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4)上:君王。

(5)養:教養、教化。

(6)使:使喚。

【譯文】孔子評價子產:“他具備君子的四種品德:個人行為方麵,他態度恭敬;侍奉君王時,他謙遜尊敬;教化人民時,他施以恩惠;使喚人民做事時,他合乎道理。”第十七章【原文】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注釋】(1)晏平仲:姓晏名嬰,字仲,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位賢相。

(2)之:代詞,指晏嬰。

8485【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於和他人交朋友,相處得越久,別人就越發尊敬他。”第十八章【原文】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節藻梲(3),何如其知(4)也?”【注釋】(1)臧文仲:姓姬,臧氏,名辰,魯國的大夫,“文”是其諡號。

(2)居蔡:“蔡”,古時候指大烏龜。古人迷信卜卦,卜卦用龜,他們相信所用的龜越大,占卜越靈驗。“蔡”就是這種大龜。“居蔡”是“使蔡居”,使大龜住在講究的地方。

(3)山節藻梲:“節”,指古代房屋柱子上的鬥栱;“梲”讀音“zhuō”,古代房梁上的短柱子。

(4)知:讀音“zhì”,同“智”,聰明。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給占卜用的大烏龜蓋了一間屋,房屋柱子的鬥栱上畫著山,梁上的短柱上畫著蒲草,他這樣怎麼會是聰明的人呢?”86論語第十九章【原文】子張問曰:“令尹(1)子文(2)三(3)仕(4)為令尹,無喜色;三已(5)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6)弑(7)齊君(8),陳文子(9)有馬十乘,棄而違(10)之。

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釋】(1)令尹:楚國的官職名,相當於宰相。

(2)子文:即鬥穀於菟(讀音“tú”)。姓羋(讀音“mǐ”,春秋時期楚國祖先的族姓),字子文,是楚國著名的賢相。

(3)三:虛數,表示多次,不一定指三次。

(4)仕:做官。

(5)已:停止。

(6)崔子:指崔杼(讀音“zhù”),齊國的大夫。

(7)弑:讀音“shì”,古時候大臣殺君王,兒子殺父親,稱為“弑”。

(8)齊君:即齊莊公,姓薑名光。

8687(9)陳文子:姓陳名須無,是齊國的大夫。

(10)違:離開。

【譯文】子張問孔子:“楚國的宰相子文多次擔任宰相之職,沒有表現出喜悅的神色,又多次被罷免,也沒有表現出怨恨的神情。

每次被罷免時,他都一定把自己以前的政務情況交代給新上任的宰相。這個人怎麼樣啊?”孔子回答:“也算忠誠了。”子張又問:“那他算不算仁呢?”孔子回答:“我不了解,怎麼能說他仁呢?”子張問孔子:“崔杼殺掉齊莊公之後,齊國的大臣陳文子有四十匹馬,卻舍棄不要了,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裏的執政者跟我們國家的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又到了一國,又說:‘這裏的執政者也同我們國家的崔子差不多。’於是又離開了。那麼,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回答:“稱得上清白啦。”子張問:“那他算不算仁呢?”孔子回答:“我不了解,怎麼能說他仁呢?”第二十章【原文】季文子(1)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2),斯可矣。”88論語【注釋】(1)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魯國大夫,“文”是其諡號。

(2)再:再次,第二次。

【譯文】季文子經常考慮多次後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想兩次就可以去做了。”第二十一章【原文】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2);邦無道,則愚(3)。其知可及(4)也,其愚不可及也。”【注釋】(1)寧武子:姓寧名俞,衛國的大夫,“武”是其諡號。

(2)知:讀音“zhì”,同“智”,智慧、聰明。

(3)愚:動詞,裝傻。

(4)及:趕得上。

【譯文】孔子說:“寧武子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就聰明起來了;在社會動蕩的時候,就裝傻。他的聰明,我們趕得上;他的裝傻,我們就趕不上了。”8889第二十二章【原文】子在陳(1),曰:“歸與!歸與!吾黨(2)之小子狂簡(3),斐(4)然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注釋】(1)陳:國家的名字。春秋時期的陳國大致占有現在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的地方。

(2)黨:鄉裏。

(3)狂簡:誌向遠大但行為草率。

(4)斐:讀音“fěi”,有文采的樣子。

(5)裁:裁剪,這裏引申為指導、教育。

【譯文】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學生們都誌向遠大但行為草率;很有文采,卻不知道怎樣節製自己。”第二十三章【原文】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怨是用(2)希(3)。”【注釋】90論語(1)伯夷、叔齊:他們都是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死後,他們互相讓位,誰都不願意做君王,因此他們都逃到了周國那裏。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他們勸阻周武王不要發兵。周朝統一天下後,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辱,雙雙餓死於首陽山上。

(2)是用:因此。

(3)希:同“稀”,少。

【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他們忘記過去的仇恨,所以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就很少。”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2)?或乞(3)醯(4)焉,乞諸其鄰而與(5)之。”【注釋】(1)微生高:即“尾生高”,古人“微”與“尾”相通。據《戰國策》記載,尾生高曾經和一位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麵。到了約定的時候,女子沒有來,他就一直等著,後來河水上漲,他依然不走,最終被淹死了。

(2)直:直爽。

9091(3)乞:討要。

(4)醯:讀音“xī”,醋。

(5)與:給。

【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說自己沒有,卻到鄰居那裏討來給那個人。”第二十五章【原文】子曰:“巧言(1)令色(2)足恭(3),左丘明(4)恥之,丘(5)亦恥之。

匿(6)怨而友(7)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注釋】(1)巧言:花言巧語。

(2)令色:偽善的容貌。

(3)足恭:讀音“zú”,十足地恭敬。

(4)左丘明:春秋時期魯國人,擔任過魯國的史官,曾為《春秋》作傳,即《左傳》。

(5)丘:孔丘,孔子自稱“丘”。

(6)匿:讀音“nì”,隱藏。

(7)友:做朋友,表示友好。

92論語【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花言巧語,還有偽善的容貌,同時又十足地恭敬,左丘明會認為這樣的人是可恥的,我也認為這樣的人可恥。一個人內心隱藏著對另一個人的怨恨,表麵上卻依然同他很友好,左丘明認為這樣的人是可恥的,我也認為這樣的人很可恥。”第二十六章【原文】顏淵、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3)輕裘(4),與朋友共,敝(5)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6)善,無施(7)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注釋】(1)侍:孔子坐著,弟子站著。

(2)盍:讀音“hé”,何不。

(3)衣:讀音“yì”,動詞,穿衣服。

(4)裘:讀音“qiú”,皮衣。

(5)敝:壞了。

(6)伐:誇耀。

9293(7)施:表白。

【譯文】孔子坐著,顏淵、季路兩人站著。孔子說:“何不說說你們各自的誌向呢?”子路回答:“我願意與我的朋友分享我的車馬皮衣,就是用壞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顏淵回答:“我的願望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問孔子:“希望聽聽老師您的誌向。”孔子說:“我的誌向是,使老者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輕人得到關懷。”第二十七章【原文】子曰:“已(1)矣乎(2)!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3)者也。”【注釋】(1)已:停止。

(2)矣、乎:語氣詞,表達絕望的感情。

(3)訟:讀音“sòng”,爭辯是非。這裏指責備、譴責。

【譯文】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有見過能夠看見自己的錯誤,並且能自我責備的人呢。”94論語第二十八章【原文】子曰:“十室(1)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注釋】(1)十室:十家、十戶。

【譯文】孔子說:“在十戶人家聚集的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忠誠守信的人,但是沒有像我這樣喜歡學問的。”9495雍也篇第六第一章【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麵(1)。”【注釋】(1)南麵:古代以南麵的位置為最尊貴,所以各級長官一般都是麵南而坐。

【譯文】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啊,是可以讓他做長官的。”第二章【原文】仲弓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2)。”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3)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4)大(5)96論語簡乎?”子曰:“雍之言然。”【注釋】(1)子桑伯子:根據現有的曆史資料,無法知道此人的具體情況。

但是既然稱其為“伯子”,很有可能是卿大夫之類的高官。

(2)簡:簡單。

(3)臨:麵對,引申為管理。

(4)無乃:豈不是,隻用於反問句。

(5)大:讀音“tài”,同“太”。

【譯文】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如何。孔子回答:“他還可以,是個簡單的人吧。”仲弓說:“如果他內心裏恭敬認真,而以簡單的行為表現出來,以簡單的方式來管理人民,不也是可以的嗎?如果他內心裏就是簡單的想法,又以簡單的方式來管理人民,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道:“雍啊,你說得對。”第三章【原文】哀公問:“弟子孰(1)為好(2)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3),不貳(4)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5),未聞好學者也。”【注釋】(1)孰:哪一個。

9697(2)好:讀音“hào”。

(3)遷怒:“遷”,轉移。“遷怒”,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身上。

(4)貳:讀音“èr”,即“二”。

(5)亡:讀音“wú”,通“無”,沒有。

【譯文】魯哀公問:“你的弟子中,哪一個是好學的人呢?”孔子回答:“有一個叫顏回的人,他很好學,不拿別人出氣,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早逝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也沒聽到誰是好學的。”第四章【原文】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1)。子曰:“與之釜(2)。”請益(3)。

曰:“與之庾(4)。”冉子與之粟五秉(5)。子曰:“赤之適(6)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7)急不濟(8)富。”【注釋】(1)粟:穀子,小米。

(2)釜:讀音“fǔ”,春秋戰國時的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一釜就是當時的六鬥四升。

(3)益:增加。

98論語(4)庾:讀音“yǔ”,古代容量單位,一庾等於當時的二鬥四升。

(5)秉:讀音“bǐng”,古代容量單位,一秉合十六斛(讀音“hú”),一斛十鬥。

(6)適:去、到。

(7)周:周濟。

(8)濟:接濟。

【譯文】公西華出使齊國,冉有替他母親向孔子求些小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有請求再增加些。孔子說:“那就再給他二鬥四升吧。”冉有卻給了他八十鬥。孔子回答:“公西赤出使齊國時,坐著健碩的馬匹拉的車,穿著輕而暖的皮袍子。

我聽說,君子隻是接濟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接濟富人。”第五章【原文】原思(1)為之(2)宰(3),與之粟九百(4),辭。子曰:“毋(5)!

以與爾鄰裏鄉黨(6)乎!”【注釋】(1)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2)之:第一處指代孔子;第二處指代原思。

9899(3)宰:家臣、管家,原思為孔子做過家臣。

(4)九百:九百鬥。

(5)毋:讀音“wú”,不要。

(6)鄰裏鄉黨:家鄉的人。

【譯文】原思任孔子家的家臣時,孔子給他九百鬥小米,他不肯接受。

孔子說:“不要推辭!拿給你家鄉的人吧!”第六章【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1)之子騂(2)且角,雖欲勿用,山川(3)其(4)舍諸(5)?”【注釋】(1)犁牛:“犁”,讀音“lí”,“犁牛”即耕牛。這裏用“犁牛之子”來比喻冉雍。據說冉雍的父親不僅是一位失去了貴族封號的賤民,同時德行也不好。但是冉雍卻沒有受到父親的影響,不僅具備才學,品行也很好。因此孔子認為冉雍是可以做大官的。

(2)騂:讀音“xīng”,紅色的馬或牛,泛指紅色。周朝以紅色為尊貴,所以祭祀的時候,使用紅色的牲畜。

(3)山川:山川的神。

100論語(4)其:同“豈”。

(5)諸:“之於”的合音。

【譯文】孔子評論冉雍說:“耕牛生的一頭牛長著紅色的毛,還有整齊的角,即使人們並不想用它來祭祀,但山川之神難道願意舍棄它嗎?”第七章【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違仁,其餘(2)則日月(3)至(4)焉而已矣。”【注釋】(1)三月:不是具體指三個月,而是以“三”泛指多。這裏指較長時間。

(2)其餘:其餘的弟子。

(3)日月:泛指較短的時間,即偶爾的意思。

(4)至:達到、做到。

【譯文】孔子說:“顏回這個人啊,他的心可以長時間不離開仁義,而其餘的弟子隻能偶爾做到。”100101第八章【原文】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1)?”子曰:“由也果(2),於從政乎何有(3)?”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4),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5),於從政乎何有?”【注釋】(1)也與:語氣詞,表達疑問的語氣。

(2)果:果斷。

(3)何有:有什麼,表達反問。

(4)達:通達。

(5)藝:多才多藝。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可以讓仲由來處理政事嗎?”孔子回答:“仲由果敢,讓他處理政事有什麼不可以呢?”又問:“可以讓端木賜處理政事麼?”孔子道:“端木賜通情達理,讓他處理政事有什麼不可以呢?”又問:“可以讓冉求處理政事嗎?”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藝,讓他處理政事有什麼不可以呢?”102論語第九章【原文】季氏使閔子騫(1)為費(2)宰(3)。閔子騫曰:“善為我辭(4)焉!

如有複我(5)者,則吾必在汶(6)上矣。”【注釋】(1)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十五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後世以孝道著稱。

(2)費:讀音“bì”,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二十裏。

(3)宰:地方官。

(4)辭:推辭。

(5)複我:再次找我。

(6)汶:讀音“wèn”,汶水,即山東的大汶河。

【譯文】季氏讓閔子騫做費地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請你好好地替我辭掉這個官位吧!如果你們再來找我的話,我一定會逃到汶水之北去的。”第十章【原文】伯牛(1)有疾,子問之,自牖(2)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102103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釋】(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稱。

(2)牖:讀音“yǒu”,窗戶。

【譯文】伯牛生病了,孔子去探望他,從窗戶把手伸進去,握住他的手,說:“難活了啊,這是命呀!你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你這樣的人竟然會得這樣的病!”第十一章【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2),一瓢(3)飲,在陋巷,人不堪(4)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注釋】(1)簞:讀音“dān”,古代用竹子編製的盛飯的容器,一般為圓形。

(2)食:飯。

(3)瓢:讀音“piáo”,古代舀水或者取水的工具,多用對半剖開的匏(讀音“páo”)瓜或木頭製成。

(4)堪:忍受。

【譯文】孔子說:“顏回是個賢德的人啊!一竹筒飯,一瓜瓢水,104論語住在簡陋的巷子裏,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窮苦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原有的快樂。顏回真是個賢德的人啊!”第十二章【原文】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2)畫(3)。”【注釋】(1)說:讀音“yuè”,同“悅”,喜歡。

(2)女:讀音“rǔ”,同“汝”,你。

(3)畫:畫下界限。

【譯文】冉求對孔子說:“不是我不喜愛您的學說,而是我自己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真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半途就再也走不動了。現在你這麼說,實際是給自己畫下了一條禁止的界限。”第十三章【原文】子謂子夏曰:“女(1)為(2)君子儒!無為小人儒!”104105【注釋】(1)女:讀音“rǔ”,同“汝”,你。

(2)為:讀音“wéi”,做。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一個像君子一樣的儒者,而不要去做一個像小人一樣的儒者!”第十四章【原文】子遊為(1)武城(2)宰。子曰:“女(3)得人(4)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5)者,行不由徑(6),非公事,未嚐至於偃(7)之室也。”【注釋】(1)為:讀音“wéi”,做。

(2)武城: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城池,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

(3)女:讀音“rǔ”,同“汝”,你。

(4)人:人才。

(5)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後來成為孔子的學生。傳說澹台滅明長相醜陋,孔子曾因此覺得他才薄,而後澹台滅明聞名於世,孔子感歎,“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6)徑:小路、捷徑。文言文中常引申為正路以外的邪路。

106論語(7)偃:讀音“yǎn”,子遊自稱。

【譯文】子遊做武城縣長官時,孔子問他:“你在這裏得到什麼人才了沒有?”他回答:“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走路從來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到我的住處來。”第十五章【原文】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入門,策(5)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注釋】(1)孟之反:姓孟名側,字子反,魯國的大夫。

(2)伐:誇耀。

(3)奔:打仗時敗退。

(4)殿:殿後,行軍時走在最後。

(5)策:鞭打。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行軍打仗時,所屬的部隊敗退了,他走在最後麵,掩護全軍。快要進城門時,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勇敢地主動要求殿後啊,都是因為我106107的馬不肯快走啊。’”第十六章【原文】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有宋朝(2)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注釋】(1)祝鮀:姓祝名鮀(讀音“tuó”),字子魚,衛國的大夫。

(2)宋朝:宋國的公子,名朝。因姿容美麗聞名於世,史書上也記載了他因美貌而惹出許多事端。

【譯文】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能言善辯、阿諛奉承之才,而僅有宋國公子朝的美貌,是難以在當今之世免於災禍的。”第十七章【原文】子曰:“誰能出不由戶(1)?何莫由斯(2)道也?”【注釋】(1)戶:房子的大門。

(2)斯:代詞。這裏指孔子自己。

108論語【譯文】孔子說:“誰能夠走出屋子卻不經過大門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路呢?”第十八章【原文】子曰:“質(1)勝文(2)則野,文勝質則史(3)。文質彬彬(4),然後君子。”【注釋】(1)質:質樸,實在的內容,內在的思想感情。

(2)文:華麗的修飾,外在的裝飾。

(3)史:本意是指史官。這裏指像“史”那樣,言辭華麗,內心裏卻並無誠意,虛偽浮誇。

(4)彬彬:文與質相配。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內在的樸實勝過外在的文采,就難免粗野;相反地,如果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樸實,又難免浮誇。

隻有文采和樸實配合恰當,才能夠成為一名君子。”第十九章【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1),罔(2)之生也幸而免。”108109【注釋】(1)直:正直。

(2)罔:讀音“wǎng”,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能夠生存下去,是因為他正直;雖然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但那不過是因為他僥幸地避免了禍害。”第二十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1)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注釋】(1)好:讀音“hào”,喜好。

【譯文】孔子說:“不管是學問還是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第二十一章【原文】子曰:“中人(1)以上,可以語(2)上(3)也;中人以下,不可110論語以語上也。”【注釋】(1)中人:中等資質的人。

(2)語:告訴,說。

(3)上:高深的知識。

【譯文】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教給他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可以教給他高深的學問。”第二十二章【原文】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敬鬼神而遠(3)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注釋】(1)知:讀音“zhì”,通“智”,智慧。

(2)務:從事、致力於某事。

(3)遠:遠離、疏遠。

【譯文】樊遲問孔子什麼是智慧。孔子回答:“專心致力於倡導人110111民遵守仁義道德,恭敬嚴肅地對待鬼神之事,但要遠離它們,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有智慧的了。”又問什麼是仁德。孔子回答:“有仁德的人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然後才會去考慮收獲的問題,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有仁德了。”第二十三章【原文】子曰:“知者(1)樂(2)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注釋】(1)知者:即“智者”,聰明人。

(2)樂:讀音“yào”。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愛好運動,有仁德的人愛好沉靜。聰明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齊一變(1),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2)。”112論語【注釋】(1)變:進行整治改革。

(2)道:先王之道。

【譯文】孔子說:“把齊國的政治現狀變革一下,就達到了魯國的標準;把魯國的政治現狀變革一下,就達到了先王之道的標準。”第二十五章【原文】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注釋】(1)觚:讀音“gū”,古代盛酒的器皿。

【譯文】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還是觚嗎?還是觚嗎?”第二十六章【原文】宰我問曰:“仁者,雖(1)告之曰,‘井有仁(2)焉’,其從(3)之也?”子曰:“何為(4)其然(5)也?君子可逝(6)也,不可陷也;112113可欺也,不可罔(7)也。”【注釋】(1)雖:即使。

(2)仁:指仁人。

(3)從:跟隨。

(4)何為:為什麼,表反問。

(5)然:代詞,這個樣子、那個樣子。

(6)逝:去、往。

(7)罔:愚弄、陷害。

【譯文】宰我問孔子:“對於一位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訴他,‘井裏掉下了一位仁人’,他是不是就會跟著跳下去呢?”孔子回答:“為什麼你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他,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可以欺騙君子,卻不可以愚弄他。”第二十七章【原文】子曰:“君子博(1)學於文,約(2)之以禮,亦可以弗畔(3)矣夫!”【注釋】(1)博:廣泛地。

114論語(2)約:約束。

(3)畔:通“叛”,背離。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以禮節來約束自己,也就不至於離經叛道了。”第二十八章【原文】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夫子矢(3)之曰:“予所(4)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注釋】(1)南子:春秋時期衛國衛靈公的夫人,把持著當時衛國的朝政,個人行為不檢點,名聲不好。

(2)說:讀音“yuè”,高興。

(3)矢:讀音“shǐ”,發誓。

(4)所:如果。

【譯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上天厭棄我吧!就讓上天厭棄我吧!”114115第二十九章【原文】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2)矣乎!民鮮(3)久矣。”【注釋】(1)中庸:“中”,調和;“庸”,平常,不偏不倚。“中庸”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標準。

(2)至:最高的。

(3)鮮:讀音“xiǎn”,少。

【譯文】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標準,應該是最高級的了,隻是百姓缺少這種品德已經很久了。”第三十章【原文】子貢曰:“如有博(1)施於民而能濟(2)眾,何如(3)?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4)其猶病(5)諸!夫(6)仁者,己欲立而立人(7),己欲達而達人(8)。能近取譬(9),可謂仁之方(10)也已。”【注釋】(1)博:廣泛地。

116論語(2)濟:救濟。

(3)何如:怎麼樣。

(4)堯、舜:“堯”,讀音“yáo”;“舜”,讀音“shùn”。堯、舜是傳說中上古的兩位賢明君王,是孔子心目中統治者的典範和榜樣。

(5)病:憂慮,不滿足。

(6)夫:讀音“fú”,文言文中常用於句首,作發語詞,無實際意義。

(7)己欲立而立人:前一個“立”是自立;後一個“立”是使他人自立。

(8)己欲達而達人:前一個“達”是通達;後一個“達”是使他人通達。

(9)能近取譬:“近”,貼近自己的生活;“譬”,讀音“pì”,比喻、打比方。能夠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推己及人。

(10)方:方法。

【譯文】子貢說:“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廣泛地給予百姓恩惠,又能接濟大家,讓人們生活得很好,那這個人怎麼樣呢?這可以說是仁義了吧?”孔子回答:“這哪裏隻是仁義啊!這一定是聖德了!堯、舜尚且因為自己做不到如此而心裏為難呢!仁啊,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設法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同時也要設法使別人通達。凡事能夠根據眼下的事實,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推己及人,這樣就可以說是找到實踐仁義的方法了。”116117述而篇第七第一章【原文】子曰:“述(1)而不作(2),信(3)而好(4)古,竊(5)比於我老彭(6)。”【注釋】(1)述:闡述、說明。

(2)作:創作。

(3)信:相信。

(4)好:讀音“hào”,喜愛、喜好。

(5)竊:讀音“qiè”,私自、私下。

(6)老彭:指彭祖,傳說有七百六十歲,以長壽而著名,同時彭祖也是有名的賢人,喜好瀏覽古籍、講述古事。

【譯文】孔子說:“我隻是闡述已有的文化典籍而不是自己創作,以相信的態度喜愛古代的文化,私下裏我把自己和那彭祖相比。”118論語第二章【原文】子曰:“默(1)而識(2)之,學而不厭(3),誨(4)人不倦,何有(5)於我哉?”【注釋】(1)默:默默地。

(2)識:讀音“zhì”,記住。

(3)厭:通“饜(yàn)”,滿足。

(4)誨:讀音“huì”,教導、教育。

(5)何有:有什麼。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看見和聽到的知識,努力學習、永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對我有什麼困難呢?”第三章【原文】子曰:“德之不修(1),學之不講(2),聞義不能徙(3),不善(4)不能改,是吾憂也。”【注釋】(1)修:培養。

118119(2)講:講習。

(3)徙:讀音“xǐ”,遷移。這裏引申為改變自己的所作所為,使之更靠近義的要求。

(4)不善:不好、缺點。

【譯文】孔子說:“品德不去好好培養;學問不去時時講習;聽聞道義的存在,卻不能親身去做;有缺點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啊。”第四章【原文】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3),夭夭(4)如也。

【注釋】(1)燕居:“燕”通“宴”,安逸、舒適。“燕居”,指悠閑時候的安逸。

(2)申申:衣冠整齊、神態安詳的樣子(3)如也:像是……的樣子。

(4)夭夭:讀音“yāoyāo”,神色愉悅、輕鬆舒暢的樣子。

【譯文】孔子在家閑居的時候,衣冠整齊,神態安詳,神色愉悅,120論語輕鬆又舒暢。

第五章【原文】子曰:“甚(1)矣吾衰(2)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3)。”【注釋】(1)甚:特別。

(2)衰:衰老。

(3)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是孔子最尊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譯文】孔子說:“我衰老得多麼厲害呀!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再夢見周公了!”第六章【原文】子曰:“誌(1)於道,據(2)於德,依(3)於仁,遊(4)於藝(5)。”【注釋】(1)誌:誌向。

120121(2)據:根據。

(3)依:憑借。

(4)遊:活動。

(5)藝:指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孔子從這六個方麵培養學生。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目標,以德為依據,以仁為憑借,以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為活動的範圍。”第七章【原文】子曰:“自行(1)束修(2)以上,吾未嚐無誨(3)焉。”【注釋】(1)行:實行、做到。

(2)束修:“修”是幹肉;“束”是十條。“束修”是古代人們見麵時常備的薄禮。

(3)誨:教誨。

【譯文】孔子說:“隻要親自送來十條幹肉作為見麵的薄禮,我從來沒有不願意教導的。”122論語第八章【原文】子曰:“不憤(1)不啟(2),不悱(3)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4),則不複也。”【注釋】(1)憤:思考問題時有想不通的地方,盡管非常努力,冥思苦想,也仍然未能想通的樣子。

(2)啟:啟發、開導。

(3)悱:讀音“fěi”,想說卻不能準確表達出來的樣子。

(4)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讀音“yú”,角落。“舉一隅不以三隅反”是說,“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自己不能推知其餘的三個角”。這裏比喻不能從已經知道的事實,去推論一些相關的未知。

這就是成語“舉一反三”的由來。

【譯文】孔子說:“教育學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然無所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告訴他一個方麵,他卻不能由此推知其餘的三個方麵,就不要再重複地教他了。”122123第九章【原文】子食(1)於有喪(2)者之側,未嚐飽也。

【注釋】(1)食:吃飯。

(2)有喪者:有喪事的人,剛剛死去親屬的人。

【譯文】孔子在剛失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時,不曾吃飽過。

第十章【原文】子於是日哭(1),則不歌。

【注釋】(1)哭:給他人吊喪時哭泣。

【譯文】孔子在一天中如果為他人吊喪哭泣過,此日就不會再唱歌了。

第十一章【原文】子謂顏淵曰:“用(1)之則行,舍(2)之則藏(3),惟我與爾有是夫!”124論語子路曰:“子行(4)三軍,則誰與(5)?”子曰:“暴虎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7),好(8)謀而成者也。”【注釋】(1)用:使用、役使。

(2)舍:舍棄、不用。

(3)藏:讀音“cáng”,隱藏、躲避。

(4)行:行軍,這裏指統帥、指揮。

(5)與:和……一起。

(6)暴虎馮河:“暴”,徒手搏擊。“暴虎”就是徒手與虎搏鬥。“馮”,讀音“píng”,過河、涉水,指不用船而徒步過河。孔子以“暴虎馮河”來比喻那些有勇無謀、行事缺乏謀略的魯莽之人。

(7)懼:小心、謹慎。

(8)好:讀音“hào”。

【譯文】孔子對顏淵說:“人家用我呢,我就去幹活;人家不用我呢,我就把自己隱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如果由老師您來率領軍隊,那麼您願意與誰一起作戰呢?”孔子回答:“那種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不用船隻想徒步渡河,這樣做即使死了都不後悔的魯莽之人,我是不會和他一起作戰的。我要找的可以一起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略而能成事的人。”124125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富而(1)可求(2)也,雖執鞭之士(3),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4)吾所好(5)。”【注釋】(1)而:如果。

(2)求:求得,爭取到。

(3)執鞭之士:手裏拿著皮鞭的下等差役。

(4)從:順從。

(5)好:讀音“hào”,愛好。

【譯文】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在合乎道義的條件下求得的話,就是去做一名手拿皮鞭的下等差役,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乎道義就不必去追求,還是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吧。”第十三章【原文】子之所慎:齊(1)、戰(2)、疾。

【注釋】(1)齊:同“齋”。古代行祭祀之禮前,一定要先潔淨身心,這126論語個就叫“齋”或者“齋戒”。

(2)戰:戰爭。

【譯文】孔子一生所小心謹慎的事情有三件,分別是:齋戒,戰爭,疾病。

第十四章【原文】子在齊聞《韶》,三月(1)不知肉味。曰:“不圖(2)為樂之至於斯也。”【注釋】(1)三月:“三”是虛數。“三月”,泛指很長時間,不是實際的三個月。

(2)圖:想得到。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的《韶》樂,十分美妙,竟然因此很長時間吃肉都品嚐不到滋味。於是孔子感歎:“真想不到音樂的美妙,居然達到了這種境界。”第十五章【原文】冉有曰:“夫子為(1)衛君(2)乎?”子貢曰:“諾(3)。吾將問之。”126127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4)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注釋】(1)為:讀音“wèi”。本意是幫助,這裏引申為讚成。

(2)衛君:指衛出公輒(讀音“zhé”),輒是衛靈公的孫子,太子蒯(讀音“kuǎi”)聵(讀音“kuì”)之子。太子蒯聵得罪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逃亡至晉國。靈公死後,立輒為國君。晉國的趙簡子又把蒯聵送回,以此為借口侵略衛國。衛國抵禦晉兵,自然也拒絕了蒯聵的回國。從輒與蒯聵是父子這一點看,兒子拒絕父親的回國,其實是父子為了王位相爭。

這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謙讓王位,形成鮮明對比。

(3)諾:好的。

(4)怨:後悔。

【譯文】冉有問子貢說:“老師認同衛君這個人嗎?”子貢回答:“好的,我去問問他。”子貢進到孔子的屋裏,問老師:“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啊?”孔子回答:“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兩人互相謙讓,都不肯做國君,因此都跑到別國去了,他們後來是不是又後悔了呢?”孔子說:“他們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麼好後悔的呢?”128論語子貢從屋裏出來,告訴冉有說:“老師不認同衛君。”第十六章【原文】子曰:“飯(1)疏食(2)飲水,曲肱(3)而枕(4)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注釋】(1)飯:吃。

(2)疏食:粗糧,粗糙的飯食。

(3)肱:讀音“gōng”,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4)枕:動詞,枕著。

【譯文】孔子說:“吃粗糙的飯食,喝冷水,彎起胳膊做枕頭,這其中也是有樂趣的啊。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與高貴的地位,對我來說如同天上的浮雲。”第十七章【原文】子曰:“加我數年(1),五十以學《易》(2),可以無大過矣。”【注釋】128129(1)加我數年:“加”,通“假”,給予。字麵意思是給我的歲數再加上幾年,實際就是說讓我再多活幾年吧。

(2)易:古代一部用來占筮(讀音“shì”)的書。

【譯文】孔子說:“讓我再多活幾年吧,五十歲的時候去學習《易經》,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第十八章【原文】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1)也。

【注釋】(1)雅言:當時的中國所通行的語言,即當時的普通話。

【譯文】孔子用普通話的時候,是讀《詩》,讀《書》和行禮,這些時候他都用普通話。

第十九章【原文】葉公(1)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2)。子曰:“女(3)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4)。”130論語【注釋】(1)葉公:“葉”,讀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是葉(今河南葉縣南)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楚君稱王,縣長便稱公。

(2)不對:“對”,指應答。不回答。

(3)女:讀音“rǔ”,同“汝”,你。

(4)雲爾:如此而已。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啊,發憤讀書時就忘記了吃飯;快樂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就連衰老即將到來,他也不知道啊。

他的為人如此而已。”第二十章【原文】子曰:“我非生(1)而知(2)之者,好古(3),敏(4)以求之者也。”【注釋】(1)生:生下來。

(2)知:知識。

(3)古:古代的文化。

130131(4)敏:勤奮又敏捷。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我是愛好古代的文化,自己勤奮敏捷去求得知識的人。”第二十一章【原文】子不語怪(1)、力(2)、亂(3)、神(4)。

【注釋】(1)怪:怪異。

(2)力:暴力。

(3)亂:變亂。

(4)神:鬼神。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叛亂和鬼神的事情。

第二十二章【原文】子曰:“三人(1)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132論語善者而改之。”【注釋】(1)三人:“三”是虛數,不是實指。這裏意為多人。

【譯文】孔子說:“如果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身上的那些優點來學習,看到他身上的那些缺點,自己加以借鑒改正。”第二十三章【原文】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1)其如予何?”【注釋】(1)魋:讀音“tuí”。桓魋,宋國的司馬向魋,因為是宋桓公的後代,所以又叫桓魋。

【譯文】孔子說:“我天生就具備這樣的品德,那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二三子(1)以我為隱(2)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3)132133而不與(4)二三子者,是丘也。”【注釋】(1)二三子:你們這些人,這裏指孔子的學生。

(2)隱:隱藏。

(3)行:行為。

(4)與:讀音“yù”,參加。

【譯文】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是不是以為我隱瞞了什麼啊?我對你們是沒有任何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和你們一起做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啊。”第二十五章【原文】子以四教(1):文(2)、行(3)、忠(4)、信(5)。

【注釋】(1)教:教育。

(2)文:文化知識。

(3)行:行為規範。

(4)忠:忠誠老實。

(5)信:誠信,信守承諾。

134論語【譯文】孔子從四個方麵教育自己的學生:曆史文獻與文化知識,行為規範,與他人相交時忠誠老實,信守承諾。

第二十六章【原文】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2)者,斯可矣。

亡(3)而為有,虛(4)而為盈(5),約(6)而為泰(7),難乎有恒矣。”【注釋】(1)斯:這樣。

(2)恒:有持守,有信念。

(3)亡:讀音“wú”,通“無”,沒有。

(4)虛:空虛。

(5)盈:充足。

(6)約:窮困。

(7)泰:豪華、奢華。

【譯文】孔子說:“聖人,我是不能看見了;能夠看見君子,這樣也就可以了。”134135又說:“善人,我是不能看見了,能夠看見內心有一定操守和信念的人,這樣也就可以了。有些人本來沒有,卻裝作有;本來空虛,卻裝作充盈;本來窮困,卻裝作豪華,這樣的人便難以保持內心中的操守、信念。”第二十七章【原文】子釣(1)而不綱(2),弋(3)不射宿(4)。

【注釋】(1)釣:釣魚。

(2)綱:漁網上的大繩叫綱,用它來截斷水流。這裏的“綱”是動詞。

(3)弋:讀音“yì”,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

(4)宿:歇息的鳥。

【譯文】孔子隻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網上的大繩截斷河水來取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卻不射已經歸巢歇息的鳥。

第二十八章【原文】子曰:“蓋有不知(1)而作(2)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136論語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3)之,知之次也(4)。”【注釋】(1)知:知道。

(2)作:捏造、造作。

(3)識:讀音“zhì”,記住。

(4)知之次也:即“學而知之者,次也”。“次”,就是次一等、低一等的意思。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譯文】孔子說:“大概有這樣一種人,自己什麼都不懂,卻憑空捏造,我沒有這樣的毛病。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跟著學習;多多地看,然後全記在心裏。這樣通過學習來獲得的知識,是僅次於生來就知道的。”第二十九章【原文】互鄉(1)難與言,童子見(2),門人惑。子曰:“與(3)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4)?人潔己(5)以進,與其潔也,不保(6)其往也。”【注釋】(1)互鄉:古時候的一個地名,現在已不知道具體位置了。

(2)見:被接見。

136137(3)與:讚成。

(4)甚:過分。

(5)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成為有德之人。

(6)保:守。這裏指死死記住。

【譯文】互鄉這地方的人,很難溝通交流,然而當地的一個童子卻得到了孔子的接見,弟子們很疑惑。孔子說:“我們讚成他的進步,不讚成他的退步,何必太過分呢?別人潔身正己以求進步,就應該讚賞他的潔身正己,而不要死死記住他的過去。”第三十章【原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譯文】孔子說:“仁德難道距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做到仁,它就來了。”第三十一章【原文】陳司敗(1)問:“昭公(2)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138論語揖(3)巫馬期(4)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5),君子亦黨乎?

君取(6)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7)。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8),苟(9)有過,人必知之。”【注釋】(1)陳司敗:人名。一種說法是“司敗”是官名,另一種說法是“司敗”是人名,今天已經無從考證哪種說法是正確的了。

(2)昭公:即魯昭公,名裯(讀音“chóu”),襄公庶子,繼襄公而為君,“昭”是其諡號。

(3)揖:行拱手禮。

(4)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學生,比孔子小三十歲。

(5)黨:偏袒(讀音“tǎn”)、包庇(讀音“bì”)。

(6)取:通“娶”。

(7)吳孟子:魯昭公的夫人。春秋時期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用她出生地的國名加上她娘家的姓。吳孟子姓“姬”,按照慣例應該稱為“吳姬”。但是吳國與魯國的君王都姓“姬”,按照當時禮儀製度的規定,“同姓不婚”,就是相同姓氏不可以通婚。魯國國君娶同姓的女子,顯然是不符合禮法規定的,為掩人耳目,魯昭公才稱其為“吳孟子”,而非原本的“吳姬”。

(8)幸:幸運。

(9)苟:如果。

138139【譯文】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懂不懂禮啊?”孔子回答:“他是懂禮的。”孔子走出來以後,陳司敗便向巫馬期行了一個拱手禮,並請他走近自己,然後說:“我聽說君子不會偏袒、包庇他人,如今難道君子也偏袒嗎?魯國國君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和他同為姬姓,因此不便稱她為‘吳姬’,而改稱為‘吳孟子’。如果魯國國君這麼做都算懂禮的話,那還有誰是不懂得禮的呢?”巫馬期把陳司敗的這番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啊,如果我有了過錯,人家一定會給我指出來的。”第三十二章【原文】子與人歌而善(1),必使反(2)之,而後和(3)之。

【注釋】(1)善:好。這裏指唱得好。

(2)反:再一次。

(3)和:讀音“hè”,跟著唱。

【譯文】孔子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那個人唱得好,孔子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再跟著唱。

140論語第三十三章【原文】子曰:“文(1),莫(2)吾猶人也。躬行(3)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注釋】(1)文:文章。

(2)莫:大約。

(3)躬行:身體力行,親身實踐。

【譯文】孔子說:“書本中、文章裏的學問,我同別人了解到的大約差不多。而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個親身實踐的君子,那我還沒有這麼成功。”第三十四章【原文】子曰:“若聖(1)與仁,則吾豈敢?抑(2)為之不厭(3),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4)唯弟子不能學也。”【注釋】(1)聖:聖人。

(2)抑:讀音“yì”,文言文中的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140141(3)厭:通“饜”,讀音“yàn”,滿足。

(4)正:正是。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我是聖人和仁人,那我怎麼敢當呢?我不過是學習和工作時總是不知滿足,教導別人時從來不知道疲勞,就是如此罷了。”公西華對孔子說:“這正是我們弟子學不到的啊。”第三十五章【原文】子疾病(1),子路請(2)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誄》(3)曰,‘禱爾於上下神祇(4)’。”子曰:“丘之禱久矣。”【注釋】(1)疾病:古代“疾”“病”連用,表示很嚴重的病。

(2)請:請求。

(3)誄:讀音“lèi”,指祈禱文。

(4)祇:讀音“qí”,地神。

【譯文】孔子生了很嚴重的病,子路請求為孔子祈禱。孔子問:“有這回事嗎?”子路回答:“有的。《誄》中說過,‘替你向天神、142論語地神祈禱’。”孔子說:“那我早就祈禱過了。”第三十六章【原文】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注釋】(1)孫:通“遜”(讀音“xùn”),謙遜、恭順。

(2)固:寒酸。

【譯文】孔子說:“奢侈就會顯得不夠謙遜,很傲慢;節儉樸素就會顯得寒酸。與其傲慢,寧可寒酸。”第三十七章【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注釋】(1)坦蕩蕩:“坦”,開朗、坦誠;“蕩蕩”,寬廣。

(2)長戚戚:“長”,經常、總是;“戚戚”,憂愁、哀傷、患得患失。

142143【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開朗寬廣,小人卻常常憂愁哀傷。”第三十八章【原文】子溫(1)而厲(2),威(3)而不猛(4),恭而安(5)。

【注釋】(1)溫:溫和。

(2)厲:嚴厲。

(3)威:威嚴。

(4)猛:凶猛。

(5)安:安詳。

【譯文】孔子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詳。

144論語泰伯篇第八第一章【原文】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2)讓,民無得而稱焉。”【注釋】(1)泰伯:亦作“太伯”,周朝姬氏的祖先古公亶(讀音“dǎn”)父的長子。古公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曆。季曆的兒子就是姬昌(周文王)。傳說,古公見姬昌德才兼備,可成大業,因此想打破慣例,把王位傳給幼子季曆,從而傳給姬昌。太伯體會到父王的意願,就與二弟仲雍約好,以去衡山采藥為名,離開國都,來到南方的蠻荒之地,也就是後來的吳國。古公亶父終於把君位傳給了季曆和姬昌。最終,姬昌的兒子姬發(周武王)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

(2)天下:這裏指王位。

144145【譯文】孔子說:“泰伯,那可以稱得上是品德最崇高的人了。數次把王位讓給季曆,老百姓簡直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稱讚他。”第二章【原文】子曰:“恭(1)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2),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3)。君子篤(4)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5)不遺,則民不偷(6)。”【注釋】(1)恭:恭敬。

(2)葸:讀音“xǐ”,膽怯、害怕。

(3)絞:說話尖酸刻薄。

(4)篤:讀音“dǔ”,忠實、一心一意。

(5)故舊:老朋友、舊相識。

(6)偷:淡薄。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隻是態度恭敬,卻沒有禮的指導,就未免徒勞無功;隻是做事謹慎,卻沒有禮的指導,就會膽怯害怕;隻有敢作敢為的勇氣,卻沒有禮的指導,就會衝動惹出亂子來;隻是心直口快,卻沒有禮的指導,說的話就會尖酸刻薄。

146論語君子如果能夠一心一意地對待親人,那麼老百姓就會有仁德;君子如果不忘記他的老朋友、舊相識,那麼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淡無情。”第三章【原文】曾子有疾,召(1)門弟子曰:“啟(2)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3),如臨(4)深淵,如履(5)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6)夫!小子(7)!”【注釋】(1)召:召集。

(2)啟:看。

(3)戰戰兢兢:“兢”,讀音“jīng”。“戰戰”,是恐懼的樣子;“兢兢”,是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

(4)臨:麵對。

(5)履:讀音“l”,踩過、走過。

(6)免:免於禍害。

(7)小子:這裏指學生們。

【譯文】曾參病了,召集他的學生過來,說:“看看我的腳!看看146147我的手!《詩經》裏說:‘小心呀!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深的水坑之旁,好像行走在薄薄的冰層之上。’從今以後,我知道自己可以免於禍害刑戮了!學生們!”第四章【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3)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4),斯遠暴慢(5)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6),斯遠鄙倍(7)矣。

籩豆之事(8),則有司(9)存(10)。”【注釋】(1)孟敬子:姓仲孫名捷,魯國大夫。

(2)問:探望、問候。

(3)也:句中語氣詞,在提起下文的同時,兼有舒緩語氣的功能。

(4)動容貌:容貌謙和、恭敬。

(5)暴慢:“暴”是粗暴急躁;“慢”是怠慢不敬。

(6)出辭氣:說話時的言辭和口氣得體適宜。

(7)鄙倍:“鄙”是粗野鄙陋;“倍”,同“背”,不合理、錯誤。

(8)籩豆之事:“籩”,讀音“biān”,古代的一種竹製器皿,祭祀時用來盛放果實等食品。“豆”也是古代的一種器皿,形似籩,148論語用木料製成,祭祀時用來盛放有汁的食品。“籩豆之事”在這裏主要指代禮儀中的具體細節。

(9)有司:這裏指主管祭祀事宜的小吏。

(10)存:存在,有。

【譯文】曾參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說:“鳥快要死去的時候,鳴聲是悲哀的;人快要死去的時候,說出的話是善意的。君子待人接物時,應當重視的道義要求有三個方麵:使自己的容貌謙和恭敬,就可以避免粗暴急躁、怠慢不敬;使自己的神色端莊正派,就容易使人相信;說話的時候,注意言辭和聲調的得體與適宜,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錯誤。至於祭祀禮儀的具體細節,自有主管該事物的官吏去辦理。”第五章【原文】曾子曰:“以能(1)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2)而不校(3),昔者吾友(4)嚐(5)從事於斯矣。”【注釋】(1)能:有才能。

(2)犯:冒犯。

148149(3)校:讀音“jiào”,同“較”,計較。

(4)吾友:這裏指顏回。

(5)嚐:曾經。

【譯文】曾子說:“有能力的人卻向沒有能力的人請教,知識豐富的人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表現得像沒有學問一樣,學識充實卻好像一無所有一樣;即使被別人冒犯,也不去計較。

從前我的朋友曾經做過這樣的事情。”第六章【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裏之命(2),臨大節而不可奪(3)也。君子人與(4)?君子人也。”【注釋】(1)六尺之孤:“孤”,古時候失去父親的孩子,被稱為“孤”。

“六尺之孤”,一般指尚未成年的孩子。

(2)寄百裏之命:“寄”,寄托、托付;“百裏”,指一個方圓百裏的諸侯國;“命”,國家政權。

(3)不可奪:不可使他屈服動搖。

(4)與:通“歟”,表達疑問的語氣詞。

150論語【譯文】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命運托付給他,麵臨安危存亡的重要考驗,表現得有氣節,誰也不能使他動搖屈服。這種人是君子嗎?這種人就是君子啊。”第七章【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2),不亦遠乎?”【注釋】(1)弘毅:“弘”是強的意思。“弘毅”就是剛強而有毅力。

(2)死而後已:“已”,停止。死了才罷休。

【譯文】曾子說:“讀書人必須要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承擔的任務重,路程又遙遠。以實現天下的仁德為己任,難道這不沉重嗎?

到死才罷休,難道這不遙遠嗎?”第八章【原文】子曰:“興(1)於詩,立(2)於禮,成(3)於樂。”150151【注釋】(1)興:開始。

(2)立:立足。

(3)成:完成。

【譯文】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經》,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第九章【原文】子曰:“民可使由(1)之,不可使知(2)之。”【注釋】(1)由:經由什麼道路。孔子認為底層百姓的智力水平、知識水平都有限,無法做到讓人人都明白政策、法令的意義。

(2)知:知道。

【譯文】孔子說:“老百姓,可以使他們按照執政者所指示的道路去走,卻無法使他們每個人都懂得為什麼這樣做。”152論語第十章【原文】子曰:“好(1)勇疾(2)貧,亂(3)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注釋】(1)好:讀音“hào”,喜好。

(2)疾:厭惡。

(3)亂:禍害。

【譯文】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喜愛勇敢,又厭惡貧困,那麼這會成為一種禍害。作為一個人,而無仁義之心,如果對這種行為過分痛恨的話,也會是一種禍害。”第十一章【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使驕且吝(2),其餘不足觀也已。”【注釋】(1)美:美好。

(2)吝:吝嗇、小氣。

152153【譯文】孔子說:“即使一個人的才能比得上周公,但隻要他驕傲而且吝嗇,那麼他別的方麵也就不值得一看了。”第十二章【原文】子曰:“三年學(1),不至於穀(2),不易得也。”【注釋】(1)學:學習。

(2)穀:穀子、小米。這裏指代俸祿。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三年,卻並不想要做官求俸祿,這是難得的。”第十三章【原文】子曰:“篤(1)信好學,守死善道(2)。危邦(3)不入,亂邦(4)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5),無道則隱(6)。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154論語【注釋】(1)篤:堅定地。

(2)守死善道:以生命來保全道的完善。

(3)危邦:有危險的國家。

(4)亂邦:發生動亂的國家。

(5)見:讀音“xiàn”,通“現”,顯露。

(6)隱:隱居。

【譯文】孔子說:“堅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學習,以生命來保全道的完善。有危險的國家,不進入那裏;有動亂的國家,不在那裏居住。天下安定,就積極從政;不安定,就隱居起來。政治清明,而自己貧窮且身份低微,這是可恥的;政治黑暗,而自己富有且享有尊貴的社會地位,這同樣也是可恥的。”第十四章【原文】子曰:“不在其位(1),不謀(2)其政。”【注釋】(1)位:職位。

(2)謀:謀劃。

154155【譯文】孔子說:“不居於那個職位,就不要過問那方麵相關的政事。”第十五章【原文】子曰:“師摯之始(1),《關雎》之亂(2),洋洋(3)乎盈耳哉!”【注釋】(1)師摯之始:“師摯”是魯國的太師,姓師名摯。“始”是樂曲的開端,古代奏樂,一般由太師演奏。由太師師摯演奏,所以說是“師摯之始”。

(2)《關雎》之亂:“始”是樂曲的開端,“亂”是樂曲的結束。

“亂”是“合樂”。

(3)洋洋:眾多。

【譯文】孔子說:“自太師師摯開始演奏,到以《關雎》之曲來結束,我滿耳朵裏都是音樂呀!”第十六章【原文】子曰:“狂(1)而不直(2),侗(3)而不願(4),悾悾(5)而不信,吾不知之矣。”156論語【注釋】(1)狂:狂妄。

(2)直:直率。

(3)侗:讀音“tóng”,幼稚、無知。

(4)願:老實、謹慎、恭敬。

(5)悾悾:讀音“kōng”,誠懇。

【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麵上誠懇卻不講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的。”第十七章【原文】子曰:“學如不及(1),猶恐失(2)之。”【注釋】(1)及:追趕、趕上。

(2)失:失去。

【譯文】孔子說:“做學問就好像追趕不上那樣,還特別怕不小心又丟掉了。”156157第十八章【原文】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2)焉!”【注釋】(1)巍巍:崇高、高大的樣子。

(2)與:讀音“yù”,參與。這裏含有私有、享受的意思。

【譯文】孔子說:“舜和禹真是崇高啊!他們享有全天下的土地,卻不因自己的私心而貪圖享樂。”第十九章【原文】子曰:“大(1)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2)之。蕩蕩(3)乎,民無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5)乎,其有文章(6)!”【注釋】(1)大:偉大。

(2)則:效法、取法。

(3)蕩蕩:廣大。

158論語(4)名:用語言形容、讚美。

(5)煥:光輝、光明。

(6)文章:禮儀製度。

【譯文】孔子說:“堯這樣的君主,真是偉大啊!真是崇高啊!隻有天是最高大的,也隻有堯才能效法天。他的功績真是偉大啊!

老百姓不知道該怎樣稱讚他了。他成就的功業,實在是太崇高了!他的禮儀製度也實在是光輝啊!”第二十章【原文】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2)十人。”孔子曰:“才難(3),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4),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注釋】(1)舜有臣五人:傳說舜有五位賢臣,分別是禹(讀音“yǔ”)、稷(讀音“jì”)、契(讀音“xiè”)、皋陶(讀音“gāoyáo”)和伯益。

(2)亂臣:“亂”,這裏是治理的意思。“亂臣”就是治理國家158159的大臣。

(3)難:不容易得到。

(4)三分天下有其二:相傳商朝時,天下分為九州,歸順文王的已有六個州,占三分之二。

【譯文】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把天下治理得太平。周武王說:“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大臣。”孔子因此說道:“人才不容易得到,難道不是這樣嗎?在唐堯、虞舜的時代以及周武王的時候,人才最興盛。然而周武王的十位治國大臣之中,還有一位是婦女,因此實際上隻有九位治國大臣。周文王雖然已經得到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卻仍然向商紂稱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第二十一章【原文】子曰:“禹,吾無間(1)然矣。菲(2)飲食,而致(3)孝乎鬼神;惡(4)衣服,而致美乎黻冕(5);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6)。禹,吾無間然矣。”【注釋】(1)間:空隙。此處作動詞,意為挑剔。

(2)菲:菲薄,不豐厚。

160論語(3)致:致力於、努力。

(4)惡:讀音“è”,不好的。

(5)黻冕:“黻”,讀音“fú”,祭祀時穿的禮服;“冕”,讀音“miǎn”,祭祀時戴的禮帽。

(6)溝洫:“洫”,讀音“xù”。“溝洫”,就是溝渠。

【譯文】孔子說:“對於禹,我再沒什麼可挑剔的地方了。他自己吃得很不好,卻把供奉給鬼神的祭品辦得非常豐盛;他自己穿得很糟糕,卻把祭祀時穿的禮服做得非常華美;他自己居住的宮殿十分不好,卻致力於修築溝渠水利設施。對於禹,我確實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了。”160161子罕篇第九第一章【原文】子罕(1)言利(2)與命(3)與(4)仁。

【注釋】(1)罕:很少地。

(2)利:功利、利益。

(3)命:命運、天命。

(4)與:讚同、肯定。

【譯文】孔子很少談及功利,卻讚同命運和仁德。

第二章【原文】達巷黨(1)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子聞之,162論語謂門弟子曰:“吾何執(3)?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注釋】(1)達巷黨:“巷黨”兩字為一詞,就是“裏巷”的意思。“達巷黨人”就是達巷那個地方的人。

(2)無所成名:沒有可以成名的專長。

(3)執:專做,專門從事。

【譯文】達巷那個地方的人說:“真偉大呀,孔子!他知識學問非常廣博,因此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孔子聽到這話,就對弟子們說:“我要專門從事什麼呢?趕馬車呢?還是射箭呢?

我看我還是趕馬車好了。”第三章【原文】子曰:“麻冕(1),禮也;今也純(2),儉(3),吾從(4)眾。拜下(5),禮也;今拜乎上,泰(6)也。雖違(7)眾,吾從下。”【注釋】(1)麻冕:一種用麻布製成的禮帽。

(2)純:黑色的絲。

(3)儉:儉省。因為麻質較粗,必須織得非常細密,這很費工。

162163如果換用絲的話,絲質細,容易織成,所以說是儉省的。

(4)從:跟隨,這裏指讚同。

(5)拜下:指臣子對君王行的禮,先在堂下磕頭,然後升堂再磕頭。

(6)泰:傲慢、倨(讀音“jù”)傲。

(7)違:違背。

【譯文】孔子說:“禮帽用麻線來織,這是合乎傳統禮製規定的;今天大家都用絲線,這樣省事一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臣子拜見君王,要先在堂下磕頭,然後升堂再磕頭,這是合乎傳統禮製規定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那一次磕頭,隻升堂後磕頭,這是臣子傲慢的表現。雖然違背了大家的意見,但我仍然主張要先在堂下磕頭。”第四章【原文】子絕(1)四—毋(2)意(3),毋必(4),毋固(5),毋我(6)。

【注釋】(1)絕:杜絕。

(2)毋:通“勿”,不要。

(3)意:推測、猜想。

164論語(4)必:絕對化。

(5)固:固執。

(6)我:自以為是。

【譯文】孔子杜絕這四種毛病—不憑空猜想,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第五章【原文】子畏於匡(1),曰:“文王既沒(2),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4)斯文也,後死者(5)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注釋】(1)子畏於匡:“畏”,受到威脅、被拘禁。孔子離開衛國,準備到陳國去,經過匡這個地方。匡地的百姓曾經遭受過魯國陽貨的掠奪和殘殺,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陽貨,當地百姓以為是仇人陽貨來了,於是便囚禁了孔子。

(2)沒:讀音“mò”,去世。

(3)茲:此。這裏指孔子自己。

(4)喪:使喪失。

164165(5)後死者:孔子自稱。

(6)如予何:把我怎麼樣。

【譯文】孔子在匡這個地方,被當地的老百姓拘禁,他說:“周文王去世以後,周朝的文化遺產不都在我這裏嗎?天如果要毀滅這種文化,那我也不能掌握這些文化了;天如果並非要毀滅這種文化,那匡地的人民又能把我怎麼樣呢?”第六章【原文】大宰(1)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2)?何其多能(3)也?”子貢曰:“固天縱(4)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5),故多能鄙事(6)。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注釋】(1)大宰:即太宰,官職名稱,周朝掌管國君宮廷事務的官員。

這裏具體指何人,現在已經無法知道了。

(2)與:通“歟”,語氣詞。

(3)多能:多才多藝。

(4)縱:使,聽任。

(5)賤:地位卑賤。

166論語(6)鄙事:低下卑賤的工作。孔子年輕時,曾從事過許多農業勞動,這些事情被孔子看作是卑賤的工作。

【譯文】太宰問子貢:“孔先生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使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的。”孔子聽到這段話,說:“還是太宰了解我呀!我小時候貧窮且地位卑賤,所以學會了不少低下的技藝。真正的君子會有這樣多技巧嗎?不會的。”第七章【原文】牢(1)曰:“子雲:‘吾不試(2),故藝(3)。’”【注釋】(1)牢:有一種說法是,這是孔子的弟子,姓琴名牢,字子開,衛國人。

(2)試:用,引申為被任用。

(3)藝:技藝。

【譯文】牢說:“孔子說過:‘年輕的時候,我沒有被任命做官,所以學得一些技藝。’”166167第八章【原文】子曰:“吾有知(1)乎哉?無知也。有鄙夫(2)問於我,空空如也(3)。我叩(4)其兩端(5)而竭(6)焉。”【注釋】(1)知:知識。

(2)鄙夫:指鄉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3)空空如也:形容內心茫然無知的樣子。

(4)叩:詢問。

(5)兩端:指問題的首尾兩個部分。

(6)竭:窮盡。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啊。曾有一位鄉野村夫問我問題,我一片茫然,完全不知道。我隻有從他提出的問題的首尾兩端去盤問,才明白全部的意思,然後盡量地告訴他。”第九章【原文】子曰:“鳳鳥(1)不至,河不出圖(2),吾已(3)矣夫!”168論語【注釋】(1)鳳鳥: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祥瑞之物,鳳凰出現表示天下太平。

(2)河不出圖:有聖人受上天之命,黃河就會出現圖畫。也是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的一種象征。

(3)已:結束。

【譯文】孔子說:“鳳凰不飛來了,黃河也沒有再出現圖畫了,我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第十章【原文】子見齊衰(1)者、冕衣裳者(2)與瞽(3)者,見之,雖少,必作(4);過之,必趨(5)。

【注釋】(1)齊衰:“齊”,讀音“zī”;“衰”,讀音“cuī”。“齊衰”,古代的喪服,用熟麻布製成,下邊縫齊。

(2)冕衣裳者:指衣冠整齊的貴族。在古代,“衣”和“裳”分別是兩個不同的詞,“衣”是上衣,“裳”是下衣,相當於現代的裙。

古代男子上穿衣,下著裙。

168169(3)瞽:讀音“gǔ”,盲人。

(4)作:站起來,表達敬意。

(5)趨:快步走,表達敬意。

【譯文】孔子遇見穿著喪服的人、戴著禮帽穿著禮服的貴族以及瞎了眼睛的盲人時,即使他們很年輕,孔子也一定會站起來;走過他們身邊的時候,也一定會快步經過。

第十一章【原文】顏淵喟然(1)歎曰:“仰之彌(2)高,鑽(3)之彌堅。瞻(4)之在前,忽(5)焉在後。夫子循循然(6)善誘(7)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8)。既竭(9)吾才,如有所立卓爾(10)。雖欲從之,末由(11)也已。”【注釋】(1)喟然:讀音“kuì”,歎氣的樣子。

(2)彌:更加、愈加。

(3)鑽:鑽研。

(4)瞻:讀音“zhān”,往上或者往前看。

(5)忽:忽然。

(6)循循然:一步一步有次序的樣子。後來演化為成語“循循善誘”。

170論語(7)誘:誘導。

(8)欲罷不能:想停止也不可能。

(9)竭:竭盡。

(10)卓爾:高大的樣子。

(11)末由:“末”,沒有。“由”,經由……途徑,不知道用什麼辦法去達到。

【譯文】顏淵感歎著說:“老師的道德與學識,我抬頭仰望,越看越覺得高;越努力鑽研,越覺得深奧。看著好像在前麵,忽然又像是在後麵了。雖然如此高深並不可捉摸,但是老師善於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化典籍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規範來約束我們的行為,使我們想停止學習也不可能。我已經竭盡我全部的才能,去學習老師所說的知識,卻總好像有一個非常高大的東西樹立在我麵前,雖然想攀登上去,又不知道用什麼辦法達到。”第十二章【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1)。病間(2),曰:“久矣哉,由之行詐(3)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4)?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170171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注釋】(1)為臣:做孔子的家臣,料理喪事。古代,諸侯死時才能有“臣”,孔子並非諸侯,不應當用此禮。

(2)病間:病情減輕。

(3)詐:讀音“zhà”,欺騙。

(4)欺:欺騙。

【譯文】孔子病得很嚴重,子路便命孔子的學生做孔子的家臣,料理喪事。很久以後,孔子的病漸漸好了,他說:“仲由做這種虛假的勾當,竟然如此長久了呀!我本不該擁家臣,卻一定要裝作有家臣。我這是騙誰呢?欺騙上天嗎?我與其死在家臣的手裏,還不如死在你們這些弟子的手裏,不是更好些嗎?況且即使我不能有一個隆重的葬禮,難道我的屍體就會在路上無法安葬了嗎?”第十三章【原文】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3)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172論語【注釋】(1)韞櫝:讀音“yùndú”。“韞”,收藏起來;“櫝”,櫃子。

以“韞櫝”比喻有才不為用。

(2)賈:讀音“gǔ”,商人。

(3)沽:讀音“gū”,買、賣,文中指“賣”。

【譯文】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進櫃子裏藏起來呢?

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是在等待識貨的人啊。”第十四章【原文】子欲居九夷(1)。或(2)曰:“陋(3),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注釋】(1)九夷:“夷”,讀音“yí”。“九夷”指我國古代東部的少數民族。

(2)或:有的人。

(3)陋:簡陋,文化閉塞,不開化。

【譯文】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172173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居住到那裏實行教化,還有什麼閉塞落後的呢?”第十五章【原文】子曰:“吾自衛反(1)魯,然後樂正(2),《雅》《頌》(3)各得其所。”【注釋】(1)反:通“返”,返回。

(2)正:訂正。

(3)《雅》《頌》:《詩經》裏雅、頌兩種樂詩。

【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然後把樂曲篇章整理出來,使雅歸雅,頌歸頌,各歸於適當的安置。”第十六章【原文】子曰:“出(1)則事公卿,入(2)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3),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注釋】(1)出:出外從政。

174論語(2)入:在家裏。

(3)勉:勤勉。

【譯文】孔子說:“出外從政侍奉君王公卿,在家裏侍奉父親兄長,有喪事不敢不勤勉盡力,不被酒所困擾,對我來說還有什麼困難呢?”第十七章【原文】子在川(1)上曰:“逝者(2)如斯(3)夫(4)!不舍(5)晝夜。”【注釋】(1)川:河流。

(2)逝者:這裏指逝去的時光。

(3)斯:指代河水。

(4)夫:語氣詞。

(5)舍:停止。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感歎道:“逝去的時光如同這河中的流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174175第十八章【原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1)者也。”【注釋】(1)色:美貌。

【譯文】孔子說:“我還沒有看見過,愛慕德行勝過愛慕美貌的人呢。”第十九章【原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2)一簣,進,吾往(3)也。”【注釋】(1)簣:讀音“kuì”,古代裝土用的筐子。

(2)覆:底朝上翻過來倒東西。

(3)往:前進。

【譯文】孔子說:“比如用土堆一座山,隻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山了,176論語這時如果停止了不再做,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隻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努力前進,繼續堆土,那就是自己要堅持的啊!”第二十章【原文】子曰:“語之而不惰(1)者,其(2)回也與!”【注釋】(1)惰:懈怠。

(2)其:大概。

【譯文】孔子說:“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隻有顏回一個吧。”第二十一章【原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1)也,未見其止(2)也。”【注釋】(1)進:進步。

(2)止:停止。

176177【譯文】孔子談到顏淵時說:“可惜呀!我隻看見他不斷地進步,從沒看見過他停滯不前的時候。”第二十二章【原文】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實(2)者有矣夫!”【注釋】(1)秀:指莊稼吐穗開花。

(2)實:指莊稼灌漿結果實。

【譯文】孔子說:“莊稼生長了,隻是出苗卻不吐穗開花的情況是有的吧!吐穗開花了,卻不灌漿結果實的情況也是有的吧!”第二十三章【原文】子曰:“後生(1)可畏(2),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3)焉,斯亦不足畏也已。”178論語【注釋】(1)後生:年輕人。

(2)畏:敬畏、尊敬。

(3)聞:聞名。

【譯文】孔子說:“年輕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怎麼能夠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麼名望的話,也就不值得敬畏了。”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法語之言(1),能無從(2)乎?改(3)之為貴。巽與之言(4),能無說(5)乎?繹(6)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7)如之何也已矣。”【注釋】(1)法語之言:“法”,法則、規範。符合禮法規定、國家政令的正確的話。

(2)從:聽從。

(3)改:改正。

(4)巽與之言:“巽”,讀音“xùn”,通“遜”,謙遜。指各178179種好聽的、恭維人的話。

(5)說:同“悅”。

(6)繹:本義是抽絲,引申為探究事物的內在邏輯,分析鑒別以判斷真假是非。

(7)末:沒有。

【譯文】孔子說:“符合禮法規範、國家政令的話,能夠不聽從嗎?

但隻有按照這些話語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可貴。順從自己、恭維自己的話,能不讓人高興嗎?但隻有分析鑒別這些話的真偽才可貴。盲目高興,卻不加分析;表麵接受,而實際不改,對於這樣的人,我實在是沒有什麼辦法了。”第二十五章【原文】子曰:“主(1)忠信,毋(2)友(3)不如己者,過則勿憚(4)改。”【注釋】(1)主:主要。

(2)毋:通“勿”,不要。

(3)友:交朋友。

(4)憚:害怕。

180論語【譯文】孔子說:“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第二十六章【原文】子曰:“三軍(1)可奪帥也,匹夫(2)不可奪誌也。”【注釋】(1)三軍:軍隊的統稱。

(2)匹夫:普通人,男子。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能丟掉他的誌向。”第二十七章【原文】子曰:“衣(1)敝(2)縕(3)袍,與衣狐貉(4)者立,而不恥者,其(5)由也與?‘不忮(6)不求,何用不臧(7)?’”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180181【注釋】(1)衣:讀音“yì”,動詞,是穿衣服的意思。

(2)敝:破舊的。

(3)縕:讀音“yùn”,舊棉絮。

(4)貉:讀音“hé”,一種哺乳動物,像狐狸,皮毛可以做衣服。

(5)其:大概。

(6)忮:讀音“zhì”,嫉妒。

(7)臧:讀音“zāng”,好。

【譯文】孔子說道:“穿著破爛的舊棉絮袍子和穿著狐皮、貉皮的人一道站著,卻不覺得慚愧的人,恐怕隻有仲由(子路)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不好呢?’”子路聽了,便總是念著這兩句詩。孔子又說:“僅僅是這個樣子,又怎麼能夠算是最好呢?”第二十八章【原文】子曰:“歲(1)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2)也。”【注釋】(1)歲:年。

182論語(2)凋:凋零、凋謝。

【譯文】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鬆柏是最後凋謝的。”第二十九章【原文】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注釋】(1)知:同“智”,智慧。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第三十章【原文】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1)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2)。”【注釋】(1)適:往,達到、學到。

182183(2)權:權衡。

【譯文】孔子說:“能夠與他一起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起取得某種成就;可以同他一起取得某種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起堅守住這份成就;可以同他一起堅守住這份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起隨機應變。”第三十一章【原文】“唐棣(1)之華(2),偏(3)其反(4)而。豈不爾思(5)?室(6)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注釋】(1)唐棣:“棣”,讀音“dì”。一種植物。

(2)華:同“花”。

(3)偏:同“翩”,隨風搖擺。

(4)反:通“翻”,翻動。

(5)豈不爾思:即“豈不思爾”。“爾”就是“你”。難道我不想念你嗎?

(6)室:居住之處。

【譯文】《詩經》裏有這樣幾句詩:“唐棣樹的花,翩翩地搖擺飛舞。

184論語難道我不想念你嗎?隻是因為家住得太遙遠。”孔子說:“他沒有真正地想念,如果真的思念,又有什麼遙遠呢?”184185鄉黨篇第十第一章【原文】孔子於鄉黨(1),恂恂(2)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3)言,唯謹(4)爾。

【注釋】(1)鄉黨:在家鄉本地。

(2)恂恂:讀音“xúnxún”,溫和恭順的樣子。

(3)便便:讀音“piánpián”,擅長談論,善辯。

(4)謹:謹慎。

【譯文】孔子在家鄉表現得非常恭順謙卑,好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

但是他在宗廟祭祀、朝廷會見群臣的時候,又非常善於交談、辯論,有話就明白地說出來,隻是比較謹慎罷了。

186論語第二章【原文】朝,與下大夫(1)言,侃侃(2)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3)如也。

君在,踧踖(4)如也,與與(5)如也。

【注釋】(1)下大夫:周朝,諸侯以下是大夫。大夫又分幾個不同的級別。

最高一級,稱“卿”,又名“上大夫”;地位低於上大夫的,稱“下大夫”。

(2)侃侃:說話時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3)訚訚:讀音“yínyín”,正直,和顏悅色。

(4)踧踖:讀音“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5)與與:慢步行走,小心謹慎的樣子。

【譯文】孔子在上朝時,與下大夫們說話,從容不迫、理直氣壯;與上大夫們說話,正直恭敬、和顏悅色。君王到了,表現得恭敬而又心中不安,緩步行走而又小心謹慎。

第三章【原文】君召使擯(1),色勃如也(2),足躩(3)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186187前後(4),襜(5)如也。趨進(6),翼如也(7)。賓退,必複命曰:“賓不顧矣。”【注釋】(1)擯:讀音“bìn”,負責招待國君的官員。

(2)色勃如也:臉色立即莊重起來。

(3)足躩:“躩”,讀音“jué”,腳步快的樣子。

(4)前後:俯仰的意思。

(5)襜:讀音“chān”,整齊的樣子。

(6)趨進:在行步時一種表示敬意的行動。

(7)翼如也:如鳥兒展翅一樣。

【譯文】魯國國君召孔子去接待外國的貴賓,他麵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很快。他向兩旁站立的人作揖,時而向左拱手,時而向右拱手,衣服前後擺動,卻很整齊。快步走的時候,又好像鳥兒展開了翅膀一樣。貴賓走後,孔子一定要向國君彙報說:“客人已經不再回頭致意了。”第四章【原文】入公(1)門,鞠躬(2)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3),行不履(4)閾(5)。

過位(6),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7)者。攝齊(8)升堂,188論語鞠躬如也,屏氣(9)似不息者。出,降一等(10),逞(11)顏色,怡怡如(12)也。沒(13)階,趨進,翼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

【注釋】(1)公:諸侯國君。

(2)鞠躬:低頭躬身的樣子,恭敬而謹慎。

(3)中門:門的中間。

(4)履:踩。

(5)閾:讀音“yù”,門檻。

(6)過位:“位”是國君的座位,經過之時,君王並不在,座位是空的。

(7)言似不足:說話時聲音低微,好像氣力不足的樣子。

(8)攝齊:“攝”,提起;“齊”,讀音“zī”,衣服的下擺。

(9)屏氣:“屏”,讀音“bǐng”,控製。“屏氣”就是控製不呼吸。

(10)降一等:從台階走下一級。

(11)逞:讀音“chěng”,放任、舒展。

(12)怡怡如:輕鬆愉快的樣子。

(13)沒:讀音“mò”,終、盡。

【譯文】孔子走進諸侯國國君的門,便低頭躬身,十分恭敬,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一樣。站的時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的時候,不踩門檻。經過君王座位的時候,臉色立刻變得莊重起來,腳188189步也加快了,說話的時候好像氣力不足的樣子。提起衣襟的下擺向堂上走,恭敬而謹慎,憋住氣好像不再呼吸一樣。出來時,下了一級台階,臉色才放鬆,顯示出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步向前走,好像鳥兒展開翅膀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又表現出恭敬不安的樣子。

第五章【原文】執圭(1),鞠躬如也,如不勝(2)。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3)如有循(4)。享禮(5),有容色。私覿(6),愉愉(7)如也。

【注釋】(1)執圭:“執”,拿著;“圭”,讀音“guī”,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作劍頭形)下方。

(2)勝:讀音“shēng”,承擔得了的樣子。

(3)蹜蹜:讀音“sùsù”,小步快走的樣子。

(4)循:順著。

(5)享禮:就是享獻禮,使臣把帶來的各種禮物羅列開來。

(6)覿:讀音“dí”,相見。

(7)愉愉:心情舒暢、神情快樂。

190論語【譯文】孔子出使別國,舉行典禮時,他手裏拿著圭,恭敬謹慎得好像舉不動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下來時又好像是遞東西給別人。麵色矜持莊重,好像在作戰。腳步又小又快,好像在沿著一條直線向前走。在敬獻禮物的儀式上,和顏悅色。

以個人身份和諸侯國使臣會見時,顯得輕鬆愉快。

第六章【原文】君子不以紺飾(1),紅紫不以為褻服(2)。當暑,袗綌(3),必表(4)而出之。緇(5)衣,羔裘(6);素(7)衣,麑(8)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9)。必有寢衣(10),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1)。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12),必殺(13)之。羔裘玄冠不以吊(14)。吉月(15),必朝服而朝。

【注釋】(1)紺飾:“紺”,讀音“gàn”;“”,讀音“zōu”。

這兩個都是表示顏色的名詞:“紺”是深青中透紅的顏色,是古時候齋戒的服裝所用的顏色;“”是黑中透紅的顏色,是古時候喪服所用的顏色。“飾”,是服裝上的裝飾,這裏指衣服的領子與袖子上的滾邊或者鑲邊。

(2)紅紫不以為褻服:“褻”,讀音“xiè”。“褻服”是古時190191候貼身穿的衣服。古代,“紅”和“紫”都是製作禮服才用的,是很貴重的顏色,不用作平常貼身衣服。

(3)袗絺綌:“袗”,讀音“zhěn”,單衣;“絺”,讀音“chī”,細麻布;“綌”讀音“xì”,粗麻布。“袗絺綌”就是穿細麻布或者粗麻布做的單衣。

(4)表:上衣,套在外麵的衣服。古人不管什麼季節,隻要出門,都要外加一件上衣。

(5)緇:讀音“zī”,黑色。

(6)羔裘:“裘”,讀音“qiú”,皮衣。“羔裘”,黑色羊羔皮做的皮衣。

(7)素:白色。

(8)麑:讀音“ní”,白色的小鹿。

(9)短右袂:“袂”,讀音“mèi”,袖子。右邊的袖子比較短,方便做事。

(10)寢衣:這裏指被子。古代大的被子叫“衾”,小的被子叫“被”。

(11)居:坐。

(12)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做,多餘的布不裁掉,而是折疊起來縫上。

(13)殺:這裏指剪裁。

(14)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種黑色的禮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喪事是凶事,不宜穿吉服前往。

192論語(15)吉月:陰曆每月的初一,另外一種說法是指每年的正月歲首。

【譯文】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者黑中透紅的布做鑲邊,不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平常居家的衣服。夏天,穿著粗麻布或者細麻布做的單衣,但出門一定要在外麵套上表衣,不使單衣露在外麵。

冬天,黑色的罩衣配黑羊羔皮做的袍子,白色的罩衣配白色鹿皮做的袍子,黃色的罩衣配狐狸皮做的袍子。平時在家穿的皮襖,要做得長一些,可是為方便做事,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覺一定有小被子,要按照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的比例來製作。用狐貉皮的厚毛做坐墊。服喪期滿以後,什麼飾品都可以佩帶。如果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禮服,一定要裁去多餘的布。

不要穿著黑羊羔做的皮袍子,戴著黑色禮帽去吊喪。大年初一,一定要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賀。

第七章【原文】齊(1),必有明衣(2),布。齊必變食(3),居必遷坐(4)。

【注釋】(1)齊:同“齋”,齋戒。

(2)明衣:齋戒期間,沐浴後的貼身衣服。

192193(3)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特指不喝酒,不吃葷,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4)居必遷坐:齋戒時,起臥的地方要從原有的臥室遷出。

【譯文】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有洗澡後換穿的貼身浴衣,要用布製作的。一定要改變平時的飲食習慣,住處一定要從原有的臥室遷出。

第八章【原文】食不厭(1)精,膾(2)不厭細。食而(3),魚餒而肉敗(4),不食。色惡,不食。臭(5)惡,不食。失飪(6),不食。不時(7),不食。

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醬(9),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10)。

唯酒無量,不及亂(11)。沽酒市脯(12)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13)。

【注釋】(1)厭:厭煩,排斥。

(2)膾:讀音“kuài”,切細的魚肉。

(3)而:“”,讀音“yì”;“”讀音“ài”。“而”,食物放久了黴爛變質,散發出腐臭的味道。

(4)魚餒而肉敗:“餒”,讀音“něi”,魚肉腐爛;“敗”,肉類腐敗。

194論語(5)臭:讀音“xiù”,氣味的總稱。

(6)失飪:“飪”,讀音“rèn”,烹調。“失飪”,就是烹調得不合適。

(7)不時:不到該吃的時候。

(8)割不正:不按照一定方法切割的肉。

(9)不得其醬:醬料等佐料放得不合適。

(10)氣:同“餼”(讀音“xì”),糧食。

(11)亂:這裏指喝醉。

(12)脯:讀音“fǔ”,肉幹。

(13)不多食:不多吃。

【譯文】糧食不嫌做得太精,魚肉不嫌切得太細。糧食黴爛變質,魚不新鮮,肉腐爛了,這些都不能吃。食物顏色變得不好看了,不吃。氣味不好聞了,不吃。烹調不得當,不吃。不到該吃這類食物的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醬、醋等佐料放得不合適,不吃。肉雖然多,但是吃的時候不要超過主食的數量。隻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市場上買來的酒和肉幹不吃。不要去掉薑,但也不要吃得太多。

第九章【原文】祭於公(1),不宿肉(2)。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94195【注釋】(1)公:這裏指國家的祭祀典禮。

(2)不宿肉:不把祭祀的肉留到第二天。

【譯文】參與國家的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不能存放超過三天。如果存放超了三天,就不要再吃了。

第十章【原文】食(1)不語,寢(2)不言。

【注釋】(1)食:動詞,吃飯。

(2)寢:讀音“qǐn”,睡覺。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第十一章【原文】雖疏食(1)菜羹(2),瓜祭(3),必齊如也。

196論語【注釋】(1)疏食:粗食,蔬菜、稻穀、小米一類的。

(2)羹:濃湯。

(3)瓜祭:吃飯前把桌子上的各種食品拿出一點,擺放在食器之間,以祭祀最初發明飲食的祖先。

【譯文】雖然是粗米飯小菜湯,也一定要先把它們取來一些來祭祖,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要恭敬嚴肅,好像齋戒時一樣。

第十二章【原文】席不正(1),不坐。

【注釋】(1)席不正:布置席位不合禮製之意。

【譯文】坐席擺得不合禮製,不坐。

第十三章【原文】鄉人飲酒,杖者(1)出,斯(2)出矣。

196197【注釋】(1)杖者:拄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2)斯:代詞。指孔子自己。

【譯文】行鄉飲酒禮結束後,孔子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第十四章【原文】鄉人儺(1),朝服而立於阼階(2)。

【注釋】(1)儺:讀音“nuó”,古代的一種風俗,迎神以驅逐疫鬼。

(2)阼階:“阼”,讀音“zuò”。“阼階”,東麵的台階,主人所立之地。

【譯文】鄉裏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第十五章【原文】問(1)人於他邦(2),再拜(3)而送之。

198論語【注釋】(1)問:問候、問好。

(2)他邦:別的國家。

(3)拜:拱手並彎腰。

【譯文】托人給在別的國家的朋友問好送禮,向受托付的人拜兩次再送行。

第十六章【原文】康子(1)饋(2)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3),不敢嚐。”【注釋】(1)康子:季康子。

(2)饋:讀音“kuì”,贈送。

(3)達:了解。

【譯文】季康子給孔子送藥,孔子拜了拜,接受下來,卻說道:“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嚐試。”198199第十七章【原文】廄(1)焚(2)。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注釋】(1)廄:讀音“jiù”,馬棚。

(2)焚:讀音“fén”,燒。

【譯文】孔子的馬棚失了火。孔子退朝回來,隻問:“傷人了嗎?”卻不問馬的情況。

第十八章【原文】君賜食,必正席(1)先嚐之。君賜腥(2),必熟而薦(3)之。君賜生(4),必畜(5)之。侍食於君(6),君祭,先飯。

【注釋】(1)正席:擺正席位。

(2)腥:讀音“xīng”,生肉。

(3)薦:供奉、進獻。這裏指煮熟的肉,放在祖先的靈位前上供。

(4)生:活的牲畜。

200論語(5)畜:養。

(6)侍食於君:陪同國君一起吃飯。

【譯文】國君賜煮熟的食物,孔子一定要擺正席位,先嚐一嚐。國君賜生肉,孔子一定煮熟了,先供奉給祖宗。國君賜活的牲畜,孔子一定要把它飼養起來。陪同國君一起吃飯,當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孔子自己要先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