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語文地圖·溫馨記憶·縱橫華夏·漫遊世界·賞戲觀影·詩意人生顧之川著
語文人生隨筆語文人生顧之川隨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筆編審,兼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教育部考試中心特聘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主要從事語文教育研究和語文教材編寫工作,主編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語文教材。著有《語文工具論》《顧之川語文教育新論》《顧之川語文教育論》《語文論稿》《明代漢語詞彙研究》《中國文化常識》等,有古籍整理著作多顧之川種,並主編“中國語文教育研究”“名師語文課”“文心經典”等叢書。
著責任編輯:周紅心董丁責任校對:任軍芳山東教育出山版東社教育出版社封麵設計:許麗娟美術編輯:尹元元掃一掃加微信山東教育出版社網站定價:65.00元往事依依·語文地圖·溫馨記憶·縱橫華夏·漫遊世界·賞戲觀影·詩意人生顧之川著
語文人生隨筆語文人生隨筆顧之川浙江師範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兼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教育部考試中心特聘專家,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主要從事語文教育研究和語文教材編寫工作,主編人教版多套初中、高中語文教材。著有《語文工具論》《顧之川語文教育新論》《顧之川語文教育論》《語文論稿》《明代漢語詞彙研究》《中國文化常識》等,有古籍整理著作多顧之川種,並主編“中國語文教育研究”“名師語文課”“文心經典”等叢書。
著責任編輯:周紅心董丁責任校對:任軍芳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封麵設計:許麗娟美術編輯:尹元元掃一掃加微信山東教育出版社網站定價:65.00元?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顧之川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9.10??ISBN978-7-5701-0695-0?Ⅰ.?①顧…?Ⅱ.?①顧…?Ⅲ.?①散文集-中國-當代②詩集-中國-當代?Ⅳ.?①I217.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63731號?
GUZHICHUANYUWENRENSHENGSUIBI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顧之川?著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山東教育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郵編:250001?????電話:(0531)82092660網址:www.sjs.com.cn印刷:濱州傳媒集團印務有限公司版次:2019年10月第1版印次: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開本:710毫米×1000毫米1\/16印張:25.5字數:300千定價:65.00元(如印裝質量有問題,請與印刷廠聯係調換)印廠電話:0543-3186716在中語會年會上在重慶為讀者簽名(2018年)(2018年)結婚30周年紀念首都機場送別女兒(2014年)女婿(2018年)拜望中語會首任會長與張定遠、顧振彪看望呂叔湘先生(1994年)劉國正先生(2018年)與溫儒敏教授在大連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2017年)室同事(2017年)?自?序2018年10月,我從已服務24年的工作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退休,開始享受快樂自由的退休生活。對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人生節點,正好可以借此回憶過往,梳理經曆,總結經驗,反思得失,既是對過去的回顧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期盼。在內子的提議和鼓勵下,我將自己這些年來所寫的隨筆,包括散文、遊記等,加以搜集整理,編成這本《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山東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論編輯室的周紅心先生聽說後,誠邀我把書稿交給他們出版。這在我當然是求之不得的。
本書取名《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包含這樣幾個關鍵詞:一是“語文”。我的本職工作是編寫中學語文教材,參與全國中語會等相關工作。近年來受聘於浙江師範大學,仍是從事語文教育研究,還是語文教育範圍內的事情。說到底,我是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是語文人。書中的“語文地圖”固然與語文有關,即便有些內容離語文有些遠,但也1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記錄著一個語文人的人生經曆、所見所聞與所思所想。如果換個角度,也可以看作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二是“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可能是多樣的、多元的甚至是多彩的,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也一樣。就經曆來說,我當過教師,也做過編輯;就工作來說,在本職工作編教材之外,還參加中語會和參與某些命題;就愛好來說,有語文教育研究,也有閱讀、寫作、旅遊等;就個人心情來說,有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也有風花雪月小橋流水。王羲之雲:“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些都值得回憶和追述,於自己可以梳理心情,聊以自慰,於別人可以交流分享,不無裨益。三是“隨筆”。本書所收文字,都不是什麼正式的語文教育論文,而是自己隨意寫下的文字,內容上包羅頗富,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到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形式上不拘一格,語言則力求輕鬆活潑。總之,一個“隨”字,就帶有信馬由韁、興之所至、隨心所欲的意思。我想,唯其如此,才能給讀者朋友以閱讀時的輕鬆與便利。如果有讀者在披覽之際,能夠會心一笑,我也就很滿足了。
如果說以往我出版的論文集或專著都是圍繞著語文教育某一方麵的問題開展論述的,那麼收在這裏的文字,更多的是我工作之外業餘生活的真實記錄,是我心情或感受的寫實和描摹。“往事依依”是對自己60年人生的追憶與回顧,尤其是首篇《六十初度》比較詳細地記述了自己從“學語文”“教語文”到“編語文教材”“研究語文教育”的語文之路,可以看作是我語文人生的心路曆程。“語文地圖”是我這些年遊走祖國各地,對當地獨有的語文教育資源所進行的發掘和整理。“溫馨記憶”是對親情、友情和家鄉故土的追憶,也是更個性化的傾訴。“縱橫華夏”和2
自序“漫遊世界”是遊記,前者記錄國內的,後者記錄國外的,但都不是簡單地記錄遊蹤,而是注重描摹自己參觀遊覽時的感受和體會。“賞戲觀影”是我觀看戲劇電影雜技等演出後的感受,多是有感而發。“詩意人生”,隻是借用了詩的形式,並沒有受格律的限製,但求有感而發、寫意抒懷而已。
感謝山東教育出版社相關領導,特別要感謝周紅心先生。因為他曾經當過中學語文老師,具有深厚濃鬱的語文情結,深知語文教育於人於世的普遍重要意義,策劃了一係列語文教育方麵的重點圖書。前幾年,他約我主編了一套“名師語文課”叢書,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卷,推薦當代語文名師。最近他又邀請山東師範大學曹明海教授主編“名家論語文”叢書,集中展現新時代語文教育名家的研究成果,擷取整合其思想精粹,呈現其獨到思考,以期對我國語文教育研究能起到引領與推動作用。至於把我列入其中,則純粹是對我的偏愛與鼓勵了。感謝振華兄的關愛與幫助,更要感謝許麗娟女士精心設計封麵,為拙著增色。
2019年3月5日於北京大運河畔之兩不厭居3
目?錄自序1往事依依六十初度............2我的高考............12弦歌台下............17緯五路紀事............23嘉陵江畔............35青海紀事............45望京歲月............56重整旗鼓再出發............64語文地圖湖南語文紀事............70新疆語文紀事............771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雲南語文紀事............85安徽語文紀事............94公安語文紀事............98延安語文紀事............101宜春語文紀事............105宜興語文紀事............108溫馨記憶父親的辦公箱............114又見母親............121諸葛村的禮物............127我家有女初長成............129陪大哥西北遊............136懷念章熊先生............143語文“伯樂”吳心田............148陪師兄遊巴馬............152奎屯訪友............157相聚北京,暢敘友情............162安陽旅行聯誼紀略............165老家河南............167老家周口............169商水誠信文化............1712
目錄縱橫華夏再訪延安............188鎮遠訪古............195初訪黔東南............201初冬夾穀山............206遙望慕士塔格............210仙都掠影............212西海子訪古............215漫遊世界旅美散記............218探訪皇後圖書館............225加拿大印象............229俄羅斯紀遊............239再訪日本............248旅歐紀略............254維也納印象............262德國小城帕紹............267捷克小鎮克魯姆洛夫............270尋訪莫紮特............273梅爾克修道院............278瓦豪河穀的小鎮............2803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布拉迪斯拉發............284布達佩斯秋意濃............287初識泰國............292探訪吳哥............297大馬印象............302初訪新加坡............307走讀越南............311賞戲觀影福建梨園戲............320安慶黃梅戲............323體驗“浸沒戲劇”............326胡誌明AO秀............329戰狼雄風............332為電影《老師·好》叫好............336詩意人生祭昆侖山............340雜詠記趣............342廿年紀事............344賀王益民獲國家科技獎............348悼周磊學兄............349痛悼李運益先生............3494
目錄哭陳建偉教授............350自由塔下晤李培永............351丙申紐約行............353森林小丘............353紐約高線公園............354修道院藝術博物館............355白山國家森林公園............356加拿大紀遊............357日本紀遊............363泰國紀遊............369馬來西亞紀遊............370四川紀行............374天水紀遊............375敦煌紀遊............377洛陽牡丹花會有感............379再遊龍門寄穆君............380賀穆益斌六秩之慶............381戲和鄭君............382嶽陽留別衡文諸君............385郊居有感............386元日遊臥佛寺............386賀穆兄喜抱孫............387辛卯元宵節步蔡上鶴前輩韻二首............3885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北戴河野泳............389和王德山《再度踏雪拜年》............389甲午冬遊渝州............390晨遊北京植物園............391柳葉湖野泳............392鬥篷山紀遊............393江城感懷............3946
往事依依?六十初度英國哲學家休謨曾說:“一個人寫自己的生平時,如果說得太多了,總是免不了虛榮的,所以我的自傳要力求簡短。人們或者認為自己擅寫自己的生平,那正是一種虛榮;不過這篇敘述文字所包含的東西,除了關於我自己著作的記載而外,很少有別的……也並不足為虛榮的對象。”對我來說,回顧自己的語文之路還是第一次,就像作家汪曾祺說的那樣: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氣,但是第一次往往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戰,是機遇,所以說你的人生擁有越多的第一次,也就意味著你的人生越豐富多彩。
一、從改名說起曾經有人對我現在的名字感興趣,我就先從自己的名字說起。一個人的名字往往反映著命名者的某種理想或願望,背後折射出的是身世、文化與心態,應該屬於所謂意識形態的一部分。要說我的名字,就不能不提到我的家世和我爺爺。我家世代務農,我是50後,出生在河南農村。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這“陽城”就是我的故鄉,即現在的河南商水。我小時候,爺爺還在。據爺爺說,他的父親,也就2
往事依依是我的太爺曾當過“教書先生”,相當於今天的鄉村教師。爺爺沒有上過學,每逢青黃不接的時候,就帶著一家人到處逃荒要飯,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所以他深知讀書的好處。這可以從他對待後輩讀書的態度上看得出來。父親小時候雖然家裏很窮,卻上過兩年私塾,如果沒有爺爺的支持,這是難以想象的。據父親說,他讀完了《上論語》和《下論語》,《孟子》就隻讀到《上孟子》,因為經濟原因,就沒有再接著讀《下孟子》。上學雖然時間不長,但父親卻練就兩手絕活兒,為我輩所不及:一是毛筆字寫得好,二是算盤打得熟溜,可以說能寫會算。這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原農村,算是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很受尊重的,所以父親曾當過大隊會計。“文革”期間,父親還曾被當作村裏的“走資派”遭批鬥。我最早認識的漢字,就是父親當年存放賬本的一個小木箱上的“辦公箱”幾個字,藍底白字,柳體楷書,筆力遒勁,古樸典雅。到我們這一代,哥哥們怎麼學習的,我已不記得了。隻記得我上小學時,每天晚飯後,爺爺總是提前把小方桌、小板凳給我擺好,點好煤油燈,看著我寫完作業才睡覺。當然,我要與母親共用一盞煤油燈,她要紡棉花,為的是節約煤油。
按我們河南當地農村的風俗,長者為尊,孫子輩的名字多半是爺爺取的,當然父親也是同意的。我上麵有兩個哥哥,大哥叫“大功”,二哥叫“來富”,給我取名“來喜”。現在想來,應該是大有深意的。“大功”這個名字很大氣,有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之意。“來富”則是希望徹底改變貧困麵貌,吃飽穿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解決溫飽問題,乃至達到“小康”。到我這兒,既然物質層麵的問題已解決,就該解決精神層麵的問題了,“來喜”喻示著一家人能夠喜樂開心、和和美美地過日子。這3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幾個名字,可以說,寄托著爺爺和父親他們兩代人的人生理想,反映了中國傳統農民對未來生活的樸素追求與向往,也符合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上學讀書後,漸漸對自己的名字不大滿意了,覺得有點兒俗,不過倒沒想著改名。是上中學時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受到了刺激。有一天,一個同學拿了一本小說,內容大約是反映新舊社會兩重天,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之類的,其中寫一個地主老財,對窮人非常冷酷無情,每當有人到他家乞討時,他就放出惡狗去咬,而他家這隻狗的名字居然就叫“來喜”!當同學拿著書指給我看,讀著“來喜來喜,上!”時,同學們哄笑起來,我則頗顯窘迫,不知所措。後來讀了不少文學作品,知道很多作家都喜歡用筆名,有的還不止一個,就想著哪天也給自己改個名字,但一直也沒有機會。在河南教育學院進修時,我曾把自己的名字寫作“顧來璽”。所謂“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可見“璽”是皇帝的印章,這算是一次靜悄悄的改名。1984年,我報考河南大學古漢語研究生時,填的仍然是原名。因為外語沒考好,加上競爭激烈,我自然榜上無名。1985年,我第二次報考時吸取了教訓:一要找招生人數相對多點兒的學校,二要找本校學生報考不那麼踴躍的。這樣選來選去,就選中了西南師範大學(現已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並為“西南大學”)的漢語言文獻研究所。漢語史專業有六個招生名額,而且中文係也有這個專業。學校地處大西南,當時重慶還不是直轄市,屬於四川省,天高皇帝遠,正合我意。誰也不知道我原來叫什麼,所以在地區招辦填表時,我靈機一動,就填上了“顧之川”三個字。現在想來,大約有兩層意思:一是自己已有一次落榜經曆,如果再考不上,麵子上過不去,用個誰都不知道的名字,即使考不上,也沒關係,權當是別人落榜了,很有點阿Q心理。
4往事依依二是改個新名字,正可以新麵目示人,轉轉運氣,重整旗鼓,也算是一種僥幸心理。至於“之川”二字,則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老夫子的原意,大約是借流水不停流逝,一去不返,感慨人生世事之速變。我則從中讀出了深意:一是水之流逝,有去無回,正如詩仙李白所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作為被十年“文革”耽誤的一代,正應珍惜青春年華,惜時如金,努力奮進。二是靜水流深,汩汩滔滔。那時河南作家李凖有一部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寫盡了故鄉黃泛區的曆史滄桑,影響了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我,正好可以用“之川”這個名字,激勵自己要像黃河一樣奔騰東流,奮鬥不息。
二、高中語文教師我在1981年考入河南教育學院學習,1985年考取西南師大研究生。
現在大學生考研,一般都是集中精力在家裏複習備考,我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因為我上的河南教育學院屬於脫產進修性質,也就是邊拿著工資邊在職進修,是一種特殊的繼續教育,為提高中學教師的業務素質而設。現在省級教育學院,有的改名為第二師範,有的與別的師範院校合並。我上的河南教育學院,現已並入“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我們這一屆是該院第一次招本科班,隻有中文和物理兩個專業,名義上是三年,實際在校隻有兩年半。所以到1983年底,我們就各回各縣實習去了,隻是到1984年6月又重新回校參加論文答辯,才算正式畢業。我進修前本來在離縣城十多裏的化河中學任教。因為進修時認識了同在河南教育學院“校長培訓班”學習的周清臣校長,他學習結束後即調到商水縣高中5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即今商水縣第一高中)任教學副校長;所以靠他的舉薦,我實習時被分到商水縣高中當語文教師。老校長李富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忠厚長者。當他征求我對教學工作的想法時,我坦誠地告訴他,想繼續報考研究生,最好不要讓我當班主任,以便集中精力複習外語。沒過幾天,教務處王新殿主任告訴我結果,不僅沒有讓我當班主任,而且隻教一個班的語文課,這簡直讓我喜出望外。1984年暑假,我到河南大學跟本科生一起聽研究生輔導課程。開學後,管財務的李老師還主動找到我,比照學校暑假期間教師出差學習的慣例,竟給我報銷了路費和書本費,足見家鄉人宅心仁厚。
我在商水縣高中近兩年,工作壓力不大,心情非常愉快。除了上課,就是自己看書,“惡補”英語,主要是照著一本英語水平考試用書做題。上課則非常認真,不敢有絲毫馬虎。我上課有幾個特點,很受學生歡迎:一是我決不拖堂,到點就下課;二是課堂上常用英語詞彙及語法跟漢語作比較,這讓學生感到很新鮮;三是我注意搜集語文教學論著,學習別人的經驗,常講些書上沒有的東西。比如,我教《孔雀東南飛》,對課本上“黃昏”“人定”的注釋不滿意,就查找考證,寫了一篇《劉蘭芝“舉身赴清池”時間考》,寄給周口師專中文係蕭士棟教授。經他推薦,發表在《周口師專學報》上,這也是我第一次發表文章,意外地收到7塊錢稿費。我馬上興衝衝地去買了一套茶具,以作紀念。那時候中學不像現在高考壓力這麼大。記得有同學考取北京大學,還有考上清華大學的,成了小縣城的特大新聞,縣政府召開表彰大會,高三老師不僅有獎金,每人還獎勵一輛飛鴿牌自行車,讓我們這些非畢業班的青年老師羨慕不已。
6往事依依三、高校學報編輯經過在西南師大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的三年研讀,1988年6月,我以《〈通雅〉轉語研究》順利通過碩士論文答辯。本來應該7月初才正式畢業,因為我和吳、汪二位師兄屬於委托培養,又叫“代培”,不存在畢業分配問題,可以提前離校。這時,妻已在青海師大任教一年,女兒已出生,歸心似箭,我沒等正式畢業,就帶著家人到了青海。本想先熟悉一下環境再說,結果報到沒幾天,人事處副處長就找到我,說青海省教育廳組織高校教師到各縣考點巡視高考,學校抽不出人手,他們看了我的檔案,我是黨員,又當過班長,決定讓我參加高考巡視。這樣,我到青海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到“青海北大門”祁連縣巡視高考。到正式分配時,考慮到妻已在中文係任教,我就主動提出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當編輯,結果如願以償,具體負責語言、文學、哲學、美學等學科稿件的編輯工作。因為每天要與稿件打交道,看稿、選稿、改稿,我又剛經過碩士論文的科研訓練,就逐漸把審稿與自己的科研結合了起來。當學報編輯有兩個便利條件:一是各高校學報(也有省級社科院刊物)間免費互贈刊物,這使我得以廣泛瀏覽學術期刊,擴大了學術視野;二是不管認識不認識,看到同行的稿件,總會更多關注,發表文章也比一般大學老師容易。所以,在青海三年,我竟發表了十幾篇論文。那時發一篇文章有幾十元稿費,感到非常滿足。尤其是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的《文獻》、湖南師大的《古漢語研究》上發的幾篇,大大增強了我的勇氣和信心。在青海師大科研科張定邦科長的鼓勵下,我先是以《方以智及其〈通雅〉研究》申請到青海省古籍整理7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項目,獲得資助經費500元;後又以《〈通雅〉與明代漢語研究》申請到199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獲得資助經費8000元。據說,這是青海省當年唯一申報成功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
四、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正所謂“這山望著那山高”“騎著驢好找驢”,國家社科基金的申報經曆,使我進一步萌生了考博士生的想法。我身處大西北的青海,文化教育落後,居然能夠申報成功,足以說明三點:第一,我的研究方向是對的;第二,負責評審的專家真正是出於公心,評審客觀公正,因為我與他們沒有任何瓜葛;第三,經過幾年的學術曆練,自己完全具備在科研上繼續攀登的實力。後來我才了解到,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語言學科評審的,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兼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劉堅先生。當時也沒想那麼多,我就毅然報考了劉先生的博士生。經過筆試、麵試、政審等環節,居然被錄取了。盡管青海師大領導到最後關頭不給看檔案,很費了些周折,但到底還是好事多磨,終於成行了。
我博士讀的雖然還是漢語史專業,但研究方向卻改為“古代白話”。
因為我剛申請到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就是“《通雅》與明代漢語詞彙研究”,所以博士論文選題也就沒有費什麼周折,第一次見導師,就把“明代漢語詞彙研究”定為我的博士論文題目。當我問到這學期開什麼課時,先生說,博士生還上什麼課呀?主要是自己看書,著書立說。於是我謹遵師教,圍繞著明代漢語詞彙,刻苦讀書。因為碩士階段曾讀過《說文解字》《爾雅》《方言》等小學經典,再讀《金瓶梅》《西遊記》“三言二拍”、戲曲鼓詞、《掛枝兒》《山歌》之類也就比較順利了。
8往事依依每有心得或疑惑,便找機會向劉先生以及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諸先生請教。雖然由古代漢語轉到古代白話,但始終沒有離開中國傳統語言學,這為我後來從事語文教材編寫和語文教育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語文教材編輯1994年7月,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這時就麵臨找工作的問題。當時女兒該上小學了,妻子還在北師大讀博士,我不得不考慮先安家再立業的問題。我谘詢了所裏負責後勤管理的老師,他們說像我這種情況,如果在語言所,隻能分給一間平房,冬天沒暖氣不說,做飯還須用煤氣罐。我向劉先生分析了自己的情況,當過中學教師,做過學報編輯,如果這些經驗完全用不上,未免有些遺憾,最好能兼顧事業和家庭。先生就建議我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並向我介紹了葉聖陶、呂叔湘、隋樹森、張中行、王泗原、張誌公等人教社前輩。先生還親自向時任人教社中語室副主任熊江平寫信說項。就這樣,我順利地到了人教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不是一個單純的出版機構,而是一家從事中小學教材研究編寫的專業出版社,毛澤東題寫社名,首任社長兼總編輯為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先生,類似於民國時期的國立編譯館。因此,人教社的學科編輯,既有一般出版社的編輯職能,還承擔著中小學各科教材的研究開發任務,也就是說,既當編輯,同時又是教材的編者。這種體製,在世界出版界也是少見的。所以,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對外交流的需要,報教育部批準,人教社又增加了一塊副牌,即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鄧小平題寫所名。我到人教社時,中語室雖已遠不及20世紀509
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年代鼎盛時期那樣人才濟濟,但也有不少頗有影響的語文教育專家,加上人教社與中語會的密切關係,我很快就認識了劉國正、張定遠、顧振彪等先生,彼此結下了深厚情誼,並通過他們結識了語文界更多朋友。
我集中精力從事語文教育研究,正是從進入人教社工作開始的,不僅參加語文教材的編寫編輯,還撰寫了一些語文研究文章,出版了幾本關於語文教育研究的專著,可謂順其自然。
我在學生時代學語文,1976年高中畢業,與作家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孫少平一樣,畢業後就當了民辦教師。1977年參加高考,考取河南省淮陽師範,畢業後當中學教師,先初中後高中。讀了碩士、博士以後,分到人教社,才開始編寫語文教材。正是在工作中才開始研究語文教育,寫了一些語文教育方麵的文章。承朋友們厚愛,先後出版過《語文論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顧之川語文教育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顧之川語文教育新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語文工具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我之所以能夠做出一點兒成績,並不是自己有什麼了不起的能耐,而是得益於人教社和中語會兩大平台,中學教師、學報編輯的工作經曆,漢語史碩士博士期間的積累,當然也有自己的努力。初唐詩人虞世南詩作《蟬》,有所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正是靠著這些主客觀條件,才得以近距離地接觸到語文名家和各地的語文名師,所謂“近水樓台”“近朱者赤”,自己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了。
人教社所編語文教材受到廣大學生、語文教育工作者乃至社會的高度認可,在我看來,決不是取決於哪一個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機遇,我10往事依依國教材編寫審查的體製機製,人教社老一輩語文人打下的堅實基礎,當然也有我們這一代的努力。最主要的,就是貫徹了“守正出新”的編寫理念,組建了一支“三結合”的編寫團隊,即以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專業編輯為主,同時邀請以北京大學為主的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教研員參加。這一模式也為後來人教社各學科教材編寫所效法。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隻要你有足夠的堅強,足夠的渴望,足夠的努力,上天就會在那種全是牆的地方給你開一扇門。”一個人事業的發展、專業的成長,不靠天,不靠地,全靠我們自己。教師的天地在三尺講台,成功之路就在腳下。無數優秀語文教師的成長經曆告訴我們,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總是善於總結教學經驗,把握教學規律,反思教學得失,更新專業知識,提升教育理論。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理想、情懷和品質,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哺育具有中國氣質、中國精神、中國思維的新一代中國人。
11?我的高考1977年注定是中國當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最為驚心動魄。周恩來、朱德、毛澤東三位領袖相繼去世,唐山大地震,鄧小平複出,中國隨即進入改革開放時代。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後,有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力主恢複中斷了11年的高考製度。1977年9月經黨中央批準,12月舉行考試。我就是這時走進河南省周口市設在地區黨校的高考考場參加考試的。正是這次來之不易的高考,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
1977年高考,全國有570萬人走進考場,但最終錄取的隻有27萬人,比現在高考競爭更激烈。河南省又是人口大省,考生70.59萬人,錄取到本科院校的僅有9374人,另有14000多人錄取到中專(含中等師範),我就是這14000多人中的一員。
我1976年高中畢業後回到村裏,就像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那樣,是回鄉知青。因為在學校成績一直不錯,所以還沒到秋季開學,大隊幹部就通知我,要我到婁衝學校當民辦老師。校長是婁曉鴿,也是我大哥的同學,對我關愛有加。當時婁衝學校有小學和初中,小學五年,初中兩年。我教初二年級一個班的語文課和政治課,兼班主任。
12往事依依婁衝學校是我的母校,我就是在這裏接受了啟蒙教育。因為我在高中期間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文藝宣傳隊(全稱“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畢業後公社(相當於現在的鄉)領導仍要求我們組織起來到各大隊演出。
所以,我剛當上民辦教師不久,就接到文藝宣傳隊老師的通知,到學校集中排練。我表演的是對口詞,類似於現在的小品。因為是公社領導親自抓的工作,我隻好向大隊領導說明情況,放下剛接手的教學工作,到學校宣傳隊報到。哪曾想我們剛集中不久,就傳來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舉國同悲,上級要求“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剛剛集中起來的文藝宣傳隊即刻就地解散,由公社下屬企業負責安排我們的工作,我被分到公社磚瓦廠。結果我過去一問,廠長說現在沒活兒,職工都在放假,等有活兒了再通知我。明知他是在應付我,可也沒辦法,隻好悻悻地離開。這時婁衝學校的民辦教師崗位已有別人,我隻好回到生產隊裏參加勞動。
我們村附近有一個青年場,職工都是鄭州紡織廠的子弟。那時候最高領袖有指示:“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可是城市知識青年(簡稱“知青”)下放到農村,受不了那個苦。鄭州有國棉一廠、二廠,一直到十廠,於是就在我們大隊附近辦了個青年場,專門接收鄭州紡織廠的子弟,既響應了國家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又能給他們提供比較好的生活工作條件。大隊幹部跟廠領導常有聯係,聽說新鄭那邊農村普遍用紅薯熬製糖稀賣錢,認為是一條來錢的活路,也想試試,於是決定派我和婁寨一位離職會計婁和新前往新鄭,學習熬製糖稀的技術。當時我大哥正從部隊回家探親,特意給了我些糧票和錢,以防萬一,其實後來也沒用上。我和婁和新先到了鄭州紡織機械廠招待所住下,因為要等到周末才會有人帶我們去新鄭。那是我第一次13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到省城,第一次見識了大城市工人們的日常生活,第一次隨工人師傅到廠裏浴池洗澡,第一次遊覽碧沙崗公園,可謂大開眼界。這時候已聽工人師傅說要恢複高考了,城裏很多知青(包括青年場的職工)已開始複習備考了。婁和新對我說:“這麼好的機會,你也可以試試啊!”我當然願意試試了,但一想到自己重任在身,馬上回去複習備考肯定不現實,自己幹著急也沒有辦法。我們在鄭州等了一周,終於等到廠裏師傅把我們帶到新鄭的一個村子。我們住在生產隊的牲口屋裏,終日與牛、驢為伴,吃飯在村民家裏,當然要交糧票和飯費。學了一二十天,我們把熬製糖稀的技術基本上掌握了,這才辭別師傅,回到村裏。
回村後,我趕緊打聽高考的事情,並到公社教育組報了名。填報誌願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得上,完全是“跟著感覺走”。由於一心向往外麵的世界,我竟鬼使神差地把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填作我的第一誌願,心想如果能考上就能當記者,那該多風光啊,可以遊走天下。雖然我當年沒考上北京廣播學院,但現在內子是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可見山不轉水轉,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我當時大概也填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之類的省內高校,但肯定沒有填報淮陽師範,最後卻被錄取到淮陽師範。
報了名,離高考也就隻有十幾天了。怎麼複習呢?想著先從薄弱處抓起吧!於是找來高中時的數學、物理、化學課本來看。生產隊長看我沒出工,還說風涼話:“想考大學,還想上天哩!”意思是絕沒有考上的可能,不要白費力氣了。同村民辦教師顧西來也報了名,邀我住在他家裏,因為他家隻有他和他母親,比較安靜,可以安心複習,而且複習過程中兩人還可以交流討論。大約複習了一個星期,西來兄從學校回來,14往事依依告訴我說,高考分文科理科,文科隻考語文、數學、政治、曆史和地理,不用考物理、化學和生物。我倆同病相憐,理科不行,一致決定改報文科。恰好他第二天要去公社開會,可以順便改高考誌願,我就請他幫我一起改誌願,實際上就是重新填寫報名表。他幫我填表時,想當然地把我的出生年份填成了1958年,實際上我是1957年出生,屬雞,後來也就將錯就錯,檔案年齡從此也就變成了1958年9月15日。
1977年高考,因為中央9月份才做出決定,教育部根本來不及組織全國統一命題,要求各省市自主命題。前幾年教育部主管高考工作的副部長也是77級的,有一次我曾問她:“還記不記得當年的高考作文題?”她說已不記得。我說我記得,我們河南1977年高考作文題是二選一,其中一個是“我的心飛向毛主席紀念堂”,我寫的就是這個題目。因為我基本上沒怎麼複習,隻能憑以前讀書的積累,最後幾門加在一起大概還不到200分。
1978年春天,我參加大隊組織的平整土地,當時有個說法叫“大兵團作戰”,實際上就是幾個村的社員集中在一起勞動。有一天,我正在婁衝平整土地,大隊幹部大聲喊著給我送來了體檢通知書,要我到縣醫院參加高考體檢。能夠參加體檢的,說明考得不錯,有希望錄取。我們湯莊中學(在西陵寺)前後幾屆也隻有我一個參加了體檢,最多的就是附近幾個青年場的知青,他們畢竟是在鄭州或周口等城裏上的中學。對於我來說,這不僅是平生第一次參加體檢,甚至也是第一次進縣醫院。所到之處,一路綠燈,醫生、護士對我們非常尊重,好像我們是打了勝仗的功臣似的,代表著全縣的榮耀,初步體會到“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成就感。
15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在等待高考錄取的日子裏,我已不再安心生產隊裏的勞動了,一心憧憬著未來的大學生活。開學後,我的母校湯莊高中辦了高考複習班,主持複習班的就是我上高中時的班主任單國琳老師。單老師讓人通知我去,要我一邊複習準備參加1978年高考,一邊等待錄取消息。過了一段時間,班上化河公社來的陳東風同學率先接到西南政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興高采烈地走了。直到4月份,我才接到淮陽師範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單老師分析了我的情況,勸我不要去上師範,再複習幾個月,參加1978年高考,至少考個鄭州大學沒問題。結果等我回家一說,父母兄長一致反對,說好不容易錄取了,兩年後就可以吃商品糧,就是國家幹部了,如果錯過這個機會,萬一又不興高考了呢?或者還讓考,萬一考不上呢?父親還找來在姚集當武裝部長的表叔來做我的工作,說家裏孩兒們這麼多,讀師範至少可以減輕家庭的負擔。這樣,我就高高興興地到淮陽師範報到去了。
我的高考已過去41年了,如今回憶起來仍感慨不已。如果沒有高考,顯然就不會有我今天的一切;如果我不是第一次高考就被錄取到淮陽師範,也許我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那樣,進城打工挖煤去了,走的將完全是另一條路。人生沒有如果,我隻能說自己是幸運的,這要感謝鄧小平和黨中央恢複高考的英明決策,更要感謝命運之神的賜予與眷顧。
16?弦歌台下弦歌台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淮陽的一處名勝,位於縣城西南隅的南壇湖中,又名“厄台”“絕糧祠”。正殿兩邊石柱上鐫刻著“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猶自仰高山”,說明弦歌台是為紀念孔子陳蔡絕糧而修建的。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孔子集注》《搜神記》等古籍都曾記載孔子“厄於陳蔡絕日弦歌不止”。“陳”指陳國,就是今周口之淮陽,《詩經·陳風》所記即為這一帶民歌;“蔡”指蔡國,就是今駐馬店之上蔡,也是秦丞相李斯的故鄉。從淮陽到上蔡,須路過周口、商水一帶。孔子絕糧背景頗複雜,留待專家考證。但後人建弦歌台,顯然是要警醒世人,尊師重教,善待文人學者。淮陽還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太昊陵,位於淮陽城北龍湖之畔,號稱“天下第一陵”,是為“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興建的,當地人稱為“人祖廟”。《孔子家語》曰:“孔子自魏適陳,陳侯啟陵陽之台。”所以古建築學家羅哲文題詞曰:“華夏文明三始祖,淮陽伏羲第一人。”現在太昊陵每年農曆二月二至三月三都要舉行盛大廟會,燒香祭拜者絡繹不絕,香火很盛。
1977年5月至1980年4月,我在淮陽師範學校中文二班學習。我們這17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一屆名義上是兩年製,實際在校時間隻有一年半,1979年10月我們就離開學校,各回各縣,由縣教育局安排實習了,隻不過正式畢業是在1980年4月而已。記得商水縣教育局派人事股長帶著大巴車到淮師來接我們,把我們拉到縣教育局,住在教育局招待所,當晚還招待我們到縣城西關的電影院看了場電影。當時大家剛離開淮師,憧憬著即將到來的實習生活,興奮莫名,根本就沒把心思放在電影上,隻記得是一部蘇聯電影,至於什麼內容已完全不記得了。第二天宣布實習分配方案,我和數學班一位同學被分配到舒莊高中。從此我與語文教育結緣,直到今天。
淮陽師範學校創辦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初名“陳州府初級師範學堂”,是河南省創辦最早的師範學校之一,先後用過“河南省立師範學校”“河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淮陽中山學校”“河南省淮陽師範學校”等校名,曾被譽為“豫東教師的搖籃”。2002年更名為“周口幼兒師範學校”,並搬離原址,實際上原來的淮師已不複存在。五四時期著名作家、詩人徐玉諾,著名教育家、西北師範學院院長李秉德等曾在此任教。我們在校時,還能看到張衡石先生。張先生被譽為“豫東才子”,商水人,當時已70多歲,整天戴著藍布袖頭在閱覽室搜集整理他的剪報資料。
淮陽師範77級語文共招收4個班,畢業後以從政的居多。這足以說明,雖然隻是中師學曆,但在那個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特殊年代,我們這批中師生畢竟是通過高考憑自己的實力脫穎而出的,已屬人才難得。適逢國家改革開放,需要大批人才,風雲激蕩,大家也都沒有辜負時代期許,各得其所,分別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回想我們在淮陽師範的學習生活,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18往事依依一是同學們學習都很刻苦努力。我們是“文革”後恢複高考的第一屆,雖知道以後的出路是當小學語文教師,但畢竟是在我國中斷高考11年之後,重新回到學校當學生,所以大家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生活當然清苦,每月學校發夥食補助12.5元,另有兩元醫藥費。
飯票分粗糧、細糧,經常吃雜麵饃,喝黑乎乎的紅薯麵粥,但同學們學習熱情非常高。我家兄弟多,條件差,幼承父親的“庭訓”是:“生活上要向最低標準看齊,學習上要向最高標準看齊。”秉持這一原則,我也就盡量不給家裏增加負擔。那時候還沒有勤工儉學這一說,隻能靠自己盡量節儉。一雙涼鞋還是二哥送我的,印象中全校穿粗布褲子的隻有我一人。當時同學中有一個響亮的口號,就是“要把被‘四人幫’耽誤的青春奪回來”!所以大家都在拚命學習,生怕被別的同學拉在後麵。淮陽縣有個拉架子車的孫方友,通過自學,發表了小說,引起轟動,後曾任河南省作協副主席,驗證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這也給了我們極大鼓舞。
二是老師們教學都非常敬業。戴俊賢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教寫作課。戴老師對我們可謂無微不至,關愛有加,深受同學們愛戴。我們從宿舍到食堂要路過戴老師家門口,所以大家有事沒事總愛到他家裏坐坐聊天。戴老師後來調任商水縣委辦公室主任、周口市政策研究室主任。
他喜愛詩詞,還曾命我為他的詩集《百花集》寫序。近年來雖已退休,仍筆耕不輟,主編《周口市政協文史資料》。李德民老師身材矮胖,麵有點黑,教古代文學。他講《離騷》中的“汨羅”時,我才第一次分清“汩”和“汨”有什麼不同。劉占國老師教現代文學,他朗讀孫犁《荷花澱》時聲情並茂,能把我們帶進抗戰時期白洋澱的緊張氣氛中,尤其當讀到“鬼子來了要和他們拚命,女人含淚答應了他”時,不禁為之心19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動。劉本在老師教政治,常和同學一起赤腳打籃球,後來從政,曾任周口市團委書記、河南省政策研究室主任等。桂德行老師曾有文章發表於《人民日報》,聽說後來調到《周口晚報》當總編輯。還有一位教政治的葉老師,好像是福建人,口音很重,有一學期他給我們講恩格斯的哲學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之間的批判繼承關係,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來源和自然科學基礎,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等,旁征博引,雄辯滔滔,使我大開眼界,我甚至一度喜歡上了哲學。
這裏要特別說說教古漢語的朱永楷老師,他講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講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時的情景時至今天依舊如在目前。朱老師畢業於上海華東師大,與我後來在河南教育學院進修時的古漢語教師沈偉方是老同學。朱老師一表人才,玉樹臨風,架著一副眼鏡,文質彬彬,風流倜儻,是性情中人。同學間流傳著他打開水時與校團委美女書記的對話:“昨晚看電影了嗎?”“沒有,昨晚不是停電了嗎?”“沒電點蠟嘛!”我在河南教育學院進修時,還曾到他在鄭州工學院的家裏看望過他。朱老師後來調到周口師專任教。有一次,朱老師招待來周口巡視實習工作的沈偉方老師,我們一起品嚐了他珍藏多年的八大名酒,每種隻有一兩,我也第一次吃到那麼好的炒麵條。他和師母調到汕頭大學後,我還曾打電話問候,隻是一直沒有再見過他。
三是同學之間關係融洽。淮師三年,我們班在班主任戴老師和班長張流泉的精心經營下,團結和睦,其樂融融。流泉兄當過兵,曾任大隊支部書記,社會經驗豐富,是我們的老大哥。有一次晚飯後,我忽然肚子痛,20往事依依他馬上和同學一起把我送到淮陽縣人民醫院。醫生診斷為急性闌尾炎,需要動手術。我們一聽傻了,因為沒帶那麼多錢,隻好說先回去做些準備,明天一早再來。沒想到經過這麼來回一折騰,肚子也就不痛了,第二天當然也就沒有再去,而且這麼多年我竟再也沒得過什麼急性闌尾炎。雖然隻是虛驚一場,但流泉兄的古道熱腸與擔當精神讓我終身難忘。這些年,每當他來北京,隻要我在,總會置酒款待。扶溝孫紹興、太康吳培強與我交往最多。三人常在一起吃飯,看電影。我們有個約定,吃得最慢的那個人負責洗碗,孫吃得最快,洗碗的往往是吳兄和我。誰從家裏帶了好吃的,一定要與大家分享。學習委員張錫胤是西華人,大高個,語文入學成績全班第一,高考作文滿分,戴老師特意把他的高考作文印發給我們,字也寫得非常漂亮。同桌郎永生出身於教師之家,其父郎笑天是扶溝高中語文名師,我們還集體收聽過他父親講魯迅小說《藥》的錄音。他有個哥哥在周口三中教英語,我在河南教育學院進修時見過;另一個哥哥在許昌某高中教語文,我曾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見過。永生兄在校圖書館幫忙,常能借到新書,我從他那裏輾轉看到不少新書。如今多數同學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前幾年我曾和流泉、廷宇兄一道回周口參加同學會,見到戴老師和不少老同學。後來流泉兄建了個微信群,取名為“淮師77文2”,現已有20多位微友,每天都能看到老同學間的問候、交流與分享,其中尤以張流泉、張廷宇、夏慧敏、張超英、王美華等同學最為活躍,有些用網名的,就無從考證了,廷宇兄常有詩詞或書法作品推送。我想不管是實名還是網名,冒泡還是潛水,隻要能彼此交流信息,分享快樂,流泉兄建群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21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附記:初稿寫成後,我發至“淮師77文2”微信朋友圈,眾同學鼓勵有加,“文質彬彬”賦《憶江南》曰:今天拜讀了顧之川先生新作《弦歌台下》,感觸頗多,特賦《憶江南》,與諸共勉。
淮師事,轉瞬四十年。簡陋生活磨毅力,求知欲望鑄詩篇。恍若在昨天!
22?緯五路紀事1981年8月至1984年6月,我在河南教育學院中文係進修。那是特殊年代一種特有的教育形式,為了彌補當時高等教育的不足,全國各地紛紛通過辦教育學院或教師進修學校,提高在職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學曆層次。我們這一屆定位是專科起點續讀本科,名義上是三年,實際在校時間隻有兩年半,1983年10月就各回各地實習去了。那時河南教育學院位於鄭州市花園路附近,是原緯五路中學舊址,麵積不大,隻有30多畝。
正對著大門的是辦公樓,右邊是我們的宿舍和教室,左邊是圖書館和短訓班宿舍,辦公樓後麵是禮堂,東北角是食堂,西北角是浴池等。學院南麵與緯五路平行的是金水路,兩旁栽有高大粗壯的法國梧桐,枝葉茂盛,夏天特別陰涼,附近有河南省委、紫荊山公園、河南省博物館、河南日報社等;北邊是黃河路,有河南省委黨校、河南教育學院教工宿舍等;東邊有河南省人民醫院,西邊是建工影劇院,我們經常在那裏看電影。我們剛入校時,院長是劉蘭坡,曾任河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後來物理係陳子正教授繼任院長。副院長龔依群是詩人,鄭州黃河母親塑像前刻有他的詩作。前不久我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參觀時還看到他的名字,是周揚的秘書,任延安魯藝辦公室主任,也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參加過23顧之川語文人生隨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老革命,後任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圖書館館長姓王,戴著眼鏡,白且微胖,曾任周口地區教育局局長。現在各省教育學院多已改製或轉型,如上海、湖南已合並到當地師範大學,廣東、湖北改名為第二師範學院,東三省雖用原名,實際上是省教研室,北京、四川等還存在。隻有我們河南教育學院是個例外,名義上並入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實際上已被兼並,即使我們再到鄭州也無處尋訪了。
一、入學我上河南教育學院純屬偶然,機遇於我可謂從天而降,冥冥之中似有神助。當然如果換個角度看,機會總是青睞有所準備的人,所以偶然中似乎又有必然。我們是河南教育學院招收的第一屆中文本科班,同時招的還有物理班。當時報考條件有三:一是35歲以下,二是現任高中語文教師,三是專科學曆。要求每縣推薦一人參加考試。縣教育局人事股把全縣高中語文教師的花名冊翻來覆去尋了個遍,竟沒有找到一個符合報考條件的,但上麵給的指標又不願浪費,隻好“瘸子裏麵拔將軍”,通知我參加考試。其實我隻有中師學曆而不是專科,隻符合前兩條。那時候雖然各公社都辦有高中,但高中語文一般都是富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擔任。我這才有了報考機會。其實我教高中語文時間很短。1980年4月我才從淮陽師範畢業,被分配到商水縣化河學校。先是到化河村學校代課,暑假後才在化河學校正式任教。開始教初一語文,第一課是教毛澤東的詞《浣溪沙》。一周後初二語文老師提出和我調換,我又改教初二。
其間語文組長帶教研組幾位老師聽過我的課,大概印象還不錯。第二學期一位高二語文老師休產假,我才開始教高中。我剛當上高中語文老師24往事依依就趕上了河南教育學院招生,隻能說明我運氣好。全周口地區9縣1區,另有淮陽師範和西華師範,共有12人報考。盡管我代表商水縣勉強參加了考試,但說實話並沒有抱多大希望。沒想到一個多月後的一天,我所在的化河學校舉行期末考試,我正在監考,大約11點多,校長在教室門口向我招手,說要我請客,原來是河南教育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到了。最後錄取比例3:1,周口地區共錄取4人。就這樣,我告別了化河中學的同事,到河南教育學院報到去了。
二、老師河南教育學院的老師多為原省教育廳教研室的教學研究和教材編寫人員,也有一部分是修訂《辭源》時抽調的中學老師,講課以本係教師為主,不足者則延請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中文係的老師。我們的課基本上是大學中文係開設的必修課,選修課很少,似乎隻有王欽韶老師給我們開過美學和馬列文論。古代文學有劉保和、劉樹玉、張子儀、張奡毅和鄭州大學俞紹初等;現代文學有賀大遂、來華強,鄭州大學劉繼獻、孫浩以及河南大學中文係任芳秋等;文學概論是王欽韶;古漢語是沈偉方;現代漢語是王也凡,洛寧縣教師進修學校楊書中也來講過;語言學理論是張寶勝;寫作是夏啟良;外國文學是黃惠清和鄭州大學安國良,河南大學牛庸懋也來作過講座;語文教學法則是係主任於佑民先生。應當說,老師們教學都很認真,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大大開闊了我們的知識視野,提升了我們的學術眼光。隻是限於自己的資質與喜好,對我影響最大、令我印象最深的則是沈偉方、張寶勝、俞紹初、王欽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