人生隻有讀書最好。讀書的樂趣如何?如窗前的碧草自由成長。
夏新竹倚在屋簷,桑樹種在四周。小書齋幽靜敞亮,照進早晨紅日的光芒。白晝悠長,吟誦完,隻聽蟬鳴樹間。夜晚深沉,燈灰落,但見螢入帷帳。北窗悠閑地躺臥,如同伏羲時代的人,這隻因我向來熟知讀書的樂趣。讀書的樂趣如何?彈一曲瑤琴,沐浴在和煦的南風中。
秋昨夜庭前聽到落葉聲,籬間豆花開了,傳來蟋蟀的歌唱。不知不覺秋天的氣息彌漫在山野草木間,秋氣肅殺,各種聲音都蘊含著空靈清冷。床邊多虧有支短燭,此時讀書事半功倍。讀書的樂趣陶074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陶然,起身隻見明月高懸霜天。
冬樹葉落盡,水落石出,處處都是枯崖。豁然開朗,明明白白,我也悟到了真我。坐對書卷,燈影在牆上搖晃。高聲吟詠,半夜寒霜壓廬。地爐中炭火正燒茶,清茗正適合讀書人。讀書的樂趣哪裏去尋?幾點梅花,蘊含著天地之心。
【義理揭示】四首詩都寫出讀書環境之美:春天的山光、春風、落花、碧草,夏天的桑竹、小齋、流螢、薰風,秋天的黃葉、豆花、明月、霜天,冬天的寒林、枯崖、清霜、梅花。伴隨人的讀書之聲,還有鳥鳴、蟬鳴、蟋蟀鳴,風吹樹葉聲。人的歌聲,琴聲也時時響起。
這種讀書的狀態,是與天地自然融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遠離塵囂,超脫世俗。讀書何為?那就是“見真吾”———認識真正的自我,回歸本真。讀書的樂趣,就在於追尋這種自然之道。
●八恨未遍讀天下書【原文選讀】先是①,②讀書武安湖上,自號南湖居士。及是,增構草堂數楹③,貯書數千卷其中,晝夜誦讀,目為之眚④,猶日令人誦而聽之,其癖好如此。
(《高郵州誌·張傳》)吾生無所好,所好古秦灰⑤。舊閱痕猶在,新裝手未開。善藏07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防蠹⑥損,能讀望兒才。猶勝營營⑦輩,金籝⑧滿室堆。
(《高郵張氏遺稿·高祖南湖公詩集遺珠》)注釋:①先是:此前,這之前,指罷官回鄉之前。
②(yán):張,字世文,號南湖居士,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
明代文學家,著有《詩餘圖譜》等。
③增構草堂數楹:增建幾間茅屋。構,造。楹,間。
④眚(shěng):眼睛生出影響視力的白膜。
⑤秦灰:指書籍,用了秦始皇焚書的典故。
⑥蠹(dù):蛀蟲。
⑦營營:忙忙碌碌不知休息的樣子。
⑧金籝(yíng):儲存黃金的竹器。
【文意疏通】據《高郵州誌》記載:以前張就曾在武安湖邊讀書,自號南湖居士。到現在罷官回鄉,又增建幾間茅屋,在裏麵藏了幾千卷書,白天黑夜讀個不停。眼睛因此生了白膜,但還是每天讓人讀給自己聽。他對書的愛好到了這種程度。
張寫的最後一首詩標明寫作時間為“嘉靖癸卯夏月”,可知這是他的臨終絕筆。他這首詩的題序是“吾誌在讀書,未能遍讀,可恨可恨”。全詩如下:“我平時沒有其他愛好,隻是喜歡讀書。舊書以前讀過的痕跡還在,新書還沒有親手打開。好好收藏防止蟲蛀,期待兒孫有讀書之才。勝過那些忙忙碌碌逐利的人,隻在家裏堆滿一筐筐的黃金。”076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義理揭示】從《高郵州誌》的其他記載來看,張做官時賑濟百姓,重視教育,很得民心。罷職回鄉後他雖然已經年老,但還是讀書不停,眼睛讀壞了,還要聽人讀。他的絕筆詩,傳達了對書籍的珍愛,對子孫能延續家風的期待。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他最大的遺憾竟是“誌在讀書,未能遍讀”。他還有一首《自像讚》,末尾兩句說:“惟竊有誌於學焉,斯終身而不敢惰者也。”“終身不惰”,他確實做到了。
●九夜讀閑書【原文選讀】餘生發未燥①,先府君小山翁見背②,母袁孺人齋素奉佛辟經以供朝夕③,課④賤兄弟讀舉子書。家每⑤赤貧,歲又大祲⑥,米不可得食,食麥。孺人私啖麩⑦,而以麵啖賤兄弟,不使賤兄弟知也。
時餘才六齡,家兄春甫亦僅十齡爾已。
餘聰穎故遜⑧家兄,而善強記。然氣故孟浪⑨,舉子書不喜,喜《齊諧》⑩諸書,見輒津津有味乎其言之惟恐易盡,蓋年十一二時而所覽睹瑏瑡多矣。家無書,得諸瑏瑢尾生十九。有蓄異書者,徒步數十裏外求,必得之。然善愛護書,人不靳與瑏瑣。每乞一編歸,窮日之力閱之,夜則就佛前長明燈,閱畢乃已。漏瑏瑤下二十刻,微有睡思。餘強睜兩睛,而家兄噀瑏瑥以火煙,令不至盹。以此目力耗瑏瑦於火光,今遂盲於夜讀。
(選自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顛末》)07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注釋:①生發未燥:生下來頭發未幹,形容剛剛出生。
②先府君小山翁見背:父親小山翁就丟下我去世了。先,尊稱死去的人。
府君,對死去的人的敬稱。見背,背棄我,指去世。
③母袁孺人齋素奉佛辟經以供朝夕:母親袁孺人吃素供佛奉經,早晚之間照顧我們。孺人,明清之際對女子的尊稱。
④課:督促。
⑤每:常常。
⑥歲又大祲(jìn):又碰上大災荒的年景。歲,年。大祲,嚴重歉收,大饑荒。
⑦私啖(dàn)麩(fū):背著我們吃麩皮。啖,吃。麩,小麥磨成麵粉,剩下的皮屑。
⑧故遜:本來就比不上。
⑨孟浪:做事輕率魯莽。
⑩《齊諧》:誌怪之類的書。
瑏瑡覽睹(dǔ):閱覽。
瑏瑢諸:兼詞,之於。
瑏瑣人不靳(jìn)與:別人都不會吝惜借給。靳,吝惜,不肯給。與,給。
瑏瑤漏:即漏壺,古代計時器,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以標記時間。
瑏瑥噀(xùn)以火煙:口含煙來噴。噀,含在口中噴。火煙,火焰和煙氣。
瑏瑦耗:損傷。
【文意疏通】我剛剛出生胎發未幹,父親小山翁就丟下我去世了。母親袁孺人吃素供佛奉經,早晚之間照顧我們,督促我們兄弟二人讀科舉考試的書。家裏常常極其貧困,又碰上大災荒的年景,米吃不到,隻能吃麥。母親袁孺人背著我們吃麩皮,卻把麵粉給我們兄弟二人吃,不讓078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我們知道這事。當時我才六歲,我的哥哥春甫也剛剛十歲罷了。
我聰明的程度本來就比不上哥哥,不過我善於強記。但是我生性輕率魯莽,不喜歡讀科舉考試的書,喜歡《齊諧》那樣的誌怪書籍,見了就讀得津津有味隻害怕很容易就讀完了,所以十一二歲讀得就已經很多了。家裏沒有藏書,十分之九是從尾生那裏借到的。
聽到有人藏有奇書,步行幾十裏去尋求,一定要借到它。但我很善於保護書,所以別人都不會吝惜借給我。每要到一卷回家,白天盡力去讀,夜裏就著佛前長明燈的光繼續讀,直到讀完才停下。漏壺水滴到了二十刻,我略微有瞌睡的感覺。我強行睜著兩眼,哥哥口含煙來噴我,讓我不至於打盹。因此眼被煙熏傷,現在我的眼睛夜裏無法讀書了。
【義理揭示】蔣一葵因為從小勤於讀和科舉考試無關的筆記、誌怪之類的書,日夜不停,所以他後來能夠編成《堯山堂外紀》,成為現在研究古代文史重要的資料。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就曾說此書“有豐富的史料,對研究文學史的人特別有用”。實際蔣一葵後來一邊一再懺悔幼時沒有好好讀“舉子書”,辜負了慈母的期望,一邊又忍不住編寫《堯山堂外紀》。當非功利的讀書遭遇功利的讀書,我們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07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十旦旦而學之【原文選讀】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①,不逮②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③焉,迄④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⑤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⑥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⑦也。
聖人之道⑧,卒於魯也傳之⑨。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⑩哉!
(選自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注釋:①吾資之昏:我天資愚笨。資,天資。昏,愚笨。
②逮(dài):及,比得上。
③怠(dài):懈怠,懶惰。
④迄(qì):到,至。
⑤倍人:是別人的兩倍。
⑥屏(bǐng)棄:廢棄,舍棄。
⑦無以異:沒什麼不同。
⑧聖人之道:指孔子的學說。
⑨卒於魯也傳之:最終由遲鈍的曾參來傳承。卒,最終。魯,遲鈍,指孔子的弟子曾參。孔子說“參也魯”,語出《論語·先進》。
⑩常:恒,固定不變。
080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文意疏通】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隻要去做,那麼困難的事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也變得困難了。人們求學有困難和容易之分嗎?隻要去學,那麼難的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比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別人;但我每天不停地學習,長時間不懈怠,等到學成了,也就不覺得自己是愚笨平庸的了。我天資聰明,是別人的兩倍,我才思敏捷,是別人的兩倍;如果放棄這種聰明不用,那和愚笨平庸的人就沒有什麼不同了。聖人孔子的學說最終是由遲鈍的曾參來傳承的。既然這樣,那麼愚笨平庸和聰明敏捷的功用,難道會固定不變嗎?
【義理揭示】愚鈍、聰敏的功用並非一成不變,隻要努力勤學,那麼愚鈍的也可以有所成就。如果不肯學習,那麼聰敏的也會一事無成。為學的根本在於天天堅持,毫不懈怠。所以,我們一要不畏艱難,立誌勤學,二要持之以恒。做到了這兩點,不管天資如何,都會一天天進步的。
文化傾聽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思想家顧炎武有部代表作《日知錄》,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一句。顧炎武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學到一點新東西,就這樣積累了三十餘年,便寫成了這本書。這是對“學而不厭”的最好詮釋。
08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不厭”的意思是不知滿足,一直持續地學下去,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也隻有“不厭”,才能做到“日知”。
何以能夠做到不厭呢?是因為人們對於學習的作用有著清晰的認識。師曠回答晉平公的話“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說明了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學習都是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這種有效,也許指向現實的功用。“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有助於提升在現實世界中需要的一些能力。蘇秦連橫不成,發奮學習,最後合縱成功的故事,說明學習可以帶來名聲、地位、財富,有助於個體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一點鮮明地體現在一些流傳廣泛,其中有的甚至已經成為成語的勤學故事中,如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匡衡鑿壁偷光、董仲舒目不窺園、車胤囊螢照讀、孫康映雪苦學、倪寬帶經而鋤、王冕僧寺夜讀……這些故事的主角,內則嚴格自律,外則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無不能夠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境遇,真可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而故事的主角幾乎總能功成名就,故事中極力渲染他們求學之苦,也許正是要表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
應該承認,對個人的名聲、地位、財富的渴望,不僅體現了對個體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也確實可以轉化為讀書的強大動力。難怪宋真宗趙恒以“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誘人讀書。但是,如果認為讀書就是為了這些,則未免把好學不厭的精神庸俗化了。像陸遊讀書於“書巢”、張讀書武安湖上,都已步入老年。對他們來說,讀書顯然並非博取功名利祿的途徑,我們隻能說他們是為了“求道”而讀。張死前留下082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恨未遍讀天下書”的宣言,說明他已把學習作為畢生的追求,這幾乎是一種對於文化的宗教般的信仰。
有趣的是,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故事中,常常會強調“苦讀”;而為“求道”而讀,則往往會渲染求知之“樂”。蔣一葵“舉子書不喜,喜《齊諧》諸書”,他津津有味地徹夜讀書,讀的都是和科舉考試無關的閑書。這積累雖無益於他考中功名光宗耀祖,卻使他編撰成《堯山堂外紀》,保存了學術史上的寶貴資料。
這種追求真理的樂趣,也許才真正是學而不厭的根本動力。孔子曾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有以學習為樂的人,才能永不知足地學習,如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中所說的那樣“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孔子聞《韶》樂,竟至於“三月不知肉味”,他稱讚《韶》為“盡美矣,又盡善也”。他讀《周易》多次翻斷了穿書簡的牛皮帶子,留下了“韋編三絕”的美談。正是出於這種對文化典籍的熱愛,他才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翁森《四時讀書樂》中感歎“人生唯有讀書好”,渲染四季讀書的不同樂趣,其中提到的是“趣”,是“天地心”,並無一字講到功名利祿。所以“樂學不厭”,從根本意義上說,是出於一種“朝問道,夕死可矣”的自覺追求。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儒家經典中提到的“學”,往往與社會人生的問題緊密相連。孔子提到《詩經》時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就是說,要把學習經典用於解決現實問題,比如處理政事、外交應對等。如果既對解決現實問題沒用,又對文化的保存與弘揚無益,不管怎樣好學都不值得提倡。極端的例子是梁元帝,都城被攻破,他竟歸罪於讀書,還燒毀了古今圖書十四萬卷。這是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先秦至六朝典08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籍的散佚,元帝難辭其咎。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論梁元帝讀書》一文中猛烈地抨擊他,說他“搜索駢麗,攢集影跡,以誇博記”,意思是說搜索史料典故,以華麗的排比對偶句,來誇耀自己博聞強記。梁元帝根本不關心國事,沉迷於此。王夫之的結論是,這種讀書是玩物喪誌,和賭博之類的嗜好差不多。
所以說,真正的“學而不厭”是有前提的。再以開篇提到的顧炎武為例。他手不釋卷,勤學不止,日有所得,記錄而成《日知錄》。他的勤學不是閉門造車,不是象牙塔裏的自娛自樂。《日知錄》以明道、救世為宗旨,“意在撥亂滌汙”,力圖解決社會問題。
這才是“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文化傳遞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梁漱溟(1893—1988)早年任教於北京大學,後投身教育以及鄉村建設。他的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鄉村建設理論》等。他的學術思想和社會活動在現當代造成了廣泛的影響,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
這樣一位成就卓越的學者,卻在《我的自學小史》中自述小時候很“呆笨”,稱自己的一生“是一個自學的實例”。他回憶自己在小學時成績隻是中等以下,有這樣的成就,完全得益於自學。
這種自學,前提是要有“一片向上心”,對自己有不肯讓一天的光陰隨便浪費過去的要求。自學意味著讓自己的整個生命處在一種蓬勃向上的狀態中,始終力爭上遊,不斷吸納知識,提升能力,084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而且要不斷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梁漱溟推崇“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認為任何一個人的學問成就都是出於自學,學校教育不過給學生一個開端,使學生更容易自學而已。
對於自學者來說,最好有良師益友的幫助。梁漱溟受父輩的影響,才大量閱讀了雜誌、報紙。而他1906年考入“順天中學堂”後,又碰上了誌同道合者,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當時有三個同學和他很要好,於是四個人一起自學,像英文、代數、幾何、三角等學科,他們往往能在老師講之前先加以學習。這樣的經曆讓梁漱溟覺得沒有不能自學的功課。
這種自學,自然需要相當的自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是苦的。梁漱溟始終關注中國問題、人生問題,而對中國社會問題的關注又超過人生問題。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所學,為民族尋找出路。有了這樣的目標,學習就變成了自覺的行為,不僅僅是為追求知識而學,也為改變自己的處境而學,所以才能樂在其中,學而不厭。
梁漱溟說:“像我這樣,以一個中學生而後來任大學講席者,固然多半出於自學。”實際上,每個人,不管從事何等事業,都應該是個終生孜孜不倦的自學者。
文化感悟1.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說的“單是求知識,卻不足以盡自學之事”?
2.有人主張“苦學”,有人強調“樂學”,你的意見如何?
3.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製訂一個可行的自學計劃。
08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第四章內省自新文化典籍●一曾參三省【原文選讀】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③乎?傳④不習乎?”(《論語·學而》)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⑤予足!啟予手!《詩》⑥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⑦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⑧!”(《論語·泰伯》)曾子曰:“君子攻⑨其惡,求其過,韁⑩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於義,可謂學矣。君子愛日瑏瑡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瑏瑢,易者弗從瑏瑣,唯義所在,日旦瑏瑤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大戴禮記·曾子立事》)086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注釋:①曾子:即曾參,孔子學生。
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多次自我檢查。三,多次。
③信:誠信,講信用。
④傳:老師傳授的東西。
⑤啟:視,看。
⑥《詩》:下麵幾句出自《詩經·小雅·小旻》。
⑦履:踩在上麵走。
⑧小子:後生小輩,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⑨攻:治,對付。
⑩韁:通“強”。
瑏瑡愛日:珍惜光陰。
瑏瑢辟:通“避”。
瑏瑣易者弗從:容易做的事也不會隨意盲從去做。
瑏瑤日旦:每天早上。
【文意疏通】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負責呢?和朋友往來是不是講信用呢?老師傳授的東西我有沒有實習呢?”曾子病了,叫門人弟子們來,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
《詩經》說:‘戰戰兢兢,像是麵臨深淵,像是在薄薄的冰上走。’從今以後,我知道自己可以免於毀傷了!學生們!”曾子說:“君子對治自己的不足,查找自己的過錯,增強自己能力薄弱的地方,去除自己的私欲,從事於仁義,這樣就可以稱為好學了。君子珍惜光陰來學習,及時去實踐,困難的不避開,容易08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的不隨意盲從去做,隻看是否合於義的原則,每天早上開始做事,晚上進行自我反省,一直到死都堅持如此,這樣也就可以稱為能守護君子之業了。”【義理揭示】曾子臨終時讓學生看他的手腳,意思是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他一直小心地保持沒有損傷———身體尚且如此,何況德行。曾子每天都在戰戰兢兢地反省自我,連微小的過失都要改正,所以到了生命的最後才能安心地說“我知道自己可以免於毀傷了”。他是想讓學生們明白,反躬自省是每天必做的功課,要堅持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二過勿憚改【原文選讀】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學則不固。主②忠信,無友③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哀公④問:“弟子孰⑤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⑥,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⑦,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子曰:“已矣乎⑧!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⑨者也。”(《論語·公冶長》)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088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注釋:①重:莊重。
②主:以……為主。
③友:和……交朋友。
④哀公:春秋時魯國的國君魯哀公。
⑤孰:誰。
⑥貳過:重犯同樣的過錯。
⑦亡:通“無”。
⑧已矣乎:算了吧,表示感歎語氣。
⑨訟(sòng):責備。
【文意疏通】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業就不穩固。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他不遷怒於別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聽說誰是好學的。”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能看到自己的錯誤便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孔子說:“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月食。他犯過錯時,人人都08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看得到;他改正過錯時,人人都仰望著。”【義理揭示】孔子所以稱顏回“好學”,是因為他犯了錯就能改正,以後不會重複再犯。人們犯錯後往往會找出一些理由為自己辯解,不肯從自身找原因,這樣錯誤就得不到糾正,這種“憚改”的做法,本身就是錯誤的。真正的君子,要能自省自責,有錯就改。
●三反求諸己【原文選讀】愛人不親,反其仁①;治人不治②,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③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離婁上》)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④,則君子必自反⑤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⑥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⑦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⑧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⑨哉?於禽獸又何難⑩焉?”(《孟子·離婁下》)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瑏瑡,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孫醜上》)090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注釋:①反其仁: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反,反問自己。其,指自己。
②治人不治:管理別人但是沒有管好。
③諸:兼詞,之於。
④橫(hèng)逆:蠻橫無禮。
⑤自反:反躬自問,自我反省。
⑥此物奚宜至:這種態度怎麼會來。
⑦由:通“猶”,還。
⑧妄人:狂人。
⑨奚擇:有什麼區別。擇,區別,不同。
⑩難:責難。
瑏瑡發:射箭。
【文意疏通】愛別人而別人卻不親近我,就要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是否不夠;管理別人但是沒有管好,就要反問自己的才智是否不夠;禮待別人可是別人不回應,就要反問自己的恭敬程度是否不夠———任何行為沒有得到預期效果,都要反過來從自身尋找原因。如果自身行為端正,天下都會歸附。
假定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麼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他的這種態度怎麼來的?如果反躬自問後確認自己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還是這樣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後確認自己是忠的,而那人還是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像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仁人好比參加射箭比賽的人:射箭者先端正自己的姿態而後放09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去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是反過來從自身尋找原因。
【義理揭示】孟子講的“反求諸己”包含對人和對事兩個層麵。君子總是以仁、禮、忠的原則來對待他人。如果碰上對方蠻橫無理,要先反思自己有沒有過錯。如果確定沒有過錯,那麼也隻需要把對方看成狂人不予理睬。君子如果碰到做事不順利,就一定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不足的地方,而不會怨天尤人。
●四負荊請罪【原文選讀】廉頗①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②,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③,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④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⑤。相如每朝⑥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⑦。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⑧。
於是舍人⑨相與諫曰:“臣⑩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瑏瑡,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瑏瑢。
且庸人尚羞瑏瑣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瑏瑤,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瑏瑥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瑏瑦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瑏瑧,獨瑏瑨畏廉將軍哉?顧瑏瑩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092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瑐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瑐瑡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瑐瑢,因瑐瑣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瑐瑤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瑐瑥。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注釋:①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②而藺(lìn)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隻憑言辭立下功勞。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此時因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外交事件中的出色表現,被授予上卿。廉頗也是上卿,但藺相如的位次比廉頗更高。
③素賤人:本來是卑賤的人。藺相如做過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所以廉頗這麼說他。
④宣言:揚言。
⑤與會:和他碰麵。
⑥朝:上朝。
⑦爭列:爭位次的先後。
⑧引車避匿:拉著車子躲開。
⑨舍人:門客。
⑩臣:秦漢前表示謙卑的通稱,對方不一定是君主。
瑏瑡同列:地位相當,指二人同為上卿。
瑏瑢殊甚:太過分。
瑏瑣羞:以……為羞。
瑏瑤不肖:不才。
瑏瑥孰與:比……怎麼樣。
瑏瑦廷:在朝廷上。
09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瑏瑧駑:無能。
瑏瑨獨:難道。
瑏瑩顧:隻是。
瑐瑠不俱生:不能共存。
瑐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以國家之急為先,以私仇為後。
瑐瑢肉袒負荊:裸露上身,背著荊條,表示願受鞭打。
瑐瑣因:經由,通過。
瑐瑤將軍:指藺相如。當時上卿兼任將相,所以對藺相如也可以稱將軍。
瑐瑥刎(wěn)頸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刎,割脖子。
【文意疏通】廉頗說:“我作為趙國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勞,而藺相如隻憑言辭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比我高。何況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地位比他低。”又揚言說:“我要是遇見相如,一定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了,不肯和他碰麵。每碰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稱病不去,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先後。不久,相如出門,遠遠看到廉頗,就拉著車子避開他。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們一起規勸說:“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隻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現在您與廉頗地位相當,廉頗口出惡言,您卻害怕他躲避他,恐懼得也太過分了。就算是普通人對此也會感到羞恥,何況是將相呢!我們不才,請允許我們辭職離開。”藺相如堅決勸阻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比起秦王來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而我藺相如卻在秦國朝廷上嗬斥他,羞辱他的大臣們。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我隻是考慮到,強大的秦國不敢對趙國用兵的原因,隻是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啊。如果現在兩虎相094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鬥,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要這樣做,是以國家的急難為先而以個人的私仇為後啊。”廉頗聽說了,就脫去上衣,裸露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著來到藺相如門前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的寬容會到這樣地步!”最終兩人互相和好,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義理揭示】廉頗不服氣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藺相如則為國家考慮,不願和他爭鬥。當廉頗一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自降身份,肉袒負荊,登門請罪。相對於常人往往死要麵子,不肯認錯更不肯改錯,廉頗這種做法果敢直爽,讓人佩服。其實有錯能改,比諱言己過更能贏得尊嚴。
●五周處改過【原文選讀】周處①年少時,凶強俠氣②,為鄉裏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③,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④。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⑤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裏,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裏皆謂已死,更相慶。竟⑥殺蛟而出。聞裏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吳⑦尋二陸。平原⑧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⑨,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⑩,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誌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瑏瑡耶?”處遂09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改勵,終為忠臣孝子瑏瑢。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注釋:①周處:字子隱,晉朝吳興郡陽羨縣人,陽羨後改屬義興郡(郡治在今江蘇省宜興縣)。
②凶強俠氣:凶狠剛強,有霸道之氣。
③蛟:傳說中能發洪水的蛟龍。
④尤劇:尤其厲害。
⑤冀:希望。
⑥竟:最終。
⑦自吳:到吳地。
⑧平原:指晉代文學家陸機,他曾做平原內史。陸機和弟弟陸雲時稱“二陸”。陸雲做過清河內史,所以下文中以“清河”代稱。
⑨年已蹉跎:時光荒廢太多。
⑩朝聞夕死:早上聞道,晚上死掉也不為虛度。語出《論語·裏仁》:“朝聞道,夕死可矣。”瑏瑡令名不彰:美名不彰顯。令,美好。彰,顯著。
瑏瑢終為忠臣孝子:周處改過自新後,曾擔任禦史中丞的職務,剛直不阿,後奉命討伐氐人叛亂,最後戰死沙場。
【文意疏通】周處年輕時,凶狠剛強霸道,被鄉裏人看作禍患。加上義興郡的河裏有蛟龍,山上有白額虎,都危害百姓。義興人把它們叫作“三橫”,而周處的危害尤其厲害。
有人勸周處去殺白額虎和蛟龍,其實是希望“三橫”中隻剩下096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一個。周處於是就去殺了老虎,又下河去斬殺蛟龍。蛟龍時而浮出水麵,時而潛入水底,遊了幾十裏,周處始終和蛟龍在一起搏鬥。
經過了三天三夜,鄉裏的人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互相慶賀。最終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他發現鄉人在互相慶賀,才知道自己被人們認定是禍害,就有了自己悔改的想法。
於是到吳地尋找陸機、陸雲。陸機不在家,見到了陸雲。周處就把情況詳細地告訴了陸雲,並且說:“我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是時光荒廢太多,恐怕最終會無所成就。”陸雲說:“古人覺得早上聞道晚上就死掉都是可貴的,何況您未來的路還長。再說人就怕不能立誌,又何必擔心美名不能顯揚呢?”周處於是勵誌改正,最終成為忠臣孝子。
【義理揭示】周處年少時被人看作禍害,他自己卻沒有意識到。他去斬殺猛虎蛟龍,這是為民除害的行為。可見剛強霸道或許是性格使然,他並非是要存心作惡。當他發現鄉人誤以為自己死了而慶祝,才意識到自己的過錯,然後便生出了改正的念頭。這說明他有一定的自我反省的精神。他去請教陸雲,其實隻是需要一點支持和激勵而已。
改錯主要還是要靠自己醒悟,自己願意去改正。
●六戴淵自新【原文選讀】戴淵①少時,遊俠不治行檢②,嚐在江、淮間攻掠商旅③。陸機09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赴假④還洛,輜重⑤甚盛。淵使少年掠劫。淵在岸上,據胡床⑥,指麾⑦左右,皆得其宜。淵既神姿峰穎⑧,雖處鄙事⑨,神氣猶異。機於船屋⑩上遙謂之曰:“卿才如此,亦複作劫邪?”淵便泣涕,投瑏瑡劍歸機,辭厲瑏瑢非常,機彌重之,定交瑏瑣,作筆瑏瑤薦焉。過江瑏瑥,仕至征西將軍。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注釋:①戴淵:字若思,東晉廣陵(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人。
②行檢:操行,品行。
③攻掠商旅:搶劫來往的商人旅客。
④赴假:銷假。
⑤輜重(zīzhòng):行李。
⑥據胡床:坐在交椅上。胡床,即交椅,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從胡人處傳入,故稱胡床。
⑦指麾(huī):通“指揮”,發令調遣。
⑧峰穎:卓爾不凡。
⑨鄙事:鄙俗低賤被人瞧不起的事。
⑩船屋:船艙。
瑏瑡投:丟下,扔掉。
瑏瑢辭厲:言辭,談吐。
瑏瑣定交:結為朋友。
瑏瑤作筆:寫信。
瑏瑥過江:過長江,特指西晉王室南渡後建立東晉的事情。
098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文意疏通】戴淵年輕時,喜好遊俠,不注意自己的品行修養。他曾在長江、淮河一帶搶劫來往的商人旅客。陸機休假結束回洛陽,攜帶的行李物品很多。戴淵派一些年輕人來搶劫。戴淵在岸上,坐在交椅上,指揮手下的人行動,發令調遣一舉一動都很恰當。戴淵本就神采出眾卓爾不凡,即使幹這種被人瞧不起的事,也顯得神氣超群。
陸機在船艙裏,遠遠地對他說:“你有這樣的才華,還要做這種打劫的事嗎?”戴淵聽後哭了,丟掉佩劍歸附了陸機,談吐不同於一般人,陸機更加器重他,和他結為朋友,又寫信推薦他。晉朝王室渡江建立東晉以後,戴淵做官做到征西將軍。
【義理揭示】與周處最終自己發現錯誤不同,做強盜的戴淵是被陸機一句話點醒而幡然悔悟的。一旦認識到錯誤,他立刻放下武器歸附陸機,這種果決和周處的心存疑慮也有所不同。陸機勸導戴淵的方式值得注意,他的話中透著對戴淵才華的讚揚和對戴淵做強盜的惋惜。這種委婉批評,恐怕比痛罵一番更有力量。
●七唐太宗以人為鏡【原文選讀】太宗①嚐謂侍臣曰:“夫人臣之對帝王,多順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②。朕今發問,欲聞己過,卿等須言朕愆失③。”長孫無忌、李、楊師道④等鹹雲:“陛下聖化⑤致太平,臣等不見其失。”洎⑥09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對曰:“陛下化高萬古,誠如無忌等言。然頃⑦上書人不稱旨者,或麵加窮詰⑧,無不慚退,恐非獎進言者⑨之路。”太宗曰:“卿言是也,當為卿改之。”(《舊唐書·劉洎傳》)太宗後嚐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⑩,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征,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瑏瑡。朕豈獨有非於往時瑏瑢,而皆是於茲日瑏瑣?故亦庶僚苟順瑏瑤,難觸龍鱗瑏瑥者歟!所以虛己外求瑏瑦,披迷瑏瑧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瑏瑨;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後,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瑏瑩,直言無隱。”(唐·吳兢《貞觀政要》)注釋: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②甘言以取容:說奉承話討好別人來求得自己安身。
③愆(qiān)失:過失。
④長孫無忌、李(jì)、楊師道:三人都是唐初大臣,長孫無忌封趙國公,李封英國公,楊師道曾為中書令。
⑤聖化:聖明的教化。
⑥洎(jì):劉洎,唐初大臣。
⑦頃:往常。
⑧窮詰(jié):深入追究。詰,盤問,追問。
⑨獎進言者:稱讚推薦進諫者。
⑩魏征殂(cú)逝:魏征去世了。魏征,唐初大臣,字玄成,一度任侍中,封鄭國公。殂,死。
100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瑏瑡雖過莫彰:即使有過錯也顯示不出來。
瑏瑢獨有非於往時:隻在以前魏征活著時有過失。
瑏瑣皆是於茲日:在今天做的全部正確。是,正確。
瑏瑤庶僚苟順:眾位官員苟且順從。
瑏瑥觸龍鱗:比喻臣子直言君主的過失。戰國韓非子曾把帝王比作龍,說龍喉下有逆鱗,誰要是碰到了就會被龍殺死。
瑏瑦虛己外求:虛心征求別人意見。
瑏瑧披迷:剖析迷惑。
瑏瑨甘心:指甘心承擔責任。
瑏瑩是非:偏義複詞,偏指“非”,即錯誤。
【文意疏通】唐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們說:“臣子對於帝王,大多順著意思不去反對,說討好的話來求得帝王喜歡。我現在問你們,想聽我自己的過失,你們幾個要說說我的錯誤。”長孫無忌、李、楊師道等都說:“在陛下聖明的教化下,天下太平,我們找不出您的過失。”劉洎回答說:“陛下的教化高於往昔的帝王,確實像長孫無忌等人說的那樣。但是往常上書進諫的人如果不合您的心意,有時候您會當麵深入追究,讓他們無不慚愧而去。這恐怕不是鼓勵進言的人的應有方式。”唐太宗說:“你說的對,我應該因為你的話改正這個錯誤。”唐太宗後來曾經對身邊的大臣們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時的史實作鏡子,可以知道曆代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這三麵鏡子,來防備自己犯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掉一麵鏡子了!”因而哭了很久。於是下詔說:“過去隻有魏征經常指出我的過錯。自從他去世,我即使有10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過錯也顯示不出來。難道我隻在以前魏征活著時有過失,在今天做的全部正確嗎?恐怕還是各位官員一味地順從,不敢來觸犯龍的逆鱗吧!所以我虛心征求別人意見,剖析迷惑,進行自我反省。如果你們進言我不采用,我甘願承擔責任。如果我想要納諫,卻沒人進諫,這個責任誰來承擔呢?從今以後,各位都要坦誠相待,我如果有過錯,要直言不諱、無所保留地都說出來。”【義理揭示】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能出現被稱為“貞觀之治”的著名太平盛世,和他善於納諫是分不開的。他深知大臣多阿諛順從,常常主動要求他們給自己指出錯誤,所以選文中他能虛心聽取劉洎的意見。他稱魏征“見朕之非,未嚐不諫”,對這位以敢於直諫聞名的大臣恩寵有加。唐太宗的“以人為鏡”體現出了可貴的自省精神。
●八不貴無過,貴能改過【原文選讀】王伯安①十一歲,奕奕神會②,好走狗鬥雞六博③,從諸少年遊。一日,入市買雀,與鬻雀者爭。相者④異之,出篋錢市雀⑤,送伯安曰:“自愛、自愛,異日萬戶侯⑥也!”伯安奮激讀書,以經術⑦自喜。
(清·吳肅公《明語林·改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⑧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恥忠信102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詐偷刻⑨之習者乎?
(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學須反己。若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⑩責人?
(明·王陽明《傳習錄》)注釋:①王伯安:即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
②奕(yì)奕神會: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的樣子。
③走狗鬥雞六博:賽狗、鬥雞、賽棋等遊戲。六博,古代一種擲采下棋的遊戲。
④相者:以看相為業的人。
⑤出篋錢市雀:拿出自己箱子的錢買下雀鳥。
⑥異日萬戶侯:將來有一天會做到萬戶侯的。萬戶侯,漢代侯爵的最高一級,享有食邑萬戶。後來泛指高官貴爵。
⑦經術:研究儒家經典的經學。
⑧害:妨害,妨礙。
⑨偷刻:刻薄。
⑩奚暇:有什麼空閑時間。
【文意疏通】王陽明十一歲的時候,就精神飽滿神采飛揚,喜歡賽狗、鬥雞、博彩等遊戲,跟一幫少年混在一起遊玩。有一天到市場買雀鳥,和賣鳥的人爭吵。有個看相的人覺得王陽明相貌不凡,拿出自己箱子裏的錢買下雀鳥,送給他,說:“要自愛,要自愛!將來有一天會做到萬戶侯的!”王陽明於是發奮讀書,尤其喜歡經學。
10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王陽明後來成了著名的思想家。他教導學生們說:“過錯,是連大賢之人都免不了要犯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大賢之人,正是因為他們能改正。所以可貴的不是不犯錯,而是犯錯能改。各位要自己反思:平時在廉恥忠信方麵有做得不夠的地方嗎?在孝敬父母忠於朋友方麵有不足的地方嗎?是否陷到狡詐尖刻的習性中去了?”王陽明說:“學習要能自我反省。如果隻是要求別人,就會隻看到別人的不對,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如果能夠自我反省,才會看到自己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哪裏還有什麼空閑時間去指責別人?”【義理揭示】王陽明年少時喜好博戲玩樂,因為別人一句激勵的話便發奮讀書,最終成為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大約是基於自己的親身體會,他談論起改過問題顯得特別痛切中肯,他指出賢人的重要特點就是知錯能改。他又一再提醒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指出責人不如責己。
●九檢點心事,克製病痛【原文選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吾輩發憤為學,必須實心改過,默默檢點自己心事,默默克治自己病痛。若瞞昧①此心,支吾②外麵,即嚴師勝友朝夕從遊③何益乎?
每見朋友中,自己吝於改過,偏要議論人過,甚至數十年前偶104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誤④常記在心,以為話柄。獨不思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舜蹠⑤之分,隻在一念轉移。若向來所為是君子,一旦改行,即為小人矣。向來所為是小人,一旦改圖⑥,即為君子矣。豈可一事便棄阻人自新之路?更有背後議人過失,當麵反不肯盡言,此非獨朋友之過,亦自己心地不忠厚不光明,此過更為非細⑦。
以後如遇朋友偶有過失,即於靜處盡言相告,令其改圖。即所聞未真,亦不妨當麵一問,以釋胸中之疑。不惟不可背後講說,即在公眾中亦不可對眾言之,令彼難堪,反決然自棄。交砥互礪⑧,日邁月征⑨,庶幾⑩共為君子。改過遷善,為聖學第一義,我輩勉學之。
(選自清·湯斌《潛庵語錄》)注釋:①瞞昧(mèi):隱瞞欺騙。
②支吾:講話含混躲閃以求蒙混過關。
③從遊:結交,在一起。
④偶誤:偶然的錯誤。
⑤舜蹠(zhí):大禹這樣的賢人和盜蹠這樣的惡人。蹠,據傳是春秋時反抗統治者的首領,被稱為“盜”。
⑥改圖:改變想法。
⑦細:小。
⑧交砥(dǐ)互礪:相當於“交互砥礪”,互相勉勵磨煉。
⑨日邁月征:相當於“日月邁征”,即經過很長時間。邁征,遠征,這裏指時間過了很久。
⑩庶幾: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者推測。
10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文意疏通】人不是聖賢,誰能沒有過錯。我們這些人發奮學習,必須誠心改正錯誤,默默檢查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默默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果在內心隱瞞欺騙,在外麵含混搪塞,即使有嚴師益友朝夕相處,又有什麼用呢?
常見朋友中,有人自己不肯好好改正過錯,偏偏要議論別人的過錯,甚至幾十年前偶然的過失也常記在心上,作為平時的談資。
就是不肯想想“讀書人分別三天,就應該另眼相看”的道理。大禹這樣的賢人和盜蹠這樣的惡人,區別其實就在於一念的轉變。如果一個人從來的所作所為都說明他是君子,一旦改變行徑,他就成了小人。一個人從來的所作所為都說明他是小人,一旦改變想法去做好事,他就變成君子了。怎麼能夠因為一件事情就拋棄他人,阻礙他人改過自新的路呢?更有在背後議論別人過失的情況,當麵反倒不肯直說,這不僅是作為朋友不稱職,還體現出自己的心地不忠厚不光明,這個錯誤更是不小。
以後如果碰到朋友偶然有過失,就應該在僻靜的地方坦誠相告,讓他改變想法,進而改變行為。就算是聽到的不一定合乎事實,也不妨當麵問問,好消除心中的懷疑。不隻是不能在背後談論,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也不能對眾人說,不然會讓當事人難堪,反而會一下子自暴自棄。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勉勵,時間一長,也許就可以一起成為君子。改過向善,是聖人學說中最重要的,我們這些人應該努力來實行。
【義理揭示】湯斌把過錯比作“病痛”,主張要自己“默默檢點”,誠心改106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正。他特別提出朋友之間需要互相勉勵。不過指出別人錯誤要注意方法,不要背後論人是非,不能當眾揭人短。湯斌對人的心理及行為的把握很準確,比如寫不願改錯者內瞞昧外支吾,喜論人過者能記住人家幾十年前的過錯,被人揭短者羞怒之下會自暴自棄一錯到底等。
●十曾國藩的自省日記【原文選讀】初九①日晏起②。記初五以後事。所以須日課冊③者,以時時省過,立即克去④耳。今五日一記,則所謂省察者安在?所謂自新者安在?
吾誰欺⑤乎?真甘為小人,而絕無羞惡之心⑥者矣。
十八日早起。是日,戊戌同年團拜⑦。予為值年⑧,承辦諸事,早至文昌館,至四更方歸。凡辦公事⑨,須視如己事。將來為國為民,亦宜處處視如一家一身之圖,方能親切。予今日愧無此見,致用費稍浮⑩,又辦事有要譽瑏瑡的意思。此兩者,皆他日大病根,當時時猛省。
廿一日晏起,眼蒙。赴張雨農飲約,更初方歸。席間,麵諛人,有要譽的意思。語多諧謔瑏瑢,便涉輕佻,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也。歸途便至杜蘭溪家商事,又至竺虔處久談。多言不知戒,絕無所謂省察者,誌安在耶?恥安在耶?歸已夜深。
廿六日10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晏起,雪雨交作,而不甚寒。內人病不愈,餘亦體不舒暢,悶甚不適。高景逸瑏瑣雲,凡天理瑏瑤自然通暢。餘今悶損至此,蓋周身皆私意私欲纏擾矣,尚何以自拔哉!立誌今年自新,重起爐冶瑏瑥,痛與血戰一番。而半月以來,暴棄一至於此,何以為人!何以為子!
(選自清·曾國藩《曾國藩日記》,有刪節)注釋:①初九: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初九。
②晏起:晚起。
③須日課冊:要有記錄每日功課的冊子。
④克去:克服改正。
⑤誰欺:欺騙誰。
⑥羞惡之心:對自己的不好之處感到羞恥的心。
⑦戊戌(wùxū)同年團拜:我們戊戌年同中進士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慶祝新年。同年,同時中進士的人稱為“同年”,曾國藩是戊戌年(1838)的進士。團拜,聚在一起互相慶祝。
⑧值年:在當值的那一年承擔相關工作。
⑨公事:公家的事。
⑩浮:浪費。
瑏瑡要譽:追求名譽,獵取名譽。
瑏瑢諧謔(xuè):詼諧逗趣。
瑏瑣高景逸:明代文學家高攀龍號景逸。
瑏瑤天理:儒家把天理看作自然本性,相當於“天道”。“天理”是和“人欲”相對立的概念。
瑏瑥爐冶(yě):冶煉器物的爐子。
108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文意疏通】清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九起得晚。記正月初五以後的事情。要有記錄每日功課的冊子,就是因為要靠這個時時反省自己的過錯,立即就能克服改正。現在卻變成五天記一次,那麼所謂的省察自我的決心又在哪裏?所謂的改過自新的決心又在哪裏?我在欺騙誰呢?我真是甘心做小人,而沒有一點對自己的毛病感到羞恥的心思。
清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八起得早。這天,我們戊戌年同中進士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慶祝新年。我是這年當值的,要承辦相關的各種事務,一早就去了文昌館,到夜裏四更天才回來。凡是辦理公家的事,要像對自己的事一樣看待。將來為國為民做事,也應該處處都看作像是為自家、自身考慮一樣,這樣才能熱情關切。我今天很慚愧沒有貫徹這樣的見識,導致花費稍多,做事情又有沽名釣譽的意思。這兩個都是將來的大病根,應該時時痛加反省。
清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起得晚,覺得眼睛視線模糊。赴約去張雨農那裏喝酒,初更天才回來。酒席間當麵奉承別人,有沽名釣譽的意思。說了些詼諧逗趣的話,有的接近輕浮,這就是《論語》說的“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的道理啊。回來的路上順便去杜蘭溪家裏商量事情,又去竺虔那裏長談。話說多了,不知道警戒,就談不上所謂的省察自我了,我立的誌又在哪裏呢?我的恥辱心又在哪裏呢?歸來時已經夜深了。
清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六起得晚,一會兒下雪,一會兒下雨,但是不太冷。妻子的病一10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直不好。我也是身體不舒服,覺得煩悶不安。明代的高景逸曾說,如果自身作為符合天理,自然就會覺得通暢。我現在這樣煩悶,是因為全身被私心私欲糾纏著,又怎能自我擺脫呢?立誌今年要改過自新,重起爐灶冶煉自我,決心和自己的過錯血戰一場。可是半個月以來,卻自暴自棄到了這種程度,怎麼配做人?怎麼配做父母的兒子?
【義理揭示】在曾國藩的日記中,可以看到他時而因未堅持每天記日記罵自己“甘為小人”,時而把辦事花費稍多、沽名釣譽稱為“大病根”,時而因自己言語不謹慎質問自己“恥安在”,時而因沒有好好克製私欲而責問自己“何以為人”。像選文中的這類例子,在他整本日記中俯拾即是。這可以看作是對儒家“三省吾身”精神的一種貫徹執行。
文化傾聽本章講的“內省自新”,包括緊密相連的兩點:一是自我省察,二是改過自新。人的自我修養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修正逐漸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自省的意識非常重要。通過自我省察,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加以補救,如果發現自己有錯,則需要及時改正。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省察是發現自身錯誤的一種方法。
在傳統儒家的修身體係中,自我反省是一種思維方式。《論語·裏仁》中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等於是說110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要時時刻刻以他人為鏡子,來照照自己,想想自己是否有不如賢者之處,是否在犯不賢者常犯的過錯。孟子則將孔子“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的說法概括為“反求諸己”,凡事應先從自己做起,遇到問題也要首先找出自己的不足。宋代的理學家把《左傳》中“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南宋的陸九淵說:“人心有病,須是剝落。剝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後隨起來,又剝落,又清明。須是剝落得淨盡方是。”這就從新的哲學觀念入手,重新解釋了“人誰無過”———人人內心都受到了欲望的蒙蔽,使內心之善無法彰顯,所以人人都需要改過自新。他提出的方法也正是“切己自反”“發明本心”,即反躬自省,使自己本心重新恢複清明。明代的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他在討論改過問題時自然也不斷強調“自思”和“內省”。
不僅如此,這種自我反省並非義理上的空談,而是從曾參的“日三省吾身”始,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周易·乾卦》的爻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也就是說君子自強不息,到了晚上警惕著,雖然遇到不好的情況,但也不會有禍患。那麼如何警惕呢?曾參以“三省”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後世有誌於修身的人們,常常以此來要求自己,並且進一步發展出記錄善惡功過等具體的手段,寫自省日記就是其中的一種。清末名臣曾國藩在曆史上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按下其功過是非不談,僅僅考察他記的日記,確實可以說是繼承了《周易》“夕惕若”和曾參“三省吾身”的精神。
《周易·益卦》的象辭說:“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但是人對自己的過錯,有時候單靠自省難以發現,這就要有“聞過則喜”的精神,多聽別人的意見。首先,對缺乏有效製約的最高統治11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者,虛心納諫就顯得特別重要。而作為臣子,指出國君的過錯,也就成為表達對君主、對社稷的忠誠的方式。唐太宗所以會被視為明君,與他能虛心納諫是分不開的。其次,對於普通人,也需要別人指出過錯。所以,能夠直言規勸的朋友,往往被視為益友。不過,傳統上對於自思己過的強調還是遠遠多於直言他人過錯。像明代的王陽明就說,如果能夠自反,光自己的錯誤就顧不過來,哪還有工夫指責別人。清代的湯斌也非常反對議論別人的過錯,特別是背後議論。
知道了自己的錯誤,還要有改正的勇氣。“反躬自省”“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是從“知”的層麵,認識自己的錯誤、不回避自己的錯誤,而“改過不憚”則是從“行”的層麵修正自己。
知過能改,向來被認為是美德。王陽明甚至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宣稱大賢也有過錯,還說正因為他們能改過自新,所以才成其為大賢。戰國時期“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被傳為美談。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專門立“自新”一類,講了周處和戴淵改過自新的故事。此後,曆代各種筆記及類書中,也往往設置“改過”“自新”這樣的類別。
總體來講,從自省到改過,是個完備的係統。其中自省的意識是核心。沒有自省,就難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及錯誤,當然也就談不上改正錯誤。如果沒有這種意識,實際也做不到接受他人的批評。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喜歡別人讚美,厭惡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這是人類共同的心理。至於“聞過則喜”,沒有一種強烈的自我反省意識作為支撐,沒有一種修養自我達到至善之境的追求作為動力,是很難做到的。此外,這個係統又是動態的,自省、改過是持續進行、永不停止的。最後,這個係統又是開放的,它和本書前麵112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幾章講的樂道、尊師、好學及其他許多觀念緊密關聯,共同構成了整個儒家修身體係。
文化傳遞不管是個人,還是民族,總是不可避免地會走一些彎路。麵對錯誤,隻有承認、反思並且改正,才能進步。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如何直麵曆史,真正做到撥亂反正,成為迫切需要討論的問題。對於民族遭受的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如果隻是簡單批判“四人幫”,而缺乏對於自我的深刻反省,是不負責任的。
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的思想界和文學界就出現了一股從政治、社會等層麵對“文化大革命”進行理性反思的思潮。一代文學巨匠巴金(1904—2005)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巴金自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開辟專欄,到1986年完成了一百五十篇散文,結集為《隨想錄》。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是“講真話”,巴金在其中無情解剖自己,拷問自己的靈魂,自責在動亂中相信假話,緊跟其後,落井下石,“寫不負責任的表態文章”,自卑怕事。巴金覺得翻看當時自己說過的話,寫過的文章,無法原諒自己,他痛感印在白紙上的黑字是永遠揩不掉的,要接受後世子孫的裁判。他抱著“自己犯的錯誤自己應負責”的態度,對自己進行反省,相比在“文化大革命”後為自己文過飾非,以時代作為借口為自己辯解的人,巴金的所作所為體現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的良心。
實際這些行為是一種時代的病態,通過自我反省,巴金完成了11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對於一代人心態的反省。從這個意義上說,《隨想錄》的價值正在於,這些文章不僅僅是個人自我的懺悔,而且是代表了我們整個民族在進行反省、懺悔。所以,巴金被譽為“世紀的良心”。巴金寫《隨想錄》,目的是“揭穿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騙局,不讓子孫後代再遭災受難”。自省的意義在於找出錯誤的原因,並及時改正,以後不再重犯。整個民族的自我反省,特別是自我糾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文化感悟1.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是內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
查閱相關資料,談談自己的看法。
2.發現朋友的過錯,是否要及時指出?如果要指出,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
3.自己給自己找一找不足之處,對症下藥,設法改進。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