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1]StanleySadie.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Musicians[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Ⅳvol.):429.

[2]陶亞兵.中西音樂文化交流史稿[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210.

[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95.

[4]王漢華.“音不間斷換氣法”在管樂演奏中的運用[J].音樂藝術,1983(3):50—53.

[5][6][12]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137,139.

[7][9]張仁富.簡評三首單簧管獨奏曲[J].人民音樂,1962(9):10.

[8]卿烈軍,霍岩.中國單簧管之最[EB\/OL][.2008-7-21]http:\/\/www.clarinet.

cn\/html\/20\/n-20.html.

[10]新浪娛樂.陳其鋼:融合中國思維方式與歐洲音樂構思[EB\/OL].

[2002-10-10].

[11]王端瑋.與單簧管專家威斯特萊克的一席談[J].音樂藝術,1982(1):81.

017單簧管中國作品演奏技法第二部分技法篇單簧管自傳入中國以來,國人主要學習德奧學派和法國學派。這兩個學派的單簧管基本演奏法都分為氣息、口形、運指、舌奏等四方麵,要求氣息穩定集中,口形呈微笑狀固定,手指靈活,運舌敏捷,以及氣息與舌、指的密切配合;追求平直的樂音,音色豐滿渾厚、圓潤純淨,並且要求音準與節奏精確,與鋼琴、弦樂、管弦樂隊融洽合作等,隻有這些因素均衡發展,才將成就全麵的古典音樂演奏技巧。

20世紀50年代末,先鋒派作曲家與單簧管演奏家共同摸索出複音、微分音等新的演奏技法,並認為當時“隻開發了樂器真正聲源的一部分”譹訛,此後單簧管的潛能得到進一步挖掘,各式各樣的新作品應運而生,成就了單簧管藝術史上一次新的飛躍。

單簧管藝術不僅在古典音樂(廣義)領域大顯神通,在世界民族音樂領域中也顯示出獨特的魅力。例如猶太人的克萊茲默音樂,常見配器為單簧管、低音提琴與鼓。這種音樂大量使用了腔音和各種微分音,包括上、下滑音以及幅度大小不一的顫吟,樂音的漸變方式多樣化,可變的幅度也極大地超越了歐洲古典音樂中的滑音。

中國音樂體係的主要特征包括樂音的帶腔性(即腔音)、音調組織的五聲性、節拍節奏的靈活性、織體思維的橫向性等四個方麵,其中腔音最具中國傳統音樂特性,也是與歐洲音樂體係相比最為主要的區別。使用單簧管演奏中國音樂,應充分體現中國音樂的固有特征。筆者認為,中國風格的演奏技法應以單簧管基本演奏技法為基礎,突破“單簧管隻演奏直音”的觀念,大膽地探索腔音技法,並從我國傳統音樂的吹管樂中借鑒疊音、曆音、花舌、循環換氣等技法。