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名鎮石湫石湫古風示意圖高春繪

\/\/\/\/江南文化名鎮石湫目錄

序言一 /宋林飛001

序言二 /樊斌005

前言001

石湫街道的前世今生001

從“丹陽大澤”到石臼湖006

孫鍾種瓜·孫鍾井·國太銀杏017

石湫的狀元、探花情緣024

一、 俞栗024

二、 焦竑、顧起元027

三、 韓敬、錢謙益032

石湫古寺035

一、 千古南風思正高——上方寺035

二、 客夢梨花夜雨初——明覺寺047

石湫古村落060

一、 端祥村·儒席久珍瑚璉器——子貢後人060

二、 老虎頭村·青睞會是阮步兵——阮籍後人066

三、 謝家村·正是東山再起時——謝安後人069

四、 端秦村·橫陽秦氏舊家聲——秦瓊後人(附齊泰)074

琛山望湖080

一、 閔派魯、林古度和《溧水縣誌》(順治)080

二、 蕭秉晉《登琛峰望石臼湖》088

三、 琛山庵、琛嶺神燈090

乳山老人林古度096

一、 乳山、玉乳泉、乳山庵096

二、 乳山庵、環翠樓、乳山院099

三、 林古度與錢謙益103

四、 林古度與王士禎107

五、 《乳山人》詩109

六、 林古度與顧炎武、黃宗羲114

七、 《玉乳泉》詩及其他116

石湫王伯沆與南通張謇的未了緣125

石湫毛汝采與蔣氏父子的因緣133

明覺鐵畫與《湯鵬鐵畫歌》138

新四軍與橫山抗日遊擊根據地148

石湫書法選刊154

附錄一緣起林古度的錢謙益同韻詩159

附錄二錢謙益寫給林古度的生日詩174

附錄三思鶴之鄉183

附錄四溧水,夢開始的地方——白居易漫談192

後記一再續石湫狀元情緣203

後記二時節因緣俱湊巧208

跋/王牧213

參考文獻216

序言一序言一◎ 宋林飛

《江南文化名鎮石湫》書稿送到我的麵前,作者高風請我寫個序言,我欣然從命。我在南京上學、工作、生活,已經40多年。期間,對南京城南地區溧水,遊覽、參會與調查多次,但隻能說對現狀有所了解,對曆史不甚了了。看了本書,長了不少見識。這是一本試圖將地方誌書、讀書筆記、個性化寫作相結合的著作,頗有新意。

盛世修史,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1997—2010年,我在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任職期間,主持編寫了10卷本的《江蘇通史》。像石湫這樣一個曆史文化名鎮,因為篇幅限製,也沒有具體的記述。本書彌補了這個遺憾。

石湫是南京溧水區的一個鎮(街道)。曆史上,伍子胥、李白、楊萬裏等名人曾經在此地留下過痕跡。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有確切文字記載、連續不斷的曆史,就超過了三千年。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數千年弦歌不輟、薪火相繼,各種史籍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史籍中,除了我們熟知的“國史”,如二十四史外,還有各種地方誌書,也發揮了重要的補充、充實,有時候甚至是修訂、更正的作用。

州府郡縣、街鎮鄉村,各種方誌。雖然,各地各類方誌的格局、水準並不統一,但是,“邑誌之輯,國史攸關,一代編摩,千秋征信”(順治版《溧水縣誌》主編林古度語),前人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江南文化名鎮石湫》一書,可以算是地方誌書的類型,但和常見的地方誌又不太一樣。它有學術論文的痕跡,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同時也考慮了一般閱讀者的可讀性要求。它不追求麵麵俱到,隻以和石湫有關聯的曆代文化名人及其遺跡、詩文作品為研究樣本,兼顧其他。

它把石湫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類的數字化內容,讓給了每年出版的各類經濟、統計年鑒;而把漸漸“固化”、當代人缺少閱讀習慣的文言、文字類的內容,進行了通俗化的解讀。可以說,《江南文化名鎮石湫》的切入點是“鄉土文化”,但又出入於“鄉土文化”和“雅史文化”之間。這是一種有益的嚐試,也是一種傳承和創新。有時還間以作者本人的詩作,體現了一種個性;又不拘於常規的“範式”,也體現了時代的多元和包容。

在江南山水間,曆史、文化底蘊像本書所呈現的石湫一樣深厚的古鎮,有,但也不多見。又要能較好地把它傳達出去、傳播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樣本的選擇、講述者的功底,是一個考驗。

本書作者高風與我從小生活的地方,都是我們南京大學老校長江謙先生晚年耕讀的地方,叫做“濱海耕讀處”,本地人叫“江家倉”,在通州灣三餘鎮。三餘鎮也是一個曆史文化名鎮,但長度厚度,比石湫鎮要單薄很多,我想高風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是不是把對故鄉、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都傾注到石湫了呢?

有一年世界杯足球賽,高風在《金陵晚報》上連載章回體小說,一個多月,每天一回,每一回開篇都要填一首詞,每一首詞的詞牌都不一樣;內容卻是當時火熱的球賽,古意和今趣,結合得比較好,一時間有點“金陵紙貴”的跡象。事後,當時的南京電視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行了追蹤報道,記得有一句話是:“《綠茵奪寶記》風靡石城。”

正當我以為高風要在文字領域繼續發展的時候,他卻又回到他的大學本科老本行金融領域去了,安心當他的銀行行長,“爾來二十又一年矣”。實際上他並不安心。後來他又讀了南京大學朱慶葆教授的曆史學博士。我和他在詩詞唱和的時候,也對他這種繼續學習的態度進行了鼓勵。我相信,深為中國傳統文化所浸染之人,其覺醒,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所以當我看到本書書稿的時候,很是欣慰。一是作者有這樣的文史功力,以詩證史、以史證詩、詩史互證,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是一個合適人選;二是作者作為一個經濟金融工作者,務實理性,以一個鎮為樣本,不貪大求洋,才能紮實深入;三是欣慰於自己的判斷,本書能夠成稿,就是一種傳統的回歸,一種文化的覺醒,也是我們傳統文化自信的最深厚的群眾基礎之所在。

多年來,我以敬仰之心,訪問過一些曆史文化名鎮、村,回來後都以一首詞記之,留作懷念。對於石湫也不例外。現將小詞《滿庭芳——南京溧水石湫行》給讀者奉上:

桑麻魚鄉,山青竹韻,故園畫靈雕瓏。

幽幽石徑,樟柏綠蔭濃。

文脈地多才俊,留佳話,官廉清風。

家國情,抗倭忠節,數銀頭公公。

東進序曲起,橫山悲歌,南崗英雄。

如今是,小樓人家康豐。

石臼湖潤千畦,百姓樂,玫瑰花紅。

依空港,貫通地鐵,更喜江南同。

2019年12月

(宋林飛,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首批十大社科名家之一。曾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序言二序言二◎ 樊斌

兩年前,《石湫鎮誌》曆時四年編修而成。我在序言中說,這是一部反映石湫人民精神麵貌,反映石湫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奮鬥史和發展史。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全麵深化改革、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時期,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知興替”。翻閱地方誌書,聆聽曆史的回聲,必將激發人們熱愛家鄉的熱情和奮發創業的鬥誌。

今天,《江南文化名鎮石湫》編撰而成,可以看作是《石湫鎮誌》的姊妹篇。本書擷取了《石湫鎮誌》和曆代《溧水縣誌》中有關石湫的詩詞歌賦、民間傳說等,注入並結合了作者在溧水和石湫的生活與情感經曆。正如本書收錄的一副對聯所表達的:

石無貴賤,全憑匠心琢為玉;

湫有淺深,隻待和風拂成波。

石湫山清水秀,是魚米之鄉。她背靠西橫山,山上林木森森;南臨石臼湖,湖中波光粼粼。境內壟田縱橫,稻穀飄香;山丘連綿,果木成行。有石臼湖“漁歌唱晚”的旖旎風光,也曾出現過“琛嶺神燈”亦真亦幻的奇妙景象。

石湫是人傑地靈、人文薈萃的地方。眾多曆史文化名人或生長於斯,或奉獻於斯,或激勵於斯,或歸葬於斯。他們中有名相、名將、名詩人。石湫壩王氏原是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後裔,明萬曆庚辰進士光祿寺卿天官王守素就是石湫壩人。八百年前當了三年溧水知縣的陳嘉善死後就葬在小茅山腳下,今天的石湫墳頭自然村陳姓村民正是他的後代。其祖上顯赫,一門三兄弟進士及第,竟有兩人為狀元,三兄弟都官至宰相。石湫文化底蘊深厚,長期的曆史發展形成了許多有特色的民間文藝。明覺鐵畫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石湫素有龍燈之鄉的美譽;石臼湖傳說、上方寺傳說一直在民間傳揚。曆史上的豪門顯貴、名人雅士的詩詞文章,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構成了石湫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今,石湫無數優秀兒女殫精竭慮,無私奉獻,在不同崗位上創造了光輝業績,在石湫發展重要節點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樹立了豐碑。

我們為石湫的昨天感慨萬千,為石湫的今天喝彩不已,更要為石湫的明天奮鬥不息,譜寫出更加絢麗輝煌的曆史篇章。

湫石化文、文化石湫;

棨戟遙臨,以斯為序。

2020年4月

(樊斌,南京市溧水區石湫街道黨工委書記、江蘇[國家]未來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管委會主任)前言前言

石湫鎮,是南京市溧水區轄屬的一個江南古鎮,現在叫作“石湫街道”。

曆史上,在今天石湫街道的範圍內,使用時間最長的名字是“思鶴鄉”(從三國東吳時代起,到1947年),其次是“石湫壩”(從明朝萬曆年間起)。

石湫的自然資源稟賦,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在一百二十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

東部,是琛山(又名小茅山),鄰接胭脂河、天生橋;

西部,是橫山(又名西橫山、橫望山),與安徽接壤;

南部,是石臼湖(古稱“丹陽大澤”,後來分化出現在的石臼湖、固城湖);

北部,是秦淮河的西部源頭圩區。

在石湫街道的中部地區,還有被稱為“湖山串珠”的環山河風景區。

石臼湖

當年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發出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感慨。靈感的來源,也許和他天寶年間“居橫望山頗久”時,極目所見思鶴鄉美景的影響有關係。

清朝初年的溧水人蕭秉晉,在《登琛峰望石臼湖》一詩中說,“風景邑中何處佳,琛山山色石湖水”。

古人評價溧水美景,選出了八個代表性景點:“中山八景”(中山,溧水的古稱)。

“琛嶺神燈”和“石臼漁歌”占其二。

根據溧水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溧水區檔案館的整理,1949年以前的曆史上,《溧水縣誌》,一共編輯過五次。分別是明朝的萬曆版,清朝的順治版、康熙版、乾隆版和光緒版。

其中,“萬曆誌為最早,順治誌最有特色,光緒誌最完備”。順治版縣誌的主編,就是明末清初隱居在石湫乳山(橫山山係中的一個支脈)三十多年的詩人、學者林古度。

林古度是石湫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林古度在曆史上的知名度也許並不大。但是,可以從他的學生、朋友身上感知他的地位。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中的兩位,顧炎武和黃宗羲,在林古度麵前“執弟子禮”;

明末清初文壇“江左三大家”中的第一大家錢謙益,是林古度的好朋友,錢謙益為林古度創作了大量的詩文;

清朝初年的文壇領袖王士禎,是編輯林古度文集的“掛劍之約、受命之人”。

石湫環山河風光帶從林古度而擴展開去,石湫的文化、曆史資源,可以從春秋吳楚爭霸時開始,到漢末三國東吳,到唐宋,到明清,脈絡清楚,遺存富饒。

東晉南渡、南宋南渡,在今天的石湫古村落中,也都留下了“信而有征”的記錄或痕跡。

古往今來,如今的石湫古鎮,也正散發出其獨有的魅力。

2019年12月12日,石湫文藝科教新城建設指揮部正式成立,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和文藝科教新城建設。

藝科教新城規劃麵積擴至12平方公裏,將按照“華東山穀裏的藝術學鎮”這一定位,積極打造生態宜居之城、教產融合之城和文藝活力之城。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當下,石湫街道更以經濟、文化發展並重,並且成效顯著而令人矚目。

江蘇廣電石湫影視基地、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溧水校區),已經運營多年。南京藝術學院、江蘇傳媒學院也已簽約落地。

這些,和石湫深厚的文化、曆史淵源,有密切聯係。

本書以目前可見的和石湫有關的曆代文字記錄(詩詞歌賦等)為主,以時間先後為軸,進行整理和解讀;在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逐步感受石湫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山水風光,使“養在深閨”的石湫,在新時代煥發出應有的迷人光彩。

山河壯麗·蘇克

\/\/\/\/江南文化名鎮石湫石湫街道的前世今生石湫街道的前世今生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石湫這個地方的名字叫作“原瀨”;1800年前的三國東吳開始,石湫這個地方的名字叫作“思鶴鄉”;

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開始,石湫這個地方又有了“王壒鄉”的名字;

400年前,明朝後期,“石湫壩”的名稱逐漸通行。

一、

中國曆史有一句口訣:上古三代夏、商、周。

當時,中國的中心是在中原,在北方。

周,分為西周、東周。

東周開始,實際上就是春秋、戰國了。

而戰國結束的時候,就是秦始皇的秦國、秦朝了。

溧水,出現在中國曆史上的時間,不算太遲。

初次出現是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的屬地(瀨渚邑)。

瀨,水流沙上、水激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