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畫說五台山一部圖文佳作HuashuoWutaishan山西經濟出版社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畫說五台山\/安秀堂著.—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9ISBN978-7-80767-927-1Ⅰ.①畫…Ⅱ.①安…Ⅲ.①五台山-介紹Ⅳ.①K928.3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190970號畫說五台山著者:安秀堂出版人:孫誌勇選題策劃:郝建軍董利斌責任編輯:郝建軍郭正卿複審:任冰終審:董利斌版式設計:冀小利封麵設計:趙淺出版者: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地址:太原市建設南路21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4922133(市場部)0351-4922085(總編室)E-mail:[email protected](市場部)[email protected](總編室)網址:www.sxjjcb.com經銷者: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承印者:山西臣功印刷包裝有限公司開本:787mm×1092mm1\/16印張:16.25字數:300千字印數:1-3000冊版次:2015年9月第1版印次:2015年9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80767-927-1定價:49.00元畫說五台山一部圖文佳作HuashuoWutaishan寫在前麵的話感謝您或因文化探訪,或因宗教信仰,或因文物鑒賞,或因旅遊休閑而打開這本有點頁碼的書。佛教講究緣分,您有機會翻閱本書,何嚐不是和五台山有緣的人,何嚐不是和文殊菩薩有緣的人!

國學泰鬥任繼愈先生說:“五台山是座曆史名勝集中的寶山。它特殊的文化地位,使它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有資格向世界介紹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縮影。”五台山文化與敦煌文化相類,都是以佛教為主根的文化。

但講述敦煌文化有一條可以貫穿始終的線,那就是絲綢之路,還有幾個極富故事性的點,那就是王圓籙、伯希和、張大千、常書鴻等幾位人物。而五台山文化卻是一張網,是一張以佛教發展為經,以曆代從皇帝到庶民各色人等及社會事件為緯編織起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網,並且許多網眼中還鑲嵌著外國人的身影。早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的三百多年間,記述五台山的書就隨著五台山佛教的傳播而流通各處,日本至今仍保存著著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的《清涼山略傳》孤本。國內外佛教徒和學者對五台山的關注和研究可以與敦煌研究比肩,五台山學的內涵和外延甚至超過敦煌學。

五台山是一棵文化大樹,地上部分枝繁葉茂,地下部分盤根錯節,理清全貌,實非易事。

五台山是一座文化富礦,但礦脈複雜,埋藏很深,順著哪條礦脈挖掘下去都深不見底,開采頗難。

五台山曆史悠久,您隨意坐在五台山的一塊石頭上小憩,可能就是和幾千萬年甚或是25億年前的地質年代親密接觸;您不經意間邁過一道寺院門檻時,可能就一步邁進了清朝、明朝、元朝,邁進了宋朝、唐朝、隋朝,甚或是北魏或東漢。

我至今仍然記得,二十多年前,我作為一個電視紀錄片的編導,在撰寫五台山紀錄片解說詞時的糾結。解說詞要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並且要富有趣味性。而當時我所能翻閱到的五台山書籍要麼是神化或神話色彩濃烈,要麼是專業性太強,很不通俗。因為介紹五台山的書大多是高僧和專家寫的,高僧寫的由於自身的宗教信仰往往神化傾向突出,殊不知,靠神近了,離人就遠了;而專家寫的又往往居高臨下,堆砌了許多他們自己耳熟能詳但普通讀者似懂非懂或者根本不懂的專業術語,使得原本就博大精深的五台山文化益發顯得“博大精深”,太“專”了就難免孤芳自賞,而難與普通讀者產生共鳴。即使有些不是高僧或者專家的作者,也都自覺不自覺地模仿高僧或專家的視角和口吻敘述。總之,那麼多五台山的書籍,翻過來、看過去總覺得有一層紙沒捅破,不透亮。還有的不作考證,互相抄襲,以訛傳訛。所以,從那神秘、深奧、生僻的五台山典籍中脫胎出十幾集麵向大眾介紹五台山的解說詞很是費了一番功夫。我深知要在五台山這張文化大網上挖掘出幾個劃時代的節點,理出幾條清晰的脈絡,要讓佛教特色突出又兼具複雜的曆史、社會、藝術內涵的五台山文化,走向大眾,必須下一番由表及裏、刪繁就簡、去“神”留“人”的功夫。

2013年,接受了撰寫《畫說五台山》的邀約後,我把著力點放在“說”上。因為“畫”主要是照片,我拍五台山紀錄片時就積累了不少照片,缺什麼再去補拍就是了。無非是隨著季節變化多上幾次五台山,敏捷地“搶”、耐心地“等”,起早貪黑總能拍好。而要“說”好,卻不那麼容易,“說”什麼,怎麼“說”,“說”的深度、廣度、厚度的拿捏都很費功夫。通過反複斟酌,我大致理出了“說”的思路:從一些淺顯的問題入手,以普通人的視角去梳理五台山文化的根脈;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五台山佛教遺存去觸摸五台山文化的根群;以一個親曆者的角色去體味五台山文化的根魂;從曆史和全球的視野去把握五台山在整個佛教東傳過程中的定位和意義;把佛、菩薩、高僧、皇帝、重臣都還原為普通人,去觸摸他們的心路曆程;用通俗平白的語言深度解讀五台山文化的人文內涵。

我像做課題一樣大膽地設問,小心地求證。列出許多我作為一個普通旅遊者時比較關心的問題,比如:五台山為什麼能成為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怎樣成為文殊菩薩道場的?

五台山為什麼被稱為“地質博物館”?

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自然氣候與五台山佛教文化有什麼內在聯係?

五台山憑什麼資格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

五台山為什麼早在唐代就成為東方佛都?

五台山為什麼會成為漢藏佛教共同景仰的聖地?

五台山文化的源頭在哪裏?

五台山文化的載體是什麼?

自漢至清的十幾代皇朝為什麼都鍾情於五台山,把五台山作為皇家道場?

五台山又憑什麼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針對以上問題,我避免煩瑣冗長的考據,摒棄故弄玄虛的賣弄,老老實實地從浩繁的典籍中尋覓五台山佛教發展的曆史脈絡,從五台山佛教遺存中探究佛教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規律,從當地民俗中發現佛教和世俗互相影響滲透的痕跡。以我六十年的人生閱曆,三十多年對五台山資料的積澱,以及三十多年撰寫電視解說詞的“烹調”技藝,以五台山佛教為主料,佐以五台山地質、地貌、氣候、曆史、人文、民俗、旅遊等各味輔料,融會貫通、文火慢燉出一盤五台山佛教文化大燴菜。以五台山素齋的色香味與讀者共同分享、品味五台山佛教文化。這大燴菜的“色”就是作者精選的500餘幅圖片,翻開書一目了然;而“香”和“味”則需要讀者諸君從全書五章二十九節的篇幅中逐節品嚐。五章隻是大體的內容分類,各節之間內容相互獨立,是一種網狀結構,不是線性編排,讀者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選擇閱讀順序。

當然,由於我對佛學和相關佛教藝術充其量隻能算有點常識性的了解,書中貽笑大方之處定然不少,以此引來高人指點,本人不勝榮幸。

安秀堂2015年8月畫說五台山一部圖文佳作HuashuoWutaishan概述概述2009年6月26日,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召開的第三十三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傳來消息,五台山被列為世界文化景觀。

五台山人猶如迎接每天的晨鍾暮鼓一樣,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不尋常。因為文殊信仰在當地影響有多深,他們自幼耳濡目染的文殊故事在心中劃下了深深的印痕;五台山晨鍾暮鼓的聲音傳播得有多遠,你隻需問問日以萬計、不遠千裏萬裏來朝台拜佛的中外信徒遊人。

國學泰鬥任繼愈先生說:“五台山是座曆史名勝集中的寶山。它特殊的文化地位,使它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有資格向世界介紹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五台山佛教自東漢發軔,到隋、唐鼎盛,曆宋、元、明、清,香火傳承,至今益發聲名大振,迎來了一個世界性的權威組織對她的矚目深情。

五台山因境內最高的五座山峰頂平如台而得名。五台山方圓500裏,地跨晉冀兩省五縣,大部分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

五台山是太行山主峰,雄峙恒岱,拱衛京津。

五台山自古及今又稱清涼山。夏季最高氣溫僅為27℃左右,是曆代久負盛名的避暑勝地。《華嚴經疏》中一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成了五台山流行一千多年的廣告詞。

佛教的種子一經植入五台山之靈地,即刻枝繁葉茂,蓬蓬勃勃起來。曆十幾朝君民朝奉、近2000年香火蒸熏,積澱成一處聲名遠播的東方佛都。早在中唐時期就被確認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成為享譽中外的佛教聖地,位居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開高僧駐錫名山之先河,奠中國山嶽佛教之根基,創中國佛教菩薩信仰之範例,是佛教傳播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節點。

五台山佛教兼容並包,諸宗並盛,諸法共傳,漢藏佛教彙一山,佛儒道教融五峰,“是中國文化的縮影”(任繼愈語)。

五台山保存有自北魏以來各個朝代的佛教建築、泥塑、壁畫、雕刻等佛教文化遺存,為已經消逝的皇家道場文化和至今仍然生命力旺盛的文殊信仰提供了獨特的見證。

五台山地質古老,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是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的獨特例證,具有世界性地質研究價值。

五台山的中心區域叫台懷,台懷是五台山寺廟集群區。整個台懷,寺院鱗次櫛比,殿宇巍峨輝煌,佛塔高聳入雲,僧尼比肩穿梭。寺以山名,山以寺勝,山環水抱,聚氣藏風。

從山腳仰望,在湛藍的天幕下,一縷縷白雲掠過,一叢叢紅牆黃瓦的寺院,光芒閃爍,宛若漂浮在雲間的天上宮闕;自山頂俯瞰,在濃淡起伏的綠海裏,一座座高低不同的白塔,一幢幢金黃、絳紅的廟宇就像閃耀在綠波中的海市蜃樓。你會不由自主地感歎:五台歸來不看廟!

清風徐來,時強時弱的佛樂掠過耳際;薄霧飄過,若有若無的檀香鑽入鼻腔,你會下意識地感到自己已身入釋門,恍若成佛。怪不得當地人稱“強盜來了五台山,也會發三分善心”!

五台山是一個融佛教文化、曆史文物、自然風光、民俗風情、避暑休閑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畫說五台山一部圖文佳作HuashuoWutaishan目錄寫在前麵的話概述壹華北屋脊清涼境五峰雄踞恒岱間…………………………004古老地質有多老…………………………011清涼勝境說清涼…………………………018貳文殊信仰啟聖山靈鷲峰頭開釋門…………………………028文殊道場話文殊…………………………034華嚴嶺畔釋華嚴…………………………042靈異感通固聖山…………………………047皇家道場沐皇恩…………………………054萬派千宗融五台…………………………061東方佛都耀東方…………………………069漢藏佛教彙一山…………………………078黃教隆盛五台山…………………………083佛教浸淫民俗風…………………………092叁晨鍾暮鼓話僧尼清規戒律戒僧尼…………………………102畫說五台山一部圖文佳作HuashuoWutaishan目錄結夏結冬話安居…………………………109經聲朗朗佛事興…………………………116肆文化景觀觀文化木構史詩唱絕響…………………………128梁林伉儷沐佛光…………………………139大佛光寺探大唐…………………………149磚銅異構立顯通…………………………154佛教聖地品浮屠…………………………163五台歸來不看廟…………………………174化土成金傳千秋…………………………182粉壁點染寫畫史…………………………190金石碰撞雕永恒…………………………201天籟回蕩清涼界…………………………214伍雲遊佛國走五頂五峰巡禮大朝台…………………………224黛螺頂上小朝台…………………………234五爺廟裏拜五爺…………………………242後記壹清涼境華北屋脊在夏季雨後初晴時,站在華北平原,放眼西北天際,在雲天相接處,一叢深藍黛青的山頭於白雲中若隱若現,恍惚間你會覺得那是一條巨龍剛剛灑了一陣快雨,駕著雲頭在快要回到天宮時回望華北大地。這雲中的山就是聞名遐邇的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太行山北端,立於華北平原西北側,地跨晉冀兩省五縣。境內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山體渾圓高大,雄偉壯闊。其間最高的五座山峰頂平如台,麵積寬廣,沒有林木,故名五台山。人們習慣上按方位把這五座山峰叫作北台、中台、西台、東台和南台。五座台頂的海拔高度都接近或超過3000米。北台最高,達3061.1米,是中國東經110°線以東廣大地區的第一高峰,被稱為“華北屋脊”。

著於唐代的《華嚴經疏》記載,五台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故曰清涼”。每當盛夏酷暑,遠遠近近的地區暑熱難當時,五台山卻是涼風習習、雲霧飄飄,置身山中,身心爽爽的清涼舒適之感油然而生。以“華北屋脊”北台頂為中心的方圓五百裏的五台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舒爽無比的清涼世界。

◎南台頂遠眺五台佛境中台(2894米)西台(2773米)004◎

◎◎◎HUASHUOWUTAISHAN畫說五台山壹

華北屋脊清涼境北台(3061.1米)台懷東台(2795米)005◎◎◎◎

東台望海寺006◎

◎◎壹華北屋脊清涼境畫說HUASHUOWUTAISHAN五台山007◎◎◎◎東台日出◎

西台掛月天氣晴好時,北台頂晴空萬裏,天藍雲白。都市人吸幾口這裏未被汙染的空氣,心中不免羨慕久住台頂的僧人,但為了生計,為了許多割舍不掉的東西,也就僅止於吸幾口空氣而已。

夏秋季節,台頂上下變成一片花海,南台頂由於海拔最低,各種花開得就更茂盛一些。

008◎

◎◎◎HUASHUOWUTAISHAN畫說五台山壹

二十幾年前,中台頂的象征或者華北屋脊清涼境說標誌,就是上圖中這幾座塔。現在台麵平闊的中台頂已經沒有什麼空閑之地,佛殿、菩薩、羅漢布滿了整個台麵。你看這500青石雕就的羅漢還沒等到大殿蓋好,就在台頂草地上排隊等候入住了。

009◎◎◎◎

北台頂天池劉浩\/攝010◎

◎◎◎HUASHUOWUTAISHAN畫說公路邊以及台頂上下的這類標牌不僅標明了五台山古老地質事件的標識地,而且簡略、科學、形象地為遊人揭示五台山古老地質的科學價值。

五台山不僅是世界文化景觀,是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還是著名的五台山國家地質公園。

壹華北屋脊清涼境011◎◎◎◎

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藍藻(五台山即形成於太古代太古代晚期)012元古代藍藻和細菌繁盛,無脊椎動物出現◎

◎◎◎HUASHUOWUTAISHAN寒武紀紅、綠藻繁盛,腕足類、古杯類動物出現奧陶紀三葉蟲繁盛,板足鱟類和鈣藻出現誌留紀珊瑚繁盛,原始魚類出現,無頜類發育泥盆紀蕨類、裸子出現,昆蟲、原始兩棲和菊石出現畫說石炭紀真蕨繁盛,爬行類出現二疊紀鬆柏類出現,珊瑚和三葉蟲絕滅三疊紀迷齒類植物絕跡,哺乳類出現侏羅紀鬆柏類繁盛,恐龍繁盛,鳥類出現五台山白堊紀被子植物出現,有昆蟲繁盛,菊石、箭石絕跡,爬行類減少第三紀動植物接近現代,矽藻類和哺乳類繁盛第四紀本紀初人類祖先出現壹

華北屋脊清涼境013◎◎◎◎

北台頂的花崗岩露頭014◎

◎◎◎①HUASHUOWUTAISHAN②

畫說③五台山①北台冰緣地貌——石流坡②在綠草如茵的台頂上間或裸露著大片巨石,地質學上稱之為石海。

圖為北台西側石海。

③北台頂石環壹

華北屋脊清涼境015◎◎◎◎

北台頂與中台頂上布滿了這種遠看像魚鱗狀的凍融草丘016◎

◎◎壹華北屋脊清涼境畫說HUASHUOWUTAISHAN五台山017◎◎◎◎西台頂五台綠岩帶露頭,人們因其形狀稱為牛心石。

◎清涼勝境說清涼五台山古來稱清涼山,清涼山中有清涼穀,清涼穀中有清涼寺,清涼寺中有清涼石。五台山寺院中還有許多帶清涼二字的牌匾。比如“清涼聖境”“清涼震萃”等。清涼簡直就是五台山的代名詞,仿佛隻要和五台山沾邊,就立刻清涼無限。五台山曆來就有“清涼勝境”“清涼世界”的美譽。

傳說,很久以前五台山為道家所居,《仙經》雲:“五台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佛教傳入後,道教退出,“紫府”之名也隨之淡出,代之而起的名字是清涼山。五台山是從什麼時候稱為清涼山的,現在沒有確切資料證實,但從會昌寺沙門會賾(zē)著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的關於五台山的誌書《清涼山略傳》可以推知,最晚在唐高宗龍朔年間五台山就稱為清涼山了。會賾著《清涼山略傳》之後18年,釋慧祥又著兩卷本《清涼傳》(後世稱為《古清涼傳》),再後來,唐代兩名華嚴宗高僧法藏和澄觀進一步論證,確認五台山就是清涼山,就是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以後文殊道場清涼山之名更傳之朝野,流之久遠。

五台山的清涼蓋源於一塊並不太規則的青綠色的大石頭。

據傳,五台山原本赤日炎炎,寸草不生,滿目荒涼,眾生焦苦。

有霧無霾的聖潔之地——五台山文殊菩薩看在眼裏,急在心頭,苦思良策,欲解眾生之苦。事有湊巧,忽一日,東海龍王來請文殊到龍宮去講經說法。一見018◎

◎◎◎HUASHUOWUTAISHAN①②畫說①趙樸初為清涼寺牌樓題寫的“清龍王,文殊不由得心裏一樂,知道解五台山之苦的涼真境”牌匾機會來了。但文殊還是假意推托了幾句,等老龍王五台山②碧山寺牌樓上的“清涼聖境”牌匾許諾龍宮的寶物喜歡什麼就贈送什麼之後,文殊才騎青獅隨龍王前去東海講經。講經傳法之後,龍王自然信守諾言,要贈送文殊寶物作為酬勞。但挑來選去,文殊都堅辭不受,龍王以為文殊真的什麼也不要,覺得過意不去,語氣更堅定地請文殊自己挑選寶物。不想話一出口,文殊就指了指龍宮門口的壹石頭說,“老龍王一定要贈送的話,那就把這塊石頭給了我吧”。老龍王一聽,險些跌倒。心裏說,華北屋脊清涼境019◎◎◎◎

這菩薩真是好請難打發,這不要,那不要,冬天的秘魔岩,冰柱常掛在岩縫間。卻要這塊石頭。這是我龍宮的歇龍石,龍子龍孫們布雨歸來,個個燥熱難當,必須在這歇龍石上休息,才能消除疲勞,恢複體力,這怎麼可以!但龍王還是故作鎮定,滿臉堆下笑來,對文殊說:“菩薩勞苦功高,這塊石頭沒什麼好,請菩薩另挑別的寶物吧。”文殊心裏有數,執意要這塊其貌不揚的石頭。

龍王轉念一想,這塊石頭又厚又重,恐有數萬斤之重,真的給他他也拿不走,我還落個順水人情,也顯得我說話算數。於是轉憂為喜,慷慨奉送。哪知那文殊一聽龍王允諾,連忙雙手合十道謝:“龍王功德無量!”話剛落音,口中念念有詞,這塊巨型大青石變成拇指大小,文殊裝入自己袖中,複駕青獅回五台山而去。龍王看得驚呆了,話也說不出來,眼睜睜看著文殊把歇龍石帶走了。老龍王禮在嘴上,悔在心裏,但已無法挽回。

當日,五位龍子布雨歸來,正要像往常一樣,到歇龍石上歇息,卻不見了那巨型寶石。聽說是文殊拿到五台山了,便不約而同高駕雲頭撲向五台山,要向文殊討回歇龍石。他們在五台山遍尋寶石不見,便怒氣衝衝,憤怒地甩著龍尾,把五台山的五座高而尖的山峰都削去一截,成為現在五座平台的樣子。文殊看這五位龍子鬧得出格,便一把抓起五條龍,把他們壓入一條山縫中。在西台頂的西側,現在仍然有一條長而深的石縫,深不見底,就是文殊收複五條小龍的深淵,名叫秘魔岩。這條石縫常年流水,到了冬天就凍成020一條幾十米高的巨大冰柱,在黧黑的山崖岩◎石間十分醒目。《清涼山誌》記載,這條石◎◎◎縫“在秘魔岩,懇禱則龍現,見者非一”。HUASHUOWUTAISHAN製服了五條小龍,文殊把歇龍石放在了五台山的一條山穀中,五台山區域內瞬時清泉遍地,滿坡翠綠,全山清涼,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東海龍宮的歇龍石於是變成了五台山的清涼石。放置清涼石的山穀就叫清涼穀,放置清涼石的寺院當然就叫清涼寺了。在唐武則天時,清涼寺就是全國著名畫說的佛教名刹了。

五台山自然植被很好,全山綠草覆蓋,是優良五台山最早的寺院之一——清涼寺的天然牧場。但在中台頂山頂南側,卻有一大堆高過人頭的大石頭,其上不生寸草。傳說這就是那些中台頂的龍翻石龍子們掃平山尖後翻下來的石頭。人們叫“龍翻石”。

其實,這些所謂的“龍翻石”是第四紀冰川留在五台山的傑作,這樣的“龍翻石”不止中台有,北台五台山也有很多。

《清涼山誌》記載:“清涼石在清涼穀嶺西畔,厚六尺五寸,圍四丈七尺,麵方平正,自然文藻。

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嚐有頭陀趺坐其上,為眾說法,梵音琅琅,異狀圍繞,望之悚(sǒng)怖,近之即失。後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也就是說,壹到了明代,這塊石頭除了有清涼功能外,又附會了一個文殊說法的傳說。還有史書記載,“清涼石平華北屋脊清涼境方,其上能容數百人,石不附山,一夫撼之可動,相傳為奇跡”。其實這塊石頭麵積不足10平方米,說它“或能容多人不隘”不假,而“能容數百人”則絕不可能。但“石不附山,一夫撼之可動”卻是實實在在的。不僅“一夫撼之可動”,一女撼之亦可動。筆者在拍攝五台山紀錄片時,拍了多名女學生扛石都動起來的鏡頭,其中還有一名外國人。當然所謂“撼之可動”,肉眼是看不出這塊石頭動的。

扛這塊大石頭的時候,要在大石頭下邊支一塊小石021◎頭,人一扛大石頭,小石頭就掉了下來,由此證明“一◎◎◎

靜臥在清涼寺內的這塊清涼石,夫撼之可動”。

其實就是寺院旁邊的山坡上垮塌下這塊清涼石其實就是寺院旁邊的山坡上垮塌下來的、形成來的、形成於25億年前後的礫岩塊。

五台山的山體主要就是這種質地的於25億年前後的礫岩塊。五台山的山體主要就是這種質地的岩岩石。清涼石是一塊長、寬、厚分石。清涼石並不規則,大約長5米,寬2米,厚1米。至今仍別約為5米、2米、1米的不規則巨石,日複一日地安享著無數信徒的朝拜。然躺在清涼寺的院子中間,日複一日的安享著無數信徒的朝拜。

當今手握重權的高官或當紅明星聽到這個傳說可能會心安理得了,文殊一次講經就換了如此貴重的寶貝,他們長年累月趕場,即使拿了天價出場費也與文殊菩薩一次講經的犒勞無法同日而語。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一個前提,文殊菩薩討要“出場費”是造福一方百姓!

每每看到清涼石,筆者就暗暗為五台山先人的聰明感到驕傲,一個傳說,把五台山的地質地貌和文殊菩薩天衣無縫地凝聚於一體,把五台山的自然地理和佛教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了一起,不僅給五台山的清涼挖掘出了文化的源頭,使五台山擁有了深邃的文化內核,而且給文殊菩薩披上了神秘的麵紗,讓人們通過一塊普通的石頭感受到了佛法無邊。

清涼石的傳說當然無法考究,但五台山的清涼卻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五台山植被良好,空氣清新,生態甚佳,夏季最高氣溫僅為27℃左右,實在是一個難尋的避暑休閑勝地。即使不到清涼石上歇息,隻要在五台山待上幾天,你就會放鬆心情、022消除疲勞,精力充沛,整個人都透著一股精神勁兒。

◎五台山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

◎◎◎由於五台山山體高大,從南、北坡的盆地至山頂的HUASHUOWUTAISHAN相對高度達2000多米,溫度隨海拔升高而下降,山頂與山麓氣候差異顯著,溫度垂直遞減率北坡為0.59℃\/100米,南坡為0.58℃\/100米。據測定,北台頂年平均溫度為-4.8℃,在海拔2000米以上,形成以北台為核心的寒冷中心,是華北山地的一個寒冷“山島”,是華北最冷的區域。畫說五台山東南是迎風坡,受山體阻擋,東南來的暖濕空氣被迫抬升,形成以北台為核心的最大降雨中心,年降水量900多毫米,所以,這裏又是華北山地的一個濕潤“山島”。尤其是夏季,空中雲層很低,濕度很大,台頂一線常常雲霧彌漫,雲來雨過,晴雨變化無常,山上日出山下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典型的高山氣候。五台山如果按氣象學上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在10℃~22℃之間為春秋兩季的標準來劃分,那麼五台山從每年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上旬為長達6個多月的冬季;從4月中下旬到10月上中旬之間的6個月,都可以算作涼爽濕潤的春夏季的五台山常常雲霧彌漫,恍若仙境。秋兩季,基本沒有炎熱難耐的夏季。五台山全年結壹華北屋脊清涼境023◎◎◎◎

冰期280天,平均無霜期72天。據五台山氣象站中台頂觀測點早年間的紀錄,中台頂極端最低氣溫達到-44.8℃,極端最高氣溫20℃。台懷地區每年1月平均氣溫為-9.2℃。7月平均氣溫為17.8℃。5月到9月平均氣溫在10℃~20℃之間。

即使在炎熱的夏季,台懷腹地的最高氣溫也不超過30℃。如果從全年的平均氣溫來衡量,五台山的氣溫用寒冷描述反倒更準確一些,可以稱為清涼的季節隻有夏季,總體說來,把五台山稱為“寒山”也頗確切。但會賾沒有將關於五台山誌書稱為寒山傳,而是叫成了《清涼山略傳》。試想,寒山之名給人的生理和心理感覺是下意識的皮膚繃緊,而清涼山之名給人的直覺是舒爽、暢快。“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本是對五台山寒冷的描述。但叫成清涼山之後,人們從這兩句話中全然感覺不到五台山的寒冷,體會到的卻是暑熱之時,五台山涼風習習、雲霧飄飄、身心爽爽的清涼舒適之感。

五台山北台和東台之間有一個埡口叫鴻門岩,這個山口風特別大,氣溫特別低。尤其是數九寒天北風怒吼的時候,人走過時站都站不住,直被風吹著走。過去大雪一封山,行人就不敢從那裏走了。人們傳說在鴻門岩不怕凍得哭,就怕凍得笑,一笑了就不行了。其實那不是笑,而是凍得麵部肌肉僵硬,合不上嘴了。現代交通便捷,坐在汽車裏,一般不會發生這些事故了。

盛夏時節,麥收前後直至秋初的華北平原,大地熱反射的灼烤感比太陽直射還要強烈,人仿佛被困在烤箱中,焦躁難耐。

而與華北平原一山之隔的五台山卻是風清雨潤,涼爽宜人,簡直判若兩個世界。所以在酷暑期間,從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驅車沿保阜高速公路經阜平一路上行,最後穿過長達4625米的隧道進入五台山時,那感覺用兩個字形容叫“清涼”,用一個字表述隻能叫“爽”!著於唐代的《華嚴經疏》中描述的五台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的景觀,至今依然如故。每年5、6月間,台懷早已濃蔭蔽日,台頂卻依然白雪皚皚。2003年6024月12日,筆者在拍攝南台頂鮮花盛開的景觀時,承蒙老天眷顧,◎忽然風吹雲至,細雨飄灑,那細雨灑著灑著就變成了雪米,因◎◎◎台頂的風大且疾,雪米打在臉上生疼,灌在脖領裏HUASHUOWUTAISHAN冰涼。雖然當天沒有拍成南台鮮花盛開的鏡頭,卻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六月雪”景觀,感受到了五台山“鮮花雪花鬥芳菲”的奇妙景象。每年盛夏,就在五台山全山萬紫千紅花開遍地的時候,在中台背麵的山溝裏還有一塊巨大的冰床。每年夏季它還來不及全部融化就又被初秋的寒意封凍了。因此留下畫說五台山一景——萬年冰。難怪康熙皇帝感歎五台山南台腳下的小牛也在招呼信徒遊人來這裏分享它們的清涼舒適“其地風勁而高寒,層凍結於陰岩,積雪留於炎夏,然地雖寒而嘉木芳草蒙茸山穀稱靈異焉”。台頂的盛夏時節,中台頂背陰處的冰岩。溫度常年都很低,即使在盛夏,台頂的僧人也須穿王愛中\/攝棉袍,台懷的僧人打坐念經時都得蓋毛毯、披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