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近代中國社會史論 \/ 李恭忠著. 南京 : 南京大
學出版社, 2018.5
(學人文叢)
ISBN9787305201318
Ⅰ. ①近… Ⅱ. ①李… Ⅲ. ①社會發展史-研究-中
國-近代 Ⅳ. ①K250.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088359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叢書名學人文叢
書名近代中國社會史論
著者李恭忠
責任編輯吳英超官欣欣編輯熱線02583593947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蘇蘇中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635×9651/16印張 27字數 334 千
版次2018年5月第1版2018年5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01318
定價108.0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 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南大亞太論叢》
主辦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
學術委員會(以姓氏拚音排列)
蔡佳禾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蔡永順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陳誌敏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樊吉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洪銀興南京大學商學院
孔繁斌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沈誌華華東師範大學周邊國家研究院
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石斌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
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係
孫江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
王月清南京大學哲學係
閻學通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
張鳳陽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朱慶葆南京大學曆史學院
編輯委員會
主編石斌
副主編李裏峰毛維準
成員祁玲玲舒建中趙光銳
姚遠吳小康宋文誌
《學人文叢》編輯組
石斌蔡佳禾李裏峰
毛維準舒建中李恭忠
《南大亞太論叢》總序
《南大亞太論叢》總序
《南大亞太論叢》總序
“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得於2016年夏初創設並漸次成長,“南京大學鄭鋼亞太發展研究基金”之專項全額資助,實乃一大助緣、大善舉;眾多師友、同道的鼓勵、扶持乃至躬身力行,同樣厥功至偉。
此一學術平台之構建,旨在通過機製創新與成果導向,以國際性、跨國性與全球性議題為樞紐,將人文社會科學諸領域具有內在關聯之學科方向、研究內容與學術人才,集成為國際關係、國家治理、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多個“研究群”,對大亞太地區展開全方位、多層次、跨學科研究,並致力於承擔學術研究、政策谘詢、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等功能。
所謂“亞太”,取其廣義,乃整個亞洲與環太平洋地區之謂。不特如此,對於相關全球性問題的關切,亦屬題中之義。蓋因世界雖大,卻緊密相連。值此全球相互依存時代,人類命運實為一榮損相儔、進退同步之共同體,斷難截然分割。麵對日益泛濫的全球性難題,東西南北,左鄰右舍,各國各族,除了風雨同舟,合作共贏,又豈能獨善其身,偷安苟且?所謂“發展”,固然有“政治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多重意蘊,亦當有“和平發展”與“共同發展”之價值取向,其理亦然。
吾儕身為黌門中人,對於大學之使命,學人之天職,理當有所思慮。故欲舊話重提,在此重申:育人與問學,乃高等教育之兩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學之本是育人,育人之旨,在“養成人格”,非徒灌輸知識、傳授技能;大學之根是學問,學問之道,在“善疑、求真、創獲”。二者之上,更需有一靈魂,是為大學之魂。大學之魂乃文化,文化之內核,即人文價值與“大學精神”:獨立、開放、理性、包容、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稟持理想與信念。大學之大,蓋因有此三者矣!
南京大學乃享譽中外之百年老校,不獨底蘊深厚、人文薈萃,且英才輩出、薪火相續。於此時代交替、萬象更新之際,為開掘利用本校各相關領域之豐厚學術資源,凝聚研究團隊,加強對外交流,促進學術發展,展示亞太中心學術同仁之研究成果與學術思想,彰顯南京大學之研究水平與學術風格,我們在《南大亞太評論》、《現代國家治理》、《人文亞太》、《亞太藝術》等學術集刊已相繼問世的基礎上,決定再做努力,編輯出版《南大亞太論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自設門戶、畫地為牢,絕非智者所為。所謂“智者融會,盡有階差,譬如群流,歸於大海”,對於任何社會政治現象,惟有將各種研究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聯係起來,方能得到係統透徹的理解,否則便如朱子所言,“見一個事是一個理”,難入融會貫通之境。辦教育、興學術,蔡元培先生主張“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論叢》的編纂,亦將遵循此種方針。
故此,《論叢》之內容,並不限於一般所謂國際問題論著。全球、區域、次區域及國家諸層麵,內政外交、政治經濟、典章製度與社會文化諸領域的重要議題,都在討論範圍之內。舉凡個人專著、合作成果、優秀論文、會議文集,乃至特色鮮明、裨利教學的精品教材,海外名家、學術前沿的迻譯之作,隻要主題切合,立意新穎,言之有物,均在“網羅”、刊行之列。此外我們還將組織撰寫或譯介各種專題係列叢書,以便集中、深入探討某些重要議題,推動相關研究進程,昭明自身學術特色。
要而言之,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所執守之學術立場,亦即《論叢》之編輯旨趣:一曰“本土關懷,世界眼光”;再曰“秉持嚴謹求實之學風,倡導清新自然之文風”;三曰“科學與人文並舉,學術與思想共生,求真與致用平衡”。
一事之成,端賴眾力。冀望學界同仁、海內賢達繼續鼎力支持、共襄此舉,以嘉惠學林,服務社會。值出版前夕,爰申數語,以誌緣起。
石斌
2018年元旦於南京
近代中國社會史論
自序
自序
時光匆匆,自從1992年從江西省遂川中學高中畢業,進入北師大曆史係讀書,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距離博士畢業留在高校任教,也已十五年有餘。年逾不惑之際,回顧以往的學術曆程,盤點此前留下的文字,既是為了向師友同仁和有心讀者彙報請教,也是為了下一個階段繼續前行。
收入這本小書的15篇文章,大體可以反映筆者過去二十年的學術軌跡。碩士階段,在北大曆史係徐萬民教授指導下,我開始關注中國海洋史,圍繞近代中國引水權的喪失與收回這一主題,出版、發表了一本專書《中國引航史》和數篇論文。收入本書中編的《“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一文,即為這方麵研究工作的延續。
1999年秋,我來到南京大學,追隨蔡少卿先生攻讀博士學位。蔡先生是一位社會史大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發展過程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身邊凝聚了一批國內外同行、弟子,各人的研究領域、學術路徑和風格大相徑庭。蔡先生自己專精於會黨史,但卻鼓勵弟子們自由探索。受惠於這種有利的學術環境,我們也就放開手腳,自由“伸展”。當時“新文化史”剛被引介進來,在大陸學術界還顯得比較新鮮。受此影響,我的學術興趣逐漸聚焦於民國政治文化,最終選擇了孫中山的陵墓、葬禮和身後形象塑造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內容。此後十餘年裏,圍繞這一題材,以及近代中國的符號、記憶與認同等主題,相繼發表了一係列論文,出版了專書《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目前,關於孫中山形象的研究雖已告一段落,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公共記憶和國族認同仍然是我關注的主要內容。此次收入5篇論文《康熙帝與明孝陵:關於族群征服和王朝更替的記憶重構》《開放的紀念性:中山陵建築精神的表達與實踐》《“黨葬”孫中山: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總理紀念周”與民國政治文化》《孫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變》,彙集為下編“記憶與認同”。
研究英雄形象、政治文化這樣的主題,免不了受製於權力中心的視角,自上而下、從中心向邊緣觀察曆史。為了視角的平衡,也有必要自下而上、從邊緣向中心去觀察。社會史特別是秘密社會史,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業內都知道,蔡先生是中國秘密社會史研究領域的學術權威。我當初決定南下求學,本科時候的老師劉北成教授也向我提示,秘密社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領域。隻是當時我對此領域幾乎一無所知,也沒有領悟到劉老師話中的微言大義,自認為很難在三年內做出一篇較為滿意的博士論文,因而不敢貿然闖入。博士畢業、留在南京大學任教以後,我開始補習秘密社會史方麵的知識,向師友請益,跟同行切磋,逐漸培養起對此領域的感覺。十幾年下來,最主要的收獲是,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特殊的曆史角落,將“秘密社會”視為一個跟常規社會判然兩分的神秘實體,而是應該更多地看到兩者之間的聯係和交互影響。簡單地說,就是從“秘密社會”反觀常規“社會”的構造特征和運行邏輯,並從常規“社會”的特征去理解“秘密社會”的生成和存在。收入本書上編的5篇論文《“江湖”:中國文化的另一個視窗》《結義:近代中國的“社會”想象》《“客家”:社會身份、土客械鬥與華南地方軍事化》《蒙冤敘事與下層抗爭:天地會起源傳說新論》《民族主義的“發明”:辛亥革命前後的會黨論說》,即為這一方向的探討。此外,收入本書中編的3篇文章《青年孫中山的革命想象》《張謇科舉經曆探微》《誰之縣政》,也體現了從社會史視角切入傳統政治史、製度史題材的嚐試。至於超越“秘密社會”,進而從整體宏觀和深度細部兩個方麵去把握一部中國社會史,則仍待於今後的更多努力。
近年來,概念史研究在東亞和國內學界漸成氣象。雖然早在十幾年前,孫江教授就嚐試著把我引入這一領域,可是我的感知一度較為遲鈍。隨著年歲日長,從事具體研究的經驗漸增,對於概念史研究的意趣才算略有感覺。在近現代中國語境下,一些基本概念對於學術研究乃至政治、社會變遷的重要意義尤為明顯。小到撰寫一篇好的學術論文,大到中華文明的再造,基本概念或者起到支撐作用,或者產生誤導效應。概念史研究可謂思想史、知識史、文化史、政治史和社會史相互激蕩之下的“化學反應”,由此可望正本清源、溯往及來、揭開迷霧、啟迪真知。前一陣偶然看到“語言腐敗”的說法,這一現象雖然已經人所習見,但經某位知名經濟學家正麵提出,仍然猶如當頭棒喝,令人痛感在中國推動概念史研究的必要性。收入本書中編的《從republic到“共和”》,即為筆者在這方麵的學步之作。前述《“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一文,以及上編所收各文,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概念史研究的影響。社會史和政治文化史領域的下一步推進,仍然需要概念史方麵的功夫作為支持。
研究曆史,有點像抗戰時期遊擊隊挖地道,從幾個不同的口子挖下去,各條坑道寬窄、深淺不一,曲裏拐彎,各有分叉,最後又能相互連通,從而構成一方地下迷宮;又有點像蒼莽群山裏的反複跋涉,從不同路口進去,攀至不同高點,彼此風景映照,甚至所經路線還能相互連通,一幅群山圖景由此逐漸清晰,直至了然於胸。當然,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可沒有那麼簡單。挖一條坑道,攀爬一座山峰,或許就是幾天、幾個月的事情。史學領域的探究,一個方向就需要付出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努力;獲得獨到見解、形成全局觀照,則是優秀史家畢生的追求。這種境界,雖未必能至,但心向往之。
收入本書的各篇文章,均曾在不同學術刊物發表過,此次收入本書,有的在內容方麵略有修訂,均在文首予以注明。個別資料在不同文章裏使用過,此次結集時視情況予以刪減。這些文章得以完成、刊出,離不開以下各位師友的直接幫助:蔡少卿教授、常建華教授、陳力衛教授、陳蘊茜教授、費約翰(John Fitzgerald)教授、黃興濤教授、賴德霖教授、李裏峰教授、李良玉教授、劉平教授、劉維開教授、閭小波教授、潘清研究員、樸尚洙教授、邱格屏教授、孫江教授、田衛平主編、王奇生教授、謝維研究員、徐萬民教授、徐秀麗研究員、許麗梅女士、薛剛編輯、張鳳陽教授、張燕清女士、仲偉民教授、周曉虹教授、朱劍教授。當然,書中存在的內容錯誤或者紕漏之處,責任完全在我本人。此次得以結集成冊,感謝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石斌教授的雅意,以及南京大學出版社的努力。二十多年一路走來,關心、幫助過我的人還有更多,在此難以一一列出,隻能心存感念,亦為後續前行的動力。
著者
2018年3月
於南京仙林
目錄
目錄
自序1
上篇“社會”的“秘密”1
“江湖”:中國文化的另一個視窗——兼論“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內涵3
一、“江湖”釋義3
二、作為人際互動空間的“江湖”7
三、作為文化傳統的“江湖”14
四、“江湖中國”及其社會理論意義22
結義:近代中國的“社會”想象28
一、普通結義30
二、合夥結義35
三、幫會結義40
四、何以稱“義”45
五、何以“社會”49
結語53
“客家”:社會身份、土客械鬥與華南地方軍事化55
一、本質主義的“客家”?55
二、社會競爭與土客衝突58
三、土客械鬥與華南地方軍事化63
四、“客家”文化形象的建構67
蒙冤敘事與下層抗爭:天地會起源傳說新論73
一、立功—蒙冤的敘事結構75
二、蒙冤—抗爭的倫理邏輯83
三、“順天行道”與皇權想象92
結語99
民族主義的“發明”:辛亥革命前後的會黨論說101
一、“秘密社會”的發現104
二、“民族主義”的彰明113
三、東西方洪門論說的彙合121
四、“洪門民族主義”話語的定型128
結語135
中篇觀念和製度139
“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明中期至清中期海防論著的初步考察141
一、“倭寇”記憶與明代海防論著的產生142
二、清前期海防論著中“備倭”話語的延續150
三、“倭寇”記憶、“備倭”話語對中國海權觀念演進的影響159
結語163
從republic到“共和”:一個西方概念的中國之旅165
一、從πολιτει'α到republic167
二、從republic到“民主”171
三、從republic到“共和”179
四、從“共和”到“假共和”195
結語215
青年孫中山的革命想象——1895年廣州起義再探217
一、心誌強於形勢:乙未舉事的社會基礎218
二、理想多於思想:乙未舉事的政治綱領222
三、臆斷大於謀略:乙未舉事的組織策劃226
四、想像讓於行動:乙未舉事與孫中山的身份轉變229
結語232
張謇科舉經曆探微——製度史的視角234
一、“誤中”:通行說法的由來和本意235
二、“錯放”:製度剛性與人情限度238
三、“大魁”:權勢遊戲和意義拷問243
結語250
誰之縣政——民國後期山西四縣財政預算歲出結構分析252
一、問題的提出252
二、分析框架255
三、幾個案例258
四、總結討論280
下篇記憶與認同285
康熙帝與明孝陵:關於族群征服和王朝更替的記憶重構287
一、“滿漢”與“古今”288
二、“興亡”與“治亂”297
三、“英主”與“聖君”304
結語314
開放的紀念性:中山陵建築精神的表達與實踐319
一、選址南京的政治內涵320
二、建築精神的構想324
三、空間、裝飾與建築效果330
四、謁陵行為與建築精神的實現334
結語343
“黨葬”孫中山: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344
一、名分:“國葬”還是“黨葬”345
二、組織:“黨治”體製的縮影349
三、宣傳:領袖崇拜的灌輸與“黨治”權威的推廣354
四、儀節和場麵:“黨治”秩序的象征性表達359
五、“奉安”中的雜音363
結語366
“總理紀念周”與民國政治文化368
一、“總理紀念周”的創設369
二、紀念儀式與政治宣傳373
三、“總理紀念周”的推廣376
四、“總理”紀念係列節日381
結語384
孫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變385
一、孫文:革命之先導385
二、孫逸仙:革命之北辰387
三、孫中山:革命之神,中國之父393
四、孫中山:民族複興的先驅397
結語402
附錄著述一覽404
上篇
“社會”的秘密
近代中國社會史論
上篇“社會”的秘密
*原載《學術月刊》2011年第11期,此處略有細節上的修改。
“江湖”:中國文化的另一個視窗
——兼論“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內涵*
“江湖”是熟人社會以外混沌、非透明、乏規則的互動空間。這種社會互動空間有哪些特征?它具有什麼樣的文化形態及內涵?“江湖”傳統與主流社會文化體係之間是什麼關係?“江湖”這一視角,對於理解中國傳統社會與文化結構的深層特征有何助益?這些正是本文希望討論的問題。
一、“江湖”釋義
曆史文化情境中的“江湖”,至少有三重不同的含義。
首先,“江湖”是對有形地理空間的客觀描述,即相對於陸地而言的江河、湖泊。《史記·三王世家》記載,漢武帝封劉胥為廣陵王,廣陵在吳越之間,大致相當於近世以來的“江南”,該區域內“三江、五湖有魚鹽之利,銅山之富,天下所仰”。漢武帝擔心廣陵王憑借這種經濟優勢招攬人心,形成與中央對抗態勢,所以告誡他“臣不作威,不作福”,也就是“勿使行財幣,厚賞賜,以立聲譽,為四方所歸也”。江南水鄉的地理、生態和經濟環境,導致該地民風不同於關中地區,與後者相比顯得“精而輕”,所以漢武帝又告誡他:“江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葆疆,三代之時,迫要使從中國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禦之而已……”《史記》卷60《三王世家第三十》。很明顯,司馬遷這裏所說的“江湖”,乃是指地理意義上的空間區域。
其次,“江湖”是對於主動或者被迫遠離權力中心的邊緣狀態的自況,既包含著對自由的某種浪漫向往,也包含著權力競逐未遂的失意和無奈,這在文人、士大夫群體當中形成了一種複調的(或者說具有內在分裂性的)精神傳統,或許可以稱之為“心中的江湖”。權力中心是一種清晰的存在,以都城、朝廷為具象的載體,可以概括地稱之為“廟堂”。與此相對而言的“江湖”,則是一種不甚清晰的存在,主要體現為地理空間和權力等級雙重意義上的邊緣感,即遠離國都、職位低微,甚至地處邊陲蠻荒,政教未開。主動隱遁江湖,是為追尋自由;被動淪落江湖,則是一種無奈。《南史·隱逸列傳》評論陶淵明等隱士說:若夫陶潛之徒,或仕不求聞,退不譏俗;或全身幽履,服道儒門;或遁跡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斯並向時隱淪之徒歟!《南史》卷75《列傳第六十五·隱逸上》。
這裏的“江湖”、“岩石”,都是與作為權力中心的“廟堂”相對而言的、主動選擇的邊緣狀態,體現了一定的自由。相比於範蠡和陶淵明的主動隱遁江湖,李白的“浪跡”江湖,則是一種被迫遠離權力中樞的邊緣狀態,多少體現了某種無奈。《舊唐書》記載,李白一度有機會接近朝廷高層,卻因為“嚐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舊唐書》卷190下《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到了北宋名臣範仲淹那裏,同樣被迫居於權力邊緣,他卻始終維持著對權力中心的認同,由此有了如下一段廣為流傳的千古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值得注意的是,在範仲淹這裏,“江湖”與“廟堂”的關係不僅僅是對立,他也試圖從二者當中找到某種聯係和統一,那就是“天下”。總之,不論是主動隱遁江湖,還是被迫淪落江湖,都是傳統文人、士大夫精神體驗的一種意象表達,至今依然是文學研究的對象之一陳平原的《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對於作為一種文學意象的“江湖”與文人精神世界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本文重在社會史角度的分析,對於作為文人精神體驗的“江湖”不予置論。。
再次,“江湖”是對疏離於政權體製之外、乃至與主流秩序分庭抗禮的生存環境和行為模式的籠統概括,往往與流動人口、商業貿易和各色行當,特別是與下層流民及其“灰色”活動相連。《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於江湖……治產積居……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史記》卷129《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司馬遷這裏所說的“江湖”,依然保留了有形地理空間的含義,同時也包含了在政權體製之外通過商業貿易尋求財富和自由的內涵。近世以降,近代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和人口流動的頻繁,“江湖”所涵括的內容愈加紛繁複雜,並且染上了神秘的、吉凶叵測的色彩。“走江湖”“人在江湖”“江湖行當”“江湖騙子”“江湖秘笈”等等說法,即部分傳達了這種“江湖”的內涵。1884年卓子亭《新刻江湖切要》卷首詩雲:我家田地在江湖,不用耕兮不用鋤。
說話未完苗已秀,再談幾句便收租。(清)卓子亭:《新刻江湖切要》,光緒十年蘇州銀杏山館刊本。轉引自劉平《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論綱》,《文史哲》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