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太常:太常寺,祭祀禮樂的官署。
07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⑧使:讓。
⑨國工:最優秀的工匠,這裏指樂師。
⑩弗:不。
瑏瑡謀:謀劃。
瑏瑢諸:兼詞,之於。
瑏瑣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體字。
瑏瑤古(kuǎn):古代的款式。,通“款”,款式。
瑏瑥匣:裝在匣子裏。
瑏瑦期(jī)年:第二年,滿一年。
瑏瑧適:到……去。
瑏瑨希:通“稀”,稀世,世上少有。
【文意疏通】工之僑得到了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獻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了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兩黃金買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僑聽到這件事情後,感歎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不是這樣的啊!世上的事情沒有不是這樣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於是離去,進入了宕冥附近的山,也不知道他最終要去哪兒了。
076
第三章處世之道【義理揭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隻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然而,準確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隻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隻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
本篇表麵上是寫“琴”的遭遇,實際則是寫人的遭遇和處境。
作者借寫工之僑兩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劣僅憑外表,而非依據內在品質的現象,諷刺了元末時期,那些缺乏見識、不重視真才實學而隻重視虛名的虛偽之人,真實地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九劉寬仁恕【原文選讀】劉寬,字文饒,弘農華陰人也。……寬嚐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寬車中認之。寬無所言,下駕①步歸。有頃,認者得牛而送還,叩頭謝曰:“慚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②,幸勞見歸③,何為謝之?”州裏服其不校④。
……寬簡略嗜酒,不好輿浴,京師以為諺。嚐坐客,遣蒼頭市酒,迂久,大醉而還。客不堪之,罵曰:“畜產。”寬須臾遣人視奴,疑必自殺。顧左右曰:“此人也,罵言畜產,辱孰甚焉!故吾懼其死也。”夫人欲試寬令恚⑤,侍當朝會,裝嚴已訖,使侍婢奉肉羹,07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翻汙朝衣。婢遽收之,寬神色不異,乃徐言⑥曰:“羹爛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內稱為長者。
(選自班固《後漢書》)注釋:①駕:用牲口拉車的車,這裏指牛車。
②脫誤:脫漏,錯誤。
③見歸:還給我。見,用在動詞的前麵表動作偏指一方,這裏指我。
④校(jiào):計較,考慮。
⑤令恚(huì):讓劉寬發怒。恚,恨,怒。
⑥徐言:慢慢地問。
【文意疏通】劉寬,字文饒,弘農郡華陰縣人。……劉寬曾經乘牛車出行,有一個丟失了牛的人,指認劉寬駕車所用的牛,就是他丟失的牛。
劉寬並沒有說什麼,卸下牛就交給他,自己步行回來。過了一會兒,指認的人找到了丟失的牛後,就將劉寬的牛送回來,並叩頭謝罪說:“我對不起您這樣的長者,任您怎麼樣處罰。”劉寬說:“事物有相似之處,事情也允許有錯誤,勞累你來把牛還給我,為什麼還要道歉呢?”州裏的人都很欽佩他的不計較。
……劉寬性格寬厚,喜歡飲酒,不喜歡洗澡,京城人都把這作為笑談。他曾經招待客人,派仆人去買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來了。客人忍不住地罵他:“畜生。”劉寬立刻派人去探視這個仆人,懷疑他一定會自殺。並對身邊的人說:“他是個人啊,罵他是畜生,還有什麼樣的汙辱比這更厲害呢?所以我害怕他會去死。”夫人想078
第三章處世之道試一試讓劉寬發怒,等到他準備上朝,已經穿好官服的時候,就讓侍女送上肉湯,故意打翻肉湯玷汙了他的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劉寬神情不變,而是緩緩地走過去對侍女說:“湯燙傷你的手了嗎?”他的性情氣度就是這樣。國內的人都稱他是忠厚的長者。
【義理揭示】從主人公劉寬的身上,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有一種容忍和寬恕的精神品質,表現在為人仁慈寬厚,與人、與世都不爭,不逆人意,與人為善,尤其是他的雅量可謂不小,有禮也要讓三分。他的這種仁恕美德感化了別人,贏得了人心,成就了自己“長者”的形象。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要隻是一味地抱怨,不妨學會以寬容之心、仁慈之心來對待它,並且要用孔子所說的“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十王安石待客【原文選讀】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①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
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②。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③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⑤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⑥,不複下箸,惟啖⑦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⑧甚而退。
(選自王安石《臨川集拾遺》,有刪改)07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注釋: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②饌(zhuàn):準備食物。
③怪:感到……奇怪。
④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給客人斟一次酒,為“一行”。
⑤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
⑥縱:慣養。
⑦啖(dàn):吃。
⑧愧:感到……羞愧。
【文意疏通】王安石在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來到京城,於是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著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過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饑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果品蔬菜類的菜肴都沒有準備,蕭氏的兒子心裏對王安石的做法感到非常奇怪。他們喝了幾杯酒,先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還放置著菜湯罷了。蕭氏的兒子很驕傲放縱,不再動筷子,隻吃了胡餅中間的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它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羞愧,就回去了。
【義理揭示】王安石貴為宰相,仍艱苦樸素,勤儉持家,不鋪張浪費,不以權謀私。“胡餅兩枚”“豬臠數四”和“菜羹”即是王安石的待客之080
第三章處世之道道,尤其是文中他把客人吃剩的“四旁”胡餅而“自食之”的情節,更能說明這一點,他的所作所為與蕭氏子的驕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中的蕭氏子雖然看上去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驕縱之人,對此,王安石以自己的言行,委婉地諷刺了那些圖名求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也不失為人處世的原則,並對他的驕縱行為嗤之以鼻。
●十●一劉凝之①處世【原文選讀】劉凝之為②人認所著履③,即與之。此人後得所失履,送還,不肯複取。又沈麟士亦為鄰人認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④履耶?”即與之。鄰人得所失履,送還,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雖小事,然處世當如麟士,不當如凝之也。
(選自蘇軾《東坡誌林》,有刪改)注釋:①劉凝之:名渙,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
②為:被。
③所著履:穿的鞋。
④卿:你。
08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文意疏通】劉凝之被人指認說自己穿的鞋是某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給了他。那人後來找到了丟失的鞋子,就把劉凝之的鞋子送了回來,劉凝之就不肯要了。沈麟士也被鄰居指認說自己穿的鞋子是鄰居的,沈麟士笑著說:“是你的鞋。”然後就給他了,鄰居後來找到了丟失的鞋子,就把沈麟士的鞋子送回來,沈麟士說:“不是你的鞋嗎?”沈麟士看了看,笑著就收下了。這雖然是小事,但是處世應當像沈麟士那樣,不應當學劉凝之。
【義理揭示】古語曰:“得饒人處且饒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又曰:“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這些都是謙謙君子的風範。
文中通過劉凝之與沈麟士兩人的態度和境界的對比,蘇軾提出了為人處世要像沈麟士學習,因為相比起來,他更加懂得怎樣寬容和包容他人。劉凝之麵對別人的指責,更多的是不計較、不爭論,從側麵體現出他為人剛直,不善逢迎的一麵。看如今市井內外之人,別說是沈麟士,能比得上劉凝之的人,也是不多見的。
●十●二信陵君殺晉鄙【原文選讀】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①。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②我082
第三章處世之道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③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④謹受教。”(選自《戰國策》)注釋:①郊迎:到郊外去迎接。
②憎:憎恨,厭惡。
③卒:通“猝”,匆忙,突然。
④無忌:即信陵君,魏無忌,魏昭正之子。
【文意疏通】信陵君殺死晉鄙,拯救邯鄲,擊破秦兵,保住了趙國,趙孝成王準備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人說,事情有不可以讓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有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說:“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唐雎回答說:“別人厭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厭恨人家,又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記;我對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記。如今您殺了晉鄙,救了邯鄲,破了秦兵,保住了趙國,這對趙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您,我們倉促拜見趙王,我希望您能忘記救趙的事情。”信陵君說:“我恭敬地遵循您的教誨。”【義理揭示】本文中唐雎諫言信陵君,時時處處都要做到謙虛謹慎,淡忘功08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勞,這的確是高明的處世哲學。正如《老子》所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後世常說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淵源關係。
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我們要以“不爭”的思想正確看待自己,對待別人,要做到對自己不居功自傲,對別人應知恩圖報,才能真正走向“克己修身”的理想境界。
●十●三認“真”【原文選讀】艾子遊於郊,弟子①通、執二子從②焉,渴甚,使執子乞③漿於田舍。有老父倚④門觀書,執子揖而請,老父指卷中“真”字問曰:“識此字,饋汝漿。”執子曰:“‘真’字也。”父怒不與,執子返以告。艾子曰:“執子未達⑤,通也當往。”通子見父,父如前示⑥之。通子曰:“此‘直’‘八’兩字也。”父喜,出家釀之美者與之,艾子飲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複如執之認真,一勺水吾將不得吞矣。”(選自陸灼《艾子後語》,有刪改)注釋:①弟子:學生。
084
第三章處世之道②從:跟從。
③乞:討要。
④倚:倚靠,背對著。
⑤達:變通。
⑥示:給……看。
【文意疏通】艾子到郊外遊玩,他的學生通子、執子兩個人跟隨著他,艾子口渴得很厲害,就讓執子到農家去討水。有一個老翁正倚靠在門口看書,執子上前行過禮,說明自己的來意後,老翁指著書中的“真”字說:“你如果認識這個字,我就給你喝的。”執子說:“這是‘真’字。”老翁聽了很生氣,不給他,執子隻好回去告訴艾子。
艾子說:“執子沒有辦成事,還是讓通子去吧。”通子見了老翁後,老翁又照前一次那樣把這個字給他看並問他。通子說:“這是‘直’‘八’兩個字。”老翁很高興,於是拿出家裏釀的美酒給他,艾子喝了感到酒很甜美可口,說:“通子真聰明啊!如果都像執子那樣認真,我連一勺水也喝不上了。”【義理揭示】這則寓言故事看似荒唐,實則是對當時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是作者的憤激之語。對於文中的老者而言,“這是一個認不得‘真’的時代,你非要同他認‘真’,怎麼能不碰壁呢?處世之道,每個人都不應該放棄學習。”這才是作者的真實意圖。
本篇中的“執”與“通”,分別象征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08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度。“執”意味著執著、認真,有原則性;“通”則意味著通達、變通,有靈活性。而那個古怪的田舍老父就是那種荒謬的社會現實力量的象征。現實是如此荒誕,如實念作“真”字的執子連一勺水也討不到,而故意把它念作“直八”的通子,卻討回了美酒。這說明人們對客觀真理的追求與對現實利益的追求,還存在著比較深刻的矛盾。
文化傾聽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好、愉快、輕鬆的氛圍中,都希望自己的周圍充滿善良、寬容和溫馨……如何讓這種希望成為現實,需要我們每個人學會以友善的態度與他人相處,用誠摯的內心,包容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共同營造出一個輕鬆、愉悅的生存環境和文化氛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與人的相處,有時候好比照鏡子,你對著鏡子笑,鏡子就會對著你笑;你對著鏡子哭,鏡子也會對著你哭。如果你想要別人給予你微笑、肯定及讚賞,就應該先用你的微笑去感化他人,用你的行動去感召他人。人與人的相處是生活之本,隻有學會了與人相處,你的生活才會更加絢麗多彩,你的人生才會更加與眾不同。
孔子對弟子們說:“吾道一以貫之。”說完之後就走了,留下弟子們一頭霧水地愣在那裏。唯獨曾子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並且深以為然。其他的弟子就問曾子,老師的話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086
第三章處世之道上文中的這個故事明確地告訴我們:孔子為人處世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忠恕”二字。如何理解呢?簡單地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後來被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領袖伏爾泰奉為“圭臬”,他認為孔子的話正是其思想啟蒙的主旨所在。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向來以“中正平和”著稱。上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如此。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別人的身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雖說以己度人並非是一種完全正確的思維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會接受你的觀點呢?這是一種對於自我行為的原則性的約束,也是為人處世應該遵守的最基本原則。
相傳孔子在鄭國時,鄭國挖出丈長的巨大腿骨,孔子當時曾經為國君解惑,詳細解釋了這個巨大的腿骨的來曆,為防風氏的骸骨。後來的挖掘也確信如此。可見怪力亂神之說,孔子並非不知道。以孔子六歲學禮的豐富經曆來說,幾十年的時間,足以讓他熟知很多怪力亂神的事情,但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時,卻對這些閉口不談。孔子曾經為弟子解惑時,就解釋過“夔一足”的問題,雖然他否定了關於《尚書》中“夔一足”的神異傳說,但目的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要以務實的態度來認識問題,而不是為了把現世人生的際遇寄托到怪、力、亂、神上,他大力提倡要以自我的努力來達到人生目標的實現,而絕非各種具有神異色彩的虛幻傳說。他曾說過:“未談生,何言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則強調人自身的社會性和個人的責任感與堅持的重要性。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歸結到立身處世上,表現為一個君子極高的入世熱情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這也是儒家思想流傳千百08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年來,對於整個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最積極、最深遠的影響所在,至今仍融入在中國人的基本人格之中。
與之相比,“聞過則喜”這句話最早出現,是在論語中被孔子用來表揚自己的傑出弟子,即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子路。它的意思是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而這種可貴的精神,正是孔子想要自己的弟子認真學習、努力踐行,並且自己也一直如此為之的處世原則。《孟子·公孫醜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這句話告訴人們,對於別人的批評和指責,都要虛心接受意見,對於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東西,則更是要虛心求教。這樣的品質,直至今天看來,都是實用而且非常必要的。
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沒有哪一個人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指責。人的天性表明,人本來就是“利己排他”的動物,這是人性中自然就帶有的一部分特性。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聞過則喜”都屬於很高尚、很難得的品質。對於別人的批評,不但能虛心接受,而且還能發自內心地表現出一種高興、愉悅的態度和情感,這是很難得的。
“聞過則喜”的品德正是體現了儒家對於自身思想的純粹性、人格完美的無盡追求,也體現了其“中正平和”的為人處世觀念。
儒家思想以“中正平和”為主線,雖然看似中庸,實際上,“中庸之道”是最接近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道”。這種“道”,並非迂腐固執。它可以推及到現世人生,可以推及到萬世之理想。它是一種偉大的“道”,即“儒道”,就是儒家的行為典範。這也是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在其為人處世中集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情操。
時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舊是一個傳奇,聖人之名,絕非虛088
第三章處世之道言。他的寶貴思想不僅影響了中華文化兩千多年,而且他的一言一行都為無數的後世學者奉為楷模,孔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的思想在其行為中的集中表現。
文化傳遞作為在中國流傳千古,為後世所敬仰的聖人,孔子有自己獨特的處世之道。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是,他獨立不遷的處世原則,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下麵列舉了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可能會遇到的幾種情況,並分別闡述了“處世之道”的思想內涵,有助於我們思考和解決“怎樣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這一問題。
錯誤古龍小說中常有這樣的對白:隻有死人才不犯錯誤。
很對。
人隻要活著,不論他經驗多麼老到,智慧多麼高超,學識多麼豐富,總有犯錯的時候。
犯了錯之後,有兩種情形。一是自己先覺察了,在他人未發覺時,他就已經糾正了;二是自己未曾覺察,錯誤由他人指出。
通常,第一種情形,不會有什麼問題,而第二種情形,卻大有問題,可以由此而生出軒然大波。當然,也可以略略一笑了事。
被他人指出錯誤時,自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尤其當別人指出錯誤時,別人有權態度惡劣,自己麵子上下不來,硬不肯認錯,唯一的結果是錯上加錯,麵子更難看。所以,隻要有錯,一經知08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道,就要立刻承認,那才是光明磊落的態度。想隱瞞錯誤,或是為了麵子而強詞奪理,結果都隻有越來越糟。
允諾人際關係十分複雜,但以不變應萬變,再錯綜複雜,也可以將之簡單化。再簡單化的方法之一,是不要勉強自己做自己不願做的事。
例如,有人要求什麼,不願答應,大可拒絕———可以委婉拒絕,也可以直接拒絕。拒絕的態度要堅決,也不必考慮拒絕的種種後果,因為你考慮了後果,不情願地去做了,要求者一樣不會滿意。後果差不了多少,又何必委屈自己?
要知道,在求人者和被求者之間,首先在人情道理上站不住腳的是求人者,而不是被求者,所以,拒絕是正常的行為。自然,樂於助人者,也沒有人不讓他助人。
拒絕是正常的行為,可以拒絕,可以不答應,但如果答應了,那就總得做到自己答應的事———包括口頭上的答應,文字上的簽署等等。答應,代表了一個人對一件事的允諾,既然允諾了,自然就該實行諾言,不然,這個人的話還有什麼價值?很多時候,打落牙齒和血吞,都無話可說,還是下次學乖,學會拒絕。
答應了不做,是壞行為,拒絕,不是壞行為,兩者之間,差別極大。
欺騙在人與人之間,不能用思想直接交流,必須用語言或文字才能溝通的情形下,欺騙是人類的行為之一,任何人都有這種行為,不能避免。
常在想,就算人和人之間,可以直接進行思想溝通,欺騙依然090
第三章處世之道可以是人類行為,可以故意那樣想,讓對方誤假為真,或誤真為假。
沒有人一生中沒騙過人,欺騙他人的這種行為,當然不值得鼓勵,但絕不能否認這種行為的存在,也不可抹殺這種行為存在的普遍性。
任何人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欺騙過他人,不過要知道,可以騙別人,但不能騙自己。
有人會騙自己嗎?非但有,且不少。向別人說謊,說得多了,連自己也會把謊話當作了真話,心理學上的這種自欺現象,相當普遍,稍微留心一下,可以發現周遭這種人還真不少。
自己把自己欺騙了,這種現象屬於精神病的範圍,千萬要小心提防,不可讓它發生。
炫耀現實中常常會遇到這樣十分奇怪的現象:當人在炫耀什麼的時候,他所炫耀的,恰恰是他所沒有的,或是缺少的。比如,當有人在炫耀他的財富時,這人的財富往往並不多,或不夠多———若是夠多,他便不必炫耀了,因為已經人盡皆知了。
當有人在炫耀他的學問時,情形也一樣,他一是沒有學問,或是學問不夠好———若是他學問真夠好,他也不必炫耀了。他必然知道炫耀沒有什麼用處,而且有學問的人,必然不屑為之。
這是一個矛盾,要炫耀你真有的,然而,真有了的,又必然不會炫耀。所以,在社會上,處理人際關係時,可以肯定一點:遇到有人在炫耀他自己,不論是炫耀什麼,都隻能姑妄聽之,而且肯定他在這方麵,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和他自己所說的必然不同,不可相信,相信了往往就會上當。
09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炫耀和說謊多少有點不同,無中生有是說謊,無限做大是炫耀。
擺架子擺架子,往往表現為自高自大,為顯示身份而裝腔作勢,高高在上的冷漠態度,目中無人的藐視目光,愛搭不理的“嗯嗬”官腔,動輒訓人的蠻橫專斷,因為講不出新意而說些老話、套話等,它是人類的行為之一。這種行為,有什麼用,值得探討。
其實,當一個人有擺架子的資格時,他自然就不必擺架子。擺架子,無非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份,當人人皆知這個人的身份高時,他又何必再借擺架子來抬高自己呢?
這其中的道理再簡單不過了,所以,凡是在種種場合,以種種姿態擺架子的人,無非是想說明一點:他的身份還不夠高,而且他自知如此,十分自卑,所以才要借擺架子來抬高自己的身份。而這種做法,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其作用往往是適得其反,會讓人更加看不起。擺架子者可能也知道,但苦於既然身份不夠,不擺也不行,隻好硬著頭皮,真是苦楚之極,也值得同情。
(選自倪匡《處世之道》,《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12期,有刪改)文化感悟1.從以上“文化典籍”中,你最欣賞哪一種人的“處世之道”,說說理由。
2.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詮釋“恕”字的含義,對此,請你聯係生活實際,簡要闡明你的理解與思考。
092
第三章處世之道3.有人認為,選文第十三篇《認“真”》一文中,老師艾子最後說的話有傷執子的自尊心。如果你是艾子,怎樣說才能做到既不傷執子又不至於讓通子感到驕傲呢?
09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第四章君子之交文化典籍●一士相見禮【原文選讀】凡言,非對也,妥而後傳言①。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②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於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凡與大人言,始視麵③,中視抱④,卒視麵⑤,毋改。眾皆若是。若父,則遊目⑥,毋上於麵,毋下於帶。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凡侍坐於君子⑦,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⑧,以食具告,改居,則請退可也。夜侍坐,問夜,膳葷⑨,請退可也。
若君賜之食,則君祭,先飯⑩,遍嚐膳,飲而俟瑏瑡。君命之食,然後食。若有將食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若君賜之爵,則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後授虛爵。
094
第四章君子之交退,坐取屨,隱辟而後屨瑏瑢。君為之興,則曰:“君無為興,臣不敢辭。”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辭瑏瑣,遂出。大夫則辭退下,比及門三辭。
(選自《儀禮》,有刪改)注釋:①妥,進言時,如果不是因君發問而作答,則必待君安坐後才發言。安坐,指君而言。傳言,出言,發言。
②大人:卿大夫。
③始視麵:開始時要觀察其臉色可否進言。
④視抱:容聽者思之,同時,視下於麵,表示尊敬。抱,衣領下至腰帶之間。
⑤卒視麵:最後看其是否聽納己言。
⑥若父,則遊目:謂與父言時,目光可以遊動,以觀察其身心是否安適。
⑦君子:指卿大夫及國中賢者。
⑧晏(yàn):遲,晚。
⑨膳葷:食用葷辛之物。膳,吃。葷,指蔥、蒜之類的葷辛之物,可以提神,這裏指有倦意,想要休息的意思。
⑩先飯:指先食黍稷,表示為君嚐食。
瑏瑡飲而俟:飲酒等候君命之食然後食。
瑏瑢坐取屨(jù),隱辟而後屨:凡侍坐於長者,要脫屨於堂下,故此亦於堂下取屨。坐,跪,此處指退下則跪取屨,退避至隱處再穿上。“隱辟而後屨”表示對君王的恭敬。
瑏瑣不敢顧辭:不敢回首辭謝;君降送,禮太重,故不敢辭。
【文意疏通】凡是與君談話,如果不是回答君的提問,則必待君安坐之後才09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發言。與君談話,所言著重於君使臣之禮;與卿大夫談話,所言著重於臣事君盡忠之道;與老者談話,所言著重在使弟子之事;與年幼者談話,所言著重在孝親敬長之節;與眾人談話,所言著重於忠信慈祥之行;與做官的人談話,所言著重於忠誠信實之義。向卿大夫進言,開始時要看著對方的臉,言畢,目光下移至對方的懷抱,然後抬頭注視對方的麵部。進言者要容貌端正,不要變動改容。諸卿大夫同在時,其儀節亦如此。若是與父親交談,目光則可以遊動,注視的範圍,上不要高過麵部,下不要低於腰帶。如果不說話,站立時要注視對方的腳,坐著時則注視對方的膝蓋。
凡是侍坐於君子,君子開始打哈欠伸懶腰,詢問時間的早晚,告訴從者所食已遍,或者不斷變換坐的位置,看到這些疲倦的表現,你就可以告退了。在夜間侍坐於君子,如果對方詢問時間,開始食用葷辛之物,也就表示他已經有了倦意,侍坐者也就可以告退了。
臣侍坐於君,如果君賜給他食物,則君祭食,臣先食黍稷,表示為君嚐食,上菜之後,又為君遍嚐各種菜肴,然後飲酒等候。待君下令後,才能進食。如果賜給他酒,則要下席,兩拜叩頭至地然後接爵,即席祭酒,幹杯後等候;待君幹杯以後才把空爵交給讚者。告退,到了堂下,下跪並且取鞋,退避至隱蔽處才把鞋子穿上。君為臣起立,臣則說:“君不要站起來,臣不敢推辭。”君王如果下堂相送,士則不敢回首辭謝,直出門而去。大夫侍坐告退時,君下堂相送,則辭謝,至門前,要辭謝三次。
【義理揭示】本篇記述了士人、君子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的禮節和儀式。文中096
第四章君子之交對士與士初次相見言語、行為等禮儀都作了詳細說明,特別是敘述了士見大夫、大夫相見、士大夫見君等應遵循的禮節。
實際上,此篇所述並不隻限於“士”的相見之禮,而是著重強調人際交往的倫理道德和意義所在。另外,文章還傳達出因交往對象的不同,所言所為各有所指,但都應把厚德勸善作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主要宗旨。
●二和而不同【原文選讀】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篇第二》)子曰:“君子和③而不同④,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第十三》)注釋:①周:合群。
②比:勾結。
③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作和,各方麵之間彼此不同。
④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各方麵之間完全相同。
【文意疏通】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09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義理揭示】以上兩章都體現了孔子的“君子觀”。周與比,行跡雖然很相似,但是用心的公私有所不同。君子和小人,雖然都有所親所厚,但其用心不同,所以他們的親厚也不同。君子用心出於公心,所作所為以天下為公,所以能視天下為一家,他們愛天下之人,並不要求人們歸附於自己,因為他們待人親厚,心胸寬廣,不結黨營私,這才是君子的行為。
而小人則不同,小人做事出於私心,所以遇到有權勢的人則依附之,遇到有利益的人則接近之。這樣的黨同伐異,厚此薄彼,全無公心,完全是小人行徑。另外,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們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不人雲亦雲,不盲目附和,小人則完全相反。
●三子路初見【原文選讀】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哉?”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禦狂馬不釋策①,操弓不反檠②。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③。以此098
第四章君子之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鏃而礪之⑤,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選自《孔子家語》,有刪改)注釋:①不釋策:不放下馬鞭。舊注:“禦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②操弓不反檠(qíng):正在拉開的弓箭不能用檠來校正。檠,校正弓的器具;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
③達於犀革:可以射穿犀牛的皮。
④栝(guā)而羽之:栝,箭末扣弦處,給箭栝裝上箭羽。
⑤鏃(zú)而礪之:裝上磨鋒利的箭頭。鏃,箭頭;礪,本意是粗的磨刀石,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磨。
【文意疏通】子路初次拜見孔子,孔子說:“你有什麼愛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個,我是說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學習,誰能趕得上你呢?”子路說:“學習真的有用嗎?”孔子說:“國君如果沒有敢進諫的臣子,他就會失去正道,讀書人如果沒有敢指正問題的朋友,他就聽不到善意的批評。駕馭正在狂奔的馬不能放下馬鞭,已經拉開的弓不能用檠來匡正。木料用墨繩來矯正就能筆直,人能接受勸諫就能成為聖人。接受知識,重視學問,誰能不順利成功呢?詆毀仁義厭惡讀書人,必定會觸犯刑律。
所以君子不可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矯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來用作箭杆,可以射穿犀牛的皮。以此說來,哪裏還用得著學習呢?”孔子說:“做好箭栝還要裝上羽毛,做好箭頭還要打磨鋒利,這樣射出09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的箭不是射得更深嗎?”子路再一次拜謝並對孔子說:“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誨。”【義理揭示】子貢曾向孔子請教何謂“君子之道”。孔子對他說:“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正做到了以後才把它說出來。”這句話道出了“君子之道”的兩個重點,一是“言”,二是“行”。
從“言”的角度說,就是君子要先做後說,也可用“慎言”來概括。慎言也就是“!”,即說話謹慎。從“行”的角度說,“行”是作為“言”的取舍標準。能做到的才說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說。值得注意的是,言與慎言也應當符合“義”的要求,才能真正成為君子的美德。因此,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四君子之交淡若水【原文選讀】子桑戶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①而趨②。或曰:‘為其布③與?赤子而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而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④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⑤;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選自《莊子·山木》)100
第四章君子之交注釋:①赤子:初生的嬰兒。
②趨:逃命。
③布:古代的一種錢幣。
④屬:相連。
⑤醴:甜酒。
【文意疏通】子桑戶說:“你沒有聽說過那假國人的逃亡嗎?林回舍棄了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逃跑。有人議論:‘他是為了錢財嗎?初生嬰兒的價值太少太少了;他是為了怕拖累嗎?初生嬰兒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棄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他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林回說:‘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這個孩子跟我則是以天性相連。’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拋棄;以天性相連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包容。相互包容與相互拋棄差別也就太遠了。而且君子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而心地親近,小人以利相親而利斷義絕。但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麼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義理揭示】因為君子有崇高的文化修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他們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樣。本篇中的“淡若水”並不是說君子之間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樣,而是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含有任何功利之心和是10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非之心,就像水一樣純淨。君子之間的交往純屬友誼,長久而親切。而小人之間的交往,則包含著濃重的功利之心,很難長久地保持。他們把友誼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礎上,表麵上看起來“甘若醴”,如果一旦對方滿足不了他的功利需求時,就很容易變味,甚至是斷絕和反目成仇。
實際上,真正的朋友不需要有大風大浪一樣的日子,能夠健康、快樂、珍惜和相互信任,擁有像水一樣清澈透明的友誼足以。
本篇啟示我們與人交往就要更多地親近君子,遠離小人。
●五君子中庸之道【原文選讀】仲尼①曰:“君子中庸②,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③,小人而無忌憚④也。”(選自《中庸》)注釋:①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②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③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
④忌憚:顧忌和畏懼。
【文意疏通】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102
第四章君子之交君子隨時都能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義理揭示】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能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又問:“是子張賢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兩者都是不好的。”這一段對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詮釋。換句話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不符合“中庸”的要求。君子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凡事要適可而止,不偏不倚”。君子在為人處世中能做到恰到好處,不走極端,從而達到交往的最高境界。
●六君子不患【原文選讀】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②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③,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④而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⑤哉?
於禽獸又何難⑥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⑦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10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若夫君子所患,則亡⑧矣。非仁無為也,非義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⑨矣。”(選自《孟子·離婁下》,有刪改)注釋:①橫逆:強暴無理。
②奚宜:怎麼恰當,應該怎樣。
③由是也:仍然如此。
④妄人:狂妄的人,糊塗人。
⑤與禽獸奚擇:與禽獸有何區別。擇,選擇。
⑥難:責難,引申為計較。
⑦由:通“猶”,還。
⑧亡:通“無”,沒有。
⑨患:憂愁,擔心。
【文意疏通】孟子說:“君子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就在於他的思想觀念。君子把仁愛放在心上,把禮義放在心上。有仁愛之心的人愛護人,有禮義之心的人敬重人。愛護人的人,別人也常愛護他。敬重人的人,別人也常敬重他。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對我蠻橫無理,那麼,君子一定會反躬自問:‘一定是我不仁愛、無禮義,否則,怎麼會這樣呢?’如果自問沒有對別人不仁愛、無禮義,而蠻橫無理者依然如故,君子還是會自我反省:‘一定是我對人不忠誠吧。’如果自問沒有不忠誠的地方,而蠻橫無理者依然如故,然後君子自我寬慰地說:‘這不過是一個狂妄之徒罷了,既然這樣,那麼,他與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對禽獸又何必計較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便104
第四章君子之交沒有偶發的災禍。像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可是舜是天下人的榜樣,留英名於後世。而我呢?卻仍然是一個普通人。這是值得憂慮的。憂慮這個怎麼樣?要像舜一樣罷了。君子其他什麼憂慮就沒有了。沒有良心的事不做,不合禮義的事不為。即使有什麼不測的災禍一旦降臨,君子也是會臨變不驚、泰然自若的。”【義理揭示】本篇講的是君子處處以仁、禮存於心,自然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即使有“橫逆”之來,亦必反躬自問,於心無愧,能始終做到不與人計較。同時,君子所憂慮的是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如舜,其他任何事情,從不患得患失。即使災禍降臨,也會臨變不驚、泰然自若。
生活中當我們處在事與願違的情況時,首先就要尋找自身的原因,不為自己找借口,更不要怨天尤人。但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自己已經達到了“仁、禮和忠”的要求,卻依然遭受對方的蠻橫,那麼,就可以把他當作與禽獸無異的狂妄之人,不必過分與之計較,以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和侮辱。
●七晉人好利【原文選讀】晉人有好利者,入市區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吾可服③也,此吾可資④也,此吾可器⑤也。”攫已,即去。市10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伯⑥隨而索其直⑦,晉人曰:“吾利火熾⑧時,雙目暈熱,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為爾物也。爾幸⑨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市伯怒,鞭⑩之,奪其物以去。旁有哂瑏瑡之者,晉人戟手瑏瑢罵曰:“世人好利甚於我,往往百計而陰瑏瑣奪之,吾猶取之白晝,豈不又賢於彼哉?何哂之有?”(選自明·宋濂《龍門子凝道記》,有刪改)注釋:①攫(jué):奪取。
②羞:通“饈”,美好的食品,這裏作動詞用,意為“吃”。
③服:作動詞,穿。
④資:收藏。
⑤器:作動詞,用。
⑥市伯:管理市場的官吏,又譯“店主”。
⑦直:通“值”,價格,此處指買這些東西應該付的錢。
⑧火熾(chì):旺盛,此指迫切。
⑨幸:敬詞,表示對方這樣做是使自己感到幸運的。
⑩鞭:抽打。
瑏瑡哂(shěn):譏笑。
瑏瑢戟(jǐ)手:豎起中指和食指如戟形,這裏指罵人,是侮辱人的動作。
瑏瑣陰:暗暗地。
【文意疏通】有一個喜歡錢財的晉國人,到市場上去做買賣。晉人遇到東西就去奪取它,並且說:“這個我可以吃,這個我可以穿,這個我可以用,這個器皿我可以裝東西。”晉人奪取完後就離開了。管理市場106
第四章君子之交的官吏、店主們趕過來讓他交錢,那個晉人卻說:“我利欲熏心的時候,兩眼發暈冒火,天下(或四海之內)的東西,好像本來全都是我的,不知道是別人的東西。不如你給我,我如果升官發了財會還給你的。”官吏、店主們聽了他的話都發怒了,用鞭子抽打他,並奪回他搶去的東西後就走了。旁邊有人譏笑他,晉人伸出手,指著他罵道:“世人貪圖利益比我更嚴重,往往千方百計地暗中爭奪利益,我隻是在白天拿東西,難道不是比他們要好嗎?這又有什麼好譏笑的呢?”【義理揭示】君子在與他人交往時,往往是不會做一個利令智昏的人。本篇作者借“晉人”之語,一方麵批判了社會上貪得無厭、利欲熏心的“好利者”,另一方麵揭露了那些以“坦蕩”為名,實則行“好利”之事的小人。
好利是人類的普遍本性,最好的做法當然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表麵上君子風範,慷慨激昂,而暗地裏卻貪得無厭,為利益費盡心機者,實在還不如文中的那個晉國人。與之相比,則顯得更為卑劣和虛偽。
●八範元琰遇盜【原文選讀】範元琰(yǎn),字伯皀,吳郡錢唐人也。及長好學,博通經史,兼精佛義。然性謙敬,不以所長驕人。家貧,惟以園蔬為業。
10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嚐出行,見人盜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問其故,具以實答。母問盜者為誰,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恥。今啟②其名,願不泄也。”於是母子秘之。或有涉③溝盜其筍者,元琰因伐木為橋以渡之。自是盜者大慚,一鄉無複竊。
(選自李延壽《南史隱逸下》,有刪改)注釋:①菘:白菜。
②啟:說出。
③涉:徒步渡水,趟水。
【文意疏通】範元琰,字伯皀,南朝時吳郡錢塘人。範元琰年輕時非常好學,博通經史,精研佛學,但是他為人很謙遜,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所長而看不起別人。範元琰的家裏很貧困,僅靠種一些蔬菜來維持生活。有一次,範元琰從家裏出來,發現有人正在偷他家田裏種的白菜,範元琰急忙返回了家中。母親問他原因,範元琰就把剛才看到的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問偷菜的人是誰,範元琰說:“我原先之所以退回來,就是怕偷菜的那人感到羞恥,現在我告訴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給他人啊!”母子倆從此嚴守了這個秘密。範元琰家的菜園外有一條水溝,有人從水溝中渡水過來偷他家種的竹筍,範元琰就特意伐木,在水溝上架起了一座橋,讓那些偷竹筍的人不必渡水而過。偷竹筍的人因此感到非常慚愧,從此,這一帶不再有偷盜的人。
108
第四章君子之交【義理揭示】文中範元琰對待盜者的做法,有人讚同,因為範元琰不計較盜賊的德行,用自己的善舉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醜惡,從而覺得心中慚愧,並積極改過自新。範元琰身上表現出“不因人之惡而惡”的品質,這正是君子的善人之道。也有人不讚同,因為範元琰的這種做法姑息養奸,縱容了錯誤的再一次發生,使社會上不好的風氣得以繼續發展。
事實上,無論讚同與否,有一點是必須要肯定的,那就是範元琰寬以待人的品質。麵對別人的錯誤,君子是不會一味地縱容,而是做到了有限度和有原則。因為有限度的寬容是“德”的體現,沒有限度的寬容,則是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的表現。
●九中山君饗都士【原文選讀】中山君饗①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②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③。有二人挈④戈而隨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嚐餓且死,君下壺餐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⑤;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選自《戰國策》,有刪改)10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注釋:①饗(xiǎnɡ)都士:宴請都邑的士大夫。
②司馬子期:中山之臣,後出仕楚國。
③亡:逃亡。
④挈:用手拿著。
⑤厄:災難,厄運。
【文意疏通】中山國君宴請國都裏的士人,大夫司馬子期也在其中。由於羊羹沒有分給自己,司馬子期一生氣便跑到楚國去了,還勸誡楚王攻打中山國。楚王攻打中山時,中山君正在逃亡,有兩人拿著兵器跟在他的身後,中山君回頭對這兩人說:“你們是幹什麼的?”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餓得快要死了,您賞給一壺熟食給他吃。
他臨死時說:‘中山君有了危難,你們一定要為他而死。’所以我們特來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長歎,對他們說:“施與不在有多少,而在於正當人家困難的時候;仇怨不在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人家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又因為一壺熟食得到兩個為國效命的勇士。”【義理揭示】事情無論大小,如果真正觸及了人的心靈,那麼就會改變別人對你的態度。這則故事啟示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君子的處世之道。生活中我們會習慣地做些因小失大的事情,這是不聰明的表現。如果不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說不定哪天壞了大事的,正好就是這一件小事。
110
第四章君子之交本篇啟示我們,施與他人並不在於多和少,而在於他人是否處在遭受困厄的時候;怨恨並不在於深和淺,而在於是否傷到了別人的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彼此交心,不要傷害到別人的本心,更不要欺己和欺心。
●十不偏不黨【原文選讀】祁奚①請老②,晉侯③問嗣④焉。稱⑤解狐⑥,其仇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⑦也可。”於是羊舌職⑧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⑨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⑩,羊舌赤佐之瑏瑡。
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瑏瑢;舉其偏瑏瑣,不為黨瑏瑤。《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瑏瑥。”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唯善,故能舉其類。《詩》雲:“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選自《左傳·祁奚舉賢》,有刪改)注釋:①祁奚:字黃羊,晉國大臣,任晉國中軍尉。
②請老:告老,請求退休。
③晉侯:指晉悼公。
④嗣:指接替職位的人。
11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⑤稱:推舉。
⑥解狐:晉國的大臣。
⑦午:祁午,祁奚的兒子。
⑧羊舌職:晉國的大臣,當時任中軍佐,姓羊舌,名職。
⑨赤:羊舌赤,字伯華,羊舌職的兒子。
⑩中軍尉:官名。春秋時晉國的軍隊設軍尉,主管派遣為將佐駕馭車馬的軍吏及訓練士卒。
瑏瑡佐之:輔佐他,這裏指擔當中軍佐。
瑏瑢比:偏袒,偏愛。
瑏瑣偏:指副職,下屬。
瑏瑤黨:勾結。
瑏瑥王道蕩蕩:王道,指儒家所提倡“仁義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張;蕩蕩,平坦廣大的樣子,這裏指公正無私。
【文意疏通】祁奚請求告老退休,晉悼公向他詢問接替他的中軍尉職務的人。祁奚推舉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晉悼公要立解狐為中軍尉,解狐卻死了。晉悼公又問他,祁奚回答說:“祁午可以任中軍尉。”正在這個時候羊舌職也死了,晉悼公問祁奚:“誰可以接替羊舌職的職位呢?”祁奚回答說:“羊舌赤可以。”於是,晉悼公讓祁午做了中軍尉,讓羊舌赤來輔佐他。
君子認為祁奚在這件事情上能夠推舉賢人。推薦他的仇人,而不諂媚;推立他的兒子,而不偏袒;推舉他的下屬,而不是勾結。
《商書·洪範》說:“沒有偏袒不結黨,王道政治坦蕩蕩。”這句話大概說的就是祁奚這樣的人了。解狐得到了舉推的機會,祁午也得到了職位,連羊舌赤也得到了官職;立了一個中軍尉的官,而得112
第四章君子之交舉、得位、得官三件好事都成全了,這正是由於他能推舉賢人。恐怕隻有自己是賢人,才能舉薦跟自己一樣的人。《詩經·小雅·裳裳者華》說:“隻因為他有仁德,才能推舉像他一樣的人。”祁奚就具有這樣的美德。
【義理揭示】“識才與用才”始終是貫穿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祁奚在這件事情上能夠推舉賢人,不論是自己的仇人,還是自己的親屬和部下,他都堅持把德行和才能作為舉薦的標準,做到不偏不黨,這就是君子可貴的處世之道。
本篇中祁奚身上的清廉正直、剛正不阿、任人唯賢和公正無私的品質,充分體現了“內舉不避子,外舉不避仇”的品行和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真正做到了“公正無私”,無不彰顯出君子在處世上“仁德”的崇高追求。
●十●一君子不輕其身【原文選讀】論曰:“忠、孝、智、勇四者,為臣、為子之大寶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漢李陵策名②上將,出討匈奴,竊謂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後禍非孝,四者無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覽《史記》《漢書》,皆無明譏,竊甚惑之。司馬遷雖以陵獲罪,而無譏,可乎?班孟堅亦從而無譏③,又可乎?按《禮》11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雲:“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故敗而死者,是其所也。《春秋》所以美狼銪④者,為能獲其死所。而陵獲所不死,得無譏焉?觀其始以步卒深入虜庭,而能以寡擊眾,以勞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盡力殫,摧鋒敗績,不能死戰,卒就生降。
嗚呼!予聞之古人雲:“人各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生或輕於鴻毛。”若死重於義,則視之如泰山也;若義重於死,則視之如鴻毛也。故非其義,君子不輕其生;得其所,君子不愛⑤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選自白居易《漢將李陵論》,有刪改)注釋:①周旋:輾轉追逐。
②策名:寫入……名冊。
③譏:批評。
④銪(shěn):往深處看。
⑤愛:吝惜。
【文意疏通】我評論說:“忠、孝、智、勇這四個方麵,是做臣子、做兒子最珍貴的東西啊。”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並不斷追尋著它們,如果一旦失去了,這就不再是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兒子了。漢代的李陵名字列入了上將的名冊,出兵征討匈奴,我私下認為,他不為國家的事業而犧牲就是不忠,活著投降匈奴就是不勇,放棄先前的功績就是不智,招致後來的禍患就是不孝,這四個方麵沒有一個是應該114
第四章君子之交的,因而最終滅亡了自己的宗族,真是可悲啊!
我讀《史記》和《漢書》,發現對李陵都沒有明確的批評,私底下為此感到很疑惑。司馬遷雖然是因為李陵而獲罪的,然而對李陵沒有批評,這是應該的嗎?班固也跟著司馬遷而沒有批評李陵,還是應該的嗎?按照《禮記》上說:“為別人的軍隊謀劃,失敗就要為此死去。”所以失敗而死,這是死得其所啊。《春秋》中之所以讚美狼的眼睛深沉下視,是因為它們死得其所。然而李陵到了該死的地方卻沒死去,這難道不應該得到批評嗎?我看他最初帶領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領地,而能用少數軍隊攻擊眾多敵人,憑著辛勞而擊敗準備充分、養精蓄銳的敵人,多次接戰並且取得勝利,沒有誰比他的功勞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盡、力量衰竭、鋒銳遭受摧折而失敗的時刻,他卻不能夠拚死一戰,最終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我聽古人說:“人各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活著比鴻毛還輕。”如果死比義重要,那麼,我們看待自己的生命就如同泰山一樣崇高;如果義比死重要,那麼,我們看待自己的生命就如同鴻毛一樣輕微。所以不是該做的事,君子不會輕視自己的生命;到了該犧牲的時候,君子不會吝惜自己的生命去死。可惜啊!李陵沒有死去,失去了君子該行的正道。所以隴西的士大夫們以姓李感到慚愧,不也是這樣的嗎?不也是這樣的嗎?
【義理揭示】正如文中所說,君子是不可能在“忠、孝、智、勇”這四個方麵失去追求的,因為它是做臣子、做兒子的最珍貴的東西,因此,君子一直都在奉行並不斷地追尋著。白居易說:“非其義,君子不輕其生;得其所,君子不輕其死。”在他看來,李陵當死不死,這就11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違背了君子做人的正道,這是不能被原諒的。麵對生與死、忠與義,君子在選擇的時候,他們能做到不自輕、不自賤、不自私,進退自有分寸,而且能找到行正直之道的方式,這大概就是君子的過人之處吧。
●十●二君子自戒【原文選讀】有行,至貧至賤可以進之;無行,至富至貴不可親之。何也?
有行之人,綱紀森然①,動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忠孝仁義,睦於家,藹於鄉,不以害遺於人,斷無後殃②。無行之人,譎佞殘妒,塞於胸間,心目所至,悉犯於理,貪涎滿吻,並包之心熾然③,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雖死且有謀,餘孽猶毒於人,必難終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孫,遺善為閭裏④傳;卿相無行,亡身、亡家、亡國、亡天下,遺臭為後世笑。敢斷之曰:無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於此,人將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懼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於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議人,則幾於小人;能自檢其身,則不失為君子。終身其行斯言乎!
我少也昧,唯由我父所行之塗行焉,凜凜⑤然或恐悖之,玷於父母,願必進於道,期為君子之歸,故書以自戒。
(選自《鄭思肖集》,有刪改)116
第四章君子之交注釋:①綱紀森然:綱常法紀嚴明。森然,嚴明威嚴的樣子。
②殃:指“割肉裂骨”,這裏引申為危害,災難。
③熾(chì)然:形容火燒猛烈的樣子。
④閭(lǘ)裏:鄉裏。
⑤凜凜:嚴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樣子。
【文意疏通】有品行,即使非常貧賤,仍是可以交往的人;沒有品行,即使大富大貴,也不值得親近。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有品行的人,綱常法紀嚴明,一舉一動都符合法令製度,從不曾超越法理違背本分,放縱自己的所作所為。這種君子,即使貧困也不認為不富足,無緣無故給他東西尚且不接受,何況是用不正當手段去謀取呢?他們追求“忠孝仁義”,與家人和睦,對鄉人和藹,不把禍害留給他人,斷然不會有後患。沒有品行的人,心胸間充滿詭詐、獻媚、凶殘、嫉妒;一心想到都是觸犯法理的事,這類人貪婪的口水流滿了嘴角,並吞據有的心思強烈如熾烈的火焰。這種人一旦得到機會,就會倚仗權勢威逼強奪他們想要的事物。這樣的人很有心計,即使是死了,他們的殘餘勢力仍然對世人有害,必然難以善終。
百姓有品行,可以保全自身、守護家業、保護子孫,遺留的善行也將被同鄉人流傳下來;公卿丞相沒有品行,也會使自身滅亡,使家業敗亡,使國家衰亡,甚至於丟掉整個天下,遺臭萬年,被後世人恥笑。不妨做個判斷:無品行的卿相,尚不如有品行的百姓。
得到這樣的人並與他交往,不是損害我的名聲,而是對我有好處。
但是如果有一個這樣的人在我麵前,他卻想要拒絕我,怎樣去得到11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這樣的人的認可並和他交往呢?與其擔心他人拒絕我,還不如把他人拒絕我的理由反過來被我自身拒絕,大概就可以結交到他們了。
隨意地用話語來議論他人,就接近於是小人了;能夠反省自身,就不失為君子了。我終其一生都應該實踐這句話啊!
我年少無知,隻希望沿著父親所走過的路行走,小心謹慎,唯恐有所違背,玷辱了父母的名聲。但願自己能堅定地走入正道,期待著最終能成為真正的君子,所以我寫下這篇文章,作為對自己的警誡。
【義理揭示】鄭思肖,南宋末太學上舍。元兵南下時,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本篇中的鄭思肖不僅能認識到自己的年少無知,而且能用自己的品行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警惕,自覺遵循君子的正直之道,為我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提供了借鑒與思考。
《荀子·成相》中說:“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意思是以史為鏡,就可以達到自戒的目的,因而關於國家大事的是非對錯,也就可以辨識和明白了。可見,君子如若能自戒,必能自明、自清和自勝。
文化傾聽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君子交往的最高境界,正如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這種交往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言118
第四章君子之交語,更多的是心照不宣,還有什麼比心靈上的契合來得更純粹呢?
有共同的誌趣,彼此相知相助,相惜相勖,不論地位,不分彼此,這樣的君子之交,不正是你我共同追求的嗎?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一個君子不會把自己要做的事,要達到的目標先說出來,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標達到了,才淡淡地說出來。
這叫“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孔子十分討厭那些誇誇其談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他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裏仁》),表麵上可能是木訥的,少言寡語,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堅定和剛毅的。
《聖經》說:“世界上最追不回來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和失去的機會。”說出去的話,有時候正如覆水難收,所以,一個真君子,總是會先把事情做到,然後再去說。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今天我們所說的成語“言過其行”就出自此句。如果一個人說的多於他自己做的,在君子看來這是“君子之恥”。君子崇尚實幹,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那麼,一個真君子應當在社會人際交往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遵循怎樣的交往之道?這是我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在孔子看來,君子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比職業主義更高一層的理想主義。君子從來不是固定在某個職業中,正所謂“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容器存在的,君子是不會像容器一樣以合格地、按照規矩的姿態擺在那兒,不會隻滿足於做一份職業。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真正11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的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其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所代表的是社會的良心和良知。
古人雲:“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又雲:“日久見人心。”事實上,“君子之交淡若水”是這兩句話的有機整合,正所謂“君子先擇而後交,小人先交而後擇”。“君子之交淡若水”表明君子的交往不會牽扯繁雜的利益在裏麵,更不會有金錢上的往來和利益之爭,他們不會玩弄權術,耍陰謀之類,他們是光明磊落的朋友。
然而,君子的交往之道也包含如何對待所謂的“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在孔子看來,比和周,是相反的。周是團結,比是勾結。比如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狐朋狗黨,酒肉朋友,是為“比”。而周呢?則是和衷共濟,精誠團結。我們都知道:團結也是有原則的,無原則地在一起,那就是勾結,就是“比”。小人勾結在一起是毫無“原則”可言的。
因此,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可能是沒有原則的。
實際上,在儒家這裏,中庸不但是講原則,中庸本身就是原則,而且是最高的原則。《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就是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難道不是最高的原則嗎?可惜已經很久不見了。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當然是應該堅持這種原則,並且要認識到君子的“中庸”,不做老好人,不和稀泥,更不會無原則地求和。
中庸之道是常人之道,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有一個特點,就是強調任何人,所有最普通的人,以至於再沒有文化的人都能做到。所以他們絕不唱高調,絕不定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出來。比如《禮記》裏麵講,一個120
第四章君子之交孝子,應該做到“出必告,反(返)必麵”。就是說在出門的時候,你一定要告訴父母;回家以後,也一定要跟父母見麵。儒家認為的與人為善、不輕其身、不偏不黨、自省自戒等,這些都屬於做人的本分,也是道德追求,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既不走極端,又不唱高調,這些看似不難,但是真要做到,又很不容易。現實中的一些人就喜歡唱高調、走極端。他們為了把自己跟那些“平庸”的、“庸常”的,甚至“庸俗”的大眾區別開來,非常崇拜絕不能“庸”這種觀念。他們一定要設立新的道德標準,並且拿這種“高標準”去要求別人、批判別人和譴責別人。至於這些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可行,他們並不在意。
中庸之道非常強調“適中”二字,適中,不但是“中”,而且是“適”。“適”可能比“中”還要重要。或者說,“中”其實是為了“適”。世界上沒有最好,隻有最合適。因為“最好”的隻有一個,否則怎麼叫“最”呢?實際上,對你來說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中庸就是最合適,就是不走極端。
由此可見,《論語》中出現最多“君子”,他們所堅守的“道”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文化傳遞“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出自《莊子·山木》,意思是君子之交,源於互相寬懷、理解。而在這樣的理解中,互相不苛求、不強迫、不嫉妒、不黏人,雙方都能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講究一定的原則。所以在常人看來,君子的交往和感情就像白水12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一樣清淡。
本章所說的莊子“淡若水”的交友精神,不僅深刻地影響著老莊後學者的精神空間,而且還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引領作用,這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學問家嵇康,喜歡“神龜”生活,白天在路邊揮錘打鐵,大汗淋漓;晚上則讀《老子》《莊子》、彈古琴。他的一曲《廣陵散》,更是天下獨絕。有一天,他的老朋友,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巨源,推薦他到朝廷去做大官。嵇康越想越不對勁,心想這位老朋友是怎麼想的,怎麼完全忘了我們“淡若水”的交友初衷,這怎麼能算是我的朋友呢?
於是嵇康揮筆疾書,洋洋灑灑寫下了兩千言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公開表明自己的處世原則和交友之道,並對當時的黑暗現實和虛偽的禮法進行了尖銳的嘲笑和諷刺。這篇《絕交書》不僅是先哲莊子精神風貌的再現,而且有著魏晉風骨的新色彩。說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奇特的一封絕交書,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為君子的交往是心與心的交流,是天與地的默契,是絲與縷的交織。它可以是廉頗與藺相如的“刎頸之交”,可以是陳重與雷義的“膠漆之交”,還可以是元伯與巨卿之間的“雞黍之交”。
曾看到這樣一段佳話,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誌之前,他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並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來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禦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平遼王”,一夜間,身價猛增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唯獨收下了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
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大吃一驚,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
麵對這般戲弄,薛仁貴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122
第四章君子之交碗,當眾飲下三大碗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解釋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他們夫婦二人經常資助,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他們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他們貧寒,送清水也是他們的一番心意。”雖然這段佳話已經遠去,但是君子的交往之道應該得到尊重和傳承,更應該讓我們好好地反思君子之交在當今社會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傳遞。曾經看到這樣一則報道:某報紙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現代人的友誼變味了?”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在2012個受訪者中,779%的受訪者坦言身邊真正的朋友很少,其中67%的人表示自己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996%的人認為“純友誼”越來越少。755%的受訪者表示,當下友誼變味了。
調查還表明,很多人交友都是出於利益的考慮,紛紛表示如今已鮮有所謂的“君子之交”。
僅憑這一調查數據,我們不能武斷地下結論:現代人的友誼已經變味了。但是至少應該看到,在交友這個問題上,現代人的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麵對這種變化,607%的受訪者認為,罪魁禍首是“拜金主義橫行”。當今社會,很多人把朋友看成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源,甚至刻意去結交官場和生意場上對自己有利的人,這就使“交朋友”帶上了許多功利色彩。而出於功利目的的交友,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友”,而是物質上的等價“交換”。
如今出現了友誼變味,甚至是變質的問題,主要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但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精神觀念等都發生了偏差,再加上社會對成功的定義日趨單一化、庸俗化,出現了“一切都向錢看”的世俗觀念,人們的價12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值取向也隨之物質化、庸俗化。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尤其是在君子之交這個問題上,曆朝曆代有著很多的傳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因此,後人以“高山流水”來形容朋友之間的默契和心心相印,而“高山流水”也成為了交友的最高境界。
羅曼·羅蘭說:“友誼是畢生難覓的一宗珍貴財富。”梁實秋說:“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這告訴我們,友誼是彌足珍貴的,但絕不可“盡其所能”,要懂得適可而止。生活實踐告訴我們,君子交友的最高境界就是“淡”,隻有淡淡的、純潔的友誼才會更加長久,更加芬芳,更加迷人。
文化感悟1.在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君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內涵,請舉例說明。
2.自行設置一場“君子”與“偽君子”的虛擬辯論,圍繞某一個主題,以對話的形式寫一段台詞。
124
第五章布衣之交第五章布衣之交文化典籍●一好生【原文選讀】虞、芮①二國爭田而訟②,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③,仁人也,盍④往質⑤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⑥,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⑦。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儕⑧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與而退,鹹以所爭之田為閑田矣。
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選自《孔子家語》)12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注釋:①虞、芮:春秋時兩個小諸侯國。虞國在今山西平陰縣,芮國在今山西芮城縣。
②訟:打官司。
③西伯:即周文王。
④盍:通“何”,疑問代詞,何不。
⑤質:評判。
⑥畔:指田地的邊界。
⑦提挈:提著,舉著,指負重。
⑧吾儕:我輩,我們這一類人。
【文意疏通】虞國和芮國為了爭奪田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有結果,他們就相互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裏讓他給評判呢?”他們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人謙讓著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著讓他人做卿。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我們真是小人啊!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於是,他們就一起遠遠地退讓,都把所爭的田作為閑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不可以再超過了。
不用下命令大家就聽從,不用實施教導大家就聽從,這就是達到了治理的最高境界。”【義理揭示】本篇是對文王實施教化的高度讚美。衛嗣君執政時,有一個罪126
第五章布衣之交犯胥靡逃到魏國,而衛國想用百金把他贖回來進行審判,魏國不同意。於是衛君想用左氏城邑來換回胥靡。大臣們都勸說:“用這樣價值不菲的土地,去換回一個小小的罪犯,恐怕不合適吧?”衛君說:“治,無所謂小國;亂,無所謂大國。”他用教化來引導百姓,即使是三百戶人家的城邑也能治理好。如果百姓不講廉恥禮儀,即使有十座左氏城池,那又有什麼用呢?
有時候管理者的教化,往往可以使老百姓更懂得禮讓與謙讓,從而更好地走向“平民之交不可欺”的境界。
●二孟嚐君舍人【原文選讀】孟嚐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或以問孟嚐君曰:“為君舍人而內與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君曰:“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錯之,勿言也。”居期年,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與文遊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①,願君以此從衛君遊。”於衛甚重。
齊、衛之交惡,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人謂衛君曰:“孟嚐君不知臣不肖②,以臣欺君。且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盟曰:‘齊、衛後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足下倍③先君盟約而欺孟嚐君也。願君勿以齊為心。君聽臣則可;不聽臣,若臣不肖也,臣輒以頸血濺足下衿。”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曰:“孟嚐君可語善為事矣,轉禍為功。”12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選自《戰國策·齊策三》)注釋:①車馬皮幣:皮幣,獸皮和繒布。指車馬、玉帛等值錢的財物。
②不肖:自謙之辭,不才,不賢。
③足下倍:敬稱,表示對對方的尊稱。倍,同“背”,違背。
【文意疏通】孟嚐君門客之中,有一個人十分愛慕孟嚐君的夫人。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孟嚐君,並說:“食君之祿,卻愛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夠義氣了,閣下何不殺了他?”孟嚐君說:“悅人之貌,漸生愛心,此亦人之常情,你就不要再提此事了。”過了一年,孟嚐君召來那個愛慕夫人的門客,對他說:“你在我這裏待的時間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為先生覓到好職位。小官職先生又會不屑一顧,田文又不敢委屈大才。恰好如今的衛君與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願替先生準備車馬錢幣去報效衛君。”這個門客去到衛國以後,很受衛君的器重。
後來齊、衛兩國關係一度出現劍拔弩張的局麵,衛君極想結盟諸侯進攻齊國。這時那個門客站出來對衛君說:“孟嚐君不知道臣無德無能,把臣推薦給您。我曾聽說先王的事,過去齊、衛兩國君王殺馬宰羊,彼此立下盟約:‘齊、衛子孫,不得刀兵相向,若違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場有如此馬此羊!’如今大王結盟諸侯,準備進攻齊國,正是違背先君訂下的盟約,同時也欺騙了孟嚐君。臣希望大王息怒,不要再計劃伐齊的事了!大王聽從臣的勸告也就罷了,如若不聽,像臣這樣不才的,我也會把自己頸項之血濺在您的衣襟128
第五章布衣之交之上!”衛君於是打消了伐齊的念頭。
齊國人聽到這件事以後,都說:“孟嚐君真可算是善於處理事情的人,他不殺家人而使齊國不遭攻擊,把災禍變成了他的功勞。”【義理揭示】孟嚐君是廣聚人才、禮賢下士的“戰國四君子”之一,他的大度和領袖魅力,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美譽。上文中的“孟嚐君可語善為事矣,轉禍為功”一句足以表明:寬容門客的行為不僅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驚喜,而且避免了一場戰爭。這不是交往,更不是交友,而是能清楚地認識到待人處世中的利害關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沒有足夠的氣量和寬廣的胸懷,難以成為一個受民眾擁護的國君,老百姓也是不會依附於你的。
●三蘇代為燕說齊【原文選讀】蘇代為燕說①齊,未見齊王,先說淳於髡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③三旦立於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④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⑤。’伯樂⑥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莫為臣先後者,足下⑦有意為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千鎰⑧,以為馬食。”淳於髡曰:“謹聞命矣。”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說⑨蘇子。
(選自《戰國策·燕策》)12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注釋:①說:遊說。
②淳於髡(kūn):戰國時期齊國(今山東省龍口市)人,以博學、滑稽、善辯著稱,被齊威王任為大夫。
③比:副詞,接連地。
④還:通“環”,環繞。
⑤賈:當作“費”字。
⑥伯樂:春秋時期秦國人,以善於相馬著稱。
⑦足下:古代下稱上或平輩之間相稱的敬辭,類似於後來的“閣下”“您”。
⑧鎰(yì):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二十兩或二十四兩。
⑨說:同“悅”,對……感到滿意。
【文意疏通】蘇代為燕國去遊說齊國,沒有見齊威王之前,先對淳於髡說道:“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場裏,也無人知道他的馬是匹駿馬。賣馬人很著急,於是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早晨,也沒有哪個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繞著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回頭再瞅一眼,這樣我願意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於是就照著賣馬人的話做了,結果一下子馬的身價竟然漲了十倍。現在我想把‘駿馬’送給齊王看,可是沒有替我前後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樂嗎?請讓我送給您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此作為您的辛苦費吧。”淳於髡說:“我願意聽從您的吩咐。”於是淳於髡進宮向齊王作了引薦,齊王接見了蘇代,而且很喜歡他。
130
第五章布衣之交【義理揭示】本故事除了敘述人們對伯樂的信任之外,還反映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那就是有價值的東西,並不是人人都能發現它的,往往需要專家或有影響的人的推介。人的本性如此,如果不采取一些策略引起他人和社會的重視,那隻能怪自己愚笨。
麵對當今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複雜形勢,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善於推銷自己,就像文中賣馬人借助伯樂來提高馬的身價一樣。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借助一些要人或貴人來提升自己的身價。那些不學無術的人尚且采用這樣的手段,而作為有真才實學者,采用這樣的手段推銷自己是完全可以的。
●四章台見相如【原文選讀】秦王坐章台①見相如。相如奉璧奏②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③,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④,倚柱,怒發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⑤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⑥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⑦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⑧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⑨於庭⑩。何者?嚴瑏瑡大國之威以修敬瑏瑢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瑏瑣,禮節甚倨瑏瑤,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刪改)13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注釋:①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故城西南角。
②奏:進獻。
③瑕:斑點。
④卻立:倒退幾步站立。
⑤負:憑仗。
⑥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往。布衣,平民⑦逆:拂逆,觸犯。
⑧齋戒:一種禮節,古人在舉行典禮或祭祀之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⑨書:國書。
⑩庭:通“廷”,朝廷。
瑏瑡嚴:尊重。
瑏瑢修敬: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瑏瑣列觀(guàn):一般的宮殿,此指章台。
瑏瑤倨(jù):傲慢。
【文意疏通】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左右侍從看,群臣高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要把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走上前說:“和氏璧上有一個小小的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於是手持璧退後幾步站定,背靠著柱子,怒發向上衝起了帽子,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們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婪,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和氏璧,恐怕得不到給我們的城邑。’打算不將和氏璧給秦國。
132
第五章布衣之交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更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況且為了一塊和氏璧的緣故,而觸犯了強大秦國的歡心,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璧,在朝廷上將國書交給我。我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修飾禮儀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接見我,而且禮節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並以此來戲弄我……【義理揭示】上文藺相如的“布衣之交尚不相欺”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與人交往的本質是“不欺”,作為一國之君,更應該要這樣。藺相如以自己的言行有力地對秦王的戲弄和傲慢給予了回擊,不僅體現出智勇雙全、有禮有節的使者形象,而且以一己之力保全了整個國家的利益。
本文中“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這句話啟示我們: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是不應該被外物所馭使的,我們要做到不以物傷性,就要永遠保有一顆真誠和純潔的本心,才能更好地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五布衣之俠【原文選讀】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①、孟嚐、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②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③,其勢激13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④,聲施⑤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⑥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⑦之徒,雖時磗⑧當世之文罔⑨,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⑩比周瑏瑡,設財役貧瑏瑢,豪暴侵淩瑏瑣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瑏瑤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選自《史記·遊俠列傳》)注釋:①延陵:春秋時代吳國公子季劄,被封於延陵,故稱延陵季子。
②藉:依靠。
③疾:強,指聲音洪亮。
④砥名:砥礪名節,提高名聲。
⑤施:延及。
⑥排擯:排斥,拋棄。
⑦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都是漢代的俠士。
⑧磗(hàn):違。
⑨文罔:通“文網”,指法律禁令。
⑩朋黨宗強:結成幫派的豪強。
瑏瑡比周:互相勾結。比,近。周,合。
瑏瑢設財役貧:倚仗自己的財富役使窮人。
瑏瑣淩:侵犯。
瑏瑤猥:謙辭,相當於“辱”,指降低身份。可以理解為“錯誤”。
134
第五章布衣之交【文意疏通】古代的平民俠客,我沒有聽說過。近代延陵季子、孟嚐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些人,都因為是君王的親屬,倚仗封國及卿相的雄厚財富,招攬天下的賢才,在各諸侯國中名聲顯赫,不能說他們不是賢才。這就好比順風呼喊,聲音並非更加洪亮,而聽的人感到清楚,這是風勢迅急的結果。至於閭巷的布衣俠客,修行品行,磨礪名節,好的名望傳布天下,無人不稱讚他的賢德,這是難以做到的。然而儒家和墨家都排斥揚棄他們,不在他們的文獻中加以記載。從秦朝以前,平民俠客的事跡,已經被埋沒而不能見到,我對此感到很遺憾。據我聽到的情況來看,漢朝建國以來,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這些人,他們雖然時常違反漢朝的法律禁令,但是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精神,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他們的名聲並非虛假地樹立起來的,讀書人也不是沒有根據地附和他們的。至於那些結成幫派的豪強,互相勾結,倚仗財勢奴役窮人,憑借豪強暴力欺淩孤獨勢弱的人,放縱欲望,自己滿足取樂,這也是遊俠之士認為可恥的。我哀傷世俗之人不能明察這其中的真意,卻錯誤地把朱家和郭解等人與暴虐豪強之流的人視為同類,一樣地加以嘲笑。
【義理揭示】《遊俠列傳》是《史記》中的名篇之一,主要記述了漢代著名俠士朱家、郭解等的史實。上文中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具有的特征,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的言談舉止,讚揚了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的高貴品質,並流露出對“布衣13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之交”所表現出來的賢德,不能被規範地流傳的哀歎與遺憾之情。
●六孫權勸學【原文選讀】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①掌事,不可不學!”蒙辭②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③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④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⑤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⑥刮目相待⑦,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⑧蒙母,結友而別。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注釋:①當塗:當道,當權。
②辭:推托,推辭。
③經:指“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等書。
④孰若:哪裏比得上,怎麼比得上,表示反詰語氣。
⑤及:到了……的時候,等到。
⑥更:重新。
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⑧拜:拜訪,拜見。
【文意疏通】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啊!”136
第五章布衣之交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隻要您廣泛閱讀,多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才開始學習。等到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跟呂蒙一起議論軍事,他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另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麼晚才改變對我的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朋友以後才辭別。
【義理揭示】本篇通過記述孫權勸勉呂蒙努力致學的故事,闡明了讀書和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坦誠相待的價值。一個人無論事務有多繁忙,都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學習不僅可以增長見識和謀略,而且還可以提升自我修養,從而在相互激勵中讓對方改變對你的看法,甚至是刮目相看。文末“肅遂拜蒙母”的行為,表明了魯肅與人交往注重的是,對方是否願意不斷學習和進步,以及是否有相同的誌趣,能否坦誠相待,這些都是“布衣之交”中最可貴的品質。
●七疏廣歸鄉設酒食【原文選讀】疏廣既歸鄉裏,日令家共具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問其家金餘尚有幾所,趣①賣以共具。居歲餘,廣子孫竊謂13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其昆弟②老人廣所愛信者曰:“子孫幾③及君時頗立產業基?④,今日飲食費且盡。宜從丈人所,勸說君買田宅。”老人即以閑暇時為廣言此計,廣曰:“吾豈老悖⑤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⑥衣食,與凡人齊。今複增益之以為贏餘,但教子孫怠墮耳。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⑦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又此金者,聖主所以惠⑧養老臣也,故樂與鄉黨宗族共饗⑨其賜,以盡吾餘日,不亦可乎?”於是族人說⑩服。皆以壽終。
(選自班固《漢書·疏廣傳》,有刪改)注釋:①趣:通“促”,催促。
②昆弟:通“昆仲”,指兄和弟,比喻關係親密友好。
③幾:通“冀”,希望。
④?:通“址”,指產業,家產。
⑤悖:惑亂,糊塗。
⑥共:通“供”,提供。
⑦亡:通“無”,不,不要。
⑧惠:敬辭,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可以理解為給予恩惠。
⑨饗:通“享”,享受。
⑩說:通“悅”,高興。
【文意疏通】疏廣回到鄉裏後,天天讓家裏擺設酒食,邀請族人老朋友及賓客,一起娛樂。他多次詢問家裏的餘金還有多少,催家人去買東西回來供給酒肴。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下對疏廣喜愛和相信的138
第五章布衣之交老人說:“子孫希望趁著他在世時多經營一點產業,如今每天這樣飲食,家產將要用光。希望您能夠到疏廣家裏去,勸說他買田治宅。”老人們在閑暇時,就跟疏廣說了這些話,疏廣說:“我並不是老糊塗了,隻是家裏本有舊田老宅,讓子孫勤於耕作,應該能夠供其衣食,並與普通人相同。如今又增加了這麼多贏餘的錢財,它隻能教子孫怠惰罷了。賢能而多有錢財,那麼就會舍棄其誌向;如果愚蠢而又多有錢財,那麼就更助長了他們的過錯。況且富人,那是眾人所怨恨的啊;我既然沒有辦法來教化子孫,也不想助長他們的過錯而招致怨恨。更何況這些金錢,是聖上恩賜我用來養老的啊,所以我希望與鄉黨宗族共享聖上的恩賜,來盡享我的餘日,我這樣做,難道不可以嗎?”於是族人聽了他的話心悅誠服。後來他就這樣終老一生。
【義理揭示】上文中疏廣在處理家庭教育和人際交往等方麵的一些方法和理念,看似不盡情理,但他的一番說理和議論又使人如夢初醒。疏廣雖然不富裕,但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即與鄉黨宗族共享晚年的安樂生活,並懂得與民同樂。作為長者,他懂得怎樣教化子孫,不給子孫留怨恨;作為族人,他更懂得平等地與鄉黨宗族共享聖上的恩賜。
更為重要的是疏廣對待財富的態度:“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讓後代子孫安逸於舒適的環境中,就容易讓他們喪失鬥誌,增長其過錯,這對他們是有害無利的。隻有讓後人學會與民同樂,自食其力,才能更好地免於過錯,遠離怨恨,更好地享有普通人的樂趣。
13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八伯牙與鍾子期【原文選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①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②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④,卒⑤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⑥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⑦,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⑧。伯牙乃舍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⑨哉?”(選自《列子·湯問》)注釋:①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②善:好。
③洋洋:廣大的樣子。
④陰:山的北麵。
⑤卒:通“猝”,猝然,突然。
⑥援:拿起。
⑦操:曲調。
⑧窮其趣:徹底地理解他的誌趣。
⑨吾於何逃聲:大意是我演奏的內容怎麼也逃不過他的聽覺。
140
第五章布衣之交【文意疏通】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他的琴術很高明,鍾子期則善於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自己在登高山,鍾子期非常高興地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著流水,鍾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們兩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麵遊玩,遊興正濃的時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於是他們來到一塊大岩石下麵避雨,伯牙心裏突然感到很悲傷,於是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琴彈起來。開始彈奏連綿細雨的聲音,後來又彈奏大山崩裂的聲音。每次彈奏的時候,鍾子期都能聽出琴聲中所表達的含義。伯牙於是放下琴感歎地說:“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彈琴時所想象的意境,我的琴聲如何能逃得過你的聽覺?”【義理揭示】本篇敘述了兩位相互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且誌同道合的人的交往故事。他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用音樂共同演繹了一場“高山流水”般的動人篇章。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人與人的交往不在於琴聲有多麼美好,而在於彼此能否讀懂對方內心的所思所想,尊重彼此的內心感受和傾聽彼此的聲音,這樣的交往是最真誠的,也是最崇高的。直到今天,人們還經常用“知音”一詞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14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九賈島推敲【原文選讀】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①,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②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③,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④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⑤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選自《劉公嘉話》,有刪改)注釋:①吟哦:吟詠,歌唱。
②訝:對……感到驚訝。
③京兆尹:京城地方長官。
④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⑤累:連續。
【文意疏通】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住在京城裏。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複思考後最終還是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
142
第五章布衣之交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著推敲的手勢。不一會兒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麵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正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就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仔細思考了好一會兒,就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於是兩人並排駕著馬車回家,還一起議論作詩的方法,一連好幾天都舍不得離開,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義理揭示】唐代李延壽說:“布衣之交不可忘。”賈島本是一個和尚,穿的是衲衣,即有補丁的衣服,身份是布衣之人,但他和韓愈能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正是源於“推敲”這一典故。賈島在為句中是用“推”還是用“敲”字猶豫不絕的時候,身為京兆尹的韓愈正好路過,他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以權勢驕人,而是表現出一種平等相待的交往態度,因此才有了“僧敲月下門”的佳句。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反複琢磨,仔細斟酌,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彼此之間也要以誠相待,堅守共同的誌趣,才能真正達到“布衣之交不可欺”的境界。
●十三顧茅廬【原文選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①於諸侯。
14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先帝不以臣卑鄙②,猥自枉屈③,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④。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⑤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⑥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⑦。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⑧,攘除奸凶⑨,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⑩,進盡忠言,則攸之、、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瑏瑡,則責攸之、、允等之慢瑏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瑏瑣,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注釋:①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②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
③猥(wěi):辱,這裏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④驅馳:奔走效勞。
⑤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麵表示約數。
⑥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將要,臨近。
⑦不毛:不長草木,這裏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指莊稼。
⑧庶:希望。竭:竭盡。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鈍,刀刃不鋒利。
⑨攘(rǎng)除:排除,鏟除。奸凶:奸邪凶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144
第五章布衣之交⑩斟酌損益:考慮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適當措施。損,除去;益,增加。
瑏瑡興德之言:發揚陛下恩德的忠言。
瑏瑢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瑏瑣谘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諏,詢問,谘詢。
【文意疏通】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隻希望在亂世裏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諸侯中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大事,我因此感奮激發,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正趕上兵敗,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早晚憂慮歎息,唯恐托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並率領三軍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我有限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奸邪凶惡的敵人,複興漢室,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有所興革,進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沒有成效,就請您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識別、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如果您能這麼做,那麼我就感恩戴14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德感激不盡了。
【義理揭示】本文中“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一句很好地體現和詮釋了“平民本色”的思想內涵,這也是獲得先帝賞識和尊重的重要基礎。本篇作者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複勸勉後主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誌,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無不表現出諸葛亮作為一介平民,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懷之情、對“北定中原”的堅強意誌和決心,以及對蜀漢忠貞不貳、以身許國的崇高精神。
●十●一石曼卿戒酒而卒【原文選讀】石曼卿①喜豪飲,與布衣劉潛②為友。嚐通判海州,劉潛來訪之,曼卿迎之於石闥堰③,與潛劇飲。中夜酒欲竭,顧船中有醋鬥餘,乃傾入酒中並飲之。至明日,酒醋俱盡。每與客痛飲,露發跣足④,著械⑤而坐,謂之“囚飲”。飲於木杪⑥,謂之“巢飲”。以稿束之,引首⑦出飲,複就束,謂之“鱉飲”。……其狂縱大率如此。廨⑧後為一庵,常臥其間,名之曰“捫虱庵”。未嚐一日不醉。
仁宗愛⑨其才,嚐對輔臣言,欲其戒酒。延年聞之,因不飲,遂成疾而卒。
(選自《夢溪筆談》)146
第五章布衣之交注釋:①石曼卿:即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時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據《宋史·石曼卿傳》記載,石延年官至中允、秘閣校理,與歐陽修交友甚篤,喜飲酒,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工善書,著有《石曼卿詩集》。
②劉潛:石曼卿的朋友,字仲方,宋時定陶人,少卓逸,有大誌,好為古文,後舉進士,知蓬萊縣。文中稱其為布衣,當指劉潛尚未為官。
③石闥(tà)堰:地名。
④跣(xiǎn)足:光著腳。
⑤著(zhuó)械:戴上枷鎖。械,鐐銬、枷鎖之類的刑具。
⑥木杪(miǎo):樹枝的細梢。
⑦引首:文中指伸出腦袋。
⑧廨(xiè):古代官署的通稱。
⑨愛:憐惜。
【文意疏通】石延年嗜酒而喜歡豪飲,曾與平民劉潛為友。在他擔任海州通判時,劉潛曾經去拜訪他,石延年前往石闥堰迎接,於是兩人一起痛飲。半夜酒就要喝光了,他見船中有一鬥多的醋,就倒入酒中,兩人一起喝了起來。到了第二天,酒和醋都喝完了。他每與客人痛飲,或披散著頭發、光著腳,自己戴著枷鎖就座,稱之為“囚飲”;或爬到樹梢上喝酒,稱之為“巢飲”;或用禾秸把身子捆起來,伸出頭喝酒,喝完一杯再把頭縮回去,稱之為“鱉飲”。……其狂蕩放縱大都像這個樣子。在他的官署後麵有一個小廟,他常常躺在那裏,名之為“捫虱庵”。他沒有哪一天是不喝醉酒的。仁宗愛惜他的才能,曾對輔政大臣說,希望延年能夠戒酒。延年聽說了以後,就不再飲酒,最終因為患病就死了。
14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義理揭示】石曼卿為人豪放曠達,有才華,喜豪飲,且不拘小節,因而他的交往比較獨特,屬於典型的性情中人。據史料記載:石曼卿才高而未遇,遂飲酒自放,憤世嫉俗,隱山、隱靈山一帶便成了他遊樂的去處。石曼卿英年早逝,作為他的摯友,歐陽修專門作了《祭石曼卿文》,這篇祭文寫得低回纏綿而又淒清超逸,表現了友誼的誠摯和思念的深沉。歐陽修任亳州太守時,真源縣乃其管轄之地,歐陽修派人為石曼卿修墓,並親自到墓前祭奠,作祭文,表達了對摯友的深切懷念。
文化傾聽“布衣之交”最先出自《戰國策·齊策三》:“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遊。”原指顯貴與平民之間的交往,後來是指普通百姓之間的交往和友誼,特別是貧寒好友之間的交往。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後借指平民。古代的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故稱。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粆而已,故命曰布衣。”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布衣之交”亦作“貧賤之交”,後借指老百姓或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上文中孟嚐君與門客舍人的故事,的確是一段佳話,開創了顯貴與平民交往的先河。《南史·劉悛傳》中記載:南朝齊武帝蕭賾,原來和劉悛交情很深,經常在劉悛家談至深夜。蕭賾當了皇帝後,148
第五章布衣之交還經常到劉悛家去,和從前一樣談笑。有一次,劉悛陪蕭賾登蔣山,蕭賾感歎地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隨後,又對劉悛說:“說的就是咱倆啊,人們說富貴以後感情就會有變化,可你我始終保持布衣時的交情。”這裏的“布衣”是指沒有當官的文人,不要理解為窮人。後人常用這個典故來形容不以權勢驕人,始終平等相待的交往。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說的就是布衣之間的交往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兩者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以“不欺”為前提和原則。
所謂“患難之中見真情”。蘇軾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縱橫擺闔,也有貶謫天涯的人生無常。可是無論走到哪裏,蘇軾的交友都極其廣泛,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到處都有他的知心朋友。然而,對他的人生觀產生重大影響的,反而是鄉野村夫、販夫走卒、和尚道士一類的平民百姓。他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巢穀的人,在蘇軾被貶到儋州之後,隻身從四川老家徒步到千裏之外的海南島看他,並最終病倒在路上,蘇軾為此感到十分痛心。
蘇軾臥病常州時,與他同事僅3個月的幕僚錢世雄天天陪伴在他身邊,並成了蘇軾臨終可以托付的人。對於錢世雄這樣一個本來素昧平生的同事,蘇軾卻給予了極大的信任,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患難之中見真情。直到蘇軾去世,錢世雄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後來,錢世雄因為和蘇軾之間如此親密的關係,被朝廷徹底拋棄了,最後貧病而死。
可見,布衣之中也有君子,上文中所說的巢穀和錢世雄兩人,就是布衣中的兩大君子。他們既沒有權力,又沒有金錢,更不可能改變他人的命運,但他們通過交好與親近的方式,改善了蘇軾比較149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糟糕的處境。蘇軾在這些人身上得到了在落魄生活中最基礎、最簡單的那種溫情,這使得蘇軾在很困難的時候,不至於對人生喪失信心,也不至於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正是由於蘇軾不斷身處人生的大起大落中,這樣的“布衣之交”,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特別是在最困難的時期,往往顯得彌足珍貴。
同樣,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我們的身邊。2014年4月20日《光明日報》刊登了習近平同誌憶故友賈大山的舊文《憶大山》,文章深情地回憶了習近平同誌與作家賈大山之間的交往舊事。當年習近平同誌來河北正定工作後,慧眼識珠,發現賈大山先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擔任正定縣文化局局長。賈大山先生果然不負重托,把文化局帶領得風清氣正。他上任9年,局裏沒有一筆吃喝賬。習近平同誌看重賈大山先生的人品和文品,和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習近平同誌離開正定後,經常給賈大山先生寫信,關心他的創作和工作情況。1995年賈大山先生罹患重病,到北京協和醫院做診斷檢查時,習近平同誌利用到北京開會的機會,親自到醫院看望賈大山先生,並送去一個精心紮製的花籃。那淺黃的迎春、乳白的百合、嫩紅的康乃馨……讓病房的空氣也變得清新了。在那一刻,賈大山先生的心情是最歡快的,仿佛那可惡的病魔已離他遠去了。賈大山先生去世後,遠在福建的習近平聞訊發來唁電,並托人送去了花圈。之後,他又撰寫了悼念文章《憶大山》。
習近平同誌與賈大山先生之間真摯的友誼,在感動了無數人的同時,也反映出習近平同誌重情重義、正直善良、勤政敬業、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從而體現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
習近平同誌尊賢重士、求賢若渴的態度,對大力弘揚、尊重和150
第五章布衣之交愛護人才的優良傳統,對當前更好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對促進人與人之間更好的交往,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無疑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傳遞平民,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由你、我、他共同組成,在普通環境中生活著,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平民不僅僅是階層標準問題,更是生活態度問題。他們存在於生活和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他們身上有美也有醜,有善也有惡,有歡樂也有悲傷。我們應具有平民意識和感恩情懷,平民更能夠展現出普通人身上最美好的東西和最真實的世界。
戰國時期,齊國孟嚐君沒有殺一個與他的小妾相愛的門客,而是給他準備了許多禮物,並把他推薦給衛國國君,對他說:“我們是布衣之交,希望衛國能給你遠大前程。”後來,衛國準備聯絡其他諸侯去攻打齊國時,正是由於該門客極力勸阻,才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發生。
納蘭性德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樣,過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實、純粹而又簡單。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有愛妻朝夕相處,有朋友經常往來,坐看花開花落,閑觀雲卷雲舒。這種超然物外、寧靜致遠和淡泊明誌的生活,是納蘭性德一生的向往。
而作為康熙大帝的禦前一等侍衛,權臣的兒子,滿清貴族的公子,納蘭性德卻不得不過著另一種生活。他隻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馬後,四處奔忙。在別人眼裏,納蘭性德可謂占盡了風151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光和榮耀,但納蘭性德卻沒有一絲的得意和張狂。當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顧盼江山時,他飄忽的目光,就像遊離的雲朵載著無言的惆悵,他一點也不喜歡這種官場生活,他甚至對政治有點厭惡,他向往著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他卻被命運羈絆著,不得不成為皇帝禦座前的一個尊貴的小擺設。
與納蘭性德的平民情懷相比,蜀漢時期南中四郡之中益州郡的南國公主,從小就喜歡農林耕作,不愛與官宦子弟交往,常與平民百姓打成一片,尤其喜歡茶樹茶葉,深得當地茶農百姓的愛戴。公元225年曾與“七擒孟獲”的蜀中丞相諸葛亮有過一麵之緣,對諸葛亮的平南及後續安撫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當英國王子威廉完成世紀大婚時,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平民王妃凱特的身上。不過在對英國的女性調查時,卻有86%的人並不羨慕凱特,並且表示即便有機會也不願意與她互換身份,理由是“她再也無法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了”。在英國女性的眼中,平民姑娘凱特雖然貴為王妃,卻要失去許多平民生活的寶貴東西,包括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包括想笑就開懷大笑,想恨就發泄一通,甚至是不必強迫自己去參加不喜歡的活動,不必擔心個人私生活會泄露出去,以至於鬧得沸沸揚揚,也不會有“狗崽隊”獵取他們的泳裝照之類。因此,社會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隻不過角色不同而已。
也許有人會說,平民情懷應該是針對“非平民”而言的,對於普通人,談不上平民情懷。這樣的理解聽上去似乎不無道理,但是,現實卻讓我們不知所措。因為,當今時代,能以真誠關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自覺尊重維護普通百姓各種權力的普通人並不多,普通人身上的這種“平民情懷”正在逐漸消退。而《老王》152
第五章布衣之交的作者楊絳先生,她作為一個文化人,能從“幸與不幸”的對比與思考中,不斷地增強對平民身份的認同、對平民生活的理解、對平民苦難的同情和對平民情懷的敬畏,並深深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感、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的精神。正是這種獨特的平民意識,才能傳遞和折射出她內心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
餘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寫道:“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而“貶官文化”隻是“平民文化”的一個部分。所謂“平民”者,乃是指無官之人。在他看來,平民又可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指與“官”字邊兒都沾不上的人,這類人包括極多。像落榜的、不想做官的、終生潦倒的、家道中落的……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平民”;第二類就是“被貶官”的,他們厭惡官場,渴望自由、自然和平淡的平民生活,有對平民生活的向往,內心具有比較強烈的平民意識。
因此,平民意識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它肯定人的價值、人的存在,提倡的是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應是一種人人平等的思想,平等的交流、平等的麵對,這無疑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也是時代發展的價值和文化主流。
文化感悟1.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中,“布衣之交不可欺”的思想內涵是什麼?
2.隨著時代的發展,“布衣之交”的內涵與要求也在不斷變15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化,請結合自身經曆,談談你對“布衣之交中也有君子”這一思想觀點的理解。
3.結合本章的選文內容,簡要分析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平民觀。
154
第六章生死之交第六章生死之交文化典籍●一朋友之饋【原文選讀】朋友死,無所歸①,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②,不拜。
(選自《論語·鄉黨》)注釋:①歸:歸宿,這裏指後事的安排,如裝殮、發喪、埋葬等。
②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zuò)肉。
【文意疏通】朋友死了,沒有親人將他收殮安葬。孔子說:“讓我來為他料理喪事吧。”15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孔子接受了朋友贈送的禮物,即使是車輛、馬匹那樣貴重的東西,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致謝。
【義理揭示】就個體生命而言,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人死不能複生,所以儒家非常注重和講究對死者的哀思和喪祭。本文中孔子對朋友的臨終關懷,可謂一片赤忱。《禮記》中說:“父母在,饋獻不及車馬。”意思是說車馬因為貴重,所以是否饋贈,還是要父母來做主。而饋贈祭拜過祖先之後的胙肉,則代表的是把你當成家族裏的朋友。在祭拜祖先的時候,還能想到我這個朋友,這就是情意深厚,理當要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