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聶素民著江西高校出版社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聶素民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11ISBN978-7-5493-4770-4Ⅰ.①教…Ⅱ.①聶…Ⅲ.①高等學校—教學研究Ⅳ.①G642.0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266128號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華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890mm×1240mm1\/32印張9.125字數200千字版次2016年11月第1版印次2016年11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4770-4定價32.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6-754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目錄CONTENTS緒論\/001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011一、歐美教育思想概述\/011二、歐美教學思想概述\/020三、孔子、墨子、韓愈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031四、當代中國外語教學法\/038第二章教師的教育倫理和教學倫理\/043一、教育倫理\/043二、教育倫理意識\/047三、教師的倫理自覺\/052四、教師的教學倫理\/057第三章英語教學改革探索\/063一、高師英語教育實習改革研究\/063001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尋\/068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教學特色\/077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倫理建構\/087第四章英語專業課堂教學實踐\/097一、《高級英語》教學中的文學審美\/097二、《英語教學法》“從做中學”\/105三、《旅遊英語》教學感悟\/114四、《綜合英語》詞彙課的文化欣賞\/119第五章《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129一、任務型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129二、英語翻轉課堂教學實踐\/140三、英語翻轉課堂的倫理價值取向\/146四、“後方法”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153002目錄第六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實踐\/167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改革新思路\/167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互動模式的探索\/180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新路徑\/191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建設的路徑\/200第七章高校教學中師生的歸因認知\/209一、學生的學習倫理意識\/209二、外語教師的倫理憂慮\/216三、“學評教”評價機製下的師德建設\/223四、構建大學課堂教學互動式平台\/233第八章高校黨建、思政合力育人才\/243一、“兩學一做”創先爭優譜新篇\/243二、真情實意關困助學送溫暖\/251003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三、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學科並舉的新思路\/262四、思政課提升大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的新路徑\/270參考文獻\/281後記\/284004緒論緒論在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視閾下,積極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思想,傳承我國曆史悠久的優秀教育思想,並與現當代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師的倫理責任結合在一起,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書以作者所教授過的課程、所從事過的育人工作為主體內容,展現不忘初心,教書育人前行的足跡。
回顧高校招生模式的變革,從精英化的大學招生到大眾化的大學招生,作者先後在二本和三本院校工作。尤其是在三本院校工作中,深深感到學風問題長期困擾、製約、阻礙學校教學改革及整體發展。
三本與二本院校或重點院校學生的差距。表麵上看,隻是錄取分數的差距,其實在分數差距的背後,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差距。學生從小到大的學習習慣不一樣,取決於他們能分別以不同的高低分數錄取到不同的學校,這是有著直接關聯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塑造人,不良的學習習慣可以妨礙人。多少年來,三本院校為學風問題頭痛,雖然各種治理方式取得一些成效,但也001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是治標難治本的。三本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良好的,有不夠好的。不良的學習習慣占了在校生的大多數。這些大多數學生給學風問題的轉變,帶來了不可低估的麻煩。作為教師,自知心痛就應該付之行動,但是付諸行動的同時,又常常被學生的學習習慣負遷移成懶管、難管、棄管而混教混育的教學心理和行動。長此以往,教與學的負能量就會惡性循環。為此,怎樣教書育人,便成為我們腦際中繞不開的思緒和思考。作者多年從事基層黨、團、學、教工作,對學生思想、心理、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了解比較多。三本院校的學生呈兩極分化,一種是富家子弟,一種是貧寒子弟,這兩種子弟各占1\/3。前者一般是在寵愛過度中成長從而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後者是在家境貧寒中成長則難於建構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為大學的自主學習帶來了不少的困難。由此,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與不良學習習慣的糾正就變得異常的重要和必要。
同樣的思考也來自於很多有倫理責任的大學教師。他們的各種教學改革創新和課堂實踐創新,為的就是全麵治理學風問題,但是,見效也不是很明顯。進而言之,我們必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找到合適的對策。為此,向中外教育名人或教育家尋招,再結合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實際,找到學風的本質問題所在。
學風問題直接影響到高校的轉型和教學改革。對此,無論如何,我們仍然要立足根本來抓教育。就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去激002緒論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像誇美紐斯那樣做合適的教育與成才,像杜威倡導的那樣視教育即生活,像亞裏士多德指出的那樣正確處理教育之根與果的關係即苦與甜的關係,像葉芝說的那樣教育應點燃一把火等等。這些教育的實然與應然,直指教育的廣義性與狹義性。廣義性的教育應然指一切有意識的影響人、培養人的活動,包括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會生活影響的總和。狹義性的教育實然是指專門通過教育機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與可能,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在受教育者積極參與下,對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外語教育的發展。從曆史上來看,外語教育可以追溯到元朝“我國曆史上第一所外語學校,是元朝時期開設的波斯學校”①,為我國外語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礎。1903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規定中學以上各學堂均開設外語課,使外語教育得以普及。②從新中國建立以來劃分外語教育發展階段來看,按時間劃分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1966年;第二階段①王豔萍:《多元社會下的中國外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大家》2012年第8期。
②戴煒棟:《立足國情,科學規劃,推動我國外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外語界》2009年第5期。
003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為1966~1978年;第三階段為1978年至今。從外語教育按發展階段的特征來看,大致也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俄語熱”;第二階段為“文化大革命”時期,外語教育基本上被禁停了;第三階段從恢複發展,到多元發展,再到可持續發展,外語教育取得很大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師資教育水平明顯提升、大綱設計改革完善、教材建設‘一綱多本’、教學方法融會貫通、教學手段多元化、測試手段多樣化等”。①外語教育在本書,主要涉及的是英語教育,而英語教育或英語教學及英語教改關聯較多的是《大學英語》。因為,該門課程爭議比較多、改革比較頻繁、受眾麵亦比較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課堂教改來看,已然實現了從語法翻譯法教學轉向交際法教學。多數英語教師能熟練運用交際法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業績。可是,也有一種現象頻繁出現:英語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下,英語課堂熱鬧的活動多,但有效的學習內容偏少。即使英語課堂有些學習內容,也是碎片化的、淺表層的、缺乏深度的,這就直接導致學習者不能有效地得到學習內容輸入,不能有效地與學習內容交互,不能有效地內化學習內容,這些狀況在新媒體時代下今天的英語課堂尤為明顯可見。由於現有《大①戴煒棟:《我國外語專業教育60年:回顧與展望》,《中國外語》,2009年第5期。
004緒論學英語》教材基本上都開發配套的PPT的課件,有的教師便拿著這些課件走上課堂,不再做個性的備課。顯而易見,這樣的課堂缺少有針對性地備課,缺乏課堂設計,缺乏因材施教和量體裁衣,可能導致課堂上學生睡倒一大片的現象。為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重視課堂設計,重視有效的學習內容回歸課堂的呼聲越來越大。隻有這樣,才能緩解“費時低效”,才能適應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需要,才能適應這個世紀教學改革的需要。
英語是一門厚重的知識學科,又是一種蘊含豐富的文化載體。英語學科是進行人文教育的學科,其人文思想滲透其中。我國要在更廣更深層次上融入國際社會,那麼就要在自己走向世界的同時,容許世界走向中國,就要在一種開放文化心態中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生性、相互依存性。隨著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對外交流的發展,又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許多的就業機會需要英語麵試,許多的工作崗位需要英語能力,隻有具有較強英語能力者才能獲得較理想的工作職位。
長期以來,我們國家把英語當作文學或者大文科來看的。
《大學英語》也是按大文科的思路來辦學,以大文科的思路辦學相當於我們要強製學生學習英語,強製學生用英語學習文學或用英語學習文科,這與人的智力理論是不一致的,與經濟發展形勢不一致,與市場需求不一致,與社會發展不一致,與學生需求不一致。
《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以005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在遵循語言教學和語言習得的客觀規律為前提,還應根據國家和社會對人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應用能力的需求,在幫助學生繼續打好語言基礎的同時,應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和交際能力,應加大應用性聽、說、寫等產出技能的訓練強度和考核比重,為學生真正具有國際交流能力打下厚實的基礎。同時,竭力避免因過於強調某種(某些)技能的培養而偏廢了其他技能。
《大學英語》課程是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程。這門課程始終在教學改革的風口浪尖,從來沒有停息過,一路辛苦,一路爭議。《大學英語》課程被貼上“費時低效”耗時多而收效少的負麵標簽,被認為教學普遍存在著少、慢、差、費的現象。對於“費時低效”,辜向東以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所需要的時間為實證對當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真正所花費的時間計算,反證《大學英語》課程及其教學並非“費時低效”。高校英語學習中,學生實際接觸英語的時間少,因為學生缺乏實際使用英語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了“聾子”和“啞巴”英語。
直麵《大學英語》教學的各種問題,我們英語教師應該做到的,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一是克服英語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滯後教學的發展,改變應試式的教學現象,接觸實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趕上新媒體+時代的步伐,開展大量幕課,大膽發揚傳006緒論統教學的優點,大膽開展教學改革的試驗,推動教學的新發展。
二是我們需要強化英語學習,英語學習需要加強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英語信息,隻有掌握英語才可以獲取這部分信息,因為,高校中,有很多課是用英語開設的,隻有掌握英語才可以聽得懂、學得會。三是加強師資培養,促進師資的發展,以科研帶動教學,提高英語水平。因為,教師的英語語言是學生接觸最多的目標語輸入,教師的英語水平高就可以保證目標語的輸入,教師英語好就是一種模仿的榜樣,給予學生更多的激勵。
高校必須花大力氣提高英語教師的業務水平,使教師們能夠為眾學生提供可以信任和依賴的英語學習樣板,從而觸動、拉動和刺激學生學好英語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心。
為此,教師更應該積極投身科研活動,以科研帶動英語能力的提高,以科研帶動英語水平的提高,以科研帶動教育理論水平的提高,以科研帶動英語教學能力的提高。科研可以強化教師的英語基礎理論,可以促進教師整體性和係列性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可以刺激教師的創新教學的想法並實施,可以反思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保持教學知識學習不斷線,教學興趣保鮮不斷線,反思教學不斷線,創新教學不斷線。隻有這樣,才能擔當起推動知識不斷向前發展的教學重任;隻有這樣,才能適應當前人文科學的飛速發展和教學創新的日新月異,才能跟得上學科發展的步伐。
教師的崇高使命和職責:一是教書,二是育人。教書是指教007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係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發展學生的智能;育人是指老師通過課上課下教學活動和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教師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的一些顯性和隱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教書與育人兩者關係密切,缺一不可,隻有將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來。否則,隻教書不育人,學生將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如果把學生隻當作教育產品的話,那生產出來的產品將會出現不合格產品。相反,如果僅僅強調育人,而忽視了教書的話,學生這個產品中沒有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內涵,這樣的產品可能就是個廢品。由此,教書與育人是不可或缺的統一體,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教師要做知識的傳遞者、道德的引導者、思想的啟迪者、心靈世界的開拓者和情感意誌信念的塑造者。教師作為師者,教書育人要為人師表,要做到教好書和備好課,運用先進的科學思想武裝學生的頭腦,運用優秀文化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站好三尺講台。這些理論上都是對的,也適應於各級各類高校,但是,對於具有特殊性的三本院校來說,光有這些還不夠,還應找到學習與學風問題的關鍵,它們不僅僅是體現在錄取時表麵的分數差異,而且是隱藏在分數背後的學習的良好習慣的差距。在教育戰線,我國已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教育家、教師道德模範、教書育人能手,也不乏教師不道德和教師被虐的事件,像“範跑跑事件”、幼師虐童事件、教師打人事件和教師被打與被殺事件等等。特此,我們008緒論再來書寫教師教學敘事,教師教學的倫理選擇,教書育人曾經追過的夢和當下正在編織的夢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倫理選擇是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倫理思考。倫理思考和倫理選擇模式的核心是教學價值。教學價值是多方麵的,多層麵的,教師要麵對著不同的道德準則或道德價值,就很有可能會發生倫理衝突,而一旦發生了倫理衝突,就需要全麵認識教學倫理衝突中的功利價值,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中的師與生的關係、師與教學環境的關係、師與師的關係,穩妥地解決教學中的倫理衝突,做出最佳的教學倫理選擇。回顧個人30多年的教書育人生涯,深刻感受到教師要盡到倫理責任,那就是求真理、追卓越、講民主,來確保學生學習的自由和教師教學的自由,來給予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權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承擔教學的倫理責任,而國家、地方教育相關部門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擔負起這份倫理責任,則應該給予教師充分的政策支持。
009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古今中外湧現出浩若繁星的教育思想家,推動了世界人類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中國5000年文明,教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孕育出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荀子、韓愈、朱熹、陶行知、蔡元培、葉聖陶等著名教育思想家。外國從古希臘羅馬開始,誕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盧梭、誇美紐斯、羅素、杜威、馬克思、恩格斯、馬卡連柯和蘇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思想家。他們流傳於世的寶貴的教育精神財富,給人類教育工作者思想的啟迪、行動的指南,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
一、歐美教育思想概述教育思想是指人們對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是對教育實踐產生的影響。在歐美教學思想影響下,歐美教育實踐和改革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教育思想對我國幾個不同時期的教育發展影響頗大,而在我們麵對新世紀教育形勢發展的今天,回顧曾經對我國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產生過011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的巨大影響,反思我們教育人即教書育人的曆程,將對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羅素的教育思想柏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20世紀英國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堅持平等和民主的教育原則。
他指出:“我們所應追求的未來的教育製度乃是一種能使每個兒童都獲得最優機會的製度。理想的教育製度必定是民主的”。①他還強調教育的理想,這對於人的發展、教育的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在教育理想的社會裏,人與人的倫理關係,即是個人與公民、個人與社會、教育與社會關係的統一。實際上,就是一句話,個人與教育的問題,也就是個人接受什麼樣的理想教育的問題。為此,他認為,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的品性,其品性則由四個因素構成:活力、勇氣、敏感和智慧。唯有這樣的教育才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品性教育應該把倫理學融入理論知識與實用知識之中,以人為本,以教育改造人性,專門探討教育理想、公正教育和理智教育。羅素的這些教育也被稱之為大教育觀。
羅素的大教育觀體現在他的教育思想與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緊密相連。他思考教育是個人本位還是社會本位的問題時,主張①[英]羅素:《教育論》,靳建國譯,上海:東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4頁。
012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個人本位或個人理想要與社會本位相結合,至少不能淩駕於社會本位之上。在教育問題上,羅素具有全球意識,他強調個性自由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又強調個人應當為人類的共同幸福而奮鬥。
羅素強調教育應從嬰兒抓起。他認為,對待最小的嬰兒也要給予尊重,要將培養嬰兒的愛心與知識結合起來。也就是要加強嬰兒的品性教育,嬰兒形成習慣的速度是很快的,他們養成的每個不好的習慣都將成為以後良好習慣形成的障礙,嬰兒期作為人生的初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當初養成的習慣是好的,日後就可以免除很多的麻煩。養成良好的嬰兒習慣應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關注嬰兒的健康;二是關注嬰兒的品性。
從嬰兒長成小學生後,嬰兒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的此時便轉變成美德。由於到了兒童時期,小孩子們的需要便與他們的恐懼如影隨形。學會戰勝恐懼,則勇氣自然增加了。不能過分遷就小孩,要讓兒童具有寬闊的視野及廣泛而又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使孩子成為宇宙的自由公民。美好的個人習慣培養、個人改善與社會改善必須是並行不悖的。
羅素還強調,我們應該重視對小孩子進行公正教育。我們應當努力把公正灌輸到孩子思想及習慣中去,我們還要盡可能地將兒童的注意力轉移到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上去,才能激發兒童做一個豪爽慷慨有心性向往的人,才能從中獲得幸福和健康的體驗從而形成美德。當然,不僅小孩美德的養成與良好的習慣有013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關係,而且小孩的誠實養成也與良好的習慣養成有關係。如果從小未遭恐嚇長大的孩子,他們必定是誠實的,這並不是由於道德約束之故,而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會想到有別的做法。在判斷小孩子是否誠實時,以持有一定的謹慎態度為宜,因為他們的記憶不夠準確。若要孩子不學說謊,成人對孩子絕對誠實則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對孩子以誠相待,孩子也就會對你很信賴。相反,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欺詐的世界中,他長大後必然會蔑視許多通常被認為是值得尊敬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加強小孩的愛心和同情心教育。關於這點,不是我們大人嘴巴上對著孩子們說的你們必須要富有愛心,而是要行動上給他們幸福自由、和藹可親,你就會發現,他們也是會自然地善待他人的。不良的情境或環境在任何年齡都會產生危害。對孩子們還需要讓虛心、專心、耐心和精確性成為他們良好的品質,也需要從習慣開始養成,更會成為美德。羅素兒童教育思想的啟示:不良的情境或環境在任何年齡都會產生危害。
2.盧梭的教育思想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法國18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盧梭認為,人類最初處於原始的“自然狀態”,他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
這種自然教育的思想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曆014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程,也就是教育既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又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對此進行了一係列的論證,他將教育理解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盧梭在教育思想界最大的貢獻當屬兒童教育,他的一係列精彩的觀點與建議,開啟了兒童教育的新視野。
盧梭的名言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及其協調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①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不同的教育互相衝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②盧梭還強調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協調地發展,強調教育內容應該從現實中學,從有用的知識中來學。他還認為良好的教學即發現教學,就像愛彌兒那樣,學習農業、土壤、物產和種植①[法]盧梭:《愛彌兒》(上),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7頁。
②[法]盧梭:《愛彌兒》(上),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7頁。
015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方法,便親自下到田間地頭,與農民一道農耕而學到的。以此,盧梭來批判歐洲封建社會及其教育製度,闡釋了要培養有著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資產階級新人的教育計劃,實際上探討的是人應該成為什麼人的問題,自然也是發問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在教育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讚成重行求知的方式,他反對教師冗長的講述性的上課方式,讚成教學應該滲透在師生共同的活動之中。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雖然存在著天性至上,把教育視為自然生長等觀點,但是,這在當時,這種思想有著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進步意義,這種教育思想,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
3.杜威的教育思想約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核心內容就是“從做中學”。具體地說,“從做中學”就是從經驗中積累知識、從實際操作中學習。
實踐證明,“從做中學”要比“從聽中學”更好。對此,杜威指出,教學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為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教學活動為主,以課本講解為輔,且教學活動也不限於教室之內。杜威對教學過程中的“從做中學”特別提出了五個步驟:一是要為學生提供真實有興趣的連續性的學習活動;二是在活動情境中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以作為思維的刺激物;三是要準備好資料做必需的觀察;四是學生想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五是以016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應用來檢驗教學想法的意義並且發現這些方法是否有效果。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20世紀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合作教育就是在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目前,世界各國極力倡導合作教育,推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產學合作教育。產學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並與社會勞動實踐相結合的表現,是高等教育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一種教育模式,現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在20世紀之前,西方傳統大學處於封閉狀態,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其教育過程禁錮於校園圍牆之內,與世俗社會聯係不多,不關注社會發展的要求。”①杜威教育思想鼓勵探究與創新。杜威關於探究和創新的思想建立在他對社會變革進行深入思考和對傳統的認識論和教育觀進行批判的基礎上,也為我們認識現代教育的本質提供了新視角。他對學習知識的教育價值,對認知或智能方麵有豐富見識。他的教育思想增進了自由或力量,拓寬了思維。同時,他認為,知識是自我意識教育價值,知識的實踐價值即知識有提升實踐能力的價值;知識運用於實踐才形成思維範式和行為模式的教育價值。
①刁叔鈞:《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合作教育觀淺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6期。
017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4.蘇霍姆林的教育思想瓦西裏·亞力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1918—1970)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集普通教師、校長、教育試驗研究工作者與教育理論專家於一身,他的教育思想被譽為“學生生活的百科全書”。他的教育思想特點是親躬實踐。他根據自己的獨立見解正確的教育理論從事教育工作,堅持從實際出發,不從本本出發。
對於教師而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位好的老師,一方麵會愛護學生並理解學生,另一方麵自己要多讀書。
一方麵,他指出教師要熱愛學生。“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
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關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①教育才能的基礎,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和男女青年。”他強調“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更要挽救“困難生”,還要善於理解學生;並稱理解學生是教師的一種教育境界,①蔡汀:《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4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頁。
018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也是教師自身的一種涵養,表現了教師個人的精神價值。他還為教師應怎樣關注困難學生給出了方法:一是要“寬容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二是“請記住,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就愈需要閱讀。閱讀能教會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如果有充裕的時間,你就讓學生要天天讀書,專心閱讀、深入思考”①。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課外閱讀思想、用智慧點亮教學、用課程文化培養真正的人、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全麵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對“失當”與“適當”的學生教育思想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另一方麵,他認為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麵正是取決於此。”隻有“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江河”②。否則,“教師若不讀書,若沒有在書海中的精神生活,那麼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義了。”他再三勸告教師,“學習(讀書)吧,因為學習是一種福利和幸福”。並且對教師語重深長地說,“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他還認為教師學習時,應“記①蔡汀:《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2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頁。
②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頁。
019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記裏空出幾頁,專門記載自己關於知識的鞏固性的想法。把這些記載加以研究、對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識的鞏固性取決於許多先決的前提和條件。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①。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的要求,可以反映出他的教師專業發展思想。他反複強調讀書學習的作用,加強對教師的個別指導,並重視老師走實踐、讀書和科研結合的道路,培養和提高老師的教育素養,把老師群體建設為具體有共同教育信念、誌同道合的創造性友好群體,有效地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二、歐美教學思想概述教學思想就是教學中係統的、有體係的教學觀念,其中各種教學的想法、看法得以發展、深化,逐步形成一個整體,形成教學的思想體係。各個時期、各個國家不同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政治特色和社會文化特色。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每位教育家的教學思想和每種教學思想流派,無不體現著時代特色。教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除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①雷玲:《教師要學蘇霍姆林斯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45頁。
020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根本因素製約之外,還直接地受到哲學、自然科學、心理學、教學實踐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響。
1.古希臘和古羅馬教學思想古希臘教學思想強調理性與和諧性地設置課程。在教學上,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反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古希臘的教育思想由智者學派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教學思想組成。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的教學思想是他首創的“問答法”又稱“產婆術”。這種教學思想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協助學生產生某一概念的過程,是教師做一名“知識的產婆”即把存在於學生內心的知識引導出來,變為學生的實際知識和技能。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教學思想是知識天賦論。
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由天賦而來,並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他認為教師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恢複人的固有知識,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的一種先驗論。
亞裏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的教學思想是學生的全麵發展論。他主張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麵全麵發展,且在不同時期各有所側重。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他重視練習與實踐的作用,他把他老師柏拉圖建立起來的教學理論推進到021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了一個更高的水平。他的自然主義教學觀對西方自然主義教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繼承了蘇格拉底以來的主智主義的傳統,提出的注重實踐的理念,建立了包括自然學科在內的百科全書式的課程體係,提出了注重實踐的良好措施。
古羅馬的教育思想在西方也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其教學特征主要體現在:強調實用性與技術性,強調實踐性與演練性和注重教學思想的係統總結與研究。這三個顯著特點,使得羅馬的教學思想更加接近教學實際。這一時期有兩位傑出的教育家:西塞羅(Cicer,公元前106—前43)的教學思想是教學的相互滲透性。他的教學思想也反映了羅馬與希臘的教學傳統互相滲透。他提出了人文主義性質的課程體係,關注教學應重視實際,強調教學內容要接受三個方麵的知識和訓練:廣博的知識、修辭學方麵的特殊修養及優雅的行為和風度。
昆體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39—95)是在希臘———羅馬文化交融後西方湧現的第一位教學理論家。他在課程論中提出,應該為學生同時安排多種課程。他特別重視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同時,他也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紮實的業務基礎,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為人師表,教師對學生應該嚴中有愛。
他對於教學工作有較深入的研究,他特別提出了許多卓越的見解。以至於一千五百年後,誇美紐斯從昆體良那裏受到啟發,寫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名著《大教學論》。他為文藝複興以來西方教學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022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2.文藝複興時期的教學思想在古羅馬後文藝複興之前,還有中世紀的教育思想。這個時期的教學思想重視教育的二重性即重視教學中情感與理智的結合和重視啟發式教學。其中傑出的代表有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教學思想的特點是提倡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尊重兒童人格和個性及興趣,注重教學中思想情感的陶冶。他重視人文學科教學,重視教師的作用,重視環境陶冶作用,重視培養人的道德精神、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獨創性,重視師生的友誼。
伊拉斯謨(DesideriusErasmus,1467—1536)是荷蘭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論培養人的目標和人的發展因素、論知識與課程、論學習中強調學習態度要勤奮刻苦、學習方法應該是理解、記憶和練習、學習應該尊重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論語言教學方法提倡應大量閱讀優秀作品,主張師生友愛。
拉伯雷(RrancoisRabelais,1483—1553)是文藝複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他重視人格教學、重視廣泛的智育和注重實物教學和談話法等的唯實主義精神,它對法國教育家蒙田和盧梭等人的影響頗大。
蒙田(MichelEyquemdeMontaigne,1533—1592)是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他以培養“完整的人”為教育和教學目的。他提倡學023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習的獨立性、徹底性,重視學習直接經驗,反對呆讀死記,反對純書本教學,主張個別化教學和注重教師的作用與素質。他的教學思想是唯實主義的,對洛克和盧梭的教學思想影響較深,對現代教學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西方近代教學思想西方近代是多元化的教學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教學過程的心理學性,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和啟發性等。這一時期代表性的教育家有17世紀的捷克的誇美紐斯(ComeniusJohannAmos,1592—1670)構建了以感覺主義、泛智主義、自然原則為基礎的控教學理論體係。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的問世是近代第一本體係完整的教育學。其次是約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的“白板說”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18世紀的兒童發展的初建,這一時期有盧梭的《愛彌爾》高舉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幟,倡導自然主義的教育。19世紀前期德國的國民教育走在歐洲的前列,在實驗和理論上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一時期有約翰·弗裏德裏希·赫爾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弗裏德裏希·威廉·奧古斯特·福祿倍爾(FriedrichWilhelmAugustFr·bel,1782—1852)、阿道爾夫·第斯多惠(FriedrichAdolfWilhelmDiesterweg,1790—1866)三大教育家。其中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概括了傳統教學論的基本特征,福祿倍爾探索了一條世界統一性的道路,第斯多惠主張“全人教育”,024第一章中外教育漫談並被稱為教師的教師。
這一時期的教學流派主要分為,感覺主義教學思想、泛智主義教學思想、形式訓練主義教學思想、自然主義教學思想、主知主義教學思想、功利主義教學思想、實證主義教學思想。實證主義教學思想的代表可推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他既追隨奧古斯特·孔德(ComteAuguste,1798—1857)的實證論,又將培根的科學研究方法直接用於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實驗法、觀察法和歸納法的作用。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的教學思想是把心智、人格、品德培養作為教學的目標。他重視人的發展因素如天性與知識、天性與習慣,重視學習方法與治學方法如學習的獨立性、強調觀察、實驗和歸納法對治學的作用、重視閱讀的功能和方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重視大學教育等等。這些重視源自於他的人性論:人是人的上帝,知識觀:知識就是力量;他的認識論:經驗與理性的結合;他的方法論:科學歸納法。他的科學歸納法為近代科學方法奠定了基礎。他對歸納法的目的、性質、規則、基本程序等都做了係統研究,這是以往的歸納法所不及的。他的科學歸納法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是通過人工控製自然現象而完成的。培根的經驗主義認識論和科學歸納法,對後世的教學理論如教學過程、學習方法、治學方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教學改革。
揚·阿·誇美紐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一位025教書育人的築夢之路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他的教學思想體係是對經院主義教學的批判,他的教學目的是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他的教學任務關注知識和智能的關係、智育和德育的關係;他創作的《大教學論》是近代資產階級最早的一部自成體係的教育學名著,其課程論特點是擴大學校教學科目的門類、突出自然學科的地位,重視語言工具學習,確定學校的教學計劃,創立圓周式組織教材的方法。他關注以泛智論思想為核心的課程論:把課程分為主要課程、次要課程和第三位的課程;他關注班級教學製度;關注教學方法論的基礎:遵循當時先進的自然觀、根據心理機製提出教學上的學習興趣、注意等問題;他關注教學的認知過程:感知———理解———記憶———應用;他關注教學的直觀性、教與學的便易性、教與學的徹底性、教與學的簡明性與迅捷性、教學的因材施教;他關注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語文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