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BHDDG230mm,DK170mmD〗〖BG)D〗

〖JZ〗〖HT6K〗南理工:江蘇高教評論2017〓二校〓〓成品尺寸:230mm×170mm〓版芯:33行×33字〓文件路徑:B05F〖HT〗

〖KMB〗〖WM〗

〖JZ〗〖HT1DBS〗〖WTHZ〗〖STHZ〗江蘇高教評論2017〖STBZ〗〖WTBZ〗〖HT〗

〖BG(!〗〖BHDFG3,FK60mmF〗

〖HT4”DBS〗〖STHZ〗〖WTHZ〗江蘇高教評論2017〖WTBZ〗〖HT〗〖ST〗

〖BHDG2,FK15mm,K15mm。3F〗

出版社南大序號〖BH〗

校〓次〓校份數〖BH〗

錄〓入榮文件名〖BH〗

組〓版月兒總頁碼〖BH〗

圖〓片圖數〖BH〗

校〓對版式〖BHDG2,FK30mm,KZQF〗

送校日期〖BH〗

聯係電話〖ST4HZ〗〖CS%0,0,0,60〗85992128〖ST〗〖CS〗

〖BHDG4,FK60mmZQF〗〖HT6K〗〖HJ*2〗〓〓您對稿件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請直接與生產責任人孫誌洋聯係(13813855199)。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BG)F〗〖HT〗〖HJ〗

〖HT4SS〗〖JZ〗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HT〗

〖HT〗〖HJ〗〖JP〗〖LM〗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江蘇高教評論. 2017 \/ 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編.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10

ISBN 9787305211133

Ⅰ. ①江…Ⅱ. ①江…Ⅲ. ①高等教育-江蘇-文集

Ⅳ. ①G649.285.35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36420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江蘇高教評論2017

編者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

責任編輯嚴若城尤佳編輯熱線02583686531

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印刷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

開本787×9601\/16印張 22.5字數 393千

版次2018年10月第1版2018年10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11133

定價56.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務號:njuyuexue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BG(〗〖BHDDG230mm,DK170mmD〗〖BG)D〗

〖JZ〗〖HT6K〗南理工:江蘇高教評論2017〓二校〓〓成品尺寸:230mm×170mm〓版芯:33行×33字〓文件路徑:B05F〖HT〗

特稿

JIANG SU GAO JIAO PING LUN

2

0

1

7江蘇高教評論

特稿

〖TPZZ.TIF;%60%60;S+3mm;X+3mm,BP〗

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統領

開啟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新征程

本文係杜玉波會長在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杜玉波

作者簡介:杜玉波,男,漢族,河北晉州市人,研究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各位代表,同誌們:

大家好!很高興來到我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無錫,出席“2017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年會”。在舉國上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江蘇省高等教育領域的代表同誌們齊聚一堂,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分析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圍繞“高等教育現代化:深化教學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開展交流研討很有意義。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成立32年來,每年都舉辦這樣一次學術年會,成為傳統節目和“學術大餐”,影響很大,效果很好。我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借此機會,圍繞年會主題我談幾點思考,與大家交流。

一、 十九大精神引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航向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這兩個重大判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中央作出了從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加快實現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關鍵時期。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要“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特別強調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黨中央在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 迎接新挑戰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變,從原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基礎支撐作用向支撐引領並重發展;體量規模在變,從大眾化階段邁向普及化階段;結構類型在變,從相對單一結構向多元多樣化辦學結構轉變;對象群體在變,調整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以適應“90後”“00後”的思維方式、認知範式、交際行為和價值觀;環境格局在變,我國高等教育正在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未來高等教育將更多地參與國際競爭與治理。麵對新挑戰,我們高教工作者必須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切實擔負起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責任與使命。

(二) 把握新走向

在新時代,我們必須認清麵臨的時與勢,把握高等教育的發展走向。這就是:要更加注重質量提升。把質量視為學校生存的命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堅持以質取勝,而不是一味擴規模、上專業、改校名、提規格。要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特而強、小而精,提升內涵品味,而不是一味盲目攀高或求全求大。要更加注重機製創新。突破體製機製瓶頸,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堅持改革驅動,而不是拘囿於原有利益格局和固定模式套路。要更加注重需求導向。適應產業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堅持服務國家、服務地方,走開放辦學之路,而不是蒙著頭、關著門,脫離社會需求辦學。要更加注重黨的建設。以十九大精神為統領,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立德樹人,而不是輕視育人工作、放鬆思想政治教育、弱化黨對高校的領導。審視新走向,我們高教工作者應當從這一曆史方位出發,作長遠謀劃,謀定而後動,係統提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構想。

(三) 確立新坐標

十九大報告從國家發展、國際競爭、現代化建設和人民中心這四個戰略維度為高等教育發展確立了新的曆史坐標。從國家發展坐標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在國家各項事業中,高等教育必須優先發展,先行先導;從國際競爭坐標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走上世界舞台,這就需要我們堅定教育自信,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從現代化建設坐標看,高等教育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必須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支撐實現國家現代化;從以人民為中心坐標看,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瞄準新坐標,我們高教工作者應當把實現內涵式發展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戰略主題和核心任務,真正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二、 為全國發展大局提供江蘇高等教育的新經驗

江蘇作為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省委、省政府始終把高等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高等教育作為“強省”之基,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持續走在全國前列。江蘇現有高校167所,全日製在校生191萬,這在全國是最多的;江蘇教學成果獎獲獎總數、一等獎數、特等獎數在全國均居第一;江蘇是全國唯一一個部省共建的“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試驗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正式簽約的部省共建“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江蘇高等教育規模大、水平高、投入多、效益優、製度完善、保障度高、領導重視、百姓關注,是我國名副其實的“高教大省”。江蘇高校“雙一流”建設成績喜人,在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中,全國42所高校躋身一流大學建設行列,江蘇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2所入選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全國95所高校入圍一流學科建設行列,江蘇有蘇州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南大學等13所高校上榜。同時,江蘇堅持公辦民辦同步發展,省市共建,湧現出無錫太湖學院等一批辦學特色鮮明的非營利性應用型本科高校。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江蘇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和各高校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凝聚著在座各位同誌們的辛勤努力,這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對於全國有良好的借鑒作用和啟示意義。

江蘇的經驗主要體現在“四個堅持”:一是堅持統籌謀劃。江蘇把高等教育作為基礎工程、先導工程、戰略工程,不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而且市委市政府同樣也很重視,省、市黨委政府注重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導,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認識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二是堅持內涵發展。江蘇堅持在高校數、學生數等方麵穩定發展規模,加強內涵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三是堅持改革創新。江蘇大力開展綜合改革,紮實推進“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創新體製機製,不斷激發高校發展活力。四是堅持服務社會。江蘇高校強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契合度”、科學技術“創新度”、服務發展“貢獻度”。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將進一步總結推廣江蘇高等教育發展的理念思路、工作舉措、成功經驗。希望江蘇高等教育在進一步彰顯江蘇高等教育發展優勢、進一步提升江蘇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進一步提高百姓對高等教育“獲得感”等方麵再下功夫。今後,江蘇高等教育要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繼續為全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探索新路。

三、 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思考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定位、新任務、新要求,為今後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這就是:堅持把黨的建設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堅持把理論創新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支撐;堅持把質量提升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把“雙一流”建設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引領。

(一) 始終不渝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曆史性成就再一次證明: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麵領導,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腰杆硬、底氣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高校師生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的旗幟下;必須始終堅持正確方向,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之路,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構築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高校和諧穩定,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必須始終堅持立德樹人,自覺服從並服務於黨和國家大局,不斷培養和輸送德才兼備、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二) 堅持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當前,我國高校麵臨著轉向質量提升、內涵發展新階段的巨大挑戰,迫切需要大幅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價值體現,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曆史使命和戰略任務。目前,一些高校定位不科學,學科專業特色不明顯,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不清晰,缺乏與行業和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機製。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要調整結構和內涵發展。要明確辦學定位,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來,轉到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不同類型人才上來。特別要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推動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變、在專業設置上調、在師資配置上動、在教學管理機製上改,在這些環節上實現實質意義上的轉型發展。

(三) 千方百計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紮紮實實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著力抓好三項工作:第一,把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觀作為根本。強化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辦學水平的最主要標準;強化以社會需要為標準的理念,把適應社會需要作為檢驗大學辦學水平的主要指標;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教育的首要追求。第二,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作為抓手。要推動教學內容改革,建立高校教學內容充分反映學科專業研究新進展、相關實踐新經驗、人的全麵發展新需要的長效機製;要推動課程建設改革,堅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四個回歸”,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構建課程體係;要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提倡更多地采用參與式、討論式、交互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第三,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關鍵。11月20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一屆中央深改小組通過的第一個教育改革文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關鍵在於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可概括為三句話:“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師德為先,要把對教師品行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教學為要,要引導教師心無旁騖地投入教學工作;科研為基,要提高科研工作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

(四) 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設“雙一流”的前提是中國特色,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方案。建設“雙一流”必須形成中國特色的評價體係,堅持綜合評價的原則,建立衡量大學辦學水平的科學評價指標。建設“雙一流”要推動大學和學科兩個“一流”協調並進,建設一流大學,首要的是建設一流學科,以學科為基礎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本路徑;一流大學建設不能簡單等同於一流學科建設,沒有一流大學的整體環境,也建不成一流學科。建設“雙一流”,認定隻是第一步,關鍵要靠建設,“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也就是推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大學實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動態過程。

各位代表、同誌們,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時代要有新作為。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全力以赴寫好“奮進之筆”,為實現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後,祝2017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年會圓滿成功!

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

本文係葛道凱廳長在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上的學術報告。

葛道凱

作者簡介:葛道凱,男,漢族,河南濟源人,教授,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江蘇省委教育工委書記。

一、 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啟江蘇教育事業新征程

黨的十九大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報告對教育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個人初步的學習體會是:建設教育強國,要求我們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努力方向,遵循矛盾運動的規律,把推動教育平衡充分發展作為工作主線,切實做到“四個準確把握”。

一要準確把握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總的要求是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的引領作用;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任務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

二要準確把握教育工作的目標與擺位。目標是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定位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擺位是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實現途徑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根本保障是把學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

三要準確把握教育工作的重點。要推動教育平衡發展。一是區域協調發展,這是區域之間的平衡。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教育。二是優化教育結構,這是教育自身的平衡。要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三是人人皆可成才,這是教育群體的平衡。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麵,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健全學生資助製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要推動教育充分發展,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四是全麵發展,這是“寬口徑”的充分發展。對受教育者的素質要求是德智體美全麵發展。各類教育都要得到發展,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要促進勞動者隊伍全麵發展,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五是優質發展,這是“高水平”的充分發展。建設教育強國就體現了優質發展,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六是多樣特色發展,這是“多樣性”的充分發展。人才培養要體現多樣和特色,要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

四要準確把握教育工作的原則。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預期,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既不能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也不能把平衡發展、整體提升變成平均發展、總體平庸;既不能隻追求高原建設而忽視高峰打造,也不能盲目迎合超越發展階段的過高期望值。

黨的十九大為今後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努力開創江蘇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麵。

二、 總結曆史進程,把握高等教育階段性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教育係統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成效,江蘇教育現代化已經由更多的重視硬件改善,進入到更多的重視質量提高和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新階段,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超過世界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個判斷,是江蘇教育實現新的曆史使命的時代坐標和科學依據。截至2016年底,全省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97.8%,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9.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4.7%,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具體到高等教育:我們正進入由高等教育大省邁向高等教育強省的新時代。當前,江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已進入全新時期,高等教育的內外環境、供求關係、資源條件、評價標準都發生了重要而深刻的變化。江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曆史特征可概括為三方麵。

一是江蘇高等教育規模大,水平也比較高。江蘇高等教育規模和內涵建設的多項指標在全國處於前列。全省現有普通高校167所,居全國第一;其中,本科高校52所,獨立學院25所。在校大學生191萬人,去年這個規模居全國第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4.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23所高校10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同類學科前1%行列、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同類學科前1‰行列。剛剛公布的“雙一流”高校中,江蘇有15所高校入選,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3所。但是,江蘇高等教育的優勢並不明顯,特別是在世界一流大學上和國內先進省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比如,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數量,不但明顯少於北京(8所)、上海(4所),比陝西(3所)、湖南(3所)也少,與天津、遼寧、山東、湖北、廣東、四川並列第五,存在著“不乏高原,唯缺高峰”的現象。

二是黨委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支撐江蘇經濟社會發展。20世紀90年代,關於教育發展流傳三句話,叫“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教育人民辦教育”。這第三句話的發明權在江蘇。2010年以來,江蘇在高等教育領域先後實施了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特聘教授計劃、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和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等四項體現政府意誌的重大工程,省財政累計投入近100億元,構成江蘇高校“雙一流”建設的1.0版本,快速提升了江蘇高校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積極采取多種優惠措施,吸引畢業生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2016年,江蘇普通高校畢業生54.8萬人,除了升學、出國、應征義務兵等原因,實際需就業的畢業生為43.9萬人,其中留江蘇就業人數為33.9萬人,占總數的77.2%。加上外省高校畢業生來江蘇工作的,江蘇成為高校畢業生淨流入省份。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高校的科學研究和技術轉移工作。高校共承擔重大科研項目1.6萬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4萬項;重要科技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58項,授權發明專利1.08萬件;突破重大理論、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881個。“十二五”以來,全省高校共參與承擔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356項,占全省項目總數的一半以上;簽訂“四技”(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谘詢、技術服務)合同11.1萬項,合同成交額399.5億元。但是,從國家對江蘇發展的戰略定位和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來看,江蘇高等教育整體人才培養能力、貢獻度和影響力與江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江蘇高校人才濟濟、成果累累,但是頂尖的人才和真正一流的成果不多。高校主動對接區域發展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不甚匹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在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服務層次、服務機製等方麵均有待加強。

三是江蘇高等教育保障度高,製度也比較完善。近年來,江蘇持續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教育信息化推進力度,為教育優先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提升了江蘇教育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教育結構與增長方式不甚合理,規模速度與質量效率不甚匹配,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甚適合。我們一直在講“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但實際往往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為中心,常常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選擇代替學生的選擇和社會的選擇。真正“以學生為本”,努力辦好適合的高等教育,將是我們長期追求的核心命題。江蘇高等教育存在的上述三個方麵的問題,是新時期教育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深刻反映和集中體現。我們必須在把握高等教育發展曆史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研究和分析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確立正確的理論指導和路線方針政策,譜寫江蘇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三、 準確判斷教育基本矛盾,大力倡導和發展“適合的教育”

基本矛盾是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始終並且規定著事物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的矛盾。主要矛盾是在複雜事物的矛盾體係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過程起著決定作用的矛盾。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這一重大判斷,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曆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意味著,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十九大關於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的科學判斷。

教育是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係和政治的反映,必然要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與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相觀照,隨著國家發展和進步,教育基本矛盾也有一個轉變演變過程。第一個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基本矛盾是人民群眾對基本教育資源的需求與基本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百廢待舉的中央政府將提高民族素質、普及義務教育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有”和“無”的問題。第二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教育基本矛盾轉變為人民群眾對普及教育資源的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不充分的矛盾。1986年全國人大以立法形式正式確立我國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結束了長期以來中國義務教育無法可依的曆史,使我國教育事業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軌道。第三個階段,以2001年中央政府宣布“中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為標誌,教育基本矛盾進一步轉化為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巨大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第四個階段,用十九大報告中分析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來研究當今教育的基本矛盾,我們會發現,21世紀之初的判斷在當今江蘇教育的實際中,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教育基本矛盾為教育供給的單一、粗放及教育運行的內向,與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多樣、個性及社會對教育參與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中央政府為破解教育基本矛盾提供了理論和政策指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體製機製改革的意見》提出,“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麵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我認為,倡導適合的教育理念,發展適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於解決過去沒有解決或者沒有解決好的以及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要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和問題。

適合的教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素質教育、因材施教在新時期新階段的一種應用,既是理念,也是實踐;既要適合學生,也要適合社會;既要適合學校、區域乃至國家,也要適合當下乃至今後。對政府來說,要發展適合的教育,提供足夠豐富、足夠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擴大教育資源的選擇性,擴大全民終身學習機會。對學校來說,要提供適合的教育,注重特色辦學,構建富有特色、符合教育規律的育人方式。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教授打過一個比方,每個學生就是一粒“種子”,這些“種子”有的可以成為參天大樹,有的隻是灌木、花卉等一些普通植物,還有的甚至就是路邊默默無聞的小草。無論最後長成什麼,能讓這些“種子”在學校的花園裏茁壯成長,將來進入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樣的學校就是成功的。對學生與家長來說,要選擇適合的教育。首先家長要思考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異,通過比較,對孩子適合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適合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孩子將來適合幹什麼、不適合幹什麼,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定位。其次要嚐試,隻有通過實踐去體驗,才會發現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就說明了“實踐重於一切”的道理。對社會來說,要支持、參與適合的教育,更新教育觀、成才觀、用人觀,營造探索適合的教育的濃厚氛圍。

推進適合的教育,在宏觀層麵,要把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細化為貼心的教育服務,讓人民群眾學得舒服、學得快樂、學得享受,擁有獲得感。在中觀層麵,要把滿足選擇作為教育改革的堅定方向,以學習者為中心推進教育改革。教育係統一直在講“以人為本”,但多數情況下仍然是以教育者與管理者為中心。要把學生的選擇和社會的選擇作為考慮的第一因素,把教育者和管理者放在後頭。在微觀層麵,要把推動學生認識社會、感受職業作為改革的重點。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放到改革的重點上,讓每個孩子的特長與興趣得到更好發展。適合的教育是基於高起點的教育,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適合的教育就無從談起。推進適合的教育,是針對當前教育問題的一個解決思路,是一條技術路線,不是對過去的否定。過去很多好的經驗做法不僅要繼承、堅持,還要發揚光大。

四、 準確判斷教育主要矛盾,堅持和推進教育與

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教育基本矛盾是教育主要矛盾的基礎和源泉,教育主要矛盾是教育基本矛盾在某個特殊曆史階段的特殊表現。與教育基本矛盾轉變大致同步,教育主要矛盾的演進和轉變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麵臨擴大勞動人民受教育權利與為工業化和國防建設培養急需專門人才的兩重使命。這一階段,教育主要矛盾是公平與效率(普及與提高)的矛盾。革命化、大眾化、勞動化與知識化、正規化、製度化的衝突,貫穿了新中國教育的曆史,是認識新中國教育發展的基本線索。第二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初,教育進入撥亂反正的恢複時期。這個時期,國家急需大量建設人才,但是學校辦學條件簡陋艱苦。這一階段,教育主要矛盾是辦學條件與辦學規模的矛盾。以辦學條件現代化為突破口,中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體係,為工業化和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第三個階段,新世紀初,在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之後,中國開始向全麵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進發。這一階段,教育主要矛盾是普遍提升與重點突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主要矛盾表現為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功能不對稱的矛盾。20世紀90年代初,中央政府啟動旨在瞄準世界一流高校的“211工程”大學計劃,中國出現研究型大學。新中國成立之初,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中國科學院,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和消解了大學的科研功能,使得大學成為專門的教學機構。這一階段,現代大學的社會功能被全麵認識,科學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的短板。20世紀80年代後期南京大學率先使用發表SCI論文作為考核教師科研的指標,2012年江蘇率先使用美國湯森路透集團的ESI作為衡量學科建設水平的指標,這兩個做法都對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評價產生重大影響。伴隨科學研究功能的矯枉過正到高校功能的趨向平衡,中國建成比較成熟的高等教育體係,由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追隨者、模仿者逐步成為並行者。第四個階段,進入新時代,教育主要矛盾是教學育人與全程育人(教育內部規律與外部規律)之間的矛盾。教育內部關係規律指教學規律,教育外部關係規律指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也即教育適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要求的規律。在高等教育領域,教育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脫節上。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結合是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的產物,也是新中國教育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延安自然科學院確立的科學教育、科學研究、經濟建設“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與大工業生產相適應的中國教育製度,更是強調“教學、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的統一。20世紀90年代,高校因辦學經費緊張而普遍壓縮實踐教學的支出,這可能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脫節的發端。一方麵,我們至今缺少人才培養質量的國家標準和基本要求,本科高校4年製學生按期畢業獲得學位比例過高,大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普遍不高、不強;另一方麵,在重視科學研究尤其是重視論文發表的價值導向下,高校科研也存在自我封閉、與生產實踐脫節的現象並呈加劇趨勢。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把教育改革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把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的落實到教育活動全過程,必須將推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結合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