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各類型代表點字音對照:
表2山東方言分尖團音的不同類型代表點例字比較表
類型代表點酒九焦攪尖減星形
榮成型
榮成tsiou3ciou3tsiau1ciau3tsian1cian3si1i2
平度tsiou3ciou3tsi1ci3tsia1cia3si1i2
煙台型
煙台tiu3ciu3tiɑo1ciɑo3tian1cian3i1i2
牟平tiou3ciou3tiɑo1ciɑo3tiɑn1ciɑn3i1i2
龍口型蓬萊tou3cou3tau1cau3tan1can31i2
日照型日照tθiou3tiou3tθi1ti3tθia1tia3θi1i2
諸城型諸城iou3tou3i1t3ia1ta3θi12
青島型
青島tsiou3tiou3tsi1ti3tsiɑ1tiɑ3sio1io5
郯城tsiu3tiu3tsi1ti3tsia1tia3si1i2
利津tsiou3tiou3tsi1ti3tsia1tia3si1i2
就尖音來說,山東方言共有五種讀音,分別是:
表3山東方言尖音的讀音類型
讀音類型分布點
tstshs榮成文登威海乳山平度高密昌邑青島萊州膠州膠南沂南
沂水青州安丘昌樂莒縣莒南即墨蒙陰沂源菏澤冠縣鄄城
鄆城定陶巨野成武曹縣費縣臨沂蒼山郯城濱州利津廣饒
tth煙台牟平海陽棲霞萊陽
tth龍口蓬萊招遠萊西長島
dtθtθhθ日照
h諸城五蓮
團音有三種讀音,分別是:
表4山東方言團音的讀音類型
讀音類型分布點
cch煙台牟平海陽棲霞萊陽龍口蓬萊招遠萊西長島榮成文登威海乳山平度高密昌邑
tth青島萊州膠州膠南沂南沂水青州安丘昌樂莒縣莒南即墨蒙陰沂源菏澤冠縣鄄城鄆城定陶巨野成武曹縣費縣臨沂蒼山郯城濱州利津廣饒
tth日照諸城五蓮
三、山東方言尖團音的曆時演變
1. 漢語方言尖團音的曆時演變
尖團音是分別從《切韻》時代的精組聲母和見組聲母中分化出來的,對於這兩組聲母的音值,學術界都一致認為精組聲母是舌尖前音ts、tsh、s,見組聲母是舌根音k、kh、x。
在現代漢語分尖團的方言尤其是官話方言中,大多數地區尖音仍讀ts、tsh、s,團音讀t、th、,即使在尖團音的讀音類型比較多的山東方言裏,有精組讀ts、tsh、s的地區,但是已經沒有見組仍讀k、kh、x的方言點了。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見組聲母的分化在精組聲母之前。
曆史上見組聲母分化後,它們在四呼的分布上是互補的,用一套字母代表洪音、細音的聲母沒有任何對立產生,傳統的音韻學家拘泥於舊的音類歸納方式,即使見組聲母有齶化的跡象,也很難從韻書裏看出來。但是,也有個別的語音材料顯示了見組聲母的分化。明末清初的《元韻譜》(作者喬中和,成書時間1611),其中有這樣的話:“舊以見概角清,試呼之,止母則呂耳,至剛律則不合。”他的意思是說“見”隻適合作齊齒呼的聲母代表字,不適合作開口呼的聲母代表字(林燾、耿振生,2004)。
張玉來(1994)聯係《韻略彙通》(作者畢拱辰,成書時間1642)發現見組有分組的趨勢,大致情況是:
見母a 居見三斤見四舉見三經見四圭見四堅見四規見四涓見四柯見一
b 公見一古見一攻見一沽見一姑見一
開母a丘溪三求群三渠溪三去溪三驅溪三曲溪三
b苦溪一空溪一口溪一牽溪四
向母a許曉三虛曉三休曉三
b呼曉一荒曉一戶匣一胡匣一淮匣二毀曉三靴曉三
除去幾個例外,大體上見組一等為一類,三四等為另一類。畢拱辰是山東掖縣人,雖然《韻略彙通》也算是存雅求正的韻書,但是作者也會無意中透露出其方言的特點。我們可以說在17世紀的掖縣(今萊州)方言裏,見組聲母出現了齶化的現象,張玉來認為齶化的程度應該還沒有到舌麵前塞擦音t、th、。大致情況應該如此。
寧忌浮(1997)分析《古今韻會舉要》一係韻書,認為“舌根音的舌麵化,早在金元間就發生了,雖然不是後來舌麵化的舌根音的全部,但至少中古開口二等韻的見溪曉匣,四等韻見溪曉匣以及部分三等開口韻的牙喉音,確已舌麵化”。他的論據是在《韻會》一係韻書裏,二等開口韻非常整齊地分派到兩個字母韻,見溪曉匣歸入一個字母韻,影疑二母和舌齒唇音歸入另一個字母韻。影疑二母的韻母和舌齒音韻母一樣無i介音,而見溪曉匣的韻母有i介音,韻母不同,聲母也應該不同。另外,見溪曉匣四母的三等字和四等字保持對立,原因是聲母有別。三等聲母是k、kh、x,四等聲母是t、th、。我們認為這個看法還需要推敲。如果在金元間見溪曉匣的二等字和四等字聲母舌麵化了,為何在時代稍後的《中原音韻》裏,我們卻還能看到有的地方見組二等獨立成一個小韻,而三四等字混合在一個小韻裏?如:
蕭豪上聲〇狡見二攪見二鉸見二姣見二茭見二絞見二〇皎見四繳見四矯見三橋群三〇
先天去聲 〇見見四建見三徤見三捐見三件見三〇
當然,也有三等字獨立和二三四等合流的,如:
庚青去聲〇杏匣二幸匣二倖匣二脛匣四興曉三行匣二〇
對於《中原音韻》是否存在齶化聲母的問題,陸誌韋、李新魁兩位先生都有這方麵的說明,結論是聲母還是一套。因此,我們說元代的見組聲母已經齶化還為時過早。
到了清代中葉,精組分化出齶化聲母以後,就出現了尖團不分的現象。乾隆八年(1743),北京出現了專門教人區別尖團音的《圓音正考》一書。該書的體例是把已經混同的尖團音字分開,並注明哪一組為尖音,哪一組為團音(林燾、耿振生,2004)。這本書的序裏也說:“試取三十字母審之,隸見溪群曉匣五母者屬團,隸精清從心邪五母者屬尖。”因此,王力先生說北京話:“在十八世紀以前,不但齊撮呼的見溪群曉匣已經變成了t、th、,連精清從心邪也變成t、th、了。”(王力,1980)
有的方言尖團不分的現象出現得似乎更早。明隆慶間(1567—1572)本《韻略易通》說:“見溪若無精清取,審心不見曉匣跟。”可見那時有的地方尖團音已經相混。後來的韻書反映出這個現象的還有天津人華長忠(1805—1858)的《韻籟》,這一特點和現在的天津方言一致。
大多數韻書拘泥於傳統的音類歸納方式,在見組聲母的齶化這一問題上沒有反映出足夠多的信息。以山東方言韻書為例,據張樹錚(2005)考證,反映淄川方言的有蒲鬆齡《日用俗字》(1704)、反映高青方言的有《萬韻書》(18世紀上半葉)、反映壽光方言的有《等韻便讀》(18世紀中葉)、反映桓台方言的有《等韻簡明指掌圖》(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些地區現在都不分尖團,但是上述這些語音材料裏的見組字的聲母都沒有分化的跡象。不過張祥晉的《七音譜》(1924)反映了見組在細音和洪音前讀音不同的現象,耿振生(1992)擬音為c、ch、,與現在的高密方言的情況一致。
2. 山東方言尖團音的曆時演變
(1) 音值的演變
山東方言尖音的演變類型比起團音來要更加豐富一些。不過這幾種類型應該都是由精組,即舌尖前音ts、tsh、s發展來的。山東方言分尖團的大部分地區尖音仍然保持這個讀音。ts、tsh、s舌葉化便成為t、th、,齶化便是t、th、。從音理上來說,舌麵前音t、th、有可能是舌葉音t、th、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但是,從圖2可以看出,尖音讀t、th、的方言點(煙台、牟平、海陽、棲霞、萊陽)位於讀ts、tsh、s(山東大部分地區)和t、th、(龍口、蓬萊、招遠、萊西、長島)的方言點之間,因此我們認為舌葉音t、th、是舌麵前音t、th、發展來的。
齒間音tθ、tθh、θ是ts、tsh、s發音部位前化的結果。至於、h、,應該是ts、tsh、s先齶化為t、th、,然後塞擦音又變成塞音、h的結果。
這樣,山東方言尖音的發展演變途徑應該是:
I~n幨ts、tsh、s*ts、tsh、s t、th、 t、th、、h、
團音隻有三種類型:c、ch、,t、th、,t、th、。很明顯,c、ch、是見組聲母齶化的第一步,然後就是舌麵前音t、th、,這是山東方言團音今讀中最主要的類型。至於t、th、,我們認為與前麵龍口、蓬萊、招遠、萊西、長島等地尖音發展的途徑相同,是t、th、發展的結果。
這樣,發展演變途徑如下:
脈k*kh*x* c、ch、t、th、 t、th、
可見,山東方言尖團音的發展在符合曆史發展的順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一般漢語方言尖團音的發展路線,不僅僅有齶化,還有齒間化、舌葉化以及塞音化的現象產生。這麼豐富的現象還是值得我們去考察和探討的。
不分尖團的地區二者的讀音都是t、th、。這和大部分不分尖團的漢語方言的情況是一致的。
(2) 尖團音和其他聲母的合並
山東方言分尖團的地區尖團音還有和其他聲母合並的現象。這種現象包括三種類型:尖音和知莊章乙類相混、尖音和知莊章甲類相混、團音和知莊章乙類相混三種知莊章分兩類的具體情況詳見錢曾怡(2004)。。第一種分布地有牟平、煙台、棲霞、萊陽、長島、蓬萊、龍口、萊西、招遠、安丘、沂水,我們稱之為煙台型;第二種這種類型精組在細音前沒有齶化,都讀ts組聲母。分布在威海、萊州、成武、曹縣,我們稱之為萊州型;第三種分布在諸城、五蓮、昌樂、日照,我們稱之為諸城型。舉例來看:兩字之間標“:”號的表明聲母相同,但是字音不同,一個有介音,另一個沒有。
尖音和知莊章乙類相混(煙台型):
牟平 焦=招tiɑo1 秋=抽thiou1 陷=善ian6尋尋思=神in2
煙台洗=濕i3書=需y1酒=肘tiou3 錢=纏thian2
龍口焦=朝tɑo1七=恥thi3切=扯the3箭=戰tan6
沂水秋tshiou1:抽tshou1 肖si1:搔s1修siou1:收sou1
醬zia6:丈za6
尖音和知莊章甲類相混(萊州型):
威海肖siau1:捎sau1箭tsian6:站tsan6精tsi1:爭ts1
袖siu6:瘦su6
萊州肖si1:捎s1尖tsia1:站tsa1精tsi1:爭ts1
袖siu2:瘦su2
團音和知莊章乙類相混(諸城型):
諸城扯=怯th3世=戲i6少=曉3張=薑ta1
尖團音與其他聲母合並的方言點見圖3。
圖3山東方言尖團音與其他聲母合並的方言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高密人張祥晉的《七音譜》裏,對於尖團音的音值以及與其他聲母的合並的情況的描寫就和現在一樣了。他說:“又見沽河東岸、平度東鄉、萊陽西北境,無內齒‘精青星’三音,而皆讀如輕顎‘蒸稱聲’。”這說明平度東部、萊陽一帶尖音與知莊章乙類讀音相同,讀舌葉音t、th、。“乃至諸城南海上,則言牙音‘雞’如‘知’,‘旗’如‘池’,‘喜’如‘濕’,皆變輕齶音。”這說明諸城附近團音和知莊章乙類相混,讀舌葉音t、th、。“餘所見濟南人乃言‘京卿興’如‘精青星’。”這是說濟南尖團不分。以上這些論述與現在的情況基本相符,東區方言尖團音與其他聲母的相混看來至晚從清朝末年就開始了。
與其他聲母合並的尖團音恐怕在短時間內很難再合並。不與其他聲母合並的尖團音由於不斷受到普通話和西區方言的影響,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有合並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曹延傑.德州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2] 曹延傑.寧津方言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3] 曹延傑.山東臨邑方言音係[J].方言,2005(1).
[4] 高慎貴.新泰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5]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6] 薑英子.費縣方言語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0.
[7] 林燾,耿振生.音韻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8] 羅福騰.牟平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9] 羅福騰.牟平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0] 羅福騰.膠遼官話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1998.
[11] 馬鳳如.金鄉方言誌[M].濟南:齊魯書社,2000.
[12] 馬靜,吳永煥.臨沂方言誌[M].濟南:齊魯書社,2003.
[13] 孟慶泰,羅福騰.淄川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14] 牟海霞.日照方言調查報告[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0.
[15] 寧忌浮.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6] 錢曾怡.煙台方言報告[M].濟南:齊魯書社,1982.
[17] 錢曾怡.博山方言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18] 錢曾怡.濟南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9] 錢曾怡.山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1.
[20] 錢曾怡.古知莊章聲母在山東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見組的關係[J].中國語文,2004(6).
[21] 錢曾怡.從現代山東方言的共時語音現象看其曆時演變的軌跡[J].漢語學報,2012(2).
[22] 錢曾怡,曹誌耘,羅福騰.諸城方言誌[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3] 錢曾怡,羅福騰,孔憲浩.長島方言誌[M].\/\/高文達.山東史誌叢刊增刊.濟南:山東省地方史誌辦公室,1992.
[24] 錢曾怡,太田齋,陳洪昕,楊秋澤.萊州方言誌[M].濟南:齊魯書社,2005.
[25] 劭燕梅.郯城方言誌[M].濟南:齊魯書社,2005.
[26] 宋恩泉.汶上方言誌[M].濟南:齊魯書社,2005.
[27] 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8] 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29] 王淑霞.榮成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0] 王淑霞,張豔華.定陶方言誌[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
[31] 濰坊史誌辦公室,錢曾怡,羅福騰.濰坊方言誌[M].濰坊:濰坊市新聞總局,1992.
[32] 徐明軒,樸炯春.威海方言誌[M].韓國:學古房,1997.
[33] 於克仁.平度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34] 楊秋澤.利津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
[35] 趙日新,沈明,扈長舉.即墨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36] 張鶴泉.聊城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7] 張鴻魁.臨清方言誌[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0.
[38] 張樹錚.壽光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9] 張樹錚.清代山東方言語音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40] 張廷興.沂水方言誌[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41] 張玉來.韻略彙通音係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42] 張玉來.韻略易通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43] 張誌靜,丁振芳.曲阜方言誌[M].\/\/高文達.山東史誌叢刊增刊.濟南:山東省地方史誌辦公室,1992.
[44] 周德清.中原音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45] 朱晨曦.平邑方言語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3.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高校路徑探析
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高校路徑探析
丁芳芳 作者簡介:丁芳芳,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為中國現代戲劇史及漢語國際教育。
[摘要]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它可以大大提升中國的文化競爭力,讓世界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悠久文化,而高校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應精心設計相關教學內容,構築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高校路徑。
[關鍵詞]中國文化;海外傳播;高校路徑
Approaches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broad by Universities in China
Dinɡ Fɑngfɑng
[Abstract]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broad is an important endeavor in China, which has attracted close attention by all the circles of the society. Such dissemination is expected to greatly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help the world understand Chinas time-honored culture. In their advantageous posi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spare no efforts in designing relevant teaching content and blaze a new trail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broad.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Dissemin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il
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它可以大大提升中國的文化競爭力,讓世界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悠久文化。
由於國際政治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工作正麵臨著更加複雜的局麵。因此,就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推廣來說,亟須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徑。國家曾多次指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須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和方法。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國內外多種重要場合多次強調並明確指出,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要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製,搭建更多合作平台,開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動教育合作,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在文化、體育、衛生領域,要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務實項目。
這些精辟的闡述啟示我們,近幾年留學生規模(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繼續擴大,文化的國際傳播須進一步創新合作模式。中國有眾多一流水平的高校,國際留學生人數巨大。本文從高校途徑的獨特視角,在跨文化傳播的理論基礎上,深入研究高校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國內一流文化機構及國外著名高校合作,加深留學生的中國特色文化體驗,加強對海外國家的文化背景研究,幫助中國文化機構打造一流文化產品,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蘊含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以進一步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工作。
一、研究現狀
目前許多對外文化傳播活動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巨大的國際影響,相關研究也較深入。在相關研究中,特別是有關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不足之處的研究,對本文很有啟發。現列舉如下:
1. 文化產品輸出較為隨機,整體策略欠缺,缺少有創意的核心產品仍是文化對外推廣的軟肋。
2. 文化傳播的區域國別意識不明顯。
3. 傳播活動的後續研究不夠多,對文化產品到達別國之後,關於當地媒體和民眾的反響如何的研究還不夠。
4. 文化價值觀走出去意識不足。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文化要真正地走出去,就必須幫助外國人了解其中的文化奧秘。由於缺乏對內在文化精神的持久傳播,文化的深度闡釋不夠,因而缺乏深層意義或價值論意義上的文化走出去 (以上研究成果綜合汪信硯 2016,於小植2016,於丹2014等)。
前期研究表明,因為種種原因,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高校路徑研究仍相當不足。針對現有的不足,筆者認為,中國的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宜更具備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須合力打造更有創意的文化傳播方式。中國有很多著名高校和國外一流學校有密切合作關係,本文將重點研究高校層麵如何按照國家和省市的整體部署和統籌安排,根據自身的地緣優勢、區域優勢、曆史積澱和學科優勢,加強和國內外高校及所在區域藝術機構的合作,構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路徑。
目前國內的許多高校,特別是著名高校不僅長期負責所在大學的留學生教學工作及各項國際合作事宜,而且通常也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承辦單位,也大都和國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多層次長期的合作關係;特別是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要大學及其孔子學院,已有多年較好的合作辦學基礎。這些,都是中國文化傳播中應充分利用的高校路徑。
二、高校路徑的優勢
筆者認為,對於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來說,以高校為重要路徑的新模式具備獨特優勢,著重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 有利於利用高校自身的優勢,搭建學術研究平台,幫助中國對外文化藝術傳播活動培養區域國別概念,實現“外外有別”的精準的分眾傳播。
2. 有利於鼓勵中國對外文化藝術傳播活動充分利用國內外高校合作途徑,和海外名校的華人學者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精英密切合作,借助他們對海外文化的了解和巨大的國際影響力,選擇用外國人熟悉的方式進行中國特色文化的傳播活動,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有利於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活動過程中加深國外民眾對於中國特色文化內容的深入理解,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中國的特色文化資源優勢明顯,在全世界可謂享有盛名。以江蘇為例,擁有昆劇這樣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蘇州評彈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極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內容對外國人來說不經過一定的學習難以獲得較深入的理解。因此,中國的特色文化機構可和高校合作,對留學生開設特定課程,幫助他們係統地理解富有特色的中國地方文化,並和一流藝術機構合作加強中國特色文化的實踐性課程教學,隻有有針對性地講授中國特色文化產品的內容價值和曆史品位,才能讓藝術傳播活動真正走進外國友人心裏。
4. 有利於加強與政府部門、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企業的深層次合作,鼓勵高校留學生積極參與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事務,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5. 有利於和蓬勃發展的數字網絡科技平台合作,利用發達的高校網絡,建設相關MOOC課程,建立國內外文化傳播網絡基地,使中國對外文化活動的海外傳播擁有更多路徑。
6. 有利於充分利用高校文化優勢,圍繞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進行理論研究,協助打造有創意的文化核心產品。
三、具體的高校路徑分析
筆者認為,在充分研究高校優勢的基礎上,應將這些優勢充分轉化為路徑。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高校途徑,是在於將高校的日常教學活動和國家的“文化走出去”戰略密切配合,和世界一流高校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條:
1. 和國外著名大學合作,建立雙邊或多邊的中國文化研究的國際科研合作平台。
2. 加強學校相關國際化課程建設,建設國內一流的中國文化特色課程。
3. 建立長期的校際交流機製。包括互派學生進行短期學習交流;派老師到世界一流大學聽課學習;就中國文化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生反饋情況等進行深入研究。
4. 加強教學人員的長期合作交流。包括邀請大學相關中國文化課程著名教授來學院訪問研討。
5. 舉辦中國文化國際會議。
目前在各大學日常工作中接觸留學生最多的是國際漢語教師,他們不僅是語言的傳播者,更應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應主動積極地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有意識地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
四、路徑建設舉例
限於篇幅,本文將集中論述課程路徑。筆者認為,國際化課程應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路徑。
國內高校在中國對外文化傳播活動中應如何和海外高校及國內文化機構合作以打造跨文化的國際化課程呢?下文將以中國文學課程為例來具體說明這一路徑。
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的海外傳播是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重要一環。相關研究和各種文學交流活動正在蓬勃展開,其中,既有創作界、海內外評論界和翻譯界積極參與,又有國家文化部門的積極介入。近年來,在“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項目的推動下,海外興起中國現當代文學傳播熱潮,著名高校選修這門課的學生和各種相關研究項目也越來越多,成為一個獨特而重要的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途徑。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在海內外高校教學中備受重視,國內被國家漢辦指定為漢語言專業必修課程。就學曆教育而言,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複旦大學等國內二十餘所著名高校都將中國現代文學課列為漢語言專業本科學曆生的必修課(吳成年,2006)。在國外高校特別是北美著名高校,該課程也常常被列為針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必修課程或學習中國現代文學文化學最重要的選修課程,其在高層次的針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本科生學曆教育及進修生學習中已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海內外特別是北美的頂尖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對象中潛藏著未來跨文化傳播的精英人群。從入學數據和學生背景可以分析出,這部分人群數量雖少,卻具有較好的教育背景,並且對中華文化有濃厚興趣,可以預期,若精心培養,假以時日,定能在未來的海外中國文學與文化傳播工作中發揮極重要的作用,產生重大影響。
但由於此課程在語言和文化方麵的特有難度,課程建設亟待加強。相比於其他課程,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的許多不同方麵,如地理知識、民間習俗、宗教觀和社會價值觀等,在文學作品中常有豐富具體、細致入微的形象化體現。通過引導外國學生對這些作品的細致研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具書麵色彩的文學性語言,也可培養其文化習得能力,從而有助於其克服“文化休克”“文化震蕩”等問題。這是文學作品語言和其他類型的漢語教學材料相比所獨具的優勢。正因如此,文學作品的教學更應成為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途徑。
綜合以上各種因素,對中國境內留學生和境外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中國文學課程可以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除傳統的文學教學外,更應將中國文化的傳播作為教學重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在講解和分析中,除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基礎知識進行介紹,還要針對對外漢語學習者特有的學習背景和學習需求,注重突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和獨特性。針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難度,可簡要介紹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概況和文學史知識,並精心選擇不同時期和不同文體的代表性作家,文字和視頻介紹相結合,以幫助學習者較充分地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概況和經典作品。具體方法包括:
1. 重視教學問題的設計
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注意提出一些既具跨文化色彩,同時又與教學本質內容最為相關並且有操作性的問題,以引導學生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就是說,設計的問題不能像針對中國學生的文學史學習那樣,僅僅偏於文學史知識、作家生平或文學背景及文本分析,如有關魯迅小說的問題不能僅僅集中在什麼是《呐喊》與《彷徨》的主題、應該怎樣理解《狂人日記》中“吃人”一詞的含義、結合具體作品談談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等方麵。這類問題大多要求有相關的文學史背景知識,對於初、中級的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往往難度偏大。應有意識地降低難度,設計出更易於留學生回答並不涉及過多文化和文學背景的問題。
2. 重視文化知識點練習的設計,重視教學問題中的中國文化內涵
教師應根據本課程教學特點,利用精心編排的練習形式凸顯教學重點。在學習中國文學作品時,要有意識地設置富有中國文化內涵的知識點來引導學生進行交際文化練習。選取文學人物形象鮮明能提供大量豐富、生動的中國文化,包括哲學文化、飲食文化、服裝文化、音樂文化等範本,並且具有在特定情境下大量的細節描寫的文學作品,這些非常有利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相關練習設置中可引導學生注意通過文字,並借助現代多媒體的影像資料,充分理解人物交際行為的文化背景、成因和內涵等,發掘其文化載體和傳播功能,並設置相應文化情境,以角色對話、小品、情景劇等形式供學生練習。以上幾種做法是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
五、意義
積極探索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高校途徑,是對近年來國家文化發展政策的積極配合。以著名文化大省江蘇省為例,其省內各國來華留學生人數眾多,引導他們充分理解中國特色文化,並通過他們加強對其所在國家、特別是與江蘇經濟密切相關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民眾文化接受心理等情況的綜合研究,可為江蘇省及中國的對外文化藝術傳播活動提供更多的應用性對策,使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活動更具精準性,真正從“走出去”變成“走進去”。
總之,國內高校應和世界一流大學及相關教學機構結成國際化合作夥伴,和國內相關院校密切合作,結合本校及兄弟院校的學科特色,緊密圍繞國家文化建設重點任務,製訂翔實可行的課程和工作規劃,從而真正建設出中國文化傳播的有效的高校路徑,為更好地完成中國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林.中國文化“走出去”調查與思考[J].群眾,2013(9).
[2] 徐耀新.發揮中國文化優勢推進“一帶一路”戰略[J].新世紀圖書館,2017(4).
[3] 郭霖.推動南京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對策建議[J].中國政協,2016(12).
[4] 葉南客,李程驊.如何打造中國文化產業的“升級版”[N].新華日報,2015915.
[5] 吳衛民,石裕祖.中國文化“走出去”路徑探析[J].學術探索,2008(6).
[6] 吳然.全球化語境下歐美媒體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2).
[7] 陳嬿如,陳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媒跨文化傳播策略[J].中國記者,2002(3).
[8] 張景雲,楊彬,何昕.基於傳播心理距離論的品牌跨文化傳播策略[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2012(6).
19世紀法國文學裏的中國
19世紀法國文學裏的中國
孫敏作者簡介:孫敏,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19世紀法國關於中國的重要文學文本,發現這一時期的中國想象呈現出一種天堂與地獄的兩極化傾向:詩意的藝術國度與末日的帝國形象並存,由此出發探討了這一想象產生的社會、曆史、文化成因。
[關鍵詞]19世紀;法國文學;中國想象
Image of China in French Literature of the 19th Century
Sun Min
[Abstract]By combing the important texts about China in French literature of the 19th century,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imagination of China in this period is polarized into heaven and hell: the poetic China coexists with the fallen China, and thus explores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auses that the imagination has arisen.
[Key Words]19th 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Imagination of China
門多薩的《大中國帝國誌》第一次以曆史文本的形式對中國進行了一次全麵而完整的講述,在歐洲產生重大影響。人們對中國的認識逐步從物產富足、幅員廣闊、城市星羅棋布等外在的繁華景象深入到中國的政治體製、道德倫理、聖哲文化等理性層麵。1687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5名耶穌會士到中國開展傳教事業。這一舉措影響深遠,耶穌會士的著述成功地將中國從遙不可及的夢中樂園變為鮮明的、觸手可及的現實世界,為整個18世紀的“中國熱”奠定了知識基礎。
啟蒙時代的“中國熱” 不僅包括對中國特有的事物,諸如瓷器、絲織品、茶葉、漆器、園林藝術等的熱情,更是對中國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所謂“中國風格”的追慕與模仿。而啟蒙思想家和在“禮儀之爭”中各執一詞的傳教士則成功地創造了一個“文化中國”,掀起對中國的製度、哲學、道德、習俗、文字、曆史等前所未有的研究。
至19世紀初,“中國熱”退潮,中國成為過時的文學主題,隨著東方主義(Orientalise)潮流的興起,不少作家將目光轉向中東,將之視為新鮮的文學題材,以此來渲染一種新的異域情調。中國隻在少數作家筆下出現,或者作為一種曆史、文化資源,如夏多布裏昂在《基督教的真諦》(Génie du Christianisme)中提及在中國的法國傳教士;斯塔爾夫人在《柯麗娜》(Corinne)中,以長城為喻,批評法國戲劇界的僵化、不思革新。或者作為“中國熱”中遺留的風尚出現,如福樓拜的《情感教育》中出現了中國的燈籠、瓷器、古董、百葉窗、黃色的絲綢等,雨果在描述圓明園夢幻般的奇景時,也沿用了玉石、青銅、瓷器、絲綢、彩釉琺琅等流行於18世紀的中國工藝品。
真正開始發掘中國的藝術價值,對中國進行詩化想象的當屬泰奧菲爾·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早在1830年,戈蒂耶就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一點他在《法國青年》(Les JeunesFrance)中有所提及:“如果你們想知道,……為什麼我渴望獲得金錢,我要告訴你們……為了購買日本的古董壺和中國的瓷人。”[1]1835年他更是寫下了《中國熱》(Les Chinoiserie):
如今,我的愛在中國。\/她與年邁的父母住在細瓷塔中,\/在那魚鷹出沒的黃河畔。\/她的雙眼向鬢角處挑起,\/她的小腳可握在手中把玩,\/她的黃皮膚比銅燈還亮,……每個黃昏,她如同詩人一般,將垂柳和桃花詠歎。[2]
在這首詩裏出現了18世紀“中國熱”盛行時典型的中國意象,如小腳女人、桃花、柳樹、銅燈、黃河等,詩人借由這些意象組合起一種唯美的氛圍,將中國塑造成世俗之外的“桃花源”。詩中的“瓷塔”與象牙塔類似,生活在其中的中國姑娘過著吟詠自然、遠離塵世喧囂的詩意生活。這與詩人“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不謀而合。與此同時,“中國”還成為一種生活情調的傳達:精致、奇幻、纖巧、輕盈。它體現的是與西方傳統審美觀迥然不同的審美風格。
此後,戈蒂耶還創作過一係列與中國有關的作品,如作於1865年的《詠雛菊》(A Marguerite)裏再次出現了雛菊、桃花、綠柳、儒官、詩人等傳統中國意象,並由此營造出一種美輪美奐、遠離日常生活形態的中國形象。《水榭》(Le Pavillon sur leau)則講述了年輕的詩人與少女相互愛慕,以詩傳情的故事,以此傳達一種全新的愛情模式與生活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戈蒂埃對中國的偏愛影響了身邊的一批作家,如福樓拜、龔古爾兄弟、路易·布耶、波德萊爾等都曾是其家中的常客。1861年戈蒂埃為其女朱迪特(Judith Gautier)延請中國人丁敦齡為家庭教師,這在當時的巴黎文人圈引起轟動。丁敦齡作為典型的異域符號,成功地激發起一批法國作家對中國的興趣,在龔古爾兄弟的日記中就專門記錄了與丁一起共進晚餐的情形。更重要的是,朱迪特在丁敦齡的幫助下,用法文翻譯了中國古典詩詞並於1867年結集出版,取名為《玉書》(Le Livre de Jade)。詩集按題材分為8類,分別是“愛情”“月”“秋”“酒”“詩人”“戰爭”“宮廷”“行旅”,出版時,每一類前還附有中文題詞,如“愛情”題“黃金柳葉浮水”,“月”題“玩月談情詩詞”。就翻譯本身而言,《玉書》是不忠實的。朱迪特以一種更自由的、散文化的形式對中國古典詩詞進行了富有個人特色的改寫,但保留了大量中國詩詞獨有的意象,並營造出一種濃鬱的浪漫氣息,吸引了不少法國作家。
這一唯美、詩意的中國形象在她其後的作品中不斷重複,如以中國為題材的小說《皇龍》(Dragon Impérial)、戲劇《天女》(La Fille du Ciel)等都在曆史的框架下,編織出一個又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中國式場景。但作家所迷戀的中國不具備多少真實性,她看重的是曆史塵封下符合她審美想象的異國世界。她一直稱自己為中國人,卻一生未曾到過中國,也一直抗拒到現實的中國旅行。她不對中國作現實的追問,而是將其供奉於古典的、永恒的美之神壇上,其本質就是以詩化的中國來對抗庸常的社會現實。
在她的影響下,帕爾納斯派詩人(Parnasse)及其後詩人筆下的中國都呈現出類似的特色。如馬拉美的詩作直接將中國與法國作比,以對中國式生活的想象傳達他的自我精神:
我要放棄一個殘忍的國度\/貪婪的藝術,笑對友人,\/過去,天才,還有目睹\/我痛苦掙紮的油燈陳舊的責難,\/模仿心靈澄澈細膩的中國人\/他醉心於在狂喜的月下\/在雪白的茶杯上,靜心描繪那朵\/奇花的終歲,香澤他一生\/透明的,她的芳馨,孩提時,\/滲入他靈魂的青色花紋。\/懷著智者唯一的夢死去,\/泰然,我將選擇一片年輕的風景\/我還會漫不經心,在茶杯上繪製。\/一條纖細蒼白的藍色線條將是\/一片湖泊,在光潔的瓷天間,\/白雲遺落的一彎清亮的蛾眉\/將她沉靜的尖角浸入湖水的鏡麵,\/不遠處,三根修長的翡翠睫毛——蘆葦。[3]
“殘忍國度”即當時充滿了喧囂和精神動亂的法國。狂喜的月下、雪白的茶杯、青色花紋、湖泊、瓷天、蛾眉、蘆葦等一係列意象建構起另一個遠離塵囂、純粹的詩學世界,靜謐、溫馨、明淨、和諧,正是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他如夢者一樣沉浸在這個空間裏。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發現,對中國的想象來自對“現實”的自覺抗拒。這與當時文學界反駁“文學模仿現實”的傾向相合。尤其是象征主義興起後,他們強調想象的重要性,甚至將作家的想象力提升為認識真理世界的能力,借以反抗自然主義的創作理念。象征主義以“想象”對抗“現實的摹寫”,以想象力的真理性對抗所謂的“客觀真實”。馬拉美曾以“說一朵花”為例,說明他的詩學追求。他所寫的不是眾所周知的花,而是“在所有的花都不在的情況下”綻放的眾花之花,是奇妙的思想之花,抽象之花。換言之,文學要表現的不是具體的物象,而是理想的物象、物象的本質。這就如同要表現一朵理想的花,就不能隻描繪某一種花的形象,而是各種花的形象的升華。因此,文學作品是詩人想象的產物,是純粹的創造。與現實世界相比,它更有價值。中國之於詩人的價值正在於此。
法國詩人以“虛構”的力量在作品中渲染出一個美妙奇幻的中國,這裏才子佳人遍地,人人把酒吟詩,過著詩一般的生活。中國在詩人們筆下就是世俗的“對立物”,是一個離現實要多遙遠就多遙遠的地方。
當然,這種對中國的詩化想象,除了自身的詩學追求之外,也有其特定的曆史文化語境。一方麵,它繼承了18世紀“中國熱”形成的中國總體想象,其中反複出現的中國式風物、儒官詩酒唱和的生活等為詩人的想象提供了起點。另一方麵,它與19世紀漢學領域對中國文學的譯介不無關聯。這一時期的文學關注點主要是古典詩詞和俗文學,如儒蓮先後翻譯出《趙氏孤兒》《灰闌記》《西廂記》,也翻譯過一些白話通俗小說,如《平山冷燕》《玉嬌梨》。1862年,埃爾維·聖德尼侯爵(Marquis dHervey SaintDenys)首次出版《唐詩》選譯本,收錄唐代35位詩人的97首詩歌。這些文學作品所呈現出的中國正好是古典的、詩意的。即便是通俗的戲曲、小說,也不乏才子佳人、吟詩作對的場景,這就進一步營造出中國遍地是詩的幻象,從另一個側麵強化了詩人們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情調的描述在不斷的重複中不可避免地往否定的一麵延展。讓雅克·安培在介紹中國的一部詩體小說時說:“它既優雅又奇特,不連貫而又細致,……沉溺於蒼白、黯淡、精致的,永遠重複的意象中。這是一個發育不全的民族在暮年享受的頹廢的快樂。”[4]這種評述日益成為大眾文學中表現中國的主要意象,與潛在的另一種否定中國的衝動合謀。
我們不能忽視1840年以來,法國的殖民擴張政策和民族優越感逐漸增強帶來的影響。早在1838年約瑟夫·梅裏就預言了東方的西化,東方在其敘事框架中成為西方的對立麵。梅裏的小說《英國人與中國人》(Anglais et Chinois)以歐洲水手與中國貧民在廣州街頭的衝突為開端。中國人在小說中變成暴力與仇恨的化身,歐洲人往往不得不麵對惡意的挑釁,自我防衛。更重要的是,以往對中國的追慕與向往,在小說中變成了中國的貴婦人對英國軍官的迷戀,隱含其中的白人優越感和膨脹的自信心不言而喻。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對中國的嘲弄與蔑視逐漸占據上風。如多米埃(Honoré Daumier)自20世紀40年代起就在《喧囂》日報上連續刊載以中國旅行見聞為題的組畫,裏麵充斥大量對中國的嘲諷;為迎合國家政治立場與大眾期待,不少作家將中國塑造成即將被征服的野獸,要接受西方改造的野蠻民族。1860年,梅裏美在《致無名者的信》(Letters à une inconnue)中稱:我已經準備好要征服中國。同年,唐納裏(Dennery)的軍事戲劇《攻克北京》(La Prise de Pékin)在巴黎劇院上演。1864年,法國軍官吉戈爾(Giquel)的《中國內戰日誌》(Le Journal de Guerre Civile de Chine)將殖民征服與異域情調結合在一起,既有戰場上征服者一邊打台球、一邊觀戰的強大優越感,也有在戰爭中風雨飄搖的中國與中國人悲慘的生存狀態,還有士兵們圍著搖曳的篝火,暢飲冰涼的苦艾酒,直喝到酩酊大醉的異域狂歡。日誌以一種隱而不顯的筆調呈現出所謂“真實”的、衰敗的中國,為殖民征服張目。
19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對中國的夢幻想象遭遇更嚴峻的挑戰。這一時期,法國在中國的殖民勢力日益擴大,中國的國門也逐漸向法國敞開。很多作家得以到中國遊曆,在他們的視野裏,中國自然而然地被分裂為兩個世界:一是古老的、詩意的中國,它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是難以被參透的神秘文明;二是現實的、落後的中國,貧窮、苦難、暴力、愚昧等種種現代文明的否定形態交織在一起,中國儼然就是難以忍受的人間地獄。不少精英知識分子對中國的表現往往彷徨於欣賞、沉醉與恐懼、排斥幾種情感狀態之間。
世紀末最有名的異域作家洛蒂(Pierre Loti),曾作為“八國聯軍”的法國軍官,兩次出征北京,鎮壓義和團運動,還曾領軍進入紫禁城,在這座昔日神秘、宏偉的宮殿裏遊玩。他在《私人日記》(Journal Intime)與《北京的陷落》(Les derniers jours de pékin)裏記載了他的中國之行與在中國的體驗。不可避免地,他對中國的描述帶有某種征服者的滿足感和居高臨下的姿態。作為征服者,他看到的是充斥著災難、戰爭、仇恨的中國,到處是廢墟、屍體、荒蕪的山村和目光呆滯的貧民。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中國尋找詩意,在破敗的大地上緬懷逝去的美。他筆下的中國彌漫著一種抹不去的哀怨與憂傷,從而衝淡了中法民族仇恨與殖民主義情緒。另一方麵,他把所謂的“中國情調”發揮到極致,樂此不疲地描述中國奇異的古董、珍玩、服飾,迷戀於搜尋中國與眾不同的風物。《私人日記》中就記載了他如何巧妙地將慈禧的鞋子藏好,偷運回法國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