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l Dutrait
Paris: Seuil2017
雖然從數量統計上看,莫言作品的法譯本與英譯本不相上下,但有不少研究者指出“法國是譯介莫言作品最多的國家”,“自1988年向公眾推出短篇小說《枯河》(La Rivière tarie)開始,法國就憑借其持續卓越的出版業績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張寅德:《莫言在法國:翻譯、傳播與接受》,劉海清譯,《文藝爭鳴》,2016年第10期。“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已經以絕對的優勢成為海外譯本最多的中國當代作家。另一個可能令很多人吃驚的事實是,在這些譯本中數量最多的並非英譯本,而是法譯本。”
杭零:《莫言在法國》,《文藝報》,2013年4月15日。“法國,是除中國本土以外,出版莫言作品最多的國家。莫言也是在法國被譯介最多的中國當代作家。”
周新凱、高方:《莫言作品在法國的譯介與解讀——基於法國主流媒體對莫言的評價》,《小說評論》,2013年第2期。“法國……是翻譯出版莫言小說最多的西方國家, 反過來說,莫言也成了法國人閱讀頻率最高的中國作家。”
袁莉:《從莫言作品在法國的譯介——談中國文學的西方式生存》,收入《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00頁。“作為擁有海外譯本最多的中國作家,莫言的作品法譯本數量最多。”
陳曦:《莫言作品在法國的譯介》,《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S1期。得出這一結論的原因是著眼於莫言作品的單行本譯介情況,前麵英譯本統計中有自我譯介的、在國內《中國文學》英文雜誌上發表的兩個短篇。綜合來說,莫言作品的法文翻譯要比英文翻譯多。
莫言的法譯小說主要由瑟伊出版社(Seuil)、菲利普·畢基耶(Philippe Piquier)出版社出版,此外還有“觀點”(Points)係列的袖珍版,而被稱為法國出版界“四大巨頭”之一的瑟伊出版社幾乎收攬了莫言的所有小說。譯者有尚德蘭(Chantal ChenAndro)、諾埃·杜特萊(Nol Dutrait)等著名的法國漢學家。名家翻譯、名出版社出版保證了莫言小說法譯本的發行和閱讀。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張寅德曾說道,莫言作品在法國“發行量越來越大”,“發行冊數接近7000,還不包括書店裏‘觀點’(Points)係列的袖珍版本”,莫言在法國被貼上“外國權威作家的標簽”。
張寅德:《莫言在法國:翻譯、傳播與接受》,劉海清譯,《文藝爭鳴》,2016年第10期。正如莫言在英語世界得到葛浩文的即時關注一樣,他的作品在法國也得到跟蹤翻譯。比如,莫言的小說《蛙》2009年在國內出版,法譯本2011年就出版發行。法國出版社的這種跟蹤製度大大縮短了莫言新作與法語讀者見麵的時間。
莫言作品在法國的全麵譯介是由法國出版業有利的大環境和莫言自身雙重原因促成的。較之歐洲其他國家,法國比較重視引進外國文學和文化,法國出版的翻譯文學數量要高於英、美、德等國家。法國不少出版社願意甚至積極主動地出版譯成法語的外國文學作品,其中不少出版社譬如在出版界享有盛名的瑟伊出版社、南方書編出版社(Actes Sud)、伽利馬出版社(Gallimard)等,都有外國文學出版計劃。南方書編出版社推出“中國文學叢書”(Lettres chinoises),伽利馬出版社設有“認識東方叢書”(Connaissance de lOrient)和“中國藍叢書”(Bleu de Chine),持續關注、引進中國文學作品。瑟伊出版社致力於發現外國大作家,畢基耶出版社“要在介紹亞洲文學方麵別樹一幟”
祝一舒:《翻譯場中的出版者——畢基埃出版社與中國文學在法國的傳播》,《小說評論》,2014年第2期。。良好的出版環境為莫言小說在法國的成功譯介提供了極好的條件。不僅如此,法國還有專營亞洲圖書的書店,比較知名的一個是鳳凰書店(Phénix),另一個是友豐書店(You Feng)。暢通的銷售渠道為莫言的法譯小說得到法國人的接納創造了良好的契機。
法國的新聞媒體也為傳播莫言的小說、擴大莫言的知名度錦上添花。法國國家級日報像《世界報》(Le Monde)、《費加羅報》(Le Figaro)、《解放報》(Libération),提供文學信息的周刊如《新觀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和《快報》(LExpress),專業讀書雜誌如《文學雜誌》(Magazine Littéraire)、《閱讀》(Lire)等,向公眾發布出版信息,刊登作家訪談。網絡傳媒關注中國作家的最新動態,比如網絡版報紙《街頭89》(Rue 89)多次報道莫言,甚至讓他登上頭條。法國媒體也對中法文化交流事件進行積極報道。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舉辦圖書沙龍時,《世界報每周書評》(Le Monde du livre)、《文學半月刊》(La Quinzaine littéraire)、《解放報》 上的書籍專欄以及《文學雜誌》等,專門刊發中國文學特刊,莫言作為前往參加“中法文化交流年”的中國知名作家,受到法方關注。法國的“中國文學全書”、“世界文學辭典”、“綜合百科全書”等,都收錄有“莫言”詞條。
從莫言自身來講,除了其作品本身的魅力(這是莫言小說在不同語種中得到譯介的共性因素)外,他對法國文學有真誠的愛好和精妙的領悟,他曾閱讀了司湯達、巴爾紮克、莫泊桑、左拉、普魯斯特、米歇爾·圖爾尼埃等法國名家以及新小說派的作品。有研究者指出,莫言的創作中閃現著“法國新小說的技巧”,其小說《蛙》“融入了薩特的戲劇藝術”。
張寅德:《莫言在法國:翻譯、傳播與接受》,劉海清譯,《文藝爭鳴》,2016年第10期。莫言對法國文學的大量閱讀以及吉光片羽的化用,增強了法國讀者對其作品的親近感。親近感建立起了解的願望,了解的願望引領法國讀者走進莫言建構的異域文學王國,領略一處處獨異的文學風景。這些都令莫言在法國的文學威望與日俱增。
西班牙語作為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適用範圍較廣。因而,莫言小說的西班牙語譯本也是考察其作品在西方傳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麵。截至目前,莫言有10多部小說被譯成西班牙語出版。
表1.3莫言作品西班牙語翻譯統計
序號中文名
西班牙文名譯 者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1
《紅高粱》
Sorgo Rojo
Ana Luisa
Poljak Zorzut
Barcelona:
El Aleph1992
2002
2009
2012
Barcelona:
Muchnik1992
Mexico: El
Aleph1992
2012
續表
序號中文名
西班牙文名譯 者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紅高粱家族》El clan del
Sorgo Rojo
Blas Piero
MartínezMadrid:
Kailas2016
2
《豐乳肥臀》
Grandes pechos
amplias caderasPariano
PeyrouMadrid:
Kailas2007
2012
2013
3
《天堂蒜
薹之歌》
Las baladas del ajo
Carlos Osseés
Madrid:
Kailas2008
2012
2013
4
《生死疲勞》
La vida y la muerte
me están desgastando
Carlos Osseés
Madrid:
Kailas2009
2012
2013
5
《酒國》
La República
del vino
Cora Tiedra
Madrid:
Kailas2010
2012
2013
6
《蛙》
Rana
Li Yifan
Madrid:
Kailas2011
2012
2013
7《師傅越來
越幽默》Shifu, harías
cualquier cosa
pordivertirte
Cora Tiedra
Madrid:
Kailas2011
2012
2013
8
《變》
Cambios
AnneHélène
Suárez Girard
Barcelona:
Seix Barral
2012
2013
2014
Santiago:
Planeta
Chilena2013
2014
9《四十一炮》Boom!Li YifanMadrid: Kailas2013
10《十三步》Trece pasosJuan Joseé
CiruelaMadrid:
Kailas2014
2015
11《檀香刑》El suplicio del
aroma de sándalo Blas Piero
MartínezMadrid:
Kailas2014
12《紅樹林》El manglarBlas Piero
MartínezMadrid:
Kailas2016
莫言小說西班牙語翻譯的特點之一是相當一部分是從英譯本轉譯的,轉譯主要發生在2011年之前,像《豐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酒國》、《師傅越來越幽默》等, 都是從葛浩文的英譯本轉譯成西班牙語的。轉譯一方麵說明葛浩文的譯本在西方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另一方麵也會發生二次變形,影響翻譯質量,因為這種“間接翻譯形式”容易增加誤譯,加重西班牙語讀者的誤讀。莫言小說西班牙語翻譯的第二個特點是譯者分散,上述12部作品由8位譯者完成,其中既有資深譯者,也有缺乏翻譯經驗的新手。為減少譯文的生澀,出版社為個別母語是漢語的譯者安排了母語為西班牙語的譯者進行校對。基於以上兩個特點,莫言小說的西班牙語翻譯有三種形式:一是漢語—英語—西班牙語轉譯,二是漢語—西班牙語合作翻譯,三是漢語—西班牙語直譯。2011年以後,則多采取第三種翻譯形式。
另外,從出版情況來看,莫言小說的西班牙語譯本主要由商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與莫言小說在英語世界和其他語種中多由譯者發起譯介不同,西班牙語譯本是由出版社發起的商業行為,是出版社定下來作品後去尋找譯者翻譯。譯者在譯本選擇上的被動性無疑會影響翻譯質量,因為譯者可能不是莫言作品的真誠愛好者,對於其中傳達的中國文化蘊含難以精準把握。再加上出版社為了市場需求和贏利目的,對譯者的翻譯進行調整、刪減,誤傳誤遞在所難免。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讀者閱讀的檢驗和翻譯實踐的深化,莫言小說在西班牙語中的轉譯現象會逐漸消失,由漢學家擔綱的直譯會成為主要譯介模式。
與英文和法文相比,莫言小說譯成德文的數量要少得多,但就中國當代文學在德國的譯介來看,莫言仍屬最受德國讀者歡迎的中國當代作家之一,尤其是他的長篇小說。
表1.4莫言作品德語翻譯統計
序號
中文名
德文名
譯 者
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1
《紅高粱家族》
Das rote Kornfeld
Peter
Weber
Schfer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 1993
1995
Zürich:
Unionsverlag
2007
2010
2012
2013
2
《天堂蒜
薹之歌》
Die
Knoblauchrevolte:
Roman
Andreas
Donath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1997
1998
Zurich:
Unionsverlag 2009
2012
3《枯河及
其他小說》 Trockener Flu und
andere GeschichtenSusanne
Hornfeck u.aDortmund:
Projekt
Verlag
1997
4
《酒國》
Die
Schnapsstadt:
Roman
Peter
Weber
Schfer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
2002
Zürich:
Unionsverlag2005
2012
5
《檀香刑》
Die
Sandelholzstrafe:
Roman
Karin BetzFrankfurt am
Main; Leipzig:
Insel Verlag2009
2010
2012
6
《生死疲勞》
Der berdruss
Martina
Hasse
Bad Honnef:
Horlemann2009
Berlin:
Horlemann2012
Zürich:
Unionsverlag2012
續表
序號
中文名
德文名
譯 者
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7
《蛙》
Frsche
Martina
Hasse
München:
Hanser2013
München:
Taschenbuch
Verlag2014
以上莫言作品的德語翻譯全部出自德國漢學家之手,而且全部直接譯自漢語,沒有從英文轉譯的現象,這體現了德國人一貫的嚴謹。莫言將曆史、現實、奇幻、神怪冶於一爐的創作,加上他極具創意的敘事手法,贏得了德國讀者的喜愛。
除了英、法、德、西班牙語這些西方重要語種外,莫言小說的俄語、瑞典語翻譯也值得一提。
在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隻有少量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節選譯成俄語。據學者王樹福統計,主要有短篇小說《姑媽的寶刀》、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和《酒國》節選,
王樹福:《遙遠的與陌生的:俄羅斯人眼中的莫言》,《中華讀書報》,2013年1月2日。
沒有完整的長篇小說譯成俄語。此時,俄國讀者對莫言是陌生的,對其作品也難以形成整體印象。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推動了其小說的俄語翻譯。先是漢學家葉果夫(И.А. Егоров)翻譯的《酒國》(Страна Вина)全譯本於2012年由聖彼得堡安芙拉(Амфора)出版社出版。該小說出版時恰逢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首次發行的3000 冊很快售罄,出版社隨即加印。2013年,安芙拉出版社又出版了葉果夫翻譯的《豐乳肥臀》(Большая грудь, широкий зад),發行量達到12000冊。2014年,娜塔莉亞·弗拉索娃(N. Vlasova)翻譯的《變》(Перемены)全譯本由埃克斯莫(Эксмо)出版社出版。同年,安芙拉出版社出版了葉果夫翻譯的《生死疲勞》(Устал рождаться и умирать)。可以看出,莫言的俄語譯者主要是漢學家葉果夫,在4部完整的俄譯本中,有3部長篇是他翻譯的。葉果夫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東方學係,多年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翻譯工作,對中國當代文學評價甚高。在接受俄羅斯網絡媒體Fontanka采訪時,他曾表示中國除了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外,許多當代作家還創造出了世界級的文學作品。葉果夫對莫言小說的翻譯讓俄語讀者發現了莫言奇異的文學世界。
從以上莫言作品的俄語翻譯情況來看,存在著翻譯數量少、譯介周期長的特點。相比英語、法語中的二三十個莫言小說譯本,與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對莫言小說的翻譯並不多,就筆者目力所及,目前為止隻有4本長篇小說譯成俄語出版,而在域內域外廣受關注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等,還沒有俄語譯本。再者,從莫言小說在國內首次出版,到翻譯成俄語在俄羅斯出版,時間跨度較長。《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變》的中文本分別於1992年、1995年、2006年、2009年出版,被譯成俄語是在8到10年之後。不過可喜的是,莫言在俄羅斯已有了“禦用”的漢學家譯者,翻譯與傳播的前景看好。
瑞典語譯本對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中很少有懂漢語的,莫言的作品需要借助翻譯才能為他們所知,而由瑞典皇家文學院主持評選這一獎項對於外國作家來說,是否有瑞典語譯本就成了文學織錦上的幸運花朵。所幸的是,莫言遇到了他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就有3部作品被譯成瑞典語出版,即《紅高粱》(Det rda fltet, Stockholm: Tranan, 1997,1998年再版),《天堂蒜薹之歌》(Vitlksballaderna, Stockholm: Tranan, 2001),《生死疲勞》(Ximen Nao och hans sju liv \/ versttning frn kinesiska, Stockholm: Tranan, 2012),這三部譯作均出自陳安娜之手,由瑞典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獲得諾獎後,陳安娜被稱為莫言“背後的外國女人”
肖水來、張琪:《莫言“背後的外國女人”陳安娜——兼論中國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和他生命中的“貴人”
陳魯民:《莫言的五個貴人》,《思維與智慧》,2013年第5期。 。
的確,在把莫言作品推向世界、助力莫言走上諾貝爾文學獎領獎台的過程中,陳安娜功不可沒,她那保持原汁原味的高質量譯本,她那高超的漢語水平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讓瑞典語讀者和諾獎評委認識了一個本真、深刻、獨異的莫言和他的“文學共和國”,並以至高的榮譽為其加冕。
除上述語種外,莫言的作品還有很多被翻譯成了歐洲其他小語種。
表1.5莫言作品歐洲其他小語種翻譯統計
作品
中文名
翻譯語種
譯名
譯者
出版社出版、重印、
再版時間
《酒國》
波蘭語
Kraina wódki
Katarzyna
KulpaWydawnictwo
W. A. B
2006
匈牙利語Szeszfld Kartonalt Noran Libro
Kft 2013
羅馬尼亞語T,ara vinului
Luminit,a
BlanHumanitas
Fiction2014
意大利語
Il Paese dellalcol Silvia
Calamandrei;
Maria Rita
Masci
Einaudi
2015
捷克語Zemeě alkoholu
Denis Molcˇanov Mladaé fronta2015
續表
作品
中文名
翻譯語種
譯名
譯者
出版社出版、重印、
再版時間
《生死
疲勞》
意大利語Le sei reincarnazioni
di Ximen Nao
P. Liberati
Einaudi
2009
羅馬尼亞語Obosit de viat,,
obosit de moarteDinu LucaHumanitas
Fiction2012
2013
挪威語Livet og dden
tar rotta p megBrit SthreGyldendal2013
芬蘭語Seitseman
elamaaniRiina VuokkoOtava2013
保加利亞語Умора живот
и смъртHinov Petko Летера 2014
塞爾維亞語Umoran od zˇivota
i smrtiZoran
SkrobanovicéLaguna2014
《豐乳
肥臀》
意大利語
Grande seno,
fianchi larghiG. TrentinEinaudi2001
2006
波蘭語Obfite piersi,
pelne
biodraKatarzyna
Kulpa
Wydawnictwo
W. A. B2007
2016
挪威語Store bryster og
brede hofter Brit SthreGyldendal2012
捷克語Krevan líko Denis
MolcˇanovnMladá fronta 2013
《天堂
蒜薹
之歌》
丹麥語Hvidlgsball
adernePeter
DamgaardBatzer2013
羅馬尼亞語Baladele
usturoiului din
Paradis Luminit?偫a
BaˇlanHumanitas
Fiction2013
意大利語Le canzoni
dellaglio Einaudi2014
塞爾維亞語Balade o
belom luku Sonja
Zidverc
LekicéPortalibris2014
續表
作品
中文名
翻譯語種
譯名
譯者
出版社出版、重印、
再版時間
《紅高粱》
意大利語Sorgo rossoR. LombardiEinaudi2004
荷蘭語Het rode
korenveld
Peter
Nijmeijer
Jan De Meyer
Ooievaar1996
1997
Pockethuis2003
De Geus2015
羅馬尼亞語Sorgul ros,u
Dinu LucaHumanitas
Fiction2006
2008
2012
丹麥語De rde marker
Peter
Damgaard
Batzer2016
2017
《變》
羅馬尼亞語SchimbareaDinu LucaSeagull2010
克羅地亞語
PromjaraKarolina
vencbir
BouazzaFraktura
2013
《蛙》
阿爾巴尼亞Bretkosa Iljas SpahiuOnufri2013
塞爾維亞語ZabeAna
JovanovicBeograd, Sr.2013
《檀香刑》
意大利語Il supplizio del
legno di sandaloP. LiberatiEinaudi2004
2007
荷蘭語De
sandelhoutstrafSilvia
MarijnissenDe Geus2015
從以上列表可以看出,歐洲這些小語種國家對莫言作品的翻譯首先和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很大關係。獲獎之前,他的作品隻有零星幾部譯介過去,獲獎之後數量激增。這也符合文學跨域傳播的規律,人們總是青睞那些獲得國際大獎的文學作品,將其作為了解異國文學的捷徑。君不見,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之後,國內的出版社就會在短時間內推出獲獎者作品的中譯本。正所謂“東學西學,道術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其次,很多國家都是直接從中文將莫言的作品翻譯過去的,而不是經英語轉譯,並且盡可能地保持原著的風貌。這反映出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於翻譯作品逐漸達成了共識:從作品的母語直接翻譯是成就優質翻譯的前提。最後,莫言的主要作品都在這些語種中得到了翻譯。不僅獲諾獎過程中提及的《蛙》、《酒國》、《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等因獲獎效應得到翻譯,其他在國內和英語圈、法語圈產生較大影響的《天堂蒜薹之歌》、《紅高粱》、《檀香刑》,也得到了譯介。《變》因帶有自傳色彩也引起譯者和出版社的關注,因為從這部作品中他們能夠更多地了解莫言作為一個作家的經曆和思想,對於理解他的作品有一定幫助。因此,這些國家對莫言作品的翻譯既有對諾獎效應的追逐,也體現了他們的理性審視和自主選擇。
第二節莫言作品在東方世界的傳播
莫言的作品不僅在西方國家有著廣泛的譯介,在東方的日本、越南、韓國也有大量的翻譯。“紅高粱”、“天堂蒜薹”蕩漾在東方的大地上,酒香飄灑在東方的沃土中,豐乳肥臀的女人、雷厲風行的鄉村醫生行走在東方的朝陽裏,蕩氣回腸的“貓腔”響徹東方的雲水間,六世輪回的西門鬧歡騰在東方的國度裏,紅蘿卜的精靈跳躍在東方的光影裏。
日本是較早譯介莫言作品的國家。從1988年《枯河》被譯成日語開始,他的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小說選集便陸續被翻譯成日語出版。目前,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了日譯本,具體列表如下。
表1.6莫言作品日語翻譯統計
序號
中文名
日文名
譯者\/編者
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1《枯河》枯れた河井口晃《季刊中國現
代小說》1988年
第5期
2《紅高粱》赤い高粱井口晃
德間書店1989
岩波書店2003
續表
序號
中文名
日文名
譯者\/編者
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3
《秋水》秋の水藤井省三《發現》1989年
第13號
《秋水》收入
《中國幻想小
說傑作集》中國幻想小説傑
作集藤井省三\/
竹田晃
白水社
1990
4《紅高粱》續続·赤い高粱井口晃
德間書店1990
岩波書店2013
5《來自中國農
村——莫言
短篇小說集》 中國の村から·莫
言短篇集藤井省三
長堀祐造
JICC出版局
1991
6《蒼蠅·門
牙》收入《中
國幽默文學
傑作選》蝿·前歯\/
中國ユー
モア文學傑作選
藤井省三
白水社
1992
7《懷抱鮮花的
女人》
收錄《透明的胡蘿卜》、《蒼蠅·門牙》、《懷抱鮮花的女人》,以及莫言專訪《從中國農村和軍隊走出來的魔幻現實主義》。花束を抱く女藤井省三JICC出版局1992
8《神嫖》收錄
《世界文學前
沿 4·鄉愁》女郎遊び
世界文學
のフロンティア4 ノ
スタルジア
藤井省三
岩波書店
1996
9《酒國》酒國―特捜検事丁
鈎児の冒険藤井省三
岩波書店1996
10《石磨》石臼立鬆昇一《季刊中國現
代小說》1997年
第38期
11《良醫》、《辮子》
收入《現代中
國短篇集》良醫者、お下げ髪\/
現代中國短編集
藤井省三
平凡社
1998
12《豐乳肥臀》豊乳肥臀(上下)吉田富夫平凡社1999
2014
續表
序號
中文名
日文名
譯者\/編者
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13《拇指銬》指枷
立鬆昇一《季刊中國現
代小說》2001年
第54期
14《師傅越來越
幽默——莫
言自選中短
篇集》
收入《師傅越來越幽默》、《長安大道上的騎驢美人》、《藏寶圖》、《沈園》、《紅蝗》,以及莫言給該選本寫的後記《我想拒絕成熟》。
至福の時莫言中短
編集
吉田富夫
平凡社
2002
15《檀香刑》白檀の刑(上下)吉田富夫中央公論新社2003
2010
16《白狗秋千
架——莫言自
選短篇集》
收入《大風》、《枯河》、《秋水》、《老槍》、《白狗秋千架》、《蒼蠅·門牙》、《淩亂戰爭印》、《奇遇》、《愛情故事》、《夜漁》、《神嫖》、《姑媽的寶刀》、《屠戶的女兒》、《初戀》。白い犬とブランコ
莫言自選短編集
吉田富夫放送出版
協會
2003
17《掃帚星》疫病神立鬆昇一《季刊中國現
代小說》2005年
第70期
18《四十一炮》四十一炮(上下)
吉田富夫中央公論新社2006
19《生死疲勞》転生夢現(上下)吉田富夫中央公論新社2008
20《月光斬》月光斬立鬆昇一《中國現代文
學》2009年
第 3期
21《狗文三篇》,
收入《伊琳娜
的禮帽·中
國現代文學
選集》犬について三篇\/
イ
リーナの帽子·中
國現代文學選集立鬆昇一\/
東
亞文學論壇
日本委員
會編
トランスビ
ュー
2010
22《蛙》蛙鳴吉田富夫中央公論新社2011
23《澡堂》
《紅床》小説二題
吉田富夫《新潮》2011年
12月
續表
序號
中文名
日文名
譯者\/編者
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24《牛·築路》牛·築路菱沼彬晁岩波書店2011
25《普通話》普通話立鬆昇一《中國現
代文學》2012年
第 9期
26《天堂蒜
薹之歌》天堂狂想歌
吉田富夫中央公論新社2013
27《透明的紅蘿
卜:莫言珠玉
集》
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收入了莫言諾獎獲獎演說《講故事的人》、《透明的紅蘿卜》、《懷抱鮮花的女人》、《良醫》、《辮子》、《鐵孩》、《金發嬰兒》。透明な人參:
莫言珠玉集藤井省三朝日出版社2013
28《變》変長堀祐造明石書店2013
從上表的統計來看,目前莫言有9部長篇小說、6部小說集被譯成日語出版。此外,莫言還有一些篇目收入日本出版的中國文學選集、世界文學選集,另有一些短篇散布在日本的文學雜誌上。從譯者來看,藤井省三、吉田富夫、立鬆昇一成為莫言作品日語翻譯的中流砥柱,他們持續不懈的努力使莫言成為繼魯迅之後在日本翻譯最完整的中國作家,而且通過“譯後記”、“作品解讀”等副文本,幫助日本讀者更好地理解莫言的作品。比如,吉田富夫在《師傅越來越幽默——莫言自選中短篇集》日譯本中加上莫言本人的“創作意圖說明”,《豐乳肥臀》附上莫言“寫給日本讀者的話”。翻譯《檀香刑》時,為了更好地傳達出小說的音樂性,有些地方采用日本和歌的調子。這種強烈的目標語讀者意識無疑增進了日本讀者對莫言作品的接受,使得翻譯與接受形成良好的互動,有效拓展了莫言作品生命的寬度與廣度。
莫言作品在韓國也有著良好的譯介,基本上都是以作品單行本的形式出版的。
表1.7莫言作品韓語翻譯統計
序號中文名譯者\/編者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1
《紅高粱》
洪熹東文選出版社1989
沈惠英韓國文學與知性社1997
2014
2《紅高粱家族》樸明愛韓國文學與知性社2007
2013
3《懷抱鮮花的女人》
(小說集)李慶德韓國作家社1993
1993
4《酒國》樸明愛韓國書世界出版社2003
5《檀香刑》樸明愛韓國中央 M & B 出版社2003
6《豐乳肥臀》樸明愛韓國蘭登書屋2004
2007
7《食草家族》樸明愛韓國蘭登書屋2007
8《生死疲勞》樸明愛韓國創批出版社2008
9《莫言中短篇
作品精選集》沈揆昊韓國民音社2007
10《天堂蒜薹之歌》樸明愛韓國蘭登書屋2007
2008
11《四十一炮》樸明愛韓國文學與知性社2008
12《月光斬》(小說集)任洪彬韓國文學村2008
13《吃事兩篇》(散文)樸宰雨韓國民音社2008
14《師傅越來越幽默》
(小說集)任洪彬韓國文學村2009
15《蛙》沈揆昊和劉素英韓國民音社2012
16《十三步》任洪彬韓國文學村2012
17《變》文先善韓國生覺研究所2012
統計結果顯示,和莫言在許多國家的情況一樣,《紅高粱》是最先譯成韓語的作品。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莫言的主要長篇小說幾乎都有了韓譯本,他本人也曾多次訪問韓國,成為在韓國的中國當代權威作家。莫言在韓國的譯介也和中韓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關係。2007年,莫言有3部作品譯成韓語出版,而這一年恰逢中韓建交15周年,兩國政府層麵的努力對於莫言作品在韓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譯者來看,樸明愛無疑是韓國翻譯莫言作品最多的人之一,經她之手翻譯完成的莫言小說幾乎占了莫言韓譯作品的半壁江山。樸明愛是一位作家,目前為止她翻譯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酒國》、《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食草家族》等重量級作品,是韓語圈對莫言作品最有發言權的譯者。相較於其他譯者,作家身份的樸明愛對於莫言的作品有自己直覺、感性的理解,翻譯時難免會帶有更多創造性的叛逆。另一類譯者是熟悉中國文學、精通中國文化的韓國漢學家,如洪熹、任洪彬、沈惠英、沈揆昊、劉素英、文先善、樸宰雨等,他們一般供職於大學或研究所,將研究和翻譯結合起來。這類譯者的特點是在翻譯時更加忠實於原著,力求將源語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準確地傳遞出來。還有一類譯者不懂中文,通過第三方語言進行轉譯。李慶德就是這樣一位譯者,他本人精通日語,翻譯的莫言作品源本都是日語的。莫言的小說集《懷抱鮮花的女人》日譯本1992年出版,1993年李慶德譯成韓語的《懷抱鮮花的女人》就在韓國出版。鑒於他不懂中文而精通日語的事實,其韓譯本極有可能是從日譯本轉譯過來的。轉譯是一種特殊的創造性叛逆,是對原作的二度變形,譯者留下的主觀性痕跡更多,誤譯的可能性也更大。
越南對莫言格外青睞,他的作品在越南得到全麵而係統的譯介,從聞名海內外的《紅高粱》,到不太引人注目的《十三步》,從長篇、中短篇小說,到散文、雜文,都有越南語譯本。
表1.8莫言作品越南語翻譯統計
序號中文譯者\/編者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1《紅高粱》(短篇小說集)泰阮白聯
越南年輕出版社1999
2《紅高粱》黎輝蕭越南婦女出版社2000
3
《豐乳肥臀》
陳廷憲
胡誌明文藝出版社2001
2007
越南作家協會出版社2002
2003
4《檀香刑》陳廷憲越南婦女出版社2002
5《紅林樹》 陳廷憲越南文學出版社2003
6《天堂蒜薹之歌》陳廷憲越南文學出版社2003
7
《四十一炮》
陳廷憲越南文學出版社2004
阮氏泰越南勞動出版社2005
陳忠喜胡誌明市文藝出版社2007
8《酒國》陳廷憲越南作家協會出版社 2004
9《莫言小說集》黎褒越南文學出版社2004
10《什麼氣味最美好》阮氏泰越南勞動出版社2004
11《莫言——生活與創作》阮氏泰
越南文學出版社2005
12《莫言雜文》武算越南文學出版社2005
13《生蹼的祖先們》清惠
裴越洋越南文學出版社2006
14《透明的紅蘿卜》陳廷憲越南婦女出版社2007
15《生死疲勞》陳忠喜越南婦女出版社2007
16《十三步》 陳忠喜胡誌明市文藝出版社2007
17《戰友重逢》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2008
18《白棉花》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2008
19《歡樂》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2008
20《紅蝗》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2008
續表
序號中文譯者\/編者出版社\/雜誌出版、重印、
再版\/發表
時間
21《牛》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 2008
22《築路》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 2008
23《莫言散文選》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2008
24《蛙》陳忠喜越南文學出版社2010
25《變》 陳登黃越南文學出版社2014
從上述統計可以看出,將莫言作品譯成越南語的譯者有十位之多,這是其他中國當代作家所難以企及的,他們的越南語譯者一般是兩到三位,多者四位。這說明莫言的作品吸引了一批越南語譯者,也有可能的是,翻譯莫言的作品有助於提高他們在文學界的知名度。 在莫言作品的越南語譯者群中,陳廷憲和陳忠喜堪稱翹楚。陳廷憲將莫言的大部分代表性長篇小說譯成越南語,不僅如此,他也是翻譯中國當代文學的權威譯者,經他之手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幾乎都能引起越南讀者的關注。他對《豐乳肥臀》、《檀香刑》、《紅樹林》、《天堂蒜薹之歌》、《酒國》、《四十一炮》的成功翻譯引起了莫言小說越南語翻譯熱潮,吸引了一批譯者加入其中。陳忠喜翻譯了莫言的一係列短篇、中篇小說,長篇《生死疲勞》、《蛙》也出自他的譯筆。陳廷憲和陳忠喜二人一起將莫言在越南的影響托舉到任何其他中國當代作家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在越南,不僅莫言的譯者具有權威性,出版莫言譯本的出版社也都是出版行業裏的龍頭。莫言的越南語譯本大部分都是文學出版社和作家協會出版社出版的,這兩家出版社是越南的國家級出版機構,也是文學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出版社。能在這兩家出版社大量出版是莫言越南語譯本質量高的體現,為他贏得了良好的讀者信任度。另外,出版莫言譯本的婦女出版社和胡誌明市文藝出版社也是越南非常有名氣的出版社。這些出版社的聲譽資本有形無形地鼓蕩著莫言在越南所激起的波瀾,壯闊著莫言在越南影響力的河床。
為什麼莫言在越南一枝獨秀?哪些特殊的機遇成就了莫言在越南享有卓越外國作家的地位?根據阮氏明商的研究,首先是莫言的作品“滿足越南文學自我革新的需求”
阮氏明商:《論莫言小說對越南讀者的感召》,《南方文壇》,2016年第3期。。阮氏明商認為,越南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一直處於戰爭之中,戰爭期間,文學服從於政治的需要,人物塑造敵我分明,創作手法單一通俗,以達到鼓舞、引導大眾的目的。從20世紀 70年代後半期開始,越南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原先為戰爭服務的革命文學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新需求,讀者失去閱讀興趣,作家缺乏創作熱情。在這種情況下,越南新時期文壇
亟須革新。怎樣革新?來自域外的文學推動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一個國家越是在麵臨困境的時候,越容易從域外獲得滋養。越南文壇改革的態勢為莫言進入越南文學界提供了有利的背景,而莫言進入越南文壇的契機是1986年越南共產黨召開的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鼓勵進行文藝革新,走出文藝機械反映現實、為政治服務的舊套路,“從強調共性、注重宏大敘事的文學,轉變為強調個性、注重生活事件的文學”;“從統一性、一元性的文學,轉變為多元化的文學”。
阮氏明商:《論莫言小說對越南讀者的感召》,《南方文壇》,2016年第3期。莫言對曆史的個性化書寫,對農民生存現狀的關注,對現代創作技巧的運用,對人性的深入剖解,適應了越南文學革新的方向,成為越南文學革新的助推器之一。中越兩國相同的社會製度,相似的社會發展曆程,使得中國當代文壇的很多做法和成就,都值得越南文壇拿來作為映照自身的鏡鑒。而莫言作為中國當代作家的重要代表,引起越南譯者和讀者的熱切關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莫言激發了越南當代文學的革新,活躍了越南文壇的氛圍。他基於平民立場的曆史敘事,其幻覺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也被一些越南作家如阮輝涉、保寧、範氏懷等所借鑒。
另外,莫言的作品也引起了越南讀者的共鳴。2012年10月12日,越南著名作家武氏好就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接受采訪,他說:“我看到,很多越南讀者喜歡莫言作品……中國和越南的體製類似,所以,以往的那些不公之事、惡劣之舉能讓中國人痛苦,同樣也能讓越南人感同身受。所以,包括我在內的越南讀者在閱讀時都會產生共鳴。”
阮氏明商:《論莫言小說對越南讀者的感召》,《南方文壇》,2016年第3期。莫言作品所揭示的人在曆史動蕩中所遭受的深重苦難,人在殘酷環境裏所表現的強韌生命力,那些敢愛敢恨、性格鮮明的男人女人,打動了越南的讀者,引起他們的共情。他們敞開胸懷,張開雙臂,擁抱、接納異域作家莫言的小說,從中尋求對曆史的洞察、對人性的洞悉、對人生的洞明。
莫言作品不論在西方世界還是東方國家都得到了大量譯介,帶動了國際上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接受。從譯介主體來看,主要是他者譯介。具體來講,各國的漢學家構成莫言作品海外譯介的主力軍。英譯者葛浩文,法譯者尚德蘭、杜特萊,德譯者郝慕天(Martina Hasse)、白嘉琳(Karin Betz),瑞典語譯者陳安娜,俄語譯者葉果夫,日本的吉田富夫、藤井省三,韓國的樸明愛,越南的陳廷憲、陳忠喜等,都是將莫言推向世界的英雄。這些譯者除樸明愛是小說家兼翻譯家,其他均是漢學家,他們以自己出色的漢語功底和對中國文化的深諳其道,讓莫言的“中國故事”成為“世界故事”,使莫言的高密東北鄉成為感動世界的天地大舞台。
就譯介模式來說,莫言的作品主要由漢學家獨立譯介。這種譯介模式雖然有利於少數作家的作品傳播到國外,但主要是等待漢學家的“發現”和“興趣”,對於中國文學的整體對外譯介來說,缺乏主動性。而精通漢語和中國文化,同時又喜愛中國文學的漢學家為數並不多,依賴他們承擔起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龐大工程顯然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不過,漢學家對莫言作品的成功譯介仍然給我們以啟發,在爭取乃至培養更多的漢學家加入中國文學“走出去”隊伍的同時,我們也應摸索其他的譯介模式,比如積極培養我們自己的本土譯者,尋求中外合作譯介,即國外漢學家和國內學者合作翻譯,以漢學家為主,中國學者為輔,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
從譯介效果來看,莫言的小說譯本不僅收藏於國外的高校圖書館和研究機構,而且進入了社區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莫言作品的影響開始深入外國的普通民眾中。據何明星教授統計和研究,早在2012年的加利福尼亞,《紅高粱家族》在美國社區、州郡公共圖書館的收藏量,就超過了在大學圖書館的收藏量。
何明星:《莫言作品的世界影響地圖——基於全球圖書館收藏數據的視角》,《中國出版》,2012年11月上。而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在美國星羅棋布,是美國民眾汲取知識的基本場所。這表明莫言的小說已經進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代表著曾長期處於小眾化、邊緣化的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地位開始發生改變。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收藏量和銷售量都有很大增長,莫言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第三節序跋在莫言作品海外傳播中的作用
對於莫言作品海外成功傳播的原因,學者有見仁見智的論述,比如好的翻譯、對世界文學的吸納、張藝謀電影《紅高粱》的先行效應、藝術上的不斷創新、西方批評家和漢學家的大力推動、適合西方口味的敘事方式
參見薑智芹:《中國新時期文學在國外的傳播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第105—110頁;劉江凱:《認同與“延異”——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接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39—245頁;邵璐:《莫言小說英譯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11年第1期。等,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莫言作品在海外的傳播。除此之外,筆者在此想要探討的是:序和跋在莫言小說域外接受中的重要作用。
序跋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備的序跋“由作者的自序自跋、譯者的序言附記以及批評者的相關評論文字共同構成”,“承載著作家詮釋、譯者推介以及批評者評論的多重媒介和重要語境”,
王玉春:《詮釋與認同——序跋的媒介功能與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11年4月。對於作品的海外傳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麵我們結合莫言小說中的序與跋,以及其英譯小說的封麵和封底評語、譯者的話及附言簡介,看一看這些信息如何與文本互動、勾連,從而在跨文化對話中使莫言的作品更容易獲得海外讀者的接受與認同。
首先,序跋對於海外讀者起著價值引導與審美培養的作用。序與跋——不論是作者的自序、後記還是譯者的話抑或出版社印在封麵封底上的評價,都是為讀者而作,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莫言的英譯作品基本上由英美兩國的商業出版社出版,如美國的維京出版社、拱廊出版公司、企鵝出版集團,英國的哈米什·漢密爾頓出版社、梅休因出版公司、海鷗出版社等。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出版社自然十分關注讀者的趣味、愛好和需求,因而在莫言小說英譯本的封麵和封底上刊登的評價絕大部分都是對作品價值和作者成就的充分肯定,甚至是高度評價。這些評價往往出自名家之口,且多數刊登在知名報刊上,以名家、名刊、大報的強大信譽增強作品的價值信任度和對讀者的吸引力。
《紐約時報》上的評語“莫言是中國最好的作家之一”出現在《天堂蒜薹之歌》、《師傅越來越幽默》、《酒國》的封麵和封底上;《紅高粱家族》的封底醒目地刊登著《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上的話:“莫言……以其卓越的才華,用深情的文字,重現了那段彌漫著炮火、血腥和死亡氣息的生活。”《酒國》封底上是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的讚語:“莫言在世界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塑造的人物具有震撼力,性感而又本真;他講述的故事驚人而又帶有史詩性。”
Mo Yan, The Republic of Wine: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0, back cover.《師傅越來越幽默》封底上印著加拿大著名漢學家杜邁克(Michael S. Duke)的評價:莫言“正越來越顯示出他作為一個真正偉大作家的潛力”。 而2013年出版的《檀香刑》英文版封麵上醒目地印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字樣。“最好的作家”、“卓越的才華”、“在世界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偉大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些字眼對於那些對中國文學知之不多但又渴望了解中國的異域讀者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這些評價不僅彰顯著莫言非凡的創作才華,也是引導域外讀者閱讀中國文學中優秀之作的密碼。
相對於作家,封麵封底上對作品的不吝讚美更能激發起異域讀者的閱讀熱忱。《紅高粱家族》作為莫言第一部被推介到英語世界的小說,如何吸引西方讀者的注意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為一方麵,在該書英文版麵世的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新時期作家的作品還不太為西方人所知;另一方麵,莫言在世界上也沒有今天這樣高的知名度。要想讓素不熱愛翻譯文學的西方人接受異域文學,就得在“第一印象”上下點功夫。因而《紅高粱家族》的封麵、封底上印滿了高度評價性的話語:“非凡、抒情、令人陶醉”(《舊金山紀事報》);“現代文學中最與眾不同、最有影響力的小說之一”(《紐約日報》);
Mo Yan, Red Sorghum: A Family Saga,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front cover.“莫言的小說會打動美國讀者的心靈,就像昆德拉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一樣”(譚恩美)。
Mo Yan, Red Sorghum: A Family Saga,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back cover.知名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傾力推薦和美國大報《紐約日報》、《舊金山紀事報》的熱情頌揚,發揮了“見微知著”的良好“第一印象”。目前來看,《紅高粱家族》堪稱莫言英譯作品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早在2005年,該小說的英譯者葛浩文就說:“莫言的《紅高粱》12年來一直未絕版,銷路該算很不錯。”
舒晉瑜:《十問葛浩文》,《中華讀書報》,2005年8月31日。世界各國圖書館收藏數量僅次於《紅高粱家族》的《生死疲勞》,其英文版封麵上則印著《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的評價:“感人至深,具有獨創性……講述了一個宏大、殘酷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
Mo Ya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8, front cover. 簡潔而不失誘惑力的評語為異域讀者提供了進入該作品的門徑,其中隱現的吉光片羽引導著該小說從文學本文向文學作品轉化,因為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小說在沒有閱讀之前隻是一個充滿圖式化結構的本文,讀者的閱讀才能促成它向文學作品的轉變,文學作品的價值最終是由讀者完成的。
序和跋除了對讀者進行正向的價值引導外,還有培養讀者群的作用。莫言作品的主要英譯者葛浩文深諳歐美讀者的閱讀趣味,他說美國讀者喜歡政治“多一點”的中國小說。很多西方讀者在閱讀中國小說特別是當代小說時,有一種政治性解讀的偏好,而莫言小說自序中對政治的提及滿足了這類讀者的閱讀期待。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葛浩文雖然沒有全文譯出莫言的自序,但譯出了下麵這段話放在正文的前麵:“小說家總是想遠離政治,小說卻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說家總是想關心‘人的命運’,卻忘了關心自己的命運。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同樣,莫言在《酒國》的“酒後絮語——代後記”中也談到諷刺政治的問題:“當今社會,喝酒已變成鬥爭,酒場變成了交易場,許多事情決定於觥籌交錯之時。由酒場深入進去,便可發現這社會的全部奧秘。於是《酒國》便有了諷刺政治的意味,批判的小小刺芒也露了出來。”
莫言:《酒後絮語——代後記》,見《酒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第343頁。
一般來說,序和跋以及小說正文前的題記等是讀者先於正文要看的,如果這些文字中提到讀者關心的內容,那麼他對小說文本的期待就格外強烈,滿足求知欲的心理會令他迫不及待地去閱讀小說。
莫言的小說不僅通過序跋培養了一批有政治性解讀偏好的西方讀者,還吸引了一批對中國民間文化感興趣的域外讀者。本土性是作品走向國外的必備因素,正所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莫言的作品以鮮明的民族性贏得了海外讀者的喜愛。比如他在《檀香刑》的後記中寫道:“就像貓腔不可能進入輝煌的殿堂與意大利的歌劇、俄羅斯的芭蕾同台演出一樣,我的這部小說也不大可能被鍾愛西方文藝、特別陽春白雪的讀者欣賞。就像貓腔隻能在廣場上為勞苦大眾演出一樣,我的這部小說也隻能被對民間文化持比較親和態度的讀者閱讀。”
Mo Yan, Sandalwood Death: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orma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3, p. 328.這段話明確說出了《檀香刑》的隱含讀者,讓那些意欲通過閱讀中國文學作品了解中國民間文化的域外讀者找到了一塊寶藏。山東高密的民間藝術貓腔通過《檀香刑》走進海外讀者的心田,中華文化也借助文學作品傳播到了國外。
其次,序跋有助於作品的信息傳遞,能起到互文映照的作用。序和跋中涉獵最多的恐怕就是與正文有關的信息,包括故事背景、人物、情節、主題、結構、敘事方式、寫作緣起、譯本依據的中文版本、翻譯時遇到的挑戰、向異域讀者所做的必要說明等。這些信息與正文構成千絲萬縷的互文關係,給讀者提供了一把打開閱讀之門的鑰匙。
人物、情節和環境作為小說的三大要素,自然會在序跋中提及或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環境就是小說的背景,英譯本《紅高粱家族》正文前的內容簡介就向英語讀者介紹了小說的背景:“故事發生在中國20世紀30年代那個動蕩的曆史時期。一方麵,中國人民同仇敵愾,頑強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麵,中國內部不同黨派之間戰火不斷。”
Mo Yan, Red Sorghum: A Family Saga,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About the Book.”此處的背景介紹雖然簡短,但對讀者特別是異域讀者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西方讀者普遍對中國的曆史演進和社會發展缺乏了解,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紹,就會助長他們產生脫離中國曆史文化語境的想象性解讀。
對小說人物做簡明扼要的闡釋也是序跋的題中應有之義。葛浩文翻譯《酒國》時寫下了“譯者的話”,說裏麵的人物“完全沉迷於食、酒、性,字裏行間充滿了……奇人逸事”。
Mo Yan, The Republic of Wine: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0, “Translators Note.”莫言在《四十一炮》的後記“訴說就是一切”中進一步闡釋了主人公羅小通,葛浩文的英譯本也將之譯出:“有許多的人,在許多的時刻,心中都會或明或暗地浮現出拒絕長大的念頭……《四十一炮》……主人公羅小通……的身體已經成年,但他的精神還停留在少年……拒絕長大的心理動機,源於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源於對衰老的恐懼,源於對死亡的恐懼,源於對時間流逝的恐懼……小說作者……借小說中的主人公之口,再造少年歲月,與蒼白的人生抗衡,與失敗的奮鬥抗衡,與流逝的時光抗衡。”
莫言:“訴說就是一切——後記”,見《四十一炮》,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443—444頁。英文參見Mo Yan, Pow!, trans. Howard Goldblatt, London, New York, Calcutta: Seagull Books, 2012, Afterword: “Narration Is Everything.”莫言在這裏對主人公形象進行了延展性闡釋,與小說正文中的形象化敘述形成互補、互釋、互相印證的關係,不僅拓展了對主人公的理解,也對讀者起到邀約的作用,正如巴金在《〈序跋集〉再序》中所說的:“在書上加一篇序或跋就像打開門招呼客人,讓他們看見我家裏究竟準備了些什麼,他們可以考慮要不要進來坐坐。”
巴金:《講真話的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0頁。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和靈魂,不論是葛浩文在“譯者的話”裏對《酒國》中人物沉迷於食、酒、性的高度概括,還是莫言在《四十一炮》後記中對羅小通的精神哲思,這些都是對小說魅力的彰顯,是對隱含讀者的召喚。
情節是小說的骨架,序和跋中對小說情節的提示是吸引異域讀者的法寶。盡管文學作品吸引讀者的原因不一而足,但鍾情於情節是世界各國讀者的共相,情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是讀者永恒的追求。葛浩文在《豐乳肥臀》的譯者序中極為凝練地勾勒出小說的情節發展脈絡:“小說的很大篇幅帶領讀者走過動蕩亂象的六十年……
中國的曆史小說通常是凸顯重大的曆史事件,但在莫言的作品中,它們僅是小說人物金童、其幸存的姐妹、侄子侄女以及母親生命曆程的背景……通過對男主人公不留情麵、無恭維之辭的描繪,莫言要讀者注意的是人種的退化和中國人個性的迷失……亦即父權社會的跌落。最終,是女性(大部分並非全部)的性格力量為作品中灰暗的風景增添了一絲光亮。”
Howard Goldblatt, “Introduction,” Mo Yan,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 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的風雨曆程,再加上朝鮮戰爭、政治整肅、“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些西方人敏感的曆史事件,不難想見該導言對西方讀者的閱讀鼓動作用。
除了小說的三要素外,主題、結構、敘事方式、藝術風格等也是讀者希望從序跋中了解的信息。《四十一炮》後記中說:“在這本書中,訴說就是目的,訴說就是主題,訴說就是思想。訴說的目的就是訴說。”
莫言:《訴說就是一切——後記》,見《四十一炮》,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444頁。英文參見Mo Yan, Pow!, trans. Howard Goldblatt, London, New York, Calcutta: Seagull Books, 2012, Afterword: “Narration Is Everything”。一個熱心的傾聽者,一個懷有好奇心的讀者,一個有表達欲的人,會被這一連串的“訴說”所打動。他想諦聽這種訴說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來和自己的內心相比較,並在傾聽、情感投入的過程中獲得關於中國農村改革初期兩種勢力相互對抗、兩種觀念激烈衝突、人性發生裂變、人們思想上陷入混沌而又迷惘的審美觀感,同時,他也體驗一次訴說的狂歡,在審美體驗中回眸自己的童年。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對結構和敘事方式的熱衷培養了西方讀者對故事怎樣講的莫大興趣,莫言小說的序跋中對此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及。關於《紅高粱家族》,英文版的內容簡介中說:“莫言以嫻熟的閃回手法,真切地描繪了壯闊的高粱地上發生的駭人聽聞的事件。”
Mo Yan, Red Sorghum: A Family Saga,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About the Book.”同樣,葛浩文在“譯者序”中也指出莫言在《豐乳肥臀》中“熟練地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稱敘述視角,運用閃回倒敘以及其他巧妙的藝術手法。”
Howard Goldblatt, “Introduction,” Mo Yan,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 2004. 而對於《酒國》的結構更是讚賞有加:“這部小說充滿了爆炸力……在當代文學中並不多見;而結構之新穎獨創,更鮮有望其項背者。”
Mo Yan, The Republic of Wine: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0, “Translators Note.”真正吸引西方讀者的是那些不僅故事講得精彩,而且講述方法獨特的小說。莫言小說英文序跋中對結構、敘事方式的強調和讚揚,增添了西方讀者閱讀的砝碼,他們不僅要欣賞故事,還要從故事的講述方式中獲得美學探險。當然,莫言不是一味地使用現代主義技巧,續接中國文學傳統同樣是他致力的。在《檀香刑》後記中莫言這樣寫道:“在對西方文學的借鑒壓倒了對民間文學的繼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時尚的書。《檀香刑》是我的創作過程中的一次有意識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得還不夠到位。”
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第518頁。英文參見 Mo Yan, Sandalwood Death: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orma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3, “Authors Notes”。這裏的“撤退”主要指向中國文學傳統靠攏,西方讀者固然喜歡符合其閱讀定勢的作品,但他們同樣也有著對“異”和“不同”的追求,這種追求在閱讀他國文學作品時更加強烈。對“同”的要求是認同的起點,一旦有了基本的認同,“異”就成為深層的審美追求。通過閱讀莫言的小說能接近、探尋中國悠久的文學傳統,西方讀者何樂而不為。
寫作緣起也是讀者樂於了解的內容,它是觸發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也是啟發讀者閱讀、思考、想象的節點。莫言寫於2005年的《天堂蒜薹之歌》代後記中說,創作該小說的起因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起極具爆炸性的事件:“數千農民因為切身利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自發地聚集起來,包圍了縣政府,砸了辦公設備,釀成了震驚全國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創作著的家族小說,用了三十五天的時間,寫出了這部義憤填膺的長篇小說。”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年,第329頁。而“刺激了我的神經、觸發了我的靈感,使我動筆寫《酒國》的是一篇刊登在某家報刊的文章:《我曾是個陪酒員》”
莫言:《酒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342頁。。《檀香刑》“寫的其實是聲音。二十年前當我走上寫作的道路時,就有兩種聲音在我的意識裏不時地出現……第一種聲音節奏分明,鏗鏗鏘鏘,充滿了力量,有黑與藍混合在一起的嚴肅的顏色,有鋼鐵般的重量,有冰涼的溫度,這就是火車的聲音,這就是那在古老的膠濟鐵路上奔馳了一百年的火車的聲音……第二種聲音就是流傳在高密一帶的地方小戲貓腔……貓腔的悲涼旋律與離站的火車拉響的尖銳汽笛聲交織在一起,使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我感覺到,火車和貓腔,這兩種與我的青少年時期交織在一起的聲音,就像兩顆種子,在我的心田裏,總有一天會發育成大樹,成為我的一部重要作品”
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第513—518頁。英文參見 MoYan, Sandalwood Death: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orma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3, “Authors Notes”。。這些緣起或與作品直接相關,或是作品的延伸和拓展,不僅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也是讀者走向作家內心世界的一扇窗口,讓讀者感受到莫言是一個關注弱勢群體生存狀態、洞察生活萬象、能將童年記憶點成金石的作家。這些“文本外”的信息與小說文本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引導著讀者的閱讀興趣。
序跋中對譯本所依據的中文版本的交代,對異國文化習俗的解釋,對翻譯中遇到的挑戰的說明,對海外讀者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提示性,為他們接受異國文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紅高粱家族》和《天堂蒜薹之歌》都是根據台灣洪範書店的版本翻譯成英文的。
Mo Yan, Red Sorghum: A Family Saga,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About the Book”; Mo Yan, The Garlic Ballads: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1995, “Translators Note.”莫言小說的台灣版通常更完整,大陸有時則會根據出版要求,刪去部分內容。基於意識形態的不同,西方讀者往往對大陸出版時刪去的內容感興趣。中西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對此葛浩文在《天堂蒜薹之歌》英譯本的“人物稱呼指南”中,特意對中西方不同的姓名排列方式和稱呼習慣進行了說明:“漢語中的習慣是姓前名後,在中國農村,人們通常用姓,而不是名來稱呼。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人們多用親屬關係來稱呼,像大哥、嬸子、表哥等,即便是沒有血緣關係也如此稱呼。”
Mo Yan, The Garlic Ballads: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1995, “Character and Punctuation Guide.”這樣,英語讀者在閱讀這部小說時,就不會用自身的文化習俗來等量齊觀中國的文學作品,從而避免產生誤解、不解、偏見。
向異域讀者說明翻譯中遇到的挑戰有助於他們理解作品。葛浩文在《檀香刑》“譯者的話”中闡說了自己翻譯該小說時遇到的三大難題。首先,如何翻譯題目是一個挑戰。“‘檀香刑’直譯成英語是sandalwood punishment或sandalwood torture。但鑒於這是一部強調聲音、節奏、音調的小說,我感到這兩種譯法都不盡如人意。行刑者在行刑時會拖長音調喊出‘檀—香—刑’三個字,而在英語中,sandalwood已經用掉了三個音節。因此,我要在英語中尋找短一點兒的詞彙使其盡可能貼近漢語的表達,最後確定了Sandal—wood—death來對應漢語中的‘檀—香—刑’。”此外,莫言在小說後記中說,他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翻譯時如何做到讓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從不識字的屠夫到朝廷命官,都有自己不同的音調,是另外一個巨大的挑戰”。最後還有韻律問題。翻譯時為了做到貼切準確,“我窮盡了自己韻律節奏方麵的所有知識”
Mo Yan, Sandalwood Death: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orman: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3, “Authors Notes.”。這段“譯者的話”不僅讓讀者了解到譯者翻譯時的甘苦,也顯示了譯者的水平、能力和責任心,這是譯作質量的保證,是讀者讀到一部優秀譯作的保障。
最後,序跋對於作者的自我詮釋與形象塑造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序跋中隱含著作者的自我詮釋以及譯者對作者形象的塑造。莫言小說的序跋透露出他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富有批判精神的作家,是一位有著非凡的想象力同時又坦言受到外國文學影響的作家,是一位寫出世界性主題又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爭議性的作家。
莫言在《天堂蒜薹之歌》的代後記中說,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盡管文學日漸擺脫沉重的政治枷鎖的束縛,但作家們“基本上都感到纖細的脖頸難以承受‘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桂冠,瘦弱的肩膀難以擔當‘人民群眾代言人’的重擔……如果誰還妄圖用作家的身份幹預政治,用文學作品療治社會弊病,大概會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是寫了這部為農民鳴不平的急就章”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年,第330頁。。 在《師傅越來越幽默》的自序中他又強調說:“我是一個在饑餓和孤獨中成長的人,我見多了人間的苦難和不公平,我的心中充滿了對人類的同情和對不平等社會的憤怒,所以我隻能寫出這樣的小說。”
Mo Yan,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1, Preface “Hunger and Loneliness: My Muses.”這樣的小說即是帶有批判精神的小說,這種批判正如葛浩文所言:“是因為他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太深,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
Mo Yan, Red Sorghum: A Family Saga,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3, “About the Book.”
莫言的作品幾乎每一部都體現出故事性的魅力,這和他非凡的想象力密不可分。他曾這樣說:“我是一個沒有受過理論訓練的作家,但我有著非凡的想象力。”
Mo Yan,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1, Preface “Hunger and Loneliness: My Muses.” 正是想象力鋪就了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之路,天馬行空的想象鑄就了其作品極強的可讀性,而愛好故事是人類的共性。
莫言是一個深受外國作家影響並坦率地承認自己受了外國作家影響的中國作家,他的創作之所以能超越外國作家的影響,擁有自己的特色,是因為他“並不刻意地去模仿外國作家的敘事方式和他們講述的故事,而是深入地去研究他們作品的內涵,去理解他們觀察生活的方式,以及他們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
Mo Yan,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1, Preface “Hunger and Loneliness: My Muses.”。這種高明的影響接受使他創作出富有世界性主題的作品,譬如葛浩文就認為他的小說“具有吸引世界目光的主題和感人肺腑的意象,很容易就跨越國界”
Howard Goldblatt, “Introduction,” Mo Yan,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4. 。“吸引世界目光”的主題是莫言的小說在海外得以傳播的重要因素。
“爭議性”一詞曾在不同階段伴隨著莫言及其作品。就他本人而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那段時間恐怕是爭議最大的時期,不光國際上質疑之聲紛至遝來,國內也是眾聲喧嘩,但喧囂過後是對他的充分肯定。從其作品來說,《豐乳肥臀》被視為莫言最具爭議性的作品,自1995年出版以來就眾說紛紜,毀譽參半。莫言在1999年元月寫的“《豐乳肥臀》修訂本後記”中也直言這是一個被潑滿了汙水的“孩子”,說他本人甚至因此違心地寫過檢查,但他始終堅信這是一部“嚴肅的作品”。葛浩文在該書的譯者序中也明確指出:“在探索中國官方曆史和民間傳奇,在描寫中國社會某些黑暗角落的過程中,莫言成了中國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他孩提時代從祖父和親友那兒聽來的故事加上他超凡想象力的渲染,在一係列篇幅龐大、充滿吸引力而又不無爭議性的小說中找到了爆發點。”
Howard Goldblatt, “Introduction,” Mo Yan,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4. 爭議性作品是一部分西方讀者喜歡的,就像葛浩文所說的,美國人讀小說就像看待一個家庭,“一團和氣的他們不喜歡,但凡家裏亂糟糟的,他們肯定愛看”
羅嶼:《葛浩文:美國人喜歡唱反調的作品》,《新世紀周刊》,2008年第10期。。另外,西方讀者較長時間以來形成一種看法,認為中國文學多是歌頌性的,隻能反映出中國情形的某一方麵,而有爭議的作品更能多維度地揭示中國的實際情形。因此,爭議性是西方讀者選擇閱讀中國作家作品的一個或隱或顯的因素。
概而言之,序和跋是作者、譯者、讀者、出版社、評論者之間詮釋與接受的重要載體。莫言作品譯成外文出版後在域外引起的積極反響,無疑是出版讚助商、作者、譯者、讀者等主體間順暢對話的成功範例。
〖3〗0
第二章莫言作品的西詮東釋
第二章莫言作品的西詮東釋
就目前來看,莫言可以說是國外研究最多的中國當代作家,特別是在他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國外對其作品的翻譯、出版、研究、報道達到一個新的高潮。其實,國外對莫言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冷卻過,而且覆蓋麵甚廣。從主題上看,海外莫言研究涵蓋了莫言小說涉及的主要問題領域:曆史想象、時間、記憶,創傷、戰爭、苦難,欲望、身體、性,父權、女性、家族,電影改編……從風格和藝術手法看,狂歡、反諷、魔幻現實、傳統繼承……無不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下麵我們考察一下莫言作品在東西方的詮釋,從東西方學術共同體的角度分析莫言研究的洞見和不見,探討國外的研究成果反饋到國內時,對國內的莫言研究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莫言研究在東西方學術界的互動與跨文化對話。在本章中,西方範圍內我們以英語世界為主,兼顧法國和德國的莫言研究;東方則主要聚焦國內學術界和日本、韓國、越南對莫言作品的詮釋,力圖在對比觀照中呈現莫言研究的立體性和多棱麵。
第一節莫言作品國外研究線路圖
海外的莫言研究稱得上是洋洋大觀。我們首先從“麵”和“線”的維度對英語世界的莫言研究做一個總體梳理,然後從“點”的層麵深入剖析莫言幾部重要作品的海內外研究焦點。
英語世界堪稱西方莫言研究的重要舞台,成果不僅有專著、論文集和為數甚多的博士論文,更有大量的期刊論文。下麵我們以列表的形式對國外的莫言研究做一番鳥瞰。
表2.1西方莫言研究專著及博士論文統計
序號外文題目作者院校\/出版社時間類型 \/語種
1A Subversive Voice in China: The
Fictional World of Mo YanShelley
W. ChanCambria
Press2011專著\/英語
2Chinas Subversive Peripherie:
Aufstze zum Werk des
Nobelpreistrgers Mo Yan 譯為《從邊緣重構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研究》。Ylva
MonscheinProjekt
Verlag
2013
專著\/德語
3Mo Yan in Context: Nobel
Laureate and Global StorytellerAngelica
Duran,
Yuhan
Huang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14
論文集\/英語
4Mo Yan: le lieu de la fiction
譯為《莫言:虛構之地》。 Yinde Zhang Seuil2014專著\/法語
5Chinese Enchantment:
Reinventing Pu Songlings
Classical Tales in the Realm of
World Literature, 1880—1920
Shengyu
Wa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7
博士論文\/
英語
6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The
Fiction of Mo Yan
Shelley
Wing Chan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2003
博士論文\/
英語
續表
序號外文題目作者院校\/出版社時間類型 \/語種
7
Politics of Sexuality: The
Fiction of Zhang Xianliang,
Mo Yan and Wang Anyi
Ling Tun
Ngai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1994
博士論文\/
英語
8
Alienation and the Motif of
the Unlived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Yu Hua, Su
Tong, Mo Yan)
Birgit Linder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1998
博士論文\/
英語
9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Han
Shaogong, Mo Yan, Su
Tong
Vivian Pui
Yin Lee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1
博士論文\/
英語
10Reconstructions of the Rural
Homeland in Novels by
Thomas Hardy, Shen
Congwen and Mo Yan
Donghui He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2
博士論文\/
英語
11
Dynasties of Demons:
Cannibalism from Lu Xun to
Yu Hua (Han Shaogong,
Mo Yan)
James
Robinson
Keefer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2
博士論文\/
英語
12The Crisis of Emascula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Patriarchy in the Fi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Male
Writers Zhang Xianliang,
Mo Yan and Jia Pingwa
Jincai Fang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4
博士論文\/
英語
13MemoryTraditionHistory:
Ties to the Past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Lu Xun,
Shi Zhecun, Shen Congwen,
Mo Yan, Wang Anyi)
George
Andrew
Stuck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2005
博士論文\/
英語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英語、法語、德語等西方主要語種中都有專門研究莫言的著作問世,這在中國當代作家的海外研究中是不多見的。從英語世界的博士論文來看,既有單獨研究莫言的,也有用某一主題將莫言和其他作家統合起來研究的,譬如剖析莫言和張賢亮、王安憶作品中的性政治,探討莫言、餘華、蘇童創作中的異化現象,研究莫言、魯迅、餘華、韓少功作品中的“吃人”主題,闡釋莫言、張賢亮、賈平凹小說中的男性氣質重建,追溯莫言、魯迅、施蟄存、沈從文、王安憶小說中的傳統、記憶與曆史;亦有從比較的角度,將莫言和中外作家比如英國的托馬斯·哈代、中國的沈從文,放在一起加以研究的。總的來看,莫言在英語世界得到研究者較為全麵的關注,而且這種研究並不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跟風行為,因為從時間上來看,這些著作和博士論文多是莫言獲諾獎之前的成果,這也說明西方世界莫言研究的理性和成熟,沒有因為他獲得大獎而出現短時間內的大幅波動。
相對於專著和博士論文,莫言在國外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體現為發表在報刊上的論文,英語世界的論文列表統計如下。
表2.2英語世界莫言研究期刊論文統計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1 Different Conceptual Blending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Frames:
Goldblatts(Mis)Construal of Mo
Yans Metaphor in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Liang, Xiaohui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 (2017)
2
Memories and Their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Red Sorghum and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Peng,
Qinglong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 (2017)
3
Howard Goldblatts Three
Treaties or Treatments
of TranslationWensheng
Deng,
Ke Zhang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7. 1 (2017)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4Gendered Narrative of Suffering
in Mo Yans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Du Lanlan
Neohelicon
Neohelicon譯成中文為《世界比較文學評論》,是目前國際比較文學界權威期刊,1973年由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和匈牙利科學院共同創辦。
43.1 (2016)
5A Dissonance of Discourses:
Literary Theory,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in Mo Yan and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Lucas Kle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3.1 (2016)
6
Mo Yan, Frog: A Novel
Lionel Shriver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41.3 (2015)
7Frog: A NovelThaddeus
Whiting New Oxford
Review82.8 (2015)
8FrogLaura KolbeThe New
Yorker90.46 (2015)
9
Missing Children
Julia Lovell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Feb 8, 2015
10The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Mo
Yans Works as ExamplesChen Maip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5.1 (2015)
11Who is He to Write about
China?Charles ForanMacleansMar 2, 2015
12Chinas ChildrenNicholas
Clifford America213.7 (2015)
13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Jiang Yongmei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5.6 (2015)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14Hallucination and Madness:
The Impact of Censorship on
Mo Yans Writing
Wang JinghuiMinnesota
Review
82 (2014)
15
Folk Opera
Ian Buruma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Feb 3, 2013
16Mo Yan, My China, Self
Colonization and HallucinationYu Ouyang Antipodes27.1 (Jun 2013)
17
A Westerners Reflection on
Mo YanRobert Con
DavisUndiano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3.1\/2 (2013)
18
Mo Yan in Translation: One
Voice among Many
Howard
Goldblatt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3.1\/2 (2013)
19The Nobel Prize, Mo Ya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Zhang,
QinghuaChinese
Literature
Today3.1\/2 (2013)
20Mo Yans Delicate Balancing
ActSabina KnightThe
National
Interest124 (Mar\/
Apr 2013)
21Metapho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llucitonatory Realistic
Story World: A Case Study of
Mo Yans Autumn Water (秋
水)and Its Translation
Zhuang,
Yingy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 Sciences
6.2 (2013)
22
Splatter and Splurge
Julia Lovell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5735 (Mar 1,
2013)
23MO YAN 101James
WillifordHumanities32.1 (2011)
24The Real Mo YanJim LeachHumanities32.1 (2011)
25The (Bio)political Novel: Some
Reflections on Frog by Mo YanYinde ZhangChina
Perpectives88.4 (2011)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26The Fiction of Living Beings:
Man and Animal in the Work of
Mo YanYinde ZhangChina
Perpectives83.3 (2010)
27
Mo Yan as Humorist
Alexander C.
Y. HuangWorld
Literature
Today
83.4 (2009)
28
Mo Yans Novels Are Wearing
Me Out
Howard
Goldblat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83.4 (Jul\/
Aug 2009)
29
Mo Yans Fic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vist Literary
Tradition
Liu, HongtaoWorld
Literature
Today83.4 (2009)
30Mo Yan: Laureate of the 2009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Lee HaiyanWorld
Literature
Today
83.4 (2009)
31Six Lives in Search of a
Character: The 2009 Newman
Prize Lecture
Lin Sylvia
LichunWorld
Literature
Today
83.4 (2009)
32
Born Again
Jonathan
Spenc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May 4, 2008
33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Anonymous The
Christian
Century125.25 (2008)
34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Allison BlockThe Booklist104.13 (2008)
35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Kirkus
Reviews4 (Feb 15, 2008)
36
Memory or Fantasy?
Honggaoliangs Narrator
G. Andrew
Stuckey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8.2 (2006)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37Holding Up Half the Sky: Mo
Yans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Celebrates the Role of
Women in China Since the Qing
Dynasty
Donald
Morrison
Time
International
165.7 (2005)
38Bitter BambooJohn UpdikeThe New
Yorker81.12 (2005)
39
Global Ambitions
Julia Lovell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5323 (Apr 8,
2005)
40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Fu BinbinWorld
Literature
Today
79.3\/4 (2005)
41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Kirkus
Reviews19 (Oct 1, 2004)
42Problematizing the Foreign
Other: Mother, Father, and
the Bastard in Mo Yans Large
Breasts and Full Hips
Rong Cai
Modern China
29.1 (2003)
43The Republic of WineAndrea KempfLibrary
Journal127.2 (2002)
44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Timothy C.
WongWorld
Literature
Today
76.2 (2002)
45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Jeffrey
Twitchell
Waas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
22.3 (2002)
46The Logic of the Phantasm:
Haunting and Spectr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Imagination
Jianguo Chen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4.1 (2002)
47
Surrealistic Satire
Derek Parker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64.31 (2001)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48
Eat Your Nice Iron
Michael Porter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Sep 9, 2001
49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Donna SeamanThe Booklist97.22
(Aug 2001)
50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Kirkus
Reviews13 (Jul 1, 2001)
51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Jeff ZaleskiPublishers
Weekly248.29 (2001)
52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M. Thomas
Inge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
53
The Literary World of Mo Yan David Der
Wei Wang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
54
Forbidden Food: “The
Saturnicon” of Mo Yan
Howard
Goldblat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
55From Fatherland to Motherland:
On Mo Yans Red Sorghum
and Big Breasts and Full Hips
Jeffrey C.
Kinkley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
56
Adrift in Liquorland
Frances Wood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5071 (Jun 9,
2000)
57
The Republic of Wine
Jeffrey C.
Kinkley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
58
The Republic of Wine
Philip
Gambon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un 25, 2000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59The Republic of Wine Kirkus
Reviews7 (Apr 1, 2000)
60The Republic of WineSybil S.
SteinbergPublishers
Weekly247.13 (2000)
61The 1998 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 Jurors
and Candidates
David Draper
ClarkWorld
Literature
Today
72.1 (1998)
62Anal Anarchy: A Reading of
Mo Yans “The Plagues of Red
Locuts”
Ling Tun Ngai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0.1\/2 (1998)
63The Republic of Wine: An
Extravaganza of DeclineXiaobin Yang Position6.1 (1998)
64Critical Realism and Peasant
Ideology: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Kenny K. K.
Ng
Chinese
Culture
39.1 (1998)
65The Spirit of “NativeSoil” in
the Fictionla World of Duanmu
Hongliang and Mo Yan
Haili Kong
China
Information
11.4 (1997)
66Local Tragedies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Delia Davin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4830 (Oct 27,
1995)
67China — Les treize pas Written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Sylvie Gentil
Bettina
L. KnappWorld
Literature
Today
69.4 (1995)
68Fiction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Debbie
BogenschutzLibrary
Journal120.6 (1995)
69General Fiction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Mary Ellen
Sullivan
The Booklist
91.16 (1995)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70Revolting Tales of Revolting
Villages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Katherine
Gerson
The Spectator
275.8723 (1995)
71Bitter Harvest—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Ruth PaveyNew
Statesman &
Society
8.360 (1995)
72Fiction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Sybil S.
Steinberg
Publishers
Weekly
242.8 (1995)
73Recommended Reading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nonymous
The New
Yorker
71.19 (1995)
74Worse Than a TigerMichael
S Duke The World
& I10.11 (1995)
75Speaking OutFoldboat,
HowardThe World
& I10.11 (1995)
76
The Garlic Ballads
Tobin
Harshaw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ul 30, 1995
77Revolting Tales of Revolting
Villages (Book Review)Katherine
GersonThe Spectator275.8723 (1995)
78The Garlic BalladsKirkus
Reviews5 (Mar 1, 1995)
79China — 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Jeffrey
C. Kinkley
World
Literature
Today
68.2 (1994)
80
Anarchy and Plain Bad Luck
Wilborn
Hampto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pr 18, 1993
81Bloody Grain — Red Sorghun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Jeffrey
Hantover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56.28 (1993)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82Savage Grace — Red Sorghum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Rhoda Koenig
New York
26.18 (1993)
83General Fiction — Red
Sorghum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Mary Ellen
Sullivan
The Booklist
89.13 (1993)
84Fiction—Red Sorghum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Sybil SteinbergPublishers
Weekly240.6 (1993)
85Fiction—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D. E. Perushek
Library
Journal
118.5 (1993)
86On China—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lice H. G.
Phillips
Current
History
575. 92 (1993)
87Book Reviews—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 by Mo Yan,
Translated by Janice Wickeri
and Edited by Janice Wickeri
and Duncan Hewitt
Michael S.
Duke
Pacific
Affairs
65.4 (Winter
1992\/1993)
88
Anarchy and Plain Bad Luck
Wilborn
Hampto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pr 18, 1993
89
China — 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 by Mo Yan, Edited by
Janice Wickeri and Translated
by Janice Wickeri and
Duncan Hewitt
Fatima WuWorld
Literature
Today
66.3 (1992)
90China — La melopee de lail
paradisiaque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Chantal
ChenAndro
Bettina L.
KnappWorld
Literature
Today
65.2 (1991)
續表
序號論文題目作者發表刊物發表時間
91Mo Yan and William Faulkner:
Influence and ConfluenceM. Thomas
IngeThe
Faulkner
Journal6.1 (1990)
92Hong Gaoliang\/Red SorghumAnonymous Monthly
Film Bulletin56.662 (1989)
93
Romance of the Red
Sorghum Family
Ying
hsiung Chou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5.1 (1989)
以上列表是基於ProQuest期刊論文數據庫做出的,時間截至2017年12月。雖然難免掛一漏萬,但應當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莫言作品在西方特別是英語世界的研究狀況。從1989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研究、介紹莫言其人其作的論文發表,顯示出莫言研究在國外有較強的連續性,說明他的作品在國外具有持久的影響力,不因時事的變化而受到影響。從發表論文的作者來看,有葛浩文、杜邁克、金介甫、藍詩玲等聞名世界的漢學家;有厄普代克等國外知名作家;有王德威等享有盛譽的華裔學者。這些學者、作家以其在各自國家、領域的良好聲譽,從學理層麵對莫言的作品進行了深入闡釋,建立起莫言海外影響的深度與廣度。
從覆蓋範圍上來講,發表莫言研究論文的期刊遍及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主要英語國家。從權威性來看,有美英國家的重要文學刊物,像美國的《今日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紐約時報書評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紐約客》(The New Yorker)、《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比較文學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英國的《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旁觀者》(The Spectator)等。下麵我們以《今日世界文學》為例,闡述國外期刊在莫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今日世界文學》由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學者坦普爾·豪斯(Temple House)於1927年創辦,最初名為《海外書覽》(Books Abroad),1977年改用現名。從創刊到2006年一直是季刊,2006年之後改為雙月刊。《今日世界文學》是美國的一份曆史悠久、自創刊以來一直沒有停刊過的文學研究期刊,其宗旨是為學者、學生和廣大讀者提供來自全世界的優秀文學作品及對世界文學名作的詮釋。該刊被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稱為世界上“編輯得最好、信息量最大的文學期刊”之一,是“了解世界文學的極佳途徑”。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Today),” https:\/\/www.worldliteraturetoday.org\/mission, 2017115.
《海外書覽》創刊後就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當時的中國文學,而對中國當代小說的關注在新時期以後不斷升溫。從1991年起,《今日世界文學》開始用專刊、專輯、專欄的形式集中介紹中國當代文學,餘華、韓少功以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等人的作品,都在上麵得到探討和研究。
《今日世界文學》對中國當代小說的飛躍性關注始於2008年,這一年北京師範大學與其探討合作的可能性,最終由雙方共同編輯的《今日世界文學》中國版——《今日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Today)於2010年創刊,每年兩期,在美國以英文出版、世界範圍內發行。“作家特寫”(Featured Author)、“作家訪談”(Author Interview)、 “學人風采”(Featured Scholar)是《今日中國文學》的常設欄目, 一群創作實績不凡的小說家,像莫言、畢飛宇、閻連科、李昂、蘇童、格非、朱天文等,在上麵得到推介;一批成就斐然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者包括漢學家、海外華人學者、中國學者,如葛浩文、顧彬、王德威、葉維廉、王斑、樂黛雲等,在上麵得到介紹。《今日中國文學》以更多的版麵、更大的力度、更廣的覆蓋,將當代小說佳作及時推向海外,讓世界同步了解中國當代小說的創作風貌。這份刊物不僅給英語世界的中國當代小說研究者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園地,也讓喜歡中國當代小說的國外讀者循著刊物上提到的線索,去尋找想要閱讀的作品,無形中帶動了中國當代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今日世界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青睞首先表現為設立了當代小說譯介與研究的專刊、專輯與專欄,其次表現為出版《今日世界文學》中國版,即《今日中國文學》。這些專刊、專輯、專欄和中國版刊登了部分譯成英語的中國當代小說,而更多的是研究性論文。
《今日世界文學》 2000年夏季號推出莫言研究專輯,刊發了四篇研究莫言的論文。《莫言的“陰鬱的”禁食》(“Forbidden Food: ‘The Saturnicon’ of Mo Yan”)剖析了莫言小說中的“吃人”隱喻,即那些腐敗官員對普通百姓的壓製;《莫言的文學世界》(“The Literature World of Mo Yan”)論述了莫言“從天堂到茅坑”、“從正史到野史”、“從主體到身體”恣肆汪洋的寫作姿態及形式;《土地:從父性到母性——論莫言的〈紅高粱〉和〈豐乳肥臀〉》(“From Fatherland to Motherland: On Mo Yans Red Sorghum and Big Breasts and Full Hips”)肯定了莫言作品的挑戰性:對曆史進行了與官方不同的書寫,以父親形象的缺失來質疑毛式話語模式;《西方人眼中的莫言》(“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以《紅高粱》和《天堂蒜薹之歌》為例,探討了莫言在小說技巧上的革新。《今日世界文學》以敏銳的學術眼光,捕捉到莫言小說的獨異性和新質素,以專輯的形式為其加冕,而莫言日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印證了《今日世界文學》的睿智與遠見。
《今日世界文學》2009年第4期為獲得該年度紐曼華語文學獎的莫言開設專欄,登載了《莫言:2009年紐曼華語文學獎得主》(“Mo Yan: Laureate of the 2009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一個人的六道輪回:2009年紐曼文學獎獲獎演說》(“Six Lives in Search of a Character: The 2009 Newman Prize Lecture”)、《翻譯莫言的小說讓我筋疲力盡:2009紐曼文學獎提名詞》(“Mo Yans Novels Are Wearing Me out: Nominating Statement for the 2009 Newman Prize”)、《莫言小說與中國本土傳統》(“Mo Yans Fic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vist Literary Tradition”)、《幽默作家莫言》(“Mo Yan as Humorist”)等,讓莫言進一步走向世界,也讓世界進一步走近莫言。葛浩文在《翻譯莫言的小說讓我筋疲力盡》中讚賞道:“很多優秀的作家很難一直保持高水平的創作,但莫言例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受到普遍的好評,都展現出新的深度和廣度,這是他卓越創作才華的表現。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形式靈活,從寓言傳說到魔幻現實,從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到現代(後現代)主義……他的意象引人注目,他的故事令人著迷,他的人物攝人心魄。一句話,他是獨一無二的。”
Howard Goldblatt, “Mo Yans Novels Are Wearing Me out: Nominating Statement for the 2009 Newman Prize,” World Literature Today, 83.4 (2009).劉洪濤在《莫言小說與中國本土傳統》中指出,中國鄉土文學有魯迅的啟蒙主義和沈從文的文化守成主義兩個傳統,莫言“融會並發展了中國鄉土文學的兩個傳統,把最具本土色彩同時又最具現代性的文學作品呈現給世界”
Liu Hongtao and Haiyan Lee, “Mo Yans Fic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vist Literary Tradition,” World Literature Today, 83.4 (2009).。黃承元在《幽默作家莫言》中指出:“莫言複活了中國文學中的幽默傳統,這種傳統在現代中國被忽略了。他的小說描繪了個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碎片化世界裏富有喜劇性而又令人同情的一麵,不管是底層民眾還是官僚主義者都發現自己處於喜劇性有時甚至是荒誕的生存狀態。”莫言“將粗鄙與幽默雜糅起來,建構出與宏大敘事不同的反敘事”
Alexander C. Y. Huang and Howard Goldblatt, “Mo Yan as Humoris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83.4 (2009).。在黃承元看來,莫言的《酒國》與《生死疲勞》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喜劇性的荒誕。總的來看,所刊論文對莫言作品的獨特性、莫言對中國文學傳統的繼承進行了深入剖解,從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個受到民族創作資源滋養並攜帶著民族性走向世界的作家。
2010年以後,《今日中國文學》借《今日世界文學》的東風,刊登了更多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評論文章,而莫言受到特別的關注。2013年的1—2期合刊重點推出莫言和蘇童研究。2012年10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使莫言成為世界矚目的中心,《今日中國文學》給予莫言大量篇幅,刊登了莫言作品在英語世界最重要的譯者葛浩文的《莫言翻譯:眾聲中的一種聲音》(“Mo Yan in Translation: One Voice among Many”),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晚宴答謝詞》(“Nobel Prize Banquet Speech”)和《講故事的人:2012年12月7日諾貝爾文學獎演說》(“Storytellers: Nobel Lecture, December 7, 2012”),張清華的《諾貝爾獎、莫言及中國當代文學》(“The Nobel Prize, Mo Ya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今日世界文學》執行主任戴維斯·昂迪亞諾的《一個西方人對莫言的思考》(“A Westerners Reflection on Mo Yan”)。戴維斯認為莫言“是一個天才,難得的卓越小說家”
Robert Con DavisUndiano, “A Westerners Reflection on Mo Yan,”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3.1\/2 (2013).。2015年第1期上發表的《中國文學的互文性解讀:以莫言作品為個案》(“The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Mo Yans Works as Examples”)以《生死疲勞》和《紅高粱》為例,結合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闡釋了跨文化語境下互文性解讀的必要性。該文作者陳邁平認為:“多數西方讀者由於沒有中國讀者的閱讀經驗和對於中國文化的記憶,無法結合其他中國文學作品對翻譯作品進行互文性解讀。而中國讀者的閱讀經驗很容易被喚起,對莫言的小說進行聯想性解讀,因而中國讀者更能夠把作品的深層意蘊挖掘出來。”比如瑞典讀者在閱讀《生死疲勞》時很難會聯想到其他描寫中國農村的小說,而實際上,土地與農民的境遇是讀懂現代中國的關鍵所在。莫言的這部小說就是描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
後農民的生活,土改、合作社、人民公社等運動在很多中國當代小說中都有描寫,像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柳青的《創業史》、浩然的《豔陽天》等,“隻有將莫言的《生死疲勞》放在與這些小說的參照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莫言”。小說中的地主西門鬧與上述作品中的地主相比,“突破了地主形象的思維定式,沒有像以前那樣按照階級身份進行機械的劃分”。《紅高粱》也和其他描寫抗日戰爭的當代小說如《平原槍聲》、《鐵道遊擊隊》、《敵後武工隊》等不同,那些小說裏麵的英雄清一色是共產黨員,帶有宣傳腔調,而莫言的小說根據發生在他家鄉的真實事件創作出來,衝在抗日前沿的是“普通農民,甚至還有土匪”。這種“中國文學語境下的互文性解讀重構了曆史,挑戰、質疑了其他文本中的中國文化”。
Chen Maiping, “The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Mo Yans Works as Examples,”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5.1 (2015).
《今日世界文學》除了登載莫言作品的研究論文外,還發表了大量的當代小說及相關研究論著的書評,從“麵”的維度擴大了莫言在英語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新時期以來西方譯介的許多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都在《今日世界文學》上得到評論,關於莫言的書評有7篇,從數量上講最多,評論的是英譯本《紅高粱》
Jeffrey C. Kinkley, “China—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 by Mo Yan, Howard Goldblat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68.2 (1994).、《酒國》
Jeffrey C. Kinkley, “The Republic of Wine by Mo Yan, Howard Goldblat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豐乳肥臀》
Binbin Fu,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by Mo Yan, Howard Goldblat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9.3\/4 (2005).、《爆炸及其他小說》
Fatima Wu, “China—Explosions and Other Stories by Mo Yan, Janice Wickeri, Duncan Hewit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66.3 (1992).、《師傅越來越幽默》
Timothy C. Wong,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by Mo Yan, Howard Goldblatt,”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6.2 (2002).和法譯本《天堂蒜薹之歌》
Bettina L. Knapp, “La mélopée de l’al paradisiaque by Mo Yan, Chantal ChenAndro,” World Literature Today, 1991 (2).及《十三步》
Bettina L. Knapp, “Les treize pas by Mo Yan, Sylvie Gentil,” World Literature Today, 1995 (4).。這些書評對莫言的作品評價甚高,比如認為莫言的“《師傅越來越幽默》中的幾個短篇展示了作者毋庸置疑的創作才華……充滿了華麗、詭異的想象”
Timothy C. Wong,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2 (2), p.118.。
《今日世界文學》以其給予中國文學的專刊、專輯、專欄和大量的書評空間,成為國外傳播莫言小說的意見領袖之一,它以專業的權威性,引導著英語世界裏莫言接受者的文學閱讀和文學趣味,推動著西方人對莫言小說的接受。
第二節《紅高粱家族》:入了世界文學的版圖
莫言的作品得到了西方學者、作家的積極評價,而且早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就有很多讚美之語。美國學者托馬斯·英吉認為“莫言是真正的文學天才”,“是一位才華橫溢、天馬行空且花樣翻新的作家……他的每一部新作都別開生麵,提升了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審美水準”
M. Thomas Inge,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華裔美國作家譚恩美指出:“莫言在世界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塑造的人物具有震撼力,性感而又本真;他講述的故事驚人而又帶有史詩性。”
Mo Yan, The Republic of Wine: A Novel,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0, back cover.“莫言的小說會打動美國讀者的心靈,就像昆德拉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一樣。”
Mo Yan, 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1, back cover.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杜邁克讚賞莫言“正越來越顯示出他作為一個真正偉大作家的潛力”
Michael S. Duk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Mo Yans Fiction of the 1980s,” in Ellen Widmer, David Derwei Wang eds., 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 Fiction and Fil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392.。《今日世界文學》刊文稱莫言是“一個世界級的作家……毫不誇張地說,莫言是文學界一位真正的天才”
Mo Yan,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trans.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4, back cover.。
莫言的知音、把他的《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師傅越來越幽默》、《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變》等作品譯成英文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莫言的“作品具有吸引世界目光的主題和感人肺腑的意象,很容易就跨逾國界”
Mo Yan,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trans. Howard Goldblatt, London: Methuen, 2006, p. v.。海外華人學者、哈佛大學的王德威認為莫言執著於“一種醜怪荒誕的美學與史觀”
David Derwei Wang and Michael Berry, “The Literary World of Mo Yan,”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其創作“葷腥不忌,百味雜陳”,“從天堂到茅坑,從正史到野史,從主體到身體”
Ibid.,並多次撰文,對莫言的作品從長篇到短篇,進行了全麵、細致的評述和研究。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的華人學者張寅德認為莫言受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鎮和福克納《沙多裏斯》中約克納帕塔法縣的影響,借助現實和幻想中的故鄉建立起一個文學世界——山東高密東北鄉:“在這片混雜著多重異域色彩和氣息的土地上,在這河流、沼澤和田地交錯卻又不變的背景之上,家世傳說夾雜著村民們的當代故事鋪展開來。”
張寅德:《莫言小說中的怪誕》,收入錢林森編《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現當代文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283頁。張寅德指出莫言創作的獨特之處是“將身體、糧食和獸性用到創作中,並且注重肉體、身體各個感官的優勢,引向顛覆性的、悲劇性的而又令人憂慮的怪誕”
張寅德:《莫言小說中的怪誕》,收入錢林森編《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現當代文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285頁。。
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莫言不僅利用了“國家意識形態”,也利用了“市場”。
[德]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範勁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45頁。他“把主流作家如趙樹理或浩然的好的、進步的農民形象整個顛倒過來,把農村構想成一場噩夢”。但他又很注意度的把握,“把大量愛國主義混入到愛情、戰爭和痛飲燒酒的情節中去,從而完全站在了‘公眾意見’這邊”。而“暴力”將莫言的小說“和市場聯係起來”。
[德]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範勁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46頁。
上述僅是西方世界對莫言及其作品評論的滄海一粟,而在西方人對莫言乃至中國當代文學的認知與接受中,《紅高粱家族》起著開路先鋒的作用。這部小說1986年發表之後就在國內備受關注,1993年譯成英文出版後香飄海外,被國外權威文學期刊《今日世界文學》評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2001年入選該雜誌評選的75年
指1977—2001年。中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
《紅高粱家族》英譯本推出當年就有很多評論。《紐約時報書評周刊》、《出版者周刊》、《圖書館學刊》、《當下曆史》(Current History)、《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書單》(The Booklist)、《紐約》(New York)等紛紛登載評論文章。翌年,《今日世界文學》刊登了杜邁克的評論文章。
參見前文英語世界莫言研究期刊論文統計列表。《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上的文章稱莫言的這部小說把“把高密東北鄉安全地放到了世界文學的版圖之上”
Wilborn Hampton, “Anarchy and Plain Bad Luck,”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pr 18, 1993.,托馬斯·英吉則稱讚“莫言以其獨特的個人風格與審美原則,力圖為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尋找落腳點”
M. Thomas Inge,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 可以說,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揚起了我國當代文學特別是新時期以後文學海外之旅的勁帆。以今天的眼光看,這部小說堪稱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的領航者和典範,至今依然深受海外讀者和研究者的青睞。
從西方對《紅高粱家族》的研究和評論來看,焦點詞彙是“原創性”、“顛覆性”、“革新性”等。莫言對曆史的獨特敘寫,對土匪、日本侵略兵不落窠臼的塑造,對現代技巧的出色運用,為許多西方論者所津津樂道。
托馬斯·英吉認為,莫言在這部小說中“顛覆了曆史即真實這一概念”,“將曆史變為傳說”。
M. Thomas Inge,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華盛頓大學教授柏右銘指出,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排斥了“民族英雄主義”曆史敘述,
Yomi Braester, “Mo Yan and Red Sorghum,” in Joshua S. Mostow ed.,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East Asian Litera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542.而且他的這篇論文被收入美國高校使用甚廣的教材《哥倫比亞現代東亞文學史》。這一研究傾向在德語文化圈裏也得到共鳴。在著名漢學家、維也納大學的蘇珊娜看來,莫言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提出了對曆史進行反思進而重新敘寫的可能性。她認為中國當代小說中的曆史敘事多是基於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而莫言的《紅高粱》表現出從民間視角書寫不同於官方曆史的努力。
Susanne Weigelin Schwiedrzik, “Producing Cultural Memory in the PRC On the Role of Historiography,Literature and Film in the Context of Writing Chinas 20th Century History,”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3) Singapore, August 19 to 22, 2003.
還有論者對《紅高粱》中餘占鼇這個土匪兼民族英雄形象懷有濃厚的興趣,認為莫言刷新了昔日的抗日英雄形象。
Huang Chuanbo, “On Mo Yans War Ideas: Based on Red Sorghum,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Asian Social Science, 6.5 (2010).土匪作為一個群體具有複雜矛盾的特征,一方麵他們是暴力的化身,危害一方平安;另一方麵,來自社會底層又使他們具有除惡揚善的本能。因而,在中國作家筆下,土匪一直是多麵的,但總體來看帶有更多妖魔化色彩,如《林海雪原》、《烏龍山剿匪記》中的土匪奸淫搶掠,沒有人性,令人痛恨,是惡魔的化身。誠然,為了建立起英雄傳統,弘揚樂觀主義精神,鼓舞人們的士氣,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理由這樣刻畫土匪,但造成的結果是土匪在曆史上的真實形象被遮蔽了。而關於抗日英雄,官方的文學史和曆史給我們提供的是這樣的形象:他們堅毅頑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的脊梁。但論者強調,我們也不應忘記那些土匪,他們出於民族大義,以不羈的行為和品格,承擔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責任,詮釋著俠義的內涵。莫言《紅高粱》裏麵的餘占鼇就是這樣有著俠肝義膽的土匪英雄,他敢愛敢恨,疾惡如仇,活得坦坦蕩蕩。餘占鼇之所以受到讀者喜愛,不僅因為他愛著已為人婦的戴鳳蓮,殺死她患有麻風病的丈夫,而且還因為他頑強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在國民黨官兵背信棄義的情況下,餘占鼇盡管明顯處於弱勢,卻依然向日軍發起進攻,直到拚盡最後一個人。儒家文化的大一統地位固化了我們對民族英雄的定位和認知:他們無一不是通體光亮、高大完美的形象,而莫言“在《紅高粱》中表達了自己對抗日英雄的理解”
Huang Chuanbo, “On Mo Yans War Ideas: Based on Red Sorghum, 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Asian Social Science, 6.5 (2010).。莫言認為這是一場全體中國人都置身其中的戰爭,每一個都應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既然這是愛國思想的體現,在文學作品中就不應有任何人為的限製,而應該還原曆史真相,也就是說像餘占鼇這樣的土匪也能成為抗日英雄。英國漢學家貝思飛(Phil Billingsley)對此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在他看來,不管是否給老百姓帶來好處,土匪所幹的通常是反抗壓迫者的暴力行為。而在戰爭時期,難以用完美來苛求一個人。對一個土匪來說,他即便是僅有一次維護百姓的行為,也可以算得上是英雄,哪怕是一時的英雄。
See Phil Billingsley, Bandi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1540.
莫言不僅在《紅高粱》中重新看待土匪形象,還對“日本鬼子”進行了人性化的描寫,這也被論者視為“極為罕見”
M. Thomas Inge,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的現象。當對幾名死去的日本士兵進行閹割並把他們的屍體丟進河裏時,《紅高粱家族》裏麵有這樣的描繪:“這些也許是善良的、也許是漂亮的,但基本上都是年輕力壯的日本士兵。”
莫言:《紅高粱家族》,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118頁。針對這一描寫,托馬斯·英吉指出,莫言“對日本人進行了人性化和普泛化的處理,賦予他們合乎情理的性格和行為”,而其他的中國當代作家傾向於妖魔化這個群體。
Michael S. Duke, “The Unchanging Image of the Japanese in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 in Kinya Tsuruta ed., The Walls Within: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Japan and Images of the Japanese Abroad,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l989, p.336.這也就是後來莫言總結的創作原則之一:把壞人當好人寫。他認為文學作品不應一味塑造臉譜化的壞人形象,對壞人也要懷有憐憫之心,寫出他們的七情六欲,寫出壞人身上的光亮,寫出好人身上的陰影,這樣才能刻畫出獨一無二的“這一個”。
在西方研究者看來,《紅高粱》不僅在內容上具有顛覆性,在手法上也極富原創性。“莫言創新性技巧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他對敘述視角的完全原創性利用。”
M. Thomas Inge,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這部小說的開頭非常出彩:從孫子的視角娓娓道來爺爺奶奶的故事。托馬斯·英吉更進一步指出:“不論是托爾斯泰恢宏磅礴的《戰爭與和平》,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不無浪漫色彩的《飄》,史詩性的小說大多按時間的線性發展敘事,但《紅高粱》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時間之流裏來回穿梭,讓讀者自己對事件進行合理的排序……讓讀者自己組合故事……這是一種非常現代的敘事技巧。”
Ibid.同樣,戴維斯也認為,“《紅高粱》是對敘事視角的出色運用,小說的敘述者以‘我爺爺’、‘我奶奶’的口吻講述故事,而他不可能知道爺爺奶奶在高粱地裏發生的愛情故事……這是對人物、情節的大膽試驗,令人想起西方後現代主義作家唐納德·巴塞爾姆和約翰·巴思”
Robert Con DavisUndiano, “A Westerners Reflection on Mo Yan,”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3.1\/2 (2013).。總之,在西方研究者看來,莫言的《紅高粱》在敘事方式上是對之前中國文壇的極大突破,是對西方現代、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切近,而在主題表達和人物塑造上又不像西方文學那樣虛無縹緲。《紅高粱》像一枚炸彈,炸開了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突破口,讓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刮目相看。
西方對《紅高粱》的評價和研究雖然主要聚焦其顛覆性、原創性,但熟悉中國文學的海外華人學者仍然看到了顛覆之下的繼承與延續。他們對《紅高粱》的探討穿透表象,深入到肌理,從文學史的嬗變之流中發現了變中的不變。我們下麵以呂彤鄰的《〈紅高粱〉:超越中的局限》
Lü Tonglin, “Red Sorghum: Limits of Transgression,” Misogyny, Cultural Nihilism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s: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5174.一文為例加以說明。
呂彤鄰首先肯定了莫言小說的突破與創新。《紅高粱》之前的當代小說創作主要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即文學作品要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弘揚主流意識形態。而《紅高粱》猶如橫空出世,“在意識形態、話語運用、敘事結構上都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有很大不同。莫言把亡命徒和通奸者塑造成抗日英雄,是對既往抗日戰爭中英雄形象的突破。而且在這部作品中,超自然主義占很大比重,遊離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基本框架”
Ibid., p. 52.。但呂彤鄰很快筆鋒一轉,指出小說中“我爺爺”和“我奶奶”的關係是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和社會製度的蔑視,“巧妙地承認了共產黨的階級鬥爭遺產”。
Ibid., p. 54.隨之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紅高粱》所體現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遺產。
呂彤鄰認為:“中國共產黨發起的婦女解放運動鼓勵中國作家塑造出叛逆、獨立、敢作敢為的女性形象。”
Ibid., p. 55.《青春之歌》中的女學生林道靜、《紅旗譜》中的農村女孩春蘭、《紅岩》中的職業革命者江姐、《苦菜花》中參加革命的娟子、《新兒女英雄傳》中的家庭婦女小梅等,都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性格堅強、直言不諱、蔑視傳統的女性。她們努力掙脫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走進革命隊伍,參加社會活動。《紅高粱》中“我奶奶”的“特立獨行”也顛覆了儒家倫理。作為女兒,她反對父親給她包辦的婚姻;作為妻子,她拿鋒利的剪刀威脅,不讓麻風病丈夫近身,還與殺害自己丈夫的男人相好。“我奶奶”實際上違反了儒家倫理強加給女性的“三從四德”,從這方麵來說,莫言筆下這位“個性解放的先驅”就像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那些參加革命活動的姐妹。
但是這些女性既被作家賦予了一定的獨立自主意識,又受到某些規約和限製,體現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女性獨立概念本質上的矛盾性。為了體現新社會的優越性,舊社會裏受壓迫的婦女要獨立,要解放,但“女性隻有依靠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就是說,女性出離舊社會的獨立態度必須受到黨的紀律的約束。莫言對性‘自由’女性的塑造,繼承了五四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中獨立女性的雙重性:《紅高粱》中奶奶表麵上享有的自由必須受到男性權力的嚴格限製”
Lü Tonglin, “Red Sorghum: Limits of Transgression,” Misogyny, Cultural Nihilism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s: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56.。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雖然是自己選擇愛人或丈夫,但她們愛情或婚姻的正當性需要用其愛人的革命事業來賦予。《苦菜花》中娟子愛上了年輕有為的革命者薑永泉,因為薑永泉不但引導她走上革命道路,同時還是她的領導。《紅高粱》中奶奶選擇爺爺做情人時雖然沒有考慮任何道德價值觀念,但奶奶臨死前的一段個人主義表白卻頗似娟子的革命口號:“天,什麼叫貞節?什麼叫正道?什麼是善良?什麼是邪惡?你一直沒有告訴過我,我隻有按著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罰,我不怕進你的十八層地獄。”
莫言:《紅高粱家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第64頁。奶奶和娟子都不是自我宣言的主體,而是充當了革命事業或個性解放的代言人。“娟子愛薑永泉是因為他代表著革命事業,奶奶愛餘占鼇是因為他是男性權力和力量的化身。”
Lü Tonglin, “Red Sorghum: Limits of Transgression,” Misogyny, Cultural Nihilism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s: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57.在《紅高粱》中,女性的個性解放是基於男性的力量,其主體必須是男性,因而奶奶也就淪為粗糲的男性力量展示其威權的對象。爺爺餘占鼇通過暴力征服了奶奶的身體,以顯示其不可侵犯的男性權力。當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不需要用暴力征服他的伴侶,崇高的革命事業就是女主人公對他忠貞不渝的保證。《紅旗譜》中,農村姑娘春蘭對因從事革命活動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的運濤癡心不移;《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在革命情人盧嘉川死去很多年後,仍然不能忘卻對他的懷戀。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中,女性必須讓自己的情欲服從於革命的需要,“她們的愛情是對共產主義宣道者的虔誠獻身”,“所謂的女性獨立其實是共產黨用來推翻舊社會的一個武器”。
Lü Tonglin, “Red Sorghum: Limits of Transgression,” Misogyny, Cultural Nihilism and Oppositional Politics: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erimental Fi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60—61.既然是一件武器,那就要小心看管。《紅高粱》中的奶奶雖然被說成“個性解放的先驅”,追求獨立的典範,但實際上她的解放一直受到男性權力和暴力的嚴格保護和約束,是有限度的。餘占鼇用毋庸置疑的蠻力占有她,而她也半推半就地順從。為了忠誠於這個強壯的男人,她默許餘占鼇殺死她的丈夫和公公。從根本上來說,她的想法隻有在符合餘占鼇這個男性權威的想法時,她才能成為一個“個性解放”的女人。因而,呂彤鄰認為:“無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的女性,還是莫言《紅高粱》中的奶奶,都被視為工具性的。”在前者那裏,“婦女的獨立是一件受到嚴格控製的武器,被用來對付革命的敵人以及傳統的中國社會”;在後者之中,“奶奶所謂的性自由要麼是她女性魅力的無害點綴,要麼被用來挑戰清教徒式的性行為”。
Ibid., p. 62.盡管莫言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家都試圖拒絕中國傳統的父權製,力圖給女性提供一個追求獨立的空間,但他們給予女性的自由是有限度的,男性仍然是女性的主導者和保護神,女性獲得的也隻是規約下的自由與獨立。
考慮到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非中心地位,西方對《紅高粱》的研究還是成果豐碩的。而在國內,《紅高粱》(《紅高粱家族》)更是莫言研究的一個重要熱點。據統計,中篇小說《紅高粱》發表的當年,就有近二十篇評論文章出現在各類報刊上。之後,《紅高粱家族》成了莫言研究中繞不開的話題,結出了漫天遍野的“紅高粱”之果。那麼與國外的《紅高粱》研究相比,國內的研究有哪些“共相”?又有哪些高見和新論?下麵我們從國內浩瀚的《紅高粱》及《紅高粱家族》研究中采擷部分果實,以求在對比中更好地觀照中西“紅高粱”研究的互識、互證、互補、互鑒。
西方的《紅高粱》研究與國內的“共相”首先是對正統曆史的改寫、對傳統抗日小說程式的背離、對既有紅色經典的突破。雷達認為,莫言的“紅高粱”係列小說提供了一種與以往革命戰爭題材迥異的曆史,讓讀者置身於一種有呼吸有靈性的曆史之中,翻開了當代戰爭文學“把曆史主體化、心靈化的一頁”
雷達:《曆史的靈魂與靈魂的曆史——論“紅高粱”係列小說的藝術獨創性》,《昆侖》,1987年第1期。。張清華持類似的看法,指出在《紅高粱家族》裏麵, “曆史的主體實現了‘降解’,原來的‘中心’與‘邊緣’實現了一個位置的互換,‘江小腳’率領的抗日正規部隊‘膠高大隊’被擠到了邊緣配角的位置,而紅高粱地裏一半是土匪、一半是英雄的酒徒餘占鼇卻成了真正的主角”
張清華:《莫言與新曆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這和西方評論界認為《紅高粱》將曆史變為傳說、拆解了官方的曆史敘事,異曲同工,正可謂“東學西學”“心理攸同”。國內的研究進而深入《紅高粱家族》對傳統抗日小說敘事模式的突破。以往的抗日小說主要凸顯中國共產黨的作用,而在《紅高粱家族》裏麵:“餘占鼇的鐵板會為戴鳳蓮出大殯而遭到了共產黨膠高大隊的襲擊,而在兩敗俱傷之際又遭到了國民黨冷支隊的襲擊,因而鐵板會與膠高大隊這一對冤家立即自動聯合起來對付國民黨冷支隊。最後,日本鬼子來了,這三支中國人的隊伍又一起聯合起來對付日本人。”
陳默:《莫言:這也是一種文化——評〈紅高粱〉、〈高粱酒〉、〈高粱殯〉》,《當代文藝探索》,1987年第4期。這就是中國人的國族意識和種族觀念。民族內部可以有不同意見,甚至會刀兵相見,但在外敵入侵的危急關頭,同胞之間會放下武器,擱置爭端,槍口一致對外。抵抗異族入侵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國、共、匪在關鍵時刻拋卻成見,從民族、國家的高度聯合起來,維護中華民族的安全。這是曆史的真實,是不應該被遮蔽的真相,《紅高粱家族》正是較早揭示這一真相的文學作品。正如論者所言,莫言的“抗日故事突破了‘革命曆史題材’小說曆史敘述的規範,解構了‘革命曆史題材’的政治意識形態神話”
曠新年:《莫言的〈紅高粱〉 與“新曆史小說”》,《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其次,與西方評論中認為餘占鼇這一土匪兼英雄形象是對既有抗日英雄形象的突破相一致,國內研究中對《紅高粱家族》中男主人公餘占鼇的多麵性進行了富有深度的剖析,認為他“將獸性與野性、匪性與人性或理性與英雄氣質等多樣不可統一的東西統一在一起”,“既充滿著獸性又充滿著人性、既人道又反人道”,集“追求個人幸福、愛情的體力勞動者餘占鼇、殺人越貨的土匪餘占鼇、精忠報國的抗日英雄餘占鼇”於一身。
陳默:《莫言:這也是一種文化——評〈紅高粱〉、〈高粱酒〉、〈高粱殯〉》,《當代文藝探索》,1987年第4期。餘占鼇身上同時閃爍著“匪氣、俠氣與正氣”,是一個“壞事做盡、好事做絕”的土匪,更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英雄。他骨子裏有一股“威武不屈的豪放之氣……講求俠肝義膽……無論他與冷支隊還是江大隊存有何種政治成見,一旦大敵當前卻能深明大義,同仇敵愾,攜手殺敵”。正是這種民族大義使他“帶領鄉親們用最原始的自衛武器,上演了一出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故事”
宋劍華:《知識分子的民間想象——論莫言〈紅高粱家族〉故事敘事的文本意義》,《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國內學者對餘占鼇的深剖厚描比西方研究者更加多維、立體,更加全麵、客觀,從餘占鼇土匪兼英雄的雙麵性,深入“英雄、土匪、搶劫、殺人、強奸與抗日”、“既超脫又世俗、既英雄好漢又王八蛋”的多維性。
宋劍華:《知識分子的民間想象——論莫言〈紅高粱家族〉故事敘事的文本意義》,《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再者,與西方對《紅高粱》超越中的繼承研究相類,國內的研究也從突破與創新中窺見了小說中傳統倫理的影子。譬如在餘占鼇、戴鳳蓮、戀兒的三角關係中,“餘占鼇對兩個女性形象看似不合禮法的性與愛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接受,在於作者從側麵找到了‘酒神精神’、‘生命的強力’與傳統倫理道德的契合點”
劉詩宇:《當代文學史視閾中的〈紅高粱家族〉》,《小說評論》,2017年第1期。。餘占鼇對戴鳳蓮的占有帶有英雄救美、除惡扶弱的意味。戴鳳蓮端莊秀麗,還有一雙迷人的小腳,而她的麻風病丈夫單扁郎卻苟延殘喘,令人恐懼。相比之下,餘占鼇健康強壯,渾身洋溢著陽剛之氣。戴鳳蓮與餘占鼇,一個美麗性感卻身困魔掌,求救無門;一個雄武霸氣,有力挽狂瀾的魄力。相對於單扁郎,餘占鼇具有道德上的優勢,他與戴鳳蓮不合禮法的情愛也讓讀者懷有英雄救美、成就美滿情緣的期待。
餘占鼇與戀兒的偷情關係也因戀兒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手下而獲得倫理道德上的合理性。由於戴鳳蓮容不下戀兒在自己眼皮底下和餘占鼇相好,餘占鼇隻好把戀兒母女送到鄰村。但在戀兒遭到日本鬼子蹂躪時餘占鼇沒能及時趕到保護,導致戀兒母女悲慘死去。中國傳統的道義觀是民族與國家層麵的問題重於個人生活、情感中的問題。“原本餘占鼇與戀兒的關係在戴鳳蓮麵前並沒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因為遭受日軍的強暴,女兒也死於侵略者之手,戀兒成了‘民族’或‘國家’意義上可憐的犧牲品,其‘第三者’身份此時顯得無足輕重,民族大義遮蓋了家庭倫理。”“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僅遵從著自古以來民族國家層麵在倫理道德體係中的優先地位,並且一夫二妻的狀態,呼應著古代才子佳人小說中‘三人從此之後,相敬相愛,百分和美’的老路。”
劉詩宇:《當代文學史視閾中的〈紅高粱家族〉》,《小說評論》,2017年第1期。突破與限度是東方和西方《紅高粱》研究中的交疊之處,也是一個創新性作家對傳統的回望與不自覺的思維定式。
西方《紅高粱》研究中少有提及而國內研究中多有論及的是《紅高粱家族》中“種”的退化和對力的張揚。雷達在中篇小說《紅高粱》發表之後就指出莫言發現了某些人在和平環境中追求安逸享樂,導致精神上委頓、柔弱化的現象,由此產生了關於“種”的強化和複活的焦灼感。
雷達:《遊魂的複活——評〈紅高粱〉》,《文藝學習》,1986年第1期。楊守森在《魔鬼與天使》
收入賀立華、楊守森等:《怪才莫言》,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中探討了“種”的退化問題。趙歌東提出《紅高粱》中祖父餘占鼇、祖母戴鳳蓮,父親豆官和“我”家族三代人,演繹了一個“種”的退化的生命寓言。
趙歌東:《“種的退化”與莫言早期小說的生命意識》,《齊魯學刊》,2005年第4期。
國內《紅高粱家族》研究中對“種”的退化的憂慮和20世紀80年代我國社會生活和影視文學中出現的“尋找男子漢”這一文化現象有關。當時,尋找男子漢、呼喚陽剛之氣成為一種時代風氣。而引起這一現象的原因和80年代前期改革開放後從境外引進的一批電影有很大關係。日本電影《追捕》、法國電影《佐羅》、美國電影《第一滴血》和電視劇《加裏森敢死隊》,再加上香港電影《少林寺》、《英雄本色》以及電視劇《霍元甲》、《上海灘》等,掀起一陣又一陣熱映、熱播狂潮。高倉健、佐羅等成為一代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也是男兒心目中的偶像英雄。《霍元甲》用血肉之軀練就高超技藝揚我國威的壯舉,讓億萬國人熱血沸騰。這些英雄在觀眾心中雜糅、疊合成一個個光彩照人、魅力十足的陽剛男性形象,導致20世紀80年代前期和中期,似乎整個中國社會都在呼喚、議論、崇尚硬漢形象。
文學創作也呼應這一潮流。“改革文學”塑造了一批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他們是頂天立地的硬漢,充滿理想主義激情,以堅韌不拔的意誌,承擔起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的重擔。“陽剛之美成為20世紀80年代主要的美學傾向”,甚至“整個社會都在崇尚這種性格”。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270—271頁。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從另一個方麵呼喚新時代的硬漢,期待百廢待興的中國盡快“雄起”。從這個層麵上看,對陽剛男性形象的美學追求隱性地參與到民族國家崛起的話語建構之中,對“種”的退化的憂思即是對硬漢形象的呼喚。
國內《紅高粱家族》研究中,與對“種”的退化相關聯的是對力量的推崇、對生命力的歌頌。楊守森教授指出莫言在慨歎“種”的退化的同時,借助餘占鼇形象張揚起一麵強力追求的旗幟,激蕩起一股振奮生命的活力。
楊守森:《魔鬼與天使》,收入賀立華、楊守森等《怪才莫言》,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李掖平教授認為《紅高粱家族》通過“我爺爺”、“我奶奶”的故事,“張揚著輝煌燦爛的力之美”,釋放出“生命能量、生命元氣和生命活力”。
李掖平:《激情·狂放·魔幻·詭奇——重讀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山東文學》,2012年第11期。對力的推崇是西方研究中顧視不足的,東方研究的“洞見”映照出西方研究的“不見”。一位西方研究者說出了其中的部分原因。理解異國文學作品需要相關的背景知識,而這位學者認為:“複雜的背景知識在西方人的《紅高粱》書評、《紅高粱》評論以及相關的文學批評中難以見到。他們的研究集中在美學層麵,對作品人物和敘事手法進行分析,有時也關注文學理論,西方的文學評論家們幾乎不會想到要結合中國的時代背景來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因而他們對《紅高粱》的研究不夠深入和富有成效,即使學識淵博的評論家也難免就作品論作品。這不是某個西方學者的問題,而是反映了西方研究者長期以來沒有結合相關曆史文化背景,來剖析中國文學作品的習慣。”
Robert Con DavisUndiano, “A Westerners Reflection on Mo Yan,”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3.1\/2 (2013).既有的知識視野、文化結構、閱讀經驗影響著對文學作品特別是異域文學作品的解讀與研究,所謂仁山智水,所謂“洞見”、“不見”,一定程度上是“先在視野”所致。
第三節《天堂蒜薹之歌》:中國農民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發表於1988年,1995年由葛浩文翻譯成英語出版。英譯本一麵世就引起西方學術界的關注,出版當年就在美國的《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紐約時報》、《圖書館學刊》、《柯克斯評論》、《紐約客》、《出版者周刊》,英國的《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旁觀者》、《新政治家和社會》等重量級刊物上出現了十多篇評論文章。
主要有:Tobin Harshaw, “The Garlic Ballad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ul 30, 1995. Richard Bernstein, “Books of the Times, A Rural Chinese ‘Catch22’ You Can Almost Smell,” New York Times, June 12,1995. Anonymous, “Recommended Reading—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The New Yorker, 71.19 (1995). Debbie Bogenschutz, “Fiction—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Library Journal, 120.6 (1995). Anonymous, “The Garlic Ballads,” Kirkus Reviews, 5 (Mar 1, 1995). Sybil S. Steinberg, “Fiction—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Publishers Weekly, 242.8 (1995). Ruth Pavey, “Bitter Harvest—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New Statesman & Society, 8.360 (1995). Katherine Gerson, “Revolting Tales of Revolting Villages—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The Spectator, 275.8723 (1995). Mary Ellen Sullivan, “General Fiction—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The Booklist, 91.16 (1995). Delia Davin, “Local Tragedies—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4830 (Oct 27, 1995). Michael S. Duke, “Worse Than a Tiger,” The World & I, 10.11 (1995). 這些書評文章從題目上就可以看西方人關注的焦點:《時代的書:你幾乎能觸摸到的中國農民的“二十二條軍規”》(“Books of the Times, A Rural Chinese ‘Catch22’ You Can Almost Smell”)、《苦澀的收獲》(“Bitter Harvest—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地方性的悲劇》(“Local Tragedies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憤怒村民的反抗》(“Revolting Tales of Revolting Villages — 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天堂蒜薹之歌》講述農民“多收了三五鬥”的悲劇。農民在鄉政府的號召下大麵積種植蒜薹,希望能賺些錢過上寬裕的日子。然而在豐收了之後,鄉政府一方麵禁止農民把過剩的蒜薹賣給外來收購者,另一方麵又壓低價格,任意征稅,並在供銷社冷庫存滿了以後,不再收購更多的蒜薹。農民滿懷希望、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蒜薹眼看就要爛在地裏,情急之下向政府討說法,可縣長卻避而不見。於是,憤怒的農民衝進縣長辦公室,用砸東西來發泄怨氣,結果警察逮捕了帶頭鬧事的人和隨大流卷入其中的農民。熟悉現代經典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的美國讀者從《天堂蒜薹之歌》中窺見了中國農民相似的處境:就像《第二十二條軍規》中那位可以任意提高飛行次數的美國空軍上校卡斯卡特一樣,某些腐敗的中國地方政府官員也對農民言而無信,置百姓的切身利益於不顧。西方讀者從《天堂蒜薹之歌》中讀出的是對中國農民這一弱勢群體的同情。
英語世界對《天堂蒜薹之歌》的評論總體來說很高。比如認為“它是20世紀中國小說中形象地再現農民生活複雜性的最具想象力和藝術造詣的作品之一”,“在這部作品中,莫言或許比任何一位寫作農村題材的20世紀中國作家更加係統深入地進入到中國農民的內心,引導我們感受農民的感情,理解他們的生活”。“個人性格、公共道德、國家與地方的政治經濟關係、自我與社會的衝突,以及傳統和現代性的對立與和諧等各個方麵,都在這種世俗而動人的敘事中得到深刻地探討。”
Michael S. Duk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Mo Yans Fiction of the 1980s,” in Ellen Widmer and David Derwei Wang eds., 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 Fiction and Fil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4370. 中文引文參見[英]杜邁可:《論〈天堂蒜薹之歌〉》,季進、王娟娟譯,《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 6期。“這部小說傳達出這樣一種強烈的意識:農民深受某些腐敗政府官員的欺壓。”
Delia Davin, “Local Tragedies—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4830 Oct 27, 1995. “人性中的貪婪和墮落依然是莫言小說的主旋律。”
M. Thomas Inge,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但西方的評論者並沒有止於批判,而是看到了莫言小說批判中的建構。莫言“對人性的貪婪與墮落進行了刻畫,卻不乏希望”
Ibid.,他“以極大的爆發力和同情心,高揚了重壓之下人類精神中的閃光點”
Anonymous, “The Garlic Ballads,” Kirkus Reviews, 5 (Mar 1, 1995).。“他的小說依然活力迸發,永遠不會掉進黑暗。農民階層作為中國的脊梁被激怒甚至表現出冷酷的一麵,然而,在表麵之下還有一塊渴望救贖的頑強之石。”
Richard Bernstein, “Books of the Times, A Rural Chinese ‘Catch22’ You Can Almost Smell,” New York Times, June 12,1995. “不管他的觀點如何悲觀,莫言總會刻畫一些良心未泯的人——一位實誠的士兵,或一位沒有私心的官員——從而給人以希望之光。”“在《天堂蒜薹之歌》中,作者以諸如民間幽默、笑話和喜劇故事一類的元素來衝淡作品本身的凝重氛圍。”
M. Thomas Inge, “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74.3 (2000).也就是說,西方人認識到,莫言揭出問題的目的是要改進和糾偏,不是為批判而批判。天堂縣政府某些人官僚主義思想嚴重,亂收費、亂罰款現象時有發生,鄉鎮及縣的領導沒有及時疏導群眾,沒能真正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但這畢竟是少數官員和政府工作人員所為,是局部現象,也是政府致力於改進的地方。對於處在最基層的農民,西方評論者在深表同情的同時,也警醒他們反思:要以合法手段謀求解決問題之道,激怒之下以非常手段向政府施加壓力,不但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還會讓自己觸犯法律。
西方讀者對《天堂蒜薹之歌》懷有的希望之光還表現在一些美國讀者在看過該小說的英文版以後,基於對中國的舊有印象,驚訝於這樣的作品中國政府還能允許出版。從這件事上,他們知道中國發生了變化,對批評性作品的寬容度提高了。因而,他們認識到,雖然小說反映的問題在中國依然存在,但這樣的小說能夠出版,說明中國社會在進步,希望之光在閃爍。
西方對《天堂蒜薹之歌》的接受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該小說在內容、名稱與異國接受上同美國小說《憤怒的葡萄》的潛在關聯。莫言的這部小說在1993年再版時更名為《憤怒的蒜薹》,令人想起美國作家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在斯坦貝克的小說中,美國中部地區的農民在經濟大蕭條中失去自己的土地無以為生,於是結伴長途跋涉來到加州謀生。而大批饑民的湧入引起當地人的恐慌,他們被當作流民,遭受歧視甚至辱罵,警察粗暴地驅趕他們,農場主壓低工資,把他們當牲口一樣看待。《憤怒的葡萄》1939年在美國出版,1941年就有了中譯本。1949年以後,這部小說在大陸受到推崇,多次再版,原因自然是該小說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陰暗麵。《天堂蒜薹之歌》英譯本1995年在美國出版後,一些評論文章稱其為中國版的《憤怒的葡萄》,農民階層所受到的不公正對待無疑是將這兩部作品聯係在一起的原因。中美之間的這種接受互動頗有意味,也許彼此都在希望對方的社會能夠更加公正地對待弱勢群體。
西方對《天堂蒜薹之歌》的評論中也提到中國舊製度殘餘帶來的“換親”悲劇
Ellen Sullivan, “General Fiction—The Garlic Ballads by Mo Yan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The Booklist, 91.16 (Apr 15, 1995).。小說中金菊的父母為了讓兒子娶上媳婦,拿女兒換親,而且是三家轉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換親”現象在某些貧窮閉塞的地區依然存在,多是犧牲女兒的幸福成全兒子傳宗接代的“家族大義”。在有著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的中國,換親在人們眼裏隻是一種陋習,大家雖然對被換親的女孩唏噓感歎,但也見怪不怪。而在視婚姻自由為天賦人權,視愛情具有至高無上魅力的西方,“換親”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是對人身權利的幹涉,是令人不可思議的習俗。因而,西方人對高馬和金菊這對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而最終雙雙死去的悲劇結局寄予無限同情,同情的背後隱含著對中國愚昧、落後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