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名利不足圖,醫術精益精。三十而立,四十而事成。
注:“後小河”,指太原市後小河小學,是21年前即1993年寧寧開始讀書的小學,寓指從今天起要像當年上小學那樣重做小學生,拜一切有知識有經驗的人為師。
爺爺奶奶2014年11月14日家
書151做人略談性格的陶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碰到性格問題。當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不和、隔閡乃至爭鬥時,人們往往把它的起因之一歸結為“性格問題”。而人的性格又被認為是生就的,不可改變的。那麼這就等於說,人與人之間出現矛盾、不和、隔閡、爭鬥是必然的,不可改變的。既是如此,那麼應該如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呢?本文試圖就此進行一些探討。
烙印我們這一代人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成長起來的。我們的下一代,現在50歲左右的,青少年時期正碰上“文革”。這兩代人均經曆了“階級鬥爭”的年代,他們的做
性格均或深或淺地留有“階級鬥爭”的烙印。這種烙印人
的特征,是政治立場堅定,信奉“鬥爭哲學”,行事不離“原則”,是非旗幟鮮明。那時大家無限崇拜偉大領155聲無物潤袖毛主席。“紅衛兵”的“造反”精神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一句“造反有理”的“最高指示”,賦予他們一柄“尚方寶劍”,具有橫掃一切的權力,凡被“造反”者均被置於了“無理”(即無權)的地位。“造反派”雖被稱為“角刺分子”(即“頭上長角,身上長刺”),避之唯恐不及,卻被讚揚得震耳欲聾,以致人妖不分,是非顛倒。那時,把人性、人情、人格等人的本質屬性,冠以一頂“人性論”的帽子加以批判,隻承認人的階級屬性,否認人的自然屬性。這樣強烈的意識形態灌輸,使那一代人的性格、心理受到熏染,呈現出扭曲的狀態。
誠然,在革命年代,需要倡導英勇戰鬥精神。英雄人物和偉大人物的功績理所當然受到頌揚,體現在英雄人物、革命領袖身上的獻身精神、革命情操、人格魅力、政治家風度,永遠值得人們敬仰。
但是,過去人們往往以為,人世間除了革命精神之外便再沒有值得提倡、仰慕和追求的精神境界了。若說有,也是資產階級的,不屑一顧。當我們把視野放大的時候,就會發現,世界上還有廣闊的天地。在我們崇拜的偶像之外,有著別的高尚的楷模;在我們曾經蔑視和批判的思想、觀念之中,有著許多美好的東西;在我們曾經拒而遠之的中外文明中,傳承著人類所創造的精神瑰寶。在和平建設的年代裏,它們顯露出了被埋沒很久156破土而出的光芒。
寬容在“鬥爭哲學”看來,寬容是“調和”“妥協”“和稀泥”的同義詞,理應摒棄之。然而,它卻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發展的一種可貴的精神力量。不難設想,在人類社會中如果隻有鬥爭而沒有寬容,長期地進行“有你無我”“你死我活”的仇殺,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破壞生產力,毀滅文明。這是人類所不願看到的。
人類雖然在形體上大體一致,但稍加觀察就會看到,沒有任何的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人是多種多樣的,多到不可計數。尤其是人的性格更各具特色和差異。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把人塑造成一個模式。革命,隻是要革除那些反人類的東西,而不是要革掉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和人的性格的差異性。中國曆史上文化繁榮的黃金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後來的研究者認為,對它的最好繼承,既不是“尊儒抑法”,也不是“尊法抑儒”,或是獨尊一家,廢黜百家,而應是兼收並蓄,博采眾長。在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做
長的蔡元培,之所以至今被後人尊崇,就在於他奉行人
“兼容並包”的宗旨,不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還是美國哲學家杜威的崇信者胡適之,還是留戀157聲無物潤清室的辜鴻銘,他都邀之一堂,共謀教育大計,使那時的北大成為聞名中外的高等學府,其桃李之芬芳,波及整個20世紀。革命和建設,追求的是億萬人民的利益和幸福,隻有依靠億萬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才能達到目的,非少數人可以“包打天下”。一個人或一種思想文化,都有局限性,再偉大者也有局限性,需要別的智慧、思想來加以補充。一部人類發展史是不同文明的兼容史,古今中外的曆史都證明了這一點。
自然,這裏講兼容,不應誤解為主張對侵略、壓迫和反人類、反科學的思想和行為也給予容忍,而是泛指對一切有益於改革和建設、有益於人類社會和平發展和人的幸福的思想、文化和品性。
具有容人之量者,往往受到大家的敬重。他們所以有這種雅量,在於他們看待人總是多看人家的長處,對於人家的短處,則認為人人有之,隻可作為自己的借鑒,不必去挑剔,不必刻薄苛求,不必在眾人麵前議論。有的人常用一種“完美主義”的眼光衡量人,進入眼目的常常是人家的不完美處,總是覺得這也不理想,那也有瑕疵。殊不知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苛求者自身不是也不完美嗎?一個人若能像原諒自己一樣原諒別人,也謂之一種完美。
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寬容是不可缺少的。每個人環顧自己的周圍,都會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或緊密或158鬆散的聯係,共同組成一個“小社會”。大家都在這樣的“小社會”裏過著日常的生活。這個“小社會”裏總是充滿著差異和矛盾,常有磕磕碰碰。有見解不同、意見相左者;有話不投機失去和氣者;有性格不合、習慣殊異者;有損及彼此利益而鋒芒相向、視為仇讎者;有家庭成員之間經常吵吵鬧鬧,甚至劍拔弩張者。凡此種種,均說明生活中不可能平靜如水,總會出現一些波瀾或不和諧音,這就需要以寬容的精神來加以化解。即使有點恩怨,也應釋然於懷,以德報怨。人總是善良一點好,而非厲害就好。做人要豁達大度,胸襟寬闊。有的人在吃了一點小虧後(或自認為吃虧,實則非是),總是咽不下一口氣,總想找機會報複一下。其實,報複心理是有害的。報複必然使矛盾激化,對雙方都不利。除了自己的人身財產權和名譽權受到侵害,可訴諸法律求得公正解決外,人與人之間的一般性矛盾,最好的消除辦法是諒解和容忍。能容忍,則顯示風格之高,胸懷之做
人思恭書159聲無物潤廣。圖報複則表明氣度低下,小肚雞腸。吃點小虧並不比占便宜差,反比占便宜好。吃虧者總會得到輿論的同情,而報複,尤其是反應過度,則“失道寡助”。一些使人不愉快的小事,時隔久了,最好把它忘記,不再提起,不要總是耿耿於懷,計較個沒完。這也就是“難得糊塗”的道理。總之,人與人之間隻要有一點寬容,就會冰釋許多矛盾、積怨、分歧、誤解,就會使環境變得輕鬆,就會沐浴於和煦的陽光和春風之中,就會帶來幸福和歡樂。寬容,是一種胸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氣量,也是一種幸福,反映著人生境界的高度和深度。
尊重人之所以要相互尊重,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人都有權受到尊重,都無權侵害別人。無論職位高下,輩分高低,職業異同,年齡大小,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監獄裏的犯罪者,除了接受法律的製裁之外,其人格也應受到尊重,不容侵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那種動輒居高臨下地訓斥人的行為,那樣子確實很威嚴,很可怕,然而卻也很蠻橫,很醜陋,色厲而內荏。這種行為,追根溯源,多少是一種封建統治者傳留下來的影響。在官場上,常能看到有的為官者聲嘶力竭地訓教下級或訓斥老百姓,卻未見過在民主製度下官160員可以訓斥他們的選民。在家庭,則是孔老夫子傳留下來的父權、夫權賦予了一些男子對家人動不動大動肝火的“特權”。與其言“特權”,不如說是“頑症”。有一種藥可以治愈它,那就是在頭腦中樹立平等觀念和民主精神。
尊重人,特別要珍惜人的感情。父(母)子親情、夫妻愛情、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同誌友情、師生情誼,都是人間真情,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美好的本性。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性靈感受,其價值非任何身外之物所能比同。它給人帶來的溫馨、和諧和幸福,非任何物質的東西所能代替。感情被傷害,被踐踏,被撕裂,最令人痛苦,給別人以痛苦,也給自身以痛苦。因此,感情應該倍加珍惜,倍加尊重。
人間最寶貴的感情之一是男女愛情。愛情需要得到雙方的共同嗬護,使之不受到玷汙。被人愛是幸福的,是受到了對方的傾慕和崇拜,即使這種愛是單方的追求,未能結為連理,也應珍視和尊重。我國20世紀著名的才女林徽因有著同梁思成的美好愛情和幸福家庭,她曾被詩人徐誌摩和哲學家金嶽霖所追求,她同梁思成對這種單方麵的感情從未產生嫌隙和詬病,而一如往常地做
彼此尊重,成為終生摯友。盡管有人對之做點文章,卻人
不失為一段人間佳話。
尊重人還要能夠諒解人。人與人之間總不免會發生161聲無物潤一些齟齬,有的惡語相向,使對方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遇到這種情形,有涵養者表現出具有承受力,不激憤,也不以牙還牙,而是善於靜待,讓時間來消除對方的怒氣,讓時間來證明是非與真偽,待彼此都冷靜下來時再進行溝通。在這樣的雅量麵前,許多芥蒂便得以緩解或消除。即使仍存一點怨憤,也不去計較,允許和尊重別人有自己的看法。我國戲劇藝術大家梅蘭芳就是這樣的一個楷模,他麵對評論者的非議,從不申明或辯解,安之若素,恬靜待之,表現出自重和自珍。誰也難免被別人批評,批評是人家的權利,正如自己也有權批評別人。任何人都沒有不受批評的特權,包括領導者也是如此。梅蘭芳寬待和尊重別人的批評構成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涵養在日常生活中,涵養是指遇事不急不躁,說話有分寸,不過頭,總是留有餘地,適可而止。遇事著重從正麵表述自己的意思,不以質問或指責的口氣說話。絕不傷害人,得理能饒人,要給人家留下麵子。
有涵養的人,都有內功,有蘊藏,是精神文化的富有者。他們胸有成竹,處事從容,能持得住,容得進,放得下。他們有“海涵”,胸懷寬闊如大海,可彙納162百川。我國20世紀的國學大師陳寅恪,一生不顯山不露水,不謀求顯位高薪,默默地在學術園地裏耕耘,以致人們連他的名字也叫不來,死後被譽為“三百年間第一人”,成為令人敬畏的大學問家。
涵養,還指具有能控製自己情緒的功夫。他們的頭腦始終保持冷靜的睿智的狀態,有雅量,有氣度,有柔性。遇事沉著,穩如泰山,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人要養成這種定力,要把它視為一種承載,視為自我珍重,而把那種一觸即發式的衝動視為幼稚和脆弱。
有涵養者從不過高看待自己。他們有著自己的事業追求,但不認為“舍我其誰”。他們盡職盡責地做著自己的事,從不爭名利地位,認為爭那些東西是令人羞恥的。他們相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從不“杞人憂天”。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從不勉強別人,更不企圖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對於經過自己的主觀努力之後無力做到的事,坦然處之,順其自然,不以為自己有“回天之力”。對這樣的品格,曾被批判為“清高”,然而清高有什麼不好?
涵養,或含蓄,均是美好的。含苞待放的蓓蕾,比做
綻開的花朵給人以更多的企盼。會心的微笑勝於開懷大人
笑。猶抱琵琶半遮麵比直麵相對更富情意。蓄勢待發勝過鋒芒畢露。含蓄,能給人以沉著、有蘊藏、有力量的163聲無物潤感受,而鋒芒畢露則使人覺得如強弩之末,缺乏內在動力和後續力量。
性格能不能改變人的性格是不是遺傳決定的?是不是前輩體內的基因組合遺傳所致?這一點需求教於遺傳學者。以我的體驗來說,且不論人的性格有先天遺傳的因素,後天的影響作用很大是不容置疑的。人在嬰兒時期,接受父母、兄妹和阿姨的啟蒙。學生時期接受老師、同學的教誨和幫助。長大後到社會,接受周圍人們的影響。在青少年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是他們的最親愛者、最親密朋友、最崇拜者,塑造了他們的性格。一個人的家庭教養、學校教育、所處的文化氛圍、社會環境,對其性格的形成起決定的作用。人的性格往往是在青少年時期形成,但不等於說以後就不會再改變。人在成熟後,有意識地、有選擇地去主動接受何種影響,也很重要,可以改變嬰幼兒時期所形成的某些習性。人是理性的動物。不應低估人在自身性格塑造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如果人能夠善於運用理性思維,而不放縱感情衝動,善於對自己的不當行為進行反思,在一次聲嘶力竭的宣泄之後,能夠仔細看一看它究竟造成了什麼後果,然後再作一種“換位思考”,站到被傷害者的立場上想一想,就可能領悟164到粗暴衝動的情緒宣泄有百害而無一益,即使自己的動機是好的,也思恭書等於白費。由此,便會產生對自己行為的悔恨,覺得對不住人,感到自慚形穢;由此,便會產生“自製”的心理機製,有意識地改變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缺陷。我們要相信,不良的性格是能夠改變的。能不能得到改變,決定性的因素在於自身有沒有要改變它的主觀意願。能進行自我審視,自我修正,自我否定,則不良的性格可以變好;否則,人若被不良習性所“俘虜”,任其支配,由著性子來,那就是從前是那樣,現在還是那樣,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還可能愈來愈“圪僚”,不易同人相處。
人要善於陶冶自己的性情。一定的文化氛圍對人的性情陶冶有重要作用。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可以使人懂得人生真諦。一曲高雅的音樂,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和淨化。到高山大川去欣賞大自然的壯麗風光,可以使人頓感胸懷寬廣。讀一段名人傳記,可使人產做
生鳥瞰曆史的達觀。一首富於哲理和寓意深邃的古典詩人
詞,可以使人回味無窮。王國維曾以三首古詞概述人生境界,其中的一首是晏殊的名句:“獨上高樓,望盡天165聲無物潤涯路。”另一首是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中的四句:“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讀後使人有出塵脫俗之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精神升華到美的境界。
人不應讓自己的全部時間陷入世俗生活之中,而要有一定的時間從中超脫出來,多一些精神追求,多一些文化情趣,多接受一些高雅的東西,有一點遐思寄托,從中體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現在,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已經好多了。應多體會如今生活的美滿和幸福。凡事多向好的方麵想,看到光明,看到未來,豁達樂觀。老年人不要整天想那些令人煩惱或擔心的事,應去尋求歡樂,尋求幸福。幸福在哪裏?幸福就在自己的身邊。
和諧的樂章人性之美是多方麵的。在我們鑒於它曾被忽視、被貶低而著重提倡寬容、涵養、尊重等美德的同時,並不輕視而且高度評價勇敢戰鬥、見義勇為、是非分明、直率坦蕩的豪放性格,認為彼此應該互相融合,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組成一曲和諧的樂章。當我們著重地提倡一種性格的時候,並不是要把它絕對化,無限地擴大它的意義,成為唯一的排他的東西,而是認為凡一種美166德都有它的特定內涵和邊界,推到極端便會失去原意。
兼容不能同違法犯罪行為同流合汙,含蓄不應在重大是非麵前不置可否,尊重人不能包括那些對人惡意誣陷攻擊和侵犯人權者。
2009年元月做
人167聲無物潤別浮躁多讀書我從《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上剪下一篇文章,題目是《閱讀是一種定力》,作者周二中。這是一篇切中時弊的好文章,推薦青少年們一讀。
如今是信息時代,青少年們除了在學校課堂裏上課和做作業外,大部分時間是在玩手機和電腦。電腦的確是個好東西,上麵有及時而豐富的信息,可以查閱古今中外的書籍資料,可以在上麵寫文章,它的功用如同《百科全書》。因此,許多做學問的人都時刻離不開電腦。這無疑是時代的進步。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麵和負麵。這裏且不說許多孩子把寶貴的時間耗費在電子遊戲上,就說它的信息功能吧,正如下麵這篇文章所說:“一頭栽進了新媒體所構建的信息海洋,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頂多有些碎片化的淺閱讀,在信息的洋流裏心靈變得浮躁而飄零。也難怪有文化學者憂心忡忡:快速瀏覽的習慣正在代替閱讀。”168試想,如果青少年一代成為調侃起來好像對天下事無所不知,而問其究竟卻“三不知”;聊起演藝界明星來,對那些趣聞軼事乃至緋聞津津樂道,而問起中外文學名著則“對不起,沒看過”,如此淺薄、浮躁,能不令人憂心嗎?
有一些青年則好一些,對自己選擇的專業方麵的知識學習掌握得很好,但是對祖國的曆史、地理、人文方麵的知識則顯得貧乏,這無疑是一種缺憾,應該彌補起來。許多老一輩的科學家,如錢學森、楊振寧等,在所從事的科學領域取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同時在人文學識方麵也很有素養。現代青年應該向前輩們學習。
青少年們,減少一點在電腦上瀏覽的時間,多讀一些書吧。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科學文獻、名人傳記吧,讀一些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唐詩宋詞吧。書籍裏載負著前人創造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最寶貴的遺產,把它們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是青少年一代的曆史責任。要讀好書,莫讀爛書;要深讀精讀,莫作隻求知其大概的瀏覽式淺讀;要邊讀書邊思考,把書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財富。這樣,你們便能提升自己的學識水準和精神境界,便無愧於前人,無愧於時代的重托,能夠創造出人做
類文明的新高度。
人2014年元月5日169聲無物潤附:閱讀是一種定力這些年,有各種各樣的調查數據顯示,國人年均讀書量很少。比如較多的說法也隻有6本,而歐美國家達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這些數據未必精確,卻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國人靜不下心來讀書的尷尬現實。
一位外國管理學者在其近著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鍾,人均閱讀量少得可憐。他的判斷未免失之武斷,也未必準確,但他觀察到的現象、所思考的問題卻令我們警醒。
“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寫下這樣的勸學詩句。今天,到底是什麼讓我們靜不下心來了呢?忙,沒時間,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然而,魯迅先生早就斷了此類借口的後路: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願擠,總還是有的。真正的原因恐怕在於,在快節奏、高壓力、緊張而喧囂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失去了一種定力。
有人在飛機上發現一個現象,當時機艙已熄燈,他吃驚地發現,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170而對於很多人而言,可能意識到不能用遊戲娛樂來浪費時間,然而卻一頭栽進了新媒體所構建的信息海洋,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頂多有些碎片化的淺閱讀,在信息的洋流裏心靈變得浮躁而飄零。也難怪有文化學者憂心忡忡:快速瀏覽的習慣正在代替閱讀,“我不希望中國回到孔子孟子的時代,我也不希望中國進入13億華人躺在比爾·蓋茨與喬布斯懷裏看微博與段子的時代”。
說到底,越是麵臨生活的快節奏,越是要有超強的定力。有定力,才能讓我們慢下來、靜下心來觀察與思考。那麼,這定力從哪裏來?來源於閱讀本身。不少人有這樣的閱讀經曆:偶一日拿起一本書來,竟然一讀就欲罷不能,超然物外沉浸書中,數小時流逝而不覺。
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氣竟然也沉靜下來,有一種難得的靜謐,更仿佛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繚繞。這便是閱讀的力量。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其快、變、鬧等特征,關鍵就是能不能鬧中取靜、忙裏偷閑地讀點東西。古人歐陽修讀書,即有枕上、馬上、廁上“三上法”之謂。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時則說過,“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麼做
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懂得了閱讀的力量,也人
就會把閱讀作為提升素養的途徑,更作為涵養定力的手段。有了這樣的認知,即使舟車勞頓、戎馬倥傯,其奈171聲無物潤閱讀何?
在這樣快速行進與選擇的時代,很多人正悄然改變與重塑,一個新的氣象正在出現。各種電子書已經開始進駐手機桌麵,越來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開始從網絡瀏覽、微博刷屏轉向了桌麵上的電子書庫。當人們從快速流變的新媒體上重拾深閱讀,進而自覺地下載適合自己閱讀的電子書籍,閱讀將在新媒體上獲得新生,它所改變的將不僅是人們的素養,還有躁動不安的心靈。
周二中172說話要顧及對方的感受我沒有學過心理學,平時與人交往、說話很不注意對方的心理反應如何。這已成為一種痼習。在革命激情澎湃時,人們習慣於隻講原則,隻講立場,不顧情麵,不講人情,反對“溫情主義”。隨著閱曆的增長,常常看到,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由張三去辦就辦得很好,由李四去辦卻辦砸了?從中意識到談話辦事需要講究一點“技巧”,然而未能提到心理學的意義上去認識。後來,聽說國外有人感覺心情不好、處事不順時去看心理醫生,漸漸地國內也有了心理醫生,報刊上介紹心理醫療的文章也多起來,使我漸漸懂得了一點心理學常識。
為人處世處處都會涉及心理學,每個人都離不開心理學,大家都應學著做一個心理醫生。
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的主要工具是語言。此外也有做
物質方麵的交往,可謂“無聲的語言”。人與人說話,人
其目的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或使之接受,或征詢對方的意見。為此,必須悉心聽取對方的反應,觀173聲無物潤察、分析、體會對方的心理,看看是否達到預想的效應。達到了,談話就算成功;沒有達到,談話就算失敗。有許多人說話不看效果,不管三七二十一,自顧自地說一套,說完便了事,根本不聽對方怎麼反應。他以為說了對方就會照辦,豈不知這隻是一廂情願,很可能說了等於白說,或是效果適得其反。
人總是希望得到尊重,包括孩子都有他的自尊心,希望大人們能夠平等而友善地對待他。當他受到尊重時,便樂意聽你說話,你批評他,也能聽得進去。當他的自尊心受到刺激受到傷害時,他的直接反應是反感,傷害愈深,反感愈烈。這時,再大的“好心”也無濟於事了。在語言工具中,有一種“諷刺”,這是一件犀利的武器,在對付敵人時挺有用,在辯論中能一語置對方於窘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應慎用這種投槍、匕首式的諷刺。如果說日常生活中也有諷刺,那麼它應該是友善的、詼諧的諷刺。例如,孩子不聽話,爸爸說:“對牛彈琴。”孩子偷吃了東西,媽媽說:“準是那個饞嘴貓兒吃的。”牛或貓都是可敬可愛的動物,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可起提醒的作用,拳拳愛心,不會傷人。而那種惡意的辛辣的諷刺則要不得。有的說話者企圖狠狠地刺痛對方,一句話堵住對方的口,使之無法對答,當眾出醜。豈不知這樣根本不能服人,隻能使對方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特別是受到暗傷,留下心中的隱痛。這樣的174譏諷,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在聽話者心中激起敵意,造成感情裂痕。遇到有涵養者,忍氣吞聲,息事寧人;若遇到“火藥桶”,一觸即發,立刻引起一場口舌大戰,許多家庭矛盾即由此而生。俗話說:“惡語傷人恨不消。”給人的心靈上造成的傷害是難以撫平的。
說話的人不能隻顧自己一時痛快,而不顧對方是否會受到傷害。
人的行為,隻能由他自己的大腦去支配,別人不能代替,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強製。一個好心的建議或要求向對方提出來,一定要注意看對方的反應如何。如果對方反應平淡或反應遲緩,或表示疑惑,或默不作聲,或徑直表示不同意,說話的人就要冷靜下來分析一下,自己的建議和要求是否合理和可行,還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一想,他堅持的立場是否有道理。這就是“換位思考”,這是一種很好的思維方式。
如果認為自己的看法是對的,對方一時理解不了,就要等待,讓對方思考一番,日後找機會再次提出。如果是對方實現你所提出的建議有某種困難,就要去幫助他排除。有時也有這樣的情況,你所要求對方的完全是對的,對方卻拒不接受,發展下去可能造成不良的後做
果,使人萬分焦急,但這時也不可強製。對於思想認識人
問題,任何強製都是無用的。可采取的辦法隻能是邊說服,邊等待,即使受點損失,也隻好如此,世上很少有175聲無物潤完全稱心如意的事。
孩子們聽老師或家長說話,最專心聽的是第一句話。你再重複說,他便不去聽;你若反複說,他便生煩。能用一句話說明的事,就不要說兩句。高明的教師,講課很少重複,總是用一句頂一句的準確無誤的語言,用邏輯的力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家庭生活中常見大人們對孩子的起居飲食、生活習慣,總是天天講,時時講,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有時,孩子本來已經意識到大人們說得對,準備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了,但是孩子心理上的這種積極的變化卻不被大人在意,而一味批評指責。這時,孩子心頭出現的積極的趣向被澆滅了,轉而感到心煩,往往會逆向而行,以示對父母的一種不滿和反抗。如果做父母的能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少說一點,點到為止,鼓勵孩子的微小進步,就會形成一個良好開始。
2003年冬176惡語傷人恨難消表達同一個意思,用這樣的一種說法,可以使人理解,心領神會,彼此愉快,達到目的;用那樣的一種說法,則可以招來誤解,使人反感,造成隔膜,事與願違。所以說話要講究一點方法,講究一點藝術。這也是人的素養的一個方麵,不應輕視。
說話首先要把握自己的身份,也即是說要注意自己同聽話者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是長者嗎?是同輩嗎?
是子女嗎?如是對長者,口氣應尊敬;如是對子女,口氣應愛護;如是對同輩,口氣應友善。不論是向什麼身份的人說話,共同之點,是要尊重人,是要平等待人。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基本準則。不論是同家人或親朋好友的日常交談,還是生意場上的洽談,還是同社會上各種人之間的交往,都首先要尊重對方。這不做
僅是從功利出發,不尊重人便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人
是人格、人性所要求的,是做人的規矩。拿對長者的尊重來說,就體現著一種道德觀念,是人類有別於動物177聲無物潤之處,是人間之“天經地義”。儒家學說中的“父為子綱”,要求兒子絕對服從父親,那是不對的。但是我們不應在批判“三綱”的時候,把對父輩的尊敬也一並拋棄。儒家學說中對父輩的孝道是東方人的美德,應該代代傳揚。有的人可能要問,那麼父輩們有缺點錯誤,做兒女的能不能批評呢?批評當然是可以的。不過在這裏不可把不同概念混淆。批評是解決是非問題,尊重是體現道德倫理,在分辨是非的時候,仍然應不失對父輩的尊敬。
說話應盡量從正麵表達,隻要對方已明白你的意思,或是並不表示異議,就無需再多加解釋。有的人在說話時,已經從正麵反複叮嚀過了,卻還是不放心,又不厭其煩地“因為”“如果”“要不然”“否則”……所以要這樣說,就是假設對方對你的話不理解,不同意,不當回事,於是一再從反麵來加重語氣,以提醒對方,刺激對方。這樣做,對某些特定的對象也許有用,但在一般情況下,卻是傳達了一種對聽話者不信任或矮化的意思,容易使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反感,造成隔閡。對於認真地聽你說話的人來說,或善解人意的人來說,一切解釋都是多餘的,少說為佳,不說也好。
說話可以不要說盡,留下一點餘地,讓對方去思考,讓時間去檢驗是非。
說話切忌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指責質問,咄咄逼178人,不允許對方申辯,得理不饒人,隻圖一時痛快,不顧對方受害,盡力貶低對方,企圖用一句話把人的嘴堵死,非要把人逼到牆角不可。說這種話的人可能覺得出了惡氣,可以“得勝回朝”了。然而他卻不知道,他的話已經極大地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使之感到屈辱,產生一腔怒火,或是當場爆發“戰爭”,或是長期記恨在心。俗話說:“惡語傷人恨不消。”即使是出於好意,也得不到好結果。事情過後,自己的內心也反而會留下一種懊悔。
人與人之間常因一些小是小非或對某一具體事情如何處理發生分歧或爭執,這很難免。正確的處理方法是雙方應就事說事,冷靜地陳述自己的理由,掌握分寸,適可而止。一時說不清的事,可留待以後冷靜下來時再說。切不可擴大事態,上綱上線,惡語相向,借以否定對方的品行,咬定對方“一貫如此”,否定對方的一生。這樣,就會因一件小事而結怨長久,是很不值得,很不應該的。
斤斤計較一些小是小非,很淺薄,很不明智。糊塗反比精明要好,糊塗顯示出一種憨厚,利於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做對於聰慧而具有自尊心的人身上的一些缺點,你隻人
要向他指出來,就已經解決了一大半,盡可不必再說許多道理了。如果你覺得還不夠,就再給一個嚴肅的眼神179聲無物潤或信任的微笑,作為補充,足矣。
自然,以上多半是從身為長者、教育者方麵說的。
若從為少者、受教育者一方而言,則著重點就不同了。
應知過頭話中包含不過頭的部分,“言過其實”中有“實”的存在,聽話者隻需從中吸取“言中”的部分就好了,不必在意“言過”之處。更何況,“言過”者往往為“語重心長”,為少者、受教育者切不可隻計較過重的言辭,而辜負了長者的眷眷愛心。我給孩子們寫了“愛而恨之”四個字,恨者,非恨也,愛之切也。
2003年12月爺爺的心聲180家庭禮貌二十則一、早晨起床,子女要問候老人“早上好”,“昨夜睡覺可好”。
二、子女外出,要向老人道一聲“我走了”。子女回到家,要向老人道一聲“我回來了”。子女久出歸來,要先向老人問安。
三、一日三餐,應請長者或客人先入座。實行分餐。子女如需先進餐,應將飯菜從盤中取出自己所需部分,食後收拾淨碗筷。
四、吃飯要閉嘴咀嚼,勿出聲。說話時要先把口中食物咽下,忌噴飯。不可對著餐桌咳嗽、擤鼻涕、打噴嚏,發出驚天動地的聲音。
五、子女吃完飯,要待長者或客人吃畢,一起起立,請長者或客人先離席,而後子女離席。子女如有事做
需先離席,要向客人和長者道聲:“對不起,我有事先人
走一步,請慢慢吃好。”六、敬酒要適度,隻敬一次,不可強求,不可喝181聲無物潤醉。
七、吃飯時不可高聲說話,不可說話過多。
八、吃飯時切忌生氣、罵人,論人是非。
九、對生病之老人,子女應早晚問寒問暖,檢點按時服藥,使之心情愉悅。
十、老人因病臥床不起,不能按時進食,子女應到床前問候,及時采取醫療措施。
十一、有客人來,主人應到門口迎接,見麵問“您好”“歡迎到家裏來”,主動上前握手,讓坐。客人辭行,主人應同時起立,送至門口,道聲“請慢走”“再見”。
十二、子女見到父母的客人,不論是否相識,均應起立相迎,上前站定,問聲“您好”,然後緩慢離開。
十三、客人來如手提重物,主人(尤其子女)應立即上前接過,放適當之處。客人走時,主人(尤其子女)應幫著拎包裹重物,送至門口或車上。
十四、見客來,應麵帶正色或喜色,大方、從容、自然。客人贈物,要起立站正,雙手去接,捧於胸前,道聲“謝謝”。不麵帶愁容、厭容,不作痛苦狀。
十五、與客人尊者或友人談話,應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麵向而坐,眼睛看著對方。不得側身坐,不得眼睛看著別處,不得漫不經心。
十六、問話必答,答必麵對,答必說清,答不遲疑。對長者尊者的囑托,晚輩或答“是”,或答“明182白了”“知道了”,或提出己見相互交流。長者話未講完,不得離去。
十七、對長者說話,要出言以尊,出言以敬,出言以謙。不得打斷長者說話。對晚輩說話,要出言以愛,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不得頤指氣使。
十八、接電話,要首先問聲“您好”,然後問事。
如受話人不在家,接電話人要問來電者貴姓,可否由我轉告,如可,要記下轉告之事。
十九、家庭成員要保持相親相敬,謙讓互助,和諧為貴。不說粗話,語不傷人。不得罵人,禁絕吵架。
二十、以上禮儀,多半廢弛。“禮崩樂壞”,世風如此,悲觀無益,著急無用。究其原因,長者有責。首先律己,做出表率。以禮持家,點滴做起,代代竭力,塑文明家風。
2008年8月4日做
人183可愛的孩子們寧寧要離開“鳥籠子”此時是1998年5月10日,寧寧即將過11歲生日了。從11年前的6月2日淩晨,寧寧來到人世間,他就成為家人和眾親友都喜愛的小寶貝。他很親我,我更親他。11年來,我在他的成長中傾注了自己的心血。
然而昨日晚間,寧寧要離開“鳥籠子”我同寧寧吵了一架。可愛的孩子們他吼著嗓子頂我,聲音超過了我。他說我罵他,打他,拿他出氣。他曆數了從他讀二年級起我罵他打他的事,並且說:“你們把我送到日本去吧(同父母到一起去),我要離開這個鳥籠子。”187聲無物潤寧寧的這些話,自然是不對的。他上學後,我曾多次罵過他,也打過他,並不是因為他不好好學習,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挺好,主要是因為他待人無禮,放肆,懶惰,特別是頂撞我。我覺得他辜負我,冒犯我,太可惡了,便厲聲訓斥,甚至動手。然而,每次發生這類事情之後,我便後悔不已。自責不應行使這種不平等對待孩子的“威權”,後悔不該傷害可愛的寧寧的幼小的心,後悔這樣做沒有也不可能產生任何積極的效果,恰恰是起了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