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程
作者:徐彬主編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6
ISBN:978-7-305-18708-7
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深入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影響越來越深遠。同時,它也對各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不僅應該能夠操作Windows、Office等一係列軟件,還應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知識。
作為大學一年級開設的課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要麵對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同學。他們有的來自教育發達地區,有的來自教育欠發達的邊遠地區。他們在中小學階段所受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的水平參差不齊,為此我們編寫本教材的原則是從零開始,從最淺層入手,逐步深化,最後達到一定的深度。同時編入一些較新、較深的內容,以滿足有一定基礎的學生的學習需要。
本書涵蓋了江蘇省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級考試一級B大綱的要求,著重體現以應用為目的,力求做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體係全麵,特別適合作為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基礎課教材,也可以作為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培訓教材或自學參考書。
本書擴充了原有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知識體係,加強了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和數據庫等領域知識的介紹。其目的是使得學生能夠全麵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領域的較新知識,並且培養他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全書共分六章,第1章信息技術概述,第2章計算機硬件,第3章計算機軟件,第4章計算機網絡,第5章數字媒體及應用,第6章信息係統與數據庫技術。
本書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1)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
(2)與時俱進,適應標準,與計算機等級考試接軌。
(3)內容通俗易懂,易於教學及自主學習。
(4)精選習題,題型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和判斷題。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劉長玲老師給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由於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本書涉及的新內容較多,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因此書中難免有錯誤與不妥之處,懇請專家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5月
第1章
信息技術概述
1.1 信息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應用幾乎已經深入各行各業。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更加促進了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量越大、信息傳播效率越高的國家,發展就越迅速。信息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加快發展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任務。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標誌,也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
1.1.1 信息的含義
信息一詞出現頻率極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物質、能量和信息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礎。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能量是一切物質運動的動力,信息是人類了解自然及人類社會的依據。那麼,什麼是信息?
信息論之父香農(圖1-1)(Claude Elwood Shannon)指出:信息是在通信的一端(信源)精確地或近似地複現另一端(信宿)所挑選的消息。它能夠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信息具有不確定性減少的能力,信息量就是不確定性減少的程度。
圖1-1 香農
圖1-2 維納
控製論之父維納(圖1-2)(Norbert Wiener)指出: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客觀世界,並使這種適應被客觀世界感受的過程中與客觀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他還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
從客觀立場上,可將信息定義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的表現形式。這裏的“事物”泛指存在於人類社會、思維活動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對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係。“運動狀態”則是指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變化所展示的特征、態勢和規律。
從認識立場上,信息是指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主體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體輸入的信息,主體所表述的則是主體向外部世界輸出的信息。
總之,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物質運動軌跡的真實反映。
信息的含義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傳遞、利用著信息。
1.1.2 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如下特征:
1.依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