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公遇身著便裝,麵相端莊,目光平視,神態安詳,一副典型的唐代中年婦女的形象。過去,寺院僧人一直認為這尊“躲”在巨大天王像後邊的女子塑像是武則天,在梁思成、林徽因考察期間,僧人還是這樣給他們介紹。但梁思成、林152徽因根據多種資料考證,確認這位女子非武則天,而是捐資◎重修大殿的佛殿主寧公遇。之後,人們就對寧公遇的背景進◎◎◎行多種猜測研究。唐代私宅製度有嚴格要求,“王HUASHUOWUTAISHAN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寺院雖不是私宅,但造什麼規模的寺或殿也不能隨心所欲。一位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能在千裏之外的五台山建這麼大規模的一座殿堂,不僅是巨富,而且一定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殿內梁架上的題記中除有畫說“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外,還專門提及一人,“功德主故右軍中尉王”。人們推測,這位建殿時已故去的王姓右軍中尉,十有八九是侍奉唐憲宗和唐穆宗兩代皇帝的近臣宦官王守澄。我國宦官娶妻之事古已有之,那些有錢有勢的太監為了使自己更像正常人,起屋造院,娶妻養子,不僅以此炫耀自己的財勢,更是自欺欺人地掩飾自己心中五台山那塊永遠的痛。那麼寧公遇應該就是王守澄名義上的妻子。她在“右軍中尉王”故去後繼承了巨額遺產,所以有足夠的財勢來捐建這麼大規模的殿堂。也可能在建造大殿的前期,“右軍中尉王”還在,而在大殿建造過程中故去,所以才在梁架上題留兩人名字。肆而主持建造大殿的寺院住持願誠和尚應該是一寧公遇塑像名淨土宗高僧,因為大殿佛像的塑造是按淨土宗的文化景觀觀文化儀規設置的。他前額隆起,顴骨高突,麵部清瘦,輪廓分明,神態安詳,半披袈裟,盤腿端坐。一副殫精竭慮,全心向佛的虔誠模樣。
梁思成一行發現東大殿是唐代原建的同時,還確認了東大殿內槽拱眼壁上的畫為唐代壁畫,稱之為唐代四絕之一。
盡管現存的佛光寺東大殿已是晚唐時代的作品,比起盛唐時期已相去甚遠,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願誠和尚塑像過這座氣勢恢宏的大殿、人物眾多、塑技高超的泥153◎塑佛像群和幾幅珍貴的唐代壁畫窺見大唐風範。◎◎◎
磚銅異構立顯通五台山保存有以佛光寺東大殿為代表的唐代以來各個朝代的木結構建築,是五台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條件,五台山保存有曆代成係列的木結構建築,向來為建築界人士所稱道。
如果不特別提醒,許多人往往會忽略五台山的幾座磚銅異構,那就是顯通寺的銅殿、銅塔和磚砌七處九會殿。
顯通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建造七座大殿,從南到北依次是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七處九會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殿。正因為顯通寺名聲大、香火旺,維修改建的經費十分雄厚,曆代不廢修葺,所以顯通寺雖然大小單體建築有400餘座,但基本都是清代遺構,隻有銅殿、五座銅塔中的兩座和七處九會殿是明代建造的。這幾座磚銅異構屹立於顯通寺400多年,不僅使顯通寺這座古老的寺院厚重了不少,也為以木結構建築顯通寺全景為主的五台山建築增色甚多。
154◎
◎◎◎明萬曆七年(1579年),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HUASHUOWUTAISHAN李太後出資維修顯通寺大白塔(今塔院寺大白塔)。
當時,有一位高僧妙峰正在五台山妙德庵,他知悉此事後發願以自己的血寫一部經書同賀這一佛教盛事。自此妙峰用三年時間,每天刺破舌頭,蘸著舌血寫就《大華嚴經》,在萬曆十年(1582年)大白塔竣工之時,妙峰手捧血書《大華嚴經》奉獻於塔畫說前。此舉深得李太後賞識,命把血經藏於塔內,並明建顯通寺七處九會殿推舉妙峰主持大白塔完工後的大型佛教慶祝及施舍活動——無遮大法會。有此一舉,妙峰之聲名益發聞知朝野、佛俗兩界。萬曆十七年(1589年),妙峰奉李太後懿旨為雲南雞足山進送藏經,路經四川,朝峨眉山時,得知峨眉山普賢殿被火焚燒,遂發願為三大士(觀音、文殊、普賢)建造三座不怕火燒五台山的大殿。妙峰的願心得到當朝一些王公貴族的大力支持,當時在全國掀起了募集布施活動,資金籌足後,妙峰先後主持建造了三座銅殿,分別送予寶華明鑄顯通寺銅殿山、普陀山和五台山。可惜現在另外兩座已不複存在,隻剩下五台山顯通寺的這座供奉文殊的銅殿了。
顯通寺銅殿立起之時,萬曆皇帝特降旨將大顯通寺肆更名為護國聖光永明寺,敕命妙峰為永明寺住持。
在銅殿前麵的清涼妙高台上,至今仍然保留著萬曆文化景觀觀文化皇帝為妙峰法師題寫的禦筆真跡“敕封妙峰真正佛子”的碑刻。妙峰祖師是明代高僧,人稱“人天師表”“法門砥柱”。他不僅是一位佛學巨擘,更是一位難得的建築學家。“凡大工程,他人不能成者,一請福登(妙峰),不久即成。”顯通寺的銅殿、顯通寺明代銅塔太原市的雙塔寺、寧武蘆芽山鐵塔、萬佛洞、蒲州(今永濟)萬固寺、陝西三原淨河橋等許多工程都是妙峰主持修建的。
顯通寺銅殿仿木結構,四柱單間,重簷歇山頂。155◎銅殿麵寬5米,進深4.6米,高7.8米。外觀兩層,◎◎◎
裏麵卻是上下一室。室內見方,麵積僅22平方米,正中供奉獅子文殊像,四壁隔扇上鑄造諸佛菩薩像一萬尊,朝奉文殊。隔扇外麵分別鑄“白鶴啼蓮”“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等圖案。
銅殿造型優美,結構嚴謹,雕鑄精細,圖案生動,被譽為“精妙絕倫,世所稀有”,充分顯示了中國明代高超的鑄造藝術。
銅殿坐落於無梁殿後的高台之上,青銅鎏金,在太陽照射下光芒閃爍,金光燦燦,不是金殿勝似金殿。
顯通寺銅殿前清涼妙高處還矗立著五座組合式銅塔,它們暗喻五台山的五座台頂,象征文殊五智,表示五方如來之冠,故又名五方佛塔。五方佛塔與銅殿基本同期建造,造於明萬曆在銅殿前麵的清涼妙高台上,三十四年(1606年),其中三座毀於日本侵略軍占領時期。很萬曆皇帝“敕封妙峰真正佛子”碑刻。
長時間以來,銅殿下麵的清涼妙高台上隻剩下東北、西北兩座高十三層的樓閣式銅塔。這兩座塔,身材修長,亭亭玉立,東西相對,東邊的象征東台,比西邊象征西台的略高一些,像一雙姊妹塔立在銅殿下方的平台上。因經曆了380多年的風吹雨淋,表麵鏽蝕,顏色暗黑,不知就裏者都以為是兩座鐵塔。20世紀80年代,西邊銅塔的塔身和塔龕之間出現了一條裂縫,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這一古跡,及時進行了維修。1985年7月10日,當維修工匠揭去塔頂,逐層拆開塔身時,驚喜地發現,塔內竟和其他體量巨大的殿宇比較起來,銅殿算是小巧玲瓏型的。但卻完好無損地珍藏著十幾函經卷。人們小心翼翼打開色澤猶新的由於其形製、用材及顏色的特別,藍色梵篋(qiè)一看,原來是一部光彩奪目的藍底金字《大方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銅殿四周上下常常人滿為患。廣佛華嚴經》。從每卷的落款看,這部80卷600043字的《華嚴經》用16年時間才抄寫完成。於1611年立塔時放入塔內,到1985年維修塔時,已經曆375年,但經書既未蟲蛀,也未黴變,金色經文色澤如新,絲毫無損。這在多雨雪雷電、空氣潮濕的五台山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1989年至1993年間,本寺僧人成佛法師在原址上,集資補鑄了三座造型奇特的銅塔,恢複為五方佛塔。五座銅塔與後邊的銅殿交相輝映,在藍天白雲綠樹的襯托下,更顯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156一般來說,我國的磚石建築藝術水平要落後於歐洲,但在◎五台山卻有幾座可與外國同類建築媲美的磚石結構建築作品。
◎◎◎HUASHUOWUTAISHAN畫說五台山銅殿外觀上下兩層,內為一室。
肆文化景觀觀文化銅殿內正中供奉文殊菩薩,左右兩邊分別是釋迦佛塔和多寶佛塔。
157銅殿內供奉的智慧文殊菩薩◎四周內牆上鑄有排列整齊的小佛像,號稱萬尊。◎◎◎
158顯通寺銅殿剖麵圖◎
◎◎◎那就是作為五台山標誌的塔院寺磚砌大白塔、顯通HUASHUOWUTAISHAN寺的磚砌七處九會殿和龍泉寺石雕牌樓、石雕普濟塔。大白塔、普濟塔和龍泉寺的石雕牌樓我們留待後邊詳敘,本節先介紹一下七處九會殿。
七處九會殿是顯通寺中軸線上的第四重大殿,是明神宗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敕建的,與銅殿同一年建造。大殿取釋迦牟尼佛曾經在七個地方畫說九次講授《華嚴經》之義而取名七處九會殿。五台山是華嚴宗傳承並發揚光大的重要基地,大顯通寺的前身曾在唐武則天時叫大華嚴寺。華嚴四祖澄觀曾在大華嚴寺潛心著述《華嚴經疏鈔》,並常常為僧俗人等傳授華嚴經教義。也正是因為澄觀在《華嚴經疏》中的論證確認,才使五台山聲名大振,成為聞名遐邇的文殊道場。因此顯通寺建七處九會殿五台山顯通寺清涼妙高台上的五座銅塔有特殊的標誌性和紀念性意義。又因大殿內供奉著肆
文化景觀觀文化159◎◎◎◎
顯通寺無梁殿後麵,外觀上下兩層,麵寬七間。
顯通寺無梁殿側前方無梁殿用磚仿木結構,柱子、鬥拱、翼角一應俱全。
無梁殿內東側門洞160無梁殿內西側門洞無梁殿頂部結構◎無梁殿內供奉的毗盧舍那佛◎◎◎HUASHUOWUTAISHAN畫說五台山顯通寺無梁殿側立麵圖肆
文化景觀觀文化顯通寺無梁殿側剖麵圖顯通寺無梁殿正剖麵圖161◎◎◎◎
佛法無量的毗盧舍那佛而稱為無量殿。大殿雖是青磚砌就,但外觀仍是仿木結構。用磚砌牆、券窯,那是用其所長,但用材料性能與木材完全不同的青磚仿出木結構的式樣來,那純屬揚短避長。但七處九會殿的設計和建造者,卻偏偏戴著鐐銬跳舞,硬是用一塊塊青磚,壘砌出一座外觀上下兩層,麵寬七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鬥拱翼角一應俱全的仿木結構大殿來。
大殿無梁無柱,各間之間依靠磚券拱門連接。外觀上下兩層,麵寬七間,但從裏麵看卻隻有一層,寬三間,人們稱之為“明七暗三”。殿頂磚雕精細,鏤刻富麗,外觀的雄壯宏偉和內部銅殿西側明代磚結構建築的玲瓏精巧完美地統一於一體。代表了我國明代磚結構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由於它無梁無柱,人們又俗稱為“無梁殿”。
這兩座建築的材料雖然分別是銅和磚,但卻巧妙地將木結構建築的樣式移植於磚銅建築上,造型都是重簷歇山頂,鬥拱翼角一應俱全,外觀兩層,內為一室。一磚一銅、一大一小、一白一黃、一高一低建置在七幢大殿南北縱向排列的中軸線上,顯得十分耀眼。七處九會殿立於五台山固有的綠岩地基上,簷前鋪設綠岩,殿前古鬆挺拔,大殿外表粉以白色,與天空的白銅殿東側明代磚結構建築雲交相輝映,僧俗人等走在殿前使人感到十分純潔、莊嚴,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在銅殿東西兩側,還有兩座與七處九會殿同時期、同結構的磚砌建築,但因它們體量比七處九會殿小許多,又分立在銅殿兩側、七處九會殿背後,就像偉人、名將身旁的侍衛或秘書一樣,往往處在偉人、名將的陰影中,而不被人們關注。其實從建築的意義上來說,這兩座磚砌建築應該與七處九會殿具有同等的價值。
七處九會殿與銅殿、銅塔,白的純白,黃的金黃,相互映襯,富麗堂皇,為顯通寺一大勝景,也是中國建築史上屈指可數的兩處代表性建築。
162◎
◎◎◎佛教聖地品浮屠HUASHUOWUTAISHAN塔是一種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的傳播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五台山是佛教聖地,塔自然隨處可見。
台內台外、寺內寺外、殿內殿外,甚至僧人起居的房間內都供奉著塔。如果說寺院建築大同小異的話,那麼琳琅滿目、數量眾多的五台山佛塔,卻是差別畫說很大,形製各異。不管你懂不懂,能不能叫上名兒來,其差異從外觀上一看便知。從形製上說,五台山既有較原始的窣(sū)堵坡式塔,以及數量最多的窣堵坡式塔的改進型——覆缽式塔,還有許多覆缽式塔與中國原有建築結合的不同式樣的塔。比如走進五台山,就步入了一個塔的世界。亭閣式、樓閣式、密簷式塔,也有球形、鍾形、錐五台山肆
文化景觀觀文化163◎◎◎◎
形等異形塔,還有源於供奉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金剛寶座塔等等。從建塔材料來說,最多的是磚石塔,另外還有木塔、琉璃塔、鐵塔、銅塔、銀塔、水晶塔、玉塔,甚至還有一座用蠅頭小楷寫就的字塔。從塔的性質和用途來說,最多的是墓塔、另外還有佛塔、靈跡塔、衣冠塔、壽塔等等。縱觀五台山的塔,可以說各種年代、各種形製、各種性質、各種材料的塔應有盡有。
如果說五台山是一座中國建築藝術博物館的話,那麼這個博物善財洞塔群館中還有一個舶來品與中國建築藝術結合的品種係列——塔建築藝術專館。
塔在印度梵文中稱為“窣堵坡”,或稱“浮屠”,翻譯成中文叫“塔婆”,後來就簡稱為“塔”了。在印度,塔最初的形狀就是一座覆盆狀的圓形建築物,有點類似中國的墳頭。事實上塔也就是一個墳頭,隻不過是埋葬佛骨的墳頭罷了。
虔誠的佛教徒把它作為佛的象征頂禮膜拜。印度的塔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與中國的建築相結合,形成了一類最能代在五台山的任何一個角落都看到大大小小不同形製的塔表佛教的象征建築物,又蘊含著中國建築藝術傳承的獨特係列。在五台山至今仍保存有自北魏以來的各種形製的古塔200多座,不僅年代久遠,而且價值彌高,可謂佛塔林立,精華薈萃。
塔院寺大白塔在五台山的佛塔中,最奪人目光的就是塔院寺的大白塔。
大白塔全名釋迦文佛舍利寶塔,建於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尼泊爾著名匠師阿尼哥設計建造。大白塔的形製是覆缽式塔,因最初隻有喇嘛教才建這種塔,所以俗稱喇嘛式塔。西藏地區最接近早期印度窣堵坡式塔式修建的塔基本上都是這種形製,現在五台山數量最多的也是這樣的唐代佛光寺解脫和尚墓塔種形製的塔。這類塔的特征是塔身粗而大,像一個巨大的覆缽扣在塔基上。大白塔塔脖子(十三天)細而長。脖子上覆蓋銅盤,銅盤上吊掛一圈風鈴,全塔計有252枚。風吹鈴響,叮叮當當,閉目靜聽,意境悠遠,儼然一部永不休止的鋼琴演奏的佛樂。
銅盤上置有與白塔造型相仿的銅質塔刹。大白塔塔高56.3米,連同基座通高75.3米,比北京最高的白塔——妙應寺白塔(高16450.9米)還要高出24米多,是全國最高的喇嘛式塔。塔身狀如◎藻瓶,雄渾敦厚,巍然屹立。從底到頂,粗細相間,比例勻稱,◎◎◎①從羅睺寺的通HUASHUOWUTAISHAN道上看白塔,深紅的院牆,優美的曲線,湛藍的天空,與白塔相映成趣,別有一種佛地風韻。
②大白塔全名釋迦文佛舍利寶塔,是全國最高的喇嘛式塔。畫說③大白塔塔頂的①②銅盤和塔刹(維修大白塔時攝)③④④大白塔塔尖是由風磨製作的,造型類似於塔身,與大塔渾然一體。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標誌,這個拍攝點是人們最熟悉的角度,也可能是最沒有新意的角度,然而卻是拍攝五台山標準紀念照的最佳點。
肆文化景觀觀文化165◎◎◎◎
方圓搭配,造型美觀。大白塔立地頂天,在藍天白雲、綠樹紅牆的映襯下,顯得曠達高潔、超凡脫俗。在台懷寺廟集群區,最顯眼的建築就是大白塔,所以大白塔向來被視為五台山的標誌,是清涼聖地的第一勝景。
亭閣式塔由於佛光寺東大殿名聲太盛,人們往往對佛光寺的一組塔關注不夠,其實這組塔的建造年代要遠遠早於東大殿。其中既有保持早期印度窣堵坡樣式的塔,還有一組窣堵坡式塔和中國古代亭閣式建築融合的產物——亭閣式塔。亭閣式塔的特點是塔身像一個亭子,塔身多為一層,也有兩層的。頂部置有塔刹。東大殿東南角的一座並不算太高的祖師塔就是一座亭閣式塔。祖師塔平麵呈六邊形,高二層,塔身中空,西麵辟有券門,門上作火焰型門楣。梁思成先生根據塔身形①在佛光寺東大殿南側,有一製及門楣、倚柱、塔刹等處的製作手法考證,應是建於北魏座體量不是很大,但年代卻很久的或北齊年間的作品。
塔,這就是佛光寺的祖師塔。
②梁思成先生根據塔的細部特征,認為是北魏年間作品。那就是說,這座塔是佛光寺唯一一處唐武宗滅法前的遺跡了。①②③祖師塔上部的疊澀和蓮花塔刹④在祖師塔的旁邊還有一座宋塔,造型很特別,不能歸於哪一類,隻能稱為異形塔。但由於緊靠祖師塔和寺院圍牆,連一張整塔的全景都很難拍到,加之身處有唐建大殿的寺院,這座宋塔往往就被人忽略了。
⑤佛光寺寺外北邊的山坡上有三座唐塔,其中誌遠和尚墓塔也是一座典型的亭閣式塔。
③⑤166◎④◎◎◎HUASHUOWUTAISHAN畫說很久以來,規模宏大的竹林寺就剩這座建於明代(1488—1505年)的五層八角樓閣式舍利塔了。遠遠看去,五台山形單影隻,十分孤寂。所幸近年來竹林寺又大規模複建,磚塔屹立於寺中,頓時有了生機。
樓閣式塔登塔望遠在許多旅遊地往往被開發成一個旅遊肆項目,既滿足旅遊者的心願,又增加旅遊收入,一舉兩得。但是五台山塔雖然很多,但能夠登臨的塔文化景觀觀文化卻寥寥無幾,即使有幾座可以登臨的塔,也從不對遊人開放。那是因為五台山的塔大部分是墓塔,而且形製大部分是喇嘛式塔,登臨墓塔對塔下的靈骨似有褻瀆,同時喇嘛式塔也不易做成空心的。筆者在1995年拍攝《佛教聖地五台山》專題片時,塔院寺正好搭架維修大白塔,我有幸登臨大白塔塔頂,近距離拍攝塔刹。但塔下有一位小和尚不知情,認為我登塔褻瀆了佛祖,當即站在塔下朝著站在塔頂的我大聲斥責。後來知道我們也是在弘揚佛法後,167◎才轉怒為喜並表示歉意。在偌大的一座五台山中,◎◎◎
隻有兩三座可以登臨的塔,這兩三座塔的形製都是樓閣式塔,那就是分別矗立在竹林寺、獅子窩和尊勝寺的三座塔。這幾座塔都是印度塔與中國樓閣式建築結合的產物。
密簷式塔在樓閣式塔的基礎上,又逐漸演變出一類密簷式塔。密簷式塔的特征是第一層特別高大,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很小,看上去就像一層層屋簷相接,平麵有四方、六角、八角等形狀。
五台山除了大部分的喇嘛式塔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密簷式塔。
最具代表性的密簷式塔是台懷西坡上的妙峰祖師塔。
朝陽照射下的妙峰祖師塔168◎
◎◎◎HUASHUOWUTAISHAN②
③畫說五台山①
①五台山的密簷式塔除妙峰祖師金剛寶座式塔塔外,在獅子窩還有一座體量更大,圓照寺有一座塔叫金剛寶座塔,所謂金剛寶座層級更多,而且塔的表麵貼滿了三色琉璃的八角十三層密簷式琉璃塔。塔塔就是中間一座大塔,四角分別置一座小塔。大塔肆高35米,塔身中空,可登臨五層。由小塔的樣式都是喇嘛式塔。這種類型的塔源於印度於塔身巨大,塔表又貼滿了以金黃色為主的黃綠藍三色琉璃,在藍天碧樹佛陀伽耶,供奉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之塔。圓文化景觀觀文化映襯下更顯得金碧輝煌,巍峨壯觀。照寺這座塔是明代尼泊爾高僧室哩沙哩靈骨塔。明塔建於明萬曆年間,名叫“佛像典翠琉璃塔”,是五台山唯一一座琉璃塔,永樂初年,室哩沙哩受詔入京傳教,深得永樂帝嘉可與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媲美。賞。後室哩沙哩常住五台山弘法。明宣德年間,室②筆者在20年前拍攝紀錄片時,哩沙哩再度受詔入京講法,佛事活動結束後,法師本塔已嚴重損毀,頂端開裂,雜草樹木叢生,近年來才修葺一新,塔門拱請旨歸山,宣德帝極力挽留勸阻。不料第二天室哩券上顏色較淺的龍是明代原物。
沙哩法師便無疾而坐化(端坐去世)。宣德皇帝追③尊勝寺萬藏塔是五台山獨有的一座兼具樓閣式和密簷式形製的9層悔莫及,後敕令將大師靈骨舍利分兩份建塔供奉,12角磚塔。塔本身通高39米,又立一份留北京建真覺寺,一份送五台山建圓照寺。所於全寺最高處,更顯高大,雄健,是從茹村、豆村入台途中一處標誌性景觀。以圓照寺的這座金剛寶座式塔中還珍藏著一段中尼169◎友好的佳話。◎◎◎
大圓照寺內的金剛寶座式塔。靈跡塔五座塔的造型基本上都是喇嘛式塔五台山除了有佛塔和墓塔之外,還有許多紀念文殊顯聖的的式樣,隻不過中間的主塔特別大,四個角上的相對較小而已。靈跡塔。比如東台頂的笠子塔、塔院寺的文殊發塔等。文殊發塔在方丈院的東邊,和方丈院僅一牆之隔。此塔的塔形和大白塔相仿,但沒有大白塔高,不足10米。這座塔雖然不大,但卻有一個文殊顯聖的靈異故事。
五台山是佛教聖地,常常有施主在這裏舉辦無遮大會。所謂無遮大會就是不分僧俗貴賤,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來趕齋的人,都給飽餐一頓。
傳說有一年舉辦無遮大會時,有位衣衫襤褸的女人,懷裏抱著一個嬰兒,手裏拉著一個小孩,另外還牽著一條狗,隨著人流走進寺院,想來吃一頓施舍齋飯。她見眾香客給寺院布施金銀,自己卻身無分文,便剪下一綹頭發交給僧人作為布施。
接收布施的僧人嘴上沒說,心裏嘀咕,想吃齋飯就來吃好了,170捐這頭發有啥用處。但舉辦無遮法會本沒有任何要求,也不便◎說什麼,就把頭發放到一邊去了。這時,還不到吃齋的時候,◎◎◎這貧婦便對施粥的僧人說:“我和孩子都餓了,請HUASHUOWUTAISHAN先給我們盛點飯吧。”按齋會規定,每人一份,知客師認為嬰兒不會吃,隻給她兩份。她立即申明:“我們三個人為何隻給兩份?”知客僧沒有言語又給了她一份。“我還牽著一條狗呢。”知客僧猶豫一下勉強再給一份。可是她又說話了:“我肚子裏還有一子,也應當得到一份。”知客僧覺得這位婦畫說女有點貪得無厭,就不滿地說:“孩子還在肚子裏,還沒有生下來,為什麼還要一份?做人不能太貪!”婦女被嗬斥後即口占一偈(佛經中的唱詞):“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超三界,致使阿師嫌。”說罷,躍身騰空,化為文殊菩薩像,嬰兒和小孩變成二童子,狗也變成了綠毛獅子。文殊菩薩在雲光縹緲處,又吟偈子道:“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五台山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知客僧手拿一綹頭發就在塔院寺中,與大白塔隔一個院,還有一座和大白塔造型類似的體羞愧不已,悔恨自己有眼不識菩薩。後來人們將貧量小很多但名聲卻很大的靈跡塔。因婦施舍的頭發當作黑舍利,就地建塔珍藏,是為文為傳說塔內珍藏著文殊的頭發,所以叫文殊發塔。殊發塔。事後,知客僧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他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薩、二童子、獅子騰空而起那一刹那的形象,刻在一塊矩形石板上,並把四句話刻在肆石板的右上方,以示留念,作為“有眼不識泰山”的教訓。如今,這幅雕刻石板,保存在圓照寺。文化景觀觀文化關於這段傳說,《清涼山誌》載:“齋主自恨不識真聖,取刀欲剜其目,眾遮乃止。即以貧婦所施之發建塔。”另外還有一段記載:“在大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發藏此,萬曆年間,方廣道人重建,見發若金,隨人視之不一。”這個傳說在唐代就已廣泛流傳,著於唐代的《古清涼傳》就詳細記載了這一靈異現象。僧俗人等所以編出這麼一則傳說,除了彰顯文殊的靈驗之外,同時是勸人行善,文殊發塔教人不要看人下菜。這和五台山所提倡的價值標準171◎是完全一致的。◎◎◎
普同塔五台山塔中,從形製上說,數量最多的是喇嘛式塔;從性質上說,數量最多的是墓塔。但有幾座喇嘛式墓塔人們卻叫它們普同塔。佛教講究眾生平等,道外人往往也以為出家人就人人平等了,事實上佛教內部也是等級森嚴的。單從僧人圓寂後修建的墓塔來看,你也會對僧團中的等級略知一二。高僧大德圓寂後,其徒弟和寺院要為他們建十分考究、十分靡費的墓塔。
布達拉宮有幾座達賴喇嘛的靈骨塔甚至全塔敷金。但普通的出這就是筆者曾鑽進過塔內的十家人就沒有這種資格,一般能蓋個小塔就不錯了。而更多的寺方堂所建的普同塔院則給本寺一般僧人建一座塔叫普同塔,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存放普通僧人骨灰的公墓。十方堂所建的普同塔坐落於台懷鎮現在各寺院又逐漸不用普同塔了,而改為一座寺院規劃一塊較大東邊的魚灣村。當地人說該塔底部就是清水河,塔內為空心,的墓地,一位僧人一座塔,因此又砌有多層小方格,可存放僧人骨灰。骨灰盒按圓寂前後排列,出現了許多規模不同的塔林。圖為碧山寺僧人墓塔塔林。骨灰盒放滿方格後,每再增添一個骨灰盒,就把前邊的一個頂172◎
◎◎◎入水中,使其順水流走,塔內始HUASHUOWUTAISHAN終保持一定數量的骨灰盒。筆者聽說這種情況後也很好奇,在1995年拍攝五台山紀錄片時,曾鑽進過三座普同塔的塔內,並特意進入這座位於魚灣村的普同塔內,但隻拍到數量不多的幾個骨畫說灰盒和骨灰罐,沒有看到塔底流水的景象。建塔之初是否曾經是這樣,不得而知。其他塔內的骨灰盒排放也和一般火葬場骨灰存放處沒什麼兩樣。
《華嚴經》字塔塔是一種建築,建塔當然要五台山用物質材料,非磚石即木質。但五台山竟有一幢以80卷《華嚴經》為內容的600043個蠅頭小楷寫就的六角七層樓閣式塔。字塔高5.67米,寬1.67米。字塔上圍欄、鬥拱、飛簷、翼角、風鈴、塔刹、肆鏈條都一絲不苟,鮮明生動。看似一幅工筆巨作。當你拿放大鏡文化景觀觀文化仔細觀看時,那80卷的《華嚴經》才纖毫畢露,令人唏噓。這幅字塔是康熙年間蘇州的三寶弟子許德心用12年時間,天天沐浴焚香一筆一畫寫就的。12年、80卷、600043字,這塔上的墨跡中分明滲透著血,這塔上畫的分明是佛教徒的虔誠的心呀!
《華嚴經》字塔173◎◎◎◎
五台歸來不看廟五台山不僅因佛寺眾多、殿堂宏大、曆史悠久、價值彌高而獨領風騷,更因其寺院建築群整體布局和諧而令人稱道。遊完五台山,不管懂行不懂行的,無論從哪個角度評價,人們都會發自內心的感歎:五台歸來不看廟!
說到建築,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樓一殿的設計建造,但事實上對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整體布局規劃設計恰恰是現代建築設計的核心理念。梁思成在解放初期對北京城的規劃設計藍圖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五台山寺院建築群經千餘年傳承興廢,雖然早期沒有什麼整體規劃,但卻陰差陽錯地暗合了某種整體規劃設計的理念,形成了中國宗教類名山布局中比較典型的中心式布局景觀。
五台山台懷地區的佛教建築流傳至今,元代以前的大型建築已經不複存在,現在的麵貌基本上保持了明萬曆以來的布局結構。可以概括為“四峰遙相望,三溪彙清流,五寺相毗鄰,一塔聳雲天”。四峰是指靈鷲峰、黛螺頂、壽寧山、梵仙山;桃花灼灼映白雪三溪指這四峰之間的三條溪流,它們彙成了流出台懷的清水河;174◎
◎◎◎五寺則是指台懷主要的五座寺院——五大禪處,即HUASHUOWUTAISHAN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羅睺寺、殊像寺;一塔當然就是五台山的標誌塔院寺大白塔了。也有人把大白塔也算作一峰,與其他四座自然山峰合稱為台內五峰,與五座台頂相對應。台懷區寺院分布,巧妙地利用自然山水,實行立體布局,四座山峰的峰頭各置一座寺院,四峰相對,遙相呼應,四峰間傳畫說統的五大禪處互相毗鄰,組成了台懷鎮寺院核心區。
以五大禪處為中心,外圍的碧山寺、普壽寺、善財洞、觀音洞、南山寺、靈峰寺、鎮海寺、龍泉寺、金閣寺等再加上五座台頂的五座寺院,山上山下、台頂台懷組成一個龐大的佛教寺廟群,形成了一組規模相當大、佛教氛圍相當濃厚的佛教建築文化景觀。
所謂“五台歸來不看廟”,當然是指五台山廟五台山多、殿大。但其內涵決不僅限於此。五台山雖然廟多,卻多而不亂,布局有序;殿大,卻大而有韻,重點突出。初到五台山的人有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廟多,進了這座,出了那座,簡直有點暈頭轉向。但是站肆
文化景觀觀文化175◎◎◎◎
①③
176◎
◎◎◎HUASHUOWUTAISHAN畫說②
五台山肆
④文化景觀觀文化①桃、杏綻放時,台懷周圍的楊樹鬆樹為了趕這春天的熱場,也都盡情地爆出嫩綠,與桃花、杏花共同妝點五台山的春天。
②台懷寺院布局,密處勾簷連牆,從塔院寺山海樓上望過去,塔院寺、顯通寺、廣宗寺、菩薩頂仿佛一座寺院。
③從東邊的山坡上俯瞰台懷,十幾座寺院的紅牆黃瓦不遠不近地連接起來,勾勒出一個反G形字母。色彩、高低、疏密布局配置都顯得那麼相宜得體,渾然天成。
④在台懷的任何角度看去,白塔永遠是最奪人眼球的視覺中心。177◎◎◎◎
在某個製高點俯瞰台懷,您會發現,台懷區寺院布局多而不亂。
一座座佛寺分布依山造寺,就穀建殿,錯落有致,藏露相宜,疏密得體,密處勾簷連牆,疏處空靈通透,簡直到了舍一則空,增一則累的程度。看看台懷寺廟集群區的布局,你會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通感。
如果以攝影或者繪畫的視角來觀照,五台山又是一幅立體的畫。這幅畫景物有層次,色彩有基調,構圖有變化。遠看氣勢雄渾,近觀精巧別致。既有山水寫意的簡淡,又有工筆重彩的繁密。
無論是俯拍還是仰攝,也不管是從哪個方向取景,高聳的白塔永遠是全山的重點和活眼,環繞在白塔周圍的寺院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總是那麼得體地與白塔形成恰當的對比映襯關係,構成一幅全景式佛教圖畫。這幅畫的整體色彩春有春情,夏有夏意,秋有秋色,冬有冬韻。春來,幾枝疏疏落落的山桃秋草黃葉從台頂一層層漫下來,野杏橫在鏡前,即使遠山近穀的殘雪還未融化,草色遙看已然金色世界五台山更是表裏如一。王愛中\/攝透出絲絲春情;夏入,全境青翠一碧如蓋,一縷縷白雲飄過,178◎
◎◎◎在澄澈藍天的映襯下,大地綠得更加鮮亮,紅牆紅HUASHUOWUTAISHAN得更加深沉;秋至,秋草黃葉從山頂漫下來,遠山的白雪和藍天相接,近處的黃葉把寺院遮蓋,全山五彩繽紛,萬紫千紅,簡直是一個童話世界。冬臨,漫漫白雪鋪地,滿山粉妝玉砌,一道道紅牆就像一群穿著紅裙子的小女孩,在雪地裏繞著寺院的邊界捉迷藏,時而滾在一起,時而遠遠疏離。菩薩頂黃畫說色的殿頂反射著太陽金色的光芒,一縷縷藍色的香煙在寺院上空飄忽,一曲曲悠揚的佛樂在耳際劃過,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宛若西天的靈鷲佛國圖景;內化於我們心中的是佛教的“靜”界。
遇到雨霧天氣,五台山更是一幅流動的、變化莫測的水墨山水寫意畫。雨時大時小,霧或濃或淡,一道道紅牆在雨霧中若隱若現,一座座佛塔在畫麵五台山中或東或西隱現,一片片琉璃黃瓦在雨後斜陽中閃爍,矗立在台懷的寺院建築群仿佛隨雲霧飄了起來,肆
文化景觀觀文化179◎◎◎◎
①②①山腰的殘雪還沒有化盡,憋尤其是風吹雲飄時,站在大白塔下仰望蒼穹,那塔真就隨雲“動”了一冬的生機早綻放在樹梢。
了起來,有時是朝著你倒了下來,有時是離開你衝天而去。如②每當國慶前後,台懷四周山上的楊樹就像迎接長假的遊人似的,果站在一個製高點俯瞰台懷寺廟集群區,活脫脫一幅飄逸流動把穿了一夏的綠衣都悄然換成了金的天上宮闕長卷。這長卷景物藏露有序,色彩搭配有致,色調色的盛裝。
濃淡相宜。朝山者、旅遊者自己也刹那間飄飄欲仙,恍若即刻就要見到玉皇大帝抑或九天仙女。一聲幽遠的鍾聲響起,一聲虔誠的佛號傳來,一個個“天上人”才倏然回到這佛國聖地。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五台山台懷區的寺院建築,雖然隻是基本保持了明代萬曆以來的布局結構,但卻是北魏、隋唐以來站在菩薩頂的山門往下看,照壁上的大佛字,與白塔相映成趣。
180◎
◎◎◎五台山佛教建築的延續、傳承、嬗變的結果,它顯HUASHUOWUTAISHAN示了亞洲宗教景觀、建築文化,超越時間和人文領域對建築藝術的巨大影響,以及亞洲宗教聖地對於山區規劃和景觀設計方麵的巨大成績。五台山在中國曆史上甚至人類文明曆史上,在東方宗教文明方麵,是建築設計、建築技術和人文景觀綜合性集大成的一個傑出範例。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五台山的評畫說語是: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濃鬱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外。五台山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享有‘佛國’盛譽,五台山由五座台頂組成,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白塔矗立於綠海中,更顯潔白無瑕。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大雪蓋地時,紅色的圍牆像一條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餘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五台山條隨風舞動的紅飄帶,把一座座寺院繞了起來。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雲湧霧罩秀台懷肆
文化景觀觀文化181◎◎◎◎
化土成金傳千秋“點石成金”的說法大家並不陌生,但這終究隻是個誇張的說法而已。而用“化土成金”來描述五台山早期的泥塑佛像卻頗為確切。古代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塑工和畫匠出於對佛、菩薩的虔誠或者是為了養家糊口而塑造的佛像、繪製的佛畫,居然在千百年後被奉為神聖的藝術瑰寶,成了價值連城、傳承千秋的“金不換”,成了後人研究當時社會和美術曆史的樣本。
我們雖然不能武斷地說中國美術起源於宗教,但是假如抽去宗教美術,或者說抽去佛教美術,那麼,中國美術史將不稱其為中國美術史。中國古代久負盛名的大畫家幾乎都是以佛教題材的繪畫、雕塑成名的。從三國時的曹不興,東晉時的顧愷之,殊像寺新建五方文殊殿內剛塑完形體還沒有彩畫的文殊像南北朝時的戴逵、曹仲達、陸探微、張僧繇,乃至處於唐代佛182◎
◎◎◎教美術巔峰時期的巔峰人物吳道子、楊惠子和周昉HUASHUOWUTAISHAN等,無一不是以佛教繪畫、雕塑稱名於當世和後代的。當代繪畫大師張大千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敦煌臨畫後創作的佛畫作品。在唐代以前,畫、塑是不分家的,僅僅是各人有所側重而已。比如,張僧繇的兩位高足吳道子和楊惠子都是畫、塑皆精之名家,隻不過兩人特長略有差異而已。當時人稱“道子畫,畫說惠子塑,奪得僧繇神筆路”。而吳道子的兩位弟子南禪寺唐代泥塑王耐兒、張愛兒卻又是以雕塑名於當世的。這一畫、塑不分的傳統直至現在仍然由民間畫工傳承。
中國佛教藝術同佛教一樣都是起源於古印度,但在佛滅度後的500年間,古印度並沒有偶像崇拜,當然也沒有佛教美術或者佛教藝術一說。因為佛教在本質上是無神論的宗教,隻是在以後實際的演化五台山流布中,在方便眾生修行的需求中,才由不具神性的釋迦牟尼開始,逐步注入神性,從一神發展成多神,而且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神祇係統。人們進入寺用魚眼鏡頭所拍佛光寺東大殿佛壇上的塑像院最大感受就是佛、菩薩、脅侍、護法塑像多得不可勝數,以致被外教譏為“像教”。在五台山顯通寺大雄寶殿後門上方就掛有一塊乾隆年間題寫的肆“象教精嚴”的牌匾。因為塑造一個神的形象來供人膜拜,是激發宗教情感、鞏固宗教信仰的有文化景觀觀文化效手段。
為了維護佛的尊嚴和合法性質,塑造佛像有嚴格的規製和比例尺寸,並不能由著塑工隨心所欲發揮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來塑造,佛教中對繪、佛光寺東大殿泥塑佛像群塑佛像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規範性要求,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對繪、塑佛陀的五官形狀,身材比例,站、坐、臥姿、手印、腳形都有明確規定,所以才有“千佛一麵”的說法。
但是由於塑工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他所處的時代183◎的審美潮流和趨向總要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其表現手◎◎◎
佛光寺的唐風脅侍菩薩,個個法,而流露出中國社會審美演變的軌跡。由於五台山保存了唐都是方圓臉,腮部微鼓。
以來的許多佛寺殿堂,所以五台山也很幸運地保留了許多同時代的雕塑佛像和壁畫。細細品味這些雕塑佛像和壁畫,除了它們的宗教意義外,你仿佛在翻閱中國古代美術史,甚至還可以體味到唐代以來的社會時尚和審美情趣。
就泥塑佛像的數量來說,五台山是全國之最。全山保存有唐以來各種佛教造像146000多身,而敦煌隻有2000多身,與五台山不是一個數量等級。但從泥塑佛像的價值來說,敦煌泥塑以唐代為多,而五台山卻是以明清的居多。但是唐建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的彩塑與敦煌莫高窟彩塑相比毫不遜色。
現在我國保存有唐代泥塑真品的除甘肅敦煌、炳靈寺、麥積山之外,內地就隻有山西五台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了。
在南禪寺大佛殿寬大的佛壇上,保存有唐代彩塑17尊,主像為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分列左右,是禪宗一佛二菩薩的典型排列。兩邊分別是弟子、脅侍、天王、供養菩薩、獠蠻等。
這些原汁原味的唐代彩塑,經曆了1230多年的時光沉寂後,以其不可替代的文物和藝術價值蜚聲中外。
184佛光寺東大殿設有寬五間深兩間的佛壇。佛壇上共塑佛、◎菩薩、脅侍、獠蠻等彩塑35尊,在全國現存佛殿中少有這麼◎◎◎大的佛壇,更少有一座佛壇上塑有這麼多佛像的塑HUASHUOWUTAISHAN像群。
《中國美術全集》描述:佛光寺的唐代彩色塑像,軀體豐滿,比例適度,麵目豐潤,形態逼真;服飾簡潔,衣紋流暢;手法洗練,色調明快,其浩大的場麵和驚人的氣勢,隻有在鼎盛的唐代才會出現,反映了獨特的唐風,是中國目前罕見的唐代彩畫說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南禪寺和佛光寺的佛、菩薩塑像無論人物整體造型還是一衣一帶的處理,與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如出一轍,都足以代表唐代泥塑藝術的最高水平。
即使在敦煌石窟,也沒有像東大殿這樣,在一座殿(窟)中有如此數量眾多、體型高大的彩塑群。那些佛和菩薩,個個體態豐滿,臉呈方圓型,腮部微鼓,五台山每尊脅侍菩薩都是蛾眉淡掃,鼻胸部高突,肌肉隆起,線條平緩,是唐代以豐滿為梁高挺,氣定神閑。美的典型體態。脅侍菩薩的服飾大都采用濕衣線紋,衣服自然垂貼於肢體,突出了骨骼肌肉。既展示了人體的線條美,又準確地塑造出了薄如蟬翼的絲綢衣服的質感,代表了唐代崇尚的“曹衣出水”的畫風。
而菩薩手持、肩披的一條條泥的彩帶,更是隨風飄肆蕩,生動傳神,正是唐代丹青高手吳道子“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在泥塑作品中的體現。作為劃時代的畫文化景觀觀文化佛光寺的脅侍菩薩都是女身,除壇大師曹仲達已無畫作傳世,吳道子的畫也是稀世了都有方圓形臉龐外,在彎彎的雙眉間還點有一顆朱丹,顯得頗有風韻。珍寶,一般人也很難看到,但是他們的繪畫藝術風格卻通過不知名的塑工之手,在五台山南禪寺和佛光寺的泥塑中保留傳承下來,給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留下一批可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