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前言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不管處在何種民族、何等地域,總有提升自我素養的需求。修身養性的目的便在於滿足此種需求。修身養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體係中,更是處於起點和基礎的位置。

廣義的修身養性其實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一是提升自己在生存及發展中的競爭力,二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使之無限接近於某種理想人格。前者可以說是“才”的提升,後者則可以說是“德”的修行。本民族的文化中,在修身養性方麵更看重後者,以“進德”為核心,致力於協調身體與心靈、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本民族的文化中,思想流派眾多,而儒家、道家、佛教最具影響,所以有儒、釋、道“三教”的說法。這三家都重視個人的修003養,而又各有特色。儒家強調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學習與內省為方法,以“聖人”為理想人格。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強調以戒律為基礎,清淨內心,達到“覺悟”的境界,同時又提倡“慈悲”精神。道家在修身養性方麵視追逐富貴為對天性的戕害,倡導隨性自然,追求自由逍遙,對傳統的士人精神乃至民間觀念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本書分別選取了三家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及實例,總計八十篇,分為三編八章。第一編以儒家為主,第二編以佛教為主,第三編則主要體現道家的思想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長期的發展曆程中,一直都在互相融會。唐宋之後更是有明顯的“三教合一”傾向。因而有的思想並不能認定是哪一家獨有,本書將之歸入某一家,往往隻是因為其在這一家的理論中體現得更明顯些。另外,儒、釋、道三家關於修身養性的學說內容非常豐富,限於體例和篇幅,本書節取的隻是其中極其有限的幾個側麵。

當前的社會雖然已經和傳統社會迥然不同,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我們隻要謹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來對待,那麼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性的思想乃至具體的操作方法,對我們仍有寶貴的啟發意義。藉由閱讀一些生動的修身故事,讀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古文能力,了解曆史上的典故傳說,獲取提升自我的理論和方法,同時還能夠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思考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如何維係和重建自己文化身份的問題。本書編寫的目的也正在於此。

本書所采用的資料多來自史籍和類書,注解和闡釋的難度較大。

限於自身水平,或有錯訛。不當之處,懇請讀者和專家不吝指正。

王希明於滬上夢觀園004目錄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第一章安貧樂道◎文化典籍一憂道不憂貧∷001二原憲居魯∷004三叔向賀貧∷006四吳隱之有清操∷009五白居易的座右銘∷012六杜甫心憂天下∷014七舍棄王位,一心著書∷016001八、李二曲隱居讀書∷019九吳廷棟清操絕俗∷021十不苟求富,不務求貧∷024◎文化傾聽∷026◎文化傳遞∷028◎文化感悟∷029第二章尊師重教◎文化典籍一師嚴然後道尊∷030二荀子論尊師∷033三古代的學生守則∷035四漢明帝尊師∷038五道之所存,師之所存∷041六程門立雪∷042七董沄六十八歲拜師∷044八羅汝芳侍師於獄∷046九白鹿洞書院的教思碑∷048十經師與蒙師∷050◎文化傾聽∷052◎文化傳遞∷055◎文化感悟∷056002第三章學而不厭◎文化典籍一好學樂學∷057二學海無涯苦作舟∷059三師曠論學∷062四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063五梁元帝焚書∷067六陸遊的書巢∷070七四時讀書樂∷072八恨未遍讀天下書∷075九夜讀閑書∷077十旦旦而學之∷080◎文化傾聽∷081◎文化傳遞∷084◎文化感悟∷085第四章內省自新◎文化典籍一曾參三省∷086二過勿憚改∷088三反求諸己∷090四負荊請罪∷092003五周處改過∷095六戴淵自新∷097七唐太宗以人為鏡∷099八不貴無過,貴能改過∷102九檢點心事,克製病痛∷104十曾國藩的自省日記∷107◎文化傾聽∷110◎文化傳遞∷113◎文化感悟∷114第二編自律與奉獻第一章以戒為師◎文化典籍一克己、寡欲與持戒∷115二儒佛本為一體∷118三破戒如伐樹∷121四惡念如野火∷122五折齒拒肉∷124六酒肉穿腸過∷126七百丈清規∷129八防心離過∷133九孫悟空打殺六賊∷135004十見月立戒幢∷137◎文化傾聽∷140◎文化傳遞∷143◎文化感悟∷144第二章慈悲濟世◎文化典籍一仁與慈悲∷145二舍身飼虎∷147三循聲救苦∷150四護鴨絕飲∷152五人虎同舟∷154六躬處癘坊∷156七鑒真東渡∷158八布袋和尚∷161九妙普詣賊救民∷163十學佛未忘世———八指頭陀詩三首∷166◎文化傾聽∷169◎文化傳遞∷171◎文化感悟∷173005第三編超脫與隨性第一章不慕榮利◎文化典籍一隱退之道∷174二祝宗人說彘∷177三範蠡功成身退∷178四莊周遺世自放∷180五回歸田園之樂∷183六孫思邈固辭爵位∷185七李白傲視權貴∷188八王冕不仕∷190九李我隱於江湖∷193十村姬“毒舌”∷196◎文化傾聽∷199◎文化傳遞∷202◎文化感悟∷203第二章法天貴真◎文化典籍一法天貴真,不拘於俗∷204二萬物皆有天機∷206三盡物之性的至德之世∷209006四天道無為,聽恣其性∷212五阮籍的真性情∷214六王子猷的任誕∷217七郭橐駝種樹∷219八李贄的童心說∷222九龔自珍療梅∷225十賈寶玉的愚頑∷227◎文化傾聽∷230◎文化傳遞∷233◎文化感悟∷234007

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第一章安貧樂道文化典籍●一憂道不憂貧【原文選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001書

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子曰:“士誌於道,而恥④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⑤在其中也;學也,祿⑥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子貢⑦曰:“貧而無諂⑧,富而無驕,何如⑨?”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子曰:“飯⑩疏食瑏瑡,飲水,曲肱瑏瑢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瑏瑣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子曰:“賢哉回瑏瑤也!一簞瑏瑥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瑏瑦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注釋:①就:靠近。

②有道:指有學問、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

④恥:以……為恥,把……看作恥辱。

⑤餒(něi):饑餓。

⑥祿:做官的俸祿。

⑦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有辯才。

⑧諂(chǎn):巴結、奉承。

⑨何如:“如何”的倒裝形式,怎麼樣。

⑩飯:吃。

瑏瑡疏食:粗糧。

瑏瑢曲肱(gōng):彎著胳膊。

瑏瑣不義:幹不正當的事。

瑏瑤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字子淵,魯國人。

002

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瑏瑥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瑏瑦堪:能夠忍受。

【文意疏通】以上各則的意思分別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卻很謹慎,到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孔子說:“讀書人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孔子說:“君子隻謀求大道,不謀求衣食。耕田,可能挨餓;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隻擔心不能推行大道,不擔心自己會貧窮。”子貢說:“貧窮卻能不巴結奉承別人,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能樂道,雖富裕而又好禮的人。”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通過幹不正當的事情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不屬於我,與我無關)。”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義理揭示】勤學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是追求“道”。所以,君子要專注於“道”而非“貧”。有了這樣的誌向,自然會看淡物質上的享受,00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修○身○養○性即使在貧困中也能獲得樂趣,這就是“安貧”。孔子粗茶淡飯的樂趣,顏回簞食瓢飲的樂趣,都在於精神上對“道”的追求,而非物質上的享受,這就是“樂道”。

●二原憲居魯【原文選讀】原憲①居魯,環堵之室②,茨以生草③,蓬戶不完④,桑以為樞⑤而甕牖⑥,二室⑦,褐以為塞⑧,上漏下濕,匡坐⑨而弦歌。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⑩,軒車不容巷瑏瑡,往見原憲。原憲華冠履瑏瑢,杖藜瑏瑣而應門瑏瑤。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瑏瑥而有愧色。原憲笑曰:“夫希世瑏瑦而行,比周瑏瑧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瑏瑨,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選自《莊子·讓王》)注釋:①原憲:字子思,孔子弟子。

②環堵之室:四周牆各一丈的矮小屋子。堵,一丈的牆。

③茨(cí)以生草:用青草蓋屋頂。生草,青草。茨,用草來蓋屋頂。

④蓬戶不完:門用蓬草編成,並且已經不完整了。

⑤樞:門軸。

⑥甕牖(wèngyǒu):用破甕做窗子。牖,窗戶。

⑦二室:把室分隔為兩部分,夫妻各一室。

⑧褐以為塞:用粗布衣服堵漏洞。褐,粗布衣。

⑨匡坐:端端正正地坐著。匡,正。

004



第一編勤學與改過⑩中紺(gàn)而表素:白色衣服襯著青紅色裏子。紺,青紅色。

瑏瑡不容巷:軒車很大,街巷容納不了。

瑏瑢華冠(xǐ)履:帽子是用樺樹皮做的,鞋子沒有跟。

瑏瑣杖黎:拄著藜杆做成的拐杖。黎,一種草本植物,莖可做杖。

瑏瑤應門:應聲開門。

瑏瑥逡(qūn)巡:進退遲疑的樣子。

瑏瑦希世:迎合世俗。

瑏瑧比周:結黨營私。

瑏瑨慝(tè):奸邪,邪惡。

【文意疏通】原憲住在魯國,屋裏周圍都被雜物堵滿了,用茅草和泥蓋的屋頂也長出了草,用草和樹枝搭成的門戶都破爛不完整了,用桑樹條作門軸拿破甕做窗子,分隔成兩個居室,用粗布衣服堵漏洞,一下起雨來屋頂漏雨,地上潮濕,他卻端坐著彈琴唱歌。子貢乘著大馬而來,穿著素白的衣服襯著青紅色的內裏。巷子太小,容不下子貢的大車子,他就走去見原憲。原憲戴著樺皮帽,穿著無跟草鞋,拄著藜杆手杖應聲開門。子貢說:“唉!先生你有什麼病呢?”原憲回答他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理而不能實踐叫做病。現在我是貧,不是病。”子貢進退兩難,麵有愧色。原憲笑著說:“要是迎合世俗而行事,結黨營私來交朋友,為了炫耀於人而學習,為了顯揚自己而教人,假借仁義的名義做奸邪的事,關注裝飾自己的車馬,我不忍心做這樣的事。”【義理揭示】這則故事特意將子貢的富與原憲的貧作對比,以子貢最終的羞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