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詩歌,是語言精華的凝練。故文易得,詩難成。可以說,詩歌是最具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初學者要敢於嚐試,逐步錘煉,體味到創作的趣味。本部分雖然隻有四篇作品,但體現了作者勇於嚐試的精神:從新詩到格律詩,從近體詩到古體詩,從靈活用韻到一韻到底。相信經過如此洗禮,即可曲徑通幽,登堂入室矣。再者,自古有“詩言誌”與“詩言情”之爭論。《毛詩序》說,“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文心雕龍》說,“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馬錫爾的這幾首小詩皆得其“情”,皆述其“誌”,清新自然,毫無雕飾,璞玉天成之作也。
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153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夢
瞳中鎖定的方向幾度歡喜,幾度悲涼我像在雲中飄蕩,天空海闊隻聽見他的話語相信自己的道路,走下去154詩意棲居的青春幻
手中油滑的時光一再跌倒,一再迷茫我像在海中航行,潮漲潮落隻聽見他的話語別怕韌
心中無悔的信念穿過風雨,載載春秋夢像在心中羈蕩,稍縱即逝隻聽見他的話語有時,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155兒時兒時多麼熟悉而動聽兒時多麼坦蕩而真誠兒時多少歡聲笑語伴隨於左右兒時多少落葉黃花銘記在心中兒時誰不留念兒時美麗的夢想156詩意棲居的青春困難和挫折是我們永遠的伴侶卻也不乏洋溢的生機和希望那些刻在冰雪上的記憶是否已經融化兒時簡單的思考時常分不清夢和現實有多遙遠夢中所想的是否就是你現在要做的哭著笑笑著哭僅在一念之間兒時甜蜜的嘴角現在是否已沉重得無法上揚記得曾經咧著嘴的你不顧一切誰都不知道你在開心什麼如今的你是否已失卻了那份酣暢兒時的我們是父母的希望時至今日是否依然執信遠航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157頌如歌生命生命就如一片塵土揮之而來揮之而去撒下點點斑駁卻不留一絲痕跡踩在腳下的是路擋在前麵的也是路我在路上跌倒爬起並抓一把泥沙158詩意棲居的青春生命就如一束稻穀風起則揚風去則挺動蕩無定匆忙卻不存一絲悔意握在手中的是舵裝在心中的是夢想我背上包袱,明確航向接下來隻要做一件事走下去朝著理想的遠方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159自得?長短四賦苦旅船載荊戈腳踏山,何謂風雨何謂憂。
大人何求鬢漸霜,不取功名矢不還。
160詩意棲居的青春觀錢塘江立倚江堤,水流漲膩。
浪欲衝天,去而複返。
形如奔馬,聲似驚雷。
日月流雲,仙龍何在。
歎江水狂,尚憂身薄。
塞外邊城一縷殘陽照,一夜蕭瑟曲。
誰家燈火明?
孤魂野草歸。
天際識芳華,南雁寄愁思。
垂柳浮青水,影船照墨月。
曲終人亦散,何怨天作人。
不放棄也是一種方法161詠君繆鐔滄海權宜計,不爭九州在朝夕。
浮遊一出淺水遊,濘塵風餐具饕餮。
會之摧眉事權貴,鵬舉不折發衝冠。
獰死霄漢貫長虹,豈是金鱗化龍羽。
如日中天曠古名,天地大同流芳世。
君自銜來君自至,未趕懸河千鈞際。
今朝一厘轉無極,他日百丈化烏有。
尚節厲行尤不染,無量際會不虞譽。
七、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且行且珍惜”,一路行走,一路酸甜苦辣,一路風景常新。“行腳僧”就是在用行走詮釋生命。生命本是一場漂泊的漫旅,我們會走過許多地方,遇到許多人,發生許多事,留下許多回憶。然而這所有的所有最終都將成為驛站,成為過客,漸漸遠去。如果不小心遇見了煩惱,就看開些吧,否則受折磨的是自己。
有時會討厭不甘平庸卻又不好好努力的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羨慕別人閃閃發光。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的,隻是別人的付出你沒看到。不要沮喪,不必驚慌,做努力爬行的蝸牛或堅持先飛的笨鳥。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經渴望的模樣——到那時,你會明白,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
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63困境中孕育的優勢通往人類偉大境界的道路必是苦難的道路,我們會遇到重重的障礙,雖不止一百次地跌倒,仍要不止一百次地站起來。自古天將降大任於人,必先置其於困境,這是上天的一種考驗,考驗你的真才實學,這樣以後才會助你增添前所未有的能力,再讓你挑起等價的重任。那些沒能徹底打敗你的困境,隻會使你變得更加強大,強大到不會被同樣的困境所困。
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遇到困境,一種是生來平坦順暢,無欲無求,即使是看到困境也會逃匿得無影無蹤,孰不知在遠離困境的同時你也錯失了那一次次擺在眼前的機會;一種是一直待在困境的中心,以為這就是大千世界,沒有反抗,也沒想過要掙脫出164詩意棲居的青春去,更不要說遇到更多的美好了;另一種是將困境看作走向成功的台階,他們走過彎路、犯過錯誤、進行過鬥爭、激起過浪花,從對困境的無知直接跳到了對困境的不屑,既然已經不把困境放在眼裏,那它又怎麼好意思貿然來阻撓你呢?
困境不是桃花源,無需多加留念,找到它,麵對它,戰勝它,這就是你所要做的。
真正的強者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而不走路,他們會迎戰挫折以證明自己的實力,從而使其折服讓道。他們展現出了一種精神,一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他們在困境中奮鬥,雖說張弛有度,但卻從未停歇,不恥落後,百折不撓以蓄勢待發。這個世界上沒有無些許塵滓的坦途,也沒有不可破的逆境,麵對大海中的礁石,多少船隻與之觸碰撞得粉身碎骨,多少洪流與之交觸激起美麗的浪花,多少拂逆和噩耗與之淪落,甘做暗礁,不做島嶼,妄圖將磨損的鐵屑鑄造成迎敵的鋼刀,卻不想打磨了一把逆刃刀,將最危險的一麵對準了自己。在這個認同強者的世界,悲觀的唉聲歎氣得不到任何同情。想要追上那些強者,最快的方式就是去挑戰那些連強者都望塵莫及的困境。
經曆過了困境,無論成敗,對你來說都是一種優勢,因為你敢為人先地品嚐了那苦果。等別人嗅到苦澀之氣的時候,你已苦盡甘來,這是先人一步的優勢。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安逸的生活環境,但感受人間疾苦也未必就那麼糟糕,若是已經經曆了最壞的,那結果往往能更令你滿意,這是心理調適上的優勢。困境給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65了我們壓力讓我們想方設法去正麵解決問題,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眼前的一切,用與天鬥、與地鬥、與困境鬥的勇氣來替換隨遇而安的惰性,這是思維理性的優勢。困境可能會傷害你的身心,不過隻要你意誌堅定,它也無可奈何。困境猶如一匹餓狼,你若向它示好,它定叫你留下滿身傷痕作為紀念。這樣也好,“吃一塹,長一智”,長長記性,下次別吃力不討好便行了,也算是一種優勢。你若是朝他放兩槍,告訴它別白費力氣,來了也討不到好,那它就會屁滾尿流地夾尾而去,哪裏還敢來冒犯你。
一顆茁壯的大樹,不一定是在種子時期奪取了更多的養分,也不全靠肥沃的土壤,也許正相反,它沒有落在肥土而落在岩壁中,卻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鍛煉,更能抵抗外界的侵襲。不論棋局、遊戲或是人生,置之死地而後生也不枉為一種套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能被所困,必有所得。化險為夷並非憑空而化,險是在通過苦難走向困境的旅途中化解的。如果一遇險就心如死灰、故步自封、一蹶不振,那險永遠都隻是險,不可能迅速跨過,更找不到銜接的橋梁。
遇到困境害怕是人之常情,不用為其掩飾,但害怕歸害怕,動搖不了我們的意誌,隻要找到一個契機,我們就全力向前。卓越的人都是從困境中走出來的,麵對不斷被剝奪權利的無底黑洞,勇敢地站出來,正確麵對自己本性的弱點,用生命的鐐銬吟奏出美麗的樂章。敢跟困難較個高低的人,不是更帥嗎?讓困境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就在困境中為蛻變吮吸精華,作為高飛的燃料,你就每時每刻都在進步。
166詩意棲居的青春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好似一條漫漫旅途,有無數條溝,無數個坎,但這些都不能阻擋我們前行的步伐。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當我們跨過溝,跳過坎,成功就會出現在我們麵前。
上天在史鐵生的大好青春時期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使他的雙腿形同虛設。這毫無疑問是對他人生的巨大打擊,但是母親沒有放棄他,每日對他細心嗬護,相信他必將苦盡甘來。史鐵生雖然喪失了行走能力,但他依舊潛心苦讀、力學不倦。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母親的信任與史鐵生自己鍥而不舍的堅持努力之下,他用不能行走的身軀,統領了一個行萬裏路的遠航者的心靈。
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67史鐵生為了活著而寫作,他坐在輪椅上度過漫長的生涯,卻比“站”得高的人先爬上了高峰;他在瞬息萬變中感受一股靜氣,卻率先將觸摸到的熱烈傳至永恒。他經曆的苦難比我們多,對人生存在意義的拷問、剖析與領悟也比我們多得多。史鐵生不再認為死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也許他一再對世界失去信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從未對自己失去信心,因為他還擁有生命,還擁有自由的靈魂,可以用來填充自己的身體殘缺,提升心靈的高度。
史鐵生說人生有三種根本的困境,一是孤獨,二是永恒的距離,三是恐懼。前兩者都是形式上的困,後者卻是心理上的,也是最可怕的。一個人就像一根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如果緊張得發起抖來,就連麵對困境的資本都沒有了,更不要說什麼美麗的音律了。我們時常在悲傷與理智中徘徊,在清醒與怨恨中遊蕩,飽嚐了人間苦暖,經曆了起伏跌宕,卻還是受阻於苦寒牢籠。唯一能夠解脫的方法,隻有撬開心靈的枷鎖。
很多人都聽過愛迪生這個名字,大多數人認為他是科學界的一個天才,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失敗的次數是成功次數的一千倍呢?愛迪生在無數次實驗操作中,偶然發現了一種電絲,之後幾年中他試驗了數千根電絲,終於做成了世界上第一根燈絲。
“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是愛迪生的至理名言,而他也用自身的成功證明了這一點。
沒有人會過問你成功前敗得有多慘,但當你為了成功而喜悅的時候,一半由於成功的收獲,另一半卻由於失敗的收獲。誰都168詩意棲居的青春不喜歡失敗,可誰也都逃避不了失敗,能為了下次不失敗而失敗的精神,便是花開的前奏曲。史鐵生在聽到花開的聲音前,迎接他的是難以捉摸、微妙難測和不確定性的黑夜;愛迪生在埋下驚奇的種子後,等待他的盡是滲入骨髓的沉痛洗禮。這些都未能使他們低頭,他們的雄心壯誌沒有因此而喪失殆盡,當血液流過每一條血管,當生命牽連起脈搏的每一次跳動,他們的意誌都會變得更加堅定。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隻有經曆過困苦嚴寒,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隨便得來的,必定是經曆過了一重又一重嚴峻的磨礪與考驗,我們才心智健全,思想豐富,才能聞到成功的花香。記得哈佛大學圖書館有這樣一句話:“如果現在睡覺的話,會做一個美夢;但如果現在讀書的話,可以將美夢變成現實。”隻有從當下做起,不懈努力,才能成就一個又一個香若梅花的美夢。
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69舍小利以謀遠當今社會講究可持續發展,放長線才能釣大魚,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舍棄現在微薄的利益,以謀求以後更遠的發展。
隨著時代變遷,物質觀念變得越來越重要的今天,必然會有不少急功近利,這也是必然的。但人生的圖騰不是單一的,舍小利,方能謀遠,麵對好處與誘惑,我們要坦然對之、淡然處之,不為蠅頭小利而折腰,這樣,等待我們的將是一筆更大的財富。
丹麥人釣魚會拿把尺子量量釣到的魚,將尺寸不夠的魚放歸河中。也許有人不讚同他們的做法,甚至會調侃說這是一種歧視,一種對魚的歧視,況且,將自己辛辛苦苦釣到的魚放回去又是何苦呢。但恰恰相反,丹麥人等於是把這些魚寄養起來,等到170詩意棲居的青春它們長得夠個兒了再抓也不遲。這就像孟子所說的:“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如果你一味地渴求眼下的利益,那沒有什麼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斬草留根,去樹存果。不局限於眼前的小利,深謀遠慮,是為日後之保障。
20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了一次環境災難,在其東部形成了東西長達1500英裏,南北寬900英裏,高2英裏的一個黃色大沙塵帶。狂風連刮了三天三夜,席卷了美國三分之一的大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經考證,這次的災難便是由於那裏的人們過度亂砍濫伐所導致的。為了一時一己的私欲或是迫切需求,去破壞植被,其導致的惡果是如此巨大,因此,人類不能打破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無限製地向自然界索取,危害到了應有的平衡,所以才釀成了這場惡劇。試想,要是人們有節製地與大自然接觸,保持生態之間的和諧,長遠地規劃不是隨心所欲地奢望,得到的碩果將會是無與倫比的。
舍小利以謀遠,舍是一種境界,是自然界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有舍就有得,舍去你該舍的,便會得到你該得的。有一種舍是永遠的,舍棄了便再也不會回來,無需留念,以後還有更好的在等著你;還有一種舍是暫時的,出於無奈或必須將其暫且擱下,但不必擔心,來日方長,屬於你的誰也拿不走。
梅花舍下了春日的舒適和安逸,方可於雪中一笑,勝雪一段香;大地舍下了絢麗斑駁的黃昏,方可迎來旭日東升的曙光;老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71天舍下了困惑不已的瑣事,方可得到天地大同的心底無私;你舍下了眼前半步可及的虛榮,方可得到響徹天地的永遠的掌聲。世間就是這樣,那些芝麻丁點兒大的利益都是為了引誘你、考驗你,看你有沒有這個能耐、這個福分去品嚐那最後的戰果。
唯有舍,方可得,有時舍棄一些小的成功,少一點兒沾沾自喜,少一點兒怨天尤人,你便可離真正的成功更進一步。舍小利,以謀遠,你的眼光放得有多遠,你達到的成功就有多大,此刻的放棄隻是為了下一刻的蓄勢待發,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你總是在不斷地舍,又在不斷地得,但你得到的,一定遠比你舍去的要多得多。
172詩意棲居的青春有幾隻麻雀一天,小安東尼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安東尼在大街上閑逛。
周邊樹木一棵挨著一棵,相比後麵的電線杆,這些樹顯得不那麼挺直,卻令人賞心悅目。突然,老安東尼問小安東尼說:“你說那電線杆上有幾隻麻雀?”小安東尼粗略地掃了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11隻。”“有幾隻麻雀?”老安東尼望向電線杆後更遠的天空。小安東尼以為自己數錯了,仔仔細細地又數了兩三遍,確定無誤地說:“是11隻,沒有錯。”老安東尼抬了一下眼皮,將視線轉向小安東尼:“上麵有幾隻麻雀?”小安東尼已經厭倦了父親的詢問,覺得父親是在愚弄他,就轉身把輪椅推到了看不到電線杆的地方,略帶不滿地說:“要不相信,你就自己去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73數,我現在要回去了。”老安東尼沒有說什麼,隻是兩眼盯著地麵看了好一會兒。
沒過幾天,老安東尼不再硬朗的身體也撐不住了,他走了,隻留下小安東尼一個人。小安東尼在整理父親的房間時找到了一本日記,上麵記載著自己從小到大與父親一起的各種經曆。小安東尼看得有滋有味,直到翻到那一頁,他停頓了,視線模糊了,淚水滴落在日記上。
那一頁上這樣記載著:“安東尼4歲了,我帶他出去玩,一戶人家的陽台上招來了許多麻雀,他問我有幾隻,我告訴他有9隻。就這樣,他問了7遍,我也一模一樣地回答了7遍。今天,我非常高興。”174詩意棲居的青春歎天涼好個秋在魯迅先生的後園牆外,一株棗樹和還有一株棗樹的葉子快落盡了,這是陽光凝固的季節。白日裏的掩飾在夜晚釋放出了真實的情感,一陣秋風吹過,共長天一色的秋水在寒潭青苔的映襯下更顯潺湲之美。
這就是秋啊,如同人到遲暮的鏗鏘,是無韻之秋賦、累累之景圖。無論是林語堂口中秋天的況味,孟超對秋的感懷,馮驥才以秋天的音樂撩撥心靈,還是豐子愷的《秋》,都詠歎了不朽的精魂。秋的韻味是要靠品出來的,那份濃醇精煉,是愈回味愈長久,愈領略愈細微的。
中國的文人、詩人、藝術家,大都偏愛四季中的秋,以秋來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75寄托情懷,以秋來感懷思念。秋是天轉涼的標誌,是悲涼的象征,徐誌摩印度洋上的思念便全充斥在這寂寥雲煙的秋月之中。
而寫秋的人大部分也傾向於寫北國的秋,而非南國的秋;更擅長於寫秋聲、秋色、秋夜,而非一些山河湖海、風花雪月、醉生夢死。要說這對北國之秋的眷戀情感,為首者當數鬱達夫,他在北平時曾說:“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可見,在他們眼中,暖秋的殘綠勝過初春的新綠,北方的秋勝過南方的秋。
我是一個南方人,南方的秋是我家鄉的顏色,雖未去過北方,但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楓葉如丹的香山紅葉早已從書中賞識過。南北之秋中分不出好歹,隻能說各有特色,各隨天道而已。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感歎秋的緣由,也許是為這立秋風景畫的韻味所動容,也許是在秋中看到了自己那失群而不失凜冽個性的縮影,也許是期盼著酣夢中的仙境變為夢寐以求的現實。不管怎樣,涼颼颼的秋,深了,美了,風吹動著雲中的寒露開始凝結成霜。
有學識的人愛秋,除了因為這靜穆神秘的季節裏蘊藏了一份悲哀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如果用四季來比喻人的一生,那秋就是一個人已經遠離青春而又算不上翁叟的年齡,那時明眸皓齒的我們已略顯粗糙蒼老,我們生命中最成熟、最穩重、最深沉、最練達、最滄桑的時刻,已在慨歎渺滄海之一粟,少年之雄心壯誌已無,再也經不起人生浪潮的大波動了。而人們往往以秋176詩意棲居的青春來抒發自己為生活所累,歲月蹉跎,一事無成的內心苦澀之情,將秋作為知己,傾訴那已逝去的相信青春永存的年齡。多麼殘忍,多麼刺骨的心涼。
羅蘭的《寫給秋天》中對於秋的了解是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達、不變的安閑和永恒的寧靜,更得金風乍起、白露初臨的神韻。所謂清秋佳節,不止是油綠中紅葉點綴的粉黛胭脂,還有一種衝淡人心的閑散和真正的清爽平淡,仿佛消去了城市的喧嘩,換來了村舍間的蟲鳴,仿佛收納了冬的寂寥、春的張狂、夏的豪爽,由澎湃到平靜,由洶湧到拍岸,由激蕩到緩然。由此,人們圖染的詩畫中不再徒有悲愴、泣懷,開始融入一種未曾觸及的東西——秋刹那間帶來的寒飆及沁入人心的涼。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的這句詩可謂是寫秋的典範,秋雨初晴後的旖旎風光和鄉村的淳樸民風不正是對秋最好的寫照嗎?“空山”傳達了清新、寧靜、淡遠之境,是秋空靈而不空洞的閑適之美。而“晚來秋”就可以看作是那過往行客歎息自己已近深秋、不複當年。不管有多少人感歎過天涼好個秋,不管有多少人還在感歎心比秋涼,感懷是隨年齡的增長而加倍的。不免秋心稚嫩的我們,還不至於讓黑雲硝煙彌漫我們的心境,畢竟秋還不是完結的時刻。對我們來說,秋,意味著收獲。
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77遲來的生育教育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曾問過父母自己是從哪兒來的,而父母總是含糊言辭、拐彎抹角地來回避我們的問題。到了上學的時候,老師也大多是避重就輕,覺得我們年齡還太小,有些事物不需要深入了解,知道多了反而會影響學習和生活。但事實真就這樣嗎?難道生育的知識不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嗎?
出於中國較為保守的民族風情,父母一般會直截了當地回答,是爸爸和媽媽生下了你;但你要是再深入追究,他們往往會無言以對或一笑應之。在他們的認識中,這類問題不該出自一個孩子之口,他們認為孩子隻是不經意地隨便問問,扯開話題就不會再想了。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問問題往往是最認真的,他們178詩意棲居的青春已經忘了自己像孩子那麼大的時候也曾問過同樣的問題。
孩子不懂就問不是什麼過錯,他們不會因為問題的尷尬而不好意思,也不會因為問題的深奧就不想知道,可長輩們卻始終不敢正麵應對,不是因為他們怕孩子怎麼怎麼樣,而是他們在害怕自己的內心。然而孩子是最敏感的,小時候的一些話語、行為記得的時間是最長的,他們下意識地受其影響,認為生育是一種陌生而不可接近的事物,自此將生育知識定義為敏感知識。確實,人類自從知道要用東西、衣服來遮擋身體部分部位的時候,就已經表明人類在生育的概念上有別於其他動物。父母的職責就是要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傳授給其子女,以此來完成人類不斷的進化,難道當孩子指著自己的下體問你這是什麼的時候,你不應該像說手、腳一樣正常地告訴他那叫什麼嗎?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後的胡亂猜測。孩子的好奇心是最重的,這樣那樣的原因總會促使孩子去探求真理,這是好的。但如果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胡亂來,是會造成可怕結果的。這一點不用多說,誰都不希望它發生,可父母卻總在孩子做錯了事、挨了批評後再去告訴他們道理與知識。
《沉默的羔羊》中有一句侮辱性的台詞:“我能嗅到你下麵的味道。”這句話中的“下麵”二字若是換成其他,如“身體”,那最多算是威脅,即便勉強聯係上了羞辱的意思,好歹也冠冕一些。而片中這句話的“受害者”並沒有因此而暴跳如雷,或是羞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79澀難堪,還在被問及的時候淡定地重複了一遍原話。這表示思想開放的文化人對惡毒的調戲話語可以自然免疫,而那些對身體的一些部位加以侮辱、爆粗口的做法充其量是鄙俗、淺陋者的“遊戲”,若是以玩笑作為借口,就更不可原諒了。
可見這位“受害者”受到過良好且全麵的教育,她不覺得自己身上某些部位是不堪入耳的,她也對那侮辱的言語充耳不聞,因為一個正常的人絕不會說出那種話。
父母長輩不肯在孩子麵前坦白生育為何,八成是因為他們也會對此類問題感到尷尬,因為他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也受到了這種蒙蔽性思想的限製。試想要是從小就明確地告訴孩子們人類身體的奧秘,循循善誘地向他們闡述知識和道理,那麼我相信,將來,人們再不會因為談及所謂的“敏感”話題就顧左右而言他。
如今的教育日趨成熟,教學方麵也越來越全麵化、具體化,將生育知識分為了生物學和心理學兩大類。前者是教授大家基本的生育理論,後者則是為了讓大家對於生育的教育有正確的認識。也就是說,既要懂得道理,又不能歪曲了道理,對身體的了解與對大腦思想的控製力缺一不可。
180詩意棲居的青春模仿罪窺當今世事,模仿之風盛行,就像一位名人說的:“模仿是人的本能,天性所使,同時,模仿也是人的最大缺點之一。”不錯,人處風中,一定要隨風而倒嗎?在見風使舵中把自己建立的威信消磨殆盡,使人開始發生變化,開始想要發生變化。一個人不會變得更好或是更壞,隻會變得更適應這個時代。人生就是一趟模仿自己的航程,有的人聽從了風的呼喚,有的人卻成為了自己。
每一個有良好教養或是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身邊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我們也應當向一個聰明的模仿者看齊。但是單靠模仿就想要超越,那是癡心妄想,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81一旦你下定決心了要往哪邊靠齊,就務必要有創新的技術作為後備能源。人類長久以來一直在模仿動物的本能,讓我們即使沒有翅膀也能飛,沒有腮也能在水下呼吸,這依靠的都是人類模仿的本能。但學習絕不能局限於模仿,不然沒有科學技術支撐的幾百噸金屬怎能飛上天際?有些東西隻能體會,不能模仿,未經深思就完全模仿的行為,隻是換種形式地侵犯他人權益,可以被指定為盜版侵權。說得再嚴重一點,此類不加思考的模仿,是一種罪。
現在,跟風的人往往比掌風的人多,更有些人無謂地跟風,不分美醜。掌風的人確實辛苦,也許他們揮了幾天幾夜的風,隻是與飛蛾撲扇一下翅膀來的風等效,但起碼他們還能夠明確風向。老年人想要模仿青年人的朝氣蓬勃,卻不知自己那把骨頭是否還扛得住;青年人想要模仿老年人的老成世故,卻不知經驗和眼界是模仿不來的;生靈想要模仿時間的無窮無盡,卻不知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後繼者想要模仿英雄的壯舉,卻不知慘淡之路已在前方。當我們一味地講求模仿時,殊不知前人的一言一行也許會帶著我們一步一步踏進火坑。
從古至今,模仿的形式大同小異,而其結果卻也分伯仲。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鸚鵡學舌,模仿是天性使然,這天性若是變得盲目混沌,麵臨的隻會是失敗。毛澤東學習蘇聯的“城市包圍農村”失敗後,轉而實行“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結果大獲成功。過往時代中的成功案例也許隻適合那個時代。毛澤東的智慧182詩意棲居的青春就在於其敢於改變陳舊的方法,而不是因為前人嚐到了甜頭,自己就一定要這麼做。複古的模仿難道不是犯罪嗎?將不適宜的體係強壓在一個人或一個社會上,現實終有一日會還以顏色。
很多人的仿效模擬是出於愚昧的嫉妒心理。看一個市場做得好了,就去模仿它的規劃;看一部產品銷售火了,就去模仿它的造型;看一個人長得俊了,就去模仿他的容顏。這樣的模仿隻會毀了你,讓你越發感覺到自己的卑微,因為這些行為已經徹底表明你對自己的不自信,從心底裏發出自己永遠比不上別人的哀嚎。人生最大的罪莫過於對自己的懷疑與鄙棄,別人說什麼做什麼最多客觀地打亂你的心弦,但你自己要是也這麼認為了,主觀上的意識是很難改變的。由此,你就會一次又一次質疑自己外在或內在的實力,徹底陷入無休止的模仿之中,將腳下的路越走越窄。
必須要獨自孤獨麵對的冥思之路,可意會不可言傳,更不可以模仿。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路要走,每個人的路都應該是個性化的,模仿出來的陽關大道終不會迎合你。何不踏上那根瀟瀟灑灑的獨木橋?能做到風格獨樹一幟的作者叫文學家,能在同一視角中創作出不同東西的繪畫者叫藝術家,能深入簡出忍氣吞聲而在關鍵時刻一鳴驚人的布衣叫贏家。人生來就是有缺陷的,學習外物的聰明才智本是十分必要的,但若是一味不動腦子地模仿,難道要人家尊稱你為“模仿家”嗎?
模仿有其善,亦有其弊端。當看到他人因取得成就而津津樂消磨的時間可以證明一切183道時,你要做的是坦然承認自己的差異。你可以模仿別人,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比別人更勝一籌,但切不可缺少了最為重要的自己的心。如果人生隻是在承襲過往雲煙,那就是一種罪,罪名是對不可估摸之未來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