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莫言作品海外傳播研究二校成品:230*170版心:27行*32字文件路徑:B02J
莫言作品海外傳播研究
薑智芹
莫言作品海外傳播研究
出版社南大序號
校次校份數
錄入陳文件名
組版陳總頁碼
圖片圖數
校對版式
送校日期
聯係電話85992128
您對稿件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請直接與生產責任人孫誌洋聯係(13813855199)。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莫言作品海外傳播研究 \/ 薑智芹著. —南京: 南
京大學出版社, 2019.1
ISBN 9787305210297
Ⅰ. ①莫…Ⅱ. ①薑…Ⅲ. ①莫言-小說-文化傳播
-研究-國外Ⅳ. ①I206.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27577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莫言作品海外傳播研究
著者薑智芹
責任編輯施敏
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印刷鹽城市華光印刷廠
開本787×9601\/16 印張 16.25 字數 225千
版次2019年1月第1版2019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10297
定價50.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3〗00
序言
00
莫言作品海外傳播研究
序言
莫言從一個鄉村放牛娃,到成為軍隊裏的新聞幹事、政治教員、報社記者,再到成為作家,登上文學殿堂的最高領獎台,摘取諾貝爾文學獎。一路走來,他對於饑餓、孤獨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書寫,在收獲鮮花和掌聲的同時,也伴有質疑和批評之聲。“莫言熱”成為一種文學現象,也一度成為一個文化事件,在世界範圍內被閱讀、翻譯、研究。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本土作家,莫言注定要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值得特別書寫的篇章。根據小說《紅高粱》改編的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掀起的旋風,《豐乳肥臀》在國內的停印、銷毀風波,獲諾貝爾文學獎引發的國內喧嘩與國外騷動,使莫言成為中國當代作家中作品被翻譯語種最多的作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是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熱點和普羅大眾關注的焦點。現如今,他的《紅高粱》和《透明的紅蘿卜》分別入選高中選修讀本《中國小說欣賞》和《中外短篇小說選讀》;相關作品也走進在歐美高校應用甚廣的文學作品選和文學史,如《鐵孩子》入選劉紹銘、葛浩文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Mo Yan, “Iron Child,” in Joseph S. M. Lau, Howard Goldblatt eds,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紅高粱》節選收入《中國現代文學大紅寶書》
Mo Yan, Red Sorghum (excerpt), in Yunte Huang ed., The Big Red B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ritings from the Mainland in 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W. W. Norton, 2016.,《哥倫比亞現代東亞文學史》中有“莫言與《紅高粱》”章節
Yomi Braester, “Mo Yan and Red Sorghum,” in Joshua S. Mostow ed.,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East Asian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鄧騰克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指南》
“Mo Yan,” in Kirk Denton ed.,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有“莫言”專章。這一切都標誌著莫言在國內外的閱讀、接受和影響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考察莫言作品的西播東漸、西詮東釋和其作品所傳達的中國形象,剖析莫言創作的文學傳統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眾聲喧嘩,可以為當前大力推進的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莫言堪稱當代作家中在國外翻譯最多、研究最多、影響最大的中國當代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世界上40餘種語言,譯介的語種之多,國外館藏量之大,關注度之高,都是當代作家中少有的。英譯者葛浩文,法譯者尚德蘭、杜特萊,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德語譯者郝慕天,俄語譯者葉果夫,日本語譯者藤井省三、吉田富夫,韓國翻譯家、作家樸明愛,越南翻譯家陳廷憲、陳忠喜等,都是莫言作品跨語種傳播的重要使者,他們幾年如一日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將莫言的小說翻譯成自己的母語,讓莫言作品披上世界文學的色彩,拓展了它們的生命寬度,造就了它們的世界影響力。
國外國內的莫言研究正越來越形成一個學術研究共同體。國外的莫言研究特別是碩博論文,越來越多地引用國內的研究成果;國內的莫言研究也大量引用國外研究者的觀點,並將國外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譯成中文在國內期刊上發表,如杜邁可的《論〈天堂蒜薹之歌〉》(《當代作家評論》 2006 年第 6期)、托馬斯·英吉的《西方視野下的莫言》(《長江學術》2014年第1期)、史景遷的《重生——評〈生死疲勞〉》(《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6期)、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的《苦竹:兩部中國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4期)、德國奧格斯堡大學語言中心主任、奧格斯堡德中友好協會主席漢斯約克·比斯勒米勒的《和善先生與刑罰》(《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2期)、楊小濱的《盛大的衰頹——重論莫言的〈酒國〉》(《上海文化》2009年第3期)、美國作家、《紐約時報》前北京特派員白禮博的《時代的書:你幾乎能觸摸一個中國農民的“二十二條軍規”》(《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6期)、《蛙》的荷蘭語譯者馬蘇菲的《莫言小說荷文翻譯隨想——從〈蛙〉談起》[《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等。國內外的莫言研究互相促進,彼此增益。
莫言作品的翻譯、引介與研究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翻譯是莫言作品在海外傳播的主導方式,他的作品主要通過翻譯與各國讀者和研究者見麵。翻譯是對原著最切近的加工,也是其他接受活動的前提,而引介和研究性文章對翻譯作品起到推廣和深化的作用。引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附在譯本前麵或後麵的序、跋、後記、譯後記,通過這些“副文本”的補充和介紹,國外讀者得以進一步了解莫言的個人經曆、創作背景和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思意蘊;二是報刊上發表的介紹性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有些雖不懂中文,但往往是具有很大社會影響力的作家、記者、文學研究者,他們的評論對普通讀者能起到引領和推薦作用;三是作家本人到國外演講、參加書展、訪問、訪談活動,讀者與作家近距離接觸,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產生閱讀、研究其作品的願望,這是泛媒介時代新媒體傳播的蝴蝶效應。
莫言在國外的研究也主要有三個方麵:首先是期刊論文,研究中國文學的國外學者撰寫發表的學術論文對同時代或後代學者都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次是碩博論文和研究著作,它們比期刊論文篇幅長、容量大,體現著研究者自身的學術立場和獨特視角;最後還有進入國外中國文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材料以及文學史內容,通過高等教育將莫言及其作品變成一種可持續傳播的知識。
這些建立在翻譯基礎上的引介和研究借助報刊、出版社等大眾傳播工具以及高校師生等精英教育,實現了在“普通讀者和專業讀者中的傳播”
謝淼:《魯迅在德語世界的傳播及此曆程中的互動關係》,《中國比較文學》,2016 年第4 期。,而這些傳播又反過來會影響接下來莫言作品翻譯的篇目選擇、印數和發行。當代文學包括莫言作品的對外傳播“一方麵要依賴翻譯,將更多的作品翻譯成外文,使其流通範圍超越自己的文化原產地,即‘走出去’;另一方麵還要對翻譯出去的作品進行研究、詮釋,讓其在國外落地生根,即‘走進去’,成為他國文學體係的組成部分,對其施以影響,給其帶來啟示啟發。因而,作品翻譯出去以後,還要有研究緊跟其上,這樣才能鞏固翻譯的效果,真正實現文學的跨文化傳播” 薑智芹:《〈今日世界文學〉與當代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外國語文》,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