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文學研究》編委會學術顧問周勳初董健主編徐興無王彬彬副主編苗懷明汪正龍董曉編委(按姓氏筆畫排序)丁帆王彬彬鞏本棟劉俊許結肖錦龍吳俊汪正龍沈衛威張伯偉苗懷明金鑫榮趙憲章胡星亮高小康莫礪鋒徐興無董曉執行編委苗懷明目錄高樓女子:《古詩十九首》與隱/顯詩學…………………………田曉菲撰卞東波譯/1明遺民形象重塑的微觀考察———以薑?為例………………………………………………………………朱澤寶/13黃生論杜詩句法……………………………………………………………………劉重喜/24簡宗梧賦論及其學術史意義………………………………………………………許結/41《本生經》中的夜叉婚戀故事對中土小說的影響…………………………………蔡苡/58《夷堅誌》是如何成書的———論洪邁三族在《夷堅誌》編纂中所參與的角色……大眆秀高撰張真譯/66大滌餘人序本《水滸傳》的分類以及刊刻年代考辨………………………………鄧雷/81通俗文學的作者屬性及其文學意義———以《西遊記》與全真教、內丹道的關係為中心…………………………趙益/89人情小說的藝術升華———從《金瓶梅》到《紅樓夢》……………………………………顧海石鍾揚/116《萬年清》小說版本關係及作者問題探討………………………………………王進駒/128啟蒙與浪漫:西風東漸與蘇曼殊的文學創作…………………………金瓊紀德君/140魯迅譯文序跋對日本文獻之“借鑒”……………………………………………陳紅/152現代與傳統之間———巴黎拉丁區與1920年代的中國文人…………………………………楊振/159價值中立的《壹億陸》……………………………………………………………白草/170莫言小說官民對立模式的“病症”研讀…………………………………………姬誌海/179當代社會變遷中的先鋒藝術……………………………………………………周計武/189瑪莎·諾曼《出獄》中對女性的語言暴力………………………………………張金良/202論《漢學主義》的獨立價值及其新建範式………………………………………陳軍/207犆犗犖犜犈犖犜犛WomanintheTower:犖犻狀犲狋犲犲狀犗犾犱犘狅犲犿狊andthePoetiesofUn/concealment…………………………………………………TianXiaofeitransbyBianDongbo/1MicroscopicInvestigationontheRebuildingofImageofAdherentsofMingDynasty—FocusedonJiangCai……………………………………………………ZhuZebao/13HuangShengonDuFusPoems…………………………………………LiuChongxi/24JianZongwusTheoryofFuandItsSignificanceinAcademicHistory………XuJie/41TheInfluenceofYakshaLoveStoryin犘犪犾犻犑犪狋犪犽犪onChineseAncientNovels…………………………………………………………………………………CaiYi/58Howthe犢犻犑犻犪狀犣犺犻Completed—AbouttheRoleofHongMaisThreeClansintheCreationProcessof犢犻犑犻犪狀犣犺犻…………OtsukaHidetakatransbyZhangZhen/66OntheClassificationandPrintTimeofDaDiyurenEdition犜犺犲犠犪狋犲狉犕犪狉犵犻狀………………………………………………………………………………DengLei/81TheIdentityandAttributesofAuthorsofPopularLiteratureandItsCriticalMeanings—FocusontheRelationbetweenthe犑狅狌狉狀犲狔狋狅狋犺犲犠犲狊狋andtheSchoolofQuanzhenandInnerAlchemy…………………………………………………………ZhaoYi/89TheArtSublimationofHumanAffairsNovel—From犜犺犲犌狅犾犱犲狀犔狅狋狌狊to犜犺犲犇狉犲犪犿of犚犲犱犕犪狀狊犻狅狀…………………………………………GuHai&ShiZhongyang/116AStudyontheEditionsandtheIdentityoftheAuthorof犠犪狀犖犻犪狀犙犻狀犵…………………………………………………………………………WangJinju/128EnlightenmentandRomance:TheEastwardSpreadofWesternCultureandSuManshusLiteraryCreations…………………………………………JinQiong&JiDejun/140AStudyonaReferencefromtheJapaneseDocumentstothePrefacesandPostscriptsofLuXunsTranslations………………………………………………ChenHong/152BetweenModernityandTradition:TheLatinQuarterofParisandtheChineseLiteratiinthe1920s………………………………………………………………YangZhen/1592文學研究(第2卷·2)犗狀犲犎狌狀犱狉犲犱犪狀犱犛犻狓狋狔犕犻犾犾犻狅狀:CaughtinaParadoxofValue…………BaiCao/170The“LectureSymptomale”ofOppositionbetweenOfficialandCivilinMoYansNovels………………………………………………………………………………JiZhihai/179AvantGardeArtinContemporarySocialChanges………………………ZhouJiwu/189TheVerbalViolenceagainstWomeninMarshaNormans犌犲狋狋犻狀犵犗狌狋………………………………………………………………………ZhangJinliang/202OntheIndependentValueandItsOriginalCritiqueParadigmof犛犻狀狅犾狅犵犻狊犿……………………………………………………………………………ChenJun/207高樓女子:《古詩十九首》與隱/顯詩學田曉菲撰卞東波譯摘要:本文考察了一組被認為創作於公元2世紀的無名詩歌。雖然文字表麵看似直白明晰,但這些詩歌呈現給讀者變化多端的麵貌,使得我們很難把握究竟是誰在言情,又對誰傾訴了什麼款曲。明清時期的詩評家們對這些詩歌多歧而矛盾的解讀,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那麼這些詩歌是怎樣做到這點的?對中國古典詩歌後來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可能後果?我將在本文中探討這些問題,尤其會留意於詩中模糊的人物角色以及不完整的敘事。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壓抑表演性抒情敘事我在本文中將討論一組通常係年於公元2世紀的佚名詩作《古詩十九首》,因6世紀梁代文學總集《文選》對它們的區劃而得名。①盡管《詩經》和《楚辭》被認為是中國文學的肇始,但《古詩十九首》則常常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真正源頭。②《古詩十九首》雖然文字表麵上直白透徹,不過其角色多變的特質卻考驗著讀者的想象,因為我們很難斷定誰是抒情主人公,又對誰傾訴了什麼款曲。明清時期的評論家們對這組看似簡單的詩歌卻有著多歧且常常抵牾的解讀,更是加深了這一印象。許多跡象似乎指向了潛藏於言語表象之下的敘事完整性,然而正當我們認為已經破譯了其隱含的信息時,其他闡釋的可能性,有時甚至是正好相反的闡釋,卻又浮現了。我們最終會發現,《古詩十九首》這種省略性的姿態(gesture)指向的不是別的,正是其自身的隱性詩學屬性。那麼,這些詩歌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其原因又何在?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後續發展帶來哪些可能的結果?我將在本文中論及這些問題,同時考察這些詩歌文本本身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接受。

作者簡介:田曉菲,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中古文學、比較文學。卞東波,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和海外漢學。本文原發表於《中國中古研究》(犈犪狉犾狔犕犲犱犻犲狏犪犾犆犺犻狀犪)第15卷,2009年,題作“WomanintheTower:‘NineteenOldPoems’andthePoeticsofUn/concealment”。本文為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研究”(12WWC014)成果。

①蕭統:《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3—1350頁。

②不管合理與否,從古至今諸多學者和評論家都持有這個觀點。譬如,王世貞(1526—1590)稱這些詩歌為“千古五言之祖”,見《藝苑卮言》,載丁福保輯《曆代詩話續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78頁。當代學者呂正惠稱這組詩為中國抒情詩的“真正源頭”,見《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大安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頁。

書2文學研究(第2卷·2)《古詩十九首》的隱晦性如前所述,《古詩十九首》這組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這從古代詩論家的評論和現代學者的研究中都可以清晰見到。若一言以蔽之,明代陸時雍(活動於17世紀)有一句令人深思的評論,他說這組詩“謂之風餘,謂之詩母”①。

似乎沒有其他論斷比這一雙重比喻更能貼切地把握住《古詩十九首》的特質與地位了。

“謂之風餘”,將《古詩十九首》比作《詩經》的後裔(這當然符合時間上的順序,因為《詩經》早於《古詩十九首》很多世紀);而“謂之詩母”,修辭上卻似有亂倫之嫌,因為又將《古詩十九首》提升到了《國風》之“配偶”的高度,而後者不言而喻必是“詩父”。這樣一種提升又因為被評為“餘”而有所消減———“餘”可以表示“多餘”、“殘餘”。這褒貶共存的評價正是“女/陰性”(thefeminine)在父權社會文化中地位的準確寫照。值得注意的是,《古詩十九首》的陰性氣質(femininity)被具體化為了“母”性:確實沒有任何形象比母親形象能更好地表示這組詩的位置了:具有權威性,因而令人感到威脅;同時卻又深度邊緣化,所以令人安心。

反諷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起源本身就混沌不清。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6世紀初有很多無名氏五言古詩流傳於世,而這十九首詩就是從那些詩裏麵選出來的,梁昭明太子蕭統將其稱為“古詩十九首”,並將其編入影響深遠的《文選》中。關於《古詩十九首》某些單篇詩歌的係年在學界仍有頗多爭議,但一般都定在東漢時期(雖然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詩歌在東漢時就已經被作為固定文本書寫下來),而且很有可能並非成於一手。

中國文學傳統一向重視“知人論世”,並努力發掘作者的生平資料,令人頗感意外的是,自古至今大部分詩論家和學者都基本上滿足於這組詩處於作者佚名的狀態。②實際上,在《詩經》之後的無名氏詩歌裏,《古詩十九首》可以說是唯一在中國傳統文學話語中享有如此顯赫地位的詩。《詩經》至少還存在著一個所謂的編/作者,也即孔子本人;而且實際上早在漢代,《詩經》中的詩作就已經有了介紹大致的作者身份或寫作背景的小序了,這些小序為後世讀者提供了一個闡釋的基礎,讓讀者可以或是同意或是反對它。與之相反,《古詩十九首》的作者為誰不但基本上從來無人過問,而且它的佚名性(anonymity)被中國古代詩論家當成一種積極的正麵價值。其原因何在?宇文所安認為,隻有在“起源”敘事中佚名性才具有正麵價值,也就是說,佚名性被視為“古”的標誌(早於有確定作者的作品),而這使《古詩十九首》得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奠基性文本。③事實的確如此。但是,在本文中,我想探討的是這個問題的另一方麵,即,《古詩十九首》通常被認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佚名性”①出自《古詩鏡》,隋樹森編著《古詩十九首集釋》(下簡稱《集釋》)引,《古詩集釋等四種》(卷四),世界書局1969年版,第5頁。“風”指《詩經》的第一部分《國風》。

②“知人論世”這個說法來自孟子的論斷,見《孟子注疏》,10b.188,阮元編《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55年版。

雖然早在五、六世紀時就有一些人被認為是“古詩”作者,譬如說西漢的枚乘,但學者並不認同這些署名,考證派學者也沒有拿來大做文章。舊題枚乘的署名出現在南朝陳代由徐陵編撰的詩歌總集《玉台新詠》中。見《玉台新詠箋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7—21頁。劉勰(約460—520)也在《文心雕龍》中提到這種近世之“論”。見詹!《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頁。

③宇文所安(StephenOwen):《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犜犺犲犕犪犽犻狀犵狅犳犈犪狉犾狔犆犾犪狊狊犻犮犪犾犆犺犻狀犲狊犲犘狅犲狋狉狔),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6年版,第40—41頁。

高樓女子:《古詩十九首》與隱/顯詩學3作為構成了《古詩十九首》之普遍性的決定因素,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這種普遍性對於欣賞《古詩十九首》以及理解中國傳統詩學和詩歌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功用同等重要。

佚名性隻是《古詩十九首》多種隱晦特質(darkqualities)中的一項。與佚名性緊密聯係的是籠罩在這組詩歌上的另一層神秘麵紗,即對詩意確定性的抵製。這是另一個令人頗感意外的地方,因為《古詩十九首》以其語言簡單明了著稱。早在南北朝時期,劉勰就已將其語言描述為“直”。①一千多年之後,明人謝榛(1495—1575)稱這些詩歌“不尚難字”,聽起來如“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②還有兩個譬喻性說法特別值得一提,它們都強調了《古詩十九首》意義上的透明性:一是唐代詩僧皎然(生活於8世紀)稱其“義炳”(意義明亮昭著)③;二是陳繹曾(生活於14世紀)說這些詩“澄至清,發至情”。④“澄至清”字麵義為水清澈見底(這裏“至清”顯然還諧音“至情”)。

如火之“炳”與如水之“清”,這兩種表現《古詩十九首》透明性的比喻,似乎表麵上消解了任何闡釋上的不明晰。這些評論針對的是《古詩十九首》文字上的清晰透徹,然而與之形成有趣對比的是,古代和現代批評家們對於單篇詩歌、詩聯以及詩句的解釋卻又極為分歧,往往相互對立。胡應麟(1551—1602)用一段很有悖論精神的話極好地表達了這些詩歌的雙重屬性:“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⑤實際上,雖然這些詩在文字上直白明晰,但如果加以細讀的話,則讓我們好奇是誰在敘述,又向誰傾訴了什麼。省略性的文字似乎是隱秘故事的線索;而正當我們認為自己把握了半隱秘的敘事含義時,另一種闡釋的可能性出現了,打破了其意義的連貫性。

贈禮,阻隔,分離《古詩十九首》其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這些抒情詩意義含混的極好例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毋庸置疑,《古詩十九首》是描繪“流離分散的詩歌”(apoetryofdislocation)⑥,或者用清代批評家沈德潛(1673—1769)的話來說:“十九首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死生、新故之感。”⑦不過,分離的主題也表現在建立跨越時空距離的聯係上。這些溝通和交流的嚐試包括了贈禮與致信;雖有時奏效,但更多時候以失敗告終。一旦不成功,就會像上引詩歌那樣產生斷裂,作為詩歌主題的斷裂奇妙地反映在詩歌意義本身的晦澀難通之中,因為盡管所有人都認同這是一首關於思念的詩,但對於詩歌準確的含義,甚至敘述者是誰,都存在著①《文心雕龍義證》,第193頁。

②見《四溟詩話》,隋樹森引,載《集釋》(卷四),第3頁。

③見《詩式》,隋樹森引,載《集釋》(卷四),第1頁。

④見《詩譜》,隋樹森引,載《集釋》(卷四),第2頁。

⑤見《詩藪》,隋樹森引,載《集釋》(卷四),第4頁。

⑥宇文所安編譯:《中國文學選集:從先秦到1911年》(犃狀犃狀狋犺狅犾狅犵狔狅犳犆犺犻狀犲狊犲犔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犅犲犵犻狀狀犻狀犵狊狋狅1911),紐約:諾頓,1996年版,第250頁。

⑦沈德潛撰,王蓴父箋注:《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版,第117頁。見《集釋》(卷四),第7頁。

文學研究第卷4(2·2)眾多不同的見解。

中國古典詩歌中極少使用代詞也無法區別代詞是單數還是複數我在上文的英譯,。

中出於英語語言的需要而使用了第一人稱代詞我但是這並不能幫助我們確定究竟,“”(I),這裏的我是誰敘述者究竟是女性還是男性雖然采蓮這一意象在後世傳統中經常“”。,?“”與女性聯係在一起但是在上古時期並不存在明顯的性別指向事實上因為這首詩充滿,,。,了楚辭的回響涉江即是楚辭中的篇名所以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離騷中佩戴著香《》(“”《》),《》草的敘述者如果這首詩的敘述者是男性那麼是這名男子自己背井離鄉還是他的摯友。,,離他遠遊了呢?

元代評論家劉履認為是前者客居遠方思親友而不得見雖欲采芳以(1317—1379):“,,為贈而路長莫致徒為憂傷終老而已①清代朱筠看法相同行者欲寄居,,。”(1729—1780):“者②薑任修年進士對這種解讀持有異議采芳遺遠以彼在遠道者亦正還顧舊。”(1721):“,,鄉與我有同心耳③張玉轂同意此看法此懷人之詩前四先就采花欲遺,。”(1721—1780):“。,點出己所思在遠還顧二句則從對麵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歎長途爭論一直持續。‘’,,。”④到世紀比如馬茂元認為這首詩完全出自一位男性旅人⑤而潘嘯龍則認為敘述者是20。,,位采芙蓉的女子這是後世詩歌傳統中常見的形象,。⑥在敘述者的性別身份並不明晰的情況下贈禮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確切關係也蒙上了一,層迷霧有人認為受禮者是敘述者的親友也有人更具體地認為受禮者是其配偶或密友。,。

饒學斌卒於年試圖將古詩十九首解讀為一組相互關聯的政治敘事詩將這組詩的(1841)《》,敘述者解釋為遭謗的大臣並將第首中可能的受禮者描述為同患換言之即指敘述者,6“”,,的同黨他同樣受到誣謗並被貶黜到南方而敘述者自己則被貶黜到北方⑦吳淇約,()。(17世紀則認為詩中描述的是受誣的臣子和被離間的君王即所思之間的關係張庚)(“”)。⑧發展並改進了吳淇的觀點將敘述者塑造成一個臣子在絕望地思念著君主(1685—1760),即在遠道者並發現掉頭歸鄉乃是奢望長路漫浩浩(“”),(“”)。⑨最大的謎團終究還在於詩歌文本自身詩歌結尾兩句雲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吳淇是位具有敏銳洞察力的批評家他讓我們注意第一句詩中的奇怪之處既曰同心,:“‘’矣豈有離居者他總結道從建構一首政治諷寓詩的脈絡來看其中必有小人間之,‘’?”,,“矣然而最後一句的震撼並不亞於前一句因為我們突然意識到這並不隻是暫時的別”。êIR,,,離而且敘述者預見到這將是終身的離居分別時間的長短有著重要意義即便是長達十,。:見選詩補注隋樹森引載集釋卷三第頁①《》,,《》(),3。

集釋卷三第頁②《》(),50。

見古詩十九首繹隋樹森引載集釋卷三第頁③《》,,《》(),40。

見古詩賞析隋樹森引載集釋卷三第頁④《》,,《》(),60。

古詩十九首探索香港文翰出版社年版第頁⑤《》,1969,85。

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年版第—頁對潘氏的觀點近年來又有兩位作者提出⑥《》,1992,140142。,不同意見參見王健王澤群倩誰涉江采芙蓉現代語文年第期,、《》,《》20063。

見月午樓古詩十九首詳解隋樹森引載集釋卷三第—頁⑦《》,,《》(),8283。

見六朝選詩定論隋樹森引載集釋卷三第—頁⑧《》,,《》(),1415。

見古詩十九首解隋樹森引載集釋卷三第—頁⑨《》,,《》(),2829。

見六朝選詩定論隋樹森引載集釋卷三第頁êIR《》,,《》(),15。

高樓女子:《古詩十九首》與隱/顯詩學5年或是二十年的分別,將來都隻會成為悲喜交加的回憶,而重聚的希望,雖然遙遠渺茫,也能照亮內心絕望的陰霾;而終身的分離則完全不同,這種狀態永遠不會成為過去,既構成敘述者的現在也構成其未來,這種時間上的空闊巧妙而隱秘地契合於把敘述者與其思念對象阻隔開來的空間距離。

我們自然會產生和吳淇一樣的疑問: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同心”的兩人分離?連接“同心”和“離居”的“而”字既表示並列關係(“同時又”),又暗示轉折關係(“可是又”),使人們不由自主地會產生以上這個問題,而且明確暗示,分離是由不受這兩個主人公控製的外力因素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同於變心和背叛這樣的內在原因,外力因素好像是用很響亮的耳語講了一個故事,但故事細節卻被壓抑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僅僅是冰山一角,而浸在水下的巨大基底則很難被看到。這首詩的重點就在這裏,因為每個讀者都可以從這個未被敘述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換言之,詩歌隻給了我們一個故事的梗概,所以我們可以自由地將自己的經曆或者想象代入這個故事。故事本身僅以暗示出之,其具體內容仍然模糊,從充滿特殊性與具體性的個體生活的框架中解放出來,於是變成了每個男人或女人的故事。我們無法得到豐富的敘事,因為這正是我們唯一可以充分參與進這首詩歌的方法。

藤蔓的隱喻、異文與受壓製的表達《古詩十九首》呈現了一種特殊的敘事模式:以壓抑進行表達。壓抑被用作一種表達和言說的方式,而並非保持沉默的方式,同時在詩歌敘述內容與詩歌向讀者呈現的未敘述內容之間,持續存在著一種張力。第11首的開頭兩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開頭兩個字就令人暈頭轉向:從哪裏“回車”?是什麼促使詩人改變了心意和方向?詩人在這10個字中使用了4個字———“邁”、“悠悠”、“長”———來強調其返途之遠(當然,也告訴了我們其跋涉至此有多遠):這種不吝筆墨的描寫與其過於精簡的敘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我們對於旅者現在究竟歸向何方、原來又是去往何處一無所知。詩歌剩餘部分都在哀歎人生短暫,結尾卻筆鋒一轉,稱讚“榮名”是唯一獲得不朽的方法。不過,詩歌前半部分表達出的人生無常的感傷觀點,給表麵認可追求現世榮名蒙上了陰影。

與上文所引的《文選》版本相比,初唐類書《藝文類聚》(成書於624年)所載上文的第一句存在著有趣的異文:“驅車遠行役,悠悠涉長道。”①同樣的詩句“驅車遠行役”也出現在阮籍(210—263)《詠懷詩》第39首中,其中“役”具體指兵役。②宋初類書《太平禦覽》采用“驅車”而非“回車”,剩餘的句子則與《文選》版本相同。③當然,在手抄本文化中,幾乎每一個文本都會存在大量異文;然而,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某個字有異文的話,一般來說出現異文的地方總是充滿了語義上的模糊性,而如果詩裏有一個晦澀難懂的句子,那麼往往就會出現一個簡單或明晰的文本異文,來解決所有闡釋中的疑問。

如何理解“回車”一詞確實可為整首詩的解讀定下基調。張庚將其與孔子在陳國三年①歐陽詢纂:《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版,第484頁。

②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04頁。

③李窻等編:《太平禦覽》,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1071頁。

6文學研究(第2卷·2)不得誌而產生“歸歟”之歎聯係在一起;他又進一步將敘事者在仕途上可能遇到的不順與他建立榮名的決心區分開來。①朱筠認為,“這首詩從悟後著筆”,並將“回車”解讀為“看破世事”的表達;他因此將最後一句“榮名以為寶”解讀為敘述者在麵對人生的無常時不情不願、半心半意的妥協。②馬茂元引用《離騷》中“回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兩句強化了這種解釋。③但朱筠有點牽強地將幻滅的意象與最後對“榮名以為寶”的強調盡力彌縫綰合起來,這正顯示了“回”的姿態具有深刻的模糊性。不過,對這個姿態作出確定的解讀既不可能又無必要:它旨在連接起過去與現在,成為溝通文本背後隱秘的故事和文本中可見的時刻之間的橋梁。它指向一個詩人讓我們意識到卻又禁止我們仔細觀察的故事,且從沒有將這一故事清楚地揭示出來。

第8首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為清晰的故事綱要,好像路邊有很多指示牌,但從很多方麵來看,這個故事的內容卻比上麵引用的第11首更加隱晦: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裏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這首詩對於英譯者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因為漢語中沒有時態標識。比如第三句“與君為新婚”,可以理解成過去的行為:“我最近和你成婚了”(Ihaverecentlymarriedyou);或是對未來的預期:“我將成為你的新婦”(Ishallbecomeyournewwife);或是對一種事實的陳述:“與你最近的成婚(就像兔絲附在女蘿上一樣)”(Beingrecentlymarriedtoyou[islikethedodderplantattachingtothecreepingvine]);或是一種假設:“如果我們是新婚夫妻,那麼我們將會……”(IfyouandIbecomenewlyweds,thenweshallbelike...)。選擇哪一個版本,意義很重要,注家對於這首詩的含義也的確有著激烈的爭論:究竟這首詩表達的是對遲婚的不滿,還是對新婚即別離的幽怨。第8句中的“山陂”既可能是女子的娘家與夫家之間的障礙,也可能是女子與新婚未久即踏上旅途的丈夫之間無法逾越的阻礙;同樣,第10行中的“軒車”,既有可能是迎娶她的婚車,也有可能是她丈夫久別歸家的車駕。

詩中出現的植物隱喻,也像詩歌本身一樣充滿了不確定性。“結根”於“泰山阿”的“孤竹”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意象,因為竹往往是叢生的,而非獨生。這個意象可以解讀為女性敘述者與丈夫(或者和娘家)之間的關係,不過接下來的植物比喻實際上顛覆了開頭的詩句,因為竹子雖然易彎,本質卻是非常堅韌的,但是兔絲和女蘿則不像竹子,都是柔軟脆弱的,而且必須依附於其他植物才能生長。“泰山”確實可以為“孤竹”提供保護,但是“女蘿”卻無法成為“兔絲”堅實的依靠。

從堅韌獨生的竹到柔弱蔓延的藤蘿,這個意象的嬗變在詩歌後半部分中更進了一步,詩中的女性敘述者從馨香的“蕙蘭花”中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如果不趁她年輕貌美及時“采”①《集釋》(卷三),第32—33頁。

②《集釋》(卷三),第57頁。

③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第100頁。洪興祖:《楚辭補注》,天工書局1989年版,第16頁。

高樓女子:《古詩十九首》與隱/顯詩學7摘,她的青春美貌也會隨同其他所有植物一起凋謝。下麵描寫蘭花的這一句詩具體表達了她身份的模糊性:“含英揚光輝。”(holdingitsblossomingwithin,readytoshineforth)“含英”指花朵含苞待放,“揚”則表示開放、發揚、舒散。在英譯句中,我把這兩個動作區分為兩個時間階段———現在和將來(加入“readyto”表示將要如何)———以使得譯文讀起來合理與順口,但在漢語原文中,“含英”和“揚光輝”這兩個矛盾的詞組出現在同一行,緊接在一起,並且似乎出現在同一時間段。這種組合製造出來的張力在語言的層次上極好地反映了女子本身的不確定性。她是等待未婚夫從娘家將她迎娶走的未婚女子呢?抑或是新婚過後不久丈夫就離別而去的新娘呢?這兩種解釋從古至今都有人鼎力支持。詩無達詁,也許並不需要一個正解。

可以確知的是,女子是希望能夠及時被“采”的;否則,她預見到自己也會像秋天植物那樣枯萎凋謝。甚至在這裏我們也還是遇到了闡釋學上的難題。蘭蕙是《離騷》中經典的植物意象,因此這兩個意象的背後,還隱藏著另外一種比單純的枯萎凋零更加具有威脅性的解讀可能。《離騷》中關於蘭蕙有這樣的詩句:“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①失去芳澤(即青春和美貌)隻是外部變化,並不影響植物的本質,但是變成“茅”和“蕭艾”則是一種令人不安的變化,表現出與過去的自我本質完全不同的根本性差異。我們在《古詩十九首》其八中已經看到隱喻的遞變,從“竹”到“兔絲”和“女蘿”,再到“蘭蕙”,一種比一種更脆弱(蘭蕙比藤蔓更加脆弱,因為它們有芬芳的花朵,可以損失的東西更多)。這種消極的變化趨勢,使人們並不難更進一步聯想到《離騷》中香草化為蕭艾這樣的本質轉化。

探索第8首中的“亞文本”(subtext)並不是異想天開的解讀,完全可以在文本自身中找到證據。最後兩句詩集中表現了貫穿全詩的模糊性:“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一些注家認為“高節”是指男子(“君”)對女子保持忠誠,但這並不明確。這個表述也可以意味著他在仕途上或者效力社會時一直保持著高尚節操。這裏再次存在著多種的敘事可能性。至於最後一句詩,幾乎所有注家都理解為是女子對現狀心甘情願的接受,也是表達忠貞的誓言。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注家都是男性,將最後一句以疑問口氣出之的詩解讀為女子的忠誠宣言很有一廂情願之嫌。《古詩十九首》並不是拘謹守禮之詩,著名的第二首《青青河畔草》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詩中描繪了一位麗人,在丈夫遠行之時施粉黛而登樓遠望,並從窗戶中伸出纖纖玉手,感歎“空床難獨守”)。關鍵在於,如果不囿於一廂情願和自我滿足的傳統評論,人們可以很容易在最後一聯詩中聽到非常不同的暗示。

在李善(約630—689)《文選》注中,“賤妾亦何為”一作“賤妾擬何為”②。第3個字作“擬”而非“亦”,雖然表麵看來意義相差不大,但“亦”字實際上是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虛詞,加強了“何為”表現出的無助和無奈語氣,而“擬”則似乎使這句話成為一個真正的疑問句,而不僅僅是一個表示強調語氣的反問句。這種被壓抑下去的解讀可能是令人不安的解讀,是通過一個文本異文(“擬”)表達出來的,但這一異文並沒有被《古詩十九首》大多數版本采納。

①《楚辭補注》,第40頁。

②《文選》,第1220頁。

8文學研究(第2卷·2)一床錦被遮蓋本文探討的最後一個例子是第16首詩,在這首詩裏夢境與現實相互交融。相思夢是詩歌敘事的焦點,而如夢般的朦朧籠罩了全詩。我們再一次難以判定說話人的性別。我們再一次隻有一個故事梗概,而其細節不斷困惑著我們。我們也難以破解“錦衾”那句詩的謎團,而這個意象成為這首詩意義被“遮蓋”起來的極好比喻。

凜凜歲雲暮,螻蛄夕鳴悲。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願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亮無晨風翼,焉能淩風飛。

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徙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時值秋日,寒風凜冽,如同《古詩十九首》中諸多愛侶一樣,這對戀人也離別分居。這就是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清楚獲知的現實,餘下的都難以捉摸。困惑從第四句詩開始產生:“遊子寒無衣。”敘述者是男子,在說他自己嗎?還是敘述者是女子,此時正思念離家遠行的戀人呢?

寒冷和禦寒的話題延續到下一聯詩句,其含義是如此模糊,以至於完全阻礙了理解的可能性:“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從純粹的文字角度來看,“同袍”似乎受到前麵詩句中“無衣”的直接興發。這兩個詞語同時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①需要強調的是,《古詩十九首》提到“無衣”和“同袍”並不能算是用典,隻能算是“文本的回響”(textualecho),《古詩十九首》同時代的讀者肯定會聽到這個回響,因為學《詩》構成了古代中國的基本教育。在研究東漢時期出現的《費鳳別碑詩》時,宇文所安觀察到詩裏“充滿了對《詩經》的指稱”,他並沒有將其視為某種“典故”,而是建議將其看成“一個‘習語’(tag),即一個脫離了原始語境、自由浮動的句子,可以被應用於任何適當的情境”。②第16首詩中“無衣”後緊接著就使用“同袍”,當然被視為對“習語”的應用;但與宇文所安所舉《詩經》中的詩句“道路阻且長”不同的是,《無衣》一詩具有非常明確的性別指向:這首詩寫的是軍人之間的友誼,抒情主人公明顯是男性,男性的兄弟情誼(malebonding)通過同衣、同仇得到明證。衣袍的柔軟,表征著友誼的舒心與溫暖,而與象征著暴力與死亡的武器———尖銳冰冷的槍矛形成鮮明的對比。

很多批評家都認為《古詩十九首》其十六的敘述者為女性,“同袍”者為其丈夫,如《文選》“五臣注”解釋“同袍”為“夫婦”。③不過,“同袍”自古至今大多用來指男性之間的關係,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以至於《漢語大詞典》中給出的唯一“夫婦”關係的例句就是這第16首“古詩”。當然妻子借用“同袍”指稱丈夫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在此語境中,對《無衣》的①《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第244頁。

②宇文所安:《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第74頁。

③《六臣注文選》,《四庫全書》本,12a。

高樓女子:《古詩十九首》與隱/顯詩學9文本回響增加了這首“古詩”性別上的模糊,而且這也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麼有些詩論家將這首詩解釋為男性友誼而非男女情愛。①即使采用敘述者為女性的主流解讀,也並不能完全解決圍繞兩句詩出現的闡釋難題。

上聯次句中的動詞“違”也是有疑義的焦點,因其存在多種隱含的意蘊:是僅僅指分離,還是暗指背叛(與“違背、違反”語意相關)?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取決於我們對前一句詩“錦衾遺洛浦”的理解。“遺”字指留下,也可讀如未,指饋贈。“洛浦”呼應有關洛水女神宓妃的傳說,宓妃貌美卻又輕浮,《離騷》中的主人公因此不願與其發生瓜葛。這句詩似乎暗示了一段浪漫情事,但這段情事的真正內涵卻依舊不為人知。難道是女主人公懷疑她的丈夫在旅途中背叛了自己?難道哪位“神女”是他遲遲不歸的原因?還是就簡簡單單地並沒有什麼深意地在說“可憐的丈夫將錦被落在家裏了,行李中沒有足夠的冬衣和禦寒的衾被”呢?或者是怨懟之詞:“他當然會受到寒冷煎熬,因為他將錦被遺留在了洛水之濱!”再或者,如果我們考慮到中國古詩語法的含混以及動詞的多義性,也可以將這句話理解為“在洛浦有人把一床錦衾送給了他”;換言之,她的猜忌可能打斷了她對於丈夫沒有禦寒衣物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