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思維概論劉
細發
編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創造性思維概論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創造性思維概論\/劉細發編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10ISBN978-7-5493-8930-8Ⅰ.①創…劉…Ⅲ.①創造性思維—概論域.淤Ⅳ.①B804.4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86101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華印刷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20.75字數330千字版次2019年10月第1版印次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8930-8定價56.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9-71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前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永恒主題。英國哲學家穆勒說:“現在的一切美好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鄧小平同誌指出:“掌握新技術,要善於學習,更要善於創新。”錢學森說:“我們不能人雲亦雲,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次強調“創新”對中國全麵深化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排斥變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誰就會被曆史淘汰。”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並將“創新”一詞排在首位,圍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各領域的全麵創新,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
2015年5月27日,習近平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誌座談會上指出:“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係和發展模式。”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指出:“要全麵深化科技體製改革,提升創新體係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並強調要“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以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
玉創造性思維概論隨著我國創新型國家體係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麵臨著需要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新挑戰。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係,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能否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檢驗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的標準化引導,“凡問題隻有一個標準答案”的標準化觀念已深入人心。學生的思維方式大多是唯上、唯書、唯權威,而創新、求異、質疑精神卻相對缺乏。一些標準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桎梏。1929年,愛因斯坦對《星期六晚郵報》的記者說:“我相信汽車標準化,我不相信人類標準化。標準化是威脅美國文化的最大危險。”標準化和個人創造力之間,有一種內在而持久的緊張關係。愛因斯坦曾經提出傳統的智慧是許多問題的根源,不太適合解決問題。人們隻有擺脫這種思想的枷鎖,才能有所突破。比爾·蓋茨說過:“每個組織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但是,每個組織,不僅僅是企業,都想要一個核心能力———創新。”本教材分三大板塊,共12章。第1—2章為第一版塊,緒論及創造性思維與思維定式突破;第3—5章為第二板塊,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態和表現方式以及“互聯網+”與大數據思維;第6—12章為第三板塊,創新方法及創新工具部分(主要包括智力激勵法、平行思維工具、檢核提示法、列舉分析法、組合思考法、類比推理法以及TRIZ理論及應用)。本教材一是探索創造性思維過程,解釋創造性思維本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明白“人人都能創新”、“時時都能創新”和“事事都能創新”;二是對現有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方法進行梳理,並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創新創造性思維進行選擇、策劃、創意、設計和解決問題。每一章按照先歸納後演繹的方法,闡述創新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方法的應用。
本教材參考和吸收了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並引用了各行業最具域
前言代表性的創新創造方麵的知識和方法的應用案例。本教材從教育教學實踐出發,圍繞“案例引領、理論呈現、方法展示和思考訓練”四個維度展開。在理論知識安排上,密切聯係當前社會實際,注重基礎理論闡述和一般知識介紹的結合;在創新方法和案例的安排上,注重理論指導性和方法實用性結合,使理論融於實踐,寓教於學,寓學於用。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一種教育手段。”期待本教材介紹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方法,能把讀者身上固有的創新之星火點燃並使之燎原,最大限度地激發讀者的潛在創新能力。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和引用了大量專家學者的文獻和研究資料,除書後“參考文獻”中部分內容外,還參考了其他文獻資料,吸收和引用了其中一些觀點和案例,在此一並感謝!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當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不吝賜教和批評指正。
芋目錄第1章緒論1.困惑與思考0011.1中華民族是創新的民族0011.2困惑與思考0021.3教育創新和創新教育0062.創造及創造力0092.1創造概述0092.2創造的相關概念0122.3創造的相關因素分析0192.4創造力概述026思考與實訓:熟悉和理解創造、創新及其相關概念034第2章創造性思維與思維定式突破1.創造性思維0361.1創造性思維概述0371.2協同創新性思維0442.思維定式及其突破0462.1思維定式概述0472.2突破思維定式058思考與實訓:創造性思維培養與訓練064001創造性思維概論第3章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態1.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0661.1發散思維0661.2收斂思維0732.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2.1正向思維0762.2逆向思維0773.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0803.1橫向思維0803.2縱向思維0854.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0874.1求同思維0874.2求異思維089思考與實訓:創造性思維培養與訓練090第4章創造性思維的表現方式1.形象思維概述0921.1形象思維及其特征0921.2形象思維的分類及作用0932.想象思維0942.1想象思維概述0942.2想象思維的分類及訓練095002目錄3.聯想思維0973.1聯想思維概述0983.2聯想思維的分類及訓練0994.直覺思維1054.1直覺思維概述1054.2直覺思維的產生條件及訓練1085.靈感思維1095.1靈感思維概述1095.2激發靈感思維的方法及其訓練113思考與實訓:創造性思維培養與訓練115第5章“互聯網+”與大數據思維1.“互聯網+”思維1161.1“互聯網+”概述1161.2“互聯網+”思維1202.大數據思維2.1大數據概述1252.2大數據思維128思考與實訓:熟悉“互聯網+”、理解大數據思維與人工智能129第6章智力激勵法1.創新方法1311.1創新方法概述131003創造性思維概論2.頭腦風暴法1352.1頭腦風暴法概述1372.2頭腦風暴法的組織構成及實施程序1403.智力激勵法的派生類型1463.1默寫式智力激勵法1463.2卡片式智力激勵法1483.3函詢智力激勵法150思考與實訓:頭腦風暴創新性方法的實踐151第7章平行思維工具1.平行思維1531.1平行思維概述1531.2平行思維的特點1542.六頂思考帽法1552.1六頂思考帽法概述1552.2六頂思考帽的應用1603.思維導圖1643.1思維導圖概述1643.2思維導圖的繪製與賞析165思考與實訓:平行思維的實踐168004目錄第8章檢核提示法1.創新源於問題1701.1何謂問題1711.2發現問題的方法1711.3解決問題的模式1722.奧斯本檢核表法1772.1奧斯本檢核表法概述1772.2奧斯本檢核表法的應用1813.和田十二法1823.1和田十二法概述1833.2和田十二法的應用186思考與實訓:創新提問方法的實踐187第9章列舉分析法1.列舉分析法概述1891.1什麼是列舉分析法1891.2列舉分析法的作用1902.特性列舉法1902.1特性列舉法概述1912.2特性列舉法的應用1923.希望點列舉法1943.1希望點列舉法概述194005創造性思維概論3.2希望點列舉法的分類與操作流程1954.缺點列舉法1984.1缺點列舉法概述1984.2缺點列舉法的分類及操作流程1995.成對列舉法2035.1成對列舉法概述2035.2成對列舉法操作流程2036.綜合列舉法2056.1綜合列舉法概述2056.2綜合列舉法的操作流程205思考與實訓:創新性方法的實踐206第10章組合思考法1.組合法2081.1組合法概述2091.2組合方法的常見形式2102.組合法的經典方法2132.1形態分析法概述2132.2形態分析法的操作流程2163.組合法的引申方法2173.1信息交合法2183.2主體附加法2213.3分解法222006目錄4.組合靈感的激發2254.1坐標組合法2254.2焦點組合法226思考與實訓:創新性方法的實踐227第11章類比推理法1.類比法2291.1類比法概述2291.2類比法的操作程序2331.3類比法的表現方式2352.綜攝法2472.1綜攝法概述2472.2綜攝法實施步驟2503.基於類比的引申法2523.1移植法2523.2原型啟發法2533.3仿生法254思考與實訓:創新性方法的實踐257第12章TRIZ理論及應用1.TRIZ理論概述2591.1TRIZ理論的由來2591.2TRIZ理論體係261007創造性思維概論2.TRIZ理論專利等級2672.1TRIZ理論專利等級的劃分2672.2TRIZ專利等級劃分的意義2693.技術係統進化S曲線2703.1技術係統進化S曲線2703.2技術係統進化法則2734.最終理想解2774.1理想度和理想係統2774.2最終理想解2785.物理矛盾和技術矛盾2795.1物理矛盾及其解決方法2795.2技術矛盾及其解決原理2855.3物理矛盾和技術矛盾的關係291思考與實訓:熟悉和應用TRIZ理論,啟發創新性思維293附件1創新能力測試———普林斯頓法295附件2協同創新的評價方法與選擇標準300附件340個發明原理詳解305參考文獻312008第1章緒論1.困惑與思考1.1中華民族是創新的民族五千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史表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斷堅持革故鼎新的民族,這是由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決定的。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中華文明的基石,中華文明表現在文學、藝術、教育和科技四個方麵,它們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四座豐碑。
(1)文學創作:中華民族曆來重視文學創作。中華民族是詩歌之鄉,《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等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優秀詩歌作品;魏晉南北朝把韻文和駢文分開,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稱散文,產生了包括經傳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散文瑰寶;小說創作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外篇》和後來的《漢書·藝文誌》均有記錄;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尤其是四大名著震撼世界;中華民族有戲劇創作的漫長曆史,漢有百戲,唐有歌舞,宋有宋雜劇,元有元雜劇,明清時期對各種劇種都廣泛涉獵。所有這一切,都為中華文明增添光彩,都昭示著中華文明既重視道德發展、理性發展,也重視感性體驗、感情抒發。
(2)藝術創作:中華民族曆來崇尚藝術。在原始社會,中華民族就有音樂、舞蹈等藝術,到夏、商、西周時期形成了“宮商角徵羽”五聲,有了正式的禮樂製度。我國在原始社會開始有陶器、岩畫等藝術,從夏、商、西周時期開始有青銅藝術和玉石藝術,這一時期還開始產生書法藝術,並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到漢代時瓷器藝術進入成熟階段。到隋唐時期,中華文明的各種藝術都達到巔峰,001創造性思維概論並一直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獨特、璀璨的明珠。中華文明是追求美、創造美的文明。
(3)尊師重教:中華民族文化曆來以教育為先。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其基礎在於教育。從某種角度看,中華文明的曆史甚至可與教育的曆史畫上等號。
早在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教育,且從黃帝時期起教育就走向了有意識、有目的的狀態。大約在5000年前,中華民族出現了最早的學校———成均、庠、序、校。3500年前,西周集前代之大成,出現了一套較完備的學製係統,設有“官學”和“鄉學”。春秋時期出現了孔子的儒家私學。從西周的官學到孔子的私學已有完整的課程設置,即包括禮、樂、射、禦、書、數的六藝。中華民族在曆代辦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儒學的指導思想:在尊師重教的同時,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注重育人。雖然曆代的學校因類型、名稱不同,對學生和老師也有不同的稱謂,但尊師愛生、教學相長曆來是師生關係的基本準則,這就形成了社會文明大計以教育為本的趨勢。
(4)科學發明:中華民族文化曆來追求科學發明。如:北宋時期沈括的《夢溪筆談》在中國科學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全書內容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等門類共600餘條。
其中200多條屬於科學技術方麵,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的創造精神: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記載了在我國的科技遺產,包括在農業、天文學以及工業技術等方麵所創造的100個世界第一。這凸顯了中國古代在科技發現和發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創新的民族。
1.2困惑與思考困惑一:近代科學技術為何不是起源於中國?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中國有四大發明,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端於中國?為什麼近代自然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者其他國家?法國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認為,中華民族,其曆史的悠久,文化、藝術、智慧、政治、哲學的趣味,無不在其他所有民族之上。據一部分學者的002第1章緒論意見,他們所有的優點甚至可以和歐洲最開明的民族抗爭。
在我國的科技史上,雖然有100個世界第一,但是,發明者很少在科學原理的指導下進行研究,不能廣泛指導人們的實踐。發明的目的通常不是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也不是為人類謀求福祉,而是出於政治的需要,為少數人服務。
我國自古以來隻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者靈機一動。因此,我國的四大發明屬於技術的範疇,而不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
在我國秦朝,指南針被用於阿房宮磁石門,防止外來人帶兵器行刺。人們隻滿足於技術範疇,沒有去研究磁場和磁力線,也不懂得導體切割磁力線的時候會產生電流,更不會推導出麥克斯韋方程;火藥隻是滿足於能夠爆炸和煉製“長生不老丹”給皇帝服務這樣的事實;等等。
根據英國科學博物館的學者傑克·查羅納(JackChalloner)的統計,人類從250萬年前到2008年共產生了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1500年以前有163項發明,中國人有30項,占比18.4%;1500年以後,中國人的發明數量卻明顯減少。
1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傑弗裏·韋斯特(GeoffreyWest)等人發現,在城市生活中,人類的發明創造與人口的關係遵循正5\/4指數縮放規則: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是另一個城市的10倍,那麼,發明創造總量是後者的105\/4,即20多倍。
以此來看,中國對世界發明創新的貢獻與中國的人口規模太不成比例。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瑞士的165倍。按照知識創造的指數縮放法則,中國的發明創造應該是美國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國的42.3倍,瑞士的591倍。但實際情況是,近500年裏,中國在發明創新方麵與美國、英國,甚至與瑞士都相差甚遠。問題出在哪裏?難道是中國人基因有問題嗎?顯然不是!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中國古代的輝煌。
現在我們暫時落後了,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在人類創新發明史上,尤其是公元1500年之前,中國的科學製度與技術水平曾領先於世界,並出現了一大批科學家。但是,由於封建專製下的王朝更迭,君權本能地排斥創新,因003創造性思維概論為創新意味著打破現狀或謀求改變,隱含著對君權合法性的否定,統治者必然要讓人們受到思想上的禁錮。封建社會的體製和製度限製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從明代的特務統治到清代的“文字獄”,都在很大程度上抑製了創新的衝動;作為創造主體的工、商階層地位低下,潛移默化形成了重文輕工的傳統;近代史上國家實行的封閉政策不利於創新思想的發展,人們拒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自我為中心。然而,不進則退。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通過文藝複興、宗教革命和啟蒙運動,使人們從封建專製和神學統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人性得以張揚,社會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為創新、為人類智慧與才能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思想和文化的活力引發了一係列科學創新,直接催生了近代以來屢次世界性的技術革命。到今天,創新已成為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質。
總之,縱觀人類的進步史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生機盎然的發展時期總是充滿人文科學和科學技術的創新,文明與進步總是伴隨著創新而存在。美國《創新爆炸》一書認為“當今世界,一切經濟價值、經濟增長和經濟戰略實力均源於創新”,哪個民族和國家善於創新,哪個民族和國家就會發展、就會強大;反之,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就要落後、挨打。
困惑二:我們的學校為什麼培養不出大批傑出的人才?
要成為創新型國家,我們不缺創新的意誌與熱情,也不缺創新的市場和資金,最缺的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機製和大量具有創造力的人才。
中國高等教育在學規模3600萬,高校在校生2700萬,高校每年錄取大學生700多萬,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全球第一。中國經濟GDP總量是全球第二,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7。不過,相對於巨大的人口規模和潛在的人才規模,以及巨大的經濟總量,無論是在科學技術成就、人文藝術貢獻、還是新產品新品牌新商業模式方麵,創造性人才的數量都顯得很不相稱,不能令人滿意。
缺少創新型人才,教育首先受到詬病。我國科學家錢學森生前提出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他對此自問自答。
他認為,“我們的高校、我們的社會缺乏培養創新人才的機製”。他覺得:“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按照培養科學技術004第1章緒論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一句話,就是我們學校的培育模式有問題,沒有好的培植發明創造型人才的土壤。雖然錢學森當時是針對學術研究而言的,但這個問題可以聯想到教育等其他相關領域。
思考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創造型人才是問題的關鍵。
安邦治國需要政治家,保家衛國需要軍事家,發展科技需要科學家,繁榮經濟需要企業家。實際上,人們需要的是能根據變化莫測的政治、科技、軍事、經濟形勢,做出科學決策的創造型創新型人才。美國英才教育委員會曾尖銳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輩在威脅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曾連續十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陸登庭博士認為:“地球上最稀缺的資源是經過人文教育和創新性培訓的智力資源。當智力資源對社會的發展比其他資源所起的作用重要時,智力資源的稀缺性就會表現得尤為明顯。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培養創造型人才是科學界、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
什麼是創造型人才?一般認為:隻有那些具備優良品質、突出才智、雄偉膽魄、堅強意誌,富有創造意識,具有創造精神,熟悉創造原理,掌握創造方法,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以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勞動去認識世界並改造世界,從而為人類的和平幸福、社會的繁榮和科學的進步做出貢獻的人。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勞動。
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戰略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這意味著創新既是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發展的驅動要素。搶占戰略的製高點,關鍵在人才。創新型社會的核心是創新型人才,關鍵在於創新型人才培養機製。在這個機製中,教育、社會、文化是決定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成長的三重交互因素(如下頁圖所示),必須對其進行深入考察和分析。
思考二: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關係到民族的前途命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005創造性思維概論文化創新特質興趣發現創新技能創新能力創創新人創新意識新創新情感思人才基礎素養創新人格維創新活力教育社會創新氛圍文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成長的三重交互因素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創新的種子源於教育對人的養成,也源於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特質。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創造性的勞動者,培育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1.3教育創新和創新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特別是經曆了曆史上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紛紛調整發展戰略,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後發優勢”,“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
006第1章緒論(1)21世紀高等教育的特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測21世紀高等教育具有的五大特點之一就是創造性。為了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需要,高等院校應建立重視能力培養的教育觀,致力於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2)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意思就是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更重要,思考是點亮智慧的燈。
為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著力培育學生主動獲取和運用知識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需要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發現,每個成功者的內在素質中既有智力因素(認知係統)也有非智力因素(動力係統),有的甚至是非智力因素對其事業成功起了決定作用。
倘若一個人掌握了很多知識,但若沒有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他充其量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而不可能是一個有創造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