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02�cl�其中,為常數,表示服務成本隨服務水平變化而變化的彈性係數,式中1隻是為了求導方便,並無其他意義。
2在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下,3PL的最大期望收益分別為:由於,分別令,得:(13)由此可知:3PL服務商在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下提供的物流服務水平相同,又根據集中決策下的各節點收益分析可知,3PL服務商在集中決策模式下所獲得收益更多,這將有利於3PL服務商積極參與到集中決策中,從而保證合作的可靠性和持續性。
3.算例下麵給出一個算例,以便更加直觀地反映不同決策模式下所帶來不同的結果。模型中的相關參數設置如下:(萬件),(萬元),(萬元),。通過計算可得分配因子的取值範圍:;
15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若取,,可得分散決策與集體決策的相關參數最優值:表1不同決策模式下的結果比較相關參數分散決策0.7110.211.570.622.4集中決策3.370.682.020.683.37增幅(%)37422428.69.640.4由表1可知,集中決策模式下的供應鏈節點企業的收益均有增加,其中零售商在集中協調後的利潤增長幅度最大,這將有利於零售商積極響應合作策略,刺激了零售商訂貨量的增加,提升了市場占有量與絕對競爭力,由(13)式可知,在相同的服務水平下,3PL服務商同樣獲得了9.6%的收益增長,集中決策模式下,供應鏈係統整體績效也有較大增幅,並且供應商、3PL服務商、零售商共同能夠分享係統增加的利潤,實現了供應鏈的Pareto改進,保證了合作的可靠性與可持續性,因此集中決策模式相比分散決策更有優勢。
4.結論(1)假定供應商的產出是隨機的,研究了由供應商、3PL服務商及零售商構成的三級供應鏈協調機製問題,分別對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在分散決策及集中決策的情形下建立了相關博弈模型。
(2)通過對模型的求解,得出了當時,集體決策時的供應鏈總期望收益大於分散決策時的總期望收益,且分配係數,的取值必須在(12)式中的可行區間內,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才會進行合作,故企業決策者在決策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分配因子來提升自身收益,從而實現供應鏈的Pareto改進。
(3)本文隻考慮了隨機產出條件下的供應鏈協調問題,而在供應鏈管理158中還會涉及很多不確定因素,如需求的不確定、價格的不確定、運輸的不確定等,將在供應鏈優化的過程將多種不確定性考慮進去,將是供應鏈利潤分配問題下一步的研究內容。
項目資助:年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
201313JJ3002論文來源:來源於《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年第期。
20151作者簡介:陳則輝,男,年生,江西都昌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1987向為供應鏈優化。
15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評《新供給經濟學》楊國華鍾婧薇摘要:《新供給經濟學》一書對供給側改革理論進行了權威解釋,並且詳細闡述了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對新供給側的“人”和“物”之間的聯通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書構建了完善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體係,實現了供給和需求的並重改革,對於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轉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主要論述了《新供給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同時對《新供給經濟學》一書中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的思路提出了五種觀點。
關鍵詞:新供給經濟學;供給側改革;經濟學理論;社會主義經濟體製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供給側結構也在逐漸發生改革。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經濟學理論和西方供給學派存在較大的差別,我們必須了解這些理論差別,才能夠促進供給側結構創新改革。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供給結構性理論具有其獨特的理論來源以及實踐基礎,為了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新供給經濟學》一書由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發起者以及領軍人物賈康教授編著而成,本書對供給側改革理論進行了權威解釋,並且詳細闡述了新供給經濟學的“五維一體化”理論框架,對新供給側的“人”和“物”之間的聯通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對中國製度供給結構改革背景下國家治理現代160化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闡述,新供給經濟學理論主要從實際出發,認為供給端發力應該對全局服務,供給端隻有通過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才能解決現代化經濟中的潛在風險,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該書進一步提出了增加經濟有效供給的相關建議。
《新供給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劃分為這樣幾個部分:第一部分,對現代化供給經濟學理論進行了係統化研究和分析,以及各大經濟學派提出的相關經濟學觀點。並且從新供給學視角下對經典供給經濟學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反思。第二部分,對世界金融危機進行了反思,從全球視角下對新供給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創新。該部分充分結合美國、英國、德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供給經濟學實踐經驗,全麵分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的路徑,以期能夠研究得出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供給側結構性理論。第三部分,對中國崛起背景下的新供給經濟學思路進行了創新研究,並提出了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思想。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結構正麵臨著轉型發展的重要形式,為了促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以此為基礎來促進新供給經濟學理論邏輯的創新發展。第四部分,係統化地提出了中國新供給經濟學的理論主張。其中明確指出我國供給側結構要想達成全麵改革和經濟增長的目的,就必須充分利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優勢,發揮市場運營和政府管理的作用,提高我國的資源利用率以及經濟運行效率。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穩定增長的趨勢,近幾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有所減緩,為了給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必須在滿足社會總供需平衡的基礎上,對我國的新經濟供給側結構進行改革創新,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在《新供給經濟學》一書中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的思路提出了這樣幾種觀點:第一,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必須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麵來綜合反思新供給經濟學理論。該書對市場經濟體製下的供給和需求進行了係統化研究,供給經濟學以及需求經濟學要求平等對待供給側和16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需求側,並不是隨意放棄供給或者需求。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相關觀點,在供給經濟學中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力進行了係統分析,供給側政策通過製定科學合理的長期經濟製度,能夠有效解決我國的經濟結構問題。需求側政策能夠製定短期經濟製度以及經濟結構問題。在經典經濟學理論中對供給側中需求的影響進行了綜合分析。滿足市場供需的創新經濟學理論必將對供需結構和經濟發展製度產生影響。目前,我國的主流經濟學理論正在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逐漸轉變為重視需求側理論。在社會經濟比較落後的時代,我國對供給側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根據我國的供給短缺現象確認了宏觀經濟政策。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逐漸發生轉變,結果導致了供能過剩的問題。為了對需求側進行有效調控,不得不出台了宏觀經濟政策。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對供給側與需求側實施並重改革。
第二,在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可以合理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供給側改革經驗,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經濟環境動蕩不安,全球金融危機嚴重,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紛紛出現了經濟停止增長的現象,通貨膨脹現象嚴重,社會生產力持續下降,國家產能過剩。在這一嚴峻的形勢下,這些西方國家紛紛對供給側結構進行了改革,以期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並且在政府、市場、個人、勞動、資本以及整體結構等市場主體的相互關係上進行調整,最終取得了一些成功。中國和這些西方國家相比,麵臨著更加嚴峻的形勢,為了有效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風險,必須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保持平衡,加強二者的並重改革。因此,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經濟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經濟學與理論創新。
第三,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至關重要。
新常態背景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我國經濟的總需求,提高社會生產力,使經濟能夠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趨勢。所以,在我162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工作中,並不是單一地解決供需失衡問題,還應該加強對我國經濟需求的宏觀調控。
第四,在《新供給經濟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考慮到兩個方麵的因素,其分別是內生變量與外生變量。內生變量包括了我國市場內部促進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提升的變量,內生變量的推動,為國內經濟增長提供了潛在的動力。外生變量主要指的是推動我國生產力解放、發展的相關製度和政策。和國外相比,我國的供給製度、結構以及政策與之存在明顯的區別。當前,我國的計劃經濟體製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體製,我國的供給價格機製不夠完善,和國外相比,我國的結構供給存在一係列的結構性矛盾,必須采用合理有效的經濟政策才能解決供給問題。
第五,根據該書中的相關論述,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和需求側改革協同發展。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的供給側改革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社會經濟波動較大,而且引發了失業問題。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與需求側改革協同發展,以此來遏止社會經濟波動下滑;創新改革有效的供給側結構,解決我國供給側和需求側結構矛盾。
《新供給經濟學》豐富了我國的新供給經濟學說,對促進我國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新供給經濟學》一書構建了完善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體係,實現了供給和需求的並重改革,該書對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轉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和經濟學理論有待完善,需要進一步實踐檢驗以及修正完善,妥善解決我國供給側結構的實踐問題。結合《新供給經濟學》提出的實踐改革理論,促進我國的經濟學理論創新發展。
論文來源:來源於《經濟參考研究》,年第期。
201714作者簡介:楊國華,男,年生,江西黎川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1989方向為市場經濟學。
16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淺談企業市場營銷管理及創新策略周蕾劉秀萍摘要:企業的營銷部門是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獲得的重要部門,正確的營銷方式和營銷環境能夠讓企業在市場中獲得較高的經濟回報,但就目前來看,大多數企業在營銷方式上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為了保證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必須要對企業的經營方式進行創新,讓企業能夠持續地處於一個向上發展的良好狀態。
關鍵詞:企業;市場;營銷策略;創新一、前言市場營銷是一個企業非常重要的環節,企業通過實現營銷擴大企業規模,實現企業的銷售收入,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但是企業在實行營銷模式時,都會受到傳統模式的影響,這不僅不會促進企業的發展,而且還會對企業發展造成阻礙。因此,企業必須要摒棄傳統的思想理念,建立新型的營銷模式,要不斷地學習國內外優秀的、先進的營銷模式,並結合自身的特點對本企業的營銷模式進行創新。營銷模式的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優秀的營銷模式能夠促進增強企業的經濟實力。隻有對營銷模式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夠保證企業持續地處於上升發展階段。
164二、當前企業市場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觀念守舊,製約發展企業的營銷管理人員在思想上還是比較保守的,對於營銷戰略沒有進行及時的更新,對市場的信息也沒有進行及時的關注,導致營銷工作與市場的信息脫節,這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企業經濟的發展。營銷人員自身必須要具有很強的吃苦精神以及銷售能力,但是,當他們在麵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時,也會顯得束手無措。例如,當他們在組建成團隊後,卻不能很好地發揮團隊作用,對市場信息的掌握不及時,隻注重銷售數量,追求經濟上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卻忽視了維持企業持續發展的售後維修等關鍵性問題。售後服務的不到位使得企業的聲譽降低,從而影響企業的銷售量。在企業的營銷策略上,企業要及時地進行調整與更新,加強對市場變化信息的關注,爭取企業的營銷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二)產銷脫節,影響企業發展速度在市場經濟條件的市場中,傳統的產銷脫節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這種方式會導致企業的發展受限,拓展市場的能力降低,產品的訂單不足,導致企業不能夠收獲足夠的經濟效益。這就是銷售工作成為製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三)營銷模式缺乏創新,影響企業的發展速度企業的創新能力受到了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其中營銷模式的創新就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企業營銷模式的創新影響著企業收益的高低,麵對逐漸加強的企業競爭壓力,企業必須及時地進行銷售模式的創新,這樣才能夠經受住市場變化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現在的企業中,營銷模式過於集中,並且相應的管理機製與監督機製也不是很成熟,營銷人員對市場的開發能力較弱,導致企業不具有明顯的銷售業績,產品在市場中沒有較大的銷售群體,不具有特別大的競爭優勢,利潤空間較低,大項目的迅速發展導致企業無法在市場中穩定地尋求發展的機會。
16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四)市場的開拓能力低,影響企業實現規模效益這種現象主要表現為以經銷商為主的營銷方式發展過慢,以大企業為主的銷售群體的開發力度不足。新產品沒有較大的宣傳投入,同時,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中大量地存在,影響了企業實際的經濟效益,對經銷商沒有嚴格的考核措施,企業銷售的增長量不能夠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此外,建立以廠房為中間樞紐站的企業應該有效地進行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在企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對庫房缺乏有效的管理製度,庫房的麵積較小,進出貨物不能夠很好地進行遷移和搬移,這就使得庫房不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作用。
三、企業市場營銷管理(一)以市場為導向,強化企業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在進行營銷管理時,要關注市場動態。例如,一些企業在市場中高端產品占有較大份額,企業就必須優化產業結構,擴大高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要加強對市場的預測與市場分析。企業的各個部門要將有關市場的信息,動態預測等作為組織生產經營的頭等大事,以便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掌握主動權,為產品結構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在市場中建立強有力的銷售平台,並進行適當的宣傳,擴大企業影響力。
(二)關注產品銷售及用戶產品需求取向多年的發展證明,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高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出現世界性的價格滑跌,市場營銷已經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甚至決定國家命運的決定性因素了。企業應從自身所應對的銷售群體出發,研究不同客戶的需求,建立完善的網絡銷售係統,鞏固新顧客的銷售量,在銷售達到一定的購買量時可以給予一定的價格優惠。另外,可以向國外擴展消費群體,將營銷變成國際化的行為,選擇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建立營銷合同,注重新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高產業附加值,擴166大營銷收益。
(三)實施廣告營銷策略企業要麵向國內外的市場進行廣告營銷策略,開發一些新型用戶。在市場競爭日益劇烈的今天,廣告效應給企業的收益帶來了非常大的作用,這使得廣告的地位顯得愈發的重要。因此,成功的企業,成功的營銷人員,必然是優秀的廣告策劃與組織者。觀察一些世界級的大型企業,他們是非常重視商業活動中的廣告策略的,而營銷中的廣告戰略,其實就是在商業活動中的促銷大戰,而促銷本身就足以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能夠很好地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的廣告業成長非常迅速。企業越來越重視廣告在企業營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成為商品信息的重要交流渠道,幫助客戶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商品的選擇。
四、企業市場營銷創新策略(一)建立以服務營銷,品牌營銷等策略為主的現代銷售理念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企業在營銷管理理念和營銷方式上也要進行一定的創新與改變,企業在營銷過程中必須應用新型的高科技技術,將營銷信息通過網絡等平台進行快速的傳播,將產品的性能、種類逐漸向市場的需求靠近,使得同類產品在市場中與其他產品逐漸地接近,這就使得利潤和成本在市場中更加透明,價格就會降低到競爭的極限,促使企業之間的競爭由價格競爭機製逐漸地向產品的特點、質量、外觀等非價格因素上轉移。企業如果想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較大的優勢,就必須從各個方麵引起顧客的注意,擴大銷售量。
1.品牌營銷策略。為了擴大企業的知名度,提高企業產品的形象,企業就必須進行一定的企業宣傳資金的投入,企業應該設置專職的營銷人員,及時地修訂企業的銷售手冊,以及技術指導文件,針對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營銷措施,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影響力。
2.改變產品外包裝。為了加強市場運行過程中的管理,規範市場的經營16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秩序,製約和減少市場中的產品存在比例,企業要對產品外包裝進行獨特的設計,最好能夠添加防偽標記。並且在產品的不同區域添加不同的識別標記,保證企業正常的經營效益,保護企業的正常發展。
(二)盡快地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完整的營銷網絡企業的產品可以通過網絡在網上進行完整的交易。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企業開始重視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營銷網絡。這就要求企業的各個部門要建立起有關的營銷理念,將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進行深入的理解,並體現在日常的行為活動上。企業要根據營銷的需要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營銷部門的設置,優化企業的資源結構,並定期對企業銷售渠道進行梳理,保證渠道的暢通,要不斷地擴大消費人群,形成不同層次的營銷網絡,通過在銷售方式上的不斷創新以及銷售人群的擴大不斷地提高經濟收益,擴大本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率。
第一,擴大銷售的增長量,加大對新產品的宣傳力度。加大對企業主推的產品的宣傳力度,不斷地完善企業的產業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發揮企業自身所具有的優勢並通過自身所處的區域將企業的銷售區域擴展至周圍的區域。
第二,提高銷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進一步完善重點經銷商的營銷網絡的建立,擴大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率,同時,企業應與市場中的其他大型企業以及事業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將企業的銷售渠道拓寬,爭取更大的利潤。
第三,提高企業在產品銷售之後的服務,提供全程優質的技術服務,取得更大的訂單,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實現既定的目標。
(三)強化營銷管理,創新營銷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非常重視營銷工作,但是很多營銷工作都由企業的銷售部門承擔,缺少真正的企業營銷管理,各個部門之間在營銷方麵缺少交流,使得營銷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所以企業要根據自身在市場上的銷售特點,強化營銷管理理念,創新企業營銷方式。營銷過程變得規範化時,168企業的其他工作也就會變得透明化,從而使得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聯係加強,共同促進企業經濟利益的實現。
(四)提高企業營銷管理人才的專業素質一個專業的營銷人員不僅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素養,還必須具有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因此,企業在建立營銷團隊時,一定要考慮營銷人員的專業素質,尤其是一些高級營銷人員。另一方麵,對於營銷人員要不定期地進行檢查,建立一係列的績效考核機製,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營銷人員的積極性。
五、結束語企業的營銷部門在企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營銷方式的管理是企業保證經濟效益的重要方麵,在企業管理中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製定出相應的措施,保證企業是在市場環境中能夠逐漸地向上發展,擴大企業的經濟效益。
論文來源:來源於《宏觀經濟管理》,年期。
2017S1作者簡介:周蕾,女,年生,江西新餘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1983管理。
16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烏蘭夫:執著前行民族教育的拓荒者陳宇摘要:烏蘭夫同誌曆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國家副主席等職務,他一生重視民族關係的處理和民族教育事業的開展,為民族教育事業的起飛和發展做出了“拓荒”式的巨大貢獻。他參與創建了延安民族學院,擔任中央民族學院的首任院長,倡議在全國創辦民族學院,對民族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和辦學指導思想也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論述。這些經驗和理論對我們今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事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烏蘭夫;民族教育;少數民族烏蘭夫是我國久經考驗的革命家,黨和國家傑出的領導人,民族教育事業的開拓者。1906年,他出生於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個蒙古族家庭。幼時身處動亂年代,深深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1923年,進入北平蒙藏學校學習,開始係統地接受教育。1925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委派到蘇聯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後,烏蘭夫參加組織了中共西蒙工委,並先後擔任工委組織委員、書記等職務,積極發動群眾學習文化,開展鬥爭。1933年,烏蘭夫來到土默特旗小學擔任教員。這段時期,他動員大量蒙古青年進入學校學習,將土默特旗小學作為培養少數民族青年的陣地。抗戰爆發後,烏蘭夫參與籌建了第一所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高等學校———延安民族學院,負責全170圖1烏蘭夫院的教學管理、課題設置、教員調配、學生管理等工作,為日後我國開展民族工作培養了大批人才。
新中國成立後,烏蘭夫又先後擔任內蒙古大學校長、中央民族大學校長。作為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領導者,他為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民族教育,民語先行烏蘭夫是新中國蒙古語文工作的奠基人。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石,烏蘭夫提出了使用民族語言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基本思想。
烏蘭夫的民族語言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1925年《蒙古農民》的創刊。即便在當時惡劣的革命鬥爭形勢下,烏蘭夫始終堅持以蒙漢兩種文字書寫刊名。
隨著時代的發展,烏蘭夫更是逐步感受到民族語言教育在民族教育裏的重要性,為此,早年的烏蘭夫就反對輕視民族語言工作,提出應尊重民族語言差異,在為民族學員授課時,應采取民語教學和漢語教學並施的原則,在民族語言教學上不可偏頗。
他還提倡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幹部職工要積極學習漢17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語言文字,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幹部也要積極學習當地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以便溝通思想、交流情感、增強團結、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烏蘭夫民族語文工作的思想與實踐,對於我們提高民族科學文化水平,增強民族團結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圖2烏蘭夫與女兒二、民教先驅,以人為本烏蘭夫一直被人們尊稱為民族教育的先驅。早在抗戰時期,烏蘭夫就已開始嚐試探索民族教育事業。
1941年,烏蘭夫奉命來到延安。當時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烏蘭夫親自參與籌建了延安民族學院。在學院籌備期間,他根據民族學生特點,以及當時特殊的辦學條件,為學院製定了實際可行的教育製度。他事事親力親為,無論是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管理和學生考察等工作,他幾乎事無巨細,處處都仔細研究,統籌安排。尤其是其針對性地為民族學生設定的母語教學,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延安民族學院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還加深了民族學員之間的交流。這些都為他日後開展民族教育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自辛亥革命之後,我國的民族教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受時代與宗教文化的影響,我國民教事業的發展是有限的。而作為開展民教事172業的先驅者,烏蘭夫積極探索新的民教方式,並開設自然科學等現代教學科目,推廣和普及文化知識。這在過去的民教中是絕無僅有的。另一方麵,烏蘭夫仿照蘇聯教育模式,推行軍事教育和馬列主義教育,以求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民族幹部和進步民族青年。為了豐富學員的課程,烏蘭夫又加設了民族語言、美術、音樂等課程。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不僅活躍了學習氛圍,同時也開拓了學員們的思想境界。
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各地百廢待興,內蒙地區也不例外。自治區成立之初,民族教育工作還十分落後,絕大多數蒙漢各族群眾還都是文盲。因此,這個時期“掃盲”工作成為民族教育的關鍵。烏蘭夫指出這個時期的民族教育發展方針為:發揚蒙古文化,普及蒙古教育,並吸收外蒙的進步文化。其具體實施可以歸納為:1.各地以開辦夜校、巡回識字班的形式,在內蒙地區進行掃盲工作,提高基本民眾的知識水平。2.將舊有的學校恢複,並做適當的改造,使其滿足現代化教學工作。3.創辦內蒙古軍政學院,培養青年幹部。4.蒙譯毛主席名著、新民主主義論以及新的教學課本,扶持蒙文期刊的發行。5.動員民族青年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國留學,這也是促進發展蒙古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民族教育,以人為本。烏蘭夫認為振興民族教育,不應僅限於開辦民族學校,還應注重民族幹部的培養。烏蘭夫出任國家民委副主任不久,就在政務院會議上鄭重提出創辦民族學院,培養民族幹部的問題。
創辦民族學院,成立各種民族學校圖31959年10月14日,烏蘭夫在內蒙古大學建校典禮上講話及訓練班,是大力培養民族幹部的17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重要措施。他提議在北京和西北、西南等大行政區各成立一所民族學院,以便有計劃地進行這項工作。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時,烏蘭夫在黨的八大上指出,在少數民族中建設黨和培養民族幹部,特別是培養黨的領導骨幹和核心領導幹部具有重大意義。隨著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9年4月25日,烏蘭夫在他主持的全國邊防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民族自治機關要注重任用民族幹部。
三、從無到有,高教拓荒烏蘭夫是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同時,他為民族教育特別是內蒙古民族教育事業的起飛和發展,做出了“拓荒”式的巨大貢獻。
新中國建立初期,全國各省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但由於曆史、地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內蒙古在各個方麵的人才都嚴重匱乏。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領導者,烏蘭夫也深深明白人才匱乏是製約內蒙古經濟建設的關鍵所在。在烏蘭夫看來,人才儲備不能單一依靠外部援助,自己能培養人才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長久之計。
因此,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剛實行時,烏蘭夫就明確指出:“文教工作,必須配合經濟建設,有計劃地發展。”對此,他還有過幾段論述:“自治區要建設,就要有自己的幹部、醫生、工程師、科學家、文學家,還要有開汽車、開飛機、搞地質、搞氣象、辦工廠等方麵的人才,沒有這樣的幹部和知識分子,是不能建設社會主義的”,“過去內蒙古一座大學也沒有,中小學也很少”,“要發展小學和中學,有計劃地創辦高等學校”,“要動員各方麵的力量,大力培養科學技術隊伍……這方麵高等院校擔負著特別重要的任務”。
1952年5月,在烏蘭夫的支持下,內蒙古師範學院在呼和浩特成立。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所正規高等院校,從此填補了自治區高等教育的空白。
師範是教育事業的母體,教育要發展,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師資力量。因此,當時烏蘭夫親自向各兄弟省、市的高校尋求支援。在烏蘭夫的積極努力174下,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的20多名優秀畢業生,成為內蒙古師範學院的首批教育骨幹。在烏蘭夫的大力支持下,這批教育骨幹在內蒙古的教育發展上,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烏蘭夫對於內蒙地區的教育發展時時牽掛於心。新中國成立初期,本地區人才的匱乏,已成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的巨大阻力。麵對如此困境,烏蘭夫作為自治區的領導者,也深感著急。經過與各界人士的反複論證,烏蘭夫在1955年提出了建立內蒙古大學的設想。
烏蘭夫的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讚成與好評。於是他開始與國家高教部交涉,向高教部申請成立內蒙古大學。但是好事多磨,當時正值1956年“糾正急躁冒進”運動,高教部駁回了烏蘭夫的申請。
雖然在高教部吃了“閉門羹”,但為了全內蒙地區的發展,烏蘭夫並未打消成立內蒙古大學的想法。
他又找到了周恩來總理,先是向總理陳述了自治區的落後局麵,繼而向總理表明建立內蒙古大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周總理被烏蘭夫這種為人民著想的精神所打動,特意讓高教部重新考慮成立內蒙古大學的相關事宜。在烏蘭夫的四處奔走與遊說下,內蒙古大學終於在1957年正式成立。
圖4烏蘭夫與草原英雄小姐妹在一起17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內蒙古大學成立的時候,烏蘭夫親自組建了大學籌委會,這期間,他幾乎事事親力親為,甚至帶領著兩個分管財務和文教的副主席,開展了一係列的籌劃活動。在內蒙古大學第一期學生入學典禮上,他講了這樣一段話:“……內蒙古大學今後擔負著兩個任務,一方麵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培養我們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我們黨急需的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另一方麵要負擔起繁榮和發展內蒙古民族文化,進行多學科技術的科學研究任務。”可以說,內蒙古大學的成立,傾注了烏蘭夫無盡的心血和精力。
烏蘭夫對民族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民族教育發展之路,為振興發展民族教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些經驗和理論對我們今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事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論文來源:來源於《教育與職業》,年期。
201310作者簡介:陳宇,男,年生,湖北黃梅人,碩士,教授,現任南昌工學1969院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研究。
176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路徑探究胡誌新錢軍摘要: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也是職業教育的一部分,它對於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承擔民族教育高校的辦學模式、專業建設等都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促使其走出一條不同於學科教育,也不同於簡單的職業培訓,集各方之長而創新的特色之路。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民族地區的辦學麵向,堅持走職業教育道路,緊扣民族教育特點,打造專業辦學特色,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培養模式綜合改革,以培養“政治合格、身心健康、理論到位、技能實在”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關鍵詞: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從需求的崗位看,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人才需求量大;從需求的性質看,主動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人才需求量大;從需求的結構看,麵向具體崗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麵向第一線具體崗位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
一、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少數民族地區人才需求特點和職業教育的經驗,生源主要麵向民族地區的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做出改革,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17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合作的培養模式,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培養麵向基層、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進一步說,應用型人才是現場工程師或技術師。所謂現場,就是他們特別善於將技術知識、原理應用於生產實踐,專注於組織人員完成生產、服務的現場操作,專注於維護和改良生產設備、生產工程、服務工程、加工工程和加工程序。
(一)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主要承擔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高校,必然要以民族地區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緊緊盯住西部民族地區與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產業,與相應行業企業、專業市場和中小企業展開合作,調整專業方向,參與企業發展問題的解決,培養行業企業急需人才。
(二)少數民族高校要與企業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互惠共生體”學校需要承擔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爭取和購買企業職業教育資源。校企合作是一個過程,既要堅決摒棄封閉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要警惕一切依靠企業、依賴實踐專家的傾向,工學結合不僅包括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人員互聘、設備共享等硬結合,更重要的是將企業文化、企業標準、企業項目、企業需求等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軟結合。學校要承擔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融合企業的需求、標準和資源,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職業人才規律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三)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落實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政治合格是底線,身心健康是保障,理論到位、技能實在是本科層次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客觀要求。根據企業需求,經過行業情況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和學習領域描述等步驟,明確行業麵向、確定職業指向、規劃技術技能,采用技能訓練課程的方式培養基本技術技能,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方式一體化解決“理論到位、技178能實在”的問題。
(四)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目前,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畢業以後都願意選擇回到家鄉工作,這就使得民族地區就業非常困難。學校應該聚焦學生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掌握幾項技能、若幹絕活,進入企業後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工作崗位需要,努力實現學生初次就業率、專業技術技能對口就業率的不斷提升。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吸引相關企業入駐,鼓勵師生創建工作室和小微企業,使園區成為師生創業的重要平台,以創業促就業。
二、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路徑以職業教育為視角,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多層次的生源現狀出發,因材施教,探索科學可行的培養模式,以增強就業能力為導向,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專業技能突出、綜合素質全麵的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深化人才培養機製、課程體係、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管理體製機製改革,加強師資隊伍、教學條件和保障體係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學科專業水平,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
(一)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機製,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全方位、全過程的合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少數民族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路徑。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是製約少數民族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所在。因此,少數民族高校需要將引入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職業資格標準、典型產品或項目、實踐專家、員工培訓體係等融合到人才培養中。每個專業應成立有行業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在專業改造、課程設置、課程開發、教學實施、效果評價等人才培養關鍵環節中發揮實質性主導作用,培養企業需要、綜合素質高、技術技能突出的應用型人才。從大學二年級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17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組成技術技能拔尖人才定製實驗班,為合作單位定製培養理論基礎紮實、技術技能突出的應用型人才。
(二)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的學科專業體係在深入調研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布局、企業用人需求的基礎上,以專業設置和調整為切入點,通過調整、整合、改造等措施,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麵向西部民族地區先進製造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旅遊與文化創意、綠色生態、社會治理、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及現代服務業等行業,重點打造先進製造與車輛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電氣工程、文化創意與綠色生態、新農村建設與現代服務業等學科專業集群,形成麵向明確、特色鮮明、緊密對接民族地區產業鏈的學科專業體係。
(三)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學生就業職業能力根據民族地區市場需求找準專業方向,瞄準職業崗位,明確專業技術技能領域,選定該領域的某一典型產品或項目,圍繞典型產品或項目的工作過程來構建“4+”課程體係。“4+”課程體係主體是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等4個課程群,再加上綜合實踐和素質拓展等若幹課程群。
“4+”課程體係將具體職業標準有機穿插、植入和貫穿在課程模塊設計和課程教學內容中,突出工作過程的主線地位,以學會技能為中心,以掌握專業、必需、夠用的知識理論和學會專業對應職業技術技能為目標,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並具有較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發展空間。
(四)強化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江西豐富的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管理並重,強化“四個認同”教育,強化民族政策與理論教育,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深化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實施單元化、模塊化、分層分類教學,倡導180理實一體化、慕課教學、情境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提倡采用項目式、案例式、任務驅動和問題探究等新式教學方法,建立健全理實一體化教學、技能訓練等新型教學方式質量保證、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企業滿意度評價等體係。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考核,注重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課程實施非標準答案考試。
(六)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從事職業教育的勝任力與企業及重點大學建立互惠共贏的師資隊伍建設聯盟,從重點大學、行業企業引進專兼職“特聘教師”和學科或專業帶頭人,組建專業團隊和跨學科專業的學術團隊。通過價值引領、任務引領、落實政策和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和培養一批高素質教師。遵循教師成長規律,完善青年教師導師製度,以多種形式組織繼續教育和培訓,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經驗。完善專業教師定期參加生產實踐、企業頂崗培訓和校本培訓製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從事職業教育勝任力。
(七)強化實踐教學,建設新型實訓中心完善實踐教學體係,在專業理論和技能方麵提倡采用理實一體化方式教學,在對接職業工作崗位的技術技能提倡按照典型工作任務設置,強化實踐教學,增加各專業實踐教學課時比例。建設新型實訓中心,突出職業性、綜合性和先進性,單獨或複合建設,專業實驗室、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心、實訓中心、科研創新中心和創業孵化服務中心等五項功能“五位一體”。
(八)建立學業輔導製度和實施學風建設工程一是建立健全學業輔導製度。實施“專業導師製”,建立由專職教師組成的專業導師隊伍,鼓勵專職教師走出課堂、走進自習室和宿舍,重點對學生進行專業方麵的指導,加強學生對所學專業領域的認識,明確專業定位;完善以輔導員為核心的思想政治導師隊伍建設,明確輔導員德育教師和管理幹部雙重角色的定位,不斷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設立班級助理製度,在高年級中選拔一批政治素質好、組織管理能力強的學生擔任新生18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班級助理,協助輔導員開展工作,確保學校各項政策能夠及時貫徹到學生中去,使新生能盡快適應大學學習與生活,實現角色轉變。
二是加強學風建設。堅持並完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從德、智、體三方麵對學生在校的日常行為、學習狀況和實踐成果進行綜合考量,並將之作為各項評優評先的依據;根據民族學生的特點和差異,實行班級管理與民族學生單獨管理相結合的雙軌管理模式,建立專門為民族學生服務和管理的組織,特設民族學生幹部,組織實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學生管理工作努力做到“四個知道、一個跟上”,即“知道學生在哪裏、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在幹什麼和知道學生需要什麼,並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跟上”;實行“課堂聯係卡製度”,幫助輔導員和有關部門對學風班風進行了解;通過課程輔導答疑、作業設計、課外閱讀、技能訓練、開放實驗、觀看視頻資料等方式,豐富自習內容,提高自習出勤率和質量。
(九)實施高尚校園文化建設工程重視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製訂和實施校園文化課程開發計劃。第一階段完成與民族和諧文化、誠信文化、設計文化、技術文化和工藝文化相關的課程開發,第二階段完成與產業文化、人文文化、組織交流文化、邏輯思維文化、藝術思維文化相關的課程開發。建設和完善相應活動場所,規劃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園”,實施以民族特色景觀設計為核心的校園環境工程,形成集展示、交流、傳承、教學、研究、培訓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民族文化園區;製訂和實施校園文化課程開發計劃,組織開發相應的多媒體資源,組織開辦相應的教學講座,把學生完成規定文化活動效果納入學業評價體係和學分記錄。
(十)實施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改革嚴把招生門檻,逐步提高生源質量,優化生源結構,根據就業市場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投放分專業招生計劃;啟動優秀生源培育計劃,加強同生源地的緊密對接,開辟生源市場新途徑;開展充分調研,了解182就業市場和行業崗位的人才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人才培養指導意見,將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有機結合,建立以就業需求指導培養學生、以育人工程促進就業的雙向機製;結合畢業生綜合素質、家庭背景、就業意向的差異,給予學生不同畢業去向的分類指導;建立健全畢業生動態信息反饋機製,通過就業學生的信息反饋,找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以反饋促進步,在人才培養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間形成良性互動。
三、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聚焦破解的幾個問題(一)如何更好地開展校企合作一是正確認識,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全過程必須有企業的參與,但必須堅持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麵的主體地位,要善於融合企業的資源為人才培養服務。二是找準方向,在加強與大型骨幹企業開展全方位合作的同時,重點開展與工業園區、基層社區、特色一條街、專業產品市場、中小型企業的實質性合作,麵向基層,打造特色,錯位發展。三是項目引領,將專業改造、課程開發、課程實施等作為合作項目,與企業開展“1+1”的項目化合作方式:專業改造的項目由學院與企業組成專家組,調整專業方向,明確培養目標,製定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開發的項目由若幹名學院教師和部分企業專家組成課程開發聯盟,共同製定課程方案,研製開發講義或教材;課程實施的項目由一名學院教師和一名企業專家組成課程實施團隊,共同完成一門理實一體化或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實施工作。
(二)如何開發適合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一是融入真實產品、真實案例、真實項目,學院聯係企業具有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專家組成課程建設項目聯盟,解決如何設置典型工作任務,技術技能的各個環節是什麼等問題,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的產品、項目、案例貫穿於整個教材編寫過程中。二是參照借鑒、分步實施,學院成立教材開發審定小組,編製教材開發規劃方案,統籌解決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18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養所需的教材開發難題。參照借鑒,主要是在起步階段多學習參照國外應用型大學現有教材及國內職業院校的教材建設經驗,在適度采用國內部分高質量職業教育通用教材的同時,根據學校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分步實施,自編講義,適時出版。
(三)如何建設適合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是以課程開發等項目為單位,吸引中、小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過程,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組成課程聯盟,分工合作,將企業的職業標準要求貫徹到教育教學和課程體係中,考核驗收後,按績效付酬;二是根據學校轉型發展的需要,派遣教師團隊帶著具體課程開發項目到企業掛職鍛煉,在企業專家支持幫助下完成項目;三是通過價值引領、任務引領、落實政策和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和培養一批高素質教師,增強教師從事職業教育的榮譽感、責任感和勝任力,培養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技能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四)如何建設適合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訓中心一是實訓中心建設突出以“產教研一體”為核心,打造真正可以開展理實一體化、仿真實景一體化教學以及為社會、企業提供服務的新環境。二是學院按照專業集群建設需要,在建設前後,始終堅持理念先行、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實訓中心。三是各實訓分中心內設技能訓練中心和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心,兼顧教師技術創新工作室、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場所功能。技能訓練中心貫徹實踐優先、理論為實踐服務的理念,按照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建設,主要承擔各專業群通用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承擔合作企業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任務。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心對接行業企業崗位需求,主要承擔各專業有差別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實施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一體化教學。通過技能訓練中心和理實一體化教學中心,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的專業技能。
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積極探索適合民族地區學生實際狀況的人184才培養道路,因材施教,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進而形成獨具特色而又富於典範的教育模式。因此,走職業教育的道路,培養崗位應用技能型人才是麵向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項目資助:年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合作課題(項目編號: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MJZXHZ130012013編號:);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Y13542014)。
JXJG14271論文來源:來源於《職教論壇》,年第期。
201629作者簡介:胡誌新,男,年生,湖北黃石人,博士,教授,現任南昌工1976學院副校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
18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隱喻與潛在:論民俗文化與民族預科教育的對接———基於江西高校民族預科教育的探討曾曉輝曾過生朱瓊摘要:民俗文化作為民俗事象的文化載體與深層闡釋,對民眾不斷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這與民族預科教育中的隱性課程具有內在的精神契合性。在民族預科教育院校的多元文化空間中,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二者隱喻意義的對接表現為日常文化對學校課程多元的隱性化滲透。它使得這些民俗文化作為民族預科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以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出教育的內容和特定的文化序列,從而在現代社會中日益成為一種彌補其課堂教育的重要手段,為教學方式和課程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民族預科教育;民俗文化;隱性課程;對接一、問題的提出民族預科教育政策是我國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平等政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項。它對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的少數民族實施優惠招生和補償教育的政策,以保障其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平等。我國預科教育的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新教育製度建立之初。1908年,清政府在北京建立滿蒙高等學堂,並設立了滿、蒙文預科和藏文預科,開啟民族預科教育之先河。
1941年,我黨創辦的延安民族學院也設立了民族預科教育性質的普通班。新中國成立後,民族預科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我國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於1951年開始創辦,由當時的中央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中186南民族學院等民族學院率先舉辦。之後成立的8所民族學院,都把舉辦民族預科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任務之一,並逐漸形成了民族學院的辦學特色之一。1980年,教育部決定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校舉辦民族班、預科班,並明確了預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著重加強基礎知識、漢語文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此,預科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發展到今天,民族預科教育已取得巨大成就。其招生規模、招生範圍以及具體的教學實踐等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近些年一些民辦高校也相繼加入民族預科教育的行列,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發展。
同時,隨著整個民族預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其還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關於民族預科教育的研究已經涉及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以及人類學等多個領域。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對其進行深入探討。這些研究為我國民族預科教育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指導,也為我們研究民族預科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從具體個案上來看,作為開展民族預科教育的一個普通高校,南昌工學院即是一個成功開展民族預科教育的代表。自2003年被教育部選定為“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基地”以來,學校立足於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切實做好與本科院校的對接,成果顯著。學校已為武漢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大學、同濟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130餘所部屬、省屬高校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本科預科生。這些預科生分別來自28個省、市、自治區的50多個民族。在學術研究方麵,南昌工學院也高度重視。其不斷鼓勵該校教師對民族預科教育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並嚐試將分散的研究成果整合起來,進而逐步改變該校民族預科教育分散、較淺的研究現狀,努力為該校的教育事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本文即是以南昌工學院民族預科教育為例,探討在現代全球化的語境中,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如何在民族預科教育的具體實踐中與其隱形課程實現成功對接,以期為民族預科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18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二、校園語境中民俗文化與隱形課程對接的可能性(一)理論層麵二者對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事象。北京大學高丙中教授就認為:“民俗是各種群體的基本文化構成,這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基本文化成其為民俗,不在於它是民間文化,最基本的在於它是生活文化。……民俗是人們的基本活動的文化模式,人們基本的生活內容就是把生命投入到約定俗成的活動方式中去。”卜湘玲等人在對民俗的教育意義進行係統研究後進一步指出:“民俗是一種動態性的社會生活文化事象,是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它兼具生活屬性和文化屬性,是二者的複合體,這種特性對於社會秩序有著控製和規範功能,對培養人們的社會公德和道德情操也有重要作用。所以,這樣的一種教育資源是對學校教育有力的補充,讓學生在民俗教育中開闊了曆史與文化的視野,有利於形成健康的價值判斷,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培育創新精神及對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等。”而作為現代課程論所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隱性課程則是一個與顯性課程相對的概念。其最早由美國教育家傑克遜於1968年在《班級生活》中提出:“一般來說,顯性課程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設置的,通過課表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正式課程。對顯性課程以外的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一切教育因素加以整合、設計,便形成隱性課程。它不通過課表反映出來,不通過教師有計劃的正式教學進行。隱性課程主要包括校園建築、文化教育設施、文化生活、綠化美化和校風教風、學風班風,人際關係、心理氣氛等方麵的內容。其主要特點就是潛在性、廣域性和非預期性,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意誌和信念等方麵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能促進或幹擾教育目的的實現。”由此可見,從理論層麵來看,民俗文化的教育意蘊與隱形課程具有內在的精神契合,二者在理論上有著對接的巨大可能性。
188(二)現實層麵二者對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和隱形課程的對接,不僅在理論上有很大的可能性,而且在實踐上也一樣。從具體實踐來看,民俗文化和隱形課程對接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第一,多元的民俗文化空間為二者的對接提供了基礎平台。在多民族國家,民族構成的多樣性不僅僅具有數量、規模上的人口統計學意義,而且還深刻地影響到多民族國家社會紐帶的建立及凝聚力來源。通常情況下,在排斥性思維觀念的指導下,建立在單一語言、宗教、文化等基礎之上的社會紐帶,無疑隻能導致對處於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權益的忽視和侵犯。而民族預科教育則是在包容性思維觀念的指導下,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社會紐帶的一種合理選擇。從南昌工學院等民族預科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民族預科教育的學生都是少數民族,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各自擁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進而構成了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和一個多民族認同共存的文化空間。在這個大環境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彼此進行著碰觸或交融,這就從客觀上為民俗文化與隱形課程實現對接提供了一個基礎的平台。
第二,民族預科院校的具體文化活動為二者對接提供了保障。為了促使本校的民族預科生能夠在社會背景、地區差異、文化基礎、語言環境等方麵有著巨大差異的情況下,正確認識、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目前南昌工學院等民族院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擬籌建少數民族風情館,通過宣傳各個民族的民俗風情,對學生進行無形的教育,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他們和諧相處。二是建立並完善民族政策宣傳館,在全麵介紹各個時期國家民族政策的同時,也以一些具體的民族團結的實例對民族預科生們進行教育,並以榜樣的力量來激勵他們。三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係列活動,除了開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治課程之外,還開展一些民族團結教育係列活動。四是開展以介紹民族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知識講座,宣揚傳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以及維護民族大團結局麵的重要性。
18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總之,民俗文化與民族預科教育的對接在理論與現實層麵都有著巨大的可能性。作為預科教育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因素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各族的民俗文化變成了一種隱性課程。它在引導學生更深入、全麵地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一種理解和寬容的態度,進而不斷與其他民族的預科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增加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尊重,從文化認同逐步走向文化自覺,自覺傳承該民族的優秀文化。
三、學校語境中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對接的實踐高等院校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的重要中介和落實民族預科教育政策的重要機構。從民族預科教育的實踐來看,民俗文化往往借助或滲透於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言行,並逐步具體化為校園和課堂中的語言、儀式和規範習慣等,進而隱於日常的教學、生活當中,並把這種影響和結果逐步輻射到社會上。而從整體上來看,在民族預科教育實踐中,民俗文化和隱性課程的對接主要包含校園文化和課堂文化兩個方麵,其中課堂文化則主要表現為:教師依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蘊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和諧校園文化的創建民族預科院校“多民族、多層次、多地域”的生源特點,決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學校作為一個育人的搖籃,既能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代際傳遞,又能促進異地、異域文化間的不斷交流。而和諧校園則是“一個符合人性規律與教育規律構築的生態係統,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是以校園為紐帶的各種教育要素的全麵、自由、協調、整體優化的育人氛圍”。
發展到今天,南昌工學院已成為一個對多民族文化進行有效整合的場域。為了對民族預科生進行全麵教育,其十分注重校園文化的隱性課程意蘊,並積極開展多項工作。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第一,設計具有民族文190化意蘊、承載民族文化內涵的校園物質環境。為了能夠保證清真飲食習慣學生的用餐問題,學校投入1000萬元興建了麵積為6700平方米、可容納3000餘名學生同時就餐的高標準清真食堂,並且在該食堂全部聘用維吾爾族的紅、白案廚師。第二,巧妙設計學校的精神環境,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學校在圖書館、教學樓建立了展示該校多民族文化的文化長廊,並組織預科生們進行集中學習。第三,創造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形成和諧的文化氣氛。第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第五,營造多姿多彩的活動氛圍,在校內外開展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
著名社會學家布勞認為:“各群體之間的隔離阻礙他們之間的交往,而缺乏社會交往的機會會妨礙社會關係的建立;群際之間的交往,即使不是親密的交往,也能夠促進人們相互之間的理解,促進寬容精神的發揚;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裏,個人和群體的社會整合更主要取決於群際間的交往以及由於這種交往構成的廣泛網絡所給予的各個方麵的支持。”因此從整體上看,這樣的校園氛圍為民族預科生的全麵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教育基礎資源。
預科生借助於學校提供的交流平台,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對異民族和異文化的認同和包容,進而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民族預科生個體與集體中的其他成員之間由於共享某種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評價和判斷標準,就會在外在象征符號與實踐行為中表現出與其他成員的同一性,這種共享的成分又成為集體凝聚力和社會紐帶建立的來源。
(二)教師對民俗文化教育的實踐“在傳統與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從孩提時代到成人,人們從民俗文化中學得一係列知識、技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見。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潛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使你在民俗傳承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知識和能力”。而教師作為社會個體的成長經曆,也必然要從民俗文化中學得一係列知識、技能或者道德,從而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承擔“文化性知識掮客”的角色。在理想狀態19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下,教師的這種不曾見諸教學文本的知識、技能或者道德,具有民俗文化底蘊的課程意義,進而逐步成為一種隱性的課程。
具體到民族預科教育教學實踐中,由於其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預科的教師作為一種從事社會性教育職業的勞動者,其依靠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化更是非同尋常的。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教學信息的時候,除了傳授知識、技能之外,對其產生影響的還有一些以特定方式呈現的非語言因素,包括感情、情緒、表情、手勢以及習以為常的腔調、儀態等文化序列,從而在具體的教學語境中實現了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的對接。
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師的重要作用,南昌工學院在抓好常規教學的同時,立足於民族預科教育的“民族性”特色,逐步推進師資隊伍的建設:第一,為滿足預科生特殊教育的要求,該校每年在引進師資時都注重麵向全國引進少數民族教師,目前僅民族教育學院就有30多名少數民族教師;第二,組織教師集中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使他們在提高自身民俗文化底蘊的同時,逐步意識到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從而在尊重、關愛學生的基礎上,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第三,鼓勵教師處理好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之間的關係,合理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使民族預科生這個特殊的教育層次變得不再特殊。目前,南昌工學院已逐步培養了一批熱愛民族教育事業、民族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紮實、學曆層次較高的教學骨幹,在這裏他們能夠施展才華,更好地為民族預科教育服務。
四、結語課程是決定學生發展的重要藍圖,學生學習不同的課程,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美國教育學家科爾曼指出:“教育機會寓於某種特定課程的接觸中,機會的多少視學習者學習課程水平的高低,對學習者來說,他們所達到的課程水平越高,所獲得機會就越多”,“隱性課程指的則是課內外間接的、內隱的、通過受教育者無意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應發生作用的192教育影響因素”。從現狀來看,民族預科院校由於其“多民族、多層次、多地域”的生源特點,所以就注定了其文化多元性的特色,這種特色對其隱性課程的設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民俗文化一旦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就不再單單是供子孫萬代享用的物質文化,而是成了一種值得不斷傳承和創新的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不隻是以書籍、影視的文本和視覺形象為載體,而且是種重要的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精神傳承。從民族預科教育的多元文化語境來看,民俗文化與民族預科教育隱形課程的對接,進一步證實了民族預科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由於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對各民族民俗文化的科學利用都會以集約的形式由中心場域源源不斷地向外、向內釋放和滲透信息能量,並以一種非自覺和無目的的“附學習”形式完成。它是傳統傳授知識課堂教學方式的一種補充,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和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策略,是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措施。
因此,實現民俗文化與隱性課程的對接這個價值係統之所以特殊,就在於其承載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創造一種物質價值,而是要創造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價值,而且這種特殊的精神文化價值還會通過某些特殊的途徑內化到預科生們的心靈之中,並通過他們的價值追求去創造社會的價值和民族的價值。所以對民族預科教育中民俗教育文化與隱性課程如何實現對接進行深入研究,對於推進民族預科教育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發展都不無裨益。
論文來源:來源於《民族論壇》,年第期。
201410作者簡介:曾曉輝,男,年生,江西南康人,講師,現任南昌工學院招1985就業處處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
19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試論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提高張廣才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是民族的根本所在,是民族的精神基石。
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出現了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缺失的現象。如何加強對當代少數民族預科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教育,提升預科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程度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預科生;民族傳統文化;認同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是高校一個特殊的目標教育群體,也是一個有著較強可塑性的群體,其認知方式、心理狀態和情緒歸屬等方麵都尚未成熟,在多元文化並行共存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和增強預科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關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民族團結與穩定、國家繁榮與昌盛。
一、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時代訴求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是指以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為介質的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民族國家命運的自我責任感。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依然勃勃生機,很大程度上源於中華文化的強大向心力、凝聚力、開放性與包容性,和而不同,眾善歸心。筆者認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應該表現出三個內涵:第一,少數民族學生自我民族文化的認194同;第二,各民族學生對他民族文化的尊重與理解;第三,不同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中共同精神文化的價值認同。所以,提高預科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高校素質教育的執著使命,是民族教育人才培養戰略的具體要求,是時代發展的呼聲。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極其豐沛的血脈,諸子百家的爭鳴與和諧、魏晉風度的率直瀟灑、明清士子的敢言直上,四庫四野、百戲百藝、千古文章,這些都是各民族在曆盡數千年的共同文化創造,也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想家園。
如此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既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曆史脈搏,也是中華民族鼎立於世界的精神偉柱,更是實現民族團結、國家振興的文化基礎。
(二)提高預科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有利於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創新首先,文化認同必然是對該民族文化的內在形式即生活、道德、曆史價值觀的理解、認可和接納,也是對該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即該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禮儀及物文習革的認同。事實上,當各民族文化在被認知、理解、接納、認可的同時也是文化交融創新的時候,傳承和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使之成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文化認同勢必會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其次,中華文化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既有遊牧民族所創造的草原文化,也有農耕民族智慧的黃河文化;既有回族的馬頭琴,也有漢族的千年古鍾。這些文化和諧共生、依存發展,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和風采。曆史上的中華文化大大繁榮無一不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交流創新的結果。故傳承和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使之成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文化認同勢必會發揮基礎性的作用。
(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關係到民族教育人才戰略的發展要求憑借深厚的底蘊和深邃豐富的哲理,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思想和文化,能給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深刻的啟迪。民族傳統文化一直所堅持的“達濟19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天下”的理想信念、“公正有德”的行為操守和“美美與共”的價值倡導等精神要旨對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成才有著較為明顯的教育激勵指示作用。因此,民族傳統文化中熠熠閃光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對預科學生道德觀的養成和人格塑造有著巨大的影響。
二、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提升麵對當前預科生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所出現的危機,我們認為應該從教育層麵、社會層麵和管理方麵提出具體的措施。
(一)預科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教育提升應該充分發揮教育在提高預科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中所具有的基礎作用,可以通過開展教學和研究將地域文化納入校本課程,可以通過改進、豐富和創新傳統思政課堂的教學方法、載體、成效,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教材建設和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時,也可以將中華文化納入選修課進行大力度、多角度、寬範疇的教學和研究。
此外,應加強高校預科人文素質的教育,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筆者認為,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隱性課程的開發,是目前加強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最佳途徑。為此,我們必須重構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的,以各民族優秀文化資源為重點的,以地方紅色文化為突出的校園文化體係建設;重視校園文化內容建設,積極地、持久地、堅定不移地開展以科學、人文精神為核心的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社團活動,進一步加強、優化校園文化的傳播陣地建設;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建立預科學生遵守的行為規範、基本行為道德準則,為預科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
(二)預科學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社會提升預科學生的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不是高校所能獨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以政府為主推動良好的社會環境的創設。注重用現實教育成就喚起預科學生的自豪感,提升預科學生的民族傳統文化認同。
196項目資助:年江西高校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項目編號:)。
2015JY1573論文來源:來源於《漢字文化》,年第期。
20176作者簡介:張廣才,男,年生,江西上饒人,碩士,教授;主要研究方1972向為漢語言文學。
19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少數民族預科語文分層教學實驗的效果分析———以南昌工學院為例吳學輝蘇小麗摘要:針對少數民族預科語文教學的特殊情況,南昌工學院民族教育學院三分院進行了“同試卷、同目標、異課時、異教法、異評價”的分層教學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這種分層教學模式不僅促成了少數民族預科生語文成績的整體提高,有效控製了兩極分化,也對培養少數民族預科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信心、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具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少數民族預科生;語文分層教學;實驗;效果分層教學不算是個新鮮的話題,如果要追本溯源,其思想淵源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時期孔子的“因材施教”主張,而作為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教學模式,其雛形是1868年由美國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在聖路易州創立的“活動分團製”,又稱“彈性進度製”(FlexibleSystem),這種以學習能力為分班標準的教學形式的誕生標誌著分層教學在教育史上拉開序幕。隨後,德、英、俄等西方國家也對分層教學進行了大量實驗和研究,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班級授課製一統天下的局麵。
南昌工學院作為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已由2003年初始的300餘人發展至2013年的9000餘人,涉及民族達51個,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針對少數民族預科語文教學的特殊情況,南昌工學院民族教育學院三分院進行了分層教學實驗。
198一、研究背景(一)文獻綜述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從隻麵向重點學校(班)和升學有望的學生轉變為麵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背景下,引進了分層教學的概念。很多省市都有學校進行分層教學的實驗。在分層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學者們多從“因材施教”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掌握學習”理論、“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等方麵來尋找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探析分層教學的本質。雖然不同學者所論角度或有不同,但對分層教學有個比較一致的認識,即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尊重學生差異和個性發展為本,依據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過程,布置難度有差異的作業,采用標準有別的評價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盡可能大的學業發展。
但二十幾年來,我國分層教學的實驗與研究多停留在中學、中職和高職,分層的科目多停留在數學和英語上,而鮮有關於少數民族預科語文分層教學的研究,目前能搜索到的相關論文僅三篇,如其中一篇是張廣才等(2011)通過對少數民族預科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和課後學習語文的時間幾方麵進行問卷調查,經綜合考慮後將預科生進行班內分層,分為上層(A組)、中層(B組)和下層(C組);還有一篇是李海燕(2012)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入學後的測試、學生的興趣及潛在發展的可能性把學生分為A層(優等生)、B層(中等生)、C層(差等生),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評價和測試方式進行走班式分層教學。雖然這幾篇論文論及了從班內分層(隱性分層)和走班式分層(顯性分層)兩種分層教學模式去探討如何分層的問題,但均缺乏分層教19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學相關理論的依托,亦未通過實證進一步分析語文分層教學的效果。
(二)問題的提出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特殊而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介於高中和大學之間的一個具有過渡性質的教育層次。其直接目的就是通過在預科階段一年或兩年的學習夯實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為預科生下一步升入目標本科院校學習做準備。南昌工學院在這十餘年間,為了更好地順應少數民族預科生的發展實際,不斷地探索如何對少數民族預科生進行教學的問題,先後進行了多次教學改革。開始是按同一目標院校分班但不分文理科進行教學,2009年開始進行文理分科教學,並在此基礎上將民族預科學生分為一年製和兩年製兩大類別,但對一年製和兩年製的學生仍按行政班進行教學。這樣分類處理的方法雖然得到逐步改進,但無法改變行政班上的學生成績參差不齊的事實,因此,隨著少數民族預科生數量的急劇增加和生源的日益複雜,教學中的矛盾就越來越凸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傳統班級授課製下的優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後進生吃不消的一般現象,不僅學生成績沒有得到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也越來越弱,嚴重製約著民族預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那麼,有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扭轉這種局麵呢?
針對這種教學現狀,學校決定於2013年9月在民族教育學院三分院開始實施走班式分層教學實驗。實驗的科目為語文和英語,這裏僅以語文分層教學實驗為例。首先是在實驗前對三分院一年製的1200餘名學生進行入學摸底考試,再在文理分科的基礎上根據成績的差異把學生分成A層(學優生)、B層(中等生)、C層(學困生),使行政班與教學班分離,但為了縮小學生走班的流動範圍,避免管理難度的加大,每三個不同層次的教學班來自同一個輔導員帶班的三個行政班。然後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按照“同試卷、同目標、異教法、異課時、異評價”的設想推進教學。其中的“同試卷、同目標”和綜述中提到的一般的分層教學所要求的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測驗的做法迥然相異,且一般的分層教學亦未提及“異課時”,即不同的層次分配不同的課200時。
之所以要實行“同試卷”統一考試,是為了保證各層學生結業前麵臨目標院校時選擇專業的公平性。而要保證“同試卷”的落實,須以“同目標”為導向。而要實現“同目標”,就需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采取“異教法”。為了讓低一層次的學生都能身處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跳一跳能夠得著”,就把“同目標”肢解成更多更小的目標,同時,給予他們相對充足的時間保障,即對各層還需進行“異課時”處理。相比A層每周分配的4課時,B層分配了6課時,C層分配了8課時。布盧姆曾在一係列的實驗後指出:大多數學得慢的學生是可能達到與學得快的學生一樣的學業成績水平的,盡管學得慢的學生所花費的時間與需要的幫助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並且,語文相對英語、數學等學科,少數民族預科生更容易聽懂,因此,隻要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以足夠的而又適合個體差異的教學時間和幫助,就可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益,增強教學效果。
那麼,這種少數民族預科語文分層教學效果到底如何?具體來說,分層教學是否促進了語文水平的整體提高,是否有效控製了兩極分化,是否有利於培養少數民族預科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
二、研究設計(一)被試選擇采用固定組比較設計,選取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是南昌工學院民族教育學院三分院的2013級一年製A層、B層、C層各一教學班的156位預科生;為了加強對比,對照班選擇了兩組,一組為對照班X,是2012級一年製三個班的152位預科生,另一組為對照班Y,是2013級一年製三個班的152位預科生。實驗班實施分層教學,對照班仍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班級授課製教學。
20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之所以選擇三分院的部分預科生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主要是考慮到他們起點一致,學製一年,預科結業後的目標院校仍均為南昌工學院本校。同時,為了確保實驗內部的效度,還對一些無關因子做了控製:實驗班和對照班X的語文任教者為同一教師,輔導員也相同,對照班Y則是教學水平相當的另一語文教師,管理能力相當的另一輔導員;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學大綱基本一致;實驗班各層與對照班Y的每次考試試卷相同,對照班X試卷的難度係數與之相當。總之,是盡可能保證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各方麵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假設與因子設計根據前文所述的問題提出和對研究結論的前期理性思考,本文將實驗假設定為:實行分層教學有助於預科生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具體來說就是,分層教學有助於預科生語文學業成績的整體提高,能有效控製學業成績的兩極分化,有利於激發預科生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其中自變量為語文分層教學與班級授課製教學,因變量為學生的語文成績,兩極分化,語文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和學習態度。
(三)研究方法實驗時間為兩年,其中實驗班和對照班Y為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對照班X為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實驗班和對照班均進行前測、中測、後測。
一是通過試卷測試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語文成績。前測為預科生在入學時的摸底考試,中測為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後測為第二學期的結業考試。然後采用雙總體Z檢驗方法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試結果進行橫向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二是利用變差係數(Cv)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語文分化程度進行測量。
三是自編問卷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語文學習興趣、信心、態度方麵202進行比較分析。前測為入學摸底考試後,中測為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前,後測為第二學期結業考試前。
在此基礎上,同時結合對相關語文教師的訪談調查,進行量化和定性的綜合研究。
三、研究結果(一)實驗班與對照班的語文成績比較表1實驗班與對照班的語文成績的前測、中測、後測結果統計前測(入學成績)中測(第一學期期末成績)後測(第二學期結業成績)及優及優及優-格生-格生-格生NSXNSXNSX率率率率率率%%%%%%實驗班15612.657.043.011.51569.369.287.828.91569.071.295.539.1對照班X15211.658.848.09.215211.263.266.415.115212.062.462.517.8對照班Y15211.858.047.49.915210.565.667.825.015212.463.463.826.3Z-1.29,-0.715.13,3.197.27,6.34(注:,n為樣本容量,s為標準差,為平均數)20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表2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語文成績分化程度比較Cv變差係數之差實驗班22.1前測對照班X19.72.4,1.8對照班Y20.3實驗班13.4中測對照班X17.7-3.7,-2.6對照班Y16.0實驗班12.6後測對照班X19.2-6.6,-7.0對照班Y19.6(注:Cv=100s/,其中s為標準差,為平均數)由表1數據可見,前測時|Z|為1.29和0.71,均小於1.96,因而實驗班與對照班入學時的語文平均成績差異不顯著,且及格率和優生率比較接近;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後,到中測時|Z|均大於2.58,實驗班的平均成績較對照班差異非常顯著,且及格率和優生率均比對照班高;到第二學期末的後測時,實驗班的平均成績、及格率和優生率繼續保持向好趨勢,而對照班的優生率相比中測雖略有提高,但及格率卻略有下降,且|Z|仍均大於2.58,差異更加顯著。這說明少數民族預科語文分層教學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整體提高有較好的效果。
由表2可見,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入學時分化程度比較接近,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實驗班分化程度逐漸縮小,對照班則相反,分化程度越來越大,這說明實驗班在控製兩極分化方麵亦效果顯著。
(二)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信心和態度的比較教學效果不僅要考察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度等方麵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此,自編問卷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信心和態度幾方麵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204表3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習興趣、信心比較實驗班對照班X對照班Y有興趣上語文課37.8%39.4%36.2%前測有信心學好語文48.1%47.4%53.3%有興趣上語文課69.9%34.2%32.2%中測有信心學好語文64.1%39.5%47.4%有興趣上語文課76.3%28.3%28.9%後測有信心學好語文70.5%34.2%40.8%表4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習態度比較實驗班對照班X對照班Y上課注意力集中46.146.744.7前測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38.540.838.2會認真做筆記34.632.234.9上課注意力集中66.042.841.4中測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62.237.534.2會認真做筆記55.130.931.6上課注意力集中71.839.538.2後測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69.235.532.2會認真做筆記61.527.028.3表3數據信息表明,有興趣上語文課的學生在中測和後測時分別比前測提高了32.1和38.5個百分點,有信心學好語文課的學生依次提高了15.0和22.4個百分點,而對照班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則不增反降。表4說明20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實驗班學生在上課注意力集中、參與課堂活動和做筆記方麵均要好於對照班,可見分層教學更有利於對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培養。
另外,為了進一步了解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學情況和增強上述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研究成員還與10名語文教師進行了座談。座談中教師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隨堂聽課和聽公開課的觀察情況,充分肯定了分層教學的效果,普遍認為分層後的教學班教學得心應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與教師互動良好,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也逐漸好轉,玩手機打瞌睡等紀律問題較少,布置的課後作業也能較好地完成,每次的考試成績也較為滿意,各方麵都要好於常規教學班,因而比較認同分層教學這種教學組織形式。
綜合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實驗班的教學效果明顯優於對照班,分層教學不僅促成了少數民族預科生語文成績的整體提高,有效控製了兩極分化,對培養少數民族預科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信心、態度等非智力因素也具有顯著效果。
四、原因分析少數民族預科語文分層教學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分層後各層學生基礎的相對整齊,為各層學生創造了一個相對平衡的心理環境,有利於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於分層後各班學生的基礎和水平相差不大,幾乎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較少存在傳統班級授課製下隻能仰視少數優生的心理壓力和教師對自己視而不見的現象,因而分層後身處各自最近發展區的學生,更容易展現自己的個性,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潛在情感就能得到釋放,極易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局麵,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和張力。表3和表4實驗班的學習情感態度方麵明顯強於對照班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二是分層後各層學生基礎的相對整齊,為教師施行“異教法”提供了一206個更適合的平台,讓教師在因材施教中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如對低層的學生,教師更注重文本分析,多“牽著走”,對高層的學生,還注重課外拓展,多“放開走”,這和傳統班級授課製下的“齊步走”是迥然相異的。班級授課製並不是不提倡因材施教,隻是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表現出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真正落實到位。
三是“異課時”給各層學生實現“同目標”以一種可能性。實現“同目標”,對低一層次的學生來說,確實難度較大,但正如布盧姆所言,隻要給予學得慢的學生(學困生)以相對充足的時間和更多的幫助,他們是可以達到和學得快的學生(學優生)一樣的學業成績的,雖然對學困生施以更多的教學時數和幫助並不一定就能提高他們每個個體的學業成績,但實驗結果證明布盧姆的觀點在一定的程度上經得起現實的檢驗。相比之下,傳統班級授課製則是不分學生良莠均施以同樣的教學時間,結果極易導致學困生“吃不了”,學優生“吃不飽”的現象,這正是傳統班級授課製的一大弊端。
四是“異評價”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更大的激勵。“異評價”是在承認不同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不同學生采取的不同評價方法,它不僅注重對學習成績和結果的評價,同時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學習情感的評價,改變了以往隻用“一把尺子量人”的弊端。如C層學生基礎弱,但課時充足,可以利用緩坡度牽著他們慢慢向上走,隻要他們在學習的路途中取得了點滴進步,都及時進行表揚性評價;A層學生基礎較好,但常有驕傲情緒,所以多采用競爭性評價,要求他們勇於超越自己;B層有些學生覺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易生惰性,所以要多鼓勵他們向A層同學看齊。
五、反思與建議一是僅以入學考試成績作為分層的依據是否科學合理尚有待商榷。雖然這樣操作起來簡單方便,但一次考試不一定能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並且20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這樣做就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所以能否綜合考慮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並結合學生的興趣進行自願選擇,但在部分學生自願選擇前必須讓他們知曉分層教學的目的和特點,以避免他們盲目選擇。
二是走班式的分層教學,學生流動性比較大,開始時管理難度會增大。
首先,輔導員的工作量和壓力會增大,因為輔導員除了日常行政班相對集中的管理外,還要額外增加進行相對分散的管理。其次,來自不同行政班的學生開始會產生交際的不適應,在教室裏選座位往往是三個不同行政班的學生分別坐一處,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各自為政,使整個教學班同學容易彼此產生隔閡,氣氛不活躍,而輔導員對此又往往鞭長莫及,隻能望洋興歎。還有教學班的紀律、衛生等問題也因為教學班班幹部的缺失而令人擔憂。因此,建議在分層教學後形成的教學班設立一位班主任,就由任課老師兼任,協助輔導員進行管理。另外,教學班也要建立管理製度,設立新的班幹部,以便更好地凝聚教學班的力量,促成教學班同學之間關係的和諧。
三是分層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新的不同層次,形成新的不平衡,因此建議對各層學生施行動態管理。如在每學期增加期中考試和一些階段性的小測驗,根據成績和平時表現進行適時的調節,讓低一層次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升往高一層次,同時也讓部分跟不上的學生下調,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競爭意識。當然這會增加管理工作的難度,但可提升分層教學的效度,便於語文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
四是不僅要關注學困生的學業成績,同時要關注學優生的學習。如對學優生可利用他們空餘的時間選修學院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知識等課程,並給他們適當地提供些專題講座,以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與素養,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
另外,以“同試卷”為現實需要,以“同目標”為導向,以“異教法”為途徑,以“異課時”為保障,以“異評價”為激勵的分層教學邏輯思路是否科學合理,亦有待商榷。
208六、結語以往分層教學一般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各個方麵設置不同的層級,而南昌工學院則根據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變通了分層教學的一般做法,提出了“同試卷、同目標、異課時、異教法、異評價”的教學設想,並在語文教學中付諸實施。實驗證明,這種分層教學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整體提高,還有利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2014年9月,學校不僅對語文、英語繼續實施分層教學,數學也實施了分層教學,不再隻是民族教育學院三分院進行試點,一分院二分院也跟著全麵鋪開。但分層教學是否對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具有更大範圍的適應性,尚需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分層教學看到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但如何利用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哪種路徑去進行分層教學、提升分層教學效果,仍是個值得再探究的課題。
項目資助:年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4)。
14YB156論文來源:來源於《教育學術月刊》,年第期。
201610作者簡介:吳學輝,男,年生,江西餘幹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1976方向為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語言文字學。
20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尋找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讀劉亮程的散文《我改變的事物》胡孝根摘要:本文通過對劉亮程的散文《我改變的事物》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品味其作品的哲學內涵,探究他對生命理解的深度,進而思考在人群中如何保持自己,並尋找到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關鍵詞:自我;目的;無目的;生命人最容易丟失的不是別的什麼,而是“自己”。這個“自己”不是呈現在他人麵前的那個外在的“我”,而是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內在的“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關注得更多的是外在的“我”的需求,也總是試圖去滿足這種需求,卻忽視甚至無視內在的“我”的需求。而文學,尤其是好的文學作品,始終關注的是人的心靈深處的真實需求,並時時安撫那顆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痛苦和困惑的心靈。劉亮程的散文很少停留於對生活表層的敘述,而更多的是叩問心靈深處,直接麵對真實的自己。他敢於聽從內心的召喚,而非他人或社會的期待。也就是,在人潮中,他能夠不被他人所左右,而敢於有所堅持、有所保持。在散文《逃跑的馬》中,他有這樣一段自述:“我保持著自己的速度。一些年月人們一窩蜂朝某個地方飛奔,我遠遠地落在後麵,像是被遺棄。另一些年月人們回過頭,朝相反的方向奔跑,我仍舊慢慢悠悠,遠遠地走在他們前頭。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個聲音回蕩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這是他在人潮210中對自我的堅持與保持。我們以他的散文作品《我改變的事物》為例,走近他,走進他的心靈深處,看看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借此走進自己的心靈深處,看看自己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作品的開篇,作者這樣寫道“:我年輕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鐵鍁,像個無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閑轉。我不喜歡在路上溜達,那個時候每條路都有一個明確去處,而我是個毫無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帶到我不情願的地方。”從中可以看出“,我”這樣一個人,和別人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最根本點在於“我是個毫無目的人”,別人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而我要走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道路,一條隻屬於自己的道路。
“路”在作品中具有象征意義,它不僅指自然之路,更指人生之路、生命之路。在作者看來“,路”總是要把人帶到一個明確的去處的,而這個去處是由不得你自己選擇的。走在路上的人,關注的不是路本身,而是路所指向的目標。他們為了這個目標而奔忙。走在路上的人,看不到路上的風景,他們眼裏隻有目標。也就是說,他們關注的是終點、目標,而非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人似乎就是為一個又一個目標而活著的,人的意義也似乎就在於一個又一個的目標的實現。人們越來越習慣於過一種有目的的生活。比如,村莊裏的人就是靠一年年的豐收改建家園、添置農具和衣服。這就是他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理由,也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可是,作者也提醒我們,其實在有目的的生活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那就是,像“我”一樣,過一種毫無目的的生活。要知道,一個人不能隻是生活在目的之中,無目的的生活,其實也是一種生活,而且是一種更值得過的生活。當然,“毫無目的”,並不是沒有任何目的,它指的是沒有任何外在的目的,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就是,它是一種內在的目的,是從心靈深處發出的召喚。這就是“我”這個人活在這個世界的理由。由此可以看出,“我”走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正是為了尋找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
通過對有目的的生活的質疑,尋找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這是劉亮程散21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文創作的立意所在,也是其散文的深刻所在。為了更好地理解其這一觀點,我們可以結合他的其他散文作品來分析。如,作者在《住多久才算家》一文中懷疑道:“一個人走過一些年月後就會發現,所謂的道路不過是一種擺設,供那些在大地上瞎兜圈子的人們玩耍的遊戲。它從來都偏離真正目的。不信去問問那些永遠匆匆忙忙走在路上的人,他們走到自己的歸宿了嗎,沒有,否則他們不會沒完沒了地在路上轉悠。”在作者看來,所謂目的,恰恰是虛假的,“它從來都偏離真正目的”,它隻不過給人生設置了一個又一個陷阱,讓人疲於奔命,最終隻會讓人像“村裏老掉的一些人,沒見他們幹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喚成這副樣子,腰也彎了,骨頭也散架了”,隻好“坐在黃昏裏感歎歲月流逝、滄桑巨變”。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疲於奔命、忙忙碌碌的人,可是他們在奔跑、忙碌中卻聽不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喚,找不到真實的自己了,等到有一天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卻是歲月流逝,悔之晚矣。作者不斷在提醒那些一直生活在目的之中的人,“是不是還有另一種活法,另一番滋味。我是否該挪挪身,麵朝一生的另一些事情活一活”。
這“另一些事情”是一些什麼事情呢?也許恰恰是“我”所改變的那些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物吧!比如:有時,我會花一晌午工夫,把一個跟我毫無關係的土包鏟平,或在一片平地上無辜地挖一個大坑;有時我也會鑽進誰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來。到了秋天就會有一兩株玉米,鶴立雞群般聳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這是我的業績,我為這戶人家增收了幾斤玉米;一次我經過沙溝梁,見一棵斜長的胡楊樹,有碗口那麼粗吧,我想它已經歪著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我找了根草繩,拴在鄰近的一棵樹上,費了很大勁把這棵樹拉直;我把一棵樹上的麻雀趕到另一棵樹上,把一條渠裏的水引進另一條渠;我在一頭牛屁股上拍了一鍁,牛猛躥幾步,落在最後的這頭牛一下子到了牛群最前麵,碰巧有個買牛的人,這頭牛便被選中了……有人可能會說:“我”這一生幹的都是啥事呀!確實,在別人看來,都是吃212飽了撐著沒事幹而幹的事,而這恰是“我”做事的意義之所在。王蒙曾說:“人生有兩大問題,一是肚子餓出來的問題,一是肚子撐出來的問題。”前者是跟生存相關的問題,後者是跟精神、心靈相關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多被生存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來,便很少慮及精神、心靈這些跟生存不相幹的問題了。於是,現代人在奔赴現代化的征途中越來越成為“空心人”“無心人”,人的靈魂無處安頓,人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正是現代人麵臨的精神困境。這個時候,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尋找和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園。正是在這種時代狀況下,“我”所做的一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一定程度上說,這一切具有救贖現代人的心靈的功效。因為,“我”所做得一切都是跟生存沒什麼關係的事,“我”沒有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沒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幹的所謂大事上麵。也就是,“我”有自己的事要做呢,或者說,“我”做的是“我”自己的事呢。“我”所做的這些事,對於別人而言,雖然微不足道,但於“我”而言,卻至關重要,因為“我”正是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找到了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或者說,“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對於自己所做的這些事,作者是非常坦然非常從容的。在《馮四》一文中,作者說出了做這些事的理由:“許多幹了大事業的人臨終前都非常遺憾地發現他們竟沒幹過或沒幹成一兩樣平常小事。這使他們隻配享用‘偉大’這樣空洞乏味的讚美詞,而無緣接近平凡了。”在作者看來,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一個人所做的事是偉大的事還是平凡的事,而在於這件事是你想做的,還是不得不去做的,在於這件事是跟你的心靈相關的事還是不相幹的事。當你所做的一切跟心靈相關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是有價值的。所以,在文中,作者這樣說道:“當我五十歲的時候,我會很自豪地目睹因為我而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的大小事物,在長達一生的時間裏,我有意無意地改變了它們,讓本來黑的變成白,本來向東的去了西邊”,“沒這根木頭生活可能會是另一個樣子。坐在一間房子裏的板凳上和坐在路邊的一根木頭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
21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盡管別人對自己的所謂改變無從知曉,或者不置可否,但作者對自己的改變還是相當滿意、相當自信的。在文章的結尾,作者又把別人的老年生活和自己的老年生活進行了比較“:整個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黃昏裏感歎歲月流逝、滄桑巨變”,“我老的時候,我會說:我是在時光中老的”。感歎歲月流逝的,是因為時間經過他們時,他們忙忙碌碌,無暇顧及,為了一個空洞的目標而虛度了時間;而“我”老的時候則很平靜,沒有太多感歎,因為時間經過“我”時,“我”和時間相遇了,“我”抓住了時間,留住了時間,“我”有過自己最真實的生活,並且讓它們一一保存在心靈深處,成為自己生命的組成部分。
所以,“我”真正地生活過。
因此,這篇散文的標題雖然是“我改變的事物”,但是,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我”改變了哪些事物,而是“我”在做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時,“我”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呼喚,“我”在別人迷失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發現了一條通往自己心靈的道路。這也許是“我”所做的一切的價值所在。
論文來源:來源於《名作欣賞》,年第期。
20136作者簡介:胡孝根,男,年生,安徽桐城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現任1974南昌工學院傳媒設計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學。
214漢英微觀宏觀語境差異對英語篇章語境學習的影響王亞東摘要:文章基於語境學、順應論和語料庫,從微觀宏觀語境和順應論的視角探求漢英兩者的差異對學習者學習英語篇章語境的影響。微觀語境差異指語言的語音、語義和語法差異。宏觀語境差異指語言的社會文化環境差異。研究發現,漢英的微觀語境與宏觀語境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會阻礙學習者對英語篇章語境的學習。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了解和掌握這些差異,對這些語境差異做出順應,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這些差異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漢英;微觀宏觀;語境差異;篇章語境;學習影響一、引言馮廣藝按照範圍把語境科學地劃分為微觀語境和宏觀語境。前者指語言的上下文,後者則指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前者研究語言本身的小環境,後者關注語言所處的社會大環境。王建平按結構把語境分為詞組、句子、段落和篇章語境。韓裏德把篇章性分為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前者指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後者指語篇銜接。語篇銜接分語法銜接和詞彙銜接。前者包括照應、省略、替代和連接。後者包括詞彙重述、同義、下義和搭配。漢英語篇在銜接手段方麵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和差異。維索爾倫認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變異性為學習者提供了選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21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須做出選擇和語言順應。語言順應就是對語境做出順應,從而達到理想的交際目的。
二、漢英微觀宏觀語境差異1.漢英微觀語境差異微觀語境差異即語言在語音、語義、語法上的差異。漢語的四聲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而英語的語音語調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但有區別詞性、表示強調和構成語氣的作用。漢語主要是象形文字,英語是拚音文字。漢語的構詞方式為重疊、派生、複合,英語的構詞方式為轉化、派生、合成。漢語的詞沒有形態變化,靠虛詞和語序構成各種時態和語態,而英語靠詞形變化來構成各種時態和語態。漢語句式結構重心在後,而英語句式結構重心在前。漢語主語多為有生命的名詞,而英語主語多為無生命的名詞。漢語的被動語態使用不多,而英語的被動語態使用較多。漢語是“意合”的語言,而英語是“形合”的語言。
2.漢英語宏觀語境的差異宏觀語境差異即語言在社會、文化、地域、時代方麵的差異。中國人重人情、重道德、重和諧,而英美人重法治、重競爭、重自由。長期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賦予了中國人安分保守、文化內向的特性,而工業文明則賦予了英美人探索、冒險、文化外向的特性。
三、漢英微觀和宏觀語境差異對英語篇章學習的影響1.微觀差異的影響(1)語法因素的影響由於漢英語法的差異,造成閱讀者理解上的障礙。因此,對英語語境語法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對正確理解語境顯得至關重要。
例1.Ofcoursetherearealsootherreasonssexualornakedimagesofteens216endupbeingcirculatedsuchasgroupbullyingandtrickery,photostakenanddis-tributedwithoutaperson''''sknowledgeorconsent,unhealthyattentionseekingbe-havior,andsolicitationbyolderteensofyoungerteens.
分析:①語法層麵:該句主體框架為一個therebe結構。reasons後有一個定語從句;suchas後麵為四個並列的名詞短語結構;photos後有一個定語短語結構;solicitation後有一個由by引導的介詞短語結構。②語義層麵:endup後要求接動名詞,beingcirculated為動名詞的被動語態結構。endupbeingcirculated意為“最終流傳開來”,表示一個消極結果。solicitationbyolderteensofyoungerteens這一個由of連接的雙執行者結構很令人費解,因為一般by引導的是一個比較明確的執行者,如果僅根據介詞of的含義來理解,很容易造成邏輯關係上的混亂。因此,學習者應該從語用角度出發,根據常識做出正確判斷。整句話意為“當然,青少年性感裸照最終流傳開來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群體欺淩;未經他人同意或知曉拍攝和傳播他人照片;關注不健康的信息;年幼的少年受到年長的少年的唆使”。
例2.Anagency''''slevelofconfidenceinbeingabletosuccessfullyprocurewithinareasonabletimetoareasonablecostandstandardwilldependonseveralfactorssuchas:thecomplexityoftheproposedprocurement;-amixofpropertyorservicesnotbeingavailablefromasinglesupplier,therebyrequiringaconsortiumtobeformed;thematurityofthemarket;-anewindustrymaybelargelycomprisedofsuppliers,whichdonothavealongrecordofon-timedelivery;thesizeofthemarket;-averysmallmarketofsuppliersmaynotbeabletoguaranteeacompeti-tiveprocurementenvironment.
分析:①語法層麵:整個段落為一句,主體框架結構為主-謂-賓結構。
主語confidence的前後各有一個定語短語;within短語為時間狀語;willde-pendon為謂語;factors為賓語;suchas引導三個並列的定語結構;定語結構中又嵌套了定語或原因狀語從句。②語義層麵:procure,procurement是采購21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的意思。整句話意為“一個機構對於在合理的時間以合理的成本及標準成功地進行采購的信心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采購的複雜性———因為單個供應商無法提供多種設備和服務,因此,需要組成一個供應商群;市場的成熟度———因為一個新行業的供應商沒有長期的準時交貨的記錄;市場的規模———因為小市場的供應商無法確保一個有競爭力的采購環境”。
(2)語義因素的影響①語義搭配的影響詞語搭配是語法、語義、習慣三者的有機結合,很多情況下是約定俗成的。漢英語義搭配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學習者應該注意英語的習慣表達方式。例如:吃是eat,漢語可以說吃飯、吃酒、吃藥、吃虧,而英語對應的卻是havemeal,drinkwine,takemedicine,sufferlosses,並不用eat。make是製造,但以下make的搭配翻譯裏並沒有製造。如makesense(有意義),makemoney(賺錢),makefriends(交友),makechoices(選擇),makelife(謀生),maketime(擠時間),makeeye(使眼色),maketrouble(搗亂),makeit(成功)等。
②修辭手段的影響漢英修辭格存在一定的差異和相似。漢語裏沒有英語中的alliteration(頭韻)和oxymoron(矛盾修辭法)。漢語中的明喻、隱喻、擬人、借代、誇張、雙關、諷刺、擬聲與英語中的simile,metaphor,personification,metonymy,hyperbole,pun,irony,onomatopoeia基本相同。例如:Politicalcorruptionislikebeingstabbedintheback.政治腐敗像插在背上的一把尖刀(明喻)。Corruptionisadiseaseverymuchlikecancer.腐敗是一種非常像癌症的疾病(隱喻)。Withatentativedemocracygroaningundertheweightofpoliticalcorruption...民主在政治腐敗的重壓下呻吟(擬人)。ThePeoples''''Revolutioncontinuestohaveaseismicimpactonthecountry''''spoliticallandscape.人民革命對政治格局產生持續的、地震般的影響(誇張)。
③語義變遷的影響218正確把握英語詞彙的含義,對英語語境的理解至關重要。一些普通詞彙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產生了語義變遷,演變成為專業詞彙,例如一些反腐倡廉詞彙。whistleblowing本義為吹口哨,現意為檢舉、揭發;revolvingdoor原指旋轉門,現指權錢交易;integrity原指正義、完整,現指廉政。
(3)語篇銜接手段的影響為了準確理解英語篇章語境的含義,學習者必須了解一些英語篇章的銜接方法。①照應:指語篇中一個成分做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是一種語義關係,分內指和外指。②連接:語篇語境有四種連接。即加合,指寫完一句話後,還有擴展餘地,可以添加補充信息,其標誌詞有moreover,therefore,inad-dition,besides,apartfrom等;轉折,指後一句的意義與前一句截然相反,其標誌詞有but,however,nevertheless,while等;因果,指以不同方式體現的原因與效果的關係,其標誌詞有because,as,since,for,asaresult等;時間,反映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其標誌詞有before,after,till,until等。③搭配:韓禮德的搭配概念與傳統的搭配概念有所不同,其含義更寬,不僅指詞組或句子內部詞與詞的組合關係,還包括跨句或跨段落的詞項習慣共現。④省略:指為了避免重複而省略了前麵提及過的詞語。例如:InGlasgow,therewereoncenoflightstoPoland.Nowtherearethreeaday.這裏three後麵省去了flights。⑤重複:指為了達到一定的修辭效果而重複某些詞語或結構。例如:Shenotedthatcorruptionisabarriertobuildinginstitutions,itdetersinvestment,itdetersinno-vation.這裏重複使用deter(惡化),以加強語氣。⑥上下語義關係:指一個成分表達的意義屬於另一個成分所包含的意義範圍之內。例如:Ourteamor-ganizedaTownHallmeetingontheissueofthirdlevelfunding—thefirstofitskindtobeorganizedinbytheStudents''''Union.這裏TownHallmeeting是指首個此種類型的會議。
(4)隱含語境的影響話語分外顯意義和隱含意義,這兩種意義都依賴於語境。學習者要善於21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通過分析語境,找出話語的言外之意。例如:Africanpoliticianswithhugesumsofmoney,theydemandinreturnthatoncesuchAfricanleaderswintheelections,theyshouldselloffsomeofthestate-ownedassetstothemforthemtorecovertheirexpenses.ThisisthemajorreasonwhysuccessiveGhanagovernmentsandothersinAfricahavebeensellingoffallstate-ownedbusinessestoforeigncompaniesun-dertheguiseofprivatization.語境暗示,在加納和非洲,領導人一旦當選,便會向行賄的外國公司低價出售國有資產,這是慣例。又如:Hesaidonepossibleviewwasthatitwas\"justasifagunhadbeenheldtothehead\"ofthegovernment.
Theinvestigationbeganin2004,itrevealedthatmassivesecretpaymentswerego-ingfromBAEtoSaudiArabianprinces,topromotearmsdeals.語境暗示英國政府反腐敗情況相當嚴峻,仿佛槍已經頂住了腦門。
2.宏觀差異的影響(1)地域文化的影響在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紅色是中華民族的情結。兩者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象征著美好,具有積極語義韻。如:龍的傳人、龍命等。而在英美國家,龍被描寫為可怕的動物。例如:thedreaddragonlightning(可怕的龍的閃電)。同樣,英美人用blood(血),crazywoman’sface(瘋婆的臉),whore’slantern(妓女的燈籠)來形容紅色。因而龍和紅色在英語中具有消極語義韻。
在中國,貓和黑色帶有消極色彩。但在英美國家,黑色通常代表新娘的顏色,貓是聰明的象征。例如:ablackbride(一位著黑色婚禮服的新娘),ascleverasacat(像貓一樣聰明),acatinone’ssleeve(胸有成竹)。兩者都帶有積極語義韻。在中國,喜鵲象征吉利,而烏鴉代表凶兆。漢語有“喜鵲叫,喜將到”“烏鴉嘴”“天下烏鴉一般黑”之說。在英美國家,烏鴉受到人們的讚美,而喜鵲並不受人喜愛。人們用烏鴉來形容女人的眉毛。例如:Shehaseyebrowslikeablackbird.(她長著一對烏鴉眉)。人們希望烏鴉的叫聲能帶來好運,如:Prayerforablackbirdcrow.(為烏鴉的叫聲祈禱)。
220(2)人文心態的影響人文心態指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等。在思維方式方麵,中國人注重形象思維,而英美人注重抽象思維。受此影響,漢語段落呈環形或螺旋形,其特點是對主題展開的方式為既反複又發展;而英語段落呈線形,其特點是先說主題,再分點論述,展開的方式為一條直線。在社會心理方麵,中英在禁忌語上存在較大差異,但在委婉語方麵比較類似。在民俗風情方麵,中英擁有各自的典型元素。中國元素有生肖、書法、剪紙、中國結、燈籠、茶文化等,英美元素有騎士、莊園、大紅公交車、蘇格蘭風笛、自由女神像、山姆大叔、咖啡文化等。
(3)時代變遷的影響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在語音、字形、詞義和語法方麵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古漢字非常象形,而現代漢字經過簡化,象形性已經越來越不明顯了。古今詞義也產生了一定的變遷。古漢語的語法主要體現在詞彙使用和句子結構上,而現代漢語語法主要體現在虛詞和語序上。同樣,古英語與現代英語在詞彙的拚寫與用法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古英語的名詞有複雜的形態,分陽性、中性和陰性。到了中古英語,語法在形態變化方麵已經發生了簡化。現代英語名詞的數和格的形態已經大大簡化,隻有單數和複數兩種形式,形容詞則簡化成了沒有任何變化的詞類。詞在句子中的關係不再通過性、數、格的變化來表示,而是由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來表示。
項目資助: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4)。
YY1432論文來源:來源於《語文建設》,年第期。
20166作者簡介:王亞東,男,年生,河南偃師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1959料庫語言學、英語教學。
22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簡論陶淵明農業觀與田園詩創作吳勤喜摘要:陶淵明的農業觀,沿襲了我國上古先聖賢王的重農思想。他意旨鮮明,用自己的詩句宣揚“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的經濟思想。這種“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的民本意識,對他一生的出仕與歸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於他出身破落官僚地主家庭,致使其農業觀隨著經濟形態的變化而呈現出幾種鮮明的轉型。概言之,即出仕與居家期間為知足寡欲型;辭官歸田前期為自食其力型;歸田中、晚期為安貧樂道型;最終嬗變為桃源理想型。陶淵明在其農業觀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田園詩歌,不僅具有真實的思想情感,而且還可以讓我們從中了解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經濟狀況、社會矛盾以及農民的生活概況等。研究陶淵明的農業觀與田園詩歌創作,對掌握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史、田園詩史均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陶淵明;農業觀;田園詩一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首位將農業勞動融入詩歌創作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特別是田園詩是農村生活及農業生產勞動情景的真實反映。研究其農業觀與田園詩創作,對掌握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史、田園詩史,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
眾所周知,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政局極為混亂的時代。他出222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祖父陶茂等先世屢建勳業,素負盛名,但到他這一輩,已陷入維持溫飽都困難的潦倒境地。盡管如此,陶淵明卻刻苦讀書,接受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但由於當時的政治舞台由門閥士族所壟斷,故家道中落的陶淵明的理想和願望始終無法實現。他29歲出仕,前後13年均為低微官職,如祭酒、參軍、縣令之類,時而仕、時而歸,反複達5次之多。在經曆了一係列的矛盾、痛苦和辛酸之後,他的政治理想徹底幻滅,於是辭官歸田,開始了躬耕隴畝及詩歌創作的新生活。明乎此,有利於我們了解和研究陶淵明農業觀與田園詩創作產生的社會原因和思想根源。
需要指出的是,陶淵明辭官歸田之前,他的農業觀僅屬於理論認識階段,而他的思想核心仍然是:“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雖然這是他晚年的回憶之作,但在字裏行間卻跳躍著一個意氣風發、鬥誌昂揚的少年英雄的身影,他希望在政治上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為國家貢獻青春和熱血。可見,陶淵明是將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作為他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匡世濟誌的力量源泉。因此,他辭官歸田前所展現的隻是仕途觀,而非農業觀。然而,當他在仕途上遇上坎坷或者仕與隱產生矛盾時,他的農業觀才日益明顯地展現出來。
那麼,陶淵明農業觀的核心是什麼呢?它就是“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主”的經濟思想,用他自己的詩句來解釋就是“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這即是說,人生的歸依自有常理,穿衣吃飯本是生存的首要條件。這雖然是最普通的人之常理,但真正能理解它並努力去實踐它,卻非統治者、官僚地主或一般文人學士之類的人所能做到的。而陶淵明卻與他們迥異,反其道而行之,所以,他偉大。
晉安帝元興二年(403),陶淵明喪母,居喪在家。其時(距他歸田的前兩年),他寫了一首最能彰顯他的農業觀的著名詩篇《勸農》:“悠悠上古,厥初22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生民。……誰其贍之?實賴哲人。哲人伊何?時為後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儋石不儲,饑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樂琴書,田園不履。”這是一首說理詩。首先,通過對上古人類不知耕稼說起,繼而列舉後稷、舜、禹和《周典》等與農業有關的人和事,強調農業的重要性。一方麵,讚美先聖賢王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的光輝事跡,另一方麵批評孔丘、董仲舒不問耕耘、不理園事的冷漠無情,委婉地表示他不能去讚頌這種超然農務之外的所謂“美德”。對儒家那些“曳裾拱手”“宴安自逸”的不勞而食者,更是直接予以斥責,“顧爾儔列,能不懷愧”(看看你們那些勤勞耕作的同伴,內心能不感到羞愧)。他的這種思想,為他往後歸田躬耕及詩歌創作打下了思想基礎。但我們必須指出,陶淵明畢竟不是農民,他的家庭環境、社會地位、經濟實力還不能與當時的農民等而視之。不過,陶淵明能將自己躬耕實踐及對社會的觀察思考融入其詩歌創作之中,可以說是他衝破了根深蒂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儒家思想的禁錮,這本身就意味著是一種解脫、一種希望、一種進步,值得肯定與讚揚。
雖然他對農業生產有明確的認識,但他的農業觀卻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隨著他的農業觀的變化,其田園詩創作的思想內容亦隨之而呈現出明顯的變化。他在《五柳先生傳》中雲:“常著文以自娛,頗示己誌。”這表明,陶淵明田園詩的創作都是他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古人雲:“詩言誌。”因此,我們說,陶淵明的田園詩可視為其農業觀的形象化注釋,是詩人言誌的真實心史和抒誌的自白書。
陶淵明37歲那年冬天,因母喪居家服喪。此後兩年多便閑居在家。期間,他寫了《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雲:“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息交遊閑業,臥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舊穀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複樂,聊用忘華簪。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此詩描寫夏景,表現快224樂,反映他早期自給有餘的富裕生活之美好情景,給人無比甜美的陰涼之感:林木繁茂,清陰滿庭,南風徐來,心曠神怡。這般情景,直到晚年他寫《與子儼等疏》裏仍保留著對這種生活的甜蜜回憶:“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歡然有喜。嚐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羲皇即伏羲氏,傳說中的上古治世君主。此謂伏羲時代以上的人。)此詩既反映了陶淵明不同世俗的貞潔、坦蕩的胸懷,又流露出較重的士大夫閑適自得的個人情趣。其中“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二句,是描寫陶淵明早期自給有餘的富裕生活。它反映了中古時代農村物質生活的一個側麵,準確而深刻地揭示出了中小地主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他這種不貪求、不奢侈、知足常樂的品性,是他的農業觀中知足寡欲的具體表現。
居家第二年,陶淵明初試農業勞動,寫下《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其一雲:“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夙晨裝吾駕,啟塗情已緬。鳥弄歡新節,泠風送餘善。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是以植杖翁,悠然不複返。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詩人坦誠自己早有躬耕之誌,隻是未付諸實踐。原因是家境還不貧窮,生活還無憂慮,沒有客觀原因促使他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如今春天來了,他準備到自家的幾畝田那裏去察看一番。他興致勃勃,情趣盎然,一路上覺得小鳥也在為他歌唱,春風撲麵,好像在歡迎他的到來,從而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古代拄杖而耕的荷蓧丈人,領會到這位先賢絕意仕途、隱於隴畝的高尚情懷。從中可見,詩人歸隱躬耕、自食其力的思想已現端倪。
再看第二首:“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誌長勤。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何謂先師遺訓·據《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認為,君子的本分是理國治民,而不是自己力耕致食。耕田為謀食未必就能得到。學習是為了得俸祿。君子擔心的是治國之道是否得到施行,而不是憂慮自己的貧窮。但陶淵明對先22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師孔子的遺訓態度冷漠,表示不讚同,認為它遠不可及,高不可攀,自己還是要由入仕從政轉為居田“長勤”走“正道”,仿效長沮、桀溺,做“隴畝民”。“行者無問津”的意思是:長沮、桀溺二人並肩耕作,孔子路過這裏,讓子路向他們探問過河的渡口在哪裏。(見《論語·微子》)此句的言外之意是:沒有看見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的人來問路。即是說,現在沒有“憂道不憂貧”的人了。特別詩尾二結句,充分流露出他歸田躬耕是迫於不得已的矛盾心理。他從閑居自由生活到適當參與一些田間農業勞動,促使他的農業觀逐漸發生變化。所以,在此期間,在出仕與歸隱的思想相互撞擊的促使下,他的農業觀由思想重視轉為親自實踐,即由理論到與實踐相結合,便成為一種曆史的必然。對此,我們應該予以合情合理的解讀。
二陶淵明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澤縣令。這是他第5次出仕,隻在任上80多天便辭職回家。據肖統《陶淵明傳》載:“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辭。”辭中,陶淵明坦誠自己以前出仕是“心為形役”(心被形體所役使,即心裏不願出仕,出仕是為了使身體免受饑寒)、是誤入“迷途”,是“昨非”、心裏感到“惆悵”,感到“獨悲”。何以如此?因為他本性愛好自然,不能矯揉造作,饑寒雖然交迫,違背自己的心意就產生痛苦。官場中的虛偽欺詐,殘暴腐敗,和他愛好自然的品性格格不入。他清醒地認識到“實迷途其未遠”,深刻地感受到“知來者之可追”。所以,他在回家的路上感到多麼輕鬆、多麼舒暢,高興得奔跑起來,急不可待地回到可愛的家園,希望從此以後長期在農村過一種自由自在的閑適生活。這篇辭是他對自己13年時仕時隱的生活進行的總結,也是他對仕途決絕的公開宣戰;是他新的生活與躬耕的開始,也是他自食其力農業觀的新實驗與田園詩創作的新起點。
第二年,陶淵明寫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歸園田居五首》。其一雲:226“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在這裏,詩人所寫的一草一木,都染上了他濃厚的感情色彩,給人以十分愉快的感覺:方宅草屋,綠樹掩映,遠村近煙,雞鳴狗吠,簡直是到了一個和平寧靜的神話世界。環境如此美好,詩人情感如何?詩的首句“少無適俗韻”就寄托著他的無限感慨:因為他冷嘲熱諷的“俗韻”就是民間不守廉潔謙讓的節操,朝廷鼓勵人們不擇手段向上爬。他從小就對這種汙濁的社會風氣深惡痛絕,卻也擺脫不了世俗“塵網”的束縛,從小時學詩書到29歲進入仕途,實際上也等於“誤落塵網”。時至今日,方如大夢初醒,迅速跳將出來,回到丘山田園的“自然”。為此,他就像“羈鳥”歸“舊林”、“池魚”回“故淵”一樣無比歡欣。對此,詩人滿懷激情地讚美新的田園生活,讚美新的躬耕希望。其二雲:“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詩人住在郊野,很少和世俗之人交遊,偏僻的巷子裏,很少有車馬來往。白天也關上柴門,獨處虛室摒棄一切塵世雜念。有時到村外走走,撥開草叢與村裏人交談,彼此不談世務,隻說桑麻等農作物的生長狀況。而今,耕作的土地擴大了,桑麻也長好了,隻是擔心霜雪驟然降臨,將桑麻凍得像野草那樣凋零枯萎。這表明,詩人對田園作物的收獲心情何等急迫。“絕塵想”主要是指了卻仕宦生涯的痛苦回憶,生動地表明陶淵明和統治集團一刀兩斷的決心。他接近了勞動人民,和農民在生產實踐中,找到了和他們話“桑麻長”的共同語言。這般情景,在其《移居》詩也寫道:“務農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這種農忙時各自忙耕作,閑暇時就彼此想念,想念時就披起衣裳去串門,大家在一起說笑,不會感到厭倦。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轉型”,標誌著陶淵明的農業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勞心者治人”的營壘轉移到“勞力者治於人”的處22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境,過著一種早出晚歸的勞動生活。其三雲:“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詩人開始學“種豆”,莊稼長得並不好“,草盛豆苗稀”。從中,我們仿佛看到一個肩扛鋤頭、頭頂明月,從多露的荒徑緩緩走來的老農,栩栩如生,真切動人的勞動者的形象。他之所以早出晚歸地熱心勞動,不怕草木叢生,露水沾衣,就是因為歸耕符合他的心意。
歸田初期是陶淵明農業勞動觀轉型的關鍵時刻,也是他田園詩創作的豐收季節。他要從一個封建官吏轉換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型的詩人,從“勞心者治人”的神壇上走下來,而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物,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曠世之舉。
從上述分析來看,他的農業觀轉型是成功的,同樣,他的田園詩創作也是豐收的,有了這重要的第一步,詩人才會堅韌不拔地勇敢前行。
三晉安帝義熙四年(408),陶淵明歸田3年後便遇上了一場火災,房屋遭焚毀,全家住在門前的小船上,生活上遇到了許多困難。而此時,他的農業觀已由自食其力型轉為安貧樂道型,而他的田園詩創作也受到生活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其情調、色彩也與往日有變化,即以往那種明朗、恬靜、平和的詩風,變得陰暗、深沉、凝重。他在《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中,沒有寫遭災後的牢騷愁苦,卻反而懷想起東戶季子(古時君主)的太平盛世(傳說東戶時代,路不拾遺,人們把多餘的糧食存放在田畝的首端)。眼前的現實使他恨生不逢東戶之時,但仍表示繼續隱居躬耕。他認為,堅貞剛直是他的本質,玉石都不如他的品質堅貞。在這種嚴峻的考驗麵前,詩人沒有退縮,沒有動搖。
此後,詩人在經濟上陸續遭到嚴重挫折,家境日趨蕭條。請看他46歲寫的《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228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詩人明確表示,人生的歸依有著不變的道理,吃飯穿衣是首要的事情。誰連衣食都不經營,而能去追求自己的安樂呢?一開春,就去進行耕作。一年的收成還很可觀。耕種勞作,早出晚歸,風寒水冷,氣候難料。農民難道不辛苦嗎?隻是不能擺脫這種艱苦的勞動罷了。這種思想境界,如果沒有親身參加農業勞動是絕對不會有這種深刻體會的。“田家豈不苦”之句,難道不可認為,他是在為農民的痛苦而大聲呐喊?可見,隨著詩人農業觀的轉型,他的田園創作的題材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已由過去勸人勞動,逐漸轉到主要在勉勵自己堅持躬耕;而對農業收成的好壞,也由過去的漫不經心,轉到現在的認真估量一年的收成是否可觀。這“可觀”者,即是說可以避免一家大小餓肚皮的危險。可見,詩人對切身的現實生活的認識更加透徹,對衣食和勞動的意義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陶淵明年近半百之時身抱疾病,明知田事之苦,仍躬耕不懈,並從中尋求人生的意義和樂趣。他在52歲時寫下《丙辰八月於下田舍獲》:“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鬱鬱荒山裏,猿聲閑且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曰餘作此來,三四星火頹。姿年逝已老,其事未雲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詩人在貧困中生活就依賴農業生產,他在東林隈這個地方努力耕作。春耕雖然勞累,但經常擔心的是收成不好。這個經常挨餓的人吃了頓飽飯,感到很高興,所以束好衣帶起來,等候雄雞報曉去秋收。
劃著船越過平湖,淒厲的風在靜夜裏呼嘯,林中的鳥在晨光裏鳴叫……這是他歸田躬耕的第12個秋收年。人雖然老了,但從事耕種這件事一直沒有放棄,他要向荷蓧丈人遙遙致意,並樂意跟他一起生活。盡管生活相當貧困(老來甚至乞食),勞動相當艱苦,但陶淵明仍然樂於過這種生活。據肖統《陶淵明傳》載:“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
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22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他這種安貧樂道的耿直品質,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在此時刻,貧困的家庭生活和多年的勞動實踐,早已大大縮短了他和普通農民之間的差距,他的思想感情和勞動人民已打成一片,封建文人的氣味確實不多了,這使他的農業觀發生了深刻變化。
俗話說,窮則思變。陶淵明從自身的困窘中,聯想到農民的苦難生活,企圖尋找到一個和平幸福的社會。於是,在其晚年時,寫下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詩並序》:“……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引詩中前6句,著重點出桃花源的自然環境:這裏的人們相互鼓勵努力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時播種,秋收不納王糧。這種人人勞動的共耕製,不同於封建社會的主佃關係,他們是無君無臣“靡王稅”的自由人(王安石《桃源行》詩“雖有父子無君臣”),社會生活平和,人際交往融洽。中間“荒路曖交通”6句,描寫人居生態環境:道路兩旁長滿了茂密的野草,有礙人們之間相互往來,而雞鳴狗吠之聲卻很熱鬧。兒童天真活潑地放聲歌唱,老人們歡快地四處遊走、相互問候。而“草榮識節和”6句,說明自然形態狀況:這裏的人們看見草木繁茂便知道春天來臨,見落葉枯枝,便是秋天到來。沒有記載時令、年歲的書籍,但春夏秋冬四季仍可依序轉換。此情此景,詩人感慨萬端,這種生活愉快極了,什麼也不用操心。我們再看《桃花源記》。它是詩的序言,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詩”和“記”是珠聯璧合的珍品。“詩”是讚歌,“記”是畫圖,是理想社會圖景的生動描繪:“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繽紛。”這是一個自然環境優美的外化世界,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好地方,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裏的自然生存條件極好,土地、房屋、良田、美池、桑230竹、道路,等等,一應俱全。更有甚者,這裏社會融和,共同勞動,相互往來,即便是互不相識之人,問清由來,“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這裏民心善良,是詩人根據自己的理想和長期住在農村的社會實踐,用想象描繪的一個幸福美滿的理想社會。在這個桃花源中,沒有君主、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家家富足,生活安定愉快,風氣淳厚樸實,這是一個自由平等的人間樂園。這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這種理想,隻是一種幻想,但它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掙紮在水深火熱中的廣大勞動人民向往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善良願望。隻有長期和農民風雨與共、懂得民生疾苦之人,才能設計出這幅理想社會的藍圖。它是陶淵明堅持安貧樂道、積極探索人類美好未來的結晶。
從《桃花源詩並序》中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農業觀已經出現了一種嬗變,即詩人的躬耕生活由維持家庭生活的需求變為尋求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張。這是一種質的飛躍。但是“桃源理想”在當時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這一點,陶淵明也有自知之明。他在《桃花源記》中說得很清楚:“遂迷,不複得路”“後遂無問津者”。這條通向理想的道路,詩人並沒有找到。盡管如此,“桃源理想”的提出,仍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像是一支希望的火炬,鼓舞人們為探索新的社會製度而繼續奮鬥。
總而言之,陶淵明農業觀的變化是他仕隱觀矛盾顯現的結果,也是他田園詩創作的主旨。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有什麼樣的農業觀,詩人就會創作出什麼樣的田園詩。從他的農業觀轉型與嬗變來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這位馳騁在中古農業社會所走過的崎嶇道路的探索者,早年寄身仕途,親嚐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後躬耕隴畝,飽經風霜雨雪的磨煉;漸迫晚境,更是貧病交加、艱辛盡嚐。所以,他的農業觀也由出仕與居家期間的知足寡欲型轉為辭官歸田前期的自食其力型;再由歸田中、晚期的安貧樂道型嬗變為“桃源理想”型。通過這些轉型與嬗變,他的思想得到了升華,他的田園詩也成了中華文庫中的藝術瑰寶,而他也成為中國田園詩的鼻祖,成為影響中國23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詩壇的第一位躬耕田園的偉大詩人。
論文來源:來源於《江西社會科學》,年第期。
20115作者簡介:吳勤喜,女,年生,江西泰和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1979中國古代文學。
232電影《十二怒漢》的敘事分析與精神詮釋譚武英摘要:《十二怒漢》是一部堪稱經典的電影作品,影片在短短90分鍾內通過12個人物之間的對話向觀眾講述了一起謀殺案的始末,並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裏展示了12個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心路曆程。影片在揭示美國陪審團運作過程、凸顯美國司法製度公正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一幅微縮的人生百態圖,讓人觀影時心潮澎湃、久久思索。本文將對影片中通過對白推進劇情的敘事手法進行分析,並解讀美國的陪審團製度,從觀眾心理的角度分析影片傳遞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十二怒漢》;陪審團;製度;從眾心理《十二怒漢》是一部於1957年拍攝的成本低廉的黑白影片,它巧妙的懸念設計和精彩的對白衝突,讓早已習慣了絢麗視效和起伏劇情的觀眾絲毫不覺得沉悶無趣,反而覺得這部影片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這部影片的情節其實非常簡單:一個在紐約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被指控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在法庭上,12位具有不同職業背景的非律政人士組成陪審團,在庭外休息室裏討論裁斷這樁謀殺案是否成立。根據美國的陪審團製度,如果陪審團一致裁定謀殺罪名成立,少年將被送上電椅執行死刑;如果陪審團一致對案件的證言、證據、問詢、推理,或任一程序產生了“合理懷疑”,即罪名不成立。在此案中,由於人證、物證齊全,一開始12人中有1123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個人認定少年有罪,隻有亨利·方達扮演的8號陪審員覺得此案有蹊蹺,他憑借自己的毅力和耐心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推翻原意,最終12人達成一致,判定少年謀殺罪名不成立,讓這一宗幾乎已有定論的審判發生了180度逆轉。這部影片的形式極度簡化,在90分鍾的故事中,隻有一個陪審團的休息室作為主要場景,12個不同身份、秉性以及社會背景的普通人帶著對案件不同的理解和態度進行了一番唇槍舌劍。影片製作者在眾人有限的論辯時間和空間裏,將案件的來龍去脈和細枝末節交代得清清楚楚,還將12位陪審員人生觀的衝突、思維方式的較量以及認識轉變的過程描繪得淋漓盡致。
全片沒有一處拖遝無用的鏡頭,沒有一句多餘的台詞,影片以奇巧的構思、傳神的演技、精彩的對白、巧妙的鏡頭切換征服著觀眾,讓人對美國司法製度感慨的同時,也對人性以及正義等主題進行思考。本文將對影片中通過對白推進劇情的敘事方法進行分析,並從解釋美國陪審團製度和分析從眾心理兩方麵對影片傳遞的精神力量進行解讀。
一、敘事分析影片講述的是一樁極其簡單的謀殺案:受害人和嫌疑人是一對父子,生活在紐約的貧民窟,嫌疑人從小喪母,常常被父親和其他貧民拳腳相向。他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劣跡斑斑,被帶上法庭後,人證、物證均對他不利:住在樓下的老人信誓旦旦地稱自己聽到了嫌疑人怒吼“我要殺了你”,並看到他逃離現場的身影;對麵樓住著的女人堅稱自己透過對麵的窗戶看到嫌疑人對父親揮刀相向、讓受害人致死的那把插在胸口的折疊刀正與嫌疑人先前購買的折疊刀一模一樣。而嫌疑人不僅無法反駁這些證詞,更無法提供切實有效的不在場證據:他聲稱案發時自己在電影院看電影,卻在被逮捕時無法說出影片或演員的名字。
對於這樣一樁看似發生在殘暴父親和叛逆兒子身上的案件,應該說很多人在簡單了解案情後已經可以預見判決結果了。的確,在案情討論開始234前,陪審團中有11人已經直接判定嫌疑人有罪。在這些人中雖然不乏堅信證據並認真做出判斷的人,但也有對案情漠不關心甚至不屑一顧的人———有的人急著回家看球賽,有的人巧舌如簧忙於向旁人推銷產品,有人對貧民窟抱有極端偏見和抵製情緒。唯一一位認為現有證據不足,拒絕草率斷案的8號陪審員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在麵對眾人的質疑時,他從容堅定。奇妙的是,他的這種堅持並不是緣於對案情理性的分析,而是來自他對美國司法製度中“合理懷疑”的理解和擁護,以及他“悲天憫人”的聖賢氣質。在眾人“逼迫”他對自己的判斷做出合理解釋時,他隻能從情感上呼籲大家尊重生命,認真討論案情。所幸,經過他的一再堅持,終於爭取到了一位同盟。隨著討論的深入,眾人驚訝地發現,原本無可辯駁的證詞似乎慢慢出現了破綻:同款折疊刀插在死者身上就一定意味著這是嫌犯的那一把嗎?中過風的老人可以隔著天花板在電車經過的轟隆聲中聽清疑犯高喊“我要殺了你”,並在15秒內從床上爬起穿過走廊看清夜色中跑出的身影嗎?近視的女人在睡覺時會戴著眼鏡並在電車駛過的刹那看清對麵窗戶中的殺人一幕嗎?低於父親七英寸的兒子能用違反常規的姿勢將刀向下刺到父親的胸部嗎?
隨著分析的深入,原本堅信疑犯弑父的眾人開始一個個倒戈,經過一段險些拳腳相向的爭論後,眾人終於達成一致,認為對案情產生了“合理懷疑”,故而無法斷定疑犯有罪。此時,觀眾心裏可能依然有疑問:盡管證人證詞不夠嚴密,那是否疑犯真的沒有弑父呢?當然,案件的真相並不是影片反映的重點,否則這就應該是一部還原案情的偵探片或犯罪片,而不是這樣一部以對白取勝的單劇情片了。
影片在極其有限的場景和時間裏用台詞為觀眾展現了一個無比開放的故事:一番有張有弛的討論後,眾人既不能確定少年真的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也無法確定他沒有做出這樣的惡行,隻要陪審團對案件某一環節產生“合理懷疑”,那麼罪行就不成立,這就是美國司法製度中“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的原則。相較於片中對美國司法製度的力量的詮釋,根植於人23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性中的懷疑精神和對生命的尊重顯得比法律和製度更有說服力,眾人交換意見時所流露出的人生百態亦值得觀眾思考:這12個陪審員有著各自的職業和生活,他們當中有仗義執言的工程師、恪守規則的欖球隊教練、客觀嚴謹的投資經紀人、睿智又深具洞察力的老人、圓滑世故又毫無見地的推銷員、性情暴躁與兒子有著尖銳矛盾的父親、傲慢無禮歧視貧民的暴發戶、走出貧民窟卻不敢直麵過往的體麵人……這裏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問題和語言表達的方式,通過對話、表情和肢體動作,他們形象地向觀眾展現了自己的性格、智商、背景以及心路曆程,這一展示過程亦將案件的討論推進展現得有層次、有節奏:每提出一個新的疑點就會展示出一個人物的性格,新的性格展示又引起了新的爭論,新的爭論又引發新一輪投票,新的投票結果又引出新的疑點……如此循環往複。編導就是這樣將眾人性格與案件信息同步揭示,讓觀眾充分掌握案件信息的同時產生一種層層解碼的觀影快感,一切顯得分寸得當、合乎情理,不矯揉造作。
而且,製片人將影片主要場景鋪設在法庭休息室這一狹小空間中,讓觀眾不受場景變幻的幹擾,從而放大對台詞的理解和對人性的感悟,不得不說設計十分精巧;通過悶熱天氣的設定以及鏡頭、光線、布景的變化加深局麵的壓迫感,讓觀眾有更強的代入感;通過平、俯、仰的視角切換來契合局麵的變化,展現角色立場的轉變。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是,導演在展示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時會運用不同的特寫來加深效果,比如在突出9號時,鏡頭會給出仰視近景,用以展現老人的弱勢和倔強;在10號大肆發表歧視言論令眾人紛紛離席以示厭惡這一幕中,運用廣角鏡頭最大限度地涵蓋了所有人,將人們極度厭煩的情緒拉到了極致。無論是情節設計還是拍攝的細節處理,無不讓人感到編導、演員在製作影片時的細致用心。
二、精神詮釋(一)製度力量的詮釋這部影片首先要展現的自然是美國的陪審團製度,不了解這一製度的236觀眾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罪是一件多麼需要嚴謹態度以及堅實專業知識的事情呀,在美國的司法製度和現實中竟然會隨機抽取一群彼此陌生、強湊在一起的“烏合之眾”來做最終判決!
對於這一製度,當然有很多爭議,它看起來就像美國司法製度上最薄弱的一環:美國的大部分公民有做陪審員的義務,陪審團和替補陪審團隨機抽樣,來的人五花八門,人種、膚色、職業、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各異,一旦選中將被強製要求來到審判現場,拿著微薄的報酬,麵對和自己毫無關係的罪犯,遇到重大案件時還需要被隔離……在美國強大的法律隊伍中為什麼偏要找一幫“外行”來做最終審判呢?
就算不考慮專業素質,這些人的責任心和義務感足以保證他們會認真冷靜地看待疑犯的生死嗎?以本案為例,這裏如果沒有8號的堅持,陪審團不就已經不經討論就把疑犯送上了電椅嗎?而且,影片中以推銷員為代表的幾人也像牆頭草一樣隨時倒戈,即使最後支持“無罪”,也根本說不出做出判斷的所以然來。的確,陪審團製度是有明顯弱點的,即使是理解和支持這個製度的人,也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完美的製度,隻是人們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製度罷了。而且,我們可能忽視了一點:在將少年的生死抉擇交到這12人手中之前,法庭審理工作已經完成,警察、律師、法官等專業人士已經完成了證據搜集、甄別、審理等工作,而陪審團隻是作為民眾代表,通過現場觀摩來對整個過程做出判斷,這個過程主要為了追求程序的合理性、正義性和公平性,從而減少錯判的概率。所以,根據現有證據,他們隻能判斷疑犯是否guilty(有罪),而不能判斷他是否innocent(清白)。
所以,美國司法製度對確鑿證據和程序公正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尋求案件真相和把罪犯繩之以法。陪審員製度所堅持的理念是,如果一切清楚明了、符合邏輯,那麼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做出判斷。這個製度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優點,那就是陪審團是最不容易受人操控的,他們獨立於任何政治勢力之外,他們的判斷,就是一般民眾的判斷。他們臨時受召,法庭為他們23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保密,使他們沒有心理負擔。所以,向整個陪審團行賄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向法官行賄的難度。其實,這樣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的總統大選,同樣是將選票留給民眾,即使選民並不都是政治專家,並不都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認真嚴謹的態度,即使這種程序本身也避免不了種種潛規則,但是,大選和彈劾等製度保障畢竟是從程序上賦予了民眾更多的權利和自由。
(二)一票都不能少,拒絕少數服從多數這部影片也很好地詮釋了美國的民主製度。從陪審團的投票規則來看,要判定疑犯有罪,必須是全票通過,而非“少數服從多數”。隻要有一人持反對意見,其他人就必須傾聽他的觀點,討論就必須繼續。而無論票數對比多麼懸殊,隻要有人提議投票,主持人就要組織投票,不能因為任何原因省去這些步驟。所以,每個人都有權利懷疑一切、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正是因為這種權利,人們會願意去思考,思考才更加有效。所以,從製度上來製約、規範行為,保障權利,往往來得更合理、更有效。
那麼,在製度的保障下,是否每個人都能做到獨立思考、拒絕少數服從多數呢?哪怕事關他人生死,有多少人會像影片中的8號一樣,固執地堅持,哪怕自己根本無法用理性的分析說明堅持的理由?當人們需要對一項不太熟悉的事情做出判斷,尤其當這件事與自己無關,自己也不感興趣時,人們往往會盲目追隨人數較多的一方,盡量避免成為異類或眾矢之的。這是一個我們最熟悉不過的社會法則,少數服從多數,或者叫從眾心理。
有這種心理其實很正常,常人每天要麵臨數不清的選擇,從個人衣著搭配到嫁娶擇業,從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到決定他人的生死,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能理性地分析、合理地判斷、不從眾、不輕易妥協,那一定已經超出了常人的承受範圍。隻是,如果一個人的選擇事關他人的利益甚至生死時,個人是否能摒除偏見和私心、克服冷漠和懦弱,站在“多數人”的對立麵,成為“掌握真理”的“少數人”呢?當我們在指責他人人雲亦雲、沒有原則操守時,是否低頭審視過自己呢?
238論文來源:來源於《環球縱橫》,年第期。
201624作者簡介:譚武英,女,年生,江西豐城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1979方向為語言文學、英語教學。
23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電影《黃金時代》的女性主義解讀許俐琴摘要:許鞍華執導的影片《黃金時代》以民國時期“四大才女”之一的傳奇作家蕭紅的人生及感情經曆為引線,演繹了當年一群在時代和命運的風雨中飄搖、鬥爭的熱血青年,再現了那個追求自由、追逐理想的民國時代的進步青年形象。本文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將全麵細致地解析《黃金時代》中的女性形象,以及電影如何在女性的視角下詮釋和建構女主人公蕭紅的人物性格,探討當時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現狀以及自我解放之路,以期能豐富和擴展對電影《黃金時代》的解讀。
關鍵詞:《黃金時代》;女性主義;女性敘事電影片名源自蕭紅曾寫給蕭軍的信中的片段:“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緊迫,這真是黃金時代,但又是多麼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蕭紅本人對於這段時光的態度相當複雜,在動亂的年代裏,能夠擁有那樣一段安逸閑適的時光,對於彼時知識分子的創作和研究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然而,從另一方麵,蕭紅卻在這樣的閑適生活之中,時常感到壓抑和苦悶,這樣的情感體驗,不屬於在文學和曆史視閾下的蕭紅,而是一個生活在那樣的年代中的女性所產生的獨特經曆。《黃金時代》正是從這一點出發,將蕭紅從現存的、被建構出的人物形象之中剝離,而首先將她看作是一個生活在特定曆史環境中的普通女性,同時,時時觀照其作240家的身份和知識分子的特殊情感,以此開掘蕭紅的精神世界,因而沒有將重點放在蕭紅的文學探索之路上。
一、《黃金時代》,詩化的年代與同樣表現那一年代知識分子命運和悲歡的電影不同的是,《黃金時代》最為顯著的特色,在於摒棄了主流的現實主義手法和偏於沉重灰暗的色調,采取了詩意的語言和情緒,讚美著涅槃於血與火之中的光明,以及在動蕩年代之中的人性,尤其是女性的華彩。影片刻意淡化了時代矛盾和鬥爭衝突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在反抗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傷痕,而是著力描述著在那樣的動亂之中人性的光輝和溫情。如果說,先前的電影,脫胎於20世紀30年代“左聯”主導的長篇現實主義文學的話,那麼,《黃金時代》在此之外兼顧了鬱達夫等作家高揚著的人的主體精神,前者注重的是曆史真實,並忠實記錄著個體或者群體在某個時代之中的行為和命運,後者則始終將“人”這一個體作為關注的焦點,著重強調個體的情感抒發。《黃金時代》在忠實地還原了魯迅、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聶紺弩等一批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的遇際同時,將鏡頭集中於蕭紅身上,一方麵,關注著彼時女性的遭遇和命運,更為重要的是,影片時時傾聽著來自那個年代的女性訴求。故在影片的處理手法和人物塑造上,采取的是更為女性化的方式,“詩化”的整體風格、對於情節和人物乃至細節的細膩處理正是這一方式的代表,而對於蕭紅、丁玲等女性人物的塑造,則更體現出影片的這一特色。
在中國的傳統敘事模式下,女性形象是在男性視角下建構而成的,一類是以男性為塑造標準的“巾幗英雄”,如花木蘭、穆桂英等,男權社會對於此類女性一以貫之的認同,實質上是對於男性主體侵入女性世界並造成女性的審美價值扭曲這一事實的高度讚揚;另一類則作為男性的玩物出現在敘述對象的角色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女性主體同樣逐漸失去了性別特征,而是呈現出“物化”的趨勢,供男性群體玩弄,甚至在許多時候,成為男性鬥爭24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的犧牲品和替罪羊,“紅顏禍水”“蕩婦”等名稱的出現,與其說是男性為自身的失敗找尋借口,不如說這也是他們習慣性地對女性群體的淩虐。誠然,在文明的肇始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變動,女性不可避免地成了“第二性”和“弱勢性別”(見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然而,在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兩性關係的平衡並未隨之演變,直至當下。《黃金時代》突破了當下藝術對於兩性的界定,在對蕭紅、丁玲等女性形象進行塑造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她們的女性特質,這種特質並非是為了滿足男性角色的欲望乃至觀眾的感官需求。眾所周知,蕭紅、丁玲的情感世界長期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對她們生活的窺探,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一部分群體心中所潛藏的偷窺欲。《黃金時代》在處理這一問題的時候,並未將其作為吸引票房的噱頭,而是在盡可能還原曆史真實的情況下,體現出女性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價值選擇。在影片之中,這些女性綻放出的美麗具有十足的自主性,渴望一切美好,她們執著於理想,敢於為之奮鬥和犧牲;她們追求愛情,尋找理想的愛情世界,即使遍體鱗傷,也不會失去本心。影片在傳達出女性的這些訴求的同時,時刻注意著“性別意識”,避免其成為男性傳達話語的另類工具,這在影片當中更是有多處展現。
二、《黃金時代》,女性的“說”與“被說”《黃金時代》在敘述方式上,也表現出對於時下同一類型和題材的電影的反撥。與此類電影以“全知”的視野俯瞰全部的曆史環境、事件走向和人物命運相比,《黃金時代》的第一人稱視角更具有張力。同時,利用大量的碎片化鏡頭和閃回式敘事,電影結構顯得更為飽滿緊湊,極具表現力。觀眾在跟隨著蕭紅經曆她跌宕的一生的過程中,對於她的命運和內心便會產生更為深入的了解,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蕭紅的自述向我們傳遞出,《黃金時代》中的女性,並非是人們(尤其是男性)通過話語和筆墨建構出來的,也並非是埋藏在故紙堆之中的幹癟軀體,而是鮮活的靈魂,這突破了女性長期處於“被242敘述”地位的這一事實,使得她們的主體意識極其強烈。與此同時,在影片之中,男性群體也展現出不同的麵貌。在蕭紅的敘述中,端木蕻良、蕭軍、魯迅等男性,不再具有男權視角之下的性別特征,而是變得謙和、隱忍、溫情。在此我們不過多糾纏於曆史的真實,因為更值得我們玩味的是,影片中所呈現的男性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蕭紅作為敘述主體所描述出來的。那麼,兩性在蕭紅的敘事邏輯中便發生了翻轉。女性作為敘事主體,在敘述過程中,建立極具“女性意識”的男性性格特征,這無疑是對當下電影話語的一次顛覆,也正是女性的獨立精神在影片之中最為明顯的展現。
與此同時,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影片當中女性對於她們自身的敘述和定義:對於蕭紅,她常常是麵色如霜、輕咬嘴唇、欲言又止的模樣,笑起來甚至略帶有一點琢磨不透的銳利和孩子氣,但她又是個極具才華的作家,文章裏世事人間的美好、疾苦、醜陋、掙紮、不堪輪番上演,文章外她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永恒追求愛與自由。
對於丁玲,經曆非人折磨,成就非一般的美名。紅顏薄命反而練出了她一身鐵骨。率性、果敢,有氣質、有魅力,真正是女人中的女人。1938年丁玲與蕭紅的相遇,被認為是曆史性的一刻。後來蕭紅客死異鄉,20世紀50年代後期,丁玲兩次遭受殘酷迫害。恢複名譽兩年後病逝,被公認為中國女權運動的開風氣之先者。
對於梅誌,“在西伯利亞礦山的深處,保持住你們高傲的耐心……”這是普希金讚美十二月黨人妻子的詩句,後來被用來讚美她。這個喜歡淺色、微笑的女子,永遠有著20歲的動人眸子。丈夫胡風說她好騙、幼稚,可她一直陪伴胡風走過後來的苦難時光,還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兒童文學。
對於白朗,她是那種話不多的女人,永遠默默的,默默應許母親把自己嫁於羅峰;默默當上東北第一個報社女編輯……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她被牽連才發聲,絕不再寫一字。就是她,一直默默幫助著蕭紅,同樣作為東北人,24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一路從北到南,始終給予蕭紅照料。
《黃金時代》以濃豔的色彩勾畫出幾位女性知識分子的一生,同敘述中的男性相比,這些女性的性格被刻畫得更為突出。然而,影片所塑造的女性堅韌的性格,並非是對於男性形象的簡單移植,而是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
同時,這些性格也絕不是某一抽象理念的具象化解釋,正如我們幾十年來話語中的女性那樣:……永澤,我憎惡這個萬惡的社會,我要撕碎它!可是我像蜘蛛網上的小蟲,卻怎麼也擺脫不了這灰色可怕的包圍。……家庭壓迫我,我逃到社會;可是社會和家庭一樣,依然到處發著腐朽黴爛的臭味,黑漆一團。這裏,你的堂兄和我父親是一樣的貨色———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我真像一隻孤獨的駱駝,背著沉重的負擔,跋涉在無窮盡的苦難的沙漠中。……永澤呀,何時才能看見綠洲?何時又才能看見那渴望的甘泉呢?……道靜直直地注視著江華那張從沒見過的熱情的麵孔。他那雙蘊藏著深沉的愛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麼都明白了。
許久以來她的猜測完全證實了。這時,歡喜嗎?悲痛嗎?幸福嗎?她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也感覺不出來了。她隻覺得一陣心跳、頭暈、腳下發軟……甚至眼淚也在眼裏打起轉來。這個堅強的、她久已敬仰的同誌,就將要變成她的愛人嗎?而她所深深愛著的、幾年來時常縈繞夢懷的人,可又並不是他呀……可是,她不再猶豫。真的,像江華這樣的布爾塞維克同誌是值得她深深熱愛的,她有什麼理由拒絕這個早已深愛自己的人呢?
上述的文字來自《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靜,正是我們在那樣的年代下所塑造出的完美人格,而她實質上隻是政治口號的傳聲筒,帶有特殊時代的244烙印。與此相對的是,《黃金時代》在敘述了蕭紅、丁玲等人艱辛而光輝的一生的同時,並未將這些苦難作為關注的中心。相反,她們在經曆苦難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著女性所獨有的魅力,尤其是蕭紅和丁玲,無論是作為作家還是女性,其身上都充滿了對於苦難的超越和對自由、理想和光明的無限向往和追求。她們既是獨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先鋒和勇士,也擁有傳統女性對情感和生活的摯愛與熱情。
女性的自我敘述與男性視角下的對於女性的敘述,兩者之間並非是完全對立的,而是呈現出一種雙向互動的關聯,女性的自我敘述,囿於年限和女性的社會地位,當下無法取得與男性視角平等對話的身份。然而,在交互的過程之中,女性視角下的自我認知,是對於目前男權主導下的女性形象的修正和補充。同時,女性視野中的男性形象,也有助於男性在當下絕對話語權影響下的盲目自我滿足之外,對自身進行更為全麵的認識。《黃金時代》將兩性從曆史敘述之中抽出,作為獨立的性別個體置於時代的背景之中,對於考察知識分子的人格構成,無疑是一次大膽而有效的嚐試。
三、結語電影《黃金時代》用鏡頭語言講述了作家蕭紅的人生及情感故事,在其愛情經曆的轉折中展現了一個獨立女性在多舛的命運中的悲情與才氣。蕭紅短暫的生命裏留下了百萬字的作品,她有她超越時代的一麵:她對於文學創作的“獨具我見,不合眾囂”的個性觀點,與魯迅間的交往和理解以及兩人相近的文學追求,她致力於對準人類愚昧的筆鋒……她也有自身對愛情的執拗與委屈。這種鮮明的個性對比從女性主義的角度更容易去解讀和展現,這也是《黃金時代》這部影片廣受熱議的原因之一。
女性主義理論研究是文藝理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於電影理論研究來說更是濃重的一筆。因而,我們不僅要從男性主義理論的視角展開討論,更應該重新審視女性主義理論的貢獻。同時,通過電影熒幕上塑造24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的女性人物特點來研究當代的社會構成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狀況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導演、編劇為電影事業貢獻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她們投身於影視行業,用自身獨特的女性視角和經曆講述人生故事、表達社會觀點。她們的作品有的關注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成長,有的表現女性的獨立與奮鬥,有的聚焦多年來女性地位的變化和社會環境對女性的角色塑造。正是由於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對女性主義做出了有益探索,才使我們能更清晰地理解女性與社會的關係,理解女性主義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
論文來源:來源於《電影文學》,年第期。
201521作者簡介:許俐琴,女,年生,江西上饒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1973漢語言文學。
246現代主義文學特色的完美體現———艾略特詩歌作品分析宋乃康馬豔摘要:現代主義文學作為現代主義運動形式之一,多角度、全麵地反映了西方現代社會的社會現狀。其主要特點是“新”:主題新、表現手法新。艾略特作為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主將,其詩歌無論是從主題還是從技巧等方麵都完美地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特色。
關鍵詞:艾略特;詩歌;現代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傳統的價值觀念、藝術標準乃至整個文明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現代主義思潮應運而生。作為現代主義運動形式之一的現代主義文學多角度、全麵地反映了西方現代社會的社會現狀。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是“新”。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是主題新。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一反浪漫主義田園牧歌式的感情抒懷,而以表現現代社會人類的孤獨、焦慮、絕望、精神空虛等為主題。第二是表現手法新。“現代派文學最為人稱道的成就就是其在藝術形式上的創新”,為了表現出與傳統的決裂,“現代主義在藝術上廣泛采用象征、寓言、蒙太奇、夢幻、意識流等技巧,運用多層次、多線條、多視角的表現手法”。
艾略特是公認的最傑出的現代主義詩歌代表人物。作為“開創英國二十至三十年代現代派詩的中心人物”,“艾略特是影響詩的潮流的人”。艾略特先24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後發表了諸如《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個四重奏》等,開創一代詩風的不朽傑作。本文通過對艾略特幾首著名的詩作,包括《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簡稱《情歌》)、《荒原》《小老頭》《空心人》等,從主題、文體特征和技巧等幾方麵的分析、探討艾略特詩歌中現代主義文學特色的集中體現。
一、艾略特詩歌的主題艾略特的詩歌深刻揭露了現代西方人精神空虛、行屍走肉的生活狀況。
艾略特在其作品中主要從現代社會生活的醜陋麵貌、現代人的精神空虛、孤獨絕望、缺乏自信等方麵表現社會現實。
(一)現代社會生活的醜陋麵貌在其詩歌作品中,艾略特一方麵用象征主義手法勾起讀者的聯想,間接地表現生活醜陋麵,另一方麵用白描手法,直截了當地刻畫醜陋的現實。
在《情歌》一詩中,詩人開篇就以“黃昏不再具有美感”展開,夕陽被描寫成像麻醉的病人躺在手術台上,給人一種麻木、混沌的感覺。街道是半冷落的、乏味的,本該僻靜的棲息地卻熙熙攘攘、嘈雜不安;餐館裏也是牡蠣殼遍地,汙穢不堪。這些描寫都是作者有意為之,意在讓讀者產生不愉快的、不舒服的聯想,體會到現代西方社會生活醜陋的現狀。在這首詩中,作者同樣刻畫了人物的醜陋。“客廳裏的女人來來回回地穿梭∕正在談論著米開朗琪羅”。這兩句的描寫讓讀者似乎認為與普魯弗洛克約會的女子應該是高貴文雅的,因為她們討論的話題是高雅的藝術,但在後麵的詩行中,讀者會認識到,這些女人不過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因為她們注重的也不過是男人的外表,“她們將說:‘他的頭發長得多麼稀!’她們將說:‘但他的手臂和腿瘦骨伶仃!’”,這兩句詩就是最好的注腳。
在《荒原》中,艾略特同樣描寫了一個肮髒醜陋、麵目可憎的社會。首先,這首詩的標題就給讀者一種暗示:現代西方社會是幹旱荒蕪、沒有生氣和生248機的荒涼大地,同時也暗示著人類生活在精神荒原的事實。在詩中,艾略特更是濃墨重彩地展現了現代人的醜陋,“不生也不死”的倫敦人,有錢人在豪華住宅裏的百無聊賴、空虛落寞,小酒館裏女人們庸俗不堪的話題,現代人有欲無情的性愛,泰晤士河上的白骨森森,等等。艾略特的筆觸穿越春夏秋冬,縱橫西方世界,洞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目的隻有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多層麵地展示西方社會信仰危機、物欲橫流的醜陋現實和人們甘於墮落、追名逐利的醜陋麵目。
(二)現代西方人的精神空虛、孤獨絕望、缺乏自信《情歌》的主人公普魯弗洛克是一個典型的現代西方人。從他的衣著看,他應該是上流社會的人,穿著晨禮服,“華麗而端莊”;從他的表現和談吐看,他應該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紳士或學者。這理應是一個談吐優雅、舉止得體、充滿自信的社會精英。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麵對與女人約會這件事時,卻把它看作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反複詢問自己“我敢嗎”,事實上,這首名曰“情歌”的詩不帶有任何情歌的味道,艾略特自始至終描寫的都是普魯弗洛克的猶豫不決、踟躕不前、反反複複,表現的是這個現代西方社會精英的迷茫、孤獨、自卑、失意和對生活的絕望。
小老頭是艾略特創造的另一個現代西方人。他是艾略特詩歌《小老頭》中的主人公。該詩通過一個老頭子的獨白描繪一種空幻的感受。小老頭既沒有輝煌的過去,他的現在也平庸不堪、毫無意趣,他住在一所“老朽的房子裏”,整天無所事事,百無聊賴地坐著,空歎著“我失去了欲望∕我失去了我的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我沒有魂”。處於這種境地的小老頭麻木不仁,既沒有生活的激情,也失去了宗教信仰的動力,隻好感歎自己是“空空的梭子∕織著風”。一個沒有靈魂、沒有信仰、空有一副皮囊的現代人形象躍然紙上。
二、艾略特詩歌的文體特征和技巧艾略特詩歌的文體特征和技巧也表現得與英美詩歌的傳統截然不同。
24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作為現代主義文學的主將,艾略特的詩歌在文體特征上表現為“支離破碎”的形式。在技巧方麵,艾略特廣泛運用戲劇獨白的表述方式及象征主義、意識流、蒙太奇等表現手法。
(一)“支離破碎”的形式在《玄學派詩人》中,艾略特寫道:“詩人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具有涵容性,暗示性和間接性,以便強使———如果需要可以打亂———語言以適合自己的意思。”這幾句話可以作為艾略特詩歌文體特征的最好注腳。
艾略特詩歌文體特征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表麵看上去支離破碎、雜亂無章。他的許多詩歌作品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尤以《荒原》為甚。《荒原》全詩由五部分組成,但每部分之間並沒有有機的關聯,都是相對獨立的單元,都可以成為單獨的個體,這是其一。其二,在詩行或詩節之間,讀者也很難找到充足合理的邏輯聯係,上下起承轉合時常顯得非常突兀,毫無關聯可言,該詩的第二部分《對弈》就是很好的例證。這一部分的第一個場景是一位貴婦人和一個年輕人在旅館閑聊,而第二個場景則是在一個小酒館裏,另外兩個人在下棋。“‘我們明天幹什麼?∕我們究竟幹什麼?’∕十點鍾要熱水。∕若是下雨,四點鍾要帶篷的車”。在上述引用的詩行中“,十點鍾要熱水”是兩個場景的分界線,但如果不經過認真的分析和解讀,讀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艾略特的詩中,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時甚至在同一個場景中,艾略特會插入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詩句。這種表現形式的運用使得艾略特的詩歌特別難以理解。這正是艾略特想要達到的目的和想要表達的思想。其實,艾略特詩歌的這種支離破碎的形式隻是一種表麵現象,“表麵的混亂與無序是為了體現現代社會的混亂與無序,以達到主題和形式統一的目的”。
(二)戲劇獨白的表述方式艾略特的詩歌形式駁雜,意象眾多,看似雜亂無章。如何把這眾多的意象連成一個整體,組合在一個主題思想之內呢?艾略特采用了戲劇獨白的表述方式。事實上,艾略特並不是第一個將戲劇獨白的表述方式運用在詩歌250中的,英國很多詩人,如喬叟、丁尼生、勃朗寧等都使用過這種表述方式,而且寫出了優秀的作品。但“戲劇獨白詩在現代主義大詩人艾略特筆下變得更加複雜,可以認為是戲劇獨白詩中說話人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陳兵,2005:74)。《情歌》《荒原》等作品采用的都是這種形式,因為艾略特認為,詩歌的最理想的表達媒介是劇院。《情歌》中的普魯弗洛克、《荒原》中的泰瑞西斯都是戲劇獨白詩中的講述者。通過這種方式,艾略特“直接進入人物的心靈深處,展現他們的內心衝突,並將他們與時代相聯係,使得他們既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又能展現時代的特征”。
(三)象征主義、意識流、蒙太奇等表現手法象征主義手法是艾略特詩歌中最主要的表現手法。這與他的著名的“非個人化”理論和“客觀對應物”理論密不可分。艾略特認為,“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為了逃避詩人的個性,詩人必須以“一套事物,一串事件”來進行暗示和象征,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據此理論,艾略特在詩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創造了大量的意向來表現現代西方人頹廢、孤獨、絕望、灰色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麵貌,來表現現代西方社會醜陋的現狀和信仰危機的事實。
意識流和蒙太奇也是艾略特在詩歌中運用較多的表現手法。意識流本來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特征,後來被現代主義作家廣泛應用在文學作品中,主要表達作品人物的思想活動和心理狀態。艾略特在其詩歌中也大量運用了這一手法,如《情歌》中的“你和我”就是普魯弗洛克對現實中的自己和幻想中的自己的稱呼,另外,詩中第15行至第29行,普魯弗洛克的思緒從現在跳躍到過去,中間夾雜著對幻想中的約會女子的想象,等等,都是意識流手法的運用。
蒙太奇手法也是從電影表現手法中借用過來的,指場景與場景之間的切換、剪接沒有烘托,沒有銜接。《荒原》中就大量運用了這種手法,如第二章第一、二場景之間的轉換,小酒館場景中兩個女人談話時突然插入的酒館侍25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者打烊的聲音,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通過上麵對艾略特詩歌的主題思想、文體特征和詩歌技巧等幾方麵的分析,不難看出,艾略特的詩歌充分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特色。艾略特不愧為現代主義詩歌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論文來源:來源於《大象》,年第期。
20108作者簡介:宋乃康,男,年生,江西九江人,碩士,教授;主要研究方1973向為語言學。
252淺談文學意圖存在形態向沁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總是對人的社會行為的意圖表現出高度的關注,因為對人的社會行為意圖的認識,事實上已經成了人們認識自身社會行為的性質、認識行為發生的原因,以及認識人的社會行為形態與行為結果何以如此的一條重要途徑。一旦了解了行為的意圖,往往會加深對這種行為實質的認識和理解。文學作為人類社會活動之一,同樣也存在著自身的意圖,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事實。而對文學意圖的研究與了解,同樣也可能加深對文學活動的性質、文學的創作與接受過程、文學活動的社會效應等一係列重大問題的認識,同時也能對我國文藝理論建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長期以來,不知什麼原因,文學意圖卻很少得到我國以及國外的文學研究者們應有的重視。進入20世紀以後,人們雖然開始關注作家的創作意圖和讀者的接受意圖,並對此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這些研究都不是對文學意圖的研究,真正的文學意圖研究,至今依然沒有得到正麵展開,這不能不說是文學理論研究的一大遺憾。
文學意圖研究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新的工作,它也是一項十分浩大而複雜的學術研究工程,而這項工程的完成,則將有待於人們的共同參與。
本文的任務隻是提出“文學意圖”這一概念,以引起廣大讀者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準備從文學存在形態方麵做一番粗淺的探索,以圖拋磚引玉。
並非所有具體的文學活動都直接體現著文學的整體意圖,也並非所有25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的文學文本都直接地表現著文學意圖,有更多的文學活動、文學文本似乎與文學的整體意圖無關。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很多情況下,作家、讀者在從事文學活動時,似乎並沒有意識到“文學意圖”這一問題,一些文學文本也似乎沒有直接地反映出“文學意圖”。這種現象其實並不能說明文學活動沒有意圖,相反,它卻暗示我們,文學意圖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它的存在形態不是單一的、顯然的,也不一定具有明顯的可感性。
具體而言,文學意圖主要以顯在的形態和隱在的形態存在於人類的文學活動中。所謂文學意圖的顯在形態,是指人們在從事文學活動時,其意圖不僅在文學活動者的心中以一種自覺的意識形態呈現,而且這種意識形態也常常表現於其文學文本中,一般的文學接受者幾乎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簡言之,這種文學意圖的存在形態是一種具有明顯可感性的存在形態。
當文學意圖以顯在形態呈現時,其對文學活動的影響是明顯而巨大的。
當作家懷著這種自覺的文學意圖時,在其文學創作活動中,作家將會自覺地肩負起高度的社會責任,具有某種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同時,作家的創作立場也會明顯地偏向於某一端,帶上鮮明的政治色彩。他們或以某一階級的代言人的身份,或以時代精神的化身,或以某一民族的喉舌,或站在黨性原則的基礎上來進行自己的文學創作,使自己的創作活動突出地表現出文學意圖。巴爾紮克曾說:“活在民族之中的大詩人,就該總括這些民族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該成為他們時代的化身才是。”黃藥眠先生也說:“我認為衡量一篇作品之是否有人民性,最主要的還是要看作者的立場,即他是不是在那一個特定的曆史時代站在進步的立場來處理題材,反映生活。”一旦作家懷著某種自覺的文學意圖從事文學創作活動時,其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也會帶上鮮明的思想傾向性。在曾經的一段曆史時期內,人們比較注重文學的思想傾向,並以此作為評判其藝術質量的重要尺度。這樣一來,作品的思想傾向的正確與否,就直接地與作品自身的命運緊密連接在一254起。這裏,我們並不想否定作品的思想傾向性,也不是說帶有鮮明思想性的作品,其藝術質量就一定不高,其實,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之間並不是截然對立的,一些偉大的文學家的經典作品本身就是明證。
文學意圖的顯在性形態之所以存在,既與單個的文學活動者有關,更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切聯係。尤其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時期內,當國家的高層人士意識到文學意圖與其政治、法律、道德等有著重要聯係時,他們往往會采取一些行政措施,對文學意圖加以強力牽引,使之與政治、法律、道德等形成一種意識的合力,來共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與發展。與此相應的是,一些作家、讀者、批評家,也會敏感地意識到文學意圖自身的價值及與政治、法律、道德等之間的關係,出於國家的需要,出於對社會穩定和諧的考慮,或其他一些原因,也會自覺地行動起來,加強與政治等一致的社會合力,推動這一曆史時期的文學活動向政治、法律、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靠攏。
在這樣兩大力量的合力推動下,文學意圖就自然會浮出水麵,以顯在的形態呈現出來。
在更多的時候,文學意圖總是潛隱於作家的內心深層,有時甚至還潛隱於作家的無意識中。尤其是文學活動的根本意圖,更是如此。作家在從事文學創作活動時,也許他自身並沒有明顯地意識到文學意圖的存在,他隻是在自己內在情感的驅動下,進行創作。所以,許多作家在談及自己的創作經驗時,都很少能講清自己創作活動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文學意圖的隱在性,常常使得許多文學文本中所隱含的文學意圖顯得更加模糊而縹緲,這種意圖的隱在性,就有可能導致人們在接受過程中,對文學文本中隱含的意圖的把握,出現不同程度的誤讀或曲解現象,有時讀者的理解與文本的隱含甚至會完全不同。加西亞·馬爾克斯與門多薩有一段關於《百年孤獨》創作意圖的談話:“門多薩:你在著手寫《百年孤獨》的時候,請問,什麼是你的創作初衷?馬爾克斯:我要為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門:許多評論家說,你這部作品是對人類曆史25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的一種隱喻或諷喻。馬:不是這麼回事。我隻是想藝術地再現我童年時代的世界……要說有什麼更加複雜的創作意圖的話,那也是不自覺的……評論家和小說家完全相反,他們在小說家的作品裏找到的不是他們能夠找到的東西,而是樂意找到的東西。”文學意圖的隱在性形態,對人類的文學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首先,從宏觀的角度上說,這種文學意圖的潛隱,會消除人們對某種過分的政治或道德意圖的渲染所產生的逆反情緒,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地接受文學的根本意圖,從而增強藝術的社會功能的發揮。從微觀的角度上說,這種影響力無論是對作家的文學創作,還是對讀者的文學接受都同樣發生著巨大的作用。一個作家在其從事文學創作活動時,由於文學意圖的隱在性,其文學意圖就有可能對作家的創作活動產生潛在的而又可能是不可抗拒的牽引力,使作家的創作在一種不自覺的狀態下,悄然朝向文學活動的根本意圖指向發展。而潛隱於文學文本中的文學意圖,使得作品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可能化為無底深淵,從而為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提供了一個無限寬廣的想象域。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條件,對文學內容進行無限的再創造,從中獲得某種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文學意圖的隱在性,對讀者的接受過程的影響更為巨大。
值得強調的是,人與社會都是十分複雜的,人的內心的複雜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複雜性以及社會的複雜性,其複雜程度完全超越了人們想象的邊界,這就注定了“和諧社會、安頓靈魂”的文學意圖的最終實現並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可以輕而易舉地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但是,這並不等於文學就應該因此而改變自身的根本意圖,臣服於實現意圖道路上的種種艱難。相反,正因為我們知道這種複雜,了解這種艱難,才努力地確立文學的這一意圖。因為,我們知道,隻有這樣,人類一切文學活動的意義才會顯得更加光輝燦爛。最後,我們將引用俄羅斯著名作家柯羅連科在《火光》中所說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在這以前和在這以後,曾有許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256止使我一人心馳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卻仍然在那陰森森的兩岸之間流著,而火光也依舊非常遙遠。因此,必須努力劃槳。然而,火光啊……畢竟……畢竟就在前頭!”論文來源:來源於《時代文學》,年第期(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