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北固清懷\/史振海著.--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11ISBN978-7-5378-4625-7Ⅰ.①北…Ⅱ.①史…Ⅲ.①散文集-中國-當代Ⅳ.①I267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277175號書名北固清懷著者史振海責任編輯孫茜裝幀設計閻宏睿出版發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並州南路57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5628696(太原發行部)0351-5628688(總編辦)傳真0351-5628680網址http:\/\/[email protected]經銷商新華書店印刷裝訂山西基因印刷服務有限公司開本880mm×1230mm1\/32字數179千字印張7.75版次2015年12月第1版印次2015年12月山西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378-4625-7定價32.00元自序我出生在晉北的一個小山村,至今仍然說著濃重的鄉音,經常夢到兒時的夥伴和那些春播秋收的往事。這裏土地貧瘠,沒有什麼資源,但是祖祖輩輩的人們辛勤勞作,忙碌著那僅夠維持溫飽的希望,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很多時候,他們活的是一種精神。我知道自己愚笨遲鈍,所以做啥工作都認真、執著;我喜歡讀書,工作之餘,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讀書寫作上,如同我們那裏的土地一樣,即使下百倍千倍的努力,收獲依然十分有限,但是我心甘情願,起早貪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很多時候,我活的是一種信念。

我越來越清楚,我的所有的一切都來自這片不聲不響的皇天後土。

我成長在長城腳下,長城沿線是農、牧兩大經濟圈和文化圈長期對立交融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從對峙分裂到團結統一的曆史進程。我們的祖先有幸參與其中,並將衣食住行、風土人情留傳至今。也許是司空見慣,對那道綿延起伏的“土牆”,我們很少予以關注。但是不管你關注多少,或者視而不見,它一直存在著,而且還將存在下去。

001我不是地理、社會學者,我無法準確地將這些地理要點和它們背後包涵的社會寓意融會貫通地表達出來;我不是考古、民俗學者,以現有的知識存量和視野,不能係統地反映曾經在這裏走過或者生存的各個民族的發展軌跡、融合狀況。但我有一種衝動,我經常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的思想行為、人情世故乃至民俗禮教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我想把這個話題展開,供有識之士深入探討。我也經常自感有一種責任,一介書生不能為家鄉打一眼水井,修一條馬路,建一座寺廟,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學習的一點感悟表達出來,提醒那些致力於研究傳統文化、民族融合的專家學者不該將這塊飽經滄桑的土地遺忘。

我摯愛著這片土地,不經意地被群山溝壑、狂風黃土所感染,也被那些過往的翹楚人傑所感動,他們的人格品行就是我們放大了的人文脈絡。自豪的同時,我經常鼓勵自己應該靜下心來梳理、整理,也許力量微弱,但總是有人在做。我自願成為“有人”的其中之一,並堅持“總是”。

作家夢是很多人的夢想,也是我的夢想。書看得多了,也就對作家的概念以及成為作家的途徑,有個大致了解。身邊還有這樣幾個人,讓我很感動也很佩服。右玉文聯王澤民,年近五十,單身一人,單位12平方米的居室,除了巴掌大一片留作休息外,其餘都是書籍。偶去探望,發現沒有窗簾,他解釋說晚上不睡,根本用不著。平魯農民田富春,寫完稿子,挎著褪色的皮包,從大山深處送到縣裏或市裏編輯出版。前不久又見到老田,他一如從前的樣子,還是挎著那個皮包……他們執著、虔誠。感動之餘,感慨良多,我從他們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外人看來,這類人有思想,有個性,但更多的是002清苦。沒有簡單純粹、一根筋的精神,別說做文字,啥也做不好。心甘情願,樂此不疲,引用一句很時尚的話: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快樂自己。

我不是專業作家,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大部分時間被閱讀、思考和寫作所占有,我深知必須盡心盡力做好工作,否則養家糊口便沒有著落。世上的路有很多條,不少人想走捷徑,事實證明,越想走捷徑越走了彎路。任何作品的創作都有它的初衷,“回報”的念頭一直指引著我,也成為我完成本書的最大動力。我下決心花費時間心力潛下心來查閱大量書籍資料,深入文化遺存、烽煙社會,還原最真實的曆史背景和人文環境,感悟社會與人生的糾葛和融合。如果可能的話,我願為更專業化的地方文化研究甘做鋪路石、敲門磚,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準確的曆史信息和有益的鏡鑒思路,為推動地方文化繁榮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

書名《北固清懷》。北固,即平魯鳳凰城北固山。清懷,清高的胸懷。源自北宋詩人蘇舜欽《藍田悟真寺作》:“旅食長安城,回遑奔走無停行。清懷壯抱失素尚,胸中堆積塵土生。”大致意思是說,我旅居求食在長安城,終日彷徨奔走沒有停息過。

早已沒了年少時清高的誌向和抱負,胸中堆積的滿是世俗的塵埃。我想,古人的牢騷隻能浸染歲月和風塵的倦意,而讓人感喟的“清懷”不該隻是年少的躁動,而當成為我們生命長河中滌蕩心靈的不竭源泉。

清懷者,晉北古老遼闊卻不平坦的土地,淳樸厚道、耿直堅韌的人民是也!

是為自序。

2015年4月18日於朔州003目錄自序001引言001第一章邊城005固山巍煥與翁萬達010煙雨雁門關013回望西口017延伸閱讀:靠山020第二章牆裏牆外023長城故事025那鋪展悠悠的火炕029漸行漸遠的廟會032門神文化035延伸閱讀:飯碗039第三章馬·馬邑·馬邑人041三個代表045肱股功臣尉遲恭046001一戰成名張文遠047威震三關楊無敵048曆史沒有目的050不是觀點的觀點054活著的英雄057延伸閱讀:穆桂英和張遼的“對話”064第四章融合的力量069三次曆史融合070融合通道殺虎口073融合“標識”胡服騎射076融合經典隆慶議和078深度融合的開始——“懷想仁人”084延伸閱讀:小腳姥娘和狗089第五章最是文人不自在093團扇哲學與班婕妤094《春天裏》的關露100不算分外的反思110閣老王家屏113延伸閱讀:我也“怕”119第六章遠征有多遠123山雨欲來124將遇良才127巔峰對決129格局影響132002遠征多遠133延伸閱讀:心中的臨安134第七章信仰的軌跡137崇福禪寺140應縣佛宮寺143恒山懸空寺147大同華嚴寺150雲岡大佛153延伸閱讀:力量黃山156第八章木塔思考159那塔那樓160延伸閱讀:走“靜”蘆芽山171第九章拆的文化173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174風物長宜放眼量181登城眷南顧184輝煌仰見古角樓186延伸閱讀:說酒188第十章綠林好漢191沙棘樹和右玉人193緣起194凝練196形成197003延伸閱讀:從油漆盲道說政績觀208第十一章煤苑211煤緣213煤“企”216煤韻219企業文化227延伸閱讀:梅子的那點心事233後記236004引言雁北地區在現有行政區劃中已不複存在,但是作為一個地理名稱,代表山西雁門關以北地區,既順口又準確。如果堅持稱之為雁北,不免又與原先的雁北有些混淆,本文姑且叫作晉北,代表區域大致涵蓋朔州、大同。

在晉北與內蒙古相鄰處有一個小鎮,叫鳳凰城。這裏天高雲淡,恬靜悠然,喧囂和霧霾從不侵擾,民風像氣候一般四季分明,熱情給予如春夏,冷肅執拗如秋冬。鳳凰城,準確的說法,行政上叫鳳凰城村。它的名字不久遠,2001年始稱。平魯城為縣府所在地,有文字翔實記載,時間上接續不斷,從1725年設縣,到1951年縣址搬遷,共計220多年。不知從何時起,鳳凰城001當地老百姓都叫它“鳳凰城”,這樣的叫法有兩種出處:其一地形說,站在城內製高點北固山頂俯瞰,南城門為頭,附近兩口井似眼,左翼魁星山、右翼河穀山好像騰飛的翅膀,高翹的尾巴便是北固山;其二祥瑞說,相傳明成化年間選址修築城垣時,在北固山頂落下一隻美麗的鳳凰,人們視為吉祥之兆,百姓口口相傳稱之為鳳凰城。

天下叫鳳凰城的地方不在少數,最遠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州府菲尼克斯,據查證該地炎熱異常,以多彩的沙漠植物和印第安人的土著遺跡著稱於世;最有名的恐怕是沈從文筆下的鳳凰古城,那裏依山傍水,沱江的水就像含韻的墨汁,聽濤山的岩石仿佛情愁細膩交織的端硯,置身其中,不禁感悟:此地不出沈從文、熊希齡,實在有悖於情理。人們眼裏鳳凰城、心中北固山,綢繆得讓人難以平靜。鎮江北固山,背靠長江,峭壁如削。麵積不大,海拔不高,但文化遺跡移步換景,“甘露寺劉備招親”、試劍石、祭江亭、魯肅墓……,半部三國,東吳篇章,一覽無遺。難怪辛棄疾觸景生情,留下了不朽名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裏所說的鳳凰城連同它的北固山,既不遙遠,也不著002名。它扼守在雁門關之北,靜臥在內外長城之間,守望於殺虎口之側。

深秋,與幾位學者一起登臨北固山。有人說,北固山居北像鳳凰頭一樣高高翹起,尾巴應該在南,逶迤而去。

隨行的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工作人員解釋,自古就有孔雀東南飛一說,故為向南騰飛狀。問當地百姓,都答,明明是頭向南,連這也看不出來?老鄉的話不無道理,世上的好多東西光是看,又怎能看得出來?“孔雀東南飛”是一種文化,城南的“兩口井”是鳳凰的兩隻眼睛,不去走走,沒有思考,朝南朝北真還沒啥區別。

003第

一章

邊城

文化的形成和特點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晉北地區地域相對獨立,內外長城將其包圍嗬護。明長城自居庸關向西,經該地南北邊沿大致呈橢圓狀展開,北線經河北張家口、懷安,山西天鎮、陽高、新榮、左雲、右玉、平魯,到達偏關萬家寨,稱外長城;南線從居庸關出發,向西南經河北易縣、淶源、阜平,山西靈丘、渾源、應縣、山陰、代縣、原平、寧武、神池,在偏關老營與外長城交彙,稱內長城。地域上長期處於邊緣,文化上以粗獷豪邁見長,封閉堅守,世代繁衍於此,所以人際關係簡單卻分外倚重。在這個地域內,別說一個市裏不同縣區的人們,就是相鄰朔州大同兩個市裏的,隻要坐到一起,不到三句,總有共識的人、共同的話題。中華文化本身就以“人情”為根基,地處塞外的晉北表現得分外明顯。

晉北大部與內外長城之間完全契合,且長期處於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紛爭對抗的前沿陣地,其顯要的軍事地位由來已久。鞏固邊防尤其以明王朝最為重視。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始終將該地視為拱衛京師屏蔽邊防的戰略要地。北京西麵,內長城線上設六座著名關隘,自西向東為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稱內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關為外三關。這六座關隘彼此互為聯動,構成一個防禦整體,成為保衛京都、守護中原的穩固屏障。

外長城一線從遼東到甘肅險要地段設置“九邊”重鎮,其中“大同邊”“太原邊”的防務就在這一區域。相對於內長城的“關”,外長城的關隘以“口堡”著稱。晉北與內蒙古接壤的地方,如今叫“堡”的比比皆是:殺虎堡、得勝堡、威遠堡、阻虎堡、敗虎堡等。如同“虎”由“胡”演化過來一樣,平魯衛的“魯”原先是“虜”。“虜”“衛”這些明顯帶有戰爭色彩006的字眼,充分展現了這裏所經曆的那些金戈鐵馬的歲月。

明朝在蒙古(當時蒙古部落稱韃靼)邊境一帶設置四十餘個衛所。按照明朝的軍事編製,5600人為衛,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所下設總旗、小旗。衛指揮官為指揮使,正三品(相當於現在副省級官員),千戶為五品。衛衙內還設有鎮撫,為從五品。單從衛所官員配置的級別待遇不難看出,朝廷對邊鎮的重視程度。

明史上有“北虜南倭”一說,北部邊境韃靼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是長期困擾大明江山社稷的兩大問題。保衛北方疆域安全更勝於沿海的襲擾。軍事家、政治家、哲學家王守仁曾在他的著作中稱:“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所謂四地指:大同、宣府、薊州、遼東。它們在京城以北自西向東一線擺開,是明朝最重要的防守據點。“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大名鼎鼎的戚繼光在掃平多年為虐的倭患後,任薊州總兵扼守京畿門戶14年。“師出必捷,威振絕域”,後頗有爭議的李成梁任遼東總兵30年。明朝中後期,將原來的四個軍事要地整合為兩個大的“軍區”:宣大、薊遼。翁萬達、王崇古(本書第四章所述“隆慶議和”的直接領導人)先後任宣大總督,譚綸任薊遼總督。總督地位略次於當時的兵部尚書,有時還兼任兵部尚書。

平虜衛設立於1464年,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是“大同邊”重要據點之一,初稱老軍營。境內分布長城108華裏,下轄少家堡、大水口堡、迎恩堡、敗虎堡、阻虎堡,後增設井坪堡、乃河堡、將軍會堡和阻堡。衛堡開始為軍事設施,後兼管民政等地方事務。平魯鳳凰城在平虜衛的基礎上始建於明成化十七年,即公元1481年,辛醜牛年築土城垣。1498年用磚包007砌東、西城牆,內設點將台、校軍場。1572—1574年用石砌南、北城牆,築女牆、甕城。1587年,築南關土牆和壩門,土牆周長855米,高8米。從壩門到西城牆下,用石頭砌水壕,壕長835米,寬7米,深2米,在西城牆下駐水口,水口石券洞,安有鐵柵。從始建到補葺完備曆時106年,城垣周長3150米,高12米,有東西南三門,分別為:東作、西城、南訛。城內建有四大街、八小巷,東街有衙署,西北街有軍營、馬鋪,西南街建有草料場。

平虜衛的設立,鳳凰城的修建,注定與時任最高領袖朱見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明朝第八任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在位23年,終年41歲(1447年—1487年)。朱見深的朝代,用小說裏的話說,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朝代”。

1447年,朱見深出生,兩歲的時候,父親出征打仗被俘,他被任命為太子;當了太子,除了奶奶派了個19歲的萬姑娘伺鳳

凰城

西門

008候外,享受的基本上是孤獨和冷漠;5歲時,太子被廢,他被攆出皇宮;10歲時,隨著父親皇位的恢複,受盡欺辱、本性懦弱的他又得到了太子身份;1464年,18歲的朱見深當了皇帝,可他“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他將皇後、眾嬪妃一律束之高閣,專寵35歲的萬妃,一寵到死。

下麵幾個年代與事件和平虜衛有關。

1464年,設立了平虜衛。這一年18歲的朱見深當了皇帝。

1481年,修建鳳凰城。同時大興廟宇。

事件一:韃靼進攻邊境。

當朝最大的當權太監汪直濫用職權,邀功心切,積極主動騷擾韃靼和遼東,製造事端。1481年(鳳凰城始建年份),韃靼部落大舉進犯邊境。朱見深略知緣由,便命汪直親自到宣府處理,加之同僚同聲彈劾,從此汪直一貶再貶,直至銷聲匿跡。

在中國曆史上,太監亂政的實在不少,汪直也算不上臭名昭著的代表人物。但提到著名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知道的人一定很少。1477年,在朱見深的大力堅持下,在一幫太監的精心謀劃下,西廠第一位CEO汪直閃亮登場,並在未來的不短時間內,汪直領導廣大“幹部職工”針對人的肉體,創造性地開展了多項極限試驗,為世界情報特務史的豐富多彩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知是因為韃靼入侵,還是原本就要加強邊境防務,反正在這一年作為邊境重地平虜衛,著手修建了鳳凰城。

事件二:仙道之風盛行。

皇帝憲宗沉溺修道成仙,寵信方士僧道。有一個著名的方士叫李孜省,自詡能長生不老,憲宗深信不疑,很是器重,曾賞賜其兩枚印章:忠貞和直、妙悟通微。並囑咐有事可隨時秘009密上報。其不斷受到提拔重用,官至左通政,從三品。屬通政司,主要負責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1481年李孜省出任右通政,籠絡僧人、太監等形成勢力,幹亂政事,權力在內閣大臣之上。皇帝一心成仙,大興佛事,親封大智慧佛、大慈悲佛、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等,不可勝計。在京城拆遷居民幾百戶,興建了大永昌寺。上行下效,全國佛音嫋嫋,香火繚繞。

平虜衛建時屬軍事機構。在軍事機構的核心位置北固山上,建有多座以道觀為主的道教廟宇,直到清代才陸續建有佛教建築,鼎盛時期共有18座之多。道教和佛教,不管以怎樣的形式表述人們的願望和信仰,應該說與當政者的執政理念不無關係。

固山巍煥與翁萬達李白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叫作《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010盡管這首詩裏有“平胡虜”幾個字,但在有限的有關設置“平虜衛”的史料中,沒有一點信息表明這個名稱與這首詩有關係,也許,本來就沒有那麼複雜。兵荒馬亂的時代,“掃平胡虜,護衛江山”就是最原始的出處、最直接的原因。

早些年前,北固山頂有一座用石頭壘起的小樓,高約10米,小樓麵向城內的一麵較為平整,上有篆書豎寫“固山巍煥”四個大字,那時廟宇殿堂已蕩然無存,這四個字要麼認不全,要麼不好理解。後來山腳下修了山門,雖然山頂的小樓全部拆除,但“固山巍煥”仍然以橫排列赫然出現在山門的正上方。

魯迅先生曾說,翻開中國地方誌幾乎都有古八景、新八景這一說辭,即使沒有實物實景,傳說、神話也會湊齊。“固山巍煥”便是平魯古八景的第一景。它不是傳說也不神話,清代教授王暘題詩:曾經的北固山山門011北固山圍平魯城,三台鼎峙自天成。

崚嶒磐石聲名狀,巍煥層樓氣象宏。

道路遙瞻驚突兀,登臨環顧羨崢嶸。

欣逢萬國鹹寧日,永鎮邊疆拱大清。

《平魯誌》記載,“固山巍煥”為明宣大總督兼兵部尚書翁萬達所題。翁萬達,廣東潮州人,生於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一年,即1498年。也就說,翁大人出生時,平虜古城城垣已建成17年。1544年十二月,嘉靖帝調任時年46歲翁萬達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總督宣、大、偏、保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並令其“星夜兼程,赴鎮任事”。

急調翁萬達到任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其人執政經曆豐富,既在中央機關曆練過,又有基層工作經驗,先後擔任戶部主事、郎中,廣西梧州知府,四川按察使,陝西巡撫等職;二是嘉靖年間,蒙古俺答部南下侵擾不斷,史料明確記載當時由平虜衛入侵的就有兩次。1541年八月,俺答與其兄各率領萬騎從平虜衛入邊,深入太原一帶作亂,山西副總兵丁璋戰死。九月,再次從平虜衛入邊,侵擾朔州等地。1542年七月,俺答率十多萬騎兵從大同左衛入邊,深入晉南,“掠殺男女20萬,雜畜200萬”,京城宣布戒嚴。1544年十月,俺答再度入邊,直達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京城告急。第三,守護京師防衛的宣大一帶地方軍政大員多屬平庸之輩,無擔當大任之能。

012宣大總督的駐地在朔州,翁萬達上任後,多次深入前線巡視,稱海拔1596米的平虜衛北固山為“最高峰”,足見其陡峭,且地理位置的重要。“固山巍煥”的提出應該在1545年年初,因為不久,為居中調度,側重京城防務,他將宣大總督的駐地由朔州遷至陽和(今陽高縣城)。從1544年十二月臨危受命到1549年五月回京,翁萬達在宣大總督任上共4年半時間,期間邊境防務明顯好轉。

盡管翁萬達的從政經曆從南到北,從地方事務到軍事作戰,頻繁易位,幾度升遷,但沒有資料顯示他在江浙一帶工作過。

作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亂”的朝廷重臣,翁萬達即使沒有去過鎮江,沒有親臨那個早已聞名天下的“北固山”,想必早有耳聞。

站在塞外的北固山上,麵對俺答鐵騎的常態化侵襲,隨時準備投入戰鬥的翁萬達,對“固山巍煥”的理解一定會少一些文學的矯情,少一些對美好故事的追憶,多的是拒敵於外的擔當,守土有責的氣概。

煙雨雁門關最初知道“雁門關”是從身邊婦孺皆知楊家將的故事中了解到的。對“雁門關”情有獨鍾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我娘舅姓楊,據說是北宋名將楊業的後代,因此,除了敬仰之外,又增加了幾分朦朧的親近。

親臨雁門關是在一個煙雨蒙蒙的雨天。麵對任何一處古跡遺址,滄桑是眾多感受中不變的基調。雨中遊曆仿佛是給原本的滄桑沉重調和了更多的佐料,咀嚼與回味愈發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