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批準號:16HQ045)支助出版立項年度:2016中國藝術史料學尹文著南京大學出版社書圖書在版編目(犆犐犘)數據中國藝術史料學/尹文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1ISBN9787305200762Ⅰ.①中…Ⅱ.①尹…Ⅲ.①藝術史中國Ⅳ.①J120.9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066865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中國藝術史料學著者尹文責任編輯盧文婷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常州市武進第三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9601/16印張28.75字數472千版次2019年1月第1版2019年1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00762定價98.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序藝術史與藝術史料藝術史是建立在史料基礎上的學科,藝術文獻史料是藝術史研究的基礎資料。史料學是關於史料的源流、價值與運用方法的學科。藝術史學科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清代曆史學家章學誠有振聾發聵之聲:“盈天地間,凡涉著作之事,皆是史學。”①梁啟超先生說:“史之範圍,廣漠無垠,……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知識之記錄,無不叢納之於史。”②傅斯年亦雲:“史的觀念之進步,在於由主觀的哲學及倫理價值論變作客觀的史料學。”在從藝術哲學、藝術美學到藝術學、藝術學理論的概念演變過程中,教育部2011年學科目錄中,藝術史卻處於“藝術學理論”目錄之下,藝術教育行政管理體係中,藝術史學科地位在無形中下降。
新發現的史料會改寫曆史,證明人類文明有數百萬年之久。③藝術史科學重在證據,理論需要根據曆史證據產生觀點與理論體係。胡適先生說:一個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了幾處新石器,便可以把中國史前文化拉長幾千年,一個法國教士桑德華(PereE.Licent)發現了一些舊石器,便又可以把中國史前文化拉長了幾千年。北京地質調查所的學者在北京附近的周口店發現了一個人齒,經了一個解剖學專家步達生的考定,認為遠古的原人,這又可以把中國史前文化拉長幾萬年。向來學者所認為紙上的學問,如今都要跳到故紙堆外去研究了。④①章學誠《文史通義·報孫淵如書》,轉引自許淩雲《讀史入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②梁啟超《中國曆史研究法》,轉引自許淩雲《讀史入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
③馮爾康《習史治史雜談》,《文史知識》1992年第11期,第3頁。
④胡適《治學的方法與材料》,《胡適文存》第3集,外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204—205頁。
·1·中國藝術史料學中國藝術史料遺產非常豐富。凡過去的人類社會生活皆成曆史,文字記事,事實在前,記錄在後,成為史料。史料包括流傳於地上的傳世史料與埋藏於地下的出土史料。史料包括經史文獻與一切文字資料,藝術史料更要包括文物、器物。中國曆史編寫肇始於軒轅黃帝時代,中華文明擁有自覺的曆史意識,民族的精神與靈魂均在史冊之中。《尚書·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典有冊。”①殷人有文字典籍史冊,有專門從事文字記載的職官太史,《尚書·顧命》曰“太史秉筆”,記言記事。周王室和各國諸侯先後修纂“國史”,稱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春秋》纂《春秋》,司馬遷依據史料,寫成紀傳體史書《史記》,漢代班固依據史料修《漢書》,創斷代史體史書,宋代司馬光依據史料修著《資治通鑒》,創編年體史書。漢宋兩司馬功莫大焉。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第十六》讚曰:史肇軒黃,體備周孔。世曆斯編,善惡偕總。勝褒裁貶,萬古魂動。辭宗丘明,直歸南董。②任何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都無法取代客觀具體的曆史。史書揚善貶惡,具有曆史的責任感與善惡觀。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成為中華民族仁人誌士的人生價值觀。數千年來,後朝修前朝之史,褒貶人物,延綿不斷,中國史學之發達占世界鼇頭,令西方學者豔羨不已。黑格爾說:“中國‘曆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④梁啟超先生具有清醒的認識,他說:“曆史者何?敘人種之發達與其競爭而已。”梁啟超先生還說:於今日泰西通行諸學科中,為中國所固有者,惟史學。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在源泉也。⑤①顧寶田、洪澤湖注釋《尚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頁。
②劉勰《文心雕龍》中卷,廣陵書社2004年版,第1頁。
③中央美術學院建立了美術史論專業,在讀史的基礎上生發議論,謂之美術史論,展開美術史論教學與研究。該專業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中國藝術史研究與藝術文獻史料、藝術創作具體實踐相結合,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美術史論學者。
④黑格爾《曆史哲學》,王造時譯,三聯書店1956年出版,第161頁。
⑤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頁。
·2·序藝術史與藝術史料世界上的古文明隻有中國文明綿延至今,重視修史是中華民族文明傳承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①曆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與靈魂,欲滅其國,先去其史。一國有一國之史,一家有一家之史,學術有學術之史,作為中國人要有深刻的曆史意識,敬畏曆史、尊重曆史、以史為鑒,修史是曆代大事。隻有擁有曆史自豪感、自信心的民族,才能夠在複雜紛紜的環境中,堅守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觀。民族藝術的傳承要讀史,要修史,要從曆史中汲取教訓,增長智慧與才幹。反之,國史不修則國脈中斷,學術史不修則文脈中斷。中央美術學院有美術史論專業,中國藝術研究院原有刊物《美術史論》,“史論”的論是評論、畫論、專論,不是一般空泛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章學誠說:世界上以博稽言史,則史考也;以文筆言史,則史選也;以故實言史,則史纂也;以議論言史,則史評也;以題裁言史,則史例也。
唐宋至今,積學之士,不過史纂、史考、史例;能文之士,不過史選、史評。②史論研究是史料考訂的研究方法,是在曆史唯物主義觀念的基礎上,依據史實生發議論。傅斯年說:曆史這個東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談。古來思想家無一定的目的,任憑他的理想成為一種思想的曆史———曆史哲學。曆史哲學可以當作很有趣的作品看待,因為沒有事實做依據,所以和史學是不同的。曆史的對象是史料,離開史料,也許成為很好的哲學與文學,研究其實與曆史無關。③以西方哲學的美學包含藝術史學,這種學科跨界成功地導致了藝術史地位的下降,但實際上淡忘曆史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藝術理論必須從藝術史生發,任何一種藝術理論都要接受藝術史的檢驗。美學理論的藝術①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頁。
②章學誠《文史通義補遺·上朱大司馬論文》,轉引自許淩雲《讀史入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頁。
③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史料論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頁。
·3·中國藝術史料學學,還是屬於哲學的美學研究。以西方美學理論、文藝理論、藝術學理論涵蓋中國藝術曆史,導致理論的第一性,取代了實踐與藝術史的第一性,違反了認識論的一般規律。盲目崇拜西方美學理論,導致了去中國藝術曆史的虛無主義狀態,使各種不成熟的、片麵的、極端的理論,反賓為主地侵入中國藝術史的機體,新鮮的、先進的、時髦的洋理論取代了中國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理論。豐富多彩的中國藝術史成了西方理論的案例與注腳。中國藝術與文化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伊始,勞生伯“觀念藝術”進入中國美術館,將包裝箱放在中國美術館展覽廳裏,以強勢話語權說“這就是藝術”,從常識上顛覆著中國藝術價值觀。然後又以海德格爾《世界圖像時代》為契機,以“圖像”概念統攝藝術作品,一切古往今來的藝術作品都成了圖像。當傳播學理論流行時,國內各高校紛紛建立藝術傳播專業,一切藝術創作都成了新聞學的傳播行為。當“符號學”理論流行時,藝術作品又成了符號,中國風格被解構成為中國符號與中國元素。當行為藝術傳入中國以後,仿效者則無所不用其極,一切荒誕不經的行為都可以貼上行為藝術的標簽。在現代化、全球化、與國際接軌的口號下,娛樂產業和消費文化大行其道,從多元化、戲說、快餐文化,到波茲曼“娛樂至死”的荒謬理論,淡化、遺忘中國藝術的曆史,顛覆中國傳統藝術價值觀,在短短的幾十年裏,走馬燈似的將西方藝術流派模仿了一遍,以西方哲學的美學、西方現代藝術理論取代中國數千年藝術經典,亦步亦趨,邯鄲學步①,丟失了民族藝術的曆史記憶。
理論無法包含曆史,曆史是客觀的史實,曆史可以啟迪各種理論的產生,但是曆史絕不是理論可以取代的。失去曆史記憶與曆史榮譽感的民族,會在錯誤理論的指引下進入史無前例的癲狂狀態。梁思成著有《中國建築史》;他在“二戰”後期,為盟軍編製了保護日本東京曆史建築名單②;平津戰①藝術與自然科學的結合是現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數字藝術幾乎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創作方法,得到了普及。而中國藝術主要是在與社會科學的結合方麵,出現了藝術社會學、藝術經濟學、藝術宗教學、藝術傳播學、藝術管理學、藝術金融學、審美經濟學等藝術與文科各學科的結合,而藝術技法理論、藝術與自然科學的結合少有發展。
②劉文俊《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文史知識》1992年第1期,第114頁。日本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國。世界三大漢學中心中,法國研究中國西部史與民族語言,美國側重研究中國近代社會、政治及國際關係,日本把整個中國曆史文化作為依據對象。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在曆史分期、史料整理方麵都有獨立、係統的理論和方法,在中國史的一些研究領域,中日兩家分庭抗禮,日本大有喧賓奪主之勢。
·4·序藝術史與藝術史料役中,梁先生致力於保護北平文物建築;北京拆城牆,他全力抗爭保護北京城牆,這就是建築藝術史專家的貢獻與擔當。“文化大革命”砸文物、燒書畫,是在“破舊立新,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的理論下進行的。故宮建築群被視為“封建落後”,提議要拆毀。在特定的理論指導環境下,美醜不分,黑白顛倒,造成了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空前浩劫。
理論無法解決理論自身的問題,曆史是非功過有後人評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隻有擁有曆史感、曆史意識,不忘曆史教訓的民族,才能避免愚昧與重犯錯誤。司馬遷說:“述往事,思來者。”①讀史、修史是民族藝術教育的“築基”與“植根”工程。對中國來說,研究中國史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②藝術史料整理與編修中國藝術史是重要的國家文化工程。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途徑是學習曆史,以史為鑒,創造未來,回歸藝術史論,在高等教育中普及藝術史論教育,提高全民族藝術欣賞水平,將藝術史獨立成為承擔藝術史與研究的曆史學科,使藝術學院成為藝術創作、藝術家培養的主要教學陣地,當是藝術教育發展的正確途徑。③《中國藝術史料學》的編寫,參考了各家研究成果,期盼藝術研究從引進西方美學理念回歸到中國藝術史的立場與本體上來,堅守中華文化藝術陣地,喚起中國藝術修史的熱情與信心,傳承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藝術史傳統,使中國藝術自立於世界民族藝術之林。
①《漢書·司馬遷傳》。
②朱傑勤《怎樣研究中外關係史》,《文史知識》1984年第5期,第3頁。
③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專業目錄》十年修訂一次:基本專業五年修訂一次,特設專業每年動態調整。”·5·目錄第一章藝術史與藝術學綜論………………………………………………11.1藝術史是一門科學………………………………………………11.2藝術史與藝術哲學………………………………………………51.3藝術、美術、藝術史………………………………………………171.4文獻與實物史料…………………………………………………211.5藝術史與藝術文獻………………………………………………321.6藝術史學與中國學………………………………………………351.7古籍藝術文獻……………………………………………………441.8文學、文藝學、藝術學……………………………………………46第二章史前藝術史料……………………………………………………552.1遺址史料…………………………………………………………582.2岩畫史料…………………………………………………………662.3陶器史料…………………………………………………………772.4玉器史料…………………………………………………………812.5圖騰史料…………………………………………………………842.6紋身史料…………………………………………………………922.7說唱史詩…………………………………………………………94第三章文字與史料載體…………………………………………………993.1結繩書契………………………………………………………1003.2陶文符號………………………………………………………1043.3圖畫文字………………………………………………………1083.4殷墟甲骨………………………………………………………1133.5金石史料………………………………………………………1223.6簡帛史料………………………………………………………1323.7紙質圖書………………………………………………………139·1·中國藝術史料學第四章六經皆史與藝術史料……………………………………………1424.1《周禮》六藝與六經……………………………………………1454.2《易經》藝術史料………………………………………………1514.3《尚書》藝術史料………………………………………………1564.4《詩經》之誦、弦、歌、舞…………………………………………1594.5《三禮》記藝術…………………………………………………1654.6《周禮·大司樂》………………………………………………1684.7《周禮·考工記》………………………………………………170第五章諸子論藝辯證……………………………………………………1725.1《老子》論道……………………………………………………1735.2《論語》孔子論禮樂……………………………………………1755.3《莊子》論天道…………………………………………………1775.4《墨子·非樂》…………………………………………………1805.5《荀子·樂論》…………………………………………………1845.6《孟子》信善美…………………………………………………1875.7《韓非子》論藝…………………………………………………1895.8公孫尼子《禮記·樂記》………………………………………190第六章史書、方誌、字書藝術史料………………………………………1946.1左丘明《左傳》記周樂…………………………………………1956.2佚名《世本·作篇》記匠作……………………………………1976.3呂不韋《呂氏春秋》論樂………………………………………1986.4司馬遷《史記》論樂……………………………………………1996.5許慎《說文》訓詁與藝術………………………………………2026.6班固《漢書》“禮樂誌”、“藝文誌”………………………………2086.7曆代誌書中的《禮樂誌》、《樂誌》………………………………2106.8史書與藝術家傳記史料………………………………………214第七章政書、會典與藝術史料…………………………………………2167.1唐代杜佑《通典·樂典》………………………………………2167.2南宋鄭樵《通誌·樂略》………………………………………2187.3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樂考》………………………………2207.4清代閻鎮珩《六典通考·樂製考》……………………………2237.5曆代會要、會典史料……………………………………………224·2·目錄7.6曆代考工文獻史料……………………………………………230第八章目錄學與藝術類獨立……………………………………………2338.1劉歆《七略·六藝略》…………………………………………2358.2王儉《七誌》……………………………………………………2388.3阮孝緒《七錄》…………………………………………………2398.4鄭樵《通誌》……………………………………………………2408.5《孫氏祠堂書目》金石、書畫分類………………………………2428.6四部分類法……………………………………………………243第九章《四庫全書》藝術史料……………………………………………2479.1經部音樂………………………………………………………2549.2子部書畫………………………………………………………2559.3子部琴譜………………………………………………………2579.4子部篆刻………………………………………………………2639.5子部雜技………………………………………………………2659.6四庫精要續修存目……………………………………………2699.7集部文學與戲曲………………………………………………272第十章類書、叢書與藝術文獻…………………………………………28210.1三國兩晉類書…………………………………………………28310.2隋唐類書………………………………………………………28310.3宋代類書………………………………………………………28710.4明代類書………………………………………………………28810.5清代類書………………………………………………………29010.6叢書藝術文獻…………………………………………………295第十一章漢畫、石窟、譜錄、圖說………………………………………30011.1漢畫、石窟……………………………………………………30211.2敦煌藝術史料…………………………………………………30411.3圖錄、圖譜……………………………………………………31511.4書譜……………………………………………………………31811.5畫譜……………………………………………………………32011.6版畫繡像………………………………………………………32311.7樂譜、舞譜……………………………………………………32511.8曲譜……………………………………………………………329·3·中國藝術史料學11.9印譜……………………………………………………………33311.10圖說、圖鑒、圖誌……………………………………………336第十二章門類藝術史……………………………………………………34012.1音樂史、琴史…………………………………………………34112.2書法史…………………………………………………………34312.3繪畫史…………………………………………………………34412.4印史……………………………………………………………34612.5戲曲史…………………………………………………………347第十三章門類藝術專論史料……………………………………………35113.1樂論史料………………………………………………………35213.2書論史料………………………………………………………35513.3畫論史料………………………………………………………36013.4曲論、曲錄、曲考………………………………………………36213.5建築園林著錄史料……………………………………………366第十四章門類藝術品評史料……………………………………………36914.1詩品史料………………………………………………………36914.2畫品史料………………………………………………………37014.3書品史料………………………………………………………37514.4琴品史料………………………………………………………37914.5曲品史料………………………………………………………38014.6劇品史料………………………………………………………384第十五章文獻史料的挖掘與整理………………………………………38715.1傳世與出土文獻………………………………………………38815.2版本……………………………………………………………39115.3辨偽……………………………………………………………39415.4校讎……………………………………………………………39715.5句讀……………………………………………………………40015.6避諱與斷代……………………………………………………40615.7注釋……………………………………………………………40715.8翻譯……………………………………………………………41215.9輯佚……………………………………………………………41515.10古籍文獻索引………………………………………………418·4·目錄第十六章文獻史料的采集與使用規範…………………………………42016.1田野考察法……………………………………………………42016.2雙重證據法……………………………………………………42316.3多重證據法……………………………………………………42516.4文物測繪法……………………………………………………42616.5藝術品著錄法…………………………………………………42816.6少數民族藝術文獻整理………………………………………43016.7民間藝訣采集…………………………………………………43216.8記譜與劇目整理………………………………………………43316.9藝術家文獻史料………………………………………………43516.10文獻使用規範………………………………………………436參考書目……………………………………………………………………441後記…………………………………………………………………………445·5·第一章藝術史與藝術學綜論1.1藝術史是一門科學無古不成今,無史不成學。治學當首先治史,藝術史屬於曆史學的專門史。藝術史須臾離不開藝術史料。史料是編修曆史的材料,藝術史的大廈是由具體的曆史事件的史料建成。在學科上,曆史學與文學、哲學並立,有“文、史、哲”之稱,在文、史、哲中,曆史學是唯一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曆史科學。①之所以稱曆史學是科學,是因為它依據史料、史實,不可以假設,不可以虛構,不可以改變。曆史學的最高境界是信史,要真實可信,尋求曆史的真相。曆史依據過去的真實事件與真實人物撰寫。馬克思所說的曆史科學是:按曆史順序和現在的結果來研究人的生活條件、社會關係、法律形式和國家形式以及它們的哲學、宗教、藝術等等這些上層建築的曆史科學。②藝術史研究以時間為序,研究藝術實踐發展的互為因果關係,以史料、①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1頁。
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28頁。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1·書中國藝術史料學史實為依據,不依傍於行政權力,不追隨潮流需要。以敬畏曆史、追求真相的態度,學習藝術史,研究藝術家,分析藝術流派,審視藝術運動。曆史積澱了人類的智慧,藝術史是一門科學,科學需要證據,需要以史料說話。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整理史料的工作尤其重要。恩格斯說:事實上,直到上一世紀末,自然科學主要是收集材料的科學,關於既成事物的科學,但是在本世紀,自然科學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①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的藝術史也是如此。整理材料的科學是藝術史科學的基本方法。傅斯年先生《史學方法導論》更加直接地說:史學便是史料學。②史學是由史料構成的科學,藝術史研究須臾離不開史料。藝術史是由曆代關於藝術的史料整理而成的學科,藝術史不是某種理論先入為主的指導思想,不是先有結論,藝術史尊重史實,講求證據,探求因果。恩格斯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曆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③藝術史有曆史事件、曆史人物、藝術作品形成事物發展的軌跡,在曆史的長河中,可以尋找到事物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個性與共性,探尋藝術運動的規律性。
中國古代“史學”概念經曆了史官、史書、史事、史學的發展過程。④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史字是象形字,章①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6年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37—242頁。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②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③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64頁。
④藝術史是曆史學的專門史。教育部2011年版學科目錄中,藝術學理論學科包括藝術史、藝術批評,以藝術學理論涵蓋藝術史,形成藝術理論包括藝術史的學科安排。
·2·第一章藝術史與藝術學綜論炳麟先生認為史字的撇“丿”畫是以筆作書狀,“口”象簡冊形狀。那麼捺畫則是史官執筆的手。王國維說:“史為掌書之官,自古為要職。”左史記事,右史記言,史官以曆史人物、曆史事件說明事物發展變異之道,探尋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中國儒、道之學皆出於史。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之史,或稱柱下史,是周王朝負責典籍檔案的職官,所以說道家之學皆出於史。孔子讀《易》,刪《詩》,編《春秋》,變學在官府為學在民間,開創私人修史之先河,將《周禮》六藝變為儒家“六書”,漢以後又稱“六經”,所以說儒家之學皆出於史。王陽明《傳習錄》曰:“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這形成了中國經史合一,經史不分,以經證史,以史證經的學術傳統。事是曆史故事,道是曆史規律,從曆史故事中發現曆史規律,是事與史、經與道的關係。
英語中“曆史學”和“曆史”是同一個詞:History。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History第一義即“曆史學”:對過去事件的研究;第二義是“曆史”:過去的事件,尤指從整體意義上來認識的過去事件;第三義是對過去事件的係統敘述。中西方對史學的認識所經曆的過程基本相同。史學成為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事件的專門性、技藝性的學問。現代曆史學家們對於“曆史”的界定有多種觀點,其中有活動說、學問說、學術說、整合說、知識體係說、科學說、藝術說、“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等不同的學術流派。史學探求曆史發展的規律,包含了曆史編纂學、文獻史料學等內容。清乾嘉年間,又賦予了史學以曆史敘述技巧和曆史認識方法的考據學、金石學。
藝術史與曆史學、考古學共同占有人類曆史文明的考古成果。近現代考古學是以考古發掘為依據的實證研究,藝術史在考古學的史料基礎上,研究藝術的發生、發展、地區、文化、民族、風格等問題。藝術史學屬於門類史、專題史,是曆史科學的一個分支,我國的博物館以前以通史、階級鬥爭史為陳列主線,改革開放以後,逐步改為藝術陳列①,藝術史能夠表現人類的勞動與智慧,更具有觀賞性、形象性。對於考古學來講,藝術史是在考古學提供的資料基礎上,研究藝術的發生與起源。《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前言》說史①天津藝術博物館為藝術門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藝術品陳列分類,南京博物院由江蘇曆史博物館轉向藝術館陳列。曆史博物館陳列中,藝術品實物占有很大的比例。
·3·中國藝術史料學料學有兩類:一類研究搜集、鑒別和運用史料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可稱為史料學通論;另一類研究某一曆史時期或一史學領域史料的來源、價值和利用,可稱為具體的史料學。①藝術史料學屬於第二類,屬於“具體的史料學”,主要由藝術作品、藝術事件、藝術家構成。廣義地說,凡是與藝術有關的人、事、物,與藝術有關的作品、文字、口碑均是藝術史料學研究的範疇。藝術史料可以分為藝術作品實物史料、文字史料、藝術家口述史史料三大部分:藝術史料學↓文字史料作品史料口述史料藝術科學研究有從某種理論出發的方法,有從史料出發的研究方法,有以藝術作品為史料依據的研究方法,有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還有文獻與史料相互印證的研究方法以及綜合各種方法的研究方法。方法的不同決定了研究道路的不同。全麵地占有史料,可以克服主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中國藝術文獻史料是中國曆史文獻史料的一個分支。中國藝術文獻史料不僅是指有文字以來的文獻,更是包含了考古發現的史前文物史料。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以對中華文明考古發掘研究的畢生經驗,總結中華文明是:“超百萬年的文化根係,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中國使用文字的曆史隻有四至五千年左右,百萬年的文化根係,舊石器時代是沒有文字的,隻有考古物質史料的遺存;上萬年的文明起步,則進入新石器時代;如果說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那是指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在五千年上下,係統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不到五千年。在中國文化超百萬年的文化根係中,史前藝術與文化遺存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中國藝術文獻史料學重視史前藝術的岩畫、石器、骨雕、陶器、遺址等實物史料的研究與解讀。曆代建築、絲綢服飾、陶瓷、青銅器皿、家具、雕刻、書法、繪畫均①陳高華等《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前言”第1—2頁。
·4·第一章藝術史與藝術學綜論是實物史料。
藝術史研究根據藝術文獻史料進行研究,藝術史研究首先要收集史料,整理史料的研究方法可以用編年體,做出年表,也可以寫成傳記體、評傳體或其他專題研究、門類研究的論文、著作、評論等研究成果。史料研究的梳理比較,要博征旁引,在史書文獻的基礎之上生發新的見解,稽考疑難問題,獨創己見而言之有據。
1.2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史家要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長,更要具有實事求是的史德,秉史實作史。①藝術在中國久有其書,久有其學。藝術研究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藝術史的方法,另一種是哲學的抽象的方法。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全書序論·二、美和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式”說:談到科學研究的方式,我們就遇到兩個相反的方式,每一個方式好像都要排除另一個方式,都不能讓我們得到圓滿的結果。一方麵,我們看到藝術的科學隻圍繞著實際藝術作品的外表進行活動,把它們造成目錄,擺在藝術史裏,或是對現存作品提出以下見解或理論,為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提供一些普泛的觀點。另一方麵,我們看到藝術的科學單就美進行思考,隻談些一般原則而不涉及藝術作品的特質,這樣就產生出一種抽象的美的哲學。②黑格爾講的兩個研究方式,前者是藝術史論的實證研究方式,是以具體的藝術品、藝術家、藝術流派為對象的研究方式,即藝術史學的研究方式;後者是以美的本質、美的定義、審美問題進行哲學抽象的思辨研究方式。藝術哲學與藝術美學的核心是關於美的本質問題,藝術僅僅是其研究的案例與工具,不是研究的最終目的。
目前中國藝術、藝術史與“一種抽象的美的哲學”處於交集。藝術學科獨立了,藝術史不但沒有獨立,還隸屬於“藝術學理論”,即一般藝術學。一①文天祥《正氣歌》所說的“董狐筆”和“太史簡”,是春秋時代的兩位直筆史官,一位是晉國的董狐,一位是齊國的太史。
②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8頁。
·5·中國藝術史料學般藝術學要進入藝術的個別,形而上的美學要跨界進入形而下的藝術,這是中國藝術史麵臨的特殊問題。在一般藝術學主導下,門類藝術與門類藝術史的處境也尤其尷尬與困難,一般藝術學以“藝術學理論”的名稱跨界進入了藝術與藝術史學。恩格斯說:舊的研究和思維方法,黑格爾稱之為“形而上學的”方法,主要是把事物當作一成不變的東西去研究,它的殘餘還牢牢地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①美學家隻談些一般理論原則性的問題,而不涉及藝術作品的特質,他們對藝術作品並不感興趣,美學隻是借助藝術來說明美的本質問題,說明美感問題,在美學家的眼裏,要建立美學史,以證明美學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學科,藝術與藝術史的個別並不重要。而藝術史家搜集藝術史料,編寫年譜、作品目錄,撰寫傳記,編寫藝術史,或者對藝術作品提出見解與批評,直接為藝術服務,這是史學的研究方法,在美學家的眼裏顯得過於具體。
藝術哲學、藝術美學、一般藝術學、藝術學理論與藝術、藝術史比較列表美學表述方式藝術包含表述方式文字表述造型藝術藝術形象表述藝術哲學理論思辨建築視聽表演抽象的方法雕塑具象的方法藝術美學形而上的方法繪畫形而下的方法藝術美一般性規律舞台表演藝術個別一般藝術學藝術學論文音樂藝術作品藝術學理論藝術學論文舞蹈、雜技藝術樣式美學研究:美的本質美學論文藝術表達:情感藝術風格研究哲學問題美學論文與著作記載藝術問題藝術史論著作①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1頁。
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6·第一章藝術史與藝術學綜論美學與藝術史是兩個學科概念,是兩種學術研究路徑。①哲學的任務是從個別事物形象中提煉出一般,“藝術學理論”具有美學屬性,即一般藝術學,哲學研究一般規律,藝術是以個別的樣式出現,以門類藝術表現。②藝術理論是門類藝術技法理論。門類藝術包括音樂史、繪畫史、書法史、篆刻史、雜技史、建築史、園林史、戲劇史。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學科的個別,可以上升到哲學的一般,如自然科學的科技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藝術哲學、宗教哲學,等等,但是一般不能夠代替個別,科技哲學並不能取代數學、物理學、化學、電子學、力學,藝術哲學也不能夠代替門類藝術,或者作為門類藝術史的學科名稱。
關於現代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物理學大師費曼(1918—1988)有一句名言:“哲學與科學一般沒有關係,當發生關係的時候一般都是哲學損害科學。”藝術史作為人類文明史形象直觀的重要部分,各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要選修藝術史學分。當代哲學以美學、藝術哲學、藝術美學、藝術學理論的名稱進入藝術,擺脫了美學自身的困境,選用了藝術史的史料文獻,屏蔽了藝術史的學科地位,對藝術造成了傷害。因為藝術追求唯一、獨立、原創、具象的個性品質。而哲學追求一般與抽象的品質。藝術要求形象思維,哲學要求抽象思辨。藝術史研究關於藝術的具體問題,研究的空間廣闊而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