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民國文事\/介子平著.—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10ISBN978-7-5378-4556-4Ⅰ.①民…Ⅱ.①介…Ⅲ.①散文集-中國-當代Ⅳ.①I267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5)第219200號書名民國文事著者介子平責任編輯馬峻裝幀設計張永文出版發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並州南路57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5628696(太原發行部)010-57427866(北京發行中心)0351-5628688(總編室)傳真0351-5628680010-57571328網址http:∥[email protected]經銷商新華書店印刷裝訂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責任公司開本787×10921\/32字數115千字印張7.125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印次2015年10月山西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378-4556-4定價25.00元文字還是過去的好——代序語言銘烙時代印記,先秦文、六朝文、唐宋文、明清文,各有高妙境界。其中原因多多,乃一專門學問,總之反映著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質。

有不同之處,便有相似之點。傅斯年嚐言:“中國文最大的毛病是麵積惟求鋪張,深度卻非常淺薄。六朝人做文隻知鋪排,不肯一層一層的剝進。唐宋散文家的製作,比較好一點,但是依然不能有很多層次,依然是橫裏伸張。以至於清朝的八股文、八家文,都是‘其直如矢,其平如底’,隻多單句,很少複句;層次極深,一本多枝的句調,尤其沒有了。”錦繡黼黻,鋪張文風,內有居心,暗存自得,子虛上林之奢,歌功頌德之嫌矣。

時代前提下,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尚有個體之差異,董橋分析民初白話文:“胡適的文章,白話文夠好了吧,幹幹淨淨流水一樣,但是就缺了文采,他不太注意調句子。魯迅懂,001魯迅故意把一些句子調來調去。周作人寫的那種半文言半白話,是另外一種意境。”雨送添硯水,竹供掃榻風,俱因清新自在;停之如棲鵠,揮之如驚鴻,皆似仙界中來。

政治化語言,是這個時代的表象。我小學所讀,皆口號語錄,稍長習作文,大批判體。雖為俗人,不染俗樂,凡世所欲,有避無就,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刻意擺脫之,存心蟬蛻之,無奈此般印記,猶紋色在膚,革麵不去。汪曾祺《與友人談沈從文》雲:“現代文學史(包括古代文學史也一樣)不是文學史,是政治史,是文學運動史,文藝論爭史,文學派別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語言暴力,皆隱於衷之戾氣泄露。

錢鍾書《圍城》裏說,“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對於文字亦然。馮小剛電影常以“文革”語句為噱頭,取悅觀眾,我卻笑不起來,但所有玩笑的背後,皆有認真的成分。顧彬說“二戰”後,德國作家意識到必須重新學習德文,因為先前的德語已被政治錯誤使用了。

同樣情形,漢語也有被政治重度汙染的曆史。

語言從政治,為一種不自覺習慣,可測得所處時代政治化程度之高低。一切圍繞政治,語言自不脫幹係,文人不獨立,語言自依附。語言之外,其他文化形態亦如此。國之哲學,昔人皆知,何以今人懵懂?哲學因離政治太近,而成禦用工具,時而注解政治,時而訓詁政策,媚俗隨波,甜熟趨時,唯恐精明不至,竟詮釋起了領導人言論,政治風向旦轉,竟也不假思002索跟變。學問可以托身,不可牟利,忠於己之信念與價值,即為誠實。聲色娛情,弄臣之擅長,名節至大,名是而實非,為後人所不齒。何時國人的文化生活,高於政治生活,生活興致,高於政治興致,真就進步了。

時下社會,向利而生者眾,消費欲望、金錢欲望,超越精神欲望,必也帶來文藝上的變故。一位畫家年老後,不願再動筆,其曰:一提筆作畫,便想這幅能賣多少錢,而求畫者想的也是價值幾何。眼蒙灰塵,逸不高華,胸沉渣滓,趣不淡泊,畫得實在沒意思。

有偉大的詩歌,必有偉大的讀者,時下乏有好文字,是否也與缺少好讀者有關,我看主要是沒有好作家,李白當年謫夜郎,中原不複漢文章。所謂好作家,能夠點化俗情、擺脫世故者也。若說文字,還是過去的好。

介子平乙未清明003目錄001文字還是過去的好——代序001感人莫過哀詩008此詩頗具丈夫氣017詩之雅譯026文言衰因國衰040校歌蕩漾的餘音058民國三碑065挽讚中的大度076詩意社評001083戒煙勸煙086護生即護心091為誰送別095民國“百美圖”100立言須慎105短文的分量110抄書做學問115民國課本裏的詩意122民國小學生的古文功底138日人對商務教科書的刪禁002147痛心讀此書155殘酷戰爭下的笑臉160奇文共賞165士人舊想169遊記不簡單183故人傳記一言難盡193細節也是力量202鄭振鐸日記的魅力211跋003感人莫過哀詩平靜時吟詩易,非常時吟詩難。大喜大悲之時、大悲大痛之間仍能吟得出詩的詩人,方為真詩人。唐詩人李涉夜遇匪徒,情急之下口占一絕:“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匪徒首領聽罷笑道:“果然是詩人李涉。”竟奉還財物,呼哨而去。還有刀壓在脖子上,依然出口成章者,真乃奇人也。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粵兵敗被俘,並被帶往北方囚禁,途中經過零丁洋,寫了《過零丁洋》:“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臨行又有詩雲:“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楊繼盛因彈劾奸相嚴嵩十大罪狀,遭毒刑,被殺害。臨刑有詩雲:“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001李贄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之罪被捕,獄中寫詩曰:“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願早一命歸黃泉。”崇禎三年(1630)八月,崇禎帝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罪名碟刑處死於京,棄屍於市。刑前,袁崇煥遺絕命詩一首:“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夏完淳被捕後,在獄中寫下了《南冠草集》,其中的《即事》曰:“複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戊戌政變”失敗後,譚嗣同被捕入獄,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臨刑時又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毓賢巡撫山西期間,排外仇洋,唆使拳民焚燒教堂,屠殺教民,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山西教案”。清廷與八國聯軍議和時,聯軍指毓賢為罪魁禍首。光緒二十七年(1901)2月13日,清廷下令加重對“首禍諸臣”之懲處。22日,毓賢被斬於002蘭州。毓賢被誅前一夕,雖未寫詩,卻書一聯於門:“臣殉國,妻子殉臣;我殺人,朝廷殺我。”翌晨居民哄傳,頗有蠢動之勢,毓賢被急往受戮。

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章太炎與鄒容同時被捕入獄。章太炎在獄中作《獄中贈鄒容》詩勉勵鄒容:“鄒容吾小弟,披發下瀛洲。快剪刀除辮,幹牛肉作餱。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臨命須攙手,乾坤隻兩頭。”鄒容則答曰:“一朝淪地獄,何日掃妖氛。昨夜夢和爾,同興革命軍。”二人還合作絕命詩兩首,其一曰:“平生禦寇禦風誌(鄒),近死之心不複陽(章)。願力能生千猛士(鄒),補牢未必恨亡羊(章)。”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黃岡起義失敗,革命黨人朱子龍就義前留下《絕命詩》:“死我一人天下生,且看革命起雄兵。滿清竊國歸烏有,到此天心合我心。”同年七月,秋瑾舉事失敗被俘,獄中題詩獄壁:“莽莽神州歎陸沉,救時無計愧偷生。摶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椎擊暴秦。國破方知人種賤,義高不礙客囊貧。經營恨未酬同誌,把劍悲歌涕淚橫。”宣統二年(1910),年僅二十七歲的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003灃。暗殺失利,身陷大獄,寫下了同樣著名的《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此詩悲壯動人,膾炙人口,傳誦一時,激勵無數有為青年投身革命中來。

宣統三年(1912)一月十六日,黃之萌與數位誌士身攜炸彈埋伏於北京東華門與丁字街一帶,密謀炸斃袁世凱,惜功虧一簣,臨刑前留絕命詩一首:“在昔頭皮拚著撞,而今血影散成斑。紅點濺飛花滿地,層層留與後人看。”瞿秋白有獄中絕筆集詩:“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七日晚,夢行小徑中,夕陽明滅,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讀唐人詩,忽見‘夕陽明滅亂山中’句,因集句偶成一首:‘夕陽明滅亂山中(韋應物),落葉寒泉聽不窮(郎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萬緣空(郎士元)。’方提筆錄出,而畢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煙雲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此非詞讖,乃獄中言誌耳。”獄中備受折磨、尊嚴喪盡情形下,有屈服者,欲改弦易轍,重新做人,美其名曰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也有不屈者,雖處陰冷,卻有英氣,誌彌盛,雖布陰雲,卻蘊彤日,氣彌堅,慷慨陳詞,大義凜然,其詩也激昂悲壯,熱血沸騰,這其中需有多麼恪守不渝、貞固無比的信念支撐,需有多麼巋然不004動、匪石匪度的意誌依托。憤怒出詩人,獄中詩雖有不工,卻回腸蕩氣,真摯感人,多能傳誦,故為詩中精品。

臨終之時,多數人驚怵難定,魂不守舍,進而屁滾尿流,語無倫次,而也有心安理得、坐臥如常者,其表現,好漢則喝一碗烈酒,吼一嗓戲文,文人則口占一絕,感懷一番,其中不乏精彩者也。

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亡。大學士範景文於壁間大書“誰言信國非男子,延息移時何所為”後,投井自斃。戶部給事中吳甘來題詩堂上:“到底誰遺四海憂,朱旗烈烈鳳城頭。君臣義命乾坤曉,狐鼠幹戈風雨秋。極目山河空淚血,傷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難爭討,願判忠肝萬古留!”引佩帶自縊於室。

和珅案發入獄,即預感到自己來日不長,元宵節時,作題《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詩:其一曰:“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曉,牆高不見春。

星辰環冷月,縲絏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其二曰:“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聖明幽隱燭,縲絏有孤臣。”嘉慶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嘉慶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所,賜白練一條,令其自盡。其又提筆寫005下了一首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文人如此,魯夫亦然。不喜讀書、不善詩文的項羽被困垓下,兵少糧盡,夜飲帳中,自知敗局已定,乃慷慨悲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鹹豐三年(1853)二月十一日,太平軍破金陵,時武進湯雨生將軍貽汾寓居金陵,於城陷次日投城北李氏園池死,年七十有六。

死前賦《絕命詩》一首:“死生輕一瞬,名義重千秋。骨肉非甘棄,兒孫好自謀。故鄉魂可到,絕筆淚難收。槁葬毋予慟,平生積罪尤。”鹹豐十一年(1861),不善作詩的肅順在臨刑前借用杜牧《赤壁》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為絕筆。

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被捕,24日赴刑場。殉前,吉鴻昌以樹枝於雪地寫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續範亭在抗戰期間,以剖腹自殺方式抗議不抵抗主義。

1935年,他赴南京呼籲抗日,在中山陵放聲痛哭:“謁陵我心悲,哭陵我無淚。瞻拜總理陵,寸寸肝腸碎。戰死無將軍,可恥此為最。靦顏事仇敵,瓦全安足貴?”又賦絕命詩一首:006“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於世何所求?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憤怒出詩人,臨終也出詩人。喜怒哀樂皆詩者,真詩人也。

翁同龢罷官歸裏後,鬱鬱寡歡,臨終前口占一絕:“七十年來事,蒼茫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為汝曹彈。”又自擬一聯:“朝聞道,夕死可矣;今而後,予知免夫。”陳寅恪身臥病床,目疾加劇,感懷傷時:“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憂患蝕精魂。扶床稚女聞歡笑,依約承平舊夢痕。”抗戰勝利,賦詩抒發八年來的無限感慨:“國仇已雪南遷恥,家祭難忘北定時。念往憂來無限感,喜心題句又成悲。”1949年1月26日,國民政府潰離南京之際,以漢奸罪論處的周作人遇特赦釋放。走出老虎橋監獄的周作人感慨係之,吟詩曰:“一千一百五十日,且作浮屠學閉關。今日出門橋上望,菰蒲零落滿溪間。”007此詩頗具丈夫氣宋亡蜀,隻用了一萬軍隊,而後蜀的十四萬軍人以數倍於敵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便麵臨強敵,當無亡國之虞,結果卻是不戰而降。花蕊夫人隨孟昶流亡北行,夜宿葭萌驛站,感懷國破家亡的哀愁,在館壁上題了這首《采桑子》,又因軍騎催促,隻得半闋:“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被擄入宋後,太祖久聞其詩名,召其陳詩。

蘇曼殊的“日暮有佳人,獨立瀟湘浦。疏柳盡含煙,似憐亡國苦”大致描述的便是此情形。花蕊夫人遂誦出了那首著名的《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此詩頗具丈夫氣,深得太祖賞識,後世詩評家對此也每每樂道。“茫茫四海人無數,哪個男兒是丈夫”的句子,其源蓋也在此。

其勢與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有一比。金兵入侵中原,擄008徽欽二帝,王室倉皇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裏發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未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然縋城而逃。叛亂勘定之後,趙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而感到羞愧,雖無爭吵,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行至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之處,李清照麵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此詩。趙明誠聞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發病而亡。沈曾植評李清照之作:“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蘇辛,非秦柳也。”周密《齊東野語》記有蜀中妓所填《市橋柳》:“欲寄意、渾無所有。折盡市橋官柳。看君著上征衫,又相將,放船楚江口。後會不知何日又。是男兒、休要鎮長相守。苟富貴、無相忘,若相忘,有如此酒。”好一句“若相忘,有如此酒”,大澤龍蛇之闊美的背後,也道出了富貴麵前,誓言之脆弱。逆筆道來,諷喻譴責,令多少丈夫汗顏不已。

王士禎《池北偶談》載某闈中詩:“淄川袁孝廉鬆籬(藩),名士也,以康熙癸卯冠禮經,壬戌尚困公車。闈中賦詩雲:‘二十年前古戰場,臥聽譙鼓夜茫茫。三條畫燭連心熟,一徑寒風透骨涼。苦向緇塵埋鬢發,憑誰青眼托文章?明宵別後長安月,偏照河橋柳萬行。’武康陳孝廉興公(之群)吟009之,至泣下。”開句便是古戰場,哪裏有絲毫的閨房氣息。

清廷通過日本當局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頒布了《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對學生活動橫加限製。為此,秋瑾帶領一隊留學生進行罷課,並組織敢死隊與公使館交涉,繼而率領部分學生回國,以示抗議。臨行在浙江同鄉會舉行的集會上發表演講,講到有人散布妥協言論時,秋瑾猛然自靴筒裏抽出倭刀,哢嚓一聲插於講台厲聲道:“如有人回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其《東渡長歌》雲:“登天騎白龍,走山跨猛虎。叱吒風雲生,精神四飛舞。”《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雲:“萬裏乘雲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滿江紅》雲:“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

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徐錫麟案敗露後,她拒絕離開紹興:“我怕死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於是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被捕後,拒不口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秋瑾就義後,其族人恐受到株連,不敢收葬遺體,後其兄趕回紹興草殮暫厝。義姐吳芝瑛與徐懺慧兩人冒雪渡過錢塘010江,趕到紹興,雇一小船,收其遺骨,密運杭州,卜葬於西湖嶽王墳前的西泠橋畔,並立墓碣“嗚呼鑒湖女俠秋瑾之墓”,一時吳芝瑛義動天下。吳在赴紹興途中吟《哀山陰》二首:“爰書滴滴冤民血,能達君門死亦恩。今日蓋棺論難定,軒亭誰與賦招魂?”“天地蒼茫百感身,為君收骨淚沾巾。秋風秋雨山陰道,太息難為後死人。”後又有《秋女士傳》和《記秋女士遺事》二文,《西泠吊秋》更是為時傳誦,詩雲:“今日西泠拚一慟,不堪重唱寶刀歌。”其也具丈夫詩氣概。

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亡故,滿朝文武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國家便失去了主心骨。有人出主意,將慈禧畫像掛於萬壽山排雲殿內,意在“您死了也得保佑著我們”。這一舉動惹怒了呂碧城,遂填《百字令·題慈禧太後畫像》一闋:“排雲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英眉嫵。屏蔽邊疆,京垓金幣,纖手輕輸去。遊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鵡。”並登於報端,痛斥之。此詞一出,朝廷惱火,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其氣概為國人歎服。

1912年1月23日,張作霖奉趙爾巽之命大肆捕殺革命黨人。郭鬆齡因剪了頭發,一身時裝,且帶有四川新軍證件,因而被捕,草草審問後押往刑場。緊要關頭,韓淑秀挺身而出,對監斬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喊道:“總督大人,刀下留人!”011趙大驚,誰人如此大膽,竟敢騷擾法場?隻見一俊秀女子從容自人群中走出,施禮道:“總督大人,我是郭鬆齡的未婚妻,郭鬆齡是咱們奉天城東漁譙寨人,總督可派人調查以明真偽。

他本是四川新軍的一名營長。我們已經訂婚三年。這次,他從四川回來,就是要與我完婚的。被人誣為革命黨,實在冤枉,請總督大人明察。”問明這層關係,郭鬆齡被當場釋放。1925年12月20日,郭鬆齡兵變失敗,不忍棄友獨自逃生,被奉軍追上後,就地槍決。臨刑前,郭鬆齡遺言:“吾倡大義,除賊不濟,死固分也;後有同誌,請視此血道而來!”韓淑秀凜然道:“夫為國死,吾為夫死,吾夫婦可以無憾矣。”時年,郭四十二,韓三十六。死後,皆曝屍三日。

“九一八”事變後的1931年9月28日,針對請願的學生,國民政府發表《告全國學生書》,聲稱:“人民應受統一之指揮,政府有軍事處分之權衡。宣戰問題決不能以學生罷課與否為衡。不可戰而戰,以亡其國,亦政府之罪也。備戰未畢而輕於一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備戰完妥而不敢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一看便知,此等精彩又是出自陳布雷手筆。1935年,何香凝對此國策頗為不滿,親往南京為抗日軍民要求物資援助。蔣介石設宴招待何,席間不停地為其夾菜,卻閉口不談正題,何憤然離席。隨後,學孔明遺仲達以巾幗婦人012之服,將自己的一條裙子寄給蔣,並附上一詩《為中日戰爭贈蔣介石及中國軍人的女服有感而詠》:“枉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願往沙場死。

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此詩也頗具丈夫氣。她還在《贈前敵將士》一文中道:“倭奴侵略,野心未死。既據我東北三省,複占我申江大地。歎我大好河山,今非昔比,焚毀我多少城市,慘殺我多少同胞,強奸我多少婦女?恥!你等是血性軍人,怎樣下得這點氣?”抗戰時期,蜀中有宣傳畫,畫中妻子對丈夫說:“鋤頭給我,你拿槍去。”當與何詩同一情形。在《贈敬愛的傷兵》中,何香凝又激昂道:“君流血,我流淚,錦繡江山被人取。增你勇氣,快到沙場去,恢複我們土地。好男兒,救國不怕死。死!留名於萬世。”當年孫中山欲與宋慶齡結婚,先寫信予原配盧慕貞請求與之離婚。信由孫科親自帶回。孫科既不敢違背父命,又不敢得罪母親,於是請同鄉鄭卓一道回鄉。孫科本預備承受不堪設想之後果,不曾想盧夫人見信後,並未冒火:“阿卓你來得正好,我正要問問你,據說宋慶齡小姐,你一定見過多次吧?長得很美嗎?”鄭卓道:“這位宋小姐,是在國外讀洋書的人,相貌長得並不好看。”夫人聽後道:“人家又識英文,我們又不識英文。人家又識跳舞,我們又不識跳舞!我們還是讓讓人013家吧。”遂在回信上隻寫了一字“可”,表示同意離婚。話雖柔婉,卻有鏗鏘之響,溫和中滲著韌性,愷悌裏不乏貞確,頗具大丈夫之毅然果敢、剛烈堅定特質。本來要在鄉陪夫人住幾天,以示安慰,但夫人卻要他們馬上回滬複命。1915年9月,盧慕貞赴日本同孫中山辦理離婚手續,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順利結合。

宋美齡在抗戰中數次親臨前線。抗戰初期前往上海勞軍時,她的汽車在行進途中被日機投彈擊中,車被炸翻,她則肋骨折斷,脊椎受傷,卻頑強地堅持使命。在蘭封、富金山、萬家嶺等戰役中,她都出現在了炮火紛飛之中,不僅帶來前線急需的武器彈藥,且帶來蔣介石的親筆信。將士擔心其安危,她則慷慨道:“這是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我正該上火線。”此言雖非詩,卻有詩意,同樣具有丈夫氣。

張允和1923年在蘇州樂益女中讀書時,作《遊鎮江北固山》:“高山枕大川,俯視意茫然。滄海還如客,淩波誰是仙。江山欣一覽,帷讀笑三年。擊楫情懷壯,臨風好著鞭。”後四句經先生改過,卻不及前四句率直,假模假樣,假在充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