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

�O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穴位止痛\/李春深編著.—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8(健康達人係列叢書)ISBN978-7-5377-5177-3Ⅰ.①穴…Ⅱ.①李…Ⅲ.①止痛—穴位按壓療法Ⅳ.①R245.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189630號穴位止痛出版人:張金柱編著:李春深策劃:薛文毅責任編輯:李華宋偉責任發行:閻文凱出版發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地址:太原市建設南路21號郵編:030012編輯部電話:0351-4956033發行電話:0351-4922121經銷:各地新華書店印刷:北京龍躍印務有限公司網址:www.sxkxjscbs.com微信:sxkjcbs開本:710mm×1000mm1/16印張:10字數:130千字版次:2016年1月第1版2016年1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377-5177-3定價:27.00元本社常年法律顧問:王葆柯如發現印、裝質量問題,影響閱讀,請與發行部聯係調換。

Preface前言疼痛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症狀,有的與疾病有關,有的與亞健康有關,除了吃藥止痛,還有別的辦法嗎?當然有,中醫認為,人體很多穴位都聯通身體各個器官,因此,找到身體的止痛穴位,指壓按摩就能消除或緩解疼痛。

本書從穴名釋義、標準定位、快速取穴、主治功效、操作方法等方麵詳細介紹了人體63個特效止痛穴位。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對症地通過指壓按摩,就可以消除或緩解疼痛。

特別提示:本書內容適用於常見小病和慢性病的輔助治療,對於重大疾病患者,應及時接受專業醫師的診治。

目錄contents第一章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經絡——密布全身的血氣之網\/002穴位——嗬護健康的神奇部位\/006第二章頭麵部止痛特效穴列缺穴——頭頸疼痛找列缺\/022風府穴——頭痛祛風按風府\/024頭維穴——頭暈頭痛找頭維\/026太陽穴——經期頭痛按太陽\/028印堂穴——頭痛頭重按印堂\/030神庭穴——頭痛失眠按神庭\/032百會穴——頭痛目眩按百會\/034承泣穴——目赤腫痛按承泣\/036下關穴——麵部調理找下關\/038外關穴——頭部熱病找外關\/040率穀穴——偏頭痛找率穀\/042中渚穴——耳鳴耳聾按中渚\/044天柱穴——常按天柱不落枕\/046睛明穴——保護眼睛按睛明\/048內庭穴——牙痛找內庭\/050耳門穴——緩解牙痛找耳門\/052承漿穴——口部疾病找承漿\/054商陽穴——咽喉腫痛找商陽\/056廉泉穴——聲音嘶啞找廉泉\/058照海穴——咽炎按照海\/060合穀穴——麵口合穀收\/062第三章頸肩臂部止痛特效穴陽池穴——手腕扭傷按陽池\/06601手三裏穴——手臂不適按手三裏\/068陽溪穴——腕臂疼痛找陽溪\/070大包穴——類風濕痛按大包\/072風池穴——頸椎疼痛按風池\/074肩髎穴——肩膀酸痛按肩髎\/076肩髃穴——肩部保健選肩髃\/078天宗穴——肩背不適按天宗\/080肩貞穴——肩周炎找肩貞\/082第四章胸腹部止痛特效穴內關穴——胃痛揉揉內關穴\/086中脘穴——胃痛胃脹找中脘\/088中府穴——咳喘找中府\/090天池穴——胸悶心痛按天池\/092少府穴——心胸有病少府瀉\/094膻中穴——寬心順氣按膻中\/096至陽穴——緩解心絞痛的特效穴\/098神門穴——心痛胸悶按神門\/100曲澤穴——心痛咳逆找曲澤\/102陽陵泉穴——膽絞痛按陽陵泉\/104少海穴——心痛找少海\/106尺澤穴——尺澤瀉肺熱\/108足三裏穴——調腸胃找足三裏\/110次髎穴——調經止痛按次髎\/112三陰交穴——婦科病找三陰交\/114血海穴——月經不調揉血海\/116肩井穴——乳癰按肩井\/118第五章腰背腿部止痛特效穴後溪穴——急性腰痛按後溪\/12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124太衝穴——腰痛按太衝\/126環跳穴——腰腿疼痛按環跳\/12802承山穴——腰痛找承山\/130湧泉穴——風濕關節痛按湧泉\/132承扶穴——腰脊臀痛找承扶\/134飛揚穴——保健腎髒找飛揚\/136丘墟穴——胸滿脅痛找丘墟\/138腰陽關穴——保健腰腿找腰陽關\/140關元穴——對付閃腰按關元\/142犢鼻穴——膝關節痛找犢鼻\/144條口穴——小腿諸疾取條口\/146昆侖穴——腳踝損傷按昆侖\/148解溪穴——保護踝關節找解溪\/150腎俞穴——腰疼多按腎俞穴\/15203第一章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人體上有縱行的經脈和走行其間起到聯絡作用的絡脈,經脈與絡脈相互交織,網絡人體,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經絡係統。

經絡係統是人體中一個無形的調度、控製係統,在人們不知不覺之間,控製和決定著人體的健康。人體的穴位分布於人體的各個部位,其間運行的是氣血津液,起到滋養人體髒腑、肌肉、骨骼、筋脈等作用。

001XUEWEIZHITONG▲經絡——密布全身的血氣之網穴位止痛經絡的概念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係統。經絡把人體所有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使人體內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經絡係統的主幹,大多循行於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有網絡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縱橫交錯,大多循行於較淺的部位。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002經絡係統的組成經絡係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絡脈等,在內連屬於髒腑,在外連屬於筋肉、肢節和皮膚。經脈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絡脈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

經絡經脈絡脈十五絡脈浮孫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督任衝帶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絡絡脈脈脈脈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第一章1.十二經脈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十二經脈是指十二髒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其名稱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003XUEWEIZHITONG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髒腑穴位止痛有直接的絡屬關係。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於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十二經脈的名稱是古人根據陰陽消長所衍化的三陰三陽,結合其循行於上肢或下肢的特點,以及其與髒腑相絡屬的關係而確定的。每一經脈的名稱依據手足、陰陽、髒腑三個方麵來命名。如隸屬於心,循行於上肢內側的經脈稱為手少陰心經。

2.奇經八脈奇經有八條,即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奇經八脈,是十二正經之外的八條經脈,因其與髒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相互之間也沒有表裏關係,故稱“奇經”。奇經八脈中的督脈和任脈,都有固定的穴位,與十二經脈一起合稱為“十四經”,是經絡係統的主要部分。

3.十二經別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具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在體內的聯係,並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體部位,以補正經之不足。十二經別和十二正經有關,從某經別出的,就稱為某經經別。如從足陽明胃經別出者,則稱為足陽明經別。

4.十二經筋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係,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係統。經筋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屈伸運動的作用,其命名依十二經脈而定,如手陽明經筋、足太陰經筋等。

5.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十二皮部的分布區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範圍來劃分的,是居於人體最外層的衛外屏障。其命名依十二經脈而定,如手陽明皮部、足太陰皮部等。

0046.十五絡脈絡脈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浮絡是浮現於體表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兩者難以計數,遍布全身。

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共15條,其中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條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十二正經的絡脈從本經發出,走向相表裏的經脈,即陰經的絡脈走向陽經,陽經的絡脈走向陰經。脾之大絡散布胸脅,任脈的絡脈散布腹部,督脈的絡脈聯絡足太陽經。別絡的主要功能是加強表裏的兩條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係。“別”,有本經別走他經之意。別絡以從經脈別出處的絡穴名稱來命名。手太陰之別絡,名曰“列缺”;手少陰之別絡,名曰“通裏”;手厥陰之別絡,名曰“內關”;手太陽之別絡,名曰“支正”;手陽明之別絡,名曰“偏曆”;手少陽之別絡,名曰“外關”;足太陽之別絡,名曰“飛揚”;足少陽之別絡,名曰“光明”;足陽明之別絡,名曰“豐隆”;足太陰之別絡,名曰“公孫”;足少陰之別絡,名曰“大鍾”;足厥陰之別絡,名曰“蠡溝”;任脈之別絡,名曰“鳩尾”(尾翳);督脈之別絡,名曰“長強”。另有一支脾之大絡,名曰“大包”。

經絡的作用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協調和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內屬於髒腑,外絡於支節”的作用實現的,即經絡將人體聯係成了一個整體。第一章經絡還能將氣血供應到各個髒腑組織器官,使各個功能部位共同維持一個健康的人體。當致病物質入侵人體時,先侵犯皮毛,進而是孫絡,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然後是絡脈、經脈,最後為五髒,這些致病源要經過道道關口才能進入人體內部,經絡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發揮保護人體作用的。

經絡是人體的一個快速、高效的“運營網絡”,包括了血液、神經傳導和各種體液的運輸傳導。隻有它暢通無阻,才能保證各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協調運作。

005XUEWEIZHITONG▲穴位——嗬護健康的神奇部位穴位止痛穴位的概念穴位,學名腧穴,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它多位於筋骨、肌肉之間,與經絡相連,借助於經絡又與髒腑器官相通。一般說來,穴位不是體表上的一個點,而是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部位,其大小、深淺主要取決於穴位處的皮膚、肌肉層的厚薄和皮下組織。

穴位的形成和發展穴位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遠古時代,當人體某一部位或髒器發生疾病時,人們在病痛局部砭刺、叩擊、按摩、火灸,發現可減輕或消除病痛,這就是中醫理論說的“以痛為輸”。這種“以痛為輸”所認識的穴位,是認識穴位的第一階段,即無定位、無定名階段。

2.第二階段其後,當人們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時,發現有些穴位有確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並給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這是穴位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定位、定名階段。

3.第三階段隨著人們對經絡以及穴位主治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入,古代醫家對穴位的主治作用進行了歸類,並與經絡相聯係,說明穴位不是體表上的一個孤立的點,而是與經絡髒腑相通的。通過不斷總結、分析歸納,逐步將穴位分別歸屬各經。這是穴位發展的第三階段,即定位、定名、歸經階段。

《黃帝內經》論及穴名約160個,並有腧穴歸經的記載。晉代皇006甫謐撰《針灸甲乙經》記載全身經穴名349個。北宋王惟一對腧穴重新進行了考證,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詳載了354個腧穴,並鑄造銅人兩具,銅人外刻經絡腧穴,內置髒腑。明朝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記載經穴359個,並列舉了辨證選穴的範例,充實了針灸辨證施治的內容。

穴位的分類人體的穴位很多,穴位之間相互聯係,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作用是多方麵的,不是單一的,將具有共性的穴位加以係統分類,大體上分為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三類。

1.十四經穴十四經穴,簡稱“經穴”。即分布在十二經脈和任、督兩脈上的穴位,共有360餘個穴名。其中雙穴,即左右對稱的穴位309對,單穴52個。

經穴是人體最重要的穴位,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共同作用。

2.經外奇穴經外奇穴,簡稱“奇穴”。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係統的穴位。這部分穴位,曆代均有所發展,特別是近代發現較多,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奇穴與經絡係統有密切的聯係,有好多經穴都是從經外奇穴納入十四經的。

3.阿是穴第一章阿是穴,又稱“天應穴”“壓痛點”,即《靈樞·經筋》所說的“以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痛為輸”。它既無具體名稱,又沒有固定位置,而是根據疼痛所在而定,即身體上出現的臨時壓痛點,就是穴位所在。

穴位的定位法在臨床上,取穴是否準確,可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要做到穴位定位的準確,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穴位的定位方法,可分為以下幾種:007XUEWEIZHITONG1.骨度分寸定位法穴位止痛骨度分寸定位法是將人體的各個部位分別規定其折算長度,作為量取腧穴的標準。如前後發際間為12寸;兩乳間為8寸;胸骨體下緣至臍中為8寸;臍孔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肩胛骨內緣至背正中線為3寸;腋前(後)橫紋至肘橫紋為9寸;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轉子)至膝中為19寸;膝中至外踝尖為16寸;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尖為13寸;外踝尖至足底為3寸。此法是以患者的一定部位為折寸依據,因此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患者,均可按照這個標準測量。

2.體表標誌取穴法體表標誌取穴法是根據人體體表的各種骨性標誌和肌性標誌來取穴的方法,又稱為自然標誌取穴法。

008(1)頭部以五官、眉毛和發際為標誌。如兩眉之間取印堂。

(2)背部以脊椎棘突和肩胛骨等為標誌。如肋弓下緣水平相當於第2腰椎,第7頸椎棘突下取大椎。

(3)胸腹部以乳頭、胸骨劍突和臍孔等為標誌。如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取中脘;兩乳頭之間取膻中。

(4)四肢以關節、骨髁(踝)為標誌。如陽陵泉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3.手指比量法因為人的手指與身體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臨床上用患者的手指比量取穴。一般規定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伸直並攏時,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標準,其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圖1);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其橫寬麵約為2寸(圖2);食、中兩指第二指節的總寬度為1.5寸(圖3);大拇指的寬度為1寸(圖4);以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圖5)。

第一章神秘而神奇的經絡與穴位009XUEWEIZHITONG4.簡便取穴法穴位止痛臨床上常用一種簡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線交叉處取百會;兩手虎口交叉,食指端處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風市等。

5.利用特殊姿勢定位有時需要患者處於某種特殊姿勢時所出現的標誌作為取穴的依據。

如曲池在屈肘時的肘橫紋外端凹陷中;解溪在足背屈曲時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兩筋之間;曲泉在屈膝時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

穴位中的特定穴特定穴是十四經穴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以特定名稱歸類的腧穴。這些腧穴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分為五輸穴、原穴、絡穴、郤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特定穴在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方麵有著重要的意義。

0101.五輸穴五輸穴是指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5個重要經穴,簡稱“五輸”。每條經脈各有5個穴位屬於五輸穴,故人體共有五輸穴60個,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從四肢的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輸”穴多位於掌指、蹠趾關節之後;“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

(1)五輸穴不僅有經脈歸屬,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屬性,按照“陰井木”、“陽井金”的規律進行配屬。

(2)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穴。《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雲:“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其後,《難經·六十八難》補充:“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近代臨床的應用情況為:井穴多用於急救,如點刺十二井穴可搶救昏迷;滎穴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胃火牙痛選胃經的滎穴內庭可清瀉胃火。

(3)按五行生克關係選穴。《難經·六十九難》提出“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觀點,將五輸穴配屬五行,然後按“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的原則,虛證用母穴,實證用子穴。這一取穴法亦稱為“子母補瀉取穴法”。在具體運用時,分本經子母補瀉和他經子母補瀉兩第一章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