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英漢語中的隱性禮貌策略研究 \/ 楊文秀著.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12

ISBN 9787305211072

Ⅰ. ①英… Ⅱ. ①楊… Ⅲ. ①英語-社會習慣語-研

究②漢語-社會習慣語-研究 Ⅳ. ①H313.3②H136.4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42729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英漢語中的隱性禮貌策略研究

著者楊文秀

責任編輯張淑文編輯熱線02583592401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南京鴻圖印務有限公司

開本880×12301/32印張 7.125字數154千

版次2018年12月第1版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11072

定價65.0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英漢語中的隱性禮貌策略研究

楊文秀教授近日完成一部新著的書稿,發來分享。我樂得先睹為快,欣然答應寫上幾句,權當一序。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已是十六載。記得第一次見到楊文秀教授,是在2002年。那時,我剛來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工作不久,認識的人並不多。她恰好也在南京大學,跟隨我景仰的著名翻譯理論家和雙語詞典學家張柏然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有一天,在張先生的推薦下,楊教授拿著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如約來到我辦公室,說要“請教”語用學方麵的一些問題。她的博士學位論文涉及學習詞典中的語用信息,這一選題在詞典學研究領域頗有新意,對拓寬語用學理論的應用也很有幫助。令人欣慰的是,她如期完成了相關研究工作,順利通過了論文答辯,並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好評。此後,我們多次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相見,漸漸由同行而成好友。

麵子理論倡導者Brown & Levinson(1978\/1987)在討論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時提出了五種策略,筆墨主要落在公開禮貌策略(onrecord strategy),尤其是其中的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和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上。他們雖然提及了隱性禮貌策略(offrecord strategy),但並未進行係統、深入的探討。此後國內外學者在介紹經典的麵子理論時,也都對隱性禮貌策略關注不夠。從隱性禮貌策略的人際交流價值及其廣泛性來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為此,楊教授在此新著中麵向文獻中的這個疏漏,基於充分的一手語料,對人際交往中的隱性禮貌策略進行了專門、係統的研究,具有很強的開拓性,是對相關研究問題的及時回應。

依本人愚見,楊教授的這部新作至少在兩個方麵的創新值得一提。其一,作者從直接言語行為的主要構成成分出發,推衍出公開麵子威脅行為的要素,由此確定了公開麵子威脅行為與隱性麵子威脅行為之間的分界;同時,基於隱蔽麵子威脅行為本身和隱蔽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區分,劃分出各種隱性禮貌策略及其子策略。這些策略不是基於單個話輪而是多話輪對話,大大豐富了Brown & Levinson最初提出的隱性禮貌策略的內涵。其二,作者沒有滿足於列舉、分析這些策略和子策略,而是從理論上進一步思考了隱性禮貌策略的本質。尤其是,作者比較了SpencerOatey(2000,2002,2008)提出的和諧管理模式(rapport management model)和Brown & Levinson的麵子模式,發現前者雖然較後者覆蓋麵更全麵,但也缺乏後者所具備的一些優點,尤其表現在隱性禮貌策略的討論上。為此,作者綜合兩者的優點,修補了和諧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具有解釋力的新模式,將隱性禮貌策略看作是交際者在兩種相互衝突的和諧取向作用下所采用的一種和諧策略。這一發現對進一步認識隱性禮貌策略的本質大有裨益。

楊教授勤於思考,善於發掘問題,見解頗新。在過去的若幹年中,她多次將她的論文初稿發給我,我也很高興能經常成為她論文的第一讀者。此番她再次推出一部力作,在付梓前讓我首讀,感謝之餘也由衷地為她高興,也為我國語用學研究又添一部新作而興奮。

是為序。

陳新仁

南京二號新村

二〇一八年九月九日

目錄

目錄

第一章導論1

第一節Brown & Levinson的禮貌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3

第二節隱性禮貌策略及其相關研究13

第三節本書的研究目的、方法與主要內容25

第二章隱性禮貌策略的分類29

第一節直接言語行為的主要成分31

第二節隱性禮貌策略的要素與類型33

第三章隱蔽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41

第一節暗示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43

第二節掩蓋麵子威脅行為的策略70

第三節改變麵子威脅行為類型的策略90

第四章隱蔽麵子威脅行為對象的策略101

第一節隱射策略106

第二節模糊化策略123

第三節回避策略133

第五章隱蔽麵子威脅行為及對象的策略141

第六章隱性禮貌策略的理據147

第一節人際關係管理論及其相關研究150

第二節人際關係管理論的優點與不足157

第三節人際關係管理論視角下的隱性禮貌策略170

第七章結語185

參考文獻191

索引209

致謝217

英漢語中的隱性禮貌策略研究

第一章導論

第一章

導論

隱性禮貌策略(offrecord politeness strategy)這一概念是Brown & Levinson (1987\/1978)(以下簡稱為B&L)首次在其禮貌理論(face theory)中提出的,故本章先介紹B&L的禮貌理論,然後介紹該理論中與隱性禮貌策略相關的部分。兩部分的介紹分為第一、第二小節,各小節中還包含其他學者對相關問題的後續研究。第三節介紹本書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主要內容。

第一節Brown & Levinson的禮貌

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Brown和Levinson作為當代禮貌研究的開創者,他們提出的禮貌理論被公認為禮貌研究的奠基之作(Kdr & Haugh 2013:13)。由於其禮貌理論的中心概念是麵子,故又稱為麵子理論。正如Fraser(1990)所說:“盡管各個禮貌理論均有不足,但麵子理論是至今最完整、最係統的禮貌理論,它為研究禮貌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提供了最好的構架。”

B&L禮貌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第一,所有典型人即model person。B&L用此概念指社會中具有正常語言能力的成人(competent adult member of a society)。都有理性與麵子,且這一點是互明的(1987:61)。這裏的理性指亞裏士多德所言的“工具理性”,它保證說話人從目的或目標推理到實現目的或目標的方式(1987:64);麵子是個人的自我價值或形象,它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得到維護或增強,也可以遭到威脅或損毀(1987:6162)。

第二,麵子有兩個相互聯係的方麵:積極麵子和消極麵子。前者指被人讚同、受人喜歡或尊重等,後者指能自由行事、不受他人指使或強迫等(1987:13,59)。麵子具有普遍性,不過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語言表現(1987:13)。

第三,有些言語行為本質上存在威脅或損毀麵子的傾向,稱為麵子威脅行為(1987:60)(facethreatening act,以下簡稱為FTA)。有些麵子威脅行為會威脅說話人的積極麵子或消極麵子,有些則會威脅聽話人的積極麵子或\/和消極麵子(1987:6568)。

第四,為了降低或減少麵子威脅程度,說話人會主要依據權勢、社會距離、麵子威脅行為的強加程度三個因素對麵子威脅程度的高低進行理性的綜合計算或全麵估量,從而選擇禮貌策略(1987:1517,7184,91)。

第五,禮貌策略可按其對麵子威脅程度的高低分為五種,即公開威脅不調節麵子的策略(on record without redressive action)、公開威脅調節麵子的策略(on record with redressive action)(再分為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和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隱蔽地威脅麵子的策略(off record)與不威脅麵子的策略(dont do the FTA)(1987:6870)。如下圖1.1所示,這五種禮貌策略由上往下禮貌程度愈來愈高。由於理性,麵子威脅程度愈高時,說話人愈傾向於選擇更為禮貌的策略(1987:83)。反之亦然。

第六,積極禮貌策略、消極禮貌策略與隱蔽地威脅麵子的策略(亦即本書所研究的隱性禮貌策略)均有不同的語言實現方式,也包含著數量不等的子策略。其中消極禮貌策略包含10種子策略(1987:129211),積極禮貌策略(1987:101129)與隱性禮貌策略(1987:211227)分別包含15種子策略。對公開威脅麵子的策略,B&L隻分析了它們可能出現的場合及原因(1987:94101),沒有分析具體的語言特征;對不威脅麵子的策略因無話語可分析而沒有討論。另外,B&L所選用的語料除了英語外,部分還配有泰米爾語(Tamil)和\/或澤套語(Tzeltal)譯文。前者為居住在印度南部地區的泰米爾人所使用,後者為居住在中美洲的墨西哥人所使用。

圖1.1禮貌策略及其禮貌程度層級圖(引自B&L 1987:60)

四十年來,B&L的禮貌理論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參見Fraser 2006; Kdr & Haugh 2013: 1735; Leech 2014: 3334, 8184的評論與介紹。該理論不僅成為國內外語用學教材不可或缺的章節(如Cutting 2002:4454;何自然、冉永平2002:118122;何自然、陳新仁2004:4255;陳新仁2009:129142;

Archer等2012:8587),而且出現了不少研究禮貌的專著、論文集以及大量散見於各著作中的章節、各期刊及其專刊中的論文。它們圍繞麵子概念所包含的內容、禮貌的普遍性、麵子威脅行為、禮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讚成者、應用者、批評者、修訂者,無不有之,極大地豐富與發展了B&L的麵子理論。總的來說,基於B&L麵子理論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B&L(1987:150)已經討論過的研究在此不再提及,本研究隻介紹1987年後發表的成果。由於相關文獻豐富,這裏隻能介紹部分成果。Watts(2003:9899)也對基於B&L理論的研究做了簡要介紹;周淩、張紹傑(2015)對麵子研究的最新動態做了較為全麵的介紹。:

第一,不同語言文化中的麵子觀或禮貌觀。從現有文獻來看,自B&L之後,麵子研究幾乎涉及所有的語言文化。例如,針對漢語文化,Gu(1990)論述了中國文化的麵子觀,提出了漢語的四條禮貌原則;Kinnison(2017)探討了中國麵子概念中獨具特色的三個方麵(權勢\/關係麵子、道德\/榮譽麵子和外在\/麵具麵子)。針對日語,Geyer(2008)分析了不同話語(discourse)中所體現出來的麵子觀與麵子交往(facework);Ohashi(2013)更為具體地探討了致謝中所反映出來的禮貌觀——借貸平衡。針對阿拉伯文化,Labben(2017)分析了在突尼斯的阿拉伯人麵子觀中的身份要素。針對非洲文化,De Kadt(1998)探討了祖魯語的麵子建構。在此不一一列舉。另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不同地區如歐洲(Hickey & Stewart 2005)、東亞(Kdr & Mills 2011)、東西方文化交叉地帶——希臘語和土耳其語中禮貌問題(Bayraktaro Lu & Sifianou 2001)的論文集。

在此基礎上,還產生了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對比研究。例如,Sifianou對比了英語和希臘語在禮貌概念、積極禮貌和消極禮貌策略上的差異,得出結論:希臘語更傾向於使用積極禮貌策略,而英語更傾向於使用消極禮貌策略(Sifianou 1992:2)。除了這類專著外,還出現了多部跨文化禮貌對比研究的論文集,如Lakoff & Ide (2006)、Ruiz de Zarobe & Ruiz de Zarobe (2012)等,不僅比較了希臘語和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和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俄語和美國英語在一些言語行為上的禮貌策略異同,而且介紹了波蘭語、土耳其語、希臘語、巴斯語中一些言語行為的禮貌策略。有關禮貌的對比也在同一語言文化(intracultural)中的不同地域、不同語境之間進行。例如,Placencia & García(2007)比較了西班牙語在美國、阿根廷、烏拉圭等地的禮貌特征,也探討了這些語言在機構話語和日常話語中的禮貌差異。

第二,影響禮貌的因素。學者們除了探討權勢(如Locher 2004)、社會關係(如Tracy 1990, Pan 2000: 2576)對禮貌的影響外,還探討了身份(如He & Zhang 2011)、地位(如BargielaChiappini & Harris 1996)、性別(如Holmes 1995; Mills 2003)、年齡(如He 2012,Kariithi 2016)、話題(如MillerOtt & Kelly 2017)等因素對禮貌的影響。也有研究涉及不同場合,如Penman(1990)、Archer(2017)研究了法庭上、BlumKulka(1990)研究了日常生活中、Kenny(2006)研究了生意場合的禮貌現象。部分研究還綜合了以上某些因素,如Holmes(2014)研究了工作場景中的權勢與禮貌之間的關係;Pan(2000)分析了中國人在商務、辦公會議和家庭聚會上的禮貌行為,發現在這三種場合裏中國人的禮貌行為表現出不一致性,也討論了B&L提出的三個因素對以上三種場合裏中國人禮貌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另外,學者們還研究了不同文本中的禮貌現象,如Jansen & Janssen (2010)探討了商務信函中積極禮貌策略的作用。學者們也結合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如Brown & Gilman (1989)、Bouchara(2009)探討了英國作家Shakespeare戲劇、Black(2006:7679)分析了美國作家Hemingway小說中所出現的禮貌策略。此外,還研究了不同媒介如電視廣告中所使用的禮貌策略(如PennockSpeck & Del SazRubio 2013)。

第三,各種麵子威脅行為或\/及其禮貌策略。在B&L提出的係列麵子威脅行為中,致歉、請求及相關指令性言語行為(如命令、懇求)因對禮貌較為敏感(politeness sensitive)受到了後來學者的廣泛關注參見Leech 2014:136137。。例如,BlumKulka等學者(1989)對比了五門語言、三個英語變體五門語言即英語、加拿大式法語、丹麥語、德語、希伯來語;三個英語變體即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目的之一是探討操這些語言的人們是傾向於直接還是間接表達致歉與請求,結果並沒有完全證實B&L關於話語愈間接則禮貌程度愈高的斷言。此外,學者們還研究了拒絕(如FélixBrasdefer 2006;Siebold & Busch 2015)、建議(如Koike 1994)、異議(如Sifianou 2012;Zhu 2014a, 2014b)、提供(如Koutlaki 2002;Tsuzuki等2006)、讚揚(如Johnson 1992;Yu 2003)、致謝(如Koutlaki 2002)等麵子威脅行為的禮貌策略。

第四,禮貌詞語。B&L分析了敬語、禮貌代詞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後來學者探討了不同語言中的敬語(如Okamoto 1999)、稱呼語(如RendleShort 2010)、禮貌標記語“請”(如LeeWong 1994)Leech (2014:161)將please稱為politeness marker,即禮貌標記語。、語用標記語(如Holmes 1995: 8697;Beeching 2002;Aijmer 2013: 42)的禮貌用法或其所包含的禮貌信息。

第五,曆時研究。除了以上共時研究外,近年來學者們還從曆時視角縱觀禮貌問題。如Culpeper & Demmen (2012) 認為:B&L提出的消極禮貌策略是英國在19世紀以後隨著個人主義上升逐步形成的。Culpeper & Kdr(2011)通過曆史文本或小說作品探討了不同語言在不同時期所體現出的禮貌特征,如當代早期的荷蘭語、中古英語等的禮貌特征,還審視了漢語貶抑\/褒揚的變化史。Pan & Kdr(2011)探討了中國禮貌觀的變遷及其政治、社會因素。

第六,新的觀察視角與研究方法。鑒於B&L的理論是研究者對禮貌的觀察與思考,Eelen(2001: 7678)、Watts(2003:4)等學者主張區分禮貌1(Politeness1或firstorder politeness)與禮貌2(Politeness2或secondorder politeness)。他們將前者看作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眼裏的禮貌,即語言使用者或交際參與者所感受到的禮貌;將後者視為專家學者用於研究的術語,即觀察者所認定的禮貌。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觀察禮貌的新視角,認為禮貌研究的對象應該是描述性的禮貌1,而不是規定性、預測性的禮貌2(Watts 2003:2325)。不過,冉永平、張新紅(2007:190)對此區分提出了質疑;Kdr & Haugh (2013:3)也認為:完整的禮貌理論應該來自禮貌1與禮貌2的結合。他們還指出:禮貌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social practice),因而需要從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去觀察與描寫(Kdr & Haugh 2013: 4)。

另一方麵,B&L分析禮貌策略時所使用的實例基本為單個話輪(single utterance),即在話語(utterance)層麵。針對這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Eelen(2001)提出了語篇分析法(discursive approach),倡導站在交際參與者的視角在語境中分析長段語篇(longer stretches of talk\/discourse)的(不)禮貌問題。此方法被稱為21世紀禮貌研究中的語篇轉向(discursive turn)(Kdr & Haugh 2013:5,36),也被稱為禮貌研究中的後現代方法(postmodern approach),得到不少學者如Mills(2003, 2011)、Haugh(2007)的認可與讚同,尤其是以下簡介的語言禮貌研究團隊(The Linguistic Politeness Research Group)的推崇。

第七,新概念與新理論。由於禮貌研究的興盛,近年來還出現了新概念、新理論。例如,Culpeper(2012)、Schneider(2012)等主張要以“合適”(appropriate)取代“禮貌”概念。又如,SpencerOatey(2000, 2002, 2008)基於B&L的麵子理論,提出了和諧管理論,亦稱人際關係管理論。她認為:和諧管理從麵子管理、社交權和義務管理、交際目標管理三個方麵進行。本書第六章對該理論進行了介紹、評論與修補。

此外,禮貌研究的範圍也不斷擴大,與之相關的不禮貌(如Culpeper 1996,2011)、虛假禮貌(如Taylor 2015, 2016a, 2016b)受到了關注,甚至過度禮貌(如Izadi 2016)問題也開始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之中。

第八,應用。B&L的禮貌理論也給傳統的語言應用研究增加了新鮮血液,出現了該理論在教學、翻譯、詞典編纂等方麵的應用研究。在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領域,出現了專門研究禮貌與教學的論文集(如Pizziconi & Locher 2015)、期刊論文(如Kwarciak 1993;Meier 1997;徐英2003)等。在翻譯方麵,何自然、張新紅(2001)指出了在翻譯研究中引進語用學理論的必要性,不少學者如孫致祥(2003)與孫小春、陳新仁(2017)等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翻譯中的禮貌等值等問題。在詞典編纂方麵,楊文秀(2005: 107)、Yang(2007)探討了如何將英語的禮貌原則編進學習詞典,以提高英語學習者禮貌地運用英語的能力。

此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語言禮貌問題的團隊。1998年,The Linguistic Politeness Research Group(簡稱為LPRG)在英國成立(Mills 2011:17)。該團隊公開宣稱讚同B&L對禮貌的定義(Mills 2011:2),並將沿著他們的路徑繼續探討禮貌問題(Working in a postBrown and Levinson model of politeness)。該團隊倡導使用語篇分析法,還從概念上區分禮貌1與禮貌2,區分“非凸顯\/無標記”的禮貌與凸顯\/標記性的禮貌。該團隊經常性舉辦會議和研討活動,還注冊了專門網站http:\/\/research.shu.ac.uk\/politeness,方便成員在網上交流;2005年開始發行專門研究禮貌的期刊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綜上所述,自從B&L提出經典的麵子理論以來,“麵子研究展現出多學科交叉、多理論視角、多層麵解讀的發展前景”(周淩、張邵傑2015)。正如謝朝群、何自然(2005: 43)所言:“禮貌研究……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Brown & Levinson(1987)的禮貌模式。”事實上,禮貌研究已經成為語用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不難理解,Leech(2014)為何將他的鴻篇巨製命名為《禮貌語用學》(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Kdr & Haugh(2013:3435)也指出,“禮貌問題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語言語用學、社會語言學領域,需要用多學科的方法去研究,並從多學科中吸納見解。但是,無論現代禮貌理論如何發展,第一代禮貌理論尤其是B&L的理論,不能看作過時而拋棄,因為不僅語言學、語言教學領域,其他社會科學如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領域都在頻繁地引用他們的理論。他們提出的理性、麵子等思想仍然廣泛地影響著後代研究者建構理論”;而且,“至今還沒有出現與B&L理論具有同等影響力的禮貌理論”(Kdr & Haugh 2013: 56)。

第二節隱性禮貌策略及其相關研究

由以上第一節可見,隱性禮貌策略是B&L麵子理論中的五大策略之一。由於它是本書的中心,故本小節專門介紹隱性禮貌策略及其對後續研究產生的影響。為節省篇幅,下文有時將隱性禮貌策略簡稱為隱性策略,B&L(1987:19)也將其簡稱為offrecord strategies,甚至off record。與此相應,其他類型的禮貌策略有時也省略“禮貌”二字,如積極禮貌策略、消極禮貌策略分別簡稱為積極策略、消極策略。

B&L禮貌理論中涉及隱性策略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隱性麵子威脅行為的定義(1987:211):當一個交際行為不可能隻有一個明確的交際意圖時,就是隱蔽地實施的行為(A communicative act is done off record if it is done in such a way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attribute only one clear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the act)。它有別於“在語境中隻有一種可接受性理解”的公開策略(on record)(1987:19)。如果在場的交際者都認為某句話隻有一個明確的意圖,說話人就公開地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如I (hereby) promise to come tomorrow這句話。如果某句話有一個以上的明確意圖,使在場的交際者不清楚說話人究竟要表達哪種意圖,說話人就隱蔽地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如Damn, Im out of cash, I forgot to go to the bank today這句話,說話人可能隻是想陳述一個事實,也可能是想向聽話人借錢。由於至少存在兩個意圖,這句話隱蔽地實施了麵子威脅行為(1987:6869)。

第二,隱性策略用於降低麵子威脅程度(1987:60),其禮貌程度高於公開策略(即圖1.1中的on record),低於不威脅麵子的策略(即圖1.1中的dont do the FTA)。換言之,說話人依據權勢、社會距離和強加程度三個參數,對麵子威脅行為進行估算,對麵子威脅程度越高的言語行為,越傾向於使用隱性策略。

第三,公開威脅麵子的策略與隱性策略之間的分界線不易劃分。一方麵,“一些傳統的隱性策略如隱喻、反諷、反問等在使用中卻是公開的”;另一方麵,“規約性的間接請求(及其他一些言語行為)具備公開的隱蔽性”(onrecord offrecordness)(1987:212)。

第四,隱性策略的理解涉及兩個過程——觸發機製和推理模式:觸發機製很可能是違反Grice合作原則的四項準則;推理最重要的前提是保護麵子(1987:211212)。

第五,隱性策略包含15種子策略,它們按照所違反的Grice四項準則可分為四小類,如下圖1.2所示。第一類違反關聯準則,包含三種子策略,即暗示(give hints)、提供相關線索(give association clues)、預設(presuppose);第二類違反量準則,也包含三種子策略,即陳述不足(understate)、過度陳述(overstate)、同義反複(use tautologies);第三類違反質準則,包含四種子策略,即前後矛盾(use contradictions)、反諷(be ironic)、隱喻(use metaphors)、反問(use rhetorical questions);第四類違反方式準則,包含五種子策略,即模棱兩可(be ambiguous)、含糊不清(be vague)、過度歸納(overgeneralize)、取代聽話人(displace hearer)、省略(be incomplete, use ellipsis)。其中前三類因違反三項準則而產生會話含意;後一類因違反方式準則而表達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