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聊齋誌異選
(清)蒲鬆齡編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聊齋誌異選\/(清)蒲鬆齡編著張友鶴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ISBN7-02-001107-1
Ⅰ.聊...Ⅱ.蒲...Ⅲ.古典小說—中國—清代—選集Ⅵ.I242.1
書名:聊齋誌異選作者:(清)蒲鬆齡編著出版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1978年1月第2版1978年1月第1次印刷定價:15.00元
前言
蒲鬆齡是我國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小說家,他的名字及其代表
作《聊齋誌異》,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論是鬢發斑白的老者,還是初涉人事的幼童;不論學識淵博的教授,還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大家都喜愛《聊齋誌異》中的故事。在我國文學史上,《聊齋誌異》是廣受民眾喜愛的為數不多的幾部著名小說之一。西方學者說:隻有《天方夜譚》在英語社會的流傳之廣可與之相比。《聊齋誌異》自十八世紀傳入日本開始,目前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
語言,在世界各國傳布,並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贏得普遍讚譽。
一
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人。他自幼受到傳統的儒學教育,懷有變革現實、利人濟物的社會理想,希望由科考走入仕途。因此,他發憤苦讀,常夜以繼日。十九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第一,取得生員(俗稱秀才)的資格,受到清初著名詩人、時任山東學政的施閏章的賞識。然而,此後卻屢試不第,終老為一落魄秀才。直到垂暮之年,得補歲貢生,直令其啼笑皆非。蒲鬆齡的一生,除在江蘇寶應做了不足一年的幕僚外,七十歲之前,他都在家鄉一帶設館授徒,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其間,他在本縣西鋪畢際有家設館三十年,時間最為長久。畢氏為官僚世家和文化世家,藏
書豐富,蒲鬆齡教書之餘即徜徉於書山翰海之中,為其讀書和創作
尋得了一處良好的環境。
蒲鬆齡一生創作繁富,流傳下來的散文近五百篇,詩歌一千二百餘首,詞百餘闋,俚曲十四種,戲曲三出,雜著九種,實在是一位諸體兼擅、才華橫溢的大文學家。其詩在清初自成一家,與王士、趙執信鼎足而三;其文駢、散皆工,隨筆點染,自成妙文;其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俚曲,尤具濃鬱的生活氣息,《牆頭記》至今上演,對今天的觀眾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而其中藝術成就最高、使其名垂千古、飲譽中外者,便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二
《聊齋誌異》是植根本土、受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的一枝奇葩。植根本土,使其濃鬱的鄉土氣息撲麵而來;傳統文化的滋養,則使其思想意蘊深厚,令人回味無窮。濃鬱的鄉土氣息,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了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民族特色。《聊齋誌異》構思奇特、離奇曲折的神怪故事,及其所表現出的那個時代的夢幻、追求和憂患,都折射出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因而,雖然就空間和時間而言,這些故事已與我們相距遙遠,但今天讀來仍然讓我們感到那麼親切,至今仍以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中外讀者。
《聊齋誌異》全書近五百篇小說,內容極為豐富。讀《聊齋誌異》小說,如行山陰道上———小說裏有充滿人情味的花妖鬼狐,也有生活在社會下層的農婦村媼;故事中有對社會的尖銳批判,有對醜惡人性的鞭撻,也有對美好、健康生活理想的熱情謳歌。一個個優美的藝術形象,一篇篇動人心魂、曲折離奇的故事,令你應接不暇。雖然其中也有庸俗落後的內容,在某些優秀的作品裏也雜有一定的封建糟粕,但那畢竟是次要的。
蒲鬆齡生當明亡前夕,經曆了明清易代及清初順治、康熙兩
朝;既經曆了明末清初的戰亂動蕩,又目睹了清初黑暗的政治現實。作為一個落魄書生,他痛感無力實現自己利人濟世的抱負,遂將一腔悲憤融諸筆端,通過小說抒發自己憤激的情懷。《聊齋誌異》以其犀利的筆觸,在讀者麵前生動地展示了那個“全無日月”的黑暗世界。在那個世界裏,皇帝為一玩物逼得百姓傾家蕩產,衙役吏卒橫行鄉裏、魚肉百姓;上至督撫、下至吏卒,全都貪贓枉法、昏暴不仁,而善良的人民卻訴告無門。在那個世界裏,是非顛倒,黑白不分,人性扭曲,道德淪落。而在蒲鬆齡的筆下,普通勞動人民卻是那樣的正直、善良,他們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又是那樣熱烈、執著。尤其是那些被作者賦予美好人性的花妖鬼狐,以及那些描寫人與女性花妖狐鬼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更是令人感動、深思。作者塑造的一個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形象———如聰明美麗的嬌娜,癡情不移的青鳳,始終如一的蓮香,天真爛漫的嬰寧等,都呼之欲出;他們蔑視封建禮教,追求美好健康的愛情生活,都是勞動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曲折表現。在生活、思想不自由的時代,蒲鬆齡以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這種充滿悲情的創作方式,構成了《聊齋誌異》特異的浪漫主義色彩。
《聊齋誌異》是用文言這一語言形式寫成的,這在明清以白話為創作時尚的時代,似乎有些逆忤潮流。然而,小說一問世,卻不隻士大夫擊節讚賞,就連村翁農媼也喜聞樂道,且至今仍膾炙人口,這似乎更令人不可理解。其實,蒲鬆齡是中國文學語言的巨匠,他通過對傳統語言形式的吸收、熔化,采取直接引用、化意鑄詞、借形賦意、粘合化用、博采口語等方式,把中國民族語言超時空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示了傳統文言文的獨特藝術魅力。
總之,《聊齋誌異》繼承和發展了我國魏晉以來誌怪、傳奇小說的優秀傳統,用傳奇法而以誌怪,以浪漫主義的筆觸,奇特詭譎的故事情節,異態紛呈的藝術形象,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
社會風貌,表現出高尚的審美追求。小說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
上,都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峰。
關於本書的編注有幾點需要說明:一、選注所用底本。《聊齋誌異》的版本很多,近年又出版了幾種校點本,其中以朱其鎧先生主編的《全本新注聊齋誌異》(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10月版)搜輯較為完備,校訂精審,且本人也曾參加注釋工作,因作為本書底本;校改異文如涉及其他版本,則在注釋中加以說明。二、《全本新注聊齋誌異》是目前國內較為詳盡的注本,為我們注釋的主要參考;凡所采錄的有關資料,均進行了重新核定;為方便大眾閱讀,個別注釋不避重複;原文中的異體字,凡不影響理解原意的,即徑改為規範化漢字。三、為了有助於讀者更好地欣賞本書所選的這些作品,人民文學出版社特地從光緒年間刊行的《詳注聊齋誌異圖詠》中為每篇小說都選配了一幅精美的插圖,以期達到圖文並茂的效果。四、本書的選注工作,是我和文軍同誌共同完成的。選注初稿雖有分工,而通閱、改定則是共同進行的。在選注過程中,得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周絢隆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細心審校。在這裏,我們對朱其鎧先生及曾參與《全本新注聊齋誌異》注釋的同仁,對周絢隆先生表示深切的謝忱!
李伯齊
2006年1月
目
瞳人語...............1
錄偷桃................5勞山道士..............8嬌娜...............12葉生...............20王成...............28青鳳...............34陸判...............40嬰寧...............48聶小倩..............57鳳陽士人.............64蓮香...............68阿寶...............77張誠...............82紅玉...............88連瑣...............95夜叉國..............102羅刹海市.............108公孫九娘.............119促織...............126姊妹易嫁.............132續黃粱..............137辛十四娘.............147趙城虎..............156武技...............158花姑子..............160西湖主..............167閻王...............174伍秋月..............177蓮花公主.............181雲翠仙..............186小謝...............193狼三則..............200蕙芳...............202劉姓...............205阿繡...............209小翠...............216夢狼...............225司文郎..............231於去惡..............240鳳仙...............248張鴻漸..............255王子安..............262席方平..............266賈奉雉..............274胭脂...............281織成...............295香玉...............300石清虛..............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