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學院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主編朱盛萍江西高校出版社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南昌工學院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朱盛萍主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8ISBN978-7-5493-7567-7Ⅰ.①南…Ⅱ.①朱…Ⅲ.①科學研究—文集Ⅳ.①G3-5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97287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刷廠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33字數475千字版次2018年8月第1版印次2018年8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7567-7定價66.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8-891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前言在改革開放的第個年頭,即年,江西省教育委員會下發了《關101988於“同意舉辦民辦贛江大學”的函》(贛教成字號)文件,從此,贛鄱大88057地上崛起了一所全日製民辦大學———贛江大學。學校在我國大力改革辦學體製、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的大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經過年的發展壯大,30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辦學規模和辦學實力,成為中國知名區域一流的民辦高校。年和年先後更名為江西贛江專修學院和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19982004院。年,學校升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南昌工學院。年,學校成為教育20112013部民族教育司和江西省教育廳“以增強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少數民族本專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綜合改革”的兩項改革試點單位。年,學校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確立為“向2015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試點院校”。年,學校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普通高等2017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目前,學校已成為以工為主、民族教育特點突出的應用型大學。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最集中體現。為此,學校加大經費投入,鼓勵教師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各項科研活動,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總結發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年2017年底,全校教職員工共發表各級各類論文餘篇,其中核心論文餘2800180篇,國際會議(、、檢索論文餘篇。
SCIEIISTP\/ISSHP)280Ⅰ
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為了總結過去,放眼未來,讓社會了解民辦院校科研工作的艱辛曆程,加強優秀論文成果的交流與推廣,激勵全校教職員工的科研熱情,營造更加濃厚的科研氛圍,《南昌工學院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萃取篇精華,有的論文關注民風民俗、少數民族1988201860應用型人才培養;有的論文側重於教育教學法的改革,涵蓋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學、教育學和法學等學科交叉支撐的理論探索;有的論文突出科學技術的實踐應用,切實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論文集比較全麵地反映了年來我校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等工作取得的成果,其中既有30年輕教師的探求之作,更有學校領導和資深教授的深深思考。
謹以本書作為獻禮,恭賀南昌工學院建校周年。本書由南昌工學院30朱盛萍教授任主編,肖守柏、張興國和李敏任副主編。在編印過程中,得到了有關領導和教師的關心支持與配合,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由於篇幅有限,還有許多優秀論文未及收錄,甚為遺憾。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在審編過程中難免存在疏漏,敬請各位同人批評指正。
朱盛萍2018年6月Ⅱ
目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三方角色定位陶也青等(001)淺談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劉葉飆等(006)民國時期江西省鄉村師範建設模式探析王小軍(012)教育信息化投入機製改革研究鍾元生等(020)高校體育專業教師職業素養研究譚振等(028)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於曉楠等(036)應用型本科高校管理類物流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呂品等(044)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院校工程審計模擬實訓改革探析塗粵駿等(053)高職數據結構課程趣味教學的實踐王劍等(063)高職“一體化進階式”技能型人才培養初探王麗明(069)對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探討王斌等(076)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及其競爭力探析朱盛萍等(082)消費型增值稅下固定資產涉稅業務會計處理探析黃儉等(091)CFO變更對財務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年中國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2001耀2013A徐芳蘭等(102)建築企業利潤空間提升策略劉文萍等(118)我國旅遊綜合體開發模式及分類發展對策吳儒練等(126)00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旅遊功能區理論闡釋與實踐發展熊山妹等(137)隨機產出條件下三級供應鏈收益分配研究陳則輝等(14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學與理論創新———評《新供給經濟學》楊國華等(160)淺談企業市場營銷管理及創新策略周蕾等(164)烏蘭夫:執著前行民族教育的拓荒者陳宇(170)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路徑探究胡誌新等(177)隱喻與潛在:論民俗文化與民族預科教育的對接———基於江西高校民族預科教育的探討曾曉輝等(186)試論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的提高張廣才(194)少數民族預科語文分層教學實驗的效果分析———以南昌工學院為例吳學輝等(198)尋找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讀劉亮程的散文《我改變的事物》胡孝根(210)漢英微觀宏觀語境差異對英語篇章語境學習的影響王亞東(215)簡論陶淵明農業觀與田園詩創作吳勤喜(222)電影《十二怒漢》的敘事分析與精神詮釋譚武英(233)電影《黃金時代》的女性主義解讀許俐琴(240)現代主義文學特色的完美體現———艾略特詩歌作品分析宋乃康等(247)002淺談文學意圖存在形態向沁(253)發展基層民主,促進新農村建設陳忠(258)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基於“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視角陳博旺等(263)“一帶一路”的文化互通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黃義靈等(269)簡析工程的多維屬性徐長山等(280)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正思想———基於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薑黎黎等(291)論習近平廉政建設思想的科學內涵姚軍營等(299)基於計算機仿真的多孔陶瓷電容器失效特性研究胡鵬等(308)基於嵌入式ARM的果蔬包裝機智控係統設計與研究羅成等(317)二維離散分數餘弦變換的改進形式徐九南等(326)基於魯棒反演滑模法的電力係統混沌控製胡茗等(333)西藏古代雜技價值與傳承研究羅帥呈等(341)格值有限狀態機的乘積與覆蓋婁全福等(354)過程控製網絡中一種抗延遲通信算法仿真張文傑(364)關聯色噪聲對集合種群穩定性和平均滅絕時間的影響王國威(373)物聯網用戶目標節點入侵實時定位仿真鄒水龍(383)00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水下目標激光成像係統設計及實現何員子(394)CSBTT:一種基於二叉樹遍曆的XML文檔編碼模式萬裏勇等(403)熱連軋機輥係非線性水平振動特性彭榮榮(413)含參集值強向量均衡問題近似解的連續性熊昀暄等(422)Z-半連續偏序集的基及其範疇性質姚麗娟(430)混凝土澆築層頂麵散熱比例探討田開平等(436)二維Gross-Pitaevskii方程的辛格式符芳芳等(445)基於意象空間的城市特色研究———以敦煌為例陳春宇等(453)基於Web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動態模型研究郭鬆等(467)Pt-Ir合金化提高PEMFC中純鉑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曾敏等(476)靜載荷作用下單顆粒破碎的分形統計規律研究李晶等(486)基於模糊收益率的最優投資組合模型李磊等(496)矽藻指數篩選及水質多指標評價體係構建黎佛林等(503)004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三方角色定位陶也青劉葉飆朱盛萍摘要: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明晰三方的角色定位,理清三方的權責關係,加強三方的溝通與協作,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工學結合;角色定位;政府;企業;高職院校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建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突出問題。找準政府、企業、高職院校三方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角色定位,理清三方的權利與責任,加強三方的溝通與協作,是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成功的關鍵。
一、政府在工學結合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與高校之間是典型的命令———服從式的內部行政關係,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調動各辦學主體的積極性,如何兼顧各方的利益關係,政府起著協調的作用。政府應切實進行角色轉換,即從直接管理者變為間接的宏觀調控者和中介者。
(一)宏觀調控者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政府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實現宏觀調控者的角色:一是行政手段。通過製定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引導、扶持、規範高00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職教育的發展。二是經濟手段。通過製定財政政策,利用稅收杠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和發展規模,使企業和相關職能部門履行參與職業教育的職責,並做到獎懲得當。三是法律手段。建立並健全法律法規體係是政府的主要調控手段與管理依據,各級政府應以《高等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為基礎,加快相關配套法律的建設步伐,同時抓好法律、法規的監督與落實工作。
(二)中介者麵向市場辦學,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方向。目前,我國企業界、人民大眾對高職教育的認識與認可度不夠高,企業參與高職辦學的自覺行為還未真正形成,高職院校由於自身原因也難以捕捉到最新的市場需求。因此,政府作為中介者,要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一方麵,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谘詢,為人才培養提供方向,創建企業參與辦學的機製;另一方麵,引導企業捐資助學,並依托高職院校,構建科技創新的服務平台。
二、企業在工學結合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企業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社會基礎。它們應是工學結合教育的主要投資者、服務者以及職業技能標準的製定者。
(一)主要投資者據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4%,與4.7%~4.9%的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較大。而且我國能劃撥到每一所高職院校的經費甚微,部分高職院校甚至沒有政府的撥款。但根據市場經濟中“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作為職業教育最大受益者的企業理應成為工學結合教育的主要投資者。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每年技術教育開支中80%以上是由企業負擔,而且國家還規定這部分開支可以免予征稅。因此,政府應建立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融資政策,把企業和社會團體的資金吸引到高職教育中來,鼓勵他們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投資。
002(二)服務者企業最清楚工作崗位和環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實際要求。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在工學結合模式中為高職教育提供各種服務,如提供學生實訓基地,培訓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師,挑選思想、業務、素質好的技師指導學生實習,適當解決實習學生的生活補貼,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參與高職課程的開發與教材的編寫等。
(三)職業技能標準的製定者企業資深的技術、管理專家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和管理經驗,他們對從事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有著透徹的理解,對行業未來技術的發展、變革以及世界技術的發展趨勢有著靈敏的嗅覺。各行業組織業內的專家在製定職業技能標準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能力。
三、高職院校在工學結合模式中的角色定位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區別是職業性,它應按照特定職業群對從業者素質的要求,培養適應相關崗位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教學要摒棄重講解、輕訓練,重課內、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就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在工學結合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注意履行好教學管理者、科研開發者和服務者三個角色。
(一)教學管理者按照工學結合模式對教學管理的要求,高職院校除了要解決學校內部的責權分配問題,還要聯動企業參與教學管理。從實際情況看,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一般是由學校、教務處、係部構成一個自上而下的權責體係。在這個權責體係中,學校應主要定位於做好總體規劃設計,立足於宏觀決策和監督,對全校的工學結合工作進行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控製,確保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行;教務處是工學結合教學管理的信息與服務中心,是聯係學校與係部之間的紐帶,是學校教學管理的具體組織者和各種關00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係的協調者;係部則是工學結合教學管理的具體實施單位,它要在教務處的指導和協調下,負責本部門的教學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改革工作及其所屬教研室、實驗室、實習基地等部門的管理工作。基於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學管理的實質就是教學管理權限的重新分配,一方麵學校要向企業“外移”責權,使企業參與教學管理;另一方麵學校要向係部“下移”責權,使學校、教務處、係部明確各自的職責所在。學校三級管理體製與企業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立體式、網絡式的高職教學管理模式,保證了工學結合的順利開展。
(二)科研開發者工學結合過程中,科研職能的實施主體包括在校的教師和學生。教師追求的是一專多能,注重的是對知識創新、科技創新能力的轉化,在相關產業和行業領域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發聲望;學生則是在實踐訓練過程中快速地適應職業技能標準要求,並通過技術探索與革新體現其科研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通過教學科研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服務、技術支撐、技術顧問以及轉讓科技成果,對地方經濟發展起著推動、促進和輻射作用,這也是讓企業了解並積極參與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一個很好的誘因。
(三)服務者高職教育的服務職能主要通過其教學和科研職能的實現而得以體現。
其一是服務於地方經濟。其二是服務於企業。工學結合建設校外實訓基地,進一步強化了實訓基地職業氛圍的營造和企業文化的建設,有利於實訓基地成為人才培養基地、科研開發平台及對外培訓的重要場所。企業可以借助高職院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貫穿到學生教育培養的過程之中,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其三是服務於學生。工學結合教育可以強化對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讓學生以“職業人”的身份參與工作,在實踐中學習成長,並大幅度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004四、結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隻有在政府、企業和高職院校三方的積極互動中才能發揮其合作育人的功能。政府應為校企建立溝通合作的橋梁,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獎勵工學結合優秀的企業,同時,完善相關法規政策,營造有利於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輿論環境;企業作為工學結合的最大受益者,應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合作,盡可能地為高職教育提供實習條件和經費支持,這樣也可以為其自身發展提供有用的人才;學校則應積極爭取政府與企業的支持,同時以行(企)業為背景,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做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並以此反哺當地企業,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項目資助: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09JXJG-)。
09-51-1論文來源:來源於《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年第期。
201012作者簡介:陶也青,男,年生,江西南昌人,教授,現任南昌工學院副1963董事長、黨委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00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淺談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劉葉飆曹思芹萬燕摘要:針對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問題,本文認為,學校、家庭、學生、企業、政府五方利益相關者均是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主體。通過調查分析這五方主體在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過程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原因,為構建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提供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問題;原因職業核心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活動都必需的,是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和技術飛速發展的綜合能力或基本能力,是可伴隨人終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它不同於職業特定能力隻適用於具體某一職業或某一行業的工作崗位,普適性是它最主要的特點。當我們不得不麵對“不管你現在掌握了什麼技術,都不能保證你能成功地應對明天的工作”的現實時,職業核心能力將成為我們最有力的應對武器。
我國學者對職業核心能力的研究雖然在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從現狀來看,此理念還尚未完全被人們理解和接受。研究範圍也僅僅停留在職業院校,或者僅從學校、企業一方或兩方的角度進行探索。事實上,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學生一樣,都是未來的職業人,都將麵臨就業擇業的難題,都有具備一定職業核心能力的必要性。因此,本課題組認為,學校、家庭、學生、企業、政府五方均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利益相關者,調查分析這五方主體在006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過程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原因,才能為構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了解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本課題製定了“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調查問卷”及對企業、對家庭的訪談提綱。調查問卷的對象選擇的是南昌工學院2011級、2012級的本科生和專科生,發放問卷共1000份,回收914份,回收率91.4%。通過對調查問卷及訪談資料的分析,發現當前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及培養的現狀不容樂觀。
(一)從學生個人來看,一方麵部分大學生對於未來缺乏規劃,就業前景堪憂;另一方麵學習過程重專業技能,輕職業核心能力在調查問卷中,31%的學生選擇專業是根據他人期望或隨便選的;有12.2%的學生認為職業目標離他們很遙遠,沒有必要製定;20.3%的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擇業就業完全不了解或是根本沒想過,僅18.4%的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在製訂計劃,而對於自己決定的事情也僅有23.8%的學生是能夠堅持完成。在學生的自我認知中:60.8%的學生認為自我管理能力一般或欠缺,68.1%的學生認為人際關係衝突處理能力一般或欠缺,53.1%的學生認為團隊合作能力一般或欠缺,32.8%的學生認為情緒控製能力一般或欠缺。最希望掌握的職業核心能力排名是: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執行能力、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以上這些數據從某一個側麵說明,當前有一部分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生活缺乏足夠的思考和規劃,在職業核心能力方麵普遍欠缺。
調查還發現,73%的學生幾乎不知道什麼是職業核心能力,即大多數學生在我們未開設課程前完全不知此為何物,更不用說專門去學習或訓練。而在職業核心能力、專業技能、實習經曆、技能證書四個選項中,認為在求職中最具競爭力的是哪一項的問題中,隻有20.8%的學生選擇了職業核心能力,007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選擇專業技能和技能證書的學生則占了54.6%。大學生對專業技能證書的重視程度遠遠高於對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視。
(二)從高校層麵看,一方麵,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設置存在空缺;另一方麵,職業核心能力師資力量薄弱,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當前我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走在前列的主要是各大高職院校。本課題組在查閱本校以外的江西省各大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發現,除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就業輔導成為各高校的熱門課程外,其他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除非是特殊專業需要,幾乎很難找到,或者部分課程僅作為素質拓展選修課進行開設,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而在已開設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各大高職院校中,任課教師大多是非專業選派,而且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由於各種原因,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大多還是以教師理論教授為主,實踐教學環節依然薄弱。
(三)從家庭方麵來看,存在重特長教育、輕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依賴於學校教育而忽視家庭教育的現象。
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掀起了全國各大特長培訓機構設立的熱潮,也讓家庭的校外特長教育投資成了家庭支出的重頭戲,特別是在城市地區,80%以上的家庭會為孩子投資一項或幾項特長培訓項目,然而卻鮮見有家長會專門去訓練孩子的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等職業核心方麵的能力。此外,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轉嫁給學校或者培訓機構,未擔負起應有的家庭教育責任,而教育研究早已證實,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性格、觀念等的形成影響深遠。而遍尋整個教育培訓市場,專門針對青少年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機構鮮有發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製了家庭對子女這方麵培養的投資。
(四)企業作為高校輸送人才的主要接受方之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在專業技能外越來越強調應聘者的職業核心能力。在查閱近幾年的招聘簡章及對部分企業的訪談中了解到,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008英文寫作等職業核心能力逐漸成為企業錄用求職者的重要考查指標。二是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受益方之一的企業未擔負起培養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責任。企業與學校的互動途徑主要是校企合作。而當前,校企合作又基本上處於學校主動在做、企業被動應付的狀態,很少有企業是從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等出發來尋求合作,更沒意識到有培養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反而存在不少企業隻因看中實習生較為廉價的勞動力而提供工作崗位。三是職業核心能力證書在行業企業中的認可度有限,很少有企業會如同認可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會計從業證書等一樣認可職業核心能力證書。
(五)從政府層麵來看,一方麵對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政策的引導及觀念的推廣力度不夠;另一方麵職業核心能力管理部門不統一,培訓機構及證書的權威性有待提高雖然我國政府最近幾年在促進職業能力培養方麵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職業核心能力培訓事業的發展,但與國外一些職業核心能力發展成熟的國家相比,政府在這一塊的經費支持力度、政策引導力度以及宣傳力度都遠遠不夠。整個社會尚未形成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理念,如被訪談的學生、教師、家長、部分企業人員等都表示對職業核心能力不甚了解,隻是具體到某一項技能才會認為確實重要,而實際中也少有針對性的培訓。
我國負責職業核心能力培訓和認證的主管部門有兩個:一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二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兩個部門各自獨立,都有自己的專家團隊、培訓教材和項目、測評體係和認證製度等,培訓認證的主要對象為全國各大高職院校師生以及部分企業員工。管理部門的不統一不僅影響到資源的有效整合,也會使人們對不同部門所發放證書的認可度產生看法,證書的權威性繼而會受到影響。
009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二、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各種問題的原因分析(一)職業核心能力理念尚未普及教育理念的先進與落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敗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離不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和推進。正是這一理念的未完全普及致使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沒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政府沒能提供足夠的政策和經費支持、企業未能積極參與培養等,這些基礎培育土壤的不夠牢固,致使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研究受阻。
(二)高校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目標體係尚未構建高校課程的設置主要根據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製定。學校定位於培養何種能力結構的人才,就會製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設置具體的課程,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位置。當前,大多數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中都未明確提出體現職業核心能力的目標培養要求,從而影響此類課程的設置與開設,或者即使開設也未受重視的結果。
(三)缺乏能力標準和有效的評價機製職業核心能力的評價不同於某些興趣特長或者其他類型的專業課程,專業課程可以通過考試等形式測試培訓的效果,如通過解題可以檢測是否掌握了某一數學原理,通過實際的演練可以考查是否學會了彈鋼琴等,而職業核心能力的好壞往往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或工作實際中,衡量標準的難以確定也是此類培訓機構難以生存和發展的原因之一。而學校以傳統的學業評價為主,不適用於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評價,不能體現能力本位的特點,有效的評價機製有待於研究建立。
(四)企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尚未被激發企業未能充分參與高校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除了一些外在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可能是利益驅使。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不可能做毫無利益可圖的事情。而當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方向企業提供一定的人力010資源,企業為高校提供實習基地,學生承擔一些簡單機械的工作,工作過程中不會對實習生進行詳盡、實用的職場技能指導和訓練,而多數學生也僅僅是在企業過渡性地實習,難以為企業帶來明顯的效益,企業便缺少這種指導培訓學生的積極性和動力。
(五)政府推動職業核心能力建設的政策和機製尚未建立政府作為市場經濟體製下的重要調控方,往往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來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高校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係的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社會職業核心能力培訓部門的建立、職業核心能力證書的權威認證等都有賴於政府各項政策的引導和製度的保障。
當前政府關於職業核心能力開發政策和機製建設的缺失或不完善,也是造成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難以得到較大發展的原因之一。
項目資助: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2)。
12YB187論文來源:來源於《現代企業教育》,年第期。
201410作者簡介:劉葉飆,男,年生,江西九江人,教授,現任南昌工學院校1969長助理;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
011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民國時期江西省鄉村師範建設模式探析王小軍摘要:鄉村師範作為民國時期江西省的一種重要教育類型,為當時江西省鄉村師資的培養和鄉村建設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與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的鄉村師範建設模式有著比較明顯的特點,其主要表現在:辦學主體上以省立為主、地方聯立為輔;辦學目標上既注重培養鄉村教育師資,又注重推廣鄉村建設;建校形式上采用創建與改建並舉;辦學層次上既涵蓋鄉村師範,又包含簡易師範;教學內容上注重知識教育和農技培訓的平衡。
關鍵詞:鄉村師範;江西省;建設模式師範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需要針對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結合教師職業特點,構建合理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加強師範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以為各級教育的發展提供切實有用的人才。民國時期,為了振興日漸凋敝的中國鄉村教育,陶行知先生於1927年創辦了“曉莊試驗鄉村師範”,該校結合鄉村教師的職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後,鄉村師範被納入國家的師範教育序列,成了民國時期師範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民政府的這一措施直接推動了民國時期鄉村師範的發展,江西省也不例外。江西省的鄉村師範開始於1928年,結束於1946年,曆時近20年,發展高峰期所建學校達20餘所,成為民國時期江西省師範教育的核心內容,對於該時期江西省鄉村教育的發展和鄉村建設的推進都做出了012極為重要的貢獻。然而學術界對此的相關研究卻鮮有探討,甚為遺憾。因此筆者借助於相關檔案和民國文獻,對民國時期江西省鄉村師範的建設模式做一個初步的探索和簡單的總結。
一、辦學主體上以省立為主、地方聯立為輔民國時期,我國的鄉村師範就辦學主體而言,主要有省立(省級政府設立),聯立(兩個及以上縣聯合設立),縣立(由單個縣級政府設立),私立(由社會組織或者個人設立)四種形式。就江西省鄉村師範的建設過程來看,其辦學主體主要有省立、聯立和縣立三種,其中縣立鄉村師範隻有1933年創辦的都昌縣立鄉村師範,但該師範很快就被改建為中學,所以縣立鄉村師範在民國時期的江西鮮有表現。因此,民國時期江西省鄉村師範的創辦主體主要為省立和地方聯立,且表現出明顯的“省立為主地方、聯立為輔”特征。
1928年,“江西省教育廳廳長陳逸民先生因鄉村教育為當務之急,爰擬於本省創設鄉村師範培養鄉村師資”,由此在南昌縣蓮塘鎮的烏龍崗設立江西省立鄉村師範,開創了江西省立鄉村師範的先河。同一年,廣信地區7縣聯立信江鄉村師範於上饒,使得江西省的鄉村師範在發展伊始就呈現省立和地方聯立並存的局麵。到了1932年,江西省教育廳以“中學、師範合並,流弊甚多”,經省務會議通過,決定在江西省範圍內恢複師範獨立設置製度,並注重發展鄉村師範,按贛東、贛南、贛西、贛北4個區域,先後設立省立貴溪、贛縣、宜春、九江4所鄉村師範。在同一年,饒州7縣聯立芝陽鄉村師範於鄱陽,吉州10縣聯立陽明鄉村師範於吉安,贛南地區龍南、定南、全南、安遠聯立鄉村師範於龍南。1934年,大餘、崇義、上猶3縣又聯立一個鄉村師範,使得當時江西全省鄉村師範形成了5個省立、5個聯立的局麵。
此後,江西省的鄉村師範建設一直以省立為主導,如1936年增設省立寧都鄉村師範、省立吉安鄉村師範和省立南城鄉村師範;1938年設立省立武寧鄉村師範;1941年先後設立省立浮梁鄉村師範、省立奉新鄉村師範和省立013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上猶鄉村師範;1945年先後設立省立分宜鄉村師範和省立上饒鄉村師範;1946年又設立省立湖口鄉村師範。並且,在這段時期,有些聯立鄉村師範的辦學主體也逐漸被變更為省立,如在1935年,大餘、崇義、上猶3縣聯立的鄉村師範和龍南、定南、全南、安遠聯立的鄉村師範先後被改建為省立贛南第一鄉師和省立第二鄉師。
隨著1935年吉州10縣聯立陽明鄉村師範改建為初中,到了1936年,江西省的鄉村師範除了芝陽鄉村師範和信江鄉村師範屬於聯立外,其他均為省立。1941年,信江鄉村師範改建為農業職業學校後,江西省的鄉村師範隻有一所聯立,即饒州7縣聯立芝陽鄉村師範,其他的均為省立。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鄉村師範被取締。由此可見,民國時期江西省鄉村師範的創辦主體屬於典型的“省立為主、地方聯立為輔”的格局。
二、辦學目標上既培養農村師資,又推廣鄉村建設培養農村教育師資是鄉村師範建設的首要辦學目標,陶行知先生就強調“鄉村師範之主旨,在造就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精神的教師”。這也是民國時期江西省推進鄉村師範建設的首要原因。
如前文所述,江西省首個鄉村師範即江西省立鄉村師範創建緣由就是“江西省教育廳廳長陳逸民先生因鄉村教育為當務之急,爰擬於本省創設鄉村師範培養鄉村師資”。因為當時的江西省,正積極“利用本省原有保甲組織,創行保學製度,以推行義教”。到了1935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暫行辦法大綱》,同年6月,教育部製定了《實施義務教育暫行辦法大綱施行細則》,要求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在此背景下,江西省“自二十四年度遵照中央法令訂定本省《推行義務教育計劃》,每年度增設保立小學四千校,在五年之內,可增設二萬校,連同二十三已有之小學計算,可以完成每保一校,使學齡兒童均能就學,以達到義務教育之目的”。如此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製度,自然急需大量鄉村教育師資,這就直接推動了鄉村師範的發014展,如江西省政府教育廳在麵對推行義務教育時就一再強調要加緊師資訓練,而談到解決師資問題的第一條就是:“增設並改辦鄉村師範———除第一、二、四、五、六等行政區員各設有省立鄉師一所外,並自二十四年度起,三七兩行政區改辦鄉師一所,第四行政區之龍南增設簡易鄉師一所。”除了為鄉村教育培養師資外,民國時期江西省的鄉村師範還承擔了推廣鄉村建設的重任。鄉村師範之所以要積極投身於鄉村建設,也是基於鄉村師範創建者對當時中國鄉村發展的憂患意識:“現在的中國農村社會,已到了一個不景氣的時期,無論在經濟上,文化上,組織上,處處都表現衰落的狀態,這是中國最大的危機;因為國家的基礎,是建築在農村上麵,農民問題不解決,一切問題便沒辦法;農村不改良,整個的中國,便無希望,所以就實際情形看來,複興農村,是當今的要政,而我們同時深信,鄉村小學是改造鄉村的中心機關,鄉村小學教師,是改造鄉村的領導者,而鄉村師範為培養鄉村小學的場地,學生在校時,不得不使其獲得改造鄉村社會的經驗和能力,俾將來足資應用。”正是基於這種理念,江西省立鄉村師範學校創立伊始就明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為:“一、依據鄉村實際生活及地方需要培養完善的鄉村導師以期改進鄉村教育;二、領導鄉村民眾改造鄉村社會,建設理想的新村以為鄉村自治之模範。”從這教育宗旨可以明顯看出,推廣鄉村社會建設是江西省鄉村師範的一項重要辦學目標。為了將該目標落到實處,當時的政府機構也有意識地推動鄉村師範投入到鄉村建設當中去。如1934年6月,為複興江西經濟而成立的全國經濟委員會江西辦事處就資助江西5所省立鄉村師範學校6萬元,強調“凡接受補助之鄉師,均責其擔任農村服務,推廣農村民眾教育之責任”。又如1935年4月,在江西省教育廳主持召開的全省師範校長會議上,決議通過鄉村師範實施農村服務辦法,教育廳“通令鄉村師範學校遵照,並令各縣政府盡量協助,及函農村合作委員會、衛生處派員指導”。以至於形成了鄉村師範投身鄉村建設的熱潮,“近年來對於師範教育之擴展,特015建校三十周年論文集(1988—2018)NANCHANG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注重於鄉村建設,農村服務,農村實驗及農事推廣之設施,暨各類師資之培養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