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Wikipedia. Intellectual proper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lectual_property.

[2] 溫濟聰:《IP劇,沒什麼特別》,《經濟日報》2016年2月21日。

[3] 於帆:《IP是什麼?》,《中國文化報》2015年1月26日。

[4] 張賀:《“IP熱”為何如此流行》,《人民日報》2015年5月21日。

[5] 王春梅:《IP,到底該“愛”還是“批”?》,《中國藝術報》2015年12月18日。

[6] 吳德群:《IP高熱炒風盛行》,《深圳特區報》2016年5月17日。

[7] 百度百科詞條:“IP現象”,https:\/\/baike.baidu.com\/item\/IP現象\/19197066?fr=aladdin。

[8] 韓步偉:《IP時代:從0到1打造超級IP》,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年,前言。

[9] 王世穎:《引爆IP:影視漫文超級IP打造之道》,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第4頁。

[10] 高德:《超級IP:互聯網時代的跨界營銷》,北京:現代出版社,2016年,第4頁。

[11] RET睿意德:《“IP+”的時代來臨深度解讀2017年國內IP與商業發展》,http:\/\/fj.winshang.com\/news604385.html。

[12] 吳聲:《超級IP:互聯網新物種方法論》,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第3頁。

[13] 騰訊遊戲:《今年國內手遊收入274.9億IP平均提升240%轉換率》, https:\/\/games.qq.com\/a\/20141224\/043650.htm,2014年12月24日。

[14] 鄭道森:《IP開發熱網絡文學成重點追捧對象》,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2\/18\/content_552591.htm?div=-1,2014年12月18日。

[15] 胡泳、張月朦:《網紅的興起及走向》,《新聞與寫作》2017年第1期。

[16] 羅振宇:《找到社群經濟時代的匠人精神》,http:\/\/wwv.cyzone.cn\/a\/20140113\/248482.html。

[17] [美]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夏業良、魯煒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第171頁。

[18] [美]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夏業良、魯煒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第171頁。

[19] 吳興明:《人與物居間性展開的幾個維度——簡論設計研究的哲學基礎》,《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5期;邱曉林:《一種“新的科學規劃”是否應當,以及何以可能?——對哈貝馬斯與馬爾庫塞之間的一場“論爭”的思考》,《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

[20] [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尼]何麻溫·卡塔加雅、[印尼]伊萬·塞蒂亞萬:《營銷革命3.0:從產品到顧客,再到人文精神》,畢崇毅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第11頁。

[21] Seth Godin, “Tribes: We Need You to Lead Us”, New York: Protfolio, 2008(10).

[22] [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尼]何麻溫·卡塔加雅、[印尼]伊萬·塞蒂亞萬:《營銷革命3.0:從產品到顧客,再到人文精神》,畢崇毅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第10頁。

[23] 劉玉芹、胡漢輝:《電信產業鏈網狀化與電信市場競爭》,《中國工業經濟》2011年第10期。

[24] 萬興:《網絡融合下數字電視產業的競合形態與企業戰略》,《中國科技論壇》2013年第4期。

[25] Kaluza B., Blecker T., Bischof C.,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Convergence on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Economic Science, Rohtak: Spellbound Publications,1999, pp.22232249.

[26] 參見百度百科詞條:馬東,https:\/\/baike.baidu.com\/item\/馬東\/5392。

[27] 馬東:《〈奇葩說4〉招商達4億:如何做一家內容公司?》,2017年4月1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43537398 05470&wfr=spider&for=pc。

[28] 李黎:《中國是輕公司的沃土》,http:\/\/b2b.toocle.com\/detail4657854.html。

[29] 薛永鋒:《小米靠什麼支撐1000億美金的估值?》,虎嗅網,2017年12月19日。

The 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nternet IP Cultural Industry

WANG Wensong

Abstract: The IP—TREND of Chinese Internet network novels is essentially the market—oriented consumptio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individual creative rights, thus forming a huge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flow scale. It is promoted by the Internet and modern venture capital to develop IP Promoted to a wider business field, and formed Chinas Internet IP—based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 China Internet; IP; IP—Based Cultural Industry; Perceptual ManufacturingAI真人秀的多重資本價值的

博弈與諧振

作者簡介劉彬彬,女,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文化與傳播等。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陳昶潔,男,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學、傳播學。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劉彬彬陳昶潔摘要隨著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產業的發展及技術的普及革新,我國熒屏和網絡上興起了一類圍繞AI技術及其產物展開的真人秀節目。這類節目的製播不僅受到文化和科技等部門的政策引領、支持,也在播出之初即獲得大量的社會關注;隨著節目的傳播,其中所蘊含的豐厚的資本價值也不斷地得以提升和豐富,並轉化為商業和文化等多重價值形態。本文借鑒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著名的社會實踐理論,從資本的維度審視當前中國電視AI真人秀場域中存在的不同價值及其在相互轉化過程中的博弈;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多重價值諧振多贏的理想範式,以期為促進中國電視真人秀和AI科技的良性互動和傳播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資本價值人工智能真人秀價值博弈

AI技術很早就被引入和運用於真人秀節目之中,例如談話類真人秀《吉米今夜秀》中的AI主持,音樂類真人秀《中國新說唱》中的AI評委,競技類真人秀《最強大腦》中的AI嘉賓……雖然這些節目利用觀眾對AI這種新興元素的好奇心獲得了更多關注,但是,AI元素在這些節目中並不構成其核心敘事元素,節目的宗旨也不在於對科技文化的表現或是對科學精神的弘揚。本文所探討的AI真人秀是一類以弘揚科技文化為主題、以表現AI技術或AI產品為主要內容的視頻節目。我國這類節目興起於2017年,由央視打造的《機智過人》係列節目首次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邀請不同的AI研發團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巧妙融合了科普知識與競技綜藝,開辟了國產真人秀節目的新市場。隨後各地方衛視和視頻網站紛紛推出了同類型的《智造將來》《未來架構師》《我是未來》《極客智造》等節目,形成了國產AI真人秀的製播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