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劉娟,劉燕主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6ISBN9787305234378Ⅰ.①大…Ⅱ.①劉…②劉…Ⅲ.①大學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教材Ⅳ.①G444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099521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編劉娟劉燕責任編輯丁群編輯熱線02583597482照排南京開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印刷南京玉河印刷廠開本787×10921/16印張17.5字數404千版次2020年6月第1版2020年6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34378定價46.8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務號:NJUyuexue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前言曾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的馬勒博士說過:“有了健康並不等於有了一切,但沒有健康就等於沒有了一切。”健康不僅是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經過高考的洗禮、承受著沉重的學業負擔和激烈的競爭壓力的大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在社會轉型期的急劇變遷中,高昂的成長成本、自我實現的高期望值、情感的各種困惑等多種因素,致使心理承受力較弱的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一些同學進入大學後,很快就感受到“理想的大學”與“現實的大學”間的巨大落差,這個落差給很多同學帶來了人生目標的失落、自我發展的迷茫、人際交往的困惑、情緒情感的煩惱。有的同學及時改變自己,積極應對大學生活;有的同學選擇了逃避,逃避的最終結果是不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從而導致大學校園裏各種心理問題頻發。

進入大學後,大學生需要疏通調解成長過程中累積下來的心理困惑,獲得心靈的成長與自由,也需要在大學階段找到今後人生的目標與方向,給自己的未來定下一個藍圖。為此,我們特別邀請長期工作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線的教師編寫了本書,旨在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意識,使之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有效地解決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避免因適應不良而引發心理障礙,同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身心健康、和諧、全麵發展。

與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相比,本書具有以下特點:1.係統性與針對性相結合。本書緊密結合大學生思想與心理實際,精選1000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內容,涵蓋大學生生活的主要方麵和領域,保證教材內容的係統性。其中,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了一些案例和典故,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10個主題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構建符合大學生特點的課程教育體係。

2.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本書10講均以“案例導入—心理知識—心理自測—互動訓練—拓展資源”的模式展開,讓學生在生動的事例引導下,學習心理知識。“拓展資源”則讓學生通過相關的心理網站、心理影片、心理書籍加深對心理知識的理解,強化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3.理論性與操作性相結合。本書體例中既有“心理知識”這樣的理論學習,又有“心理自測”“互動訓練”的操作過程。不僅便於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而且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轉化為個人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挫折應對能力。

參加本書編寫的主要人員有劉娟(第一章)、劉燕(第二章、第三章、第九章)、陶醉(第四章)、張若熙(第五章)、孫舒凡(第六章)、李曼曼(第七章)、張慶華(第八章)、柏丹(第十章)。最後由劉娟、劉燕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相關文獻和國內外心理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向這些作者和研究者誠表謝意。由於編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書中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編者2020年4月002目錄第一章心理健康終身受益…………………………………………………001第一節現代健康新概念…………………………………………………002第二節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012第三節大學生健康心理的維護…………………………………………018第二章調整心態重新開始…………………………………………………026第一節適應心理概述……………………………………………………027第二節大學生常見的適應問題…………………………………………032第三節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培養………………………………………038第三章認識自己悅納自我…………………………………………………050第一節自我意識概述……………………………………………………051第二節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與偏差……………………………057第三節大學生健康自我意識的形成與培養……………………………065第四章調節情緒豐富情感…………………………………………………078第一節情緒概述…………………………………………………………079第二節大學生的情緒……………………………………………………086第三節大學生情緒調節…………………………………………………099第五章挫折應對壓力管理…………………………………………………109第一節挫折概述…………………………………………………………10900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節大學生常見挫折類型及應對……………………………………114第三節大學生壓力管理…………………………………………………122第六章三省吾身健全人格…………………………………………………133第一節人格概述…………………………………………………………134第二節大學生人格發展與常見人格異常………………………………139第三節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149第七章左右逢源身心愉悅…………………………………………………162第一節人際交往概述……………………………………………………163第二節大學生人際交往常見問題………………………………………169第三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176第八章健康愛情理智對待…………………………………………………189第一節愛情概述…………………………………………………………190第二節大學生的戀愛類型和心理特點…………………………………196第三節大學生愛的能力培養……………………………………………202第四節大學生性心理及其調適…………………………………………210第九章生命之花絢爛開放…………………………………………………221第一節正確麵對死亡……………………………………………………221第二節感受生命的意義…………………………………………………228第三節危機麵前不慌張…………………………………………………235第十章架橋鋪路生涯規劃……………………………………………………245第一節生涯規劃概述……………………………………………………246第二節大學生生涯規劃中常見心理問題………………………………252第三節大學生能力發展與時間管理……………………………………260參考文獻…………………………………………………………………………271002第一章心理健康終身受益第一章心理健康終身受益誰能理解我某男,21歲,大一新生。從小就是老師、父母、長輩眼中的好學生。到了大學,表現積極,在班級擔任班委。在學院舉辦的才藝展示中嶄露頭角,後被學院推薦參加學校劇社、合唱團等組織。周六、周日,他聯係了一個家教輔導,可學校社團活動也很多。他覺得隻要別人找到他,他就要好好表現,爭取做到最好。雖然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忙不過來,但是有活動邀請,還是接受了。近期該同學感覺壓力很大,很多事都不像以前那麼有效率了,經常心慌緊張、食欲不振、失眠,近一個多月變得易怒,他感覺自己都越來越不理解自己了。

資料來源:紀美靜,梁雪蓮,王蕊.一例大學生一般心理問題的案例分析報告[J].新一代:理論版,2012.想一想:(1)我們該怎樣理解這位大學生的心情?

(2)是什麼給了他這樣的壓力和煩惱?

1.心理健康的意義;2.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標準;3.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影響因素;4.大學生健康心理的維護。

當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各方麵壓力也越來越大。處於這一特殊時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些問題中,有一些屬於成長中的問題,如適應不良、自卑、人際交往不好、抗挫折能力低等;也有的問題較嚴重,如人格障礙、神經症及各類精神疾病。麵對學習、人際交往、情感和就業等各方麵的問題,大學生001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增強自我調節能力,這對於實現成人、成才、成功的人生目標,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能理解心理健康的意義、概念,了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常見心理困擾的表現及影響因素,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學會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一節現代健康新概念!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雨果$大學生涯對每一位大學生來說,都是一段無法割舍的人生體驗。在這裏,不管他們願意與否,都要開始獨立地麵對真實的生活,自主地解決自己的人生難題。但是,當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去直麵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之時,會發現生活之舟是那麼的複雜,有時甚至是那麼的難以駕馭。在痛苦的反思之後,有的人開始調整目標、重塑生活,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新的生活;有的人則選擇了逃避與自暴自棄,以消極的心理與行為去對抗生活。積極的接納與奮進是美好人生的起點,而消極的對抗則有可能一事無成。因此,在大學階段,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觀關係著每一位學子的成長。

一、什麼是健康對於這個早已為人熟悉的話題,有人會很不屑地說:身體沒病就是健康;有人又說:不吃藥、不打針就是健康……事實上,健康是一個綜合的、曆史性概念。在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和要求,與物質生產、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等變化密切相關。

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人類忙於與自然搏鬥,此時的健康等同於生命,失去健康等於失去生命。後來,人們為了尋求更長的生長期,想消除疾病,患病了求醫問藥,認為延年益壽是醫生天職。20世紀初,《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健康下的定義為“沒有疾病和營養不良以及虛弱狀態”,這類定義主要是將健康局限於身體或生理的範圍。

20世紀中葉,人類對健康的認識不斷更新。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成立時的憲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種身體上、心智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現象。”WHO對健康的定義,是現代社會對健康概念的全麵總結與更新,健康不再僅僅是軀體狀況的反映,同時還必須是心理活動正常和社會功能完滿的綜合體現。這002第一章心理健康終身受益一定義不僅強調個體心理上的安寧,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會功能狀態。

1978年9月,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發表了《阿拉木圖宣言》,宣言中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盡可能健康水平是世界範圍內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性目標。而健康的目標是追求一種更積極的狀態,更高層次的適應與發展,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滿狀態。如果說身體健康是醫學研究的對象,那麼心理健康則是心理學研究的領域。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再次指出:健康是身體無疾病不虛弱,心理無障礙,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適應社會生活能力,並進一步指出健康的十大標誌:●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事無大小,樂於承擔責任。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能抵製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準則亦即健康的標準,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真正的威脅不僅來自軀體的不適,更多來自我們的內心世界:苦悶、焦慮、孤獨、恐懼……生活中困擾我們的不僅有物質的匱乏、生理的疾病,還有許多我們無法把握的情緒、欲望和煩惱。確實,人生的不幸和煩惱不請自來,幸福和快樂卻要自己去尋找。感受幸福快樂不僅需要物質的滿足,更需要健康的身體,需要良好的心理狀態。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又將健康的範圍定義為:“一個隻有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四個方麵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可見,健康不僅包括了身體的健康,還包括了心理的健康。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不僅要關心我們的身體健康,還要關心我們的心理健康。許多科學實驗證明:心理狀態能夠影響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心理因素和許多影響現代人健康的疾病,如心髒病、癌症、腦溢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偏頭痛、糖尿病、哮喘等發病有密切關係。而且,良好的心理狀態、衛生習慣、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征與低死亡率有關。

二、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相對於軀體健康的概念,我們可以將身00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健康作為基礎,而將心理健康作為核心。

關於什麼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概念。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英格利希(English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狀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並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生活,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自身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而不是指一種絕對的十全十美的狀態。我國學者王登峰等人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在良好的生理狀態基礎上的自我和諧及與外部社會的和諧所表現出的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誌、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基於以上觀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麵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

我們在理解心理健康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要點:第一,心理健康絕不僅限於沒有心理疾病,它還要求個體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最大的發展趨向。

第二,所謂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個體心理在自身和環境條件許可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狀態,而不是絕對完美的心理功能狀態。人的心理隨著環境的變化有相應的改變是正常現象,但這種變化應該是適度的、適時的和良性的反應。第三,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的狀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相對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個體的心理與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二是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狀態這一序列的兩極,是一種相對關係,並不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關係。

界定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應遵循三條基本原則:1.心理活動與客觀環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是否能與客觀環境保持同一。

失去同一,即失去平衡,則心理失調,行為異常。例如,青少年兒童富於想象,幻想未來,無疑是正常現象,但若一個兒童整天想入非非,甚至產生幻覺,則是心理異常表現。

2.心理過程之間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協調性即一個人的認知、情感、意誌等心理活動是否能保持自身的完整統一,協調一致,保證準確有效地反映客觀現實。如果失去這種協調和統一,必然會出現異常心理。例如,當一個人對令人愉快之事卻做出冷漠的反應,而對使人痛苦之事卻做出歡樂的反應,這是心理異常的表現。

3.個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對穩定性即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經曆中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對穩定性,一般是不易改變的。但是,如果在外部環境沒有巨大變化的情況下,一個人的個性出現明顯變化,就應004第一章心理健康終身受益考慮到心理活動是否出現異常。例如,一個平常熱情活潑的人,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一反常態。在沒有重大的外部環境改變的前提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征是否相對穩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一貫性。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與實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一般常態心理。表現為心情經常愉快滿意,適應能力強,善於與他人相處,能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應做的活動,具有承受挫折、調節情緒的能力。

第二,輕度失調心理。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滿意心境,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獨立應對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動調節或請專業人士幫助,可以恢複常態。

第三,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明顯的適應失調,長期處於焦慮、痛苦等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時矯治,發展下去會成為精神病患者。

心理健康水平雖然分為不同等級,但心理健康與病態之間的界限難以界定,隻是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的,判斷其是否健康,主要指近一段時間,既不代表過去,也不代表未來,但與過去、將來有一定聯係。

相關鏈接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心理健康的興起20世紀初,美國有一位來自康涅狄格州,就讀於耶魯大學商學院的名叫比爾斯(C.W.Beers)的大學生。比爾斯與他哥哥住在一起,他哥哥患有癲癇(俗稱“羊角風”),發作時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痛苦萬分,這使比爾斯非常害怕。他聽說此病有遺傳,總是擔心自己會像哥哥一樣,終日生活在恐懼之中。終於,1900年,他因心理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住院期間,他親眼看見精神病人所受到的種種粗暴、殘酷的待遇和非人的生活,不勝悲憤。同時有感於社會對心理異常者的歧視、偏見、冷漠。病愈出院後,他根據自己3年的親身經曆和體會,用生動的文筆寫了一本書———《一顆自我發現的心》(犃犕犻狀犱犜犺犪狋犉狅狌狀犱犐狋狊犲犾犳)。1908年3月該書出版時,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W.James)給予了高度評價,並為此書作序。康奈爾大學的校長列文斯通·法蘭(L.Farrand)等名人也被此書所感動,紛紛支持比爾斯。於是,1908年5月,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衛生組織“康涅狄格州心理衛生委員會”誕生了。1909年2月,在比爾斯等人的積極努力下,“美國全國心理衛生委員會”在紐約成立。此後,心理衛生運動不僅在美國發展迅速,而且擴展到世界各國。1930年,“第一屆國際心理衛生的大會”在華盛頓召開,到會3042人,代表53個國家和地區,會上成立了一個永久性的“國際心理衛生委員會”,它的宗旨是“完全從事慈善的、科學的、文化的、教育的活動。尤其關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進,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等的研究、治療與預防,以及全體人類幸福的增進。”資料來源:周蓓,周紅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005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闡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心理健康標準進行了探討,但各家各派觀點不一,沒有形成共識。

(一)當代中國關於心理健康標準的觀點我國學者王登峰、張伯源在《大學生心理衛生與谘詢》一書中,提出8條心理健康的指標: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接受他人,善與人處;正視現實,接受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工作;能協調與控製情緒,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諧;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顏世富博士在《心理健康與成功人生》一書中,認為心理健康應當包括以下12個方麵的內容:智力正常;有安全感;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意誌健全;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做出恰當的評價;適應能力強;能夠麵對現實,樂於工作、學習、社交;人際關係和諧;人格完整和諧;睡眠正常;生活習慣良好;心理和行為與年齡相符合。

台灣地區黃堅厚教授在《青年的心理健康》一書中,認為心理健康有4條標準:第一,心理健康者有工作,而且能夠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從其工作中發揮出來,以獲取成就,他樂於工作,能夠從工作中得到滿足。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朋友,他樂於與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且在與人相處時,正麵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喜悅等)常多於反麵的態度(如仇恨、嫉妒、懷疑、畏懼、憎惡等)。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對於他本身應有適當的了解,並進而能悅納自己,他願意努力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對於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做無謂的抱怨。第四,心理健康者能和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能做出正確的、客觀的觀察,並能夠做健全的、有效的適應,他對生活中各項問題能以切實的方法處理,而不企圖逃避。心理健康者未必都能夠解決碰到的一切問題,但采取的方法總是積極的,適應方式是成熟健全的。

(二)當代西方關於心理健康標準的觀點弗洛姆(Fromm,E.)也許是最早對“健康人格”做研究的心理學家之一。在20世紀40年代,他率先提出社會性格(SocialCharacter)理論,將社會性格分為健康社會性格(生產性傾向)與病態社會性格(非生產性傾向)兩大類。以自信、獨立自主、現實、完整、自發、愛和創造,以給予和分享為樂,對生活熱愛和敬重,脫離幻想,認識自我,不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騙人,也不受騙,不幼稚,沉著穩重,無論命運如何,在生命過程中都要以輕鬆愉快為主要特征的生產性人格,便是後來許多“健康人格”的原型描述。他的以《愛的藝術》為代表的一係列著作,奠定了“健康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pon,G.W.)提出6個標準:力爭自我的成長;能客觀地看006第一章心理健康終身受益待自己;有與他人建立親睦關係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具有同情心,對生命充滿愛。

美國學者庫姆斯(Combs,A.W.)認為,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應有4種特征:第一,具有積極的自我觀念。能悅納自己,也能為他人所悅納;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能麵對並處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雖然有時也可能會覺得不順意,也並非總為他人所喜愛,但是,肯定的、積極的自我觀念總是占優勢。第二,恰當地認同他人。能認可別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認同別人而又不依賴或強求別人,能體驗自己在許多方麵與大家是相同的、相通的;而且能和別人分享愛與恨、樂與憂,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並且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第三,麵對和接受現實。即使現實不符合自己的希望與信念,也能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去麵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並能多方尋求信息,傾聽不同的意見,把握事實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隨時接受挑戰。第四,主觀經驗豐富。能對自己、周圍的事及環境有較清楚的知覺,不會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觀經驗世界裏,儲存著各種可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並能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增進自己行為的效率。

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Mittelman)提出關於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充分的安全感;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生活理想和目標切合實際;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保持良好人際關係;適度的情緒發展與控製;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在社會規範的前提下,恰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