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前言《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具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本書依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教思政廳〔2011〕1號)文件為編寫指南,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原則,同時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以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方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有益指導,幫助大學生撥開心靈迷霧,走出心理困擾,培養積極心態,塑造健康人格。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力求體現如下特點。

(1)“教學做”一體化,突出學生主體性。本書的結構主要由“教與學”、“做”和“資源拓展”三個部分組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在“做”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體驗緊張、焦慮、喜悅等各種情緒和心理曆程,充分體現主體性,在總結與分享中健康成長。

(2)圖文並茂,突出生動趣味性。本書的每一章都有“名人名言”、“經典故事”、“典型案例”,同時配有精彩圖片;每個項目都有“資源拓展”,提升了本書的生動趣味性和可讀性。

(3)通俗易懂,突出精準務實性。本書主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特點和學習生活實際,重點關注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情緒情感、人際交往、壓力應對、自我意識等方麵問題,將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避免內容高深晦澀。

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許多優秀教材和學術觀點,在此表示感謝!由於時間和水平有限,書中的錯誤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項目一打開心靈之窗———認識心理健康毣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毣櫥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

櫥櫥毣———毣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櫥歌德從前有個女孩,開始擔任話劇中主角公主,但每次上台時她都會緊張地把練得很熟悉的台詞忘記,最後導演隻好換人,讓她做旁白。她很難過,回到家,媽媽發現她情緒低落,就帶她在花園裏散步。春天的花園裏,玫瑰正發出新綠,媽媽走到一株蒲公英麵前,連根拔起,說這樣花園裏就沒有雜草了。女孩抗議說:“我喜歡蒲公英,所有的花兒都是美麗的,哪怕是蒲公英。”媽媽看看她,若有所思地說:“對啊,每一朵花都以它獨有的風姿給人以愉悅,不是嗎?”女孩很高興,覺得自己戰勝了媽媽。媽媽接著說:“其實人也一樣,不可能每個人都能當上公主,不當公主也並不羞愧。”女孩被媽媽說中了自己的委屈,忍不住地哭起項目來。媽媽安慰說:“也許你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旁白者,如果你願意的話。”一(摘自《哈佛故事》)和百花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使命、個性和生活方式,我們每個人都要開出自己的花,完成自己的使命,這樣整個世界才能和諧美麗。

通過本章的理論學習,你將了解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概念,知曉心理健康的標準,了解大學生常見心理困擾,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渠道。

1書教與學一、健康概述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一個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國王更幸福。那到底什麼是健康呢?

《黃帝內經》認為健康應該是“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麵。可見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對健康的闡述均包括心理健康部分,那到底什麼是心理健康呢?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並具體指出心理健康的標誌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形成、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如何科學地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心理學最早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近現代心理學主要將研究對象集中到正常人如何幸福生活方麵。尤其是近年來的積極心理學主要幫助人們良好地應用心理學知識,在不增加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前提下,進一步發揮潛能,提高生活質量,體驗幸福。

(二)心理健康的特點1.心理健康的狀態具有相對性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性,要綜合考慮人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年齡、文化背景等方麵的因素,不能僅僅根據某種行為或者一種偶然的行為來判斷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比如,有人指著天上的月亮說要月亮,別人可能會覺得他不正常、有病吧,可是如果他是一個三歲孩子呢?

2.心理健康的狀態具有連續性項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或點,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到嚴重目一的心理疾病之間是一個漸進的連續狀態,有人用心理灰色帶來描述,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常態心理與變態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隻是程度的差異。

純白淺灰深灰純黑健康人格各種由生活、各種變態人格、自信心高人際關係壓力精神病患者人格異常與障礙適應力高產生的心理衝突正常心理(心理谘詢)心理異常(心理治療)心理健康灰色帶示意圖23.心理健康的狀態具有可逆性可逆性就是人可以從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下,經過調整回到健康的心理狀態。當然,心理健康的人若不注意心理保健,經常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態,並不能自拔,那麼心理健康水平就會下降,甚至出現心理變態,患上心理疾病。

4.心理健康的狀態具有動態性心理健康的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環境、教育及個人認知等因素的影響,呈動態發展過程。比如,某同學一直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很自卑,通過一次“優點轟炸”活動,這位同學才知道原來在大家眼裏自己還有這麼多優點,從此變得越來越自信。

(三)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心理學者,對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有其相對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密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

心理健康的十個標準(馬斯洛)一、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二、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的估價三、生活理想與目標切合實際四、不脫離周圍的現實環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製情緒九、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十、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4歲之間,正處於青年期,受教育程度及各種環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除了具有該年齡階段青年的普遍特征外,還有這個群體的特殊性。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智力正常智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及實踐活動能力等,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智力正常才能充分發揮潛能,積極參與學習生活。項目2.情緒健康一情緒健康的人大部分處於積極情緒狀態下,並不是說沒有消極情緒,而是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希望;有消極情緒時,能及時調整自己,盡快走出情緒困擾。

3.意誌健全意誌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誌健全的學生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方麵表現突出。在智力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意誌健全的人更能抵製誘惑,更加自律,更能取得成功。

4.人格完整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區別於他人心理特征總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3人格,人格結構各要素(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方麵)完整統一;能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為人格核心,把自己的理想、目標與行動統一起來。

5.自我意識正確自我意識正確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就是對自我有個正確評價,包括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氣質等方麵有個合理認識,能認識自己的優勢,接受自己的不足,自尊、自強、自製、自愛等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6.人際關係和諧人際關係和諧是影響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豐富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社會支持良好;另外,在交往中能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能正確處理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

7.社會適應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環境改變時正確麵對現實,對環境做出客觀正確判斷,不怨天尤人,能積極采取措施,使自己與社會環境保持良好接觸,盡快使自己的思想、行為和社會協調一致。

8.具有符合年齡特征的心理行為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群體,心理健康者就應該具有與同年齡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嚴重偏離,就是不健康的表現。

二、大學生常見心理困擾大學生中真正有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的學生隻占極少數,多數學生遇到的是一般的心理困擾。

小A,來自南方某城市,是家裏的獨子,考入北方一所大學學習。躊躇滿誌的他到了北方後,竟無法適應那裏的飲食、語言、氣候和學習,故萌發退學念頭。其父母項得知後,母親請假,千裏迢迢從家鄉到學校陪讀。然而一目個學期過去了,小仍無法融入新的環境中。不僅生活一A上覺得十分不適應,學習上也感覺困難重重,最後隻得向學校申請休學。

走進大學,離開父母,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期。心理斷乳,意味著個人離開父母家庭的監護,徹底切斷個人與父母家庭在心理上聯係的“臍帶”,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成為獨立的個體,建立自己獨立的心理世界。這一過程,種種矛盾衝突交織在一起,成為大學生應認真對待的重要階段。

(一)適應心理問題適應心理問題主要在大一新生中表現比較突出。新生來到大學後,麵對新的生活環境、新的同學、新的學習方式,不能很快適應,尤其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學生,易出4現適應心理問題,表現為食欲不振、失眠、煩躁不安、焦慮、孤僻,嚴重的甚至想退學。也有部分同學覺得現實和理想的學校差距太大,形成強烈的不滿情緒,較長時間不能自我調適,出現心理問題。

(二)自我定位困擾隨著心理日趨成熟,大學生們開始思索“我是誰”的問題,不斷自我探索,積極思考人生。有時自信,有時自卑,對自我的定位出現困擾,如不適時引導,容易誘發心理問題。

(三)學習問題困擾大學的學習方式是“我要學”,和中學的“要我學”有很大差異。部分學生從高考壓力下釋放出來,沒有了學習目標,學習動機不強;還有部分學生學習規劃不好,學習壓力太大,產生焦慮情緒。針對有學習問題困擾的學生,如不加以引導,容易出現學習心理問題。

(四)人際關係問題大學就是一個微型社會,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相比中學時要複雜些,師生關係、宿舍同學關係、班級同學關係、各種社團同學關係,如不能處理好,對心理健康將產生重要影響。同學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生活習慣和個性,加上有些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和能力,常會出現各種人際矛盾,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五)戀愛與性心理問題隨著大學生身心成熟,渴望愛情和兩性關係,但部分大學生由於缺乏愛的能力和正確的愛情觀,草率發展愛情,造成各種戀愛心理問題。另外,我國大學生性知識的教育缺乏,不能正確認識自我性生理和性心理,從而產生羞恥感、性罪錯感等,嚴重影響了一些大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

(六)情緒管理問題大學生情感豐富而強烈,具有不穩定性,易受外界影響,情緒波動較大,時而焦慮,時而抑鬱,時而自卑,時而自信,如長時間被消極情緒困擾,不能排解,甚至會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影響正常學習生活。

(七)就業創業心理問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擇業及創業心理問題不可輕視。

就業難,麵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出現害怕競爭,感到惶恐、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創業項,,、、。目時缺乏經驗易出現期望值過高急功近利怕失敗等心理問題一(八)特殊群體心理問題高校大學生群體中,有部分特殊群體,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有身心疾病學生群體、單親家庭學生群體等。這些特殊群體部分的學生心理問題,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拓展學習】心理問題的曆史及各心理學派的基本觀點在人類曆史上,對心理問題根源的探討,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對心理問題的解釋,不同的曆史階段、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有不同的解釋,有的是超自然的,有的是生理角度的,有的是心理角度的。

519世紀以前,精神病患者被認為是魔鬼附體。早期鬼神學認為某種邪惡的存在或靈魂可以附著在一個人身上,並且控製了這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在古代中國、埃及等文明古國的曆史記載中都能找到鬼神的例子。人們經常采用驅魔的方式來治療他們認為古怪的行為。

在公元前5世紀,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把醫學從宗教、魔法和迷信中分離出來。他認為大腦是意識、智力和情感的器官,混亂的思考和行為是腦病理學的指標。

各心理學派的基本觀點如下。

(一)精神分析學的基本觀點弗洛伊德(FreudS.)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和早期代表人物,其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個人人格的合理構造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他把人的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人們能夠知覺到的;前意識不在意識範圍,但一旦回憶就可以想起來;而潛意識是人們沒有辦法意識到的。精神病是由於個體體內無意識衝突造成的。心理障礙是由於人格結構中無意識成分與意識之間的不平衡所致,這種不平衡往往是無意識成分受到了意識的壓製,個人由於采取歪曲的方式表達這種被壓抑的無意識衝動而產生障礙。譬如,一名大學生由於缺乏社交能力,會通過吃東西或抽煙等口唇期滿足等方式來掩飾不愉快的情感。弗洛伊德通過自由聯想,讓來訪者放鬆,將壓抑於潛意識的欲望再現出來,使潛意識的“症結”意識化,幫助其認清自我防禦的本質,明確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進而現實地強化自我,建立正確與健康的心理結構,擺脫心理障礙。

新精神分析學派除了強調個人潛意識影響之外,還應該看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作用,這種思想使得精神分析更加符合實際,也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JungC.G.)是新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建立了分析心理學。他認為,人類在更深的心理層次上(他稱為“集體無意識”)是統一的。他發現導致現代人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兩極化思維,如要麼好,要麼不好,兩者水火不容。解決的辦法是幫助來訪者弄清對立者為何物,爾後幫其認識到這種對立本身是一種假象,真實狀況是所有對立的兩極在更深層次上是相互依賴和統一的。

項(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目行為主義更加看重可以觀察的外部行為動作,而不是內部深層意識或心理機製一去研究人。主要理論基礎有:巴甫洛夫(1894—1936)首創的經典條件反射學習理論;B.F.斯金納(1904—1990)創立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20世紀60年代末,班杜拉(BanduraA.)等人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者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通過學習得來,個人的心理障礙直接表現為一種行為適應不良,也是由於某種歪曲的學習結果所致,改造行為不良的唯一辦法依然是學習,學習良好行為代替不良行為。

(三)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艾利斯(1913—2007)提出情緒ABCDE理論,人的情緒、情感並非直接由誘發的刺激性事物引起,而是經由對誘發事物認知而形成的。即A為誘發事件—B為不合理信6念—C不良後果—D駁斥—E合理效應。例如,考試得60分(A),產生不合理信念(B),認為自己太笨,女生很難過(C),駁斥不合理信念(D),考60分可能並不是因為笨,而是自己準備不充分或試卷內容太偏,心理感覺好多了(E)。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羅傑斯和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以人為中心,不同意精神分析學隻研究不正常人———神經症患者和精神病人,而忽視對健康人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機械論觀點。羅傑斯認為,人從小時受到父母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指導,就能健康成長,否則會自我不和諧。

馬斯洛認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前四種需要長期不得到滿足就可能產生心理疾病。

(五)交互作用心理學的基本觀點①交互作用心理學派認為,人的自我結構由三個成分組成,分別是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如果三者以合理的比例發展,則心理健康,否則會導致心理障礙。有三種典型的交往關係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普遍存在的心理失常現象。

(1)不行,你行———自卑自憐型(兒童自我)(2)我行,你不行———自信自滿型(父母自我)(3)我不行,你也不行———自卑自毀型(兒童自我)(4)我行,你也行———自信自覺型(成人自我)隻有建立“我行,你也行”的關係,才是最健康的心理狀態。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一)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麵發展,培養大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通過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根據教育部辦公廳2011年2月23日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文件精神,各高校均以各種方式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項,,。,目工作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另外各高校也應將心理健康教一育滲透到各專業學科教學中,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潛能,有利於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提升心理素質的鍛煉平台學校要多開展各種層次的心理健康活動,做到大型活動屆次化,小型活動常規化。

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參與到活動中,實踐鍛煉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組織協調等方麵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挑戰自我、完善自我。

①桑誌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頁。

7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團隊,設立心理發展與谘詢中心,幫助學生完善自我,走出困擾心理谘詢是防治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心理輔導與谘詢服務工作,通過開展個別谘詢、團體輔導、媒體谘詢、心理行為訓練等方式,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谘詢服務,幫助學生完善自我,走出困擾。

4.發揮新媒體功能,營造心理健康氛圍,提升心理健康意識隨著網絡新媒體普及,學生喜歡時尚的語言、新穎的形式的教育方式,學校可通過網絡、微信、微課手機報等方式,變強製灌輸教育為潛移默化隱形教育,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

(二)發展社會家庭教育方式和關注內容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物質滿足後,對心理健康的追求日益突出,社會各界和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成為焦點,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要調整教育方式和內容。

1.調整關注重點從對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的關注,轉變為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和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的關注。

2.調整關注方式項從說教嘮叨式,轉變為大學生易接受的微信分享等,潤物細無聲的新媒體方式影響目大學生。

一(三)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學生身心日趨成熟,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全有能力進行自我探索,對其心理健康進行有效維護。

1.主動掌握心理健康知識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參加心理健康活動,提升心理健康意識。

2.積極自我調適將所學心理調節技巧應用於實踐,幫助自己積極麵對壓力、挫折,積極調整,悅納自我,完善自我,塑造健全人格。

83.尋求心理援助了解學校、社會各種心理求助渠道,在自己無法自助的情況下,能積極尋求各種心理援助渠道,幫助自己走出心理困擾。

做【實訓一】“緣”來你也在這裏【實訓目的】活躍氣氛,以遊戲的形式促進成員認識你我他,並進一步交流。

【活動準備】人數在50人左右,場地最好是可以移動桌椅的室內或室外。老師提前準備3~5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流行歌、兒歌),另外準備與參加人數相等的紙條,分成3~5組,在紙條上寫上準備的幾首歌的名字,然後混合備用。(也可以故意將兩張紙條空白,抽到空白的同學體驗無家可歸的感受)【實訓程序】1.熱身活動:以歌會友讓每位同學隨便抽一張紙條,根據紙條上的歌名哼唱,隨意走動,找到和你唱同一首歌的人,然後聚在一起,形成小組。小組人齊後,大家可以一起唱一遍小組的歌,幾句也可以。

2.“緣”來你也在這裏小組成員圍成一圈,任意自願(或提名)第一個說的學生開始自我介紹:我是來自××的喜歡幹×××的×××。第二名學生輪流介紹,但是要說:“我是來自××的喜歡幹×××的×××,旁邊的來自××的喜歡幹×××的×××。”第三名學生說:“我是來自××的喜歡幹×××的×××,旁邊的來自××的喜歡幹×××的×××,旁邊的來自××的喜歡幹×××的×××。”依次下去……最後介紹的一名學生要將前麵所有同學的信息複述一遍。

總結與分享:抽到空白的學生分享體驗或感受;如果是自願第一個說的同學,是如何做到第一個介紹自己的;最後一個同學是如何完成複述前麵所有同學信息的,是否小項。。目組自發協助小組是否有人組織等一注意事項:老師要把握好活動規則,熱身活動時讓同學真正通過哼唱找到夥伴;在“‘緣’來你也在這裏”過程中不得用紙筆記錄。

【實訓二】心理測試———症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症狀自評量表,由美國L.R.Derogatis於1975年編製,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共有90項,每一個項目均采取5級評分製(按1~5或0~4計分),可概括為10個因子,使被試者從多方麵來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

9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會有的問題,請仔細地閱讀每一條,然後根據最近一個星期以內下述情表示表示表示表示表示況影響你的實際感覺,在五個答案裏選擇一個最適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合你的答案並打“√”。

1.頭痛123452.神經過敏,心中不踏實123453.頭腦中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盤旋123454.頭昏或昏倒123455.對異性的興趣減退123456.對旁人責備求全123457.感到別人能控製你的思想123458.責怪別人製造麻煩123459.忘記性大1234510.擔心自己的衣飾整齊及儀態的端正1234511.容易煩惱和激動1234512.胸痛1234513.害怕空曠的場所或街道1234514.感到自己的精力下降,活動減慢1234515.想結束自己的生命1234516.聽到旁人聽不到的聲音1234517.發抖1234518.感到大多數人都不可信任1234519.胃口不好12345項目20.容易哭泣12345一21.同異性相處時感到害羞不自在1234522.感到受騙,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抓自己1234523.無緣無故地突然感到害怕1234524.自己不能控製地大發脾氣1234525.怕單獨出門1234526.經常責怪自己1234527.腰痛1234510續表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會有的問題,請仔細地閱讀每一條,然後根據最近一個星期以內下述情表示表示表示表示表示況影響你的實際感覺,在五個答案裏選擇一個最適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合你的答案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