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序言為了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尋找和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和底蘊,從而更好地麵對當今社會主流文化的衝擊與抗爭,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豐富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努力提升自己作為公民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和理想人格,牢固樹立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書是《“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的第八本,主題是“交往之道”。我們都知道:人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一場與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過程。對於不同的人,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交際之道,方能掌控取勝之道。青年人要學一點交際之道,然而對於交際之道的學習一定要借助對話與情景。本書正是以中國曆史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物故事為切入點,試圖從這些人物身上提煉出相對成熟而又完整的交際術,並揭示其義理,這些思想內容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思想認識、提升道德情操、開拓理想境界,都大有裨益。

本書共分為十章,圍繞“交往之道”這一主題闡述了以下五個方麵的問題:一是強調我們在交際過程中首先就要做到認識自己,從而更好地懂得交往的意義,進而成就自我,融入社會,主要是第一章的內容。二是從為人處世的角度闡明了交往和處世等,應遵循的原則和規律以及怎樣傳遞交往的力量,主要是第二、第三兩章的內容。三是具體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際交往的幾種主要類型,並呈現出“君子之交淡如水”“布衣之交不可欺”和“生死之交永不忘”的理想境界,讓讀者充分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在交往中的魅力,傳遞出人際交往的正能量,主要是第四、第五、第六章的內容。四是闡述了在人際交往中要發揚和傳承的誠信、謹慎、禮儀等幾種優秀品質,並引導我們共同思考交往的意義所在,主要是第七、第八、第九章的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我們在編寫過程中最為關注的。五是指出了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天、地與人三者的有機融合,告訴我們天地人之道是人類共同的法則,主要是第十章的內容。

因此,本書既注重對“交往”這一概念和能力的認識與發展,更關注我們在交往過程中對於“道”的體認與反思,尤其是在“義理揭示”中,非常注重與社會生活實際的關聯性,強調和突出這一人物或故事中所表現出的人際交往的核心要素,並有針對性地進行闡發,力爭讓讀者有更多的觸動、思考與啟發。基於此,我們在編寫的時候,特別注重對“原文選讀”的篩選與整合,在關注學生閱讀的已知與未知的同時,尤其注重選文的普適性和核心價值,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有興趣地且富於創造性地走進閱讀文本。如果能做到這樣,一定程度上也能彌補當今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

衷心期待廣大讀者朋友們在閱讀本書的同時,能夠充分調動大家的學習、生活、知識和情感積累,在閱讀與體驗中更好地懂得與人交往,不斷地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學會了解、包容他人,主動摒棄功利色彩,努力追求至高無上的交往境界,不斷收獲更多更好的情誼,成就美好的人生。

由於編者的水平有限,本書有許多不足與疏漏,敬請廣大讀者朋友們批評和指正。

目錄第一章認識自己◎文化典籍一孔子論“不患”∷001二、孔子論“自省”∷001三、各言其誌∷001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001五、人性本善∷001六、自暴自棄∷001七、人不可以無恥∷001八、操心慮患,多能通達∷001九、知其所止∷001十、閔仲叔辭侯霸∷001十一、楊震論“四知”∷001十二、子奇治阿∷001十三、王積薪聞棋∷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二章交友之道◎文化典籍一益者三友,損者三友∷001二交友無絕∷001三友其德也,不可有挾∷001四知人論世∷001五素位而行,安分守己∷001六與人不爭∷001七戴淵自新∷001八曲突徙薪∷001九澤人網雁∷001十柳子厚風範∷001十一文人相輕∷001十二陳太丘與友期∷001十三管寧割席∷001十四交友之道∷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三章處世之道◎文化典籍一吾道一以貫之∷001二陸通佯狂不仕∷001三君子務本∷001四行己有六本∷001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001六田子方侍坐∷001七齊家先修身∷001八工之僑獻琴∷001九劉寬仁恕∷001十王安石待客∷001十一劉凝之處世∷001十二信陵君殺晉鄙∷001十三認“真”∷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四章君子之交◎文化典籍一士相見禮∷001二和而不同∷001三子路初見∷001四君子之交淡若水∷001五君子中庸之道∷001六君子不患∷001七晉人好利∷001八範元琰遇盜∷001九中山君饗都士∷001十不偏不黨∷001十一君子不輕其身∷001十二君子自戒∷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五章布衣之交◎文化典籍一好生∷001二孟嚐君舍人∷001三蘇代為燕說齊∷001四章台見相如∷001五布衣之俠∷001六孫權勸學∷001七疏廣歸鄉設酒食∷001八伯牙與鍾子期∷001九賈島推敲∷001十三顧茅廬∷001十一石曼卿戒酒而卒∷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六章生死之交◎文化典籍一朋友之饋∷001二成子高寢疾∷001三死而冠不免∷001四刎頸之交∷001五管鍾與鮑叔牙∷001六荀巨伯看友人疾∷001七錢金玉舍生取義∷001八範巨卿張元伯∷001九李勉為書生埋金∷001十情同朱張∷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七章交往以誠◎文化典籍一交往以誠∷001二子路辭於孔子∷001三以德服人∷001四自欺欺人∷001五自我完善∷001六至誠無息∷001七季劄掛劍∷001八包驚幾篤於友誼∷001九晏元獻誠實不隱∷001十魯宗道為人剛直∷001十一涸轍之鮒∷001十二曾子烹彘∷001十三楊萬裏與“誠齋”∷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八章交往以慎◎文化典籍一君子慎其處∷001二交往不可不慎∷001三擇師長不可不慎∷001四秦宣太後愛魏醜夫∷001五以慎接於物∷001六孫叔敖為楚令尹∷001七直為人廉慎∷001八聖人之所慎也∷001九曾子衣敝衣以耕∷001十綰日以謹力∷001十一晏子禦者之妻∷001十二母賢子清∷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九章交往以禮◎文化典籍一不學禮,無以立∷001二孔子觀鄉射∷001三孟子欲休妻∷001四良能良知∷001五禮者,所以正身也∷001六禮起於何也∷001七晉獻公之喪∷001八曾子避席∷001九禮賢下士∷001十聖人知禮而有勇∷001十一溫伯雪子適齊∷001十二知己而無禮∷001十三蘇秦見楚王∷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第十章天地人之道◎文化典籍一問津∷001二孟子三樂∷001三天之道∷001四天地雖大∷001五天地之所以為大∷001六大道之行也∷001七王者何貴∷001八齊大饑∷001九天人之分∷001十堯讓天下於許由∷001十一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001◎文化傾聽◎文化傳遞◎文化感悟



第一章認識自己第一章認識自己文化典籍●一孔子論“不患”【原文選讀】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選自《論語》)注釋:①患:擔心,憂慮。

②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學,或立於其位的才學。

【文意疏通】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001書

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孔子說:“不要擔憂自己沒有職位,應擔憂的是自己沒有勝任職位的才能;不要憂愁沒有人了解自己,應謀求能使別人了解自己的學問。”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沒有本事。”【義理揭示】在孔子看來,一個立誌從政的人,是不會把眼睛總盯在職位或眼前的事物上,也不會總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更不會擔憂自己得不到一官半職。隻要學會嚴格自律,並能夠用“仁”的標準來約束自己,不斷錘煉自己立身的本事和才學,並且及時反省自己有無勝任這一職位的道德修養水平和實際能力,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二孔子論“自省”【原文選讀】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不習乎⑤?”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選自《論語》)注釋:①曾子:名參(shēn),孔子的學生。

②三省(xǐng):省,察看,檢查。

③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002



第一章認識自己④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⑤傳(chuán):傳授,這裏指老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等。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一樣,指反複實習。古漢語中的“習”並沒有現在的“複習”之意。

【文意疏通】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及時複習了?”同樣,孔子也認為:“看見有德有才的人就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無德無才的人內心就要自我反省,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樣的問題。”【義理揭示】自省,即自我反省。它的作用在於省察自己過去言行的是非好壞,看清自己的言行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犯了什麼過錯,時刻提醒自己應注重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這是孔子積極倡導的提升自我修養和人生境界的基本方法。曾子最後取得的成就是孔子弟子中最為卓著的,應該與他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篇強調學習和反省在“克己、修身和立人”中的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人們大凡都有“見賢思齊”之心,但少有能時時處處都付諸於行動和實踐的人,更少有“見不賢而內自省”的人。孔子的這種謙虛謹慎、不斷反省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

003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三各言其誌【原文選讀】顏淵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②,無施勞③。”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選自《論語·公冶長》)注釋:①盍:通“何”,為什麼不。

②伐善:誇耀自己的優點或才能。伐,誇耀。

③施勞:張揚自己的功勞。施,張揚、炫耀。

【文意疏通】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誌向?”子路說:“我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願意聽聽您的誌向。”孔子說:“我的誌向是讓老年人安享晚年,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人子弟們得到關懷。”【義理揭示】在這一章裏,孔子及其弟子自述誌向,主要談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為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麵004



第一章認識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中可以看出,孔子的誌向是讓老者得以安養,讓朋友以誠相待,讓年少者得到關愛。從子路與顏淵的誌向中我們不難發現,子路注重朋友之義,顏淵注重自我修養,孔子則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懷。隻有孔子的誌向最接近於“仁德”,要知道孔子並不是非要把弟子們引向哪裏,而是懂得理解和尊重他們的誌向。

●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選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③之心,非所以內交④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⑦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選自《孟子·公孫醜上》)005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注釋:①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

②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chùtì):驚懼。惻隱:哀痛,同情。

④內交:即結交,“內”同“納”,接納。

⑤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

⑥端:開端,源頭。

⑦我:自己。

⑧然:同“燃”,燃燒。

⑨保:定,安定。

【文意疏通】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聖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麵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裏麵去了,人們必然會產生驚奇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他想要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他想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會產生這種驚奇同情的心理。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了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006



第一章認識自己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義理揭示】孟子指出人性的發端是“仁義禮智”的“不忍人之心”,這似乎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從另一方麵來說,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認後天培養的作用。他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麵,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為“四心”。同時,也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沒有它,人就不能真正成為人。因此,我們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就要始終保有“四心”,並不斷地在實踐中擴大充實,才能使自己不忘本心,不失“四心”。

●五人性本善【原文選讀】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②,以瞽瞍③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被皆非與?”孟子曰:“乃若④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007

“青青子衿”傳統文化書係○交○往○之○道外鑠⑤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⑥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⑦。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⑧也,故好是懿德⑨。’”(選自《孟子·告子上》)注釋:①公都子:孟子的學生。

②象:舜的異母弟,品行不善。

③瞽瞍(ɡǔsǒu):舜的父親,品行不善。

④乃若:轉折連詞,相當於“至於”。

⑤鑠(shuò):授予,給予。

⑥蓰(xǐ):五倍為蓰。

⑦蒸:眾。則:法則。

⑧秉彝(yí):持執常道。秉,執;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這裏指常理,法理。

⑨懿德:美德。

【文意疏通】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無所謂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說:‘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當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朝,老百姓就橫暴。’也有人說:‘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雖然有堯這樣善良的人做天子卻有象這樣不善良的臣民;雖然有瞽瞍這樣不善良的父親,卻有舜這樣善良的兒子;雖然有殷紂王這樣不善良的侄兒,並且做了天子,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善良的長輩和賢臣。’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