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通識教育教材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主編陳書祿

副主編王青

南京大學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 陳書祿主編. —南京: 南京

大學出版社, 2018.7

ISBN 9787305204951Ⅰ. ①中…Ⅱ. ①陳…Ⅲ. ①中華文化教材Ⅳ.

①K20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39730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書名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主編陳書祿

責任編輯胡豪裴維維編輯熱線02583594071

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

印刷南京京新印刷廠

開本787×10921\/16印張16.75字數311千

版次2018年7月第1版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04951

定價39.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目錄 目錄

緒論(1)

第一節“文化”界說與“中國”的含義(1)

第二節中國曆史沿革與中國文化的分期(7)

第三節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11)

第一章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14)

第一節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背景(14)

第二節中國傳統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16)

第三節中國傳統文化依托的社會結構(21)

第二章儒家文化(26)

第一節孔子及其思想(26)

第二節孟子及其思想(31)

第三節荀子及其思想(35)

第四節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改造(37)

第五節宋明理學(39)

第六節儒學地位的下降(42)

第三章道家文化(44)

第一節老子及其思想(44)

第二節莊子及其思想(48)

第三節黃老之學(53)

第四節魏晉玄學(54)

第四章道教文化(60)

第一節東漢時期道教的創立(60)

第二節兩晉南北朝時的神仙道教(61)

第三節隋唐五代的道教活動(68)

第四節宋元及以後的道教活動(69)

第五節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71)

第五章佛教文化(74)

第一節東漢至西晉時期佛教的初傳與發展(74)

第二節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的興盛(76)

第三節南北朝時期的佛教(78)

第四節隋唐時期佛教宗派的創立和繁榮(80)

第五節佛教與中國文化(86)

第六章教育與科舉文化(90)

第一節中國古代的學校(90)

第二節科舉考試(97)

第七章官製文化(103)

第一節中央官製(103)

第二節地方官製(111)

第八章經濟文化(117)

第一節土地製度(117)

第二節賦役製度(120)

第三節貨幣製度(124)

第四節度量衡製度(128)

第九章科技文化(133)

第一節農學(133)

第二節手工業(136)

第三節天文曆法(140)

第四節中國醫藥學(144)

第十章語言文化(148)

第一節漢字(148)

第二節漢語(154)

第十一章文學(160)

第一節古典詩詞(160)

第二節古代散文與辭賦(171)

第三節古代戲曲(177)

第四節古典小說(179)

第十二章藝術文化(上)(184)

第一節建築藝術文化(184)

第二節園林文化(189)

第三節工藝文化(191)

第十三章藝術文化(下)(201)

第一節書畫藝術文化(201)

第二節音樂舞蹈藝術文化(211)

第十四章服飾和飲食文化(218)

第一節服飾文化(218)

第二節飲食文化(223)

第十五章禮俗文化(231)

第一節古代稱謂(231)

第二節古代禮儀(236)

第三節婚姻禮俗(240)

第四節節日習俗(242)

第十六章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246)

第一節愛眾為公(246)

第二節自強不息(250)

第三節厚德載物(253)

第四節求是務實(256)

後記(261)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緒論 掃碼可得相關

圖像信息

緒論此緒論與第一章參考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冊,1989年;第二、三冊,1991年),馮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李宗桂著《中國文化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張海鵬等主編《中國傳統文化論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丁守和主編《中華文化大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及《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等。

彬彬哉我文明!

五千餘歲曆史古,光焰相續何繩繩。梁啟超《愛國歌四章》其三,《飲冰室文集》之四十五(下),《飲冰室合集》第五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彬彬:既有文采又有內容,這裏有優秀而豐富多彩的意思。繩繩:連綿不斷。

在燦爛的世界古老文化中,如古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等,有的早已滅絕,有的遭到破壞或摧殘,有的出現大斷層而失去光澤,唯有源遠流長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一直生氣勃勃,並且代有高峰,蔚為壯觀。在相當長的時期裏,中國文化一直站在世界文化的前列,是世界上自成體係、獨樹一幟的文化。現在,中國文化不僅積澱著深厚的底蘊,而且煥發出新的生機,以更加堅實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

第一節“文化”界說與“中國”的含義

本書意在展示中國文化發展的大致風貌,探討中國文化演變的基本規律,使人們更具體、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悠久的曆史進程中,是怎樣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猶存的文化特征。因此,首先應該對“文化”的概念作簡要的界定,對“中國”的含義作簡要的說明。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漢劉向《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西晉束皙《補亡詩·由儀》中寫道:“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寫道:“敷文化以柔遠,澤普汜而無私。”其中的“文化”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意為用詩書禮樂等教化世人,是與“武功”相對而言的概念。大體說來,中國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與沒有教化的“野蠻”等形成反照。

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的概念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梁啟超在《什麼是文化》中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也。”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說,文化是“生活的樣法”。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

由此看來,“文化”是中國古已有之的詞彙,在近代吸收了西方學術思想後,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本書所討論的“文化”,力求古今貫通,中西彙合,側重於以下四個層麵:

第一個層麵為物態文化,或稱“物質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所構成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包括人類加工創製的各種器具,也就是人們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例如人們衣、食、住、行所憑借的物質條件,那衣帽、鞋襪,那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都城、宮殿、房屋、窯洞,那馬車、石橋、木船乃至現代的汽車、火車、飛機等,還有那雄偉壯觀的萬裏長城、莊嚴肅穆的北京天壇、巍峨壯麗的曲阜孔廟、清靜幽雅的成都武侯祠、小巧玲瓏的蘇州拙政園、氣勢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等等,都是“物化的知識力量”,都稱之為物態文化。當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物態文化的風貌也各不相同。比如,戰國時期西北遊牧民族的服裝為短衣、長褲、革靴,衣服緊窄,與漢族當時的寬衣博帶不同。中原地區的趙國武靈王為了組織騎兵,最早推行“胡服”(西北遊牧民族的服裝),並且學習遊牧人的騎射等方式,史稱“胡服騎射”。又比如唐代女子的服飾是梳螺髻,穿窄袖短襦,半臂,肩上搭有披帛;而宋代女子的服飾是梳高髻,戴高冠,穿窄袖對襟背子;明代的官服是戴烏紗帽,穿盤領袍;清代的官服則是戴暖帽或涼帽,穿馬褂長袍。顯然,物態文化是文化整體(還包括下文所說的製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等)的物質基礎,一定時代的物態文化往往與這個時代其他層麵的文化發展相互協調(當然,它們之間有時也不成正比)。例如,唐代國勢鼎盛、氣度恢宏的文化(所謂“盛唐氣象”),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誠如杜甫在《憶昔二首》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第二個層麵為製度文化。所謂“製度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成的各種行為規範、準則以及各種組織形式。製度文化所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製度,包括政治製度、經濟製度、文化製度、教育製度、軍事製度、法律製度、婚姻製度等。例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官製、銓選製、田製、兵製、刑製、爵製、勳製及至姓氏製度等一係列典章製度。又例如,明代從洪武四年(1371年)開始,在各州縣設立由糧長負責征解稅糧的製度,其辦法是每州按征收糧食的數額分為若幹糧區,各區設糧長。這種製度先在南直隸(今江蘇、安徽省)等地推行。其中上元縣(治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平均每區轄20餘裏。由於轄區較大,糧額便多了,征收稅糧任務繁重,糧長以下便采用裏長、甲長分層負責製。由裏長、甲長催征,糧長收解。另外,蘇州府、鬆江府等地的糧長之下設知數(司計算)1人,鬥級20人,糧米運夫約有1000人。糧長製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獨特的社會經濟製度,也是一種獨特的製度文化。這種製度文化在“魚米之鄉”、稅糧重地的江蘇一帶顯得更有特色。當然,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製度文化有著不同形態。例如中國古代的銓選製度,春秋時為世襲製,戰國時又以客卿製作為補充,兩漢時盛行察舉製,魏晉南北朝時實行“九品中正製”,隋唐至明清則推行科舉製度。從社會製度方麵來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先後經曆了奴隸製、封建製和資本主義製度。當今世界,主要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製度並存。

第三個層麵為行為文化。所謂“行為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中,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往往是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出現。例如,我國傳統節日習俗中,除夕夜吃“團圓飯”,元宵節賞燈,清明節掃墓,端午節裹粽子和劃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賞菊等。而登高與賞菊,都反映了人們辟邪消災,祈求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宋代人給菊花起了一個雅號——“延壽客”。每年重陽節,平民百姓都要買兩株菊花玩賞;而皇宮與達官顯貴之家更是將賞菊當作一件盛事,大張旗鼓地操辦。據說宋代宮廷中,每年重陽節分列菊花萬株,名花珍品,異彩紛呈,並且還要點菊燈,其盛況與元宵節差不多。清代人賞菊的風氣比宋代人更盛。據說清代都城北京在重陽節要立“九花山子”。每當重陽節,富貴人家用數百盆菊花架在高樓大廈上,遠遠望去好似一座座菊花山。因為菊花稱為“九花”,所以叫“九花山子”。應該說,行為文化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在中國封建社會裏,“三綱五常”等倫理綱常嚴重地束縛並扭曲了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方式。但在中國傳統的行為方式中還有很多良風美俗,諸如敬父母、尊師長、愛兄弟、重朋友等傳統美德和行為規範,在當今新的曆史條件下不僅不會消亡,而且還應該發揚光大。例如,在交友方麵要注意擇交。孔子告誡他的弟子們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說:和正直的人、誠實可信的人、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就會得到益處;和逢迎諂媚的人、當麵奉承背後毀謗的人、花言巧語華而不實的人交朋友,就會受到損害。這“三益”、“三損”的交友原則,對於我們今天的行為方式頗有借鑒意義。

第四個層麵是心態文化,或稱“精神文化”、“社會意識”,是由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這些是文化整體中的核心部分,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學思想,再如《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藝術,又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作為心態文化重要特征之一的思維方式,中西方人也有較大的差異。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往往是把世界看成一個動態平衡的整體,有所謂“天人合一”說,認為天與地、人與自然世界是一個整體,二者之間相互協調,和諧一致,因而往往側重於內向的、親和的、協調的而又直覺的思維。與此相反,歐洲人的思維方式是較多地強調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衝突,因而側重於外向的、個人的、功利的而又是邏輯的理性思維。心態文化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而且具有較強的時代特點。例如,早期定都南京後來又以此地為南都的明朝,其士人心態與那國勢鼎盛、氣度恢宏的唐朝士人心態迥然不同。在此,以唐代與明代各一首《早朝》詩作比較,以“窺一斑見全豹”的方法來觀照李唐王朝與朱明王朝不同的廟堂文化與士人心態: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栽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火城漸簇大明宮,隨例高呼歲歲同。

殘雪在簾如落月,輕煙半樹信柔風。

金支縹緲春陰外,碧落參差夜氣中。

卻憶庚寅元日事,廿年天語不曾通。

——鍾惺《辛亥元日早朝》

這兩首詩均寫“早朝”,卻展示了不同的廟堂氣象和不同的士人心態:盛唐王維的詩在“萬國衣冠拜冕旒”等大唐鼎盛的氣象中,展示了士人雍容的心態和博大的胸襟;而晚明鍾惺的詩則是在殘雪落月、夜氣陰鬱之中流露出文人的憂憤:“卻憶庚寅元日事,廿年天語不曾通。”據談遷《國榷》卷七十五記載,庚寅萬曆十八年(1590年)正月,明神宗朱翊鈞召見輔臣,聲稱“朕疾錮矣”,從此不召見輔臣、不批發奏章便成了慣例。鍾惺《早朝》詩寫於辛亥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廿年天語不曾通”為實錄。顯然,造成鍾惺憂憤的根源在於萬曆皇帝荒淫怠政,導致了朝政荒廢,黨爭激烈,吏治敗壞,民不聊生。換言之,以王維、鍾惺的詩為例,將兩種廟堂氣象、兩種士人心態作對比,更加映襯出晚明乃至有明一代士人充滿著憂患感、危機感的心態。

綜上所述,物態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等各個層麵各有側重,同時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製約、相互推動,構成了完整的文化結構。

以上為“文化”的界定,再說“中國”的含義。

圖01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賈村的何尊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周。1963年,在陝西寶雞市賈村出土的“何尊”,其銘文中寫道:“武王既克太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古時“中國”的含義有兩個:一是指京師。《詩經·大雅·民勞》中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漢代毛亨解釋:“中國,京師也。”又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南朝宋裴駰《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在這裏,“國”是都邑的同義詞,中國就是天子所居的城,與四方諸侯對舉。二是指華夏族地區為中國,因為華夏族在“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四夷,這是古代統治者對華夏族以外各族的蔑稱。之中。例如《詩經·小雅·六月序》中說:“《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又如《禮記·中庸》中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此處“中國”也是指華夏族地區。

與“中國”含義相同的有“中華”。如《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中說:“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南朝宋裴鬆之注:“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沈翳哉!”此處“中華”與中國、中原等同義。又如《魏書·宕昌羌傳》中說:“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其初,“中華”僅指黃河中下遊,後來,隨著各朝疆土不斷擴大,凡所統轄,皆稱“中華”。而且,“中華”一詞不僅僅局限於地域或種族的意義,人們還發掘出“中華”的文化內涵,如《唐律釋文》(王元亮重編)卷三中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又如章太炎說:

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有親疏之別。其後經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其稱中華如故。以此推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可決知也。《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四)《太炎文錄初稿·別錄》卷一。

與“中國”相同含義的還有“華夏”。華夏,古代漢族的自稱,亦作“諸夏”。“華”意為“榮”《說文解字·華部》。,“夏”意為“中國之人”《說文解字·攵部》。。華夏族的始祖是古代傳說中的黃帝。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形成了較為先進的黃帝族,黃帝族與住在薑水一帶的薑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後來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就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再傳就是生息在陝西境內的姬姓周族。黃帝族經過夏、周兩代與戎、狄、蠻、夷(所謂“四夷”)等其他各族的衝突、交往與融合,文化禮俗等方麵的差別日趨減少,到戰國時期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族。中國稱“華夏”,帶有禮儀文化的色彩。如《左傳·定公十年》中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疏解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眾所周知,中國曆史上先後建立了夏、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但是中國古代所有的朝代都不以中國為名,又都以中國通稱。至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他們均稱明、清兩朝為“中華帝國”,簡稱是“中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訂立《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中俄疆界劃分和兩國人民歸屬的稱謂,對其中一方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來稱呼。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首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專指我國全部領土。辛亥革命後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成立),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製,首次定國號為“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開創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

第二節中國曆史沿革與中國文化的分期

我們要更深刻地了解中國,不僅要知道“中國”二字的含義,而且要了解中國曆史的沿革。

大約在百餘萬年以前,中國先民就已在東亞大陸棲息繁衍。已知中國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發現於雲南元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境內舊石器時代早期最重要的人類化石,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70萬~23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遺產遍及中國,其中以分布在黃河中上遊的仰韶文化和黃河中下遊的龍山文化為代表。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的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是母係氏族社會的發達期。1928年在山東曆城縣(今章丘市)龍山鎮發現的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年,處於父係氏族社會取代母係氏族社會的轉型期。至於有巢氏巢居,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結網,神農氏遍嚐百草,黃帝與蚩尤之戰,以及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等曆史傳說,都隱約地反映了中國先民在不同曆史階段生活、生產和鬥爭的經曆。其中黃帝是中國曆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華夏兒女均稱黃帝後裔。又因黃帝族與薑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華夏兒女又稱炎黃子孫。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由黃帝族的後裔夏部族建立。夏部族的活動範圍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與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與山東省交界處,北入河北省,南接湖北省。這一區域的中心是中嶽嵩山及其周圍的伊、洛水流域,濟水流域和潁水、汝水上遊地區。取代夏朝的是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契的後裔商部落建立的,建都亳(今山東曹縣南),曾多次遷徙,至盤庚時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因此商又稱殷,或並稱殷商。商代統治區域為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也就是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但其勢力所及,東起山東半島,西至陝西西部,南及江漢流域,北連河北北部。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史稱西周。周武王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市鬥門鎮),以鎬京為中心分封諸侯。據說周初所封有71國,有的諸侯國已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如太伯、仲雍的後人封於吳(今江蘇蘇州)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自鎬京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城東),是為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兩期。春秋時期,在140多個諸侯國中湧現出一批強國,據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說,此時的12個主要諸侯國是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其中齊、晉、楚、秦、宋,史稱“五霸”(五霸之說各家有異)。春秋末崛起的強國有吳(國都吳,今江蘇蘇州市)、越(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戰國時期,諸侯兼並,形成了勢力最強盛的秦、魏、韓、趙、楚、燕、齊7個諸侯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將傳說中的上古時期我國中原地區劃分為九州:冀州、兗(yǎ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它們的大致位置如圖02所示。但《周禮·夏官·職方氏》《爾雅·釋地》《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中的“九州”說各有不同。《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九州”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乃辯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爾雅·釋地》記載“九州”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呂氏春秋·有始覽》記載“九州”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周禮·夏官·職方氏》中記載的“九州”,沒有梁州、徐州,而有幽州、並州。《爾雅·釋地》中記載的“九州”,沒有青州、梁州,而有幽州、營州。《呂氏春秋·有始覽》中記載的“九州”,有幽州而無梁州。這反映出了“九州”作為一種地域區劃在不同曆史時代的變化,但是漢代以後,“九州”所代指的地理範圍已基本穩定,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圖02上古時期“九州”位置示意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了以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其疆域東、南至海,西至今甘肅、四川,西南至今雲南、廣西,北至陰山,東北迄至遼東。秦始皇徹底廢除分封製,全麵推行郡縣製,將全國分為36郡,以後又陸續增至40餘郡。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206年建立的以長安為首都的西漢王朝,大致繼承了秦朝的規模。西漢除分封諸侯王之外,從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將全國分為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並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交趾、朔方13刺史部,又名十三州。東漢至南北朝,中國處於統一、分裂的交替和民族融合時期,行政區劃大體為州製。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南北分裂的局麵,統一了全國,推行州縣兩級行政區劃製度。隋朝雖然至二世(隋煬帝楊廣)而亡(亡於公元618年),但繼之者唐朝卻迎來了經濟文化繁榮和域外交往擴大的新局麵。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城,在前期國勢強盛時,其疆域東、南部到海,北界包括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遊,西北曾到達裏海,東北曾到達日本海。唐太宗貞觀年間,全國分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唐玄宗開元年間再變為15道,山南道分置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關內道長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道分置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北宋定都開封,疆域東、南到海,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流域與西夏、吐蕃接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吐蕃、大理接界,以廣西與越南接界。北宋初年,將唐代15道改為15路,後來又分為18路、21路、23路、24路等。靖康(公元1126年—1127年)之變後,宋政權南遷,南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與金南北對峙。元朝是中國多民族國家空前發展、壯大的時期。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後,以大都(今北京市)為都城,不僅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的局麵,而且實現了包括遼東、漠北、西域、吐蕃、雲南等地區的大統一,幅員之廣越過漢、唐。元代設一個中書省,為朝廷直轄區,又稱都省、腹裏,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內蒙古的部分地區。在各地設11個行中書省:嶺北、遼陽、陝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雲南、四川、甘肅、征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繼元朝之後又一個統一王朝,建都應天府(今南京),後遷都順天府(今北京)。明朝疆域最廣時,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烏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東南到海及海外諸島。明代分為兩京和13布政使司。兩京是京師(北直隸)和南京(南直隸);13布政使司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自公元1644年明朝覆亡,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統一全國,清朝疆域西到今巴爾喀什湖、楚河及塔拉斯河流域、帕米爾高原,北到戈爾諾阿爾泰、薩彥嶺,東北到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東到海,包括台灣及附屬島嶼,南到海南諸島,西到廣西、雲南、西藏,包括拉達克。清初將長城以南的明朝故地分為18省,就是除明代13省外,北直隸改為直隸省,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後又分為江蘇、安徽兩省),陝西分為陝西、甘肅省,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兩省,共18省。清末,將原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轄區改為省,俗稱東三省。原福建省台灣道升為台灣省,原伊犁將軍轄區改為新疆省。現在,全國劃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市。

從以上中國曆史沿革中,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不僅是黃河流域,而且還有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乃至遼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等。上文已經說到,中國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發現於雲南元謀,即“元謀人”。“元謀人”是於1965年在元謀縣境內的那蚌村發現的,今元謀縣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偏北,鄰近四川省,屬金沙江及其支流龍川江流域。又比如,1993年3月在長江下遊的南京市郊江寧縣湯山鎮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一具古人類頭骨化石,距今約50萬年,是與“北京猿人”相似的中華古人類遺跡。因此說,中華文化的策源地是多元的。在不同地域,均有高度發達的新石器文化。如黃河下遊的大汶口—龍山文化,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崧澤—良渚文化,長江中遊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燕遼地區的紅山文化,中原地區的仰韶—龍山文化等,形成了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格局。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各具鮮明特點的地域文化,有秦文化、晉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吳文化、越文化等。先民又不斷開疆拓土,實行民族融合,形成了華夷統一、廣土眾民的中國,為今日擁有960萬平方公裏疆域、56個民族、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奠定了基礎,為中國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背景,使中國文化形成了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特征。

與中國曆史沿革息息相關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演變的曆史。大體說來,中國傳統文化演變的曆史可以分為八個時期。

(1) 原始期

原始社會的文化為原始期。早期中國文化的起點,可以上溯到170萬年以前,其標誌之一是“元謀人”。這個時期主要有舊石器時代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

(2) 萌芽期

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化為萌芽期。先是夏代神學迷信盛行,後是商代尊天事鬼,繼之以西周強調“天命”與“德”,敬天、孝祖、保民,大多具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

(3) 雛形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為雛形期。這時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盛況,創立了儒、墨、道、法、陰陽、縱橫、名、農、雜各家學派,成為中國文化的多種源頭。其中以儒、墨兩家為顯學,儒家提倡“仁愛”,墨家主張“兼愛”,表現出較為鮮明的人文意識。

(4) 定型期

秦漢時期的文化為定型期。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專製的中央集權國家,這種國家製度一直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漢代不僅沿襲秦朝各種製度,還確定了“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的封建倫理道德。這時的文化帶有製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

(5) 多元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為多元期。這個時期大多處於分裂局麵,中央集權不複存在。在這動亂的時世中,禮法相對鬆弛,儒學、玄學、道教、佛教等相互頡頏與衝突,胡、漢文化並存與碰撞,其中有交融,也有變異,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

(6) 鼎盛期

隋唐時期的文化為鼎盛期。尤其是唐代前期,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最文明的國家之一。統治者以高度的自尊與自信,在文化上采取開放與兼容的態度,因而道教風行,佛教興旺,儒學昌明,基督教之一的景教也在貞觀年間傳入中國,胡漢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使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達到高峰。

(7) 強化期

宋明時期的文化為強化期。北宋為了加強皇權,以樞密使掌軍政,三司使掌財政,而宰相隻管民事。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廢丞相,設內閣,使政、軍、法三權集中於皇帝一身,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而宋明理學的勃興,使這個時期的文化帶有不同於以往的哲理性與思辨性,以及為封建政治服務的自覺性等特點。

(8) 轉型期

從明末清初到鴉片戰爭時期的文化為轉型期,表現為封建文化由爛熟而衰落,啟蒙思想在曲折中推進。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包括物態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等層麵,又經曆了原始期、萌芽期、雛形期、定型期、多元期、鼎盛期、強化期、轉型期等階段,內容豐富,氣勢恢宏,蘊涵深刻,形式多樣,其中有許許多多值得繼承的寶貴遺產和值得借鑒的曆史經驗。

第三節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我們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曆史關頭。麵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麵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激蕩,麵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學習中國文化,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質,大力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更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感。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因而,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開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不斷增強中國優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對於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裏,中國文化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給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學習中國文化,更可以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從而增強凝聚力,全麵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許多事實說明,人的文化素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因而青年學生學習中國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是一項基礎性和戰略性的工程。而且,中國優秀文化底蘊深厚,格調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遠,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我們青年學生理應自覺地學習中國優秀文化,使自己成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有現代科技知識,適應祖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為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文化是開放、兼容的文化,具有與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優良傳統。我們學習中國文化,有助於我們開闊視野,解放思想,以吞納百川的氣概,以開放的心態,麵向世界,博采各國文化之長,以保持旺盛的活力,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對人類文明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學習中國文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一是辨別良莠,去偽存真,弘揚精華,除棄糟粕。我們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區分精華與糟粕呢?這要看其中是否具有科學性、民主性、進步性的因素。悠久的文化曆史與多元的文化結構,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鮮明的矛盾性和兩重性,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因而,對於中國文化,主張全盤繼承、全盤複古或主張割斷曆史、徹底否定都是錯誤的。我們要以是否有科學性、民主性、進步性為標準,去蕪存菁,取精用宏,並且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中國優秀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其二是古今貫通,中西彙合,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事實表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不會妨礙現代化的發展,而且可以成為維護社會秩序、改善社會風尚、協調人際關係、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我們要努力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契合點,並且由這些“契合點”升華成文化發展的目標,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於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此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抱殘守缺,而是要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大力培育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們要不斷實踐,不斷提高,不斷充實、豐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讓中國文化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文化之林。我們應善於會通,勇於創新,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麵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思考與練習

1. “文化”一詞在古代是什麼意思?現代社會如何定義“文化”這一概念?

2. “中國”一詞的最初含義是什麼?

3. 中國傳統文化演變的曆史可分為哪幾個時期?

4. 應該怎樣學習中國文化?

5. 中國曆史變遷對於中國文化的形成有哪些重要作用?

延伸閱讀與參考書目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

於省吾:《釋中國》,《中華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963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章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 掃碼可得相關

圖像信息

第一章中國文化生成

與演進的環境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曆史與鮮明的民族特色。探究中國文化的特征,首先應該全麵考察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借用《周易·係辭上》中的話來說,就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而且,不僅要考察其自然環境,還要考察其社會環境,從特定的背景上探究中國文化的特征。

第一節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亞洲內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約5500公裏;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與烏蘇裏江彙合處,東西相距約5200公裏。陸地麵積約960萬平方公裏,占世界陸地麵積的6.4%,還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五大海區,海域麵積300多萬平方公裏。顯然,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特點鮮明的自然地理環境。

其一,地域遼闊,但四周都有天然阻隔。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複雜的國家。西部帕米爾高原,是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等交彙而成的大山結。這一帶氣候寒冷、冰川發達、雪海浩瀚、風沙猛烈。唐代詩人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從一個側麵展示了這種景象:“君不見走馬川走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之東爾臣河,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雪海雪海:泛指西域一帶地區。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輪台:唐時屬庭州,隸屬北庭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米泉市境內。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雖然在西漢時已奠定了經過戈壁沙漠的“絲綢之路”,將中國古代絲綢等運到中亞、西亞、歐洲,傳到古代羅馬帝國,轟動了西方,但道路崎嶇,山嶺阻隔,加之高寒幹旱,仍然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地理極限。西南聳立著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祁連山及橫斷山脈環繞,往往高峰林立,壁立千仞,地高天寒,空氣稀薄。其中如橫斷山脈,嶺穀並列、山高穀深,對東西交通往來阻礙很大,所謂“對山喊得應,走路要一天”。正因為它“橫斷”東西交通,故名“橫斷山脈”。喜馬拉雅,藏語意為“冰雪之鄉”。主脈大喜馬拉雅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山勢巍峨峭拔,雪峰綿迭,有10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分布於此。主峰珠穆朗瑪峰,突出於群山之上,海拔8848.13米,是世界上第一高峰。正是喜馬拉雅山構成了青藏高原的邊緣,它是世界上最高大雄偉的山脈,成為中國與南亞諸國的天然分界。北方為廣漠無限的草原與沙漠,長城內外是曆史上中原政權與北方少數民族鬥爭與融合的場地,其外緣以薩彥嶺、貝加爾湖、大興安嶺一線為限,再往北因為嚴寒凍原,便人跡罕至。東部是浩瀚的太平洋,從黑龍江東部沿海至東南沿海有延綿18000公裏的海岸。雖然在秦始皇時就有徐福乘樓船入海,在唐代有鑒真東渡日本,在明代還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卻沒有導致中華民族向海洋大發展。

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說:中國的版圖“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顯然,古人認為中國四麵環海,將中國稱為“海內”,外國叫“海外”。中國先哲們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議兵》。。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天下”是四海之內的諸夏和“四夷”共同構成的。先秦時代的《詩經·小雅·北山》中寫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傳》中也說:“普天率土,歡欣鼓舞。”由此可見,在傳統的“四海”範圍內具有多民族內向凝聚力,並且奠定了中國文化獨立發展的格局。然而,在中國古代曆史上主要為半封閉型的大河內陸文化,與西方開放型的海洋多元文化有明顯的區別。

其二,地勢由西向東略成三級階梯,南北跨溫、熱兩大氣候帶。中國主要的山脈有阿爾泰山、天山、阿爾金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脈等,大體呈東西和東北—西南走向。由以上山脈的分布構成中國地形的基本骨架,地勢由西向東可以分為三級階梯。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岷山、邛崍山、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屬於第一級階梯。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橫亙著一係列巨大的山脈,山嶺間鑲嵌著遼闊的高原與盆地。中國主要大江大河就是從這一級階梯傾斜麵上發源,並分別向東、南、北三個方向奔流而下。青藏高原外緣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線之間,屬於第二級階梯。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以及四川盆地、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間相分布,地勢下降到海拔2000米~1000米。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則下降到500米以下。東部沿海低山、丘陵和大平原位於第三級階梯。略有起伏的東北平原、遼闊坦蕩的華北平原、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遊平原,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近海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大平原集中連片,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區。

中國大地東西跨60個經度以上,南北跨約50個緯度,氣候類型複雜多樣,主要跨溫、熱兩大氣候帶。以一些名山或大山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從南向北遞變的趨勢,形成了全國氣候複雜多樣的特點。例如冬季,鬆花江兩岸正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銀裝素裹,到處呈現一派“林海雪原”的北國風光,而雲南南部、台灣與海南島等地,卻是山清水秀,鬱鬱蔥蔥,椰林挺立,顯示出生氣勃勃的南國景象。中國年降水量分布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愈向內陸遞減愈明顯。400毫米等雨量線,從大興安嶺西坡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雅魯藏布江穀地。以這條線為界,將中國分為兩部分:該線東南明顯受到夏季風影響,屬於濕潤地區;該線西北少受或不受夏季風影響,屬於幹旱地區。東南部的濕潤、半濕潤地區和西北部的半幹旱、幹旱地區各占國土麵積的一半。東南部地區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極有利於植物生長。全國90%以上的耕地與森林分布在東南部地區。西北部大部分是草原與荒漠,又降水不足,成為天然的牧業地區。

總之,由於地勢由西向東落差,江河由西向東流向,氣溫由南向北下降,雨量由東向西遞減,便將中國分為東、西兩大部,東部農業區,西北部主要是遊牧區,也由此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並存又相互補充。

第二節中國傳統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中國古代有農耕與遊牧兩大“產食經濟”,而東部農耕經濟又占優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

農業被譽為文明之母,農業發明是人類曆史上一次巨大的變革,是由人類的“采食經濟”向“產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步。中國有悠久的農業文明。黃河流域已知的最早的農業文化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南裴李崗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其中出土的石器多為石鏟、石鐮、石磨盤和石磨棒等農業生產和糧食加工的工具,表明已進入了鋤耕農業階段。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國農業文化的搖籃。與高溫多雨、河湖密布的自然條件相適應,這裏較早發展了以稻作為主的水田農業。距今將近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其遺址發現了稻殼堆,是目前所知的亞洲最古老的稻作遺存。

圖11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及其複原圖

中國古代的有關傳說,也留下了原始農業的影跡。傳說中的神農氏在嚐百草過程中發明了穀物的種植,“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係辭傳下》。意思是說:砍木做木鋤,彎曲木做木犁,木犁木鋤的好處,用來教天下人。,開始了“采食經濟”向“產食經濟”的轉變。傳說中周族的始祖後稷,名棄,長於種植,後人尊為農神。《詩經·大雅·生民》中歌頌了他對中國農業的偉大貢獻,其中五、六章寫道:

[原文][譯文]

誕後稷之穡, 後稷種莊稼,

有相之道。 有他的好方法,

茀厥豐草, 先把亂草除,

種之黃茂。 後把好種下。

實方實苞, 苗兒齊整又旺盛,

實種實褎。 長高又長大。

實發實秀, 慢慢發育出穗子,

實堅實好, 結結實實誰不誇。

實穎實栗。 無數的穀穗沉沉掛。

即有邰家室。 後稷到邰地成了家。

誕降嘉種, 天降好種真出奇:

維秬維秠, 兩種黑黍叫作秬和秠,

維糜維芑。 又有赤苗的糜和白苗的芑。

恒之秬秠, 黑黍遍地長,

是獲是畝, 收割按畝來算計;

恒之糜芑, 糜和芑也是種滿地,

是任是負, 抱起背起送家裏;

以歸肇祀。 回家開始把神祭。

(采餘冠英譯詩)

《禮記·祭法》中說:“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中國古代的帝王、諸侯均祭土神與穀神(社與稷),並以“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足以說明“國以農為本”。

夏代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工具以木石工具為主,兼有一部分骨器與蚌器。曆史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以導為主,依據地勢高低排除積水和疏浚滯淤,使原來的沼澤改變為良田,不僅減少了洪水泛濫的災害,而且又引水灌溉農田,使夏代的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商代經濟也是以農業為主,其主要農作物有禾、黍、稻、麥等。甲骨文中有不少與農業有關的詞句,如“受年”、“受黍年”、“受稻年”等。甲骨文中的“年”為“稔熟”,即“五穀成熟”的意思。周人從始祖後稷起便非常重視農業,如《詩經·周頌·噫嘻》中描繪了周成王時期集體農耕的景象:

[原文][譯文]

噫嘻成王! 啊,多好呀,成王!

既昭假爾。 曾召集你們來把話講。

率時農夫, 率領這些農夫們,

播厥百穀。 播種百穀莫遺忘。

駿發爾私, 快點兒帶著你的農具,

終三十裏, 麵對這三十裏廣闊的地方,

亦服爾耕, 大夥兒都來耕地呀,

十千維耦。 萬人出動,配呀配成雙。

(采金啟華譯詩)

《詩經·豳風·七月》敘述周代農夫全年的勞動,其中寫道:“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意思是說:九月墊好打穀場,十月穀上倉。早穀晚穀黃米高粱,芝麻豆麥滿滿裝。可見周代農作物的多樣性。《周禮·大宰》中有“九穀”之說,注家認為“九穀”指黍、稷、稻、麻、大豆、小豆、麥、粱、苽,可知古代主要的農作物在周代差不多已出現。

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精耕細作農業的成型期。這其中得益於作為農業命脈的水利。秦昭王時,蜀郡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灌縣修都江堰,解除了岷江的水害,並使成都大平原獲得灌溉與航運之利,成為著名的“天府之國”。都江堰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戰國末年,秦用韓國水工鄭國,在關中開渠以溝通涇、洛二水,即有名的鄭國渠,因而關中成為沃野,帶來了糧食豐收。西漢時,普遍使用鐵農具、牛耕,農業技術也有進步,使農業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據西漢末年的統計,當時全國有民戶1220多萬,人口5950萬,多為自耕農;全國墾田數達到827萬頃。尤其是在被視為封建社會“盛世”的“文景之治”時期,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史記·平準書》有載:“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可見漢興七十餘年後漢朝經濟的繁榮和國庫的充盈。東漢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長江以南、五嶺以北廣大地區與巴蜀,逐漸發展為比較重要的農耕區。特別是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開始趕上那一再遭到破壞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改變了“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史記·貨殖列傳》。的狀況。

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成熟期。這其中也得益於作為農業命脈的水利。隋朝在全國統一的條件下,有可能較大規模地興修水利,尤其是開鑿大運河。這條大運河自涿郡(今北京)至餘杭(今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成為貫通南北數千裏的水運大動脈。唐代統治者也比較重視興修水利和管理灌溉設施。例如武德年間在同州(今陝西大荔)開渠,自龍門(今山西、陝西間黃河之龍門)引黃河水灌田,受益地達6000多頃。由於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實行一係列開明政策,唐代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杜甫在《憶昔》詩中寫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藏:擁有。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倉廩:糧倉。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齊紈魯縞(gǎo):山東一帶生產的絲織品。車班班,男耕女桑桑:作動詞用,指養蠶紡織。不相失。”那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其關鍵是“男耕女桑”的小農經濟高度發展。自唐代“安史之亂”後,尤其北宋與南宋之際,農耕與蠶桑的重心明顯南移,南方經濟發展很快,人口與墾田麵積大為增加,水區多有圩田,山區多有梯田,出現了麥稻兩熟和雙季稻,大大提高了畝產量。

明、清時代是精耕細作農藝的持續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應付因人口的激增而出現人口多與耕地少的矛盾,致力增加複種指數與擴大耕地,土地利用率達到傳統農業的最高水平。明初,通過大量墾荒,耕地明顯增加,糧食總產量也逐年提高,某些地區已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明史·食貨誌》中說:“永樂年間,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但是,明清之際由於長期戰亂而經濟殘破,土地荒廢。因而,清朝統治者獎勵墾荒,全國耕地麵積逐步增加,由順治年間的5億多畝至乾隆年間達7億多畝,農業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

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將中國傳統經濟分為農耕與遊牧兩大區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展示了一幅蒼茫遼闊的遊牧區域的圖景。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早期以畜牧為主,往往隨牲畜逐水草而居,遷徙無定,食肉飲乳,所謂“一件皮襖,一杆獵槍,一頂帳篷走四方”。中國古代的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有對壘、衝突,也有交融、互補,曾幾次建立混合遊牧區與農耕區的帝國。例如鮮卑族拓跋珪所建的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曆12帝、2王,共149年。13世紀,原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通過不斷的征服戰爭,統治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至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大元”,定都大都,建立了元朝政權。1644年,耕、牧、漁、獵並用的東北女真人的後裔滿族,入主中原,確定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遊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融合。盡管如此,中國古代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體。西部遊牧區的麵積占全國總麵積的3/5以上,人口卻不足1/10,其中還有小塊綠洲與河穀小平原的農業區;東部農耕麵積雖然不足2/5,人口卻占絕大多數。雖然明清以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並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直至鴉片戰爭以前的整個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這種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可以借用《漢書·食貨誌》中的一段話來概括其特征: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

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簡而言之“男耕女織”。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擊壤歌》中所寫的:“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我們也不難理解唐代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追憶開元經濟繁榮時突出“男耕女桑不相失”;我們也不難理解牛郎織女“你耕田來我織布”的“天仙配”故事在中國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

世界上傳統的經濟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農耕經濟,二是遊牧經濟,三是商業經濟。中國傳統的經濟是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因而造就了中國農業文化的若幹特征:① 勤勞務實。農業生產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因而養成了勤勞務實的精神。然而,往往帶有“吹糠見米”的小農意識,偏重實惠與眼前功利,忽略長遠利益。② 安土重遷。農耕生活與土地相連,人們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漢書·貨殖傳》。。所謂“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漢書·元帝紀》。,祈求“天長地久,福祿永終”,而缺乏向空間擴展、向外爭取的精神。“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等鄉土觀念得到較多人的認同。③ 重農抑商。雖然在中國奴隸社會的城邑中就有商品交易,所謂“宮中三市”、“國中列廛”,進入封建社會商業進一步地發展,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作為傳統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在宏觀上主要強調“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周而複始地扼殺了商品經濟以及資本主義萌芽,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