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

南京大學“十三五”規劃教材

語 言 學

主編羅瓊鵬彭馨葭南京大學出版社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

顧問[學校按漢語拚音順序排列]北京大學陳曉明

北京師範大學過常寶

複旦大學陳引馳

華東師範大學朱國華

吉林大學張福貴

南開大學沈立岩

武漢大學塗險峰

中山大學彭玉平語 言 學序序

徐興無 任何一所大學的本科課堂教學,都要隨著知識內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改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當下中國高等教育“以本為本,植根課堂”,打造“金課”的基調中,中國的高校主要在三個方麵下功夫:一是培育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二是變革教學方式,有所謂“線下課堂”、“線上課堂”、“線上線下混合課堂”;三是打造精品教材,“精品”是一個流行詞彙,應該指有內涵、高等級的產品,包括文化產品。這三方麵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學習能力。

但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培養目標,其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麵各有其規律與特點。漢語言文學是基礎性人文學科,按照英國學者托尼·比徹和保羅·特羅勒爾所著《學術部落及其領地》中形象的學科分類,屬於所謂的“純軟科學”,其知識帶有整體性和有機性的特點,關注事物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包含著人的主觀色彩以及價值觀與信仰,本質上是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或闡釋,因而涉及的領域廣,問題分散,甚至很難有共識。上述特點,決定了人文學科的主要傳授方式就是講學與討論,古人叫做“講習”、“講論”或者“講辯”。“講”的本義,就是不同觀點與思想的商議,《說文解字》曰:“講,和解也。”段玉裁注曰:“不合者調和之,紛糾者解釋之,是曰講。”從孔子、蘇格拉底這些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思想家開始直到現代大學的人文學科教育,無不如此,既古老,又現代,即便線上課堂也應設計討論的場域,但終究不如麵對麵,“見而知之”。這和具有普遍性、規律性、客觀性的知識傳授不同,後者主要通過驗證事實、計算推理、技能訓練等方式教學。

因此,盡管不需要很多物質條件的支撐,人文學科的教學永遠是成本最高的教學,因為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最為苛刻,所以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這裏的人,指的是知識淵博、富有智慧而且能以人格和道德魅力影響學生的師長。人文學科的教學方式,絕不是一兩本教材、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或一個PPT、一教室的學生、一兩張考試卷子。人文學科教學的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將“一言堂”改進為“多言堂”,由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隻有學會聆聽不同的聲音,才能提出問題;隻有學會與他者對話,才能克服偏見;隻有學會自我陳述,才能主動學習。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樣的理想絕不是什麼先進的教學改革理念,而是大學人文學科教學方式的“題中之義”和“應然”的狀態,隻是當下的“實然”狀態,與此相差甚遠。作為研究型大學的人文學科,如果具備師資基礎和教學投入能力,與其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還不如讓課堂教學回到其“應然”狀態。

隨著知識信息的網絡化和雲端化,人文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必須由獲得與掌握係統化知識或純粹的信息,轉變為培養問題意識、提升理解與闡釋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水平要從講授技巧的提升轉變為講授內容的提升:集中講授講得少,講得精,講成有新意有深度的學術講座。還要求教師從一個講授者轉變為訓練者與組織者:在平行小班研討課上和助教一道,向學生拋出有啟發性的問題,提供研習材料與書目,訓練、督促學生開展閱讀、討論、報告,輔導課程論文、習題訓練,管理學生的學習環節和評價環節;既要避免漫談式的研討,又要避免小班化的“一言堂”。

傳統的中文本科專業,以通史、通論和作品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教材形式,旨在傳授係統的知識和經典作品的內容。現在看來,這些常識性的知識隻能是工具性的,起到接引和背景坐標的作用,而不是教學內容的主體。如果以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就要圍繞問題設計一係列的研討活動與研究課題,這就需要有麵向“應然”的課堂教學,並為其提供示範的教材。早在2006年,南京大學就已經規劃編纂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本科專業的“大學研究型課程專業係列教材”,由周憲教授擔任總主編,並出版了其中“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部分教材如《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引》、《文學理論研究導引》等已經在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中使用,受到師生們的廣泛好評,作為“中文本科專業研究型課程體係建設”的成果之一,榮獲2009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隨著一流學科建設的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逐步深化,南京大學文學院自2018年起,對漢語言文學本科和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行全麵提升計劃,實施集中講授與平行小班研討教學,編纂了《核心課程助教手冊》,各核心課程的任課教師也編纂了《小班研討教學資料彙編》、《學生研討會論文集》等,邊實踐邊總結,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決定對2006版“中國語言文學類導引係列”8種的內容進行改編,有的重新編纂,有的修訂三分之一以上的內容並修改體例,經過各專業一年的努力,推出這套新編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研究導引”教材。

這套教材的編纂思路體現在三個方麵:

一、 以問題建構教材的內容體係。在每門課程的知識領域內,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實踐與科研成果,提煉最主要的問題集群。這些問題既是本課程的核心知識集群,又是本學科基礎性或前沿性乃至帶有方法論啟示性的科研課題。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分析和研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研能力。

二、 圍繞問題,選擇具有權威性、文獻性、可讀性與引導性的經典學術文獻。通過對這些典範性文獻和研究方法的解析,訓練學生把握或體會研究方法和理論。

三、 設計研討、研究和課外延展學習的方案。這些方案,既可以為平行小班研討課程提供參考,又可以為本科生的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提供前期訓練,甚至對研究生的學習也具有參考價值。

梁啟超先生說過:“教科書死物,教員所講則活物也。”在人文學科中,任何教材都是知識或學術的“導遊圖”,在使用時,既不能指定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絕不能將“導遊圖”當成在場的體驗。因此,我們將這套教材定義為一個開放的體係,它的目的隻是“導引”而已,老師和學生可以參考教材的體例與功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自行拓展問題,選擇研討文獻,設計研究方案,深化、更新教學內容。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教材能夠幫助、啟發師生進入學術對話的場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求知識,從而創新中文本科專業教材的形式。更希望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中對這套教材提出批評與建議。

前言前言

我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一直承擔南京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核心課程“語言學概論”的教學工作。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深感有必要針對中文係的學生編寫一本深入淺出的入門級教材。理想的教材應兼具全麵性、基礎性和前沿性這三個方麵:(一) 基礎性:要能涵蓋當代語言學中最基礎的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二) 全麵性:要能較為全麵地反映語言學各個分支、各個領域的重要進展;(三) 前沿性:語言學科發展神速,新的理論和思潮層出不窮,跨學科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語言與心理、語言與社會、語言與大腦、語言與人工智能等的研究如火如荼,語言學教材要著眼於未來,能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學科的前景與未來發展趨勢。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教材編寫計劃一直沒能實現。

2018年8月,南京大學文學院為落實教育部“以本為本”,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要求,啟動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七門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全麵實施“大班講授+小班研討”的授課模式,即在主講教師傳授完基本的知識點後,再通過小班研討的形式,補充課堂知識點,探討前沿課題,拓展學生視野。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全新的教材。以此為契機,南京大學文學院組織力量編寫一本全新的語言學方向的入門教材。正是得益於這一契機,本教材才有了最終麵世的機會。我們期待這本教材既可以作為小班研討課的教材,亦可以作為“語言學概論”課的補充教材。

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努力讓本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麵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一) 發展史觀指引下的當代性。以往類似教材側重於介紹語言學史上的各種流派的基本情況(如曆史比較語法、結構主義語言學、描寫主義語言學等),很少針對當代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介紹。本教材將采納半個世紀以來主流的生成語法作為基本理論框架,以彌補這一不足。(二) 經典與前沿兼顧。以往的類似教材主要選取經典文獻,但這些文獻往往曆史久遠,並不能完全反映語言學的勃勃生機,因而,我們對文獻的選取進行了精心編排,爭取做到既有經典文獻,又有學術前沿中被學界廣為接受的新觀點、新文獻。除了以上提到的追流溯源外,本教材也會介紹及收錄當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三) 中西合璧,兼容並蓄。語言學的研究往往受限於所研究的語言樣本。一味地隻看基於西方語言發展出的語言學理論,會發現它們往往無法完全解釋中國的語言現象。而如果隻看中國本土的研究,難免顯得與世界脫節,故步自封,缺乏全球視角。本教材收錄的論文既有用英語寫作的語言學理論經典,也有以中國語言為研究對象的中文論文,兩者均以原文呈現。(四) 全麵性。本教材涵蓋當代語言學的各個主要分支,如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音係學、形態學、語言習得、語言類型學等,有助於學生掌握當代語言學的全貌。

在體例和內容安排方麵,本教材也有自己的特色。每一章內容分為“導引”、“選讀”、“思考和練習”、“延伸閱讀”等四個方麵。“導引”部分主要是闡述最基本的概念,“選讀”提供原文(或經典譯文),幫助讀者加深對基本概念的認識,“思考和練習”鼓勵讀者進一步思考,“延伸閱讀”提供必要的參考文獻,以便讀者進一步跟蹤學習。為了讓讀者體會到更為原汁原味的語言學,“選讀”中的選文(譯文),我們盡可能保持原文的格式(包括體例符號、術語譯名、參考文獻等),不作無必要之調整。我們還在最後增加了“語言學基本術語中英文對照表”這一附錄部分,以期培養讀者對中英文專業術語的熟悉度和敏感度。

本教材各章節的編寫分工如下:羅瓊鵬編寫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彭馨葭編寫第二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最後由羅瓊鵬統稿編輯。沒有同為編者的彭馨葭老師的工作和付出,本書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還得到了多位同學的協助,尤其是南京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專業2014級博士生劉凡協助整理了部分選文,語言學專業2017級碩士生張晨陽、2018級碩士生王蘊寰和夏小雨協助對書稿進行了仔細校對。謹致謝忱!

這本教材中由本人編寫的部分,主要基於以往幾年的講義,潛移默化中還受到兩本我個人最推崇的語言學教材的影響: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第8—10版)(由 V. Fromkin、R. Rodman、N. Hyams等編寫)以及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第4—7版)(由W. OGrady、J. Archibald、M. Aronoff 等編寫)。和這些經典語言學教材相比,這本倉促編寫的教材要學習借鑒的地方還很多。隻言片語,無法表達我對那些對當代語言學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並深深影響我的語言學之路的前賢們的敬意。感謝這些年來上過我的“語言學概論”課的所有同學,寓教於樂,學生們對這門課的興趣,是我在語言學這一領域痛並快樂著堅持至今的原因之一。我還要感謝南京大學文學院的領導和本專業的同事,謝謝他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

編寫一本好的教材殊為不易。因為編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缺陷和不足在所難免。我們懇請讀者提出反饋意見,以便改進。

羅瓊鵬2019年1月於南京仙林目錄目錄

圖表索引(001)

第一章語言與語言學(001)

1.1導引(001)

1.1.1語言概說(001)

1.1.2語言的定義與研究取向 (002)

1.1.3語言的甄別性特征(004)

1.1.4語言的語法(006)

1.1.5語言與思維(008)

1.2選讀(010)

索緒爾(1916)《普通語言學教程》選讀(010)

布龍菲爾德(1933)《語言論》選讀(019)

喬姆斯基(2006)《語言與心智》選讀(029)

1.3思考和練習(043)

1.4延伸閱讀(044)

第二章語音學(046)

2.1導引(046)

2.1.1語音概說(046)

2.1.2發音語音學(047)

2.1.3音素(047)

2.1.4音節(052)

2.1.5超音段特征(053)

2.1.6聲學語音學(055)

2.1.7聽覺語音學(058)

2.2選讀(058)

羅常培,王均(2002)《普通語音學綱要》選讀(059)

賴福吉(1975)《語音學教程》選讀(066)

楊順安(1992)《語音合成與語音學研究》選讀(075)

2.3思考和練習(084)

2.4延伸閱讀(085)

第三章音係學(086)

3.1導引(086)

3.1.1音係概說(086)

3.1.2音位和音位變體(087)

3.1.3最小對立對(089)

3.1.4互補分布(089)

3.1.5音係特征(090)

3.1.6音節結構(091)

3.1.7音係規則(093)

3.1.8結語(094)

3.2選讀(095)

喬姆斯基(2006)《語言與心智》音係部分選讀(095)

David Odden (2013) Introducing Phonology選讀(103)

Alan Prince & Paul Smolensk (2004)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選讀(131)

3.3思考和練習(142)

3.4延伸閱讀(143)

第四章形態學(145)

4.1導引(145)

4.1.1形態概說(145)

4.1.2語素與詞的內部結構(146)

4.1.3派生形態(149)

4.1.4屈折形態(153)

4.1.5詞的層級結構(156)

4.1.6基於形態的語言類型(158)

4.1.7小結(161)

4.2選讀(161)

布龍菲爾德(1933)《語言論》選讀(161)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選讀(167)

朱德熙(1984)《關於向心結構的定義》選讀(174)

Di Sciullo & Williams (1988) On the Definition of Word選讀

(178)

4.3思考和練習(198)

4.4延伸閱讀(198)

第五章句法學(200)

5.1導引(200)

5.1.1句法概說(200)

5.1.2句法範疇(201)

5.1.3句子的結構依存性(205)

5.1.4短語結構(209)

5.1.5普遍語法中的原則與參數(215)

5.1.6小結(217)

5.2選讀(217)

喬姆斯基(2006)《語言與心智》選讀(217)

黃正德(1982)《漢語生成語法——漢語中的邏輯關係及語法理論》

選讀(234)

Rizzi (2001)“Relativized Minimality Effects”選讀(244)

5.3思考和練習(263)

5.4延伸閱讀(264)第六章語義學(266)

6.1導引(266)

6.1.1語義概說(266)

6.1.2詞之間的意義關係(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