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禪師山的古山門禪師山俯瞰圖本書作者洪東亮於北京大學訪著名學者樓宇烈先生(左)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為長薌書院題寫院名長薌講壇六百年後重開講長薌書院文化研究會會長釋果祥(右一)赴安徽祁門考察並受贈唐代西峰禪師遺物通往禪師山的宋元古道影印長薌書院參刻元刊本《隋書》長薌書院收藏的陶瓷文獻典籍(部分)銘有長薌書院名稱的國寶———元青花釉裏紅樓閣式穀倉長
薌山
房狀元亭長薌梅開雲林深處南宋禪師庵碑刻殘片元代元貞三年禪師院碑刻Preface書院是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元代嵇厚在《長薌書院記》中說,“大江以右,書院為盛。”舊誌載,浮梁“書院之建,盛於他邑”,“士趨詩書,矜名節”,曆代“衣冠人物之盛甲於江右。”書院在景德鎮(古代浮梁)的曆史上曾經書寫過絢麗多彩的一筆。
長薌書院創建於南宋慶元三年(),至今已有年的曆史。作為景1197820德鎮曆史上第一所官辦性質的書院,長薌書院不僅是我市的著名書院,而且目是宋元之際江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的書院之一,是我市又一十分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錄該書院自宋末創立,曆經元代,於明初停辦,前後曆時年。其存世174時間雖短,但是在一批名師碩儒的加盟與造訪下,盛名遠播於江南。宋末元初之際,有“江西詩派殿軍人物”之稱的進士方回重修長薌書院;元代“新安三俊”之一的洪焱祖、“京口四傑”之一的俞希魯、浮梁大儒吳迂等曾經任過長薌書院山長;一代“詞宗”、浙東大儒吳萊被舉薦為長薌書院山長。此外,江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元青花釉裏紅樓閣式穀倉銘有長薌書院名稱,受到世人關注。
元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歐陽玄來此講學,用“聖朝無地非無教,院在長薌業已專”的詩句盛讚長薌書院。明代著名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對長薌書院予以肯定。
但是由於時代暌隔,史誌文獻對長薌書院的記載極為匱乏。目前,所能見到最早記載長薌書院的文獻是南宋王象之所著《輿地紀勝》。此外《江西通誌》《饒州府誌》《浮梁縣誌》有簡略記載。後人對長薌書院的了解十分有限。
可喜的是,省級骨幹教師、景德鎮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昌江區政協委員洪東亮,曆時五年,通過查考史誌以及碑銘譜諜等大量文獻資料,對長薌書院的曆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並致力於推動書院的複興。當二十萬言的《長薌書院》書稿擺在麵前時,著實給了我一陣驚喜。初讀書稿,感覺其考據充分,往往發人所未見。尤其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文獻的發掘,不僅於長薌書院的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研究景德鎮宋元之際的曆史文化都有一定意義。
初識東亮,是因為他的一篇有關北宋狀元彭汝礪的研究文章。此後,又因其於長薌書院的研究與複興工作,加深了我對他的了解。他熱心於景德鎮地方文化的研究與教育普及工作,出版了地方教材《瓷都三字經》;曆時七年挖掘荷塘曆史文化,主編出版了紀實性文獻《荷塘———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為弘揚“荷塘精神”做出了貢獻。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多年來甘於寂長寞,鑽故紙堆,艱難探索,難能可貴。
薌書正如其《長薌書院雅集歌並記》中所言,“探長薌故事於典籍碑刻之中,院
辟雲林勝境於榛莽危岩之間。”無疑,東亮對長薌書院的研究與複興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是十分有意義的。當前,國民的文化自信得到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複興受到關注。我們期待通過各方麵的努力,景德鎮這所古老的書院能夠得以重興,煥發出新的生機。
是為序。
景德鎮市政協主席年月20181目錄第一部分書院春秋曆史沿革()003規模影響()010人文淵藪()014曆代人物(一)()019曆代人物(二)()目046長薌遺珍()055錄曆代詩抄()062佳話傳說()080佛教聖地()1083當代複興()088第二部分文獻萃要長薌書院記嵇厚()095故陳山長妻薑氏墓銘吳澄()096華陽貞素舒先生墓誌銘唐桂芳()097歐陽玄傳宋濂王褘()099《經傳發明》序吳迂()101《欽定四庫全書·集部·杏庭摘稿》提要紀昀等()102《杏庭摘稿》原序危素()103《杏庭摘稿》序宋濂()104方總管回傳洪焱祖()105《浮梁誌》序屠濟亨()106胡翰傳張廷玉()107《欽定四庫全書·環穀集》提要紀昀等()108《經禮補逸》後論汪克寬()109《通鑒綱目凡例考異》自序汪克寬()111《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淵穎集》提要紀昀等()112淵穎先生碑宋濂()113淵穎先生私諡議宋濂()116《淵穎集》序胡翰()117《淵穎吳先生集》序劉基()119《淵穎吳先生文集》序胡助()120趙公衛道墓誌銘楊維楨()121長《春雨軒集》原序三宋濂()薌122書《經禮補逸》原序曾魯()院123環穀汪先生行狀吳國英()124明代琉球冊封使臣劉儉史料輯錄洪東亮輯()2127元監署各路儒學書院醫院刻書葉德輝()130程節、程筠家族由族而家的發展黃寬重()135俞希魯家世考高啟新()145洪焱祖詠浮梁詩五首注析韓曉光()147西峰禪師有關文獻輯錄洪東亮整理()153唐氏三先生生平介紹唐宸()157元代著名理學家唐元百科()166元末明初新安理學家汪克寬康健()170汪克寬撰《重修鄭司徒廟記》考釋陳琪()177劉鼎改狀吳先龍()182我在禪師庵讀經館姚甘霖()185禪師庵前百畝田陳海登整理()187附錄()189景德鎮市曆代書院述略洪東亮()189浮梁縣的書院徐鎮壽()198楊簡與樂平縣慈湖書院徐行溥()204東山書院吳嘉球吳莊()208西河書院楊瑞開()212北鬥書院鄭惟馨()215景德鎮的私塾王達林()218參考文獻()222跋()224目
錄3
第一部分書院春秋長
薌書
院曆史沿革1.史誌對長薌書院的記載有關景德鎮長薌書院的記載,目前所發現最早的史誌文獻是南宋王象之所著《輿地紀勝》。其載:“長薌書院在浮梁之景德鎮,季齊愈創,有夫子廟,屋四十間,田二百畝。”淤明正德刻本《饒州府誌》卷三記載:“長薌書院在景德鎮,見《一統誌》注,宋李齊愈建,方回記,書兵毀。”於院春
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縣誌》秋記載:“長薌書院,宋慶元三年,監鎮李齊愈請於郡,建書院於鎮市3
西。守林桶援白鹿例名長薌。元貞丙申,山長淩子秀、朱繼曾請於江東宣慰使嵇厚以舊基新之。泰定乙醜,進士方回請於郡守段廷珪,以訓導臧履、直學閔濟重修。明初,舉朱伯高為山長,張京伯為直學。
洪武辛亥,徐遜赴省主試,薦朱伯高為府教授,學遂廢。”盂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長薌書院事輿地紀勝卷二十三江南東路饒州中華書局年據道光二十九年版影印出淤葉曳窯窯袁袁1992版年第二次印刷頁袁2003袁1045遙正德饒州府誌天一閣藏明代地方誌選刊續編明正德刻本影印上海書店頁於葉曳袁袁袁袁337遙浮梁縣誌據清陳淯鄧熝等纂清康熙二十一年刊本影印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盂葉曳袁堯袁袁公司出版年月台一版頁袁198912袁268~269遙清程廷濟、淩汝綿纂,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縣1783誌》卷三《學校誌》載:“長薌書院在景德鎮,宋慶元三年監鎮李齊愈請於郡建。元貞二年山長淩子秀、朱繼曾請於江東宣慰使嵇厚以舊基新之,厚有記。記曰……歐陽元至書院語學者詩:聖朝無地非無教,院在長薌業已專。須慎言行遙聚日,尤參理欲獨修前。花香鳥語山千嵨,月霽風光水一川。暫駐星昭語多士,學成芸閣自求賢。劉儉書院懷古詩:川轉峰巒繞,當年誦讀鄉。惟長誌依典籍,不敢遠宮牆。茂草薌封前跡,荒藤夾舊疆。書聲還書
道光十二年《浮梁縣誌》載長薌書院事院隱約,飛鳥下斜陽。延祐間浦江吳萊署山長。泰定二年,進4士方回請於總管段廷珪,以訓導臧履、直學閔濟重修。明洪武初,舉朱伯高為山長、張京伯為直學。洪武四年,以徐遜赴省主試,薦朱伯高為府學教授,書院遂廢。”淤道光版《浮梁縣誌》對長薌書院的記載,與乾隆四十八年()《浮梁1783縣誌》記載相同。
清同治十一年版《饒州府誌》卷七記載:長薌書院在景德鎮,宋李齊愈建,今廢。於2.長薌書院的創建時間長薌書院創建於南宋慶元三年()。由於史料的缺乏,對這一時間的1197浮梁縣誌卷三學校誌年江西省圖書館據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八淤葉曳葉曳袁1960年刻本油印本遙
饒州府誌清錫直修石景芬纂鄱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同治十一年刊於葉曳袁袁袁本點校連四紙印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頁袁袁2014袁238遙認定,僅限於清代康、乾以後的地方誌的記述。元代嵇厚作《長薌書院記》,述及書院創建,說“有宋慶元之初,浮梁之鎮市長薌書院先監務李韓思所建者也”,與前述吻合。另外,查考記載有長薌書院事的《輿地紀勝》,其作者係南宋王象之。王象之,字儀父,婺州金華人,慶元二年登進士第,曾任江寧知縣等職。《輿地紀勝》初稿約於嘉定十四年()完成,至宋理宗寶慶1221三年()全書始成。可見長薌書院創建時間至少要早於該書成書時間。
1227綜上,長薌書院創建於南宋慶元三年,是可以得到認可的。
3.長薌書院的創建者關於長薌書院的創建者,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據景德鎮(浮梁)當地的地方誌資料記載,長薌書院的創建者是南宋景德鎮監鎮李齊愈。康熙、乾隆、道光各版本《浮梁縣誌》,均記載為“李齊愈”,元代嵇厚《長薌書院記》(見乾隆版《浮梁縣誌》)說,長薌書院為“先監務李韓思所建”,其姓為“李”。由於史料匱乏,李齊愈(韓思)不見於其他記載。
二是據《輿地紀勝》記載:“長薌書院在浮梁之景德鎮,季齊愈創,有夫書子廟,屋四十間,田二百畝。”這一說法,引自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的南宋王象院春
之著《輿地紀勝》。與前述不同,“李齊愈”變成了“季齊愈”,僅一字之差。秋長薌書院的創建者究竟是李齊愈,還是季齊愈?按成書時間先後說,我們認為《輿地紀勝》的記載更為可靠。5《輿地紀勝》大約成書於宋理宗寶慶三年(),離長薌書院的創建僅1227三十年時間。該書對長薌書院的記述其可信度更高。而且,該書對長薌書院的祭祀(夫子廟)、大小(屋四十間)、田產(田二百畝)的記述,是其後所有關於長薌書院的記載都不具有的內容。另外,我們在考據季齊愈其人上,也可以獲得一些新的發現。長薌書院創建這一時期名叫“季齊愈”的人,可查考的有嘉定十七年任象山縣令的季齊愈。季齊愈任象山縣令事,在當地縣誌有零星記載,有善政,作《等慈寺僧堂記》(今亡佚),在石浦漁港留有“季侯顧我”等石刻。季齊愈與金華(東陽)的王象之是同時代的人,同屬浙江,地域相近,而且同樣任過縣令。他們之間有交集的可能性極大。《輿地紀勝》所記載的江南東路饒州府“景物(上、下)”中,以書院列入的僅有浮梁的新田書院和長薌書院。至於季齊愈有沒有來景德鎮任監鎮,目前尚無資料顯示。以上有待於進一步考證。如果長薌書院的創建者是“季齊愈”的話,那麼其後由於筆誤而成“李齊愈”也就不難理解了。
4.長薌書院的舊址長薌書院創建於南宋末期,曆元代,於明初停辦,前後僅有年的曆174史。明清以來的史誌對其具體位置的記載均語焉不詳。《輿地紀勝》隻說在“景德鎮”;康熙版《浮梁縣誌》說“鎮市西”;嵇厚《長薌書院記》僅說“舊基新之”,不載詳細地址。“鎮市西”,鎮市即鎮市都,今屬景德鎮老城區。
長薌
書院
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縣誌》載長薌書院事長薌為景德鎮舊地名,處鎮市以西。據年版《景德鎮市誌略》載,61989清代康熙、乾隆、道光時期,長薌都屬浮梁縣興西鄉,至縣治裏。曆史上30的長薌都(亦寫作長香都),其大致位置在昌江河以西,北起三閭廟,往南含金魚山、十八渡、官莊,最南端至禪師山一帶,最西端為二亭村龍塘山與鄱陽界,今為景德鎮市昌江區轄地。
長薌書院在長薌並無疑義,但具體的位置仍有待考證。
目前,對長薌書院地理位置的考證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禪師山說。
年由汪水傳主編,景德鎮市地名誌辦公室編印出版的《景德鎮地名1988誌》中,《景德鎮的會館和書院》一文附表記載長薌書院“坐落地址為禪師庵”。禪師庵在今景德鎮市昌江區境內,位於昌江河以東的渡峰坑村東南的禪師山。這裏山勢險峻,古道有“十八折”之稱。禪師山因唐代名僧西峰禪師來此傳經而得名。禪師山地處景德鎮南山,翠峰環峙,遠離塵囂,曆來是讀書講學的好地方。據道光版《浮梁縣誌》記載,禪師山在北宋時建有雲林別墅,宋嘉祐四年狀元上饒鉛山人劉輝(初名幾)隨父寓居景德鎮時,與程筠(程節之弟,宋嘉祐二年進士)交遊,曾讀書其間。
持這種意見的還有年版1988《景德鎮市教育誌》主筆徐鎮壽先生。
他對浮梁曆史上的書院進行過考察。
他在《浮梁縣的書院》一文中,述及長薌書院時,說“長薌書院當設於禪師山一帶”。淤但不知所據。前不久,筆者走訪了現年八十歲的徐鎮壽先生。據他回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對景德鎮地區書院進行調研,依據對年長者的采訪,以及基於禪師山自宋道光版《浮梁縣誌》載禪師山位置圖代以來就是辦學之地,而初步斷定其為長薌書院的舊址。不過為謹慎起書院
見,年版《景德鎮市教育誌》述及長薌書院舊址時備注“待考”二字。於1988春年,《景德鎮市誌》第五卷之《教育誌》載,“南宋慶元三年(),秋20081197景德鎮監鎮李齊愈於景德鎮仿白鹿洞書院製,創建長薌書院。有人說長薌址在禪師山,待考。”7年出版的吳逢辰主編《浮梁民俗》一書,在《南宋至清代浮梁縣曆2009代書院一覽》中,載長薌書院原址為“鎮市都”,今地名為“禪師庵”。
二是官莊說。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了長薌書院位於官莊的有力證據。
昌江區呂蒙鄉官莊村《史氏宗譜》,譜中有“浮梁鎮西官莊史氏世居地圖”,官莊以東標注有“長薌書院”名。其北為蘭衝寺、東北為市埠渡,東為張家社,南為龍塘。另譜中載有長薌書院詩三首,其一:“官莊地冕即長薌,世澤源流一水長。樂育何年春草滿,歌吟時帶古書香。”官莊地冕,即指官莊村東頭。
景德鎮文史資料第八輯王遐主編石奎濟副主編景德鎮市政協文史資淤葉曳淵冤袁袁袁料研究會編年頁袁1992袁72遙景德鎮市誌有史記載第五卷陳新平江壽如主編景德鎮市地方於葉淵要1985冤曳淵冤袁堯袁誌編纂委員會年第一版年再版頁袁2009袁2012袁2008遙在現年歲的史氏族人史火鬆的帶領下,我們按照宗譜所載示意圖,查74考了圖中幾個地點。史氏祠堂位於現黎明製藥廠廠區內,離昌江五十餘米,年建廠時被拆,原居住在祠堂附近的史火鬆等村民同時遷居他處。龍塘是1979一個兩畝左右大小的池塘,周邊流水積於此,過去有一條水溝流經祠堂入昌江。龍塘離昌江百餘米,距嵐山大橋北橋頭兩百米左右,近幾年池塘被填埋建起了幾棟樓房,龍塘徹底消失。至於長薌書院,史火鬆說以前沒有聽說過此事,按圖所示,大概位置應在康家花園以西兩百米處,以前這裏是一片竹園,現在是廠區。張家社情況不詳。其他地名,如勒馬山,位於昌江區政府大院西南側,西山路與瓷都大道交彙處東北側;石灰窯在現昌江人武部和氣象局所在地;舒家莊過去屬鄱陽管轄;鄱陽與浮梁分界點在今新都民營陶瓷園興園路。
對長薌書院舊址考證的新發現,我們感到十分欣慰。畢竟對長薌書院的身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過,基於現在的官莊村已蛻變成了城市新區,地形地貌發生了巨變,過去的丘陵山崗多被鏟平、溝渠被填埋,已不具備原址複建長薌書院的條件。結合禪師山的曆史文化及其生態環境,擇址其間複興長薌書院,目前看來依然是最佳選擇。
長薌5.長薌書院的曆次重修書
院長薌書院南宋慶元三年()創建,至明洪武四年()停辦,期11971371間曆時年。因戰火等原因屢毀屢興。查考有關史誌資料,主要有以下幾1748次重修:一是宋末元初之際進士方回重修長薌書院。方回(—),字萬12271307裏,別號虛穀,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宋景定三年()進士,元朝1262詩人、詩論家,為江西詩派殿軍人物(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著有《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其重修長薌書院事跡考證詳見下文。
二是元代元貞丙申年(),山長淩子秀、朱繼曾請於江東宣慰使嵇厚1296以舊基新之。
經曆宋元之際的動蕩,長薌書院一度被毀。元成宗元貞年間,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時為山長的淩穎山(字子秀)率眾修複長薌書院,並得到時任江東宣慰使的嵇厚的支持。嵇厚為此作記,稱新修成的長薌書院,“堂廡齋舍使俾煥然”,其規模遠比南宋慶元之初創建時要大得多。這一次重修,不僅延續了長薌書院的曆史生命,還為後人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長薌書院記》。
三是郡守段廷珪,以訓導臧履、直學閔濟重修長薌書院。
據康熙版《浮梁縣誌》記載,泰定乙醜()進士方回請於郡守段廷1325珪,以訓導臧履、直學閔濟重修。關於這次重修,沒有其他史料佐證,而且查考《方回年譜》等文獻可知進士方回不可能在泰定乙醜年重修長薌書院,因為方回已於大德十一年()卒,享年歲。
130781據藍浦《景德鎮陶錄》載,“元改宋監鎮官為提領,至泰定後又以本路總管監陶,皆有命則供,否則止,稅課而已。”淤經查考,泰定前後督陶者有泰定二年的段廷珪與至順二年()的堵閏。
1331道光版《浮梁縣誌》載元代浮梁州知州屠濟亨舊序,稱“餘出守是州之三月,郡刺史清泉段公蒙旨董陶至州。”泰定乙醜《浮梁州誌》刻本,為段廷珪修、臧廷鳳纂。清泉,舊縣名,今屬湖南省衡陽縣。段公即段廷珪,事跡不詳。臧廷鳳為臧履的先人,南徐(今江蘇省鎮江市)人。
閔濟(一作齊),生卒年不詳,縣誌無傳。據《編類運使複齋郭公敏行錄》載,皇慶元年(),郭鬱來浮梁任知州。閔齊與郭鬱有唱和,並為郭1312鬱父親作賀壽詩。詳見本書“曆代人物(一)”郭鬱篇。
堵閏,元代曾任長薌書院山長的俞希魯所編《至順鎮江誌·人材·仕進·土著》有記載:堵閏,字濟川,金壇人。初辟浙西、浙東憲司書吏,曆昌化尉,信州路書總管府知事,選為江浙行省掾。除從仕郎、建州路錄事,再調承務郎、饒州院春
路總管府推官。趣召入覲,以母老俾便侍養,特改授鎮江等處稻田提舉,且秋賜金幣以寵行。至順二年()七月,奉命督陶器於饒,行次三衢之常山,1331以病卒。於9堵閏未到景德鎮督陶而卒,不可能參與長薌書院的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