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社會支持視角下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 \/ 宗占紅著

.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11

(人口發展戰略叢書 \/ 沙勇主編)

ISBN 9787305238918

Ⅰ. ①社… Ⅱ. ①宗… Ⅲ. ①農村-老年人-保健-

研究 Ⅳ. ①R161.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208269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叢書名人口發展戰略叢書

書名社會支持視角下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

著者宗占紅

責任編輯何永國編輯熱線02583686659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南京玉河印刷廠

開本787×9601/16印張 15字數 230千

版次2020年11月第1版2020年1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38918

定價60.0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社會支持視角下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

前言

前言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參與、保障”的積極老齡化策略,不難看出健康是老年生命曆程中的核心問題,同時,2016年我國亦提出“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在城鄉二元體製尚未從根本上消除差異的宏觀形勢下,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存在城鄉倒置現象,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於城市;老年人口健康存在城鄉差距,農村老年人口健康處於弱勢;城鄉健康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農村滯後於城市;農村老年人不健康現象引發個人、家庭生活轉軌,甚至行為失範。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不僅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而且預期壽命、生活自理能力等健康狀況均長期低於城市老年人口,農村老年人能否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不僅關係到他們個體、家庭的生活軌跡,也直接關係著健康中國2020、2030目標的實現。

農村老年人健康是其生命曆程晚期的重要事件,健康事件的發展軌跡與影響因素對處於衰老進程的老年人健康促進意義重大,但健康並不僅僅局限在生理健康。WHO於1946年提出了全麵健康概念,即健康並不是單純地沒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及社會的良好狀態,它消除了以往曆史上由於國家地區、文化、種族、發展程度等差異的不同認知,也是至今被廣泛引用的健康概念,但是關注多維全麵健康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健康是良好協調的綜合狀態,對農村老年人而言,良好的綜合健康離不開較好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三維度健康之間互相影響,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更需要關注全麵健康。

社會支持作為一種理論範式,是指個體需要時可獲得的來自他人、群體或社會提供的支持,包括實質性支持與情感性支持;從資源歸屬上看,個體擁有的資源分為個人資源與社會資源;從社會支持的渠道上看,社會支持包括來自家庭、親友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和來自社區、政府等組織的正式社會支持。人口健康影響理論,特別是健康社會決定因素模型與生命曆程健康理論,均直觀展現了從個體到社會、從微觀到宏觀社會支持網的影響。對農村老年人來說,他們主要生活在個體、家庭、社區的社會環境中,其健康程度與變化也離不開社會支持環境的作用。農村老齡化程度持續嚴重的人口形勢下,關注農村老年人健康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尤顯必要。對個人而言,健康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命長度,影響著其晚年生活質量;對家庭而言,老年人健康與否直接關係著家庭人力、物力、財力的養老照護支持;對社會而言,農村老年人健康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關鍵指標,是反映中國農村社會綜合發展的重要指標。

健康不僅是某種結果狀態,也是持續變動過程,還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近年來,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如何?雖然個體情況可能千差萬別,但那些影響他們健康狀態的共性的、社會支持性因素會如何呢?這些因素又如何作用導致農村老年人差異性健康結果?作為我國人口健康的重要組成、老年人口健康的重要組成,農村老年人健康的這些問題亟待回答,本文基於社會支持視角,係統開展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

目前,國內外文獻中關於老年人健康的相關研究並不少,並且已經在老年人健康發展及其影響因素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的研究相對較少,亦鮮有利用健康追蹤數據、以多維健康、全麵健康的研究視角切入,綜合考量個人、家庭、社區多層次影響因素開展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本研究以長期處於健康弱勢的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采用實證研究方法,係統分析農村老年人多維健康與其多層次影響因素的關係。基於社會支持的人口健康影響理論,研究中健康維度考慮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綜合健康,影響因素考慮個體、家庭及社區三層次特征,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1、2013、2015年3期追蹤數據,使用多層統計模型對農村老年人健康跟蹤信息進行分析,旨在驗證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其個人、家庭、社區特征因素的健康影響模式。

研究結構主要分為研究設計、實證分析、研究結論三個部分。主體研究結構共包括六章,第一章緒論與第二章研究設計主要是提出選題、確定研究內容並完成研究方案設計,為實證分析打基礎;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對農村老年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綜合健康及其多層次影響因素開展實證研究;第六章是結論與討論。研究設計通過文獻梳理,基於社會支持的人口健康影響理論提出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研究的理論框架,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選取2011、2013、2015年連續追蹤滿3期的 3773 名農村老年人為研究樣本,對他們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綜合健康及其影響因素開展研究。農村老年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綜合健康分別用BADL\/IADL能力受損、抑鬱症狀發生、良好自評健康測量。在重複測量的時間基礎上,影響因素包括個人、家庭、社區三層次,其中個人特征包括人口學因素、健康相關行為及病患狀況三個子特征。人口學特征包括出生隊列、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健康相關行為包括體力活動、社交活動、吸煙、飲酒,病患特征包括身體殘疾、患有慢性病(以下簡稱慢病)、身體疼痛、充足睡眠,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收入、居住方式、有人照料、隔代照料,社區特征包括社區區域位置、外在形象、老年人活動場地、衛生服務可及性。實證分析首先利用文獻梳理提出研究假設,在變量間關係描述性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分層logistic模型對農村老年人健康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驗證假設並解釋健康影響機製。研究結論部分提煉全文,形成主要結論,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政策啟示。

本文得出共五項主要研究結論。一是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較差,綜合健康水平持續下降。農村老年人普遍存在不健康現象,以綜合不健康發生率為最高、心理不健康次之,軀體不健康緊隨其後,並且軀體、心理及綜合健康是一體多麵的關係,兩兩關聯、互相促進。跟蹤期內,農村老年人良好自評健康發生率呈現“╰”形變動,抑鬱症狀發生率“ι”形變動,BADL能力受損發生率“J”形變動,IADL能力受損率“U”形對稱變動。二是個體特征對農村老年人健康有顯著影響。(1) 存在健康高齡門檻效應,女性健康水平較低。不同出生隊列的健康效應顯示80歲更像是一個重要台階,跨過80歲門檻的農村老年人雖然軀體功能嚴重下降,但心理健康、綜合自評健康最積極;女性健康水平比男性差;教育程度與軀體健康、心理健康正相關,與綜合健康負相關;有配偶的心理健康更好。(2) 健康相關行為影響農村老年人健康,體力活動、社交活動對健康均有促進效應,吸煙、飲酒增加了抑鬱症狀發生風險。(3) 病患特征損害健康,身體殘疾、身體疼痛、缺少充足睡眠及患有慢病大大降低了農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並且健康負效應更甚。三是家庭特征對農村老年人健康有顯著影響。較高家庭經濟收入的健康影響效應是積極的;生病或需要時有人照料的健康影響效應是積極的;隔代照料對心理健康有消極影響,但對綜合健康有積極影響;與子女同住僅與農村老年人IADL能力受損發生率存在正相關。四是較好的社區支持環境對農村老年人健康有積極效應。東部社區的農村老年人健康程度普遍高於中西部;社區內建有老年活動中心對健康有積極效應;除BADL能力,較好的社區環境形象對IADL能力、心理健康及綜合健康都有正向顯著影響;較好的衛生服務可及性僅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積極顯著影響。

本文對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僅有助於豐富我國老年人口健康影響理論,也有助於拓展農村老年人口全麵健康與多層次影響因素的研究內容,還有助於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中適宜性統計方法的應用;同時,通過本次研究更可以全麵了解農村老年人多維健康狀況及其因素的影響路徑,為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健康促進,實現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提供可行性研究支撐。研究的創新之處主要在於,一是驗證了基於社會支持的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理論。在社會支持與人口健康影響理論的基礎上,研究聚焦農村老年人三維度健康、三層次影響因素,從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綜合健康切入,構建並驗證了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的理論框架。二是拓展了個人、家庭、社區等社會支持環境的健康影響因素,其中,個體層次增加了病患特征因素,家庭特征整合了家庭代際支持因素,社區特征遵循社區健康影響理論分別從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環境、物理環境及服務環境四個維度選取並分析社區支持因素的影響效應。三是應用與追蹤樣本數據結構適應的分層logistic模型,增強了統計分析方法應用的科學性,避免了使用傳統分析方法時可能由分層數據群聚性帶來的係統性誤差。

目錄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問題提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義10

第二節文獻回顧11

一、老年人健康狀況研究12

二、老年人健康影響因素研究19

三、研究文獻述評22

第三節研究理論基礎24

一、人口健康與決定因素24

二、生命曆程健康理論25

三、健康社會決定因素模型27

四、社區健康影響模型28

第四節研究內容、思路與創新30

一、研究內容30

二、研究思路31

三、創新之處33

第二章研究設計35

第一節研究框架35

一、相關概念35

二、研究框架的建立43

第二節數據與方法47

一、樣本數據47

二、因變量定義49

三、自變量定義51

四、統計分析方法56

第三章農村老年人軀體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研究62

第一節軀體健康研究假設提出62

一、軀體健康狀況的研究假設63

二、個體特征對軀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65

三、家庭特征對軀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70

四、社區特征對軀體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73

第二節軀體健康描述性分析75

一、BADL\/IADL能力受損變化75

二、個體特征與BADL\/IADL能力受損變化76

三、家庭特征與BADL\/IADL能力受損變化82

四、社區特征與BADL\/IADL能力受損變化85

第三節軀體健康及其影響因素分析87

一、Logistic分層模型的擬合與解釋87

二、BADL\/IADL能力受損率變動88

三、個人特征對BADL\/IADL能力影響94

四、家庭特征對BADL\/IADL能力影響101

五、社區特征對BADL\/IADL能力影響103

第四節本章小結105

第四章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07

第一節心理健康研究假設提出107

一、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假設107

二、個體特征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108

三、家庭特征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113

四、社區特征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116

第二節心理健康描述性分析118

一、抑鬱症狀變化118

二、個體特征與抑鬱症狀變化119

三、家庭特征與抑鬱症狀變化124

四、社區特征與抑鬱症狀變化126

第三節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分析129

一、Logistic分層模型的擬合與解釋129

二、抑鬱症狀發生率變動132

三、個人特征對抑鬱症狀影響133

四、家庭特征對抑鬱症狀影響139

五、社區特征對抑鬱症狀影響141

第四節本章小結143

第五章農村老年人綜合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研究145

第一節綜合健康研究假設提出145

一、綜合健康狀況的研究假設145

二、個體特征對綜合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146

三、家庭特征對綜合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151

四、社區特征對綜合健康影響的研究假設153

第二節綜合健康描述性分析155

一、自評健康變化155

二、個體特征與自評健康變化156

三、家庭特征與自評健康變化162

四、社區特征與自評健康變化164

第三節綜合健康及其影響因素分析167

一、Logistic分層模型的擬合與解釋167

二、良好自評健康發生率變動170

三、個人特征對自評健康影響171

四、家庭特征對自評健康影響178

五、社區特征對自評健康影響179

第四節綜合健康與身心健康關係分析181

一、軀體健康與身心健康關係假設181

二、綜合健康與身心健康描述性分析183

三、綜合健康與身心健康影響分析186

第五節本章小結188

第六章結論與討論191

第一節研究結論191

一、基於社會支持的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理論被證實191

二、跟蹤期內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普遍較差,綜合健康水平持續

下降192

三、個人特征對農村老年人健康存在顯著影響194

四、家庭經濟與照料支持對健康有積極影響,隔代照料提高了

抑鬱症狀發生風險195

五、較好的社區支持環境對農村老年人健康有積極效應196

第二節討論及啟示197

一、討論197

二、啟示205

第三節研究展望209

參考文獻212

致謝227

第一章緒論

第一章緒論

改革開放40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綜合發展實力的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健康越來越成為廣受關注的話題。盡管城鄉二元體製尚未從根本上消除差異,但國家政策、人口形勢、公共服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麵臨著一些新現象、新問題。本章旨在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與微觀現象提出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選題、闡明研究意義,確定研究理論基礎、研究內容與思路,並提出研究的創新之處。

第一節問題提出

一、研究背景

1978年安徽省小崗村實行包產到戶,1979年廣東省成立深圳經濟特區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從此中國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2003年《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全麵深化改革、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等係列大政方針逐步將我國從傳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斐然。世界銀行網站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GDP總量僅為0.15萬億美元,2000年增至 1.211 萬億美元,2016年已達11.191萬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12%;貧困人口規模大幅減少,其數量占比已經由2010年的17.2%下降至2016年的4.5%。數據來源於世界銀行官方網站:https:\/\/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china?view=chart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社會保障體係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社會保障僅是部分行業、部分人群享有的特殊權益。20世紀90年代國家社會保障製度開始改革。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社會保障體係、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係、農村居民社會保障體係及職工社會保障體係並行,尚存在社會保障條塊化、標準不統一、權益不公平等現象。但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保障製度從無到有是社會發展的進步,並且社會保障製度在運行過程中也不斷進行改進與完善,如2014年國家提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合並、2015年提高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補助標準、2016年提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統籌。

那麼我國在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人口發展態勢如何呢?保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均衡穩定的人口資源是必要保障,但持續低生育水平、大規模人口流動、城鄉二元結構給我國人口均衡發展帶來多重影響。當前我國人口結構已經進入老齡化,老年人口的宏觀形勢與實地調研的微觀現象均顯示農村老年人健康問題亟待關注。

(一) 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逆轉,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1982年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人口數量為10億,龐大的人口規模對於經濟發展具有兩麵性,一方麵可以提供充分的勞動力,另一方麵卻可能對經濟增長起到掣肘作用。不同於20世紀70年代“晚、稀、少”,“三個太多、一個太少、兩個正好”的生育政策宣傳,1980年我國開始執行“一對夫妻隻生育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政策,控製人口數量過快增長。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數量12.95億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數量13.71億人,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我國13.75億人。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1982年到2000年近20年時間人口數量增長近3億,而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時間人口數量增長僅0.8億,如此粗略對比即可反映出控製人口數量過快增長的目標確實已經實現。但人口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性,生育政策是一種外部施加的幹預,它在短期內快速地降低了育齡人群的生育水平,必然也會改變人口發展原有的軌跡。快速下降的低生育水平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數量的控製,也帶來出生性別比失調、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等問題。

人口年齡結構是不同年齡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比例,它經常被用來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年輕或老化程度,通常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在10%及以上,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在7%及以上是人口老齡化的判斷標準。曆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從1982年4.9%、1990年5.1%到2000年上升至7%,我國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2010年這一比例升至8.5%;同時,2000年、2010年少年兒童比重在下降,而勞動適齡人口比重卻保持上升,這進一步表明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重。王霞:《中國人口結構變動與老齡化問題研究》,載《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2000年我國人口邁入老齡化時,全國人均GDP僅為985美元,是典型“未富先老”的國家,2015年全國1%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達16.2%,並且人口結構老齡化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快速加深,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31%。世界衛生組織:《關於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社,2016年,第4頁。

(二) 老齡化程度存在城鄉倒置,農村高於城市

通常來說,經濟發展程度與人口老齡化程度一致,發達國家或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於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全麵老齡化,既出現在城市也出現在農村,且農村老年人口規模大於城市。1982年、2000年、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顯示農村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分別7.8%、10.9%、15.57%,城市這一比例分別為7.4%、9.7%、11.47%,老年人口比重無論是百分比,還是遞增幅度都是農村高於城市。杜鵬、王武林:《論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的轉變》,載《人口研究》,2015(2)。與城市經濟發展程度普遍高於農村的趨勢並不一致,我國農村人口老化程度高於城市,即人口老齡化表現為城鄉倒置現象。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過程,它會受到人口出生、人口死亡與人口遷移的影響。我國城市生育政策普遍比農村嚴格,生育水平下降比農村早,這會直接導致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城市發展水平普遍高於農村,城市人口預期壽命一直高於農村,農村人口死亡率亦高於城市,這也會導致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更高。但實際上僅看城鄉人口出生、死亡因素對人口老化的影響效果與實際情況並不一致,我國城鄉人口老齡化倒置主要是人口流動造成的。2000年以來人口普查統計口徑調整為常住人口,但城鄉戶籍製度依然在使用。在居住地住滿半年以上的非戶籍人口納入現住地常住人口統計,常住人口的統計口徑直接增大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促進了城鄉人口老化的倒置現象。

2010年人口普查時我國2.61億人戶籍未在現住地,而是登記在外鄉鎮街道,其中因為務工經商、工作調動遷移的占48.97%;國內流動人口監測數據也顯示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2.21億人,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數量已達2.47億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大規模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從傳統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進入城市就職於工業、服務業等行業領域,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村勞動適齡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為城市人口補充了新鮮血液,有效調節了城市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城市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整體弱化。但與之相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家鄉外出務工,農村常住人口數量減少,老年人口占農村常住人口比重上升,高於戶籍人口口徑比重。農村流動人口可謂是城鄉人口老齡化的調節劑,放緩城市人口老齡化速度,卻加重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

(三) 城鄉健康服務資源分布不均,農村滯後城市

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城市優先的社會發展策略,造成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製度性隔離。不管是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醫療保障、公共服務資源等方麵,農村發展一直滯後於城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施在改革開放初期極大地激發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在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上,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早已不再具有先進性。近年來,盡管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略高於城市,但農村居民收入依然大大低於城市,2016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3616.25元,同比增長7.8%,農村居民僅12363.41元,同比增長8.2%。城鄉差距存在於方方麵麵,它不僅反映在居民收入上,也反映在城鄉健康服務資源分布的不均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健康服務需求越來越高,不管城市還是農村都需要充足的健康服務資源。但當前我國衛生健康服務資源的配置與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在城市大型、綜合性醫院每天門診量爆滿,住院床位一床難求現象普遍存在。城鄉之間健康服務資源配置更是存在極大差距,不管在資金、設備、還是人力投放等方麵,衛生服務資源更多集中在城市,並且優勢健康服務資源普遍集中在大城市。2011年我國政府投入衛生總費用為24268.78億元,而農村投入隻有5726.41億元,農村經費投入額僅為城市的1\/3;平均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擁有量在城市為7.9人,而農村僅3.2人;鄉鎮衛生院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曆的工作人員僅占23%,鄉村醫生普遍學曆不高,56.7%的人不具備報考國家執業醫師資格;城市醫療設備、床位數也大大高於農村。張映芹、王青:《我國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均衡性研究》,載《醫學與社會》,2016(1)。農村人口數量大,人均衛生資源擁有數量更顯缺乏,城鄉健康服務資源配置明顯不均衡,農村人口健康服務資源處於劣勢。

老年人口健康既有全人群的普遍性,也有老年人群的特殊性。隨著人體生理機能的逐漸衰退,老年人病患率、殘障率會提升,特別是慢性病發病率增加;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健康護理與照料的服務需求會不斷增加,老年人健康服務與衛生資源需求會越來越大。2015年國務院《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計劃到2020年“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基本形成”。但目前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多為公立,主要用來解決本地“五保戶”等困難群體的養老問題,尚未惠及普通農村老年人;同時,農村全科醫生嚴重不足,每千人助理護士平均不到1人,專業醫療、護理的人力資源稀缺。與農村快速到來的人口老齡化程度相比,與麵臨的潛在服務需求相比,農村老年人口健康服務資源的配置存在巨大缺口,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的需要。

(四) 老年人口健康存在城鄉差距,農村處於弱勢

生命周期進入老年階段,健康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生活質量;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健康直接關係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國計民生。預期壽命是人口學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城鄉比較顯示,盡管2005—201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均有不同幅度增長,但城市老年人口預期壽命高於農村;各年齡組老年人口預期壽命增長幅度也是城市高於農村,老年人口年齡越低,城鄉預期壽命增幅差距越大;老年人口自理預期壽命在變化特征、增長幅度上也表現出類似的城鄉差異。郭未、張剛、楊勝慧:《中國老年人口的自理預期壽命變動——二元結構下的城鄉差異分析》,載《人口與發展》,2013(1)。盡管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2000年71.40歲增長至2010年74.83歲,人口健康水平的整體提升並未能消除城鄉間的巨大差異,城鄉間平均預期壽命相差近6歲。國內發展長期積累的城鄉二元差異反映在我國老年人口健康上,體現為農村老年人口預期壽命低於城市老年人口,農村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亦低於城市老年人口。

健康自我評價是對自身健康程度的主觀判斷,經常用於測量人口健康水平。2010年人口普查60歲及以上人口調查項目引入健康自評,結果也反映出我國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城鄉差異。城市老年人口自評為健康的比例占49.95%,基本健康的占39.41%,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占8.29%,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35%;農村老年人口自評為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生活不能自理的分別占40.42%、30.33%、16.94%、3.32%。城鄉老年人自評健康分布為研究者根據2010年普查數據自行彙總。可以看出,農村老年人口自評健康比例比城市老年人口低近10個百分點,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比城市老年人口高近9個百分點,生活不能自理比城市老年人口高近1個百分點,農村老年人口自評健康程度明顯較城市老年人口差。

(五) 農村老年人不健康引發個人、家庭生活轉軌、甚至行為失範

如果說關注農村老年人口健康是宏觀人口形勢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那麼實地調研則顯示關注農村老年人健康更是個人、家庭的需要。研究者長期從事人口健康工作,近一年在雲南省H縣與江蘇省K(縣級)市、J縣農村調研時深有感觸,地區間社會發展程度差異懸殊。H縣是一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地處雲南南部山區,人口以哈尼族、彝族少數民族為主,2014年全縣40%的人口進入國家貧困人口信息庫,未脫貧家庭戶均病殘人數0.5人;K市屬於全國百強縣,是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個發達縣級市,J縣屬於江蘇北部淮安市,盡管與蘇南縣市比較發展水平還有差距,但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若與H縣相比,J縣社會綜合發展程度有很大優勢。

健康狀態直接體現在農村老年人個體身上,但健康結果並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事,農村老年人不健康會引發連鎖反應,可能導致他們個人、家庭生活偏離原有的常態軌道,出現生活轉軌、甚至行為失範現象。農村老年人不健康不僅可能會影響個人生活質量,增加家庭照料與就醫支出,而且還可能打亂了其個人與家庭的原有生活節奏,臨時或長期地改變他們的生活軌跡,引發諸多個人、家庭問題。雖然農村老年人個案情況可能不同,健康狀況也各有差異,此類現象研究者在調研工作中時常遇到。

H縣一位住在縣城附近的入戶對象A給研究者留下深刻印象,62歲的農村婦女滿頭白發、滿臉皺紋,精神不振,行動略顯遲緩,如果不知道具體年齡會認為她至少70多歲。A從四五十歲(更年期)開始睡眠不好,但覺得也不是什麼大毛病,身體一直挺好的。有個兒子年輕時在工地打工摔斷了腿、落下殘疾,家裏常住的隻有A和小孫女;老伴和兒子、媳婦在縣城開了家鋁合金店,家裏經濟條件不差。交談中A情緒有些失控,抹著眼淚講述自己每天晚上睡不著,“心裏幹著急、非常難受,有時急起來會以頭撞牆,恨不得一頭撞死”,白天有時會頭暈、手抖,躺會兒“補點覺”會好些,家人早已不敢讓A在店裏幫忙,隻讓其在家裏帶小孩。雖然A這個年齡在老年人中還算年輕的,表麵看起來身體也不錯,但長期睡眠障礙已經嚴重影響了她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大大下降。

一位住在H縣高山區農村的貧困戶戶主B,是1961年出生的農村婦女,沒有上過學,盡管還不到60歲,但看起來年齡也遠不止於此,其健康處境讓人堪憂。幾年前B的老伴死於癌症,看病把家中積蓄也都花掉了,30多歲的兒子在元江打工,去年才娶上媳婦,平時家中隻有她一人。B患有高血壓與關節病,膝關節已經發生明顯病變並影響走路平衡,走山路需要使用拐杖。平時她在家很少出門,幫人加工蓑衣材料掙些零用錢。新建的房子在路邊山坡下,家裏還養著一頭牛、幾隻雞、一條狗,院子裏散布著牲口和家禽的糞便。村子裏才通了水和電,但路麵依然是土路,沒有垃圾集中處理,家裏仍然使用旱廁。最近的鄰居距離她家有幾公裏,調研時開車從山下到山上她家花了1個多小時的時間,如果B健康發生意外,救助不能及時到位是極大的隱患。

另一位H縣入戶對象C的家位於山腰上整出的一個平地村,社區房子雖然老舊,但整個環境幹淨整潔。早晨入戶時一對老年夫妻在家,男主人C正端著一杯白酒自斟自飲,見有人來訪,竟欲邀大家共飲。不知是否因為喝了酒的緣故,男主人十分健談,他告訴我們,每天三頓他都喝自家釀造的糧食酒,當地叫“悶鍋酒”。老人已經快70歲了,精神狀態很好,原來村裏人家有紅白喜事都請他張羅,現在已經“做不了了”。C患有心髒病,身體嚴重佝僂,並且腰部和髖部經常“發疼”會行動不便,最近幾年越來越厲害,聽村醫說是人老了骨頭、關節出了問題,沒有什麼徹底治療的好辦法。既然出去一趟那麼遠,又治不好,索性C就沒有去鄉鎮或縣裏就醫,平時疼痛發作就多休息休息,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就吃片止痛藥。

江蘇省淮安市J縣某農村一位訪談的女性老年人D,66歲,麵色紅潤,體態適中。交談中了解到D在5年前村裏體檢時發現胃癌早期,胃部切除三分之一,目前身體恢複良好。但D也抱怨病後“沒辦法”,飲食被要求必須清淡,吃了大半輩子的口味被改過來了,開始很不習慣。最近查出血壓有點高,服藥後血壓維持得很穩定。她每天晚上會去村裏廣場跳跳舞,白天有時約上幾個夥伴在棋牌室打打牌。家裏隻有一個女兒在縣城開店,每個周末會帶著外孫回來看望老人。D感覺自己生活無憂,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身體鍛煉好,不生病,不給老伴和女兒增加負擔,生病了家裏“雞飛狗跳、不得安生”。

K市某農村一位男性老年人E,75歲,精神抖擻,走路生風,整個人看起來很年輕。老人60多歲時差點中風偏癱,由於發現及時沒有造成不良後果。自那以後E主動開始注意健康生活方式,戒煙戒酒、鍛煉身體,不過去年查出糖尿病,靠服藥控製血糖水平。E原來經營的一家小企業,早已經轉交給兒子負責,自己在附近小學義務兼了一份閑職,用他自己的話說,“給小孩子們講講故事,看著他們都開心”。在E這位老年人身上,更多地看到他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雖然患有慢性病,但能夠遵醫囑、合理用藥,整個人毫無垂垂老矣之像。

不難看出,這幾名農村老年人都有不健康經曆或處於不健康狀態,對他們來說“(身體)健康(才)是福(氣)”,不健康“受罪的是自己”。調研中,A、B、C三位老年人不健康的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他們麵臨著精神受損、活動能力受限甚至活動範圍受局限等健康問題,個人生活質量降低,即使他們想要多做些事情也有心無力,生活狀態因為病患發生出現很大變化,A甚至已有自殺念頭。B的丈夫、D、E三位老年人生病治療、休養康複都是老伴、子女提供照料,醫療保險範圍外的診療費用支出也是家庭承擔。B的丈夫生病治療期間不僅花光了家底成為貧困戶,兒子的婚姻大事也成了難題,女方一聽父親病重、巨額醫療花費都紛紛搖頭。農村老年人不健康帶來的問題還不隻是個人生活水平下降、家庭養老負擔增加,還增加了其子女婚姻選擇的難度,由此可見健康對農村老年人個人、家庭的重要性。

對比以上5名農村老年人,他們的健康狀況各有不同。相似的年齡健康問題不盡相同,A可能已經存在心理抑鬱,B日常活動能力不便,D卻健康與常人無異;同樣患有慢病但健康結果卻表現不同,B、C行動能力已受損生活不便,E卻依然生活如常;不同的家庭環境,A、C軀體健康已經嚴重受損,D、E行動自如。生活在不同社區環境,A、B、C健康水平持續下降,負向健康後果多樣化,而D、E身體有恙能夠及時就診、並注重保健康複,健康水平並未下降;同時,調研中也能感受到生活在H縣的A、B、C三位老年人的衰老速度明顯快於江蘇D、E兩位老年人,而健康狀況卻遠遜於D、E。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不難發現,但他們這種健康差異是如何形成的?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的健康狀態發展至此?農村老年人個體情況可能千差萬別,那麼決定健康狀態的共性因素是什麼?影響因素又如何作用導致差異性健康結果?作為我國人口健康的重要組成、老年人口健康的重要組成,農村老年人健康的這些問題亟待回答。

我國農村老年人不僅數量大、老齡化速度快,而且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能力均較城市差,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的宏觀形勢與微觀狀態促成本文研究選題形成,即對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研究中將從多維度、多水平係統分析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分析他們的健康水平變化是否存在規律性,分析個人、家庭及社區等社會生活環境中哪些因素與農村老年人健康存在關聯,不同層次特征因素又以何種方式影響農村老年人健康,發現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特征及健康社會因素的影響路徑。

二、研究意義

農村老齡化程度持續嚴重的人口形勢下,關注農村老年人健康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尤顯必要。對個人而言,健康直接影響著老年人的生命長度,影響著其晚年生活質量;對家庭而言,老年人養老關鍵受其健康程度製約,老年人健康與否直接關係著家庭人力、物力、財力的養老照護支持;對社會而言,農村老年人健康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關鍵指標,是反映中國農村社會綜合發展的重要指標。因此,本文開展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應用價值與學術理論意義。

(一) 研究的社會實踐意義

本文研究的社會意義主要在於促進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通過本次研究將有利於全麵了解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本文將利用農村老年人健康追蹤數據開展縱向研究,呈現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在跟蹤期內動態變化過程,比較農村老年人不同維度健康變動狀況與特征。不同於以往橫斷麵調查研究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使用全國老年人健康與養老追蹤數據將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不僅可以全麵了解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發展狀況,也能了解我國農村老年人不同維度健康變化的共性與特殊性。

其次,通過本次研究將有利於了解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影響路徑。研究將對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因素展開係統分析,發現影響農村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因素,比較個人、家庭、社區等特征因素對農村老年人不同維度健康的影響,比較個人、家庭、社區等特征因素之間對農村老年人健康的影響。不同於以往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研究的局限性,本次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僅可以全麵了解個人、家庭、社區特征對農村老年人的健康影響,也能發現不同特征因素對不同維度健康影響作用的差異性。

第三,本次研究對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健康促進與服務具有參考價值。研究中不僅分析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也分析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因素,同時也會深入分析因素與健康結果之間的作用機製,這為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促進與服務的決策和實施提供了研究支撐。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社區的健康影響都對農村老年人健康促進措施與路徑製定具有啟示性,對農村老年人健康促進服務與發展的實施具有指引性,對農村老年人健康促進決策與實踐具有參考意義。

(二) 研究的學術理論意義

本文學術價值主要在於豐富我國人口健康研究的理論範疇。首先,通過本次研究豐富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研究理論。傳統上健康往往被劃歸醫學領域,但從人口學視角研究健康問題則突破醫學專業的羈絆。綜合社會支持與人口健康影響理論,研究中構建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的理論框架,並通過實證分析對其進行驗證。這不僅增強了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的理論規範性,也發展了人口健康研究中學科理論的交叉應用。

其次,通過本次研究豐富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研究內容。農村老年人健康的研究選題國內從人口學視角關注的相對較少,本次研究內容將在健康維度與健康影響特征上有所突破。農村老年人健康不局限於單一維度,而是關注農村老年人軀體、心理及綜合健康的多維健康研究;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因素不局限於單一維度,而是關注農村老年人個人、家庭、社區不同層次特征的影響。這不僅是現有研究文獻內容的補充和發展,也是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研究內容的豐富與完善。

第三,本次研究豐富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研究方法應用。研究方法上將利用同組農村老年人健康跟蹤調查樣本,使用分層統計分析方法分析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與橫斷麵數據相比,同組跟蹤數據增強了統計推斷的穩定性;與普通統計分析方法相比,分層模型能夠區分層次特征的群組效應,提高了統計推斷的精確性。農村老年人健康影響分析中,分層統計模型的擬合使跟蹤時間、個人、家庭、社區特征的健康影響效應具有良好的層次性,提高了農村老年人口健康研究方法應用的科學性。

第二節文獻回顧

與我國近年來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程度不斷加重不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提早進入老年型社會;與我國近年來才開始關注老年人口健康不同,西方國家已經提早開展老年人口健康研究。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並不單純局限於健康狀況與發展,同時也涉及健康服務與利用等內容,國內外老年人口健康研究回顧與梳理不僅有助於了解當前老年人口健康相關研究現狀,也為本文研究的後續開展提供學習借鑒。

一、老年人健康狀況研究

(一) 國外老年人健康狀況研究

隨著全球老年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2012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30%的國家僅有一個,即日本;預測到2050年將有許多國家老年人口比例超過30%,這些國家不僅包括歐洲和北美的許多發達國家,也包括智利、中國、伊朗等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速度相比,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如法國經過15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從10%升到20%,而巴西、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完成這一人口過程僅用20餘年的時間,人口老齡化速度大大提升(WHOa, 2016)。

除部分欠發達國家,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在經曆著生育水平下降與期望壽命延長的人口過程,人口老齡化成為普遍現象。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增長無疑增大了老年人口負擔係數,但老年人口也可能會以多種方式為家庭、社區、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伴隨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獲得資源、機遇和發展的可能性與他們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關注老年人健康成為全球話題。

1. 老年人健康趨勢在地域、國家間存在差異

長壽又健康是人們普遍的願望,當前在老年人壽命不斷延長的情況下,延長後那些壽命年份的生命質量卻缺少關注,特別是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美國等發達國家過去30年積累了大量相關研究,但研究結果並未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有的研究表明65歲及以上老年人嚴重失能率下降;有的研究表明盡管相同年齡組老年人慢性病及合並症患病比例上升,但失能比例穩定不變;還有研究表明60~70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上升(Liang Y, 2015; Feng Q, 2013)。一項多源數據分析發現,雖然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健康期望壽命都存在差異,但整體上人口調整平均期望壽命都處於上升趨勢,而肥胖及軀體健康功能下降會使預期壽命上升速度減弱(Stewart ST, 2013)。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對歐洲多個發達國家老年人縱向研究進行合並分析,對1916—1958年出生隊列老年人30年跟蹤表明,控製年齡和階段因素後,嚴重失能和較低程度失能發生率均有所下降,但嚴重失能下降程度略趨明顯,其中,《健康與養老研究》顯示嚴重失能發生率在1916—1932年出生隊列人群中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1936年後出生隊列表現為下降趨勢(Chatterji S, 2015)。盡管發達國家老年人健康壽命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共同的趨勢表現為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年齡段老年人健康水平稍有改善,但以後的生命曆程中這一趨勢不太可能保持不變,而是更快速地下降(WHOa, 2016)。

2. 衰老帶來老年人健康功能弱化

盡管個體間在生理機能上存在多樣性,但生命曆程晚期都必然麵對衰老,衰老帶來的變化首先是運動功能的弱化。人體肌肉質量通常在成年早期達到高峰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手部握力是測量肌肉功能的一種方法,且與疾病影響無關。不同國家和地區50歲及以上中老年人測量顯示,平均握力與年齡成反比,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平均握力逐漸下降,不同國家下降趨勢基本相同;不同性別間女性握力普遍低於男性,但南非女性的手部握力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女性握力,而俄羅斯50~70歲男性握力普遍高於其他國家同齡男性;握力峰值均出現在50歲,但不同國家的峰值水平有明顯差異,印度和墨西哥中老年人握力值分布普遍較低,而這些差異可能是生物遺傳和早期生命曆程導致的結果(WHOa, 2016)。

骨骼與關節的變化也是人體衰老的標誌,骨密度下降、關節退行性老化直接影響人體運動功能,也使骨折風險增加。骨質疏鬆性骨折中髖部骨折發生率高,並且在老年人群越來越常見,據預測2050年世界各地髖部骨折平均每年約450萬例;由於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發生率存在地區差異,其中北美和歐洲地區發生率居首,其次是亞洲國家,中東、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區次之(Cauley JA, 2014)。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因素不斷退化會影響人體運動功能,如步行速度下降、步行單位距離時間增長,50歲以上中老年人步行速度數據比較表明,步行速度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不同年齡女性步行速度弱於男性(WHOa,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