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 公務員招錄考試入門四校樣成品尺寸: 185mm×260mm版芯:141×214(mm)38字×38行B02J
公務員招錄考試入門
公務員招錄考試入門
出版社南大序號
校次校份數
錄入文件名
組版陳總頁碼
圖片圖數
校對版式
送校日期
聯係電話85992128
您對稿件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請直接與生產責任人孫誌洋聯係(13813855199)。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公務員招錄考試入門 \/ 單國友, 單璐編著.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12
“企業新聞與傳播”係列教材 \/ 王勇, 丁柏銓主編
ISBN 9787305217333
Ⅰ. ①公…Ⅱ. ①單… ②單…Ⅲ. ①公務員-招聘
-考試-中國-自學參考資料Ⅳ. ①D630.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048408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公務員招錄考試入門
編著單國友單璐
責任編輯張倩倩刁曉靜編輯熱線02583592123
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印刷常州市武進第三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787×10921\/16印張 20字數 450千
版次2018年12月第1版2018年12月第2次印刷
ISBN 9787305217333
定價50.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務號:njuyuexue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企業新聞與傳播”係列教材
顧問
顧問(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小錫原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現任三江學院副校長兼黨委宣傳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王強華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一文責任編輯
雙傳學原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現任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總編輯,新華傳媒集團董事長,博士,博士生導師
叢懋林原江蘇省教工委副書記,現任三江學院黨委書記、副理事長
朱銘佐原新華日報社副總編輯、揚子晚報社總編輯,現任江蘇省新聞工作者協會顧問,三江學院特聘教授
吳中江原南京工程學院副院長,現任三江學院常務副校長、黨委委員,二級教授
周斌原江蘇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現任江蘇鳳凰傳媒出版集團總經理,博士
周世康原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現任江蘇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名譽主席、三江學院特聘教授
笪佐領原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現任三江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
編委會主任王勇
副主任丁柏銓石堅彭耀春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和根丁柏銓王勇石堅江飛劉永昶
畢春富李揚沈義貞吳兵吳朝軍肖學亮
周必勇周安華周光毅周洋郭之文趙文薈
趙磊徐壽泉高順清梁波彭亞平彭耀春
韓懷軍靖鳴雷默蔡海軍魏超
主編王勇丁柏銓
公務員招錄考試入門
關於“企業新聞與傳播”的性質、內涵及其專業方向設置的基本構想(代序)
關於“企業新聞與傳播”的性質、內涵及其專業方向設置的基本構想(代序)
該文係201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項目批準號:2011SJD860003)的研究成果之一,刊載於《新聞愛好者》2017年12期,原標題為《“企業新聞與傳播”的特性及其專業方向設置的構想》,有刪改.
王勇
“企業新聞與傳播”是一個帶引號的、正在構建中的新專業或專業方向。作為新聞學、傳播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或專業方向,在如今高等教育“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時代語境之下
2014年2月26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指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2014年2月,教育部袁貴仁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透露,教育部將啟動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試點;2014年5月,教育部再次提出2009年升格本科的新建本科的600所高校將轉為應用型大學.
,具有重要的理論探索意義和現實價值。
在當今中國,對於新聞宣傳人才的需求和培養,其實有顯性和隱性兩大部分。一是專業新聞機構,如電視台、電台、報紙、雜誌、網絡新媒體等;二是非專業新聞機構,如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而第二大部分,也即“非專業新聞機構”,卻往往被高校新聞學、傳播學專業有意或無意地忽略、忽視甚至是漠視。這是一個相對隱蔽的存在,它存在於半明半暗之中,或棲身於理論和實踐的夾縫之間,而其社會需求卻並不因此而有絲毫的減損或削弱。
專業新聞機構和非專業新聞機構,這是兩個看似界線分明而清晰,實際上卻有些混沌和模糊的界定或命名。而另一個與非專業新聞機構相關或作為其子集的命名“企業新聞與傳播”
王勇:《“企業新聞”的性質、內涵及其專業方向設置的基本構想》(研究報告),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項目批準號:2011SJD860003).,在名稱或概念上更是顯得有些遊離和不確定,極易被判定或視作學術上的一個“偽命題”。如果不進行必要的、現實性的和學理性的思辨和界定,那麼“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設置的全部構建和想象隻能是“沙地建塔”。
一、 專業新聞機構與非專業新聞機構的界定以及“企業新聞與傳播”概念的提出
關於專業新聞機構與非專業新聞機構的界定,這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第一個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報紙、電視、廣播、雜誌以及各種新聞通訊社等構成了傳統專業新聞機構的主要方陣;而重要新聞性網站,也在近年來得到認同,成為新的傳統意義上的“專業新聞機構”。從僅有新聞轉載和轉播的權力、沒有新聞發布權,到有關主管部門給部分網站發放記者證,即是其間的重大政策利好和變化。而在事實上,傳統的報刊、雜誌、電視台等也與新媒體相結合,成為事實上的新聞網站的主辦者,構成了所謂“全媒體”的新聞格局。這具有了風向標的意義,標誌著專業新聞機構具有吐故納新功能,曾被漠視或排除在外的新成員得以加盟。如此,報紙、電視、廣播、雜誌、網絡以及各大通訊社等專業新聞機構的全新方陣得以重構或重組。
而所謂非專業新聞機構,從中國式的分類來說,則主要是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各類不同性質的企業。這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從常識上來說,除了“專業的新聞機構”,餘下都是“非專業新聞機構”,或幹脆就是“非新聞機構”。本來,它們就是某種性質的社會機構而已,為什麼一定要把它們與“新聞”扯上邊呢?那就是這些機構不僅與“新聞”或者“專業新聞機構”發生著不同程度的、各種各樣的關聯,它們有著新聞宣傳和傳播的各種需求。而且它們自身往往也具有新聞宣傳、傳播的相關功能及其設置,甚至被賦予相應的新聞宣傳責任。它們不僅一般都有自己的新聞宣傳或企劃部門,有的還有報紙、雜誌、電視台、電台等;至於各種網絡傳播平台(如網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更是成為一種基本或標準配置,哪怕它僅是一個我們常說的“小微企業”。
然而,這裏有幾個頗具“中國特色”的情況需要說明。一是上述專業新聞機構幾乎都曾經是“事業單位”建製中的一元;如今,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又通過各種改製,成為了所謂企業,準確點說是文化企業或文化產業。而其間的絕大多數媒體在往日曾經特別彰顯的政治性和事業性的特質或功能,並未因此發生改變、位移;所不同是,它們的市場性或經營性的功能得以進一步強化。這是中國的特例。二是在一部分“非專業新聞機構”中,它們往往擁有專業的新聞機構的設置。如各級黨政機關,他們本身即直接或間接擁有報紙、雜誌、電視台、電台、網站等宣傳“喉舌”,用以傳達自己的主流價值觀、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各種主流聲音。國務院下設的各個行政主管部門,幾乎都擁有自己的報紙、刊物等,甚至還有自己的電視台。如財政部有《中國財經報》、文化部有《中國文化報》,教育部除了擁有《中國教育報》等外,還有中國教育電視台。不僅是最高黨政部門如此,各級黨政部門也均是如此,如省、市、縣等往往辦有報紙、電視台、電台、雜誌等。這些,其實已經納入專業新聞媒體的序列。這同樣是中國的特例。
不過,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即使一些“非專業新聞機構”擁有“專業新聞媒體”,但去除了這些“專業媒體”的部分,仍然屬於“非專業新聞機構”。這些相應黨政機關也仍然有“非專業新聞機構”的新聞宣傳及人才的需求。這不隻是宣傳文化等特殊部門,即使一些普通部門,隨著信息社會、政務公開的需要,也有諸如新聞發言人之類的新聞宣傳人才的需求。而在一般並不擁有“專業新聞機構”的事業單位中,對新聞宣傳人才的需求,則比黨政機關顯得更為迫切。近年來,部分重點高校的新聞專業開設了類似於新聞發言人的培訓班並進行相關理論研究,如南京大學新聞學院的政府新聞研究所、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學院的政府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等,即是對這些“非專業新聞機構”內部的新聞宣傳人才需求的某種回應或應對。同樣,那些近年來“轉製”為“企業”的“專業新聞機構”們,自然也與我們所說的“企業新聞與傳播”無關,不能因此納入相應的範疇。
我們所說的“非專業新聞機構”,其實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概念,其中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在其管理目標與功能定位、新聞需求等方麵,均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本文的論述對象主要定位在“非專業新聞機構”中的各類企業,而新的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名字則定名為“企業新聞與傳播”。關於它的命名、定位、性質和內涵,我們將在下文詳加論述。
其實,對新聞宣傳人才有著更大需求量的“非專業新聞機構”,其實主要是各類不同性質的企業。筆者在從事新聞工作時,曾訪問過江蘇春蘭集團,據它當時的新聞中心主任介紹,這個中心現有70多個工作人員,而它的編製竟然是120個,尚未滿編。其實,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相當一部分大型企業均擁有自己的報紙、雜誌、電視台、電台,更不要說更為普及的企業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等。這些企業內部的媒體宣傳平台,由於意識形態以及管理方式方麵的原因,並未被納入大眾傳媒的格局,而是打上了“內部”媒體的烙印。但是,它們對新聞宣傳人才的需求卻是不爭的事實。大型企業如此,中小企業也是如此。即使一些小微企業,仍然有發布新聞以及進行產品宣傳的內在需求。
還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事業單位是中國的特殊產品,經過定位和歸類,它們的相當一部分可以歸為企業,一部分可歸入機關,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屬於純粹的所謂“事業”。這是當前中國事業單位改製的主要現實需要和理論依據。因此,在所謂的“企業”中,又彙入了昔日的部分“事業”單位。這些“企業”,因其市場性和經營性的需求,它們所需求的新聞宣傳人才,固然與專業新聞媒體所需求的新聞人才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類同性,但也具有不同的或者說個性化的需求特性。這個問題無須論辯。
當然,隨著“小政府,大社會”時代的到來,大量的社會組織和機構也將會大量產生。它們不再能按照傳統意義的社會結構的劃分,如機關、事業、企業等,但它們對於新聞宣傳人才的需要,同樣也是不可小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將是“非專業新聞機構”的內涵和外延的重大擴展。而一些以傳媒業務為主的公司,從事著泛化的新聞活動,如廣告等,它雖然具有“準專業新聞機構”的意味,但在本質卻是真正意義上的“非專業新聞機構”。
因此,在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企業的範疇將會不斷擴容,而其對新聞宣傳人才的需求也會相應不斷增加。
對於各種專業或非專業新聞機構來說,這是一個諸侯紛爭,各統一方的時代。如果這樣說有些誇張,那麼,至少它構成了某種“劃江而治”的格局。反正,它絕不是那個隱性的社會或存在,就如《巴黎聖母院》中的那個“奇跡王朝”。而從某種程序上來說,它的疆域,可能比前者更為廣大和遼闊,也因為缺少關注和研究,也顯得更為蠻荒。但確確實實,因為生命體的某種本能和需要(像自然界一樣,一些社會組織也是具有生命的,因其具有不可遏製的生長性和發展本能),它們這些年來一直在野蠻地生長,雖然說不上健康和蓬勃,更談不上理性和建設。這有待於我們的新聞教育界和學術界的介入,這是我們的使命所在——為一片早已存在的疆域和領土進行確認和命名,並從事最為基礎的建設,這是一份“開疆拓土”的事業。
因此,這就是非專業新聞機構的新聞人才培養,特別是“企業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提出的特殊時代大背景。
二、 “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設置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目前,傳統的新聞學、傳播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報紙、雜誌、電視台、電台等專業新聞機構培養新聞人才。近年來,隨著新聞人才培養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新媒體日漸崛起之後,傳統媒體受到巨大衝擊,新聞學專業畢業生進入專業新聞機構工作的通道已經日漸狹窄。即使一些知名院校的新聞學、傳播學專業畢業生,能夠進入專業新聞機構工作的比例也隻有30%左右。因此,高校傳統新聞學、傳播學專業麵臨新的挑戰,其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亟需轉型,對於普通新建本科高校來說則尤為緊迫。
而另據統計,截至2015年5月,全國各類市場主體達到7 264萬個,其中,各類企業的總數為1 959.4萬家。
此數據來源,係國家工商總局2015年5月公布的《全國市場主體發展報告》.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全國數千家專業新聞機構與它比起來,可謂“小巫見大巫”了。在這個以網絡經濟和“眼球”經濟為特征的時代,這些企業需要大量的應用型新聞宣傳人才,其間蘊藏著巨大的社會需求空間。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是,這些年來,關於新聞策劃、炒作、形象經濟、品牌價值的理念也曾得到廣泛的宣傳,並引發了廣泛爭論。有論者認為,“沒有策劃而急於實施,乃盲人瞎馬;隻有策劃而無實施,乃紙上談兵;有策劃而又實施,事半而功倍”
陳火金:《策劃方法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頁.;又有論者如此界定企業的“新聞炒作”,“炒作是一門學問”“得炒作者得‘天下’”“新聞引導世界,炒作引導新聞”,並認為“‘新聞炒作學’是對傳統新聞觀的挑戰”
魏劍美、唐朝華:《商業策劃與新聞炒作》,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363頁.,這裏自然有某些過激之論。但是,整個社會對此的接受度在這些爭議以及現實麵前,已經大為增強。“時代變了,觀念變了,企業管理的思路也正在變。過去,工業時代,人們關心的是產品的功能、價格和質量。在今天,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與知識能非常迅速且較為充分地滿足人們生產與生活的需要。於是,它們使企業之間的產品功能、價格、質量相差無幾。那麼,企業間競爭還靠什麼?……企業形象與代表企業形象的品牌就是當今企業實力的根本標誌。”
[美]肯特·沃泰姆:《形象經濟·序》,劉舜堯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頁.這是“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開設的基礎,也是其社會需求的有力證明。
為此,依據社會及經濟發展對新聞人才的新需要,高等學校的新聞學、傳播學專業,需要進一步明確為“非專業新聞機構”,特別是為廣大企業培養新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定位及戰略性改革目標。對於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體的新建本科院校,也可借助“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或專業方向的確立,構建與傳統高校新聞學、傳播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形成“錯位競爭”的全新格局。
作出如此選擇,還基於以下原因:① 中國社會從意識形態為主體向社會經濟發展為主體的社會發生轉型,經濟建設成為中心任務,這也帶來了“非專業新聞機構”中各類企業對大量新聞與傳播人才需求的擴容增量。② 這種社會轉型也意味著相關新聞學、傳播學專業從主要服務於政治或意識形態的需要,發展為更多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這是中國新聞教育發生“轉型”和“飛躍”一次曆史性契機,具有重大現實意義。③ 高等學校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必須向“應用型”轉型。由此,對於中國新聞學、傳播學來說,也就蘊育了“內在轉型”的需要,它的主體方向是服務於社會經濟,主要方式則是“應用型”。不過,這種轉型仍然是以傳統新聞教育為基地和起點。這是其與傳統新聞教育之間內在關係,“內在轉型”並非“全麵斷裂”,我們對其“革命性”的充分認定是從價值層麵來說的。
然而,我們高等學校的培養新聞人才的現狀是,基本是服務於專業新聞機構的,幾乎沒有一家高校為“非專業新聞機構”(特別是廣大企業)量身定做,培養它們所需的各類新聞人才。而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傳統意義上的專業新聞媒體(報紙、雜誌、電視台、電台等)正在走向衰落,利潤下降,人才流失,所需新聞人才也在大為減少。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在今年的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說:“我們已經看到,現在傳統媒體哀鴻遍野。據了解,北京的紙媒去年幾乎全部虧損,隻有一家賺錢,今年上半年,唯一賺錢的這家媒體收入狂跌46%。而電視媒體也遇到了同樣的挑戰。鳳凰衛視的電視媒體在今年上半睥收入下跌29%。”
劉長樂:《傳統媒體的轉型才剛起步》,在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的講話,2015年8月22日,貴陽.而有136年曆史的《華盛頓郵報》以25億美元轉手,更是敲響了傳統媒體的警鍾。“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因此,高校傳統新聞專業亟需轉型,已是迫在眉睫。雖然,這些高校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相關專業,也正在向“全媒體”人才的方向轉型,但是,與廣大“非專業新聞機構”特別是企業所需的人才數量相比,則完全不在一個能量級別上。
因此,企業新聞人才的培養有著廣闊的前景和利好。它不僅可以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也有利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而對於漸趨衰落的包括新聞學、傳播學等文科專業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拯救,或者一縷新的曙光。
在高等教育向“應用型”轉型的時代大背景之下,高等學校的新聞學、傳播學專業把“企業新聞與傳播”人才培養當作自己的切身要務,不僅正當其時,也是使命和責任所在。
三、 關於“企業新聞與傳播”的性質、內涵以及某些特殊屬性的探究和思考
“企業新聞與傳播”不僅是呼應社會及經濟發展需要,也是適應新聞專業發展趨勢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它既要遵循新聞的一般規律,又具有企業新聞的特殊性質。它與新聞學和傳播學均有密切關聯。或者說,它既是一個新聞學的概念,也是一個傳播學的概念。
在最初的《“企業新聞”的性質、內涵以及相關專業方向設置的基本構想》(研究報告)中,我們的提法是“企業新聞”。2015年6月,我校召開了一個新聞應用型人才培養及品牌專業建設的研討會,在這個會上重點討論了“企業新聞”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複旦大學的童兵教授、武漢大學的羅以澄教授、南京大學的丁柏銓教授等均出席了會議。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認為,“企業新聞”應該把“傳播”加進去,這樣,不僅更貼近企業的實際,在學理上也才能說通。這個建議應該說非常中肯,也有學術上的某種高度。經反複討論,在“企業新聞”、“企業傳播”、“企業新聞傳播”、“企業新聞與傳播”等名字之間,幾經斟酌和反複,最終把這個專業方向定名為:“企業新聞與傳播”。
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何謂“企業”?從性質上來分,企業有跨國公司、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股份製企業等;從規模上來講,又有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等等。除此之外,一些轉型後的事業單位,也包括在此列。一些傳統的事業性單位,在轉型之後,需要自我經營、自我宣傳、自我營銷,因而具備了企業性、市場性和經營性。作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民辦高校、中學、小學、幼兒園,以及企業化和市場化的醫院、文化出版機構以及科研院所等傳統“事業單位”,均在此列。
以上提及的這些需要經營和營銷的企業單位,不僅每日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新聞,同時,還需進行自身的新聞宣傳和營銷。這裏麵,既包括新聞學,又包括了傳播學。因為這種學科交叉的特殊需求,這也是我們把這個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名字定名“企業新聞與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此,有很多值得思考和落實的問題或課題。
1. “企業新聞與傳播”包括“新聞”和“傳播”兩個方麵。“企業新聞”的落點也有兩個:一是媒體關於企業的報道,二是企業自身的對內、對外新聞宣傳報道。後者是主體,即不是媒體記者寫與企業有關的新聞,而是企業的宣傳和新聞工作人員,如何寫作自身所在企業的新聞。說到底,“企業新聞”屬於“非專業新聞機構”的新聞寫作,這是它的重要本質和特征之一。而“企業傳播”的範疇則更為廣泛,這裏包括企業新聞的傳播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傳播需求。
2. “企業新聞”具有高度綜合性的特征,以“經營性”和“市場性”為重要特征的“企業新聞”不僅有經濟新聞、產業新聞,也有科技新聞、文化新聞、社會新聞等。這是必須引起注意的一個問題,不能把企業新聞單純等同於經濟新聞或產業新聞。
3. “企業新聞”還具有多元化的承載和傳播形式。一是專業新聞媒體,包括正在崛起中的“網絡新媒體”;二是企業內的各類媒體,包括企業內部的報紙和雜誌、電視台、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
4. 企業文化是“企業新聞與傳播”的靈魂。企業新聞不僅必須具備內在精神和特色,即必須與自己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相接軌,而且企業新聞也是塑造企業形象和品牌塑造、凝練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利器。而中國這個特殊的語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應該成為企業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5. 企業新聞的寫作與傳播需要高度社會責任感及其思想高度。中國企業的健康和快速發展,關係到中國的未來。這不僅是經濟的未來,也是政治的未來。比如,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存在著各種博奕和競爭,如何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這關係到中國往何處去的大問題?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推動民營企業的發展,是企業新聞與傳播的重要內容。這是“企業新聞與傳播”的“意識形態”。
6. 企業新聞要加強策劃和運作功能。一方麵承載自己的企業文化,一方麵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如江蘇紅豆集團,極其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作用,他們投入巨資對“七夕中國情人節”進行推廣和包裝,這是一種社會責任心的體現。應該說,作為一個被“複活”的傳統節日,現在已經為更多國人所接受;而對企業本身,也起到了很好的形象包裝和宣傳作用。
7. “企業新聞與傳播”的運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境界。因此,一些企業在新聞及傳播方麵的“捉刀者”往往是高層領導。華遠集團原總裁任誌強等地產界人士,他的博客新聞以及各種活動中的發言,成為企業形象、企業精神的最好宣傳方式和傳播載體。
8. 在企業新聞與傳播問題上,我們要克服兩種認識誤區:一、 企業新聞與傳播在客觀上成為自我欣賞和自娛自樂的“內部新聞”,隻滿足於企業內部知道就行。其實,像專業新聞機構一樣,它也具有外部導向性。在互聯網的時代,這一特征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二、 “企業新聞”不是“馬屁新聞”、“吹牛新聞”,更不是“撒謊新聞”。企業新聞和傳播不是為自己的企業當“吹鼓手”,自吹自擂,自我欣賞,它是具有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感的。
9. 在企業新聞和傳播的問題上,我們還要防止三種錯誤傾向:一是把新聞變成了工作總結或領導講話,這是國有企業在新聞宣傳中常出的毛病;二是把新聞變成了產品廣告或企業的品牌廣告,這是民營企業在新聞宣傳中常會出現的偏差;三是把新聞變成簡單的消息類的會議新聞和活動新聞,企業新聞也可以有人物、事件、調查等通訊類的深度新聞,有追蹤,有焦點,有高度。這正是對新聞寫作及傳播水平的真正考量,也是我們設置“企業新聞與傳播”這個專業方向,為廣大企業“對口”培養專業新聞宣傳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所在。
四、 “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設置的可行性及其基本構想
然而,不管“企業新聞與傳播”這個專業方向有多少特殊性,它仍然屬於大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的範疇。它是傳統新聞傳播學基礎上的某種拓展和延伸,並非一般理解上的另起爐灶或推倒重來。應該說,這個專業方向的設置具備現實的基礎和操作上的可能性,無論是師資、課程設置、教材等方麵,均非白手起家。另外,作為一個新的專業方向,它指涉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方麵,“應用型”特征也十分明顯。同時,它應該是高校、媒體與企業的三結合的產物。
當然,作為一個新的專業方向,它並非沒有困難和挑戰。比如說,人才培養方案的製定和落實,相關直接對口的教材編寫,與企業新聞與傳播相關的的師資,企業實習基地的建立等,這都是全新的開拓和探索。
“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的設置,必須重視和思考如下主要環節和重要方麵:
1 專業(或專業方向)設置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形成
這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課題。從具體操作上來說,它是具有可行性的。“企業新聞與傳播”可以先期作為新聞學或傳播學下麵的一個“專業方向”,在高校新聞專業中開課和招生。這是一種探索和嚐試,在逐步積累經驗之後,可以嚐試作為一個新專業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在國家主管部門不斷簡政放權,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的今天,這樣的實驗是具有政策支撐麵的。
而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的形成,則是重中之重。“企業新聞”人才必須具備三大特征:一是“應用型”,必須適合企業的日常工作和新聞宣傳的實戰需要。二是“複合型”,這超出“全媒體”概念,這意味著還需具備新聞才能之外的其他知識和才能。這不僅是因為企業是講求效益的,特別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不可能配置多名企業新聞宣傳人才(大型企業除外),因此“複合型”、“全媒體”、一專多能成為“企業新聞”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高校的培養目標。三是“全媒體”,主要是必須具備“新媒體”的應用能力和水平,這也是針對廣大中小企業說的,一般的中小企業不會投放大量資金主辦廠報、廠刊或電視台。因此,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新媒體”是這些企業的方便、快捷、經濟、理性、實用、有效的選擇。而這三者,與我們現有新聞學或傳播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並無根本矛盾,隻是需要進一步的深化和強化。
2.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重組課程及教材體係
作為一個新的專業方向,“企業新聞與傳播”一方麵需要學習新聞學、傳播學方麵的基本知識,同時,又要適應企業新聞以及企業日常宣傳工作的需要,開設一些新的課程。
在傳統新聞學課程的基礎之上,應構建三大集成課程模塊,即“企業新聞”核心課程模塊、“企業新聞”基礎課程模塊以及“企業新聞”新媒體課程模塊,並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在“企業新聞”核心課程模塊裏,可以建設《企業新聞策劃與寫作教程》《企業報刊編輯實務》《企業電視台的運作和管理》《企業新聞發布與危機公關》等課程及教材。在“企業新聞”基礎課程裏,應構建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所需要的經濟學、法學、策劃學、市場營銷等方麵的課程體係,並形成相關配套教材。在現有開設的新媒體課程模塊裏,增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新聞宣傳人才所需掌握的新媒體技能,具有更完備的實用性操作技能。正如專家所說:“我們通過互聯網探索的並不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而是一個本已存在的世界,那就是萬變不離其宗的人類社會。”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後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2年第二版,第416頁.
這也是大數據的時代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
這些年來,由於企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對於“形象經濟”“品牌意識”的增強,也有大量關於企業新聞的策劃、傳播方麵的書籍出版。但這些隻是滿足於某種實用和一時之需,過於零散,難成體係。從建立一個專業或專業方向來說,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3. 建設一支應用型、複合型的“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的師資隊伍
傳統新聞學、傳播學方麵的師資並不缺少,但適應“企業新聞與傳播”專業方向的老師尚且匱乏。相當一部分新聞學、傳播學方麵的教師,並沒有從事過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或相關研究的經曆;而企業的新聞宣傳從業者中的多數人,又因缺乏新聞理論基礎和教學經驗,而難以適應高校新聞教學的需要。因此,師資隊伍的培養和造就,將會成為繼“教材建設”之後的第二個“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