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序言當今時代,科教興國成為治國的方針,科技大發展,教育大普及,字典、詞典之類工具書在廣大群眾學習、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些年來,辭書出版數量之大,品種之多,實屬空前,但是,質量參差不齊也是不爭的事實。有代表性、權威性的大中型詞典,在這種形勢下,其地位和影響多麼重要是顯而易見的。即使這樣的權威詞典,也要不斷修訂,逐步完善。這既需要得到專家學者的支持幫助,也需要傾聽讀者群眾的批評建議之聲。
三十年來,筆者正是懷著這種信念從事詞典的研究、審讀和評論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我結合詞典學教學和研究,評校當代有代表性的詞典,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一、評校《辭源》(1979年修訂版),寫了12篇文章,其中4篇本書未收(《辭源指誤》,刊於《光明日報》1992年7月2日3版、《新聞出版交流》1993年2期;《辭源應重考源》,刊於《人民日報》〈海外版〉1991年12月17日2版;《詞語探源劄記》,刊於《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期;《加強訓詁研究提高辭書質量》,刊於《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期)。
1詞典商榷二、評校《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版),寫了24篇文章,彙集成為《聚焦〈現漢〉》一書出版。
三、評校《金瓶梅詞典》《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寫了3篇文章。
四、評校《現代漢語詞典》(5版),寫了9篇文章。五、考證、辨析詞語,寫了6篇文章。
本人隻是一所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師,天資平平,雖然在求知、教學和研究中盡量抓緊時間,不敢稍有懈怠,但是學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終究有限,所以取得的成就也很微小。盡管如此,我所做的工作還是得到了辭書界、出版界的朋友們的鼓勵。有的給我寄信,感情誠摯,言辭親切;有的相隔千裏贈書,令人深為感動。
關於詞典的研究和評論,雖說有的時候也要深入生活實際考察,在群眾中進行調研,而大部分工作是在閱讀書刊資料中進行的,一天到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案頭書”,不免有書生氣。2004年4月,筆者把多年研究、評論《現漢》的二十幾篇文章彙集為《聚焦〈現漢〉》一書送去出版,並跟出版社簽了合同。可是不久之後遇到阻力,合同被迫取消。筆者理解出版方麵的苦衷,隻得轉投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到了現在,這樣一個天天講紀律、講法治的時代,還會發生這種事情,真是讓人感觸萬端了。經過這次事情,我這老書生也懂得了一點社會人情。為了避免發生類似事情,筆者後來寫的研究、評論詞典的文章,有些當時發表,另外一些暫時放下,等將來時機合宜時再發表。
2序言這次在大家的支持幫助下編輯出版《詞典商榷》一書,就當作我晚年工作的總結和彙報吧。
弟子白雲、郭振紅、嶽海燕,還有白雲的學生徐冬雪都為我出這本書盡心費力,在此一並致謝!
值此甲午歲末、乙未新春臨近之際寫了一首小詩,附誌於此:咬文嚼字日未閑,我與辭書結夙緣。啃硬骨頭求實學,無窮樂趣在其間。
陳霞村2015年1月23日3
目錄目錄序言……………………………………………………………………1《辭源》釋義考證………………………………………………………1《辭源》釋義補證………………………………………………………9《辭源》引例考證………………………………………………………18《辭源》引例淺議………………………………………………………27詞語考辨………………………………………………………………36盈貫·滿貫……………………………………………………………43“貳”釋義辨……………………………………………………………48“蹈海”別解……………………………………………………………53《金瓶梅》詞語補釋……………………………………………………57談趣味字典的科學性…………………………………………………66成語釋義方法探索———《中國成語大辭典》閱讀筆記………………………………73《現漢》(5版)詞語釋義商榷…………………………………………91《現漢》(5版)引例商榷……………………………………………1601
詞典商榷《現漢》(5版)標點商榷……………………………………………183《現漢》(5版)成語釋義的若幹問題………………………………219再談《現漢》(5版)成語釋義問題…………………………………233關於成語變式條目之間釋義的照應………………………………243用括注表示詞義比較———《現漢》(5版)注釋體例淺議之一………………………271用括注表示詞語的語用特點———《現漢》(5版)注釋體例淺議之二………………………304《現漢》(5版)用字問題舉例………………………………………346正確使用成語典故…………………………………………………362“父母官”考…………………………………………………………367“碧血”“丹心”考……………………………………………………370“雄關漫道”質疑……………………………………………………372社會用語考察………………………………………………………3762
《辭源》釋義考證《辭源》釋義考證我在翻檢《辭源》(1979年修訂版)時,發現詞語訓釋疏失之處,隨手記錄,現在略作考證,以供參酌。
傾覆“傾”,傾斜,傾倒;“覆”,反轉,滅亡(軍隊滅亡)。“傾覆”連用,表示顛覆、危害。以上義項,《辭源》都收列了,並引《左傳》《荀子》例句。《辭源》所未收列者,“傾覆”又有陰謀詭詐、反複無常之義,多指政治手段、為人品質。古書中用例甚多。
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荀子·強國》)故齊之田單,楚之莊,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荀子·議兵》)··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靜也,而險讒諛者任。四封之內所以聽從者,信與德也,而陂知(智)··傾覆者使。(《韓非子·詭使》)居無何,方進奏鹹(即陳鹹)與逢信邪枉貪汙、營私多欲,皆知陳湯奸佞傾覆、利口不軌,而親交賂遺以求薦舉。(《漢書·翟方··進傳》)例一,“傾覆”與“權謀”、“幽險”並列,例二,“傾覆”與“權謀”並1
詞典商榷列,例三,“傾覆”與“陂知”並列,例四,“傾覆”與“奸佞”並列:都可證明其義為詭詐、反複。田單、莊、衛鞅諸人皆善兵謀,唯繆蟣事跡無考,荀子斥之為“盜兵”。《莊子·庚桑楚》宣穎注:“盜,詐也。”“盜兵”者,詐兵也。正與“傾覆”相協。
“傾”謂由立而側,“覆”謂由向上而向下,由位置、方向變更引申為反複無常,此與“反側”、“反複”、“傾側”、“展轉”詞義演變相仿。
節奏《辭源》引《禮記·樂記》《典論·論文》,注為“樂音的高下緩急”。《禮記》鄭注:“節奏,闕作進止所應也。”孔疏:“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古代樂舞合一,音樂之起止高下,亦即舞蹈之進退起止。由此引申,表示禮節,即行禮時步趨之急緩,儀程之先後等等。此義《荀子》書中多用,他書亦或見之。《荀子·富國》楊注:“節奏,禮之節文也。”後世“禮節”一詞由此而來。《辭源》應收此一義項。
彼國者亦有砥厲,禮義節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荀子·強國》)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敘位,能以授官。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節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極也,不可以加矣。(《荀子·致士》)凡主相臣下百吏之俗,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須孰盡察,其禮義節奏也,芒韌僈楛,是辱國已。(《荀子·富國》)··必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宮,平政以齊民。然後節奏齊於··朝,百事齊於宮,眾庶齊於下。(《荀子·富國》)然後節奏··齊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宮,忠信愛利刑乎下。(《韓詩外傳三》)2
《辭源》釋義考證例一,“禮義”與“節奏”並舉,用為教誨、調一吏民,施教布政的具體內容;例二,上稱“禮以定倫”,謂以禮義規定人倫關係、等級貴賤,下稱“節奏欲陵”,謂等級嚴明,尊卑之別,上下之序不得逾越規範;例三,“禮義”、“節奏”並舉,禮節粗劣不明,等級混亂,必為辱國,相反,禮節嚴謹分明,等級有序,必為尊國;例四,上稱“脩禮以齊朝”,下稱“節奏齊於朝”,前後一致;例五詞句與例四稍異,大旨相同。
“禮義”為綱,“節奏”為目,即指行禮之項目、次第。具體言之,在宴享禮,為獻、酬、酢等;在賓客禮,為升降、揖拜、周旋、避讓等;在喪禮,為小斂、大斂、殯、葬等;在婚禮,為納采、納徵、親迎、合巹等。
眩眠又作“眩湣”、“眩瞑”、“眩眠”。《辭源》收“眩眠”,注:“目不安貌。”直用《漢書·司馬相如傳》顏注;收“瞑瞑”,注:“昏暗迷亂”;收“瞑眩”,注:“頭暈目眩。”此三者,形異而實同,皆謂昏暗迷惑,視覺不明。“眩眠”為同義複用,“瞑瞑”為疊詞,“瞑眩”即“眩眠”。《莊子·知北遊》:“神農隱幾闔戶晝瞑。”“晝瞑”即“晝眠”,“瞑”、“眠”通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眩眠,即瞑眩也。”攬欃槍(天欃、天槍,星名)以為旌兮,靡屈虹而為綢。紅(應為“虹”)杳靜以眩·(或本作“泫”)湣·兮,猋風湧而雲浮。(《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杳渺、眩湣,冥無光貌。”謂昏暗無所能見。《索隱》引晉灼曰:“杳渺,深遠;泫湣,混合也。”混合,即無所分辨,昏暗一片。《索隱》與《集解》釋義一致。
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廖廓而無天。視眩眠(《漢書》作“眩··泯”)而無見兮,聽惝恍(《漢書》作“敞怳”)而無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3
詞典商榷《漢書》顏注:“眩泯,目不安貌,敞怳,耳不諦貌。泯音眄。”“耳不諦”,謂聽不清楚,正與“無聞”相協;“目不安”,謂眼花繚亂,正與“無見”相協。“目不安貌”是就視覺言,“冥無光”、“混合”是就物象言。
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瞑瞑然。(《荀子·非十二子》)··《荀子》楊注:“瞑瞑,視不審之貌。”視不審,即視覺不明,迷惑錯亂,與顏注“視不安貌”相接近。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尚書·說命上》)“瞑眩”,《慧琳音義·七十五》引《國語》賈注雲:“眩惑也。”又引《倉頡篇》雲:“視之不明也。”《孟子·滕文公上》趙岐注:“瞑眩,藥攻人疾,先使瞑眩憒亂,乃得瘳愈。”外界昏暗或者光線閃爍,人會頭昏眼花,服藥引起反應,也會有此感覺。所謂“視不安貌”、“瞑眩憒亂”皆就某種語境而釋義,編辭書時當慎為抉擇。如直取隨文釋義為注,勢必妄生紛歧。
家人《辭據》為此立四個義訓:一、卦名;二、一家之人;三、仆役;四、平民之家。其中第三義訓及引例,顯係誤采顏注。下引原用例句並及《史記》《漢書》其他例句,加以辨析。
始梁王彭越為家人時,嚐與布遊。窮困,賃傭於齊,為酒人··保。數歲,彭越去,之巨野中為盜,而布為人略賣,為奴於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竇太後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耳。”(《漢書···轅固傳》)呂後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於,使劉敬往和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4
《辭源》釋義考證今陛下棄萬乘之至貴,樂家人之賤事,厭高美之尊稱,好匹夫··之卑字。(《漢書·五行誌中》)例一,“始梁王彭越為家人時”,《索隱》注:“謂居家之人無官職也。”《會注考證》引顏注:“家人,猶言編戶之人也。”《史記·魏豹彭越列傳》:“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漁钜鹿澤中,為群盜。”與“無官職”、“編戶之民”記述一致。彭越庶民出身,雖曾傭工於酒家,並非為人奴仆。《辭源》引用此例,疏於考據。
例二,固曰:“此家人言耳。”顏注:“家人,言僮仆之屬。”此即《辭源》所據以采入者,然而顏氏此說實誤。《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家人謂庶人,言庶人理身家之術耳,不可施之邦國也。”此注簡明妥恰,而為辭書編者所忽視。轅固由於儒者門戶之見,遂斥道家書為平民理家修身之學,不能治國。俞正燮不明顏注之誤,更作推演,稱“宮中名家人者,蓋宮人無位號,如言宮女子宮婢”,觸及竇太後出身,因是揣想擬測,故用一副詞“蓋”。且“宮人無位號”稱“良家子”或“家人子”,不稱“家人”。《漢書·元後傳》:“入掖庭,為家人子。”可證。竇太後由良家子入宮,確為庶民之家出身,至於入宮有無位號,於史無征。《史記》《漢書》中“家人”釋“僮仆之屬”,證之各例,均難成立。至宋元戲曲小說中才多見稱奴仆為“家人”者,時已晚近。
例三,“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顏注:“於外庶人之家取女,而名之為公主。”《會注考證》引周壽臣:“漢製,良家子入宮無官職號者,謂為家人子,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號。”但據《史記·匈奴列傳》“乃使劉敬奉宗室女翁主為單於閼氏”,那麼“家人子”實為皇帝本家之子(女性亦可稱“子”)。抑或傳聞分歧,因而兩存其說?然太史公對本朝事件,不致如此猶疑。且上文已有“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5
詞典商榷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等語,則解為皇帝本家之子當無問題。
例四,“樂家人之賤事”、“好匹夫之卑字”,“家人”與“匹夫”互文,都指庶民。所謂“家人之賤事”,即漢成帝微服出遊郊野,聚私奴,養車馬,置田產,飲於吏民之家等,效仿民間行樂。
孤僨《辭源》采顧炎武說(《日知錄》廿七),釋作“亢奮之疾”,頗可商榷。現引原文於後:孝惠高後時,冒頓(匈奴單於)寖驕,乃使使遺高後書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高後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噲、季布等議,斬其使者,發兵而擊之。(《漢書·匈奴列傳》)夫於“孤僨”,曾有兩種訓釋。《漢書》顏注引如淳曰:“僨,仆也,猶言不能自立也。”如淳釋“僨,仆(倒下)也”,是得其要領的,由此引申,表示睡臥。“孤僨”連文,即獨自睡臥,鰥居一人,含有挑逗侮辱之意。已經寡居的高後,聽此穢詞,當然大怒,要動幹戈了。如淳將“孤僨”釋為“猶言不能自立也”,須人扶持,這與“穢詞侮辱”就有距離了。這是如淳說之失誤,但其中確有合理成分。
另外一說,王先謙《漢書補注》引顧炎武《日知錄》廿七:“顧炎武雲,‘僨’如《左傳》‘張脈僨興’之‘僨’,《倉公傳》所謂‘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如說非。”《左傳·僖公十五年》“張脈僨興”謂筋脈漲起(楊伯峻《左傳注》謂“僨”為“”之通假,,隆起也),“僨興”二字,同義複用,而與“孤僨”無涉。具體言之,是說外域所產之馬,因不熟悉本國道路,不通主人意圖,未能教練馴服,到駕車作戰時就會恐懼6
《辭源》釋義考證緊張,一反常態,不聽使喚,狂怒暴躁,筋脈漲起。這與男子“亢奮之疾”毫不相幹。《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齊王侍妾韓女腰背痛,月經不下,倉公為她診脈,屬於腎脈,脈細而遲,性欲壓抑所致。韓女的脈相、症狀,更與馬因驚懼緊張而“張脈僨興”不相幹。王氏《漢書補注》功績卓著,但於此處,斥如說,取顧解,惜其未能深思而慎取也。
“僨”、“僵”、“偃”有相通處。《說文·人部》:“僨,僵也。”“僵,僨也。”“偃,僵也。”三者同義互訓,都有倒下(動作)的意思。由此引申,表示躺倒(動作)、睡臥(姿勢)。《詩經·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賈誼《新書·淮難》:“天子使者奉詔而弗得見,僵臥以發詔書。”“偃”、“僵”都指躺著、臥著。“孤僨之君”之“僨”,亦由倒伏而表躺臥,“孤僨”即獨自躺著(暗示鰥居)。下文“陛下獨立,孤僨獨居。”是說呂後一人生活,獨自躺著,獨自坐著(暗示寡居)。而且“孤僨獨居”一語,“孤”、“獨”互文,“僨”(臥)、“居”(坐)相對,兩個偏正結構,句式一律。再者,冒頓自謂有亢奮之疾似可說通,怎知呂後也有此疾病呢?
故人《辭源》在“故人”詞條下立有三義:一、舊友;二、前妻或前夫;三、對門生故吏的自稱;四、死者。去年我讀《愛情詩注析》(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書稿時,發現南北朝至唐代,妻子亦稱婚後多年之丈夫為“故人”。岑參《春夢》:“洞房昨夜春風起,故人尚隔湘江水。”“尚隔”說明未能團聚而切盼夫妻團聚,顯然是其丈夫,而非前夫。隋代女詩人蘇蟬翼《因故人歸作》詩:“郎去何太速?郎歸何太遲?欲借一尊酒,共敘十年悲。”詩中用“郎”,題中稱“故人”,都指丈夫。南朝梁代吳均有一首《陌上桑》寫采桑女子對遠別丈夫的思念,詩共八句,後四句說:“蠶饑妾複思,拭淚且提筐。故人寧知此?離恨煎7
詞典商榷人腸!”這個“故人”顯然是指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
向《辭源》注為“北窗”,是受古書隨文釋義影響而失誤。《詩經·豳風·七月》:“塞向墐戶。”毛傳:“向,北出牖也。”北方冬季多西北風,農民入冬前堵塞北窗以禦寒。“向”在此詩中注“北出牖也”,符合事實。但是不應據此認為“向”隻指北窗。《荀子·君道》:“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曰: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窺遠收眾之門戶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淮南子·說山》:“四方皆道之門戶牖向也,在所從闚之。”“牖向”同義複用,都指窗戶,引申表示途徑渠道。《辭源》不應拘於《詩經》訓詁,以“北窗”釋“向”。
說明:本文刊於《語文研究》1990年3期。
8《辭源》釋義補證《辭源》釋義補證關於《辭源》(1979年修訂版)釋義失誤、義項失收、書證不妥等問題,筆者曾寫過一文(見《語文研究》1990年第3期),此後又檢得數則,補述於後。
寫(xie)收列三個義項,一、“用筆作字”,引《韓非子·十過》;二、“描摹,抄錄”,引《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藝文誌》;三、“鎔鑄”,引《國語·越語下》。此釋值得商榷。《釋名·釋書契》:“書稱刺,又曰寫。”但後一用法,中古以後典籍始用,漢代以前尚未出現。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今人以書為‘寫’,蓋以此本傳於彼本,猶之此器傳於彼器也。《說文》:‘謄,移書也。’徐氏曰:‘謂移寫之也。’”趙翼《陔餘叢考》:“《曲禮》:‘器之溉者寫,其餘不寫。’注:‘謂傳之器之中也。’並無以為作字者。《漢書·藝文誌》:武帝置寫書官,‘寫’字始作鈔錄解。蓋因此器置於彼器有傳遞之義,故借為傳鈔書寫之字。”顧、趙所說相同,古無以“寫”為作字者。
“寫”有移置、傳遞義,由此引申,表示描摹、仿效。《淮南子·本經》:“雷震之聲,可以鍾鼓寫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國語·越語下》:“王命良工以良金寫範蠡之狀,而朝禮之。”《新序·雜事第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9
詞典商榷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以上各例,“寫”並謂描摹、仿製。若區別之,可以分別解作依照模擬,描畫,鑄造,雕刻等等。鈔錄、謄寫,所謂“以此本傳於彼本”,亦模仿形式之一,故有“寫書”(《漢書·藝文誌》)、“寫經”(《晉書·王羲之傳》)、“傳寫”(《晉書·左思傳》)、“寫定”(《後漢書·鄭玄傳》)之類。據此,“寫”(xie)下應釋:一、描摹,仿造;二、鈔錄,謄寫;三、作字,寫字(中古以後)。
而且,如以“用筆作字”解釋《韓非子·十過》例句,無法講通。
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設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使人問左右,盡報無聞,其狀似鬼神。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靜坐撫琴而寫之。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習也,請複一宿習之。”靈公曰:“諾。”因複留宿。明日而習之,退去之晉。
或曰“聽而寫之”,或曰“撫琴而寫之”,或曰“臣得之矣,而未習也”,所謂“寫”,即師涓當夜半時,一麵傾聽濮水中之神秘新聲,一麵彈琴模仿,經過兩夜,終於習得。後在晉平公宴會上演奏(師曠在坐)。豈有“用筆作字”之事?《周禮·春官》注:“凡樂之歌,必使瞽矇為焉,命其賢知者以為太師、小師。”師涓與師曠一樣,以盲人為樂師,又當夜半聽曲練習,絕無可能作字。
謝注:“告辭,告別。”《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吾為公說燕,與趙王載歸。’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餘輩,輒死,若何以能得王?’”此處實有誤解。《集解》引晉灼曰:“以辭相告曰謝也。”謂以語告之,今語告訴。《玉台新詠·卷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末尾寫道:“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謝”謂告訴,與《史記》之10《辭源》釋義補證例同。《玉台新詠·卷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往營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謝”謂辭別。
死亡《說文》:“亡,逃也。”引申表示離去,丟失,滅亡。“死亡”連用,可以表死,屬於同義複詞。《周禮·春宮·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孔疏:“諸經雲‘亡’者,多是逃亡,此經鄭不解‘亡’,則‘亡’與‘喪’為一,以其逃亡無可哀故也。”“死亡”在古書中又常常表死和逃亡。《辭源》僅釋“死”義,未妥。以下列舉幾例,並加分析。
人謂叔向:“子離於罪(按:叔向被囚),其為不知乎?”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晉國公族紛爭,釀成慘禍,有被殺者,有被迫逃亡國外者,有遭囚禁者。叔向被執入獄,相比之下,猶以為智。此處“死亡”,“死”指冀迪、黃淵等人被宣子殺害,“亡”指欒盈出奔楚國,上文已作交代。
今也製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多次描述當政橫征暴斂,嗜殺好戰,田地荒蕪,人民饑餓流亡情景。“彼奪某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上》)“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孟子·梁惠王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孟子·梁惠王下》)“死亡”謂饑餓而死,拋屍野外,離散逃亡,漂流四方。
大夫種、範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11詞典商榷記·淮陰侯列傳》)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以下稱《考證》):“亡,流亡也。”勾踐滅吳之後,大夫文種被殺,範蠡流亡國外,隱姓埋名。
昔者夏商之季世,雖關龍逢、箕子、比幹之賢,身死亡而道不··用。(《漢書·賈山傳·至言》)此例曾為《辭源》引用,以為“死亡”表死義之證。然而按之史傳,關龍逢(夏末人)、比幹(商末人)因強諫被殺(死),箕子佯狂逃匿(亡),後遭拘禁,故謂“身死亡而道不用”。
尤物注:“特出的人物。”引《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又注:“後常用以指絕色的美人。”引《紅樓夢》卷六六。此處疏誤之甚。《左傳》例中,“尤物”實指美色或特出的美女。試讀原文: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女何以為?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
“是物”之下,杜注:“夏以妹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共子晉申生,以驪姬廢。”“是物”、“尤物”指妹喜、妲己之流。《史記·周本紀》:“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美物”謂三名美女,與“尤物”義相近。“尤物”有時指特出的人物,見於《莊子·徐無鬼》:“南伯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顏成子入見,曰:‘夫子,物之尤者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舊故注:“舊交,舊友。”引《禮記·少儀》:“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此論與人共事相處之道,謂不偷看別人的隱私,不戲弄別人,不談論別人過去的短處。鄭玄注:“不道舊故,言知識之過失損友也。”訓釋確當。但引孔子所說“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於此不協。《史記·高祖本紀》:“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道舊故為笑樂。”“故12《辭源》釋義補證人”為主語之一部分,“道舊故”決非“道舊友”,蓋談論舊時劉邦買酒欠賬、虛報禮錢之類,以為笑談。《史記·範睢蔡澤列傳》:“不忘舊故。”《後漢書·桓帝紀》:“舊故恩私,久受封爵。”以上“舊故”並謂舊交,舊友。
又,“舊故”或謂舊情、舊誼。漢代常用“有舊故”表示彼此過去交誼深厚。《史記·張丞相列傳》附《邴吉傳》:“孝宣帝時,以有舊故,封為列侯。”《正義》:“以孩童時侍養宣帝,及拒詔使活宣帝之故,後封為博陽侯,邑千三百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集解》:“張晏曰:‘漢王為布衣時,嚐從張耳遊。’”並其例也。
由此可知,“舊故”有以下諸義項:一、舊交,舊友;二、往事,舊事;三、舊情,交誼;四、老人。
往往注:“常常。”引《史記·五帝本紀讚》,又引《漢書·高帝紀下》:“上居南宮,從複道上見諸將往往耦語。”《史記·留侯世家》亦有此一記述。瀧川資言《考證》:“往往,非一處也。《貨殖傳》‘往往山出棊置’,義與此同。”此處“往往”猶處處,不當引用於此。
通人注:“指學識淵博的人。”引《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王充《論衡·超奇》。謹按:又指仕途通達的人,見於《莊子·秋水》:“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錯注:“通‘措’。”列舉安置、停止二義。按:又表舍棄、離開。《戰國第·齊策三》:“孟嚐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或以聞孟嚐君曰:‘為君舍人,而內與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孟嚐君13詞典商榷曰:‘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錯之,勿言也!”又,“猿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曆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曹沫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其三尺之劍,而操銚鎒,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勝注:“超過,勝過。”引《杜工部草堂詩箋·北征》。按:“超過,勝過”之義,是由多數之義引申而來,此與“多”引申表超過,勝過情形相似。“勝”表多數,見於先秦典籍。《莊子·天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著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此處“勝”與“少”對舉。《韓非子·奸劫就君》:“故奸私之臣愈眾,而暴亂之徒愈勝,不亡何待?”“勝”與“眾”互文。以上應當補列。
又,《莊子·列禦寇》:“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韓非子·解老》:“眾人不肯問知聽能,而聖人強以其過敗適(按:通‘謫’)之,則怨。眾人多而聖人寡,寡之不勝眾,數也。”以上“勝”表“超過,勝過”,遠遠早於《辭源》引例。
假在第一義項“不真”下,引《史記·淮陰侯列傳》:“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並說:“舊時官吏代理政事,真除以前稱假。如說假署、假吏、假將軍等。”又列“假王”、“假令”、“假守”、“假吏”詞條,都屬此類。按:釋義應作“暫署,代理”。釋為“不真”,易與“虛偽,假冒”相混,且不合乎以今語釋古語、以淺近釋艱深之原則。應另立一“不真,虛偽”義項。《陶淵明集·命子》其九:“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於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顏氏家訓·勉學》:“假言而奸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皆是其例。
後生收列“後代子孫”、“後輩”、“少年”三個義項。此外,應補14《辭源》釋義補證“學生,弟子”一義。老師、師傅稱“先生”,學生、弟子稱“後生”。《墨子·非儒下》:“夫為弟子後生其師,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後已。”孫詒讓雲:“後生亦弟子也。”《墨子·耕柱》:“耕柱子遺千金於墨子,曰:‘後生不敢死。’”同篇又曰:“後生有反子墨子而反者。”“後生”均指從師之弟子。
治未列醫治義項,亦未收入“治病”詞條,應該補入。此義出現頗早,至今仍用。《莊子·列禦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韓非子·內儲說上》:“衛嗣君之時,有胥靡逃之魏,因為襄王之後治病。”人物第二義項注作:“泛指有才德名望的人。”符定一《聯綿詞典》一冊雲:“引申之,無德者亦可謂之人物。”《東觀漢記·第五倫傳》:“倫免官歸田裏,不交通人物。”桓譚《新論·祛蔽》(嚴可均輯):“夫古昔平和之世,人物蒙美盛而生,皆堅強老壽,鹹百年左右乃死,死時或如臥出者,猶果物穀實久者則自墮矣。”以上“人物”指人們(多數)。
五福引《尚書·洪範》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此為一說。桓譚《新論·辯惑》(嚴可均輯):“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此又一說。《莊子·天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可見“多子多福”之說由來久矣。
不幾注:“不可希望。幾,庶幾。”此注不確,“幾”與“庶幾”一詞無涉,乃“冀”之通假。《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麵,是得艾焉。”《釋文》:“幾,音冀。”《史記·呂不韋列傳》:“則子無幾得與長子。”《索隱》:“幾,猶望也。”《韓非子·奸劫弑臣》:“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勞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幾矣。”陳奇猷《集釋》:“幾、冀通,下同。”以上並“幾”通作“冀”之例。
15詞典商榷亦有用“不冀”的。《商君書·農耕》:“我不以貨事上而求遷者,則如以狸餌鼠爾,必不冀矣。”“庶”、“幾”同表將近,可以組成並列結構。《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史記·淮陰侯列傳讚》:“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以上“庶幾”與“不幾”之“幾”(通“冀”)互不相關。有時,“不幾”亦表不接近,“幾”同於近。《左傳·襄二十八年》:“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此處“不幾”不解“沒有希望”,當別立一義項。
受用列舉兩個義項:一、“接受財貨以供官府開支”,引《周禮·天官·大府》;二、“好處,利益”,引《朱子語類》卷九。按:此外,有時還表收納任用歸降的人。《三國誌·蜀書·卻正傳》:“泰始八年詔曰:‘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及見受用,盡心幹事,有治理之績。其以正為巴西太守!’”人定注:“夜深安息之時。”引例有二。《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玉台新詠·卷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淹淹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按:《後漢書集解》:“《通鑒》胡注:日入而群動息,故中夜謂之人定。惠棟曰:杜預雲,人定者亥也。”胡注以“人定”為中夜,時限未定,《辭源》注文蓋用此說。社預解為亥時(夜九時至十一時)甚當。現在河北民間猶有“人定亥時”、“半夜子時”之語。
向風“向”謂仰事歸服,通作“鄉”、“嚮”。“鄉往”(《史記·孔子世家讚》)、“向服”(《越絕有·吳內傳》)、“向慕”(《三國誌·魏書·陳留王奐傳》)連用,“向”並表佩服、仰慕。“向化”(《後漢書·班超傳》)、“鄉方”(《禮記·樂記》)、“歸鄉”(《詩經·商頌·長發》鄭16《辭源》釋義補證《箋》),“向”並表歸服、依順。“風”有教化、聲教義。《尚書·說命下》:“鹹仰朕德,時乃風。”孔《傳》:“風,教也。”《戰國策·秦策一》:“山東之國,從風而服。”“向風”(或“鄉風”、“嚮風”)往往用於稱頌明君善政,謂其教化所及,天下歸心,應當注為仰慕歸服教化。《管子·版法》:“兼愛無遺,是謂君心,必先順教,萬民鄉風。”賈誼《過秦論·中》:“秦並海內,兼諸侯,南麵稱帝,天下之士,斐然向風。”《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於斯之時,天下大說,鄉風而聽,隨流而化。”《鹽鐵論·非鞅》“諸侯斂祍,西麵而向風。”以上均是,似無疑義。《辭源》於“向風”下,引南朝梁陸佐公(倕)《石闕銘》:“乃正六樂,治五禮,改章程,創法律;置博士之職,而著錄之生若雲;開集雅之館,而款關之學如市,興建庫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無文之典鹹秩。於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注:“聞風仰慕。”不如注為仰慕教化,因為“聞風”通常表示聽到風聲(如“聞風喪膽”、“聞風而動”等),顯然於此不協。於“嚮風”下,引司馬相如《上林賦》,注:“依順,敬慕之意。”注文隻釋“嚮”義,未及“風”義,應作補正。於“鄉風”下,引《管子·版法》《史記·留侯世家》,注:“歸化。”注文如按古代詞語同義互訓理解,似無不妥;如按以今語釋古語理解,“歸化”謂歸順(參看《辭源》二冊),僅相當於“向”義,亦不相應。同一詞而有三種注文,互有參差,恐係數人分別注釋、失於協調所致。
委積注:“積聚,儲備。”引《周禮·地宮·遺人》注:“少曰委,多曰積。”“積”下注:“多。”亦引此例。此蓋誤解。鄭注猶謂少儲曰委,多儲曰積。
說明:本文刊於《語文研究》1992年2期。
17詞典商榷《辭源》引例考證《辭源》(1979年修訂版)不同於一般詞典、字典,重在溯求本源,因此,引用例句應選取最早或者接近最早的典籍。如有演變,還須探其原委,說明來龍去脈。但據平時翻檢所及,《辭源》在這些方麵,時有硫失,在此列舉若幹,略加考證,以供參酌。
事情注:“事實。”引《戰國策·秦策二》《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此已在《韓非子》中出現。《存韓》篇:“臣恐陛下淫非之辨而聽其盜心,因不詳察事情。”《說難》篇:“所說出於厚利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不幾注:“不可希望。幾,庶幾。”引《漢書·鄒陽傳》。早於此者,《韓非子》中多用之。《五蠧》篇:“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奸劫拭臣》篇:“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勞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幾矣。”按:“不幾”之“幾”,通假為“冀”(根據《說文解字》段注,本字為“覬”),與副詞表接近之“幾”無涉。古籍中亦有用“不冀”者。《商君書·農耕》:“我不以貨事上而求遷者,則如以狸餌鼠爾,必不冀矣。”布衣注:“庶人之服。”引《戰國策·趙策二》例,未及《莊子》《荀18《辭源》引例考證子》《韓非子》等。《莊子·讓王》:“魏牟,萬乘之公子也,其隱岩穴也,難為於布衣之士。”《荀子·富國》:“布衣履之士誠是,則雖在窮閻漏屋,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以國載之,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韓非子·奸劫弑臣》:“適當明王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處;處位治國,則有尊主廣地之實:此之謂足貴之臣。”又注:“也作為平民的代稱。”引《呂氏春秋·行論》《史記·李斯列傳》。此在《荀子》《韓非子》中已用。《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夫以布衣之資,欲以離人主之堅白、所愛,是以解左髀說右髀者,是身必死而說不行者也。”乘隙《辭源》收“乘間”,注:“趁空,鑽空子。”引《漢書·趙充國傳》。收“乘虛”,注:“趁空虛無備。”引《三國誌·魏書·袁紹傳》。收“乘隙”,注:“趁空。得間。”引《文苑英華》卷一七載隋李德林《從駕還京》詩。此表得間。有更早者,見於《左傳·襄公九年》:“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使伯氏司裏積土塗以備火之乘隙而入也。”此表趁空。後世又有“乘虛而入”。
強奸注:“以暴力逼奸婦女。”引《漢書·王子侯表》。有更早者,見於《墨子·號令》:“諸以眾彊淩弱少,及彊姧人婦女,以歡嘩者,皆斬。”“彊”即“強”,“姧”即“奸”。
揮手注:“揮指彈琴。”引《南史·戴顒傳》。此已見於嵇康《琴賦並序》:“伯牙揮手,鍾期聽聲。”其實,“揮”亦表彈琴。《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令田連、成竅共琴,人撫一弦而揮,則音必敗曲不遂矣。”陸機《前緩聲歌》:“太容揮高弦,洪崖發清歌。”《宋書·範曄傳》:“吾於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19詞典商榷振纓注:“猶彈冠,謂出仕。”引《藝文類聚》卷三八載南朝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早於此者,陸機《祖道畢雍孫劉邊仲潘正叔詩》:“執笏崇賢內,振纓層城阿。”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君清蹈衡門,則令聞孔昭,振纓公朝,則德音允集。”分別注:“離別。”引《宋書·南郡王義宣傳》。應及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三:“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音旨注:“謂言談意旨。”引《世說新語·賞譽》。應及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四友之人,親受音旨。”勝負《辭源》未列此條,而於“負”下注:“敗。”引《史記·陳丞相世家》。此已見於《韓非子》中。《內儲說上》篇:“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說林上》篇:“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當家注:“主持家業。”引《史記·秦始皇本紀》。此已見於《韓非子·六反》:“夫當家之愛子,財貨足用,財貨足用則輕用,輕用則侈泰。”耳目注:“刺探消息的人。”引《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此已見於《韓非子·備內》:“大臣比周,蔽上為一,陰相善而陽相惡,以示無私,相為耳目,以候王隙。”又,《六韜·龍韜》:“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觀變,覽四方之事、軍中之情。”春秋注:“謂年齡。”引《戰國策·秦策五》《史記·李斯列傳》。應及《莊子·至樂》:“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成玄英注:“春秋,猶年紀也。”同篇:“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麵樂,不能過也。”貪汙注:“本指貪得而卑下。”引《韓非子·奸劫弑臣》。此已見20《辭源》引例考證於《莊子·秋水》:“事焉而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汙。”智故注:“巧飾,巧詐。”引《淮南子·原道》《三國誌·蜀書·郤正傳》。此已見於《韓非子》中。《解老》篇:“諸夫飾智故以至於傷國者,其私家必富,故曰‘資財有餘’。”《八經》篇:“眾諫以效智故,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眾之諫也,敗,君之取也。”“智”與“故”又常並舉。《莊子·刻意》:“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管子·心術上》:“恬愉無為,去智與故。”知交注:“相知之交。”引《呂氏春秋·節喪》《史記·汲黯鄭當時列傳》。此已見於《韓非子·解老》:“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也,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外之分也。”雌雄注:“喻勝負、高下。”引《史記·項羽本紀》。早於此者,《荀子·議兵》:“故兵大齊則製天下,小齊則製鄰敵;若夫招近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矣。”《淮南子·氾論》:“一世之間,而文武代為雌雄。”漢·東方朔《答客難》:“並為十二國,未有雌雄。”稱道注:“陳說,宣揚。”引《韓非子·說疑》(“稱道往古”)、《新唐書·杜審言傳》(“高自稱道”)。以上均表宣揚。表陳說者,例如,桓譚《新論·言體》(清·嚴可均輯):“王翁好卜筮,信時日,而篤於鬼神,多作廟兆,潔齋祭祀,犧牲肴膳之費,吏卒辨治之苦,不可稱道。”《莊子·天下》:“《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此蓋“稱道”一詞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