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001d\u0006x%明代時,有個江西南昌人,楊春茂,來過明覺寺,留下了一首詩,值得現在的明覺人自豪。

因為當時的明覺集鎮,在一個南昌人看來,已經是一個繁華的“火樹銀花不夜城”了。

題明覺寺

楊春茂

路入招提一境清,亭亭午色送晴明。

山僧愛客忙參禮,林鳥依人故縱聲。

菜麥漸驚原上變,雲霞早逐馬頭生。

宦遊又是芳成後,火樹銀花不夜城。

楊春茂不忘提醒讀者,他是一個當官的人(宦遊)。(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王勃)

萬曆進士、曾經官至監察禦史的浙江湖州人駱駸曾,則要低調得多。

他也借宿在明覺寺,寫了兩首詩,一點也沒有顯擺宦遊。

宿明覺寺二首

駱駸曾

其一

少年山寺聽寒雞,一入風塵路欲迷。

猶有清緣無恙在,行驄依舊入招提。

其二

野寺寒雲駐客頻,繡衣偏借寵光新。

埋輪莫訝何多事,恐有豺狼解笑人。

第一首,駱監察表示,雖然經過這麼多年風塵磨煉,但自己還保有純真的少年心,和向佛、向善的心。

第二首就複雜多了。駱監察雖然是個監察禦史,但是,對於當時(明末)得到皇帝寵幸的宦官,也是無能為力的。

《後漢書》裏有個典故。當時有個大將軍專權。皇帝派了八個官員巡視全國,糾察吏治。七個人接受命令走了。

隻有一個叫作張綱的,不接受命令,“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

張綱進而上書彈劾大將軍,揭露其罪惡,京都為之震動。

後人以“埋輪”為不畏權貴,直言正諫之典。

駱監察“埋輪莫訝何多事,恐有豺狼解笑人”這兩句的意思,就有點意思了。可以多解。

回過頭來,再讀駱監察第一首詩,對於“一入風塵路欲迷”,就多了一份同情;

對於山寺聽寒雞的少年、“行驄依舊入招提”的中年,就多了一份理解。

駱監察還有一個學生,叫王孫昌,跟隨老師的步伐,也到了明覺寺;還步老師的詩韻,唱和了兩首。

過明覺寺,和駱老師韻二首

王孫昌

其一

鍾聲嘹亮集晨雞,漭壙紺園徑不迷。

萬事累人頭上發,降心我欲住招提。

其二

春殘可奈落花頻,一到諸天眼界新。

問俗還留驄馬跡,光搖采筆語驚人。

漭,廣闊。壙,墳墓。

紺園,佛寺的別稱。

明朝的讀書人,對佛家典籍的研究,功夫看來真是深的。

上麵十來首詩詞,佛家詞彙很多,單是寺廟的代稱,就有多種。

從傳播的角度,是好事也是壞事。

王孫昌兩首詩,和得很有水平。

第一首簡直他是老師的口氣。

第二首又不著痕跡地給老師送上了一頂“高帽子”。

明覺寺現在雖然小了很多,但是通過前人文字的記載,我們還能依稀感受到當年的人、事、境。

“修竹繞池春色淨,老鬆棲鶴月輪初”;

“人家寒食黃昏後,客夢梨花夜雨初”;

何其美好。感謝曾經的明覺寺!

這也正是文字、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筆者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吟讀傅淑訓的次韻詩,深深喜歡“人家寒食黃昏後,客夢梨花夜雨初”一聯,尤其是“客夢梨花夜雨初”一句。因此有了也次韻一首,向欒尚約、傅淑訓致敬的想法。

今日明覺寺

現代人學習、寫作古體格律詩(古人稱為“今體詩”),困難在於沒有統一、公認的規則。1958年頒布的拚音方案(相當於傳統概念中的“官修韻書”),和傳統的“韻書”(如《平水韻》等),不能無縫對接。尤其是關於“四聲”(用於區分“平仄”)的規定不一樣(拚音中沒有“入聲字”)。

古體格律詩的傳承、發展,到底應該怎麼樣,不必忙著下結論,可以交給時間。從《詩經》到唐詩,中間也過了一千多年,才成熟、定型。不拘泥於格律的成名詩人,代有其人。形式(最好兼具內容)的傳承,也是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體現。

2018年五一,自駕南陽、藍田訪玉;先經臥龍崗,次韻傅淑訓

早歲曾知諸葛廬,尋來自駕四驅車。

飄飄獨立如遺世,浩浩禦風似蹈虛。

默念放翁書憤句,暗思忠敏渡江初。

古今俯仰三杯酒,夢裏漁樵一醉除。

蘇軾《前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陸遊《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辛棄疾《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汪元量《徐州》:古今盡付三杯外,豪傑同歸一夢中。

楊慎《西江月》:要知成敗是和非,都在漁樵話裏。

後來從石湫去南京,途經溧水柘塘鎮,想起唐朝劉太真的祠、墓皆在此地(劉太真事跡參閱本書“乳山老人林古度”篇),想要憑吊一番。

偶遇附近村民,說不知道:“太真?劉家的墓?不曉得。隻聽說過楊太真楊貴妃”。

《唐禮部侍郎劉公祠記》,今存(順治)《溧水縣誌》中。

文中清清楚楚記載劉太真墓在此(柘塘)。

正如文中所言,“嗚呼,金陵古帝王州,達官貴人累丘隴”,現在都已經湮滅無聞了。

劉太真,到底比不過楊太真。一笑。

筆者於是模擬西吳韓敬“與生白上人談廢、興之由”,懷古念今,集古人成句,再次韻傅淑訓兩首,時間在2019年7月29日。以博通人君子一笑。

劉太真(JUDE)

淵明人境自結廬,馮諼彈劍求出車。

秋風渭水吳處士,春江花月張若虛。

故國深宮三千裏,豆蔻梢頭二月初。

天長地久有時盡,不勝清怨怨難除。

楊太真(MRS)

北闕休書歸敝廬,自緘紅淚請回車。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雨暗殘燈棋散後,酒醒孤枕雁來初。

二十五弦彈夜月,此情無計可消除。

桃花亂落紅塵雨·蘇克石湫古村落石湫古村落

一、 端祥村·儒席久珍瑚璉器——子貢後人

在溧水的不少自然村落,繁衍生息著春秋、戰國之際的一位哲人的後代。

這位哲人,就是“孔門十哲”之一的端木賜(子貢)。

上方村口

在孔子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也是把“義”和“利”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孔門弟子著墨最多的,也是子貢。

在《論語》中,孔子和子貢(賜)有一段對話: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

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璉也。”

子貢問老師孔子,我怎麼樣?

孔子說,你是一樣東西。

子貢又問,我是什麼東西?

孔子說,你是瑚璉。

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尊貴器皿。

夏朝叫“瑚”,殷朝叫“璉”。

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

今日石湫街道上方村行政村、端祥自然村,端木氏後人藏有《端木氏宗譜》。譜載,南京端木氏是孔子門生端木賜後代。

上方村鳥瞰

端木氏先世原籍山東濟寧府。

隨宋高宗趙構南渡,護駕金陵,初居烏衣巷,續遷溧水留下村、思鶴鄉荷花塘。

到了明朝初年,溧水端木氏出了兩位優秀的兄弟外交官:

端木孝文、端木孝思。曾先後出使朝鮮。

哥哥孝文到了朝鮮,“朝鮮重其才,將厚為壽”。

孝文說,我持一節來,請以一節返。

不要賄賂我,我是外交使節,“節氣”是第一位的。

不久,弟弟孝思也出使,哥哥寫了一首詩給他。

送孝思弟使朝鮮

我曾持節往朝鮮,汝亦承恩下九天。

手足情深當此日,君臣義重報何年。

雲籠鴨綠江船月,風拂雞翎土坑煙。

奉使若無冰檗操,才如班馬也徒然。

冰檗,寒苦、艱辛。

好哥哥。對弟弟提出了道德操守方麵的提醒和要求。

假如有才無德,那麼,就算有司馬遷、班固一樣的才華,又有什麼用呢?

國家重用你,派你出使朝鮮,你應當對得起國家和家族。

也是在石湫,今日之橫山村行政村、陳沿自然村,也有端木氏後人,在他們寶有的《端木氏宗譜》中,對孝親、尊師、擇交、學藝等,都有清晰的規定。

端木孝思可能是個風流倜儻、享樂型的人物,需要哥哥的耳提麵命。

試看他的一首《溧水秋詠》:

暫停車蓋駐輕舟,此日湖山屬暮秋。

燦燦黃花登幾席,離離紅樹散汀州。

傾壺綠蟻杯頻傳,下箸鮮鱗網乍收。

莫向錢塘誇往事,白蘇未許擅風流。

孝思是個美食家。剛收網打上來的湖鮮,才能下筷子。

頻頻舉杯(綠蟻新醅酒)。已經超過了白居易、蘇東坡曾經任職的杭州(錢塘)了。對故鄉溧水的感覺良好。

(在孝思心裏,杭州好於蘇州。否則他完全可以說“莫向蘇杭誇往事,白蘇未許擅風流”。因為白居易還曾任職蘇州,而蘇東坡以未曾任職蘇州為恨事。戲說,一笑。)

孝思還是一個書法家。

有他退休時同事、朋友的贈詩為證。

送端木孝思還溧水

曾棨

早年江右仰芳名,闕下逢君白發生。

栗裏風光歸去樂,蘭亭書法老來精。

玉堂金馬留真跡,白石清泉有舊盟。

此去鄉山殊不遠,好將消息到神京。

孝思退休後,去拜訪自己早年的老師。

老師有事相托。當麵沒有說得出口。事後寄了一首詩。

對他這位端木氏的後人,給予了他所能給予的最最高度的評價。

寄巉山端木孝思

朱潤祖

巉山才子多年別,高士南來話起居。

儒席久珍瑚璉器,太阿今現鬥牛區。

詩因骨蛻無人敵,書到天然足自娛。

衰老何由見顏色,滄江渺渺倍愁予。

巉,山勢高峻。以巉字作山名,並不罕見,溧水也有。林古度描寫石湫乳山,用的是巉字的本義:二峰竦峙,岩石巉削。

朱老師說,端木家的人,老早就是我們儒家子弟當中的珍寶(瑚璉器);今天端木家的人,還是珍寶,像一把名劍(太阿),劍氣一直可以衝到天上,具體到天上哪裏呢?就是鬥和牛兩個星宿的地方;因為鬥和牛兩個星宿對應的地上的範圍,就是我們長江中下遊地區。

(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蘇軾《前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用法是一樣的。牛鬥、鬥牛,順序問題,意思一樣,隻要不是西班牙“鬥牛”。)

朱老師還比較客觀地評價了學生的“詩”和“書法”:詩很好,經過幾次進化(骨蛻)後,已經“無人敵”了;書法嘛,雖然說已到“天然”的境界了,但還是“自娛自樂”為妙(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誇獎書法)。

朱老師的兒子,可能不太孝順,他最後兩句婉轉地向學生“吐槽”了自己的苦悶,也許希望借助得意門生的力量,來教育教育自己的兒子。

《論語》裏說,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這是最難的。

衰老何由見顏色,滄江渺渺倍愁予。

朱老師說,我老了,沒有看見和顏悅色,這是我現在加倍愁苦的事情。

滄江,江水呈蒼色。

朱老師住在溧水,不至於用“滄江”一詞。

杜甫說,“一臥滄江驚歲晚”,應該是朱老師心境。也許學生的名字“孝思”,也引發了他的“思孝”。

名師出高徒。此詩可見。

(朱潤祖,溧水人,明朝洪武年間曾經擔任過浙江臨安縣教諭。)

端木賜(子貢)對老師也是從頭到尾尊重維護的。

在孔子離世十幾年後,有人誹謗孔子。子貢非常巧妙地予以了回擊。

《論語》記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

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子貢的意思是,因為我家圍牆矮,你們能看見裏麵風景,覺得很美;我老師的圍牆太高了,裏麵風景比我美多了,但你們連門都找不到,更談不上欣賞裏麵風景了。怎麼知道我的好呢?明確告訴你們,我比我老師差遠了。

子貢辭行圖

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這一段,子貢的回答更絕:我是一個小山包,你能翻越過去;孔子是太陽月亮,你能翻越嗎?你如果想自絕,太陽月亮會有什麼損傷嗎?

考之《端木氏宗譜》,石湫端祥村端木氏字輩為:明德新成親賢樂利禮義傳家和怡佑受定靜安祥得修齊治平均。

當下“禮、義、傳、家”輩者居多。

端木孝文、端木孝思的父親端木以善,和明朝的開國大學士宋濂,也是朋友。端木以善的墓誌銘,就是宋濂寫的。

銘文中說:

端木以善,名複初,字以善,姓端木氏;

祖先為衛人,出於孔門弟子子貢之裔;

今獨以“端”稱氏者,從省文也。

一遷於大梁,再遷金陵烏衣巷,三遷於溧水之巉山。

二、 老虎頭村·青睞會是阮步兵——阮籍後人

在我國文化史上,尤其文學領域,“建安風骨”,是一個神一樣存在的特定概念。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時間是公元196—220年。這個時間,正好是吳郡孫鍾,流寓在今天的石湫上方村一帶,墾地種瓜的時間。

所謂風骨,風是精氣神韻,骨是表現形式。“建安風骨”就是雄健有力、自強不息的風格、氣派。

代表人物是“三曹”“建安七子”、蔡琰。

他們的作品,直麵真實的社會、人生、內心。

魯迅先生譽之為“文學的自覺時代”。

李太白有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非常幸運,溧水石湫,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小謝又清發”的謝脁,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今日石湫街道,橫山村行政村、老虎頭自然村,村長阮成林的家中,珍藏著一套煌煌九十分冊的《阮氏家譜》,記錄著先祖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阮籍嵇康阮鹹阮瑀在“建安七子”中,以寫作應用類公文見長,與陳琳齊名。曹操當然是一世梟雄,文韜武略兼備;但曹操想改動阮瑀“倚馬可待、一揮而就”的文稿,竟然找不到可以讓他修改的地方。

後來,阮瑀的兒子阮籍,為了躲避執掌曹魏政府實權的司馬氏的征召,借酒避禍。“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 鬱達夫詩。。留下了“青白眼”“軟步兵”兩個令人含淚而笑的佳話。

意氣相投的人,比如嵇康,青睞有加;嵇康的哥哥嵇喜,卻是白眼相對。

阮籍聽說步兵營的廚師善於釀酒,就辭去了比較高的本職,要求調動工作去步兵營,當了一個“步兵校尉”。

鍾會,是後三國時代曹魏的一個重臣,幾次想通過征求阮籍對待時事的看法來陷害他,“欲因其可否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你說“可”,或者“否”,都可以治你的罪;但我醉了,什麼也沒說,所以也無罪。

阮瑀的孫子、阮籍的侄子,阮鹹,和叔叔一起,也加入了“竹林七賢”的行列。

叔侄二人既解詩酒、又精通音律。今天的民樂樂器中,還有一種彈撥樂器叫作“阮”(有大中小、高低音之分),據傳就是阮鹹定型的。

1960年,南京西善橋出土了一座東晉古墓。

墓中“竹林七賢”的磚畫(現已成國寶),據畫史專業人士分析,磚畫的紙本原稿,極有可能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手筆。

叔侄二人特色鮮明,一個飲酒,一個彈阮,可能是最接近真實的“魏晉風度”的形象了。

奠定阮籍曆史地位的,並不是爛醉或者佯狂,而是他的包括82首《詠懷詩》在內的作品。“把受殘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傷,曲折而強烈地抒發出來,大概從來沒有人像阮籍寫得這樣深沉美麗” 李澤厚,《美的曆程》。。

根據阮成林村長的《阮氏家譜》記載,阮氏的再次興盛,是在南宋鹹淳年間;

然後是在朱元璋明朝開國之初的南征北戰中,阮氏先人以軍功保家衛國、立身揚名。

唐朝元稹說,琴待嵇中散,杯思阮步兵。

(嵇康一死,《廣陵散》失傳)

宋朝蘇軾說,千古風流阮步兵。空留風韻照人清。

所以,七子七賢我可名,青睞會是阮步兵。

竹林七賢三、 謝家村·正是東山再起時——謝安後人

凡是唐詩宋詞反複吟詠的人物,就一定是個人物。

謝安東晉謝安(安石),就是一位。

沒有出山的時候,他攜歌女遊東山,掩人耳目。

當時人說,這是要把天下蒼生放在什麼地方啊。

東山再起,淝水之戰,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局麵。

也留下了“八公山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

而當捷報傳來,謝安了無喜色,繼續下棋,還帶賭注。

這樣的風度、境界,雖然能想象,還是可望而不可即。

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王室利益。

“江左風流宰相,唯謝安一人而已” 王儉(南朝宋齊間)語。。

作為謝安同族後輩,謝靈運(大謝)、謝脁(小謝),可能也有家族基因的。

謝脁(小謝)曾任宣城太守(南朝蕭齊時)。

唐朝時,溧水屬宣城管轄。李太白是一個誰也不服的人,杜詩聖也不在他眼裏。但是,從寫詩的角度,“青蓮才筆九州橫”“一生低首謝宣城 王士禎,《論詩絕句》。”。

所以,李白到了宣城,幾乎重走謝脁路,直過溧水石臼湖,一直到金陵。一路走一路感慨: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從地理距離上推測,溧水作為六朝古都的後花園,最為宜居。謝氏後人生息期間,也合情合理。

安穩·小慶

今天的謝家自然村,隸屬於石湫街道九塘村行政村,古名遼園村。

村民謝英厚,家藏有一套《謝氏宗譜》。

卷一記載,謝氏始遷祖謝愛溪,生卒年為1112—1183年。這是北宋、南宋之交的年代。

譜載:“公先居金陵省城,過溧水之思鶴鄉,愛其峰巒環抱,田土膏腴,人民純樸,遂卜宅於遼園而遷居焉”。

又載:“公以積德累仁為本,創業傳家,肇基忠厚。其流風餘韻,鄉之父老常稱道於不衰,以致子孫繁衍,後世永昌。金陵烏衣巷是謝安故居所在,公乃謝安第三十世孫”。

謝安的生卒年是公元320—385年。

以平均20年為一代,30世,加600年,是985年,基本吻合。

回到唐詩宋詞以及後人對謝安的追慕上來:

李白有詩讚曰: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西晉後期,有個“永嘉之亂”,北方匈奴作亂,西晉滅亡。晉室南渡,有了東晉。東晉用了謝安,天下太平。

白樂天說:

賢愚共在浮生內,貴賤同趨群動間。

多見忙時已衰病,少聞健日肯休閑。

鷹饑受絏從難退,鶴老乘軒亦不還。

唯有風流謝安石,拂衣攜妓入東山。

不管賢愚貴賤,生存是第一位的。

不忙到衰病,誰肯休閑呢?

饑餓的老鷹,(為了一口吃食)被繩子牽絆住了,進退不得。就算已經得勢的人(乘軒鶴),不熬到老也不會回頭。

隻有風流的謝安石,“拂衣攜妓入東山”。

另外一個安石,王安石,稍微發出了一點批評的聲音:

謝安才業自超群,誤長清談助世紛。

魏晉風度其中的一點,清談。

清談誤國,暫不置評。

但對於謝安這樣要求,苛刻了。

還是陸遊厚道:

豈少名山宇宙間,地因人勝說東山。

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心心念念的事情,就是“東山再起”。

1644年春節,他題詩中說:

衰殘敢負蒼生望,自理東山舊管弦。

錢謙益的政敵,堅決打壓他,不讓他複出。說,你就負責一下民間的娛樂活動好了,你不是有柳如是嗎?你就管領一下東山管弦,像謝安在東山時一樣。

清朝學者阮元讚曰:

六朝數偉人,謝傅名獨震。

破賊付兒輩,風鶴走敵陣,

高臥東山東,勳名峙兩晉。

這幾句不需要翻譯了。

另一個清朝大佬龔自珍,說,東山歌女,也是天下蒼生中的一員:

不容兒輩妄談兵,鎮物何妨一矯情。

別有狂言謝時望,東山妓即是蒼生。

龔自珍的這首詩,甚得陳寅恪先生的歡喜。

他在寫作《柳如是別傳》的過程中,戲題一絕:

興亡江左自傷情,遠誌終慚小草名。

誰為謝公轉一語,東山妓即是蒼生。

遠誌和小草,也是說的謝安:

小草,一味中藥。在山裏沒有被采摘的時候,名字叫“遠誌”;一旦出山,就被叫作“小草”。

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既出),蒼生今亦將如卿何?

三十年來麋鹿蹤,若為老去入樊籠。

五湖春夢扁舟雨,萬裏秋風兩鬢蓬。

遠誌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

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

(翰林待詔文徵明)

中庭步月·文徵明

文徵明這幾年忽然吃香起來了,成為一種“堅持就是勝利”的勵誌的代表。要麼熬到出眾,要麼熬到出局。“神魚失水困沙蟲”。牢騷也是有的。

如果把文待詔和同時代的六如居士相比,還是白居易的詩總結得到位:

不負韶華出九關·蘇克賢愚共在浮生內,貴賤同趨群動間。

筆者縮寫白樂天上述詩後六句為兩句,續貂曰:

鷹饑鶴老既不免,令人常憶謝東山。

四、 端秦村·橫陽秦氏舊家聲——秦瓊後人(附齊泰)

《舊唐書》《新唐書》作為正史,肯定沒有小說、評書《隋唐演義》《說唐》來得更加深入人心、婦孺皆知。

但唐初有一位勇將,卻是正史、演義都濃墨重彩書寫、刻畫的。

秦瓊

此人便是山東曆城秦瓊,秦叔寶。

正史記載,秦瓊隨李世民征伐,每當遇到敵陣中炫耀自己兵強馬壯的武將,李世民就讓秦瓊前去,單槍匹馬,常將敵將斬殺於萬軍叢中。(評書的說法是,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樣。)

貞觀十二年(638),秦瓊病故,被追贈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李世民特意下令在秦瓊墓前造石人石馬,用以彰顯秦瓊的戰功。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命閻立本畫秦瓊等24名功臣的畫像,掛入淩煙閣,以供自己懷念,後人景仰。

到了北宋“靖康之變”後,曆城秦氏後人隨王室南遷。

其中一支,於南宋時定居溧水西橫山腳下。傳三世後至秦國鼎。

元朝初年,秦國鼎參加南闈鄉試,考得第一,成為解元。

秦國鼎當年居住、歸葬的村莊,名叫秦壒頭村。南距桑園蒲村1.2公裏,北距雨山1公裏,西與端家莊連接成片。今天與端家莊合稱“端秦村”(石湫街道橫山村行政村端秦自然村)。

端秦村·小慶

石湫秦氏,從秦國鼎開始顯赫。

到了他的外甥那一代,明朝洪武、建文年間,達到頂峰。

再到了永樂年間,大禍從天而降,幾乎遭遇滅族之災。

在今天的端秦村村民、90歲的秦享華老人家中,保存有一部重修於清末光緒二十六年、“文化大革命”時藏身豬欄夾牆的《橫陽秦氏家乘》 ,細述著家族的往事,也是保存著民族的曆史。

秦國鼎的外甥齊泰,也是溧水人(齊泰祖居地在石臼湖南岸,現在已劃入高淳區)。齊泰在洪武二十年,舉應天府鄉試第一名,解元;

外甥提燈籠,照舅。第二年,就考上了進士,超過了舅舅。

有一年,雷電擊中了朱元璋的宮殿,朱洪武很害怕,以為老天降罪,馬上到郊廟裏去祈禱。挑選陪同的官員,條件是平時的工作表現、考核業績。齊泰因九年沒有任何差錯而入選。名字也是皇帝賜改的(原名齊德)。

洪武三十年,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升兵部尚書。受顧命(老皇帝托付,照顧、幫助年幼的小皇帝)。

齊泰作為朱元璋的“托孤重臣”,因為建議建文帝朱允炆采取“削藩”政策,被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作為第一重點清除對象而誅殺。

族人也多被其案牽連,秦氏有13人遭充軍發配。

“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朱棣在位22年。到了他的兒子手裏,政策有所鬆動。秦氏後人可以還鄉,歸還舊產。

但是,當初出去的13人,隻有一個人活著回家。這個人,就是家譜上記載的“得遇公”。

“得遇公生還故裏,然桑梓寥落,村宅荒蕪”。

怎麼辦?還是靠舅舅。

“得遇公在老宅外一裏多的地方,向其陳門舅氏,購地九畝落戶定居,此地即秦壒頭村”。

秦氏後人在明末清初和“乳山老人”林古度多有交往,秦紹先在《乳山人》詩序中有記載(可參閱本書“乳山”有關篇章)。

秦紹先的詩文,也記錄在《橫陽秦氏家乘》 中。

家乘中專門還有家訓一章,對“敦子道、隆師友、慎婚姻、睦鄉裏”等,有明確的規定。

這是秦氏家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所在。

其中《秦壒村記》一篇,可稱美文,摘賞一段:

當春夏之交,樹蔭扶疏,麥浪掀翻。

登阜而望遠,則眾峰競秀,如屏如障;

近則千畦錯落,如繡如綺。

晨炊方起,村煙漠漠;

晚犢歸來,笛音嫋嫋。

樵歌互答,聲和鬆風;

葉影橫斜,掩映皓月。

洵山林之僻壤,田家之樂土也。

端秦村·小慶

本篇附錄:

封建與削藩(先有封建,再有削藩)。

秦始皇開始,中國已是大一統國家,實行郡縣製。

但是西漢劉邦,分封異姓王、劉氏子孫王,封邦建國。

所以才有了到了劉邦孫子漢景帝時,晁錯提出的“削藩”政策。

可歎晁錯很快就成了“帝王家事”中的替死鬼、冤死鬼。

起來造反的諸侯王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

唐朝中後期的削藩,削的是“藩鎮”,地方節度使,手握重兵的人。

唐玄宗為了開疆拓土,發明了藩鎮這一製度。

最後,李唐王朝也滅於藩鎮之手。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正是吸取了這一曆史教訓。

建文帝的削藩,和漢景帝類似。

隻是漢景帝勝利了,建文帝失敗了。

齊泰的結局,稍壯烈於晁錯;

晁錯死於景帝之手,齊泰死於朱棣刀下。

唐代大詩人杜牧,描寫唐憲宗和宰相元載策劃削藩的事情,借著晁錯“衣朝衣,斬東市”的典故,讀來和晁錯、齊泰驚人相似: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箸,筷子。

借箸:為君王籌劃國事。《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在劉邦吃飯時進策說: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安史之亂爆發後,駐守在河西、隴右的軍隊東調平叛,吐蕃乘機進占了河湟地區,對唐朝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到了唐代宗大曆年間,宰相元載曾上書代宗,對西北邊防提出一些建議(大曆八年,773)。大曆十二年(777),元載因事下獄,代宗下詔令其自殺。

元載的遭遇和晁錯類似。

代宗後麵是德宗,然後才是憲宗。憲宗皇帝對收複河湟也格外留神。

但是唐憲宗沒有來得及實現收複西北疆土的願望就被宦官害死了。(傳說皇帝仙去,隻留下弓與劍。)

河湟百姓雖然穿著戎服牧羊驅馬,可是他們白發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隻有產生於涼州的動人歌舞樂曲,流傳天下在娛樂著那些富貴閑人。

(本篇參考了陳春生先生《橫山村攬勝、塘竇村風情、光明村史話》等著作。)

琛山望湖琛山望湖

一、 閔派魯、林古度和《溧水縣誌》(順治)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起,有一個河南人,大梁閔派魯,來到南京溧水,當了六年多知縣。

280年以後,1933年起,有一個溧水人,石湫毛汝采,去到河南,當了十二年縣長。

閔派魯、毛汝采的政績如何,姑置不論。

1656年,明清易代已經過去了12年,幹戈漸歇、民心稍定。朝廷為了“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要求各州、縣編輯、整理地方誌書。

閔派魯請到了久居石湫的著名文人林古度,主編《溧水縣誌》,五個月即告功成。

1656年,是農曆丙申年,也是清順治十三年。

那一年,常熟錢謙益在南京活動了兩個月。表麵上是就醫,暗中,還在和鄭成功等反清力量聯絡。

離開南京時,錢謙益留下了三十首七言絕句:《丙申春,就醫秦淮,寓丁家水閣,浹兩月。臨行作絕句三十首留別,留題不複論次》。

其中兩首和林古度有關。前一首和林古度主編《溧水縣誌》有關:

牛刀小邑亦長編,朱墨紛披意罔然。

要使世間知甲子,攤書先署丙申年。

錢謙益自注:乳山道士修誌溧水。

林古度(1580—1666),字茂之,號那子,原籍福建臨清。因為中、晚年長期隱居石湫乳山,自稱“乳山老人”,世人又稱乳山道士。

“牛刀小邑”的典故用在這裏,太貼切了。

《論語》裏說,孔子的得意弟子,子遊,在一個叫“武城”的小縣當官;教化、治理有方,孔子經過時,聽到一片弦歌之聲,不禁微笑說,殺雞用得著牛刀嗎?

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四首》,其一說:

鳳雛驥子日相高,白發蒼顏笑我曹。

讀遍牙簽三萬軸,卻來小邑試牛刀。

錢謙益的“要使世間知甲子,攤書先署丙申年”兩句,暗含深意:寧願用傳統的幹支紀年法,也不願用新皇帝(順治)的年號紀年法。

這個套路,陶淵明早就用過了。

《宋書·陶潛傳》: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雲甲子而已。

南朝劉裕的宋,奪了東晉的江山,陶淵明以他文人無奈的方式,表示抗議。

雲浮鳥倦早還田,鄉裏兒來巧作緣。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詩傳。

五株柳樹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晉前。

隻有東坡閑不住,加餐遍和義熙年。

這是清朝乾、嘉年間,吳門詩人舒位的一首妙詩。

林古度的更多事跡,詳見本書下一篇。本篇先敘述閔派魯。回到閔知縣和《溧水縣誌》(順治)。

卷五,是山川誌。

有一條記載:琛山,(縣城)西一十五裏。舊誌雲“嚐產玉,因名”。土人建“三茅真君祠”於頂上,故俗傳為小茅山。

小茅山(琛山),就在現在的石湫(維石)科創中心東側。

閔知縣工作之餘,也搞搞郊遊、踏青活動。

一天,他帶領一群人(至少三人),來到琛山。

先在山腰,找到北宋狀元俞栗的墓,表示敬意。

又找到“尚書塘”“濯纓”,用塘中之水洗洗帽子上的纓子,沾沾狀元的仙氣、尚書的貴氣。(俞栗曾任兵部尚書,塘因以名。)

慢慢來到山頂,向南遠眺石臼湖。

那時候的官員大多科舉出身,詩詞功底比較好。

遊覽之餘,閔知縣出了一個題目,《登琛峰望石臼湖》,自己帶頭先賦三首:

孤徑懸雲際,登臨意惘然。

浮生又半日,何處望飛仙。

殿影搖鬆冷,鍾聲喚鳥旋。

漸看漁艇暮,點破一湖煙。

胡為湖水側,偏著此佳山。

眼以憑高闊,身因命酒閑。

看花從馬上,聽樹在溪間。

立愛同支遁,幽宗未易攀。

登嘯深懷白也篇,一端遊態亦悠然。

湖光近檻寒如月,樹色停雲碧到天。

鶴瘦足供貧吏傲,山青未許古人偏。

相歡此際何聞見,琛嶺殘鍾石臼煙。

大自在·小慶

閔派魯作為一縣之長,今天來到了“思鶴鄉”(今日石湫的古地名,沿用至1947年),不能不在“鶴”字上做做文章。

支遁(道林),是東晉時候的一位高僧,他同時精通《老子》《莊子》,是謝安、王羲之等人的朋友。

支遁喜歡養鶴。有人送給他一對小鶴。不久,小鶴翅膀長成,將要飛了,支遁心裏舍不得它們,就剪短了它們的翅膀。

鶴高舉翅膀卻不能飛了,便回頭看看翅膀,低垂著頭,看上去好像很懊喪的樣子。

支遁說,鶴既然有直衝雲霄的資質,又怎麼肯給人做就近觀賞的玩物呢。

於是喂養到翅膀再長起來,就放了它們,讓它們飛走了。

這裏,閔知縣巧妙地化用了“支遁愛鶴”的典故,並且一分為二,“鶴瘦足供貧吏傲”,代入感比較足。鶴瘦、吏貧,都不要緊,關鍵是要民富。

第一首“飛仙”,第二首“支遁”,第三首“鶴瘦”,都有鶴。

當然,人之常情也是有的。“停雲”,陶淵明的詩題,思親友也。

浙江四明人顏友筠,次韻奉和(用原來一樣的韻)閔知縣三首。

在古人生活中,次韻唱和,就是一種遊戲方式:

湖山寬日月,到此即翛然。

地勝輕車馬,心空度佛仙。

非因追嘯詠,別是有盤旋。

安得淩虛去,乘飆弄紫煙。

無地拋塵俗,誰與借好山。

為看千頃碧,贏得一朝閑。

拈韻銜杯處,疏鬆瘦石間。

攜琴希嘯阮,捫薜共躋攀。

昔年曾賦遠遊篇,今日憑臨已廓然。

澹墨鳧青雲濕岫,空蒙浩白水銜天。

平分野嶼芙蓉落,俯眺停泓粟粒偏。

此地風塵應不到,一尊醽醁醉湖煙。

朝不歸·小慶

顏友筠功力深厚,一首七律氣度不凡,“澹墨鳧青雲濕岫,空蒙浩白水銜天”,天、山、雲、水,麵麵俱到。

閔知縣是騎馬的,“看花從馬上”;顏友筠是徒步的,扶著藤蔓上的,“捫薜共躋攀”。

停泓,平靜的水麵;醽醁,美酒。

江西金溪人唐堂,也次韻奉和閔知縣三首:

絕頂異塵想,他山殊不然。

癖清惟拜石,遠俗忽懷仙。

萬吹供幽聽,孤雲看獨旋。

歸與歌濯足,泠落一湖煙。

有此一湖水,長留月在山。

亭空思鶴放,寺僻累僧閑。

晚磐霏微外,夕陽蒼翠間。

謝公有雅興,攜屐與登攀。

琛山望湖·小慶

把酒狂歌謝脁篇,憑高幽韻自翛然。

山間倦馬驅殘日,湖外孤禽沒遠天。

既許白雲留客贈,不知清景獨誰偏。

臨風偶有蘇門興,長嘯春城散碧煙。

唐堂也已經意識到了此地是“思鶴鄉”,所以在詩中比較自然地順帶了。謝公屐,謝靈運發明的專門用於登山的鞋子。

唐堂還要和閔知縣、顏友筠一樣,站在山頂,想要學習“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在蘇門山中,遇到高人以後,發出一聲、再一聲的長嘯。

顏友筠還要像嵇康一樣,“攜琴”。總之是要追求瀟灑出塵的生活。

長嘯一聲,山鳴穀應;

舉頭四顧,水闊天空。

蘆蕩·小慶

唐堂歌了“謝脁篇”,還要歌《滄浪歌(歌濯足),可能是個唱詩高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傳說戰國時楚國漁父所作。

尚書塘水,經不起唐堂如此折騰。一笑。

輕歡·小慶

綜合三個人與九首詩,可以得出如下推測:

1. 大梁閔派魯處於絕對的“主位”。四明顏友筠、金溪唐堂,不是僚屬,就是客人、朋友。

2. 閔知縣是地方父母官的情懷,寧願“鶴瘦、吏貧”,但求民富。這次出遊,也屬難得。

3. 四明顏友筠,可能年齡或者輩分比較高,和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4. 金溪唐堂,有點過分激動。第二首把閔知縣比作謝靈運(大謝);第三首又把閔知縣比作謝脁(小謝)。

5. 他們這次遊覽的時間,是在春天。傍晚還沒有離開。“漸看漁艇暮”。“晚磐霏微外,夕陽蒼翠間”。“山間倦馬驅殘日”。

6. “登嘯深懷白也篇,一端遊態亦悠然”。“白也篇”,杜甫有詩,《春日憶李白》:

心歡喜·黃征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一端遊態”,我們和李杜一樣,也是“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時節。

春天的黃昏,閔知縣帶領一幫朋友,在琛山頂上飲酒、賦詩、觀湖、看夕陽,其樂融融。

《論語》裏麵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大概就是閔知縣追求的境界。

二、 蕭秉晉《登琛峰望石臼湖》

閔派魯知縣他們“登琛峰,望石臼湖”,“詠而歸”了。

有一位蕭秉晉先生,表示不服。

這位蕭先生,也許是一起參加了閔知縣的踏青遊春活動的。但是由於他的身份、地位,還進不了第一方陣,沒有“次韻唱和”的資格;或者是由於當場賦詩的“急才”不夠,沒有來得及完成。

再或者,由於他自覺懷才不遇,詩中牢騷怪話比較多,不適合拿出來煞風景。

在(順治)《溧水縣誌》的第十卷《藝文誌》部分,收錄有蕭秉晉的一篇《芝山記》,注明作者身份:邑人。本地人,沒有功名。難怪蕭先生牢騷怪話。

元微之所謂“青衫憔悴宦名卑”是也。

登琛峰望石臼湖

蕭秉晉

平生盛有登臨誌,恨無駿足走昆侖。

歸上岱巔望滄海,洪濤萬裏供吐吞。

如今圈身一邑裏,辜負生年弧與矢。

笛罷愁來喚奈何,一拳一勺勞屐齒。

風景邑中何處佳,琛山山色石湖水。

迷迷照眼千林青,渺渺浮天萬頃白。

遠航睇似蜻蜓飛,側岫獰如虎豹躑。

嵐氣空騰隴上煙,波光遙向杯中射。

興酣到處成快遊,何事更駕九州軛。

一聲長嘯嶺生寒,神走蒼茫天地窄。

清歡·小慶

歌行體詩。直白有餘。

“平生盛有登臨誌,恨無駿足走昆侖”,埋怨,是不解決問題的。

“如今圈身一邑裏,辜負生年弧與矢”,含蓄蘊籍,稍顯不足。

古往今來,寫詩靠說大話成名者,李太白一人而已。

但“風景邑中何處佳,琛山山色石湖水”兩句,可以作為今日溧水導遊圖。

琛山(小茅山)的“琛嶺神燈”,曆來為溧水“中山八景”之一。

所謂中山者,溧水的古縣名。因為縣城東十一裏,有山,“山勢峻聳,不偏不倚”,所以叫作“中山”。

唐宋時,“中山兔毫”毛筆已經是貢品了。

北宋周邦彥在溧水當縣令時,中山也已經是名勝區了。

明太祖封徐達為“中山王”,也就是這個中山。

有一天,偶然翻書看到《溧水縣誌》(順治)編輯組工作人員名單,忽然明白了上文的兩個小推測:四明顏友筠,是特約參訂,是從外地請來幫忙的高手。而蕭秉晉,則是本地普通工作人員,所以沒有和閔派魯唱和的資格。

三、 琛山庵、琛嶺神燈

北宋狀元、兵部尚書俞栗,明成化進士、大理寺卿茆欽,都歸葬琛山。尚書塘也因俞栗而得名。

南朝時,唐時,南京地區佛教興盛,溧水也多廟。

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

琛山遂有琛山庵。

在(順治)《溧水縣誌》卷三中,閔派魯和林古度是這樣描述“琛山庵”的:

琛山庵,西二十裏,琛山上,名為三茅行宮。明嘉靖時邑民武?冡重建,有記,見《藝文》。庵有三清殿、玉皇閣、玄帝殿、文昌殿、保生殿、眼香廟、痘聖殿、拜章台、閱湖軒。頗多名人留詠。

如此,琛山就是佛、道合一的道場了。

閔知縣眺望石臼湖的所在,就是“閱湖軒”了。

“有記”,指的是明朝禦史鄭濂撰寫的《三茅行宮記》。

鄭濂禦史肯定是孔門弟子。但他在《三茅行宮記》中,把三茅宮三個真君,和孫鍾種瓜時遇到的,後來幻化為三隻鶴的三少年進行了聯想:

“山之陰有上方寺,孫鍾種瓜所也。時有三少年造鍾,鍾設瓜事之惟謹,因示以善地,遂化鶴去,至今以思鶴名其鄉。意三少年者,無乃為三茅神乎?”

子不語怪力亂神。

琛山可以是三教道場了。一笑。

清朝的蔡書紳,撰有一篇《神燈賦》。賦的正文,大多是模仿和堆砌,意義不大,價值在於序言部分:“琛山在溧水縣西,有三茅真君觀。每歲春分,夜有圓光百十點,如燈狀,從句容茅山浮空而來,至觀則隱。土人目為茅君神燈。即峨眉、五台佛光之類也。異而賦之。”

道家始祖老子,佛陀釋迦牟尼,如果知道蔡君此賦,也許會這樣表示: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笑而不語,不二法門。

本書關於“石臼漁歌”一文中,曾經說到,古中山八景,“在清朝統治穩定後,受到了溧水讀書人的反複吟詠。

其中的盧文弨和嚴長明,對八景逐一題詩;甘清漣,則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八景。”

琛嶺神燈

盧文弨

聖燈岩事足遺文,瀨水而今證所聞。

共道候當無鳥至,依期送自大茅君。

初由石臼微微出,俄向琛山簇簇分。

好景匪遙空想象,夜深珠綴嶺頭雲。

“初由石臼微微出,俄向琛山簇簇分。”這聯頗為生動。

在蔡書紳的《神燈賦》中,光點由句容而來,即從東方而來。盧文弨詩中,是從南方而來。

琛嶺神燈

嚴長明

琛山亦有神,竟受大茅饋。

春分湖夜明,絡繹燈光遺。

由十遂至千,觀之每忘睡。

於此驗年豐,休哉可為瑞。

明白如話的詩句,竟使人不得不信。

另外至少還有五位詩人描寫過琛嶺神燈,其中也有抱著懷疑的心態而來求證的。

琛山神燈

王仕佐

春色平分花滿枝,夜來燈火燦瑤池。

光橫雲嶺如珠貫,焰繞琛山似月移。

未許六街爭巧拙,應知九轉見神奇。

他年肯示青囊錄,願得相隨一聞師。

琛嶺神燈·趙永生琛嶺神燈

尹如升

仙蹤何事訪蓬萊,琛嶺剛逢煙霧開。

降魄光融舍利子,傳燈映照雨花台。

兒童笑指層巒外,野叟心知淑氣催。

共道豐年今有兆,春分應候見如來。

神燈

劉申

登高望遠日初曛,目擊神光驗所聞。

幾點明珠星伴月,亂懸紅炬火翻雲。

祥浮瀨水流虹氣,彩耀琛山煥赤文。

不必按圖知節候,年年燈到是春分。

湯聘的《神燈》,和劉維運的《神燈》,都是七言歌行體長詩,並且劉維運的是兩首。分別節選部分欣賞:

神燈(節選)

湯聘

乍明乍滅出天中,層巒變作蕊珠宮。

春到深山翠欲滴,一時盡護絳紗籠。

山靈有瑞不敢匿,氣吐虹霓明不熄。

蜿蜒自東複自西,夜色熹微燈影逼。

遙望數丈如有芒,九天星鬥值文昌。

累累貫珠隨上下,萬家燈火豔春陽。

神燈(節選)

劉維運

迢遙煊著良夜間,良夜逾深明逾逼。

大似烏兔小列宿,並垂法象新世界。

開辟及今誠奇見,億萬斯年照赤縣。

神燈,是琛山的自然現象。

因為狀元俞栗的原因,琛山還是懷古的好地方。

琛山懷古

陸球

天開鷲嶺鬱崔嵬,杖策登臨曠八垓。

千樹桃花和露種,數聲漁唱逐波來。

淩霄鶴影尋無跡,帀地珠光若有胎。

往事仙蹤何處訪,望波石上重徘徊。

鷲嶺,寺廟的代稱。

千樹桃花和露種,數聲漁唱逐波來。生動。

中秋日登小茅山

武孔牆

知微天柱久荒唐,此日琛山按實詳。

萬樹蕭疎方解綠,千畦錯落漸呈黃。

登虯直上廣寒境,搦管吟成丹桂香。

南望湖光天樣碧,虛舟不泛也茫洋。

搦管,執筆寫作。

過琛峰

武維英

掃地歸來拜闕初,尚疑丹氣馥階除。

靈飛一道浹天下,香合諸方朝紫虛。

多少林光清野眺,更饒湖水洗塵裾。

程高不限人人到,好讀仙廚辟穀書。

琛嶺神燈·甘清漣乳山老人林古度乳山老人林古度

這一篇,重點介紹石湫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文化名人,也就是本書前言裏麵提到的:林古度。順治版溧水縣誌的主編。林古度曾長期隱居在石湫乳山。本篇先介紹有關乳山的自然、人文景觀。

一、 乳山、玉乳泉、乳山庵

乳山,就是現在的石湫街道、橫山行政村、端秦自然村後麵的乳山。屬於橫山山係的支脈。

山居

綜合清(順治)《溧水縣誌》、清(康、雍)《江南通誌》、清(光緒)《溧水縣誌》的記載:

“乳山,(縣城)西三十裏,從橫山西來,形如雙乳,二峰竦峙,岩石巉削。

明洪武九年,僧人智公海岩興築靜室。

山下有玉乳泉,淵而不流,渟注澄澈,味甚甘,是名玉乳。

明萬曆初,吳門吳運嘉書“玉乳泉”三字,勒諸石。

泉上有庵。“明萬曆末,閩處士林古度隱於此。”

就是說,明朝初年,乳山上已經有了寺廟類建築。

乳山

武光會

蒼岩深處有靈泉,徑繞鬆篁浥露鮮。

遠岫山童歸晚牧,斜陽村犬吠炊煙。

身閑莫漫歌萇楚,用拙無勞畫薊燕。

清茗一甌傾玉乳,支頤半醉枕書眠。

萇楚,野生陽桃。《詩經》上有記載。

支頤,用手托著下巴。

白居易詩句:薄晚支頤坐,中宵枕臂眠。

(本篇中的武姓作者,大多活動在明朝中後期以及明末清初,根據詩篇的內容決定在本篇中的先後順序。特此說明。)

遊乳山

武和聲

山行次第見梅開,庵掛蘿衣石覆苔。

香氣欲高驚蝶舞,風聲如墮帶蜂來。

地將玉乳滋茶碗,天與湖光映酒罍。

坐此不知塵自遠,恍疑身已入蓬萊。

本地桑園蒲村人武尚耕(1543—1599),明隆慶五年(1571)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左布政使。

有《遊乳山庵》詩:

高樹兩峰齊,山堂雨後躋。

鑣驚黃犬吠,榻傍白雲棲。

新果分齋供,佳泉入品題。

樓頭有高士,掞藻過京西。

鑣,分道揚鑣的鑣,馬口中所銜鐵具露出在外的兩頭部分。鑣驚黃犬吠,等於“馬驚黃犬吠”。

掞藻(shàn zǎo),鋪張辭藻、誇誇其談。

廣義上的“京西”指的是國都西部地區。武尚耕所處的時代,是隆慶、萬曆時期,南京作為“留都”的地位沒有變。

武尚耕是石湫曆史上第一個徹底純粹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物。當然是族人的驕傲!

實際上武尚耕並沒有“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經曆,他的父親早就在南京城裏經商成功,他也較長時間在南京生活、讀書、應試。

他在南京城裏的家,在南京城南夫子廟附近的青溪(也就是後來錢謙益借宿居住的地方的附近)。

萬曆七年(1579),武尚耕曾為(萬曆)《溧水縣誌》作序。並認真研讀了縣誌文稿中的曆代名人藝文。

縣誌中收錄有蕭穎士的《送劉太真詩序》。

劉太真、劉太衝是唐玄宗、肅宗、德宗年間宣州人,名士,長期生活在溧水。

當時溧水屬於宣州管轄,宣州和溧水,屬於同一個地方。

縣誌中把他們弟兄歸入“流寓”一類,屬於統計口徑的差異問題。

但這兄弟倆的名士級別,比顏真卿、蕭穎士要低一級。

顏真卿自然不用說。

蕭穎士是開元二十三年狀元,南朝蕭梁宗室後裔,平生樂於獎掖後進,人稱“蕭夫子”。

顏真卿有《送劉太衝敘》。

蕭穎士有《送劉太真詩序》,是傳達蕭穎士文學主張的重要文獻。

兩文都在(順治)《溧水縣誌》中。

到了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劉太真作為主考官,錄取了兩名著名的進士,一個是後來成為中唐名相的裴度,一個是著名詩人楊巨源。

所以,武尚耕可能為了向邑裏、鄉裏先賢致敬,由劉太真聯想到蕭穎士,用了“掞藻”一詞。(有主觀和武斷的嫌疑。)

“掞藻”出自蕭穎士 《贈韋司業書》:今朝野之際,文場至廣,掞藻飛聲,森然林植。(更早的是南齊謝脁)

二、 乳山庵、環翠樓、乳山院

不係舟

若幹年以後,武氏家族的後人,也要向先賢致敬。

族人武光宸,登乳山庵環翠樓,寫詩的時候,向武尚耕前輩致敬!(武尚耕是五言律,武光宸是七言律,敬意藏在相同的韻腳裏。)

登乳山庵環翠樓

武光宸

崇巒迥與碧雲齊,倚杖還驚隔歲躋。

傑閣新傳蓮社賦,幽軒元是遠公棲。

分泉煮茗情偏愜,撫景興懷手自題。

極目憑高無限思,悲風忽振石林西。

在新版點校本(順治)《溧水縣誌》的附錄中,有點校者之一的傅章偉先生的一篇文章:《乳山老人林古度》。文中,傅先生推測,環翠樓,是林古度乳山別墅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

傅先生的這個推測,可以商量。疑問在於下麵兩首詩。

有一位劉楚先生,在遊覽的時候,看到了環翠樓牆壁上武光宸的詩,依著武光宸詩的原韻,也題了兩首詩:

遊乳山,次壁間韻(二首)

劉楚

尋詩載酒興俱齊,玉乳泉旁幾度躋。

登閣雲隨雙舄入,憑欄身在半空棲。

泉鳴綠竹千崖瀉,筆走龍蛇四壁題。

吟臥不知歸去晚,鍾聲來自石門西。

登臨身與白雲齊,霄漢平捫近可躋。

萬裏乾坤容睥睨,數椽樓閣遂幽棲。

酒移黃菊籬邊酌,詩向蒼苔石上題。

放鶴歸時人濫醉,一鉤新月掛林西。

劉楚的詩,可以證明環翠樓是開放性建築,遊人可以自由題壁。

舄(xì),鞋子。

如果是林古度的私家別墅“乳山院”的組成部分,劉楚不會如此造次,而且詩題的表述也會不一樣。

林古度(1580—1666),字茂之,號那子,原籍福建臨清。因為中、晚年長期隱居石湫乳山,自稱“乳山老人”,世人又稱乳山道士。

他在乳山建別墅,最早要到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的最後一年,萬曆四十八年)以後。

清朝順治年間的溧水知縣、河南人閔派魯,是邀請林古度主持修撰《溧水縣誌》的人,他記錄了這樣意思的一句話:乳山老叟林古度,和溧水以前的縣令,如江西人徐良彥、四川人張錫命關係很好(均為明朝的溧水縣令),交遊往來很深(“遊好尤深”)。

張錫命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起任溧水縣令。兩年後,林古度41歲時,在石湫乳山買了一塊地,修起了名為“乳山院”的別墅建築。可以推測張縣令為林古度解決了在乳山修建別墅的合法性問題。

林古度在乳山一住就是十幾年。後來為了送兒子回原籍福建考試,短暫離開過一段時間。

1644年,以明朝結束、清朝開始為分界線,林古度的生活境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石湫乳山,不僅僅是他的精神家園,還真正成了他的第一居所。

這個時間跨度,從他66歲,一直到82歲,即1646—1662年。

也即,從1620年起,林古度在石湫隱居了十幾年;

從1646年起,又隱居了十幾年。

石湫人武令儀,對林古度的再次隱居表示歡迎,並對林古度其人,給予高度評價:

林那子重隱乳山,次勷甫韻

武令儀

眠雲高枕石如拳,散發眸空百代賢。

世事幾能從我法,功名端不藉人傳。

遊岩好遯終成市,和靖耽山隻一巔。

八麵橫峰饒勝概,東南猶住最高仙。

武勷甫的詩,今已不見。

好遯,《易》: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君子順應時勢,成功退隱,遁世逍遙,小人無法做到。

北宋林逋,梅妻鶴子的那位,後人稱為和靖先生。

石湫人武昮,也對林古度的再次隱居表示熱烈歡迎:

重遊乳山院

武昮

十年不到遠公林,此日重來感慨深。

落魄幾人還縱飲,扶疏萬木已交陰。

橫空山色晴看畫,轉壑泉聲夜聽琴。

為報長安舊知己,浮雲名利好相尋。

如果武昮的“十年”之說不是虛指,基本接近事實真相的話,那麼可以推測,林古度在石湫乳山的隱居時間是:

1620—1636年,16年;

1646—1662年,16年;

一共32年。

1646年,林古度已經67歲(虛)。

從武昮的贈詩中,可以讀出唐代詩人曾經的詩句,重新排列組合一下,恰好可以表達林古度彼時的狀態:

青山不老·黃征

七十老翁何所求。(王維)

落魄江湖載酒行。(杜牧)

但使主人能醉客。(李白)

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狹義是不押韻的。廣義是押韻的。)

三、 林古度與錢謙益

諧隱·小慶

《柳如是別傳》,是20世紀最具國際聲望的中國文史大家陳寅恪先生的封山之作。該書以“詩史互證”的方法,全景式展現了明末清初“長三角”一帶的士人群體,麵對“改朝換代”時的人生百態。

這部巨著,構思用了20年,寫成功又用了10年。“借以觀察當時政治、道德的真實情況,有深意存在裏邊,不是簡單的消閑風趣行為”(吳宓)。

書的主角當然是柳如是、錢謙益。但是,當講到錢謙益參與鄭成功的“複明運動”的時候,有一個石湫人,就頻繁地在書中出現了。

這個石湫人,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乳山老人”林古度。

陳寅恪先生並且列明了能夠找到的、有關林古度的史料所在:

1) 王士禎《感舊集》壹·林古度;

2) 陳文述《秣陵集》陸·乳山訪林古度故居;

3) 陳作霖《金陵通傳》貳肆·林古度傳;

4) 朱緒曾《金陵詩征》肆拾·林古度。

根據傅章偉先生的研究,還有以下兩個材料(包括後出的):

1) 黃宗羲《思舊錄·林古度》;

2) 陳慶元《林古度年表》。

林古度(字茂之),祖籍福建。他的父親林章,舉人出身,曾經當過明朝名將戚繼光的幕僚,後來舉家遷往南京。

萬曆廿七年(1599)時,林章因為向朝廷上書,申請停止礦稅的征收,受到錯誤的對待,受廷杖、下獄,不久就死在獄中。

林家早年住在南京華林園旁邊,也就是今天的雞鳴寺、南京市政府所在地一帶。“舊家華林園側,有亭榭池館之美(《林茂之詩選序》,王士禎)”。

林古度怎麼又變成石湫人的呢?這和明朝的兩任溧水縣令徐良彥、張錫命,清朝的一任溧水縣令閔派魯有關。

林古度和徐良彥、張錫命為什麼關係好,現在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但是這帶來的結果,是可以知道的。

徐良彥從萬曆三十一年(1603)起在溧水任職。1606年調任南京的江南貢院工作。錄取的舉人當中,就有後來萬曆三十八年的探花,常熟虞山人錢謙益。

林古度和錢謙益的交誼,應當在兩人青年時代就開始了。這裏一方麵是互相對才華的欣賞,一方麵也有徐良彥居中介紹的可能。

錢謙益後來成為天下文章領袖、“四海宗盟五十年”(黃宗羲吊錢謙益詩句)。而林古度終其一生,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沒有當過官,以布衣自居。

張錫命萬曆四十六年(1618)起任溧水縣令。兩年後,林古度41歲時,在石湫乳山修起了名為“乳山院”的別墅建築。

林古度在乳山一住就是十幾年。後來為了送兒子回原籍福建參加考試,離開過一段時間(前後約十年)。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看和他交往的人,就能知道個大概。

眾鳥高飛盡·小慶

明朝時,林古度也是名士風流、詩酒流連。晚明時候,風氣如此。他曾經納妾秦淮名姬吳眉仙,吳眉仙工詩善畫,著有詩集《萍居草》,和柳如是的《湖上草》《戊寅草》有得一比。

在華林園時,林古度經常交往的是兩類人。一是在南京從政、宴遊的福建老鄉,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曹學佺(能始)。曹學佺先在北京、後在南京任職,開閩中一帶學風,在《明史》中有傳,評價頗高。南明小朝廷滅亡後,曹學佺自殺殉國。這樣的道德、文章的榜樣,對林古度的影響不言而喻。

翻開今天的《中國文學史》教科書,可以看到明代有“前七子”“後七子”“公安三袁”“竟陵派”等字樣。其中,竟陵派的領袖,是湖北竟陵人鍾惺、譚元春,也就是林古度主要交往的第二類人物,他們詩風互相影響,林古度甚至曾經跟著他們去湖北遊玩。

用今天的話來表達,意思就是,已經成名的詩壇人物,經過南京時,都要拜會也是著名詩人的林古度,林和他們互相切磋,唱和贈答,其樂融融。而且林古度慷慨大度,出資為其他經濟困難的人刊印、出版詩集、文集。

進入清朝以後,林古度和錢謙益的交往一下子密集起來了。主要有兩個原因。

晚明時(萬曆、天啟、崇禎年間),錢謙益的主要活動地點是北京、蘇州,和在南京的林古度交集不多。南明小朝廷時,錢謙益的活動區域開始向南京傾斜。

進入清朝以後,由於對清廷對自己的安排不滿、自己內心道德譴責等原因,錢謙益暗中參與了鄭成功及其外圍組織策動的“反清複明”活動。事情不密,錢謙益涉嫌謀逆,被捕入獄,關押在南京。

錢謙益是政治家、學者、古文家、詩人;早年列名東林黨,身受黨禍,晚年成了貳臣。關於他的曆史評價,還沒有定論。可以留給曆史。

清朝乾隆皇帝極力詆毀錢,並且銷毀錢的著作,必定有他的政治考慮;然後為了附和乾隆,有人故意編排錢的不堪入目的故事,也是極有可能的。

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則久為人們所公認。錢謙益的史才詩筆,以及毀而未絕的著作,放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是超一流選手般的存在。清初人說,虞山不死,國史尚在。評價非常高。

而且改朝換代帶來的巨大心靈衝擊,使他的作品的內容、風格更加地沉鬱、雄渾。“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遺山詩》),用在錢謙益身上,也比較恰當。

錢謙益落難時,林古度的道德、氣節、人品、家國情懷、故國之思,就一下子顯現出來了。

一方麵,參與“反清複明”的多有福建人,林古度積極為錢謙益牽線搭橋;

另一方麵,主審錢謙益案子的清朝官員是福建人,林古度利用自己大半輩子的人脈積累,在錢謙益“免死釋放”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林古度還把錢謙益的壞事,辦成了好事。利用這一段時間的作品往來,為錢編輯了一本詩集:《秋槐集》(為朋友編書是林古度年輕時就有的愛好)。

錢謙益涉嫌謀逆被捕,是在1647年(丁亥年)。

錢謙益繼續參與“複明運動”而在南京活動,是在1656年(丙申年)。

1656年這一年,林古度有半年時間在溧水縣城編撰《溧水縣誌》。

在隨後的六、七年時間裏,林古度得到了溧水知縣閔派魯較好的照顧。

在《秋槐集》中,可以看到錢謙益寫給林古度的很多詩。

(錢謙益的《有學集》中,多處涉及林古度。這部分內容,考慮今人的閱讀習慣,以及史料價值,本書列入附錄。)

四、 林古度與王士禎

這裏有一個疑問,作為著名詩人,明清之際的“文苑尊宿”,為什麼林古度自己的作品,現在反而難得見到呢?

這和林古度托付詩文出版事項的“忘年交”小朋友有關了。這個小朋友,就是清朝初年、繼錢謙益之後成為文壇盟主的山東人,“漁陽山人”王士禎。

自1662年起,林古度有較長時間活動在南京城裏,為了自己詩文集的傳世事宜。林古度結識了自己的老朋友、山東詩人王象春的侄孫——王士禎,一顆正在政壇、文壇升起的巨星。

林古度之所以看好王士禎,也有錢謙益的因素,錢謙益也欣賞王士禎的才華。

站在今天的角度,王士禎當然沒有完成他所謂的為林古度出版詩文集的“五十年掛劍之約”。雖然可以說林古度“所托非人”,但是王士禎也必然有他的難處。作為朝廷新秀,麵對前朝遺老的詩文,如何處理“有礙觀瞻”的地方,有難度,不可輕舉妄動,而且清初的文禁森嚴,隻能交給時間。

在時間的長河裏,很多東西就湮滅了。能夠像錢謙益的文集,禁毀幾百年後還能重現江湖的,畢竟是少數。

林古度傳世的一小部分詩文,是王士禎的學生程哲,在1710年以後完成出版工作的。林古度32歲以後的作品未選。量小麵窄。計有《林茂之詩選》(一)、《林古度文草》《林茂之詩選》(二)。

孤雲獨去閑·小慶

前文分析到,從1620年起,至1636年(約),林古度在石湫隱居了十幾年;

從1646年起,至1662年,林古度在石湫又隱居了十幾年。

1648—1650年之間,林古度較長時間生活在南京城裏,同時也是為了搭救和安慰錢謙益,住所在真珠橋一帶。

(石湫人武尚耕,南京城裏的家,在清溪;錢謙益“取保候審”階段借宿居住的地方,是丁繼之家的房子,也在清溪;根據顧炎武的詩,林古度晚年在南京城裏居住的地方也是清溪。都在夫子廟、秦淮河一帶。)

(當年的很多水道,現在已經變成陸地。本書以石湫為主,不考證南京古今地理沿革,所以這一點暫且不論。)

王士禎寫詩說:

一月淹留邀笛步,泥滑天陰春欲暮。

山人忽自乳山來,芒鞋訪我清溪路。

笛步,是東晉王徽之請人吹笛子的地方。

錢謙益寫丁繼之家的河房亭子,也是在青溪、笛步之間。

五、 《乳山人》詩

1666年,87歲(虛歲)的林古度,貧病交加中逝於南京。在生前友人、大學者周亮工(溧水知縣閔派魯的表妹夫)的幫助下,林古度歸葬石湫乳山。“卒葬乳山庵”旁(《溧水縣誌》[乾隆]、秦壒頭村《秦氏宗譜》有記載)。

在今天的石湫街道、橫山行政村、秦壒頭自然村,秦氏後人所保存的《秦氏宗譜》中,有一首清朝初年、約在公元1700年,秦氏族人秦紹先寫作的、紀念林古度的詩:《乳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