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1�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與當代民生建設 \/ 李詠梅著.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7.11

ISBN 9787305195693

Ⅰ. ①馬…Ⅱ. ①李…Ⅲ. ①馬克思主義-人民生活

-思想評論②人民生活-研究-中國Ⅳ. ①A811.64

②D669.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7)第271902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與當代民生建設

著者李詠梅

責任編輯李建國尤佳編輯熱線02583686531

照排南京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

印刷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

開本787×9601\/16印張 12.25字數 212千

版次2017年11月第1版2017年1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195693

定價36.00元

網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號:njupress

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與當代民生建設

ma ke si en ɡe si min shenɡ si xianɡ yu danɡ dai min shenɡ jian she

前言

00

00

前言

民生問題是當下中國最突出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中國化以指導中國當下的民生實踐,是中國理論界麵臨的一大課題。站在時代問題的前沿,在理論上深入分析和總結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中國化和當代化(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視野和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當代中國特色民生理論體係的構建,也就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重要職責所在。

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是一個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完整體係,從萌芽、初步形成、漸趨成熟到不斷完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有著自身內在的邏輯性。本書的前三章主要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進行梳理和總結。第一章主要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形成過程的梳理。從馬克思的第一篇文章《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一民生思想萌芽的最初原點開始,到標誌著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成熟的《共產黨宣言》,再到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完善的《哥達綱領批判》,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在整個形成、成熟和完善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進行揭示和歸納。第二章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邏輯起點、階級基礎和發展目標的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個人”再到“全麵發展的人”的關於人的觀念的兩次轉型,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找到了人的解放目標,進行了解放路徑的提升。現實的人及其現實的需求構成了馬克思民生思想的邏輯起點,改善無產階級的生產生活狀況是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階級立場,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是其民生追求的最終目標。第三章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實現民生之路的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之路要經過從“政治解放”到“社會解放”再到“勞動解放”,政治解放是實現人的解放的政治前提,社會解放提供了實現民生的基礎路徑,勞動解放是實現民生的直接條件。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梳理和整體把握為我國民生建設提供理論基礎。

本書的後三章在深度分析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過程、邏輯起點、發展目標等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根本前提、堅持的基本原則及要處理的幾大關係。第四章指出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根本前提。中國的國情主要分為兩個方麵: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的民生建設不能采取歐美發達國家高福利的方式;二是變化中的中國國情。這是解決現有民生問題和實現未來民生目標進行政策決策、完善法律和深化改革的直接依據。第五章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四大基本原則:堅持以“現實的人”的需求為第一原則;明確並堅持民生的基本階級立場原則;民生的內容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民生發展的階段性與曆史性統一的原則。第六章研究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要處理好的五大關係:民生問題和經濟建設的關係;民生問題和政治建設的關係;民生問題和文化建設的關係;民生問題和社會建設的關係;民生問題與生態建設的關係。以上這些研究試圖為我國民生建設構建了最基本的民生理論框架,有助於深化對馬克思恩格斯中國化的民生理論的理解和把握。

本書是教育部在“十二五”規劃期間的立項課題“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通過搜集大量的一手資料,運用文本解讀法係統梳理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過程;運用分析、歸納與綜合的方法,剖析馬克思民生思想的起點、階級基礎和追求目標;運用比較的方法,總結抽象出馬克思的民生實現之路;運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實踐的根本前提、基本原則與目標追求。在研究內容上,既有把握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整體性視野,也有立足中國現實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之路的現實關懷,在某些方麵又有著獨到的見解。希望本書能夠給讀者以有益的啟示。

由於水平有限,文中難免有各種錯誤和失之膚淺的地方,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李詠梅2017年3月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與當代民生建設

ma ke si en ɡe si min shenɡ si xianɡ yu danɡ dai min shenɡ jian she

緒論民生思想與民生實踐

00

00

緒論民生思想與民生實踐

民生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是人類社會得以前進的不竭動力。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民生問題就已存在,盡管無人意識到。正是民生的需求才促進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也正是民生需求的實現受到了阻礙才促使被統治階級的武力暴動,促進了朝代的更替和人類社會製度的更替,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對民生追求的不斷擴大、提升,同時,各個社會和朝代為解決民生問題及維護其統治進行各種改革,也不斷地推動民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生實踐自古就已開始,民生思想滯後於民生實踐,並在民生實踐中產生、發展和完善。

一、 非馬克思主義的民生思想

在古代,“民生”一詞最早出現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認為“百姓生存之道在於勤勞,勤勞才能豐衣足食”。我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並論,就有以民為本、重視民生的政治主張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在東周時期,諸子百家便紛紛提出了早期的民本觀點,闡發了最初的民生思想。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要求統治者關心和愛護百姓;孟子主張“仁政”,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輕徭薄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老子主張“無為”,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的仁政思想開始成為後世統治者的重要執政原則。一些政治家也提出了重視民生問題,產生了一批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理、重視民生、體恤民情的封建帝王和賢臣良吏。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其本質是維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但也體現了樸素的重民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這對我們今天的民生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近代,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其中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孫中山先生、乃至國共兩黨的重要奮鬥目標。早期的三民主義表達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其中“平均地權”即是其中民生主義部分的表述。這一樸素的民生主義思想,具體就是人與人生活差距不大,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出行。後來,隨著三民主義的不斷完善,民生主義逐漸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麵,具體如支持農業發展、創辦實業、發展商業和金融業、節製資本等。孫中山對中國勞動大眾充滿了深切同情,一輩子為社會平等而奮鬥。在社會發展目標上,他公開聲稱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不相衝突,而且是好朋友。在民生主義中有一些與社會主義的原則相近的東西,這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重要借鑒意義。

在西方,由於中世紀的歐洲受神權統治的約束,主宰當時思想的是一種“神本”的觀點。隨著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和資產階級的興起,人文主義思想逐漸顯露,人的地位提高了,更多的人關注現實人的生活問題,普通人對生活的需求,乃至對政治權益的訴求逐漸被法律所保護起來。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們的民生理論偏重於民權,對民生的觀察視域側重於政治和社會層麵,形成了以人權為主要價值的民生思想。他們認為,“為了獲得民眾對國家的忠誠與服從,一種能夠保證大眾參與的共和國是最好的政體,因為在這種政體之下,人們自然會把法律視為某種他們自己製定並施於自己身上的東西;同時,也隻有民眾才是對官吏最好的裁判者”。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93頁。那麼同一時期的經濟學家們的民生理論則偏重於社會保障,對民生的觀察視域側重於經濟和社會層麵,形成了以社會保障為主要價值的民生思想。在這一民生思想的指導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權利,保證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對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失去生活保障的社會成員進行了相關社會安全製度的安排,從而使他們能得到來自國家和社會一定的物質幫助,並逐步形成了當代資本主義解決民生問題的社會保障製度。這樣的民生保障製度安排,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縱觀人類曆史,民生問題在不斷產生和得到解決的過程中得以豐富和提升,民生思想也由此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在階級社會中,民生思想深深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民生思想成為統治階級的民生理論更多是出於統治階級利益的需求。地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一樣,他們最關心的是從農民身上如何榨取更多的血汗。在地主階級土地所有製下,解決農民“耕者有其田”的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實際上減租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是增租和增加苛捐雜稅,結果是把農民逼上梁山,推向了起義的邊緣。每一次的農民起義,都會或多或少地改善一下農民的生存狀況,諸如農民起義提出的“均貧富”和“均田免糧”的口號,都直接表達了農民階級渴望獲得土地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但是這些農民起義要麼被鎮壓,要麼重新卷入封建製度的漩渦。封建盛世和農民起義都無法改變封建製度的本質,也就無法徹底解決封建時代的民生問題。近代以來,孫中山雖明確提出了“民生主義”,但孫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沒有資本家的社會,而是不要大資本家的資本主義社會,民生主義所要代表的是正在發展中的、受到嚴重壓抑的、政治經濟勢力都很軟弱的、渴望同官僚壟斷勢力和外國資產階級爭取平等地位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西方國家在民生保障製度安排下產生的高福利政策,使歐洲債務危機凸顯,歐洲失業率不斷攀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一個個下台,一個個經濟學家臨危受命執政,大規模的“華爾街運動”爆發,資本主義國家陷入了“高福利”和“貧富分化”的民生陷阱。

二、 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理論中,雖然沒有像三民主義一樣單獨提及民生,但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通過不斷的關於“人的生活”的思考,把民生思想充分表露出來。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啟蒙思想家、費爾巴哈、黑格爾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的理論,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辯證的思想體係。在這套思想體係中,馬克思主義的民生思想是科學的、非神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的,使民生思想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曆了從《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初步形成階段;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成熟階段;再從《資本論》到《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完善階段。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體係中,把現實的個人及其需求作為其邏輯起點。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個人”再到“全麵發展的人”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觀念的兩次轉型,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個人”的轉變是世界觀的轉變,從“現實的個人”再到“全麵發展的人”是人的解放目標和路徑的提升。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以改善無產階級的生產生活狀況作為自己的階級立場,關注無產階級的生存和發展並改善無產階級的生產生活狀況,是馬克思民生思想的重要內容。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製度剝削本質的揭露,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剝削製度是無產階級遭受貧困的根源。要想徹底改善無產階級的生產生活狀況,就必須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全麵發展作為民生追求的最終目標,並指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之路:從“政治解放”到“社會解放”再到“勞動解放”。

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不同於封建社會的和資本主義的民生思想,體現在它所揭示的民生內涵、民生目標和民生目標的實現路徑上。民生的內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民生是指公民的生命、生存、生產與生活,“廣義的民生不僅包括公民的生計與生活,還包括公民的生命價值、健康價值和尊嚴價值等內容”。

林祖華:《造福民生:中國共產黨的追求與經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頁。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內涵是廣義上的民生內涵,包括了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全麵的民生內容。在民生目標上,馬克思恩格斯追求人的自由全麵發展,就是要全麵實現不同層次的民生目標,全麵民生目標的實現在階級社會中是無法完成的。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把從“政治解放”到“社會解放”再到“勞動解放”作為實現全麵民生目標的路徑,這是和以往的民生思想最大的區別,突破了以往民生思想中的階級局限性和路徑探索的時代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把民生的內容、目標和實現路徑放到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路線來分析和認識,有全麵性、實現性和和諧性的特征,是最科學完整的民生思想。

馬克思主義自19世紀40年代誕生以後,很快在世界範圍內傳播,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時期傳入中國,世界其他國家和中國都逐步展開了對馬克思主義各種理論的研究。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起,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在中國就沒有停止過,但對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有針對性的專門研究是在進入21世紀後,隨著我國民生問題的凸顯及中共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重視才開始的。2008年專門成立的中國民生研究院,以“研究民生問題,服務改善民生”為宗旨,承擔民生領域的課題研究與專業谘詢,麵向各級政府提供有關專業培訓,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的研究,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的中國化進程。目前國內有很多專門對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進行研究的文章,也有少量的研究生論文,但係統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專著還很缺乏。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雖沒有進行專門的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的研究,但也從不同的角度涉及民生問題,例如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研究和運用,涉及了生態民生這一最基礎的民生問題,但他們並不是針對社會主義國家複雜的民生問題進行的研究,主要是用馬克思的生態思想來揭露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根源,並尋找挽救資本主義出路的研究。盡管如此,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研究為我們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提供了一個視角,這也是本書研究中需要深化的內容。

三、 民生實踐

民生實踐先於民生思想,民生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不斷地推動著民生實踐。在我國曆史長河中,民生思想指導著當時的民生實踐。在原始社會,民生問題的內容相對簡單,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大家如何團結起來保證生命安全,共同勞動以獲取食物和保證食物共享。在奴隸社會,奴隸是被奴隸主階級奴役和剝削的工具,此時的民生問題表現為奴隸階級要求獲取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生產、生活資料。對比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農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少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民生實踐也取得了進步。整個封建時代,或多或少地出現過統治者重視民生、改善民生的現象,諸如漢高祖的“休養生息”、光武帝的“光武中興”、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王安石變法,明清“一條鞭法”、“地丁銀”、“攤丁入畝”等政策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帶來了當時社會的相對穩定與和諧。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在提出三民主義的同時,還提出了一係列實行三民主義的詳細計劃,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其國事遺書中提及的《建國大綱》和《建國方略》,後者的第二篇《實業計劃》則是對民生的詳細實踐方案。然而,由於當時各種環境的製約,以及不斷的戰亂,使孫中山先生的宏大計劃未能實現。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便開始了艱苦而浩大的民生實踐,進行了10年的土地革命,14年的抗日戰爭和3年的解放戰爭,終於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實現了政治上的解放。在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了千方百計改善民生的民生實踐,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把為民眾謀利益的根本宗旨具體化為關注民生的具體實踐。黨幫助解決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的耕牛問題、種子問題、資金問題、糧食問題、看病問題、小孩上學問題、道路橋梁問題等民生問題,並在蘇區領導農民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實行“婚姻自由”等廣泛深刻的社會變革,發展蘇區工農業生產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建立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糧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在抗戰時期,由於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的特殊性,中國共產黨把改善民生與爭取抗戰勝利緊密結合起來,指出:“大敵當前,不解決民主民生問題,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據地抵抗日本的進攻。”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6頁。同時采取生產自救與扶助貧弱雙管齊下的途徑來改善民生,強調:“我們的地方工作人員,必須用絕大精力去幫助人民”,“以便大規模地恢複生產與發展生產。不但應該使人民夠穿夠吃,而且應該使人民逐步地有盈餘。”

《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頁。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抗日力量實現社會和諧,黨在邊區進行精兵簡政,實行了休養生息的賦稅政策,開展的禁毒運動,重視法製建設,實施民主政治,“陝甘寧邊區人民是比任何未實行民主的地區,過著穿暖吃飽的愉快生活,且正在擺脫愚昧和不健康的狀態”。

《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資料選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民生建設也掀開了新的一頁。首先,完成除去中國台灣外的真正統一,為經濟建設掃除了障礙,人民生活水平隨之提高。其次,經過三年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民生改善比較明顯。中國廣泛開展進行全民教育,文盲率迅速下降,公共文化事業迅速提升,科技水平不斷增強;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得到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民的衛生需求;建立了基本社會保障體係。然而由於過分強調公平和“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忽視了生產力的發展,民生建設在曲折中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力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斷提高和得到滿足。隨著民主程度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識增強,為民生改善奠定了基礎。21世紀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體製轉型,促進了民生改善。中共十六大以來,民生建設得到大發展,將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取得了突出的民生建設的成就:免除了農業稅,普及了義務教育,建立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各類教育事業全麵快速發展、就業人員持續不斷增加,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民生建設成就輝煌,世界矚目。

四、 完善民生理論,克服民生實踐中的民生悖論

隨著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一些社會問題也悄然而生。一些民生問題不斷得到解決,但新的民生問題又不斷出現,而且以集中的方式呈現出來。盡管近些年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但在民生實踐中仍呈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存在著民生實踐中的民生悖論問題。民生悖論是指打著改善民生的旗號實際上在進行損害民生的實踐,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而在更大程度上損害了民生的實踐。在當下的民生建設中,這樣的民生悖論越來越明顯,武興華在其碩士論文《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GDP崇拜與民生建設的悖論改善之研究》中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存在“三個悖論”:努力反壟斷與製造新壟斷的悖論、外資崇拜與內資歧視悖論、努力調控房價與房價居高不下的悖論。這些經濟建設中的悖論實質上都屬於GDP崇拜與民生建設的悖論。

中央如此重視民生建設,為何還會產生這樣的悖論呢?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民生建設思路的問題。重視民生建設是一個方麵,如何進行民生建設是另一個方麵。在發展的過程中,是賺夠錢再發展民生還是邊賺錢邊發展民生,這是一個重要的思路問題。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是解決一切民生問題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非要等到經濟非常發達了再來發展民生。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而社會建設滯後,這才加重了今天解決複雜民生問題的難度。二是腐敗問題。民生和腐敗水火不容,腐敗從來就是民生的絆腳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膨脹的腐敗行為是對民生最嚴重的損害。三是唯GDP的政績考核製度。長期以來,中國在幹部考核上存在“唯GDP主義”,以GDP來論英雄,導致各級政府不惜一切代價追求GDP的高數字,忽略了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重要的因素。唯GDP論確實使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升,但卻是以消耗大量的資源和對環境的汙染為沉重代價的,這樣的代價已成為今後經濟發展的瓶頸,對民生的損害也最具有基礎性和深遠性。四是社會道德的滑坡。3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利益的追逐成為了主要的目標,社會道德水準不斷下降,在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都出現了道德危機,嚴重損害了民生,影響民生的進一步改善。

以上民生建設中的民生悖論現象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鍾。在今天轟轟烈烈的民生建設中,要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效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順利完成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我們就必須克服民生建設中的民生悖論現象,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民為本”,走群眾路線。為此,我們要全麵深入地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推動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中國化,完善民生理論。通過厘清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內核、內在邏輯和曆史發展軌跡,真正把握其實質,由此來反觀我國以往的民生之路,指導未來的民生建設。

第一章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過程

第一章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過程

民生思想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充實、發展、創新的過程,也是與不同時期的物質條件、精神認識水平相一致的,受著多方麵條件的影響與製約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過程就是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過程,是馬克思恩格斯對德國古典學哲學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進行辯證批判的過程,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產生有其特殊的社會曆史條件和理論淵源。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產生有兩大社會曆史條件。一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使民生問題更為凸顯。在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初期,即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量農民被趕出他們世代賴以生存的土地,失去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成為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生存成了問題;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相當強大,出現了一定規模的手工工場,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出現了大批富裕的手工工場主,但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卻不斷惡化,所受剝削的程度不斷提高;在機器大工業時期,機器被普遍采用,工廠的規模也迅速擴大,但是,勞動工人的生活水平卻沒有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得到提高,反而降到了生死邊緣,特別是童工的生活更為悲慘。資本家“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隻限於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頁。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更具有隱蔽性,民生困境更為加劇。無產階級的民生困境表現為:物質生活上處於被剝削境地,政治生活上處於被統治地位,精神生活上處於被奴役狀態。“如果按照奧日埃的說法,貨幣來到世間,在一邊臉上帶著天生的血斑,那麼,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8—829頁。二是歐洲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曆史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無產階級不斷加劇的苦難生活迫使工人起來反抗,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爆發了三大工人運動,表明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工人鬥爭的豐富經驗,為馬克思、恩格斯進行理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也使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成為可能;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則從反麵反映了創立科學革命理論指導工人擺脫民生困境的迫切要求。

無產階級的苦難生活極大地觸動了馬克思、恩格斯,他們辯證地批判吸收當時有影響力的理論和民生觀,致力於自己的革命理論和民生思想的研究。其中對馬克思、恩格斯影響較大的有啟蒙思想家的“人道主義”民生觀、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民生觀、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民生觀以及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的“和諧新社會”民生觀。這些民生觀極具代表性,對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在一係列著作中,以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深入分析了廣大無產者的生存狀況,並著眼於解放全人類的目標,提出了全麵係統的解決措施,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

第一節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萌芽到初步形成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初步形成經曆了民生思想的萌芽到對民生的現實關切,同時伴隨著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思想的轉變和從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思想的轉變。

一、 民生思想萌芽的最初原點:《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是1835年8月,馬克思在特裏爾中學畢業前完成的一篇文章。這時的馬克思還深受宗教思想的浸潤,還未形成理論上邏輯思辨的能力,《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並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是文中卻處處洋溢著馬克思濃鬱的人文關懷和對自由的向往,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確實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馬克思民生思想萌芽的最初原點。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分析了影響職業選擇的兩大因素:一是自由選擇,二是有尊嚴的思想。馬克思在自由選擇的基礎上,經過獨立嚴肅的思考,把“人類的幸福”確定為其選擇職業的目標和理想,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1. 自由選擇是人的本質,是職業的生命

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開篇就指出:“自然本身給動物規定了它應該遵循的活動範圍,動物也就安分地在這個範圍內活動,不試圖越出這個範圍,甚至不考慮有其他什麼範圍的存在。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使人類和他自己趨於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一個最適合於他、最能使他和社會得到提高的地位。能這樣選擇是人比其它生物遠為優越的地方。”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它指出人最高貴最有尊嚴的地方就在於他可以憑自己的自由意誌選擇自己的生活, 決定自己是什麼和不是什麼。人的自由是與生物相區別的自由自覺的生命存在,是人的本質,這是馬克思最終所追求的消滅私有製、消除異化的共產主義自由的萌發原點。

馬克思深受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來思考職業的選擇,認為選擇職業, 就是選擇一種生活,而任何一種生活都應該以意識到人是一個自由的存在為前提並努力實現自己的自由。馬克思說:“如果我們的生活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使我們最有尊嚴的職業。”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頁。“但是,能給人以尊嚴的隻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頁。隻有能發揮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職業才是最有尊嚴的職業,隻有這種職業才可以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感到厭倦、堅持不懈,始終不會情緒低落。自由是職業的生命。

0

0

2. 有尊嚴的思想是職業的基礎

人僅有選擇的自由對於理想職業的選擇是不夠的,因為這種自由不能是盲目的。要克服對職業自由選擇的盲目性,就必須進行獨立嚴肅的思考。“重視作為我們職業的基礎的思想會使我們在社會上占有較高的地位,提高我們本身的尊嚴,使我們的行為不可動搖”,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 由此,馬克思指出,如果我們的生活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頁。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排除外在精神的幹擾。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多次談到神,“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神總是輕聲而堅定地作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但“神要人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共同目的的手段”,“我們認為是靈感的東西可能須臾而生,同樣可能須臾而逝”。馬克思在對職業、事業的思考中,把獨立的思考放在神的位置之上。

第二,要警惕並排除內心的主觀幻象。當我們自認為尋找到一個偉大的職業的時候,“我們的幻想油然而生,我們的感情激動起來,我們的眼前浮想聯翩,我們狂熱地追求我們以為是神本身給我們指出的目標;但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很快就使我們厭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因為這隻是由偉大的東西所引起的虛榮心,“而虛榮心容易給人以鼓舞或者我們覺得是鼓舞的東西”,“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竅的人,理智已經無法支配他,於是他一頭栽進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驅使他去的地方”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頁。。因此,青年人在選擇職業時,不要從一時的感情出發,不要從虛榮心出發,更不要從名利出發,“如果我們經過冷靜的考察,認清了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後,仍然對它充滿熱情,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於它,那時我們就可以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頁。

第三,要考慮個人的身體素質。馬克思還進一步明確了青年選擇理想職業所必須具備的個人素質,即體質和能力。他認為,如果我們的職業超越我們體質的限製,“我們就是冒險把大廈建築在鬆軟的廢墟上,我們的一生也就變成一場精神原則和肉體原則之間的不幸的鬥爭”。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頁。由於體質不適合我們的職業,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來很少有樂趣,但為了克盡職守而犧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勵著我們不顧體弱去努力工作。如果這樣,我們就是選擇了不能勝任的職業,那麼我們決不能把它做好,我們很快就會自愧無能,就會感到自己是無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會成員。由此產生的最自然的結果就是自卑。所以,職業和事業的大廈應該建立在健全、健康的體魄上。

第四,要把實現個人價值和人類的幸福相統一。馬克思指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要充分考慮實現人類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價值兩方麵的問題。人類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價值這兩種利益不是彼此敵對、互相衝突的。相反,“人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頁。也就是說,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成不了偉大的人物,隻有為人類共同目標和人類共同幸福而勞動的人,才是偉大高尚而最幸福的人。個人自身的完美是建立在同時代人的完美之上、建立在為同時代人的幸福而工作的基礎之上的。隻有這樣,個人才能實現自身真正的完美,否則,他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完美、偉大之人。追求人類的幸福與實現個人價值是相互統一的、是一致的。

3. 為人類幸福而獻身是職業的理想

正是在自由選擇的基礎上,基於以上四點的獨立嚴肅的思考,馬克思把“人類的幸福”作為自己選擇職業的目標和理想。馬克思堅定地指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遠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頁。這段話體現了青年馬克思為“人類幸福而獻身”的偉大抱負和價值追求,表述了個人幸福從屬於千百萬人幸福的價值觀,表達了他對未來人生價值的設計和追求,奠定了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和對民生目標的追求。

雖然,《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馬克思的思想還很不成熟,帶著極為濃厚的抽象人本主義色彩,其人生理想也過於單純與空洞,但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馬克思思想脈絡的曆史起點。馬克思對人的自主性和人類幸福的高度敬仰以及為全人類服務的決心和理念,標誌著其民生思想的萌芽。

二、 對民生問題的思考:《博士論文》和《萊茵報》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全稱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於1841年3月完成,是馬克思公開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在《博士論文》中,盡管此時的馬克思還帶有青年黑格爾派“理性批判”的局限性,但馬克思通過對個體自我意識的自由的強調來打破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王國,馬克思與黑格爾思想的不同初現端倪,馬克思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已有向物質力量轉化的萌芽和傾向,這個傾向是民生思想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大學畢業後,馬克思被聘用為《萊茵報》主編,這時,馬克思借助《萊茵報》來宣傳革命思想,馬克思對人的生存境遇給予極大地關注,對現實社會作進一步的反思和批判,出現了世界觀的轉向,所以這份報紙成了馬克思畢業後進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1. 民生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博士論文》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寫作是深受當時青年黑格爾派運動影響的,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進行了繼承,但在繼承的同時,馬克思又對黑格爾派的思想進行了一定的超越。繼承反映了馬克思此時的唯心主義世界觀,超越反映了馬克思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已有向物質力量轉化的萌芽和傾向。

第一,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繼承。正如列寧所說:“1841年大學畢業時提出了一篇論伊壁鳩魯哲學的學位論文。馬克思按當時的觀點,還是一個黑格爾主義者。”

《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頁。但馬克思不是一個天生的黑格爾主義者,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和波恩大學時期就讀過黑格爾哲學的一些片斷,但並“不喜歡它那種離奇古怪的調子”。轉入柏林大學這個當時的黑格爾主義的研究和傳播中心以後,馬克思逐漸發現黑格爾哲學的魅力,為它的思辨理性和博大精深所吸引,遂轉向黑格爾哲學,並且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這深深影響了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寫作,以致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繼承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把直接繼承黑格爾“絕對精神”而來的精神或“自我意識”看作世界的本原。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反複強調理念的力量,認為“理想主義不是幻想,而是真理”,“精神,乃是您所信賴的偉大神醫”,把精神看成世界的主宰。馬克思也是站在黑格爾唯心主義立場上來論述原子的偏斜運動的,讚同伊壁鳩魯把質料僅僅看成是被動的東西,而把能動的原則歸之形式,同時又把形式解釋為觀念的東西的觀點,並指出:“事實上,直線存在的個體性隻有當它同一個他物發生關係,而這個他物就是它本身時,它才是按照它的概念實現了的,即使這個他物在直接存在的形式中是同它相對立的。所以一個人,隻有當同他發生關係的另一個人不是一個不同於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還不是精神,也是一個個別的人時,這個人才不再是自然的產物。但是要使作為人的人成為他自己的唯一真實的客體,他就必須在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對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純粹自然的力量。排斥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同那種自認為是直接存在著的、抽象單一的自我意識相適應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6頁。馬克思把人的自我意識看成是第一性的,而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第二性的,是從屬於人自我意識的,認為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決定力量,顯然,這是繼承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觀點。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在分析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兩位哲學家的自然哲學的共同點和差異時,繼承和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矛盾學說,按照黑格爾辯證法的基本結構和基本思路理解“原子偏斜運動”。馬克思認為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認為無限的原子永恒地在虛空中運動著,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但是他們的自然哲學之間又有著顯著的差別。馬克思說:“說原子有特性,那是和原子的概念相矛盾的;因為正如伊壁鳩魯所說,任何特性都是變化的,而原子卻是不變的。但是,雖然如此,在邏輯上卻必須把原子說成是具有特性的,因為那互相排斥的眾多原子,為感性的空間所分離,它們彼此以及它們與自己的純本質必定直接地各不相同,這就是說,它們必定具有質的差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頁。 “由於有了質,原子就獲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設定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質不同的定在。就是這個矛盾主要使伊壁鳩魯感到興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頁。也就是說,原子之間的互相排斥證明它們必然具有質的差別,有質的差別,也就意味著有矛盾,而這正是伊壁鳩魯主要感興趣的地方,也是他和德謨克利特不同的地方之一。馬克思還認為“伊壁鳩魯認為原子在虛空中有三種運動:一種運動是直線式的下落;另一種運動起因於原子偏離直線;第三種運動是由於許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認第一種和第三種運動是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共同的;可是,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卻把伊壁鳩魯同德謨克利特區別開來了”。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頁。由於伊壁鳩魯承認以上三種運動,他便用賦予原子的脫離直線運動的偏斜運動把質料和形式、強製的運動和自然的運動結合起來。由於伊壁鳩魯賦予原子以偏斜運動,原子具有了斥力,使原子能夠打破盲目必然性的擺布,從和它的個別性和獨立性相抵觸的片麵規定和外在製約性中解脫出來;同時又使眾多原子的衝擊和遇合成為可能。這樣便改變了原子世界的整個結構。可見,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不僅繼承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而且也采用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基本方法。

第二,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超越。雖然,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不難發現黑格爾哲學影響的痕跡,但也能看到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和超越。青年馬克思不同於老年黑格爾派。他不是跟在黑格爾後麵鸚鵡學舌,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批判和創新。

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德國還是一個宗教神學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國家,封建統治階級把宗教神學當作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黑格爾對宗教采取的完全是妥協的態度,用哲學論證宗教,把宗教看成是絕對觀念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將哲學和宗教結合在一起。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繼承和捍衛了伊壁鳩魯的無神論思想,對宗教神學和黑格爾宗教思想的保守性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馬克思認為,哲學是理性的,而宗教則是非理性的,是以無知和迷信為基礎的;哲學提倡探索和懷疑精神,而宗教則要求信仰和盲從;哲學在教導人們真理,而宗教則向人們許諾天堂。因此,他堅決反對調和哲學與宗教,反對一切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反對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靈。同時,馬克思還試圖從現實世界本身尋找上帝觀念產生的根源。馬克思認為,上帝觀念並非像青年黑格爾派所認為的那樣是集體無意識的產物或個體有意識的編造,而是“因為自然安排得不好”,“因為無理性的世界存在”,“因為思想不存在”。神的觀念的產生,不僅有觀念上的原因,也有客觀現實的根據,這就是充滿世界的無理性和邪惡性。馬克思和青年黑格爾派一樣,都是從反對宗教開始的,反對黑格爾調和哲學和宗教的思想,堅持用自我意識去解釋和批判宗教,否定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用。但馬克思不同於青年黑格爾派,黑格爾派在他們沒有離開哲學的立足地來說都是黑格爾哲學的支脈,都未超出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而馬克思克服了青年黑格爾派隻用自我意識解釋宗教存在的局限性,用“自然安排得不好”和“無理性的世界存在”等來解釋上帝觀念,接近於對宗教作出唯物主義的解釋,因而在宗教問題上,馬克思不僅超越了黑格爾,而且也比青年黑格爾派更科學、更堅決、更徹底。

馬克思在哲學與現實的關係問題上,不同於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黑格爾把哲學局限在精神王國之中,竭力反對哲學幹預生活,認為哲學運用於生活是對哲學的“淩辱”。而青年黑格爾派則是把自我意識淩駕於現實之上,將哲學和現實世界對立起來,使哲學完全脫離現實生活,重蹈主觀唯心主義的覆轍;馬克思則是強調自我意識和現實的互相作用,認為哲學的力量在於通過批判、啟蒙、知識來改造不合理的現實世界,哲學應當幹預生活,哲學為實現自己的衝動所鼓舞,要把自己內在的光轉變為向外燃燒的火焰,並提出了“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問題,進行自我意識自由向現實自由的轉變。“世界的哲學化”是指對世界進行哲學化處理的哲學。這是幾十個世紀裏傳統哲學到黑格爾在做的工作(形而上學的哲學傳統)。就是把現實世界或實踐的經驗上升或提高為普遍性的哲學概念,諸如理念、實體、神、至善、理性、自我意識、絕對精神等等。“哲學的世界化”是指使哲學成為世界的哲學,對哲學進行世界化變革。即哲學不應該是固定的體係,而是應放到實踐中去,“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這樣,現象世界就同哲學解釋協調起來,現象的現存的世界變成“現實的”和“真實的”世界,曆史進程就是哲學和現實世界這樣相互作用的結果。馬克思在哲學和現實世界的關係上,既不同於黑格爾主張思維和存在的同一而否定哲學對世界的改造作用,也不同於青年黑格爾派把兩者對立起來而誇大哲學的批判作用,而是強調二者的相互作用、有機聯係和辯證統一,尤其強調的是哲學對現實的改造作用,這就不僅顯示出開始離開黑格爾主義軌道的傾向,而且也為馬克思後來唯物而辯證地解決哲學和世界、思維和存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問題奠定了思想基礎,這是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2. 從民生問題入手的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轉向:《萊茵報》時期

《萊茵報》中的民生思想是把《博士論文》中的民生思想從哲學轉向現實,由間接的表達到直接的表述,因而密切關注現實實踐是《萊茵報》論文中所表達的民生思想的主題。在1842年初至 1843年3月的《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直接跨入政治生活,積極參加了現實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認識到研究經濟問題的重要性,麵對和批判現實的問題,從民生問題入手而達到思想轉變,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向由此獲得了真實的起點,開始了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轉向。

1841年,馬克思大學畢業後不久即任《萊茵報》主編,他第一次遇到的問題是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正是通過對這一難事的思考和認識,使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鄙視物質利益、鼓吹“理念”“精神”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清算。1842年4月,馬克思在《萊茵報》上發表的文章中就指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他還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馬克思剛去主持這份報紙的工作,就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裏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隻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

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係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指出:“要為政治上和社會上備受壓迫的貧苦群眾的利益而揭露那些卑躬屈節唯命是聽的所謂曆史學家們所捏造出來的東西,他們把這種東西當作真正的哲人之石,以便把一切肮髒的欲求點成法之純金。我們為窮人要求習慣權利,但並不是限於某個地方的習慣權利,而是一切國家的窮人所固有的習慣權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2頁。馬克思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馬克思利用《萊茵報》這個陣地,針對他遇到的政府依憑自身的權力強製推行書報檢查令、踐踏新聞自由、以維護等級製利益關係為前提頒布的法律限製了貧苦民眾自由行動的權利等事件,對現實展開了批判和鬥爭。

第一,通過爭取出版自由獲得精神自由,追求理性國家和法。盡管馬克思在《萊茵報》編輯部工作的時間不長,卻是他一生中發表新聞學論文最多的時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聞觀點,論述了很多的新聞出版自由思想。1842 年初,馬克思的第一篇政論文章《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顯示了他追求自由的堅定信念。針對普魯士政府1841年底頒布的新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充分運用他超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對書報檢查令的條款進行了逐一的駁斥,深刻闡明了言論自由與人類精神演進和探索真理的密切關係。馬克思認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頁。新聞出版自由在人類眾多的自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沒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頁。

新聞出版自由能保證人們自我精神的充分表現,也隻有這樣,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人們才可以用各種方式表達思想,因而,言論的新聞出版自由就顯得必不可少。一旦有了這種自由,真理的探討者才能夠自由地“直奔真理”,而不會“東張西望”。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頁。 “自由出版物的實質,是自由所具有的英勇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頁。真正自由的報刊應多報道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伸張正義,捍衛真理。報刊要能自由地發展,就必須要有思想上的獨立性,不能屈從外部的限製和束縛。但新聞出版自由不是完美無瑕的,“如果由於某種好處隻是一定的好處,而不是所有的一切好處的總和,由於它正是這種好處而不是另一種好處就予以痛罵,這種做法是十分鄙俗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頁。正因如此,新聞出版自由的發展離不開批評,更離不開理性的批評。“當批評不是公開的而是秘密的,不是理論上的而是實踐上的時候,當它不是超越黨派而是本身變成黨派的時候,當它不是作為理性的利刃而是作為專橫的鈍剪的時候……”,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8頁在這種情況下,批評已失去了它合乎理性的性質,新聞出版自由就成了一句空話。要保證對新聞出版自由批判的合理性,就需要法律的保障。馬克思從來不認為新聞出版自由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它隻能是在法律允許範圍內的自由,而不是對自由的濫用,“沒有關於出版的立法就是從法律自由領域中取消出版自由”,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1頁。“出版法是自由對自己投的信任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1頁。在對新聞出版自由的闡述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提出了自由是人的本質、自由是法之魂的思想。

第二,反對宗教專製的束縛。從表麵上看,宗教似乎並不是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關注的主題,在現存的馬克思這一時期的文本中也較少見到馬克思對宗教問題集中而直接的論述。然而,在考察《萊茵報》時期之前馬克思思想的發展曆程以及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的全部文本之後就不難發現,馬克思在這一時期的思想中對宗教問題的研究比表麵呈現的要複雜得多。無論是評論書報檢查、新聞自由,還是分析林木盜竊與百姓疾苦,馬克思都有許多對宗教的論述,這些論述或直接針對宗教,或附帶著抨擊宗教。尤其重要的是,馬克思對宗教的看法幾乎都是否定的。宗教不是作為對象而是作為某種不證自明的東西出現,這表明宗教問題構成了馬克思當時思考問題的一個重要參照。馬克思主要是從宗教與人性以及宗教與哲學兩方麵來理解宗教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