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Conway: You know why Im calling, Mr. President.
您知道我為什麼打電話吧,總統先生。
02 Frank: No, but I have been reading some curious articles. How long before you think it becomes mainstream?
不知道。但我的確讀到了一些讓我好奇的文章。你覺得這樣的報道要多久就會變成主流?
在以上對話01中,Conway說對方知道自己打電話的意圖,言下之意是他在背後搞鬼;
Frank在02中謊說自己不知道,但通過提及讓他“好奇的文章”暗示相關事情\/事件——記者對聽話人搜索選民數據的報道;然後反問對方:它需要多久會變成主流?其中的“主流”是“變得家喻戶曉”的委婉語。可見,說話人實際上是在隱蔽地告訴對方:你的醜聞很快就要變得家喻戶曉了。通過委婉語,說話人掩蓋了對聽話人不利的後果,隱蔽地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
6. 反問
如在美國科幻片The Independence Day(《獨立日》)中,父親Julius退休在家,做事缺乏耐心;兒子David是科學家,重視環境保護。一天,兩人在公園下棋,兒子看見父親所用的非環保水杯就對他說:
例(34)
01 David: Do you know how long it takes for those cups to decompose?
您知道分解那些水杯需要多長時間嗎?
02 Julius: If you dont move soon, Ill start to decompose.
如果你還不走下一步,我就要開始分解了。
在上例01中,說話人提出了問題,但意圖不在獲取答案,而在於提醒聽話人:使用這類水杯不易分解,會影響環境。無須回答的問題即為反問,它掩蓋了對聽話人(和說話人都不利)的後果——汙染環境。父親也意識到01所實施的隱性麵子威脅行為,在02中他沒有給出回答,而是先假設條件,然後用雙關語decompose掩蓋了後果。Decompose在01中指物質分解,而在02中指人“死亡”。可見此處采取的是用雙關語掩蓋後果的策略,隱蔽地催促聽話人快走下步棋。
以上為掩蓋對聽話人不利後果的修辭手法,但並非全部,在此不一一列舉。值得一提的是,在有些語境中,說話人會並用多種策略掩蓋對聽話人不利的後果。例如,在以上例(34)的02中,說話人不僅使用了雙關語,而且說對方下棋太慢會導致自己死亡也是誇張的修辭手法。又如,在上文的例(33)的02中也出現了兩種手法:一種是反問,另一種是委婉語mainstream。它們均掩蓋了對聽話人不利的後果。
總之,掩蓋對聽話人不利後果的策略可概括如下:
掩蓋對聽話人
不利的後果
隱喻
雙關
類比
反語
委婉語
反問
綜上所述,本小節詳細介紹了掩蓋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它主要包括兩類子策略:掩蓋麵子威脅行為動因的策略及掩蓋對聽話人不利後果的策略。本小節內容可概括如下:
掩蓋策略掩蓋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
掩蓋對聽話人不利的後果
第三節改變麵子威脅行為類型的策略
第一章第一節介紹過,B&L將麵子分為積極麵子與消極麵子:前者指被人讚同、受人喜歡或尊重等,後者指能自由行事、不受他人指使或強迫等。B&L(1987: 6568)將這兩種麵子與說話人、聽話人結合起來,觀察到四種類型的麵子,即說話人的積極麵子與消極麵子、聽話人的積極麵子與消極麵子。與此相應,他們將麵子威脅行為分為四個類型:威脅說話人積極麵子與消極麵子的行為;威脅聽話人積極麵子與消極麵子的行為。例如,批評、指責等屬於威脅聽話人積極麵子的行為;表達感謝等屬於威脅說話人消極麵子的行為。
他們也承認,有些言語行為既威脅積極麵子也威脅消極麵子。以下分別討論。
(一) 將隱性責備等改變為公開感謝
在本研究的語料中,出現了說話人故意改變麵子威脅行為類型的策略,為數最多的是將批評、指責等改變為感謝。例(35)即為一例。該對話來自Shakespeare的曆史劇King Richard Ⅲ(《理查三世》)的第4幕第4場。對話的背景是:King Richard為了王位殺害了Elizabeth王後的兩個兒子;為了鞏固政權,他又企圖娶她的女兒為妻。以下對話從他向Elizabeth王後提出娶其女為妻開始:
例(35)
01 King Richard: Then know, that from my soul I love thy daughter.
那就聽我講吧,我從心靈深處喜愛您的女兒。
02 Queen Elizabeth: My daughters mother thinks it with her soul.
我女兒的母親要憑她的心靈來做出判斷。
03 King Richard: What do you think?
您做出怎樣的判斷呢?
04 Queen Elizabeth: That thou dost love my daughter from thy soul. So from thy souls love didst thou love her brothers. And from my hearts love I do thank thee for it.
你從心靈深處喜愛我的女兒,也曾經從你心靈深處喜愛過她的兩個兄弟。我從心靈深處要向你道謝。
05 King Richard: Be not so hasty to confound my meaning. I mean that with my soul I love thy daughter. And do intend to make her Queen of England.
別這樣急於曲解我的本意。我是說,我打心底裏愛你的女兒,要把她立為英國王後。
在以上對話中,King Richard在01中提出了請求;王後在02中表示需要考慮;當King Richard在03中問她如何考慮時;王後在04中沒有公開拒絕,而是先提及相關人物——被King Richard殺害的兩個兒子,暗示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隱蔽地實施了拒絕這個麵子威脅行為,這是本章第一節(一)中第三條討論的暗示策略。所以當她說“我從心靈深處要向你道謝”時,並非真心實意地表示感謝,而是反語,表達了對聽話人的隱蔽譴責。這種含意從聽話人的回應05中得到了證實。從此例可見,說話人將威脅聽話人積極麵子的譴責改變為威脅說話人自己消極麵子的致謝,通過改變麵子威脅行為類型的策略隱蔽了麵子威脅行為。
(二) 使用反語改變話語的言外之力
B&L(1987: 65)指出,有些言語行為內在地威脅麵子。言下之意是有些言語行為不威脅麵子。本研究的語料顯示,說話人還用反語將威脅麵子的言語行為改為關照或維護麵子的言語行為,即試圖改變話語的言外之力。以下即為一例。在美國情景喜劇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第8季第9集中,主人公之一Bernadette與丈夫Howard根據婚姻治療師的建議,相互告訴對方自己喜歡對方的哪些優點。兩人說著說著就從優點逐漸提到了對方的弱點:
例(36)
01 Bernadette: ...I love that you make me laugh.
我喜歡你搞笑。
02 Howard: Thank you! And I love that youre strong and independent.
謝謝!我喜歡你堅強獨立。
03 Bernadette: And yet, I still love when you hold a door for me.
我還喜歡你接納我。
04 Howard: I love that Im kind of a slob around here, and youre okay with that.
我喜歡這點:我在家好吃懶做,你卻毫不介意。
05 Bernadette: Uhhuh. And I love that I work and do all the cleaning, and youre okay with that.
哼,我喜歡這點:我又工作又做家務,你卻毫不介意。
06 Howard: See, I am. Isnt it great?
是的。這不很好嗎?
07 Bernadette: I love that you take pride in your looks, even I have to pee in the morning, and youre in there spending an hour on your hair.
我喜歡這點:你對外表很有信心,早上我要上衛生間,你卻花一個小時在弄頭發。
08 Howard: I love that youre too good to pee in the kitchen sink.
我喜歡這點:你太好了,沒有在洗滌槽裏撒尿。
09 Bernadette: I love that you have the confidence to speak, even without giving it an ounce of thought.
我喜歡這點:你很自信,說話可以不加思考。
10 Howard: And I love how your hair is always on the soap. Its like washing myself with a hamster.
我喜歡這點:你的頭發總在肥皂上,我用肥皂的時候感覺是在用倉鼠。
在上例的01至04中,兩人在互相指出對方的優點。在該劇中,丈夫好吃懶做,妻子承擔了大量家務,丈夫以為妻子毫不介意,因此在04中讚揚妻子。但實際上,妻子對丈夫的懶惰早就心懷不滿,因此她在05中仿擬04中的I love,但表達的卻是相反的意思I hate。可見,妻子用反語改變了05的言外之力。而從劇中人物的表情看,丈夫並未意識到這種改變,還以為妻子真的在表揚他,於是在06中進一步表示對這種狀態的認可。為了讓丈夫明白自己的不滿,妻子在07中繼續使用反語改變話語的言外之力,即用I love表示I hate。這時丈夫理解了07的言外之力,在08中也開始指出妻子的不良生活習慣,用I love 試圖改變了話語的言外之力。此後兩人越說越激動,話輪09至10都仿擬I love...表達I hate...。換言之,字麵上兩人相互關注對方的麵子,試圖通過I love替代I hate,但實際上都在隱蔽地批評對方生活中的不良習慣。
(三) 形式化同意
除了以上兩種策略外,還有一個策略——形式化同意(token agreement)也屬於說話人試圖改變麵子威脅行為類型的策略。該策略指的是說話人在表示不同意之前,先字麵上表示同意,接著隱蔽地表示不同意。此策略常含有轉折詞but、“但(是)”等。B&L(1987: 113114)認為它屬於積極禮貌策略,但本研究認為它屬於隱性禮貌策略。原因是它符合B&L(1987: 211)對隱性麵子威脅行為的定義:它不可能隻有一個明確的交際意圖。
如在電視連續劇《金婚》第5集中,女主人公文麗與婆婆因家務事產生了矛盾,便請自己的媽媽以看望婆婆為由,提醒婆婆不要幹預太多。以下是兩位親家之間的對話:
例(37)
01 文麗媽:我們文麗呀,打小功課就好,在學校呢是優秀生,現在在單位裏邊是優秀教師,見了的人沒有不誇她的。可就是有一條啊。她是我的老閨女,從小呢,讓我慣了點,不太會做家務活。好在現在是新社會了,講的是男女平等。我老說啊:文麗呀,你真是好福氣呀,瞧你那笨手笨腳的,要在舊社會,碰到一個惡婆婆,那還不掉三層皮呀?!你說是不是啊?!
02 婆婆:呃,是也是。但是,不管是新社會還是舊社會,等有了家庭吧,那個家務事總要做的吧?其實呢,家務事也不是個難事情,不會做也沒關係的。要把這個心放在這個家裏就好。我那幾個女兒呀,小時候也不喜歡做家務事,我硬是連打帶罵把她們教會了呢!現在她們的家務事啊,做得那是井井有條。她們幾個婆婆滿意得很咯!
在上例01中,說話人先提及自己的女兒從小到大都很優秀,同時提及她的唯一不足,之後提醒對方:現在是新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也不時興婆婆管製兒媳;最後,說話人以問話的形式問聽話人對此觀點的看法。麵對對方的質問,02的說話人先用“是也是”表示同意,接著用“但是”表示轉折,之後表達了自己與對方完全不同的意見,甚至以自己怎麼教女兒做家務為例,暗示對方一定要教育女兒。可見,02中的“是也是”隻是形式上的同意,從“但是”後麵的話語看,說話人根本不同意對方的意見。從這個意義上講,形式化同意策略試圖從字麵上將不同意(disagreement)改變為同意(agreement),隱蔽地實施了不同意這個麵子威脅行為。
下麵再看該策略在英語中的使用。在美劇Devious Maids(《蛇蠍女傭》)第2季第7集中,女主人公Marisol即將嫁給一位富商,但該富商家的女傭Opal對她很不友好,且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一天,Marisol趁女傭不在打開了其抽屜,並發現了其秘密。女傭回來後,懷疑前者打開過她的抽屜,便開始詢問:
例(38)
01 Opal: When you were in my room, did you happen to open my top drawer of my bureau?
你在我房間的時候,有沒有打開我書桌上部的抽屜?
02 Marisol: Excuse me?
請再說一遍。
03 Opal: I usually keep it locked.
我一般都鎖著抽屜的。
04 Marisol: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Why? What is in that drawer?
我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問我呢?裏麵有什麼?
05 Opal: Things, private things.
東西,私人物品。
06 Marisol: Well, maybe you left it unlocked by accident.
哦,也許你不經意地開著它呢。
07 Opal: Perhaps, but if someone was there, Ill be very angry.
也許吧。但是如果有人進來了,我會非常生氣的。
在上例的01至05中,一方懷疑地詢問,另一方竭力否定;在06中,Marisol斷言對方可能忘了鎖抽屜;在07中,說話人先用perhaps表示同意,接著用but表示轉折,並通過假設條件提及了對聽話人不利的後果(即本書第61頁討論的暗示策略),隱蔽地對聽話人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可見,07的說話人並不相信06的斷言,而是通過形式化同意及其他策略,試圖從字麵上將不同意改為同意。
綜上所述,試圖改變麵子威脅行為類型的策略也是隱蔽麵子威脅行為中的一項重要策略。說話人常將隱性責備改變為公開感謝,或將威脅麵子的言語行為改為關照、維護麵子的言語行為,或使用形式化同意隱蔽地表示不同意等。
以上討論了說話人隱蔽麵子威脅行為的主要策略。除此之外,本研究的語料也顯示,還有一些策略雖然不涉及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或後果,但也可以隱蔽麵子威脅行為。以下來自Shakespeare喜劇Loves Labours Lost(《愛的徒勞》)第2幕第1場的對話即為一例
此例在第六章第三節(二)中再次引用。
。對話的背景是:那瓦國君臣四人發誓要清心寡欲,拒絕一切物質享受,不近女色;可當美麗的法國公主帶著侍臣和侍女前來商討外交事宜時,那瓦國君臣四人把自己的誓言忘得一幹二淨,爭先恐後地向法國公主和她的侍女們求愛。其中,一個名叫Longaville的侍臣對某個侍女一見鍾情,便向法國公主的侍臣Boyet打聽該侍女的身份。他不知道的是,Boyet本人也愛慕那個侍女。以下是兩個侍臣之間的對話:
例(39)
01 Longaville: I beseech you a word: what is she in the white?
請問那位白衣姑娘是什麼人?
02 Boyet: A woman sometimes, and you saw her in the light.
您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看清她是一個女人。
03 Longaville: Perchance light in the light. I desire her name.
要是看清了,多半很輕佻。我想要知道她的名字。
04 Boyet: She hath but one for herself; to desire that were a shame.
她隻有一個名字,您不能要。
05 Longaville: Pray you, sir, whose daughter?
先生,請問她是誰的女兒?
06 Boyet: Her mothers, I have heard.
我聽說是她母親的女兒。
在上例中,為了與心儀的侍女交往,Longaville在01、03和05中向Boyet提了三個問題,後者分別在02、04和06中拒絕回答。不過,後者沒有公開表示自己不願回答,而是通過不同策略隱蔽地拒絕回答:在02和06中,說話人使用了同義反複的策略;在04中,他故意曲解desire一詞的意思
在03中desire是“想要知道”的意思;而在04中它是“想要拿走”的意思。。
這三個話輪均沒有涉及拒絕對方的動因或後果,也未從字麵上改變麵子威脅行為的類型,但同樣可以隱蔽地威脅聽話人的麵子。可見,有些隱蔽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本書沒有涉及。
綜上所述,本章分三個小節分別討論了隱蔽麵子威脅行為的三種主要策略。第一節討論了暗示策略,即說話人通過暗示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暗示對說話人不利的後果、提及對聽話人不利(及有利)的結果而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第二節討論了掩蓋策略,即說話人通過各種語言手段掩蓋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掩蓋對聽話人不利的後果而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第三節討論了改變類型的策略,即說話人通過字麵上改變麵子威脅行為的類型而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這些都是隱蔽麵子威脅行為的主要策略。在結束本章之前,本書將第三章的內容概括如下:
隱蔽麵子威脅
行為的策略
暗示策略(第一節)
掩蓋策略(第二節)
改變類型策略(第三節)
第四章隱蔽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
第四章
隱蔽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
本書第二章第二節已述,隱性禮貌策略除了隱蔽麵子威脅行為本身的策略外,還包含一類重要的策略——隱蔽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以下先舉例說明:在對話層麵隱蔽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如何導致話語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然後具體分析各子策略。
下例源於曹禺先生的《日出》。劇中主人公潘月亭(在下例07話輪中謙稱“潘四”)經營著一家銀行,李石清是他銀行的職員。在前者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時,後者在背後散布各種謠言,企圖趁機搞垮銀行。前者在無奈之時提拔後者做了襄理,希望他不做對銀行不利之事。第三章第一節中例(7)中引用過下例的0307話輪,見第5253頁。當銀行經營出現轉機後,前者譴責後者並開除了他。以下是公開譴責前的隱性譴責部分:
例(40)
01 潘月亭:哦,我忘了你這兩天做了襄理了。
02 李石清:經理,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03 潘月亭:也沒有什麼意思。你知道我現在手下這點公債已經是錢了麼?
04 李石清:自然。
05 潘月亭:你知道就這麼一點賺頭已經足足能還金八的款麼?
06 李石清:我計算著還有富餘。
07 潘月亭:哦,那好極了。有這點富餘再加我潘四這點活動勁兒,你想想我還怕不怕人跟我搗亂?
08 李石清:我不大明白經理的話。
09 潘月亭:譬如有人說不定要宣傳我銀行的準備金不夠?
10 李石清:哦?
11 潘月亭:或者說我把銀行房產都抵押出去。
12 李石清:哦……
13 潘月亭:再不然,說我的銀行這一年簡直沒有賺錢,眼看著要關門。
14 李石清:(讒笑)不過,經理,何必提這個?這不——
15 潘月亭:我自己自然不願意提這個。不過說不定有人偏要提,提這個,你說這怎麼辦?
16 李石清:這話不大遠了點麼?
17 潘月亭:(冷冷地看著他)話倒是不十分遠。也不過是六七天的工夫,我仿佛聽見有人跟我當麵說過。
18 李石清:經理,您這是何苦呢?聖人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做大事的人多忍似乎總比不忍強。
19 潘月亭:(棱他一眼)我想我這兩天很忍了一會。不過,我要跟你說一句實在話:① 我很討厭一個自作聰明的人在我的麵前多插嘴,我也不大願意叫旁人看我好欺負,天生的狗食,② 以為我心甘情願地叫人要挾。但是我最厭惡行裏的同仁背後罵我是個老混蛋,瞎了眼,昏了頭,③ 叫一個不學無術的三等貨來做我的襄理。
在上例中,01至06從字麵上看似乎是一方在向另一方詢問信息,其中的“你”明示了詢問的對象,但從對話整體看這是麵子威脅行為的前序列。在07中的“你想想我還怕不怕人跟我搗亂?”部分,說話人從字麵上將“你”和“搗亂”的人區別開來,即把“你”和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區別開來,但聽話人似乎已經意識到兩者指同一個人,也意識到此話似乎在威脅自己的麵子,於是在08中故意表示“不大明白”07的話意。在話輪09至19中,均沒有出現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你”。其中的09、11、13通過提及聽話人在背後散布的謠言,公開提及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雖然這三個話輪公開提及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由於話輪09中用“有人”隱蔽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話輪11、13也未提及對象,所以它們均隱蔽地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可見,僅僅隱蔽對象也能導致話語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本書的第二章第二節在結尾部分介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主要內容時,已經說明第三章是在公開了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前提下討論隱性禮貌策略的,第四章是在公開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前提下討論隱性禮貌策略的。
不過在上例中,即使對象不明確,李石清還是意識到自己就是對方譴責的對象,於是在話輪14至18中,他勸說潘月亭不提過去之事;但後者在話輪19中繼續提及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通過隱蔽對象而隱蔽地譴責他:在①和③部分,“一個自作聰明的人”“一個不學無術的三等貨”隱蔽了對象;在②部分,“人”隱蔽了對象。在③中,雖然說話人沒有公開提及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你”,但提及了“襄理”。而本段對話的01中正好提及了聽話人是“襄理”。至此,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與“你”之間通過“襄理”這個中介畫上了等號。總之,在以上對話中,說話人使用“人”(話輪07)、“有人”(話輪09、15、17)、“一個自作聰明的人”和“一個不學無術的三等貨”(話輪19)等隱蔽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從而隱蔽地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
本研究的語料顯示,隱蔽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依據不同路徑主要可分為三類,本研究分別將它們稱作隱射策略、模糊化策略與回避策略。以下分三個小節分別討論這三類策略。為了簡潔起見,有時將“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簡寫為“對象”。
第一節隱射策略
這類策略通過各種人或物體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相當於B&L(1987:226)提出的“取代聽話人”(displace hearer)策略,主要包括如下:
(一) 通過各種人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
這類策略在語言上表現為使用各種人名或人稱指示語。具體可分為如下子策略:
1. 通過曆史人物影射對象
通過曆史上有影響的人物或重要曆史事件中的人物隱射對象,在語言上主要表現為使用這些人物的姓名或指代其的指示語。如在電視連續劇《甄嬛傳》第22集中,華妃憑借其兄在朝中的勢力和皇帝的寵愛,一向藐視出生卑微又無勢力的皇後。這次她借看戲之機,與皇後之間產生了如下對話:
例(41)
01 華妃:說起薛丁山征西,倒不得不提這樊梨花。你說這樊梨花千方百計地討夫君喜歡,可是她夫君隻真心喜歡別人,休了梨花三次。本宮若是樊梨花,寧可下堂求去,總比眼睜睜看著夫君人在心不在強。
02 皇後:做得正妻,就要有容人的雅量。夫君再寵愛妾室也好,正妻就是正妻。即使是薛丁山休了樊梨花三次,還不是要三請樊梨花嗎?
03 華妃:① 到底是那樊梨花有身家,出身西涼將門的嫡出女兒。② 若是換作庶出女兒,再沒有這倒海移山的本事,那可真是死路一條了。您說是不是啊?娘娘!
04 甄嬛:皇後娘娘,咱們再點一出《南柯記》好不好?眼看它高樓起,眼看它高樓塌,越是顯赫就越是容易登高跌重,人去樓空,誰還管嫡庶貴賤,誰還分錢財權勢,不過是南柯一夢而已。
05 皇後:同是看戲,莞貴人便多有心得,難怪皇上這麼喜歡和你說話。
在上例01中,華妃講述了曆史人物樊梨花三次被休的故事,由於皇後與樊梨花一樣不受夫君寵愛,所以01實質上是通過曆史人物暗諷皇後。皇後也意識到01在隱蔽地攻擊自己的麵子,便在02中為自己辯解。在03中華妃進一步隱蔽地反駁皇後:在①部分她提及樊梨花的顯赫出身;在②部分假設與實際情況相反的條件(“若是換作庶出女兒,再沒有這倒海移山的本事”),並假設與實際情況相反的結果(“可真是死路一條了”),暗示皇後的“庶出身份”使她不會有樊梨花那樣三休三娶的幸運。由於華妃戳中了皇後的痛處,甄嬛在04中作為第三方插話,她引用典故“南柯一夢”,既用南柯隱射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華妃,又用該故事掩蓋了對聽話人不利的後果——“登高跌重”。可見,04使用了本書第三章第二節第八條所討論的引用策略,暗中警告華妃不要猖狂。於是皇後趁機轉向對甄嬛說了05,從字麵上看她說的是皇上喜歡與甄嬛講話的原因,實質上她隱蔽地指出了華妃不如甄嬛得寵的原因,故此話也隱蔽地威脅了華妃的麵子。05使用了本章第三節(二)第一條討論的回避策略,見第135頁。總之,上例中的01、03都用曆史人物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聽話人,是典型的隱射策略。
在本研究的語料中,漢語中用於隱射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曆史人名有貂蟬、李逵、楊國忠等;英語中僅出現了美國曆史事件唐納家族中的人物,但無具體姓名。該策略出現在第三章第二節的例(20)中。
2. 通過虛構人物隱射對象
通過虛構的人物隱射對象,在語言上主要表現為使用表虛構人物的姓名或指示語等。如在美國小說The Scarlet Letter(《紅字》)中,女主人公白蘭太太與牧師(以下對話中的clergyman)相戀並生下一女。她受到佩帶鮮紅A字的懲罰,但為了保護牧師的名譽和地位,她始終不願告訴任何人孩子父親的姓名。為此,牧師心裏也默默承受著煎熬,身體出現了疾病。而白蘭太太失散兩年多的丈夫——一位醫生(以下對話中的physician)一定要弄清她的情人究竟是誰。通過多方觀察與探究,醫生懷疑常來看病的牧師就是與自己妻子通奸的人,於是決定報複他。一天,醫生有意摘了一把雜草,前來看病的牧師好奇地問他:
例(42)
01 Clergyman: Where, my kind doctor, did you gather those herbs, with such a dark, flabby leaf? 好醫生,你在哪兒弄到這把野草,葉子這麼黑這麼軟?
02 Physician: Even in the graveyard here at hand. They are new to me. I found them growing on a grave, which bore no tomb stone, nor other memorial of the dead man, save these ugly weeds, that have taken upon themselves to keep him in remembrance. They grew out of his heart, and typify, it may be, some hideous secret that was buried with him, and which he had done better to confess during his lifetime.在跟前的墳地裏就有。我以前還沒見過這種草。我是在一座墳墓上發現的。那座墳上沒有墓碑,除了這把難看的野草也沒有其他東西紀念死者。這種草從死人的心裏長出來,可能顯示了某種同他一起埋葬的醜惡隱私,要是他能在生前懺悔就好了。
03 Clergyman: Perchance, he earnestly desired it, but could not.也可能,他誠心想懺悔,但又不能。
在上例01中,牧師好奇地問醫生手中的雜草從何而來;醫生便在02中虛構了一位墓地死者,通過杜撰其生前的故事和死後的結果隱蔽地勸告牧師主動懺悔,交代自己的罪孽;牧師在03中,字麵上說的是死者,實際上隱蔽地為自己進行了辯護。簡言之,在02中,說話人通過隱射策略隱蔽地勸說聽話人承認自己的罪孽。從隱性策略上看,其中的第三人稱指示語the dead man、him、he、his隱射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聽話人牧師。
有時說話人使用表虛構人物性別的詞語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如在電視係列劇《媳婦的美好宣言》第27集中,女主人公毛絨絨的一位異性同學一直對她很好,她的丈夫餘快因此心裏很不痛快。一天晚上,夫妻兩人在看韓劇時產生了以下對話:
例(43)
01 餘快:現在這韓國電視劇拍得太好看了,我給你講講啊!這男的追這女的,死纏爛打。可是這女的人家有孩子了,你說這男的可氣不可氣?你追人家幹什麼呀?你說這女的也是,也不能光怪這男的。你不給他機會不就完了嗎?你拒絕他不就完了嗎?別他一約你,你就跟著一塊上咖啡館了。那不讓人產生誤會、產生想法嗎?哎!太可氣了!
02 毛絨絨:也許這男的,他也沒別的想法呢?他隻是一味地很單純地去關心這個女人呢?
03 餘快:不可能。你看他那眼神,他那哪是單純的眼神啊!真要為對方好,那是保持距離的,那是在遠方默默地祝福的。那不給人壓力的愛才是崇高的愛。你看他那得了巴嗖的,這哪是單純的呀?
04 毛絨絨:行,就算這男的有這意思,那可能這女的沒這想法呢?隻是把他當藍顏知己了。
05 餘快:不可能,什麼藍顏知己呀?!你前邊是沒看,前邊兩人都抱一塊去了。藍顏知己就得抱一塊去?那膩膩歪歪的,絕對不是什麼藍顏知己。就是這女的有問題,你拒絕他不就完了嗎?你幹嘛讓他抱你呀?他非要抱你你給他掰開,他能怎麼地?還是給他機會了。
06 毛絨絨:餘快,你今天有點不對啊,你以前看電視劇沒那麼多話啊?我怎麼覺得你今天有點較勁呢?你是不是有什麼話你說不出來,你跟著指桑罵槐呢?
07 餘快:老婆,你敏感了,敏感了,我說的是電視劇。
在上例的01、05中,說話人字麵上是在批評電視劇中虛構的人物“這女的”,其實是用電視劇中與自己妻子性別相同的人物取代了她,隱蔽地責備自己的妻子不該與其他異性太過親密。雖然在01中出現了“你”,但根據說話人所敘述的內容,“你”還是指電視劇中虛構的人物,不是指聽話人。總之,說話人用代詞“這”加上表性別的詞“女的”隱射了麵子威脅行為的真正對象,即說話人自己的妻子,從而隱蔽地實施了責備這個麵子威脅行為。為了給自己開脫,在02、04中他的妻子也用“這(個)女人\/的”為自己辯解,並在06中懷疑他在“指桑罵槐”。
3. 通過第三人稱指示語隱射對象
第三人稱指示語在英語中為s\/he、her、him、his、they、them、their等;在漢語中為“他(人)、她”及其複數形式“他們”等。
如在第三章第二節出現過的例(18)中,皇後和妃子如玥一向不和。一天,如妃患了眼病,皇後帶著禦醫(01中的“孫大人”)假裝去給她看病。雙方產生了如下對話:
01 皇後:……反正本宮今晚也要陪同皇上用膳,孫大人就盡管替如妃看看患了什麼眼疾,本宮跟皇上也有個交代。
02 如玥:不必了,如玥的眼睛隻是小意思,不需要勞煩皇後座下的院判大人。
03 皇後:其實有事沒事並不重要,隻不過大家既然來了,妹妹你就演戲演全套。
04 如玥:如玥才疏,向來隻喜歡聽戲。論演戲,恐怕未及他人。
05 皇後:本宮看不出妹妹雙眼是否有事,不過一張利嘴就真是猶勝從前。算了,既然如妃不需要孫大人看,就隨她吧! (離開)
在上例中,由於如玥拒絕看病,皇後就認為她在裝病,於是在03中隱蔽地指責她在“演戲”,並要求她“演全套”;而在04中,如玥借用對方使用的隱喻“演戲”,說自己在此方麵不及“他人”。“他人”字麵上是指示第三方的人稱指示語,在此實際上指對方即聽話人。正因如此,皇後意識到這個對象是自己,於是在05中指責對方“一張利嘴就真是猶勝從前”。總之,說話人通過第三人稱指示語隱射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
說話人在使用此策略時,有時直接使用表第三方身份的詞語,本書第五章的例(62)話論04中的“名師高手”即為一例。
4. 通過不定指示語隱射對象
此策略相當於B&L(1987:226)提出的“含糊其辭”策略(be vague)。在本研究的語料中,不定指示語在英語中有someone、somebody、anybody等,在漢語中有“誰”“這個”“那個”等。漢語的實例請參見例(60)話輪03中的“這個”“那個”,見第136頁。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如在美國電視連續劇Madam Secretary(《女國務卿》)第1季第8集中,男主人公Matt與女主人公Daisy是同事。前者曾向後者求過婚,但後者嫁給了別人。一次,同事們在談論剛發生的飛機失事,Daisy說飛機失事並不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Matt堅持認為一定是有人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對話如下:
例(44)
01 Daisy: Sometimes things just go wrong. Doesnt mean that its anyones fault. 有時事情發生錯誤,並不意味著哪個人有錯。
02 Matt: ① Its always somebodys fault. ② Somewhere along the line, a person makes a really bad decision. 總是有人錯了。在那條航線的某個地方,有人做了非常糟糕的決定。
03 Blake: Im sorry, are we still talking about the plane? 對不起,我們還在討論飛機失事嗎?
在上例01中,說話人對當時討論的問題發表看法,認為有些事情不是人為錯誤導致的;而當時在場的聽話人之一Matt在02中一語雙關,字麵上說這次飛機失事一定是由於有人犯了錯、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實際上是隱蔽地指責Daisy對婚姻的選擇是錯誤的。雖然他沒有明示指責的對象,但在①中通過不定指示語somebody隱射對方,在②中用所指不確定的名詞詞組a person再次隱射了對方。正因如此,在場的另一個同事Blake意識到Matt的言外之意,於是在03中發出了疑問:我們是不是還在討論飛機失事?這個疑問正好證明了02是在通過隱射對象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同樣,在第三章第三節的例(38)中,出現了用someone隱射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話輪07:Perhaps, but if someone was there, Ill be very angry.
在漢語中,所指對象不確定的指示語常常用“誰”。在本研究的漢語語料中,多個話輪的說話人均使用“誰”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如在《紅樓夢》第54回中,賈府過正月十五,大家喝酒取樂。賈母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主要情節是:在有十個兒子兒媳的大家庭中,隻有小兒媳嘴巧,最受長輩寵愛;於是其他九個兒媳(即小兒媳的妯娌們)便去閻王廟向閻王爺訴苦,恰巧遇到了孫大聖;孫大聖說那小兒媳是因為吃了他的猴尿才變得口齒伶俐的。聽完故事後,大家哈哈大笑。但王熙鳳感覺此故事似乎在挖苦自己,立即為自己開脫:
例(45)
01 王熙鳳:好的,幸而我們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兒尿了。
02 尤氏:咱們這裏誰是吃過猴兒尿的,別裝沒事人兒。
03 薛姨媽:笑話兒不在好歹,隻要對景就發笑。
在上例中,麵對01中王熙鳳為自己開脫,她的妯娌尤氏作為聽話人之一,在02中用表不定指的“誰”隱射了她,諷刺王熙鳳口齒伶俐,擅長於討賈母喜歡。這一點在03中的“對景”一詞得到了印證。“對景”意為“應景、恰當、合時宜”。
5. 直接通過提及說話人自己隱射對象
在本研究的語料中,英語中出現了通過提及說話人自己隱射聽話人、從而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這種策略雖使用了第一人稱指示語,但並不威脅自己的麵子。如在英國時代劇Downton Abbey(《唐頓莊園》)第1季第1集中,姐姐 Mary和妹妹Edith一直不合。前者美麗高傲,追求者無數;後者相貌平平,常被人忽略。一次,一個讓姐姐動了芳心的追求者突然放棄了追求姐姐,姐姐很是失望。妹妹Edith得知後挖苦她:
例(46)
01 Edith: So he slipped the hook. 他脫鉤了。
02 Mary: At least Im not fishing with no bait. 至少我不是連釣魚的誘餌都沒有。
在上例01中,妹妹嘲笑姐姐快釣到手的大魚脫鉤了;姐姐在02中反擊時沒有直指對方,而是隻提及自己。但她所否定的、關於自己的狀況,正好是聽話人的狀況。所以,說話人提及自己的意圖在於隱蔽地提醒對方:用不著嘲笑我,你相貌醜陋,連吸引異性的資格都沒有。這就是英語中通過說話人自己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從而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在本研究的語料中,使用這類策略的話語不在少數。
漢語中也出現了類似策略,但與英語中有所不同:在英語中說話人提及自己,並不威脅自己的麵子;而在漢語中恰恰相反,說話人提及自己時常威脅自己的麵子,通過公開威脅自我的麵子而隱蔽地威脅對方的麵子。以下來自《紅樓夢》第52回的對話即為一例。對話的背景是:寶玉每次在大觀園的詩社作詩都會因水平太差而被罰。一天,他就下次作詩的主題提出了建議:
例(47)
01 寶玉:咱們明兒下一社又有了題目了,就詠水仙臘梅。
02 黛玉:罷,罷!我再不敢作詩了,作一回,罰一回,沒的怪羞的。
03 寶玉:① 何苦來!又奚落我作什麼。② 我還不怕臊呢,你倒握起臉來了。
在上例中,麵對寶玉提出的建議,黛玉試圖奚落他,但她沒有公開這麼做,而是通過提及自己“我再不敢作詩了”、威脅自己的麵子“作一回,罰一回”而隱蔽地威脅寶玉的麵子。雖然她隱蔽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寶玉,但寶玉還是通過她所提及的事件意識到02威脅了自己的麵子,於是在03的①部分反問對方為何奚落自己。可見,英、漢語中雖然都通過第一人稱代詞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但在具體策略上還存在一定差異。
總而言之,英、漢語中通過各種人隱射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豐富多樣,可以概括為:
以人隱射
表曆史人物的姓名或指示語
表虛構人物的姓名或指示語
第三人稱指示語
不定指示語
第一人稱指示語
(二) 通過各種物體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
這類策略在語言上表現為使用各類修辭手段,以下分別論述。
1. 隱喻
該策略利用動物、植物、飛鳥等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如在Shakespeare的悲劇Hamlet(《哈姆雷特》)中,主人公Hamlet懷疑叔父Claudius弑兄篡位,便安排戲班子來王宮表演了一出戲。他邀請現任國王Claudius和王後(即Hamlet的親生母親,其夫被殺後很快改嫁Claudius)前來觀看,借此觀察兩人的反應。國王看了部分戲後,隱約感到Hamlet可能知道了自己殺死其父的真相,於是試探性地詢問:
例(48)
01 Claudius: Have you heard the argument? Is there no offence int? 這出戲是怎樣的情節?裏麵沒有什麼要不得的地方嗎?
02 Hamlet: No, no! They do but jest, poison in jest; no offence i the world. 不,不,他們不過開玩笑毒死了一個人;沒有什麼要不得的。
03 Claudius: What do you call the play?戲名叫什麼?
04 Hamlet: “The Mousetrap.” Marry, how? Tropically. This play is the image of a murder done in Vienna: ① Gonzago is the dukes name; his wife, Baptista. You shall see anon. ‘Tis a knavish piece of work: but what o’ that? ② Your Majesty, and we that have free souls, it touches us not. ③ Let the galled jade wince; our withers are unwrung. 《捕鼠機》。呃,怎麼?這是一個象征性的名字,戲中的故事影射維也納的一件謀殺案。貢紮古是那公爵的名字,他的妻子叫作白普蒂絲塔。您看下去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啦。這是個很惡劣的作品,可有什麼關係?它不會與陛下您和我們這些靈魂清白的人有什麼相幹;讓那匹痛苦的老馬去驚跳退縮吧,我們的肩背都是好好的。
在上例中,國王試探性的詢問(01)得到否定回答(02)後,他繼續詢問這出戲的名字(03),Hamlet小心作答(04):他在①部分說出了戲中的殺人者——公爵的名字。這裏的人物是虛構的,隱射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國王,所采用的正是本節(一)中第二條所討論的策略——通過虛構人物隱射對象。為了不打草驚蛇,Hamlet在②部分假意說此事與國王無關;接著又在③部分使用隱喻“那匹痛苦的老馬”(the galled jade)隱射聽話人——國王,即通過隱喻策略隱射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從而隱蔽地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
2. 雙關
利用雙關的修辭手法隱射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典型的例子要數電視係列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第25集中的對話。對話的背景是:紀曉嵐因功被封為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和珅為了戲弄他,在慶功宴上令人牽來一條狗,並故意對他提問:
例(49)
01 和珅:這是何物啊,是狼是狗啊?
02 紀曉嵐:是狼是狗?和大人,和尚書,您堂堂一品大學士,是狼是狗分不清楚?
03 和珅:還真分不清,分不清!
04 紀曉嵐:那我得教教您了!
05 和珅:倒要領教。
06 紀曉嵐:看尾巴,下拖的是狼,上豎的是狗。記住咯,上豎是狗。
07 禦史大人:真是巧言舌辯,狼吃肉,狗吃糞,它吃肉,是狼是狗毫無疑問。
08 紀曉嵐:狼性固然吃肉,狗也不是不吃,它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
在上例01中,“是狼”音同紀曉嵐的官職“侍郎”,所以“是狼是狗”音同“侍郎是狗”。可見,01字麵上是就慶功宴上的那條狗提問,實際上是在隱蔽地咒罵紀曉嵐“是狗”。紀曉嵐自然意識到這一點,於是通過一係列的問答,在06中用“上豎是狗”回擊了和珅。其中的“上豎”音同“尚書”,尚書正好是和珅的官職。可見,雙方都通過使用音似詞產生的雙關隱射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從而隱蔽地實施了咒罵這個麵子威脅行為。另一位在場的禦史大人作為交際中的第三方在07中幫助和珅,也用“是狼是狗”的雙關語隱蔽地咒罵了紀曉嵐;紀曉嵐在08中也用同樣的策略反擊了他:其中的“遇屎”音同“禦史”,“遇屎吃屎”音同“禦史吃屎”。
3. 借代
借代是借與某人或某物相關的事物替代該人或物的一種修辭手段(曾慶茂 2007:57)。如在電視連續劇《媳婦的美好宣言》第13集中,華婷露是餘快的前妻,離婚後產生了複婚的想法,但後者已再婚。前者為製造機會與後者相處,故意說家門鑰匙丟了,請後者來幫忙換鎖。後者換完鎖後讓前者試鑰匙,前者借機發出了感慨:
例(50)
01 華婷露:哎呀!這鑰匙怎麼拔不下來啊?看來這後配的就是不如原裝的。
02 餘快:看,我怎麼拔下來了,看來還得分人。
在上例01中,“後配的”和“原裝的”字麵皆指鑰匙,但在此語境中分別借用於取代聽話人現在的妻子和前妻。說話人通過借代的策略,表達後妻不如前妻之意,隱蔽地威脅了聽話人的麵子,也隱蔽地勸說聽話人與自己複合。聽話人也意識到01中所包含的隱性勸說,便在02中隱蔽地拒絕了她。
4. 類比
該策略隻出現在本研究的英語語料中,漢語中缺乏。如在美劇Greys Anatomy(《實習醫生格蕾》)第8季第17集中,男醫生Alex曾與其異性患者產生過戀愛關係,那段戀情對他的名聲造成過不良影響。這次,他正在指導實習生Morgan,並對生病的Mogan格外照顧,且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因此,他的同事Callie試圖提醒他:
例(51)
01 Callie: You and Morgan a thing? 你和莫亙之間有情況吧?
02 Alex: No, no, her boyfriend bailed. She just needs someone to keep an eye on her. Shes my intern. 沒有,沒有。她的男朋友臨陣脫逃了,她隻不過需要有個人看護。她是我帶的實習生。
03 Callie: Right. You ever see one of those gorillas that likes to cuddle the little kitten and raises it as its own? 你有沒有見過一個大猩猩?它喜歡摟抱小貓咪並把它當作自己的?
04 Alex: No. 沒有。
05 Callie: It is called imprinting. The scared little kitten lets the big gorilla cuddle it because theres no mama cat around. Or you know, the mama cats boyfriend left town. 這就叫加深印象。由於媽媽不在身邊,或者貓媽媽的男朋友離開了小鎮,受驚嚇的小貓咪就讓大猩猩摟著他。
06 Alex: That?! This isnt that! 那樣?!這與那不是一回事!
在上例01中,說話人使用所指不明確的a thing暗示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動因——聽話人與異性實習生之間的微妙關係,隱蔽地責備了聽話人。盡管Alex在02中進行了否定並給予了解釋,該同事還是沒有相信他的話。於是在03和05中,說話人將聽話人、女實習生之間的關係與大猩猩、小貓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類比,其中的大猩猩隱射聽話人,小貓咪隱射女實習生,暗示了兩人之間關係不正常,隱蔽地勸說聽話人盡早結束這種微妙關係。
綜上所述,隱射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可分為用人隱射與用物隱射兩種,它們各自又包含多種子策略。這些子策略可概括如下:
隱射策略
以人隱射表曆史人物的姓名或指示語
表虛構人物的姓名或指示語
第三人稱指示語
不定指示語
第一人稱指示語
以物隱射
隱喻
雙關
借代
類比
第二節模糊化策略
模糊化策略主要通過威脅聽話人所屬群體的麵子而使麵子威脅行為的真正對象變得模糊不清,相當於B&L(1987: 226)提出的“過度歸納”策略(overgeneralize)。在本研究的語料中,還有一種模糊化策略比“過度歸納”策略更為模糊,原因是它故意省略或回避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因此,本研究所討論的模糊化策略主要包含兩類:一類威脅包括聽話人在內的一群人或一類人的麵子;另一類淡化或省略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兩類子策略的目的都是隱蔽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從而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以下分別討論。
(一) 以聽話人所屬的群體將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模糊化
此類策略在語言上表現為使用表群體的名詞people、“人”等,其前麵常附加各種修飾詞。此策略主要包含如下子策略:
1. 在表群體的名詞前附加量詞
使用表群體的名詞,或在其前附加量詞many、some、a few、“許多”“一些”等。
下例來自美國作家Eugine ONeil的喜劇Ah, Wilderness!(《啊,荒野!》)第4幕第3場。對話的背景是:主人公Miller先生婚後身形消瘦,而他的太太Essie卻日漸發福。一天,夫妻二人聊天,妻子諷刺丈夫身材走形:
例(52)
01 Essie: And Id rather have some flesh on my bones than be built like a string bean and bore a hole in a chair every time I sat down—like some people. 我倒是希望能長點肉,而不是瘦得像豆莢,甚至於坐下來都會在椅子上戳個洞——像某些人一樣。
02 Miller: Why, no oned ever call you fat, Essie. Youre only plump, like a good figure ought to be. 沒人會說你很胖,愛茜。你不過是豐滿而已,身材正好。
在上例01中,妻子諷刺丈夫夫“瘦得像豆莢”,但沒有公開指明對象,而是在表群體的名詞前加上量詞構成some people使對象模糊化;不過,丈夫還是意識到她在嘲笑自己,便在02中用反語plump、good figure等還擊,他所采用的是第三章第二節第五條所討論的修辭策略——反語。
2. 在表群體的名詞前附加表貶義的修飾詞
如在Shakespeare的悲劇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第3幕第3場中,Romeo因故殺人而躲到神父Laurence的寺院裏。神父隱蔽地勸他趕快離開,而他隱蔽地拒絕。兩人之間對話如下:
例(53)
01 Laurence: O, then I see that madmen have no ears. 啊!我看瘋人是不生耳朵的。
02 Romeo: How should they,when that wise men have no eyes? 聰明人不生眼睛,瘋人何必生耳朵呢?
在上例01中,神父責怪Romeo不聽話,但他沒有公開責備對方,而是在名詞複數men前附加含貶義的修飾詞mad,構成含貶義的表群體詞語madmen,通過此策略隱蔽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從而隱蔽地責備了Romeo。盡管如此,Romeo還是理解到對方責備的是自己,於是在02中頂撞了他。
3. 在表群體的名詞前附加表褒義的修飾詞
在上例(53)的話輪02中,Romeo頂撞神父,也沒有公開對象,而是在表群體的名詞men前附加含褒義的修飾詞wise,構成含褒義的表群體詞語wise men,通過此策略加反問隱蔽了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從而隱蔽地責備了聽話人神父對自己不理解。
4. 使用表對象身份的名詞複數
在有些語境中,說話人用表對象身份的名詞複數使對象模糊化。如在本書第二章第二節引用過的例(1)中:
01 Prime Minister: Humphrey, many people suspect that the public officials are usi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o get themselves directorship and lucrative quangos for their retirement. 漢弗萊,許多人懷疑政府人員利用政府內部消息為退休後謀取董事席位和回報豐厚的半國企職位。
02 Humphrey: I dont know how you could even suggest such a thing. 您怎麼能這麼說呢?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上例的01指出了泄密者的動機,雖沒有挑明聽話人就是泄密者,但使用了表聽話人身份的名詞複數public officials將其包含在內。這種通過使用表聽話人身份的名詞複數將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模糊化的策略,給聽話人提供了在02中佯裝不知、繼續抵賴的機會。
5. 使用表對象性別的名詞
在有些語境中,說話人用表對象性別的名詞使對象模糊化。如在我國電視連續劇《潛伏》第16集中,翠平是男主人公的妻子,女鄰居晚秋對男主人公有好感。一天,兩個女人相見,產生了如下對話:
例(54)
01 翠平:男人啊什麼都不怕,就怕遇上個小妖精一樣的女人,擠眉弄眼、嬌裏嬌氣的。
02 晚秋:嫂子,要說這男人在外麵有女人啊,還得說明老婆笨。
在上例01中,說話人的意圖是指責聽話人勾引自己的丈夫,但她沒有明確指責的對象,而是用表對象性別的名詞“女人”,將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模糊化。但聽話人還是意識到對方在攻擊自己,於是在02中通過提及對方的身份“老婆”隱蔽地嘲笑對方“笨”。02采用的是以上第4條所討論的策略。
6. 使用表對象年紀的名詞
在有些語境中,說話人用表對象年紀的名詞使對象模糊化。如在電視係列劇《金粉世家》第33集中,五十多歲的金銓是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法總理。由於身體原因,他不能有過多房事。一天,妻子先問他孔子提出的君子三戒是什麼,在丈夫回答之後她繼續發問:
例(55)
01 妻子:哦,少年的時候需要戒色,那老年、壯年就不要戒了?是這樣說的嗎?
02 丈夫:那孔子怎麼會講這一家子道理?他隻是說,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有一個最容易犯的毛病,就對這個毛病,特別戒嚴。
03 妻子:雖說孔夫子的話不容後人來駁,可是依我看來還是有點不對。如今年老的人啊,他身上的毛病可不是貪錢,你信不信我這話?(金銓起身去辦公室)
在上例01中,妻子質疑丈夫回答的、君子三戒中的“少年的時候需要戒色”;丈夫此時尚未理解妻子問話的意圖,在02中繼續對其進行解釋;於是妻子在03中用表示對方年紀的詞“年老的人”使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模糊化;並用否定“不是貪錢”暗示“而是貪色”隱蔽了麵子威脅行為。丈夫聽後意識到03在隱蔽地攻擊自己的麵子,於是以身體語言“起身去辦公室”拒絕接受妻子的勸說。他采取了B&L所討論的“不實施麵子威脅行為”(Dont do the FTA)的策略。
7. 使用第一人稱指示語的複數
此策略使用第一人稱指示語的複數we、“我們”等,在威脅麵子時將說話人和聽話人一起包含在內,字麵上指雙方而實質上專指聽話人,形式上威脅交際雙方的麵子而實質上隱蔽地威脅聽話人的麵子。以下來自英國政治喜劇Yes, Prime Minister(《是,首相!》)第1季第3集的對話即為一例。該對話的背景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政府討論通過了財政計劃,但很快遭到泄露,並引起了經濟波動。經過調查,首相得知是內閣秘書Humphrey為謀求私利,有意將計劃泄露給了一家銀行(即下例03話輪中的Golding Bank)。於是,首相找來Humphrey談話以下對話發生在本書第二章第二節引用的例(1)之前,見第36頁。:
例(56)
01 Prime Minister: What can you tell me about it? 你能說點什麼?
02 Humphrey: I, Prime Minister, nothing. Except Im told there are these rumors. It happens all the time. 我呀,首相,沒什麼可說的。我隻能說謠言總是有的,經常發生。
03 Prime Minister: Oh no. This is different. Hardly anybody knew about your plan and then Golding Bank started to buying up the wads of Euros this afternoon. Who tipped them off? 不,這次不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計劃,戈登銀行今天下午已經開始大量囤購歐元。是誰給他們通風報信的?
04 Humphrey: well, if anybody did, well never find out. 如果有人這麼做了,我們永遠查不出來。
在上例01中,首相希望聽話人坦白交代;而他02中拒絕回答;於是首相在03中直接追問“是誰給他們通風報信的?”;Humphrey在04中回答說“我們永遠查不出來”。此處雖然用的是we,字麵上包含說話人與聽話人在內,但說話人自己顯然是不想調查此事的,所以此處的第一人稱指示語實際上僅指聽話人首相。故04的含意是:你永遠查不出來。可見,此處的第一人稱指示語複數we起到了模糊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作用。在本研究的英語語料中,通過we將麵子威脅行為對象模糊化,從而隱蔽地實施麵子威脅行為的話語不在少數。
另外,在有些語境中,說話人會綜合使用以上策略。如在以上例(54)的01中,“小妖精一樣的女人”既含有貶義修飾詞,又指出了對象的性別,綜合運用了以上第二條與第五條策略。總而言之,以聽話人所屬的群體將麵子威脅行為對象模糊化的策略可概括如下:
以群體模糊對象
(量詞+)表群體的名詞
貶義詞+表群體的名詞
褒義詞+表群體的名詞
表身份的名詞
表性別的名詞
表年齡的名詞
第一人稱指示語複數
(二) 淡化或省略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
在有些語境中,說話人會故意淡化甚至省略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典型的例子源自Shakespeare的戲劇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第1幕第1場。對話中的Sampson與Abraham分別是兩個有著深刻世仇家族的仆人。一天,前者與同伴在廣場上商量如何對付另一個家族,恰巧後者和同伴也來了。前者便做了一個侮辱對方的手勢——咬自己的大拇指,引起了後者的質問:
例(57)
01 Abraham: Do you bite your thumb at us, sir? 先生,你是對著我們咬大拇指嗎?
02 Sampson: I do bite my thumb, sir. 先生,我咬了我的大拇指。
03 Abraham: Do you bite your thumb at us, sir? 你是對著我們咬大拇指嗎?
……
04 Sampson: ① No, sir, I do not bite my thumb at you, sir; ② but I bite my thumb, sir. 不是的,先生。我不是對著你們咬大拇指。但我咬了大拇指。
在上例01中,說話人質問對方是否對著自己咬手指。由於在當時的語境下,對著某人咬手指這個動作意味著侮辱某人,所以01實際上是在隱蔽地質問對方是否把自己一方當作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而02的說話人回答時故意省略對象,欲通過省略不提而將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模糊化;但Abraham卻不善罷甘休,繼續在03中追問;Sampson在與同伴權衡了利弊話語被省略。之後,才在04的①部分澄清並非侮辱對方;但他並不想完全否認自己對對方的侮辱,於是仍然加上了②部分。
漢語中也有類似策略,見以下來自《紅樓夢》第21回的對話。對話的背景是:賈母的內侄孫女史湘雲來賈府玩,與黛玉住在一起,寶玉便經常去她們的房間廝混。這天,寶玉一大早就去她們房裏,順便在那兒洗漱,還讓湘雲給他梳頭。與寶玉最為親密的大丫鬟襲人心生醋意,覺得一向由她服侍的寶玉不再需要自己了。寶玉見她生氣,便問:
例(58)
01 寶玉:怎麼動了真氣?
02 襲人:(冷笑)① 我那裏敢動氣!② 隻是從今以後別進這屋子了。③ 橫豎有人伏侍你,再別來支使我。我仍舊還伏侍老太太去。
在上例02中,①部分是反語;②部分故意省略了對象,說話人似乎在說自己、又似乎在說寶玉“從今以後別再進這屋子”,使得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模糊不清。以往研究(胡欣裕2012)將此稱為零代詞,認為它有助於避免突出所指對象,使對象帶有一定模糊性,因而話語顯得禮貌委婉。
綜上所述,模糊化策略主要包含兩類子策略:第一類用表群體的名詞或其複數使對象變得模糊不清;第二類淡化或省略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本小節的內容可歸納如下:
模糊化策略
以群體模糊對象
(量詞+)表群體的名詞
貶義詞+表群體的名詞
褒義詞+表群體的名詞
表身份的名詞
表性別的名詞
表年齡的名詞
第一人稱指示語複數
淡化\/省略對象
第三節回避策略
第一節和第二節所討論的都是說話人直接麵對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說話而采取的策略。還有一類策略,說話人為了回避麵子威脅行為的對象,主動對在場的第三方說話,或利用在場第三方插話的機會而轉向第三方。本研究將這類通過回避對象而隱蔽地威脅對象麵子的策略稱為回避策略。以下分別討論。
(一) 主動對在場的第三方說話
如在《紅樓夢》第21回中,王熙鳳的丈夫賈璉因故搬出去住了半個月,期間勾搭上了賈府的丫鬟,回來後還特意留著其一撮頭發作紀念。通房丫頭平兒收拾包袱時發現了這撮頭發,賈璉擔心她告訴王熙鳳,企圖搶回頭發。二人正爭執不下,聽見王熙鳳來了,賈璉小聲求平兒不要聲張。之後王熙鳳與平兒之間產生了以下對話:
例(59)
01 王熙鳳:前日拿出去的東西,都收進來了沒有?
02 平兒:收進來了。
03 王熙鳳:可少什麼沒有?
04 平兒:我也怕丟下一兩件,細細的查了查,也不少。
05 王熙鳳:不少就好,隻是別多出來罷?
06 平兒:不丟萬幸,誰還添出來呢?
07 王熙鳳:這半個月難保幹淨,或者有相好的丟下的東西:戒指、汗巾、香袋兒,再至於頭發、指甲,都是東西。(一席話,說的賈璉臉都黃了。賈璉在鳳姐身後,隻望著平兒殺雞抹脖使眼色兒。)
08 平兒:怎麼我的心就和奶奶的心一樣!我就怕有這些個,留神搜了一搜,竟一點破綻也沒有。奶奶不信時,那些東西我還沒收呢,奶奶親自翻尋一遍去。
09 王熙鳳:傻丫頭,他便有這些東西,那裏就叫咱們翻著了!
在上例中,王熙鳳雖然問的是平兒,但實際針對的是在場的另一個聽話人——自己的丈夫賈璉。從02、04、06中可見,平兒對這一點似乎並不明白;但從07及其所產生的言後效果——“賈璉臉都黃了”、對著平兒“使眼色兒”等身體語言看,賈璉已經意識到:王熙鳳雖在對平兒說話,實際上是在威脅他自己的麵子。同樣,在09中,王熙鳳繼續反問平兒,采用的也是回避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
(二) 利用第三方插話的機會轉向第三方
此類策略根據第三方有無主動插話意向分為第三方有意插話與無意插話。
1. 利用第三方的有意插話
此策略從本章第一節(一)中所引用過的例(41)中不難看到:
01 華妃:說起薛丁山征西,倒不得不提這樊梨花,你說這樊梨花千方百計地討夫君喜歡,可是她夫君隻真心喜歡別人,休了梨花三次,本宮若是樊梨花,寧可下堂求去,總比眼睜睜看著夫君人在心不在強。
02 皇後:做得正妻,就要有容人的雅量,夫君再寵愛妾室也好,正妻就是正妻,即使是薛丁山休了樊梨花三次,還不是要三請樊梨花嗎?
03 華妃:到底是那樊梨花有身家,出身西涼將門的嫡出女兒,若是換作庶出女兒,再沒有這倒海移山的本事,那可真是死路一條了,您說是不是啊?娘娘!
04 甄嬛:皇後娘娘,咱們再點一出《南柯記》好不好?眼看它高樓起,眼看它高樓塌,越是顯赫就越是容易登高跌重,人去樓空,誰還管嫡庶貴賤,誰還分錢財權勢,不過是南柯一夢而已。
05 皇後:同是看戲,莞貴人便多有心得,難怪皇上這麼喜歡和你說話。
在上例的01至03中,華妃與皇後借曆史人物樊梨花的故事相互隱蔽地威脅對方的麵子;04是第三方甄嬛的有意插話,它引用過了典故“南柯一夢”暗中警告華妃不要猖狂;於是皇後利用第三方插話的機會轉向對甄嬛說話,05從字麵上看說的是皇上喜歡與甄嬛講話的原因,實質上她隱蔽地指出了華妃不如甄嬛得寵的原因。可見,此話利用第三方有意插話的機會而轉向對第三方說話,隱蔽地威脅了目標聽話人華妃的麵子。
2. 利用第三方的無意插話
在有些語境中,第三方的無意插話也會被交際者利用。如在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中,玳珍和七巧分別是舊上海薑家的大媳婦和二媳婦,妯娌之間的對話從批評生活揮霍、不務正業的三少爺(以下對話中的“三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