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
目NT
EN
T錄S第一輯文壇足跡002我的第一次004做一盤拔絲(詩)山藥006給我“貼堂”的老師001009我不會總是沉默附:詩歌:中條山,你不應沉默楊煥育:王西蘭,你為什麼沉默?
016從生活到文學018本土作家的自問目
021初識芮城人錄
024告別孫老師026響應韓石山030執著的堅守032陳寅恪不是陳雲雀034無悔選擇040不能想象沒有長安劇院和天橋說唱的北京044我的西戎老師053《大唐蒲東》的寫作與思考藝
術是
生命
的支062告別文壇,但我不會告別文學撐
075十年辛苦不尋常079傾聽萬榮092走近真實的關公002097《不朽關公》後記099我的逸民老師106曆險台灣114想起賈大山117我們腳下的這一片土地第二輯品文論藝142注重技巧145認識王振川——從細節開始150藝術自覺,我們共同的目標159藝術攝影作品的命題藝術164作家的出書與出書的作家169生活的礦藏與作家的目光174非藝術年代的藝術探求178理性思考與詩性敘述181《山妹》的主題、情節和人物187新時代新農村新女性190《紅樓夢》裏的晉南語言204提綱挈領寫《紅樓》213脈絡一線貫《紅樓》220不可這般說《紅樓》003226讀老凹字234武俊英的藝術貢獻及其蒲劇史意義239讀王曉紅的詩243關於短篇小說《沒完沒了》的通信目
250樓頂的風景你要看錄
第三輯一路同行256走出月色的趙占波259童趣天然即文章261鄉情一片總在心264基層又出新作家268《李益民詩書畫印集》序270藝術是生命的支撐藝
術是
生命
的支272山般厚重雲般飄逸撐
275三代人的追求與成就278作家的使命與擔當281劉建政和他的詩004286投向藝術的文學目光289詩意心靈與藝術目光292家鄉的歌者時代的歌者295《張新德書法作品集》序298曆史目光與責任意識301人在旅途筆走山河304清醒又溫暖的社會文化批判意識307一個成熟作家的社會擔當310書寫在大地的曆史314聲聲天籟,從一本書卷中傳出317有一種寫字叫書法我的第一次藝
術是
生命
的支一位獵手不會忘記自己的第一個獵物,哪怕是一隻山雞;一位軍人不撐
會忘記自己的第一次中靶,哪怕是個一環。作為一個作家,我也不會忘記自己發表的第一件作品,哪怕是一個短得不能再短的小稿。愛好文學也許很早了,正式練習寫稿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此前此後也在自己的本子002上寫過各種體裁的習作,但都沒有投過稿——牆報上毛筆寫的,黑板報上粉筆寫的,油印小報上鐵筆刻的油墨印的不算。那時候最大的願望是,自己的稿子能夠發表在正式的報刊上,也就是鉛印的報刊上。鉛印的稿子成了每天默默的又是急切的追求。1971年秋天,我作為“寫作苗子”調進縣文化館,開始起早摸黑點燈熬油看書寫稿,一心想圓自己的文學夢。這期間也就真的寫了不少稿子,也就開始了投稿,每次都是工工整整抄好,滿懷希望地投寄出去,然後就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等待郵遞員那綠顏色的自行車騎進文化館來。如此煎熬了三個多月,到年底去運城參加生平第一次創作方麵的會。會議開始那天恰逢元旦,乃是1972年元月1日,會議上發給每個小組一張《運城地區報》。這張地區報有些紀念意義,竟然是她的正式創刊號(此前發行的是試刊)。而對我來說,更有紀念意義的是,這張創刊號上竟然——讀者看到這裏肯定要會意到了——這張創刊號上竟然發表了我的稿子!稿子的位置倒也很顯眼,題目底下赫然寫著我的名字!
這是王西蘭這三個漢字第一次由鉛字排列在一起。當然也就是我第一次發表的由鉛字排印的稿子。第一陣高興的浪潮過去,仔細看那稿子,卻不免叫人泄氣:發表出來的稿子完全不是我投寄的底稿了,連題目也不是我原來的了。我寄出了16行詩,這裏隻發了4行,而且還有兩行不是我的。
那一個元旦是我永遠也不能忘記的元旦,那個元旦我在高興和泄氣、振奮和懊喪情緒的交織中度過了整整一天!
5個月後,《山西日報》發表了我的另一首詩《女羊倌》。後來評職稱,以在省級報刊上發表第一件作品算“創齡”,所以填寫職稱申報表就隻能將這首《女羊倌》作為發表作品的開始。然而我卻固執地認為,運城報上發表的那首小詩(盡管還有一半不是我的),才是我今生發表的第一篇稿子。而且,我還依稀記得,那時的編輯一個姓趙、一個姓蘇。
運城報上發表的那首小詩,是我今生事業的第一塊基石。
《運城日報》2001年5月24日003第
一輯
文壇
足跡
做一盤拔絲(詩)山藥——短篇小說集《耬鈴叮當的季節》後記藝
術是
生命
的支當我把這本薄薄的集子獻給我的前輩、我的朋友和我的讀者的時候,撐
我是十分慚愧和惶恐的。
我上高小那會兒,老師把他們以為最好的作文貼在教室後麵的牆上,謂之“貼堂”。這是鄉村小學校的最高文學獎。我有幸得過好幾次這樣的004榮譽。於是有人問起我,“你將來做什麼?”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我要當作家。”現在才知道要當作家竟這般艱難。1972年我就開始寫作投稿,1980年才算寫出幾篇可以稱之為小說的東西。直到如今,從1980年以來的稿子中挑挑揀揀,才編得出這麼薄薄的一小本兒。有時想來不禁後悔:早知如此,不如改行去幹別的。比如學木匠,憑我這聰明(未必)和刻苦(更未必),說不定早成了八級技工了呢。
可是,平心說來,八級技工的誘惑終究不能使我割舍對文學的愛。美麗的大自然、豐富的社會生活、街談巷議的俚俗趣事、形形色色的人物遭際,總在不斷喚起我寫作的欲望。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冷遇和不幸的時候,總是她給我以柔情、溫暖和安慰,使我不至於絕望和沉淪。我不能舍棄文學而去另找所愛。哪怕我一輩子也當不成一個像樣的作家,我仍不能扔掉我手中的筆。
我的欣賞趣味和寫作方法,受山西文學流派影響較大。我喜歡被人稱為“山藥蛋派”的質樸、幽默和泥土氣息。我有幸得到過前輩作家的指導和幫助,也曾經刻意學習過,模仿過,但東施效顰,總是不能得其三昧。
我們晉南老鄉說笑話,說是有一個人,在別人家裏吃了一頓炸油糕,覺得十分好吃,回到家自己也學著做:沒有黍麵,就用白麵代替;沒有糖,就包了些菜;最後要炸還沒有油,幹脆就在水裏煮煮。撈出來一嚐,完全不是炸油糕,成了煮扁食了。我的創作,思想、生活、技巧,底子都很薄弱。就像那個學著炸油糕的人,麵、糖、油要啥沒啥,搞出來的作品,比起貨真價實的“山藥蛋”來,色、香、味都差得太遠了。前輩作家達到的藝術高峰,實在是高山仰止,難於攀登。盡管讀者的欣賞趣味在變化,但中國傳統的寫作方法還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欣賞。晉南老鄉去西省(西安),從無人問津西餐館,都是專吃羊肉泡饃、柿子餅和葫蘆頭的。而我看到從北京、上海來的西裝革履的人物,到西安也是滿街去找風味小吃。
中國光農民就八億,以寫農民、給農民看為特點的“山藥蛋派”的藝術生命力,不會衰竭。
然而,畢竟時代在前進,文學在前進。任何一種文學流派都不應也不會原地踏步,一成不變。漸漸地,我感到僅僅模仿“山藥蛋派”的外部特005征是不能滿足的。把我那些仿製品與文學殿堂裏的山珍海味擺在一起,我會覺得自己端出的這盤菜有些相形見“粗”,相形見“土”。並不是一味羨慕那些西餐大菜,對於目前流行的時空交叉、意識流動、心理結構等等寫作方法,我是讚成的,有些作品我還十分欣賞。但由於我自己的生活環第
境、欣賞趣味、藝術素養種種原因,我學不來,也不想刻意去玩那些超什一輯
麼什麼結構或新什麼什麼主義。
文於是我想,我還是要炒我的山藥蛋。不過,我要引進新的品種,我要壇足
改革耕作方法,我要學習科學管理,我還要掌握烹調技術。我要把山藥蛋跡炒出新意,炒出詩意,我要做一盤———拔絲(詩)山藥。
而且,我還要爭取把這盤拔絲山藥端到高級餐廳那擺著鮮花、鋪著台布的餐桌上去——這又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這本集子裏的東西,是否已經有意無意地這樣做了,我不敢說。不過以後,我是準備照這樣的想法去寫一陣子的。
1985年12月版北嶽文藝出版社《耬鈴叮當的季》給我“貼堂”的老師藝
術是
生命
的支我上小學的時候,一至四年級在本村,叫初小;五、六年級在鄰近一撐
個大村子,叫高小;那個村事實上初小高小都完備,所以叫完小。
高小果然就高級些,添了一門新課程,叫作文。
記不得我從什麼時候愛上了文學,反正從五年級開始我就愛上了這門006新添的作文課。那時候作文課總是安排在星期五,每到星期五我就莫名地興奮起來。我那時候還算聰明,各門功課一聽就會,老師反複講解的時候,我就低下頭偷著看課外書——就是文學書,詩歌、散文、小說都有,據說對作文課很有幫助。那書是藏在抽鬥裏的,一見老師目光掃過來,胸脯一頂抽屜就頂了回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也被老師發現過,也被老師沒收過書,但由於我無論哪門功課都學得不錯,考試都在前列,老師也就沒有認真追究和嚴厲批評,事後都把書悄悄地給了我。我幾乎在所有課程的課堂上都搞過這樣的地下活動,所以寬容過我的老師也就不是一位兩位了。對我最寬大的老師當然是我的作文老師,姓田,也是我的班主任老師,不論自習、班會還是什麼,看見我看課外書,都睜隻眼閉隻眼裝作沒看見。有時想來真該感謝這些寬宏大量的老師,要不是他們的寬容和理解,如今也許就沒有我這個一級作家了。社會上少了一個一級作家倒不要緊,可對我個人而言,文學還算是成就了我——“文化大革命”中斷學業,在其他行道我也幹不成什麼事。
課外書果然是有些作用,我的作文果然在班裏開始有些出人頭地。那時候有一種普遍的激勵機製,就是老師要把他認為好的作文張貼到教室後麵的牆上,往往冠名為“表揚欄”,布置得花花綠綠,謂之“貼堂”。能夠獲得“貼堂”殊榮,那是很叫人得意和神氣的。不知怎麼田老師就偏愛上了我的作文,我就不止一次兩次地得意和神氣過,感覺可是不壞。對這位給我“貼堂”的老師,我的心裏就和他親近許多,對他也格外尊敬。現在想起來,這“貼堂”就相當於發表了作品,田老師就相當於編輯主編,而我的作家“創齡”,從那時候就應該算起了。
真正的發表作品還是上學校辦的黑板報,那可是校部辦的,規格比我們教室的“貼堂”要高出幾倍。其實黑板報就是在教導處的外牆上泥上一層石灰(那時好像沒有水泥),用黑漆刷過,用粉筆寫字畫圖。新奇的是黑板報寫字用的是彩色粉筆,黃紅藍綠色彩斑斕,和我們教室在黑板上寫字清一色用白粉筆相比顯得高級了許多。而且版麵設計和配圖都顯得很有藝術性,叫人非常向往。可惜在黑板報上發表作品的都是六年級學生,在完小就是高年級學生了,我們五年級是新兵蛋子,一時間還輪不上,我就有些望洋興歎,甚至暗生嫉妒了。
007有一回我在家裏看到一張報紙,記不得報名了,隻看到上麵有一首小詩,寫的是美帝、古巴、黎巴嫩怎麼怎麼,說一些落花流水丟盔拋甲什麼的,覺得很帶勁兒,就心生羨慕,於是就照那樣兒也弄一篇,把那丟盔拋甲之類也用一回,到學校交給黑板報編輯部,然後就望眼欲穿,焦急等第
待。兩天後,黑板報還就真的刊登了出來,我的名字用紅粉筆端端正正地一輯
寫在作者的位置,校園裏立刻引起了一場轟動:五年級學生上了黑板報,文
在學校裏這是第一次。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投稿,一槍命中,臉上的高興壇足
和心裏的得意怎麼也掩飾不住。跡樂極生悲,又過了兩天,田老師就找了我,說我那篇“創作”兩成算仿作,八成是抄襲,如此這般批評教訓一番。我的心裏格外難受,抄襲敗露不必說了,以後田老師要是不喜歡我了,我要想“貼堂”那是再也沒有指望了。沒想到說著說著,田老師的口氣漸漸緩和起來,後來竟然說道,就這樣的仿作和抄襲,全班級也就你一個人能玩得了這花樣,其他的同學都還差得遠哩!受了一頓教訓又得了一番鼓勵,我算是沒有遭到致命打擊,心裏稍有了一點安慰。更沒想到,完全沒有想到的是,批評臨結束,田老師特別聲明:他隻是私下批評,絕不會在同學們麵前公開我的抄襲行徑。
這是我創作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田老師要是公開批評了我,以我這樣臉皮薄的稟性,我也許就再也沒臉弄這舞文弄墨的事了,也就真的不會有我這個一級作家了。而且我早早地就獲得了一個重要教訓:我還不懂得什麼叫創作的時候,就懂得什麼叫藝
術抄襲了。我一輩子無論作家當得怎樣沒出息,我都不會犯抄襲的錯誤了。
是這件事的伏筆一直埋到二十多年後,當我已經可以算作是一個作家的時生
命候,才敢去問田老師:你怎麼知道那首小詩是我抄襲的呢?我的田老師笑的
支著回答:那時候你懂得個什麼黎巴嫩?一看就知道你是抄下的。你是隻會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