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潤物無聲\/郝思恭,李梅貞著.--太原:希望出版社,2015.12ISBN978-7-5379-5858-5Ⅰ.①潤…Ⅱ.①郝…②李…Ⅲ.①家庭教育Ⅳ.①G78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318938號潤物無聲郝思恭李梅貞著出版人梁萍責任編輯武誌娟責任印製劉一新複審謝琛香尹時春終審劉誌屏封麵設計謝忱出版希望出版社網址wwww.xwcbs.com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建設南路21號印刷山西新華印業有限公司開本787×10921\/16印張17印張彩插16頁版次2016年3月第1版書號ISBN978-7-5379-5858-5印次2016年3月第1次印刷定價36.00元圖書若有破損、缺頁、印裝錯誤,請與印刷廠聯係更換。

聯係電話0351-412094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2014年11月19日,梅貞、思恭拜訪張頷老先生,請他為拙作題寫書名,並祝他福壽百歲。張老先生隨口誦古詩一首。誦畢,九五高齡的老人坐在臥榻邊,左手持信箋,右手執筆,以蒼勁的筆觸,懸肘書寫了這首詩。張老先生借這首古詩,勉勵後生來者要懷曆史使命感,要秉燭夜讀,繼承前人的智慧,莫虛度光陰。此乃一位世紀老人之諄諄囑托,吾輩老幼應從中體悟人生之真諦。

·序一·寓愛於教寓情於教思恭發來他的《潤物無聲》書稿,要我作序。起初,心中惴惴,因為沒有底。一經捧讀,頗感驚歎,一口氣便讀完。我被他們夫婦的舐犢之情、家教故事深深打動。

司馬光有一部《家範》,是講如何治家的。他寫書的本意是,希望每個家庭都做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在“祖”這一卷裏,告訴人們如何當好“祖父”。他說:“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後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何以言之?人們都注重於廣積財帛留遺後代,“而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寓愛於教家”。文章以正反兩方麵的實例告訴人們,要教育子弟自立、勤儉、戒奢。但書中說的都是要求別人做的事,並非個人躬身力行。這一點,思恭、梅貞伉儷做到了。寓情於教與司馬光不同,思恭夫婦對於孫輩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地“訓”,而是在尊重孩子人格自尊的前提下,循循善誘地“導”。“義方”與“禮法”,是在他們以身1

聲無物潤示範、老少互動、談心講故事中,潛移默化完成的。這一點不少人做不到,包括我自己。

這種新型的長幼關係,在書稿開篇《泛論家庭》中說得好:“孝道是良好家庭教育的核心……孝,是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現代家庭和現代社會中應該把它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現代西方文明倡導的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念,給了中國人以啟示……對曆來備受崇尚的孝道作了補益。它提倡在家庭成員中,無分輩分、長幼、性別,都是平等的,沒有尊卑之別。長者或男性不可以用‘威權’或暴力強製家庭成員做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隻能用教育、說服、勸導的方式溝通。長者可以批評幼者,幼者也可以批評長者。”這是他們20多年隔代教育中貫徹始終的原則,也是他們教育孩子的秘訣。思恭夫婦寫給孫兒的30封信,梅貞的《點點滴滴潤物無聲》一文,思恭的各篇回憶文章和關於做人的文字,一字一句都生動地銘刻了他們心力的軌跡。思恭和梅貞在他們的書中一再謙虛地說,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是很成功,有著許多教訓”。我想,這是真誠的。從認識事物的常理來說,事情成功,可以總結出經驗,是可貴的;不成功甚至失敗,也可以找出教訓,同樣可貴,同樣有借鑒意義。

2古人雲:“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大學·九》)治國在齊家,齊家在修身。人人為善,家家為善,舉國為善,天下大治矣。這對於普通老百姓,也有深刻的啟示。如果一個一個的家庭都有良好的家教,那麼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便自然會蔚為大觀。

本書定名為《潤物無聲》,援引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詩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借用“潤物無聲”四字作書名,概括了家庭教育的特點。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同,家庭教育寓愛於教,寓情於教;它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事不在;如同綿綿春雨,無聲無息,點點滴滴,潛移默化。枯燥的說教,填鴨式的灌輸,在“望子成龍”心理驅動下的軟硬兼施,不僅無用,而且有害。希望讀者能從“潤物無聲”所蘊涵的深寓愛於教意中,獲取一些啟迪。

本書收錄了思恭的一篇“題外話”:《電子傳媒代替不了書信》。他說:數千年間,人類兩地交往主要靠寓情於教書信。電子信息技術的普及,結束了我的寫信生涯。但是,我認為中國的文字是有生命的,一筆一畫中傾注著情感。特別是字跡,體現著不同人的個性,此即所謂3

聲無物潤“筆墨傳神”。所以說,寫信的作用是電子工具無法替代的。我舉雙手讚成。

2013年立秋4

·序二·做人是第一要義思恭同誌在退休後寫了四本書,即《在公務員崗位上》《白首情懷》《餘生漫筆》《潤物無聲》。書在出版之前,我有幸做校閱,成為第一讀者。我懷著一顆責任心,逐篇、逐段、逐字逐句讀了全部書稿,有的篇章還讀過數次。作者的原意是要我對文字作審閱、校正,結果是我的注意力全被文章的思想內容所吸引,從中得到了許多啟發。

思恭同誌的大半生是一個國家公務員,擔任過省內廳級行政領導職務,他的書中所寫的,主要是反映了一個長期從事黨政工作的幹部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認識的變化過程。我也曾經是一個國家公務員(我做人是第一要義的資曆沒有他那麼長),思恭同誌所記述的思想認識的變化,許多地方在我的心裏引起了共鳴。我想,凡是經曆相同並且能夠讀到這幾本書的同誌,都會有同感,並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鑒。

我自己從思恭同誌這幾本書中獲得的主要啟發,還1

聲無物潤不在於對一些具體認識問題如何看,而在於他堅持采用的方法,總起來說,就是“讀書、思考、寫作”六個字。思恭同誌愛讀書、善思考、勤筆耕,他寫的文字,幾乎都是讀書、思考的筆記。讀書,一方麵是了解和繼承古人創造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麵是了解當代中外文明發展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成果。時代在不停地發展變化,以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的變化來說,就可謂前後兩重天。如果我們不學習,不了解當今中外世界發生了什麼新變化,不掌握新知識、新觀念,我們的思想就會停留在35年前,甚或停留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就是思想僵化,就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不是說要“與時俱進”嗎?不讀書,不學習,就不可能“與時俱進”,就隻能做一個落伍者。讀書,則有一個方法的問題。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效的讀書,一定是邊讀書,邊思考,把書中的道理,同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相對照,進行一番獨立思考。既不是“盡信書”,也不是“盡信己”;既不迷信“尊者”或“權威”,也不人雲亦雲,而是要獨立辨別究竟何者有道理,竭力尋求答案。暫時想不通的,可以繼續掛在自己的腦子裏,立此存照,留待以後思考。這樣,書中的東西就會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如果是隻讀書,不想事,懶於思索,或看書僅止於膚淺地瀏覽乃至獵奇,就不會得到真正的知識和教益,看了也等於白看。從讀書和2

思考中獲得的心得和感悟,要及時用文字這個最好的工具把它記下來。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寫作的過程,是推敲、錘煉思想的過程,是梳理思緒,使樸素、淩亂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是一個對事物的表象和得出的概念在頭腦中進行思維的過程,是加深認識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我們在讀書和思考中頭腦裏閃出的思想火花和靈感,轉瞬即逝,如不及時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會丟掉,這是很可惜的。著名學者於光遠的習慣是“無日不思,無日不寫”,這實在是做學問的人的一個“秘訣”。我讀思恭同誌的四本書後深深體會到,讀書,思考,寫作,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是我們獲取新知識、進行思想修煉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思恭同誌叮囑,在作序的時候,莫恭維,莫溢美,我就隻說這麼幾句。願在這裏同能讀到這幾本書的同誌們交流、求教、共勉。

思恭同誌約我為《潤物無聲》這本書寫序,我不敢當。因讀前三本書後有點感想,順便寫了上麵這些“題外話”。不過,我認為這些話並非多餘,是很重要的。

做人是第一要義下麵再說《潤物無聲》這本書。

中國人曆來重視家庭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當今,由於“文革”一場浩劫,使得以儒學思想為主的傳統家庭教育受到破壞;又3

聲無物潤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出現了對孩子的嬌生慣養和望子成龍兩個極端,因而做好家庭教育顯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我很讚成思恭同誌書中的一個觀點,家庭教育的要旨是如何做人。係統的基礎文化知識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任務,家庭沒有必要在學校教育之外再給孩子附加許多學習負擔。家庭教育要得法,其中有兩個方法值得提倡。其一,是具體形象,點滴澆灌。即要及時針對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具體事件,進行引導。例如書中所寫的,抓住孫兒對穿補丁衣習以為常一事,表揚和引導他樹立以儉樸為榮的思想;通過孫兒偷偷拿了奶奶的錢去買泥人玩具一事,教育他做人要誠實不欺。寧寧小學畢業時因語文考試比預期少了4分(96分)便垂頭喪氣地說“要當混混”一事,爺爺奶奶認為這不是自甘墮落,而是一個上進心很強的孩子因一點小的挫折而情緒波動,於是鼓勵他說:“你是一個好學生,你的學習成績是優秀的,數學考了100分,要有自信,要堅強,不要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灰心。”思恭、梅貞伉儷寫給寧寧的30封信,都是通過一些具體事情對孩子進行啟發教育。抓住這些具體小事,聯係到品性,點點滴滴地向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灌注,似同潤物無聲,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意識,漸漸地將孩子的思想道德塑造成型。我們有一些家長往往忽視這些具體小事,習慣於向孩子進行長篇大套的說教。

4其實那些大道理,孩子在學校課堂上已經聽得很多了,家長再重複地講,他們已經聽不進去,甚至會產生“拒聽”“厭聽”的心理,因而不可能取得什麼正麵的效果。其二,培育孩子自立、自愛、自製、自強的內力,順勢引導,不要強製。我在這裏特別推薦讀者看一看《大學生要過好第一道關》這篇文章。它說的是寧寧上大學後給爺爺奶奶的六次來信。這些信,講出了如今的家長們十分頭疼的一個問題,即孩子們上大學後,放鬆了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去玩電子遊戲,夜間不睡,早晨不起,不去聽課,造成學業荒廢,性情孤僻,身體衰弱,思想消沉。寧寧在信中坦言,他的大一也這樣“荒廢”掉了。但是,從大二起,他自己“刹了車”,奮起學習了。寧寧何處來的這股力量?說到底,還是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影響給了他自製自律的勇氣和力量。孩子們迷戀於電子遊戲,隻靠強製禁止是不行的。

他住校去了,到外地上大學去了,離開了家庭,你怎麼強製他?毫無辦法。所以還是要靠日常的啟發引導,讓孩子自身產生控製力,自己做時間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做人是第一要義己的現在和未來。思恭同誌特意對寧寧的六次來信進行了分析,得出一個結論:大學生要過的第一道關是做人關,做人是第一要義。他寫這篇文章,目的在於給年齡小於寧寧的孩子們看,同時也給家長們看,共同來琢磨和探討如何教育孩子這件大事,這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5聲無物潤為孩子們好,是家長們嘔心瀝血供孩子上學、深造的共同心願。不過,對待孩子不能急躁,不能簡單化,自然也不能放任。要講究一些方法,方法不當,適得其反;方法得當,相得益彰。

2014年4月15日6

寫在前麵的話這本書的文稿,原先準備放在《餘生漫筆》一書中。後來感到那樣處理主題不集中,各部分內容不關聯,於是就把它抽了出來,另集成一本書,取名《潤物無聲》,主題是談家庭和家庭教育方麵的事。後覺得內容有點單薄,又將以前收在《白首情懷》中的有關做人和教育孩子的文字移了一些過來,使得本書的內容豐富了許多。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出於對多年來家庭教育逐漸衰微、世風日下的憂慮。尤其是孝道的喪失和人格尊嚴受到踐踏,令人十分痛惜。我們的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城市居民家庭,社會上存在的問題,自然會反映到我們的家庭中來。我們的家庭教育稱不上好,教訓和煩惱卻是寫在前麵的話不少。書中寫的僅是一些片段。為了給人一點信心和快意,盡量從正麵來寫,多談一些輕鬆的可以讓人舒心的事,但實際上並非盡如人意。我們的周圍有一些家庭,他們的教育做得比我們要好,我們在效法人家但總是學1

聲無物潤不好。總之,我們寫這本書,絕非自我標榜,而是同家長們談心、交流;同孩子們訴說我們老年人的心裏話,願他們很好地成長,很好地做人、做事,無愧於前輩的期盼,無愧於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無愧於時代的重托。

本書榮幸地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書法家張頷老先生題寫了書名。張頷老先生已九十五高齡,他的墨寶難得而珍貴。在此特向張頷老先生致謝,祝他福壽百歲。張老先生還手書古詩一首,一並影印在本書中。

本書承蒙老同學楊錫九和老同事、老朋友莊金章分別作序,不勝感激。莊金章是我先後出版的幾本書的校閱者,他精心地從內容上、語法上、遣詞造句上校正把關,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深情厚誼,無以為報,永誌不忘。侄女李茜為本書的編輯盡心盡力,汪立明等同誌在技術上給了我不少幫助,謹致謝忱。

2014年12月1日2

目錄◎綜論泛論家庭……………………………………3◎家書爺爺奶奶寫給孫兒的信…………………21點點滴滴潤物無聲………………………94大學生要過好第一道關…………………122起名的周折——曉彤的來信……………134同悌悌漫談禮貌…………………………137為何叫我悌悌——悌悌的回信…………144人生第二程………………………………147◎做人略談性格的陶冶…………………………155別浮躁多讀書……………………………168說話要顧及對方的感受…………………173目

惡語傷人恨難消…………………………177錄

家庭禮貌二十則…………………………1811

聲無物潤◎可愛的孩子們寧寧要離開“鳥籠子”…………………187話別在同濟新村…………………………190雛鷹怎樣飛起來…………………………195照片中的故事……………………………197高考後同寧寧談心………………………2015歲的鬧鬧故事多…………………………205領唱《我的祖國》………………………208又到中考拚命時…………………………211寫給郝剛的座右銘………………………214悌悌的趣事………………………………215上黨尋訪美琴阿姨………………………220叩頭拜年與尋根謁祖……………………229◎外一章壽宴………………………………………237思鄉………………………………………245◎家庭照片2

綜論泛論家庭人在年輕的時候,建立了自己的二人小家庭,覺得一切都很簡單和美好,沉醉於幸福之中。後來,隨著年歲的增長,有了子女;再後來,給孩子娶了媳婦,又有了孫子,家庭漸漸膨脹了,豐富了它的內涵,帶來了人間的歡樂,也產生了許多繁忙、煩惱和糾結。年老退休後,整日待在家裏,不免要操心一些家事,腦子裏常常牽掛的、惦念的、焦心的就是兩個字:家庭。於是便引出這一思考:家庭究竟是什麼?

聽聽恩格斯怎麼說按照老習慣,有問題就問問老祖宗去吧。於是從書架上拿下《馬克斯恩格斯選集》,找到了恩格斯於1884綜

年著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著重讀了論

其中的“家庭”一章。恩格斯在書中引述了大量的史料和著作來說明家庭的起源,一下子就把我引到了人類的3

聲無物潤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又是摩爾根,又是巴霍芬,愈讀愈覺深奧。但是,我現在不想離題太遠,隻想了解一下恩格斯對家庭的起源和變遷的大致的論述。

原來,在古代,家庭的形成是起源於人類的性需求。其發展經曆了由群婚製到對偶製到一夫一妻製的漫長過程。其間,貫穿著從母係社會到父係社會的演變。

在原始時代的群婚中,生下的孩子不知道父親是誰,隻知道母親是誰,這樣就自然形成了以母親為中心的母係製家庭。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發生了三次大分工(原始部落中分出了遊牧族群,農業和畜牧業分工,實業和商業分工),財富逐漸增加。男人由於專事生產或交換,逐漸掌握了財富的支配權,而女人因生育撫養孩子長期待在家中,逐漸失去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因而男人在家庭中取代女人成為主宰者,人類進入了父係製社會。一夫一妻製的出現,是人類家庭的一大進步,把人類帶進了文明時代。但一夫一妻製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是建立在男女愛情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經濟關係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男人主宰的基礎之上。它一開始就成為隻是對婦女而不是對男人的一夫一妻製。它要求婦女嚴守貞節,卻允許男人有另外的性關係。我國封建社會允許男子納妾,實即一夫多妻製。可見,一夫一妻製的家庭中存在著不平等,女人逐漸淪落為男人淫欲的奴隸和生兒育女的工具,並出現了通奸和4

賣淫這樣的“補充”。恩格斯用階級分析的觀點看待家庭中出現的不平等,認為曆史上最初出現的階級對立,是同個體婚製下的夫妻間的對抗同時發生的,是私有製的產物。隨著私有製被公有製所代替,將能真正消除家庭關係中的不平等,真正建立以男女愛情為基礎的一夫一妻製。以上便是恩格斯關於家庭的起源、演變和發展的一些簡略的觀點。

儒家思想在中國家庭中的地位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區域的人類的曆史發展軌跡是趨同的。恩格斯在他的書中主要是依據居住在歐美地區的人類的家庭演變情況做出判斷,很少說到東方,未見提到中國。雖是如此,我認為他關於家庭的起源和演變的基本看法也適合於中國家庭。恩格斯著眼於從生產發展的角度觀察家庭變化,沒有從道德倫理的層麵展開論述。而我們觀察中國家庭的發展時,除了應用恩格斯的觀察方法外,還應注意到道德倫理在家庭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所以要這樣看,是由於儒學倫理在中國家庭和社會中發生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學是在中國形成一綜

夫一妻製的文明家庭之時出現的。儒學在中國家庭關係論

中發生的作用可以從兩方麵來看。一方麵,儒學基本教義強化了男子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和統治地位。它以5

聲無物潤“三綱”“五常”為代表。“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董仲舒認為,“三綱”是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係——在家庭裏,男人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女人永遠處於從屬、卑賤的地位,從而把家庭關係建立在了嚴格的等級製度之上。“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它成為規範君臣、父子、夫妻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這樣,中國家庭中的婦女便被一條無形的可怕的繩索捆綁了起來,落入了魯迅所說的吃人的舊禮教的虎口,造成了無數的人間悲劇。

儒家學說對中國家庭影響至深的另一個方麵,是它所倡導的“孝道”。孔子說,孝弟(悌),為仁之本。

它是重要的道德規範。儒家提倡的“孝”中,也有消極的東西,比如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把因生理缺陷造成的不能生育譴責為最大的不孝,是荒謬的。由於科學不發達,無條件檢測男性的生殖能力,便把不生育的責任強加給女方,動輒“休妻”,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冤枉人哪!還有更愚昧者,在民間流傳甚廣的“24孝圖”中,褒揚了一些愚忠愚孝的“榜樣”,令年少時的魯迅感到“孝有如此之難”,“委實有點害怕”,“不敢再想做孝子”了。這裏順便再說一點,我認為“孝順”一詞中的“順”字,也不甚好,可以不再用。

一味地順從,不是我們所提倡的。除此之外,我認為,儒家提倡的孝道的主體,是規範和調節家庭中的長幼6

關係,是以道義的力量來建立和維係良好的家庭倫理關係,因而它的價值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著重從這個意義上發掘它的蘊藏,闡釋它的深刻含義。孝道起源自一個最簡單不過的事實:子女的生命母與子是父母給的,沒有父母便沒有子女。它是子女對父母生育之恩的報答,是晚輩對長輩的尊重和敬畏,是晚輩盡自己與生俱來的責任和義務,是做人的起碼的品格,是人性的體現。儒學先賢們曾經把孝道概括為兩個方麵,即養親、尊親。這一概括簡潔明了。養親與尊親相比,尊親更重要。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篇》)這話真是說到家了。哺乳類動物和鳥類,均哺養和保護它們的幼子,綜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但是,幼子一旦可論

以獨立覓食,兩代之間便不相認了。人若長大成人後隻知從家庭索取,不知供養父母,更不知尊敬父母,那7

聲無物潤兩孫兒賀爺爺六十壽辰麼,他們怎麼同動物相區別呢?

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在家庭中具有超經濟的魅力。

它同法律的規範相輔相成,更具法律所不能及的作用。西方家庭結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因素,中國傳統家庭結構中起中樞作用的則是尊者的地位。在這裏,人倫道德的分量重於經濟權益,它在調節家庭關係中的作用是神聖的,無可替代的。

孝道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人們常說的家庭教養、良好素質,主要就是指孝的傳承(當然也包括義禮信等精神元素)。它決定著人的一生。現在黨政部門和社會上考察評價幹部,選拔擢升人才,都把家庭教養如何作為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家庭教養如何,不在於貧富。或貧或富,其子女都有優劣之別,決定的因素在於德性。許8

多偏僻鄉村的孩子,由於其家庭保持著儒學的傳統道德觀念,他們的素質(如懂得關心孝敬父母,生活樸實,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具有強烈的改變命運的願望等等)往往優於在城市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同輩。

總之,孝是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境界,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現代家庭和現代社會中應該把它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

儒學倫理道德+平等自主的家庭模式儒家學說關於家庭關係的價值體係中,有一個缺陷,即缺乏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自主觀。孝道確立了長輩在家庭中的尊者地位,但是建立在尊老基礎上的家庭倫理,缺少了平等、自主這一杠杆的調節和製衡,就會導向家長製和等級製。在這一點上,現代西方文明倡導的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念,給了中國人以啟示。清末民初,西學東漸,這一理念逐漸進入中國家庭之中。它既同“三綱”“五常”的舊禮教相悖逆,也對曆來備受崇尚的孝道作了補益。它提倡在家庭成員中,不分輩分、長幼、性別,都是平等的,沒有尊卑之別。長者或男性不可以用“威權”或綜

暴力強製家庭成員做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隻能用教育、論

說服、勸導的方式溝通。長者可以批評幼者,幼者也可以批評長者。當然這種批評應當是善意的、愛護的和耐9

聲無物潤心的。對於弱者、經濟上不能獨立者,父母兄長有供養的責任,他們之間的關係依然是平等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自主,包括婚姻自主、有收入者的經濟自主、從業自主等。

可見,平等、自主觀與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並不矛盾,並不相互排斥,反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它所排斥的是家長製,是家庭中的不平等的舊觀念、舊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