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建設相對滯後於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收入的大幅提高,文化消費已成為消費結構中的主要部分,但是文化建設相對滯後,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經濟的發展帶來價值觀念的轉變,原來的信仰喪失,新的信仰沒有形成,文化建設對於塑造新的信仰、克服信仰危機方麵乏力。網絡媒體的發達、信息的海量供給表麵上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實際上卻使人們處在無知、盲從、喪失判斷力的狀態;人們有著強烈的精神需求,但卻不知需求的到底是什麼;麵對多元化的文化和價值觀,人們無所適從,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卻不知表達的是什麼或者不知表達的內容是為了什麼,最終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被物化,文化建設中缺乏對人們精神生活的引導力。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發達不斷帶來文化的新發展,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但文化建設中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實際運用卻滯後於現實的需要。

2. 文化建設中一係列精神領域的問題和道德問題凸顯

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沒帶來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步豐足,反而一係列精神領域的問題和道德問題凸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等價交換、市場竟爭、利潤最大化,使經濟增長中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兩極分化嚴重,社會信任缺失,不公平現象突出;市場經濟衝擊傳統的道德規範體係,原有的倫理道德規範對急劇變化的利益結構既無力反抗,又無力調節和整合,致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腐敗現象還相當普遍;被物化的精神生活造成人際的精神疏離,文化的精神漂泊,帶來精神上的虛無,人們往往不知道真實的自我在哪裏,“在這個顛倒的世界,真相不過是虛假的一個瞬間!”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工昭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頁。 “一切等級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頁。內心的焦慮、思想的困惑,失落感、孤獨感等不良的情緒充斥著精神世界,我們的精神家園失去了對意義和價值的追求。

3. 文化產業繁榮中的功能錯位及文化產品的低俗化

精神世界的虛無,使人們寄希望於從文化消費中尋找精神心理的安慰,對文化產品的需求量不斷上升,使文化產業得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既具有經濟功能、政治功能,也具有社會功能。經濟功能是文化產業首要的功能,文化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文化娛樂、影視及音像製品、新聞出版、文化旅遊等為本體的文化產業,要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創造“GDP”。政治功能是文化產業的不可少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具有教化、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功能方麵。社會功能是文化產業的基本功能。文化產業生產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物品和服務。文化產品是一種商品,但它不是普通商品,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裏麵的精神內涵,人們消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以及娛樂、休閑和豐富自己的知識與心靈的需要。文化產業必須發揮依靠文化的力量,營造一種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圍,緩解社會心理壓力、化解社會矛盾,發揮心理調適功能的積極作用。但在我國文化產業不斷繁榮的過程中,其功能也出現了錯位和偏失,文化產業創造的經濟效益不斷攀高,但社會效益卻被忽視。宣泄性、遊戲性的娛樂文化產品泛濫,低級淫穢讀物與文化垃圾充斥大眾文化市場,形成一種無法逃脫的文化語境和公共空間。媒體對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過度宣揚進一步加劇了大眾精神心理的不適。

從眾多的馬克思關於經濟、政治、文化關係的最基本論述可知,如果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後而沒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人類社會發展就會乏力。我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係列民生問題必然會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構建及人們的幸福感帶來消極的影響。由於精神世界對意義價值追求的缺失,在強大的物質欲刺激下,必然會加劇人類從自然界獲取更多資源的欲望,從而不可避免地使自然環境受到更大的破壞與汙染,使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然受到嚴重影響。現代化不僅包括經濟和政治的現代化,還包括文化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中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人的現代化必須通過文化建設來完成,而我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民生問題製約了人的全麵發展和人的現代化的實現。同時,“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幸福指數的重要衡量尺度”。

周瑋:《“文化民生”提升幸福指數訪文化部部長蔡武》[EB\/OL],新華網,20101129。我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民生問題,已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幸福感,這也正是在物質財富大大豐富的當下,人的幸福感卻降低了的原因。

文化建設中民生問題的凸顯及帶來的負麵影響不斷地警示著我們,僅僅停留在文化民生的理念上已遠遠不夠,必須實現由文化民生觀向文化民生實踐的轉化。隻有積極培育民生文化,發展文化民生,才能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意義的追求,使人們把生活的需要與興趣轉向精神文化產品與服務領域,使其不再片麵地一味追求對高汙染、高能耗的物質財富的占有,從而有效地遏製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全麵、協調、和諧的發展。

三、 樹立科學的文化民生觀,建設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是一種基本權益,為人民提供“文化生存”條件,包含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支柱與文化權益兩個方麵的內容。要發展文化民生,就必須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目的進行努力。

1.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科學的文化民生觀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特點,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為發展方向,以培養“四有”公民為建設目標的文化。這樣的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本”的文化,是民生建設所追求的文化。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民生發展的價值目標,是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一個能夠充分發揮文化創造活力、獲得自由和全麵發展機會的氛圍,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真正過上符合自身與社會雙重需要的美好生活。為此,就必須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引導樹立科學的文化民生觀。

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首先,必須立足社會現實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處理好傳統文化和其他各種文化的關係。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經濟全球化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雖然受到了激烈的挑戰,但社會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凸顯出我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有價值的因素對未來人類社會的重要性。繼承發揚優良傳統文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進行的一項持久的工作,為此必須反對曆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複古主義。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必須處理好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西方文化、當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其次,要對現有的各種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創新。創新要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和人民群眾真實有益的需要,創新的主體要依靠人民群眾,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政府要多傾聽民眾內心的文化訴求和需要,要以更廣闊的胸襟、更人文的視角、更紮實的基礎,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使社會文化創造充滿活力、使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獲得幸福感和尊嚴感的人文社會環境。隻有這樣,才可能有效整合各種文化資源,並創造出符合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需要的先進文化,科學的文化民生觀才能得以樹立。

2.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

在科學的文化民生觀的指導下,最首要的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為文化民生的實現提供基礎保障。所謂“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製度和係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製等方麵內容”。

付小悅、肖一、李韻:《公共文化服務推進“文化民生”》,光明日報,2008,3(4)。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與民生地位相稱的財政投入機製,進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使文化設施建設水平基本滿足民眾享受基本文化權益的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環境,促進文化民生發展。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資源,加快文化人才培養,使現有文化陣地充分發揮出應有效益。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人民群眾有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有參與文化建設的欲望,人才就在人民群眾中。進行文化民生建設,培養文化人才必不可少。

3. 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民生的實現與能否為人民群眾提供充足、符合人民群眾需要、健康的文化產品息息相關,但中國的文化產業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既影響到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影響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文化動力。因此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當務之急。文化體製改革的深入必須堅持以“民生為本”的原則進行,在此基礎上深化文化體製機製改革,同時構建配套的經濟政策支持體係和健全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法規,並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隻有這樣,文化體製改革的深化,才能深得民心,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可能推進健康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要始終以追求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實現文化民生的終極目的,通過創新,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使文化產業生產提供出符合中國國情、社會現實和滿足人民群眾實際需要的、健康的文化產品,使文化產業的民生價值取向得以體現。

從文化民生的視角看,反映人民群眾真實生活、符合人民群眾的真實精神需要、充滿正能量的文化才是先進的文化。任何社會的文化建設都需要先進文化的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的文化建設必須由麵向民生的先進文化來引領,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否則就會帶來文化建設對民生的背離,帶來民生災難。

第四節民生問題和社會建設的關係

民生問題與社會建設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民生乃社會建設之本,是整個社會建設的核心和本質所在。民生問題的解決關係到社會是否公平正義的問題,關係到我們這個社會是否和諧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我們這個社會製度是否具有先進性的問題。切實有效地解決民生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一、 改善民生:社會建設的重點

社會建設在於建設的“社會性”,那麼社會建設的內容就取決於對社會的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麼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頁。 “生產關係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係,構成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一個處於一定曆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頁。1858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1867 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社會包括廣義社會與狹義社會。從廣義上講,社會是與自然界相對應,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相互聯係構成的有機體;從狹義上講,社會是指除經濟、政治、文化以外,即有別於發展生產力的領域、維護國家政權的領域、建設精神文明的領域的社會生活領域。與此對應,廣義的社會建設是總體性的、全局性的建設,它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及狹義的社會建設,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一致的建設;狹義的社會建設指與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相並列的社會生活領域的建設,主要是指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服務、優化社會結構、保障社會安全、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麵的建設。狹義社會建設的內涵十分豐富,與民生息息相關,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民生福利。“廣義的社會建設與狹義的社會建設不是截然兩分的。廣義的社會建設要靠各個子係統的建設來支撐,而狹義的社會建設如果沒有整個社會的建設和管理作為自己的大環境,沒有其他各子係統的配合,也很難孤軍建設成為和諧的子係統。”

鄭杭生:《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和發展,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不斷出現繁榮勝景,創造一個又一個曆史奇跡的同時,也出現了內需拉動不足、認同危機深化、貧富差距擴大等各種負麵效應,一個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生活領域的問題不斷湧現,也越來越受到黨和人民的關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製創新”,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建設”,並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起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一個重要方麵。可見,我們所講的社會建設是狹義層麵上的,在社會建設豐富的內容中,之所以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是因為民生問題是人類進行其他活動的前提。

1. 民生問題是社會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民生問題是當前社會矛盾凸顯的最基本的根源,是個人安全和整體社會安全的矛盾交叉點。因此,和諧社會建設最根本、最基礎的必要條件就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民生問題解決不了,社會建設就無從談起。民生問題的實質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是人為了更好地生活而產生的各種需求的表現。社會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人”,沒有人的幸福生活和基本生存條件的改善,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凡是與“人”密切相關的問題都是社會建設的首要任務。社會建設的過程要“依靠人”,社會建設的越好就越能不斷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性,促進人的不斷發展。社會建設的結果“惠及人”,使人的基本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權利不斷得到保障,有更多促進自我發展的機會。所以,一個社會的民生水平或者民生質量是衡量社會建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2. 民生問題是社會建設內容的核心所在

社會是複雜的,由各種複雜的交互關係和結構要素所構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社會,各種交互關係和結構要素就更為複雜,社會的矛盾、問題和風險就呈現出新表現、新特點和新趨勢,集中體現為不斷呈現的複雜的民生問題。社會建設就是要創造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的新機製、新實體,通過這樣的新機製、新實體,更好地彌合分歧,化解矛盾,控製衝突,降低風險,增強公平正義,協調各種關係,增進團結,較好地處理市場不能或無力處理的問題和矛盾。社會建設的過程,就是製度創新的過程,而製度創新的實質歸根到底就是把社會公平正義的概念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體製度的方方麵麵,讓社會弱勢群體也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其圍繞的核心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可以說,不關注民生問題的社會建設是空洞的,也是最終無法得到人民群眾擁護的。”

文軍:《民生乃社會建設之本》,探索與爭鳴,2010(1)。

3. 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能有效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04,4(5)。加強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以人為本價值的不懈追求。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就是把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把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就業權等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權利作為重點,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二、 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特征

民生問題的特點也決定了社會建設的特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具有平等性、公共性、公益性、長期性、協調性的基本特征。

一是平等性。中國曆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傳統,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在於不公平。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增長,就業壓力增大、社會分配不公平、社會保障安全網絡的構建緩慢、不安全感顯著增加等矛盾突出,買房貴、上學貴和看病貴等不容樂觀的民生狀況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呈多發和高發態勢,社會開始出現失衡甚至斷裂。而政府又沒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向全體人民提供同等的社會資源和公共服務,造成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階層之間的差異。為此,黨的十七大旗幟鮮明地提出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力求讓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對於減少社會不公、縮小貧富差距、保護底層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都具有重要作用”

段華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嶺南學刊,2010(6)。。

二是公共性。“民生問題不是困擾一兩個人的私人問題,而是涉及千家萬戶、屬於我們大家的共同問題,它反映的是公共訴求,凝聚的是社情民意,關乎的是公共利益,表達是人民群眾獲得公共服務的渴望。”

文軍:《民生乃社會建設之本》,探索與爭鳴,2010(1)。民生問題的公共性特點決定了社會建設的公共性,一方麵體現為社會建設與每個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社會建設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每一個公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麵體現為進行社會建設不隻是政府的職責,它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努力。民生問題作為一個公共服務的問題,需要公共政策的更多關注。因此,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及所製定的各項公共政策,均凸顯出公共性,黨和政府要對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環境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麵,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民主。民生問題作為一個大眾化的公共問題,其解決需要大眾的參與配合。因此,政府要進行有效的社會動員,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實現社會建設中“國家”和“底層”的同時在場。

三是公益性。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為滿足人民群眾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和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社會事業”,

謝俊貴:《我國社會建設的民生取向與推進策略》,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6)。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質。是否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民眾的福利、是否為民眾權利實現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是評價社會建設成效的最基本標準,是否獲得經濟利益隻是評判社會建設成效的一般標準之一。所以,在進行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政府必須在對待教育的公平與機會問題、國民素質的提高問題、醫療保障與疾病防控問題、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問題、社會救助與慈善救濟問題等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上,必然要以社會公眾的利益和福祉為出發點,考慮到全體或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不以盈利為目標,突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公益性特征。

四是長期性。民生問題是一個伴隨人類生存和發展全過程的基本問題。隻要有人類存在,就一定有民生問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對生活質量的需求不斷增加,涉及社會的方方麵麵,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目前,雖然我國經濟實力大增,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麵臨著人口多、底子薄、人均 GDP 不高的現實國情。現實的國情也決定了,現存的買房貴、看病難、收入差距大和就業壓力大等民生問題,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徹底解決的。再加上解決民生問題的社會建設的體製機製的不健全,也會製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有效推進。因此,改善民生是一個複雜和漸進的過程,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需要長期不斷的堅持。

五是協調性。社會建設涉及的範圍廣、覆蓋麵寬、內容眾多,同時我國區域廣大、生產力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我國在區域、不同群體的民生現狀和不同的民生問題方麵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具有一定的傾斜性,以協調各種利益的不平衡,追求公平正義。在城鄉結構上,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應傾向於農村,重點解決農民的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的五保供養和醫療救助等問題;在地域分布上,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應傾向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這些貧困區域的民生問題往往比東部沿海地區的民生問題更加突出;在對象上,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應傾向於弱勢群體和底層民眾,著力解決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農民工權益、防止暴力拆遷等問題;在程度上,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應傾向於解決住房難、讀書難、就業難、看病難等群眾呼聲強烈的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通常是由我國社會建設存在薄弱環節造成的,社會建設的不平衡隻會加劇民生問題。所以,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應必須有的放矢,逐步加大對這些薄弱環節的建設力度,協調好平衡好各種關係,係統而全麵地進行社會建設。

三、 加強社會建設,促進民生改善

社會建設是民生問題得以解決的重要保障。據此,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將“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緊密聯係起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要進行體製創新,通過“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功能”,將由於民生問題而產生的矛盾消解於萌芽狀態,使改革開放的成果能普遍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

楊建華:《社會建設: 建構和諧社會的一條路徑》,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1)。

1. 加強社會建設,促進民生改善,關鍵要進行體製創新

雖然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徑,但經濟的發展不能有效解決社會的公平問題。“如果缺乏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措施,或者措施不當,那麼就會造成經濟增長了反而民生保障落後了。”

張彌:《社會轉型與民生之路》,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頁。政府公共服務體製的不健全,滯後於經濟改革的步伐,使得民生保障滯後,民生問題凸顯。雖然這些年我國不斷進行著體製改革,社會保障的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社保事業發展中仍然存在碎片化、公平性欠缺、政府責任不到位和立法建設滯後等問題。社會體製的健全與完善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解決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公平問題,關鍵是要通過深化改革,進行體製創新,科學製定各項政策措施來實現,通過創新一係列的教育、就業、養老、醫療、住房等體製,來構建順暢的社會流動機製、合理的利益協調機製、安全的社會保障機製、健全的社會管理機製、發達的公共服務機製、敏感的社會預警機製、社情民意反映機製、收入調節機製、有效的矛盾疏導機製等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機製。

2. 加強社會建設,促進民生改善,要重點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

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製度保障。隨著我國溫飽問題的解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顯著改善,衣食無憂之後的人民群眾對於解決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更高層次的民生需求會日益強烈,對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乃至社會的公平正義等提出了更加強烈的訴求。基本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需要、最現實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包括基本民生性服務、公共事業性服務、公共基礎性服務和公共安全型服務。當前,我國公共服務體係建設中存在著公共服務支出比例偏低、區域之間公共服務支出的人均差異過大、歧視性供給以及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的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必須堅持社會公平的價值取向,追求公共服務的普及化,把握社會政策的公共性方向,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覆蓋不同群體、涉及公共服務的所有項目、可持續的縱橫交錯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公共服務雖然需要同質性的基礎,但並不等於整齊劃一,在我國現有的國情和經濟基礎上,根據需求群體的複雜性和特殊性,應當建立健全覆蓋麵廣、體現社會階段和地域差異性、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如此才能不斷滿足全體人民群眾的各項民生需求,全麵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增加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

3. 加強社會建設,促進民生改善,要著力推動多元主體參與

社會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靠國家、市場、人民群眾、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新聞媒體等作用機製的協同配合,必須推動多元主體的參與。在社會建設中,政府發揮著主導的作用,主導全局,引領方向,負責社會建設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人民群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力量,也是民生建設的主要對象。政府要最廣泛地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建設的積極性,為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建設提供便利的渠道。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是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踐社會良性治理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組織和公民共同參與是促進“小社會”走向“大社會”關鍵性參與。社會工作者是社會建設政策的主要推動者,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社會工作者以社會公平、助人自助等價值為服務導向,服務社會弱勢群體,提升全體人民的福祉,成為教育發展、就業促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健康保障、社會管理領域中的主力軍之一。”

彭華民:《論民生為本的中國社會建設創新》,社會工作,2013(2)。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社會建設中要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的載體,在社會建設中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新聞媒體通過充當黨和政府的“喉舌”,可以正確引導輿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及時通報解讀有關最新的政策、法律、問題和情況,滿足大眾的知情權,消除大眾的疑惑和誤解,維持社會穩定。新聞媒體通過充當大眾的“喉舌”,可以滿足大眾的表達權,關注弱勢群體,及時反映他們的願望、要求、意見和呼聲,支持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