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71三十七王汶石:三遍法常常有一些愛好文學的青年問我怎樣讀書才能收獲大。我說,你看看當代作家王汶石的讀書方法吧,肯定會有所啟發的。
王汶石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讀得很認真。對於名家名著,更是舍得下功夫,他不是讀一遍,而是讀三遍。
讀第一遍時,是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讀,讓自己完全進入書中的藝術境界,盡情地享受瑰麗的藝術之美。
讀第二遍時,是以一個藝術鑒賞者的身份去讀,對作書品進行嚴格的剖析。無論是多大部頭的鴻篇巨製,都毫魅
文叢不客氣地進行“肢解”,然後對每一個藝術部件作一番評︵
第二頭品足。說得形象一點,就像機槍手拆裝機槍一樣,仔細輯
︶·研究每一個零件的性能、製作方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讀
書百聯係。通過這樣對各個藝術部件的剖析,來學習借鑒作法
品的藝術手法和寫作技巧。
72讀第三遍時,是以一個文學作者的身份去讀,主要從客觀上學習作家駕馭一部(或一篇)作品的能力,即研究作品的總體設計。
王汶石這種讀書方法行之有效,能夠較快地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他本人的經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原來並不是搞文學創作的,而是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後來為了革命鬥爭的需要,他才拿起筆開始寫作。由於他善於讀書,善於吸取名家名著的藝術營養,文學功底比較紮實,因此,他出手不凡,寫出了《新結識的夥伴》《夏夜》等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強的作品,飲譽文壇,一躍成為當代知名作家。
當然,王汶石的“三遍”法,也不是機械地、絕對地讀三遍。有的平庸的作品,他讀一遍就過去了,而有的特別精彩的、藝術成就確實高的作品,就不止讀三遍、四遍、五遍……多次地讀,反複揣摩、玩味。
三遍
法73三十八白夜:雙十法著名記者白夜在回憶他的讀書生活時說:“到了上中學時,碰到書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記得,我在半天內看完了一本《魯濱孫漂流記》,真是走馬觀花了。古人能一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覺得很高興。於是,我就喜歡一目十行讀下去,讀了好多書。
“年紀大了,我漸漸發現,有些書一目十行下去,沒有真正讀懂,必須仔細讀下去才行。讀一遍不行,再讀第二遍;讀兩遍不行,再讀第三遍。有些書甚至要常常讀,越讀越品出其中味道來。《杜詩鏡銓》,我就看了五遍;孟書德斯鳩的《波斯人信劄》,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紅樓魅
文夢》,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書是要讀一輩叢
︵第子的。
二輯
︶·“要知道書中說些什麼,這是比較容易的,然而,你讀
書要把書中的財富變成自己的,那就要費功夫了。比如說百
法吧,我把書合起來,複述書中的一段情節,隻能複述大74意;如果詳細複述也不如書中的精彩。這就是說,我同書還有距離。要縮短這個距離,就得認真讀啊,讀啊。
“然而,書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頭在幾本書中,又要多看。總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讀書經驗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少看要十目一行。”白夜的“一目十行”與“十目一行”相結合的讀書方法,充分體現了博與精的辯證關係,全麵周到,值得仿效。
“一目十行”能博覽群書,“十目一行”能精研名著。
至於對什麼書“一目十行”,對什麼書“十目一行”,可視自己的需要而定,不必強求一律。
雙十
法75三十九劉征:信馬由韁法不少人認為讀書是一種苦差事,可在詩人、雜文家劉征眼中,讀書則像春遊踏青一樣,輕鬆愉快,其樂融融。
他說:“我讀書沒有什麼方法,隨便翻翻,信馬由韁似的。有時是有目的的,有意去尋找一點什麼,有時是無目的的,隻是信手翻來,碰到什麼有趣的就溜幾眼,大有興趣的就一口氣看下去。前者如孤山探梅,走遍山中的多條小徑,目的隻在探梅。後者如春郊踏春,花也好草也好,愛看就多看一會兒。”請看,“孤山探梅”,“春郊踏青”,多美的境界!簡直書妙不可言。
魅文
叢那麼具體怎麼個“信馬由韁”法呢?劉征說:“隨便翻︵
第二翻,自然就不止於一書;就是在手中的一書,也不一定從輯
︶·頭看到尾,有時隻讀其中的幾頁甚至幾句;有時從後麵讀
書百向前讀去,倒過來讀;有時隻欣賞那印刷的字體和插圖。
法隨意翻翻,可以利用零散的時間。我則多是在中午休息76躺在床上打個盹之後,或者在夜間伴著一杯茶靠在沙發上準備睡覺之前。不消說,隨便翻翻是不須講究什麼讀書法的,寫筆記、抄卡片都有賴於‘隨便’二字,要是遇到認為隨手丟了可惜的文字,不妨夾上個紙條,如果是版本不足可惜的書,也不妨把頁子折起來為記。”這種“信馬由韁”式的讀書,會有收獲麼?有的。劉征認為,不但有收獲,而且大都是意想不到的。對於專業研究、文章寫作、藝術欣賞乃至人生修養都會大有助益,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補充。他深有體會地說:“我得益於隨便翻翻,比得益於一本正經地學習還要多。翻多了,腦子成了一個品種花色十分豐富的雜貨攤,用什麼都可以信手拈來。”當然,信馬由韁地讀書,並不排斥有計劃地讀書。劉征主張:“有計劃的讀書與隨便翻翻不可偏廢。初學者或者應該側重前者,隨著學習的發展,宜於越來越多地隨便翻翻。”信
馬由
韁法
77四十曹世欽:記賬法散文家、《北京日報》高級記者曹世欽有一本珍貴的小本子,那是他幾十年來記錄的“讀書賬”。他從青年時代起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讀書時除了做點讀書筆記之外,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讀一本書,都記錄在一個專門的小本子上,前邊記讀畢的月日,中間記書名、作者及其國籍,後邊記書的字數。
從1957年開始,三十多年來,他一年不隔地這樣堅持記著,每逢閑暇時間,還把這個小本子翻開來前前後後瀏覽一遍,漸漸地他體會這種記錄書目讀書方法的好處。他說:“第一,每一年終了,我翻開這個小本子,看看一年書
魅文之中讀過哪些書,讀了多少字的書,哪些書是我渴望讀叢
︵第的,哪些書是隨手牽來讀的。還可以與前一年做個比較,二
輯是多讀了還是少讀了,想想為什麼多讀了或少讀了;在新︶·讀的一年開始之際,哪些是我應該讀、想讀而沒來得及讀書
百法的書。這不但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而且在新的一年裏也有提醒的意義。
78“第二,這樣簡要的讀書記錄,它能告訴我,中外許多名著我讀過哪些了,甚至在某年某月某日我重新讀過一遍,是在一種什麼樣的環境裏讀的,我可以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這個小本子還能督促我,尚有一些名著還需要我抓緊讀一遍。
“第三,它還能告訴我,哪個時期是無計劃地讀書,那真是‘韓信亂點兵’式的,點到哪本書算哪本。反正開卷有益嘛!其實也不盡然,有的書讀過之後並無什麼益處。同樣它也能告訴我,哪個時期是有計劃地讀書,比如1961年,這年從5月至10月我就係統地讀完了《莎士比亞戲劇全集》以及他的十四行詩集。這使我了解了莎士比亞其人,也了解了他所描繪的那種社會麵貌,還了解了他的著作在英國文學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第四,可以從中考察出我讀書的勤奮程度,尤其是記錄下來的讀書少的那些歲月,我就要思考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當然不能一味強調工作忙,隻能說‘擠’時間不夠,見縫不去插針,把零星的時間在不自覺中空擲了。我便告誡自己:有鬆弛,有懶惰,警惕啊,警惕!”讀完一本書,隨手記筆“賬”,並非難事,但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都沒有想到要這樣做,或者雖然想到了,也曾這麼做過,但沒能堅持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記曹世欽同誌的經驗表明,記筆“讀書賬”有這麼多的好賬法
處,那我們也何樂而不為呢?
79四十一莊之明:選擇法當代兒童文學作家莊之明一談起讀書法顯得格外有興致,他在回憶自己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時說:“我從小就是個書迷。上初中的時候,我用節省下來的零用錢買了很多連環畫和寫劍俠英雄的書,結果作文還是寫不好。語文老師告訴我,買書,最好買文學名著,一輩子都有保存價值,因為文學名著是文學寶庫的精品,它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比如恩格斯,他曾經稱讚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是一部卓越的法國資產階級社會的曆史,並說他從那裏學到的東西,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曆史書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裏學到的全部知識還要多。
魅文
叢恩格斯在中學時代,曾經將歌德筆下的浮士德,看作是︵
第二激勵自己去追求真理的榜樣。”輯
︶·語文老師的話,使莊之明茅塞頓開。從此以後,他就讀
書遵照老師給他開的書目閱讀起名著來了。存放衣物的木百
法箱成了藏書的百寶箱,裏麵裝有列夫·托爾斯泰、高爾基、80莎士比亞、巴爾紮克、安徒生、泰戈爾、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魯迅、巴金等文學大師的作品。書伴隨著莊之明度過了美好的中學時代。莊之明從會讀書開始,進而自己會寫書,進而成了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
莊之明從自己的讀書經曆中悟出了一個道理:讀書應該有選擇地讀;有選擇地讀書,應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他還告訴青少年朋友,讀書可以從三個方麵來進行選擇:一、分清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壞書;讀好書,不讀壞書。正如別林斯基說的:“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青少年要特別注意抵製黃色書刊的侵蝕。
二、分清什麼是必讀書,什麼是可讀可不讀的書,什麼是不必讀的書。應像歌德說的那樣:“把精力集中在有價值的東西上麵,把一切對你沒有好處和不相宜的東西都拋開。”三、分清哪些書需要精讀,哪些書隻需要瀏覽,略知其大概。正如培根說的:“有的知識隻要淺嚐即可,有的知識隻要粗知即可。隻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隻讀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書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選
複地讀。”擇法
81四十二憶明珠:內外貫通法作家憶明珠的讀書生活,別有一番興味情趣。
他是這樣對別人說的:“宋代有人寫過一篇《四時讀書樂》的詩,其中有兩句道:‘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麵皆文章。’我當然不能不讀用文字寫出來的書,但我更好讀那種勿需用文字書寫的天然的書。一片樹葉掉下來,恰好打在自己的腦門上,如聞棒喝,頓然有悟,心中似覺無比寬敞亮堂。讀不懂《山海經》以至種種古典也罷,我尚有幸得讀‘天書’———‘無字天書’。”憶明珠所說的“無字天書”,也就是大千世界、人生書社會這部大書。他說別人喜歡進書店,進圖書館,自己則魅
文叢喜歡逛菜場,逛商店,逛街頭小攤。因為這些地方“大有︵
第二文章”,甚至有“大文章”。於青菜蘿卜的小本交易中,街輯
︶·頭巷尾的童言婦語裏,亦可知人心而論世道。
讀書
百憶明珠還說:“讀書,樂;讀書外書,亦樂。我的讀書法
樂在書裏、書外打通,書中樂與書外樂打通。”82憶明珠關於讀書的見解,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僅要讀有字書,而且要讀社會實踐這部無字書;二是要將書本和社會實踐緊密聯係,使之融會貫通起來,即將“書裏、書外打通”。
書本是前人或同代人根據自己的社會實踐,積累、記載下來的知識,它是間接知識,而且有限。自然界、人類社會是一個博大的知識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隻有在實踐中不斷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科學文化事業才能不斷發展,社會才能不斷前進。一個青年人如果隻讀書本,而不了解社會,那是遠遠不夠的。再說,如果死讀書,而不知道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那麼,他讀了書又有什麼用呢?
內外
貫通
法83四十三張一弓:無心栽花法作家張一弓曾經專為中學生寫過一篇文章,介紹自己的讀書生活。文中寫道:“我的閱讀興趣常常是由一種自得其樂的願望引起的。在寫這篇短文之前,我閱讀乃至朗誦了《新概念英語》的幾節課文。但我並沒有係統地學習英語的計劃,不打算去給沸騰了一些時候的‘出國熱’再加上一點溫,更不敢奢望當一當外交官或翻譯家。我所以閱讀、朗讀而不是‘學習’《新概念英語》,完全出於讀了較多的方塊字以後,想在一種拚音文字中換一換語言感覺的興趣。可以設想,用自以為是的英語發音和語調,隨心所欲地表書現和欣賞某種好像是英語的音樂性,而不必擔心英國人魅
文叢能否聽得懂,的確是一件愜意的事。
︵第“我剛剛扮演了一節課文為我規定的兩個角色:希二
輯︶·爾和韋斯特先生。希爾先生要買韋斯特先生的房子,他讀
書看了房子,問了價錢,又嚇了一跳,說價錢貴了。韋斯特百
法先生沒有說不貴,而是讓希爾先生相信,為這所房子花84費的每一個便士都是值得的。我愣了一下,感到這句子有點囉唆,別扭,接著我又笑了,好像望見我們農貿市場上一位出售農副產品的老鄉來,向討價的買主伸出一個小手指頭,說:‘一分價錢一分貨,哼!’於是,希爾先生認可了這個價錢,表示很喜歡這所房子,看來可以拍板成交了。扮演希爾先生的我卻出我意外地說道:‘可我還不能做決定,我的妻子必須先看看(房子)。’我對希爾先生對夫人的尊重表示讚賞,而扮演韋斯特先生的我卻說:‘Womenalwayshavethelastword。’什麼?‘女的總有最後的單詞’?我肯定理解錯了。Word亦可譯作‘命令’,那麼,這句話是否可以譯為‘女的總是有最後的命令’?不通不通!我急忙翻閱書後的譯文,啊,原來是‘總是婦女說了算’。英國也有‘氣(妻)管炎(嚴)’,我又啞然失笑了。
“於是,我在一次自得其樂的閱讀中,結識了兩位很有趣的英國朋友,發現了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可以相互溝通的機智和幽默,感受到了英語與漢語在表達方法上的區別與神韻上的相似。如果要從‘學習’的實用價值上要求這次‘閱讀’,那麼我也起碼記住了兩個使我費了一番思索,也給我帶來很大愉悅的句子。”無
張一弓的這次閱讀的確是愉快輕鬆的,他原來沒有心栽
什麼係統地學習英語的計劃,讀《新概念英語》隻不過是花法
為了換換腦子而已。沒想到,這並無用心的閱讀,卻也很85有“實用價值”,起碼使他記住了兩個頗難理解的句子。
這倒正好應了中國的一句諺語:“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所以,我們就把張一弓的讀書方法叫作“無心栽花法”。
當然,並不是說張一弓就反對加強閱讀的計劃性和目的,相反,他也是很重視有計劃、有目的地讀書的。他在二十歲上下的時候,還曾有計劃地閱讀過一批俄國和法國的古典名著。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86四十四馮驥才:定向瀏覽法馮驥才是一位知名度較高的中年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有人向他提了一個問題:“您讀書的習慣與方法是什麼?”馮驥才回答說:“成為專業作家以後,我每天的時間被寫作和各種事務安排得很緊,而當今的時代又是產生大量信息的時代。因此,為了拓寬視野,把握主要信息,我習慣於多看報刊文摘,了解新的觀念,以求得信息的‘最佳質’。我讀書的主要原則是:定向和瀏覽,對於社會上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和文章再進行精讀。”定向和瀏覽相結合,這是馮驥才讀書的顯著特點。
定向能使讀書目的明確。馮驥才是一位作家,他讀書都是為創作服務的。他說:“我喜歡有意識地自己找些書來看,習慣於憑著需要與欲望讀書。如《創作心理學》定向
《接受美學》《文藝欣賞學》等,還有些古今中外作家的創瀏覽
作談和文藝理論等知識性書籍。”法87瀏覽能拓寬視野,擴大信息量,而且馮驥才的瀏覽不是一般的瀏覽,他善於抓住各種書刊的集萃,盯住各類新觀念、新知識的精華,因此,他獲得的信息是“最佳質”的信息。
在定向和瀏覽的基礎上,馮驥才也主張“精讀”,精讀社會上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和文章。“定向—瀏覽—精讀”,馮驥才的這一套讀書方法是較為全麵、完整的,同時也是具有現代意識的讀書方法。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88四十五葉辛:我行我素法“我行我素”這個詞兒,用以形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時,通常是帶有一點貶義色彩的。但是,我們對待讀書,卻不妨來一點“我行我素”。
作家葉辛的讀書生活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他說:“青少年時期,我在讀書時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拿起一本世人叫好、名聲甚大的書來,左看右看耐著性子看,怎麼也讀不下去。我硬著頭皮往下讀,即使如此,仍然讀不下去,我很苦惱。遇著的次數多了,我幹脆把這樣的書往邊上放一放,讀一點自己喜歡的書。久而久之,我琢磨出了些道道,在我喜歡的愛不釋手的書籍裏麵,總有什麼東西叩動著我的心扉,感染著我。那是什麼東西這樣有吸引力呢?這時我便采取精讀的方法,在一卷書讀完之後,翻過來再讀一遍。由於已經知道了人物和故事情節,讀第二遍的時候,我已不像初讀時那樣急著我行
往下看,而是細嚼慢咽,細細地品味書中內容和語言的我素
魅力,看作者如何塑造人物、謀篇布局。如若覺得第二遍法89仍不過癮,仍不解其味,我便再讀第三遍。這樣閱讀多了,我開始意識到,哦,原來書中有很合我胃口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形成的格調恰恰適合我的個性、氣質、愛好。
不知不覺中,書中的營養就在感染我的同時被我吸收了。”請注意,葉辛特別強調要根據自己的個性、氣質、愛好來選擇書籍,也就是說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愛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至於別人怎麼說我不管。這樣讀書,從閱讀心理上來講是科學的,讀書效果也是好的。
所以葉辛把它作為經驗之談介紹給中學生夥伴們,並囑咐說:“應根據自己的個性、氣質、愛好去選擇書籍,這對你尤其是對試圖走上文學之路的青年朋友是有好處的。”書
魅文
叢︵
第二
輯︶·讀
書百
法90四十六楊賢江:口演筆述法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同誌,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他寫過許多有關青年修養與青年教育的文章。他對青少年的讀書問題也極為關心,曾在《學生》雜誌上發表過《論讀書方法》(一、二、三、四)四篇文章,介紹了自己的和有關學者的許多好的讀書方法。
在《論讀書方法》(四)中,他曾寫道:“讀書之後,宜口演筆述,則所得更多。因吾人讀書,雖似已明意義,而往往尚未實在貼切,必向人述說所讀者,而後所通曉者方不致模糊,亦不能錯亂。”這裏說的是為什麼讀書要“口演筆述”,因為我們讀過書之後,往往覺得已弄清了書中的內容,而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搞清楚,這就需要向別人講一講自己所讀的書。
一講,對書中內容的印象也就清晰了、深刻了。口演
楊賢江還介紹了怎樣口演筆述的方法,他說:“其法筆述
可立一讀書社,一社以七人至十二人為度,每星期一次法91會集,各人先約定讀書一種,聚會期,則請一二人陳說所讀書之內容大概,長短所在,並及著書者之生平,成書之略史。以次輪流,周而複始。”幾個同學好友定期在一起談談自己讀書的情況,的確是個好辦法。那麼有人說:“我一個人獨住在一個地方,沒有與朋友交流讀書心得的條件,怎麼辦呢?”也有辦法的。楊賢江接著說:“至如鄉居僻處之士,獨學無友,可以筆錄之法代之。即每閱一書既竟,則述其大旨與長短,作為序或跋一首,錄之於冊。有所評論,不妨隨意記之,以為後日比較自己學識進退之證。古人所著讀書記,皆是此例。”獨學無友的人,讀完一本書後,就隨手寫點讀書筆記,可以寫書的內容提要,也可以寫讀後的心得體會,還可以寫批評的意見,寫什麼都行,長短也不論。這樣一“筆述”,不但對掌握書的內容有益,而且一旦寫得多了,說不定還能像前人那樣,出版一本“讀書筆記”之類的著作呢!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92四十七鄒韜奮:層次法略通一點中國新聞史的人,都會知道“鄒韜奮”這個名字。
鄒韜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新聞記者,也是著名的出版家和政論家。他那敏捷的文思、淵博的知識,與他善於讀書是分不開的。他在談到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特別為自己所喜歡的,便在題目上做個記號,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歡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歡的,一遇著偷閑的時候就常常看。”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讀書方法。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麵對一大堆要讀的書籍,不知怎樣讀才能收獲大。那麼請不用犯愁,你可以仿效鄒韜奮的辦法,分層次閱讀。
第一個層次是泛讀,像魯迅那樣拿起來隨便翻翻,注意瀏覽,通過瀏覽發現有必要重讀的書或某些章節。
第二個層次是略讀,將泛讀時選出來的書,粗略地層次
讀一遍,通過略讀發現有必要反複研究的書或某些章節。法93第三個層次是精讀,將略讀時選出來的書或章節,細細地咀嚼品味,吸收書中的營養。
這樣分層次讀書,一層一層地篩選,就可以保證所讀的書既博又精,既有廣度又有深度;並且保證了科學地運用讀書的時間和精力,一般的書花的時間和精力少,精華的書花的時間和精力多,輕重有別,詳略有致。這樣比對所有的書都平均使用力量,盲目地瞎讀一氣,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94四十八艾思奇:鬧中求靜法誰都希望有一個安靜幽雅的讀書環境,然而,這種環境條件是不容易得到的,實際上,我們常常必須在喧鬧嘈雜的情況下工作、學習。這就要求我們練就一套鬧中求靜的本領。
在這方麵,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有一手“絕招”。
他在讀書生活雜誌社工作時,工作負擔非常重。家裏人怕他累壞了,就借來一架留聲機放在他的辦公桌上,希望他能在美妙悅耳的樂曲聲中鬆弛一下繃得太緊的神經。卻不料,不管你音樂聲多大,他壓根兒就聽不見,仍然埋頭工作,就像沉睡在夢境不能醒來一樣。
這種鬧中求靜的本事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有了這種本事,無論在多鬧的情況下都能靜下心來讀書、工作,這就能比別人贏得更多的時間,終身受益。
鬧中求靜,實際上是意誌力的體現。意誌是靠磨煉鬧中
出來的。求靜
艾思奇從小就注意這方麵的鍛煉。他在昆明市第一法95中學上學時,就常常故意到亂哄哄的街市邊上或操場上去讀書。後來,他到日本求學。課餘時間,別的同學都去聊天或是唱歌跳舞,好不熱鬧,而他卻一個人坐在牆角,埋頭看他的書,仿佛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有個同學懷疑他是否真的能夠讀進去,就一把搶過了他的書,問道:“剛才讀的是第幾頁,什麼內容?”艾思奇竟能對答如流,回答得既準確又具體。
毛澤東同誌青少年時代也是這樣鍛煉自己的,他常常天剛蒙蒙亮,就拿著一本書到菜市場旁邊去讀,任憑那賣菜的吆喝聲和討價還價的爭吵聲多麼刺耳,他都堅持集中注意力讀書。正因為有這方麵的鍛煉,所以他後來能在行軍打仗的動亂情況下看書、工作,能夠在馬背上寫出絕妙的好詩來。
如果哪位同學還不具備鬧中求靜的本領,那就趁自己年少時抓緊練吧!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96四十九馮定:廣專結合法哲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馮定先生是一位青年修養問題的專家,他的《共產主義人生觀》等名著曾在青年中產生過巨大反響。他在另一部書《人生漫談》中專門辟了一章來談學習問題。他主張青年人讀書“必須分為兩個方麵,就是廣和專,兩者相結合,‘有陣地前進’,才既能鞏固戰果,又能擴大戰果”。
他認為:“廣就是使自己具有的常識,能夠不斷提高和充實,但隻求知其大概,而不必樣樣都專,件件都通,因為事實上這是辦不到的。專,最好和自己的業務結合起來進行,從係統地占有材料入手,並使理論和實踐經常密切結合起來,效果自然更好。”馮先生還告誡青年人,要真正做到“術業有專攻”是很不容易的,他說:“專,必須刻苦鑽研,不費一定的腦力,不花一定的廣專
時間,是不行的。藝術大師梅蘭芳之所以受人愛戴和尊結合
敬,既有政治上的因素,更有藝術上的因素。政治上,他法97由愛國主義者,進而成為社會主義者;在藝術上,他對於每一句唱詞,每一段做工,每一種表情,每一個手勢,都細經琢磨,詳加探討,終生苦心孤詣,無時或懈。從事文學藝術的人是這樣,從事科學技術的人也是這樣;從事社會活動、社會工作的人,又何嚐不是這樣?無產階級的導師,如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其學問都是廣得驚人而又專得驚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寫書,都是先總結了許許多多的經驗和搜集了許許多多的資料,才動手的。
列寧僅在寫《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時,就曾先後閱讀了幾百部書和幾百篇文章,並且做了讀書‘筆記’。毛澤東同誌是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然其曆史、文藝等等方麵知識的廣博,也是使人敬仰不已的。總之,不論是在什麼方麵,不論是在什麼部門,誰要是希望有所成就,除了專心致誌,付出辛勤的勞動之外,是沒有任何捷徑的。”書
魅文
叢︵
第二
輯︶·讀
書百
法98五十顧頡剛:質疑法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1927年2月為廈門青年做過一次演講,演講的題目就是《怎樣讀書》。
他在演講中說:“我們讀書,是要借了書本上的記載尋出一條求知識的路,並不是要請書本子來管我們的思想。所以讀書的時候,要隨處生疑。換句話說,就是讀書的時候要隨處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評它。我們隻要敢於批評,就可以分出它哪一句話是對的,哪一句話是錯的,哪一句話是可以留待商量的。這些意思就可以寫在書端上,或者寫在筆記簿上。逢到什麼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想起什麼問題,就自己研究一下。這樣的不怕動手,肯寫肯翻,便可培養自己的創作力。幾年之後,對於一門學問自然就有駕馭運用的才幹了。”讀書要敢於質疑、善於質疑,這是顧先生的一貫主質
張。他在另外的場合還說過:“我是一個桀驁不馴的人,疑法
不肯隨使聽信他人的話,受他人的管束。質疑就是要提99出問題,大膽地懷疑書上的某些觀點和結論,不管你是名人也好,名著也好,我都敢於以批評的眼光去讀。”古人說過:“學則須疑”,“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些話將質疑法的重要性說得很透徹。如果書上說什麼就信什麼,不問青紅皂白全盤接受,就會把書上一些錯誤的觀點和材料當成正確的東西吸收,戕害自己不算,還可能謬種流傳,貽誤後代;再說,讀書盡信書,思想就被書本束縛住了,創造力也就被扼殺了,那還怎樣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超過前人呢?
顧頡剛說,讀書須疑,就是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隻要有了判斷力,書本就是給我們使用的一種東西了”。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100五十一範文瀾:天圓地方法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的一生是勤謹治學的一生,他積累了許多讀書和做學問的寶貴經驗,為我們留下了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
範文瀾一貫主張讀書治學要做到“天圓地方”。
所謂“天圓”,就是要有靈活的頭腦,勤於思索。他常常引用孔子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倡獨立思考,要求學與思統一,反對照搬書本的教條主義。
讀書要勤於思考,善於思考,領會分析書中內容的精神實質,而不能死記硬背個別詞句或個別原理。
所謂“地方”,就是要能坐得下來,埋頭苦幹,潛心於讀書和科研工作。他曾說過,讀書做學問要強調一個“堅”字,“堅就是對做學問有堅定的信心,堅持的耐心,堅強的毅力。方針決定以後,認真做下去,要有不知誌之將至的精神”。他不僅這樣提倡,而且身體力行。1940年,他天圓
在革命根據地延安開始編寫《中國通史簡編》,此後三十地方
年中,無論國家和社會經曆了多大的變化,不管自己經法101曆了多少逆境和困難,他都矢誌不渝地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埋頭編他的《中國通史簡編》,一直奮鬥到最後一息。
範文瀾認為,“天圓”和“地方”是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必備的兩個條件,倘若缺乏這兩個條件,將“天圓”和“地方”倒過來,變成了“天方地圓”———既不會思索,又不認真讀書、做事,那就將一事無成了。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102五十二馮友蘭:四字法著名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讀書方法,歸納起來是四個字:精、解、知、明。
精,即“精其選”。讀書須有選擇,否則在茫茫書海中會迷失方向。可以把書分為要精讀的書、可以泛讀的書、隻供翻閱的書三大類。究竟哪些書值得精讀?這要根據自己的專業來選定。一旦選定的書,就要認真地、紮紮實實地一個一個字地讀。
解,即“解其言”。讀書,尤其是讀古書,首先必須弄懂它的文字,因為文字是書的語言。語言有中外之分,古今之別。中國的古書是用古文寫的,不同時代的古文又各有差別。如果不攻破這道語言文字關,就看不見關裏邊是些什麼東西,光站在關外指手畫腳,那怎麼行呢?
知,即“知其意”。讀書不能隻注意字麵上的意思,死讀書,而必須注意字裏行間,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四
神實質。如果僅局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字法
那就成為死讀書了。
103明,即“明其理”。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為前人的意所誤。隻有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把書讀活了。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因為意隻是寫書人主觀的認識,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觀真理,所以讀書時注意用客觀真理的標準來檢驗。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104五十三楊公驥:掃清外圍法史學教授楊公驥說:“學習研究猶如攻堅:攻堅城必須掃清外圍,因為堅城與外圍乃一整體,後者不破,前者難拔,學某一學科也必須兼通相鄰學科,因為任何一個學科都不是孤立發展、獨立存在的,都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係。”楊教授是怎樣掃清外圍的呢?
這裏列舉他讀書的一個例子:他年輕時為了研究中國曆史的發展階段問題,閱讀了很多論著,但是越看越覺得如墮五裏霧中。於是,他就開始清掃“外圍”了,找了《金甲文》《殷墟報告書》《古代社會》以及考古學、經濟學、哲學等方麵的書來讀。由於豐富了相鄰學科的知識,觸類旁通,中國曆史發展階段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這種先掃外圍再攻城的方法,是符合閱讀規律的。曆史上有不少“清君側”的故事,為了打倒皇帝,必須先將掃清
皇帝周圍的心腹大臣除掉。“清君側”與“掃外圍”都是同外圍
樣的道理,一個學科的相鄰學科也與“君側”和“外圍”差法105不多,“君側”與“君主”、“外圍”與“堅城”、相鄰學科與本學科,都是有其內在聯係的,由此及彼,彼通此通。倘若不明了這個道理,不掃除“外圍”,隻知埋頭“攻城”,讀書效果是不會好的。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106五十四呂振羽:約、博、精法著名曆史學家呂振羽先生在談到如何讀曆史書籍時說:“學習曆史,依據我個人片麵的粗淺的經驗,可以分作‘約’、‘博’、‘精’三步走。”所謂“約”,就是要打好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與曆史知識的基礎,選讀有關經典著作和曆史著作。在經典著作方麵,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等等,都應該作為基本讀物。在中國曆史著作方麵,可以讀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第一分冊,胡繩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吳玉章的《辛亥革命》等。在讀的時候,不妨由粗讀到精讀,必須把它讀懂;對其中疑難的地方,隨時參閱別人的書籍,校對原始材料。通過學習,掌握曆史的基礎知識和別人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鑽研打下基礎。
關於史料方麵,可以讀《綱鑒易知錄》、曆代曆史演義或約、博舒屋山人著《二十六史演義》,進一步可以讀《史記》《資、精法
治通鑒》等。
107所謂“博”,就是擴大知識領域和眼界,不隻是要博覽經典著作以及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的著作,而且要博覽現代、近代、古代各家的曆史著作和史論,博覽有關原始資料性的主要書籍和文物,還要閱讀其他學科同曆史有關的重要著作。這些書怎樣讀呢?那就應該“博”中有“約”,或瀏覽,或翻閱一過,知其大概;同時要由“段”而“全”,即由斷代史到全部通史,由“博”而“通”,即選讀經濟史、文化史、軍事史等專史,再到通史,然後加以分類排比,加以貫穿。
所謂“精”,就是要選擇一門(或專史或斷代史),深入鑽研,求得精通。集中各方麵有關的書籍和資料,博覽,細讀,深鑽,斟酌諸家之言,互相印證,校勘,材料期於精當,論點區分正誤,重視曆史麵貌,洞察內在聯係,等等。
呂先生的“約、博、精”讀書法,雖然指的是學習曆史,但對於我們閱讀其他學科的書籍,也是很有啟發的。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108五十五施蟄存:理智法青少年朋友大多愛讀書,有的人整天抱著大部頭的小說,手不釋卷,如癡如醉。他們這樣讀書,書雖然讀了不少,可收效卻並不一定大,這是什麼原因呢?
上海華東師大中文係著名教授施蟄存先生在談到自己的讀書經驗時,對這種現象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說青少年時期(即從十四五歲到二十歲這一段時間),是“用感情去讀書”的。從童話看到中外古今新舊小說,每讀一本書都和書中人物融合為一,仿佛自己就是濟顛僧、武鬆、李逵、黃天霸、賈寶玉或堂·吉訶德。
而到了二十歲以後,他就開始注意“用理智去讀書”了。“《水滸傳》看了第二遍、第三遍,書中人物再也不能和我合二而為一。我注意的是作者描寫潘金蓮和潘巧雲的方法有何異同,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孰優孰劣,金聖歎的評語可信不可信。用這副眼光去看小說,即使說理
當時也有可樂之處,畢竟不是青少年時期那種樂趣了。”智法
從“用感情讀書”到“用理智讀書”,這是一個質的飛109躍的過程。施蟄存先生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好比吃菜,青少年時期是為了追求美味,中年以後就要注意到營養價值。”倘若單純為了“美味”———消遣或追求情節刺激去讀書,就會不自覺地被書本牽著鼻子走,收效甚微;而有目的地為汲取書中“營養”去讀書,就會自覺地以審視的目光對書本進行分析,注意吸收書中好的內容、新的知識、寫作技巧、優美語句等,收獲自然就大。
青少年朋友應該盡早完成從“用感情讀書”到“用理智讀書”的飛躍,辯證地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施先生下麵這一段話,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一個人,能不能經常讀書,有誌於不斷提高文化水平,不斷擴大知識麵,完全決定於中學階段。我虔誠奉懇中學語文教師,要做好對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工作。中學生應該讀些什麼,不必太嚴地限製,主要是必須善於培養他們愛讀書的習慣。
一個高中畢業生,除了教本之外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希望的。而一輩子光讀小說的人,同樣是沒有希望的。”書
魅文
叢︵
第二
輯︶·讀
書百
法110五十六王力:由博返約法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有一次對他的研究生說:“對於由博返約,現在大家不很注意,所以要講一講。”什麼叫作“由博返約”呢?王力做了解釋:就是“從博到專”。所謂由博返約,也就是說,讀書時要注意處理好“博”與“專”的關係,不能隻“專”不“博”,而應該先“博”後“專”。
為什麼要由博返約呢?王力是這樣回答的:“我們研究一門學問,不能說限定在那一門學問裏的書我才念,別的書我不念。你如果不讀別的書,隻限於你搞的那一門的書裏邊,這是很不足取的,一定念不好,因為你的知識麵太窄了,碰到別的問題你就不懂了。過去學校有個壞習慣,研究生隻是選個題目,這題目雖然也相當尖銳,但學生隻寫論文了,別的書都沒念,將來做學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將來做老師,那就更不好了。”由博
王力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將由博返約的重要性闡述返約
得清清楚楚。接著,他又告訴學生們應該怎樣由博返約。法111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作為漢語史的研究生除了關於漢語史的一些書要讀,還有很多別的書也要讀,首先是曆史,其次是文學。”由博返約讀書法,雖然是王力先生對研究生提出的要求,但對我們其他求學者也同樣是很有啟發的。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112五十七錢鍾書:求證法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治學極為嚴謹,他讀書不肯放過一個疑點,非得要多方考證,弄個水落石出不可。
這裏可以舉出一個例子,來證明錢先生這種實事求是的讀書精神。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裏批評毛奇齡錯評了蘇軾的詩句。蘇軾詩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毛奇齡評道:“定該鴨先知,難道鵝不知道嗎?”袁枚很生氣,認為照毛奇齡的看法,那《詩經》裏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也是錯誤的,難道隻有雎鳩,沒有斑鳩嗎?
袁枚和毛奇齡的這一場筆墨官司,誰是誰非,一般人看看也就過去了,錢先生卻不然。
他去找出《西河詩話》卷五本來,要看看毛奇齡原話到底是怎麼說的。毛奇齡的原意是:蘇軾詩是模仿唐詩“花間覓路鳥先知”句,但模仿得拙劣,人在尋路,鳥熟悉求
花間的路,所以鳥比人先知,而水中的動物都能感覺出證法
冷暖,蘇詩說隻有鴨先知,就不對了。
113那麼蘇軾的詩句的確是錯了?錢先生並不罷休。他又找來蘇軾的原詩《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原來蘇軾是題一幅畫,畫麵上有竹子、桃花,又有春江,江裏還有鴨子,所以寫“鴨先知”。看來蘇軾並沒有錯,還是毛奇齡錯了。
為了進一步將問題搞清楚,錢先生又查出了唐人張謂的原作《春園家宴》:“竹裏行廚人不見,花間覓路鳥先知。”人在花園裏尋路,不如鳥對路那麼熟悉,這是寫實。
而蘇詩說鴨先知水暖,是寫意,意在讚美春光,這是對畫麵意境的升華,是詩人詩心的獨特感受,應該說,蘇詩“鴨先知”比張詩“鳥先知”更高明。
最後,錢先生又引用了王闓運《湘綺樓日記》(卷二六)中稱讚蘇詩是“上上絕句”的話,作為佐證,才下結論,認為毛奇齡是錯誤的:“會講理學的,講詩往往別具心腸,卑鄙可笑,不懂得東坡苦心。”書
魅文
叢︵
第二
輯︶·讀
書百
法114五十八朱光潛:讀寫結合法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年輕時曾留學英、法,學過文理科不少專業的功課,他尤為喜歡文學、心理學和哲學三科。他讀書是很勤奮、很認真的,總是一邊讀一邊寫讀書筆記。隨著學識的不斷增多,他就不光是寫讀書筆記,而是邊讀書邊寫起論文和著作來了。還在學生時代,他就寫出了《文藝心理學》《美學》《悲劇心理學》等多種專著。
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朱先生後來在向青年學生介紹讀書方法時,總是提倡邊讀書邊寫作。他說:“做學問光讀不寫不行。要寫就要讀得認真一點,要把所讀的在自己頭腦裏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會懂得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經過消化,變成自己的精神營養。”邊讀邊寫,能促進讀書。倘若一般性地讀讀,往往如過眼煙雲,理解不深,記憶也不牢。將讀書和寫書結合起讀寫
來,就促使自己讀書時深入思考,並進行分析綜合,把握結合
法住書的內容,並將其中的精華部分消化吸收,變成自己115的血肉。這樣一來,書就讀進去了。
當然,這是指精讀而言,對於重要的有價值的書要這樣讀;對於一般的書,隨便翻翻,瀏覽瀏覽也就可以了。不是讀什麼書都要邊讀邊寫書的,也不是讀什麼書都能邊讀邊寫書的。再說,邊讀邊寫,也並不是要求非得寫書,寫點心得體會,寫點讀後感,記錄點書中的內容提要,摘抄點名言警語,也是好的。
書魅
文叢
︵第
二輯
︶·讀
書百
法116五十九高亨:一通百通法著名學者高亨先生早年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就學時,曾選定《韓非子》一書作為主攻的對象,悉心鑽研。他的畢業論文《韓非子集解補正》,就是這次閱讀、研究的成果。這篇論文受到了梁啟超、王國維兩位大學者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