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文學欣賞基礎 \/ 陳傳萬主編. 2版. 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9
ISBN9787305237195
Ⅰ. ①文… Ⅱ. ①陳… Ⅲ. ①文學欣賞-高等學校-
教材 Ⅳ. ①I06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157408號
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出版人金鑫榮
書名文學欣賞基礎
主編陳傳萬
責任編輯刁曉靜編輯熱線02583592123
助理編輯高軍
照排南京南琳圖文製作有限公司
印刷南京京新印刷有限公司
開本787×9601/16印張 1425字數 280 千
版次2020年9月第2版2020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37195
定價39.80元
網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務號: njuyuexue
銷售谘詢熱線: (025) 83594756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 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
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
編寫說明
文學欣賞基礎
編寫說明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據此,我們於2014年9月編寫了本教材。教材試圖獻給讀者一把鑰匙,讓讀者打開文學欣賞的大門,走進五彩繽紛的文學世界。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了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這對文學與文學欣賞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南京大學出版社大力支持下,我們決定對本教材進行修訂改版,並作為安徽省中國語言文學教學團隊(2017jxtd03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本教材編寫及修訂分工如下:第一章,安徽科技學院陳傳萬編寫;第二章,安徽科技學院陳傳萬編寫、肥東縣龍塘學校李靈修訂;第三章,安徽科技學院劉豔華編寫、肥東縣龍塘學校李靈修訂;第四章,信陽師範學院李超編寫;第五章,安徽科技學院郭晨春編寫、肥東縣龍塘學校李靈修訂;第六章,安徽科技學院陸山花編寫、陳傳萬修訂。全書由主編通覽、校對、統稿並最終定稿。
本教材參閱了大量的相關書籍、報紙、雜誌及網絡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使用、摘錄、改編了其中的一些例文或素材,恕未予一一注明。在此,謹向相關作者致歉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教材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20年7月
目錄
目錄
第一章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關於文學和文學欣賞1
一、文學及其構成要素1
二、文學欣賞的意義和功能3
三、文學欣賞及其特征5
四、文學欣賞的過程10
第二章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詩歌欣賞13
一、什麼是詩13
二、詩歌欣賞的創造性24
三、詩味與詩歌欣賞的共鳴25
四、詩歌欣賞的四條原則26
五、詩歌欣賞舉隅30
第三章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散文欣賞52
一、散文的審美特性52
二、散文的欣賞方法54
三、散文欣賞舉隅56
第四章從“現實世界”走向“藝術世界”
——小說欣賞85
一、小說欣賞技巧85
二、小說欣賞舉隅88
第五章“人生本來就是一出戲”
——戲劇欣賞 125
一、戲劇概述125
二、戲劇的欣賞方法126
三、戲劇欣賞舉隅132
第六章“我的地盤我做主”
——網絡文學欣賞176
一、網絡文學概說176
二、網絡文學的欣賞方法180
三、網絡文學欣賞舉隅184
主要參考文獻221
文學欣賞基礎
第一章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第一章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關於文學和文學欣賞
心理學告訴我們,需要是人類活動的內在動力。人的需要多種多樣,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文學就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品,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精神食糧,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如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或缺,這是文學作品能以商品形態在市場上流通的根本原因。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學是人類生存的一部分,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就在於人類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人類需要精神,需要靈魂。而文學正是為了滿足人類這種更內在、更本質的需要而存在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歌聲即生存”。這一命題啟示我們:人類之所以需要文學需要詩,是源於生命與生存的需要,本真的生命就是詩化的生命,文學是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生存狀態。
傅道彬:《文學是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頁。
那麼,什麼是文學呢?文學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文學及其構成要素
文學是運用語言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適應社會和人類的需要,由社會的人,以社會關係、社會心理、社會事件等為材料創作的精神產品。
文學活動的產生需要具備兩個方麵的條件:文學主體和文學介質。文學主體是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欣賞的人,包括作者和讀者。作者通過創作將自身的情感認識轉化為文學形式,實現自身情感的價值。讀者則通過閱讀活動與作品進行情感交流,獲得審美愉悅。文學介質指文學語言,它是文學藝術存在的基本形式和審美創造的基礎。
關於文學的構成要素,古今中外的說法各不相同。西方結構主義美學將作品分為符號層、形象層、深層結構層;現象學美學將作品分為語音層、意義單位層、再現客體層和圖式化觀相層。而中國文學一般把作品分為言、象、意三層。
因此,文學的構成要素首先是言,即語言,相當於繪畫藝術中的線條、色彩,音樂藝術中的聲音、旋律,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學由語言組成,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因而也是讀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橋梁和通道。
語言以文字為載體,文字具有音和義兩部分,這兩部分都參與了文學的藝術建構,成為文學的藝術性的構成因素。因而要把握文學的藝術性,在語言層麵上就應該從音和義兩方麵入手。
漢字的單音節性(即一字一音)和固定的聲調,便於通過有意識的組織調度產生特有的音樂美。音樂美包括音韻和節奏兩方麵。文學的語言,當它作為抽象符號訴諸讀者的視覺的時候,當然談不上美感和意味;但是當它作為朗讀、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而訴諸讀者的聽覺時,語言的音樂因素就具有了美感和意味。音韻、節奏與情感、意味的關係,大體上是有一定規律的。欣賞作品時也要注意語言的韻律美,從對聲調節奏的感受中獲得充分的藝術享受。
除了音樂美外,字詞的含義也是語言層麵必須關注的內容。弄懂字詞的含義,疏通文字障礙,是讀懂作品的前提。要注意的是,文學中字詞的含義與一般文章有所不同。文學中字詞除了字麵直接意義外,往往還有暗含義(雙關義、比喻義、象征義、引申義、聯想義等)。也就是說,文學中的字詞除了指稱一種事物、事實之外,往往還含有豐富的情感信息,乃至更複雜、更微妙的生命意味。例如,“寒山一帶傷心碧”中的“寒”與“碧”,“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的“絲”與“灰”,“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采菊東籬下”中的“菊”,等等。文學語言具有多義性的特點,因此對文學語言的理解,視野不能過窄,應當善於聯想、善於想象、善於感悟。
在語言層麵,還應該注意把握語氣(在敘事作品中表現為敘事語調)和文體。語氣能傳達發言者或敘述人的情感態度,文體能體現作者的創作個性,創造獨特的意味。
其次是象,即形象。文學作為藝術與其他社會科學的根本不同在於,文學是以感性的形象傳情達意,表現人生。因此,運用語言的直接任務在於描繪、創造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正如王弼所說,“言者,明象者也”“象以言著”。
賈文昭:《中國古代文論類編》(上),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6頁。
因為語言的運用最為自由,所以語言具有驚人的創造形象的功能。運用它,可以將世界上一切已有的、未有的、有形的、無形的東西化為形象呈現於讀者麵前。語言作為單純的符號是抽象的,但它所代表、所象征、所描繪的東西是生動的、形象的。欣賞文學作品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展開豐富的想象,透過語言,在自己的心理屏幕上複活出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生命世界、情感世界。
這個活生生的形象世界,在抒情性作品裏表現為意象、意境、氛圍;在敘事性作品中表現為人物、情節、環境(背景)等。
再次是意,即意蘊。王弼說:“夫象者,出意者也,故可尋象以觀意。”“意”是文學家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理解和思考。“意”在作品中是隱形的、不可“見”的,它滲透於、蘊涵於、消融於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因此必須靠感悟、分析、抽象才能把握。
“意”也可以分層次,如言內意、言外意、意外意(前兩層作者已經意識到,第三層連作者也未必意識到);表層意、深層意(形而上者,中國古人稱之為“道”)。“意”還可以分類型,如政治性意蘊、倫理性意蘊、社會性意蘊、人生意蘊等。
“意”從形態上又可分為意義和意味。意義可以歸納、可以概括、可以提煉,可以用判斷的形式加以表述,如“本文通過什麼表現了什麼”之類;而意味則是活的、感性的心靈信息、生命信息、情感信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神通不可語達。
因此,一部作品的構成,包括了許多方麵。首先是有“實體”可以把握的具體因素——言(聲音、節奏、字義等)、象(意象、意境、人物、情節、環境、氛圍等)、意(意蘊);也有寄於整體之上通過整體展現出來的綜合因素,如風格、神韻、氣勢、情調……這些是能動地創造文學作品的必要手段,它同樣“凝練於作品的藝術構成之中”。正是這些因素的有機融合,才“合”成一篇(部)解說不清、神秘莫測的文學作品。正是這方方麵麵,為欣賞和分析文學作品規定和指引了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
二、文學欣賞的意義和功能
理解文學欣賞的意義和功能,就是要弄清楚人為什麼要欣賞文學作品的問題。不同的讀者有著各自的欣賞動機和目的,因此,文學欣賞的意義和功能也是多方麵的。
第一,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擴展其人生經驗,這是文學欣賞最基本的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文學欣賞的對象是文學作品,而一般認為文學作品具有“心理代償”的功能。“代償”是個心理學名詞,人的欲望、夢想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會轉而以其他方式、途徑尋求補償,以實現心理平衡。說文學作品具有“心理代償”功能,可以從兩方麵來看。
首先,從作者一方來說,促使作者拿起筆來從事文學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就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的某種願望、理想無法達成,需要訴諸文字,在虛構的世界裏獲得自我滿足。比如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中,他總是感覺自己是一條蟲,“尾部被一隻腳踩著,前半部掙脫出來,向一邊蠕動”。他說:“在巴爾紮克的手杖柄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我生活在我的家庭裏,在最好的、最溫柔體貼的人們中間,我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
[奧]卡夫卡:《卡夫卡書信日記選》,葉廷芳、黎奇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頁,第105頁,第228頁。
從這個角度看,弗洛伊德將藝術家的創作稱為“白日夢”是很有道理的。
其次,從讀者的角度看,文學作品同樣可以使他獲得許多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情感、思想、經驗等。美國著名小說家、評論家,被譽為“心理分析大師”的亨利·詹姆斯,在談到人們為什麼需要並且喜歡讀小說時說,小說的題材非常廣闊,幾乎沒有什麼事物不能成為它描寫、表現的對象。小說所描繪的,大都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曆、所感受、所體驗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需要小說去加以表現呢?他的回答是:
“人總是同時懷有一種獲得更多經驗的強烈願望和一種以盡可能低的代價去讓自己得到經驗的無比狡黠的心理。每當他們有此可能,他們就會去偷別人的經驗。他們喜歡體驗別人的生活,而且尤其敏感於別人生活中的那些跟自己的經驗相似得叫人按捺不住的那些方麵。於是那寫得活靈活現的故事就比任何其他一種文學形式能更容易地在這方麵給他們以滿足,能給他們以豐富的、然而得自別人的經驗的知識。”
[美]亨利·詹姆斯:《小說的未來》,見《小說的藝術——亨利·詹姆斯文論選》,朱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頁。
第二,是實現文學的意義和價值的重要環節。也可以說,文學欣賞是文學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人有情感要表達,要與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的傾聽,由此便產生了文學的雛形。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於出版;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
魯迅:《門外文談》,見《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頁。
這是從創作角度說的;換個角度看,假如沒有“佩服,應用的”欣賞者的存在,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會受到很大阻礙。文學不是一種孤芳自賞,它既出於創作者抒發自己的情感或想法,也要得到欣賞者的應和。
接受美學認為,一部作品在進入閱讀之前,還隻是一個“半成品”;文學作品是在作家創作與讀者欣賞的過程中共同完成的。接受者才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因為作品隻具有勢能,而勢能要通過接受才能轉化為動能做功。
美國20世紀60年代就出現了“文學死了”的論調,國內也不時有人叫嚷“文學死了”。事實上,文學並沒有從這個世界消失。可以說隻要有讀者存在,文學就不會消亡。
第三,有效提升欣賞者的語言能力。文學欣賞不同於其他藝術欣賞的地方,在於它是對語言藝術的欣賞。文學是一門語言藝術,既傳承、積澱語言,又發展、創新語言。欣賞者可以在作品中領略、感悟語言的魅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並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麵。具體來說:
首先,文學作品可以喚起欣賞者對語言的陌生感、新奇感,增強對語言的敏感度。俄國形式主義文論認為,所謂“文學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語言的“陌生化”,以此來增強欣賞者的認知難度,延長他們對語言的感受時間。“陌生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創造新的語言。比如但丁寫《神曲》的時候,由於深感很多情思無法用現有的語言傳遞,“生造”了許多語言,其中糅合了一些很冷僻的土語、俚語及其他語種。更常見的一種方式,是在特定的語境當中,通過對語言的有意識地、靈活地組合、連接等方式,而使平淡的語言變得令人耳目一新,古典詩詞中的例子很多。
其次,欣賞者經由文學作品的熏陶所獲得的語言能力,可以用來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包括對世界、對人生、對他人、對自我的認識和理解。人是符號的動物,也是語言的動物。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他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能力。
第四,欣賞者將從作品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直麵生存。文學是人學,是用語言藝術表現的人學。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人的生存緊密相連。中外文學史上,都有類似於“為人生的文學”這樣的主張。這不僅是各種現實主義文學的追求,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各類文學,實際上也致力於探尋人存在的本質,表達人在各種關係中的困頓與迷惘。因此,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作家薩特明確指出,文學是對社會與人生的揭示。
同時,文學是人的精神性創造活動的結晶,也一直遊弋在人類無限寬廣、豐富的精神領域,展示著人類心靈與情感世界最隱秘之處的悸動、嬗變。而經典的文學作品在精神指向上,常常具有感奮人心、撫慰心靈、滋養生命的價值效應。它們在揭示自我與他人精神困境的同時,從不放棄對信念與真理的追求。多讀經典作品,除了可以培養純正、濃厚的審美趣味外,還可以強化精神力量,使讀者從容麵對人生旅途上的種種困厄與險境。
三、文學欣賞及其特征
所謂文學欣賞,就是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的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這就是在進行文學欣賞。文學欣賞是文學發揮和實現其社會作用的重要環節。
文學欣賞是一種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人們欣賞文學作品,是從形象感受開始的,形象作用於讀者的感覺和感情,使讀者受到藝術感染,逐步體會到其中包含的思想。讀者對文學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質的認識,或是對作家創作的評價的接受,始終是和讀者對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分不開的。脫離了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不能稱為文學欣賞。但是單有感覺沒有理解,單有情感沒有認識,也不可能深切領會文學作品的意義,同樣不是真正的文學欣賞。
文學欣賞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是對立統一的。任何文學作品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客觀的規定性。這種客觀的規定性是由文學作品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本身所決定的。讀者在欣賞中的想象與聯想,終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藝術形象與生活畫麵為基礎的。但是讀者欣賞文學作品又不是純客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它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每一個讀者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和立場觀點,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因此他們在欣賞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往往與作家自己在創造形象時的感受、體驗和認識並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讀者中,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體驗和認識,從而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魯迅曾經指出,不同讀者對《紅樓夢》
命意的解讀是不同的:“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文學欣賞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又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一般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第一,文學欣賞是一種借助形象與感情的審美享受活動,它始終離不開藝術形象的誘導和強烈情感的激發。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被作品中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認識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現實麵貌,並進而理解它的本質意義,引起情感上的反應。所以說形象所喚起的欣賞者的情感反映,是審美享受的重要標誌,是文學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例如,我們在欣賞《保衛延安》《青春之歌》《創業史》《紅岩》等作品時,就會特別喜歡作品所表現的可歌可泣的鬥爭生活,喜愛那些鮮明生動的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從作品中了解過去的革命鬥爭曆史,學習先輩的革命傳統與鬥爭精神,陶冶自己的情操並堅定自己的革命意誌。在閱讀高爾基的《母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等作品時,作品所展現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以及從鬥爭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革命戰士的形象,不管在任何時期,對廣大讀者都具有巨大的教育、鼓舞力量。這種感情上的反應是很強烈的。總之,欣賞者的情感反映,以文學作品的形象係統為基礎,以作家在作品中所灌注的情感為動力。
第二,文學欣賞是感覺與理解相統一的審美認識活動,在欣賞過程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伴而行。文學欣賞不是簡單地複現現象,而是對形象意蘊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又不是抽象的認識,而是形象的意會,是在感覺中理解,在審美過程中認識。文學欣賞以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為基礎,讀者對作品的感性認識,在文學欣賞中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形象,隻有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深刻的感受。例如,宋代詩人蘇軾,在讀了陶淵明的《飲酒》詩以後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望”和“見”一字之差,意境全非。這是因為,陶淵明要表達的是自己辭官以後的喜悅,因而用“見”字,傳達出悠然自得的情懷,確有“境與意會”的效果;若改為“望”字,變成主動尋求,不僅破壞了全詩的意境,也不符合陶潛的節操。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陶詩的意境以及陶潛的為人都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當讀者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還停留在片段的、分散的、表麵的感性認識階段時,他們是不可能對作品的內容有全麵的、深刻的感受的。隻有當讀者經過深思,把那些片段的、分散的、表麵的印象集中起來,加上自己想象的補充和豐富,在自己的頭腦裏獲得形象的再現時,他才能對作品所描繪的形象有比較全麵、深刻的感受,達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機統一,才能透徹地領會其中的意味,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藝術鑒賞上的愉悅。
第三,文學欣賞是一種依靠想象與聯想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活動。藝術的想象在文學欣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學欣賞離不開形象,但也不是簡單的複現現象,再現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係統的基礎上,通過欣賞者的想象、聯想,通過欣賞者的感受、理解,重新創造形象。文學欣賞的再創造,表現為欣賞者以作品的客觀內容為基礎,結合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去感受、認識、補充、豐富欣賞對象。構成文學欣賞活動要有主觀、客觀兩個方麵的條件。主觀條件是欣賞者的藝術思維能力,客觀條件是文學作品,即欣賞對象。文學欣賞的再創造必然受這兩個條件的製約。
文學欣賞的再創造受欣賞對象的製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文學作品中的空白點要求欣賞者進行再創造。作者的語言,無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狀物、繪景,都經常會出現表麵殘缺不全的語言空白點,在人們感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同時,又會驚喜地發現,這些空白點並沒有影響信息的傳遞,相反,它往往具有更濃的文學味,並且傳遞出了一定的美學信息。這是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喚起讀者愉悅的內部固有的審美機製。這一特點意味著當讀者的審美活動介入之後,便會產生審美實踐的效應。如卞之琳的《斷章》,這是一首寫於20世紀30年代而至今為讀者所喜愛的佳作: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中的“你”與“樓上人”都在看風景,但所見風景卻大異其趣。明月裝飾窗戶,也許是“你”眼裏的風景,也許是“你”對清新美妙境界的期冀。而“你”卻成為別人的夢的中心,足見“你”的無瑕與可戀。你的出現使這一片“風景”富有靈氣,這一方自然蘊含了天機神韻。意境之美,美不勝收。然而,這首詩的審美價值,更在於它自身的不少空白點。比如,“你”到底是怎樣一個形象,“樓上人”又是怎樣的形象呢?這給再創造提供了自由的空間。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讀者完全可以借助詩作本身固有的內涵進行聯想、想象、再創造。完全可以把“你”想象成一個知書達理、極有涵養的曠世美人,並以此為關切點,一睹詩作通透的全貌。“你”按捺不住閨中的寂寞,獨自下樓來到橋頭,觀賞夜景,消閑身心。“你”看到明月掩映“你”的綠窗小閣,“你”在醉心地捕捉這銷魂的夜景,而“你”的戀人——“樓上人”已在高樓上把你嵌入了一個美妙的夢想。如果對詩中的空白點進行再次咀嚼、理解,也許會由於感遇和心境的不同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形象:“樓上人”是一個誌向高遠、奮發有為的追求者形象,古往今來,多少有誌之士在人生道路上摸索攀緣,唱響了一曲曲撼人心魄的奮鬥者的浩歌。從這一角度來觀照“樓上人”,“你”便成為理想人格的化身。“你”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偶像,是作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存在的一個極高的象征。
其次,文學形象的間接性、意象性的特點要求欣賞者進行再創造。文學形象同各類藝術形象一樣有具體可感性。不過,其他藝術形象具有直觀性。而以語言為媒介塑造的文學形象,畢竟是間接造型,它不可能給人以直接的可視可聞可觸的外形,所以它具有間接性與意象性的特點。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首先接觸到的是語言文字符號,隻有讀懂了、理解了這些語言文字的內涵,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切身感受,進行想象與聯想,才能在腦海中再現文學形象。比如欣賞元朝散曲作家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首先映入眼簾的自然是那三個“鼎足對”中的九個名詞。這九個名詞毫無裝飾、毫無雕琢,也不用動詞和關聯詞語加以連接。如果消極地、被動地去感知,這不過是一堆名詞而已,但如果積極地、主動地去進行再創造的話,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幅畫麵,這些畫麵進而構成一幅秋郊日暮羈旅圖,圖中流淌著遊子思鄉之情。通過欣賞者的再創造,一個視覺鮮明的形象再現了:主人公目含企盼,心懷淒涼,麵容憔悴,周身疲憊,在這歲之暮、日之暮,獨自信馬流落天涯。作者早年熱衷功名,一生並未得誌,長期漂泊在外的孤獨淒涼之感,通過這一再現的形象傳遞給了欣賞者,足以引起欣賞者強烈的共鳴。
“斷腸人在天涯”,這斷腸人何止一個兩個,正是封建社會中具有相同的寂寞愁苦情懷的知識分子的群像。這樣一幅圖畫,圖畫中的人物、景物以及其中的意蘊,全靠欣賞者對這二十八個字所傳遞出的信息的理解、感悟,再加上聯想、想象,進而把一個個獨立的畫麵整合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才最終感受到一幅滲透著天涯孤客羈旅愁思之情的美妙的秋景圖。這體現的便是文學形象的間接性。文學形象的意象性與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密切相關,它是作家的意念、感情、思緒與客觀物象的相互契合,是意與象的和諧統一,是主觀與客觀的和諧統一。
再次,文學形象的高度概括性要求欣賞者進行再創造。一切藝術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然而由於各種藝術形式自身特點的不同,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的廣度是不盡相同的。在這方麵,文學形象較之其他藝術形象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無論是反映社會生活還是表現內心世界,其容量都較大,它更少受時間、空間和人物的限製,可以能動地、靈活地展開想象的翅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描繪無垠的想象空間。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不僅概括了曆時一年、跨越十一個省、行程二萬五千多華裏的、驚動了全世界的、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二萬五千裏長征”,而且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既有空間的廣闊,又有氣勢的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